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矿石性质对比研究,提高多成矿区综合选矿回收率

加强矿石性质对比研究,提高多成矿区综合选矿回收率

一、加强矿石性质对比研究 提高多个成矿区域的矿石综合选矿回收率(论文文献综述)

邱婵媛[1](2020)在《厄立特里亚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床特征与资源经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和矿产资源之一,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对铜矿的需求量依旧保持较高热度。厄立特里亚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位于阿拉伯-努比亚地盾,显示块状硫化物成因特征,资源量巨大。本论文依托于四川路桥矿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收购的“阿斯马拉多金属矿”项目,通过对矿区的地质勘查资料和资源量的详细核实,研究了矿石选冶性能、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开发利用方案,分析项目开发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评价该项目经济可行性。通过实地对Emba Derho矿床野外调查和勘查工程核实,结合室内补充鉴定以及前人勘查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矿层底板为绢云母绿泥片岩,具有斑状流纹岩、流状角砾岩和长英质碎屑状凝灰岩的残余;矿化带由多层的稠密浸染-块状硫化物矿石,凝灰岩和火山熔岩夹层及重晶石层组成;顶板由枕状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层组成,具明显的绿帘石化-硅化。矿床已控制的矿体形态呈勺形的囊状,矿体长1250m,宽850m,最大控制垂深约500m。矿石结构以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为主,其次见网状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主体为块状构造,部分为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黄铁矿,见少量黝铜矿、斑铜矿;综合研究认为Emba Derho矿床属于黑矿型块状硫化物(VMS)矿床。矿床开采境界内矿石总量为181,208 kt,矿石量54,535kt,平均品位Cu=0.63%,Zn=1.63%,Au=0.27g/t,Ag=9.03g/t。其中:氧化矿石量1,812kt;次生硫化物矿石量1,616kt;原生矿石量51,107kt。项目总投资为663,733千美元,其中初始投资(建设投资)为556,614千美元。矿区达产年平均总成本(含税)为每年129,664千美元。按照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400万吨/年的生产规模,17年服务年限计算,通过重新测算之后经济评价的结果为: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为15.13%,财务净现值(税后)为258,537千美元,投资回收期(税后)为7.25年,包括4年建设期。矿山利润总额为1,471,632千美元,净利润为1,049,731千美元。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项目为盈利项目,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及清偿能力。

刘利宝[2](2020)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敖包吐勘查区(约80km2)为研究对象和尺度。立足于解决敖包吐矿区范围内深部和外围找矿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成矿机制研究和地、物、化找矿信息提取。聚焦:评价深部斑岩型矿化找矿潜力,对构造控制的脉状矿体进行深部定位预测,评价已知矿体以外地段的找矿潜力。取得的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敖包吐矿床已知部分为受断裂控制的热液脉状矿床。成矿作用与晚侏罗世I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成矿硫源来源于深部岩浆,矿石铅为壳幔混合来源,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温度为中温。形成于140.0~155.7Ma的花岗闪长斑岩为成矿母岩,其经历了充分的结晶分异作用,成矿母岩和与之配套的断裂构造系统对成矿均具有决定性作用。推测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的花岗闪长斑岩岩基,存在“上脉下体”成矿结构的可能。形成于169.9Ma的流纹斑岩为研究区重要的矿源岩。(2)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得到:(1)矿体位置电性特征为低电阻中高极化率,矿化岩体为高电阻高极化。常规激电测深视电阻率与视极化率对应良好的梯度带位置与脉状矿(化)体位置吻合。(2)1:1万地面高精磁测共解析出4类异常,共6大异常、10个子异常。Ⅰ、Ⅱ号矿带位置磁测信息均有明显的异常反映,对磁测数据多种方法变换处理:Ⅱ号矿带位置为高的正异常区,梯度明显,矿体产出部位NW向串珠状、带状正异常与串珠状、团朵状负磁异常镶嵌相伴、间隔出现;Ⅰ号矿带位置为低缓团朵状正磁异常和团朵状负磁异常间隔出现,梯度较缓。向上延拓反映在Ⅰ号矿带和Ⅱ号矿带东端趋于交汇地段深部存在大的强磁地质体,是深部侵入体的反映。(3)1:1万重力扫面测量,共圈定高密度异常体4处,低密度异常体7处,重力高值异常G-4的范围与Ⅰ号、Ⅱ号矿带已知地段高度吻合,推测4处高密度异常为矿致异常,7处低密度异常为隐伏的花岗闪长斑岩体或流纹斑岩的局部地质单元。大比例尺电、磁、重力测量成果均显示,敖包吐矿床已知的构造热液脉状矿体产出部位深部局部地段存在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的隐伏岩体(岩基),高精磁法测量和高密度重力测量对定位预测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矿源岩—流纹斑岩有效。(3)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得到:(1)原生晕-垂向域方面:Hg、Sb、As、Cd、Cu、Bi、In、Sn是重要的找矿指示元素;Ⅰ、Ⅱ号矿带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均显示多期热液叠加成矿的反分带现象。Ⅰ6和Ⅱ1号矿体存在上下两个矿化富集带,第二矿化富集带赋存于260m标高以下;Ⅱ1号矿体的第二矿化富集带与第一矿化富集带之间的无(弱)矿间隔约160~180m。(2)次生晕-平面域方面:W、Sn、Mo、Bi、Cd、Cu、Sb、As、Au等元素是重要的指示元素。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主成分2主要载荷因子Bi、Sn、Pb、W、Sb、Ag、Mo是评价侵入岩成矿作用的有效标志;主成分3主要载荷因子Au、As、Sb是评价构造控制的热液脉状矿化的有效标志,属前缘晕元素。两个主成分异常中心可作为矿源岩流纹斑岩和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定位预测依据之一,主成份3的地球化学高值异常中心可作为定位预测浅部控矿构造的依据之一。筛选出两处矿致异常。(4)研究区控矿要素包括:构造对成矿的控制(EW向构造导矿兼容矿;NW向构造容矿;EW向雁列式断裂构造组内派生的NW向断裂构造构成“入”字形构造控矿系,EW向雁列式断裂构造组内NW向断裂构造构成的断层桥控矿系,EW向构造与NW向构造组成菱形结环控矿系)、成矿母岩对成矿的控制(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花岗闪长斑岩期的岩浆活动是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矿源岩对成矿的控制(形成于(169.9±0.8)Ma的流纹斑岩因被后期(155.7±1.0)Ma的花岗闪长斑岩期侵入的岩浆热液萃取而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是研究区重要的矿源岩)和围岩岩性对成矿的控制(浅色岩系有利于容矿,黑色岩系导致矿质分散)等四类。提取出研究区内的预测准则包括:地质准则(构造准则、成矿母岩准则、矿源岩准则和围岩岩性准则)、地球物理准则(地球物理信息提取之结果,包括电性异常准则、磁异常准则、重力异常准则)、地球化学准则(化探信息提取之成果,包括原生晕地球化学预测准则和次生晕地球化学预测准则)。(5)创造性地引入经济学思维,根据矿山生产经营中选矿回收率、金属价格、加工费、计价系数等经济指标计算了样品中Pb、Zn、Ag综合品位和综合矿化强度,以此作为已知矿体空间矿化信息的研究手段,参与深部定位预测研究。(6)在已知的Ⅰ6和Ⅱ1号矿体深部进行了定位预测,提出Ⅰ号矿带和Ⅱ号矿带存在多期热液叠加成矿,在Ⅰ6和Ⅱ1号矿体深部存在第二矿化富集带,Ⅱ1号矿体具有明显的侧伏规律,圈定了深部找矿靶区。其中Ⅱ1号矿体深部靶区已得到成功验证,Ⅰ6号矿体深部靶区还未及验证。(7)在已知的Ⅰ、Ⅱ号矿带的外围进行了定位预测,圈定了四类共9个靶区。其中A1靶区和A2靶区已得到成功验证,A1靶区求得122+333可采矿石资源量120.47万吨,A2靶区求得122+333可采矿石资源量85.24万吨。

