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微孔陶瓷薄膜的开发与推广

国外微孔陶瓷薄膜的开发与推广

一、国外开发推广微孔陶瓷薄膜(论文文献综述)

韩梦雪[1](2021)在《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对枸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枸杞作为地方特色经济作物,已成为西北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干旱缺水是制约其种植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研究新型灌溉技术对土壤水分和枸杞产量的影响有助于优化枸杞灌溉措施,对枸杞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陶瓷灌水器出流特性,设计了一种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系统,研究了不同灌水器设计流量和埋深条件下的土壤含水率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条件下的水氮利用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对枸杞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了柴达木枸杞微孔陶瓷根灌适宜技术参数,以期为枸杞科学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获得如下主要结论:(1)设计了一种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系统。基于微孔陶瓷灌水器自适应灌溉的出流特性,设计了由持续灌水模块、加压施肥模块和灌溉管网三部分组成的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系统,制定了微压灌水(0.2~0.5 m)和加压施肥(10 m)交替使用的运行模式。对系统可靠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施用尿素和复合肥的过程中陶瓷灌水器的流量随施肥时间增加而出现流量略微下降的趋势,在施肥时间为4 h时,施用尿素和复合肥处理的陶瓷灌水器平均相对流量分别为99.1%和98.5%;当施肥完成后对管网进行冲洗可有效减少灌水器上附着的水肥残留物质,施用尿素和复合肥的处理灌水器平均相对流量均可恢复到99.5%以上。短时间内使用陶瓷灌水器加压施肥不会造成灌水器堵塞,系统可有效运行。(2)分析了陶瓷灌水器不同设计流量和埋深对土壤水分和枸杞产量的影响。在枸杞主根区,微孔陶瓷根灌土壤含水率保持在田间持水率的70.6~78.9%附近,土壤水分环境相对稳定,而滴灌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干湿交替状态,土壤含水率在田间持水率的57.2~93.3%范围内波动。微孔陶瓷根灌不同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着,仅在灌水器设计流量和埋深适宜的条件下,微孔陶瓷根灌才具有较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其中以设计流量为0.15 L/h、埋深为30 cm处理的表现最佳,与滴灌相比,其枸杞产量平均增加了12.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3.8%。(3)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分布和枸杞产量的影响。在施氮量相同情况下,微孔陶瓷根灌穴施施肥和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处理分别较地表滴灌处理增产20.3%、10.9%;而在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进行减氮处理时,中氮和低氮处理的产量分别为高氮处理产量的87.7%和79.7%。在微孔陶瓷根灌不同施氮量下,采收期后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明显降低,同时低氮处理较高氮处理不同位置的硝态氮含量分布更均匀,但其峰值所在土层会加深20 cm左右。(4)确定了微孔陶瓷根灌适用于柴达木枸杞的技术参数。综合考虑枸杞种植生产,推荐微孔陶瓷根灌技术在柴达木枸杞种植区域使用时,使用设计流量为0.15 L/h、埋深为30 cm的陶瓷灌水器;在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时,使用微孔陶瓷根灌灌水、穴施施肥能收获最佳的产量。

谈灵操[2](2020)在《基于拉伸流变的多孔微灌带一步法连续成型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持续下降,微灌技术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节水灌溉器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依然存在制造过程复杂、成型效率低、维护与回收再利用困难等缺陷。针对该问题,本文在团队自行研制体积拉伸流场主导的偏心转子挤出机基础上,采用挤出发泡吹塑一步法,在较短热机械历程下制造出新型低密度聚乙烯(Low-density polyethylene,LDPE)基与全生物降解的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基多孔微灌带,并对其微观结构与水力性能等关键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分析了偏心转子挤出机输送特性及原理,并基于体积拉伸流变主导的塑料挤出特性制备了LDPE基发泡材料,通过在LDPE2426H基体中加入纳米炭黑(Carbon black,CB)、LDPE2520D、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过氧化二异丙苯(Dicumyl peroxide,DCP)交联剂等不同材料,提高熔体强度及泡孔成核密度进行挤出发泡以改善泡孔结构,探究复合、共混与交联对聚合物泡沫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相多组分物料在体积拉伸流场下挤出发泡实现了良好混合分散,显着降低泡孔尺寸、提高泡孔密度与孔隙率,从而改善泡孔结构,明显提高泡沫性能。其次,利用偏心转子挤出机挤出发泡吹塑过程的双向拉伸破孔机制,构建微灌带内部的多孔多通道微观形态,制造出具有不同孔隙率与开孔率的多孔微灌带,研究了其综合性能与开孔机理。实验表明:拉伸或吹胀作用均可对泡沫进行良好地破孔,两者协同作用可实现更高的破孔效率,且开孔更为均匀,过高的拉伸比与吹胀比均会降低孔隙率与开孔率;拉伸比为2.0、吹胀比为1.2时,孔隙率与开孔率达到最高值;添加相容或不相容的第二相、交联或纳米复合可有效提高微灌带的孔隙率与开孔率,但不同材料体系在拉伸与吹胀过程中的开孔效率与机理有所差异,含有不相容硬相PS的LDPE基发泡材料开孔效率最低。接着,研究所成型的LDPE基多孔微灌带的水力性能,以及拉伸比与吹胀比、泡沫微观结构与水力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剖析了微灌带渗流特性。结果表明:多孔微灌带的压力与流量关系符合指数关系,流态指数x介于0.9~2.0间,在很低压力下实现了微流量灌溉,具有良好的水力性能,且流量调节范围大;开孔率越高,流态指数x与渗透率K越大,渗水均匀度越高;拉伸与吹胀协同破孔可提高开孔均匀度,降低多孔微灌带的流态指数;适当的开孔率与灌溉压力可提高灌水均匀度。最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挤出发泡吹塑一步法成型工艺,制备出全生物降解的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succinate,PBS)/有机蒙脱土(Organic montmorillonite,OMMT)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多孔微灌带,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微观结构、水力性能等综合性能,探究PBS与OMMT对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PBS形成原位亚微米级纤维,有利于材料的强韧化;OMMT在拉伸流场中实现了良好的分散、插层和剥离,并主要分布于PBS中和PBS/PLA界面上,其余以剥离态分布于PLA中,大幅提高了泡孔密度与孔隙率,降低了泡孔尺寸与表观密度;其水力性能与LDPE基多孔微灌带类似,压力与流量间符合指数关系,流态指数x介于0.9~1.7之间。本文所制备的多孔微灌带具有加工热历程短、成型过程简单、制造成本低、渗流特性好与流量调节范围大等优点,有望在使用过程中实现自适应的微流量节能灌溉,对推动多孔微灌带大范围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言格[3](2020)在《中空纤维膜法回收烟气中水蒸气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厂膜法消白技术是近些年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的新型膜法烟气水蒸气回收技术,具有高效率,简单方便,节能环保的特点,能高质量捕集回收烟气中的水蒸气,同时有效缓解高湿烟气中饱和水蒸气凝结而腐蚀烟囱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中空纤维膜回收烟气中水蒸气的实验室实验和现场中试试验,探究了中空纤维膜回收水蒸气的性能研究,并以研究结论为基础进行了600 MW机组中空纤维膜法回收烟气中水蒸气的方案设计。首先在实验室纯水蒸气回收实验中,基于PVDF和PTFE膜分别采取了循环水冷却方式和真空凝气冷却方式,研究了进气温度等操作条件和组件形式等材料装置对水蒸气回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水冷却方式下,增加进气温度,进气流量、采取气液逆流方式和编织的组件形式、适当提高组件装填分率和膜孔隙率,使用更加亲水的PVDF膜均能有效提高水蒸气的回收水量和水回收率,但循环水流量的改变影响不大,且进气温度的增加和使用低孔隙率膜能够较大的提高回收水质;而真空凝气冷却方式下,使用更加疏水的PTFE膜有利于提高回收水量,改变装填分率对回收水量水质影响不大,除此之外,其他条件的改变与循环水冷却方式变化规律相同,且真空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回收水的水质。