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低阻油气藏成因机制及研究思路

辽河油田低阻油气藏成因机制及研究思路

一、辽河油区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及研究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华[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姬塬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是近年来我国陆上已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田,延长组长7主力烃源岩下伏长8和长9油层组的深层油气勘探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正在成为姬塬油区备受关注的增储上产新层系。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油藏单体规模小、断层-裂缝发育,储层孔隙结构和低对比度油层类型复杂,油水层的精准识别是这一地区长8和长9油层组勘探开发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低对比度油层研究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了沉积-储层特征及其“四性”关系、裂缝和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机理,建立了基于不同成因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识别方法和评价标准,预测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分布规律。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创新认识:岩心测试分析与测井解释相结合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表明,古峰庄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2.3%和8.1%,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13.6%和14.5%、渗透率为2.78m D和11.3 m D,分属于特低渗和低渗储层;麻黄山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6.1%和13.6%,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9.2%和9.8%、渗透率为0.67m D和4.2m D,均属于特低渗储层。相比之下,古峰庄区块储层条件相对优于麻黄山区块,且长9优于长8;这方面的差异性与已发现古峰庄高阻水层井控区和麻黄山低阻油层井控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储层断层-裂缝、地层水矿化度与砂岩颗粒荧光、岩心核磁共振束缚水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高,裂缝线密度高值区与低矿化度地层水分布区关联密切,砂岩颗粒荧光QGF参数指示其残余沥青质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段高电阻率水层发育;研究区东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较低,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物性差、填隙物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低电阻率油层发育。储层“四性”关系与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分析相结合,分别构建了(1)低电阻率油层识别的流体敏感参数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2)高电阻率水层识别的优化饱和度参数法和电阻率-孔隙度相关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裂缝线密度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参数指标的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标准,预测了研究区长8、长9油层组低阻油层和高阻水层这两类低对比度油层的平面分布规律。

张新朋[2](2020)在《渤中A油田低阻油藏控制因素与产能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渤中A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的双高阶段,低阻油藏的发现能够实现老油田储量和产量的有效接替。低阻油藏具有隐蔽性强和开发潜力巨大的特点,深入研究其控制因素和产能规律有助于指导渤海海域相关层位低阻油藏的勘探开发,达到提高整体产量的目的。本文基于渤中A油田馆陶组中部NgII2低阻油层的测井、录井、地震等基础资料,结合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沉积环境等地质条件展开研究;馆陶组形成时期,构造活动强度较弱,海域已经进入到裂后坳陷演化阶段,石臼坨凸起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基本停止,馆陶组构造相对平缓,闭合幅度较低,发育大量的断层,得出研究低阻油藏地质宏观控制因素主要为构造、储层、沉积相、成岩作用等影响。通过对NgII2油层试验井岩心全面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实验、压汞法、PVT实验分析,得出低阻油层岩性、粒度、孔隙度、渗透率、粘土矿物含量、地层水矿化度和不动水饱和度等特征,与常规油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区低阻油藏物理微观控制因素主要是受储层粒度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粘土矿物伊/蒙混层含量较高和高不动水饱和度等四方面影响。跟踪研究区NgII2油层9口生产井生产状态,录取生产动态数据,包括井口油压、套压、井底流压、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现场计量生产井产量,取样离心化验含水率,绘制每口油井的生产动态曲线,根据各参数变化规律进一步得出渤中A油田低阻油藏的产能变化规律,针对数据变化情况,提出合理的增产措施。

