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水稻白化现状及改善措施研究

黑龙江省水稻白化现状及改善措施研究

一、黑龙江省稻米垩白现状研究及改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杨大兵[1](2021)在《全基因背景分子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丰39S的病虫抗性》文中提出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是我国乃至世界稻区最重要的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危害。两系法杂交水稻是我国南方稻区籼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世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抗性表现往往直接影响其所配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的抗性水平。利用已有主效抗病虫基因的聚合进行水稻病虫害抗性的遗传改良是最经济有效而绿色友好的病虫害防控方式。丰39S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不育性稳定、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米质优等诸多特点,所配组合已经大面积推广,但不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及褐飞虱。本研究利用以回交育种为主线的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技术,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2、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7和Xa23、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精准地渗入到“丰39S”遗传背景中,首先创建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单基因导入系,再通过基因聚合培育多抗的光温敏核不育系,获得了一系列以丰39S为遗传背景的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和抗褐飞虱的新不育系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尽快改良丰39S对稻瘟病的抗性,首先利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供体亲本华1201S中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2快速地导入到丰39S的遗传背景中,创建出2个携带纯合Pi2基因的新株系DB16206-34和DB16206-38。用57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的人工接种鉴定表明,DB16206-34和DB16206-38的苗瘟抗谱为94.70%,而受体亲本丰39S的苗瘟抗谱为18.30%;在湖北恩施和宜昌的稻瘟病病区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新株系及所配的部分杂交组合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达到中抗以上,较丰39S及所配杂交组合的抗性明显提高。DB16206-34和DB16206-38的育性转换特性、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所配组合的产量均与丰39S相似。其中DB16206-34被命名为“华634S”,作为抗稻瘟病不育系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所配组合“华634S/9311”和“华634S/丰香恢1号”作为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组合参加了湖北省和国家水稻区域试验。2、以携带Pi2基因的DB16206-172(DB16206-34的姐妹系)、携带Xa7基因的华1228S、携带Xa23基因的华1015S、携带Bph14和Bph15基因的华1165S为供体,与丰39S杂交、回交和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创建了Pi2基因位点插入片段567.0 kb、与丰39S遗传背景相似度99.85%的单基因导入系DBQ18071-414-3-3。用同样方法创建的Xa7、Xa23、Bph14、Bph15单基因导入系分别是DB17174-111-2、DB17207-217-244-8、DBQ18077-3-2-1和DBQ18080-61-407-1,插入片段长度688.4kb-1574.9 kb,与丰39S的遗传背景相似度99.82%-99.60%。抗性鉴定结果表明,DBQ18071-414-3-3(Pi2)抗稻瘟病,DB17174-111-2(Xa7)和DB17207-217-244-8(Xa23)抗白叶枯病,DBQ18077-3-2-1(Bph14)和DBQ18080-61-407-1(Bph15)中抗褐飞虱。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育性转换特性均与丰39S相似。因此,可以将建立的单基因系用于后面的多基因聚合系的创建。3、通过将单基因导入系的相互杂交和对目标基因的前景选择,创建了携带Pi2+Xa7+Bph14+Bph15基因的多基因聚合系2个,编号是DB18128-19-164-2和DB18128-19-361-1,4个抗性基因的插入片段累加长度为3689 kb,与丰39S的遗传背景相似度为99.05%;携带Pi2+Xa23+Bph14+Bph15基因的多基因聚合系2个,编号是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4个抗性基因的插入片段累加长度为3974 kb,与丰39S的遗传背景相似度为98.98%。将创建的多基因系用于后面的性状鉴定和组合测配。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鉴定结果表明,DB18128-19-164-2、DB18128-19-361-1、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的苗瘟抗谱是94.12%-97.06%,受体亲本丰39S的苗瘟抗谱是35.29%。在湖北宜昌市远安县望家村稻瘟病区自然诱发鉴定表明,4个多基因聚合系的叶瘟是0级-2级、穗瘟发病率是0%-6%,丰39S的叶瘟是7级、穗瘟发病率是76%。以黄华占为父本与4个多基因聚合系配组的组合,叶瘟是0级-3级、穗瘟发病率是4%-9%,对照组合“丰39S/黄华占”的叶瘟是5级、穗瘟发病率是51%。在湖北恩施州两河村稻瘟病区自然诱发鉴定表明,4个多基因聚合系的叶瘟都是2级,穗瘟发病率是9%-15%,丰39S的叶瘟是8级,穗瘟发病率是100%。5、华中农业大学病圃人工接种PXO61、PXO99、ZHE173、GD1358、Fu J、YN24和He N11等7个白叶枯病菌株的鉴定表明,携带Pi2+Xa23+Bph14+Bph15基因的2个聚合系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以及它们与黄华占、五山丝苗配制的组合都高抗7个菌株。携带Pi2+Xa7+Bph14+Bph15基因的2个聚合系DB18128-19-164-2和DB18128-19-361-1抗PXO61、ZHE173、GD1358、Fu J和He N11等5个菌株,不抗其他2个菌株,它们所配的组合抗PXO61、ZHE173、Fu J和He N11等4个菌株,不抗其他3个菌株。而丰39S感6个菌株、中抗1个菌株He N11,丰39S与黄华占、五山丝苗配制的组合对7个菌株均表现感病。6、苗期褐飞虱鉴定结果表明,导入系DBQ18077-3-2-1(Bph14)表现为中抗褐飞虱,导入系DBQ18080-61-407-1(Bph15)和4个聚合株系DB18128-19-164-2、DB18128-19-361-1、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对褐飞虱表现为抗级。4个多基因聚合系与同时携带Bph14和Bph15基因的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是抗褐飞虱的,但是与不携带Bph14和Bph15基因的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表现为中抗褐飞虱。成株期褐飞虱鉴定结果表明,2个单基因导入系DBQ18077-3-2-1和DBQ18080-61-407-1、4个多基因聚合系以及它们所配的组合都是抗褐飞虱的。7、人工气候箱和武汉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的育性转换特性鉴定表明,单基因导入系和多基因聚合系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都是日平均温度22℃-23℃,稳定不育期81 d-86 d,与丰39S的育性转换特性完全一致。8、海南可育期的生育特性、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鉴定表明,创建的导入系的平均播始历期99 d-101 d、单株粒重20.9 g-24.8 g、株高82 cm-88 cm、单株有效穗数9个-10个、平均穗长19 cm-20 cm、每穗总粒数138粒-162粒、结实率60%-73%、千粒重25 g-26 g、整精米率66%-69%、垩白粒率0.0%-0.5%、长宽比2.7-2.9、直链淀粉含量12%-13%、胶稠度89 mm-91 mm,经方差分析比较,各项指标与受体亲本丰39S都没有显着差异。在武汉不育期的生育特性观察表明,导入系的平均播始历期84 d-86 d、主茎叶片数14.0片-14.4片,株高85 cm-87 cm、单株有效穗数8个-9个、平均穗长24 cm-25 cm、每穗总颖花数175朵-192朵,柱头外露率24%-39%,也经方差分析比较,各项指标与受体亲本丰39S都没有显着差异。9、以4个多基因聚合株系DB18128-19-164-2、DB18128-19-361-1、DB18129-34-268-38和DB18129-34-303-6及丰39S为母本、4个两系恢复系五山丝苗、HB17004-7-88、黄华占和HB17010-180-171-1为父本配制了杂交组合,分别在海南和武汉育种试验站进行了3次重复的比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海南的小区平均单株产量33 g-39 g,在武汉的小区平均单株产量49 g-51 g。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多基因聚合系所配组合的产量与丰39S所配组合的产量没有显着差异。导入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与受体亲本丰39S没有差异。综上,通过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育种策略,已经将Pi2、Xa7、Xa23、Bph14和Bph15等不同抗性类型的基因精准地导入到丰39S遗传背景中。培育出来的多基因聚合系的遗传背景与丰39S高度相似,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飞虱抗性明显提高,育性转换特性、生育特性、开花习性、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产量配合力都与受体亲本丰39S没有显着差异。实现了本研究提出的研究目标,创建的多基因导入系可以替代丰39S用于培育“三抗”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本研究是第一个利用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技术、精准地进行多基因渗入、定向改良多个性状的育种案例。

兰宇辰,郭晓红,李猛,赵洋,李晓蕾,姜红芳,王鹤璎,徐令旗,张晓宁,吕艳东[2](2021)在《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施氮量及移栽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粳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0、90、120、150、180 kg·hm-2,N)为主区和移栽密度(20.2万、25.1万、33.3万穴·hm-2,M)为裂区,分析了氮密互作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对垦粳7号加工品质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随移栽密度增加,加工品质逐渐增加,移栽密度为33.3万穴·hm-2时,有利于提高垦粳7号的加工品质。施氮量与移栽密度的互作效应对垦粳7号外观品质的影响达显着水平,施氮量为180 kg·hm-2、移栽密度为20.2万穴·hm-2时,有利于提高垦粳7号的外观品质。施氮量对垦粳7号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随施氮量增加,营养品质逐渐增加,食味品质逐渐降低;施氮量为180 kg·hm-2、移栽密度为20.2万穴·hm-2时,有利于提高垦粳7号的营养品质,而食味品质降低。综上,N4M1处理(180 kg·hm-2和20.2万穴·hm-2)下,垦粳7号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较优。