高凯[3](2019)在《混合型稀土矿高级氧化和二氧化碳协同浮选及基于矿粒分速特性的流程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包头混合型稀土矿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开发的超大型稀土矿,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羟肟酸为稀土矿物特效捕收剂的工业浮选实践,标志着混合型稀土矿浮选技术的基本过关。时至今日,贫、细、杂难选矿产资源已成为国内主力资源,但混合型稀土矿的选矿技术却未能实现持续提高,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包钢实施了选矿综合利用项目,使得混合型稀土矿浮选给矿粒度日益细化,矿浆成分日益复杂,但基于羟肟酸体系的传统浮选药剂创新思维,在此复杂矿浆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指标难以提高。于此同时,下游稀土冶金企业为了应对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指标,对精矿品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精矿品位的提高必然导致选矿回收率的降低。鉴于此,本论文在系统研究混合型稀土矿的矿物颗粒性质基础上,提出了能够适应目前复杂矿浆体系的浮选方法,设计了符合稀土矿物非线性特征的分速浮选工艺,工业试验取得良好指标。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开展了氟碳铈矿晶体结构、晶面取向研究,结果表明当钙原子类质同象置换氟碳铈矿中的稀土原子,使其晶体结构产生沿(110)和(300)晶面的择优取向,增加矿物的可浮性。研究了不同类型矿石的解理特征及嵌布粒度,发现稀土矿物嵌布粒度粗细不均、解理面很难完全解离是混合型稀土矿的共性。研究了稀土矿物颗粒大小、形状、表面孔隙在浮选过程中的富集规律,发现稀土矿物颗粒的最佳浮选粒径为20~30μm,三维结构接近圆形的颗粒浮选速率更快;稀土矿物颗粒表面存在的不均匀狭缝孔道,其直径均主要分布于40~200nm之间,且以一端封闭型为主颗粒的浮选速率更快。通过颗粒-气泡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表明提高精选作业矿浆浓度,能够避免目前混合型稀土矿选矿工业生产流程中粗粒、细粒大量流失的问题。通过颗粒-气泡相互作用力研究表明,利用稀土矿物表面孔隙形成的界面纳米气泡桥接作用,能够增大颗粒-气泡间吸引力作用距离。研究了浮选温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及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浮选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均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大,Zeta电位、FTIR、XPS的分析表明,羟肟酸与稀土矿物表面吸附稳定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氟碳铈矿>独居石。研究了矿浆中难免离子对稀土矿物浮选指标的影响,浮选试验结果表明,钙镁离子恶化稀土矿物浮选指标,FTIR和29Si MAS NMR机理分析表明,钙镁离子与水玻璃反应生成无定形凝胶C-S-H和M-S-H,C-S-H凝胶聚合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当钙镁离子共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凝胶由C-S-H型向M-S-H型移动,时间延长,凝胶由M-S-H型向C-S-H型移动,生成的无定形凝胶会无选择地粘附到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的表面,从而降低了浮选指标;而硫酸根对稀土矿物的浮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XPS分析表明其主要原因在于硫酸根会选择性吸附于方解石和萤石表面,而在氟碳铈矿和独居石的吸附量较少。研究了高级氧化法(APOs)对羟肟酸浮选稀土矿物的协同作用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APOs能够在回收率相同的条件下,将稀土精矿品位提高5%,对比了 H2O2、US及US/H2O2等三种方案,其中US/H2O2效果更好,理论分析表明APOs将稀土矿物表面Ce(Ⅲ)氧化为Ce(IV)从而提高了与羟肟酸的螯合反应。同时研究了 APOs对选矿回水中总有机碳(TOC)的降解效率,发现pH降低,降解效率增大;矿浆中的难免离子对降解有抑制作用;稀土矿物、萤石有助于降解,而方解石和混合尾矿则有抑制作用。同时,发现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能够在15min左右达到70%的降解率,意味着此方案能够在浮选流程中完成,而无需单独处理。开展了 CO2矿泥沉降试验,表明回水中通入定量CO2后,静置30min便基本实现矿泥的完全沉降,并发现AOPs与CO2联用的效果更好。考察了不同pH条件下,沉降前后矿浆中钙、镁、硅含量,发现CO2的通入能够比较明显的降低矿浆中的钙、硅含量,且随pH的升高,沉降率增加。对实际选矿回水进行了验证,FTIR分析发现生成产物存在碳酸钙,此过程的反应机理为CO2能与低聚合度C-S-H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pH值的降低使矿浆中残留的硅酸根具有很强的絮凝作用。结果表明,CO2具有加速矿泥沉降和降低矿浆中难免离子的双重作用。建立了类分形浮选动力学模型,不同条件下的浮选过程都能够被此模型所描述,其分形维数ds能够反映出浮选速率随时间变化而体现的受限程度。提出了基于浮选时间恒定的恒定选择性指数模型,以及选择性指数随时间、给矿品位变化的非线性模型,工业生产数据证明了模型可靠性。基于该理论,说明要实现混合型稀土矿浮选高品位和高回收率,采用分速浮选是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全流程浮选机分速浮选工业试验及实验室规模的机-柱联合分速浮选流程试验,可以将稀土精矿品位由现有的50%提高到65%,并实现高回收率。

