周城婚礼现场考察

周城婚礼现场考察

一、周城婚嫁仪式的田野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娟[1](2021)在《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理白族扎染文化兴盛于唐宋时期,在历史的曲折变化中得以延续发展,白族扎染图案的传承和演变是历史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缩影。流传在大理地区的扎染图案数量众多,形色各异,广受人们的喜爱。本文试图以民国时期至今为时间段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进行系统梳理,并置于各个历时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分析其设计及演变的内在逻辑。本文通过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研究为切入点,置以大理白族扎染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详细探究,以图案为线索,探索曲折发展的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变迁。首先,通过调研资料与文献分析,从白族扎染图案的自然环境背景、人文历史背景等方面对白族扎染图案展开研究,详细梳理了白族扎染图案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念。其次以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内容分类,并结合社会背景、经济改革背景将大理白族扎染发展时间分段,分析扎染产业的发展与扎染图案之间的关联,探索扎染图案的变化规律以及原因。再次,通过图案的构成形式以及审美法则进行图案设计特征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大理白族扎染图案背后蕴含的设计观念和审美内涵,从扎染的工艺、主题、色彩、造型等本体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分析大理白族扎染的设计思想、图案演变规律、社会经济价值,结合其发展现状,对扎染产业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探讨。这一研究为少数民族染织业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对扎染图案的设计文化提供详实的资料,为当前进行扎染图案的设计开发提供设计思维方案。

刘璐[2](2021)在《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理白族甲马作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表征,囊括了其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大理白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艺术特征。本论文主要针对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艺术特征进行探究和分析,着重研究大理白族甲马图案形成的因素及艺术内涵,对传播少数民族图案与传承白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实地调研结果为基础,借用图案学、艺术人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大理白族甲马的图案角度探讨地域因素、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宗教因素对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影响,重点探析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艺术特征以及总结出大理白族甲马图案艺术内涵。文章通过五个部分进行分析与阐述。首先,主要从大理白族地区的概况、大理白族甲马的称谓、产生条件及用途展开。以大理为中心的白族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因而白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多元民族文化。文章着重关注大理白族甲马的图案内容,研究民族图案分类方法并对大理白族甲马图案进行归类整理,关于大理白族甲马的图案分类,笔者依据图案学及艺术分类学相关概念把大理白族甲马的图案统分为外显层次和内隐层次。其次,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从大理白族甲马图案中最基础的点、线、面开始,对大理白族甲马图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寻找其图案的内、外联系,具体剖析大理白族甲马的图案形成因素、图案造型特征以及大理白族甲马的图案审美观念。从中可以看出,大理白族甲马图案具有木刻纹理的抽象之美、反映自然万物的朴素之美以及表现人们现实生活的生生之美。再次,总结大理白族甲马图案艺术的价值,归纳出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艺术内涵。它具有两大特征,其一是自律性,其二是他律性,大理白族甲马图案艺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大理白族甲马图案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思考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设计思想,在使用功能、文化信仰、精神认同上的不同价值。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本论文对于其实际运用进行了论述,强调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其中包括大理白族甲马图案在设计学科的现实意义与个人所分析与探索的结果进行汇总。

臧璐[3](2021)在《当代大理白族服饰的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文中认为

