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加税提高物价,人们抱怨

德国加税提高物价,人们抱怨

一、德国增税涨价 百姓怨声载道(论文文献综述)

安岩[1](2018)在《1905年至1917年俄国大臣会议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俄罗斯帝国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后,还是在十月革命的号角声中走向了终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俄国同样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行程。经历了19世纪后半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之后,20世纪初等待封建俄国的是经济危机带来的萧条,战争带来的阵痛和大革命带来的思想碰撞,俄国封建政权已经开始摇摇欲坠了。为了挽救俄国封建政权和平息社会不满,尼古拉二世决定对国家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即重新改组大臣会议,使之成为俄国最高行政执行机构。1905年10月大臣会议完成了改组,谢尔盖.维特成为第一任大臣会议主席。改革后的大臣会议成了俄国统治集团中的核心之一,职能广泛,权力巨大。大臣会议从正式改组到1917年被临时政府取代,共存在了12年。这也是俄国封建君主统治的最后12年。在12年里大臣会议先后经历了7位会议主席,其中维特、斯托雷平、科科夫佐夫和戈列梅金等人影响较大。改革后的大臣会议将大部分精力放到了发展本国经济上面,希望通过经济发展来平息社会矛盾,稳定封建统治。根据不同时期俄国经济与社会的不同特点,大臣会议积极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和目标。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摧毁了俄国经济,激发了社会矛盾,但直到最后大臣会议仍旧苦苦支撑,竭力维护政权稳定。不过,最终俄国的封建统治政权还是被拖进了历史的深渊中。

孟祥杉[2](2017)在《关于《公民的教养》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项目是名为《公民的教养》韩译汉的翻译作品。《公民的教养》一书共有7个章节,分别论述了税金、国家、自由、职业、教育、正义、未来等7个方面的现实的人文学,并将这7方面进行相互联系。且作者在每一个方面都深刻剖析了社会现象,并用与之相配的知识进行讲解。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原文共计18万字左右,该项目选取了着作的前4章,笔者承担翻译的部分为86,000多字,中文为54,900左右的字。该作品的作者毕业于成均馆大学,他在文学、哲学、宗教、西方美术、现代物理学、以及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均有涉猎。在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复杂又繁多的信息制约着人们的行动。作者致力于将这些广泛传播的信息梳理成简单易懂的知识,同时又将这些普通大众需要知道的知识展现在大众的面前。作者为了简单明了又直接地为广大民众解答最为苦恼、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传达最息息相关的,也是最为必要的意识,编纂了《公民的教养》一书。笔者此次所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是在整个译文的基础上的。笔者在本次的报告里,重点分析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引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为翻译项目简介部分,笔者对该作品的作者和内容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第三章的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部分,是笔者通过这部分对作品的主要内容、语言风格和中心思想以及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笔者通过查阅一些相关领域的书籍和作品,宏观上大致掌握住了作者的观点和思想;第四章为译例分析部分,着重介绍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其中笔者将自己的翻译实践与翻译前所查阅的与之相关理论书籍相结合,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五章是总结部分,笔者主要是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点和在翻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以及此次的翻译对笔者的经验教训等。最后的第六部分是附录,在此笔者分别附上了附录A:译文以及附录B:原文的相关内容。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意识到必须要对韩汉这两种语言运用自如,还要准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原文的中心思想,才能做到"信、达、雅"中的"信"。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通顺,才能做到"信、达、雅"中的"达"。在此基础上,润色译文,使译文文句优美,达到"信、达、雅"中的"雅"。经过不断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

周毅[3](2015)在《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医疗资源稀缺性和失衡性问题尤其突出。“新医改”实施方案摸石过河,成效甚微。一是医疗资源布局、配置及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根治,医疗资源地域、城乡和人群差别失衡局面依旧,国民健康不确定因素增多,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居于世界下游水平,医疗资源约束性不断增强,难以维持中等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二是银发浪潮压力巨大,财政投入不足,“泛市场化”取向的“旧医改”产生恶果,“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外部效应导致利益外溢性现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整合效果差,供需双方利益集团内外摩擦,引发各类矛盾,加剧原本紧张的医患供需矛盾,由可为社会所承受到难以承受,市场机制、政策调控、法规契约三法失灵,后续发展空间难以为继。因此,如何调整完善“新医改”实施方案,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是理论与实践都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在深入探讨医改理论及其相关性辨析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外主要发达国家“新医改”经验教训,与其他相关研究比较,本文主要贡献是:1.揭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矛盾运动规律。比较分析发现,医疗体制改革与健康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健康生产力发展决定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居支配地位,是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对健康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是健康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只有提供足够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健康生产力才能可持续发展。成功经验是根据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医疗服务福利均衡化;失败教训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大医疗布局、资源分配、患者待遇及病种医疗差距,致使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失衡。描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轨迹,从建国初期“统包统揽”到改革开放后“旧医改”时期“过度市场化”,再到目前“新医改”时期可能“过度公立化”趋势,致使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全球最低、医疗费用全球较高。探讨其从一个极端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深刻历史背景和纷繁复杂的现实国情。揭示中国“旧医改”“基本不成功”主因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忽视医患之间天然权力关系,违背医疗卫生“反市场化”公益天性;解剖公立医院改革的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及形式主义猖獗,究其“医殇”根源,在于财政约束、路径依赖和特殊利益集团关系盘根错节,强权弱法,传统体制机制根基未根本动摇,加剧医患关系紧张,致使患者灾难波及广大民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分析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论证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运用全面性视角的两点论及重点论分析,在医疗体制多元化矛盾中,公立医院是主要矛盾,起主导、支配和决定作用。私立医院是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形影相随,缺一不平,缺一不飞,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阐释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竞争性与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保守性、封闭性、约束性矛盾的运动规律。根据强制性公益、强制性私益、志愿性公益和志愿性私益等四种历史必然选择,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医院与私立营利医院三驾马车竟相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私立医院供需双方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实行政府干预,通过管控下的竞争提供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供需双方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在政府失灵后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公立医院志愿选择非营利性公益服务,具有纠正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功能。