唐晓敏[3](2019)在《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及导电规律与导电模型研究》文中提出低阻油气层已成为我国各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来源,但随着低阻油气藏勘探的深入,在准格尔盆地车60井区齐古组砂砾岩储层和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巴Ⅰ、巴Ⅱ号构造阿四段地层均发现了含有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气层。含黄铁矿低阻油气层,因黄铁矿为金属矿物,依靠电子导电,因此,与常规油气层相比,含黄铁矿低阻油气层的导电机理发生了变化,导电规律变得复杂,尤其,当分散粘土、层状泥质、骨架含导电矿物等多种因素存在于同一油气层时,油气层的导电规律变得更加复杂,而现有电阻率解释模型尚不能描述含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气层的导电规律。因此,从岩心实验和导电理论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含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层的导电规律,建立适用于含黄铁矿导电矿物的低阻油层解释的电阻率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无法获取不同泥质分布形式以及不同泥质和黄铁矿含量天然岩心的难题,本文采用了人工压制不同黄铁矿、泥质含量和分布形式的骨架导电人造岩样。并通过对人造岩样进行岩电及配套实验测量,研究了骨架导电人造岩样的导电规律。在进一步研究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导电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连通导电方程与HB方程或通用阿尔奇方程结合,建立了3种骨架导电低阻油层通用电阻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评价了模型的适用性和通用性。本文将不同粒径的黄铁矿颗粒与石英颗粒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覆胶膜的骨架颗粒,再加入伊利石粘土颗粒,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压制成含黄铁矿分散泥质长方体岩心,再压制一层伊利石粘土,制成含黄铁矿混合泥质长方体岩样。经过钻取、封装,制备成了黄铁矿和泥质含量及泥质分布形式不同的骨架导电人造岩样117块。采用分类分项有序的实验测量方案,对人造岩样进行了孔渗测量、岩电测量、全岩分析、粒度分析、核磁特性分析、压汞实验、阳离子交换容量测量,实现了对“同一”块岩样进行全套实验数据测量。利用全岩分析实验数据确定了分散粘土及黄铁矿含量,利用面积比法计算了层状泥质含量,利用分散泥质砂岩及纯黄铁矿岩样的岩电实验数据确定了分散粘土和黄铁矿的电导率;利用不同层状泥质含量的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的岩电实验数据,确定了层状泥质电导率。制备的人造岩样的孔隙度范围为14.6%~33.1%,渗透率范围为4.49m D~138.84m D,黄铁矿含量范围为0%~74.1%,分散粘土含量范围为0%~13.7%,层状泥质含量范围为0%~28.9%,常温条件下分散粘土电导率约为0.011S/m,黄铁矿电导率约为0.0132S/m,高温条件下分散粘土电导率约为0.027S/m,黄铁矿电导率约为0.041S/m。实验数据分析表明,本文压制的人造岩样不但符合实验设计要求,而且满足了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导电规律研究的需要。利用测量的含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的实验数据,研究了黄铁矿、分散粘土、层状泥质含量以及泥质分布形式和温度对岩样的导电规律的影响。饱含水黄铁矿人造混合泥质岩石的电导率随层状泥质、分散粘土及黄铁矿含量增加而增大。含油气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的导电性随层状泥质、分散粘土及黄铁矿含量增加而变好,电阻增大系数降低,不再遵循阿尔奇导电规律。当泥质含量一定时,泥质分布形式不同,岩样的导电规律不同,因此,不能忽略泥质分布形式对岩样导电规律的影响。基于含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的导电规律研究结果,对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的导电机理进行分析,将骨架导电混合泥质砂岩地层分为层状泥质、分散粘土、束缚水、可动水、油气、导电骨架、不导电骨架7组分,利用有效介质导电理论、连通导电方程与HB方程或通用阿尔奇方程结合,建立了3种适用于5种成因的低阻油层通用电阻率模型。理论分析表明,3种模型均满足理论边界条件,且随黄铁矿、分散粘土、层状泥质含量及电导率增大,模型描述的导电规律与理论认识一致。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模型中各参数变化对模型预测的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的影响;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预测的岩石电阻率随分散粘土和黄铁矿渗滤速率增大而增大,随分散粘土和黄铁矿渗滤指数增大而减小;基于连通导电方程和HB方程或通用阿尔奇方程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预测的岩石电阻率随导电骨架颗粒胶结指数、粘土相导电指数增大而增大。利用含黄铁矿分散泥质岩样的岩电数据,采用最优化方法,给出了各模型的参数值及参数计算式,将该参数值代入模型中,计算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的电导率和含水饱和度,与实验测量值进行对比表明,本文给出的3种骨架导电通用电阻率模型均可以描述骨架导电混合泥质岩样的导电规律。理论和实验证明3种模型均能描述骨架含有导电矿物、富含粘土、高束缚水饱和度、砂泥岩薄互层及高矿化度地层水引起的低阻油层的导电规律,其中有效介质电阻率模型适用性及通用性更强。本文提出的骨架导电混合泥质岩石人造岩样的压制与成型技术,以及实验测量方案对于人造岩样压制和岩石物理实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建立了可适用于5种成因类型同时存在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通用电阻率模型,可提高骨架导电低阻油层饱和度的计算精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李子悦[4](2019)在《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渤海湾盆地LD27-2油田Ed II油组低对比度油层和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含沸石高阻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测井响应机理及储层评价问题展开研究。LD27-2油田Ed II油组部分油层电阻率低于下限值甚至与水层电阻率相近,造成储层评价中流体识别困难。本文在缺乏岩心分析数据的情况下,利用常规测井、井壁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核磁共振测井(CMR)等测井资料,结合前期已有的少量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的岩性变化特征、岩石结构特征、孔隙度及孔隙结构特征。认为Ed II油组不同时期沉积条件上的差异导致了储层纵向上岩性及物性变化,随之表现为电阻率纵向上按储层岩性变化递减。玛东地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储层中普遍含有沸石胶结物,导致储层电阻率明显升高、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成因机理不清,储层中沸石定性、定量评价难以实现。本文对天然沸石矿物样品完成了常规物性、纵横波波速、不同矿化度下的电阻率及核磁共振T2谱实验测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岩矿物组分分析结果,对含沸石与不含沸石储层进行了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发现受沸石矿物影响研究区含沸石储层具有低自然伽马、低密度、高中子孔隙度等测井特征,该储层声波时差与不含沸石储层相近,核磁T2谱上短弛豫部分较宽。