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一、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夏艳秋,郑宇慧,严浩,张悦,陈静,杨杰,朱强[1](2022)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文中认为草莓根腐病是影响草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发病广,危害重。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草莓基地根腐病病害植株上分离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采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5株典型病原真菌,包括4个种,分别是串珠镰刀菌、棒孢拟盘多毛孢、胶孢炭疽菌、尖孢镰刀菌。果皮粗提物可以有效抑制草莓根腐病病菌。分离鉴定草莓根腐病病原菌,对分析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生物多样性、创建病原菌快速检测方法、深入研究草莓根腐病病害原因及综合防治均具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付莉媛[2](2021)在《北京地区草莓根腐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菌筛选》文中研究表明草莓种植过程中易受病原菌侵染,死苗烂根现象频发,给莓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明确草莓根部病害的致病菌种类及其特征,并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可为草莓根部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草莓种植基地田间病样取样分析,对分离出草莓根部病原菌进行致病性、生长性状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试验;以此为靶标病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并对筛选的拮抗菌进行分子鉴定,随后应用盆栽试验方法对其生防效果进一步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从北京地区草莓种植基地采集草莓根腐病病害样品,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FSt R-YF-01、FSt R-YC-02、FSt R-YF-03、FSt R-YF-04、FSt R-YC-05、FSt R-YC-06、FSt R-YF-07共七个菌株,经纯化培养、回接验证后,通过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St R-YF-01、FSt R-YF-03、FSt R-YF-04、FSt R-YF-07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FSt R-YC-02、FSt R-YC-05、FSt R-YC-06。2)从草莓根际土壤、温室土壤、堆肥等样品中分离到细菌66株,从中筛选到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31株,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作为靶标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所得的31株细菌进行初筛和复筛,共筛选出4株生防效果较好的芽孢杆菌(Fu-FB-04、Fu-FB-11、Fu-FB-14和Fu-FB-24),拮抗效果在72%以上,经16S r DNA鉴定,Fu-FB-04和Fu-FB-14属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Fu-FB-11和Fu-FB-24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这四株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均有良好的拮抗作用。3)经过拮抗性菌株相容性测定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单一生防菌的生物防病效果优于不施用生防菌的效果,施用复配生防菌的防病效果优于单一生防菌株的效果。

李青杰,朱佳红,吴佳佳,靳茜,李园,颜冬冬,王秋霞,曹坳程[3](2021)在《河北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文中指出为了明确保定地区草莓种植地根腐病的致病菌种类以及有效的防治药剂,本试验从保定地区草莓主要种植地采集草莓根腐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引起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将分离的菌株回接到草莓植株上,又重新分离鉴定得到该致病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新拟盘多毛孢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04 8和0.013 6 mg/mL,其次是福美双、克菌丹和异菌脲,多菌灵、甲霜·恶霉灵和霜霉威的抑制效果较差。由此可见,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是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有效防治药剂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