研究发现,私立非营利医院体现的非分配约束、平等竞争、透明信任和社会参与等组织特性,不仅可协同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进行医疗体制结构和功能优化,又能有效降低交易的隐性成本,防止道德风险,在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优质服务,尤其是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方面优势明显。3.探寻治理医疗体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有效途径。围绕“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如何用好钱?”议题,针对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等问题,对症下药,科学的宏观调控与适度自由的市场调节双轮驱动,协调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与市场公平竞争关系,医改政策导向性与医疗立法强制性统一,理顺患者就医和医师行医两种行为关系,建立完善社会事业新型法入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医院品牌,建立健全筹资、付费、医院管理及全科医师“守门人”核心制度,构造“全覆盖多层次低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及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机制,立法确保患者知情权、自愿权、保密权和选择权。坚持医疗文明人道性、公益性、公平性、专业性、预防性、可及性、多样性,提出“新医改”实施方案从特殊性、稀缺性、垄断性向法制化、标准化、均衡化、人性化转型新思路。

罗红希[4](2014)在《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不仅政治上复杂,而且经济上也是繁荣与困境并存,内忧与外患同在。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的更替,再到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研究各个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制度,探索每个时期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的行为与贸易发展的历程。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历届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与艰难。本文在研究各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首先,研究该时期政府制定的主要对外贸易政策;其次,结合该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探索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再次,研究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地位和作用。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对外贸易政策概念的界定、选题的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创新之处。正文部分按时间顺序包括七大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等。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形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制订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发展的法令法规,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最后,总结了北洋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逐渐形成,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主要包括: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商检贸易政策框架大体搭建,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海关缉私政策体系初步确立,最后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以抗战为目标的三项对外贸易政策: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海关缉私政策进一步加强。最后总结了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分析了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并总结出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第七章主要总结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与教训,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遗留的精神财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等等。结语:在遵照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注定了难以有大作为的基本格调与态势的前提下,总结了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几个鲜明的特征,得出了一个不容忽略的历史事实——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都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崔元元[5](2014)在《从景德镇看明清江南瓷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江南地区自商代中晚期成功烧制原始青瓷以来,逐步成为产瓷重区,至明清,景德镇瓷业在全国独占鳌头。通过对明清江南瓷业相关史料梳理、分析,发现随着瓷业蓬勃发展,其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尤其对生态环境的威胁:植被破坏、空气污染、损伤地表、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此外,由于瓷业发展,某一地成为当地经济中心,随之出现人口密集、良莠不齐、难于管理等引起众多社会问题。加之,政府横征暴敛、摊派勒索,使当地民窑步履维艰,民众生存艰难。因此明清两代,无论是民众频发的自卫行为,还是国家环保律法的频繁颁布,都可表明瓷业发展造成的问题已日益突出。针对瓷业发展引起的负面影响,史料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除增强民众自觉保护意识,制定可行的法律乡约外,当地政府还提倡节约,实施“保甲”制度,采取鼓励官民互动,发展慈善事业等多项措施,以阻止负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以期对当代环境治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王经伟[6](2013)在《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经济思想研究 ——以民国武大经济学学位论文为研究视角》文中提出民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学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经济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自从民国政府颁布相关法令后,民国各式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办起来,从此我国近代经济学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在此后一段较长时间里,各式高等院校纷纷开始创办经济系或商学院,不断的完善我国经济学教育,同时这些经济学机构培养的毕业生撰写了大量的经济学学位论文。这些论文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身也反映出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程度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同时也是青年学子们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本文从选取经济学学位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为基本考察对象,对其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将史料与经济学的方法相结合,以期考察出学位论文的特征、理论贡献、历史影响、现实价启示及理论局限。试图从民国时期青年学子群体的眼中来管窥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概貌,为全面探索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内容及理论贡献提供历史资料与文献依据。本文第一章对近代我国经济学教育机构的沿革进行概括,并简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着名大学的经济系情况,从代表性着名大学中选取武汉大学在民国时期的经济学学位论文史料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史料进行统计整理,得知其重点研究主题为:财政、西方经济思想史、农业、货币银行。在对民国时期经济学教育的整体框架进行描述和对论文史料剖析之后,文章的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对上述论文史料重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以此总结出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经济思想总体特征。第二章是分析论文史料中关于中国财政问题的研究,本章主要探讨民国时期税收改革思想、预算与公债理论、抗战时期建立的“战时”财政理论体系三部分。笔者就此进行剖析,从中探寻出西方财政思想对中国财政理论体系构建的深远影响及经济学教育机构为构建中国财政理论体系所做出的贡献;第三章是分析论文史料中对西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涉及内容有古典学派经济思想、新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等各种经济流派的经济思想。