通过实验室模拟烟气实验,水循环冷却方式下,模拟烟气时回收水量水质略差于纯水蒸气实验,但在真空凝气冷却方式下,模拟烟气实验回收水量和水回收率远低于纯水蒸气实验,回收水质变化不大。在实验室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中试试验测试,在现场实际工况下,基于PVDF膜组件进行了循环水冷却方式试验,研究了组件的不同放置形式、进入组件的烟气流量等操作条件对烟气水蒸气回收性能的影响,并探究组件运行过程中烟气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合理改变组件放置方式,回收水量最大达到25kg·m-2·h-1,最大进出口水温差和烟气温差分别为12.9℃和1.9℃;烟气回收水量和进出水温差随烟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大,而进出烟温差则略微降低,烟气流量达到8000 m3·h-1以上时回收水量和进出水温差最大,但水蒸气回收效率开始下降;在试验前后循环水电导率和p H值基本没有变化,电导率远低于烟道自然冷凝水电导率,p H值在始终保持在7.5左右呈中性,而烟道自然冷凝水p H为3.4呈酸性,表明膜组件运行过程中回收水质良好。中试后,测试污染膜性能,分析膜污染程度及膜污染对水蒸气回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中空纤维膜均具有良好的抗烟气污染性能,且污染后的PVDF膜在水循环冷却方式下依然能保持较好的回收水量,但回收水质差于原膜,污染后的PTFE膜在真空凝气冷却方式下回收水量低于原膜,回收水质基本没有变化。最后依据中试结果,设计了燃煤电厂600MW机组烟气水蒸气回收方案。按照设计运行工况,当烟气水分回收率大于60%时,所需膜面积约为4100 m2,回收水量为可达102.5 t·h-1。该研究成果将为新型节能电厂的节能节水系统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黄晨[4](2020)在《无机陶瓷膜专利信息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变革远比以往任何时期要更加深刻,意义更加深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增进,技术创新的规模和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以技术为导向的无机陶瓷膜企业急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保护水平,因而以专利文献为切入点,研究无机陶瓷膜专利布局,对促进无机陶瓷膜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无机陶瓷膜专利数据,对无机陶瓷膜专利布局状况进行定量以及定性分析,通过对全球技术发展态势分析、主要创新国专利技术分析、国内失效专利分析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分析;对中国、美国和日本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领域和孔径控制领域这两个关键技术领域的申请态势和技术布局进行专利分析研究;对无机陶瓷膜失效专利分析,对在华失效专利布局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从全球专利申请趋势来看,无机陶瓷膜领域专利申请呈现曲折上升的态势,与无机陶瓷膜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基本相同,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67-1981年)、低速增长阶段(1982-1996年),高速增长阶段(1997-至今)。(2)从专利来源国和目标国来看,日本、美国和中国属于全球主要技术原创国,日本和美国不仅在海外进行大量专利申请,而且也注重对各个国家的专利布局。中国在无机陶瓷膜领域的申请量远超其他国家,但对外布局量很少,对外布局国家数也不多,我国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专利布局。(3)从创新主体来看,无机陶瓷膜申请人大多来自日本、中国和美国。在全球排名前20位中,日本、美国和中国在无机陶瓷膜领域具有明显的专利优势,尤其是日本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而中国的申请人主要是科研院所。(4)从各国专利技术分布上来看,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领域方面,美国和日本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氧化铝陶瓷膜、氧化硅陶瓷膜、氧化锆陶瓷膜三个技术分支上。中国与美国和日本在无机陶瓷膜基体材料技术分布有所差别,主要专利布局集中在氧化铝陶瓷膜、氧化硅陶瓷膜和氧化钛陶瓷膜,而氧化锆陶瓷膜相对较少。在无机陶瓷膜孔径控制领域方面,美国、日本和中国在无机陶瓷膜孔径控制中专利申请量主要集中在微滤膜和超滤膜上,纳滤膜相对较少。(5)从在华无机陶瓷膜领域的失效专利来看,在华无机陶瓷膜领域失效专利有734件,主要是由权利终止、撤回、驳回构成,放弃造成的专利失效较少,撤回和权利终止的专利申请是主要失效原因。中国和日本的主要专利失效原因是未交年费而造成的权利终止,其次是撤回,驳回和放弃较少。美国的主要专利失效的原因是撤回,其次是权利终止。

王旭东[5](2020)在《降雨集流渗灌湿润体特性研究及仿真模拟》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宁南山区经济林红梅杏干旱缺水、小降雨(5~16mm)深根系经济林难以利用的问题,以粉黏土(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申庄村)渗灌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降雨集流渗灌实验和HYDRUS-2D软件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降雨集流渗灌湿润体特性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进行了仿真模拟,重点研究了不同渗灌雨量对土壤水分运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湿润体特性的影响以及有效湿润体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降雨集流渗灌系统在宁南山区红梅杏经济林推广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可以提高经济林红梅杏产量,预期可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土壤水分在渗灌过程中先经过一个快速上升再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这么一个变化过程,在渗灌结束3天左右土壤水分基本达到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在同一深度处含水率随着距离渗灌器水平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少;距渗灌器水平距离L15cm处同一垂直面上不同深度处的含水率相差不大;距渗灌器水平距离L25cm处同一垂直面上不同深度处的含水率仅距地面10cm处的含水率较小一些,其他深度处的含水率较为接近;距渗灌器水平距离L35cm处的含水率D40cm深度>D30cm深度>D20cm深度>D10cm深度。在距渗灌器水平距离L45cm处的含水率D20深度和D10深度基本没有变化。D40深度和D30深度有一个轻微增加趋势且两者相差不大。(2)灌水结束后含水率分布最高的区域在距离地面10~40cm处。其湿润体大致呈“坛子”状且含水率分布随距离渗灌器边缘的增加而减小。灌水结束1天时含水率最高的区域在距离地面10~60cm处,高含水率区域较灌水结束时能下移20cm左右,其湿润体变化依旧呈“坛子”状,坛子腰部增大。灌水结束3天时水分经过再分布含水率最高的区域在距离地面10~70cm处,高含水率区域下移明显,和灌水结束时相比,其高含水率区域下移了 30cm左右,和灌水结束1天时相比其高含水率区域下移了 10cm左右,且含水率分布随渗灌器边缘距离的增加而减小。(3)在不同渗灌雨量对有效湿润体的研究中,以60%的田间持水量为有效湿润体的边界,采用Surfer软件确定了渗灌结束、渗灌结束1天、渗灌结束3天的有效湿润体边界,再用Auto-CAD软件计算其有效湿润体体积。采用这种方法很好的降低了有效湿润体的计算工作量,并且具有较高计算精度。其有效湿润体与不同渗灌雨量之间呈对数关系,且决定系数R2在0.96以上。(4)HYDRUS模拟的土壤水分与观测点的土壤水分吻合度较好,其纳什效率系数(NSE)在0.6259~0.7659之间,均方根误差在0.0089~0.0145之间。(5)安装降雨集流渗灌系统在红梅杏经济林后,同样的天然小降雨后,安装降雨集流渗灌装置的土壤含水率比自然生长状况的高,经过一年,安装降雨集流渗灌系统的地径是自然生长状况的1.2倍;叶面积指数较自然状况的高56.8%,并且安装该装置后地径和叶面积指数两者都明显优于自然生长状况的。