高苇,杨利娟,刘亚全,田艳忠,王勇,张春祥,马建芳[4](2021)在《设施草莓根腐病的病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文中认为目前,我国草莓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草莓根腐病的危害连年加重,对草莓产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复杂多样,难以防治。本文详细的介绍了草莓根腐病的分类、症状特征、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为草莓根腐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并对我国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进行着重阐述,为其病原学的研究和检测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刘艳茹[5](2021)在《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草莓“红叶”根腐病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草莓种植者又称为草莓红叶病,发病初期造成红叶症状,后期死棵。为明确该病害,2019年对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出现上述症状的植株进行了致病菌的分离和致病性回接测定。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方法对致病菌进行了分类地位的鉴定;同时测定了不同药剂的室内抑菌效果与盆栽药效比较。研究结果如下:1.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致病性测定:本研究对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采集的草莓病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共获30株病原菌。由于引起草莓“红叶”根腐病的病菌也会在叶部引起病害,因此,致病性测定采用离体叶片接种和盆栽草莓根部接种两种方法。离体叶片接种结果显示,通过离体叶片接种筛选出29株致病菌株,其中18株为3级强致病性菌株,5株为2级中等致病性菌株,6株为1级弱致病性菌株。盆栽草莓根部回接结果显示,18株叶部强致病性菌株中有14株强致病性菌株接种的所有草莓植株根部均发病,且发病症状与原始发病症状一致,其中S20190506Na、S20190506Ne、S20190506Zd-1、S20190506Zd-2、S20190506Zh-2和S20190506Zf-3六株致病菌侵染草莓根部,草莓植株发病时间最快,菌株致病性最强。2.草莓拟盘根腐病致病菌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7 d后菌落直径均可达到90 mm;菌丝颜色均为白色菌丝,菌落背面颜色呈白色、乳白色及淡黄色。不同菌株的产孢时间不同,大部分菌株15 d可产生分生孢子,子实体分散密集或稀疏,颜色及形状为黑色墨滴状或颗粒状。不同菌株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相似,分生孢子5细胞,4个隔膜,两端细胞无色,中间三细胞同色或异色,具有3根顶端附属丝,一根基部附属丝。不同菌株的分生孢子长度、中间三色胞长度及附属丝长度略有不同。通过形态鉴定发现14株供试菌株形态特征与Neopestalotiopsis roase的描述相近。通过ITS、TUB以及tef1三段基因联合建树的方法,将所获得的供试致病菌序列分别与类拟盘多毛孢菌已发表种进行对比。由于类拟盘多毛孢包含3个属,且种群较多,树型庞大,建树所耗费时间长,为提高建树效率,本研究分别在属水平、属内种水平、近缘种分支水平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的逐级构建。建树结果表明:14株供试致病菌亲缘关系较近,在属水平分析中归于Neopestalotiopsis属;在属内种水平分析中与N.roase属于同一进化枝;在与N.roase近缘种建树分析中,进一步明确14株供试致病菌与N.roase处于同一分支。分子生物学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14株供试菌株为Neopestalotiopsis roase。传统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系统发育鉴定结果均表明引起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草莓“红叶”根腐病的致病菌为Neopestalotiopsis roase。根据病害特征及病原菌类型将草莓“红叶”根腐病修改为“草莓拟盘根腐病”。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由N.roase引起的草苺根腐病。3.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室内抑菌测定:以分离自根部的S20190506Na等6株致病菌作为靶标,分别测定了4种供试药剂(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室内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种供试药剂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3种化学药剂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微生物菌剂。3种化学药剂中咯菌腈抑菌效果相对最好,供试6株菌株对咯菌腈均敏感,其最大EC50值为0.0186μg/m L(针对S20190506Zh-2),对S20190506Zh-2的抑菌率高达94.4%;其次是苯醚甲环唑,其最大EC50值为0.1778μg/m L(针对S20190506Zf-3),大约是咯菌腈用量的10倍,苯醚甲环唑对S20190506Ne的抑菌率最高,为93.6%;吡唑醚菌酯在这3种化学药剂中效果相对较差,最大EC50值为1.122μg/m L(针对S20190506Zf-3),大约是咯菌腈用量的60倍。吡唑醚菌酯的抑菌率最高,为90.2%(针对S20190506Na);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杀菌剂与化学药剂相比较抑菌率稍低,但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抑菌率最高达85.4%(针对S20190506Na),抑菌率最低为69.7%(针对S20190506Zd-2)。4.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的盆栽防效测定:盆栽药剂防治试验按照田间灌根使用浓度,分别将4种供试药剂配制成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和200亿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800倍液进行定量药液灌根施药。接种15 d时,对照组的草莓发病率达98.88%;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组发病率为11.11%,防效为83.67%;吡唑醚菌酯处理的草莓盆栽发病率为5.56%,防效为93.33%;苯醚甲环唑处理的草莓盆栽发病率为2.77%,防效为96.67%;咯菌腈处理的草莓盆栽无发病情况,防效为100%。供试4种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效。