笔者就此分别进行研究,并从这些史料的介绍和评论中,探究出西方经济思想流派的理论特征与演变路径,以及民国时期经济学高等教育对西方经济思想的传播程度和其对当时青年学子的学术影响,同时论文中关于经济思想流派的文章,也为我们现在研究经济思想史提供了极大的史料参考;第四章是分析论文史料中关于中国农业问题,该章主要以复兴民国时期的农业建设和对民国时期的土地问题为主要议题展开探讨。其中青年学子对民国当时农村经济衰败的状况深感不安,并分析农村经济落后的深层原因,同时提出复兴农村经济的建议。对于土地问题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地价税、租佃制度、土地改革等进行探讨;第五章则是分析论文史料中关于中国货币与银行的问题,论文史料涉及民国时期关于中国货币问题、物价问题、通货膨胀问题、银行建设问题等,笔者就民国当时若干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发现其中不乏有直至今时还存在的经济问题,其当时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为我们解决当今经济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本文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分析了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特征,认为选取史料论文可反映出经济学学位论文的三个综合特点:论文选题范围涉及广、论文写作紧密联系实际、论文写作受到西方经济思潮影响较多。之后就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理论贡献、历史影响、现实启示和理论局限进行总结,以期为后人研究民国经济思想提供有力在的历史依据,为当今学者提供经济研究上的启发。

余平[7](2013)在《中财委与新中国初期经济秩序的确立》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过长期战争破坏和消耗,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共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作为统一管理国家财政经济机构的中财委,在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的领导下,从极端贫弱的经济基础上起步,克服人才紧缺,资源匮乏的的不利条件,短时间内确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财政经济的好转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中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经济成就,学术界研究较为充分。但对于中财委这一经济机构,关注并不多。而探寻中财委在新中国经济秩序确立中作用的学术研究,目前还很薄弱。通过考察中财委在确立新中国经济秩序中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实施和财经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可以揭示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转变过程,以及中共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同时,研究中财委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可反映出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论文从中财委的成立过程和组织机制入手,梳理了中财委的前身,内部架构,工作方法等基本情况,对其从成立到撤销期间内部机构变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新中国经济纲领经过长期探索,逐步确立的过程。根据经济纲领确立的经济运行目标,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明确了中财委的首要任务即为通过整饬市场环境,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争取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等经济活动,改造、消除旧社会的痕迹和弊病,确立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秩序。确立新中国初期的经济秩序,当务之急就是整顿极端混乱的市场秩序,打击投机资本,消除恶性通货膨胀。中财委将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贸易、金融、财政工具重拳出击,接连取得反对投机资本的胜利,迅速稳定了物价,获得了对市场控制的主动权。即便如此,中财委仍未放松对物价的关注,朝鲜战争期间,面对投机势力再度兴风作浪,迅速采取综合措施,避免物价波动。保持物价稳定离不开国家对于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争取财政收支平衡也必须有统一财经作保证。新中国业已成立,客观上也需要将财力、物力统一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中共的领导下,中财委确立统一财经的时机,通过广泛宣传,有效部署,迅速实现对国家财经工作的统一管理。在统一财经的局限性暴露出来后,中财委因地制宜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财政收支状况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是确立正常的经济秩序的基础。中财委统一全国税政,增加税收;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筹措资金;编制国家财政收支概算,规定国家财政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这几项开源节流的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情况的根本好转。物价稳定,财经统一后,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中财委积极贯彻“四面八方”政策,协助中央制定调整工商业的政策,抓住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三大重点,搬出加工订货、收购土产两路“救兵”,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通过领导这几个重大经济活动,中财委实现破旧立新,确立了新中国初期的财经秩序。回顾中财委为确立新中国经济秩序所作的努力,总结其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财经工作的经验,以供学习。

马静[8](2011)在《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与大陆同用汉语,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影响,两岸的一部分词语出现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人民的交流。本文以台湾《醒报》新闻网“今日必读”栏目的新闻稿作为语料进行词汇考察与研究,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梳理和观察,形成了《醒报》词表,并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作对比。根据所选语料和词表,从词形的角度进行考察。在两岸用词有差别的部分中,大陆和台湾的词汇在词形上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台湾特有词、台湾保存下来的旧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分析产生差异的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子,得出了结论,产生差异的词主要存在于外来词和新兴事物造词方面;在两岸用词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历史传承词和行业词,以及部分词形一致的外来词上。根据所选语料,并对照词表,在对比台湾与大陆词汇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后,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探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台湾与大陆社会生活的不同。再结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认为一部分词汇会在两岸交流密切的领域得到融合,消除两岸交流的障碍。

宋宏飞[9](2011)在《战时首都重庆的民事审判制度与实践》文中认为本文以战时首都重庆的民事审判制度及其实践为样本,探讨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民事审判的实然状态,并对其战时的社会功能和意义进行评析。1937—1945年,大半个中国变成战场,战争导致战区正常的民事司法秩序基本陷入停顿。而远离战线的大后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国民政府的民事法律基本能够得到正常运行。但民事审判不管是在法律依据的制度层面还是审判实践方面都因战争而发生了一定变化。抗战大后方,泛指远离抗日战争前线的以四川为中心,以西南其他省为重点的,我国西南部和西北地区。若就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西南重镇重庆作为国家战时首都,是中国抗战的大本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统帅部所在地,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外交中枢,战略大后方的中心。重庆可谓战时中国大后方的一个缩影,堪为抗战大后方研究最典型的“样板”。对于战时司法的研究,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些理论成果,而专门就战时的民事审判进行研究,目前学界还几乎没有相关的学术成果。因而,对于“非常时期”的国家民事审判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第一,选题比较新颖,目前还没有专门对抗日战争时期民事审判的研究成果;第二,使用了大量的、抗日战争爆发期间的、重庆的民事诉讼档案,可以真实展现大后方民事审判的实践;第三,结合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梳理民国民事审判制度的发展脉络的同时,将民事审判制度置于整个历史发展背景中,总结战时大后方的民事审判特点和价值。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抗战大后方的核心重庆民事审判运行环境的变化,包括适应战争形势的政治生态、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变化。