王建新[4](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陈鑫[5](2019)在《柴北缘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成矿条件对矿产勘查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发现了一系列超大型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目前对这些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床成因以及后期熔流体对成矿作用的影响机制还存在争议。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鱼卡–落凤坡和都兰地区识别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含金红石榴辉岩,通过对这些榴辉岩、榴辉岩中的石英脉及长英质脉体(简称熔流体)开展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厘定出了不同类型含金红石榴辉岩的原岩时代、成因与构造背景。结合前人已经取得的榴辉岩P-T轨迹成果,本文对榴辉岩型金红石矿的矿床成因及后期的变质改造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取得了以下几点新进展:(1)发现鱼卡–落凤坡地区部分含金红石榴辉岩原岩来自古生代洋壳残片。对鱼卡-落凤坡地区的含金红石矿榴辉岩进行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原岩环境。据锆石形貌学及CL图像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核部黑色、边部灰色,另一类核部灰色、边部白色。第一类锆石核部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重稀土曲线陡峭且Th/U比值高,表明其为岩浆锆石核;LA-ICP-MS定年获得551–529 Ma的下交点年龄,该锆石年龄与区域上古生代的洋壳残片形成时代一致,可代表原岩的形成时代。第二类锆石核部的稀土曲线平坦且Th/U比值较低,年龄为440–432 Ma,与区域榴辉岩相变质年龄一致,而边部相对于核部具有相对陡峭的稀土曲线,年龄为419 Ma,可能代表岩石遭受退变质作用的年龄。第一类岩浆锆石核部的εHf(t)值的变化区间为-0.8–+10.9,说明其在岩浆源区受到了壳源流体的交代或者是陆壳物质的混染。因此,本文认为鱼卡地区部分含金红石榴辉岩的原岩为古生代的洋壳镁铁质岩,原岩在古生代大洋形成-俯冲消减过程中就位于活动大陆边缘,随柴达木板块一起发生了深俯冲作用并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榴辉岩型金红石矿。(2)都兰地区含金红石榴辉岩原岩存在古生代洋壳残片又存在新元古代的大陆溢流玄武岩。都兰地区的含金红石矿榴辉岩全岩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及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综合研究指示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含金红石榴辉岩产于花岗质片麻岩中,其原岩年龄为845±4 Ma,榴辉岩相变质年龄为433 Ma。该类榴辉岩具较高的TiO2、TFe2O3和P2O5,然而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这些组分很难聚集,推测其形成可能来自高钛岩浆作用中钛铁矿和磷灰石的堆积。微量元素模式为洋岛玄武岩(OIB)型,富含轻稀土元素(L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和Hf)。岩浆锆石核的Hf同位素组成(εHf(845)=+1.4–+6.0,TDM1=1.2–1.4 Ga,TDM2=1.3–1.6 Ga)表明它们的母岩浆源于元古代稍微亏损地幔。初始87Sr/86Sr值为0.71059–0.71326,εNd(845 Ma)值为-2.5–-1.5,表明其原岩受到了明显的地壳污染。因此,第一类榴辉岩可能起源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OIB型地幔柱源的部分熔融。第二类榴辉岩产于镁铁质-超镁铁质蛇绿混杂岩中,其原岩年龄为449±3 Ma,榴辉岩相变质年龄为435-433 Ma。全岩MgO与主、微量元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表明其原岩是由富含橄榄石、辉石以及富含钛铁矿交替层的堆积物形成的。这些榴辉岩存在N-MORB、E-MORB和OIB等多种稀土配分模式。同时,全岩εNd(449 Ma)变化区间为+2.1–+4.5且岩浆锆石核εHf(449 Ma)值介于-1.0–+11.8之间,表明原岩可能为板块衍生成分交代的亏损地幔源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其与超镁铁质岩共生产出状态,原岩形成与榴辉岩相变质之间的短间隔(约14 m.y),第二类榴辉岩可能系俯冲带(SSZ)蛇绿岩。(3)探讨了鱼卡-落凤坡地区榴辉岩包裹的石英脉的形成机制。榴辉岩中变质锆石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和平坦的重稀土分布,指示锆石形成过程缺乏长石;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32±2 Ma,代表榴辉岩相的变质年龄。石英脉中锆石颗粒呈无分带或弱振荡带,Th/U比值低,球粒陨石标准化后,Eu负异常不显着,重稀土元素呈现陡峭分布趋势,与寄主榴辉岩中锆石存在较大差异,表明其可能在变质流体中生长;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31±3 Ma,其与寄主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一致。石英脉中锆石呈现出陡峭的HREE模式,表明其形成可能与石榴石分解有关。金红石锆温度计显示榴辉岩的形成温度为609–669℃,明显低于石英脉的形成温度(664–682℃),结合锆石年龄,认为石英脉中金红石形成于早折返阶段,可能对应于早折返阶段升温过程。榍石锆温度计显示金红石边部的榍石温度为550–592℃,与角闪岩相温度范围一致,可能代表晚期折返过程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石英脉中金红石具有核-边结构,核部金红石比边部及榴辉岩中的金红石具有更高的Nb、Ta、Zr、Hf含量和更低的Nb/Ta比值,说明大颗粒金红石在流体中经历了多阶段生长。金红石中Nb-Cr图解表明石英脉中的金红石来自镁铁质原岩。石英脉和榴辉岩中的锆石Hf同位素基本一致,表明石英脉是榴辉岩内部脱水形成的富水流体活动的产物。(4)探讨了鱼卡-落凤坡榴辉岩中长英质脉体的成因机制。长英质脉体中的原位锆石CL图像显示其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为黑色,边部为白色。锆石核部加权平均年龄为436 Ma,与鱼卡-落凤坡地区获得的榴辉岩相变质年龄一致,说明落凤坡在榴辉岩相变质阶段存在熔流体活动。锆石边部加权平均年龄为413–412 Ma,代表熔流体受变质改造的时间下限。脉体锆石核部εHf(t)值介于-10.79–-9.85,边部εHf(t)值介于-8.66–-2.52,可能代表两阶段不同性质的熔流体作用。锆石初始Hf同位素比值介于柴北缘基底花岗质片麻岩和榴辉岩之间,可能是两端元释放的混合熔体。对该脉体中的金红石进行U-Pb定年获得440 Ma的加权平均年龄,其与榴辉岩相变质年龄基本一致,代表金红石的结晶年龄。在长英质脉体中,部分金红石边部相对于核部更富集Nb、V、W、Sb、Zr且具有更高的Nb/Ta和Zr/Hf比值,金红石锆温度计显示金红石核部温度范围为632–647℃,与寄主榴辉岩金红石锆温度显示结果一致(635–675℃),金红石边部锆温度计显示为657–670℃,结合锆石和金红石年龄,认为核部金红石形成于榴辉岩相变质阶段,而边部金红石形成于早折返阶段。金红石边部榍石Zr温度计为553–604℃,与晚折返阶段角闪岩相温度基本一致。(5)通过岩石学、年代学研究,总结出榴辉岩中五种金红石赋存状态:包裹结构、粒间结构、后期串珠状结构、退变残余结构和丝缕状出溶结构。且当以粒间和串珠状产出时,金红石粒度较粗,更利于选矿。石英脉和长英质岩脉中的金红石具有多期生长特征,主要形成在榴辉岩相变质阶段和早折返阶段,金红石边部的钛铁矿和榍石主要形成在晚折返阶段(可能为角闪岩相变质阶段)。上述结果表明,熔流体活动可能会影响金红石的形成和保存,早期(早折返阶段之前)的熔流体活动对金红石成矿有利,榴辉岩中矿物颗粒间小规模的熔流体活动可以促使金红石进一步富集成串珠状金红石,从而使得矿石颗粒增大。而晚期的熔流体活动(角闪岩相阶段)会导致金红石退变为钛铁矿和榍石。(6)总结出榴辉岩型金红石矿的主要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主要受原岩TiO2含量、金红石粒度形态和保存等控矿因素的控制。(1)富集地幔源区、演化程度高、陆壳混染程度低、富钛基性原岩,是鱼卡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成矿的物质基础;(2)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成矿的必要条件;(3)不同阶段熔流体活动对金红石成矿的影响存在差异;(4)折返速度、后期脆-韧性剪切变形、岩体侵入等也会进一步破坏金红石成矿。成矿规律为柴北缘鱼卡和都兰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在矿体形态特征、品位规模、矿石组构、金红石赋存状态方面基本一致,不同点在于:都兰榴辉岩型金红石矿主要以大洋型榴辉岩为主,比大陆型榴辉岩厚度更大、平均品位较低。寻找超高压变质带中钛含量高的新鲜榴辉岩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7)根据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等因素,在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共划分出2个A类成矿远景区、1个B类成矿远景区和1个C类成矿远景区:鱼卡-开屏沟金红石成矿远景区(A1)、都兰沙柳河北带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成矿远景区(A2)、都兰沙柳河南带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成矿远景区(C1)、锡铁山-全集河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成矿远景区(B1)。