梁仰[4](2021)在《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风亦称“门风”,是指某一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作风与处世准则。家风内附于家训、家规、家谱、家书等文化载体之上,外化于衣、食、住、行等日常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之中,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所在,对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家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氏族大家、帝王家风、伟人家风等方面,但就以某一民族为个案的研究比较少,在白族的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历史、考古、宗教、习俗、文艺等领域,关于白族家风的讨论不足。本研究从民族学的视角出发,以差序格局理论、社会角色等理论为指导基础,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进行研究。本研究共计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田野概论及学术前沿的梳理和介绍。第一章,从家谱、族谱等文献资料出发,对白族传统家风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白族传统家风在内容上由三教合一的修身观、勤俭诚信的立命观、孝悌慈惠的齐家观、以及亲仁善邻的处世观等四个方面构成;特点主要有本土性、多样性、教育性与传承性。第二章,从内容出发对白族传统家风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探讨。第三章,对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原则和内容进行讨论。第四章,重点讨论了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过程中的载体和方式,将载体分为物质符号与意识符号两类载体来讨论。传承方式由原来的家庭与社会转变为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共同传承。最后部分是讨论,将白族传统家风分别与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社会角色进行讨论。通过本研究,发现白族传统家风有以下发现:一是白族传统家风在内容上呈现出一个由“己”向外推的一个“差序”。二是在白族社会中除了重视“父子轴”以外,同时还注重“兄弟轴”和“夫妻轴”。

连政[5](2021)在《祥云禾甸白族“朝北斗”仪式研究》文中认为朝贺北斗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间仪式,它植根于北斗星辰信仰,发源于汉地,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地区。即便由于地缘、民族的差异使北斗仪式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主题却大致相同。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的禾甸镇是一个农业村落,每年农历九月的朝北斗是一种祈福仪式,也是一种独具白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更是一种探析禾甸镇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标识。本文从民族学视角出发,将符号理论作为指导理论,采用田野调查法获取大量第一手材料,通过与历史文献法的结合对祥云禾甸朝北斗仪式进行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朝北斗仪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二部分介绍朝北斗仪式的变迁和组织结构,第三部分详细记录了2020年农历九月朝北斗的仪式过程,第四部分通过指导理论并结合具体村落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将祭拜中国古代主管农业丰歉的神只斗父斗母的仪式朝北斗作为研究对象。与诸如主管生育的观音信仰、主管文运的孔子信仰和文昌帝君信仰、主管财运的关公信仰不同,这些信仰及其仪式都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形成了较统一的认识。但对斗父斗母和朝北斗的关注相对较少。因此,本题目可部分补充对民间仪式的研究。第二,本文希望将朝北斗仪式作为切入点,深入了解禾甸人的生活状态,同时引起外界对类似村落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刘钰舜[6](2020)在《设计学视角下的大理白族婚俗研究》文中提出民族婚俗作为民族民间艺术组成重要的一部分,是极具地域性风貌的社会大型活动。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类关系的思考和认知,并通过服装、饮食、行为、造物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当代婚礼设计发展迅速,民族婚俗文化引入当代婚礼设计势不可挡。本研究将大理白族婚俗置于设计学的视野下,结合大理白族婚俗的历史发展,立足喜洲、海东、洱源三地的白族进行田野调研,来分析大理白族婚俗的共性特点,在研究大理白族婚俗的设计语意的同时,深入研究民族婚俗对当代婚礼设计的影响及发展。理论方面:一、引用了由美国着名民族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提出的人类社会的婚俗发展进化模式:乱婚-血缘婚-普那路亚(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作为路径,对大理白族婚俗的历史发展脉络分为大理国时期以前的大理白族婚俗演变、大理国至现代的大理白族婚俗演变,两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二、立足田野调研和文献资料,从大理喜洲、大理凤羽、大理洱源三地入手,完整记录分析大理白族婚俗情况。三、从婚礼食物味觉通感设计语意、婚礼服饰图形基因设计语意、婚礼器物造型工艺设计语意、婚礼环境气氛共鸣设计语意四个方面,拓展分析大理白族婚俗中的设计语意,得到从具象转化为抽象的色彩灵感、二维灵感、工艺灵感、空间灵感等。四、将场域概念引入婚俗,将大理白族婚俗的共性表现分为婚礼核心人物组合的婚礼内场、其他参与者组合的婚礼外场。集中归纳与婚俗相关,由婚姻联合提升家庭档次、自由宽容的多民族开放式通婚、礼佛颂佛温文尔雅的礼仪之风、家庭结构稳定两性地位相对平衡的大理白族民族特点。重点凝练了以抽象与具象巧妙融合、多对象的和谐统一、丰富艺术精神世界反映审美趋势三个方面的大理白族婚俗艺术特点与艺术功能实践方面:主要有三个点,如下:一、大理白族婚俗文化的艺术共性;是实践的第一步。主要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作为实践基础材料,对大理洲的喜洲地区、海东地区、洱源地区进行案例考察,实现对大理白族婚俗的完整观察,以分析大理白族对婚姻的社会功能、艺术共性、两性地位的认知,把握大理白族的基本民族性格和大理白族对婚姻的观念调性。二、大理白族婚俗具体内容的设计语意;是实践的第二步。主要通过部分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理论和部分设计构成构理论为分析依据,对大理白族婚俗中出现的所有表现形式(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进行解构、提炼、抽象化,形成设计碎片,为大理白族婚俗的进一步设计提供数据库。三、大理白族婚俗现代市场化的延展思考;是实践的第三步。主要通过对现有婚礼设计市场2个月的深入实践,探寻民族婚俗设计语意市场化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并以大理白族婚俗为对象进行民族婚俗设计语意市场化的实践操作,完成设计学视角下大理白族婚俗研究从民族婚俗发展-民族婚俗艺术共性-民族婚俗设计语意-民族婚俗设计实践的全路径探索。

