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探讨

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探讨

一、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郭子豪[1](2021)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黄土丘陵沟壑区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以及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质量耕地短缺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的粮食安全与人居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开发当地土地潜力,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了大规模沟道土地整治工程。针对沟道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控制工程管涌、新造土地不均匀沉降及盐渍化等水系失衡灾害,本研究选取不同典型沟道土地整治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物理与数学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流域水系平衡对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响应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应成果,对整治流域所出现的一系列水系失衡灾害进行安全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流域自响应理论”的完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是流域水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自响应理论”认为:流域系统内各要素是相互联系与运动的,运动的目标是追求系统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当系统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系统平衡受到破坏,流域系统会自动朝着建立新平衡的方向发展。本研究表明:流域水系多年平均也是平衡的,当水系要素受到干扰,如土地整治切削边坡、填埋沟道等人为活动,水系平衡被打破,流域水系将自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平衡。在新的调整过程中,如得不到合理的调控,将会出现一系列水系失衡引发的灾害,如切削高陡边坡截断流路出现的水流出露点高悬、沟道因填埋“造地”形成的控制工程管涌及盐渍化等。本研究通过构建室内物理与数学模拟模型,对水系平衡运动过程中的水动力要素进行模拟和调控,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完善了“流域自响应理论”中水系变化与沟道土地整治的互馈机制。(2)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所构建的室内实体模型得出,在室内模拟沟道上层工程黄土填埋0.1m,下层填埋粗砂0.9m,地下水埋深0.6m,总降雨量为120mm的条件下,相对于裸坡未整治沟道,裸坡梯田沟道、植被梯田沟道、秸秆覆盖梯田沟道与60%裸坡沟道土地整治可以分别平均减少地表径流25.78%、45.51%、62.40%和42.1%,表明随着沟道整治措施比例的增大,沟道水系中地表径流转化减少,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比例增多;在相同模拟沟道与降雨量下,随着降雨强度从45mm/h以15mm/h等梯度增加到120mm/h,裸坡未整治沟道、裸坡梯田沟道、植被梯田沟道和秸秆覆盖梯田沟道,其地下水转化了分别减少27.2%-53.3%、3.9%-13.7%、27.9%-33.3%、3.2%-10.8%,而60%裸坡沟道土地整治沟道地下水补给量则变化不大,表明沟道土地整治可以显着拦截暴雨径流,并将其转化为沟道地下水。(3)室内试验难以实现的条件下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水系平衡影响。本研究基于室内实体模型模拟结果,构建、率定并验证了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水系平衡影响的HYDRUS-3D及Visual MODFLOW模型,模拟了室内试验难以进行的更大雨强和黄土填埋厚度下的沟道水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下层填埋粗砂0.9m,地下水埋深0.6m,总降雨量为120mm的条件下,当降雨强度从30mm/h增加到150mm/h,沟道土地整治措施下的平均地下水位降低了6.24%;工程黄土填埋厚度从0.1m增加到0.4m,地下水位平均降低了13.62%。表明工程黄土填埋厚度的增加对地下水转化的削弱作用要强于降雨强度的增加对地下水转化的削弱作用。因此,在土地整治沟道黄土填埋深厚区域,需要进行水系调控,增加地下水转化,避免地表径流长时间蓄积所带来的灾害。(4)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水文比拟、卫星监测影像以及构建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影响的Visual MODFLOW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延安新区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降雨量40-60mm条件下,延安新区所在桥儿沟流域出口最大洪峰流量为6.16-9.24m3/s,次降雨之后的平均地表径流总量是未整治前的3.04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土地整治实施所带来的地表径流过多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持续的水土保持治理以及城市绿化、人为灌溉、沟道填埋等原因,延安新区表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由0.102增加到0.163。数值模型模拟表明,整治区域挖方区地下水较少,而填方区地下水分布则较为集中;整治流域周围存在100m高度左右的高陡边坡集中区域,此处地下水活动较为频繁,有较大几率发生水系失衡灾害;在高陡边坡集中区域布设地下水排泄盲沟可令地下水位最大降低26m左右,减小了地下水活动频繁带来的负面影响。(5)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调控与防治。针对流域水系失衡引起沟道侵蚀测量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利用卫星影像测算侵蚀沟道特征参数的方法,其对切沟的测算精度可达97.4%,对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溃坝土方量测算精度可达91.1%,满足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灾害的调查需求;室内试验及模拟结果表明,相同降雨强度下,60%比例的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提高沟道整治坝体设计洪水标准65.6%;优化地下水排泄盲沟防盐碱化和控制工程管涌设计,应用结果表明其减少土壤水分46.81%,降低最大土壤电导率15.41μs/cm,防盐渍化与管涌潜蚀效果良好;布设沟道整治防侵蚀固堤保坎工程的流域,在日降雨量为120mm暴雨条件下,土地整治工程完好率提高了80%以上,表明本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对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进行调控与防治。

李翠艳[2](2021)在《牟汶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影响因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土壤侵蚀加剧,已经并将持续影响全球土壤保持服务功能。鲁中山区牟汶河流域作为山东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壤流失较为严重。近些年来牟汶河流域实施了退耕还林(草)、水土流失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然而这些治理措施是否已有效减缓鲁中山区牟汶河流域土壤侵蚀?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科学的回答。本研究基于1990—2018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监测数据,利用RUSLE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山东省鲁中山区牟汶河流域土壤侵蚀与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讨了土壤保持功能的主导影响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1990-2018年牟汶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范围为486.04~846.24t·km-2·a-1。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地势高、平均坡度大的山地丘陵地区及坡耕地地区;1990-2018年牟汶河流域土壤侵蚀总体趋于改善,土壤侵蚀模数逐渐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总体表现为由轻度及以上侵蚀向微度侵蚀转化。