张浩[6](2020)在《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基材料水化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每年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消耗的大体积混凝土就达到1000万立方米以上,温度裂缝仍然广泛存在于大坝、大跨度桥梁、港口建筑和高层建筑所使用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控制温度裂缝对大体积混凝土服役安全的保证和耐久性能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除了常规使用冷却管道系统和使用大量矿物掺合料等材料方法降低由水泥水化导致的温度峰值外,外加剂技术也是可供选择的有效方式之一。本研究选取水化温升调节剂(简称为TRI)和膨胀剂用来降低温度峰值、补偿收缩应力,达到降低开裂风险的目的,涉及到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为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和膨胀剂的水化过程的作用机理。基于研究背景、技术方法和科学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其一,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浆体基础性能的影响,研究TRI对水泥水化诱导期的影响并探明作用机理;其二,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浆体温度场的影响,研了TRI对水泥水化加速期的影响并探明作用机理;其三,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浆体自身体积变形的影响,研究TRI对水泥浆体自收缩性能的影响并探明作用机理;其四,水化温升调节剂对含膨胀剂的水泥基材料体积变形的影响,研究TRI对膨胀剂和水泥膨胀剂复合浆体水化性能的影响并探明作用机理。通过四部分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研究成果:(1)在相同TRI掺量条件下,预先溶解的TRI越多,水泥水化过程中诱导期持续时间越长,溶解在Na OH溶液中的TRI比溶解在水中的TRI对诱导期的延长效果更显着。研究发现,TRI对水泥颗粒的溶解过程和对C-S-H成核过程中的固液界面能影响极小,但可将生成的C-S-H颗粒大小控制在50 nm。可归纳溶解的TRI对水泥水化诱导期作用机理:TRI抑制C-S-H生长,当不断生成的C-S-H将溶解的TRI消耗完后,C-S-H成核生长过程才继续进行。将合成的C-S-H预先吸附溶解TRI后加入水泥浆体,被延长的水化诱导期几乎消失,从而对该结论进行了验证。(2)随着TRI掺量的增加,水泥水化加速期的水化速率不断降低,固体TRI样品明显降低了C-S-H的生长速率,溶解的TRI将完全抑制C-S-H的生长。可归纳TRI降低水泥加速期作用水化速率的机理:固体TRI在水泥水化过程中不断溶解在浆体孔溶液中,溶解的TRI分子吸附在部分生成的C-S-H表面抑制C-S-H生长,从而降低了水泥水化加速期的放热速率。此外,通过同时掺入TRI和合成C-S-H或石灰石粉验证了该结论。(3)在相同的水化龄期,随着TRI掺量的增加,TRI的加入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泥浆体的收缩。采用有效相饱和系数和结晶压理论分析提出TRI的减缩机理:TRI降低了CH和AFt相的生长速率,产生较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结晶压力,导致了水泥浆体的膨胀,该膨胀抵消了由水泥产生的自收缩应变。(4)随着TRI掺量的增加,含膨胀剂水泥基材料表现出更大的膨胀应变且相对收缩值减小。可归纳不同掺量TRI对含膨胀剂水泥基材料的膨胀应变的作用机理:掺0.2%TRI对基体的刚度影响较小而延缓了膨胀剂的水化,产生较大膨胀应变,而掺0.4%TRI对水泥浆体的刚度影响较大的同时延缓了膨胀剂的水化,而产生更大膨胀应变。TRI对膨胀剂的作用机理:TRI的加入抑制了钙矾石生长从而延缓了CSA的水化。采用CSA熟料和TRI复合对含膨胀剂水泥基材料体积变形证明了TRI对膨胀剂的作用机理。(5)用经典成核生长理论研究TRI对AFt的成核生长过程的影响,相近的固液界面说明TRI对AFt的成核过程影响较小。电导率曲线下降段斜率随TRI掺量的增加而降低,说明TRI明显降低了AFt的生长速率。另外,在含有0.05 g以上溶解的TRI溶液中钙矾石晶体的长度保持在500 nm。通过XRD和FT-IR试验说明了TRI吸附在合成的AFt的表面降低其生长速率。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和膨胀剂水化历程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为实现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效控制、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开裂风险和推广水化温升调节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吴永万[7](2019)在《发泡—注凝法制备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及其力学性能》文中提出莫来石多孔陶瓷因其具有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隔热保温材料、催化剂载体、气液过滤与分离材料等。同时氧化锆不仅具有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好、强度高等优点,而且通过相变和颗粒弥散于基体中可以显着提高陶瓷的强度,被广泛地用于陶瓷的增强。本论文以莫来石粉体为原料,Al2O3和SiO2/ZrSiO4为莫来石自结合相起始原料,AlF3·3H2O、ZrO2和Y2O3为添加剂,采用发泡-注凝法制备了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研究了发泡剂用量、莫来石自结合相粉体用量、添加剂的种类及用量等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的体积密度、线收缩率、显微结构、常温力学性能和热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以莫来石粉体和6 wt%AlF3·3H2O为原料,ZrO2和Y2O3为添加剂,制备了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添加适量的ZrO2和Y2O3可以显着提高多孔陶瓷的力学性能,当ZrO2为6 wt%,Y2O3为8 wt%时,所制备孔隙率为66.4%,大气孔孔径为168μm多孔陶瓷的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可达14.3 MPa和36.3 MPa,明显优于不添加Y2O3的莫来石多孔陶瓷的强度(抗折强度11.3 MPa,抗压强度29.4 MPa)。(2)以莫来石、6 wt%AlF3·3H2O和6 wt%ZrO2粉体为原料,Al2O3和SiO2为自结合相粉体,采用发泡法制备了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Y2O3的加入明显的改善了莫来石多孔陶瓷的强度,当Y2O3用量为6 wt%时,所制备孔隙率为66.8%多孔陶瓷的抗压强度为25.1 MPa,较无添加剂的莫来石多孔陶瓷强度提高约1.3倍。(3)以莫来石为原料,ZrSiO4和Al2O3为自结合相粉体,0.6 vol%十二烷基硫酸三乙醇胺为发泡剂,采用发泡-注凝成型法经1600℃/2 h原位反应烧结后制备了孔隙率为69.3%的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其抗压强度达28.6 MPa,明显优于传统发泡法所制备具有相同孔隙率多孔陶瓷的强度。Y2O3的加入进一步改善了多孔陶瓷的力学性能,当Y2O3的添加量为6 wt%时,所制备孔隙率为67.1%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的抗压强度为34.6 MPa,较无添加剂的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强度提高21.0%。(4)以ZrSiO4和Al2O3粉体为莫来石自结合相初始原料,分别以AlF3·3H2O和Y2O3为添加剂,采用发泡-注凝成型法经反应烧结后制备了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当AlF3·3H2O用量为6 wt%时,所制备孔隙率为75.6%,大气孔孔径为159μm的莫来石多孔陶瓷的抗折强度为7.7 MPa,比无添加剂具有相同孔隙率多孔陶瓷的抗折强度提高约42.9%。当Y2O3用量为6 wt%时,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的抗折强度达13.0 MPa,比无Y2O3添加剂所制备的具有相同孔隙率多孔陶瓷抗折强度提高约2倍。

郭棒[8](2017)在《SiC空心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航空航天材料而言,低密度、高强度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特别是针对空间应用的新材料。采用SiC空心球制备的多孔SiC陶瓷具有尺寸稳定、轻质、高强的特性及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抗氧化、高热导和低膨胀系数等优点,成为一种新型轻质空间光机结构材料。但SiC空心球型材料成型制备难度大,加之SiC本身难以烧结致密,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SiC空心球制备的相关报道很少,不仅成型工艺复杂,且制备的SiC空心球难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文采用熔盐法和模板法两种成型工艺制备SiC空心球,并选用先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化学气相渗透工艺(CVI)以及先驱体浸渍裂解-化学气相渗透联用工艺(PIP-CVI)增强SiC空心球,获得了强度高、力学性能好的SiC空心球。选用凝胶注模-气相渗硅工艺(GC-GSI)将增强后的SiC空心球添加到SiC陶瓷中,成功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多孔SiC陶瓷。研究了熔盐法和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的原理及工艺条件,得到了SiC空心球的制备新方法。熔盐法的原理为:熔盐为反应提供一个液相环境,硅和碳在熔融状态下的盐中进行反应,使得硅碳反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研究了碳硅比对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的成分影响,确定了碳硅比为3:1、反应温度为1400℃的工艺条件,制备出平均直径为1.69mm,厚度为40μm的SiC空心球。模板法采用面粉和炭黑制备碳模板球,在SiC粉料与碳模板球质量比为4:3的条件下制备出直径为4.56mm、厚度为0.61mm的SiC空心球,模板法具有球形度好、成球率高的优点。针对模板法制备的SiC空心球强度低、力学性能差的问题,选用了PIP工艺、CVI工艺及PIP-CVI联用工艺增强SiC空心球,确定了三种工艺的具体工艺参数。PIP工艺对SiC空心球的增重致密效果主要集中在第一周期,PIP一周期后,SiC空心球密度达到1.409g/cm3,球壳内部孔隙率为0.67%。CVI沉积温度对SiC空心球显微结构有重要的影响:沉积温度为950℃时,空心球表面生成生成大量SiC小颗粒,为独立的球状;沉积温度为1050℃时,SiC空心球表面为球状SiC。