第二部分是战时民事审判的法律依据。第三部分是从民事审判程序和实体两个角度真实展现战时民事审判的实践,分析其程序上的变化以及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案例,包括典权回赎、房屋租赁以及管制物品买卖的案件等。第四部分是对战时民事审判的特点、大后方民事审判的社会意义做评析。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描述抗战时期重庆的民事审判运行环境。国民政府迁渝后,权力更加集中,形成为党政军一体化的政府;经济基础为管制经济,对于战略物资和有关民生的一些物资实行统管,进行严格控制;物资短缺,通货膨胀加剧,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在陪都重庆的司法机构包括司法院、最高法院,以及四川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重庆地方法院。为了简化诉讼程序,司法行政部还在重庆进行了试验地方法院的改革,建立璧山和重庆实验地方法院。第二章阐述战时民事审判的法律依据。战时大后方包括重庆的民事审判基本都是在《中华民国民法》以及《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的框架内进行的,其审判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和内容都较之平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但为了应对战时的特殊需要,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战时特别法,包括《非常时期民事诉讼补充条例》——有关战时适用特别的民事审判程序的法律,也包括《非常时期重庆市土地买卖租赁暂行办法》、《非常时期重庆市房屋租赁暂行办法》等对《中华民国民法》有所变通的关于实体权利的民事法律。第三章利用重庆档案馆馆藏司法档案真实展现了战时首都重庆的民事审判程序。为了迅速解决民事纠纷,减少民众“讼累”,国民政府突破法律的文本“最高法院唯一”的规定,增设最高法院分院;简化民事诉讼程序,加强法官职权推动诉讼进行,严格审限,厉行调解及和解。第四章分析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几类典型的民事案例。重庆档案馆馆藏民事案卷浩繁,本文的写作无意也无法提供对当时民事审判实践完整、全面的论述和评析,只有选择在战时影响较大,与战争有最大关联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由于对经济实行统制,物资匮乏,通货膨胀加剧,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很多人集中涌入重庆等地,造成房屋、土地资源的紧张等因素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影响,在民事审判中都得到了体现。法院如何依据法律处理因此而引起的限制物品买卖、典权回赎权、房屋租赁买卖等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当然,制定法本身与法律实践并不必然对立,而且往往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总是愿意更多地关注两者可能出现的差异和背离。本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也是主要论述了战时民事审判实践与战前,甚至是战时民事法律文本的某些不同或者特别之处。第五章对抗战大后方民事审判制度与实践进行评价。战时的民事审判在非常时期具有执行国家政策和解决民事纠纷的“双面孔”:既要坚持司法的公平与独立,又要“良好”执行国家政策;既要及时、有效率地解决纠纷,又要维护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国民政府颁布许多特殊的民事法律,甚至是一些战时的政策,这些规范经过运行,都实现了社会功能,只不过有些达到理想或者满意效果而有一些则是负效果。但是制度层面与民事审判实践的某些脱节,并不能抹煞战时民事审判在中国民事法律制度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对我们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启示。本文采用法律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法制史的研究主要是真实反映曾经在历史存在的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状况,往往停留在法律文本本身的研究和解读,忽视反映法律运作的真实状况。法律制度的本身和法律效果在社会中实现的过程,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审判的法官对于纠纷的“事实”如何选择,以至于最后如何运用法律规定,都会影响到法律的最后效果,所以还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以重庆档案馆馆藏的重庆司法档案为主要依据,在梳理战前及大后方国民政府的民事司法制度变化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战时民事审判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着重展现战时国民政府的民事审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内容,完善立法,培养法官的专业素养,保障司法独立、公正,最终提高民事审判效率,妥善、迅速解决民事纠纷,真正维护大后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尽管战时的民事审判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战后国民政府的民事法律制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的不足之处:还需要补充大量的资料,以尽量接近战时民事审判的原貌;还需要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战时民事审判的变化与战争的关系进行理论提升。另外,战时民事审判对于战后民事法律制度的具体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沈海虹[10](2006)在《“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我国转型期背景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推行所面临的重重障碍,通过建立“关联人群”的分类,借助“集体选择理论”视野,借鉴欧美国家二战后城市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系统地疏理了遗产保护得以顺利推行的主体力量建构与社会机制建设,有针对性地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实践的建议。从强制向诱致的迈进,是本文提议的方向。 论文上篇分析研究了城市遗产保护的“集体选择”主体,对这些主体力量所应赋予的权力、责任以及他们参与“选择”的方式,进行了制度建设的总结和建议,这些内容包括建构遗产官方“核心管理人”、培育民间保护力量以及“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等途径。 论文下篇借助“集体选择理论”推行公共政策时所关注的“效率”、“公平”和“激励”三个标准,就城市遗产的权属建构、私人权益保障和经济激励制度,对西方国家的城市遗产保护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藉此提出了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制度建设方向。

二、德国增税涨价 百姓怨声载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增税涨价 百姓怨声载道(论文提纲范文)

(1)1905年至1917年俄国大臣会议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俄罗斯研究状况
    1.3 文献分析及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
第2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专制统治与大臣会议
    2.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俄国专制统治
        2.1.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俄国主要社会思潮
        2.1.2 尼古拉二世时期俄国的全面危机
    2.2 俄国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2.2.1 尼古拉二世的个人因素
        2.2.2 大臣委员会工作不力
    2.3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大臣会议
        2.3.1 行政执行机构的历史沿革与大臣会议改革
        2.3.2 大臣会议改革后主要职能与组织构成
        2.3.3 1905年-1917年间大臣会议的机构属性
    2.4 小结
第3章 大臣会议对农业发展问题的讨论与主张
    3.1 大臣会议改革前俄国农业发展状况
    3.2 维特土地改革的基本思路
    3.3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
        3.3.1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基本主张及改革过程
        3.3.2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积极结果
        3.3.3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效果的消极表现
    3.4 后斯托雷平时期大臣会议对农业问题的研究
        3.4.1 科科夫佐夫主政时期振兴农业举措
        3.4.2 一战期间的农业衰落与对策
    3.5 小结
第4章 大臣会议对俄国工业的讨论
    4.1 大臣会议对俄国石油行业发展关注
        4.1.1 20世纪前俄国石油工业发展状况
        4.1.2 大臣会议推动石油行业发展具体举措
        4.1.3 大臣会议改革后俄国石油行业发展状况总结
    4.2 大臣会议对矿业及冶金业发展的关注
        4.2.1 大臣会议改革前俄国矿业及冶金业的发展现状
        4.2.2 大臣会议推动矿业及冶金行业发展具体举措
    4.3 大臣会议对纺织业发展的讨论与研究
        4.3.1 大臣会议改革前纺织业发展现状
        4.3.2 大臣会议对纺织业的监管
    4.4 小结
第5章 大臣会议对俄国财税问题的讨论
    5.1 大臣会议对俄国财政政策的调整
        5.1.1 大臣会议改革前俄国财政状况概述
        5.1.2 维特的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
        5.1.3 斯托雷平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
