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室生产系统对黄瓜产量影响的研究

不同温室生产系统对黄瓜产量影响的研究

一、不同的温室生产系统对黄瓜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宝石[1](2021)在《日光温室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N2O和CO2排放特征及其根区调控》文中提出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oil-ridged and substrate-embedded cultivation,SSC)是一种在土垄中央通过嵌入塑料膜和基质的方式,整合垄覆膜和滴灌等工程手段,形成了具有水肥一体化管控功能的新型无土栽培方式。与土壤栽培不同,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改变了根区有效氧含量,以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必然导致根区CO2和N2O排放发生改变。然而,SSC与土垄栽培根区CO2和N2O排放差异机制尚不清楚,另外,SSC调控根区CO2和N2O减排措施尚需阐明。本文以典型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原位监测,研究生物炭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imethylpyrazol phosphate,DMPP)、基质组成对SSC根区CO2和N2O排放的调控作用,阐明SSC与土垄栽培根区CO2和N2O排放规律及差异机制,为明确SSC的减排潜力,推动SSC熟化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与常规施氮肥的土壤栽培(SC)相比,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SC)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CO2累积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分别减少27.9%、30.2%、30.1%;施用硝化抑制剂DMPP的土壤栽培(SC+D)显着降低全球增温潜势27.5%。相比SSC处理,施用硝化抑制剂DMPP的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SC+D)显着降低全球增温潜势29.8%。与不施氮肥的土壤栽培(CK)相比,SC、SC+D、SSC和SSC+D处理的黄瓜总产量分别显着提高123.7%、138.0%、130.0%和138.7%。SSC处理较SC处理,显着提高了黄瓜产量5.1%。(2)以土壤栽培(SC)为对照,另设置4个处理。处理1为常规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SC,基质组成及体积比为草炭:蛭石:珍珠岩=2:1:1),处理2为SSC-B 50%(基质组成及体积比为生物炭:蛭石:珍珠岩=2:1:1),处理3为SSC-B 25%(基质组成及体积比为生物炭:草炭:蛭石:珍珠岩=1:1:1:1),处理4为SSC-DMPP(SSC施加1%纯N量的DMPP)。试验结果表明:SSC比SC提高甜椒产量10.99%。SSC-DMPP处理比SSC处理增产10.30%,但SSC-B 50%和SSC-B 25%处理降幅为47.1%和13.7%。此外,与SC相比,SSC显着降低了全球增温潜势(GWP),温室气体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GHGI)由0.072降低到0.037 kg·CO2-eq kg-1。与SSC处理相比,SSC-DMPP处理的累积N2O排放显着降低,GHGI也从0.037降低到0.032 kg·CO2-eq kg-1;但SSC-B50%和SSC-B 25%处理的GWP与SSC无显着差异。(3)试验设置4个处理:处理1为常规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SSC,基质组成及体积比为草炭:蛭石:珍珠岩=2:1:1),处理2为SSC-C 50%(基质组成及体积比为椰糠:蛭石:珍珠岩=2:1:1),处理3为SSC-C 25%(基质组成及体积比为椰糠:草炭:蛭石:珍珠岩=1:1:1:1);处理4为SSC-DG(基质组成及体积比为酒糟:蛭石:珍珠岩=2:1:1)。结果表明:以SSC处理的甜椒产量最高,为5.05 kg·m-2;以SSC-C 50%处理的甜椒产量最低,为4.19 kg·m-2。以酒糟为栽培基质的SSC-DG处理显着增加了根区CO2和N2O排放通量。与SSC处理相比,SSC-C 50%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能够降低60%,与此同时显着降低了全球增温潜势(GWP)。综上所述,相比土壤栽培,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具有降低根区CO2和N2O排放和提高蔬菜产量的优势。论文的研究可为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提供技术储备,同时也为制定无土栽培根区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雷豪杰[2](2021)在《水肥一体化对设施菜地氮素淋失的影响及其机制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农田氮素淋失引发地下水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受到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与其他系统相比,设施菜地系统高产导向下的“大水大肥”模式存在氮素淋失的高风险。因此,如何在保证高产量的基础上,减少氮素淋失是当前研究热点和难点。水肥一体化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降低氮素淋失减量的有效技术。基于此,本文以京郊设施菜地黄瓜-番茄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共设置对照处理(CK)、农民漫灌施肥(FP)、滴灌施肥(FPD)和滴灌优化施肥(OPTD)4个处理。在田间原位监测的基础上,结合DNDC模型,对设施菜地系统土壤NO3--N淋失进行定量评价,探索水肥一体化对土壤NO3--N淋失的影响,分析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土体中NO3--N的运移机制,以期为设施菜地水肥优化管理决策和氮素淋失阻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施菜地黄瓜-番茄轮作系统氮素淋失较高,施肥和灌溉事件能引发氮素淋失,NO3--N是设施菜地系统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农民漫灌处理单季NO3--N淋失总量范围为48.55~392.09kg N ha-1。滴灌和滴灌优化施肥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氮素淋失风险,单季NO3--N的淋失总量可分别减少55.51%和66.61%。节水节肥是设施菜地氮素淋失减量的重点。(2)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设施菜地系统氮素淋失过程。利用田间原位试验数据校验后的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设施菜地系统的蔬菜产量、5 cm土壤温度和0~20 cm土壤水分变化以及NO3--N的淋失量,漫灌施肥下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RMSE值分别达到了12.85%、29.76%、32.21%和15.04%。校验后的DNDC模型对设施菜地土壤氮素淋失和运移过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3)灌溉水量和氮肥施入量是影响设施菜地土壤NO3--N累积运移的主要因子。在土壤氮素盈余的条件下,灌溉水量是影响设施菜地土壤NO3--N淋失的关键因子。较低的灌溉量易导致NO3--N在土壤表面累积,提高灌溉量明显加快土壤中NO3--N的向下运移速度。增加施氮量既促进了NO3--N的表聚现象,又提高了土壤20 cm深处NO3--N的累积量。(4)不同管理措施对设施菜地NO3--N淋失减量的贡献不同,各因子对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具有叠加效应,不同措施结合氮素淋失减排潜力巨大。模拟结果表明,相比农民漫灌措施,同时降低20%化肥和灌溉水投入量能够减少59.04%的NO3--N淋失量。将节水节肥与滴灌、提高土壤有机碳等措施综合可实现NO3--N淋失量减少69.04%,具有更好的降低氮素淋失效果。总体而言,DNDC模型适用于设施菜地氮素淋失评价。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漫灌为滴灌,能够有效提高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减少氮素淋失。优化施肥量、灌溉量和施肥灌溉方式,可以调节土体中NO3--N的运移过程,从源头和过程中减少氮素养分的损失。再结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能更有效的减少设施菜地氮素淋溶损失。

