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不良的定义和测量

儿童营养不良的定义和测量

一、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hild Malnutrition(论文文献综述)

万青青,张强,万蓉,赵江,刘志涛,杨彦玲[1](2022)在《2016—2017年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2016—2017年共抽取云南省13个县(区)的2869名5岁以下儿童进行询问调查及体格检查。使用2006年WHO生长发育标准计算Z评分,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2869名,其中男童1433名(49.95%),女童1436名(50.05%),儿童低体重率为3.46%,生长迟缓率为6.37%,消瘦率为3.42%。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6~23月龄组低出生体重(OR=4.368,95%CI 2.057~9.275),农村(OR=1.931,95%CI 1.076~3.462),家庭使用非卫生厕所(OR=1.688,95%CI 1.022~2.790),未添加辅食(OR=2.000,95%CI 1.130~3.542)儿童更易发生营养不良。24~59月龄组食物选择或烹调征求儿童意见(OR=3.570,95%CI 1.249~10.204)更易发生营养不良。结论 2016—2017年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有一定改善,但营养不良患病率依然较高。

李辉霞,黄广文,王华,刘娜,吴静,彭中华,黄群,王爱华[2](2021)在《湖南省六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湖南省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2019年8—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湖南省抽取24个区(县)48个街道(乡镇)144个社区(村)的10 442名0~71月龄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来收集儿童、看护人、家庭基本情况及其母亲妊娠期情况,采用统一的仪器测量所有儿童的身长(身高)和体重。分别计算身长(身高)/年龄、体重/年龄、体重/身长(身高)、体重指数/年龄Z评分来评估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不同特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儿童营养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 6岁以下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病率为6.8%(710/10 442),其中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分别为3.1%(328/10 442)、2.7%(280/10 442)和3.3%(343/10 442)。农村地区(OR=1.60)、儿童年龄越大(与0~11月龄相比,12~23、24~35、36~47、48~59、60~71月龄的OR分别为1.42、1.75、1.55、1.70、1.88)、低出生体重(OR=2.72)、看护人民族为少数民族(OR=1.95)和家庭总人口数越多(OR=1.25)是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农村地区和低出生体重是儿童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OR=2.13、3.28)。农村地区、低出生体重、看护人民族为少数民族和家庭总人口数多是儿童低体重的危险因素(OR=2.57、3.34、1.86、1.32)。农村地区(OR=1.43)、儿童月龄越大(与0~11月龄相比,24~35、36~47、48~59、60~71月龄的OR分别为1.63、1.80、1.84、2.17)、低出生体重(OR=2.36)、看护人民族为少数民族(OR=2.88)和家庭总人口数多(OR=1.42)是儿童消瘦的危险因素。而看护人学历高是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和低体重共同的保护因素(OR=0.85、0.76和0.82)。结论湖南省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城乡差异,并且受到月龄、出生体重、看护人民族、学历和家庭总人口数等因素影响。

肖述月[3](2021)在《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体格生长状况及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探索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纠正不正确的饮食和喂养行为,开发适合我国儿童的饮食行为评价和干预工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属于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的一部分。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各2所幼儿园3~6岁儿童纳入研究,总样本量为1741例。2.研究方法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通过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获得五市城区3~6岁儿童体格生长、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等数据资料。体格生长指标包括身高、坐高、体重,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和贫血。本文中所指饮食行为包括儿童饮食行为和看护人喂养行为两部分。利用因子分析提取饮食行为分类公因子的方法,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分为四种饮食行为和四种喂养行为维度。采用量化记分法,将各项饮食行为维度得分按百分位数划分为Q1(下四分位数)、Q2(中位数)和Q3(上四分位数),把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3的定义为有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Q1<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3的定义为不能判定有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1的定义为无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3~6岁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五市城区3~6岁各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超过WHO 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5~岁组和5.5~6.0岁组男童身高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超出3.5cm;5.5~6.0岁组女童身高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超出2.5cm;5.5~6.0岁组儿童体重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男童超出2.4kg,女童超出1.5kg。与我国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相比,除4.5~岁组男童身高、体重,5.5~6.0岁组男童体重均值略高于九市调查中同年龄段同性别儿童身高、体重均值外,其余各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或等于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测量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本研究发现五市城区3~6岁儿童中,低体重率为0.52%,3~岁组(1.57%)低体重率高于4~岁组和5~6岁组。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09%,3~岁组(2.27%)生长迟缓率高于4~岁组和5~6岁组。儿童消瘦率为1.03%。儿童超重率为3.04%,男童(4.10%)超重率明显高于女童(1.97%)。儿童肥胖率为0.92%,独生子女组(1.45%)肥胖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组(0.36%)。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31%,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组(5.46%)贫血率高于阴道分娩组(3.27%),母亲职业为家务组(6.40%)贫血率高于母亲职业为生产/服务业(4.31%)和事业单位组(0.64%)。3.各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率不同。3~岁、4~岁和5~6岁组儿童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主要有经常只吃自己爱吃的食物(流行率分别为40.73%、47.04%和43.79%),经常拒绝尝试不喜欢的食物(流行率分别为40.56%、39.50%和42.16%)。5~6岁组儿童与3~岁和4~岁组相比,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自己挑选食物、与大人同桌吃饭的比例有所提高。4.各年龄组儿童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流行率不同。3~岁、4~岁和5~6岁组儿童看护人存在的喂养行为问题主要有食物选择和烹调很少征求孩子意见(流行率分别为37.94%、28.19%和23.69%)、经常让孩子尽量多吃一些(流行率分别为22.55%、24.06%和27.45%)。5~6岁组儿童与3~岁和4~岁组相比,吃饭时不需要看护人喂、能对食物选择和烹调提出意见的比例有所提高。5.在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食行为限制(OR=4.720,95%CI:1.406~15.841)是儿童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不良进食习惯(OR=3.644,95%CI:1.006~13.339)是儿童消瘦的危险因素,不良进食习惯(OR=1.503,95%CI:1.003~3.026)、缺乏鼓励健康饮食(OR=2.322,95%CI:1.014~5.315)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逼迫喂养(OR=1.961,95%CI:1.074~3.582)是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1.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身高、坐高、体重均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高于WHO 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大部分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或等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标准。2.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问题主要为生长迟缓和超重,对此应有针对性的加强科学喂养指导,帮助儿童树立良好饮食习惯,积极改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3.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及看护人饮食和喂养行为问题流行率均较高,不仅需要改变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其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还应加强看护人的喂养知识,提高其营养健康素养。4.不良进食习惯、逼迫喂养、缺乏鼓励健康饮食、饮食行为限制等是影响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看护人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就餐氛围,增加食物种类,注意烹调方式,尊重孩子的主观进食意愿。