土壤侵蚀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大有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总体上呈现土壤侵蚀随着坡度的增加先逐渐严重后趋于缓和的状态。近30年牟汶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对土壤侵蚀模数减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1990-2018年牟汶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范围为787.48~897.2t·km-2·a-1。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分布显着差异,总体呈现四周高而中部低、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1990-2018年牟汶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整体增强,土壤保持强度逐渐由低度保持向高度保持转化。各类景观类型中,林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能力最高,其次为草地和耕地,未利用地土壤保持能力最低。林地、草地为土壤保持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加强林草地保护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保持功能,对牟汶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起着重要作用。(3)因子探测器结果表明,1990-2018年坡度为影响土壤保持功能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为海拔;2018年植被覆盖度为影响土壤保持功能的主导因素,其次为坡度。近30年来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保持功能的解释力逐渐增强。对土壤保持的贡献作用也越来越大。双因子探测器计算结果表明,土壤保持各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有利于增强各因子对土壤保持功能的解释力,其中坡度与植被覆盖度的协同作用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力最强,解释力达到30%以上。这极大地增加了单因子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力。因此加强林草地保护和禁止陡坡耕地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增强是非常必要的。

姜艳艳,张舒[3](2021)在《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必须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推动水土保持的生态保护建设,是我国进行生态保护战略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阳祥[4](2020)在《鄱阳湖区红壤坡耕地氮磷地表及垂向输移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红壤是我国地带性土壤,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低山丘陵岗区,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由于南方红壤丘陵区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土层薄、易被冲刷侵蚀、农业活动频繁以及植物分布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问题已迫在眉睫。坡耕地的氮磷流失不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迁移至水体还容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污染问题,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江西是我国红壤分布的中心区域,鄱阳湖区坡耕地在江西省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通过在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开展坡面径流小区试验、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和土壤渗漏小区试验,以鄱阳湖区红壤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开展氮磷地表及垂向输移研究。通过在同一坡面设置裸露坡地(LL)、顺坡耕作(SP)、常规耕作+稻草覆盖(DCFG)、顺坡耕作+植物篱(SPZWL)、横坡垄作(HP)等5种处理12个径流小区的观测试验,进行坡耕地氮磷地表输出特征研究。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和土壤渗漏小区试验设置裸露和覆(敷)盖2种处理,进行坡耕地氮磷垂向输出特征研究。经2016-2018年期间的观测、取样、测试及分析后,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均有重要影响。各项耕作措施的减流效益依次为:DCFG>HP>SPZWL>SP;减沙效益依次为:HP>DCFG>SPZWL>SP>LL。DCFG的减流效益最佳,为74.70%,HP的减沙效益最佳,为91.66%。(2)与传统的顺坡耕作相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顺坡垄作+植物篱、稻草覆盖和横坡垄作措施对地表径流中总氮输出的拦截率分别为69.79%、33.56%和66.14%,对总磷输出的拦截率分别为65.76%、90.17%和80.00%。(3)磷素在地表的迁移过程中主要随侵蚀泥沙输出为主,随泥沙输出的磷素占96.11%~98.42%;氮素在地表的迁移过程中既有随地表径流输出,又有随侵蚀泥沙输出,不同处理下的占比不同。侵蚀泥沙中的氮素形态主要以有机氮为主,地表径流中以无机氮为主。(4)通过室内淋溶试验得出淋溶液中以氮素为主,磷素的淋失量较小。随着淋溶天数的增加,氮素浓度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在淋溶过程中氮素主要以硝态氮的形态淋出,硝态氮是红壤坡耕地氮素垂向输出损失的主要形态和水体氮污染的重要威胁。与裸露红壤相比,间歇淋溶试验中秸秆覆盖处理下淋溶液的总氮和总磷累积量分别减少了19.4%和23.3%;采用秸秆覆盖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抑制红壤在淋溶过程中氮素特别是硝态氮的淋失,对磷素的淋失也有抑制作用。(5)通过土壤渗漏小区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的观测试验表明,红壤坡耕地地表及垂向输出的氮素在径流中主要以硝态氮为主,敷盖措施可通过改变坡面的水文过程,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少随地表径流输出的氮素,但是也具有地下径流氮素输出危害的风险。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鄱阳湖区红壤坡耕地氮磷的输移特征,可为我国南方红壤区坡耕地的养分迁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研究提供理论补充,可为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水土保持工程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黄莎琳,丁宇浩,王君惠,喻武[5](2020)在《高海拔寒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三五"规划不断推进,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应运而生。开发建设项目过程中对周围土地的扰动和植被破坏等,需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的有效配合,以防治水土流失。基于此,就高寒区开发建设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中植物水土保持的作用机理及水土保持工程植物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水土保持工程植物的发展方向。