高欣言[7](2020)在《陇川县曼彦傣族“颂宾”仪式活动中的礼物流动》文中研究指明“颂宾”即人们带着赕品、食物及礼物结伴到周围寨子(包括缅甸村寨)的奘房内拜佛听经,以此来联络村寨间的感情、增强团结、消除矛盾,是曼彦傣族重要的仪式活动。曼彦傣族尤其注重村际关系,常把“颂宾”描述为“村寨团结”、“互帮互助”的交流方式,不同村寨群体由此在信仰领域下将“颂宾”仪式活动发展成为当地傣族重要的仪式活动。村寨间的世俗交往也从无到有或由少到多,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可预期的及周期性往来互动行为。他们在信仰的主导下,彼此通过特定的挑选原则选定中国乃至缅甸的傣族村寨,互相邀请对方前来参加庆典,村寨之间互赠礼品、相互往来,礼物在村寨关系下有意识地自我挑选与流动,成为各村寨间关系建构的媒介。“颂宾”仪式活动把不同村寨、不同族群齐聚到一起,形成一个交叉穿梭的人际网络,伴随着礼物在不同村寨间流动,形成了多种关系交互存在的多线互动模式,村寨、族群、人群间增进联系,将各个区域关系纳入人情圈中,成为各自社会支持、社会网络的一部分。随后,每年一次再次明确自己社会关系网络的边界,联系并加固网络内关系,不断循环往复,以此强化彼此的村寨关系,影响当地傣族社会,体现出以村寨为中心宗教信仰为导向的关系建构,这是曼彦傣族建构村落关系特有的文化逻辑。本文在对曼彦傣族“颂宾”仪式活动多方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背景,深入探析“颂宾”中的礼物是如何在各区域关系中自我调控,并在各个不同村寨无声流动。本文由引言、正文及结语构成。引言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并阐释将要讨论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曼彦村的地理环境、生计方式、人生礼仪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意在通过对当地环境的描述来呈现孕育“颂宾”仪式活动产生的现实土壤。而第二章对曼彦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体系进行系统呈现与详细介绍,从对当地人信仰观念体系的解读中,阐释“颂宾”及其礼物流动背后的思维逻辑。在现实基础和传统信仰的共同作用下便有第三章“颂宾”仪式活动实践。第三章完整描述曼彦傣族“颂宾”仪式活动实践的运作模式,具体而言,从“颂宾”仪式活动的神职人员、参与群体的选择原则及“颂宾”仪式的过程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第四章对“颂宾”仪式活动中的礼物进行了分类,探究曼彦傣族礼物流动的特点,阐述礼物流动背后深层次的文化逻辑。第五章揭示曼彦傣族“颂宾”仪式活动的功能及嬗变。结语部分主要对之前阐述的内容进行综合性概括,“颂宾”如同一个无声无形的联结点,将交往村寨及人群分成不同但相互嵌入的关系区域,礼物随着各区域关系无声流动潜行,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项重要规则,整个社会就被这些联结完整有序的串联起来,构建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

杨娜[8](2020)在《大理白族剪纸的人类学研究 ——以海东镇和禾甸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将目前学术界甚少关注的大理白族剪纸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为指导,立足对大理州两个白族聚居地——大理市海东镇和祥云县禾甸镇为主要田野点进行细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首先论述了我国民族民间剪纸与大理白族剪纸的基本情况;接着将大理白族剪纸的特色民俗应用分为人事民俗、神事民俗两大类,分别考察其在白族刺绣、花灯鞑子舞、做斋、求子、祷疾的应用情况,并解读各自应用中白族剪纸的象征蕴意;进而分析大理白族剪纸的制作工具与技术手段、图案题材、色彩与造型样式等技艺特征,并探讨其蕴含的审美内涵。在此基础上,从“非遗”的视角探讨了白族剪纸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生境弱化、传承人老龄化、数量衰减等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指出要真正理解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征的“非遗”内涵,确实做好白族剪纸技艺的传承保护工作,紧抓新时代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重构白族剪纸生境、促进白族剪纸需求量的回升,同时要以“剪纸语言”为内核,大胆创新剪纸应用形式,多层次推动大理白族剪纸的传承发展。本论文努力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体现创新性。研究对象上,本文抛开目前学术界研究较多的其他白族美术类型,而从甚少被关注的大理白族剪纸切入;研究方法上,本文不是从美术学的视角来研究大理白族剪纸,而是采用“美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研究;研究内容上,笔者以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依据,既分析了大理白族剪纸的特色民俗应用情况和技艺特征,更探讨了其背后的象征蕴意等人文内涵,同时从“非遗”视角分析大理白族剪纸的传承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这些内容以往学术界基本没有涉及,本文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从而体现出良好的创新性。

张桔[9](2019)在《大理白族绕三灵仪式中的老年人情感互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出发,试图在情感互动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大理白族绕三灵仪式中,以白族老年参与者为主的社会交往及情感互动关系,以期达成以下研究目的:首先,以人的情感为出发点,在仪式背景下,研究参与者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进行情感交流,以及情感互动之后如何把个人情感转化为集体情感。其次,对情感在白族家庭生活、仪式空间、日常交往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抑制—酝酿—释放一回归”进行分析,研究情感如何与文化保持一致性,体现出特有的文化特征。最后,本文尝试将情感作为文化研究中的一个观察视角与维度,来研究人的情感如何与所处文化产生互动,并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白族家庭关系中的情感结构进行分析,阐述家庭关系和个人情感生活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生产和劳动为主的“人情”世界,家庭成员之间遵循相互协调的利益原则,情感关系呈现出“规范化”和“理性化”的特点,个人情感则被弱化和边缘化。