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能网络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移动智能网络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一、移动智能网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常勤勤[1](2018)在《影响共享产品经营行业发展环境因素研究 ——以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研究表明,共享单车的诞生,不仅一直受到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及技术创新主要的推动力量。共享产品运行成本较高,可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方便用户生活。以摩拜和小黄为代表的两种共享自行车快速席卷全国主要城市,诱发了全国关于共享自行车的激烈辩论。其出现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共享单车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本文回顾了现有文献,总结了有关学者对自行车共享方面的理论研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为进一步研究共享自行车提供参考基础。本文以当前流行的共享单车行业为切入点,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梳理相关理论,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出14个指标,分别命名为产业经济实力、行业属性、核心技术及支持、智能手机的支付问题、行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信用机制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出行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技术实现、人口密度、行业管理水平、用户的责任意识、行业规模、共享自行车的市场投入量,并将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构建ISM和MICMAC模型。研究表明,在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共同作用下,共享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创新驱动为发展的新型引擎,为解决市场问题进行大量资源整合,发挥积极的模范作用,导致共享经济快速生长。本文从迅速发展的共享经济引发思考,该经济模式下产生大量的共享产品经营行业包括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图书,共享房屋,共享单车等等,其中共享单车的市场投入量和普及率最为广泛,它将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是从共享经济下的共享产品经营行业的共享自行车开始着手,从共享产品经营行业发展的环境因素的发源和成因开始,通过对环境的考察挖掘通过研究分析构建了层次结构模型,结合相关影响因素对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发展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梳理和探究。此文还就如何促进共享自行车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发挥其积极的外部效应提供建议,如规范先行和谨严投放等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对策。论述了共享自行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国家机关、企业和用户的角度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探讨了发展共享自行车的建议。

韩明明,许丹[2](2013)在《移动智能网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智能网技术在我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在简要介绍移动智能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网技术标准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移动智能网技术应用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简要介绍了未来移动智能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薛坚[3](2011)在《MNP(移动号码携带)在3G核心网络中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第三次大规模电信重组迄今已有两年多时间,电信市场失衡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依然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缺陷,我们需要一定的管制措施来平衡电信市场,移动号码可携带(MNP)做为一种有效的管制措施已经被国外电信运营商广为使用。本文首先介绍移动号码可携带(MNP)的技术及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实施MNP的可行性做了简要分析,然后,在几种技术方案中选择了3GPP准备建议的MNP/SRF无触发方式,作为移动号码可携带(MNP)在3G核心网中的实现方式加以研究。基于现有的核心网架构,对原有的协议消息、参数等做相应的增减、更新、转换等操作,在移动交换机内信令层上完成移动号码携带功能。本文详细阐述各个MNP相关消息和参数的功能,信令在各个节点的移动性管理、呼叫处理、信令转接等模块中处理方式,以及节点之间的传输和交换流程。最后,以一个完整的呼叫处理过程为例来验证MNP功能在信令层上的实现。

