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危机与我国石油安全

国际石油危机与我国石油安全

一、国际石油危机与我国石油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玉[1](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黄乾元[2](2020)在《欧盟石油储备制度应急程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受多次石油危机的重创之后,为了应对石油供应中断、能源供应安全严重受威胁的情势,欧盟出台了《要求成员国维持最低石油储备》的指令。石油应急程序作为这个指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国际合作原则、辅助性原则以及能源安全原则为基本原则,以行动主体、启动条件以及应急措施为基本内容,尊重成员国的主权利益,并赋予各成员国部分自由的空间。欧盟的石油应急程度不仅体现了当前欧盟在石油领域的立法趋势,也体现了欧盟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能源安全的战略规划。然而,它也存在缺乏统一、有力的能源监管机构以及加重主体的行政负担等不足之处,成员国的实施程度差异也是当前该程序执行的主要障碍。中国也开展了相关的石油储备和应急工作,但是我国还存在主管机构混乱、相关运行程序和应急措施无法可依,法律法规的欠缺等问题,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石油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参考借鉴欧盟石油应急程序的成果经验,汲取其教训,我国可在遵循石油安全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和及时原则的同时,建立权责明晰的管理机构,完善应急措施,构建石油应急体系相关的法律制度。同时,加强石油应急的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之间的联络,提高与我国周边国家之间的能源应急合作程度。

包佳焱[3](2020)在《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及对美日关系的影响(1973-1975)》文中指出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不仅具备商品属性,更具政治属性,是二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随着冷战局势的变化和日本经济的复兴,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日石油外交成为美国国际石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通过制定和调整对日石油政策,保持了对日本石油工业和石油政策的影响力,使日本经济和工业发展依赖美国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力量,维持了美国在美日关系的主导地位。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美国转向了以应对危机为主的石油政策,对日本的定位和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双边石油外交的范畴,美国开始积极推动日本参与美国主导的多边能源合作计划,确保日本石油供应的安全。同时,美国也发现,多边合作是消除美日石油政策分歧、缓解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通过建立广泛的合作共识,能够有效地消除美日在石油问题上的摩擦,弥补双边外交的不足,巩固美日同盟。因此,美国开始注重以多边合作的方式塑造美日同盟关系。本文立足于第一次石油危机,通过探究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调整过程,总结政策制定、调整的原因及特点,分析政策变化对美日关系的影响。第一章主要论述二战后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演变。本文认为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美国对日石油政策主要进行了三次调整,第一次是占领初期,为了根除日本发动战争的能力,确保日本不会成为美国的威胁,美国政府通过严格的管控措施和赔偿拆迁政策限制日本石油工业的发展。第二次是在1948年以后,为了实现日本经济的复兴,美国通过国际石油公司大力扶持日本石油工业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石油公司确立了对日本石油工业的垄断地位。第三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石油政策自主性的出现和美国国际石油战略的变化,美国开始推动日本石油供应的多元化,同时通过加强与日本在石油工业上游的开发与合作,维持了美国对日本石油工业和石油政策的影响力。第二章主要分析石油危机初期的美国对日政策,为了维持美日同盟的团结,缓解石油禁运的压力,保障日本能源供应的安全,美国在多边和双边层面同时展开行动。一方面,美国通过紧急石油分享计划和“苦难均分”政策,缓解了日本对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减少石油禁运的压力和损失。另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安抚、访问等双边外交方式稳定日本中立立场,抵制阿拉伯国家对美日同盟的分化。然而,美国的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最终背离了美国的国际政策,导致美日关系急剧恶化。第三章主要阐述石油危机后期的美国对日政策,为了避免进一步恶化美日关系,消除两国的利益冲突和政策分歧,美国淡化了与日本的双边石油联系,主张在多边层面达成合作共识,从而共同应对石油危机。美国意识到,想要缓和分歧矛盾、修复美日关系,必须为日本能源供应安全提供多边保障。对此,基辛格倡议的“能源行动小组”计划和尼克松发起的华盛顿能源会议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进而消除了美日在石油问题上的分歧,巩固和加强了美日关系。第四章主要探究美国在石油危机结束后对日政策的调整,石油危机使美国认识到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为了维持美国在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美日关系,美国积极推动日本参加美国主导的国际能源计划和长期能源合作计划。同时,美国加强了与日本的双边合作,积极与日本在能源勘探和研发领域进行合作,为日本能源供应安全提供保障。综上而言,本文认为,美国调整对日石油政策的原因是为了应对国际能源局势的挑战,适应美日关系中的新变化。石油危机期间,虽然美日关系一度恶化,但美国通过与日本达成多边合作共识,协调了政策分歧,拓宽了能源合作的方式和范围,消除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修复和巩固了美日同盟,使石油危机的负面影响转化为美日多边合作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国际层面的合作成为美日双边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美国开始注重以更多边的方式塑造美日同盟。