具体体现为,家庭成员情感关系中的克制与缺乏亲密感,公共空间中的性别疏远与对亲密关系的回避,以及婚恋关系中的羞耻观等情感特征。第二,研究仪式过程中个人情感和集体情感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互动关系。具体分析了参与者带着仪式规定的态度和情感,在神圣空间中建立起与神灵的沟通,通过一系列符合仪式的身份、动作、语言和态度表现出对神圣空间的崇敬之情,并随着仪式空间的转化,实现从世俗到神圣的跨越。第三,分析集体情感如何在仪式空间中进行文化实践和运作。通过仪式中的语言、色彩、舞蹈、对歌等这一类包含集体意识和观念的象征符号和行为,实现个人情感与集体情感的交融和互动,呈现出集体情感普遍化的特征,并在周期性的反复中不断被强化。形成了一个由个人、集体和仪式共同构建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情感系统。第四,研究仪式参与者回归到日常空间中的交往方式和情感特征。阐释了日常交往中仪式参与者之间不同的情感互动形式。得出结论,日常交往中的情感关系一方面是仪式情感的延续,一方面仍然受到文化惯性与逻辑的影响。因此,情感不仅仅只是一种瞬息万变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随时与外界保持“对话、沟通、互动”的文化现象。情感作为一种值得尝试的研究视角,通过其丰富的情感“语言”,在周期性的聚合中,实现个人情感到集体情感的归属,使个体成员对集体成员这一文化身份达成共识与认同,从而增进了集体的团结和文化整合。因此,只有将人的情感置于文化体系中去观察与研究,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类自身。

胡佩佩[10](2019)在《陇东地区婚嫁仪式变迁研究 ——以近三十年正宁县山河镇汉民婚俗为中心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婚姻生活对于个人乃至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婚姻嫁娶在古语中就被定义为“终身大事”,是两个家族甚至是其所代表社区关系网络构建过程的初始步骤,因此,婚嫁仪式也成为社会关系结构型塑的关键要素。陇东地区正宁县山河镇的婚嫁仪式在其地方风俗特性的基础上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婚俗“六礼”,近三十年婚嫁仪式的变迁轨迹不仅是转型时期中国体制改革下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层面在乡土社会的侧面印证,也显现出媒介技术发展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媒介传播在乡土社会中不同程度的渗透。本文缘于代际关系选择访谈样本,以民族志、深度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三十年山河镇汉民婚俗进行讨论,对父辈与子辈间婚嫁仪式的变迁进行考察与省思。研究结论:正宁县山河镇婚嫁仪式变迁中流程减少;传统礼俗削隐;彩礼类别减少,数额增多;礼服由简入奢;工具由难到易以及洞房游戏的两极化发展等都成为当地婚嫁仪式变迁中的显性表现。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正宁县自然空间与经济社会状况,从地理、经济、人口民族等方面做了大致梳理;第二章从婚嫁缔结程序的三个阶段入手,分析了人际传播语境下山河镇父辈传统的婚嫁仪式脉络流程;第三章节具体分析了大众传播和新媒体语境下代际间婚嫁仪式的传承与变迁;第四章节探讨了媒介传播对山河镇婚嫁仪式的重构,对当地代际间婚嫁仪式的现实实践表现选取要点进行分析;第五章节对婚嫁仪式中所提取的媒介、媒介空间、社会关系三个节点进行深层探究;结语部分简要概括陇东地区婚嫁仪式变迁的启示与反思。

二、周城婚嫁仪式的田野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城婚嫁仪式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工艺美术研究现状
        1.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
    (四)扎染的相关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情况
        2.研究动态
        3.研究内容分类
        4.研究现状的不足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思路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形成环境
    (一)大理白族的人文生态环境
        1.白族生活的基本单位“坝子”
        2.“坝子”对白族居住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对白族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4.文化交流条件影响白族扎染的发展
    (二)大理白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1.民族源起
        2.信仰体系
        3.多元文化
    (三)本章小结
二、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题材类型
        1.植物花草类
        2.动物类
        3.自然景观类
        4.人物造型类
        5.几何图形类
        6.字体诗赋类
        7.体育类
        8.宗教类
    (二)本章小结
三、大理白族扎染产业发展及图案变化
    (一)大理扎染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图案变化
        1.民国时期-20 世纪80 年代
        2.20世纪80 年代-21 世纪初
        3.21世纪至今
    (二)大理扎染产业经营模式对图案的影响
        1.家庭作坊式
        2.个体生产式
        3.服务设计式
    (三)大理白族扎染产业经营现状调研
    (四)本章小结
四、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形式分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构成形式
        1.单独图案
        2.角隅纹样
        3.连续纹样
        4.边缘图案
    (二)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形式法则
        1.对称与均衡
        2.条理和反复
        3.节奏与韵律
    (三)小结
五、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审美分析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工艺美
        1.“扎花”工艺的分类
        2.“染色”工艺的自然美
    (二)大理白族扎染的主题美