        5.1.4 科科夫佐夫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
        5.1.5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
    5.2 大臣会议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管
        5.2.1 大臣会议改革前银行业发展状况概述
        5.2.2 俄国国家银行的金融活动
        5.2.3 农民土地银行的经营活动
    5.3 大臣会议对税收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5.3.1 大臣会议改革前俄国税收基本状况概述
        5.3.2 工商业税的税制改革
        5.3.3 消费税与土地税政策的调整
    5.4 小结
第6章 一战期间大臣会议主要活动与经济发展
    6.1 一战前大臣会议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分析
        6.1.1 严峻国内的政治形势
        6.1.2 大臣会议面临的紧张外交关系
    6.2 一战期间大臣会议的主要活动与经济发展
        6.2.1 大臣会议对战争爆发可能性的判断
        6.2.2 战时大臣会议对所辖部门的协调工作
        6.2.3 筹措军需物资
        6.2.4 招募士兵和劳动力保障
        6.2.5 协调交通运输问题
    6.3 一战期间大臣会议应战举措的实施结果
        6.3.1 各部门缺乏协调经济监管力度下降
        6.3.2 军需物资供给为先产业结构失衡
        6.3.3 军事动员与保障劳动力工作顾此失彼
        6.3.4 交通运输监管混乱破坏生产秩序
    6.4 影响大臣会议应战举措实施结果的主要因素
        6.4.1 沙皇亲任最高总司令
        6.4.2 皇后与拉斯普京集团对大臣会议的干预
        6.4.3 大臣会议成员更换频繁
        6.4.4 大臣会议威信下降,无力施政
    6.5 小结
第7章 大臣会议活动影响及评价
    7.1 历任大臣会议主席的执政理念
        7.1.1 维特(1905年-1906年)——继续推进俄国现代化进程
        7.1.2 斯托雷平(1906年-1911年)——以铁腕手段强推改革
        7.1.3 科科夫佐夫(1911年-1914年)——斯托雷平改革的继承者
        7.1.4 戈列梅金(1906年及1914年-1916年)——保守地维持现状
    7.2 影响大臣会议活动的因素分析
        7.2.1 尼古拉二世对大臣会议活动的干扰
        7.2.2 人事变动对大臣会议活动的影响
        7.2.3 大臣会议与国家杜马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2)关于《公民的教养》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品简介
    2.2 作者简介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语翻译
        4.1.1 汉字词翻译
        4.1.2 外来词翻译
    4.2 句式翻译
        4.2.1 引申译法
        4.2.2 减译法
        4.2.3 增译法
        4.2.4 对长定语的处理
        4.2.5 语序调整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A: 译文
附录B: 原文

(3)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3 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亮点
    1.4 相关性辨析
2 研究文献综述
    2.1 医改成败论
    2.2 医改原罪论
    2.3 医改方向论
    2.4 利益集团理论的演化
    2.5 小结
3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3.1 美国医疗市场化模式
    3.2 美国“新医改”背景
    3.3 美国“新医改”立法路径
    3.4 美国“新医改”方案
    3.5 美国“新医改”成效分析
    3.6 小结
4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4.1 德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公立、非营利与私营医院
    4.2 德国社会医保良方:药费控降法制
    4.3 德国医保原则:体现公平性
    4.4 德国医保特色:协作、均衡与控管
    4.5 德国“新医改”背景:入不敷出矛盾尖锐
    4.6 德国“新医改”方式:筹资机制转型
    4.7 德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4.8 小结
5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5.1 英国“新医改”背景
    5.2 英国“新医改”核心问题
    5.3 “新医改”对英国传统医疗体制的颠覆:发展私立非营利医院
    5.4 英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5.5 小结
6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6.1 本“新医改”历史背景
    6.2 本“新医改”现实意义
    6.3 日本医疗体制结构
    6.4 日本“新医改”从侧重治疗向疾病预防、健康保健转型
    6.5 本“新医改”成效分析
    6.6 小结
7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7.1 前苏联医疗体制改革兴衰
    7.2 俄罗斯“新医改”启航
    7.3 俄罗斯“新医改”成效评价
    7.4 小结
8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8.1 计划经济时期医疗体制
    8.2 市场化医改初期:医院国有身份与服务行为市场化矛盾
    8.3 市场化医改中期:统一有限基本医保创新模式
    8.4 市场化医改中后期:城镇多层次医保体系探索
    8.5 市场化医改后期:“新医改”方案酝酿
    8.6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8.7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
    8.8 小结
9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成效评析
    9.1 “旧医改”失误酿成恶果
    9.2 “旧医改”失败缘由分析
    9.3 公立医院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9.4 公立医院改革制约因素分析
    9.5 小结
10 发达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1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2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3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4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5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6 小结
11 中国“新医改”调整完善新思路
    11.1 原则
    11.2 方向
    11.3 模式
    11.4 立法
    11.5 转型
    11.6 规模效应: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革成功模式的启示
    11.7 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开题前后研究学习的部分相关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4)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
        一、增开商埠,中国对外贸易市场门户进一步洞开
        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进一步扩大
        三、扩展租界、强占租借地,中国对外贸易再遭割裂
        四、关税的支配、保管权的进一步丧失
        五、洋行势力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垄断
    第二节 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
        一、对外贸易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一战”期间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时代性特征
        二、晚清对外贸易政策与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关系
    第四节 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思想逐渐形成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形成(1912-1926)
    第一节 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外贸发展的法令法规
        一、颁布有利于外贸发展的实业法令
        二、颁布《商会法》和《商标法》,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第二节 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
        一、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
        二、主动开放、增开商埠
        三、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
        四、减免税厘,保护本国商品
        五、举办国货展览会和积极参加外国博览会
        六、初步构建交通运输物流网络
    第三节 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
        一、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依次征收
        二、大大提高奢侈品和日用品的税率
        三、向列强正式提出中国关税自主的原则
        四、利用列强矛盾,加征临时附加税
    第四节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
        一、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1927-1933)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