韩鹿[4](2011)在《移动核心网安全技术研究及在河南移动智能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及各种移动增值业务的广泛应用,移动通信中的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由于移动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无线信道进行的,所以它比其他有线网络更容易遭受各种类型的攻击。同时,移动核心网也发生了改变,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进,新一代移动核心网是一种以工P骨干网为承载,逐步扁平化的网络,这种结构在为用户的使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入了多种安全威胁。移动通信网一些核心设备承担了非常关键的服务,这些设备的业务连续运作和灾难生存能力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用于集中提供增值业务的移动智能网IN(Intelligent Network)就是其中的关键网络之一,移动智能网的可靠性是运营商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基于分析2G移动通信网络的网络系统、信令网络、业务类型和容灾安全的新特点,分析宽带移动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与安全需求。在移动核心网的发展中,也采用了一些安全措施保护网络和用户信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容灾备份技术、访问控制技术、IP网络层安全技术。论文结合河南省移动智能网备份系统的实际,介绍了容灾备份系统的组网和实现方式,并详细说明11期备份扩容工程。在扩容工程中,河南移动智能网的容灾备份机制得到了增强。同时,详细描述了访问控制技术在智能网侧是如何实现的。通过现网技术的实现方案,使得河南移动智能网的安全性进一步增强。

邱明[5](2011)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通信设备行业贸易收支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以实证分析为手段,在回顾汇率理论和过往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先介绍了均衡汇率理论的变迁,包括成熟的均衡汇率理论:基于发达国家的基本要素均衡汇率分析法、自然均衡汇率法、行为均衡汇率法以及基于Edwards的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分析法、Elbadawi勺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分析法,并逐一进行理论比较。在具体研究我国问题时,结合了各模型的优缺点,认真选择模型。然后再介绍了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通过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J曲线分析来说明弹性分析法的局限性;货币的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国际贸易中的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当一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ηx+ηm|>1时,贬值才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同时也介绍了另一种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并分析了吸收效应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及其局限性。接下来从中观角度,用实证分析了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通信设备行业贸易收支额和汇率波动的关系,回归模型结果的表明: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长期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X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IM之和为-0.2366-0.1570=-0.3936<1,因此,从长期回归分析得出不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也就是说,汇率升值在短期内可以改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贸易收支,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产品的创新,同时带动我国贸易收支的顺差,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但汇率升值从经济发展长期来看还是不利的。然后又从微观的角度,将华为、中兴、上海贝尔作为微观选型模型的代表,详细地通过图表分析和模型的回归分析,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OLS),可以发现: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每升值0.1000,华为的出口就会下降16亿美元,中兴通讯的出口就会下降10亿美元,而上海贝尔的出口就会下降0.24亿美元。由于通信设备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是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而且其出口主要依赖于进口元器件的组装或添加附加值后再出口,且中国的人力成本较国外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另外从各个图表中观察到: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图表中,三个微观实体的出口贸易增长与人民币升值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华为,其次是中兴通讯,上海贝尔的影响稍逊一筹。通过对模型回归发现: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贸易收支的弹性系数影响很小,故它们的出口商品需求弹性EX分别为:-0.0016,-0.0010,-0.000024,远小于1,因此可以得出: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短期会改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贸易收支。但汇率升值从经济发展长期来看还是不利的,这与中观的实证分析是相一致的。