王雪峰[6](2015)在《我国钒钛磁铁矿典型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铁矿资源刚性需求趋势不减,国内资源开发利用难度不断加大,利用国外资源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约占我国铁矿资源储量的四分之一,在缓解国内铁矿资源供需矛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钒钛磁铁矿资源具有品位低、共伴生元素多、难利用等特点,开展综合利用尤为重要,但如何评判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尽快转化钒钛磁铁矿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在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的内涵、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钒钛磁铁矿资源技术进步及供需关系等相关文献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在研究方法上,以产业经济学的SCP理论为依据,结合典型钒钛磁铁矿区综合利用实践,分析了矿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三率水平(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效益(经济、资源、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以“驱动力—行为—效益”为核心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体系。2.运用频率法和专家意见法构建初始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简化指标,采用广义条件极小方差法对指标进行二次筛选和优化,最终确定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3.效益评价是潜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三率”指标计算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方法,对四川攀西地区和河北承德地区三个典型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结合企业所做的远景规划,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4.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上述三个矿区2011-2014年综合利用效益、行为、驱动力动态变化关系,采用阈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潜力指数并进行对比分析。5.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可能性和可应用性进行分析,论证评价方法的可应用性,实现了和矿政管理实践的有效衔接。

姚震[7](2014)在《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我国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重要矿产资源找矿潜力很大;因此,立足国内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势在必行。整装勘查是实现快速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开展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研究有利于明确整装勘查区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对整装勘查区进行动态调整、作出科学布局,有利于吸引社会投资。本文采取先总后分、逐步递进的思路框架,从技术经济与环境的角度对整装勘查区开展综合评价。先对诸多整装勘查区开展概略综合评价,快速得到它们的优劣排序;再优选某一整装勘查区,深入开展详细的技术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明确这一整装勘查区经济效益与开发的环境可行性。在此思路框架下,本文首先研究了整装勘查与整装勘查区的内涵、特点以及整装勘查工作取得的进展成果;其次,研究建立了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评价模型对三个有代表性的整装勘查区进行了案例研究;再次,基于概略综合评价基础上,分别研究建立了矿床经济效益评价公式与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模型,针对优选出的某一整装勘查区,应用效益评价公式对区内大中型矿床开展经济效益评价,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模对区内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可行性开展了评价。本文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二是构建了快速概略综合评价方法与详细评价方法,二是对三个典型整装勘查区评出了优劣顺序;三是开展技术经济评价的同时,开展并加强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拓宽了研究的内涵。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三个整装勘查区的快速综合评价,结论清晰,优劣排序经专家验证符合实际,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方法可行;针对某一优选整装勘查区开展的详细评价,明确了区内大中型矿床群的经济效益,环境评价结果认为此区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影响一般,可以进行开发。

季闪电[8](2014)在《我国绿色矿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矿物能源和工业原材料,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粗放型开发模式迫切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之路。自2011年实施绿色矿山建设以来,经过三年的摸索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459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在煤炭、油气、金属、黄金、化工及非金属等行业树立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新模式、金属矿山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模式、化工及建材非金属行业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树立了矿地和谐、共享资源开发收益的典范,并起到了很好的区域示范、行业带头的引导作用。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研究制定我国绿色矿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政策研究,有利于我国推进绿色矿山集中连片的发展、矿业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及提高矿业开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能力。我国绿色矿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资源勘查、高效开采和利用、合理的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分别在绿色勘查、绿色开发、产业布局、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五个层面设置我国绿色矿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并对各个指标进行了严格的定义,明确了其计算公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促进我国矿业走绿色发展之路,进行相关政策研究,主要建议如下:1.在开源方面,进一步加大基础性地质工作资金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商业性勘探;2.在节流方面,加强三率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步伐;3.在布局方面,为中国矿山企业“走出去”建立信息服务平台;4.矿业的产业划分应回归第一产业;5.健全和完善矿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6.制定国家财政对矿产勘查和矿业开发技术进步的支持政策;7.制定构建国家级大型和特大型矿业集团的鼓励政策。

汪松[9](2014)在《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更是蜚声海内外,而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矿业一方面实现了矿产资源刚性需求的重要保障,支撑起了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因为矿业管理不善等原因也引发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例如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混乱、矿山布局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矿山生产事故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国土资源部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41号)等文件,推动我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矿产资源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从源头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的基础性工作,是淘汰落后产能、改善安全状况、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减少地质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有力措施,有利于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提高矿产资源保障水平、整顿矿业开发秩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均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矿产资源整合的实际工作推进中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困难重重,以河南省为例,自2004年开始进行矿产资源整合,到2011年资源整合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缺乏一套科学的分析系统。以往的整合工作主要以政府的行政指令来推动,整合工作缺乏客观依据。而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资源有效合理利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分析系统,并结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针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并判断其整合必要性。②缺乏一套适合当地矿产资源整合的模式。河南省矿产资源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部分矿床矿种组合复杂、共伴生矿产所占比例较大。每一种矿产都有各自的资源特点,相对应的矿业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不能照搬一套整合模式来对所有矿种、所有矿区的进行资源整合。③整合方案制定不尽合理。当前的矿产资源整合主要从整顿开采秩序、调整当前矿山企业结构的角度入手,而没有考虑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等因素,故缺乏前瞻性,难以从资源综合利用等高度来科学制定矿产资源规划和整合方案,有效地指导矿产资源整合工作。④没有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矿产资源整合需要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目前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项专项活动,整合协作小组都是临时由相关部门抽调骨干人员组成,整合工作结束后小组成员各回原单位,整合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范、制度及工作流程等难以维持长效机制。因此,本文以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为基础,通过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的特点,结合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情况,构建了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的,并对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提出建议,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通过总结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情况,针对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知识,构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进行分析,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从过去静态的单一行政指令模式发展到动态的科学分析模式,并根据分析结果将整合潜力分为成矿主导型、生产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三种不同类型。第二部分以河南省煤炭资源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为例,从矿种和矿区两个不同角度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进行了验证。煤炭是河南省最重要的矿种,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是国家和河南省两级矿产规划的重点开采区,文章分别从矿种和矿区两方面来分析资源整合潜力,验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探讨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应用的广泛性。第三部分构建了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河南省矿产资源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大部分矿床矿种组合复杂、共伴生矿产所占比例较大,每一种矿产资源特点都不一样,相对应的矿业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不能照搬一套整合模式来对所有矿种、所有矿区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分析国内典型的矿产资源整合案例,总结了三种模式:以侧重于政府规制的行政主导整合模式、以侧重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主导整合模式、以侧重于产业链结构关系的产业链主导整合模式,进而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的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第四部分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从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完善整合程序、实施矿业权设置制度、深化整合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构建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协同工作体系,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的长效机制。论文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系统的梳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为论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研究理论基础。总结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等理论知识,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首先通过研究河南省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现状,分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立足于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总结成效,剖析问题。第四章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构建。运用系统论与系统分析方法,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三个层面,构建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对各子系统的内容、机理、作用进行逐一分析,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分析结果,找出整合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划分整合潜力类型。成矿系统层面着重从成矿地质过程的角度,通过研究成矿系统类型、成矿区带和资源禀赋来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生产系统层面是从矿产品生产的角度,通过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矿产采选、矿产深加工、矿山开发布局、矿山安全生产、矿区环境治理六方面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市场系统层面是研究矿产品在市场系统中相关产业间的运行关系,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横向和纵向结构关系来分析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分别对研究对象的资源整合潜力进行分析,找出整合潜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划分整合潜力类型,分别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和市场主导型整合潜力,进而分析不同整合潜力类型的主要特征,以及在进行整合时着重考虑的关键问题。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成矿系统整合潜力较大,生产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指在生产开发方面较为成熟完善,市场发展较为稳定的矿业企业,但是从成矿系统来看,成矿系统类型相同,成矿区带一致,资源禀赋条件较好,通过资源整合能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在整合过程中同时需考虑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开发环境代价、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问题;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生产系统整合潜力较大,成矿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是指在生产系统层面存在问题较多,市场销售较好的矿山企业,在整合过程中需要通过提高勘查、采选、深加工等技术水平,优化开发布局,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同时需要考虑地质勘查风险、市场风险问题;市场主导型整合潜力是指研究对象的市场系统整合潜力较大,成矿系统和市场系统整合潜力相对较小,主要是指在产业链延伸度有限、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但是在生产开发方面较为成熟的上游矿业企业,在整合过程中以产业链整合为主,同时考虑地质勘查风险、综合利用技术、矿山开发环境代价等问题。第五章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煤炭资源是河南省最为重要的矿产资源,栾川钼(钨)重点开采区是全国和河南省两级矿产规划的重点开采区。运用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对河南省煤炭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进行资源整合潜力分析,并对整合潜力结果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为河南省煤炭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内钼钨矿资源为成矿主导型整合潜力,铅锌矿资源为生产主导型整合潜力。第六章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典型的矿产资源整合案例,总结了行政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产业链主导三类矿产资源整合模式。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的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第七章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构建。本章从协同作用的角度,以健全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完善矿产资源整合程序为抓手,以全面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为核心,以深化矿产资源整合保障机制为支撑,立足于构建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形成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第八章结论与展望。本文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摆脱了以往行政指令式的整合模式,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更有效率性和科学性,并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煤炭资源和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整合潜力进行分析,验证该系统不仅适用于矿种的资源整合,还适用于对矿区的资源整合,展望未来,可以在其他矿区进行推广,能有效指导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还有利于矿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甚至有利于矿业企业走向世界,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文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可以从完善分析指标体系和定量化分析入手,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使系统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综上所述,本文以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为研究对象,力图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和贡献:1.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资源勘查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系统论,构建了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该模型从成矿系统、生产系统、市场系统三个层面对矿产资源整合潜力进行综合分析,使得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从过去静态的单一行政指令模式发展到动态的科学分析模式,完善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科学内涵和技术支撑,并以河南省煤炭和河南省栾川县钼(钨)矿重点开采区资源整合潜力分析为例,进一步阐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煤炭、铝土矿、钼矿、铅矿和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适合于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为下一步河南省不同矿种的资源整合工作,有针对性的提出整合建议。