此外,综合前人关于沸石矿物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实验测量及电阻率实验测量分析结果,认为即使沸石在粉末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但其作为胶结物形态存在时特有的架状晶体结构使它不具有阳离子附加导电性。沸石含量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沸石在成岩过程中的胶结程度和溶蚀程度控制着研究区储层的物性。通过岩石体积模型的方式,结合沸石在成岩过程中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对各成岩过程及不同流体性质下的含沸石储层进行了测井响应特征模拟分析。基于这两类复杂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响应机理,分别展开了针对性的测井评价。对于Ed II油组低对比度油层,基于不同岩性储层间的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建立了针对LD27-2油田Ed II油组的校正电阻率–声波测井交会图法,并结合电阻率–孔隙度曲线相关分析法、Swi–Sw重叠法对储层流体进行综合判别提高判别结果的可靠性。对于玛东下乌尔禾组含沸石储层,基于沸石矿物测井响应特征,分别提出了声波–密度视孔隙度重叠法、核磁T2谱特征法、多参数神经网络判别法等三种含沸石储层定性识别方法以及密度–核磁测井组合法、视孔隙度差值法、多矿物模型最优化方法等三种储层沸石定量计算方法。在对实际测井资料的处理过程中,验证了各研究区测井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孙阳[5](2019)在《甲盆地含砾砂岩实验研究与储层测井评价》文中认为甲盆地含砾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多变,导致油层电阻率变化规律非常复杂。由于对于低阻油层缺乏明显认识,可能对低阻油层进行误判。本文利用岩心、物性、测井、试油、地质以及实验结果等各项资料,分析甲盆地目的油藏A区块的低阻原因。将研究区A区块多井的高阻层位和低阻层位进行对比,并以B区块部分井的高阻层位作为对比参照,进行物性、岩电、全岩、薄片、相渗压汞以及核磁实验等多项实验与原始背景资料进行对比,找寻低阻特性。通过分析低阻成因各种宏观微观因素,从泥浆侵入、仪器误差、骨架、孔隙、地层水矿化度以及地质方面进行分析,寻找造成各层位的低阻成因。最后确定是以孔隙结构较为复杂为主要因素造成的低阻。在研究区的低阻成因分析完成后,对储层进行参数建模。针对复杂孔隙结构计算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束缚水饱和度,提出三组分导电模型,通过与传统阿尔奇公式进行对比,验证其优势性,且与岩心资料有较好的对应性。使用图版法和气测-录井油水法以及双饱和度重叠法进行油水识别。

郭明宇[6](2018)在《莱州湾凹陷垦利区块疑难储层二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石油工业具有高投入的特点,时间成本和作业成本高,要求作业现场利用钻井地质资料对储层流体性质和产能进行快速评价,降低勘探成本,提高作业效率。莱州湾凹陷勘探开发周期长,不同阶段录井测井及测试技术发展不平衡,利用老井建立起来的早期解释标准和方法,在新井钻探和测试决策中适用性差,急需通过测录结合的二次评价,建立起适合研究区油水层评价方法,为勘探作业提供快速决策依据。论文通过对莱州湾凹陷垦利区块地质特征及已完钻探井资料分析,利用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及测试资料对第三系含油气层开展二次评价及挖潜研究。利用录井资料分区域分析了垦利区块油层、水层录井特征,选取录井解释参数,建立了录井解释交会图版,对荧光显示层、气测异常层和测井解释级别低的可疑层进行录井综合解释;利用测井资料分区域分析了垦利区块油层、水层测井“四性”特征,以此为基础,重点对低阻油层、录井有显示的低孔低渗层、录井解释与测井解释矛盾的层等疑难储层,建立低阻油层、低渗储层等疑难储层快速识别方法,并对测录解释矛盾层进行二次评价。利用测试资料进行试井二次解释,分类总结测试层最优的试井解释模型,总结垦利区块测试特征。对测试产水层和测试产液量低的层作为可疑层,测试与工程分析相结合,重点评价固井质量和测试工艺,利用录测井资料进行综合二次评价。研究表明:对于重质油油层,气测图版对其区分性较差,应优选地化图版和组合图版进行油水层识别,中轻质油油层应优选气测图版和组合图版,特别是气测图版中的“气测含油丰度-烃特征参数”图版;垦利区块的低阻层和低孔低渗储层分布在沙三段,对其评价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对研究区低阻层较为有效的方法包括“测录交会图法”、“微电阻率重叠法”和“三水模型”,对研究区低孔低渗储层较为有效的方法包括“测录交会图法”和“合成电阻率法”;结合测试资料评价认为,研究区测试参数中的流动系数和比采油指数可以作为指示测试层产能高低的有效参数。利用上述方法开展了垦利区块53口井148层的油水层识别,建立了适合现场使用的测录结合的油水层快速识别方法。

王海英,陈明淑,张惠文,万敏,揭琼,王佩[7](2017)在《廊固凹陷沙河街组低阻油层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部分措施井测井解释为水层,但补孔后出油,这类油层呈现的特征是电阻率比较低。针对如何形成低阻油层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列举可能引起这一特征的原因,运用逐一销项的方法,排除无关因素。利用井壁取芯荧光薄片鉴定和储层扫描电镜鉴定等手段,验证复杂孔隙结构和粘土附加导电等与形成低阻油层的关系。最终确定复杂的孔隙结构以及粘土矿物的附加导电能力是形成低阻油层的最主要原因。分析低阻油层的方法,对于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小刚[8](2014)在《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快速识别与评价方法》文中认为在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的分布比较广,主要分布在上第三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和下第三系的东营组、沙河街组也广泛存在。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而且与储层埋藏深度以及沉积环境有关。其中,明化镇组储层泥质含量高,厚度薄,岩性粒度细,低阻形成机理主要与储层高束缚水含量,粘土附加导电性以及测井仪器纵向分辨率的限制有关;馆陶组和东营组储层泥质含量较低,厚度较薄,岩性粒度较细,低阻形成机理主要与储层粘土附加导电性以及测井仪器纵向分辨率的限制有关;沙河街组储层泥质含量中等,厚度较大,岩性粒度较细,低阻形成机理主要与储层高束缚水含量,粘土附加导电性有关。本文在总结前人录井资料应用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以FLAIR实时流体录井和地化录井等新技术为依托,确立了录井资料解释两步走的新思路,即先识别储层孔隙中烃类流体类型,然后对储层孔隙中含烃流体饱和度进行评价。建立了组分相对含量趋势线模型,组分—荧光模型,重组分—甲基环己烷模型,皮克斯勒—三角图板模型、Gadkari气体比率模型和地化油质图板6个烃类流体识别模型以及不同组分异常幅度参数模型,全烃—流体类型指数模型,组合组分比值模型,单位岩石气体体积模型,特征组分峰型模型和地化热解特征色谱谱图模型6个储层评价模型。规范了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识别和评价评价原则及标准。另外,本文通过两个应用实例,验证了低阻油气层快速识别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以及良好应用效果。