        1.祈福喻吉的精神追求
        2.去灾辟邪的寓意表达
        3.幸福美满的生活追求
    (三)大理白族扎染的图案色彩美
        1.大理白族扎染的“朴素”
        2.大理白族扎染的“五彩”
    (四)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造型美
        1.“满”“全”的整合之美
        2.“共生”“独存”的融合之美
    (五)小结
六、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思想及其产业创新发展
    (一)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设计思想
        1.材料的自然性与致用利人的健康理念
        2.图案生成的偶发性与手工艺者的主观能动性
        3.指尖穿梭中的女红艺术观念
        4.大理白族扎染图案设计思想的嬗变
    (二)大理白族扎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的传承
        2.大理白族扎染产业发展的瓶颈
        3.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情况汇总
附录二 、扎染文化相关梳理
附录三 、图案梳理一览表
附录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比赛获奖表
附录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实践及展演表

(2)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
一、大理白族甲马的历史背景
    (一)大理白族地区自然人文概况
    (二)大理白族甲马的源流
    (三)本章小结
二、大理白族甲马的制作与分类
    (一)大理白族甲马的雕刻制作
        1.用料质地
        2.刻制工具
        3.印刷工具
        4.纸张
        5.制作过程
    (二)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分类
        1.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分类依据
        2.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外显层次——物态篇
        3.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内隐层次——情态篇
    (三)本章小结
三、大理白族甲马的图案特征
    (一)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产生
        1.自然启示
        2.人为的设计因素
    (二)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构成元素
        1.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点、线、面组合关系
        2.大理白族甲马中的几何形图案
        3.大理白族甲马中的自然形图案
    (三)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审美观念
        1.大理白族甲马木刻时的抽象美
        2.对当地自然万物的概括美
        3.白族人民现实生活的朴素美
    (四)本章小结
四、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艺术内涵
    (一)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艺术现象
        1.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系统联系
        2.处于民族艺术内部的系统联系
    (二)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自律性与他律性
        1.大理白族甲马艺术内部的自律性
        2.大理白族甲马艺术外部的他律性
    (三)本章小结
五、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文化承载
    (一)大理白族甲马图案艺术作为社会的产物
    (二)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的价值体现
        1.民间文化价值
        2.人文精神价值
    (三)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田野调研部分过程记录
附录2:初期评估资料收集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表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比赛获奖表
附录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业实践及展演表

(4)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传统家风内涵与价值的研究
        二、传统家风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三、传统家风功能与作用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田野概况与调查经过
        一、田野点概况
        二、调查经过
    第六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白族传统家风的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白族传统家风的内容
        一、三教合一的修身观
        二、勤俭诚信的立命观
        三、孝悌慈惠的齐家观
        四、亲仁善邻的处世观
    第二节 白族传统家风的特点
        一、本土性:扎根乡土的地域特色
        二、多样性:多元互补的文化融合
        三、教育性:形式多样的教化方式
        四、传承性:一表一里的双轨濡化
第二章 白族传统家风的作用与价值
    第一节 白族传统家风的作用
        一、尊师重教、人才辈出的民族传统
        二、家国一体、爱国守疆的文化精神
        三、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民族精神
        四、士农工商、皆为正业的务实观念
    第二节 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价值
        一、塑造良好道德思想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教育价值
        四、资源价值