卞金龙[3](2020)在《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种子市场水稻品种类型繁多、品种间品质和产量的差异较大,并且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适应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前人也进行过较多的品种筛选研究,但往往仅局限于产量或者生育期等少数几个方面的筛选,且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校外淮安、宿迁、黄海农场和东海基地进行,以109份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不同地区的稻米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差异。建立了适合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进行筛选,并通过筛选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建立了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等方面的考察,筛选出能在淮安、宿迁、黄海和和东海正常成熟的粳稻品种分别为86个、84个、83个和80个。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安、宿迁、黄海和东海的适宜抽穗期分别在8月17日~9月5日、8月16日~9月3日、8月17日~9月4日和8月21日~9月9日之间,超出适宜抽穗期的品种难以成熟。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差异较小,所有能正常成熟品种的加工品质均符合国家优质稻米标准。非软米品种的外观品质显着优于软米品种,尤其是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均显着小于软米品种,这主要与软米品种的遗传因素有关。软米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非软米品种,胶稠度更长,米饭的食味品质显着高于非软米品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均以每穗粒数和和穗数的变异较大。其中,淮安地区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显着大于中熟中粳品种;宿迁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黄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均显着高于迟熟中粳品种;东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2.本研究建立了适宜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优质品种的筛选包括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的筛选,高效品种的筛选包括氮肥和温光利用效率的筛选。加工与外观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国标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国家标准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与外观品质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国标优质稻米标准的品种。其中,软米品种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观品质普遍较差,在本研究中仅针对加工品质进行筛选,暂不考虑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特征值,利用BP神经网络法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并对食味品质综合评分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食味品质一级、二级和三级;高效品种的筛选方法:根据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高效与低效两种类型,氮肥偏生产力=产量/施氮量,有效积温产量=产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根据优质和高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的评价指标体系:淮北地区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52%~65.50%之间,垩白度在1.93~2.43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15%~18.27%之间,胶稠度在68 mm~85 mm之间,消减值在18 cP~301 cP之间,回复值在972 cP~1 168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58~62之间,实产在9.81 t·hm-2~10.04 t·hm-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6.33 kg/kg~37.1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36 kg/℃~4.79 kg/℃之间。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87%~66.38%之间,垩白度在3.39~41.74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04~11.53%之间,胶稠度在80~99 mm之间,消减值在-1201 cP~-86 cP之间,回复值在388 cP~955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7~76之间,实产在9.17t·hm-2~10.66 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3.95 kg/kg~39.4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8kg/℃~5.09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33%~65.47%之间,垩白度在1.26~3.51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04%~20.06%之间,胶稠度在63 mm~67 mm之间,消减值在57 cP~327 cP之间,回复值在542 cP~1126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分别在56~61之间,实产在9.09t·hm-2~10.24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3.65kg/kg~37.93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0 kg/℃~4.73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26%~66.32%之间,垩白度在3.01~13.59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83%~10.30%之间,胶稠度在86 mm~94 mm之间,消减值在-613 cP~-355 cP之间,回复值在315 cP~629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9~75之间,实产在9.72 t·hm-2~10.72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5.99 kg/kg~39.71 kg/kg 之间,有效积温在 4.42 kg/℃~4.96 kg/℃之间。3.共筛选出适宜淮安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9个:南繁1609、徐稻9号、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8、常软07-1、早优1号;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南繁1610。适宜宿迁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新稻22、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7个:沪早软粳、沪早香软2号、南粳2728、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扬粳239。筛选出适宜黄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圣香66、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4个:JD6614、沪早软粳、南粳5718、早优1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1个:连粳13;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筛选出适宜东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13个: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1、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沪早香181、沪早香软2号、南繁1609、苏香粳3号、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泗稻14-211、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4.从四个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筛选结果看,中熟中粳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数量更多,中熟中粳品种更适宜在淮北地区种植。淮北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粳稻产业应以中熟中粳类型粳稻品种为主,尤其是中熟中粳软米品种。