曹蒲菊[4](2019)在《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国际能源市场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国际油价作为联动石油需求与国际经济、国家政府、能源行业的重要指标,其剧烈波动会给石油生产、加工、消费、贸易等企业等带来不可测量的风险。自1998年和2000年两次油价改革后,国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的国际接轨使得中国石油进口更易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加之金融危机、减产及新兴经济国家的大量需求等进一步加剧了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家,在面对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引致的石油供需缺口,以及外部全球石油储量下滑,世界各经济体对石油产地争夺激烈的双重压力下,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将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梳理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和国际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传导路径,构建计量模型考察并确认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效应,将对深入剖析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对宏观经济运行以及我国在面对国际油价波动时制定相关战略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原油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油价上涨是否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没有一致性结论。且油价波动与中国宏观经济关系分析中指标频率不一致的考虑也相对较少。因此,基于变量数据特征以及经济系统惯性作用,构建能综合利用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的MIDAS-AR模型,通过总量分析、时段分析、核心行业的分析,确定国际油价变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1.总量分析测度油价波动对中国季度GDP的综合影响,得出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GDP变动具有一定惯性(翘尾效应),平均影响效应达到了0.9814%。在1992年-2018年国际油价波动对GDP存在正向的冲击作用,即油价上涨1%,会促使中国GDP增加0.018979%。2.时段分析得出,国际油价上涨和下跌对我国GDP产出呈现非对称性特征。具体而言,在油价上涨期间,国际油价对GDP存在正向的冲击作用,即油价上涨1%,会促使中国GDP增加0.043919%;在油价下跌期间,国际油价对GDP存在负向的冲击作用,即油价上涨1%,会使中国GDP减少0.013140%。且油价上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油价下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3.核心行业分析表明,国际油价对我国工业行业产生了显着影响,即油价上涨1%,会促使中国工业总产值增加0.053591%。油价对工业的伴随效应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作用,且需求冲击下引发的油价高涨会促使工业经济的扩张。同时也发现油价对工业行业的作用显着大于油价波动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

聂炜[5](2019)在《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显示201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能量消费量的23.2%,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7.4%,达到历史最高值。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如果中国原油需求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至2035年中国石油依存度将达到80%,中国原油高度依赖进口给我国石油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我国能源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原油等能源价格将受到国际原油价格影响而频繁波动,原油价格的快速上涨和频繁波动将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能源消费必然受到能源争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控制原油等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原油利用效率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问题。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有重要影响,工业是我国原油的主要消费部门,在我国原油高对外依存度背景下,全面研究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影响,并从空间视角研究工业原油强度影响因素及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和控制原油消费总量,对积极应对原油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首先对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历程和波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我国原油消费现状与改革历程,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原油价格的相关性,详尽分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的传导机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对工业产出、工业品出厂价格、利率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并构建面板VAR模型从工业整体和不同行业研究国际原油价格冲击的动态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视角分析研究工业原油强度影响因素及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两个方面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以应对原油价格波动,构建空间杜宾(SDM)面板模型对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美国石油炼化行业布局经验为例分析其对我国可借鉴之处,测度我国石油炼化行业空间集聚水平并实证研究石油炼化行业集聚对行业产出的作用。根据研究得到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通过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原油等能源价格走势存在高度一致性,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也存在高度相关性。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我国原油期货价格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引导关系,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我国原油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建设好原油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原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权,有助于我国应对原油价格波动。(二)借助于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下跌的不同阶段,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互引导关系,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与下跌对中国工业具有不同影响效应。