袁和第[6](2020)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因其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加上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国十分重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恢复,社会经济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今我国已将建设生态文明放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有必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现状和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总结,指导黄土高原新时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实践和理论研究等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以我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黄土高原中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其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从而为未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1)阐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利用径流调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理论等理论,解释了小流域、及其综合治理和模式的相关概念和内涵,认为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是解决一个独立单元的生态问题,更是由生态问题、社会经济和发展现状、资源利用等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大复合系统。(2)选择土地利用现状、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作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体系构成的调查对象。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显着影响了区域的土地利用,6个典型小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农地,分别占调查流域总面积的46.7%、25.9%、17.7%,植被建设是黄土高原最常见的水土流失治理手段之一;常见工程措施包括梯田、鱼鳞坑、水平阶和水平沟和淤地坝等,其中梯田是最为常见的工程措施,6个流域梯田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20.7%。根据不同的自然状况和经济条件,水土保持措施有各不相同的布设和配套方式。(3)以土壤有机碳为指标评价,以人工干预恢复措施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六个流域内总共设置了40个样地研究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改良效益。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来了显着的碳汇效益,草地(39.42±22.21 t·hm-2),撂荒梯田(34.11±7.66 t·hm-2),梯田(32.48±11.27 t·hm-2),灌木(32.16±23.33 t·hm-2)和经济林(31.39±20.93 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显着高于坡耕地(18.08±5.44 t·hm-2)(P<0.05)。人为管理会显着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结构,能够将土壤有机碳的表聚性削弱13.6%(P<0.05),同时土壤的固碳能力受到气候和土壤的深刻影响,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的结合,通过人为的促进和自然的恢复,可以表现出更好的碳汇效益。(4)利用不同小流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和主导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分布及搭配情况,结合小流域的经济发展政策,提出了6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基础,阐述了其形成机理和影响要素。立体对比各个流域,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异质性与广泛性,即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应科学借鉴,注重细节与差别进行因地制宜的精准改良。在新时代背景下新模式的构建应当积极践行新理念,注重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政策、产业和环境的结合,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更是创造“金山银山”的可行之道。

史晨璐[7](2020)在《喀斯特断陷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对土地利用及石漠化治理措施时空变化的响应》文中认为喀斯特断陷盆地地形复杂,可利用水分稀缺,土地资源匮乏,长期面临不同程度的石漠化问题,加之2000年以来实施的石漠化治理工程项目,当地土地治理越发频繁而复杂,人为干扰活动影响着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提供的人类福祉。为了客观评估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石漠化治理措施实现的生态效益,试图从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反映更深层次的人地关系,本文基于断陷盆地多时序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阐明断陷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变化规律,运用生命周期评估理论中的研究方法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土地占用、土地转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造成的影响;将石漠化治理工程时空分布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结合,探讨石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后植被碳源/汇变化情况,衡量不同阶段各类治理措施实施效果及其生态效益。本文通过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造成的影响,促进土地合理布局和生态修复项目有效实施,实现断陷盆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0—2015年断陷盆地NPP年际变化呈现曲折波动,西、北部区域呈现集中改善,中、南部区域则零散退化;显着变化区域以上升趋势占优,并且NPP上升趋势集中区域和NPP下降区域均成弱持续性。NEP由平稳变化过渡为显着提升,贵州断陷盆地区域在2010—2015年变化与其他两省有明显差异,NEP下降区域集中在贵州断陷盆地区域和云南宣威县东部。NPP与NEP多年均值基本呈现一致空间分布。(2)林地占用潜在植被生产力与NPP之间差值由西向东逐步增加,与林地面积减少有一致空间趋势,研究区北部林地植被改善,东部盘县、普安县、陆良县则存在林地天然退化。研究区中部、东南部土地转化发生频繁,云南断陷盆地区域土地转化NPP小幅增益,贵州断陷盆地区域则出现大幅损失。80%土地转化方式使得NPP增益,其中退耕还林、草林转化区域普遍实现明显NPP增益。(3)石漠化治理2011—2016年,封山管护是实施效果最佳的治理措施类型,适配于大部分实施区域,封山育林(草)、林草措施次之;农业措施实施效果不如无治理措施自然恢复,但其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收益;工程措施效果两极分化严重。云南断陷盆地区域尚未实施治理措施的区域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具备一定植被自我恢复能力。(4)石漠化治理2000—2005年除综合治理措施外,其他治理措施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石漠化治理近期,85%治理措施变更区域实现NEP提升,其中封山育林(草)—封山管护植被改善程度最为可观。而无治理措施、封山管护、封山育林(草)向工程措施转化时,植被恢复效果不复以往。

赵瑾[8](2020)在《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理事物都占有特定的空间、拥有其独特的位置,所以对地理事物的研究和分析都必然地根植于一定的区域。区域性作为地理学的根本特性之一,在中学阶段主要是通过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体现的。区域地理的学习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也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过程提供具体的地理事象,介绍该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分布规律等。介于以上原因,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复习课型作为一种普通且重要的课型在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中学教学中,把大把的复习课课时放在高三年级,高一、二年级对复习课重视不够,课时安排得不到保障,内容枯燥且效率不高。怎样在复习课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于教学策略、复习课教学以及区域地理复习的相关文献,明确了国内外有关于教学策略、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以及典型国家有关区域地理教学的研究;界定了课型、教学策略与地理教学策略的概念;其次,调查了临汾市第十二中学高二学生的区域地理复习课地理学习情况;分析了高二学生区域地理复习存在的问题并了解了高二年级学生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课时对课堂的期望,证明了优化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必要性。接着,结合本研究所处临汾十二中进行的教学观察和实践,从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内容重组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师”和“生”两个方面的提高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效率的策略,同时选择了以某一知识点为例说明策略的实施过程;并且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整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为高二年级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的进行提供了借鉴。