姜红芳[4](2020)在《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的推广,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提高盐碱地水稻产量,农民往往比常规稻田施入更多的氮肥,且施肥时期也不确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耐盐地水稻稳产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以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氮肥运筹,即不施氮肥、农民常规施氮、平衡施氮、减氮施肥和氮肥后移,系统地研究了氮肥运筹对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营养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苏打盐碱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农民常规施氮相比,平衡施氮有效提高了两品种的穗数和穗粒数,实收产量显着提高了11.11%;减氮施肥结实率提高了4.08%、千粒重提高了2.76%,实收产量提高了5.54%。不同粒位的穗粒数表现为中势粒>优势粒>劣势粒,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优势粒>中势粒>劣势粒。2.穗长和单穗重均以平衡施氮最大,减氮施肥次之,均高于农民常规施氮。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较农民常规施氮提高了各部位的一次、二次枝梗数,氮肥后移的变化呈相反趋势;一次枝梗数表现为下部>中部>上部,二次枝梗数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3.与农民常规施氮相比,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提高了齐穗期和灌浆盛期的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同时还提高了拔节期后的光合势、净同化率和群体生长率以及齐穗期、灌浆盛期和成熟期的群体干物重和各器官的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且以上各指标均在平衡施氮下影响较大。4.地上部植株氮、磷、钾素积累量均以平衡施氮最高,与农民常规施氮相比,分别提高了35.39%、27.38%和26.21%,其次是减氮施肥,分别提高了12.97%、12.67%和10.39%。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还提高了叶片和茎鞘的氮(磷、钾)素转运量、表观转运率、转运贡献率以及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贡献率和偏生产力,降低了土壤氮素依存率。5.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植酸含量,同时还提高了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含量以及Cu、Mn、Fe、Na、Ca和K含量,改善了稻米的碾磨、外观和营养品质。平衡施氮提高了稻米的完整性和淀粉含量,降低了蒸煮食味品质;减氮施肥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改善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氮肥后移降低了稻米的碾磨、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改善了稻米的营养品质。

孙丽丽[5](2020)在《辽宁粳稻新品系产量与米质的关系及镁锌肥对产量米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大米商品率高,米质优,在国内稻米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以辽宁稻区近年来育成的89份水稻新品系为试材,通过测定各项稻米产量和品质性状,比较这些新品系产量和米质性状间的差异,分析稻米产量和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同时以常规粳稻北粳2号和杂交粳稻辽优5206为试材,施用不同比例的镁锌肥,探讨镁锌肥配施对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米质的影响,为今后在北方稻区选育优质高产高效的粳稻新品种和在栽培上改进措施提高产量、改善米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近几年育成的水稻新品系有65%的产量达到9000kg/hm2,只有11%品种的产量在8250kg/hm2以下。食味值≧70的有7个,食味值在60-70之间的有35个,食味值在50-60之间的有35个,食味值在50分以下的有12个,辽宁省的新品系大多处在高产低食味值区间内。根据《GB/T17891-2017优质稻谷》辽宁省近年来育成的水稻新品系整精米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的占80%。就垩白度分析,有61%的品种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就直链淀粉含量分析,符合国家标准的达到66%。综合看,符合国家2级米标准的品系有11%,符合国家3级米标准的品系有19%。2.产量与米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穗长与糙米率、精米率呈显着负相关,一次枝梗结实率与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穗长呈极显着负相关,产量和外观、平衡度、食味值呈显着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一次枝梗数、着粒密度呈显着正相关,与穗型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淀粉RVA特征值中的最终粘度与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显着正相关,消减值与千粒重呈显着负相关,峰值粘度与穗型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蛋白质含量和消减值与外观、黏度、平衡度、食味值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硬度呈极显着正相关。高食味值的品系粒型较长,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低、中食味值的品系,低食味值品系的消减值显着高于高食味值的品系。3.综合分析,辽宁省近年来选育的水稻新品系在产量上略有下降,但米质有较大提升。从提高产量的角度分析,合理控制有效穗数,选择一次枝梗数适宜、穗型指数大的品种可提高水稻产量。从改善品质的角度分析,穗型指数大的品种淀粉RVA特征值表现好,食味值高,当消减值在1005.5cp左右时,食味表现最好;一次枝梗结实率高的品种加工品质好;穗长适中、粒型(长宽比)大的品种外观品质表现好;在提高营养食味值方面,降低蛋白质含量、酸度值和直链淀粉含量有助于提高稻米品质。综合产量和米质分析,辽宁稻区今后育种的方向应合理控制有效穗数,选择一次枝梗数适宜,穗型指数大,穗长适中,二次枝梗千粒重适中,粒型(长宽比)大的品种,才能实现产量高、食味好的目标。4.锌镁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米质的影响的研究表明,Zn1Mg2处理可有效提高北粳2号籽粒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并改善稻米的营养品质。Zn2Mg1处理可提高辽优5206的叶面积指数,并改善水稻的营养品质。锌镁肥的施入显着提高了北粳2号的精米率,且在Zn1处理下,整精米率也显着提高。锌镁肥的施用可以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但品种间对锌镁肥的响应程度不同,且锌肥和镁肥在对水稻品质的影响有相互拮抗的作用,合理的安排锌镁肥配比是提高水稻品质的关键。

王鹤璎[6](2020)在《寒地水稻水直播品种筛选及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的产质量比较》文中研究表明水稻直播是一种用工少、效益高的轻简化栽培方式。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在黑龙江省发展直播水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应用于直播的水稻品种有限,利用现有的水稻品种筛选出适于直播的品种,将有助于直播稻栽培的推广。为此本研究以29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拟筛选出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及第二积温带上限进行水直播的寒地水稻品种,且以筛选出的适宜水直播品种为试验材料,与常规插秧为对照,比较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水直播在寒地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直播下29个供试品种,两年间穗长、单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数、穗粒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理论产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直播适应性反应指数变异系数较大,对水直播反应较敏感;结实率、千粒重、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粒长、精米粒宽、精米长宽比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对水直播反应较迟钝。两年间同时满足水直播适应性系数、水直播适应性指数和综合适应能力上表现为中度适应或高度适应,理论产量大于7 t/hm2,米饭食味评分大于74分的水稻品种有龙粳20号和龙粳58。2.与常规插秧相比,水直播下龙粳20号和龙粳58的在穗部性状较常规插秧相比大多呈下降趋势;两年间,龙粳20号在水直播下理论产量较常规插秧降低了7.85%;龙粳58在水直播下理论产量平均较常规插秧降低了6.96%。精米粒长、精米粒宽小于常规插秧;垩白度、垩白粒率大多都高于常规插秧;糙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呈下降趋势;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年际间变化幅度大。3.水直播的投入产出比是常规插秧的3倍,而成本仅是常规插秧的76.4%,水直播较常规插秧成本降低了30.0%,成本降低4260元·hm-2、纯效益增加了3936.0元·hm-2。综上所述,筛选出龙粳20号和龙粳58适合水直播下种植,能够有效的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并且提高经济效益。

赵雪涵[7](2020)在《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迄今为止,许多科研工作者已经从秸秆还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角度开展了大量对水稻的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动态、灌浆速率、产量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但将秸秆还田与不同灌溉方式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通过在秸秆全量还田下,设置1种常规灌溉方式(淹水灌溉),3种节水灌溉方式:间歇灌溉、控制灌溉Ⅰ(水层30mm)及控制灌溉Ⅱ(水层15mm),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灌浆速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明确适宜的节水方案,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筛选合理灌溉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东北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本试验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选用供试材料为龙稻21、龙稻22、龙稻27、龙稻31。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稻生长发育方面,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3种节水灌溉能一定程度上增加水稻中前期分蘖数,显着降低分蘖成穗率,以及一定程度上降低水稻中后期株高;此外秸秆还田—3种节水灌溉会增加水稻中前期叶片干物质积累,其中控制灌溉Ⅱ有利于水稻中前期茎鞘干物质积累。2.在灌浆速率方面,比起淹水灌溉,3种节水灌溉一定程度降低了起始生长势(R0);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均灌浆速率(Fmean)和最大灌浆速率(Fmax);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Ⅰ能延长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而控制灌溉Ⅱ则是降低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间歇灌溉缩短活跃灌浆期(D),控制灌溉Ⅰ和控制灌溉Ⅱ则是延长活跃灌浆期(D)。3.在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秸秆还田下,3种节水灌溉均能显着提高水稻千粒重,而且,间歇灌溉显着提升产量,控制灌溉Ⅰ和控制灌溉Ⅱ则降低产量,分别降低了1.52%和10.89%。4.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4种灌溉方式中,控制灌溉Ⅱ达到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控制灌溉Ⅰ达到综合水分利用效率最大。5.在稻米品质方面,在秸秆还田下,比起淹水灌溉,3种节水灌溉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稻米加工品质、稻米外观品质,以及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其中间歇灌溉可以明显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控制灌溉Ⅰ能明显改善稻米外观品质,但是3种节水灌溉方式对营养品质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综上所述,在秸秆全量还田下,综合考量水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稻米品质等因素,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Ⅰ为最优灌溉方式。