谢青[9](2013)在《陕北中生界延长组长6特低渗低阻油层识别与评价》文中提出一般意义上的低阻油藏是指在统一油水系统内油层的电阻增大率系数小于2或3的油藏。众所周知,低阻油层的成因机制复杂,测井响应分辨率低,常规油层的识别方法难以识别它们,其被发现之日起一直是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的勘探及开发实践表明,陕北中生界延长组低阻油层发育众多,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本文密切结合油田生产实践,以录井、测井、实验分析及试油试采等成果为依据,以主力储产油层组为对象,以“四性关系”研究为关键,在综合地质研究基础上,对志丹、安塞地区长6油藏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讨了对低阻油层进行识别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复杂、粘土附加导电能力、高地层水矿化度、高放性射性砂等因素是研究区长6低阻油层主要的成因机理。釆用测井曲线重叠法、交会图法、邻近水层法、双孔隙度法、电阻率增大值法等对其定性识别,建立定量解释模型’并结合试油试采结论进行效果检验,从而提高了对低阻油层识别的准确度。依据本区研究成果与认识,预测陕北中生界低阻油层资源分布,

马彬[10](2012)在《葵花岛油田葵东地区储层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针对葵东地区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水层识别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以及该区低阻油气层发育的实际情况,以葵东地区油藏综合地质特征再认识为基础,开展咸水泥浆侵入机理及岩石物理实验研究,明确工区内油气层低阻的主控因素;同时,以常规测井及阵列感应、核磁共振、MDT等成像测井技术为手段,开展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测井识别评价方法研究,建立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油气层测井定量划分标准及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并在工区内开展推广应用,提高油气层测井解释符合率及储层参数测井解释精度,为探明储量研究及后续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研究,认为盐水泥浆浸泡、泥质含量高、粘土高附加导电性是形成该地区低阻油气层的主要原因。在低阻油气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油气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了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测井定性识别及油气层有效厚度定量划分标准;在“岩心刻度测井”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本文通过对葵东地区完钻井的试油、试采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合葵东地区地质认识成果,建立了油层的比采油指数与储层渗透率的统计模型,认为含油幅度、岩性和物性是影响油气层产能的主要因素。由于渗透率是岩性、物性的综合反映,因此,准确确定渗透率是产能预测的关键。利用岩心分析资料、核磁、阵列感应及MDT研究成果,基于平面径向稳定渗流规律原理建立油气层产能测井分类标准,并对葵东地区完钻井的油层进行产能预测,应用效果较好。

二、辽河油区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及研究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河油区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及研究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相特征
    2.4 构造及演化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
    3.1 储层岩石学与孔隙结构特征
    3.2 储层物性与含油性特征
    3.3 储层电性特征与四性关系解释模型
    3.4 已发现低对比度油层的电性特征及其分布
第四章 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
    4.1 裂缝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4.2 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4.3 高电阻率水层成因机理
    4.4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
第五章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及分布规律预测
    5.1 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
    5.2 高电阻率水层识别方法
    5.3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方法优选与分布规律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渤中A油田低阻油藏控制因素与产能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完成的工作量
2 渤中A油田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1.1 地层特征
        2.1.2 油组划分
        2.1.3 构造特征
    2.2 储层特征
        2.2.1 砂岩颗粒特征
        2.2.2 填隙物
    2.3 沉积特征
    2.4 沉积微相类型
        2.4.1 辫状河沉积体系特征
3 低阻油藏成藏机理分析
    3.1 流体的性质及油源分析
    3.2 储盖层条件
    3.3 圈闭条件
    3.4 运移通道
        3.4.1 砂岩运移通道
        3.4.2 断层运移通道
        3.4.3 不整合面运移通道
        3.4.4 低阻油藏保存条件
4 渤中A油田低阻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4.1 渤中A油田低阻油藏地质宏观因素分析
        4.1.1 低阻油藏形成的构造条件
        4.1.2 低阻油藏沉积相带分析
        4.1.3 低阻油层成岩作用分析
        4.1.4 地质宏观因素总结
    4.2 渤中A油田低阻油藏物理微观因素分析
        4.2.1 岩性对比分析
        4.2.2 物性对比分析
        4.2.3 不动水饱和度对比分析
        4.2.4 粘土矿物对比分析
        4.2.5 地层水矿化度对比分析
        4.2.6 钻井液侵入影响
        4.2.7 低阻油藏物理微观影响因素总结
5 渤中A油田低阻油藏产能规律研究
    5.1 渤中A油田低阻油藏开发现状
    5.2 油井产能测试结果