王若素[4](2021)在《深圳市6-14岁在校儿童体格发育大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深圳市部分行政区各中小学在读6-14岁在校儿童体检数据,对其体格发育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曲线绘制,了解现今深圳市在校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分析探讨深圳市在校儿童体格发育的状况,为后续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参与在校体检的深圳市福田区、龙岗区、宝安区部分中小学6-14岁在校儿童,收集年龄、身高、体重等体检数据,筛选后根据所在行政区分为福田区、龙岗区、宝安区三组,另根据学校性质分为公办学校及民办学校两组,分别根据不同分组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差异,计算矮身材、超重、肥胖、营养不良的患病率,绘制各性别生长曲线并按分组比较,分析深圳市在校儿童的体格发育现况。结果:1、体格测量:性别差异:各项指标男童均明显高于女童,但无论行政区、学校性质,9.5-12.0岁年龄段女童的身高均高于同年龄段男童。2、体格测量:行政区间差异:无论年龄、性别,福田区、宝安区儿童体重、身高均高于龙岗区。3、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6-14岁儿童:消瘦总检出率为11.5%(11 730/101733),其中男童为11.5%(6 482/56 491)、女童为11.6%(5 248/45242);超重总检出率为12.02%(12 227/101 733),其中男童为14.2%(8 047/56491)、女童为9.24%(4 180/56 491);肥胖总检出率为10.28%(1 039/101733),其中男童为12.91%(7294/56491)、女童为6.99%(3161/45242)。结论:(1)2018.05-2-19.05深圳市6-14在校儿童总体体格发育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福田区、宝安区、龙岗区等行政区儿童体重随年龄增长有较明显增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总体消瘦、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较既往同类型研究均呈上升趋势,按行政区比较考虑儿童超重肥胖率与该行政区发展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关。(3)儿童超重、肥胖情况呈进展趋势,是与家庭、陪护、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加强对儿童生长的关注和管理。

刘贝贝[5](2021)在《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我国正在进入深度老龄化进程,北京等特大城市的情况尤为严重。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为371.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6.3%。及时有效地发现老年人在健康方面的问题和健康风险,是制定老年人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维护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少疾病负担的基础。老年综合评估(CGA)已经成为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但目前尚缺少易于使用、可供参考的规范化社区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评估工具。现有评估工具大多由单一量表或某些特定功能量表组合而成,多强调单一专业领域内容,存在条目繁多、题目重复、耗时过长等问题,而针对社区老年人的CGA评估量表,研究报道少,多存在维度涵盖不全,特别是忽视对营养不良以及生活方式方面危险因素的筛查,缺少系统的应用研究和使用途径而未得到推广等问题。本课题综合分析全国和城市地区老年人群既往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和国外老年人群在慢病预防、膳食营养、运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建立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池,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和修改,通过预试验调整量表的语言表达,初步形成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并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可接受度等指标进行人群验证,同时对老年人综合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现况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构建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健康综合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编制适用于城市社区人群综合健康状态综合评价量表,评价该综合量表在北京社区老年人中应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及可接受度,并对该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结果进行分析,为北京及其他城市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提供可使用的参考工具,同时为完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综合评估简易版量表,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2013)”为框架,相关领域文献研究为参考,构建初始量表条目池,并通过15位专家评议,形成德尔菲专家咨询表。根据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中专家打分和意见建议,筛选和修订量表条目及内容,形成初始量表。初始量表进行预试验,对量表进行表达效度进行评价,发现和修正量表在表达和初次应用中量表存在的问题,形成待验量表。而后使用待验量表在北京市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进行量表的信效度评价。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量表池: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依据,“中国老年人健康标准(2013)”为框架,文献检索1973年1月-2020年1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老年健康评估工具的文献(包括期刊、学位论文、书籍、论文集等形式),同时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及量表编制过程,并通过课题组及专家评阅、讨论,确定问卷维度和具体条目指标,设计条目具体下设问题和问题选项,编制量表条目池;课题小组根据量表池内容编写德尔菲专家咨询表。(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营养学、心理学、护理学、运动康复学等领域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熟悉研究领域、有兴趣且有意愿完成咨询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的方式将专家咨询表发给各位专家。采集专家个人信息,要求专家对各维度和条目的重要性进行评分(1-5分),并填写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的大小,并对量表的维度和条目内容提出意见建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束后,根据各项打分统计分析结果和专家意见,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返还各位专家,继续进行第二轮函询,经过至少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社区老年健康综合评估初始量表。(3)预试验:采用方便抽样,由课题组成员使用初始量表对30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和身体测量预调查,确定量表语言表达调查对象能否理解、有无歧义,身体测量能否实施,对量表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待验量表。(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在北京市三个区抽取1983位老年人进行量表人群验证,其中371人进行二次调查,即两周后同一调查员对96位老年人使用同一量表进行量表复测,151位老年人由不同于第一次调查的调查员进行量表重测,124位老年人使用校标量表进行量表复测。回收人群现场调查数据,对量表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和可接受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量表条目池的构建:北京社区老年人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共包含疾患与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交往状况、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五个维度,并增加反映肌肉状况的四项身体测量指标,最终构成40个核心条目、62个问题的初始量表池。(2)德尔菲专家咨询:邀请50位相关领域专家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两轮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8.0%、100%,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4、0.86,第一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3.98~4.92,满分比为0.48~0.98,变异系数≤0.34;第二轮咨询结果维度及条目均值为4.45~5.00,满分比为0.51~1.00,变异系数≤0.2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16、0.110(P<0.01),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好、专家意见较一致,函询结果可靠。依据界值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讨论,最终构建的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估量表有5个维度(患病状况、身体功能、认知状况、社会支持与心理、饮食营养与生活方式),30个核心条目,4个测量指标。(3)预试验:为使量表更易被调查对象理解、无歧义,适用于调查人群,方便现场实施,修改身体功能维度5道题目,认知状况维度增设提问要求,社会支持维度替换2题,饮食营养和生活方式维度对身体活动能让增加时间设定,并对1题进行修改。(4)量表的信效度验证:量表的克朗巴赫α为0.849,各维度克朗巴赫α系数为0.358-0.845;总重测信度为0.837,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579-0.910;总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899,各维度评定者组内相关系数为0.280-0.860。量表共提取1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5.65%。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GFI、AGFI为0.961、0.951,均大于 0.9,CFI、IFI 的值分别为 0.926、0.927;大于 0.90,RMSEA为0.039,小于0.080,各维度的理论模型与真实数据拟合较好,结构效度较好。调查对象高分组的得分和低分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t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总量表和各维度量表有较好的区分度。量表平均填表时间为(12.8±4.8)分钟,量表回收率为99.2%,有效回收率为99.1%。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初步形成科学、可靠的城市社区人群的健康综合评估量表,并在北京地区进行老年人群验证,显示本量表及各维度量表基本上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定者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校标关联效度均已通过验证,量表敏感性和可接受度较好。