通过协整检验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三)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对工业产出、工业品出厂价格、利率和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并通过面板VAR模型实证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产出有负面影响,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给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与原油相关度高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相关行业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生产造成的冲击效应对原油上游产业价格影响较大,能够较快传导,而对与原油相关的中游和下游行业的价格传导存在时滞。对于产出影响方面,对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出正向带动作用,而对于中游和下游相关产业产出有负面影响,造成产出下降。(四)通过Moran’s I指数分析得到工业原油强度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渤海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是主要集聚区。工业原油强度高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甘肃、辽宁、沈阳、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直辖市),而工业原油强度低的区域主要是云南、内蒙古、四川、贵州、重庆、山西、河南等省。(五)通过构建空间杜宾(SDM)模型对工业原油强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到,技术进步有助于本区域和周边区域工业原油强度的降低,本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本区域工业原油强度降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本区域和周边区域工业原油强度降低,原油价格上升对本区域和相邻区域工业原油强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影响因素作用存在溢出效应。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需要考虑区域间协调作用以更有效地降低工业原油强度。(六)通过E-G指数和五省市集中度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得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集聚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炼化行业集聚水平提高能够促进相关行业产出增长。因而,可以通过促进石油炼化行业一体化发展、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原油价格体系、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能源多元化增强安全保障、增强区域间政策协调和优化石油炼化产业空间分布、加快海外市场布局等政策建议,以期在能源和环境双重条件约束下为中国应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提供有益的定量决策依据及措施建议,以期研究结果对成品油市场改革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

林文慧[6](2018)在《中国石油金融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作为全球性不可再生能源,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战略储备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石油期货交易量的扩大,石油不再作为单一的能源产品,正不断的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长期以来的供求平衡状态使得石油价格摆脱“供求定价”正不断呈现“资本定价”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作为石油净进口国,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影响着我国石油的金融风险。因此,通过研究我国石油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规避石油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能源金融与石油金融的概述出发,分析能源金融和石油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金融属性,挖掘石油金融的国内外影响因素,从而架构石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国外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国际市场供求变化和金融交易者的投机行为造成的价格波动,美元汇率涨跌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国内影响因素分为自给率不足带来的市场风险与经济发展带来的石油需求紧缺造成的负面效应。在实证检验中,首先是对石油金融的风险值测算,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指标数据降维计算得出风险值。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五个影响因子与我国石油金融实际经济情况对比分析,验证数据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后,利用均值聚类算法划分阈值,确定四个风险状态区间为:安全、基本安全、轻度风险与严重风险。在风险值的测算结果中认为,我国石油金融状态正处于上升趋势,均值聚类算法显示其风险度不断提高,从1987年的安全状态逐步演变为严重风险状态。在风险预警的方法选择上,运用ARIMA自回归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警研究比较,结果显示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于石油金融的预警效果更优。最后,根据我国石油金融风险现状指出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建立石油银行、加快发展石油基金、打造石油金融战略体系以及完善石油金融风险监控法律机制的相应政策建议。通过对石油金融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后,提出我国石油金融风险的预警模型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方面,是对石油金融的国内外指标进行阐述和相关预警研究方法的实践检验;另一方面,通过对目前石油金融现状分析,探讨相应的政策措施防范石油金融风险,可以为相关机构开展石油金融风险防控、完善石汕金融交易市场提供参考,使整篇文章有更为深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刘欣瑜[7](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郭庆[8](2017)在《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及应急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次石油供应中断事件,对石油进口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石油的需求量逐年不断地升高,我国政府部门越来越高度重视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前对于突发性石油短缺从发生、发展、演变到终结整个过程及相应的应急决策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突发性石油短缺从发生到终结整个的演化过程,总结其在演化过程中的规律和相对应的应急决策的规律,对于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行动上的依据,对于增强我国石油应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石油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相关理论,先定性分析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再通过建模仿真研究演化过程中的规律,最后根据演化过程中遵循的规律提出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决策的关键内容。