王首媛[6](2011)在《中国联通号码携带方案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号码可携带指的是电信用户在转换他们的网络运营商、地点或者服务类型后,仍保留所拥有的电话号码。作为一种促进电信市场公平竞争的技术和政策手段,号码携带不仅提高了用户的选择能力,而且有利于运营商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产品来争取客户。我国的电信网络正处于3G发展的起步期,实现号码可携带,将有助于促进移动通信用户的迅速流动,扩大3G客户群,加快运营商在3G投资成本的回收,从而推动我国的3G发展。本文作者主要研究与分析了中国联通号码携带方案的原理,并且参与到号码携带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网局数据的修改以及测试工作。文章首先简要的介绍目前国内电信网络的发展现状,由此引出号码携带系统的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接着阐述了号码携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并重点介绍了移动号码携带系统;然后对国际上移动号码携带主流的技术方案(基于交换机的解决方案、基于智能网的解决方案和基于信令中继的号码携带解决方案)的原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总结了这三种传统的移动号码携带方案的优缺点:最后文章深入研究了中国联通号码携带的总体实施方案,针对总体架构中的主要功能单元以及接口和协议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号码携带方案的实现原理以及语音呼叫、短信及彩信流程,并介绍了号码携带方案的实现工作以及测试中遇到的问题与经验。

董泽建[7](2010)在《基于TCAP的号码可携带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规划建设,我国的信息网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信息业以震惊世界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全球电信界正面临一场巨大变革,信息技术和电信技术发展之快前所未有,对设备、网络和业务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在形成不同行业互相渗透、走向融合的局面。各运营商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服务推陈出新,在这种趋势中,3G(The third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第三代通信系统)这个名词逐渐走入消费者的视野。各运营商在完成内部测试或者试点工作之后,开始大力推进3G网络的应用,并在这一领域展开对消费群体的争夺战。如何协调好3G与现有第二代移动通信、固定网络的过渡?如何在3G形式下争取更大的消费群体?这些问题都需要各运营商去积极考虑,与之相关的“号码可携带性”技术便成了3G网络能否在我国顺利普及的一个重要内容。“号码可携带性”(以下简称NP)指的是用户在一个服务网络(M)到另外一个服务网络(N)时,仍可以在保留原号码不变的基础上,使自身所享受的服务质量不受影响。这里的M、N两种网络,既可以属于同一个运营商,也可以属于不同运营商。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实现在GSM网络中引入NP系统以及基于TCAP的NP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设计。文章的开头部分总体介绍NP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GSM背景知识,文章基于3GPP标准所下的MNP规范,针对各种主流的NP技术解决方案,对相关技术模型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后,确定基于TCAP的信令中继方案作为最终解决方案。文章制定了基于TCAP的NP系统在硬件、编程方面规划及方案,并对NP系统的各个子模块进行设计,对相关测试问题及遗留问题进行了总结。

王东明[8](2010)在《小区漫游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移动通讯行业经过近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已从卖方市场彻底转变为买方市场。运营商除了进一步提高网络通讯质量、增加业务种类、完善客户服务外,还需要对用户消费多样性有全面的了解掌控,有针对性的制定业务推广策略和资费标准,完善现有的服务模式,实现差异化营销、个性化营销,才能提高客户满意度,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在用户,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首先探讨了差异化营销的产生背景及理论依据,通过对需求的分析说明差异化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必然趋势,同时就差异化营销的几种策略和基于小区的差异化营销在通讯市场的运用和业务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随后,本文结合移动通讯行业的现状,通过对四川联通网络状况的分析,针对全网以BSC/LAC为单位的运营方式的带来的不适应性,提出了基于基站(小区)为单位的漫游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利用移动智能网技术,通过对CAMEL信令的分解分析,准确定位用户通话所在的小区,实现对用户通话位置的获取,并根据用户位置的不同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本文对基于小区的漫游管理系统原理和实现方式做了具体阐述,同时,对相应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黄颖川[9](2009)在《适应市场策略的重庆联通3G网络建设方案》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随着3G在世界范围的商用规模不断扩大,其在中国的发展也势必对我国通信产业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3G牌照的发放,使得3G服务及应用的普及、推广成为国内诸多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及广大移动通信消费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移动通信行业的现状和国内3G业务的发展趋势,然后对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市场策略进行了研究。重点结合重庆联通的实际情况,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重庆联通在3G市场的优势和劣势;介绍了重庆联通的3G市场策略及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对重庆联通当前的2G网络和需要建设的3G网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适合重庆联通的3G网络建设策略。最后,对重庆联通3G业务的预测和3G网络建设方案也做了介绍。