刘开琦[6](2021)在《我国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掌握我国6~17岁儿童体脂含量(BFM)、体脂率(BF%)、脂肪质量指数(FMI)、内脏脂肪面积(VFA)按照城乡、性别、年龄的分布特征;2.了解按不同体质指数(BMI)分组的6~17岁儿童体脂率分布特征,及按不同腰围(WC)分组的6~17岁儿童内脏脂肪面积分布特征;3.分析城乡、年龄、青春期发育水平、能量摄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静态行为、闲暇静态行为、睡眠时间、父母BMI和家庭经济等因素对6~17岁儿童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为我国6~17岁儿童体格健康和预防超重肥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在我国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和东北7个区域、14个省、28个区/县调查点对6~17岁儿童进行调查。采用生物电阻抗法(韩国Biospace,Inbody770)收集儿童体脂肪指标数据,同时用统一仪器测量儿童晨起空腹身高、体重、腰围等身体测量信息。采用统一编制的问卷收集个人基本情况、Tanner五分期、膳食、身体活动、静态行为、睡眠时间、父母身高体重、家庭全年总收入等信息。利用截止至2021年2月1日调查的具有完整体成分测量和身体测量信息的6~17岁儿童数据建立本研究数据库,最终纳入15 993名儿童用于分析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其中具有完整膳食和身体活动信息的4 475名儿童用于分析6~17岁儿童体脂肪影响因素。运用SAS 9.4和SPSS 25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采用核密度估计研究不同特征分组的儿童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QR)分析儿童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1.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我国 6-,7-,8-,9-,10-,11-,12-,13-,14-,15-,16-和 17-<18 岁男生BFM 中位数(kg)分别为 4.05、4.90、6.50、8.10、9.80、11.85、10.00、9.00、9.45、10.20、11.40 和 11.90;女生 BFM 中位数(kg)分别为 4.00、5.00、6.10、7.40、8.20、10.40、12.00、13.70、14.90、16.10、16.70 和 16.90。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男生BFM在6~11岁迅速增长,随后略有下降,13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生BFM在6~17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11岁男生BFM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女生,12~17岁女生BFM在P25、P50、P75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男女生各年龄组BFM中位数均呈现城市高于农村。我国 6-,7-,8-,9-,10-,11-,12-,13-,14-,15-,16-和 17-<18 岁男生 BF%中位数(%)分别为 18.10、19.50、22.05、24.25、25.40、26.25、20.70、17.90、16.85、17.25、18.15、18.60;女生BF%中位数(%)分别为 18.80、20.30、22.30、23.80、23.00、24.30、26.40、28.15、29.60、30.40、31.30 和 31.60。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男生BF%在6~11岁逐渐增长,12岁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生BF%在6~17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0~11岁男生BF%在较高分位数上高于女生,12~17岁女生BF%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男女生各年龄组BF%中位数均呈现城市高于农村。我国 6-,7-,8-,9-,10-,11-,12-,13-,14-,15-,16-和 17-<18 岁男生 FMI中位数(kg/m2)分别为 2.80、3.20、3.70、4.30、4.70、5.10、4.00、3.40、3.30、3.50、3.80 和 4.00;女生 FMI 中位数(kg/m2)分别为 2.80、3.20、3.60、3.90、3.90、4.50、5.10、5.50、5.80、6.20、6.50 和 6.70。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男生FMI在6~11岁逐渐增加,随后略有降低并保持稳定;女生FMI在6~17岁随年龄增长而增加。9~11岁男生FMI高于女生,12~17岁女生FMI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男女生各年龄组FMI中位数均呈现城市高于农村。我国 6-,7-,8-,9-,10-,11-,12-,13-,14-,15-,16-和 17-<18 岁男生 VFA中位数(cm2)分别为 17.65、20.50、25.60、32.00、37.60、45.65、41.25、36.80、37.15、41.65、45.65 和 47.35;女生 VFA 中位数(cm2)分别为 17.50、20.80、25.60、30.70、34.60、43.90、49.30、55.60、60.80、67.10、70.85和 72.10。按性别、年龄、城乡分布,男女生VFA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2~17岁女生VFA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城市男生VFA普遍高于农村男生,但在9岁(P90)农村男生VFA高于城市男生;城市女生VFA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农村女生。2.按BMI和WC分组的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按年龄、性别及BMI分组,6~17岁体重正常男生BF%中位数为16.40~17.00%,女生为17.60~30.40%;超重男生BF%中位数为21.10~26.00%,女生为24.70~37.70%;肥胖男生BF%中位数为31.85%~33.55%,女生为31.75%~43.40%。超重男女生各年龄组的BF%核密度分布曲线均位于体重正常组曲线和肥胖组曲线之间。6~11岁男生按BMI分组的BF%逐渐增加,12岁之后略有降低并保持稳定;6~17岁女生按BMI分组的BF%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体重正常和超重女生各年龄组的BF%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而11岁肥胖男生BF%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女生。不同BMI分组儿童BF%的性别差异均在12岁以后迅速增大。按年龄、性别及WC分组,腰围正常男生VFA中位数为17.10~37.80 cm2,女生为17.00~66.20cm2;中心型肥胖男生VFA中位数为56.70~103.40cm2;女生为42.10~40.60cm2。中心型肥胖男女生各年龄组的VFA核密度分布曲线均位于腰围正常曲线右侧。腰围正常女生各年龄组的VFA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13岁及以后腰围正常男女VFA差异迅速增加。12~17岁中心型肥胖女生VFA在各分位数上均高于男生,12岁及以后中心型肥胖男女VFA差异迅速增加。3.按BMI和WC分组的6~17岁儿童体脂肪影响因素由于儿童体脂肪相关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也不符合方差齐性,同时为了探讨不同特征分组的影响因素是否有差异,研究采用更稳健全面的分位数回归模型探索6~17岁儿童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因素。3.1体脂率体重正常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BF%水平的增加,男生BF%在0.25、0.5、0.75分位点受多个变量的综合作用。年龄对男生BF%的影响在P10、P25、P50和P75分位数上呈负相关;青春期发育水平与男生BF%呈负相关且其影响呈逐渐上升趋势;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男生BF%的影响在较高分位数(P50和P75)上呈负相关。父母BMI与男女生BF%呈正相关且其影响呈逐渐上升趋势;青春期发育水平和年龄对女生BF%在各分位数上均呈正相关。超重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BF%水平的增加,年龄对男生BF%的影响在各分位数上均呈负相关,而女生则呈正相关;静态行为和闲暇静态行为对男生BF%的影响分别在P25和P90分位数上呈正相关;能量摄入量对女生的影响在P90分位数上呈负相关;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静态行为、睡眠时间与女生的BF%较低分位数(P10和P25)上呈正相关;父亲BMI与男生BF%较低分位数(P10和P50)上成正相关,而女生在P75分位数上呈负相关;母亲BMI与男生在P50分位数上呈负相关,而女生在P25分位数上呈正相关。肥胖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BF%水平的增加,年龄对男生BF%的影响在各分位数上均呈负相关,而女生呈正相关;青春期发育水平对男生BF%的影响在较高分位数上呈负相关;能量摄入量对男生BF%的影响在较高分位数(P50和P75)上呈负相关。3.2内脏脂肪面积腰围正常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VFA水平的增加,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0.25、0.5、0.75、0.9分位点上均呈现多个变量的综合作用。城乡仅对男生和女生的VFA较低分位数有影响;年龄对男生和女生VFA的影响在各分位数上均呈正相关;父母BMI对男生和女生VFA的影响在P25、P50和P75分位数上呈正相关且其影响呈逐渐上升趋势。家庭总收入对女生VFA的影响在较高分位数(P50和P75和P90)上呈负相关且其影响呈逐渐上升趋势。中心型肥胖儿童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VFA水平的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在男生VFA较低分位数上呈负相关且影响最大;父母BMI(P25和P50)和能量摄入量(P75)在男生VFA不同分位点上呈正相关。年龄和母亲BMI在女生VFA各分位数上均呈正相关;父亲BMI和家庭总收入在女生P25和P50分位数上呈正相关;青春期发育水平仅在女生P25分位数上呈正相关。结论:我国6~17岁儿童体脂含量、体脂率、脂肪质量指数、内脏脂肪面积有明显的地区、性别、年龄差异。主要表现为:无论总人群还是分性别,多数年龄组城市儿童体脂肪高于农村儿童。男生体脂肪从6岁逐渐增长至1 1岁以后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而女生随年龄增加呈持续增长趋势,12岁以后性别差异明显。各年龄组超重男女生BF%中位数均介于体重正常和肥胖之间。体重正常和超重女生BF%普遍高于男生,但肥胖男生BF%在11岁高于女生。各年龄组中心型肥胖男女VFA中位数均高于腰围正常。腰围正常组女生VFA普遍高于男生,但中心型肥胖男生VFA在6~11岁时高于女生。青春期发育水平是6~17岁儿童体脂肪重要影响因素。创新与局限性:首次较大规模掌握我国6~17岁儿童BFM、BF%、FMI、VFA分布特征;同时收集膳食、身体活动、静态行为、家庭因素等信息,采用稳健性较好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BF%及VFA的影响因素;首次考虑特定青春期发育水平对儿童BF%及VFA的影响。本研究膳食因素仅考虑了能量摄入量,尚未充分发掘膳食因素对儿童体脂肪的影响,建议深入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及膳食能量来源的影响。