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突发性石油短缺典型案例演化过程的分析,将突发性石油短缺整个的演化过程清晰呈现出来。搜集历次突发性石油短缺案例,包括引发原因、持续时间、中断程度,并将选出的典型案例按照时间维度刻画石油短缺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总结突发性石油短缺的特征;对典型案例分析归纳突发性石油短缺发生、发展、演变和终结的影响因素,根据灾害学理论将影响因素归纳为致灾因子、承载体、干预因素和孕灾因素,通过分析可知:引起突发性石油短缺发生的诱发事件,都可以看作是突发性石油短缺的致灾因素;石油供应链作为承载体,其承载能力能够放大或缩小短缺的严重程度;突发性石油短缺的演化受到外界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政府、石油组织应急干预的有效性会影响到石油短缺的恢复速度;结合Turner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影响因素是否介入及起到的作用,将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结构化。其次,根据Petri网建模理论,结合第三章中抽象出来的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构建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Petri网模型,其中库所为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变迁为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给出演化系统状态概率求解公式和演化系统性能分析指标;以卡特里娜飓风案例为背景,赋予每个变迁平均实施速率,通过改变每个变迁平均实施速率对突发性石油短缺不同的演化状态进行仿真模拟,总结突发性石油短缺的演化规律,具体为:突发性石油短缺的发生是由于预防预警无效使得石油安全风险不断积累、风险不能及时识别、导火索事件的破坏力超过石油供应系统的承受能力,出现石油供应的中断;对于发生的石油供应中断不能够及时发布信息采取干预措施,导致石油供应中断从生产端传递到国际石油贸易市场,引起其他石油进口国抢购石油,加重突发性石油短缺的程度;突发性石油短缺到达一定程度时,引发石油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进口国的石油进口量,在石油库存有限、未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增加石油供给或者限制石油需求,导致石油短缺冲击生产生活,使得突发性石油短缺全面爆发;政府针对突发性石油短缺制定应急方案,随着应急方案的实施,即备用产能投入生产、战略石油储备调度到位、需求端的需求量得到抑制、石油生产国增加产出,使得突发性石油短缺恢复常态,石油市场油价回落正常。再次,借鉴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机理体系理论,结合第二、三章突发性石油短缺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研究,分析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决策的原则性、原理性、流程性和操作性机理;通过其应急决策机理的分析,总结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内容:突发性石油短缺发生前应急决策最主要的工作为预警防范;突发性石油短缺发生以后,需要根据短缺的态势分析确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并快速实施,降低损失;根据马尔科夫预测法和Topsis法,构建关于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方案决策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说明马尔科夫预测法能够对发生、发展和演变期不同程度的概率进行预测,石油应急方案可以根据选取的成本和效益两种指标进行评价。最后,根据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及其应急决策的研究,结合我国当前在石油安全风险和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晓乐[9](2017)在《日本石油储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储备在一国的能源安全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日本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原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在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为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安全,日本建立了庞大的石油储备,经过历年的强化与完善,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截止2016年底,日本的石油储备规模达到8144万千升,即可以保证国内218天的供应量。日本凭借着强大的石油储备能力在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及本国发生自然灾害等情况下可以通过释放石油储备保障石油的正常供应,也确保了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于21世纪初开始重视石油储备的建立,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是石油储备建设起步较晚的国家。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对能源的大量需求,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6年9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在石油储备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储油约达三千万吨。但目前我国仍不具备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储备方面的成文法迟迟未出台,储备管理体制不健全。近些年国际石油市场频繁变动,国际社会也时有动乱发生,石油更多地被当作一种能源武器在世界各国的往来中博弈。因此,在国际石油供给面临诸多不确定的背景下,尽快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体系迫在眉睫。研究日本的石油储备体系旨在为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本文首先从石油储备的一般理论基础出发,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阐述了日本石油储备建立的背景,进一步将日本石油储备的发展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对每个阶段石油储备建立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叙述,并根据目前日本石油储备的现状分析其石油储备的特点。其次,重点从储备模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日本石油储备体系的构成。最后指出日本石油储备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为我国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提供经验与教训。

朱雄关[10](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二、国际石油危机与我国石油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石油危机与我国石油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欧盟石油储备制度应急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