储超群[3](2021)在《《食品过程建模》(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如今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枢纽,科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科技英语翻译的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旨在对食品过程建模领域的研究进行翻译分析。翻译材料选自食品科学类文本Food Process Modelling中的九、十两个章节,节选部分详细介绍了温室蔬菜模拟模型的关键原理,作物建模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在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指导下,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鉴于源文本属于科技英语类文本,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客观性与描述性,因此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将目的论三原则与转化、分译、减译、注释等具体翻译策略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更加准确忠实地传递科技信息。同时,本文结合科技文本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具体说明如何解决翻译时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归纳出此类文本适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表明,目的论对于科技英语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为译者提供翻译的新视角。笔者运用目的论指导此次实践,期望对其他译者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智坤[4](2021)在《陕西省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与退化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施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利用方式对土壤生产功能、污染物行为等影响突出,导致土壤发生退化。陕西省作为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设施农业生产已成为陕西省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然而,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设施农业高种植强度及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带来了一系列土壤质量恶化问题,并逐步成为陕西省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为表征设施农业土壤退化特征,剖析其土壤退化的成因,评价其生态与健康风险,对土壤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本研究选取全省范围内165家设施农业基地开展研究,并且分区域对设施农业基地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明确陕南、关中和陕北地区设施农业土壤退化现状及特征,为下一步开展设施农业土壤轮作休耕和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为当地或类似地区决策部门发展设施农业产业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设施农业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特征明显,其土壤p H较大田下降0.53个单位,EC(547.11 u S cm-1)是大田(157.14 u S cm-1)的3倍之多。此外,设施农业的养分积累也较明显,其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磷(Pav)和速效钾(Kav)含量较大田分别高出27%、49%、42%、3%、200%和54%。在设施农业系统中有大量的土壤养分盈余,氮(N)、磷(P)和钾(K)的平均养分平衡分别为1407.0、682.9和1169.1 kg ha-1season-1。土壤P/K比反映了土壤养分盈余状况,陕南和关中地区的P/K比(0.080、0.077)高于陕北地区(0.061)。不同地区间土壤p H和养分含量也有差异,陕北地区土壤的p H下降0.59个单位,明显高于关中地区(0.25)和陕南地区(0.34)的p H下降幅度。不同地区间土壤p H和养分的差异是受到施肥量和土壤类型的综合影响。整体上,陕西省设施农业种植体系中过量施肥会加速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和养分累积过程。土壤的养分失衡,酸化及次生盐渍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加重。综上,陕西省的设施农业种植正面临因不合理施肥带来的挑战,需要制定合理的养分管理策略以维持土壤的可持续利用。(2)陕西省设施农业土壤中7种重金属(Cd、Hg、As、Pb、Cr、Cu、Zn)的含量均高于大田土壤。陕南地区土壤Cd、Hg、Pb、Cr、Cu和Zn浓度高于当地背景值,关中地区Cd、Pb、Zn浓度显着高于背景值,陕北地区Pb和Zn浓度高于背景值。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表现为陕南地区最严重,其次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污染较轻。地质累积指数显示,Cd的累积程度较高,而其他重金属的累积程度较低。潜在个体生态风险指数显示Cd和Hg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产生的生态风险较高。从污染负荷指数判断,设施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较大田栽培土壤更为严重,陕南地区土壤污染程度较重,关中地区次之,陕北地区较轻。针对陕西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无论是在设施农业还是在大田生产系统中,最有效的途径是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工业来源和农业来源。相关部门应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进行适当的农业管理,以控制土壤中重金属的输入。(3)设施农业蔬菜样品中,叶菜类蔬菜较水果类和果菜类蔬菜更容易积累重金属,重金属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Zn>Cu>Cr>Pb>As>Cd。陕北地区的果蔬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关中地区。水果类作物和果菜类蔬菜中重金属的迁移能力为Cu>Zn>Cd>Cr>As>Pb。叶菜类蔬菜为Cd>Zn>Cu>Cr>As>Pb。陕北地区蔬菜重金属迁移能力高于关中地区。果蔬可食用部位中重金属的潜在健康风险值依次为:As>Cu>Zn>Cd>Pb>Cr。陕北地区中As、Cu、Zn、Pb、Cr的潜在健康风险值均明显高于关中地区。(4)设施农业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主要是由于养分不均衡造成的,且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根据设施农业土壤质量指数(0.6-0.8)为高产样点时所对应样点的土壤,得出设施农业土壤最小数据集适宜性阈值为:p H为6.0-7.1,全氮为0.8-1.28 g/kg,速效磷为73-184 mg/kg,铜为15.9-17.1 mg/kg,砷为6.8-7.3 mg/kg。因此,针对陕西省设施农业种植体系存在的土壤质量问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背景条件进行优化平衡施肥。陕北地区采用少量多次施肥原则并且适量增加钾肥的施入,关中和陕南地区应当降低粪肥的施用量,同时补充追肥的施用量和强度。同时开展适宜的轮作、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模式,合理灌溉,做到施肥、灌溉与种植技术的合理结合,解决设施农业土壤退化问题,有效提高土壤质量,进而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吴悠[5](2020)在《灌溉量和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水肥利用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温室蔬菜种植中过量灌溉和施肥极易导致水肥资源浪费、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农作物品质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化肥减施、化肥有机替代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温室作物产量和品质、水分养分利用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实现温室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日光温室内开展了4个连续番茄生长季的灌溉施肥试验,设置了100%ETc(W1)、75%ETc(W2)和50%ETc(W3)3个灌水量和基施鸡粪+追施无机肥(CC)、追施可溶性有机肥(SO)、追施无机肥(SC)和可溶性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SOSC)4种施肥模式,高水(W1)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共13个处理。