夏冰,郑书恒,胡学军[6](2020)在《草莓根腐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文中认为随着设施草莓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和连年种植,草莓根腐病的为害逐渐加重,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复杂多样,难以正确诊断和防治的现状,本文详细介绍了草莓根腐的主要为害症状类型(炭疽根腐病、红中柱根腐病和黑根腐病)及其对应的病原菌种类,各类型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以及利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康种苗、土壤消毒、加强田间管理、应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主要防治技术,以期为草莓根腐病的准确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借鉴。

武冲,高文俊,韩真,张庆田,李勃[7](2020)在《草莓根部病害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随着草莓设施栽培产业的发展,草莓连作现象日趋普遍,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介绍了草莓的几种主要根部病害,包括黄萎病、枯萎病、根腐病和青枯病的危害症状、致病病原菌及传播方式,并提出防治方法。

张方博[8](2019)在《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菌株的筛选》文中提出草莓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草莓根部病害的统称,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生物防治当下最符合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目前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方法,也是未来病害防控的发展方向。本试验对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从草莓根际土壤中分离细菌,从中筛选草莓根腐病拮抗菌和具有IAA分泌能力的菌株,最后将筛选的拮抗菌株在草莓植株上进行了初步的病害防治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在不同时期从北京市昌平区、大兴区及呼和浩特市现代农业园区草莓种植基地采集草莓根腐病病害样品,从中分离到真菌35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中两种为根腐病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结合多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草莓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胶胞炭疽菌复合种中的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而暹罗刺盘孢菌侵染草莓引起根腐病尚属首次发现报道。2.从草莓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细菌400株,从中筛选到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拮抗菌 20 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porum)的拮抗菌16株,同时能够拮抗两种病原菌的细菌15株。筛选到具有IAA分泌能力的菌株240株,其中分泌量大于34.34 mg/L的有24株。3.对拮抗效果和促生效果较好的15株细菌进行16S rRNA初步鉴定,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中7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6株属于泛菌属(Pantoea sp.);另外2株分别属于假单胞属(Pseudomonas sp.)和类芽孢杆属(Paenibacilus sp.)。4.针对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各选出2株拮抗效果较好且兼具分泌IAA能力的菌株,进行初步盆栽试验防效验证,但结果显示,四株拮抗菌未能表现出有效的防治效果。

张晓慧[9](2018)在《草莓病害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综述了草莓主要病害的病原菌、症状、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和生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张梦影[10](2018)在《昌黎县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河北省昌黎草莓根腐病逐年加重,本文就该地区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了鉴定,对优势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毒力测定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对草莓根腐病的初步研究,进一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农户解决该病害带来的问题。通过对草莓根部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共得到300株菌株,分为了七类,而其中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和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分离频率最高,通过柯赫氏法则进一步确定尖孢镰刀菌与恶疫霉为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在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中,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5℃,低于5℃菌丝停止生长,超过35℃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菌丝生长在p H值为311之间均可正常生长,在此区间碱性越强,菌丝生长速率越大。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的生长影响不大。不同的碳源、氮源对菌丝的生长也有不同的影响,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最适合的氮源为酵母膏。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恶疫霉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535℃,超出此温度范围菌丝几乎停止生长,28℃时为恶疫霉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p H值在310之间均可正常生长,适宜的酸碱条件为58,故偏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丝生长。不同光照条件对恶疫霉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不同的碳源,氮源对菌丝影响差别较大,乳糖较其他碳源更适宜菌丝生长,恶疫霉菌丝在(NH4)2SO4和尿素条件下不生长,相同条件下比较,酵母膏和蛋白胨更适于菌丝生长。恶疫霉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3℃。6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与恶疫霉均有不同的杀菌效果,相比较之下,240 g/l噻呋酰胺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对尖孢镰刀菌起不到抑菌效果,但对恶疫霉的杀菌效果较高。综合6种杀菌剂的抑菌效果,68%精甲霜·锰锌和30%甲霜·恶霉灵两种杀菌剂杀菌效果较好,所以推荐使用此2种杀菌剂用于防治草莓根腐病。