陈志峰[8](2020)在《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7-2018年在江苏扬州和辽宁盘锦进行,以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典型优质粳稻品种,将北方优质粳稻品种在江苏扬州和辽宁盘锦进行种植,并将南方优质品种在扬州进行对比种植,系统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粳稻在相同生态环境和我国北方粳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品质差异,重点分析我国南方与北方粳稻稻米品质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南北稻区优质食味水稻的产量差异。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产量比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扬州种植的南方品种分别高31.36%、19.68%,其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分别高14.23%、4.15%、3.66%、6.01%,其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扬州种植南方品种分别低6.10%、4.39%、1.02%,穗数高出32.09%。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在抽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的茎蘖数、成穗率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相比较高。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和南方品种相比,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和抽穗期的高效叶面积均高,但由于生育期较短的原因,叶面积衰减率显着加快。2南北稻区优质食味水稻的品质差异。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加工、外观品质显着优于扬州种植的北方和南方品种,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相比分别高4.99%、5.34%、5.79%,垩白粒率、垩白度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相比分别低25.81%、37.04%。与扬州种植的南方品种相比,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高出1.15%、1.64%、2.21%,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低82.57%、90.53%。盘锦种植北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胶稠度长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且胶稠度长度大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在蒸煮特性方面,食味值较高的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吸水率、膨胀率和碘蓝值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食味值较高的盘锦种植北方品种的固体溶出物要显着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在质构特性中,蒸煮食味品质较好的盘锦种植北方品种和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硬度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弹性、黏度和平衡度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使其适口性较好。3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差异。在结构特性方面,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相比,相对结晶度、峰强度和半结晶层厚度分别低2.69%、4.25%和2.56%,红外比例(1045/1022 cm-1值)高1.13%,与扬州种植的南方品种相比相对结晶度、红外比例(1045/1022 cm-1值)、峰强度、半结晶层厚度分别低8.9%、13.8%、14.3、1.1%。盘锦种植的北方品种和扬州种植的南方品种淀粉大、中颗粒含量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相比较多,淀粉的小型颗粒数目与扬州种植的北方品种相比较少,淀粉颗粒平均粒径大。在糊化特性方面,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崩解值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消减值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盘锦种植北方品种的崩解值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消减值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盘锦种植北方品种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均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凝胶热焓值和回生热焓值均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扬州种植南方品种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均低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而凝胶热焓值和回生热焓值均高于扬州种植北方品种。

唐雪[9](2020)在《不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生理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研究不同的有机肥料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于2017-2018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2017年试验选用4个粳稻品种,即Gpno7510、沈稻529、沈稻505和沈稻47。2018年试验选用4个品种,即一目惚、沈稻529、沈稻505和沈稻47。选用3种不同肥料,分别是生物有机肥、鸡粪和豆粕。施用量折合总施氮量为150kg/hm2。研究在不同肥料下不同水稻的农艺性状、群体生长状况、光合特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在稻品质方面研究其稻米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卫生安全品质的变化。1.有机肥对水稻的农艺性状和群体生长状况的影响豆粕能提高水稻的株高和分蘖数量。生物有机肥和鸡粪的作用下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豆粕处理,生物有机肥和鸡粪对水稻农艺性状和群体生长状况作用均衡,保持了较好的干物质积累量。2.有机肥对水稻的光合特性的影响沈稻47的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都高于其他品种,叶面积指数也位于前列。豆粕作用下的水稻的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高于其他肥料,透光率和净光合作用低于其他肥料。豆粕肥效持久,作物的长势茂盛,叶片互相遮盖,影响光合作用。生物有机肥和鸡粪作用下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虽然低于豆粕处理,但是光的利用率却高于豆粕处理。3.有机肥对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沈稻47和沈稻505都保持了较为稳定的高产品种特性。生物有机肥、豆粕和鸡粪的施用都能不同程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其中生物有机肥和鸡粪水稻增产效果明显。生物有机肥使得水稻的每穗颖花数和每穗成粒数都显着提高。鸡粪和豆粕作用下使得各品种的有效穗数都显着提高。4.有机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豆粕的施用降低了稻米的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呈下降的趋势。豆粕的施用增加了稻米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生物有机肥能提高稻米的峰值粘度和热浆粘度,提高稻米的食味值。豆粕对精米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有显着增加的影响。生物有机肥和鸡粪也不同程度的提高稻米中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糙米中的总砷含量高于精米中的总砷含量,糙米的谷壳中更容易积累总砷。豆粕处理后的精米中的总砷的含量相比于其他肥料有显着提升,应注意其对稻米安全性的影响。

何宇涵[10](2019)在《河南粳稻新品种的评价与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粳稻栽培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缺乏高效栽培配套措施。本研究对沿黄稻区和豫南稻区粳稻遗传多样性、产量、品质和抗病性进行分析,并以豫稻16和豫农粳12为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抗稻瘟病基因检测和适宜栽培措施技术研究,以解析河南粳稻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为河南粳稻品种选育和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13对SSR分子标记在22份试验材料中共检测到40个等位基因,多态性系数为0.091-0.455。22份粳稻新品种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26;利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聚为4大类,其中第Ⅰ类群属于豫南粳稻,第Ⅱ、Ⅲ、Ⅳ类属于沿黄粳稻;通过对22份粳稻新品种的农艺性状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全生育期的贡献值达67.06%,说明试验材料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全生育期;豫南稻区粳稻比沿黄稻区粳稻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但两者间遗传相似性高,遗传距离差异小。(2)沿黄稻区粳稻品种比豫南稻区具有更高的产量,达649.56 kg/hm2,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是高产的主要因素。沿黄稻区粳稻新品种比豫南稻区具较优的加工品质,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达到85.97%、74.93%、67.99%,蒸煮食味品质沿黄稻区和豫南稻区品种无显着差异。沿黄稻区粳稻新品种比豫南稻区具有更强的抗纹枯病性能力,豫南粳稻抗稻瘟病和抗白叶枯病的能力较强。(3)豫稻16在豫南稻区产量高,蒸煮食味品质优,在沿黄稻区加工品质优;豫农粳12在豫南稻区产量高,外观品质优,在沿黄稻区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优。抗病性分析,豫稻16具有抗稻瘟病基因Pish、Pik、Pi5,抗性评价为MR;豫农粳12具有抗稻瘟病基因Pia、Pita2、Pish、Pi5、Ptr,抗性评价为MS。手插秧种植条件豫稻16和豫农粳12产量高、加工品质优,机插秧种植条件其蒸煮食味品质优。