王红熳[10](2009)在《智能网容灾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当今IT系统已成为大多数业务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IT系统的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直接影响到业务流程的连续性。为保障组织的业务连续运作和灾难生存能力,企业或政府必需建立具有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的IT系统。同样,电信网一些核心设备承担了非常关键的服务,这些设备的业务连续运作和灾难生存能力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用于集中提供增值业务的智能网IN(Intelligent Network)就是其中的关键设备之一,智能网的可靠性是运营商必须考虑的问题。智能网发展初期,容错计算机系统是智能网的首选平台。随着呼叫量的激增,容错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已成为智能网系统能力的瓶颈。为此,具有较高处理能力的高可用HA(High Availability)计算机系统已逐渐成为智能网系统的首选平台。HA系统确保本地应用系统在多机环境下具有抗御任何单点故障的能力,一旦系统发生局部的意外(如掉电、网络故障等),HA系统可以迅速确保系统的应用继续运行。但是HA系统无法完全承担应用系统发生重大灾难时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例如,当应用系统的一个完整环境因灾难性事件(如火灾、地震等)遭到破坏时,仍然需要提供系统的可用性,并要迅速恢复应用系统的数据、环境,立即恢复应用系统的运行,这需要容灾(Disaster Tolerance)系统提供远程的实时备份系统。本论文针对电信领域智能网系统的容灾方案展开研究工作,分析智能网及其增值业务的容灾需求,研究高可靠、高性能、低成本的大规模智能网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具体实现方法,并对其可用性、系统性能、配置容量等进行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论证。论文中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详细阐述,相关成果可归纳如下:1)智能网系统的风险分析模型和业务评估指标从智能网的功能、组网、运作模式入手,总结智能网自身特点,建立了智能网的风险分析模型,提出了分别从业务平面和物理平面两个层面进行智能网业务影响分析,并给出了业务重要性的评估指标和评估算法,总结出智能网多层次容灾设计指标以满足不同增值业务的容灾需求。2)业务中断损失与中断时长函数关系的建模针对智能网业务中断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析,对智能网业务中断损失与中断时长的函数关系进行建模,在确定可容忍损失条件下可以计算出可以容灾的最大中断时长。3)具有二级安全防护体系的智能网容灾体系提出了智能网容灾的四层技术体系架构和通用的三层容灾系统结构,对多种智能网容灾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设计了实现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的具有二级安全防护体系的智能网容灾系统方案,提出了基于7号信令的、无结构瓶颈、无前端调度节点方式的广域负载均衡和切换机制;对所提出的智能网容灾方案进行可用性的数学建模和分析,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案可以满足容灾需求。4)智能网容灾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最小代价配置计算方法针对容灾系统结构,建立了多任务、FCFS的闭合排队网络模型,使用MVA算法对SCP容灾系统进行了性能分析,找出SCP系统的性能瓶颈。分别从应用层面、逻辑层面和物理层面的视角,提炼出智能网SCP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提出了同时满足高可用性和多业务性能指标多个约束条件的最小代价配置计算方法。通过对比演算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计算出满足容灾需求的、成本代价最低的智能网SCP容灾系统的配置容量。

二、移动智能网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智能网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共享产品经营行业发展环境因素研究 ——以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第一节 共享经济研究理论综述
        一、共享经济的文献综述
        二、共享经济的含义及特点
        三、共享经济产品经营行业的运营机制的仿真模型
        四、共享经济产品经营行业发展的环境因素
    第二节 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
        一、共享自行车行业的含义和特点
        二、共享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三、共享自行车现状分析
    第三节 模型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ISM模型(解释结构模型)
        二、MICMAC模型(交叉相乘矩阵分析模型)
    第四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指标体系
    第一节 环境影响的PEST分析模型图
    第二节 共享自行车行业发展的PEST分析模型图
    第三节 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一、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归纳
        二、数据来源
第四章 影响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发展环境因素的研究
    第一节 ISM模型的构建
        一、关键因素识别
        二、二元关系表的建立
        三、模型构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MICMAC的分析
        一、分析过程