    5.3 油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5.3.1 地层压力
        5.3.2 含水率
        5.3.3 增产措施
    5.4 渤中A油田产能规律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及导电规律与导电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骨架导电人造泥质岩样压制与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与进展
        0.2.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岩电实验规律研究与进展
        0.2.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研究与进展
    0.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0.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0.3.2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1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设计与制作
    1.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设计
    1.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制作
        1.2.1 纯砂岩人造岩样的制作
        1.2.2 纯黄铁矿人造岩样制作
        1.2.3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人造岩样制作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设计与测量
    2.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设计
    2.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测量与数据分析
        2.2.1 孔隙度和渗透率测量与数据分析
        2.2.2 全岩矿物测定与数据分析
        2.2.3 岩电实验测量与数据分析
        2.2.4 核磁共振实验与数据分析
        2.2.5 压汞实验与数据分析
        2.2.6 粒度测量与数据分析
        2.2.7 阳离子交换容量测量与数据测量
    2.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参数确定
        2.3.1 确定层状泥质含量
        2.3.2 确定层状泥质岩样的有效孔隙度
        2.3.3 确定岩样的分散泥质含量
        2.3.4 确定岩样的黄铁矿含量
        2.3.5 确定岩样的束缚水饱和度
        2.3.6 确定黄铁矿电导率
        2.3.7 确定分散粘土电导率
        2.3.8 确定层状泥质电导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1 纯黄铁矿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1.1 饱含水纯黄铁矿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1.2 含油气纯黄铁矿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2 含黄铁矿泥质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2.1 饱含水含黄铁矿泥质岩样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2.2 含油气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实验研究
        3.2.3 温压变化对骨架导电泥质岩石导电规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
    4.1 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
    4.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方程的建立
        4.2.1 层状泥质与分散泥质砂岩并联导电
        4.2.2 骨架导电分散泥质砂岩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
    4.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的理论分析
        4.3.1 满足物理约束条件
        4.3.2 分析模型预测导电规律的影响因素
    4.4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有效介质对称电阻率模型的实验验证
        4.4.1 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4.4.2 纯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4.4.3 含黄铁矿纯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4.4.4 分散泥质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4.4.5 含黄铁矿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4.4.6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连通导电方程和HB方程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
    5.1 连通导电方程和HB方程导电理论
        5.1.1 连通导电方程导电理论
        5.1.2 HB方程导电理论
    5.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建立
        5.2.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推导
    5.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理论分析
        5.3.1 满足物理约束条件
        5.3.2 分析模型预测导电规律的影响因素
    5.4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实验验证
        5.4.1 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5.4.2 纯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5.4.3 含黄铁矿纯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5.4.4 分散泥质黄铁矿岩样实验验证
        5.4.5 含黄铁矿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验证
