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论道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浅谈对道教名胜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蓓[1](2017)在《基于游客感知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它事关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游客的体验满意度、旅游市场的竞争力等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尤其是作为我国特有的道教文化旅游开发,对其开发模式展开研究,进而推动开发模式的创新,以实现道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具有更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相关的行业实践和学术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在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依据可持续旅游理论、品牌营销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互动体验理论,以道教祖庭龙虎山的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评价和模式构建为研究议题,通过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建立道教文化游客感知模型及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评价、数据分析和问题诊断,在此基础上构建案例地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发现,游客对龙虎山道教文化开发的总体感知为景区在游客参与涉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独特性产品供给方面游客感知较好,品牌形象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解说方面方面总体感知一般。龙虎山现有的开发实践中存在着旅游解说缺少创新、旅游产品供给同质化、文化体验深度不够、品牌细化程度较低、道教文化保护仍需加强等五大问题;龙虎山的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应该专门针对道教文化教旅游资源的特殊性,遵循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和逻辑,紧紧围绕文化遗产保护(Inheritance)、品牌形象营销(Image)、旅游解说系统(Interpretation)、独特性产品供给(Individuality)、游客参与涉入(Involvement)这五大核心要素,实现诸要素功能的最大化,同时促进要素间的互利共生——即构建龙虎山道教文化可持续旅游开发的5I模式。针对现阶段开发模式上存在的问题,龙虎山应重点从优化解说系统、开发特色产品、促进游客参与、细化品牌管理、完善保护机制等五个方面来加大道教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力度。

谢若龄,吴必虎[2](2016)在《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宗教旅游是一个既古老又缺乏深入研究的旅游方向。30年来,境内对宗教旅游的研究,仍然仅限于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反观境外的研究则较为全面,除了对宗教游客的理论、游客群体、活动、动机等各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外,更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方面进行更多样化的研究,包括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营销等。文章通过6个研究方向,即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宗教旅游者相关研究,对境内外1981—2015年间所发表的宗教旅游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最后结合境内外研究的结果,从5个方面探讨境内宗教旅游研究面对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田野[3](2015)在《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研究 ——以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度假已逐渐取代单一的观光旅游,从而成为旅游的主体,让游客能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的生态旅游已风靡世界。现阶段,去生态园放松身心,已经成为都市人群休闲度假,远离城市烦嚣,写意美好人生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农业生态园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的产物,是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与此同时随着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和宗教旅游兴起,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本世纪初,随着大批宗教旅游景区(点)的陆续开发,宗教旅游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而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最具代表性,这种将佛教传统文化思想、佛教典故、佛教建筑、佛教园林景观等多元素融合于一体的构建模式,一方面以弘扬佛教文化、展现寺庙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为宗旨,但另一方面在旅游内容上还需不断扩充新元素。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对农业生态园的概念、特征、类型、功能及相关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对农业生态园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其次通过对佛教文化的深入解析、总结,再以佛教哲学理论中衍生出的物质、信息、能量三元素作为研究思路的发起点,总结归纳出规划方法,并尝试将其运用的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当中,为农业生态园的规划探寻一条新的路径;最后以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项目为例,进一步探讨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规划的可行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深入剖析佛家文化,对其经典思想、哲理进行提取、延伸,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当中,这些将对今后农业生态园的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苌乾坤[4](2012)在《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文献阅读和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齐云山道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一方面以历史为轴从宏观角度梳理了齐云山道教历史发展的整体状况;另一方面横向展开,从微观的角度对齐云山道教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进行研究和论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价值,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想。按照上述思路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齐云山道教历史进行梳理并重点介绍其文化特征,研究发现齐云山道教具有外部的文化共融、内部的教派共存、效仿武当道教及以真武信仰为主兼容其它信仰的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特征;第二分别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介绍齐云山道教的文化资源,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层面的道教哲学思想,同时更有道教建筑、道教饮食等物质层面的宝贵遗产,此外,还包含着道教音乐、道俗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不论是思想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还是非物质文化资源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教文化价值;第三章在一、二两章的基础上,对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展开一些探讨,强调在齐云山的旅游开发中应以齐云山道教为切入点,对其内在资源深入发掘,主打齐云山道教品牌。