        二、分析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用户角度
        二、企业角度
        三、政府角度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移动智能网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背景
2 移动智能网的技术标准
    2.1 CAMEL技术标准
    2.2 WIN技术标准
3 移动智能网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3.1 中国GSM移动智能网的应用
    3.2 中国CDMA移动智能网的应用
4 移动智能网技术的应用发展特点
    4.1 移动智能网技术的优势
        (1) 可以方便地生成新的业务
        (2) 便于管理业务
    4.2 移动智能网技术的不足
5 总结

(3)MNP(移动号码携带)在3G核心网络中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MNP 的简介
    1.2 MNP 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NP 的技术方案
    2.1 方案综述
    2.2 基于IN 的技术实现
    2.3 基于SRF 的技术实现
    2.4 方案筛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NP 的实现方案
    3.1 网络架构
    3.2 相关节点功能
    3.3 数据模型
        3.3.1 协议参数列表
        3.3.2 BICC 消息
        3.3.3 协议参数
    3.4 业务处理流程
        3.4.1 呼叫建立(MSC/VLR)
        3.4.2 重定向分析(GMSC)
        3.4.3 重定向处理(MSC)
        3.4.4 被重定向之后的呼叫处理(GMSC)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NP 的测试
    4.1 测试环境
    4.2 测试内容
    4.3 测试过程
        4.3.1 呼叫场景
        4.3.2 测试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与标记(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移动核心网安全技术研究及在河南移动智能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概况
        1.1.2 移动核心网
        1.1.3 移动核心网的演进
        1.1.4 移动智能网
        1.1.5 研究现状
    1.2 课题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移动核心网的安全需求分析
    2.1 移动核心网面临的安全威胁分析
    2.2 移动核心网安全需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核心网安全技术研究
    3.1 容灾备份技术研究
        3.1.1 软交换MSC服务器设备容灾备份
        3.1.2 HLR设备容灾备份
        3.1.3 智能网网元的容灾备份
        3.1.4 交换网络容灾备份技术的应用情况
        3.1.5 河南移动现网中交换网络容灾备份技术的缺点分析
    3.2 IP核心网安全结构研究
        3.2.1 网络安全模型
        3.2.2 基于IPSec嵌入式网络安全机制
    3.3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南省移动智能网中容灾备份的应用
    4.1 河南省移动智能网备份系统介绍
    4.2 河南省移动智能网备份实现方式
        4.2.1 数据级容灾备份
        4.2.2 应用级容灾备份实现
        4.2.3 业务级容灾备份
    4.3 河南省移动智能网11期备份扩容方案
        4.3.1 扩容前性能分析
        4.3.2 实施方案
        4.3.3 备份系统设置
        4.3.4 日常维护
    4.4 河南省移动智能网容灾系统扩容后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移动智能网中访问控制技术的应用
    5.1 VPMN业务介绍
        5.1.1 VPMN业务特征
        5.1.2 呼叫方式
        5.1.3 VPMN呼叫信令分析
    5.2 访问控制业务信令流程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通信设备行业贸易收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目标、方法和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均衡汇率决定和国际收支调整的理论
    2.1 均衡汇率理论的变迁
    2.2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2.3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通信设备行业贸易收支和汇率波动的关系:中观分析
    3.1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贸易状况
    3.2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通信设备业贸易出口额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回归分析
    3.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通信设备业贸易进口额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通信设备行业贸易收支和汇率波动的关系:微观分析
    4.1 微观的主体和目标
    4.2 微观主体的实证研究(一):以华为为例
    4.3 微观主体的实证研究(二):以中兴通讯为例
    4.4 微观主体的实证研究(三):以上海贝尔为例
    4.5 本章小结
5. 促进我国通信设备贸易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5.1 国内外通信设备商应对汇率波动的措施
    5.2 促进我国通信设备贸易发展的宏观思考
    5.3 促进我国通信设备贸易发展的微观思考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注释
致谢
附录