研究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养分吸收与转运、土壤环境、水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番茄生长、生理和耗水特性的影响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番茄茎粗、叶面积、干物质量和叶片SPAD值有极显着影响(P<0.01)。适宜的灌水量有利于提高温室番茄叶面积、干物质量和叶片SPAD值。与秋季相比,春季的温度环境更适宜提高番茄株高和干物质量。在同一灌水条件下,SOSC处理能够显着提高温室番茄的株高、干物质量和叶片SPAD值。SC处理在春季W1条件下养分与水分供应充足,导致番茄植株徒长,抑制了后期番茄果实部位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并获得最小的叶片SPAD值。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耗水有显着的影响(P<0.05)。SC和SOSC处理提高了苗期和开花坐果期耗水量,而CC处理最小。除2017春季外,SO和SOSC处理的果实膨大期耗水量显着大于SC(P<0.05)。在收获期,SO和SOSC的耗水量仍显着大于SC处理(P<0.05)。此外,SOSC处理下各生育期耗水强度均最大。W2条件下CC处理降低了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的耗水强度。SC处理在W1条件下增加了开花坐果期耗水强度,在W2条件下降低了收获期耗水强度且增加了苗期和开花坐果期耗水模数。(2)探明了温室番茄各器官的养分吸收对不同水肥供应模式的响应灌水量减少,番茄植株氮(N)、磷(P)和钾(K)吸收量也随之降低。SOSC处理有效促进了各器官的N吸收,且SO提升了果和根的N吸收量。SOSC和SO处理能够增加各器官和总植株P和K吸收量。SO处理植株总P吸收量在2016年和2017年春季W1和2017年春季W3条件下小于SOSC处理。2016春季后,SC处理的植株P吸收量在W1和W2条件下均显着大于CC处理(P<0.05)。SC处理的植株K吸收量在2015秋季W3处理下显着大于CC处理(P<0.05)。(3)明确了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环境的影响SC处理在秋季W1条件和春季W3条件下增加了土壤NO3--N残留量,而在W2条件下春秋季残留量均高于其他施肥模式。W1和W2条件下SOSC处理30 cm以下土层土壤NO3--N残留低于其他施肥模式。其次,SC处理土壤速效磷累积峰值随着时间下移至30 cm土层,而W3条件下增加了表层土壤速效磷残留量。CC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在表层土壤含量较低,在深层土壤却偏高。SC处理增加了0~60 cm总土壤速效钾残留量。在W1条件下SO和SC处理增加了速效钾残留量,而在W2和W3处理下速效钾残留量降低。W1和W3处理分别降低了30~40 cm土层和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SC处理维持或减少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种植季的累积,CC、SO和SOSC处理具有改善土壤有机质存储的潜力。CC、SO和SOSC处理提高了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但SC处理呈相反趋势。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所得在春季W3供水条件下CC和SOSC处理对土壤环境具有消极影响。不同生长季和灌水条件下,肥料类型能够对土壤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排序为SOSC>SO>CC>SC。(4)分析了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番茄总产量和经济产量均与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灌水量减少,不同施肥模式处理下产量差异变小。W2处理降低了弃果产量,其次是W1和W3。SOSC处理提高了番茄单果重和单株果数,且显着增加产量(P<0.05)。CC与SC处理减少了单果重和单株果数,且无显着差异(P>0.05)。灌水量减小时CC与SC处理产量的差异缩小。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灌水量减少而增加。有机肥添加提高果实品质并降低硝酸盐含量。CC处理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而SC处理增加了糖酸比。与CK相比,施肥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不同施肥模式差异不显着(P>0.05)。(5)提出了适合当地温室番茄高效优质生产的最佳灌水量和施肥模式组合番茄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小。SOSC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大。W1和W2有利于促进SC处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CC处理仅在W3条件下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除2015秋外,四种施肥模式氮吸收效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SOSC>SO>SC>CC。2016秋和2017春SOSC处理氮农艺效率高于其他施肥模式。W1收获了更多重量小于100 g的果实,而W2提升了中大果毛收益。SOSC处理增加了各果重毛收益和总净收益,CC处理在W1和W2条件下降低了经济效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秋季优先推荐W2SOSC处理,春季综合排名第一处理为W1SOSC。

李玉娇[6](2020)在《豫北地区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设施农业发展,长期集约化温室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大大降低了温室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这已经成为限制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连作障碍通常被认为与土壤微生物因子变化息息相关,而对于长期集约化种植条件下温室土壤微生物变化机制研究报道还较少。探讨温室黄瓜连作过程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变化规律,能够为阐明连作障碍机理提供帮助,也能够为寻求连作障碍的克服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豫北地区温室黄瓜连作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黄瓜连作年限下的土壤样品(1,5,10,15和20a),结合Real-time 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手段,研究了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温室黄瓜连作显着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连作年限延长显着增加,总氮、硝态氮也增加明显;土壤脱氢酶活性、FDA水解酶活性和基础呼吸量随连作年限延长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随温室黄瓜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不显着,但细菌的群落结构明显改变。一些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和功能细菌属的平均相对丰度显着变化。在细菌门水平上,长期黄瓜连作导致Chloroflexi和Gemmatimonadetes的平均相对丰度显着增加,Nitrospirae的平均相对丰度降低;在属水平上,长期温室黄瓜连作降低了一些有益微生物(例如Bacllus、Solirubrobacter和Rubrobacter)和N循环相关微生物(例如Nitrospirae和Azoarcus)的平均相对丰度,同时增加了一些功能微生物(例如Agromyces、Thermomicrobium、Desulfotomaculum、Sphaerobacter和Mycobacterium)的平均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速效磷和有机碳含量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子。(3)温室黄瓜连作导致土壤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均发生显着改变。土壤真菌数量随着连作年限延长先增加后降低,在连作第10年土壤中达到峰值(达到约4.49×10818S rRNA gene copies g-1),土壤真菌与细菌比值也表现出与之相似的变化趋势。高通量测序表明,黄瓜连作显着影响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对α多样性影响不显着。随着连作年限延长,真菌群落中独有的OTU数量逐渐减少。在门水平上,Ascomycota是连作土壤中真菌群落的优势成员,但其平均相对丰度对黄瓜连作响应不敏感。在目水平上,Microascales、Pezizales、Norankp<sub>Ascomycota和Sordariales是真菌群落优势成员。在属水平上,Pseudallescheria、Lasiobolidium、Ochroconis和Chaetomium是真菌群落优势成员。这些优势真菌目和属的平均相对丰度受温室黄瓜连作影响显着,且多数与土壤理化因子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冗余分析表明,驱动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土壤因子主要是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总的来看,温室黄瓜长期连作显着影响了土壤理化和生化性质,扰乱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连作障碍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壤微生物的调控。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进一步厘清豫北地区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机理提供帮助。