第三章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原则与内容
    第一节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原则
        一、坚持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则
        二、坚持应时而变的发展原则
    第二节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内容
        一、仁而爱人的修身观
        二、吃苦耐劳的立命观
        三、和谐共议的齐家观
        四、友好互助的处世观
第四章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载体与方式
    第一节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载体
        一、物质符号
        二、意识符号
    第二节 白族传统家风现代传承的方式
        一、家庭传承
        二、社会传承
        三、学校传承
讨论
    一、从白族传统家风看差序格局理论
    二、从白族传统家风看社会角色理论
附录1 仪式中的家风传承与展现
附录2 仪式中的家风传承与展现
附录3 信仰场所中的家风传承与展现
附录4 信仰场所中的家风传承与展现
附录5 基于照壁、门头楹联等载体中家风传承与展现
附录6 基于照壁、门头楹联等载体中家风传承与展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祥云禾甸白族“朝北斗”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五、田野过程
第一章 祥云禾甸概况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
    第三节 宗教信仰
第二章 祥云禾甸朝北斗仪式的变迁和组织结构
    第一节 朝北斗的起源和演变
        一、历史渊源
        二、演变过程
    第二节 朝北斗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者
        二、参与者
        三、举行地点
        四、仪式目的
第三章 祥云禾甸白族朝北斗仪式的过程
    第一节 朝北斗仪式的筹备
        一、仪式空间
        二、仪式时间
    第二节 朝北斗仪式的进行过程
        一、第一天农历八月三十日
        二、第二天农历九月初一
        三、第三天农历九月初二
        四、第四天农历九月初三
    第三节 朝北斗仪式的收尾
第四章 祥云禾甸白族朝北斗仪式符号解释
    第一节 静态符号
        一、斗
        二、法器
        三、科仪文本
        四、庙宇
    第二节 动态符号
        一、咒鸡
        二、转斗
第五章 祥云禾甸白族朝北斗仪式象征意义
    第一节 人的感知
        一、朝北斗仪式中的祖先认同
        二、朝北斗仪式中的权力表达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群体心理调节
        二、村落秩序整合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设计学视角下的大理白族婚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1.1 社会现实使然
        1.2 个人爱好驱使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3.1 相关的概念界定
        3.2 相关研究的现状及评述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大理白族与婚俗相关的民族特点
        4.2 大理白族婚俗的共性表现和特殊表现
        4.3 大理白族婚俗的设计语意
        4.4 民族婚俗在当代婚礼设计中的发展思考
    (五)将本课题置于设计学视野下的理论依据
        5.1 设计学思维提炼: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辨证统一
        5.2 现代设计是以系统设计为主的操作方式
        5.3 设计构成多元化和跨学科联动的特征
    (六)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思路
一、大理白族婚俗发展历史梳理
    (一)云南大理白族民族文化环境概述
    (二)大理国时期以前的大理白族婚俗演变
    (三)大理国时期至现代的大理白族婚俗演变
    (三)本章小结
二、大理白族婚俗案例基本流程调研
    (一)案例点选择依据
    (二)大理喜洲地区白族婚俗基本流程
    (三)大理海东地区白族婚俗基本流程
    (四)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婚俗基本流程
    (五)本章小结
三、大理白族婚俗的设计语意分析
    (一)大理白族婚俗的设计语意对象类型
    (二)婚礼食物味觉通感设计语意
        3.2.1 婚礼食材设计选择
        3.2.2 以甜、辣为代表的婚礼味觉
        3.2.3 从甜、辣味觉到暖色系色彩视觉
    (三)婚礼服饰图形基因设计语意
        3.3.1 服饰内容及造型
        3.3.2 以红粉色系、蓝绿色系为代表的婚礼服饰色彩提取
        3.3.3 以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为主的服饰刺绣二维解构
    (四)婚礼器物功能及其行为的设计语意
        3.4.1 以祈福、辟邪及助兴功能为代表的婚礼器物
        3.4.2 同一行为设计实现多功能的特点
    (五)婚礼环境共鸣设计语意
        3.5.1 可见与不可见的物
        3.5.2 可见与不可见的色彩
    (六)本章小结
四、大理白族婚俗文化的设计艺术共性
    (一)不同场域及其设计艺术特色
        4.1.1 场域概念及婚俗设计场域划分依据
        4.1.2 婚礼核心人物组合的婚礼设计艺术内场
        4.1.3 其他参与者组合的婚礼设计艺术外场
    (二)大理白族与婚俗相关的民族性格
        4.2.1 重视家族、婚姻联合提升家庭档次
        4.2.2 自由、宽容的多民族开放式通婚
        4.2.3 礼佛颂佛、温文尔雅的礼仪之风
        4.2.4 家庭结构相对稳定、两性地位相对平衡
    (三)大理白族婚俗设计艺术特点与设计艺术功能
        4.3.1 抽象与具象巧妙融合
        4.3.2 多对象的和谐统一
        4.3.3 丰富艺术精神世界、反映艺术审美趋势
    (四)本章小结
五、大理白族婚俗的设计思考
    (一)当代婚礼设计对象及受众解析
        5.1.1 当代婚礼设计包含的对象
        5.1.2 当代婚礼设计消费的受众
    (二)当代婚礼设计市场调研
    (三)民族婚俗设计语意市场化情况喜忧参半