曾茂[7](2021)在《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估问卷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构建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指标体系,并分析中学生营养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中学生的营养教育指导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问卷研制及信效度检验。以营养素养概念为核心,通过文献阅读、小组讨论初步构建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指标体系。采用两轮专家咨询和预试验修正完善问卷。使用经典测量理论进行初步信效度检验并筛选条目。使用SPSS 20.0和STATA 16.0软件对筛选后的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Amos 23.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评价问卷结构效度。第二部分:问卷的初步应用。运用便利抽样选取重庆市29个区县中学生(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价问卷》于2020年9月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匿名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含学生基本情况、获取营养信息的渠道及障碍、营养素养量表三部分。其中营养素养量表包含三个层次(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营养素养)、六个技能(获取、理解、应用、互动、媒介素养、批判技能),共52个条目,总分167分,采用相对评价法将营养素养总分、三个层次和六个技能得分均折算为百分制,得分越高代表中学生营养素养水平越好。按照中位数分为高低两个水平。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对比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的营养素养水平之间的差异,采用两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营养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第一部分:共有18位专家参与德尔菲法,两轮专家权威度均≥0.7,总协调系数分别为0.612、0.431(P均<0.001),专家建议可靠;两轮德尔菲法确定的指标体系包含三个一级指标(层次)和六个二级指标(技能),共59个条目。基于经典测量理论、问卷探索性、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和专业知识判断保留52个条目,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χ2、RMSEA、GFI、AGFI分别为0.000、0.063、0.822、0.790,适配指标基本达到标准;筛选后的问卷总Cronbach’sα为0.849,其中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营养素养的Cronbach’sα分别为0.826、0.942、0.938,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合理的效度。第二部分:问卷的初步应用。营养素养水平:回收有效问卷20372份,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4.39±1.90岁,学生营养素养中位数得分为61.08分。三个层次中位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互动性(70.00分)、功能性(67.68分)、批判性营养素养(45.83分)。六个技能中位数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应用(72.73分)、互动(70.00分)、获取(66.67分)、理解(62.50分)、批判(50.00分)、媒介素养(40.63分)。影响因素分析:在控制其他混杂因素时,少数民族营养素养高水平的具备率低于汉族学生(OR=0.687,95%CI=0.622~0.759);高一和高二学生具备率低于初一学生(OR=0.495,95%CI=0.452~0.543;OR=0.511,95%CI=0.467~0.559);居住在农村的学生具备率低于居住在城镇的学生(OR=0.850,95%CI=0.791~0.913);家庭带养模式为祖辈带养或其他带养模式的学生具备率低于祖-父辈混合带养模型的学生(OR=0.783,95%CI=0.684~0.895;OR=0.831,95%CI=0.729~0.948);与父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学生相比,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中专/职高的学生具备率较高(OR=1.119,95%CI=1.032~1.214;OR=1.190,95%CI=1.063~1.333);与母亲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学生相比,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中专/职高及大专/本科以上的学生具备率较高(OR=1.219,95%CI=1.129~1.316;OR=1.243,95%CI=1.107~1.395;OR=1.296,95%CI=1.094~1.534);超重肥胖的学生具备率低于体质指数正常的学生(OR=0.935,95%CI=0.879~0.995)。结论:本研究研制的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估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目前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其批判性素养有待提高。少数民族、高中生、农村、家庭带养模式为非祖-父辈混合带养模式、父母文化程度较低、超重/肥胖的学生营养素养水平较低,政府、学校、家庭、媒体传播者和食品企业作为学生营养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均应发挥积极作用,重视营养素养教育、完善系统性营养教育课程、加强家庭教育、积极宣传引导正确营养知识,以提高学生营养素养。