二、黑龙江省稻米垩白现状研究及改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稻米垩白现状研究及改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全基因背景分子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丰39S的病虫抗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1.2.1 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发现与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1.2.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2.3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机理研究
        1.2.3.1 水稻光敏不育基因克隆与调控机理
        1.2.3.2 水稻温敏不育基因的克隆与调控机理
        1.2.4 其他类型的光温敏不育基因的分子机制
    1.3 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
        1.3.1 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别体系的建立
        1.3.2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
        1.4.1 白叶枯病发生的基本概况
        1.4.2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水稻褐飞虱的研究进展
        1.5.1 褐飞虱的生物型研究
        1.5.2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
        1.5.2.1 褐飞虱抗性资源概况与抗性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1.5.2.2 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
    1.6 水稻抗病虫基因聚合育种的研究进展
        1.6.1 同类抗性基因的聚合育种研究
        1.6.2 不同类抗性基因的聚合育种研究
    1.7 全基因组选择策略及其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1.7.1 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策略
        1.7.2 全基因组背景选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分子标记选择改良丰39S的稻瘟病抗性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水稻材料
        2.2.2 回交和分子标记选择的技术路线
        2.2.3 用于目标基因和背景选择的分子标记
        2.2.4 DNA提取、PCR扩增和检测
        2.2.5 稻瘟病抗性鉴定
        2.2.6 人工气候箱育性转换特性鉴定
        2.2.7 武汉自然条件下的花粉育性动态观察
        2.2.8 生育特性观察、主要农艺性状考察和稻米品质分析
        2.2.9 开花习性观察
        2.2.10 组合测配及杂交组合的优势鉴定
        2.2.11 数据分析与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受体亲本丰39S与供体亲本华1201S的遗传背景多态性分析
        2.3.2 抗稻瘟病新不育系株系的选育过程
        2.3.3 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2.3.3.1 新不育系株系的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结果
        2.3.3.2 新不育系株系所配杂交组合的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结果
        2.3.3.3 新不育系株系和所配杂交组合的稻瘟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
        2.3.4 新不育系株系的育性转换特性鉴定结果
        2.3.4.1 人工气候箱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2.3.4.2 武汉田间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
        2.3.5 新不育系株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
        2.3.6 新不育系株系所配杂交组合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3.6.1 改良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海南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3.6.2 改良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湖北5 个试验点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2.3.7 新不育系株系所配杂交组合的稻米品质表现
        2.3.7.1 改良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海南的稻米品质表现
        2.3.7.2 改良不育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湖北5 个试验点的综合稻米品质表现
    2.4 讨论
        2.4.1 背景选择能显着提高回交育种的选择效率
        2.4.2 育种芯片能有效用于背景分析和指导定向改良
        2.4.3 新不育系及其所配组合的应用前景探讨
第三章 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改良丰39S的稻瘟病、白叶枯病及褐飞虱抗性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水稻材料
        3.2.2 供试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
        3.2.3 供试的褐飞虱来源
        3.2.4 目标基因的正向及负向选择标记的筛选
        3.2.5 用于遗传背景选择的SNP育种芯片
        3.2.6 单基因系创建和基因聚合的技术路线
        3.2.7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3.2.8 褐飞虱抗性鉴定
        3.2.8.1 苗期抗性鉴定
        3.2.8.2 成株期抗性鉴定
        3.2.9 一般配合力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标抗性基因的正向选择和负向选择标记的筛选
        3.3.2 用于单基因系创建的背景选择的SSR标记筛选
        3.3.3 基于SNP育种芯片的亲本间多态性分析
        3.3.4 Pi2 单基因导入系的创建
        3.3.5 Xa7 单基因导入系的创建
        3.3.6 Xa23、Bph14和Bph15 单基因导入系的创建
        3.3.7 多基因聚合系的创建
        3.3.8 基于重测序的遗传背景分析
        3.3.9 创建的导入系及其所配组合抗性鉴定结果
        3.3.9.1 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3.3.9.2 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3.3.9.3 褐飞虱抗性结果
        3.3.10 创建的导入系的育性转换特性鉴定结果
        3.3.11 创建的导入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3.3.12 创建的导入系的稻米品质分析结果
        3.3.13 多基因聚合系所配杂交组合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
    3.4 讨论
        3.4.1 全基因组背景分子选择技术是实现精准育种的有效方法
        3.4.2 基于SNP育种芯片的背景检测能实现目标基因的高效导入
        3.4.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改良策略的若干探讨
        3.4.4 导入的抗性基因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3.4.5 多基因聚合株系的应用前景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工气候箱育性鉴定的光温参数设置条件
    附录2 2017-2020 年稻瘟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
    附录3 Xa23、Bph14和Bph15 单基因导入系的具体创建过程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区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加工品质的影响
    2.2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外观品质的影响
    2.3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营养品质和食味评分的影响
3 讨论

(3)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
        2.2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选育与生产现状
        2.3 遗传因素对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4 环境因素对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2.5 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理化指标
        2.6 综合评价方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淮北沿淮地区(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3.1 水稻的主要生育期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3.3 稻米主要品质指标测定
        1.3.4 稻米RVA谱特征值
        1.3.5 稻米食味品质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氮肥与温光利用率的差异
    3 讨论
        3.1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淮北中部地区(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淮北沿海地区(黄海农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黄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黄海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筛选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陇海线地区(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2.2.1 不同类型粳稻加工品质差异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 讨论