吴斌[10](2014)在《秘鲁Don Javier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开发模式研究及推广》文中研究表明Don Javier铜矿地处秘鲁南部古近纪-新近纪斑岩铜矿成矿带,是一个品位低、规模相对较小,开发难度相对较大的斑岩型铜矿。本文研究了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提出了合理的采选、运输、销售综合开发方案,探索了该类型矿床的境外投资开发模式。通过对铜市场分析,预测了未来短期内铜需求量稳中有升。研究了Don Javier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同成矿带的其它超大型斑岩铜矿对比分析,提出了矿床具有赋矿岩浆岩时段集中、控矿构造上受深大断裂影响明显、成矿期次上在前期斑岩成矿并受后期斑岩活动破坏改造等共同特点。采用自然崩落法作为采矿方法、铜钼优先浮选,合理保护环境、便利的运输方案、矿产品销售回中国的综合开发方案,技术经济评价说明项目在当前条件下可行。运用SWOT分析法,对项目进行了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外部威胁分析,项目开发以期权方式整体收购为开端,以国内在隐伏矿体、深部矿体探测方面的技术力量为基础,凭借高效灵活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探队伍进行勘探,与内外知名矿业咨询公司合作进行高水平研究与设计;充分利用国产设备,采用科学合理的采选矿方法;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实现属地化管理;充分利用秘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投资政策及法律稳定,国家重视矿业发展及中秘关系友好,中国政策支持到秘鲁投资等机遇,形成了“勘探队伍自有化、人才培养复合化、专业设备中国化、管理与技术团队本土化、研究与设计专业化”的境外铜矿经济开发模式。针对Don Javier项目采取了正确评估资源风险等措施积极减小或规避风险,并提出正确认识资源风险在投资风险中所占的比重等8方面措施,为境外矿业投资和开发规避风险提供参考。

二、加强矿石性质对比研究 提高多个成矿区域的矿石综合选矿回收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矿石性质对比研究 提高多个成矿区域的矿石综合选矿回收率(论文提纲范文)

(1)厄立特里亚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床特征与资源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铜资源现状分析
        1.2.2 锌资源现状分析
        1.2.3 VMS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概况及矿床勘查程度
        1.3.1 自然地理与交通状况
        1.3.2 矿床勘查程度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主要研究成果
        1.5.1 论文完成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地层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类型
        3.4.2 矿石结构构造
        3.4.3 矿石成分
    3.5 矿床成因初步探讨
第4章 资源量估算
    4.1 矿床资源模型
    4.2 估算的资源总量
    4.3 不同矿化带估算的台阶资源量
    4.4 露天开采境界优化
    4.5 对比国内标准
第5章 矿床开发技术条件
    5.1 矿床开采条件概况
        5.1.1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5.1.2 外部交通运输条件
        5.1.3 给排水条件
        5.1.4 供电条件
        5.1.5 通讯条件
        5.1.6 土地使用情况
        5.1.7 废物料的处理情况
    5.2 矿床水工环技术条件
        5.2.1 水文地质条件
        5.2.2 工程地质条件
        5.2.3 环境地质条件
    5.3 矿石选矿性能研究
        5.3.1 试验内容概述
        5.3.2 试样及其代表性
        5.3.3 试验及结果
        5.3.4 建议的工艺流程、指标及条件
        5.3.5 产品的检查
第6章 初步经济评价
    6.1 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6.2 资源量的确定
    6.3 评价参数的确定
    6.4 内部财务评价
        6.4.1 财务评价及其意义
        6.4.2 评价方法
    6.5 经济评价结论
    6.6 不确定性分析
        6.6.1 财务评价及意义
        6.6.2 敏感性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图1 Emba Derho矿区地质图
附图2 Emba Derho矿区工程布置图
附图3 Emba Derho矿床100040N4勘探线剖面图
附图4 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100040N勘探线剖面图