刘杰[5](2011)在《舟山佛教文化资源的历史与现状及开发构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宗教与旅游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来朝觑、观光、休学和游憩。宗教文化资源是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大众旅游业的兴起以及文化旅游的升温,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对于弘扬宗教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佛教在汉朝由西域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佛教逐渐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完成了自身的本土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我国留下了众多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佛教文化遗产。佛教文化旅游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传统的佛教文化旅游也出现文化内涵不足、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其开发现状不甚乐观。所以,本文选取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舟山群岛佛教发展历史悠久,佛教文化资源丰富,兼有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更是天下闻名。但近年来随着普陀山进入旅游开发的成熟期,越来越多游客的涌入对其自身的生态承载力产生了严重的挑战。另一方面舟山群岛其他地方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却并没有在普陀山带来的庞大客流中的得到充分的开发,形成资源的闲置。因此本文立足于舟山群岛整体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高度,综合运用场域理论、文化线路等相关理论从开发构想、战略执行等几个层次提出了开发舟山群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想。最后,总结了本文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了有关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更深层次问题,希望进一步展开研究。

王金安[6](2010)在《佛教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 ——以南岳衡山为例》文中提出佛教旅游产品是商品化的佛教旅游资源。它主要由专业人员从一般佛教文化资源中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在佛教景点旅游过程中的需要,并引起旅游者直接或间接的消费活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者旅游需求的转变,传统的佛教旅游产品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佛教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本文选取佛教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佛教旅游的客源研究、佛教与旅游关系的研究、佛教生态功能研究等方面。而对于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理论及相关的内容研究较为缺乏,在如何挖掘佛教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方面更是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佛教旅游产品及深度开发两方面的概念,继而探讨佛教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三个理论:可创新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中国佛教名山——南岳衡山为研究区,通过对其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基于三大理论(可创新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战略,并从衡山佛教文化四个方面(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客源市场开拓、及生态环境保护)对佛教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最后,总结了本文在佛教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缺陷,并展望了佛教旅游深度产品开发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崔新[7](2010)在《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旅游日渐成为很多人空余时间的选择,旅游的方式和内涵也由自然景观逐渐转向于追求文化的体验与收获,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文化为吸引物的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道教文化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旅游中势必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纵观目前有关道教文化旅游的各类文献,对各地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及保护提出建议的文章比较多,对道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没有看到运用生态链模型研究道教文化旅游的文献,但是实践的发展呈现出对理论指导的需求,本文力求为推动道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从我国道教文化旅游的现状出发,用一种新的视角研究道教文化旅游,运用生态链的思路,逐一分析生态链上所有环节的需求,得出道教文化旅游的需求模式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研究并建立道教文化旅游生态链的概念模型,运用此模型为道教文化旅游建立行业生态链模型,以此为道教文化旅游供给策略。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为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章介绍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的特点与要求;第三章阐述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模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第四章从生态链的构建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模式;第五章结合前述开发模式及国家在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与政策,阐述如何从构建良好的生态链与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对该项目的开发进行管理;第六章结合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道教文化旅游中,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结论和展望。文章研究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生态链模型及其开发模式与管理对策,为道教文化旅游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来自导师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No.06BJL043)“科技自主创新的生态群落模式及实施对策研究”。