        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对外贸易的艰难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
        三、对外贸易思想理论更趋成熟
    第二节 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一、限制外国商品倾销,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二、实行易货偿债贸易和出口贸易管制,加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
        三、对进口商不履行条约的合理处置
        四、充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对外贸易
    第三节 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注重上海等港口的建设
        二、正确处理外商的定货单
        三、增强票据意识、科学开具出口发票
        四、注重出口货物的包装
        五、重视货物安全,推行海上保险
        六、注重了解各国通关手续,努力发展对外贸易
        七、严格按出口标准和程序发货
    第四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1933-1936)
    第一节 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重构关税政策的新体系
        二、关税政策的特征
        三、关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 商检贸易政策体系大体搭建
        一、商检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二、南京国民政府检验政策的得失
    第三节 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
        一、力控金涨银落
        二、废两改元的成功
        三、1935年币制改革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四、建立健全现代银行制度
        五、注重出口商与银行的关系
    第四节 海关缉私政策体系的初步确立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
        一、收回关税自主权是独立自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二、健全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
        三、对外贸易商品宣传、商品展示体系逐步构建
        四、对外贸易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五、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1937-1945)
    第一节 抗战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国内外环境
        一、突破封锁、寻求对外通商成为时代的主流
        二、民生主义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第二节 对外贸易政策纳入抗战的轨道
        一、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
        二、加强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
        三、海关缉私政策遭到破坏后有所完善
        四、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
    第三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一、变被动为主动,独立自主性增强,半殖民地色彩弱化
        二、抗战时期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性空前加强
        三、太平洋战争对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四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一、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
        二、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弊端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1945-1949)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
        一、战后美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二、国家垄断资本空前膨胀及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三、战前正常的对外贸易关系逐渐恢复
    第二节 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战后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调整
        二、构建了以限额进出口为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第三节 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
        一、贸易管制政策空前加强
        二、金融币制政策的崩溃
        三、海关缉私政策的恢复与终结
    第四节 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
        二、战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第七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经验和教训
        一、要始终扞卫国家的主权
        二、总体外贸易发展目标要非常明确
        三、正确认识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四、要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五、要以大无畏的勇气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
        一、要正确处理对外贸易的入超问题
        二、要注重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三、要注重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
        四、积极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开展
        五、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输出
        六、要加强港口建设、注重海上运输
        七、要特别注重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从景德镇看明清江南瓷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明清江南瓷业的发展
    第一节 明朝江南瓷业的发展
    第二节 清朝江南瓷业的发展
第二章 瓷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瓷业发展与环境破坏
        一 植被破坏
        二 大气污染
        三 固体废弃物问题
        四 开矿挖土损伤地表
        五 其他环境问题
        (一) 破坏水循环系统
        (二) 噪声污染和光污染
        (三) 资源枯竭
        (四) 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二节 瓷业发展与社会问题
        一 矛盾突出治安混乱
        (一) 劳资纠纷
        (二) 土客不同地域群体之间的冲突
        (三) 影响社会治安的其他因素
        二 盘剥压制民生艰难
        (一) 官搭民烧 转嫁剥削
        (二) 吏治腐败 强取豪夺
        (三) 不计成本 虚费甚巨
        (四) 执役劳苦 工贱民乏
        三 环境恶劣威胁窑工健康
        (一) 开矿
        (二) 接触颜料
        (三) 装烧
第三章 明清时人对负面影响的认识与应对措施
    第一节 增强民众自觉保护意识
        一 敬畏之心
        二 危机意识
    第二节 制定可行的法律禁令和乡规民约
        一 法律禁令
        二 乡规民约
    第三节 提倡寡欲节用
    第四节 实施“保甲”制度
    第五节 鼓励官民互动
    第六节 发展慈善事业
        一 慈善事业的性质及作用
        二 明清景德镇主要慈善机构
        (一) 同仁局
        (二) 育婴堂
        (三) 广济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经济思想研究 ——以民国武大经济学学位论文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主要任务和内容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综合考察
    第一节 经济学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时期经济学教育机构的概况及其经济学学位论文保存情况
        一、公立大学概况
        二、私立大学概况
        三、教会大学概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经济学学位论文研究主题及热点分析
        一、论文研究主题分类
        二、论文研究热点
第二章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经济学学位论文的中国财政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税收问题研究
        一、所得税相关问题研究
        二、遗产税相关问题研究
        三、其他关于税收的研究
    第二节 预算与公债理论的研究
        一、关于预算研究
        二、国家公债相关问题研究
    第三节 战时财政问题研究
        一、战时税收研究
        二、战时其他财政问题研究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经济学学位论文的西方经济学说史研究
    第一节 古典学派时期经济学家经济思想研究