(2)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大兴安岭地区岩浆活动与成矿
        1.2.2 大兴安岭南段区域成矿规律
        1.2.3 大兴安岭中南段“上脉下体”成矿模式
        1.2.4 铅锌矿成矿理论与找矿勘查方面研究进展
        1.2.5 成矿预测方面研究进展
        1.2.6 研究区勘查现状
        1.2.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火山岩
    2.3 区域侵入岩
    2.4 区域构造
    2.5 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地质发展史及区域成矿作用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质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
    3.3 矿化与蚀变特征
        3.3.1 矿化组分及结构构造
        3.3.2 蚀变类型及结构特征
        3.3.3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第四章 成岩作用和成矿机制研究
    4.1 测试样品采取与分析方法
        4.1.1 测试样品采取
        4.1.2 锆石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4.1.3 锆石LA-MC-ICP-MS微区原位Hf同位素比值分析
        4.1.4 全岩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4.1.5 原位微区硫化物Pb同位素比值测试
        4.1.6 原位微区硫化物S同位素比值测试
        4.1.7 闪锌矿LA-ICP-MS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
        4.1.8 石英H-O同位素测试
        4.1.9 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
    4.2 成岩年代研究
    4.3 成矿岩浆岩成因及构造动力学背景
        4.3.1 岩石学特征
        4.3.2 岩石化学特征
        4.3.3 岩浆岩来源与成因类型
        4.3.4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4.4 闪锌矿成矿矿物学研究
        4.4.1 元素变化特征
        4.4.2 元素赋存状态
        4.4.3 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及赋存状态对地球化学勘查的启示
        4.4.4 闪锌矿对成矿温度的指示
        4.4.5 闪锌矿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4.5 矿床成因
        4.5.1 成岩成矿作用时限
        4.5.2 成矿物质来源
        4.5.3 成矿温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球物理信息提取及对成矿机制的启示
    5.1 信息提取基础
    5.2 电性异常信息提取
        5.2.1 岩矿石电物性特征
        5.2.2 电法方法和方法组合有效性试验
        5.2.3 平面域电性异常分布情况及已知矿带电性异常特征
    5.3 磁异常信息提取
        5.3.1 岩矿石磁物性特征
        5.3.2 平面域磁性异常分布情况
        5.3.3 Ⅲ号重点磁异常区异常结构剖析
    5.4 重力异常信息提取
        5.4.1 岩矿石密度物性特征
        5.4.2 平面域重力异常场分布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及对成矿机制的启示
    6.1 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垂向域)
        6.1.1 Ⅰ号矿带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
        6.1.2 Ⅱ号矿带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
    6.2 次生晕地球化学信息提取(平面域)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矿体定位预测
    7.1 控矿要素分析
        7.1.1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7.1.2 成矿母岩对成矿的控制
        7.1.3 矿源岩对成矿的控制
        7.1.4 围岩岩性对成矿的控制
    7.2 成矿机制总结
    7.3 预测准则与预测的理论依据
第八章 矿体定位实践暨靶区圈定
    8.1 已知矿体深部定位预测研究
        8.1.1 空间矿化信息研究方法介绍
        8.1.2 Ⅰ6号矿体深部定位预测
        8.1.3 Ⅱ1号矿体深部定位预测
    8.2 已知矿体外围定位预测研究
        8.2.1 A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结果
        8.2.2 A2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8.2.3 C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8.2.4 B1、C3、D1靶区预测依据及验证情况
        8.2.5 B3靶区预测依据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混合型稀土矿高级氧化和二氧化碳协同浮选及基于矿粒分速特性的流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稀土矿物浮选研究现状
        1.2.1 混合型稀土矿选矿技术发展历程
        1.2.2 国内外稀土矿物浮选研究现状
    1.3 矿物颗粒性质与其可选性关系研究进展
        1.3.1 矿床成因及矿石特征与其可选性的关系
        1.3.2 矿物颗粒大小与浮选速率
        1.3.3 矿物表面微结构特征与湿润特性
    1.4 浮选动力学与分速浮选
        1.4.1 浮选动力学
        1.4.2 分速浮选
        1.4.3 分速浮选对稀土冶金工艺创新的意义
        1.4.4 柱浮选设备特点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矿样
        2.1.1 矿石样品
        2.1.2 选矿工艺流程样品
        2.1.3 单矿物分选
    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3 试验操作方法
        2.3.1 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电镜样品制备及测试
        2.3.4 激光粒度仪粒度的测量
        2.3.5 气泡大小测量
        2.3.6 表面孔隙结构分析
        2.3.7 Zeta电位测定
        2.3.8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10 TOC测定方法
        2.3.11 固体硅核磁共振
        2.3.12 浮选试验
第三章 稀土矿物颗粒性质及其浮选过程中的富集规律
    3.1 稀土矿物的化学组成
    3.2 稀土矿物的晶体结构与晶面取向
    3.3 稀土矿物解理与嵌布特征
        3.3.1 不同产地稀土矿物的解理特征
        3.3.2 矿石类型与稀土矿物嵌布特征
    3.4 稀土矿物颗粒大小及形状在浮选过程中的富集规律
        3.4.1 浮选过程对矿物颗粒大小的选择性
        3.4.2 矿物颗粒形状在浮选过程中的富集规律
        3.4.3 浮选矿浆中矿粒气泡间相互作用
    3.5 稀土矿物颗粒孔隙结构与浮选规律
        3.5.1 稀土矿物颗粒表面孔隙特征
        3.5.2 孔隙对颗粒-气泡相互作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OPs/CO_2在羟肟酸浮选稀土矿中的协同作用
    4.1 温度对浮选的影响
        4.1.1 温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1.2 温度对稀土矿物表面电位的影响
        4.1.3 温度对稀土矿物表面与羟肟酸吸附稳定性的影响
    4.2 AOPs在羟肟酸浮选稀土矿物中的协同作用及总有机物降解效能
        4.2.1 AOPs氧化机理
        4.2.2 AOPs在羟肟酸浮选稀土矿物中的协同作用
        4.2.3 AOPs降解效应试验
    4.3 矿浆中难免离子对稀土矿浮选的影响及CO_2净化选矿回水研究
        4.3.1 钙/镁离子对稀土矿浮选指标的影响
        4.3.2 硫酸根对稀土矿浮选指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4.3.3 CO_2对选矿回水的净化作用及反应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选动力学及工艺流程优化
    5.1 浮选动力学模型建立
        5.1.1 类分形浮选动力学
        5.1.2 选择性指数模型
    5.2 浮选条件试验与动力学分析
        5.2.1 不同充气量的浮选动力学特性
        5.2.2 不同矿浆浓度的浮选动力学特性
        5.2.3 不同入选品位的浮选动力学特性
        5.2.4 柱浮选条件试验及与浮选机性能的比较
    5.3 选择性指数的变化规律
        5.3.1 恒定选择性指数假设
        5.3.2 选择性指数与浮选时间及入选品位之间的关系
    5.4 浮选流程优化设计及试验
        5.4.1 65%高品位稀土选矿工业试验
        5.4.2 机-柱联合浮选实验室流程试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3 小结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4.1 综述
    4.2 矿产资源
    4.3 地质矿产勘查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5 小结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5.6 小结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6.2.1 行业化管理
        6.2.2 专业化细分
        6.2.3 企业化经营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6.4.1 海外发展方案
        6.4.2 境外投资架构
    6.5 小结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7.6 小结
8 结论
    8.1 成果和认识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柴北缘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成矿条件对矿产勘查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高压变质岩原岩的性质
        1.2.2 超高压变质岩中金红石的研究现状
        1.2.3 板片俯冲或折返过程中的熔流体活动
        1.2.4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存在问题
    1.5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矿物化学
    2.2 主微量元素分析
    2.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2.4 锆石LA-ICP-MS定年
    2.5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2.6 矿物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2.7 金红石U-Pb定年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3.1 大地构造背景
    3.2 区域地层
    3.3 区域岩浆岩
    3.4 区域构造
    3.5 区域变质
    3.6 区域矿产
第四章 柴北缘金红石矿床地质特征
    4.1 鱼卡-落凤坡金红石矿
        4.1.1 矿区地质概况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变质演化与成矿
    4.2 都兰榴辉岩型金红石矿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体特征
        4.2.3 矿石特征
        4.2.4 变质演化与成矿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含金红石矿榴辉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5.1.1 鱼卡-落凤坡地区
        5.1.2 都兰地区
    5.2 含金红石矿榴辉岩成岩-成矿年代学
        5.2.1 鱼卡-落凤坡地区
        5.2.2 都兰地区
    5.3 含金红石矿榴辉岩Sr-Nd-Hf同位素特征
        5.3.1 鱼卡-落凤坡地区
        5.3.2 都兰地区
    5.4 讨论
        5.4.1 含金红石榴辉岩原岩和变质年代
        5.4.2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5.4.3 柴北缘从新元古代到古生代的构造演化
        5.4.4 矿床成因
第六章 熔流体活动对金红石成矿改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样品
    6.3 实验结果
        6.3.1 锆石形貌学、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6.3.2 金红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6.3.3 钛铁矿和榍石微量元素特征
        6.3.4 锆石、金红石、榍石锆温度计
        6.3.5 锆石Lu-Hf同位素
    6.4 讨论
        6.4.1 榴辉岩中熔流体活动的温压条件
        6.4.2 榴辉岩中熔流体的来源
        6.4.3 熔流体活动时间
        6.4.4 熔流体活动对金红石矿的改造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7.1 控矿因素分析
    7.2 成矿规律
    7.3 找矿标志
    7.4 成矿远景区特征
        7.4.1 鱼卡-开屏沟金红石成矿远景区(A1)
        7.4.2 都兰沙柳河北带榴辉岩型金红石找矿远景区(A2)
        7.4.3 都兰沙柳河南带榴辉岩型金红石找矿远景区(C1)
        7.4.4 锡铁山-全集河榴辉岩型金红石找矿远景区(B1)
第八章 结束语
    8.1 取得的认识
    8.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我国钒钛磁铁矿典型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 数据收集方式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内涵与理论研究