最后,通过教学实验对所提出的策略进行了效果评定,证明在进行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时采用本文中提出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高二年级区域地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复习课教学时间内对提升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提高考试成绩。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目前的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不被重视,课时较少,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从而导致复习课的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普遍认为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中难度居中,对其学习兴趣不足,但能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以死记硬背为主,复习课堂中学习主动性差,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考试中制约成绩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难以将教材中学习的案例知识迁移到试题给出的情境中去,无法把握答题点。其次,对人教版必修三区域地理进行了知识专题重组,从在教学活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两个角度设计了策略;基于教师的“教”的教授策略为整理教材内容,重构知识结构;整合多种教材,开阔综合视野;精心设置变式,达成教学联系;特殊课型联系,结合讲评课型。基于学生的“学”的学习策略是培养综合思维,主动性地寻找知识联系;提高钻研意识,逻辑性地整合知识结构以及达成知识迁移,创造性地开拓案例情境。并且拿出具体实例,对应所提出的每一个教学策略进行体现,而且还以“区域农业生产——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这一节内容为例,进行了复习课教学设计;继而通过期中考试卷中的两道代表性题目设计了讲评课型与复习课相联系的课例为本研究提出的有关于高二年级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提供了借鉴案例。最后,通过教学实验的结果证明了本文中提出的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并且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实验前的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发现在进行了教学实验之后实验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这表明本研究提到的有关于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

迟宇博[9](2020)在《多措施情境下黄绵土坡地侵蚀产沙及磷素流失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坡地水土流失是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质量退化、侵蚀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控制坡地水土养分流失是防控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选取3个雨强(60mm/h、90mm/h、120mm/h),3个坡度(10°、15°、20°),2类下垫面(裸地、植被),3种生物炭含量(0%、3%、6%),2种耕作方式(平作、横坡垄作),研究不同坡度、不同雨强、不同措施对坡地土壤侵蚀和磷素流失的影响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降雨初期不同条件下植被坡面和裸地坡面的累积径流量与累积泥沙量增幅均较大,产流20min后增长幅度减缓。两种坡面的累积径流量和累积泥沙量与降雨历时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0.65),累积径流量和累积泥沙量之间可用幂函数关系表示,且拟合效果较好(R2>0.97)。(2)不同条件下裸地坡面和植被坡面的径流量、产沙量和磷素流失量整体上与坡度和雨强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坡面下均存在土壤侵蚀和磷素流失临界坡度,在90mm/h雨强条件下,裸地坡面土壤侵蚀和磷素流失临界坡度存在于15~20°范围内。植被坡面受黑麦草涵水固土作用影响,在120mm/h雨强下15~20°范围内存在土壤侵蚀临界坡度,在90mm/h和120mm/h条件下均出现磷素流失临界坡度,且临界坡度均处于15~20°之间。(3)在不同坡度、雨强条件下,两种坡面磷素流失形态均以颗粒态为主,裸地坡面上PP/TP比例范围为95.39~98.75%,整体高于植被坡面PP/TP比例87.83~97.88%,在同一坡度、雨强条件下植被坡面上PP/TP比例均小于裸地坡面,且两种坡面的PP/TP比例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大而增大。(4)在同一雨强(60mm/h)不同坡度(10°、15°和20°)和同一坡度(10°)不同雨强(60、90 mm/h和120mm/h)条件下,横垄措施,植被覆盖,或将植被覆盖分别与横垄措施、3%生物炭措施合理配用均能有效减缓泥沙及养分流失。相同条件下坡面泥沙、磷素流失量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大而增大。裸地坡面上横垄措施减沙固磷效应随坡度、雨强的增大而减弱,在暴雨、陡坡条件下易失效。植被减沙率随坡度和雨强的增大而增大,但固磷率随雨强的增大而降低,且植被与横垄措施相结合在不同条件下均能有效阻控泥沙和磷素流失。

冯水龙[10](2020)在《城市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开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城市居住人口大幅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扰动、破坏了城市水土资源,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大幅增加的城市人口对住房需求不断增多,导致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地产建设项目急剧增加,大量的房地产建设项目在城市市区及其周边开工建设,房地产建设逐渐成为主要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房地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占压、扰动和破坏城市原有地形地貌、土地及植被,改变项目建设区域及其周边水土资源的自然平衡状态,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危及项目本身的建设施工安全,而且会给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环境、城市防洪安全及城市生态景观造成极大危害和破坏。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逐渐成为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重点。本文针对城市房地产建设项目,在介绍分析房地产建设项目建设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总结了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包括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环节、水土流失时空分布、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和时段等。通过调查勘测房地产建设项目实际情况,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环境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按照分期分区防治的理念,对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进行了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根据防治区划分结果和防治措施界定结果,分区进行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构建了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组成的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给出了防治措施布置图和防治措施体系框图。对临时防护措施、表土保护措施、土地整治措施和降水蓄渗措施进行了典型设计,论述了设计理念、理论和技术,给出了措施典型设计图。以宁波市孝闻巷地块住宅小区建设项目为例,介绍了项目概况,在项目水土保持评价和水土流失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了水土保持设计,并参照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分析了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经分析,水土保持设计的各项措施实施后,项目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0.8908hm2,林草植被建设面积将达到0.2675hm2,可减少水土流失流量273.31t,6项防治指标,除项目不涉及表土保护率外,其余各项防治指标,水土流失治理度达100%,土壤流失控制比达1.7,渣土防护率达99%,林草植被恢复率达100%,林草覆盖率达30.03%,均达到了一级标准下的防治指标值目标要求,项目水土保持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城市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借鉴指导,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保障城市生态和防洪安全以及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二、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整治的内涵与国内外发展趋势