张芬,程泰鸿,陈新平,王孝忠[7](2020)在《我国典型露地蔬菜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国家农业统计数据,以露地番茄、黄瓜、大白菜和萝卜为研究对象,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定量化我国4种典型露地蔬菜生产中的净温室气体排放(ne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NGHGE),并比较蔬菜种类间、省域间净温室气体排放差异和分析减排措施.结果表明:我国典型露地蔬菜生产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远高于其带来的碳固定量,是净温室气体排放系统,生产单位面积露地番茄、黄瓜、大白菜和萝卜净温室气体排放(以CO2-eq计)分别为4 149、 3 718、 3 780和2 427 kg·hm-2,不同种类露地蔬菜净温室气体排放差异大;我国典型露地蔬菜净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差异大,其中,海南、云南、陕西和山东等省份番茄、黄瓜、大白菜和萝卜净温室气体排放高;肥料生产运输和施用是露地蔬菜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为86.8%~90.8%,因此改善肥料生产工艺降低肥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根据露地蔬菜种类及种植地区优化肥料施用量是实现我国露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赵薇[8](2019)在《江苏高地下水位地区大棚黄瓜、番茄水氮耦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省是我国采用塑料大棚开展蔬菜生产的重要地区。该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年降雨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近年来,基于滴灌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在该地区被广泛运用。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江苏省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化肥过量使用的现象普遍而严重。为了探寻该地区黄瓜(Cucuis sativus L.)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等重要设施蔬菜的科学施肥方法,本试验以津春5号黄瓜和苏粉14号番茄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五个氮肥梯度,建立了两个作物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和氮营养指数模型;同时为了研究高地下水位对水肥管理的影响,并研发基于土壤水分传感器的灌溉施肥技术,本试验同时设置不同水氮处理组合,研究上述因素对黄瓜、番茄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黄瓜、番茄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最大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在黄瓜中表现为%Nc=4.5397DW-006,(R2=0.7496,%Nc:临界氮浓度值,DW:干物质),黄瓜在4叶1心期、第一雌花开放期、根瓜期、盛果期临界氮浓度值分别为5.35%、5.06%、4.60%和4.23%;在番茄中表现为%Nc=3.7574DW-0.155,(R2=0.8505),番茄在第1花序开花期、第1花序结果期、第2花序结果期、第3花序结果期的临界氮浓度值分别为4.38%、3.64%、3.09%、2.60%。两作物最高(%Nmax)、最低(%Nmin)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同样符合幂函数关系。2.由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根据公式NNI=Nt/Nc可得氮营养指数模型(NNI:氮营养指数,Nt:地上部氮浓度实测值,Nc:地上部氮浓度临界值)。利用该模型可对黄瓜、番茄各生育期氮素营养状况进行诊断,NNI=1,氮素营养适宜;NNI>1,氮素营养过剩;NNI<1,氮素营养亏缺。3.通过设置4个氮肥梯度0.5NR,0.75NR,NR和1.25NR(NR:基于传统施肥方式的推荐施氮量),4个灌溉量0.5ETc,0.75ETc,ETc和1.25ETc(ETc:作物蒸发蒸腾值),2种灌溉频率4d一次和2d一次,研究高地下水位下不同组合对黄瓜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75%ETc水平下灌水量最佳,表明浅层地下水对黄瓜蒸发蒸腾具有显着贡献,此条件下获得的黄瓜产量、WUE(水分利用效率)和NUE(氮利用效率)最高。75%的推荐施氮量已可获得最高产量,表明滴灌施肥有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在高地下水位地区,相同的灌溉量下,增加灌溉频率可显着提高黄瓜产量、WUE和NUE,减少氮素淋失。4.通过设置3个氮肥梯度0.5NR,0.75NR和NR,并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设置4个灌溉处理-50kPa(灌溉下限)至-35kPa(灌溉上限);-35kPa至-20kPa;-20kPa至-5 kPa和-50 kPa至-5kPa,研究高地下水位条件下上述组合对番茄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5kPa至-20kPa处理可获得最优产量、WUE和NUE。该处理中,总灌溉水量远低于ETc计算值,表明浅层地下水对番茄植株蒸发蒸腾同样有较大贡献。75%的推荐施氮量足以促进番茄生长,过量的氮施用导致严重的氮素淋失或氮营养过剩,表明滴灌技术同样可以提高番茄的肥料利用效率。在高水位地区开展精确灌溉,土壤水分传感器法比ETc计算法更准确。

王孝忠[9](2018)在《我国蔬菜生产的环境代价、减排潜力与调控途径 ——以辣椒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国,我国蔬菜集约化生产系统是全世界高投入高产出的热点系统,环境问题突出,分析我国蔬菜生产系统的环境代价、减排潜力和调控途径对实现我国蔬菜生产绿色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数据整合分析,建立了我国蔬菜生产系统的活性氮排放模型;基于本地化的生命周期评价(LCA)参数和大样本农户调查,定量化了我国辣椒生产的养分资源投入、环境代价与区域间差异;通过区域内不同农户的分组比较定量化了辣椒生产中环境代价的减排潜力;建立了蔬菜生产系统的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技术,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其增产、减排的综合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数据整合分析,建立了我国蔬菜生产系统的活性氮排放模型。我国蔬菜生产系统N2O排放和硝酸盐淋洗损失随施氮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平均排放量分别为3.91 kgN2O-Nha-1和79.1 kg N ha-1,设施蔬菜系统的N20排放和硝酸盐淋洗损失显着高于露地蔬菜系统;N20排放因子和硝酸盐淋洗因子分别为0.69%和14.6%,设施与露地蔬菜系统的N20排放因子基本相同,然而设施蔬菜系统淋洗因子显着低于露地蔬菜系统。2.基于本地化的LCA参数和538个样本的农户调查分析,我国辣椒生产单位面积的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效应和酸化效应潜值平均分别为120 kg N ha-1,5656 kg CO2-eq ha-1,48.8 kg PO4-eq ha-1和79.3 kg SO2-eq ha-1;单位产量的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效应和酸化效应潜值平均分别为 6.15 kg N t-1,287 C02-eq t-1,2.51 P04-eq f1 和 4.14 kg S02-eq t-1。不同区域间辣椒生产的环境代价差异显着。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产量上,不同区域环境代价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华南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长江流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流域。