    2.1 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概念界定
        2.1.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内涵界定
        2.1.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属性界定
        2.1.3 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的界定
    2.2 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帕累托最优理论
        2.2.4 可消耗资源的最优耗竭理论
        2.2.5 产业组织(SCP)理论
    2.3 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综合评价的原则
        2.3.1 系统性原则
        2.3.2 可行性原则
        2.3.3 公正性原则
        2.3.4 价值产出优先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构建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体系
    3.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础
        3.1.1 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1.3 面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的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3.2 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2.1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理论依据
        3.2.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体系框架
    3.3 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体系
        3.3.1 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的初定
        3.3.2 采用广义条件极小方差法对指标进行二次筛选和优化
        3.3.3 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体系
    3.4 本章小节
4 典型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效益评价
    4.1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三率”指标计算方法
    4.2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资源效益评价方法
    4.3 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4.3.1 利润的计算
        4.3.2 NPV的计算
        4.3.3 敏感性分析
        4.3.4 盈亏平衡分析
    4.4 四川省红格矿区低品位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效益评价
        4.4.1 红格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4.2 红格矿区低品位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资源效益评价
        4.4.3 红格矿区低品位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4.4.4 红格矿区低品位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
        4.4.5 红格矿区低品位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意义
    4.5 四川潘家田矿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效益评价
        4.5.1 四川潘家田选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4.5.2 潘家田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资源效益评价
        4.5.3 潘家田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4.5.4 潘家田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
        4.5.5 潘家田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意义
    4.6 河北省丰宁招兵沟磷铁钛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效益评价
        4.6.1 丰宁招兵沟铁矿磷铁钛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4.6.2 丰宁招兵沟磷铁钛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资源效益评价
        4.6.3 丰宁招兵沟磷铁钛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4.6.4 丰宁招兵沟磷铁钛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环境与社会效益评价
        4.6.5 丰宁招兵沟磷铁钛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意义
    4.7 本章小节
5 典型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对比分析
    5.1 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1.1 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方法选择
        5.1.2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
        5.1.3 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 典型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指数的确定
        5.2.1 三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对比分析
        5.2.2 三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5.3 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方法可应用性分析
        5.3.1 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5.3.2 评价结果的可能性分析
        5.3.3 评价方法的可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的对策措施
    6.1 制约钒钛磁铁开发利用潜力提高的因素
    6.2 对策措施建议
7 结论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综合评价理论
        2.1.1 综合评价概念与内涵
        2.1.2 综合评价基本要素
    2.2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2.2.1 区域产业集聚概念与内涵
        2.2.2 区域产业集聚的要素与功能
        2.2.3 区域产业集聚的机制
        2.2.4 区域产业集聚的规律
    2.3 地质成矿理论
        2.3.1 地质作用
        2.3.2 成矿作用
        2.3.3 矿床与矿产分类
    2.4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理论
        2.4.1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含义与原则
        2.4.2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因素(参数)
第3章 整装勘查与整装勘查区
    3.1 整装勘查的提出
    3.2 整装勘查的内涵
    3.3 整装勘查区设立的原则
    3.4 我国整装勘查区部署情况
        3.4.1 总体部署情况
        3.4.2 按地区部署情况
        3.4.3 按矿种部署情况
        3.4.4 按重点成矿区带部署情况
    3.5 我国整装勘查工作进展情况
        3.5.1 资金投入情况
        3.5.2 实物工作量情况
        3.5.3 进展与成果情况
    3.6 整装勘查需要统筹部署
        3.6.1 打牢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
        3.6.2 统筹矿业权设置与整合
        3.6.3 理顺各方利益分配关系
    3.7 开展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的思路
        3.7.1 快速简单评价和详细综合评价相结合
        3.7.2 合理选择评价时间点
        3.7.3 适时选取评价参数信息
第4章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构建的思路
    4.2 指标构建的原则
        4.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4.2.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4.2.3 前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4.3 指标的取舍过程
        4.3.1 指标的筛选
        4.3.2 指标的专家调研
        4.3.3 指标取舍依据
        4.3.4 指标的构建与解释
第5章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1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1.1 指标分层
        5.1.2 调研方案设计
        5.1.3 数据处理
    5.2 指标等级划分与阈值确定
    5.3 专家评价表的设计
第6章 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应用研究
    6.1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基础条件研究
        6.1.1 勘查区概况
        6.1.2 地理位置
        6.1.3 交通情况
        6.1.4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6.1.5 地质工作程度及主要问题
        6.1.6 地质矿产特征
        6.1.7 矿业权设置情况
        6.1.8 经费投入情况
    6.2 山东莱州—招远整装勘查区基础条件研究
        6.2.1 勘查区概况
        6.2.2 地理位置与交通情况
        6.2.3 自然经济地理条件
        6.2.4 地质工作程度
        6.2.5 地质矿产特征
        6.2.6 产业配套情况
        6.2.7 矿业权设置情况
        6.2.8 经费投入情况
    6.3 云南香格里拉整装勘查区基础条件研究
        6.3.1 勘查区概况
        6.3.2 地理位置与交通情况
        6.3.3 自然经济地理条件
        6.3.4 地质工作程度
        6.3.5 地质矿产特征
        6.3.6 矿业权设置情况
        6.3.7 经费投入情况
    6.4 三个整装勘查区关键信息采集与研究
    6.5 三个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研究
    6.6 三个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结果
第7章 整装勘查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7.1 整装勘查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7.1.1 矿床开发总产值
        7.1.2 矿床勘查投入产值率
        7.1.3 矿床开发总利润
        7.1.4 矿床勘查和开发总投资利润率
        7.1.5 单位地质勘查投入节约矿床开发投资
    7.2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大中型矿床概况
        7.2.1 大型矿床
        7.2.2 中型矿床
    7.3 青海祁曼塔格整装勘查区矿床经济评价指标计算
        7.3.1 评价参数的确定
        7.3.2 评价指标计算结果
    7.4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结论
        7.4.1 青海祁曼塔格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
        7.4.2 青海祁曼塔格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策建议
第8章 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
    8.1 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机理分析
        8.1.1 资源挤占
        8.1.2 物理破坏
        8.1.3 化学污染
        8.1.4 空气与噪声污染
    8.2 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指标构建
        8.2.1 环境承载力指标的深入与细化
        8.2.2 潜在污染程度指标的深入与细化
        8.2.3 环境恢复难度指标的深入与细化
        8.2.4 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指标的确定
    8.3 环境影响详细评价指标权重与阈值确定
        8.3.1 指标权重确定
        8.3.2 指标阈值的确定
    8.4 环境影响详细评价公式与分数说明
    8.5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
        8.5.1 环境承载力评价
        8.5.2 潜在污染程度评价
        8.5.3 环境恢复程度评价
        8.5.4 青海祁漫塔格整装勘查区环境影响详细评价结果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附件1 指标取舍调研设计表