        1.2.2 国内外沟道流域水土保持技术发展与现状
        1.2.3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现状
        1.2.4 土地整治措施对沟道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
        1.2.5 土地整治对沟道水系影响研究与评价方法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2.1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室内试验模拟系统
        2.2.2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室内模拟试验设计与试验材料
        2.2.3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室内模拟试验试验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2.2.4 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研究区域
        2.2.5 沟道土地整治水系平衡数值模拟平台
第3章 沟道土地整治条件下“流域自响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3.1 “流域自响应理论”简述
    3.2 沟道土地整治水系平衡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3 沟道土地整治下的“流域自响应理论”完善
    3.4 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的沟道整治条件下水系平衡新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
    4.1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产汇流的影响
        4.1.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
        4.1.2 降雨强度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
    4.2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土壤水变化的影响
        4.2.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土壤水的影响分析
        4.2.2 降雨强度对土壤水的影响分析
    4.3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
        4.3.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4.3.2 降雨强度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4.4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沟道降水分配各水系要素的影响
        4.4.1 不同整治沟道措施对沟道水系要素分配的影响分析
        4.4.2 降雨强度对沟道水系要素分配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值模型不同线性沟道土地整治条件下水系平衡模拟
    5.1 基于HYDRUS-3D不同条件下线性沟道土地整治水量转化模拟分析
        5.1.1 HYDRUS-3D模型的建立
        5.1.2 不同模拟沟道下垫面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5.1.3 基于室内模拟条件下不同沟道土地整治条件对水系要素转化影响
    5.2 基于Visual MODFLOW不同线性沟道整治下垫面对地下水位影响模拟
        5.2.1 Visual MODFLOW模型的建立
        5.2.2 不同模拟沟道下垫面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5.2.3 基于室内模拟不同沟道整治下垫面对地下水动态变化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的影响
    6.1 基于实地调查和水文模型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6.1.1 基于水文比拟法和SCS模型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6.1.2 基于水土保持监测资料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6.2 基于ESA CCI土壤含水量数据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6.3 基于Visual MODFLOW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
        6.3.1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与建模
        6.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水文地质参数设定
        6.3.3 模型率定及模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调控与防治技术
    7.1 基于Google Earth的沟道土地整治坝体冲毁量的测算技术
        7.1.1 Google Earth对地观测原理
        7.1.2 系统与随机误差及纠偏
        7.1.3 侵蚀量计算过程
        7.1.4 侵蚀量计算结果与精度分析
        7.1.5 沟道土地整治坝体冲毁侵蚀量测算验证
    7.2 沟道土地整治对沟道控制工程设计标准的影响
        7.2.1 对沟道控制骨干坝体设计标准的影响
        7.2.2 对坝地田坎防护的影响
    7.3 沟道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防治及地下水排泄调控措施设计
        7.3.1 高边坡水流出露点处工程及植被修复技术
        7.3.2 整治沟道控制性工程的管涌防治技术
        7.3.3 整治沟道新造农田地下水排泄调控技术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牟汶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土壤保持功能
        1.2.2 土壤侵蚀与土壤保持功能定量评价研究
        1.2.3 土壤保持功能定量归因分析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区域土壤侵蚀量估算及其特征分析
        1.3.2 区域土壤保持功能估算及其特征分析
        1.3.3 区域土壤保持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1.4 研究方法
        1.4.1 GIS空间分析法
        1.4.2 遥感技术方法
        1.4.3 定量模型计算法
        1.4.4 地理探测器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自然环境状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植被
        2.2.5 水土流失现状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RUSLE模型数据获取及因子处理
    3.1 数据获取与来源
        3.1.1 气象数据
        3.1.2 土壤数据
        3.1.3 DEM数据
        3.1.4 植被覆盖数据
        3.1.5 土地利用数据
        3.1.6 泥沙径流数据
    3.2 主要因子的处理与分析
        3.2.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3.2.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3.2.3 坡长因子L和坡度因子S
        3.2.4 植被覆盖和管理因子C
        3.2.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3.3 模型的适应性评价与验证分析
        3.3.1 模型适应性评价
        3.3.2 验证分析
4 牟汶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