对SiC空心球在沉积温度1050℃、沉积时间30h的条件下进行CVI增强,增强后的SiC空心球密度达到1.401g/cm3,球壳内部孔隙率为0.9%。PIP-CVI联用工艺有效的结合了PIP工艺和CVI工艺的优势,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的SiC空心球,同时SiC空心球表面致密,断截面处可以看到明显的分层,外层为CVI连续沉积的SiC层,内层为PIP SiC空心球基底,两层之间连接紧密,共同提高了SiC空心球的性能。对比研究分析了三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SiC空心球的成分、高温失重及力学性能,优选出了PIP-CVI联用工艺作为SiC空心球的增强工艺。三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SiC空心球主要成分为α-SiC和β-SiC,CVI SiC空心球中还产生残余C,主要是由于高温沉积促进了MTS分解成含C中间产物的形成过程,多余的含C中间产物裂解产生游离C。三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SiC空心球都有如下性能规律:随着SiC空心球直径的增加,空心球最大压应力增加,断裂能量增加,压缩模量有所下降,压缩强度基本不变。其中PIP-CVI联用工艺增强的SiC空心球力学性能最优,最大压应力达到161.67N,断裂能量为6.62?10-3J,压缩强度为20.79MPa,压缩模量为5.86GPa,比单纯PIP或CVI工艺都要高。研究了凝胶注模-气相渗硅工艺制备添加SiC空心球的多孔SiC陶瓷的工艺条件,制得了性能良好的多孔SiC陶瓷。炭黑在陶瓷浆料中较难分散,炭黑分散剂PVP对其有很好的分散效果。凝胶注模工艺制备多孔SiC陶瓷的素坯在干燥过程中,失重率为10.2%,体积收缩率为2.2%,成型效果良好稳定。气相渗硅后的多孔陶瓷内部致密,空心球与陶瓷基底之间界面清晰,密度为2.19g/cm3,孔隙率为2.2%。对其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表征,多孔SiC陶瓷的压缩强度为147.4MPa、压缩模量为15.67GPa,后续可通过夹心结构设计,将其应用于新型轻质空间SiC反射镜的制备。

孟仙[9](2017)在《Nano-MgO/SiO2荷电膜的制备及其对水中四环素的去除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抗生素废水的排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抗生素导致了大量耐药性致病菌的出现,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并且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对微生物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从而使得抗生素废水的处理过程较为复杂、成本较高、效果不稳定等。因此,在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研究中,寻求更加简单快捷,去除效率高以及环保的工艺技术,对控制环境中抗生素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荷正电微孔陶瓷膜的制备,并对其组成结构及表面电性能进行分析,进而研究荷正电微孔陶瓷膜对水中四环素的去除性能,探索其分离机理,并对荷正电微孔陶瓷膜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以硅藻土陶瓷膜为基膜,氯化镁和尿素为原料,通过浸渍-热分解法对硅藻土基膜进行表面修饰制得nano-MgO/Si02荷正电微孔陶瓷膜。利用FT-IR、XRD、EDS、TEM和SEM等技术对膜的组成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荷正电的纳米MgO涂层呈现立方型晶粒,并均匀地附着在基膜表面,且不堵塞膜孔;通过压汞仪对荷电膜的孔结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膜呈现多孔结构,平均孔径为1.9μm,膜的微孔结构保持完好;利用XPS对荷电剂MgO和陶瓷基膜间附着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MgO与基膜之间形成新的化学键,使纳米MgO涂层牢固的附着在基膜表面;对荷电膜进行Zeta电位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电性能,并且在较宽的pH范围内带正电,其等电点为10.8,可以吸附带负电的小分子物质。最后研究了 nano-MgO/Si02荷正电微孔陶瓷膜对水中四环素的去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荷电膜对水中四环素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高达99.9%。通过对四环素初始浓度、溶液pH值、操作压力、共存离子等实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溶液pH值对四环素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当溶液的pH值范围为6.0~10.2时,荷电膜对四环素的去除率高达96%以上;高浓度的四环素易使荷电膜达到吸附饱和,影响荷电膜的使用寿命。当荷电膜的尺寸为表面积为2.8cm2,厚度为5mm,其对四环素的的吸附饱和量为1.45 mg/cm3;操作压力影响着溶液与膜的接触时间,从而影响荷电膜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操作压力大,接触时间短,四环素的去除率较低,因此可适当的增加膜大小,降低操作压力等进一步改善荷电膜对四环素的去除性能;溶液中的共存离子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小。对四环素的去除机理研究表明,荷正电微孔陶瓷膜主要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吸附分离四环素分子;对荷正电陶瓷膜的实际应用探讨,结果表明低浓度四环素溶液更适宜荷正电陶瓷膜的长期使用。因此,采用浸渍-热分解法制备荷正电微孔陶瓷膜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等优点,且所得荷电膜表面纳米MgO分布均匀,基膜与荷电剂之间结合力强,可以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吸引作用吸附分离四环素分子,其对四环素具有很好去除效果。并且荷正电微孔陶瓷膜具有分离性能高、通量大、使用寿命长、操作简单、成本低等许多优点,在饮水净化、生活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任改萍[10](2016)在《微孔陶瓷渗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微孔陶瓷渗灌是以微孔陶瓷灌水器为主要部件,以灌水器内外水势差为驱动力,通过土壤含水率变化调节出流速率,缓慢精准湿润植物根系附近土壤的一种新型地下渗灌技术,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微孔陶瓷渗灌作为一种新型的灌溉技术,在大规模推广应用前应当明确其各项工作参数,而工作参数的确定与土壤水分运移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得出其各项工作参数,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与HYDRUS-3D数值模拟对微孔陶瓷渗灌土壤水分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压供水条件下在粘壤土中进行灌溉时,微孔陶瓷渗灌过程中入渗流量与灌水器内部外水势呈现出一定的耦合规律;灌水器出流稳定时流量很小,为0.1 L/h,灌水器可以正常供水。与普通地下滴灌灌水时的土壤水分再分布相比,入渗不存在“再分布”现象,缓慢入渗使作物根系持续缓慢吸水,在灌水器附近的小范围内含水率达到40%以上,并未达到饱和含水率,也未形成积水,不会造成深层渗漏,能满足植物根系的缓慢长期吸水,是一种优于普通地下滴灌的灌溉方式。(2)供水压力和土壤质地对陶瓷灌水器入渗过程有明显的影响。供水压力是决定微孔陶瓷灌土壤水分初始入渗速率和累计入渗量的关键因素,影响灌水器达到稳定入渗的历时,而对最终的入渗速率影响较小;供水压力对土壤含水率分布影响较大,供水压力越大,灌水器周围含水率越高,高含水率的区域越大。黄绵土中的土壤水分入渗量和入渗速率均远大于粘壤土,湿润锋推进进程较粘壤土快,湿润体范围较粘壤土大;土质不同时,微孔陶瓷渗灌湿润体形状不同,在黄绵土中,湿润锋形状呈上小下大的梨形,含水率高的区域在灌水器下方;粘壤土中为椭圆形,且随着压力的增大,水分沿径向方向运移越大,椭圆越扁。(3)用HYDRUS软件模拟微孔陶瓷灌水器入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可以用HYDRUS软件建立模型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入渗做相关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下,陶瓷灌水器的流量对湿润体大小影响较小,流量越大,灌水器周围的高含水率范围越大;埋深对湿润体大小形状影响不大,但对相同位置处土壤含水率变化影响很大;可以通过改变灌水器内外径(壁厚)、长度来适当改变陶瓷灌水器的流量。(4)结合试验及模拟结果得出:陶瓷灌水器在黄绵土中日灌水量在10L15L之间,可考虑将陶瓷灌水器应用于具有黄绵土质(陕北等)的果树等经济林灌溉,适宜埋深为30cm;在粘壤土中日灌水量在2L5L之间,湿润体半径为1015cm之内的土壤含水率能到达21.6%,达到90%的田间持水率,满足矮小植物生长需要,将陶瓷灌水器应用于对粘壤土质中种植的作物灌溉时,适用于耗水量较小的蔬菜类作物,适宜埋深为20cm。

二、国外开发推广微孔陶瓷薄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开发推广微孔陶瓷薄膜(论文提纲范文)

(1)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对枸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枸杞灌溉研究进展
        1.2.2 微孔陶瓷根灌研究进展