(8)我国绿色矿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
    2.1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2.2 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现状
    2.3 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先进技术及工艺
        2.3.1 建立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新模式
        2.3.2 形成了金属矿山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模式
        2.3.3 化工及建材非金属矿山的绿色发展模式
        2.3.4 树立了矿地和谐,共享资源开发收益的典范
        2.3.5 推介绿色矿山先进技术
    2.4 我国矿业发展和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绿色矿业相关理论
    3.1 循环经济理论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
    3.4 系统论
第四章 绿色矿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 绿色矿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范围及其重点
    4.3 指标体系框架
    4.4 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
第五章 促进绿色矿业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9)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区域成矿学理论
    §2.2 矿产资源勘查理论
    §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
        2.3.2 产业结构理论
        2.3.3 产业发展理论
    §2.4 系统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河南省矿产资源现状
        3.1.1 资源现状
        3.1.2 勘查现状
        3.1.3 开发现状
        3.1.4 存在的问题
    §3.2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3.2.1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演进
        3.2.2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成效
        3.2.3 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系统构建
    §4.1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理论框架
        4.1.1 理论框架构建原理
        4.1.2 系统整体构建
        4.1.3 子系统构建
    §4.2 子系统一: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4.3 子系统二: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4.4 子系统三: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4.5 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潜力分析
    §5.1 河南省煤炭整合潜力分析
        5.1.1 河南省煤炭资源概况
        5.1.2 河南省煤炭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1.3 河南省煤炭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1.4 河南省煤炭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1.5 小结
    §5.2 河南省栾川钼(钨)矿重点开采区整合潜力分析
        5.2.1 重点开采区区域概况
        5.2.2 重点开采区区域成矿系统
        5.2.3 重点开采区区域成矿规律
        5.2.4 重点开采区成矿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2.5 重点开采区生产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2.6 重点开采区市场系统整合潜力分析
        5.2.7 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产资源整合模式研究
    §6.1 典型整合模式研究
        6.1.1 行政主导整合模式
        6.1.2 市场主导整合模式
        6.1.3 产业链主导整合模式
        6.1.4 小结
    §6.2 河南省主要矿产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1 煤炭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2 铝土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3 钼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4 铅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2.5 铁矿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矿产资源整合常态化管理协同工作体系构建
    §7.1 持续健全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体系
    §7.2 持续完善矿产资源整合程序
    §7.3 全面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
    §7.4 深化研究矿产资源整合保障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秘鲁Don Javier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开发模式研究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有关问题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斑岩铜矿研究
        1.2.2 地下开采技术和硫化铜矿选矿技术进展
        1.2.3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研究
        1.2.4 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认识和创新点
        1.6.1 主要认识
        1.6.2 创新点
第2章 铜资源概况
    2.1 铜的属性特征
    2.2 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3 铜资源概况
        2.3.1 当前铜矿资源分布情况
        2.3.2 铜资源供需分析
        2.3.3 铜矿床类型
第3章 DON JAVIER 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潜力评价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矿区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岩浆岩
        3.2.3 构造
        3.2.4 角砾岩
    3.3 矿床地质特征
        3.3.1 矿体矿化特征
        3.3.2 成矿期次
        3.3.3 电气石角砾岩与成矿的关系
    3.4 矿床模式及成矿规律
        3.4.1 矿床成因
        3.4.2 控矿规律
    3.5 矿床资源潜力分析
        3.5.1 Don Javier 矿床与同一成矿带上矿床对比
        3.5.2 矿床找矿潜力
第4章 矿床开发系统与经济评价
    4.1 矿床开发系统
    4.2 矿床资源量计算
    4.3 矿床开采方案研究
    4.4 矿床选矿方案研究
        4.4.1 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4.4.2 选矿试验
        4.4.3 选矿厂工艺流程
    4.5 DON JAVIER 铜矿环境保护
        4.5.1 Don Javier 矿山主要污染及防治
        4.5.2 矿山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监测防治
    4.6 铜矿运输与销售
        4.6.1 矿产品的运输
        4.6.2 矿产品的销售
    4.7 矿床开发经济评价
第5章 DON JAVIER 项目战略分析与经济开发模式研究及推广
    5.1 项目战略分析
        5.1.1 项目战略概述
        5.1.2 项目战略分析
        5.1.3 评价分析方法
    5.2 SWOT 分析
        5.2.1 Don Javier 铜矿的内部优势(S)分析
        5.2.2 Don Javier 铜矿的内部劣势(W)分析
        5.2.3 Don Javier 铜矿所面临的外部机会(O)分析
        5.2.4 Don Javier 铜矿所面临的外部威胁(T)分析
        5.2.5 Don Javier 铜矿 SWOT 模型分析
    5.3 开发模式
        5.3.1 勘探队伍自有化
        5.3.2 人才培养复合化
        5.3.3 专业设备中国化
        5.3.4 管理与技术团队本土化
        5.3.5 研究设计专业化
    5.4 开发模式对比分析与推广-以 LOS NINOS 项目为例
        5.4.1 Los Ninos 项目简介
        5.4.2 开发模式的对比与推广
第6章 境外矿业投资风险防范建议
    6.1 秘鲁开发矿业的风险防范措施
        6.1.1 正确评估资源风险
        6.1.2 减小政治与社会风险
        6.1.3 减小决策风险
        6.1.4 充分借鉴前人的风险防范经验
    6.2 境外矿业投资风险防范建议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论文发表
    2、个人简历

四、加强矿石性质对比研究 提高多个成矿区域的矿石综合选矿回收率(论文参考文献)

  • [1]厄立特里亚EMBA DERHO铜多金属矿床特征与资源经济评价[D]. 邱婵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敖包吐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及定位预测研究[D]. 刘利宝.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混合型稀土矿高级氧化和二氧化碳协同浮选及基于矿粒分速特性的流程优化[D]. 高凯.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1)
  • [4]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柴北缘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成矿条件对矿产勘查的启示[D]. 陈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6]我国钒钛磁铁矿典型矿区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 王雪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6)
  • [7]整装勘查区综合评价与应用研究[D]. 姚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1)
  • [8]我国绿色矿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政策研究[D]. 季闪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9]河南省矿产资源整合系统、模式及潜力研究[D]. 汪松.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10]秘鲁Don Javier铜矿成矿地质特征与开发模式研究及推广[D]. 吴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标签:;  ;  ;  ;  ;  

加强矿石性质对比研究,提高多成矿区综合选矿回收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