    4.1 牟汶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特征
    4.2 牟汶河流域土壤侵蚀总体变化特征
        4.2.1 不同景观类型土壤侵蚀变化特征
        4.2.2 不同植被覆盖土壤侵蚀变化特征
        4.2.3 不同坡度土壤侵蚀变化特征
        4.2.4 不同海拔土壤侵蚀变化特征
    4.3 小结
5 牟汶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分布特征
    5.1 牟汶河流域土壤保持强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5.2 子流域土壤保持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5.3 不同景观类型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特征
    5.4 不同植被覆盖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特征
    5.5 不同坡度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特征
    5.6 不同海拔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特征
    5.7 不同景观格局土壤保持功能变化特征
        5.7.1 流域景观格局分析
        5.7.2 类型尺度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5.8 小结
6 牟汶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6.1 土壤保持影响因素选取
    6.2 土壤保持功能单因子影响分析
    6.3 土壤保持功能交互因子影响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保关系
2 水土保持的主要方法
    2.1 农业性措施
    2.2 工程性管理
    2.3 生物性手段
    2.4 生态环境方式
3 水土保持的作用
    3.1 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影响
    3.2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新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
5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启发
    5.1 做好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支撑
    5.2 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5.3 推进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环保建设

(4)鄱阳湖区红壤坡耕地氮磷地表及垂向输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3.1 水体氮磷来源研究综述
        1.3.2 坡地氮磷地表流失研究综述
        1.3.3 土壤氮磷淋溶研究综述
        1.3.4 坡地氮素垂向输出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区概况
        1.5.1 鄱阳湖区红壤坡耕地概况
        1.5.2 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概况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坡面径流小区试验
        2.1.2 土柱淋溶试验
        2.1.3 土壤渗漏小区试验
    2.2 测试方法
        2.2.1 坡面径流小区试验观测
        2.2.2 土柱淋溶试验观测及测试
        2.2.3 土壤渗漏试验观测
        2.2.4 降雨量观测
        2.2.5 氮磷的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红壤坡耕地氮磷地表输移特征
    3.1 研究区降雨特征
    3.2 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2.1 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3.2.2 坡耕地不同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3 坡耕地不同措施对地表径流中氮磷输出特征影响
        3.3.1 地表径流中氮磷总量输出特征
        3.3.2 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拦截面源污染效益
    3.4 小结
第四章 红壤坡耕地氮磷地表输移赋存形态特征
    4.1 氮磷在径流和泥沙中的分配特征
    4.2 地表径流中各形态氮的输出特征
    4.3 侵蚀泥沙中氮的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
        4.3.1 侵蚀泥沙中氮的赋存形态特征
        4.3.2 侵蚀泥沙颗粒分布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红壤坡耕地氮磷的垂向输移特征
    5.1 基于室内土柱模拟的坡耕地红壤氮磷淋溶特征
        5.1.1 土壤氮淋失特征
        5.1.2 土壤磷素淋失特征
        5.1.3 单次过程中氮磷淋溶特征
        5.1.4 氮磷淋溶特征对比分析
    5.2 自然降雨条件下红壤坡耕地氮素垂向输移特征
        5.2.1 垂向分层产流特征
        5.2.2 不同氮素形态输出浓度特征
        5.2.3 不同氮素形态输出总量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高海拔寒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机理
2 水土保持工程植物研究现状
    2.1 开发建设项目中植物类型
    2.2 不同植物配置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状况
    2.3 植物措施技术研究状况
    2.4 植物措施效益评价研究状况
3 展望

(6)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内涵述评
        1.3.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内涵
        1.3.2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内涵
    1.4 小流域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述评
        1.4.1 径流调控理论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3 系统科学理论
        1.4.4 水土保持学原理
        1.4.5 生态经济学原理
        1.4.6 恢复生态学原理
        1.4.7 景观生态学原理
    1.5 国外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述评
    1.6 国内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述评
    1.7 国内水土流失治理阶段划分
        1.7.1 起步与探索阶段
        1.7.2 全面规划、重点治理阶段
        1.7.3 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阶段
        1.7.4 注重效益、依法防治阶段
        1.7.5 以生态修复为主,集中规模治理阶段
        1.7.6 以生态修复和工程措施结合的大规模布局阶段
        1.7.7 统筹生命共同体的保护与调控阶段
    1.8 新时代生态建设理念
        1.8.1 “两山”理论
        1.8.2 山水林田湖草统筹理论
        1.8.3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
        1.8.4 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8.5 水土保持信息化
2.研究区选取与概况
    2.1 研究区的选取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陕西市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
        2.2.2 陕西省延安市羊圈沟小流域
        2.2.3 陕西省延安市纸坊沟小流域
        2.2.4 甘肃省西峰市南小河沟小流域
        2.2.5 甘肃省天水市罗玉沟小流域
        2.2.6 甘肃省定西市龙滩沟小流域
3.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3.2.2 典型流域治理措施体系分析
        3.2.3 典型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
        3.2.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土壤改良效益
    3.3 研究方法
        3.3.1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3.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土壤改良效益