        5.3.1 市场对民族婚俗文化的接纳程度不高
        5.3.2 行业内从业者专业能力层次不齐、消费市场驱动
        5.3.3 民族婚俗追求者的带头作用
    (四)当代婚礼设计案例分析
    (五)民族婚俗设计语意在当代婚礼设计中的影响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婚理》大理白族婚礼毕业设计实践
附录2:一期二期三期田野调研全程记录表
附录3:四期市场化跟踪全程记录表
附录4:初期论文评估资料
附录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表
附录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比赛获奖表

(7)陇川县曼彦傣族“颂宾”仪式活动中的礼物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礼物的研究动态
        1、国外关于礼物的研究
        2、国内关于礼物的研究
        (二)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的研究动态
        1、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实践的研究
        2、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变迁的研究
        3、关于傣族与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经历
第一章 曼彦:一个中缅边境的傣族村寨
    一、地理环境
    二、生计方式
    三、人生礼仪
        (一)庆生礼
        (二)婚礼
        (三)葬礼
第二章 曼彦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
    一、村落的信仰空间
        (一)两界交往的神圣空间——奘房
        (二)惩戒忏悔之地——戒堂
        (三)佛教崇拜物——佛塔
    二、佛教庆典:摆
        (一)摆帕拉
        (二)摆拐圜
        (三)摆酸那姆
    三、人神之间的“施”与“报”
        (一)佛堂桌上的供奉
        (二)斋僧:佛门下的布施
        (三)奘房之舍
    四、其他佛事活动
        (一)烧白柴
        (二)披袈裟
        (三)贺新房
第三章 曼彦傣族“颂宾”仪式活动实践
    一、“颂宾”仪式活动的仪式专家
        (一)仪式活动的受馈者:佛爷
        (二)人神界域的沟通使者:奘噶
        (三)仪式活动的协助者:长老
    二、“颂宾”仪式活动参与群体的选择原则
        (一)村寨选择
        (二)人群选择
    三、“颂宾”仪式活动的过程
        (一)仪式准备
        (二)奘房祝祷
        (三)念经楼听经
        (四)公房聚会
第四章 曼彦傣族“颂宾”仪式活动中的礼物流动
    一、“颂宾”仪式活动中礼物的分类
        (一)仪式性礼物
        (二)表达性礼物
        (三)工具性礼物
    二、“颂宾”仪式活动中礼物流动的特点
        (一)人神之间的单向礼物馈赠
        (二)村寨之间的双向礼物流动
        (三)礼物作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三、“颂宾”仪式活动中的关系嵌入与礼物流动
        (一)核心区域:血缘与姻亲关系的礼物流动
        (二)可靠区域:地域关系下的礼物流动
        (三)有效区域:跨境交往下的礼物流动
        (四)信仰区域:跨地域教派的礼物流动
第五章 曼彦傣族“颂宾”仪式活动的功能及嬗变
    一、“颂宾”仪式活动的特征
        (一)神圣与世俗的交融性
        (二)村寨交往的持续性
        (三)跨越边界的互惠性
    二、“颂宾”仪式活动的功能
        (一)构建人际网络
        (二)维护村落秩序
        (三)增强族群认同
        (四)传承民族文化
    三、“颂宾”仪式活动的嬗变
        (一)活动村寨逐渐减少
        (二)礼物种类不断增多
        (三)仪式场域趋向世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8)大理白族剪纸的人类学研究 ——以海东镇和禾甸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标
    六、主要创新点
    七、田野点调查概况
    八、本文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 民族民间剪纸与大理白族剪纸概况
    第一节 我国民族民间剪纸概况
    第二节 大理白族剪纸概况
第二章 大理白族剪纸的特色民俗应用与象征蕴意
    第一节 白族剪纸在人事民俗中的应用
        一、白族剪纸在“白族刺绣”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二、白族剪纸在“花灯鞑子舞”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第二节 白族剪纸在神事民俗中的应用
        一、白族剪纸在“做斋”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二、白族剪纸在“求子”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三、白族剪纸在“祷疾”中的应用及其象征蕴意
第三章 大理白族剪纸的技艺特征与审美内涵
    第一节 白族剪纸的制作工具与技术手段
        一、白族剪纸的制作工具
        二、白族剪纸的技术手段
    第二节 白族剪纸的图案题材及其审美内涵
        一、白族剪纸的图案题材
        二、白族剪纸图案题材的审美内涵
    第三节 白族剪纸的色彩特征与造型样式
        一、白族剪纸的色彩特征及其审美内涵
        二、白族剪纸的造型样式及其审美内涵
第四章 大理白族剪纸的传承困境与发展建议
    第一节 现代化背景下白族剪纸的传承困境
        一、白族剪纸生境的弱化
        二、白族剪纸传承人的老龄化和数量的衰减
    第二节 新时代白族剪纸的发展建议
        一、真正理解“非遗”内涵,做好白族剪纸技艺的传承工作
        二、利用“乡村振兴”契机重构白族剪纸生境
        三、以“剪纸语言”为内核,创新剪纸应用形式
结语
附录 :大理白族剪纸代表性图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大理白族绕三灵仪式中的老年人情感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 田野工作
        (二) 研究方法
        (三) 理论框架
        (四) 创新之处
    四、研究综述
        (一) 人类学发展脉络中情感的自我表述
        (二) 人类学研究中的情感维度
        (三) 人类学仪式中的情感表达