        5.4.6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连通导电方程和通用阿尔奇方程的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
    6.1 通用阿尔奇导电理论
    6.2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建立
        6.2.1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推导
    6.3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理论分析
        6.3.1 满足物理约束条件
        6.3.2 分析模型预测导电规律的影响因素
    6.4 骨架导电低阻油层电阻率模型的实验验证
        6.4.1 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2 纯黄铁矿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3 含黄铁矿纯砂岩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4 分散泥质黄铁矿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5 含黄铁矿分散泥质砂岩岩样实验数据验证
        6.4.6 含黄铁矿混合泥质岩样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渤海湾盆地低阻油气层研究现状
        1.2.2 含沸石储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复杂储层基本特征及测井评价面临的问题
    2.1 渤海湾盆地LD27-2油田东营组油层低对比度问题
        2.1.1 区域概况
        2.1.2 储层特征
        2.1.3 测井评价中面临的问题
    2.2 含沸石矿物引起的储层高阻问题
        2.2.1 区域概况
        2.2.2 储层特征
        2.2.3 测井评价中面临的问题
第3章 LD27-2油田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研究
    3.1 EdII油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2 EdII油组低阻成因分析
        3.2.1 岩性变化影响
        3.2.2 孔隙结构变化影响
        3.2.3 粘土矿物影响
    3.3 EdII油组储层类型识别
        3.3.1 GR–△SP交会图法
        3.3.2 FMI孔隙度频数方差–核磁束缚水饱和度交会图法
    3.4 EdII油组砂砾岩储层沉积背景及分布规律
第4章 含沸石高阻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响应机理研究
    4.1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4.1.1 沸石的岩石物理性质及测井响应特征
        4.1.2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4.2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机理研究
        4.2.1 沸石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与导电性
        4.2.2 沸石在储层中的成岩作用及分布规律
        4.2.3 含沸石储层在成岩演化中的测井响应特征变化
第5章 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5.1 LD27-2油田储层测井评价
        5.1.1 EdII油组储层流体识别
        5.1.2 EdII油组储层参数评价
    5.2 玛东斜坡含沸石储层测井评价
        5.2.1 下乌尔禾组含浊沸石储层测井识别方法
        5.2.2 下乌尔禾组储层沸石含量测井定量评价
        5.2.3 储层在成岩演化中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甲盆地含砾砂岩实验研究与储层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阻储层成因
        1.2.2 储层参数计算
        1.2.3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与储层特征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储层特征
        2.2.1 电性基本特征
        2.2.2 岩性基本特征
        2.2.3 物性基本特征
        2.2.4 含油性基本特征
        2.2.5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2.2.6 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2.2.7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2.3 小结
第三章 多井高低阻储层岩石物理实验对比
    3.1 储层物性与岩电实验
        3.1.1 柱塞样物性实验
        3.1.2 干岩样电阻率测量
        3.1.3 干岩样煮水电阻率测量
        3.1.4 岩电实验
    3.2 岩石矿物成分与铸体薄片分析
        3.2.1 全岩与X衍射实验
        3.2.2 铸体薄片分析
    3.3 储层孔隙结构与相渗
        3.3.1 压汞实验
        3.3.2 核磁实验
        3.3.3 相渗实验
    3.4 小结
第四章 低阻成因机理分析
    4.1 低阻成因综述
    4.2 外因低阻机理分析
        4.2.1 泥浆侵入因素
        4.2.2 仪器薄互层影响
        4.2.3 小结
    4.3 内因低阻机理分析
        4.3.1 岩石骨架
        4.3.2 粘土矿物阳离子交换特性
        4.3.3 原状地层水矿化度
        4.3.4 岩石粒度
        4.3.5 孔隙结构与微孔隙
        4.3.6 润湿性
        4.3.7 小结
    4.4 宏观低阻成因机理分析
        4.4.1 沉积作用的影响
        4.4.2 成岩作用的影响
        4.4.3 构造作用的影响
        4.4.4 小结
第五章 储层参数计算与流体识别
    5.1 基本参数计算
        5.1.1 泥质含量计算
        5.1.2 孔隙度计算
        5.1.3 渗透率计算
    5.2 有效储层下限计算
        5.2.1 孔隙度下限研究
        5.2.2 渗透率下限研究
        5.2.3 含油性下限研究
        5.2.4 电性下限研究
    5.3 饱和度解释模型
    5.4 测录井结合流体识别
        5.4.1 图版法流体识别
        5.4.2 气测-录井综合油水识别法
        5.4.3 基于双饱和度重叠的流体性质识别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莱州湾凹陷垦利区块疑难储层二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油水层二次评价研究技术现状