        1.2.3 水肥一体化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系统设计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组成及运行模式
        2.2.1 系统组成
        2.2.2 系统运行模式
    2.3 系统运行可靠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陶瓷灌水器设计流量和埋深对土壤水分及枸杞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地土壤参数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3.2.2 枸杞生长参数
        3.2.3 枸杞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分布及枸杞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土壤含水率分布特征
        4.2.2 土壤含氮量变化特征
        4.2.3 枸杞生长参数
        4.2.4 枸杞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系统设计
        5.1.2 陶瓷灌水器设计流量和埋深对土壤水分及枸杞产量的影响
        5.1.3 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土壤水氮分布及枸杞产量的影响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拉伸流变的多孔微灌带一步法连续成型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灌技术研究现状
        1.2.1 滴灌灌水器
        1.2.2 滴灌带制造
        1.2.3 渗灌技术
    1.3 多孔聚合物制备方法
        1.3.1 发泡法
        1.3.2 其他方法
    1.4 PE与PLA发泡研究现状
        1.4.1 PE发泡
        1.4.2 PLA发泡
    1.5 现状总结与问题分析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拉伸流变主导的挤出发泡特性及实验方案
    2.1 连续体积拉伸流场
    2.2 拉伸流变主导的塑化输运装置
        2.2.1 偏心转子挤出机结构与原理
        2.2.2 体积拉伸流场下的发泡特性
    2.3 实验方案
        2.3.1 实验原材料
        2.3.2 设备及仪器
        2.3.3 样品的制备
        2.3.4 测试与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拉伸流场主导的LDPE基发泡材料结构与性能
    3.1 LDPE发泡
        3.1.1 泡孔结构
        3.1.2 结晶性能
        3.1.3 力学性能
    3.2 LDPE/CB发泡
        3.2.1 复合材料
        3.2.2 泡孔结构
        3.2.3 结晶性能
        3.2.4 力学性能
        3.2.5 发泡过程
    3.3 LDPE/PS发泡
        3.3.1 共混材料
        3.3.2 泡孔结构
        3.3.3 结晶性能
        3.3.4 力学性能
        3.3.5 LDPE/PS/CB发泡
    3.4 LDPE/LDPE/CB发泡
        3.4.1 泡孔结构
        3.4.2 结晶性能
        3.4.3 力学性能
    3.5 LDPE/DCP/CB发泡
        3.5.1 泡孔结构
        3.5.2 结晶性能
        3.5.3 力学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工工艺对LDPE基多孔微灌带结构与性能影响
    4.1 挤出工艺的影响
        4.1.1 转速的影响
        4.1.2 温度的影响
    4.2 吹塑工艺的影响
        4.2.1 拉伸破孔
        4.2.2 吹胀破孔
        4.2.3 吹拉协同破孔
    4.3 各材料体系比较
        4.3.1 基本属性
        4.3.2 破孔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DPE基多孔微灌带水力性能及渗流特性
    5.1 压力与流量关系
    5.2 渗水均匀度系数
    5.3 各材料体系比较
    5.4 渗流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拉伸流场主导的PLA基多孔微灌带结构与性能
    6.1 PLA/PBS共混物
        6.1.1 微观形貌
        6.1.2 结晶性能
        6.1.3 冲击韧性
    6.2 PLA/PBS/OMMT复合材料
        6.2.1 微观形貌
        6.2.2 剥离机理
        6.2.3 溶解实验
        6.2.4 DSC分析
        6.2.5 DMA分析
        6.2.6 热稳定性分析
        6.2.7 力学性能测试
    6.3 PLA/PBS/OMMT发泡材料
        6.3.1 微观结构
        6.3.2 力学性能
    6.4 PLA基多孔微灌带性能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中空纤维膜法回收烟气中水蒸气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烟气水分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1.2.2 膜法气体脱湿技术研究现状
        1.2.3 膜法烟气水分回收研究现状
    1.3 中空纤维膜分离水蒸气冷凝输运机理
    1.4 膜法烟气水分回收技术存在的问题
        1.4.1 膜材料的选择和组件制备问题
        1.4.2 运行条件和系统维护问题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膜材料及其膜组件性能参数
        2.2.1 膜材料的选择与性能参数
        2.2.2 膜组件制备与优化
        2.2.3 实验室膜组件基本参数
        2.2.4 中试膜组件的设计及基本参数
    2.3 实验装置与条件
        2.3.1 实验流程装置
        2.3.2 实验条件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膜参数的测定方法
        2.4.2 回收水指标的分析方法
        2.4.3 膜表征方法
3 中空纤维膜回收水蒸气小试实验研究
    3.1 循环水冷却方式下不同因素对纯水蒸气回收的影响
        3.1.1 水蒸气温度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1.2 水蒸气流量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1.3 循环水流量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1.4 组件形式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1.5 组件装填分率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1.6 膜孔隙率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1.7 水蒸气流动方向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2 真空凝气冷却方式下不同因素对纯水蒸气回收的影响
        3.2.1 水蒸气温度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2.2 真空度变化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2.3 水蒸气流量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2.4 组件形式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2.5 组件填装分率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2.6 膜孔隙率对回收水量与水质的影响
    3.3 中空纤维膜亲疏水性对水蒸气回收性能的影响
        3.3.1 多巴胺亲水改性中空纤维膜实验
        3.3.2 中空纤维膜亲疏水性对回收水量的对比分析
    3.4 实验室模拟烟气回收水蒸气的实验研究
        3.4.1 水循环冷却方式模拟烟气回收水蒸气实验
        3.4.2 真空凝气冷却方式模拟烟气回收水蒸气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热电厂烟气水蒸气回收中试试验研究
    4.1 热电厂中试试验基本情况
        4.1.1 热电厂中试试验条件
        4.1.2 中试膜组件烟道放置形式
    4.2 膜组件放置形式的试验测试
        4.2.1 组件放置形式对回收水量的影响
        4.2.2 组件放置形式对进出水(烟)温差的影响
    4.3 烟气流量变化的试验测试
        4.3.1 烟气流量变化对回收水量的影响
        4.3.2 烟气流量变化对进出水(烟)温差的影响
    4.4 中试试验回收水质与烟气成分分析
        4.4.1 中试试验回收水质检测分析
        4.4.2 中试试验烟气成分分析
    4.5 中试试验膜污染的性能研究
        4.5.1 膜污染结果表征
        4.5.2 污染膜实验室纯水蒸气回收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燃煤电厂600MW机组烟气水蒸气回收方案设计
    5.1 设计概况
        5.1.1 基本概况
        5.1.2 设计原则
    5.2 理论计算分析
        5.2.1 脱硫前后烟气中含水量计算
        5.2.2 理论回收水量计算
        5.2.3 理论膜数量和膜面积计算
        5.2.4 循环冷却水及冷水机箱计算