郑胜明[8](2008)在《宋朝保护名胜的政策与措施研究》文中指出宋朝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均比较发达的朝代。作为其统治政策的组成部分,保护名胜的政策与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宋朝保护名胜的政策与措施的制定是比较严密的,既有法律条文又有政策性规定,尤以各种政策性规定为多。这些政策与措施分别从对名胜的日常维护、对原有名胜的重建与恢复等方面做出了种种细致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对名胜的保护主体进行了认定,并制定了一些奖惩措施。保护名胜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保护名胜的政策与措施就不可能得到贯彻与执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除政府投入外,还采取了一些积极手段,扩大资金来源,从而保证了各种保护措施的施行。尽管保护名胜的政策与措施并非宋朝统治政策的主要内容,但是也受到整个宋朝政治的影响,表现出与宋朝政治特色相一致的特点及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宋朝保护名胜的政策与措施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制定的。既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忠义思想等对其制定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保护名胜政策与措施的执行,宋朝的各种名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但保护不力及破坏名胜的现象仍不可避免。由于宋朝的名胜保护政策尚处于自发而不是自觉的阶段,一些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与执行,在对名胜进行保护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程春旺[9](2007)在《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安徽九华山为例》文中提出佛教文化旅游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者旅游需求的转变,传统的佛教文化旅游面临严峻挑战,其开发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本文选取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宗教旅游的客源研究、宗教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宗教生态功能研究等方面。对于宗教文化旅游概念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对于如何挖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首先诠释了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探讨了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宗教学理论、文化线路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佛教名山九华山为例,通过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基于宗教学理论、文化线路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旅游开发战略,并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客源市场开拓、旅游人才培养及生态环境保护几个方面对其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提出具体措施。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缺陷,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胡诚林[10](2003)在《浅谈对道教名胜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文中认为 道教文化在进入新的世纪,如何继承、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本文就该问题谈点个人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道教义理思想在道教名胜中的表现

二、浅谈对道教名胜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对道教名胜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游客感知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道教文化研究综述
        1.3.2 道教文化旅游综述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基础研究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文化旅游
        2.1.2 模式
        2.1.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旅游理论
        2.2.2 品牌营销理论
        2.2.3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2.2.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5 互动体验理论
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问题探析
    3.1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背景
        3.1.1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
        3.1.2 市场品牌竞争需求
        3.1.3 旅游解说升级趋势
        3.1.4 文化特色供给需要
        3.1.5 文化体验产品需求
    3.2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概述
    3.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的内涵
        3.3.1 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保护
        3.3.2 特色品牌形象的打造和推广
        3.3.3 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和运行
        3.3.4 道教独特产品的交流和供给
        3.3.5 旅游产品设计的互动和参与
4 研究区概况
    4.1 龙虎山地区概况
        4.1.1 区位条件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2 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4.2.1《寻梦龙虎山》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4.2.2 道教授箓仪式的观瞻
        4.2.3 道教斋醮科仪的观赏
        4.2.4 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的欣赏
        4.2.5 道教文化节的举办
        4.2.6 天师八卦宴的品尝
5 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游客感知评价
    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路径
        5.2.2 流程
    5.3 游客感知模型的构建
        5.3.1 主要评价指标的选定及权重确定
        5.3.2 游客感知模型建立
    5.4 调研方案与数据收集
        5.4.1 数据收集
        5.4.2 样本概况
    5.5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5.5.1 游客感知结果统计
        5.5.2 游客感知的指标分析
    5.6 龙虎山道教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5.6.1 旅游解说缺少创新
        5.6.2 旅游产品供给同质化
        5.6.3 文化体验深度不够
        5.6.4 品牌细化程度较低
        5.6.5 道教文化保护仍需加强
6 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建构