(6)中国联通号码携带方案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号码可携带系统的研究价值及社会意义
        1.2.1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1.2.2 促进电信市场的公平竞争
        1.2.3 提高运营商的服务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1.2.4 推动3G发展
    1.3 全球号码携带的实施状况
        1.3.1 新加坡
        1.3.2 香港
        1.3.3 韩国
        1.3.4 英国
        1.3.5 美国
    1.4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号码可携带技术
    2.1 概念与分类
        2.1.1 号码可携带的概念
        2.1.2 号码可携带的分类
    2.2 移动号码携带的简介
        2.2.1 移动号码携带的概念
        2.2.2 移动号码携带的基本要求
    2.3 相关术语解释
第三章 移动号码携带的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分析
    3.1 基于传统交换机(On-Swtich)的实现方案
    3.2 基于智能网方式的号码携带解决方案
        3.2.1 基于智能网的发端查询解决方案
        3.2.2 基于智能网的收端查询解决方案
    3.3 基于信令中继的号码携带解决方案
        3.3.1 基于STP-SRF的解决方案
        3.3.2 基于MAP-SRF的解决方案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解决方案的分析与研究
    4.1 中国联通移动号码携带方案的系统架构
    4.2 主要功能单元介绍
        4.2.1 CSMS和CNPDB
        4.2.2 LSMS/LNPDB和SOA
        4.2.3 NPHLR和NPMSC
        4.2.4 ENUMDNS
    4.3 接口及协议
        4.3.1 CSMS与SOA-LSMS之间的接口
        4.3.2 NPHLR和NPMSC与其他网元及系统之间的接口
        4.3.3 ENUMDNS与业务平台之间的接口
    4.4 方案的业务流程
        4.4.1 语音主要呼叫流程分析
        4.4.2 移动网短信业务流程分析
        4.4.3 彩信业务流程
    4.5 实现本方案对网络的升级与改造
    4.6 核心网数据配置工作
第五章 号码携带方案的实现与测试
    5.1 实现本方案对网络的升级与改造
        5.1.1 核心网的改造方案
        5.1.2 短信业务系统改造方案
        5.1.3 彩信业务系统改造方案
    5.2 核心网数据配置工作
    5.3 测试中的问题及经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TCAP的号码可携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号码可携带发展趋势
        1.1.4 中国实施号码可携带面临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号码可携带的基础知识
    2.1 NP 的概念
    2.2 NP 的分类
    2.3 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MNP)
        2.3.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2.3.2 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的产生
        2.3.3 移动号码可携带业务(MNP)的定义
    2.4 MNP 关键技术
        2.4.1 基于智能网的呼叫相关业务技术
        2.4.2 基于MNP-SRF 的呼叫相关业务相关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号码可携带技术方案分析与研究
    3.1 基于呼叫转移技术方案
        3.1.1 基本工作流程
        3.1.2 性能分析
    3.2 基于号码携带关口局的技术方案
        3.2.1 基本流程
        3.2.2 性能分析
    3.3 基于智能网的技术方案
        3.3.1 基本流程
        3.3.2 性能分析
    3.4 基于信令中继的技术方案
        3.4.1 基于STP-SRF
        3.4.2 基于TCAP-SRF
    3.5 号码可携带路由及数据库实施方案
    3.6 提供区分服务的号码可携带
        3.6.1 关于呼叫相关的服务的技术方案
        3.6.2 关于呼叫无关的服务的技术方案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TCAP-SRF 的号码可携带技术解决方案
    4.1 对国内号码携带状况的思考
    4.2 TCAP-SRF 的总体设计
        4.2.1 本设计架构以两个移动网络为例
        4.2.2 对TCAP-SRF 设计架构的说明
    4.3 TCAP-SRF 的基本功能
    4.4 对TCAP-SRF 的路由策略的研究
        4.4.1 路由方案类型一——呼叫相关业务
        4.4.2 路由方案类型二——呼叫无关业务
    4.5 小结
第五章 NP 系统的详细设计及实现
    5.1 AFS 中DMM 系统相关的设计
        5.1.1 DMM 的总体设计
        5.1.2 DMM 相关系统的业务流程
    5.2 AFS 中MFE 系统设计
    5.3 TCAP-SRF 核心系统的相关设计
        5.3.1 信令截获基本工作原理
        5.3.2 搭建TCAP 环境
        5.3.3 建立TCAP-SRF 的主要程序文件
        5.3.4 TCAP-SRF 的工作流程
    5.4 GNS 系统的详细设计
        5.4.1 GNS 系统架构与模块
        5.4.2 GNS 主要数据表
    5.5 SRF 的测试工作
        5.5.1 SRF 的测试
        5.5.2 软硬件配置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小区漫游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引言
    1.2 行业同质化
    1.3 差异化营销
    1.4 细分市场
    1.5 研究工作
第2章 小区漫游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1 现状分析