    5.3 系统方案设计
        5.3.1 系统装置设计
        5.3.2 供回收水箱设计
        5.3.3 组件设计
    5.4 燃煤烟气水分回收经济环保分析
        5.4.1 节水节能分析
        5.4.2 环保分析
        5.4.3 经济效益分析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4)无机陶瓷膜专利信息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研究对象现状概述及数据处理
    2.1 无机陶瓷膜基本概述
        2.1.1 无机陶瓷膜的定义
        2.1.2 无机陶瓷膜的分类
    2.2 无机陶瓷膜研究现状
        2.2.1 国外无机陶瓷膜的发展现状
        2.2.2 国内无机陶瓷膜的发展
        2.2.3 无机陶瓷膜专利分析研究现状
    2.3 无机陶瓷膜技术分解与数据处理
        2.3.1 技术分解
        2.3.2 相关事项约定与说明
        2.3.3 数据检索和处理
3 无机陶瓷膜领域全球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3.1 全球申请趋势分析
    3.2 技术创新国全球专利布局分析
        3.2.1 技术创新国专利申请分布
        3.2.2 主要创新国技术来源国与目标国分析
    3.3 全球主要申请人分析
    3.4 全球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分析
        3.4.1 国外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
        3.4.2 国内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
    3.5 陶瓷纳滤膜技术路线分析
    3.6 小结
4 无机陶瓷膜技术领域主要创新国专利技术分析
    4.1 美国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4.1.1 美国申请趋势分析
        4.1.2 美国专利布局分析
        4.1.3 美国申请人分析
        4.1.4 美国无机陶瓷膜专利技术分布
    4.2 日本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4.2.1 日本申请趋势
        4.2.2 日本专利布局分析
        4.2.3 日本申请人分析
        4.2.4 日本无机陶瓷膜专利技术分布
    4.3 中国专利技术申请分析
        4.3.1 中国申请趋势分析
        4.3.2 技术来源国分析
        4.3.3 中国申请人分析
        4.3.4 中国无机陶瓷膜专利技术分布
    4.4 小结
5 在华无机陶瓷膜失效专利分析
    5.1 失效专利的类型
    5.2 失效专利构成
    5.3 失效专利来源国
    5.4 失效专利主要申请人
    5.5 重点失效专利
    5.6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降雨集流渗灌湿润体特性研究及仿真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技术与方案
    2.1 实验方法
    2.2 实验设计
    2.3 试验方案
    2.4 模型实验设计
第三章 不同渗灌雨量下湿润体特性试验
    3.1 不同降雨量渗灌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
    3.2 不同渗灌雨量下湿润体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渗灌雨量下土壤入渗数值模拟研究
    4.1 HYDRUS模型简介
    4.2 模型的建立
    4.3 土壤含水率模拟及验证
    4.4 模拟结果准确性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降雨集流渗灌系统效果初步评价
    5.1 降雨集流渗灌安装应用对比分析
    5.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基材料水化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原因
        1.1.2 现有解决措施
        1.1.3 结合膨胀剂的外加剂技术控制温度裂缝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水化机理
        1.2.2 外加剂对水泥浆体体积变形的影响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基本性能与试验方法
    2.1 材料
        2.1.1 水泥及其性能表征
        2.1.2 水化温升调节剂与性能表征
        2.1.3 合成C-S-H凝胶与性能表征
    2.2 样品制备
    2.3 表征与测试
    2.4 小结
第三章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水化过程诱导期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结果
        3.2.1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砂浆强度和凝结时间的影响
        3.2.2 不同状态的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3.2.3 不同状态的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颗粒表面状态的影响
        3.2.4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颗粒溶解过程的影响
        3.2.5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合成C-S-H凝胶在水溶液中的成核、沉淀和生长的影响
        3.2.6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C-S-H凝胶在水泥浆体中的成核、沉淀和生长的影响
        3.2.7 不同状态的水化温升调节剂分子结构的差异
    3.3 讨论
        3.3.1 预溶解TRI对水泥水化诱导期的作用机理
        3.3.2 有机分子尺寸对水泥水化的作用效应
    3.4 小结
第四章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水化过程加速期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结果
        4.2.1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温度演化的影响
        4.2.2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水化放热的影响
        4.2.3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电阻率的影响
        4.2.4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化过程中物相变化的影响
        4.2.5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浆体中颗粒表面状态变化的影响
        4.2.6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溶液中C-S-H成核生长全过程的影响
        4.2.7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浆体中C-S-H成核生长过程的影响
        4.2.8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化产物形貌的影响
        4.2.9 水化温升调节剂在水泥浆体中溶解与消耗过程
        4.2.10 水化温升调节剂和合成C-S-H对水泥水化的共同作用
        4.2.11 水化温升调节剂和合成C-S-H对水泥水化过程电导率的共同作用
    4.3 讨论
        4.3.1 TRI对C-S-H生长模式作用
        4.3.2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水化加速期作用机理
    4.4 小结
第五章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净浆自收缩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结果
        5.2.1 TRI对水泥浆体自收缩性能的影响
        5.2.2 TRI对水泥浆体水化过程的影响再分析
        5.2.3 TRI对水泥浆体毛细负压的影响
        5.2.4 TRI对孔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5.2.5 TRI对水泥浆体孔隙发展的影响
        5.2.6 TRI对水泥浆体相成分的影响
        5.2.7 TRI对水泥浆体孔溶液的影响
        5.2.8 TRI对水泥浆体溶解过程化学成分的影响
    5.3 讨论
        5.3.1 TRI对孔溶液有效相饱和系数和结晶压力的影响
        5.3.2 TRI对CH和AFt的尺寸的影响
        5.3.3 TRI减少水泥浆体自收缩性能的作用机理与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含膨胀剂的水泥基材料膨胀行为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结果
        6.2.1 TRI对含有膨胀剂的水泥浆体自收缩性能的影响
        6.2.2 TRI对水泥浆体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6.2.3 TRI对含有膨胀剂的水泥浆体水化过程的影响