    6.1 挖掘文化价值、优化解说系统(Interpretation)
        6.1.1 持续丰富导游解说
        6.1.2 深入完善陪同解说
        6.1.3 完善纪念品解说服务
        6.1.4 增强现场活动的可获得性
        6.1.5 改进解说牌解说服务
        6.1.6 把握视频解说契机
        6.1.7 有效利用展览展示
    6.2 结合文化元素、开发特色产品(Individuality)
        6.2.1 以特色避免景区的同质化
        6.2.2 优化提升养生特色产品
        6.2.3 强化发展修学特色产品
    6.3 促进游客参与、增进旅游体验(Involvement)
        6.3.1 找准游客体验与旅游产品的契合点
        6.3.2 凸显景区文化内涵和体验产品特色
        6.3.3 建设完整的景区产品体验环境
        6.3.4 构建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体系
    6.4 准确品牌定位、细化品牌管理(Image)
        6.4.1 定位目标市场
        6.4.2 发展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优化旅游服务
    6.5 完善保护机制、传承道教文化(Inheritance)
        6.5.1 尝试数字化档案保护
        6.5.2 强调原生态保护
        6.5.3 坚持旅游开发式保护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道教文化旅游游客感知评价指标研究专家调查表
附录2: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游客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2)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宗教旅游的定义
2宗教旅游资源发展与规划研究
    2.1 宗教旅游资源与发展相关研究
    2.2 宗教旅游资源规划研究
3宗教场所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
    3.1 教职人士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研究
    3.2 对宗教场所的管理研究
4宗教旅游的影响研究
    4.1 宗教旅游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研究
    4.2 宗教旅游带来的政治影响研究
5宗教旅游营销与产品开发研究
    5.1 宗教旅游的营销/推广研究
    5.2 宗教旅游产品开发相关研究
6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7其他与宗教资源相关的研究
8宗教旅游游客相关研究
    8.1 非信徒与信徒游客的行为差异
    8.2 游客在宗教场所的活动
    8.3 宗教场所游客群体类型
    8.4 宗教场所的游客游览动机
    8.5 宗教场所游客的收获
9结束语:对境内宗教旅游研究的建议与启示

(3)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研究 ——以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关于佛文化的研究动态
        1.3.2 国外关于佛文化的研究动态
        1.3.3 国内关于农业生态园的研究动态
        1.3.4 国外关于农业生态园的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合探究
        1.5.2 交叉学科法
        1.5.3 实地调研
        1.5.4 归纳总结法
        1.5.5 实例研究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佛教
        2.1.2 佛文化
        2.1.3 农业生态园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农业区位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景观美学理论
        2.2.4 旅游心里学理论
3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研究
    3.1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文化底蕴研究
        3.1.1 佛教文化研究
        3.1.2 农耕文化研究
        3.1.3 养生文化研究
    3.2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原则研究
        3.2.1 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3.2.2 培植精品,营造主题氛围
        3.2.3 科普教育,弘扬佛教文化
        3.2.4 产游相融,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功能策划研究
        3.3.1 佛文化展示功能
        3.3.2 高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功能
        3.3.3 生态养生与休闲养老功能
        3.3.4 推进新农村建设功能
        3.3.5 生态环境保育与优化功能
    3.4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旅游发展研究
    3.5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发展要点研究
        3.5.1 发展目标
        3.5.2 发展支撑点
        3.5.3 发展立足点
    3.6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三元合一规划方法的理论基础
        3.6.1 物质
        3.6.2 能量
        3.6.3 信息
    3.7 基于佛文化视角下农业生态园的三元合一规划方法
        3.7.1 以物质为基础构建农业生态园“整体骨架”
        3.7.2 以能量为支撑注入农业生态园“新鲜血液”
        3.7.3 以信息为核心激发农业生态园“活跃因子”
4 案例实践——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4.1 区位及资源概况
        4.1.1 池州市概况
        4.1.2 池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4.1.3 项目区位
    4.2 SWOT分析
        4.2.1 优势(S)
        4.2.2 劣势(W)
        4.2.3 机遇(O)
        4.2.4 挑战(T)
        4.2.5 结论
    4.3 项目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4.3.1 规划项目定位
        4.3.2 规划项目发展目标
    4.4 项目整体布局
    4.5 项目功能分区
        4.5.1 入口广场区
        4.5.2 综合服务区
        4.5.3 中药研发加工示范区
        4.5.4 地藏村佛田文化体验区
        4.5.5 养生文化体验区
        4.5.6 世界佛教文化展示区
        4.5.7 中药种植区
        4.5.8 森林保育区
    4.6 规划方法与构思
        4.6.1 得天独厚,物质元素的整合筛选
        4.6.2 能量注入,景观空间的耦合再生
        4.6.3 信息蔓延,园区韵味的塑造成形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齐云山道教历史沿革及其基本特征
    一、齐云山道教历史概述
    二、齐云山道教基本文化特征
        (一) 外部文化共生
        (二) 内部教派共融
        (三) 效仿武当道教
        (四) 多神信仰体系
第二章 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价值
    一、齐云山道教思想文化资源
        (一) 齐云山道教蕴含的自然主义思想
        (二) 齐云山道教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
    二、齐云山道教物质文化资源
        (一) 道教建筑
        (二) 碑刻崖刻
        (三) 道茶道斋
    三、齐云山道教非物质文化资源
        (一) 道场道乐
        (二) 道教习俗
第三章 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一、道教文化资源在齐云山旅游中的地位