        (四) 国内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绕三灵背景引介
    一、“绕三灵”称谓的不同释义与辨析
    二、田野中的绕三灵概况
        (一) 田野中的绕三灵:民间神话
        (二) 田野中的困惑:佛都辨析
    三、绕三灵中本主的世俗化
        (一) 绕三灵中的本主印象
        (二) 绕三灵中世俗化的本主
第二章 情感的抑制:白族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互动
    一、白族婚姻家庭中的情感特征
        (一) 农业社会中的情感特征
        (二) 婚姻家庭中的情感规范
    二、白族家庭关系中的情感表达
        (一) 家庭关系中的情感表达
        (二) 公共空间中的情感表达
        (三) 白族文化中的两性观念
第三章 情感的酝酿:绕三灵时空中的情感结构与特征
    一、绕三灵仪式的时空结构
        (一) 神圣空间:仪式情感的酝酿
        (二) 神都朝拜:仪式情感的渲染
        (三) 仙都集会:仪式情感的高涨
        (四) 行宫接风:仪式情感的落幕
    二、绕三灵仪式的时空结构与隐喻
        (一) 仪式关系与象征符号
        (二) 仪式时空结构的隐喻
    三、绕三灵仪式中的情感结构
        (一) 社会交往的仪式目的
        (二) 集体狂欢的仪式态度
第四章 情感的释放:绕三灵仪式中的情感互动
    一、色彩互动:情感表达的另一种符号
        (一) 服饰色彩中的情感表达
        (二) 仪式中色彩的象征与情感
    二、行为互动:仪式舞蹈中集体情感的释放
        (一) 仪式舞蹈的象征性
        (二) 舞蹈动作与情感表达
    三、情歌互动:唱调子中集体情感与个人情感的交叠
        (一) 文献中的白族民歌
        (二) 田野中的白族调子
        (三) 唱调子中的集体情感
第五章 情感的回归:日常交往中情感互动的个案研究
    一、日常交往中的情感互动
        (一) 随机互动
        (二) 偶然交往
        (三) 惯性互动
        (四) 情感延续
    二、日常交往中情感互动的特征
结语
    一、情感互动是绕三灵仪式中主要的文化特征
        (一) 白族老年人“不老”的文化身份
        (二) 提供了可供情感互动的文化空间
        (三) 绕三灵仪式中情感互动的文化特征
    二、绕三灵仪式空间中情感互动的文化意义
        (一) 绕三灵仪式空间中不同的情感状态
        (二) “情感”成为联结仪式内外的重要文化因素
附录一 白语对照词汇
附录二 田野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陇东地区婚嫁仪式变迁研究 ——以近三十年正宁县山河镇汉民婚俗为中心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正宁县山河镇概况
    一、调查点概况简介
    二、正宁县山河镇婚嫁仪式简介
第二章 人际传播语境下山河镇的婚嫁仪式
    第一节 婚礼前的订婚仪式
        一、纳采:媒人与提亲
        二、相亲:见面
        三、问名:生辰八字、属相、五行的测对
        四、纳吉:订婚
        五、纳征:彩礼
        六、请期:看日子
        七、追节
        八、拜问:送花布
        九、下帖
    第二节 婚礼阶段的迎娶仪式
        一、亲迎:迎娶新娘
        二、拜天地
        三、入洞房:撒帐、点灯、添岁
        四、进门:拜灶神、问前程、做和气面
        五、拜大小:磕头拿钱
        六、谢客
        七、闹洞房
    第三节 婚后阶段的礼节仪式
        一、回门:回娘家
        二、送年节
第三章 大众传播和新媒体语境下的山河镇婚嫁仪式
    第一节 婚礼前的订婚仪式
        一、纳采:媒人的中介角色变迁
        二、见面:男女亲密关系的逐渐养成与开放
        三、生辰八字、属相、五行:传统元素趋于式微
        四、彩礼:婚姻缔结的“重头戏”
    第二节 婚礼阶段的迎娶仪式
        一、迎亲、送亲:传统仪式的嬗变
        二、入洞房、进门、拜大小:逐渐衰落
        三、闹洞房:两极化的“洞房游戏”
    第三节 婚后阶段的礼节仪式
        一、回门、送年节:家庭关系私人化
第四章 媒介传播对山河镇婚嫁仪式的重构
    第一节 传统礼俗的削隐
    第二节 代际“共生”的讨论与孝道传承
    第三节 婚嫁仪式中的两种真实:仪式的表演和表演的“仪式”
        一、仪式与表演
        二、婚嫁仪式中的表演
        三、表演的“婚嫁仪式”
第五章 媒介、媒介空间与社会关系的深层变迁
    第一节 陇东地区婚嫁仪式中的媒介的变迁
        一、仪式的组织者——媒介:媒人
        二、仪式的包装者——媒介:礼服、道具、工具、住宅
        三、仪式的承载者——媒介:彩礼
        四、仪式的参与者——媒介:洞房闹客
    第二节 陇东当地婚嫁仪式中媒介空间的变迁
        一、媒介空间私人化
        二、私人空间媒介化
    第三节 陇东婚嫁仪式中社会关系的变迁
        一、家庭关系核心化
        二、社会关系网络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周城婚嫁仪式的田野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研究[D]. 刘丽娟.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2]大理白族甲马图案研究[D]. 刘璐.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3]当代大理白族服饰的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D]. 臧璐.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4]白族传统家风的现代传承研究[D]. 梁仰. 大理大学, 2021(08)
  • [5]祥云禾甸白族“朝北斗”仪式研究[D]. 连政. 大理大学, 2021(08)
  • [6]设计学视角下的大理白族婚俗研究[D]. 刘钰舜.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7]陇川县曼彦傣族“颂宾”仪式活动中的礼物流动[D]. 高欣言. 云南民族大学, 2020(07)
  • [8]大理白族剪纸的人类学研究 ——以海东镇和禾甸镇为例[D]. 杨娜. 大理大学, 2020(05)
  • [9]大理白族绕三灵仪式中的老年人情感互动研究[D]. 张桔. 云南大学, 2019(09)
  • [10]陇东地区婚嫁仪式变迁研究 ——以近三十年正宁县山河镇汉民婚俗为中心的讨论[D]. 胡佩佩.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周城婚礼现场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