    3.4 数据收集说明
        3.4.1 DEM数字高程数据
        3.4.2 水土流失及治理效果图片、治理措施图片
    3.5 技术路线
    3.6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4.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4.1 小流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
    4.2 小流域主导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类型
        4.2.1 主导植物措施体系
        4.2.2 主导工程措施体系
        4.2.3 主导耕作措施及其配置模式
    4.3 本章小结
5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5.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模式
    5.2 风蚀水蚀交错区防蚀固沙模式
    5.3 生态经济友好型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5.4 黄土高塬“三大体系”治理模式
    5.5 丘三区梯田特色果业开发模式
    5.6 半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5.7 本章小结
6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6.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异质性与广泛性
        6.1.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相似性
        6.1.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差异性
    6.2 自然地理条件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影响
        6.2.1 气象水文的影响
        6.2.2 地形地貌的影响
    6.3 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影响
        6.3.1 水土流失治理受到治理效益的需求影响
        6.3.2 .水土流失治理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
        6.3.3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区域政策为指导
    6.4 本章小结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有机碳效益
    7.1 样地概况
    7.2 相同生态恢复措施在不同流域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
    7.3 同一流域内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
    7.4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
    7.5 生态恢复的土壤碳汇效益
    7.6 气候和土壤对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A 各流域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土壤有机碳储量(t·hm~(-2))

(7)喀斯特断陷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对土地利用及石漠化治理措施时空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
        1.2.2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研究
        1.2.3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及其效益评估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准备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生态系统生产力计算(NPP、NEP)
        3.1.1 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3.1.2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3.2 NPP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3.3 NPP持续性分析
    3.4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3.5 土地利用对NPP的影响
4 喀斯特断陷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变化分析
    4.1 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分析
        4.1.1 NPP时间变化分析
        4.1.2 NPP空间变化分析
    4.2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变化分析
        4.2.1 NEP时间变化分析
        4.2.2 NEP空间变化分析
    4.3 NPP与 NEP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地利用及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
    5.1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
    5.2 2000—2015年土地占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
    5.3 2000—2015年土地转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系统生产力对石漠化治理措施时空变化的响应
    6.1 断陷盆地石漠化治理措施时空变化
        6.1.1 石漠化治理措施转化及时间变化
        6.1.2 石漠化治理措施分布及空间变化
    6.2 生态系统生产力对石漠化治理措施时空分布的响应
        6.2.1 石漠化治理措施恒定对NEP影响
        6.2.2 石漠化治理措施变更对NEP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1.2.3 关于区域地理教学、复习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型的概念
        2.1.2 教学策略的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学习迁移中的正迁移理论
3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现状
    3.1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现状的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及内容
    3.2 高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3.2.1 区域地理难度认知分析
        3.2.2 区域地理学习态度分析
        3.2.3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调查分析
        3.2.4 学生解决地理问题情况的分析
        3.2.5 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的期望分析
    3.3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调查结论及反思
        3.3.1 高二学生区域地理复习课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3.3.2 对教学现状的反思
4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
    4.1 基于教师的“教”的教授策略
        4.1.1 整理教材内容,重构知识结构
        4.1.2 整合多种教材,开阔综合视野
        4.1.3 精心设置变式,达成教学联系
        4.1.4 特殊课型联系,结合讲评课型
    4.2 基于学生的“学”的学习策略
        4.2.1 培养综合思维,主动性地寻找知识联系
        4.2.2 提高钻研意识,逻辑性地整合知识结构
        4.2.3 达成知识迁移,创造性地开拓案例情境
5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5.1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5.1.1 前期分析
        5.1.2 教学策略设计
    5.2 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以期中考试卷(实验前测试题)为例
        5.2.1 前期分析
        5.2.2 教学策略设计
6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效果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与实验设计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设计
    6.2 实验结果分析