丁心悦[8](2021)在《母亲工作时间与我国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需要,女性普遍工作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000年我国25-54岁女性就业率已达到81.6%。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也日趋严峻,2017年我国0-5岁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4%。既往国外研究(美国、澳大利亚)显示,母亲工作时长或者母亲在非标准时间工作均可能增加儿童超重肥胖风险,但这种影响可能对具有不同养育文化及传统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但来自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儿童有所不同。因此,国外研究结论可能无法简单外推或应用到我国。2岁以下是儿童肥胖防控的关键时期,母亲及看护人对儿童肥胖防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缺乏母亲工作时间与儿童超重肥胖关系的研究。因此,补充相关空白对我国儿童肥胖防控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目的:1.母亲工作时长与我国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2.母亲在非标准时间工作与我国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3.母亲工作时长影响2岁以下儿童体重的可能机制。4.2002与2020年母亲工作时长和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关系的比较分析。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通过“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以下简称2020年调查),对2岁以下儿童及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母亲每周工作时长和工作时段的相关信息,也包括可能对母亲工作时间与儿童超重肥胖关系产生混杂作用的相关问题;并通过体格测量获得儿童身高体重等信息。建立2岁以下儿童及母亲相关信息数据库,将研究对象按照母亲是否为主要看护人分为两个人群组。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在控制混杂因素后,对母亲为主要看护人和非主要看护人的儿童,分别分析母亲每周工作时长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并以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城乡分别分层分析母亲每周工作时长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排除母亲每周工作时长超过5天的儿童,做敏感性分析。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每个母亲在非标准时间工作的儿童以1:1配对获得对照组。通过调整混杂因素,利用精确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在非标准时间工作与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关系。利用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中2岁以下儿童及母亲相关信息数据库,探索母亲工作时长可能导致变化的相关指标,包括儿童喂养行为和儿童身体活动等。采用路径分析法探索母亲工作时长对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影响的可能机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现。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以下简称2002年调查)历史数据,根据身体活动调查表部分收集的相关信息推算母亲工作时长。同时提取与2020年一致的混杂因素和2岁以下儿童身高体重数据,建立用于本研究的2002年2岁以下儿童及母亲相关信息数据库。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每周工作时长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按照性别、城乡、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受教育水平分别分层分析母亲每周工作时长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比较2002与2020年母亲工作时长对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研究结果:1.母亲工作时长与我国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1.1母亲为主要看护人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高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OR值(95%CI)为1.55(1.03-2.32);分层分析的结果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且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高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OR值(95%CI)为1.8(1.01-3.20);母亲受教育水平中等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市中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高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OR值(95%CI)为1.69(1.02-2.80),农村儿童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母亲不作为主要看护人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相比,母亲工作时长≤40h/周和>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母亲在非标准时间是否工作与我国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母亲为主要看护人的儿童中,母亲在非标准时间工作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与母亲工作但在非标准时间不工作的儿童相比无显着差异,OR值(95%CI)为1.62(0.39-6.76)。母亲不作为主要看护人的儿童中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值(95%CI)为 0.63(0.39-1.06)。3.母亲工作时长影响我国2岁以下儿童体重的可能机制路径分析结果: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相比,母亲工作时长≤40h/周与0-5月龄儿童身高别体重(WHZ)评分呈负相关(β=-0.008,P=0.004),可能与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0-5月龄儿童断乳率较高、每日户外活动时间较长相关(β=0.107,P<0.001;β=0.061,P=0.002);母亲工作时长≤40h/周与 6-11 月龄儿童WHZ评分呈正相关(β=0.007,P=0.032),可能与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6-11月龄儿童睡眠时间较短相关(β=-0.106,P<0.001);母亲工作时长≤40h/周与12-23月龄儿童WHZ评分同样呈正相关(β=0.064,P=0.006),可能与其睡眠时间较少、尚未添加辅食比例较低和断乳率较高相关(β=-0.140,P<0.001;β=-0.185,P<0.001;β=0.183,P<0.001)。4.2002与2020年母亲工作时长对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变化对2020年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高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而对2002年结果分析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值(95%CI)为1.17(0.73-1.89)。分层分析结果发现:2020年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以及城市儿童中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高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而基于2002年调查结果分析则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儿童中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高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OR值(95%CI)为 6.17(1.15-33.10)。2020年研究发现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2002年调查结果分析则发现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低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OR值(95%CI)为0.51(0.30-0.90)。而基于2002年调查结果分析则发现农村和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儿童及男童中母亲工作时长>40h/周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低于母亲不工作的儿童,OR值(95%CI)分别为 0.4(0.22-0.74),0.42(0.22-0.80)和 0.38(0.16-0.86)。研究结论:1.母亲是主要看护人时,母亲工作时长≤40h/周比母亲不工作的2岁以下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高,对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和城市儿童这种联系更为显着。当母亲不是主要看护人时,尚未发现母亲每周工作时长与儿童超重肥胖存在关联。母亲在非标准时间工作可能与儿童发生超重肥胖之间无显着关联,但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2.母亲工作时长≤40h/周影响儿童体重的可能机制: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儿童断乳和每日户外活动时间而影响0-5月龄儿童体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儿童睡眠时间影响6-11月龄儿童体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儿童断乳、辅食的添加和睡眠时间而影响12-23月龄儿童体重。3.不同年代母亲工作时长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可能不一致。