        2.1.1 消费习惯差异
        2.1.2 人口密度差异
        2.1.3 消费存在地域差异
        2.1.4 由无线固话引出的思索
    2.2 差异化营销、差异化服务
    2.3 需求简述
        2.3.1 精细化、差异化营销的要求
        2.3.2 增值业务开展的要求
        2.3.3 网格化管理、考核的要求
        2.3.4 固定移动融合业务的要求
    2.4 业务策划
        2.4.1 面向移动运营商
        2.4.2 面向行业应用
        2.4.3 面向个人用户
        2.4.4 推广策略
    2.5 实现小区差异化营销需要研究的课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区漫游管理系统
    3.1 实现原理
    3.2 基本概念
        3.2.1 移动智能网
        3.2.2 TCAP事物能力应用部分
    3.3 智能业务的触发的研究
        3.3.1 主叫信令流程
        3.3.2 被叫信令流程
    3.4 信令流程分析
        3.4.1 正常呼叫过程
        3.4.2 提前终止呼叫
    3.5 信令解码
        3.5.1 启动DP(IDP)
        3.5.2 请求BCSM事件报告(RRBE)
        3.5.3 BCSM事件报告(BCSM)
        3.5.4 结束(RELEASE)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区漫游管理系统实现
    4.1 建设目标
    4.2 业务流程
    4.3 信令主处理流程
    4.4 系统功能
        4.4.1 通话控制
        4.4.2 边界漫游提醒
        4.4.3 基站管理
    4.5 系统构架
        4.5.1 按省为单位建设
        4.5.2 分级式集中监控管理
    4.6 软件模块
        4.6.1 信令收发模块
        4.6.2 信令处理工作站
        4.6.3 应服务器
        4.6.4 业务管理
        4.6.5 GIS配置管理及监控模块
    4.7 数据库设计
        4.7.1 通话控制
        4.7.2 小区管理
        4.7.3 呼叫记录
    4.8 对外接口
    4.9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适应市场策略的重庆联通3G网络建设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续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重庆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现状
        1.1.2 重庆联通市场发展现状
    1.2 研究方法与目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3G业务综述
    2.2 3G业务的分类及特点
    2.3 移动运营商3G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综述
        2.3.1 市场定位
        2.3.2 品牌定位
        2.3.3 竞争战略
        2.3.4 营销策略
    2.4 3G网络建设方案研究综述
        2.4.1 建设3G网络的基本思路
        2.4.2.核心网建设建议
        2.4.3 无线网建设建议
        2.4.4 传输网建设建议
        2.4.5 业务网建设建议
        2.4.6 网络后续演进
第三章 重庆联通3G业务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策略
    3.1 重庆联通SWOT分析
        3.1.1 内部优势及其使用
        3.1.2 内部劣势及其弥补
        3.1.3 外部机遇及其把握
        3.1.4 外部挑战及其排除
    3.2 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
        3.2.1 中国移动
        3.2.2 中国电信
    3.3 中国联通的3G业务发展战略
        3.3.1 中国联通3G市场策略的特点
        3.3.2 中国联通3G市场策略
    3.4 重庆联通的3G市场策略
        3.4.1 重庆3G客户特点
        3.4.2 重庆联通3G市场策略
    3.5 重庆联通3G网络建设策略
        3.5.1 3G网络的定位
        3.5.2 3G网络的建设规模
        3.5.3 快速经济的建设3G网络
        3.5.4 3G网络和2G网络协调配合
        3.5.5 2G网络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 重庆联通3G业务预测及建设方案
    4.1 业务预测
        4.1.1 行业用户数
        (1).普及率外推法
        (2).趋势外推法
        (3).回归预测法
        (4).重庆市移动用户总数预测结果
        4.1.2 重庆联通3G用户发展目标
        4.1.3 重庆联通3G用户发展目标
    4.2 3G业务量预测
        4.2.1 3G业务模型
        4.2.2 语音话务量预测
        4.2.3 可视电话话务量预测
        4.2.4 数据业务量预测
    4.3 重庆联通3G网络建设方案
        4.3.1 行政区划与本地网划分
        4.3.2 3G核心网建设方案
        4.3.3 3G无线网建设方案
        4.3.4 重庆联通3G无线网络建设策略
        4.3.5 需求变动影响因素及风险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智能网容灾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 论文结构和内容
第二章 容灾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综述
    2.1 容灾的基本概念
        2.1.1 容灾系统的基本概念
        2.1.2 灾难恢复的分层定义
        2.1.3 灾难恢复主要指标
        2.1.4 灾难恢复的工作流程
    2.2 容灾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1 容灾技术的研究现状
        2.2.2 容灾系统的基本技术