    二、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探讨
        (一) 景区的基本建设
        (二) 旅游项目的开发
        (三) 旅游开发的营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舟山佛教文化资源的历史与现状及开发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论文总体构思
    1.5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佛教与佛教旅游文化资源
        2.1.2 佛教文化旅游
        2.1.3 区域整合
        2.1.4 深度开发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旅游地文化开发理论
        2.2.2 “点-轴系统”理论
        2.2.3 文化线路理论
第三章 舟山群岛佛教文化资源概述
    3.1 舟山群岛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1.1 晋唐舟山群岛佛教的发展
        3.1.2 五代舟山群岛佛教的发展
        3.1.3 两宋舟山群岛佛教的发展
        3.1.4 元代舟山群岛佛教的发展
        3.1.5 明清舟山群岛佛教的发展
        3.1.6 当代舟山群岛佛教的发展
    3.2 目前舟山群岛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佛教文化资源
        3.2.1 传统佛教人文景观
        3.2.2 现代佛教人文景观
        3.2.3 舟山群岛佛教自然风光
    3.3 舟山群岛可供旅游开发代佛教文化资源空间分布
第四章 舟山群岛佛教文化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
    4.1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4.1.1 普陀山的内部隐忧
        4.1.2 普陀山的外部挑战
    4.2 舟山群岛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构想
        4.2.1 以普陀山为核心设计旅游线路整合群岛佛教文化资源
        4.2.2 建一座现代化的星级寺庙促进深度开发
        4.2.3 利用舟山群岛优势打造世界观音文化旅游胜地
        4.2.4 加强佛教文化旅游商品的特色开发
    4.3 舟山群岛佛教文化旅游整体开发的具体措施
        4.3.1 统一理念成立世界观音文化旅游胜地管理委员会
        4.3.2 明确定位,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4.3.3 建立专业、贴心的宗教旅行服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佛教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 ——以南岳衡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佛教旅游
        2.1.2 佛教旅游资源
        2.1.3 旅游产品及佛教旅游产品
        2.1.4 深度开发
    2.2 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理论
        2.2.1 可创新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
    3.1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开发的条件
        3.1.1 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3.1.2 丰富的佛教民俗文化
        3.1.3 方便的佛教旅游交通
        3.1.4 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
    3.2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的特点
        3.2.1 设施设备现代化
        3.2.2 营销手段网络化
        3.2.3 产品开发老化,佛教客源市场趋于平稳
    3.3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
        3.3.1 南岳衡山已开发佛教观光型旅游产品现状
        3.3.2 以佛教禅修为主的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3.3.3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3.3.4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线路开发现状
        3.3.5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的客源市场开发现状
    3.4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3.4.1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开发面临较大的挑战
        3.4.2 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不深入,产品趋于老化
        3.4.3 佛教旅游商品开发规模小、档次低
        3.4.4 旅游线路开发具有明显的区域局限性
        3.4.5 佛教旅游客源市场单一,佛教旅游者消费质量不高
4. 衡山佛教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意义、原则及对策
    4.1 深度开发的意义
        4.1.1 有利于总体考量佛教旅游资源,丰富佛教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4.1.2 有利于佛教旅游资源的保护,促进佛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2 深度开发的原则
        4.2.1 市场导向原则
        4.2.2 与众不同原则
        4.2.3 保护优先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4.2.4 综合性原则
    4.3 深度开发的对策
        4.3.1 深入挖掘南岳衡山佛教旅游资源,更新佛教旅游产品
        4.3.2 加大佛教旅游商品深度开发
        4.3.3 开辟新的佛教旅游线路
        4.3.4 扩展佛教旅游市场,提高佛教旅游者消费质量
        4.3.5 深入挖掘佛教旅游文化内涵
        4.3.6 南岳衡山佛教旅游深度开发的终极目标——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献检索
        1.2.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的特点及要求
    2.1 道教文化旅游的背景知识
        2.1.1 道教与文化旅游
        2.1.2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2.2 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意义
        2.2.1 开发与管理的现状
        2.2.2 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2.3 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的特点及要求
        2.3.1 开发与管理的特点
        2.3.2 开发与管理的要求
第三章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模型
    3.1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3.1.1 生态链基本概念
        3.1.2 复合生态系统及群落演替理论
        3.1.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3.1.4 劳动地域分工论与地域分异规律
    3.2 旅游生态系统模型
        3.2.1 旅游业的生态系统特征
        3.2.2 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主体
        3.2.3 旅游产业生态系统模型
    3.3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
        3.3.1 复合生态系统模型
        3.3.2 复合生态链
        3.3.3 群落演替过程
        3.3.4 可持续发展机理
第四章 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模式研究