廖芬[9](2020)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范围内有25亿人存在“隐性饥饿”问题,我国也有近3亿人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微量营养素缺乏对我国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更大,他们的饮食通常以相对便宜的主食作物为主,缺乏足够数量的高价值营养食品。微量营养素缺乏不仅会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健康负担增加,还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全面脱贫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减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控制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事项,中央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实践表明,营养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营养补充剂、食物强化和作物营养强化四种。但前三种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导致总体覆盖范围相对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干预战略,主要通过培育具有较高微量元素含量的主食作物实现,可以有效大面积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着的健康优势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起步较晚,尚未大规模种植和推广,对其实际影响和经济效益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深入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作用及其经济评价,对于改善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和减轻由此带来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以及助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营养改善的视角,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方法、随机对照实验和Becker–De Groot–Marschak(BDM)实验机制为分析框架,创新性的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的视角,采用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探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建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微观层面的健康效益分析和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分析。本研究分别从宏观经济评价、微观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对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及其经济评价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推广、采用和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分析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共包括4个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部分。本章对作物营养强化经济评价方法——DALYs方法进行了介绍与修正,并以健康经济学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为基础,构建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明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为作物营养强化的开展推广提供依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铁强化农产品、锌强化农产品、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以及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成本效益则主要包括作物营养强化的成本、成本收益率和成本有效性。通过构建的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为开展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提供了基础。其次,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部分。立足于DALYs公式,基于上一章构建的经济评价指标,本章采用事前分析的方法,以叶酸强化水稻为例,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进行了事前经济评价,以了解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并且将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效益与其它国家、其它强化方式的进行比较,以期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政府开展、推广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提供支撑。并且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说明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可行性,为微观层面的分析奠定了基础。本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宏观层面缺乏叶酸强化农产品分析的局限性。再次,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在明确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价值可观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中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分别在河南南阳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开展了两个营养干预实验,旨在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方法考察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河南省的叶酸缺乏率是中国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且该地区育龄妇女叶酸补充意识较低,是开展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因此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67天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以了解叶酸强化玉米对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的影响。本实验招募了123名育龄妇女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锌缺乏率较高,并且地理位置偏远,其他干预措施覆盖范围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该地区锌缺乏的有效措施,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开展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8个月的锌强化小麦实验,以了解锌强化小麦对青少年生长迟缓的影响,共有242人参加实验。本章通过两个随机对照实验检验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真实影响,在前面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外部效度。最后,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探讨消费者对于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为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提供依据。本章在作物营养强化能够有效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并具有成本效益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工具BDM机制来了解消费者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对营养改善信息的支付意愿是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经济效益的有效工具。BDM实验仍然选择在河南省南阳市开展,因为营养改善实验是在该地区进行,有前期工作基础,且河南省叶酸缺乏率高,迫切需要改善,而有效地改善则离不开大面积推广,推广又会受到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的影响,因此了解该地区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十分有必要。本次实验共有185名被试参与实验。BDM机制设计不仅可以了解消费者真实的支付意愿,减少“非真诚性”竞价,还可以很好地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因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并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研究的基本结论表明,(1)基于DALYs公式的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研究的有效量化工具。健康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是指由于作物营养强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的减少。经济效益指标是采用标准值来货币化疾病负担的减少。成本——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成本、成本有效性和成本收益率。(2)在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方面,发现我国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营养干预效果显着,且具有经济性。营养干预以后一年内由于微量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可以减少86 385.96~173 836.32 DALYs。将其货币化以后发现,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一年所导致的DALYs损失值的减少,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95 008 053元(悲观)至1 187 302 066元(乐观)。并且我国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收益率为40.12(悲观估计)至161.46(乐观估计),即每投入1美元的成本可以带来40.12美元(悲观估计)至161.46美元(乐观估计)的产出,具有较高的成本收益率。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有效性为12.46(悲观估计)至6.19(乐观估计),即叶酸强化水稻营养干预每减少一个DALYs损失值,需要的成本为12.46美元(悲观估计)至6.19美元(乐观估计),这说明我国叶酸强化水稻也是高成本有效的;(3)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健康效益,可以显着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首先,在河南开展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效果显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改善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状况;其次,在新疆开展的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虽然效果相对较弱,但这可能是受制于加工方式等原因;(4)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的支付意愿较高。在河南省开展的BDM实验表明叶酸强化信息能够有效增强育龄妇女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显着高于普通玉米,调查地区的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2.88元,对普通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1.41元。人口统计特征和知识水平显着影响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综合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健康经济学领域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宏观层面经济评价实证分析。其次,通过两个发展经济学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程度及其外部效度,弥补了以往缺乏健康效益事后分析的不足。最后,采用实验经济学中研究支付意愿和经济效益的BDM实验机制探讨了微观个体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可以有效反映作物营养强化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支付意愿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说明了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王瑶华[10](2020)在《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文中认为西方史学界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极为关注,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身体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近些年来,中国学者亦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主要包括卫生与身体、医学与身体、身体政治、身体规训、女性身体研究等。但目前学界对于近代中国身体检查的研究分析还比较少,而体检问题的确是身体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近代“身体检查”制度是西医生理解剖学身体观与检查机制的结合,旨在促进民众健康,同时协助安排重要的社会事件——入学、入伍、选择职业等。本论文即围绕近代中国的体检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医学化理论,对不同人群的体检过程做出详细梳理,并讨论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丰富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医学史的研究内涵。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多学科研究视角的综合运用,以晚清民国时期的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作为考察对象,从医学化理论的两大层面——制度与知识层面展开讨论,聚焦于学生、职业人员、孕产妇三类人群,阐述西方体检模式和制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论文由此探讨近代中国身体医学化和身体标准化的问题,分析体检被纳入民众日常生活与国家现代化叙事的方式与过程。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近代中国体检是如何在医学化的理论视角下被阐述的。接下来三大部分分别论述体检制度与实践中的三类人群,其中学生和职业人员是从医学化的第一个层面,政策制度与组织管理展开讨论,孕产妇则是从医学化的第二个层面,医学知识与疾病认识论展开分析。第五部分为讨论,尝试分析了体检中的身体认知观念,西医体检知识和制度在进入中国后如何与各种要素发生关联与互动,以及体检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对国民健康身份的构建三大问题。对近代中国体检制度与实践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一种身体知识与技术在近代中国出现、应用与发生转变的过程的研究。由此,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五个结论:第一,体检与医学化问题密切相关,即身体在经历西方生物学和解剖学概念解释,并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技术手段,逐步被纳入到医疗权力体系中,受到各种检查机制的管理。第二,医学化将体检由医院场域扩展到学校、军队、各种职业团体、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检成为一种标准化的活动和世俗化的制度安排,成为对某些“异常”身体进行构建和监管的技术手段。第三,体检制度在近代中国社会推广并逐渐成为由政府主导的行为,根本原因是身体认知观念的变化与检查身体方式的变化,即由中国传统取象类比,推求而得的观察方式,逐渐被遵循着科学语言的标准化检查方式所取代。第四,医学化两个层面在具体的体检实践中相互交叉,由此产生了背后复杂的互动网络。知识、技术、医护人员、潜在患者群体、各类相关机构等行动者的行为被叠加在一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得以显现。第五,体检在近代中国同整个国家和民族健康紧密联结在一起,它是一种国民健康身份认同技术。形形色色不同的身份正是在体检技术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要素,以及国家民族现代性诉求的主流话语绘制下共同构建而成的。最后,在学术与现实意义上,期望本论文对于增进中国近代史、医学史、身体史等学术领域的研究能够有所贡献,并希望帮助我们分析当今社会体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成因,反思当下身体是否过度医学化的现象。同时,也为当今学术界关于身体、医疗、卫生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可能的分析视角。