        3.1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3.2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
        2.1.1 加工与外观品质筛选方法
        2.1.2 食味品质筛选方法
        2.1.2.1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2.1.2.2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2.1.2.3 食味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2.1.3 局效梗稻品种筛选
        2.1.4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与步骤
        2.2 淮安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3 宿迁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2.4 黄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5 东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2.6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7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3 讨论
        3.1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3.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3.3 不同评价方法在食味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地区品质与产量差异
        1.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1.3 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
        1.4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2 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苏打盐碱地水稻的研究现状
        1.2.2 稻田的氮肥利用情况
        1.2.3 氮肥施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氮肥施用时期及其比例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供试材料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产量的测定
        2.5.2 株高的调查
        2.5.3 分蘖和成穗率的调查
        2.5.4 SPAD值与光合特征参数的测定
        2.5.5 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5.6 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2.5.7 品质的测定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3.1.1 氮肥运筹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2 氮肥运筹对不同部位穗粒数的影响
        3.1.3 氮肥运筹对不同部位结实率的影响
        3.1.4 氮肥运筹对不同部位千粒重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3.2.1 氮肥运筹对穗长、单穗重的影响
        3.2.2 氮肥运筹对枝梗数的影响
    3.3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氮肥运筹对株高动态的影响
        3.3.2 氮肥运筹对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3.3.3 氮肥运筹对SPAD值的影响
    3.4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4.1 氮肥运筹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2 氮肥运筹对结实期高效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3 氮肥运筹对光合特征参数的影响
        3.4.4 氮肥运筹对群体干物质重的影响
        3.4.5 氮肥运筹对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4.6 氮肥运筹对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3.4.7 氮肥运筹对光合势的影响
        3.4.8 氮肥运筹对净同化率的影响
        3.4.9 氮肥运筹对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3.5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养分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5.1 氮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的比较
        3.5.2 磷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的比较
        3.5.3 钾素吸收积累与转运的比较
    3.6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3.6.1 碾磨品质的比较
        3.6.2 外观品质的比较
        3.6.3 营养品质的比较
        3.6.4 蒸煮食味品质的比较
4 讨论
    4.1 氮肥运筹下盐碱地水稻产量的探讨
    4.2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4.3 氮肥运筹下盐碱地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探讨
    4.4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稻米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5.2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5.3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4 氮肥运筹对盐碱地稻米品质的影响
    5.5 盐碱地氮肥运筹方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辽宁粳稻新品系产量与米质的关系及镁锌肥对产量米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
        1.2.2 水稻米质的影响因素
    1.3 锌镁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米质的影响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大田试验
        2.2.2 盆栽试验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盆栽试验分蘖动态的调查
        2.3.2 盆栽试验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2.3.3 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性状的测定
        2.3.4 水稻品质性状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穗部性状的表现
    3.2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产量性状的表现
    3.3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米质性状的表现
        3.3.1 加工品质
        3.3.2 外观品质
        3.3.3 蒸煮品质
        3.3.4 营养品质
        3.3.5 RVA特征值
    3.4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产量性状及穗部性状之间的关系
    3.5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加工品质与穗部性状间的关系
    3.6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外观品质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
    3.7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外观品质与穗部性状间的关系
    3.8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蒸煮品质与穗部性状间的关系
    3.9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蒸煮品质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
    3.10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营养品质与穗部性状间的关系
    3.11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RVA特征值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
    3.12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RVA特征值与穗部性状间的关系
    3.13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3.13.1 蒸煮品质与营养品质间的关系
        3.13.2 营养品质与RVA特征值之间的关系
        3.13.3 蒸煮品质与RVA特征值之间的关系
    3.14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产量和食味值分布图
    3.15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不同食味类型在穗部性状上的差异
    3.16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不同食味类型在产量性状上的差异
    3.17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不同食味类型在品质上的差异
        3.17.1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不同食味类型在加工品质上的差异
        3.17.2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不同食味类型在外观品质上的差异
        3.17.3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不同食味类型在营养品质上的差异
        3.17.4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不同食味类型在RVA特征值上的差异