        6.2.4 TRI对膨胀剂水化过程的影响
        6.2.5 TRI对膨胀剂水化程度的影响
        6.2.6 TRI对水化产物形貌的影响
    6.3 讨论
        6.3.1 TRI对促进含膨胀剂水泥浆体膨胀的作用机理
        6.3.2 TRI对含有CSA膨胀剂的水泥浆体的收缩机理的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水化温升调节剂对钙矾石成核生长行为的影响
    7.1 引言
    7.2 试验结果与讨论
        7.2.1 TRI对 AFt成核过程的影响
        7.2.2 TRI对 AFt生长过程的影响
        7.2.3 TRI对 AFt生长过程中形貌的影响
        7.2.4 TRI对反应结束后AFt性能的影响
    7.3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清单

(7)发泡—注凝法制备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及其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
        1.2.1 有机泡沫浸渍法
        1.2.2 发泡法
        1.2.3 冷冻干燥法
        1.2.4 溶胶-凝胶法
        1.2.5 生物模板法
        1.2.6 挤压成型法
    1.3 多孔陶瓷增强的方法
        1.3.1 晶须和纤维增强
        1.3.2 自增强
        1.3.3 颗粒弥散增强
        1.3.4 复合增强
    1.4 多孔陶瓷的应用
        1.4.1 催化剂载体
        1.4.2 隔热保温材料
        1.4.3 过滤与分离材料
        1.4.4 生物工程材料
        1.4.5 吸声降噪材料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原料表征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工艺流程及实验步骤
        2.2.1 实验工艺流程
        2.2.2 实验步骤
    2.3 试样性能测试及表征
        2.3.1 物相表征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线收缩率的测定
        2.3.4 多孔陶瓷体积密度与孔隙率
        2.3.5 多孔陶瓷常温力学性能测试
        2.3.6 多孔陶瓷的导热系数
第三章 发泡-注凝法制备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及其性能
    3.1 ZrO_2对莫来石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3.1.1 ZrO_2对莫来石多孔陶瓷物相成分的影响
        3.1.2 ZrO_2对莫来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3.1.3 ZrO_2对莫来石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2 Y_2O_3对莫来石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3.2.1 Y_2O_3对莫来石多孔陶瓷物相成分的影响
        3.2.2 Y_2O_3对莫来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3.2.3 Y_2O_3对莫来石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莫来石为主要原料制备氧化锆增强多孔陶瓷及其性能
    4.1 Y_2O_3对以Al_2O_3和SiO_2为自结合相粉体制备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4.1.1 Y_2O_3对自结合粉体多孔陶物相成分的影响
        4.1.2 Y_2O_3对自结合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4.1.3 Y_2O_3对自结合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Al_2O_3和ZrSiO_4为自结合相制备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及其性能
        4.2.1 实验配方
        4.2.2 自结合相粉体对莫来石多孔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4.2.3 自结合相粉体对莫来石多孔陶瓷线收缩率的影响
        4.2.4 自结合相粉体对莫来石多孔陶瓷体积密度和孔隙率的影响
        4.2.5 自结合相粉体对莫来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4.2.6 自结合相粉体对莫来石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Y_2O_3对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4.3.1 Y_2O_3对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物相成分的影响
        4.3.2 Y_2O_3对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4.3.3 Y_2O_3对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ZrSiO_4和Al_2O_3为原料制备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
    5.1 以ZrSiO_4和Al_2O_3为原料制备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及性能
        5.1.1 实验配方
        5.1.2 烧结温度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5.1.3 发泡剂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孔隙率和体积密度的影响
        5.1.4 发泡剂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线收缩率的影响
        5.1.5 发泡剂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1.6 发泡剂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5.1.7 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的热导率
    5.2 AlF_3·3H_2O对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5.2.1 AlF_3·3H_2O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物相成分的影响
        5.2.2 AlF_3·3H_2O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2.3 AlF_3·3H_2O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5.2.4 AlF_3·3H_2O为添加剂所制备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的热导率
    5.3 Y_2O_3对氧化锆增强自结合莫来石多孔陶瓷性能影响
        5.3.1 Y_2O_3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5.3.2 Y_2O_3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3.3 Y_2O_3对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5.3.4 Y_2O_3为添加剂所制备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的热导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SiC空心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孔材料
        1.2.1 多孔材料简介
        1.2.2 多孔陶瓷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1.3 SiC空心球的研究进展
        1.3.1 SiC空心球概述
        1.3.2 SiC空心球的制备方法简介
        1.3.3 SiC空心球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4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论文总体研究方案
    2.2 主要实验过程
        2.2.1 SiC空心球的制备
        2.2.2 多工艺增强SiC空心球
        2.2.3 多孔SiC陶瓷的制备
    2.3 主要实验原料及设备
        2.3.1 陶瓷先驱体
        2.3.2 试剂及其他原料
        2.3.3 实验仪器及用途
    2.4 分析测试与性能表征
        2.4.1 组成、结构与形貌分析
        2.4.2 性能测试
第三章 SiC空心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3.1.1 熔盐法原理
        3.1.2 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工艺研究
        3.1.3 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微观形貌分析
        3.1.4 熔盐法制备SiC空心球力学性能分析