二、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连云港市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
    1.3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1.3.1 形态学鉴定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1.4 果皮粗提物对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
    2.2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2.2.1 菌落形态学鉴定
        2.2.2 微观形态学鉴定
        2.2.2.1 CMGF-1
        2.2.2.2 CMGF-2、CMGF-3
        2.2.2.3 CMGF-4
        2.2.2.4 CMGF-5
        2.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3.1 CMGF-1
        2.2.3.2 CMGF-2
        2.2.3.3 CMGF-3
        2.2.3.4 CMGF-4
3 结论与讨论

(2)北京地区草莓根腐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草莓发展、生产现状
    1.3 草莓种植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方法
        1.3.1 主要问题
        1.3.2 防治方法
        1.3.3 复合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1.4 草莓生长期间的主要根部病害及其防治
        1.4.1 根腐病
        1.4.2 黄萎病
    1.5 草莓根部病害病原菌种类
        1.5.1 镰刀菌属
        1.5.2 炭疽菌属
        1.5.3 丝核菌属
        1.5.4 大丽轮枝菌属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病害样品的采集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2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2.2.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病害样品田间采集
        2.3.2 病原菌的分离与形态鉴定
        2.3.3 病原菌分子鉴定
        2.3.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第三章 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盆栽防效验证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拮抗细菌的分离
        3.2.2 拮抗细菌的筛选
        3.2.3 形态观察
        3.2.4 拮抗菌株相容性测定
        3.2.5 拮抗菌16S rRNA序列分析
        3.2.6 拮抗菌的生长曲线的绘制
        3.2.7 盆栽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尖孢镰刀菌拮抗菌的筛选
        3.3.2 暹罗炭疽菌拮抗菌的筛选
        3.3.3 拮抗菌相容性分析
        3.3.4 拮抗细菌分子鉴定
        3.3.5 拮抗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3.3.6 盆栽防效分析
第四章 结果和讨论
    4.1 结果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河北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植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供试药剂
    1.2 方法
        1.2.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1.2.2 形态学鉴定
        1.2.3 病原菌分子鉴定
        1.2.4 致病性测定
        1.2.5 杀菌剂对供试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莓根腐病田间症状
    2.2 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2.3 病原菌分子鉴定结果
    2.4 病原菌的致病性
    2.5 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4)设施草莓根腐病的病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草莓根腐病发病症状
2 我国草莓根腐病的主要病原
    2.1 草莓冠根腐病
    2.2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2.3 草莓黑根腐病
3 草莓根腐病的发病规律
4 草莓根腐病田间防治技术
    4.1 选育抗病品种
    4.2 农业防治
    4.3 化学防治
    4.4 生物防治
5 展望

(5)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草莓概况及草莓病害研究进展
    1.1 草莓概况
        1.1.1 草莓营养及保健价值
        1.1.2 草莓品种及分布
        1.1.3 草莓国内外生产现状
    1.2 草莓主要病害研究现状
        1.2.1 草莓灰霉病
        1.2.2 草莓白粉病
        1.2.3 草莓炭疽病
        1.2.4 草莓枯萎病
        1.2.5 草莓褐斑病
        1.2.6 草莓蛇眼病
        1.2.7 草莓黄萎病
        1.2.8 草莓根腐病
第二章 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草莓根腐病病害样品采集与病原菌分离纯化与保存
        2.1.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1.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2.1.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草莓根腐病病害样品采集与病原菌分离纯化结果
        2.2.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2.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室内抑菌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药剂
        3.1.3 供试药剂浓度筛选
        3.1.4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药剂对6株供试菌株的药剂浓度
        3.2.2 不同浓度供试药剂对6株供试菌株菌落直径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药剂对6株供试菌株的毒力测定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草莓拟盘根腐病盆栽药剂防治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供试靶标菌株
        4.1.3 盆栽处理方法
        4.1.4 病情分级标准及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4.2.2 不同药剂对草莓拟盘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草莓根腐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为害症状
2 发生与传播规律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选择抗病品种
    3.2 培育健康种苗
    3.3 土壤消毒
    3.4 农业管理
    3.5 生物防治
    3.6 化学防治

