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测量方法的改进

频率测量方法的改进

一、频率测量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航[1](2021)在《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单晶硅机理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圆切片加工技术是单晶硅切片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中、小尺寸硅片的切割和切片加工。现有内圆切片加工技术存在切片表面粗糙、锯缝材料浪费及后续抛光修整工作量大等技术缺陷,极大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声振动辅助高速精密内圆切片耦合动力学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以内圆切片加工技术为研究对象,从内圆刀片张紧机理研究和内圆切片加工动力学特性分析出发,开展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单晶硅机理与技术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板壳力学理论出发,建立了内圆刀片张紧过程的非线性大变形模型。运用强非线性方程组迭代算法求解了张紧产生的内圆刀片应力和侧向非线性变形,进而求解了刀片刚度和固有频率。利用有限元仿真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张紧对内圆刀片位移、刚度和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2)根据加工中热传递过程建立了内圆刀片传热方程,利用傅里叶级数展开方法计算得到内圆刀片热分布。考虑刀片张紧、热分布以及刀片工件间相互作用,建立了关于内圆刀片的热-力-位移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该理论模型,讨论了切削参数和刀片参数对刀片振动位移、刚度和固有频率等特性的影响规律。(3)考虑内圆刀片动力学特性、机床结构和超声振动方向等因素,完成内圆切片加工用超声振动装置结构布局。基于铁木辛柯梁振动理论确定换能器和变幅杆初始尺寸,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谐振频率进行优化。利用谐振型声发射传感器的高灵敏度特性和频率特性,测量了该超声振动装置的谐振频率。(4)基于压痕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过程中的水平切削力模型。利用单晶硅切削实验对理论切削力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的切削力与实际测试的切削力良好吻合。利用该切削力理论模型,全面分析了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5)设计了普通加工和超声辅助加工对比实验,测量了单晶硅切片表面微观形貌。分析了单晶硅切片表面材料去除机理,研究了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对单晶硅切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内圆切片加工中施加超声振动可提高材料塑性去除的比例,当前实验条件下切片表面粗糙度Sa的值平均降低约30%。

剧晶晶[2](2021)在《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文中指出馈线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的核心,它利用配电线路上装备的馈线终端,实时监视线路的运行状况,采集电气量信息,线路故障时,可快速进行故障定位、隔离与恢复供电。而馈线终端对电气量的采集、故障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时间基准上,因此,研究馈线自动化中馈线终端之间的时钟同步技术是很有必要的。目前馈线自动化常用的时钟同步方式是:以北斗/GPS卫星授时信号作为标准时钟源,通过NTP/SNTP协议、IEEE1588协议、DL/T 634.5104协议对馈线终端本地时钟进行授时。由于这些协议都是用通信网络传输高精度时钟信号,因此传输过程中会出现难以确定的网络延时,这就必然会造成馈线终端间的时钟同步误差。本文从消除时钟同步误差入手,选择将网络延时最大的DL/T 634.5104规约对时方式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本时钟同步技术采用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模式,将电网工频频率值作为对时参考量。根据电网频率值是时刻变化的,且同一时刻不同馈线终端计算的电网频率值是相同的这一特点,用电网频率值对每个周波进行标定;进而利用电网频率值和电压相位信息,通过频率值比对,确定馈线终端之间频率相同的时刻;计算其时钟偏差,实现时钟同步。本时钟同步技术可有效弥补DL/T 634.5104规约对时过程中产生的时钟同步误差,提高了馈线终端的对时精度,且提升了对时经济性和可靠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首先,本文对馈线终端之间时钟误差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文将围绕消除时钟同步误差展开研究。2.其次,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时钟同步方式的分析与比较,最终确定了对DL/T634.5104规约对时方式进行优化,消除终端之间的对时误差。3.然后,本文研究了电网频率时刻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利用频率值对电压每个周波进行标定的思想。根据此思想,研究了一种基于修正采样序列的傅里叶测频算法,可精确测量出电压每个周波的平均频率。4.最后,本文分析了配电线路上首末端电压相位偏差不大的特点;接着从理论研究和实验仿真两方面对提出的时钟同步技术进行了验证,确定本时钟同步技术的精确性和可行性,同步精度可提升至1ms以内,可满足馈线终端的时钟同步精度要求。