2.欧盟石油储备制度应急程序的概述
    2.1 欧盟石油应急程序的产生
    2.2 欧盟制定石油应急程序遵循的主要原则
    2.3 欧盟应急程序的运行机制
3.欧盟石油应急程序评析
    3.1 欧盟部分成员国石油应急程序概述
    3.2 欧盟石油应急程序实施的积极效果
    3.3 欧盟应急程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欧盟石油储备制度应急程序对我国的启示
    4.1 我国石油应急程序存在的问题
    4.2 完善我国石油应急程序的建议
5.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及对美日关系的影响(1973-197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二战后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演变(1945-1973)
    第一节 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确立(1945-1962)
    第二节 美国对日本石油政策的调整(1962-197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石油危机初期的美国对日政策
    第一节 美国领导下的紧急石油分享计划和“苦难均分”政策
    第二节 美国的中立建议与日本的石油困境
    第三节 基辛格访日与美日关系的恶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油危机后期的美国对日政策
    第一节 美国寻求与日本建立多边合作共识的原因
    第二节 “基辛格计划”与日本的反应
    第三节 “第二次石油冲击”对美日达成多边合作共识的影响
    第四节 华盛顿能源会议与美日关系的缓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油危机后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美国主导下的“综合应急计划”与能源节约计划
    第二节 美日能源研发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国际能源市场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石油安全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核心地位
        1.1.2 国际油价在中国石油安全中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1.4.2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际油价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2.2 国际油价波动对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频数据回归模型简介
    3.1 混频数据回归模型基本形式
    3.2 混频数据回归模型的几种常见扩展
    3.3 权重函数的几种常见类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4.2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非对称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产业指标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5.2 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全文结论
    6.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1 发表学术论文
        3.2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5)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框架图
        三、研究内容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第二节 原油价格对宏观经济及工业行业影响相关文献
        一、原油对宏观经济影响相关文献
        二、原油价格对工业行业影响相关文献
    第三节 原油利用效率、能源强度等相关文献
    第四节 国际原油价格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影响相关文献
    第五节 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相关文献
    第六节 国内外已有文献的评价
第三章 国内原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原油等能源消费情况介绍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发展历程及历史回顾
        一、第一阶段:石油中心转移(1945-1960 年)
        二、第二阶段:OPEC主导油价时代(1960-1991 年)
        三、第三阶段:亚洲崛起与金融危机(1991-1999 年)
        四、第四阶段:“金砖四国”和次贷危机(2000-2008 年)
        五、第五阶段:量化宽松、页岩革命与份额战(2009-2015 年)
        六、第六阶段:新一轮减产协议,油价再平衡(2016-2017 年)
        七、2018 年国际原油回顾
    第三节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历程
        一、政府统一定价阶段
        二、市场化改革阶段
        三、国内成品油实施价内税政策
    第四节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给因素
        二、需求因素
        三、库存因素
        四、政治因素
        五、其他因素
        六、中国购买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第五节 发达国家应对能源价格策略
        一、美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独立与页岩油革命
        二、日本的能源发展战略:积极转型
        三、欧盟的能源发展战略:低碳节能
        四、俄罗斯的能源发展战略:内外并进
    第六节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一、数据选取
        二、ARCH效应检验与GARCH族模型建模
        三、EGARCH模型检验
    第七节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与国内原油期价格关系研究
        一、数据选取
        二、单位根检验
        三、协整检验
        四、布伦特原油期货和上海原油期货价格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四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际原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一、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短期关系分析
        二、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长期关系分析
    第三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一、理论模型构建
        二、面板VAR实证模型构建
        三、基于面板VAR模型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工业增长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原油强度关系研究