3.区域内不同农户的分组比较研究表明,农户间辣椒生产的环境代价差异很大。在西南地区露地辣椒生产中,与全部农户平均相比,高产高效(氮肥)组农户的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富营养化效应潜值和酸化效应潜值分别低37.3%、34.4%和33.9%,同时产量高35.0%;在长江流域设施辣椒生产中,与全部农户平均相比,产量前25%的农户组在实现产量提高26.6%的同时,单位产量温室气体、酸化效应潜值和富营养化效应潜值分别低23.9%,25.1%,和25.7%。两个区域的分组分析都表明,通过综合的养分和作物管理优化,最好的农户管理措施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4.以长江流域设施辣椒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土壤管理、优化群体设计、优化养分管理等措施,设计了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ISSM)技术体系,并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户习惯相比,ISSM系统在降低54.5%的氮肥投入下,辣椒产量显着提高16.3%,单位产量活性氮损失、温室气体、酸化效应潜值和富营养化效应潜值分别降低了 59.5%、37.5%、51.2%和 59.1%。

陈俐均[10](2018)在《温室生产分层递阶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温室生产自动化是现代智慧农业发展的方向,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技术是实现自动化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温室生产过程中的双时间尺度特性,同时考虑系统的不确定、时变、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开展了温室生产自适应模型构建与分层递阶控制系统设计的研究,为提高温室自动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本文重点开展了以下五方面的研究工作:[1]开展了温室作物-环境自适应机理模型的研究。针对温室系统模型参数的时变和不确定特性,使用无损卡尔曼滤波器原理构建了系统的自适应模型,该方法可对模型的参数和状态进行在线联合预估。仿真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模型可有效预测具有时变参数的温室系统状态。[2]研究了温室生产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结构。针对温室生产过程的双时间尺度特性,利用奇异摄动理论将系统模型进行降阶分解,将相互耦合的作物和环境状态进行解耦,获得时间尺度较大的作物层子模型和时间尺度较小的环境层子模型;基于降阶解耦的子模型,提出了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的结构,包括上层作物层控制器和下层环境层控制器,该结构可将环境设定值的获取和跟踪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子控制器。[3]提出了作物层闭环优化控制器设计方法。利用无损卡尔曼滤波器对作物状态进行预估构成反馈,在室内环境和执行机构状态的约束下,基于滚动时域优化原理设计了作物层闭环优化控制器,使经济性能指标达到最优;利用修正的共轭梯度法对形成的受约束优化问题进行求解,获得优化的环境设定值。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控制器可在满足约束范围的条件下,获取有效的环境设定值。[4]提出了基于精确反馈线性化的环境层鲁棒预测控制器设计方法。利用非线性状态反馈原理对系统模型进行精确线性化,解除环境状态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线性化解耦模型,设计了最小-最大化鲁棒预测控制器,以最优化最大干扰情形下的控制性能;利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形成的带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获得控制输入值。仿真结果表明,在未知干扰存在的情形下,相比常规的反馈线性化预测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获得更合理的控制输入和更理想的设定值跟踪效果。[5]研发了温室环境远程测控系统,为控制算法的验证和实施提供测试平台。该系统包括VB用户应用层、Web服务器层和底层传感器和输入输出控制电路板。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温室环境数据的采集和执行机构状态的监测和控制功能,且运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不同的温室生产系统对黄瓜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的温室生产系统对黄瓜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日光温室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N2O和CO2排放特征及其根区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现状
        1.1.2 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1.1.3 日光温室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根区二氧化碳(CO_2)的产生途径
        1.2.2 根区氧化亚氮(N_2O)的产生途径
        1.2.3 根区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因素
        1.2.4 硝化抑制剂对设施菜地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1.2.5 生物炭对设施菜地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硝化抑制剂DMPP对不同栽培方式下黄瓜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施用DMPP对根区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2.2.2 施用DMPP对根区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2.2.3 施用DMPP条件下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与土垄栽培理化指标的变化
        2.2.4 N_2O和 CO_2累积排放量、排放系数及增温潜势
        2.2.5 黄瓜生长及生理指标
        2.2.6 黄瓜生物量与果实产量
    2.3 结论与讨论
        2.3.1 DMPP对日光温室SSC与土垄栽培根区N_2O排放的影响
        2.3.2 DMPP对日光温室SSC与土垄栽培根区CO_2排放的影响
        2.3.3 日光温室SSC与土垄栽培根区温室气体排放与影响因子之间关系
        2.3.4 DMPP对日光温室SSC与土垄栽培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第三章 生物炭和 DMPP对 SSC根区N_2O和 CO_2排放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生物炭和DMPP对 SSC根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3.2.2 生物炭和 DMPP对 SSC栽培基质EC和 p H值的影响
        3.2.3 甜椒移植后30 d、60 d、90 d的生长指标及SPAD
        3.2.4 生物炭和DMPP对 SSC甜椒生物量与果实产量的影响
        3.2.5 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及其GWP、GHGI
    3.3 结论与讨论
        3.3.1 DMPP和生物炭对日光温室SSC根区N_2O和 CO_2排放的影响
        3.3.2 DMPP和生物炭对日光温室SSC甜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3.3 日光温室SSC与土垄栽培根区温室气体排放与影响因子之间关系
第四章 基质配比对SSC根区N_2O和 CO_2排放特征和甜椒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基质配比理化性质
        4.2.2 基质组成对SSC根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4.2.3 基质组成对甜椒采收后SSC根区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4.2.4 甜椒移植后30 d、60 d、90 d的生长指标及SPAD
        4.2.5 基质组成对SSC甜椒生物量与果实产量的影响
        4.2.6 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及其GWP、GHGI
    4.3 结论与讨论
        4.3.1 不同基质组成及配比对甜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3.2 不同基质组成及配比对根区N_2O和 CO_2排放的影响