    3.18 锌镁配施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3.19 锌镁配施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0 锌镁配施对各时期各部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1 锌镁配施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3.22 锌镁配施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3.23 锌镁肥配施对水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3.23.1 锌镁肥配施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3.23.2 锌镁肥配施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3.23.3 锌镁肥配施对蒸煮品质的影响
        3.23.4 锌镁肥配施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5 锌镁肥配施对RVA特征值的影响
4.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产量性状间的关系
        4.1.2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4.1.3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不同食味类型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4.1.4 辽宁省水稻新品系不同食味类型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4.1.5 锌镁配施对水稻生长发育指标、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4.1.6 锌镁配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寒地水稻水直播品种筛选及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的产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水稻水直播的国内外进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稻直播生产现状
        1.3.2 中国水稻直播生产现状
    1.4 直播水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研究现状
        1.4.1 直播水稻产量研究现状
        1.4.2 直播水稻品质研究情况
        1.4.3 直播水稻经济效益情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1 试验设计
        2.3.2 田间管理
    2.4 调查内容与测定方法
        2.4.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2.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2.4.3 寒地水稻水直播适应性鉴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直播品种的筛选
        3.1.1 水直播对穗长、单穗重的影响
        3.1.2 水直播对枝梗数的影响
        3.1.3 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3.1.4 水直播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5 水直播对水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3.1.6 水直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1.7 水直播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3.1.8 水直播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与产量的关系
    3.2 水直播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3.2.1 水直播对稻谷碾磨品质的影响
        3.2.2 水直播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2.3 水直播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3.2.4 水直播对米饭食味的影响
        3.2.5 水直播下稻谷碾磨品质与食味之间的关系
        3.2.6 水直播下稻米外观品质与稻谷碾磨品质之间的关系
        3.2.7 水直播下稻米外观品质与食味之间的关系
        3.2.8 水直播下稻米营养品质与稻谷碾磨品质之间的关系
        3.2.9 水直播下稻米营养品质与外观品质之间的关系
        3.2.10 水直播下稻米营养品质与食味之间的关系
    3.3 水直播适应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3.3.1 水直播下农艺性状ARI的主成分分析
        3.3.2 水直播下品质性状ARI的主成分分析
        3.3.3 水直播下产量性状鉴定
        3.3.4 水直播下品质性状鉴定
    3.4 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比较
        3.4.1 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3.4.2 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3 对水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3.5 不同种植方式下品质比较
        3.5.1 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5.2 对稻米加工、营养及食味评分的影响
    3.6 不同种植方式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
4 讨论
    4.1 适应水直播品种筛选方法的探讨
    4.2 水直播下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4.3 水直播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水直播品种筛选及评价指标
    5.2 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3 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5.4 水直播下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秸秆还田对水稻的影响
        1.1.1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1.3 秸秆还田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2 灌溉方式对水稻的影响
        1.2.1 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浆速率的影响
        1.2.3 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4 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与灌溉方式互作对水稻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灌溉水量测定
        2.4.2 降雨量测定
        2.4.3 水稻茎蘖数和株高测定
        2.4.4 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测定
        2.4.5 水稻灌浆速率测定
        2.4.6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
        2.4.7 水分利用效率测定
        2.4.8 稻米品质的相关指标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茎蘖数的影响
        3.1.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1.3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4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干物质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3.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浆速率的影响
    3.3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3.1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3.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稻田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4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4.1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3.4.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3.4.3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浆速率的影响
    4.3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4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环境因素与栽培措施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2.2 环境因素与栽培措施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2.3 环境因素与栽培措施对水稻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2.4 南方与北方稻区温光条件的差异
        2.5 南方与北方稻区栽培措施的差异
        2.6 南方与北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
    3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
        2.4 数据计算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产量以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3.2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期及灌浆结实期的温光差异
        3.3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关键生育期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差异
        3.4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叶面积组成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3.5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期物质积累及其比例的差异
        3.6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时期植株氮积累特征差异
        3.7 不同稻区优质粳稻品种花后各器官氮素积累特征差异
    4 讨论
        4.1 我国南方与北方稻区温光条件差异对优质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我国南方与北方稻区优质粳稻品种物质生产特征及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稻米品质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加工品质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外观品质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食味值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蒸煮特性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质构特性的差异