        1.2.1 二次评价的原因
        1.2.2 二次评价常用方法与思路
        1.2.3 录井资料二次评价方法
        1.2.4 测井资料二次评价方法
        1.2.5 测试资料二次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格局
        2.1.2 地层展布与沉积特征
        2.1.3 构造特征
        2.1.4 构造圈闭类型
    2.2 研究区区域划分
第三章 录井二次评价
    3.1 评价思路及技术路线
    3.2 不同区域油层、水层录井特征
        3.2.1 垦利2-X&3-X区域
        3.2.2 垦利9-X/S/R区域
        3.2.3 垦利6-P/S/X/R区域
        3.2.4 垦利10-X/R/P/S/Q区域
    3.3 录井解释图版建立
        3.3.1 录井解释参数选择
        3.3.2 建立图版
    3.4 测录识别矛盾层解释
    3.5 小结
第四章 储层“四性”特征与疑难层测井二次评价
    4.1 评价思路与技术路线
    4.2 储层“四性”特征研究
        4.2.1 垦利10-X/R/P/S/Q区域“四性”特征
        4.2.2 垦利9-X/S/R区域“四性”特征
        4.2.3 垦利2-X&3-X区域“四性”特征
        4.2.4 垦利6-S/X/R区域“四性”特征
    4.3 低阻油层二次评价方法
        4.3.1 测井交会图法
        4.3.2 测录井交会图法
        4.3.3 微电阻率重叠法
        4.3.4 三水导电模型
        4.3.5 电缆地层测压取样
    4.4 低孔渗储层二次评价方法
        4.4.1 测井交会图法
        4.4.2 测录井交会图法
        4.4.3 电阻率特征判别法
        4.4.4 合成电阻率法
    4.5 测录解释矛盾层二次评价
第五章 疑难层测试资料二次评价
    5.1 评价思路与技术路线
    5.2 测试层二次评价方法
        5.2.1 KL3-X-1DST1 解释二次评价
        5.2.2 KL9-X-1DST1 解释二次评价
        5.2.3 KL6-X-1DST1 解释二次评价
        5.2.4 测试层特征
        5.2.5 测试资料二次评价小结
    5.3 测试产水疑难层二次评价
第六章 油水层综合二次评价流程与实例
    6.1 KL3-R-1 井实例分析
    6.2 KL10-X-16 井实例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廊固凹陷沙河街组低阻油层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低阻油层的定义及分类
    1.1 低阻油层的定义
    1.2 低阻油层的分类
2 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
    2.1 复杂孔隙结构砂岩形成的低电阻油层
    2.2 粘土附加导电形成的低电阻油层
    2.3 地层内部所含流体的性质形成的低电阻油层
    2.4 钻井液侵入形成的低阻油气层
3 结论

(8)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快速识别与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录井技术简介
    1.1 常规地质录井
        1.1.1 钻时录井
        1.1.2 岩屑录井
        1.1.3 荧光录井
        1.1.4 岩心录井
    1.2 实时流体录井
        1.2.1 常规气测录井
        1.2.2 FLAIR实时流体录井
    1.3 地化录井
        1.3.1 岩石热解分析技术
        1.3.2 热解气相色谱分析技术
        1.3.3 轻烃组分分析技术
第二章 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分布及成因分析
    2.1 渤中地区地质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地层划分及岩性特征
        2.1.3 生油岩、储集岩、盖层发育及组合特征
    2.2 低阻油气层成因
        2.2.1 国内外低阻油气层成因概述
        2.2.2 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分布特点
        2.2.3 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成因分析
第三章 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快速识别和评价方法
    3.1 低阻油气层快速识别方法
        3.1.1 组分—荧光模型
        3.1.2 组分相对含量趋势线模型
        3.1.3 重组分—甲基环己烷模型
        3.1.4 皮克斯勒—三角图板模型
        3.1.5 Gadkari气体比率
        3.1.6 地化主峰碳数模型
    3.2 低阻油气层快速评价方法
        3.2.1 组分异常幅度参数模型
        3.2.2 全烃—流体类型指数模型
        3.2.3 组合组分比值模型
        3.2.4 单位岩石气体体积模型
        3.2.5 特征组分峰型模型
        3.2.6 地化热解特征色谱图模型
    3.3 低阻油气层识别和评价原则及标准
        3.3.1 低阻油气层识别和评价原则
        3.3.2 低阻油气层评价标准
第四章 应用井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陕北中生界延长组长6特低渗低阻油层识别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和层位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低阻油层研究现状
    2.1 低阻油层研究现状及进展
        2.1.1 国外低阻油层研究现状及进展
        2.1.2 国内低阻油层研究现状及进展
    2.2 低阻油层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统计前景
        2.2.1 低阻油层研究存在的问题
        2.2.2 低阻油层统计前景
    2.3 目前该领域研究与评价的主要方法、手段,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效果等
第三章 陕北中生界特低渗低阻油层地质特征
    3.1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3.2 地层层序特征及演化
        3.2.1 地层划分
        3.2.2 标志层
    3.3 沉积特征
        3.3.1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3.3.2 河口坝沉积
        3.3.3 复合型砂体沉积
    3.4 储层特征及演化
        3.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4.2 成岩作用特征
        3.4.3 储层物性特征
        3.4.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4.5 相渗特征