        4.3.3 不同基质组成及配比对根区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水肥一体化对设施菜地氮素淋失的影响及其机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设施菜地农田氮素淋失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1.1.2 设施菜地环境管理条件对氮素运移和淋失影响复杂
        1.1.3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素淋失特征及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设施菜地土壤氮素淋失时空特征
        1.2.2 设施菜地土壤氮素淋失影响因素
        1.2.3 设施菜地氮素淋失的定量评价方法
    1.3 研究切入点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5.1 明确设施菜地土壤NO_3~--N的淋失特征
        1.5.2 校验DNDC模型对设施菜地氮素淋失的模拟
        1.5.3 探明水肥一体化对NO_3~--N淋失的影响及其机制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数据获取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3.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2 淋溶水样的采集
        2.3.3 DNDC模型法
        2.3.4 情景设置
        2.3.5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章 不同处理下设施菜地系统氮素淋失特征
    3.1 结果分析
        3.1.1 不同处理下的氮素淋失浓度水平
        3.1.2 不同处理下的氮素淋失总量
        3.1.3 灌溉对土壤NO_3~--N淋溶的影响
    3.2 讨论
        3.2.1 土壤NO3~--N淋失特征
        3.2.2 不同处理对设施菜地系统氮素淋溶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DNDC模型对设施菜地N淋失过程的校验
    4.1 DNDC模型的校正
        4.1.1 DNDC模型的校准过程
        4.1.2 对土壤温度、土壤孔隙含水率的校正结果
        4.1.3 对蔬菜产量的模拟结果
        4.1.4 对土壤剖面NO_3~--N累积量的模拟结果
    4.2 DNDC模型的验证
        4.2.1 对土壤温度、湿度和产量的验证
        4.2.2 对土壤淋溶水量和NO_3~--N淋失量的模拟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水肥管理情景下土壤氮素淋失及其机制
    5.1 水肥一体化情景对NO_3~--N淋失的影响
        5.1.1 不同水肥情景下NO_3~--N的淋失量
        5.1.2 不同水肥情景下NO_3~--N的运移
        5.1.3 水肥组合情景下NO_3~--N的淋失
    5.2 讨论
        5.2.1 影响设施菜地土壤氮素淋失的关键因子
        5.2.2 设施菜地土壤中NO_3~--N运移机制
        5.2.3 设施菜地土壤中NO_3~--N淋失及运移调控探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食品过程建模》(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An Overview of Skopos Theory
    2.2 Rules of Skopos Theory
    2.3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in EST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3.1.1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3.1.2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3.1.3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3 Post-translation Work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ransal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kopos Rule
    4.2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herence Rule
    4.3 Transl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Fidelity Rule
    4.4 A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Rule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Term List
Acknowledgements

(4)陕西省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与退化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设施农业土壤退化问题
        1.2.1 设施农业土壤酸化研究
        1.2.2 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
        1.2.3 设施农业土壤养分累积与失衡
        1.2.4 设施农业土壤污染物的累积
        1.2.5 设施农业土壤微生态的破坏
    1.3 设施农业生产系统土壤质量评价
        1.3.1 土壤质量的定义及意义
        1.3.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2 研究内容
        2.2.1 陕西省设施农业土壤质量状况及养分失衡特征
        2.2.2 陕西设施农业生产系统生态风险状况及其成因
        2.2.3 陕西设施农业生产系统农产品健康风险状况
        2.2.4 陕西省设施农业土壤退化状况综合评估
        2.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设施农业土壤肥力状况及养分失衡特征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调查区域概况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样品测定分析
        3.1.4 数理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设施农业系统的养分投入量
        3.2.2 设施农业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特征
        3.2.3 设施农业土壤的养分特征
        3.2.4 设施农业系统的养分平衡及累积速率
        3.2.5 设施农业土壤理化相关性
    3.3 讨论
        3.3.1 设施农业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成因
        3.3.2 设施农业土壤养分累积成因
    3.4 小结
第四章 设施农业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生态风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区域概况
        4.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3 数据处理与图形制作
        4.1.4 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重金属累积状况
        4.2.2 基于单元素的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4.2.3 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4.2.4 设施农业土壤重金属累积及其成因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设施农产品重金属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采样区域概况
        5.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3 数据处理与图形制作
        5.1.4 蔬菜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设施农业食品中重金属状况
        5.2.2 重金属转移特征
        5.2.3 设施农业作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5.2.4 土壤重金属安全阈值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设施农业土壤质量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括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设施农业土壤肥力评价