    第二节 新古典学派时期经济学家经济思想研究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介评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经济学学位论文的中国农业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
        一、关于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概况
        二、农业复兴与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
        三、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研究
    第二节 中国土地问题研究
        一、民国时期中国土地总体概况
        二、地价税相关问题的研究
        三、租佃制度是否应该存在问题研究
        四、关于土地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经济学学位论文的中国货币与银行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货币问题研究
        一、中国货币改革相关问题讨论与分析
        二、关于币值稳定问题研究
        三、中国白银与纸币问题
        四、关于通货膨胀问题探讨
    第二节 中国银行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建立相关问题探讨
        二、关于民国时期其他银行问题的研究
    小结
结语
    一、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特征分析
    二、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理论贡献
    三、经济学学位论文的历史影响
    四、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现实启示及存在缺陷
附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财委与新中国初期经济秩序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对象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概述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五、 重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财经统帅部”——中财委的成立及沿革
    第一节 中财委的前身
        一、 新中国财政经济的奠基石—华北财经会议与华北财经办事处
        二、 “搞统一经济”—中央财政经济部
        三、 “从华北走向全国”—华北财经委员会
    第二节 中财委的成立及组织机制
        一、 中财委的成立
        二、 中财委的组织结构及工作机制
    第三节 中财委的简并与撤销
第二章 新中国经济纲领的确立与中财委的首要任务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经济形势
        一、 国统区财政经济的总崩溃
        二、 解放区财政经济的初步恢复与发展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财政困难
    第二节 新中国经济纲领的确立
        一、 《新民主主义论》指明“中国向何处去”
        二、 “三大经济纲领”初步勾画新中国经济纲领
        三、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七届二中全会绘制新中国经济纲领的蓝图
        四、 “四面八方”政策与《共同纲领》确立新中国经济纲领
        五、 七届三中全会争取财经好转的经济纲领和“不要四面出击”方针
    第三节 中财委的首要任务
第三章 “不下于淮海战役”——领导平抑市场物价
    第一节 重拳出击,应对四次物价风波
        一、 积极应对第一次涨风
        二、 政治手段与经济手段并用,取得第二回合的胜利
        三、 三方协同作战,平抑第三次涨风
        四、 打有准备之仗,取得对投机势力的第四次胜利
    第二节 朝鲜战争爆发后继续稳定物价
        一、 取缔投机活动,加强市场管理
        二、 加强货币管理,紧缩银行放款
        三、 提高经营能力,区别对待不同问题
        四、 统购棉纱棉布,掌握纱布市场
    第三节 对物价的进一步治理
第四章 全国一盘棋——统一管理国家财政经济工作
    第一节 中央酝酿统一管理国家财政经济工作
        一、 统一财经是稳定金融物价的迫切需求
        二、 统一财经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实际要求
    第二节 稳扎稳打,为统一财经做准备
        一、 确定统一财经的时机
        二、 广泛宣传,统一认识
    第三节 领导实现统一财经
        一、 统一财政收支
        二、 统一物资管理
        三、 统一金融管理
        四、 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四节 统一财经的成效
        一、 财政收支接近平衡
        二、 金融稳定得以实现
        三、 重点需要得到保证
    第五节 兼顾统一领导与因地制宜
        一、 放权的呼声
        二、 统一管理下的因地制宜
第五章 开源节流,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的努力
    第一节 建议并部署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一、 发行公债的准备
        二、 中央的决策与中财委的部署
        三、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特点
    第二节 “宁缺组织部长,也要配税务局长”:统一税政,增加税收
        一、 新中国税制建立的历史背景
        二、 统一全国税政的措施
        三、 调整税收
    第三节 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编制国家财政收支概算
        一、 新中国财政概算的编制背景
        二、 第一个财政收支概算的方针和依据
        三、 1950 年财政收支概算的修正与完成
        四、 对国家财政概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四节 国家经济情况的好转
第六章 坚持“四面八方”,实现对工商业的调整
    第一节 物价稳定后私营工商业面临的困难状况及原因
        一、 物价稳定后私营工商业难以为继
        二、 私营工商业困难重重的原因
    第二节 转移工作重心,协助中央制定调整工商业的政策
    第三节 公私兼顾,实施对工商业的调整
        一、 统一财经人员思想
        二、 抓三大重点,调整工商业
        三、 “发两路救兵”,搞活工商业
        四、 工商业生产和经营的恢复
结语
    一、 中财委在确立新中国经济秩序中的历史作用
        (一)中财委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整顿了混乱的市场秩序
        (三)确立了新的财经管理体制
        (四)实现了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二、 中财委确立新中国初期经济秩序的基本方法
        (一)为真为实,注重调查研究
        (二)交换、比较、反复,保证决策科学
        (三)顺势而为,适时调整策略
    三、 中财委领导财经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关注民生,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展财经工作
        (二)坚持从大局着眼,从战略高度解决经济问题
        (三)注重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各方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8)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语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醒报》词汇统计与分析
    2.1 《醒报》词表
        2.1.1 《醒报》词表的获取
        2.1.2 《醒报》词表分析
    2.2 《醒报》词表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比分析
        2.2.1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存在差异的部分
        2.2.2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相同的部分
第3章 《醒报》与大陆存有差异的词汇的分析
    3.1 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
        3.1.1 使用范围有大小之别
        3.1.2 所指对象有别
        3.1.3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3.1.4 由缩略语产生的词形相同的词
    3.2 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的词语
        3.2.1 外来词的差异
        3.2.2 词序相反
        3.2.3 语素相近
        3.2.4 新兴事物命名不同造成词形不同
        3.2.5 由于缩略造成的词形略有不同
    3.3 台湾特有词
        3.3.1 社会制度的不同产生的特有词
        3.3.2 具有特色的社会生活产生的特有词
    3.4 台湾保留下来的旧词语
第4章 《醒报》新闻用词中与大陆普通话用词的相同部分
    4.1 历史传承词
    4.2 使用一致的外来词
        4.2.1 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4.2.2 来源于日语的词
    4.3 行业词采用一致的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战时首都重庆的民事审判制度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题的选择及意义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实事求是的方法
        (二) 文本分析的方法
        (三) 角色分析法
        (四) 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民事审判的运行环境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变化