        3.4.6 非均质性特征
    3.5 油层特征
第四章 陕北中生界特低渗低阻油层成因特征及控制因素
    4.1 沉积特征的控制
        4.1.1 岩性细
        4.1.2 泥质含量高
        4.1.3 沉积砂体韵律控制
    4.2 岩矿因素
        4.2.1 高地层水矿化度
        4.2.2 高放射性砂岩
    4.3 粘土矿物及束缚水
    4.4 微观结构
        4.4.1 微孔隙发育、孔喉较小
        4.4.2 排驱压力大,束缚水含量高
    4.5 其它因素
第五章 陕北中生界特低渗低阻油层识别评价方法
    5.1 特低渗低阻油层“四性关系”研究
        5.1.1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5.1.2 储层物性与电性的关系
        5.1.3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
    5.2 特低渗低阻油层的综合表现与敏感性参数分析
        5.2.1 特低渗低阻油层的综合表现
        5.2.2 特低渗低阻油层敏感性参数分析
    5.3 特低渗低阻油层综合识别与评价方法
        5.3.1 测井曲线重叠法
        5.3.2 交会图法
        5.3.3 邻近水层对比法
        5.3.4 双孔隙度重叠方法
        5.3.5 快速直观判别方法(电阻率增大值法)
        5.3.6 可动水分析法
        5.3.7 定量分析方法
    5.4 特低渗低阻油层综合识别与评价标准
第六章 陕北中生界特低渗低阻油层潜在资源分析预测
    6.1 中生界特低渗低阻油层综合评价及试采效果
        6.1.1 中生界特低渗低阻油层综合评价
        6.1.2 试采效果
    6.2 中生界特低渗低阻油层潜在资源分析预测
        6.2.1 研究区低阻油层资源量分布与评估
        6.2.2 中生界低阻油层有利发育区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 志丹油田永金 101 井区长 6 试采数据表
附表 2 志丹油田永金 101 井区长 6 试采数据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10)葵花岛油田葵东地区储层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低阻油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现状
        0.2.1 低阻油气层成因研究
        0.2.2 低阻油气层解释模型研究
        0.2.3 低阻油气层识别方法研究
    0.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油田基本情况
    1.1 油田位置
    1.2 勘探开发历程
    1.3 资料录取情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情况
        2.1.1 地层发育情况
        2.1.2 层组划分
    2.2 区域构造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及评价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储层沉积特征
        3.2.1 沉积相
        3.2.2 砂体分布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第四章 低阻油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4.1 低阻油气层成因分析
        4.1.1 工程成因
        4.1.2 地质成因
    4.2 低阻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
        4.2.1 低阻油气层阵列感应测井识别方法
        4.2.2 低阻油气层核磁共振测井识别方法
        4.2.3 油气层测井定量划分标准
    4.3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方法
        4.3.1 泥质含量
        4.3.2 有效孔隙度
        4.3.3 渗透率
        4.3.4 饱和度
    4.4 油气层产能测井预测
        4.4.1 平面径向稳态流产能预测模型
        4.4.2 葵东地区油气层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3 产能测井预测研究及应用效果分析
    4.5 葵东地区低阻油气层测井评价方法应用
        4.5.1 葵东1区块测井解释评价
        4.5.2 太葵构造带测井解释评价
第五章 葵东地区成像测井适用性分析
    5.1 葵东地区阵列感应测井适用性
    5.2 葵东地区核磁共振适用性
    5.3 葵东地区MDT测井适用性
        5.3.1 MDT测试技术简介
        5.3.2 MDT在葵东地区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辽河油区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及研究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D]. 张少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2]渤中A油田低阻油藏控制因素与产能规律研究[D]. 张新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骨架导电低阻油层人造岩样实验及导电规律与导电模型研究[D]. 唐晓敏.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4]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D]. 李子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5]甲盆地含砾砂岩实验研究与储层测井评价[D]. 孙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莱州湾凹陷垦利区块疑难储层二次评价研究[D]. 郭明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7]廊固凹陷沙河街组低阻油层成因分析[J]. 王海英,陈明淑,张惠文,万敏,揭琼,王佩.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24)
  • [8]渤中地区低阻油气层快速识别与评价方法[D]. 黄小刚.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7)
  • [9]陕北中生界延长组长6特低渗低阻油层识别与评价[D]. 谢青.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7)
  • [10]葵花岛油田葵东地区储层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马彬.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7)

标签:;  ;  ;  ;  

辽河油田低阻油气藏成因机制及研究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