        6.2.2 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6.2.3 设施农业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6.2.4 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阈值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灌溉量和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水肥利用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1.2.2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耗水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1.2.3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1.2.4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土壤环境的影响
        1.2.5 水肥供应模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材料
    2.4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长和生理指标
        2.4.2 耗水指标
        2.4.3 各器官养分吸收
        2.4.4 土壤环境指标
        2.4.5 产量和品质
        2.4.6 水氮利用效率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株高和茎粗
    3.2 叶面积指数
    3.3 干物质量和根冠比
    3.4 叶片SPAD值
    3.5 灌水、肥料与生长季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影响的方差分析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各生育期耗水规律的影响
    4.1 不同生育期耗水量
    4.2 不同生育期耗水强度
    4.3 不同生育期耗水模数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5.1 番茄各器官吸收N量
    5.2 番茄各器官吸收P量
    5.3 番茄各器官吸收K量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土壤环境的影响
    6.1 生长季内土壤硝态氮分布变化及残留量
    6.2 生长季内土壤速效磷分布变化及残留量
    6.3 生长季内土壤速效钾分布变化及残留量
    6.4 土壤有机质分布变化
    6.5 土壤微生物
    6.6 土壤酶活性
    6.7 土壤环境综合分析
    6.8 讨论
    6.9 小结
第七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7.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7.1.1 产量构成
        7.1.2 产量
    7.2 果实品质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温室番茄的水氮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
    8.1 水分利用效率
    8.2 氮素利用效率
    8.3 经济效益
    8.4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8.5 讨论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豫北地区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温室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1.2.1 温室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2.2 温室蔬菜连作障碍的主要防治措施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和样品采集
    2.2 试验方法
        2.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2.2 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测定方法
        2.2.3 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测定方法
        2.2.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生物化学特征的影响
    3.3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
    3.4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4.1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影响
        3.4.2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成员的影响
        3.4.3 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和群落成员的关系
    3.5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5.1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影响
        3.5.2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成员的影响
        3.5.3 土壤理化性质与真菌群落和群落成员的关系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4.1.2 温室黄瓜连作对真菌数量的影响大于细菌
        4.1.3 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1.4 温室黄瓜连作中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2 结论
5 特色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我国典型露地蔬菜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1.2 生命周期评价
        1.2.1 系统边界和评价单元
        1.2.2 计算方法
        (1)温室气体排放(greenhouse gas emission,GHGE)
        (2)碳固定(carbon sequestration,CS)
        (3)净温室气体排放(ne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NGHGE)
2 结果与分析
    2.1 典型露地蔬菜生产中的资源投入与温室气体排放
        2.1.1 资源投入和产量
        2.1.2 不同种类露地蔬菜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碳固定和净温室气体排放
    2.2 典型露地蔬菜净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特征
3 讨论
    3.1 我国典型露地蔬菜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碳固定和净温室气体排放
    3.2 典型露地蔬菜净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差异
    3.3 我国典型露地蔬菜温室气体排放与固定主要贡献因子及减排措施分析
    3.4 不确定性分析
4 结论

(8)江苏高地下水位地区大棚黄瓜、番茄水氮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危害
        1.1.1 我国化肥施用现状
        1.1.2 蔬菜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3 滥用化肥的危害
    1.2 作物临界氮浓度研究现状
    1.3 黄瓜、番茄水氮耦合研究
        1.3.1 黄瓜水氮耦合研究现状
        1.3.2 番茄水氮耦合研究现状
第二章 设施栽培黄瓜临界氮浓度和氮营养指数模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1.2.1 地上部干物质量及产量测定
        2.1.2.2 地上部氮积累量测定
        2.1.3 模型构建
        2.1.3.1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
        2.1.3.2 氮素吸收模型的构建
        2.1.3.3 氮营养指数模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瓜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
        2.2.1.1 不同氮素水平下黄瓜地上部生物量与氮浓度值分析