    4.1 旅游项目开发历史与开发模式
        4.1.1 开发历史
        4.1.2 开发模式
    4.2 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模式研究
        4.2.1 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典型模式
        4.2.2 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模式
    4.3 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模式
        4.3.1 生态链构建模式
        4.3.2 群落演替模式
第五章 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管理对策研究
    5.1 开发管理环境
    5.2 基于生态链的开发管理思路与策略
        5.2.1 开发管理思路
        5.2.2 开发管理策略
    5.3 开发管理内容
        5.3.1 旅游资源管理
        5.3.2 旅游环境管理
        5.3.3 人力资源管理
        5.3.4 旅游商品管理
        5.3.5 旅游市场管理
第六章 国学社道教文化旅游案例分析
    6.1 项目背景
    6.2 项目实施管理
        6.2.1 项目选择
        6.2.2 项目方案
        6.2.3 项目预算
        6.2.4 活动设计
    6.3 项目总结
    6.4 基于生态链的国学社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今后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宋朝保护名胜的政策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化史方面的成果
    二、生态环境史及其他成果
第一章 宋朝保护名胜的政策规定
    一、名胜的概念及内涵
    二、保护自然名胜的规定
    三、保护人文名胜的规定
    四、保护政治性名胜的规定
第二章 宋朝保护名胜的具体措施
    一、名胜的日常维护
    二、名胜的重建与恢复
    三、其他保护措施
    四、设置管理机构与官吏
    五、奖惩措施
    六、保护名胜措施中的其他问题
第三章 保护名胜的资金来源
    一、官钱
    二、宫观寺庙的自有财产
    三、各种捐款
第四章 宋朝保护名胜政策的特点
    一、保护名胜政策的特点
    二、保护名胜政策的规律性特征
第五章 宋朝制定名胜保护政策的动因分析
    一、儒家思想
    二、宗教思想
    三、世俗观念
结论
参考文献

(9)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安徽九华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2.1 佛教文化旅游概念的诠释
        2.1.1 宗教文化旅游
        2.1.2 佛教文化旅游
    2.2 佛教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2.2.1 对佛教及佛教文化的认识
        2.2.2 佛教文化
        2.2.3 佛教文化价值
    2.3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
        2.3.1 宗教学理论
        2.3.2 文化线路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九华山风景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新状况
        3.1.2 交通区位状况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1.4 历史概况
    3.2 九华山佛教文化特点
        3.2.1 独具皖南民居特色的佛教建筑
        3.2.2 众多佛教传奇人物及真身菩萨
        3.2.3 深入人心的地藏信仰
        3.2.4 奇特的佛教民俗文化
    3.3 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3.3.1 九华山在佛教名山中地位
        3.3.2 九华山旅游接待人数及消费结构
        3.3.3 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3.4 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4.1 佛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3.4.2 景区商业化现象严重
        3.4.3 景区开发不均衡
        3.4.4 周围社区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有限
        3.4.5 生态环境面临威胁
第四章 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4.1 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
        4.1.1 基于宗教学理论的旅游开发战略
        4.1.2 基于文化线路理论的旅游开发战略
        4.1.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开发战略
    4.2 九华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具体构想
        4.2.1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4.2.2 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创新
        4.2.3 拓展客源市场
        4.2.4 佛教旅游人才培养
        4.2.5 生态环境保护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浅谈对道教名胜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教义理思想在道教名胜中的表现
    1.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山
    2. 敬天祭祖、神仙信仰与古
    3. 仙道贵生、度己度人与潜
    4. 重本归源、普化十方与镌
二、保护好道教名胜的现代意义
    1. 道教名胜是传播道教传
    2. 道教名胜是人类思想文
    3. 道教名胜是以道教信仰
三、保护道教名胜的基本措施
四、道教名胜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价值

四、浅谈对道教名胜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游客感知的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评价及模式研究[D]. 陈蓓.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7)
  • [2]30年境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综述[J]. 谢若龄,吴必虎. 旅游学刊, 2016(01)
  • [3]基于佛文化视角下的农业生态园规划研究 ——以安徽省天品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例[D]. 田野.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4)
  • [4]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 苌乾坤. 安徽大学, 2012(10)
  • [5]舟山佛教文化资源的历史与现状及开发构想[D]. 刘杰. 浙江海洋学院, 2011(11)
  • [6]佛教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 ——以南岳衡山为例[D]. 王金安.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7]基于生态链的道教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研究[D]. 崔新. 复旦大学, 2010(03)
  • [8]宋朝保护名胜的政策与措施研究[D]. 郑胜明. 河北大学, 2008(S1)
  • [9]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安徽九华山为例[D]. 程春旺.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10]浅谈对道教名胜的保护与合理利用[J]. 胡诚林. 中国道教, 2003(06)

标签:;  ;  ;  ;  ;  

论道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