        6.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测成绩分析
        6.2.2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6.3 实验结果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多措施情境下黄绵土坡地侵蚀产沙及磷素流失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坡地土壤侵蚀、磷素流失机理
        1.2.2 雨强、坡度对坡地土壤侵蚀、磷素流失的影响
        1.2.3 不同控制措施对坡地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1.3 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目标
        2.1.3 技术路线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2.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坡度、雨强下多措施情境产流产沙特征
    3.1 坡度、雨强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3.1.1 坡度、雨强对裸地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分析
        3.1.2 坡度、雨强对植被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分析
    3.2 不同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3.2.1 不同措施对裸地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分析
        3.2.2 不同措施对植被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分析
    3.3 不同坡度下不同措施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3.3.1 60mm/h下不同坡度不同措施对坡面产沙过程的影响
        3.3.2 60mm/h下不同坡度不同措施对坡面产沙量的影响
    3.4 不同雨强下不同措施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3.4.1 10°坡面下不同雨强不同措施对坡面产沙过程的影响
        3.4.2 10°坡面下不同雨强不同措施对坡面产沙量的影响
    3.5 讨论和结论
        3.5.1 分析与讨论
        3.5.2 结论
第四章 不同坡度、雨强下多措施情境磷素流失特征
    4.1 坡度、雨强对坡面磷素流失的影响
        4.1.1 坡度、雨强对裸地坡面磷素流失的影响
        4.1.2 坡度、雨强对植被坡面磷素流失的影响
        4.1.3 坡度、雨强对坡面磷素流失形态影响
    4.2 不同措施对坡面磷素流失影响
        4.2.1 不同措施对裸地坡面磷素流失影响
        4.2.2 不同措施对植被坡面磷素流失影响
    4.3 不同坡度不同措施对磷素流失影响
        4.3.1 60mm/h下不同坡度不同措施对磷素流失的影响
        4.3.2 60mm/h下不同坡度不同措施对磷素流失总量及形态的影响
    4.4 不同雨强下不同措施对磷素流失影响
        4.4.1 10°坡面下不同雨强不同措施对磷素流失的影响
        4.4.2 10°坡面下不同雨强不同措施对磷素流失总量及形态的影响
    4.5 结论与讨论
        4.5.1 分析与讨论
        4.5.2 结论
第五章 坡面水沙磷素流失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1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坡面水沙磷素流失因素分析
        5.1.1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不同因素对径流量、产沙量的影响
        5.1.2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不同因素对磷素流失的影响
    5.2 基于多元回归方法的坡面水沙磷素流失因素分析
        5.2.1 基于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径流量、产沙量的影响
        5.2.2 基于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磷素流失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城市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房地产建设项目建设特点及环境条件分析
    2.1 房地产建设项目建设特点
        2.1.1 房地产建设项目
        2.1.2 房地产建设项目设计特点
        2.1.3 房地产建设项目施工特点
    2.2 房地产建设项目环境条件
        2.2.1 自然环境条件
        2.2.2 社会经济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分析与总结
    3.1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环节
    3.2 水土流失时空分布
    3.3 水土流失危害
    3.4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和时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构建与设计
    4.1 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
        4.1.1 划分依据及原则
        4.1.2 划分结果
    4.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构建
        4.2.1 防治措施界定
        4.2.2 防治措施布设
        4.2.3 防治措施体系
    4.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典型设计
        4.3.1 临时防护措施
        4.3.2 表土保护措施
        4.3.3 土地整治措施
        4.3.4 降水蓄渗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组成及布置
        5.1.2 施工组织
        5.1.3 工程占地
        5.1.4 土石方平衡
        5.1.5 自然概况
    5.2 项目水土保持评价
        5.2.1 主体工程选址评价
        5.2.2 建设方案与布局评价
    5.3 项目水土流失分析与预测
        5.3.1 水土流失分析
        5.3.2 水土流失预测
    5.4 项目水土保持设计
        5.4.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5.4.2 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
        5.4.3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5.4.4 分区措施布设
    5.5 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
        5.5.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5.5.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D]. 郭子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2]牟汶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 李翠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姜艳艳,张舒.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1(01)
  • [4]鄱阳湖区红壤坡耕地氮磷地表及垂向输移特征研究[D]. 欧阳祥. 南昌工程学院, 2020
  • [5]高海拔寒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的研究进展[J]. 黄莎琳,丁宇浩,王君惠,喻武. 南方农业, 2020(27)
  • [6]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模式研究[D]. 袁和第.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喀斯特断陷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对土地利用及石漠化治理措施时空变化的响应[D]. 史晨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D]. 赵瑾.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多措施情境下黄绵土坡地侵蚀产沙及磷素流失模拟研究[D]. 迟宇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城市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研究[D]. 冯水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生物措施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