    3.2 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3.2.1 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工艺研究
        3.2.2 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3.2.3 模板法制备SiC空心球的力学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及其性能研究
    4.1 PIP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及其性能研究
        4.1.1 PIP工艺参数设计
        4.1.2 浸渍周期对SiC空心球密度及增重率的影响
        4.1.3 PIP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微观形貌分析
        4.1.4 PIP工艺增强SiC空心球球壳孔隙分析
        4.1.5 PIP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力学性能分析
    4.2 CVI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及其性能研究
        4.2.1 CVI工艺参数设计
        4.2.2 沉积温度对SiC空心球微观形貌的影响
        4.2.3 CVI工艺增强SiC空心球球壳孔隙分析
        4.2.4 CVI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力学性能分析
    4.3 PIP-CVI联用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及其性能研究
        4.3.1 PIP-CVI联用工艺参数设计
        4.3.2 PIP-CVI联用工艺增强SiC空心球微观形貌分析
        4.3.3 三种工艺增强后的SiC空心球XRD分析
        4.3.4 三种工艺增强后的SiC空心球热重分析
        4.3.5 三种工艺增强后的SiC空心球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C空心球制备多孔SiC陶瓷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5.1 凝胶注模-气相渗硅工艺制备多孔SiC陶瓷及其性能研究
        5.1.1 凝胶注模-气相渗硅工艺设计
        5.1.2 炭黑及炭黑分散剂含量对浆料粘度的影响
        5.1.3 陶瓷坯体在干燥过程中的相对失重和收缩
        5.1.4 GSI工艺硅用量的确定及残余硅对多孔陶瓷微观形貌的影响
    5.2 多孔SiC陶瓷力学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Nano-MgO/SiO2荷电膜的制备及其对水中四环素的去除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抗生素的污染现状
        1.1.2 抗生素的来源和危害
        1.1.3 水中抗生素的去除
    1.2 膜分离技术
        1.2.1 膜分离技术概述
        1.2.2 膜材料及改性研究
        1.2.3 荷电膜的研究
        1.2.4 荷电膜的分离机理
        1.2.5 荷电膜的应用研究
    1.3 本课题的研究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课题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3 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的制备
        2.2.2 荷电剂的性能表征
        2.2.3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的组成结构表征
        2.2.4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的电性能
        2.2.5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对水中的四环素的去除性能
        2.2.6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分离机理探索
3 结果与讨论
    3.1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的制备
        3.1.1 先驱体溶胶的制备工艺优化
        3.1.2 煅烧成膜过程的工艺优化
    3.2 荷电剂的性能表征
        3.2.1 FT-IR表征
        3.2.2 XRD表征
    3.3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的组成结构表征
        3.3.1 电子显微镜表征
        3.3.2 元素分析(EDS)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3.4 荷电膜的基本性能分析
    3.4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的电性能
    3.5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对水中四环素去除性能
        3.5.1 不同制备条件的荷电膜对四环素的去除性能
        3.5.2 荷电膜对四环素的去除性能影响因素
        3.5.3 荷电膜吸附容量研究
        3.5.4 荷电膜对四环素的去除机理探究
        3.5.5 小结
    3.6 荷正电微孔陶瓷膜的实际应用探讨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10)微孔陶瓷渗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微孔陶瓷渗灌技术研究进展
        1.3.2 微孔陶瓷渗灌土壤水分运动试验研究进展
        1.3.3 微孔陶瓷渗灌土壤水分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4 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研究
        2.3.1.1 试验装置
        2.3.1.2 试验材料
        2.3.1.3 试验设计
        2.3.1.4 试验方法
        2.3.2 HYDRUS-3D数值模拟
第三章 微孔陶瓷渗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试验
    3.1 陶瓷灌水器在土壤中出流特性
        3.1.1 出流量的变化规律
        3.1.2 压力对出流的影响
        3.1.3 土壤质地对出流的影响
    3.2 微孔陶瓷渗灌湿润锋运移特征
    3.3 陶瓷渗灌土壤湿润体内水分分布规律
        3.3.1 各监测点土壤含水率变化
        3.3.2 土壤水分分布的运动特征
        3.3.3 压力和土质对竖直剖面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孔陶渗灌条件下土壤入渗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型建立
        4.1.1 基本方程及模拟参数
        4.1.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4.1.3 定解条件
    4.2 微孔陶瓷渗灌数值模拟验证
        4.2.1 土壤入渗速率的模拟与试验值对比
        4.2.2 土壤剖面含水率的模拟与试验值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孔陶瓷渗灌条件下数值模拟应用
    5.1 灌水器流量对土壤水分运移影响
    5.2 灌水器尺寸对土壤水分运移影响
    5.3 埋深对土壤水分运移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国外开发推广微孔陶瓷薄膜(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肥一体化微孔陶瓷根灌对枸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韩梦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拉伸流变的多孔微灌带一步法连续成型及其性能研究[D]. 谈灵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中空纤维膜法回收烟气中水蒸气的性能研究[D]. 张言格.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无机陶瓷膜专利信息分析研究[D]. 黄晨.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5]降雨集流渗灌湿润体特性研究及仿真模拟[D]. 王旭东. 宁夏大学, 2020(03)
  • [6]水化温升调节剂对水泥基材料水化行为的影响[D]. 张浩. 东南大学, 2020
  • [7]发泡—注凝法制备氧化锆增强莫来石多孔陶瓷及其力学性能[D]. 吴永万.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8]SiC空心球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 郭棒.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9]Nano-MgO/SiO2荷电膜的制备及其对水中四环素的去除性能[D]. 孟仙.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10]微孔陶瓷渗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D]. 任改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国外微孔陶瓷薄膜的开发与推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