(7)草莓根部病害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萎病
    1.1 发病症状
    1.2 病原菌及传播方式
    1.3 防治方法
2 枯萎病
    2.1 发病症状
    2.2 病原菌及传播方式
    2.3 防治方法
3 草莓根腐病
    3.1 危害症状
    3.2 病原菌及传播方式
    3.3 防治措施
4 草莓青枯病
    4.1 危害症状
    4.2 病原菌及传播方式
    4.3 防治措施

(8)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概述
        1.1.1 草莓的价值
        1.1.2 草莓生产现状
        1.1.3 草莓的发展
        1.1.4 草莓种植存在的问题
        1.1.5 草莓生长期的主要病害
    1.2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种类
        1.2.1 镰刀菌属
        1.2.2 炭疽菌属
        1.2.3 丝核菌属
        1.2.4 拟盘多毛孢属
        1.2.5 疫霉菌属
        1.2.6 其它种属真菌
    1.3 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1.3.1 选育抗病品种
        1.3.2 农业及物理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3.4 生物防治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病害样品的采集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2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2.2.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田间病害样品采集
        2.3.2 病原菌的分离与形态鉴定
        2.3.3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4 菌株致病性测定
    2.4 讨论
        2.4.1 根腐病主要病原菌种类
        2.4.2 多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
        2.4.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盆栽防效验证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器材
        3.1.5 盆栽试验地点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的分离
        3.2.2 拮抗菌的筛选
        3.2.3 促生菌的筛选
        3.2.4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2.5 盆栽试验初步验证菌株功能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细菌的分离与保存
        3.3.2 拮抗菌的筛选
        3.3.3 促生菌的筛选
        3.3.4 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3.3.5 盆栽试验初步验证菌株功能
    3.4 讨论
        3.4.1 促生菌的筛选
        3.4.2 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3.4.3 盆栽实验初步验证菌株功能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草莓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炭疽病
    1.1 病原菌及症状
    1.2 抗性及防治的相关研究
2 根腐病
    2.1 病原菌及症状
    2.2 抗性及防治的相关研究
3 灰霉病
    3.1 病原菌及症状
    3.2 抗性及防治的相关研究
4 白粉病
    4.1 病原菌及发病症
    4.2 抗性及防治的相关研究
5 其它病害
6 问题与展望

(10)昌黎县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草莓根腐病的病害类型
        1.2.1 草莓黑根腐病
        1.2.2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1.3 草莓根腐病原菌鉴定技术
        1.3.1 传统植物病原菌检测技术
        1.3.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4 草莓根腐病的田间防治
        1.4.1 农业防治
        1.4.2 生物防治
        1.4.3 化学防治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药剂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2.3 室内毒力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柯赫氏法则验证
        3.1.1 病原菌的分离
        3.1.2 病原菌鉴定
    3.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3.2.1 温度对优势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pH值对优势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3 光照对优势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4 不同碳源对优势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5 不同氮源对优势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6 致死温度确定
    3.3 室内药效毒力测定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四、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连云港市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J]. 夏艳秋,郑宇慧,严浩,张悦,陈静,杨杰,朱强. 江苏农业科学, 2022(02)
  • [2]北京地区草莓根腐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菌筛选[D]. 付莉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河北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J]. 李青杰,朱佳红,吴佳佳,靳茜,李园,颜冬冬,王秋霞,曹坳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02)
  • [4]设施草莓根腐病的病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 高苇,杨利娟,刘亚全,田艳忠,王勇,张春祥,马建芳. 天津农业科学, 2021(02)
  • [5]草莓拟盘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筛选[D]. 刘艳茹.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6]草莓根腐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 夏冰,郑书恒,胡学军. 中国植保导刊, 2020(08)
  • [7]草莓根部病害及防治措施[J]. 武冲,高文俊,韩真,张庆田,李勃. 落叶果树, 2020(01)
  • [8]草莓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菌株的筛选[D]. 张方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草莓病害研究进展[J]. 张晓慧. 安徽农学通报, 2018(18)
  • [10]昌黎县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D]. 张梦影.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8(01)

标签:;  ;  ;  ;  ;  

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