二、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hild Malnutri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hild Malnutrition(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17年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2.1 询问调查
        1.2.2 体格测量
    1.3 营养不良的定义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营养不良状况
        2.2.1 生长迟缓率
        2.2.2 低体重率
        2.2.3 消瘦率
    2.3 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影响因素
        2.3.1 6~23月龄儿童营养不良影响因素
        2.3.1.1 6~23月龄儿童营养不良单因素分析
        2.3.1.2 6~23月儿童营养不良多因素分析
        2.3.2 24~59月龄儿童营养不良影响因素
        2.3.2.1 24~59月龄儿童营养不良单因素分析
        2.3.2.2 24~59月龄儿童营养不良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2016—2017年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
    3.2 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影响因素
        3.2.1 6~23月龄儿童营养不良影响因素
        3.2.2 36~59月龄儿童营养不良影响因素

(3)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我国儿童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调查现状
        1.1 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1.2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1.3 中国食物营养监测
        1.4 现有调查的不足之处
    2 国内外儿童饮食行为评价工具
        2.1 国外评价工具
        2.2 国内评价工具
    3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3.1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3.2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喂养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4 本研究的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现场
    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
        2.3 抽样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调查内容
        3.2 数据收集
    4 资料分析
        4.1 数据录入和整理
        4.2 统计分析
    5 质量控制
    6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1 样本情况
        1.2 人口学基本信息
    2 体格生长现状
        2.1 体格生长测量值
        2.2 身高与WHO参考标准比较
        2.3 体重与WHO参考标准比较
        2.4 身高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比较
        2.5 体重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比较
        2.6 营养状况
    3 儿童饮食行为现状
        3.1 饮食行为模式因子分析
        3.2 不同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4 看护人喂养行为现状
        4.1 喂养行为模式因子分析
        4.2 不同年龄组儿童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5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5.1 儿童营养状况与儿童饮食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5.2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喂养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6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儿童体格生长及营养状况
        1.1 体格生长情况
        1.2 营养状况
    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3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
        3.1 人口学因素与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率的关系
        3.2 人口学因素与超重、肥胖率的关系
        3.3 饮食及喂养行为因素与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率的关系
        3.4 饮食及喂养行为因素与超重、肥胖率的关系
    4 创新性
    5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学龄前儿童喂养与饮食行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深圳市6-14岁在校儿童体格发育大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流动儿童健康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量表条目池的构建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
    3.3 预试验
    3.4 量表的信度评价
    3.5 量表的效度评价
    3.6 量表的敏感性
    3.7 量表的可接受性
4 讨论
    4.1 量表编制科学性
    4.2 量表适用对象及内容
    4.3 量表信效度评价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区老年人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发表文章

(6)我国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研究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抽样方法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指标及计算方法
    1.6 统计分析
    1.7 质量控制
    1.8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2 体脂肪分布
    2.3 不同BMI水平的体脂率分布
    2.4 不同腰围水平的内脏脂肪面积分布
    2.5 不同BMI水平儿童体脂率的影响因素
    2.6 不同腰围水平儿童内脏脂肪面积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体脂肪分布特征
    3.2 体脂肪影响因素
4 结论
5 创新性与局限性
    5.1 创新性
    5.2 局限性
6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儿童体脂肪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致谢

(7)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估问卷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价问卷的编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中学生营养素养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国内外营养素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1 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量表专家咨询表(一)
附录2 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量表专家咨询表(二)
附录3 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价问卷
附录4 伦理审查

(8)母亲工作时间与我国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计算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2.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6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母亲工作时长与我国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
    3.2 母亲非标准时间工作与我国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
    3.3 母亲工作时长对我国2岁以下儿童体重影响的可能机制
    3.4 2002与2020年母亲工作时长和儿童超重肥胖关系的比较
4 讨论
    4.1 母亲工作时长与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
    4.2 母亲在非标准时间工作与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
    4.3 不同年代母亲工作时长和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
主要结论及建议
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母亲工作时长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2岁以下儿童及看护人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致谢