        (一) 战时重庆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施政方针
        (二) 战时的社会生活
    三、战时重庆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机构
        (一) 基本的司法组织及司法制度
        (二) 实验地方法院的建设
第二章 民事审判的法律依据
    一、以《中华民国民法典》为中心的民事实体法
        (一) 《中华民国民法典》的制定
        (二) 《中华民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三) 《中华民国民法典》的指导思想和立法原则
    二、以《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为核心的民事程序法
        (一) 《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的制定及主要内容
        (二) 《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
    三、战时颁布的民事特别法
        (一) 《非常时期民事诉讼补充条例》
        (二) 其他因战事而颁布的民事法律规定
第三章 民事审判实践之一:程序
    一、主要的审判程序
        (一) 审理民事诉讼案件的各级法院
        (二) 民事诉讼案件的一般审判程序
    二、民事审判的重要方式:调解制度
        (一) 调解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二) 调解的实务
        (三) 调解与和解
    三、假执行制度的司法实践
第四章 民事审判实践之二:典型案例
    一、典权私案
        (一) 典权之回赎
        (二) 诈卖为典
    二、房屋租赁之私案
    三、买卖统管物品的私案
    四、结论
第五章 民事审判的基本评价
    一、战时民事审判的特点
        (一) 顺应战时需要,完善民事审判规定
        (二) 加强法官培养,提高民事审判的专业化
        (三) 降低诉讼成本,重点提升民事审判效率
        (四) 审判实践与法律制度的某些脱节
    二、战时民事审判的价值
        (一) 保障民事审判制度的稳定与发展
        (二) 充分诠释民事司法的价值
        (三) 坚持司法独立
余论:战时民事审判制度的传承与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10)“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转型期的城市遗产保护
    1.2 相关概念和辨析
        1.2.1 城市遗产
        1.2.2 历史保护
    1.3 我国遗产保护现状与背景
        1.3.1 单体对象多元化
        1.3.2 多层次的整体保护体系建立
        1.3.2.1 “点—线—面”多层次保护
        1.3.2.2 区域化网络化的遗产廊道和文化路径
        1.3.2.3 结合城市更新
        1.3.3 适应性再利用的兴起
        1.3.4 整体性保护
    1.4 文献综述
    1.5 论文视点的建立
        1.5.1 现状的困扰与遗产保护的关联人群分类
        1.5.2 遗产保护的集体选择
    1.6 论文框架、研究过程与方法
        1.6.1 论文框架
        1.6.2 研究过程
        1.6.3 研究方法
上篇: “选择主体与方式”
    第二章 官方“核心管理人”
        2.1 西方国家的遗产“核心管理人”
        2.1.1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
        2.1.2 英格兰遗产—— EH
        2.1.3 法国“文化遗产司”及“国家建筑师”AUE
        2.1.4 合作与放权
        2.1.5 总结
        2.2 我国城市文化遗产“核心管理人”建构
    第三章 自下而上的保护力量
        3.1 公众参与
        3.1.1 公众参与
        3.1.2 参与梯级与形式
        3.1.3 我国的现状与展望
        3.2 公益组织
        3.2.1 信托组织
        3.2.2 公益法人团体
        3.2.2.1 财团法人
        3.2.2.2 社团法人
        3.2.3 我国公益保护组织建构
        3.2.3.1 现状
        3.2.3.2 建构方向
        3.3 社区营造
        3.3.1 社区营造及其模式
        3.3.2 遗产保护的社区营造运动
        3.3.2.1 日本的社区营造运动
        3.3.2.2 美国的社区营造运动
        3.3.2.3 台湾的社区营造运动
        3.3.3 社区建筑师和社区组织
        3.3.3.1 社区建筑师
        3.3.3.2 社区组织
        3.3.4 我国的社区营造与展望
        3.4 附录
        1. 美国早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个人力量
        2. 日本各地城市社区营造案例
        3. 美国“公共土地信托”2004年度财务报表
        4. 英国“维多利亚协会”2004年度财务状况表
        5. 台湾“财团法人芦洲李宅古迹维护文教基金会”捐助及组织章程
下篇: “选择效率与标准”
    第四章 选择效率:权属建构
        4.1 遗产产权
        4.2 权属状况
        4.3 权属建构
        4.3.1 产权私有化
        4.3.2 产权“有限”国有化
        4.3.3 产权分离
        4.3.3.1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4.3.3.2 所有权与用益权分离
        4.3.3.3 我国的展望
        4.3.4 结语
    第五章 选择标准一:私权保障
        5.1 财产权保障
        5.1.1 侵害方式:征收与限制
        5.1.1.1 征收
        5.1.1.2 限制
        5.1.2 补偿方式
        5.1.2.1 征收补偿
        5.1.2.2 限制补偿
        5.2 生存权保障
        5.2.1 遗产保护下的弱势群体
        5.2.2 “缙绅化”现象
        5.2.3 解决方式
        5.2.3.1 可支付住宅的外部援助
        5.2.3.2 弹性灵活的保护计划
        5.2.3.3 腾迁安置环节
        5.3 结语
        5.4 附录(案例研究)
        1. 巴尔迪摩市“屠夫山”社区营造:维系多收入阶层混合居住的传统
    第六章 选择标准二:激励机制
        6.1 税费制度
        6.1.1 美国政府的税费政策
        6.1.2 我国的展望
        6.2 资金补助
        6.2.1 各国政府补助的主要特点
        6.2.2 美国的政府补助
        6.2.3 英国的政府补助
        6.2.4 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政府补助
        6.3 地役权制度
        6.4 发展权转移
        6.5 其它激励方式
        6.6 结语
        6.7 附录
        1. 美国各州遗产保护税收优惠政策
        2. 美国接收“保护地役权”的民间组织(联邦和州一级)
        3. “拯救美国文化珍宝”SAT计划2005年(部分)援助项目
        4. 台湾古迹土地容积转移办法-1999年
        5. 面向私人的保护补助(以伦敦为例)
        6. 面向公益保护组织的补助(以伦敦为例)
        7. 杭州市200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项目安排明细表
        8. W市XX街历史街区保护修建工程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一览表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历程
    2.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历程
    3. 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历程
    4. 英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历程
    5. 法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历程
    6. 日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历程
    7. 国际性组织和宪章、公约
    8. 插图索引
    9. 表格索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德国增税涨价 百姓怨声载道(论文参考文献)

  • [1]1905年至1917年俄国大臣会议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安岩. 吉林大学, 2018(12)
  • [2]关于《公民的教养》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孟祥杉. 延边大学, 2017(01)
  • [3]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 周毅. 浙江大学, 2015(09)
  • [4]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 罗红希.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5]从景德镇看明清江南瓷业发展的负面影响[D]. 崔元元. 郑州大学, 2014(04)
  • [6]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经济思想研究 ——以民国武大经济学学位论文为研究视角[D]. 王经伟. 武汉大学, 2013(07)
  • [7]中财委与新中国初期经济秩序的确立[D]. 余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8]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 马静. 河北大学, 2011(11)
  • [9]战时首都重庆的民事审判制度与实践[D]. 宋宏飞. 西南政法大学, 2011(09)
  • [10]“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 沈海虹. 同济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德国加税提高物价,人们抱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