    第一节 原油强度理论模型构建
    第二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介绍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二、空间计量模型解释变量作用效应的分解分析
        三、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第三节 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二、数据平稳性与协整检验
        三、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四、空间面板杜宾(SDM)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油化工行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第一节 石油炼化一体化作用和发展历程
        一、石油炼化一体化作用
        二、石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国炼化行业空间布局的借鉴
        一、美国炼油产业布局及特点
        二、美国炼油产业布局的调整带来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原油消费与炼化行业空间区域特征
        一、中国原油消费空间分布特征
        二、中国炼化企业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石油炼化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二、产业布局不合理
        三、炼油行业两级分化、一体化水平偏低
    第五节 石油化工产业集聚程度测算
        一、集聚度测算方法介绍
        二、数据来源及测算结果分析
    第六节 石油化工行业集聚与产出之间关系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七节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第七章 本文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文章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中国石油金融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石油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1.2.2 国内外石油金融风险预警方法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能源金融与石油金融的理论基础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能源经济学理论
        2.1.2 金融工程理论
    2.2 能源金融概述
        2.2.1 能源行业与金融行业的相互融合过程
        2.2.2 能源发展的金融属性表现
        2.2.3 能源金融的概念界定
    2.3 石油金融概述
        2.3.1 石油金融属性的历史因素与发展
        2.3.2 石油发展呈现金融化的表现形式
        2.3.3 石油金融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石油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与指标体系
    3.1 国际影响因素
        3.1.1 价格风险
        3.1.2 美元汇率
        3.1.3 地缘政治风险
    3.2 国内影响因素
        3.2.1 自给率不足加深石油金融风险
        3.2.2 经济高速发展深化石油金融风险
    3.3 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
        3.3.1 国际影响因素指标
        3.3.2 国内影响因素指标
        3.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4 指标数据的选择与说明
第四章 中国石油金融风险预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4.1 预警模型与实证步骤
        4.1.1 预警模型的选择与说明
        4.1.2 主成分分析法
        4.1.3 K-means均值聚类算法
        4.1.4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4.1.5 BP神经网络模型
    4.2 石油金融风险值测算的实证分析
        4.2.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样本数据风险值的测算
        4.2.2 石油金融风险值的评价分析
    4.3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警度划分实证分析
    4.4 石油金融风险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
        4.4.1 基于ARIMA自回归模型的石油金融风险预警
        4.4.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石油金融风险预警
        4.4.3 ARIMA自回归与BP神经网络的预警能力比较
第五章 中国石油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5.1 发展中国石油期货市场,提高石油定价权
        5.1.1 提高行政监管水平,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5.1.2 逐步引入QFII制度,接轨国际期货市场
        5.1.3 降低石油美元影响力,确定人民币为期货计价货币
    5.2 建立石油银行体系,规避石油金融风险
        5.2.1 商业银行创新石油产业支持项目
        5.2.2 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产业发展支持
        5.2.3 建立独立的石油投资储备银行
    5.3 加快发展石油基金,保障石油产业健康发展
        5.3.1 石油产业发展基金建设
        5.3.2 石油投资基金建设
        5.3.3 石油综合基金建设
    5.4 加强国际间能源合作,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5.4.1 促进石油贸易往来,推动经济合作
        5.4.2 优化石油运输条件,降低交易成本
    5.5 完善石油金融风险监控法律机制
        5.5.1 加强贷款监管,评估企业经营效益
        5.5.2 规范衍生品交易,构建风险监管规避制度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成品油
        2.1.2 成品油价格
        2.1.3 成品油市场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2.2.2 幔源油气论
        2.2.3 价格均衡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2.5 地缘政治理论
        2.2.6 金融投机理论
        2.2.7 石油美元理论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3.2.1 完善调控程序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4.1 市场结构(S)分析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4.1.3 进入壁垒分析
    4.2 市场行为(C)分析
        4.2.1 价格行为分析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4.3 市场绩效(P)分析
        4.3.1 资源配置效率
        4.3.2 规模经济水平
        4.3.3 资本利润率