        2.2.3 我国容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3 高可用技术在电信行业的发展应用
        2.3.1 7号信令网的高可用方案
        2.3.2 PSTN网络的高可用方案
        2.3.3 软交换网络的容灾技术高可用方案
        2.3.4 3G移动核心网的高可用方案
        2.3.5 电信行业高可用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
    2.4 智能网技术简介
        2.4.1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2.4.2 智能网在我国的发展
        2.4.3 智能网高可用技术的现状和研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智能网风险分析模型和业务影响评估指标
    3.1 引言
    3.2 容灾系统的需求分析方法
        3.2.1 容灾系统需求分析流程
        3.2.2 容灾系统目标评价指标
    3.3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特性分析
        3.3.1 智能网容灾必要性分析
        3.3.2 智能网系统的特性分析
    3.4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风险分析模型
    3.5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业务影响评估指标
        3.5.1 业务平面的业务影响评估指标
        3.5.2 物理平面的业务影响评估指标
    3.6 智能网容灾方案的设计指标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业务中断损失与中断时长函数关系的建模
    4.1 引言
    4.2 容灾系统的TCO和ROI指标
    4.3 智能网系统业务损失分析
    4.4 智能网系统业务中断损失的数学建模
        4.4.1 排队论及泊松过程
        4.4.2 智能网系统业务损失与时长的函数关系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具有二级安全防护体系的智能网容灾体系结构
    5.1 引言
    5.2 容灾方案关键技术介绍
        5.2.1 系统高可用技术
        5.2.2 数据容灾技术
        5.2.3 应用容灾技术
    5.3 智能网容灾体系架构
        5.3.1 智能网容灾技术体系
        5.3.2 智能网容灾系统通用构架
        5.3.3 智能网灾备系统拓扑结构
    5.4 智能网数据容灾技术
        5.4.1 基于数据库的异步数据复制
        5.4.2 智能网复制数据分析
        5.4.3 智能网数据复制性能测试及分析
    5.5 智能网应用容灾的二级安全防护体系
        5.5.1 本地系统的HA结构
        5.5.2 远程应用容灾的DT结构
        5.5.3 智能网的灾难恢复
        5.5.4 基于7号信令的负载均衡和切换机制
    5.6 智能网容灾体系的可用性分析
        5.6.1 基于生灭过程的集群系统运行状态数学描述
        5.6.2 本地SCP高可用系统的可用性数学分析
        5.6.3 异地容灾的智能网容灾体系的可用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最小代价配置计算方法
    6.1 引言
    6.2 通用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性能评估标准
    6.3 设备选型性能评估方法
    6.4 目前智能网系统设备选型方法
    6.5 智能网SCP容灾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6.5.1 多任务排队网络及MVA算法
        6.5.2 智能网SCP容灾系统的性能分析
    6.6 智能网容灾系统的最小代价配置计算方法
        6.6.1 智能网容灾系统性能指标模型
        6.6.2 智能网容灾系统最小成本配置计算方法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总结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相关学术活动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参加项目
致谢

四、移动智能网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共享产品经营行业发展环境因素研究 ——以共享自行车经营行业为例[D]. 常勤勤.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1)
  • [2]移动智能网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分析[J]. 韩明明,许丹. 电子制作, 2013(22)
  • [3]MNP(移动号码携带)在3G核心网络中的实现[D]. 薛坚.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4]移动核心网安全技术研究及在河南移动智能网中的应用[D]. 韩鹿.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5]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通信设备行业贸易收支影响的研究[D]. 邱明. 复旦大学, 2011(08)
  • [6]中国联通号码携带方案的研究与实现[D]. 王首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7]基于TCAP的号码可携带性研究[D]. 董泽建.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8]小区漫游管理系统研究[D]. 王东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2)
  • [9]适应市场策略的重庆联通3G网络建设方案[D]. 黄颖川.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10]智能网容灾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 王红熳.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移动智能网络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