(9)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作物营养强化相关研究
        2.1.1 作物营养强化的内涵与意义
        2.1.2 国际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1.3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2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相关研究
        2.2.1 微量营养素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2.2.2 营养健康影响因素
        2.2.3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方法
    2.3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相关研究
        2.3.1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测量方法
        2.3.2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3.3 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消费者效用理论
    2.5 概念界定
        2.5.1 作物营养强化
        2.5.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
        2.5.3 经济评价
        2.5.4 消费者行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3.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2 微量营养素缺乏对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的影响
    3.2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与比较优势
        3.2.1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
        3.2.2 营养强化的主要方式
        3.2.3 作物营养强化的比较优势
    3.3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发展现状
        3.3.1 作物营养强化的发展现状
        3.3.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营养健康的干预情况
        3.3.3 作物营养强化干预的经济效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4.1 健康损失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方法
        4.1.1 DALYs公式
        4.1.2 公式中的贴现率
        4.1.3 对公式的修正
    4.2 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1 铁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2 锌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1 铁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2 锌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4 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4.4.1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
        4.4.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有效性
        4.4.3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收益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为例
    5.1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内涵
        5.1.1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影响因素
        5.1.2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货币化
        5.1.3 叶酸强化水稻的相关费用
    5.2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数据收集
        5.2.1 叶酸缺乏的功能结果
        5.2.2 叶酸缺乏目标群体相关数据
        5.2.3 叶酸强化水稻相关数据
    5.3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评价
        5.3.1 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分析
        5.3.2 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分析
        5.3.3 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效益分析
        5.3.4 与其他国家、其他营养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
    6.1 随机对照实验方法
        6.1.1 随机对照实验的流程
        6.1.2 干扰变量的控制
    6.2 实验设计
        6.2.1 实验地点、实验对象和实验物的选择
        6.2.2 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
        6.2.3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6.3 实验方法
        6.3.1 健康干预措施和健康指标测量方法
        6.3.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6.3.3 实验效果研究方法
    6.4 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4.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4.2 干预前后样本饮食叶酸摄入变化情况
        6.4.3 干预前后样本血液叶酸变化情况
        6.4.4 样本血液叶酸含量改善情况
    6.5 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5.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5.2 干预前后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变化情况
        6.5.3 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改善情况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玉米为例
    7.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选择
        7.1.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比较
        7.1.2 BDM机制
    7.2 BDM拍卖实验机制设计
        7.2.1 实验地点、实验物和实验对象的选择
        7.2.2 实验前的准备
        7.2.3 实验流程
    7.3 实验参与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7.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7.3.2 参与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7.4.1 模型构建的理论框架
        7.4.2 变量设置和模型估计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重视事前经济评价,完善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评价指标
        8.2.2 增加政策资金投入,优化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路径选择
        8.2.3 加强公众认知教育,扩大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覆盖范围
        8.2.4 整合信息资源渠道,提高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育龄妇女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调研问卷
附录B:BDM实验流程及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背景、内容与方法
    2.1 身体医学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2.1.2 国内学者对身体医学化问题的研究概况
        2.1.3 小结
    2.2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与身体观念研究综述
        2.2.1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史相关研究
        2.2.2 近代中国身体史的相关研究
        2.2.3 近代中国健康观念的相关研究
        2.2.4 近代中国体检兴起的相关研究
        2.2.5 小结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概念限定与说明
        2.3.2 研究内容
        2.3.3 研究方法
        2.3.4 选题意义
        2.3.5 创新性
3 身体医学化与近代中国的身体检查
    3.1 晚清民国时期体检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3.2 近代中国体检中的身体观基础和技术基础
        3.2.1 机械论、解剖学身体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3.2.2 科学度量观与近代中国体检
        3.2.3 身体影像技术与近代中国体检
    3.3 小结与研究思路
4 晚清民国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4.1 清末学生体检制度观念的萌发与初步实践(1902-1911)
    4.2 北洋政府时期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1912-1927)
        4.2.1 各自为政时局下的学生体检制度与实践
        4.2.2 存在的问题与统一标准的呼声
    4.3 南京国民政府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与全面实施(1928-1937)
        4.3.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学生体检制度的正式建立
        4.3.2 健康检查逐渐纳入学校行政体系
    4.4 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学生健康检查统计
    4.5 全面抗战时期学生健康检查(1937-1945)
        4.5.1 战时学校健康(卫生)教育与健康检查
        4.5.2 战时学生营养问题与健康检查
    4.6 民国时期学生体检——以清华大学为例
        4.6.1 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时期的学生体检(1911.4-1928.7)
        4.6.2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28.8-1937.7)
        4.6.3 抗战时期中的清华学生体检(1937.8-1946.7)
        4.6.4 复员后的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的学生体检(1946.8-1948.12)
    4.7 小结
5 民国时期职业人员体检制度与实践的发展
    5.1 民国初年至1933年职业人员体检
        5.1.1 1931年之前职业人员体检的初步发展
        5.1.2 应考公务人员体格检验制度的正式建立(1931-1933)
    5.2 1933年以后职业人员体检概况
        5.2.1 行政公务人员
        5.2.2 铁路服务人员
        5.2.3 其他从业人员
    5.3 特殊职业体检——以军人为例
        5.3.1 陆军体检
        5.3.2 空军飞行员体检
    5.4 小结
6 民国时期孕产医学化与产检
    6.1 孕产医学化:“异常”身体的建构
    6.2 民国时期妇婴卫生行政与产检事业概况
    6.3 产检:对“异常”身体的检测
        6.3.1 时间上的监测
        6.3.2 检查人员与场所的转变
        6.3.3 检查项目与内容
    6.4 基于产检的医学统计与研究
    6.5 小结
7 讨论
    7.1 体检与近代中国身体认知观念的转变
        7.1.1 中西医“身体检查”观之比较
        7.1.2 “健康检查”与“健康”认知观念
    7.2 体检之“网”: 认知观念与制度安排的互动
        7.2.1 实践中的技术: 北平公共卫生示范区中的体检
        7.2.2 北平示范卫生区中体检知识和技术网络的生成
        7.2.3 体检网络相关行动者行为链条分析
    7.3 近代中国的体检与健康身份认同
        7.3.1 从健康的身体到健康的国家
        7.3.2 健康检查与身体隐喻
        7.3.3 健康检查与身体、健康和身份的构建
    7.4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hild Malnutri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17年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影响因素[J]. 万青青,张强,万蓉,赵江,刘志涛,杨彦玲. 卫生研究, 2022(01)
  • [2]湖南省六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李辉霞,黄广文,王华,刘娜,吴静,彭中华,黄群,王爱华. 中华儿科杂志, 2021(09)
  • [3]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D]. 肖述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深圳市6-14岁在校儿童体格发育大数据分析[D]. 王若素.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社区人群健康状态综合评估量表的研制及评估[D]. 刘贝贝.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6]我国6~17岁儿童体脂肪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开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7]重庆市中学生营养素养评估问卷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 曾茂.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母亲工作时间与我国2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研究[D]. 丁心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9]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D]. 廖芬.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10]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D]. 王瑶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儿童营养不良的定义和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