    4 讨论
        4.1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稻米品质的差异
        4.2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蒸煮特性、质构特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结构特性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热力学特性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淀粉晶体结构特性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淀粉颗粒分布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优质粳稻糊化、结构特性与温光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结构特性差异的研究
        4.2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糊化和回生特性差异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形成的特点
        1.2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品质形成特点
        1.3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差异
        1.4 南北稻区优质粳稻淀粉结构、糊化特性与蒸煮食味间的关系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9)不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生理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有机水稻的发展
        1.1.1 国内有机水稻的发展
        1.1.2 国外有机水稻的发展
    1.2 有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1 品种选择存在不当
        1.2.2 有机肥料施用不当
        1.2.3 病虫草害防治不当
    1.3 促进有机水稻生产的对策
        1.3.1 选择适宜有机栽培的品种
        1.3.2 肥料合理管理
        1.3.3 病害的防治
        1.3.4 虫害防治
        1.3.5 杂草管理
    1.4 有机肥对水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1.4.1 有机肥对水稻生理性状的影响
        1.4.2 有机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5 有机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和测定
        2.3.1 农艺性状的测量
        2.3.2 植株器官干物质的测定
        2.3.4 叶片SPAD及透光率的值测定
        2.3.5 水稻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3.6 光合值的测定
        2.3.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3.8 碾磨品质的测定
        2.3.9 外观品质的测定
        2.3.10 蒸煮食味品质的测定
        2.3.11 营养品质的测定
        2.3.12 卫生安全品质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3.2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群体生长状况的影响
    3.3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SPAD值的影响
        3.3.2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3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透光率的影响
        3.3.4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3.4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5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3.5.1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碾磨品质的影响
        3.5.2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3.5.3 不同有机肥料对稻米RVA特性的影响
        3.5.4 不同有机肥料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3.5.5 不同有机肥料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3.5.6 不同有机肥料对稻米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3.5.7 不同有机肥料对稻米非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3.5.8 不同有机肥料对稻米总砷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农艺性状和群体生长状况的影响
    4.2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4 不同有机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4.4.1 不同有机肥料对稻米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4.4.2 不同肥料对稻米RVA特征值和食味值的影响
        4.4.3 不同有机肥料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4.4.4 不同有机肥料对稻米卫生安全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南粳稻新品种的评价与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粳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1.2 粳稻生态适应性研究
        1.2.1 不同生态条件对粳稻产量的影响
        1.2.2 不同生态条件对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1.2.3 河南粳稻生态适应性研究现状
    1.3 水稻抗病性研究进展
    1.4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4.1 不同种植方式对粳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1.4.2 河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3.1 DNA提取
        3.3.2 引物合成、筛选
        3.3.3 气象数据记录
        3.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3.3.5 稻米品质分析
        3.3.6 抗病性鉴定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粳稻新品种遗传多样性的鉴定分析
        4.1.1 河南粳稻新品种的SSR分子标记多态性
        4.1.2 河南粳稻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3 河南粳稻新品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4.2 河南粳稻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
        4.2.1 河南粳稻生态区气候条件
        4.2.2 豫南、沿黄稻区粳稻新品种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分析
        4.2.3 豫南、沿黄稻区粳稻新品种稻米品质比较分析
        4.2.4 豫南、沿黄稻区粳稻新品种抗病性比较分析
    4.3 粳稻新品种豫稻16 和豫农粳12 抗病性及栽培特性分析
        4.3.1 抗病性分析及稻瘟病抗性基因检测
        4.3.2 不同生态区稻米品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4.3.3 不同种植方式对稻米品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不同生态区粳稻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5.2 不同生态区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3 不同生态区和栽培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4 粳稻品种的抗病性
    5.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黑龙江省稻米垩白现状研究及改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基因背景分子选择改良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丰39S的病虫抗性[D]. 杨大兵.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施氮量与移栽密度互作对垦粳7号稻米品质的影响[J]. 兰宇辰,郭晓红,李猛,赵洋,李晓蕾,姜红芳,王鹤璎,徐令旗,张晓宁,吕艳东.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01)
  • [3]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D]. 卞金龙. 扬州大学, 2020
  • [4]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和品质的影响[D]. 姜红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
  • [5]辽宁粳稻新品系产量与米质的关系及镁锌肥对产量米质的影响[D]. 孙丽丽.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寒地水稻水直播品种筛选及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的产质量比较[D]. 王鹤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
  • [7]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赵雪涵.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8]南北稻区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差异的研究[D]. 陈志峰. 扬州大学, 2020
  • [9]不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生理性状的影响[D]. 唐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10]河南粳稻新品种的评价与栽培技术研究[D]. 何宇涵.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黑龙江省水稻白化现状及改善措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