        4.3.4 X--非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5.1.1 原油成本分析
        5.1.2 加工成本分析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5.1.4 税费分析
        5.1.5 企业利润分析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6.1.1 OPEC的崛起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7.3.1 供应管理政策
        7.3.2 需求引导政策
        7.3.3 价格监管政策
        7.3.4 税收调节政策
        7.3.5 价格保险政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及应急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基于案例分析的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
    3.1 突发性石油短缺案例分析
    3.2 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的动力因素
    3.3 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结构化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Petri网的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建模
    4.1 Petri网基本概念及建模步骤
    4.2 基于Petri网的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模型
    4.3 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模型案例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演化过程的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决策
    5.1 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决策的依据
    5.2 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决策的机理
    5.3 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决策的关键内容
    5.4 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方案决策模型及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日本石油储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视角与思路
第2章 石油储备的一般分析
    2.1 石油储备的概念、主要模式及作用
        2.1.1 石油储备的概念及层次划分
        2.1.2 石油储备的主要模式
        2.1.3 石油储备的作用
    2.2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石油储备的公共属性
        2.2.2 石油储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2.3 石油储备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第3章 日本石油储备的背景、发展阶段及特点
    3.1 日本石油储备建立的背景
        3.1.1 国内背景
        3.1.2 国际背景
    3.2 日本石油储备的发展阶段
        3.2.1 准备阶段(1955-1970)
        3.2.2 起步阶段(1971-1977)
        3.2.3 扩展阶段(1978-1989)
        3.2.4 巩固阶段(1990-1998)
        3.2.5 完善阶段(20 世纪末以来)
    3.3 日本石油储备的主要特点
        3.3.1 储备规模大,超过标准要求
        3.3.2 储备基地布局分散均衡
        3.3.3 储备方式多样化
        3.3.4 储备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
第4章 日本石油储备体系的构成
    4.1 多层次的储备模式
        4.1.1 民间石油储备
        4.1.2 国家石油储备
        4.1.3 第三方储备
    4.2 石油储备管理体制
        4.2.1 石油储备法律体系
        4.2.2 石油储备管理方式
        4.2.3 石油储备的应急管理体制
    4.3 政府财政扶持体系
第5章 日本石油储备体系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5.1 日本石油储备体系的成效
        5.1.1 稳定石油供给,保障经济发展
        5.1.2 应对突发风险,稳定国内政局
        5.1.3 战略外交及军事行动制胜的重要武器
    5.2 日本石油储备体系存在的问题
        5.2.1 储备功能定位狭隘
        5.2.2 储备结构不均衡
        5.2.3 储备基地建设存在缺陷
        5.2.4 石油储备法律体系存在漏洞
第6章 日本石油储备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6.1 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重要性
    6.2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3 日本石油储备体系给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6.3.1 完善石油储备法律体系
        6.3.2 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储备模式
        6.3.3 建立政府主导的储备管理运行机制
        6.3.4 推动储备资金来源多样化
        6.3.5 基地布局分散化,储备方式多样化
        6.3.6 加强与国际能源署合作,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6.3.7 拓宽进口来源,强化与石油供应国的经济伙伴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国际石油危机与我国石油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2]欧盟石油储备制度应急程序研究[D]. 黄乾元. 暨南大学, 2020(04)
  • [3]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及对美日关系的影响(1973-1975)[D]. 包佳焱.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国际能源市场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效应研究[D]. 曹蒲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D]. 聂炜.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08)
  • [6]中国石油金融风险预警研究[D]. 林文慧. 福州大学, 2018(03)
  • [7]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
  • [8]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过程及应急决策研究[D]. 郭庆.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9]日本石油储备体系研究[D]. 李晓乐. 吉林大学, 2017(11)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国际石油危机与我国石油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