        2.2.1.2 黄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与氮素吸收模型的建立
        2.2.1.3 施氮量对黄瓜产量效应分析
        2.2.2 基于氮营养指数(NNI)的黄瓜适宜施氮量分析
    2.3 讨论
        2.3.1 设施栽培黄瓜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
        2.3.2 氮营养指数模型的应用
第三章 番茄临界氮浓度模型的建立及氮素营养诊断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3.1.3.1 器官干物质量和产量的测定
        3.1.3.2 植株各器官含氮量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模型描述
        3.2.1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
        3.2.2 氮素吸收模型
        3.2.3 氮素营养指数(NNI)模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番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
        3.3.1.1 不同施氮水平下番茄地上部生物量与氮浓度值分析
        3.3.1.2 番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和氮素吸收模型的建立
        3.3.1.3 施氮量对番茄产量效应分析
        3.3.2 基于临界氮浓度的番茄氮素营养状况分析
        3.3.2.1 基于氮素吸收模型的番茄适宜施氮量分析
        3.3.2.2 基于氮营养指数(NNI)的番茄适宜施氮量分析
    3.4 讨论
        3.4.1 番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特征
        3.4.2 氮素营养指数(NNI)的应用
第四章 高地下水位下黄瓜水氮耦合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场地概况及土壤理化性质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试验年份降雨和地下水位趋势变化
        4.2.2 不同水氮处理对黄瓜产量效应分析
        4.2.3 不同水氮处理对黄瓜干物质量生产的影响
        4.2.4 不同水氮处理对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4.2.5 不同水氮处理下氮素淋失的动态变化
        4.2.6 不同水氮处理对WUE的影响
        4.2.7 不同水氮处理下NUE的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高地下水位下番茄水氮耦合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和土壤理化性质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水氮处理对番茄产量效应分析
        5.2.2 不同水氮处理下番茄干物质量的动态变化
        5.2.3 不同水氮处理对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5.2.4 不同水氮处理下氮素淋失的变化
        5.2.5 不同水氮处理下WUE的变化
        5.2.6 不同水氮处理对NUE的影响
    5.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我国蔬菜生产的环境代价、减排潜力与调控途径 ——以辣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蔬菜系统环境问题
    1.2 研究综述
        1.2.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1.2.2 蔬菜生产系统环境评价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蔬菜生产系统氧化亚氮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蔬菜生产系统硝酸盐淋洗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我国优势产区辣椒生产的养分资源投入与环境代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西南地区露地辣椒环境代价减排潜力与调控途径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长江流域设施辣椒环境代价减排潜力与调控途径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对辣椒产量和环境效应评价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8.1 综合讨论
        8.1.1 我国蔬菜生产系统环境代价
        8.1.2 我国蔬菜生产系统环境代价减排潜力与实现途径
    8.2 主要结论
    8.3 研究特色与创新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温室生产分层递阶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温室系统自适应机理模型研究
    2.1 温室作物机理模型构建
    2.2 温室环境机理模型构建
    2.3 基于无损卡尔曼滤波器的温室系统自适应模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奇异摄动理论的温室生产分层控制系统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奇异摄动的边界层法
    3.3 温室生产分层递阶控制系统结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物层闭环优化控制器设计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滚动时域最优控制方法
    4.3 作物层闭环控制器设计方法研究
    4.4 仿真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层鲁棒预测控制器设计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精确反馈线性化的原理和方法
    5.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鲁棒预测控制方法
    5.4 环境层控制器设计方法研究
    5.5 仿真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室环境远程测控系统研发
    6.1 系统总体设计
    6.2 用户应用层设计
    6.3 Web服务器设计
    6.4 底层电路板设计
    6.5 系统测试与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不同的温室生产系统对黄瓜产量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日光温室起垄内嵌式基质栽培N2O和CO2排放特征及其根区调控[D]. 李宝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水肥一体化对设施菜地氮素淋失的影响及其机制模拟研究[D]. 雷豪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食品过程建模》(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储超群.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4]陕西省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与退化成因研究[D]. 陈智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灌溉量和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水肥利用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D]. 吴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6]豫北地区温室黄瓜连作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D]. 李玉娇.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7]我国典型露地蔬菜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J]. 张芬,程泰鸿,陈新平,王孝忠. 环境科学, 2020(07)
  • [8]江苏高地下水位地区大棚黄瓜、番茄水氮耦合研究[D]. 赵薇. 扬州大学, 2019(02)
  • [9]我国蔬菜生产的环境代价、减排潜力与调控途径 ——以辣椒为例[D]. 王孝忠.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10]温室生产分层递阶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 陈俐均.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不同温室生产系统对黄瓜产量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