付保才[3](2021)在《Overhauser质子磁力仪输出信号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Overhauser磁力仪是一种基于电子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原理制成的弱磁测量仪器。由于其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低功耗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考古探测、矿产资源探测、工程环境探测、物体磁性测量等领域。我国对Overhauser磁力仪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精度、灵敏度、准确度、磁测范围等各项指标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Overhauser磁力仪国产化和产业化,加大Overhauser磁力仪的研究力度具有深远意义。论文研究依托吉林省发改委“高精度Overhauser质子磁力仪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针对磁力仪输出信号测量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介绍了Overhauser磁力仪研究意义和背景,阐述了Overhauser磁力仪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FID信号现有测量方法。基于Overhauser磁力仪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确定了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2.Overhauser磁力仪探头中传感器输出的FID信号信噪比低,不能直接用于频率测量,需借助电容配谐电路来提高信噪比。针对现有配谐电路调谐速度慢、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重自相关的快速调谐方法,通过对FID信号进行多重自相关运算及FFT变换,求出FID信号的大致频率,快速选出相应的配谐电容。3.鉴于传感器输出的FID信号具有频率固定、幅值呈指数衰减的特点,为满足数字测频需要的数字脉冲,对FID信号进行了预处理。设计了放大滤波整形电路,该电路能将FID信号幅值放大,滤除掉干扰噪声,并将其整形为方波。利用Mulitisim软件对设计电路进行仿真,输出信号能够满足数字测频要求。4.针对FID信号现有等精度测频法精度较低、没有对标准信号同步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等精度测频法。通过对标准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同时计数,与FID现有等精度测频法比较,测量精度提高近2倍;为了通过增加测量时间提高测量精度,鉴于FID信号幅值呈指数衰减的限制,设计了基于FPGA的多通道同步测频算法,间接延长测频时间。通过软件QuartusⅡ与Modelsim联合仿真结果表明,多通道同步测频在不增加原来测频时间前提下,减小频率测量误差,提高了测量精度。

苏有平[4](2021)在《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及模型参数辨识》文中研究说明单液流锌镍电池(Single-Flow Zinc-Nickel Battery)是一种新型的液流储能装置,它具有造价成本低、储能容量大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涵盖频率范围广,包含阻抗信息丰富,给电池建模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本论文为获取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及阻抗参数,设计了基于STM32的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平台,并提出一种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辨识电池阻抗模型参数。论文对全相位FFT(All-Phase FFT,APFFT)法估计两个同频正弦信号的幅度比值与相位差进行理论分析,结合阻抗谱频域测量原理,确定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方案,并设计相应的阻抗谱测量平台。测量平台以STM32控制器为核心,使用AD9833产生设定频率的正弦信号,通过恒电流仪进行V/I转换后向待测电池注入电流激励,利用定时器中断控制AD7606的采样率。在STM32控制器上集成全相位FFT算法,实现在控制器片内对电流、电压信号进行全相位FFT分析,得到测量频率点的电池阻抗值。采用查表的方式进行扫频测量电池阻抗谱,并通过串口将测量数据发送到上位机进行保存。对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平台进行滤波放大电路、恒电流仪等功能测试。进行RC等效电路、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并对比专业仪器频率响应分析仪测量结果。实验表明,所研制的阻抗谱测量平台测量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阻抗幅值测量误差小于5%,相角测量误差小于1.2°。同时,采用新威充放电测试仪对单液流锌镍电池进行充放电,由测量平台得到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SOC)下的阻抗谱数据。针对通过拟合阻抗谱数据建立等效电路模型难度大的问题,应用弛豫时间分布(Distribution of Relaxation Times,DRT)法解析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建立了单液流锌镍电池4阶RC阻抗等效电路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用于辨识阻抗等效电路模型参数。基于电池实测阻抗谱数据,使用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辨识得到电池在不同SOC下的模型参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辨识阻抗等效电路模型参数,阻抗实部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虚部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

赵大凯[5](2021)在《电力系统相量测量和频率估计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结构日益复杂,对系统感知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量测量装置(PMU)获得的同步相量被用于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诊断、保护和控制。相量测量算法就是准确估计电力系统动态过程中的相量、频率和频率变化率(ROCOF),对系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相量测量算法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提出适合电力系统动态条件下的相量测量估计算法,提高了相量估计算法在动态条件下的测量精度和动态性能。最后,利用系统频率信息,对系统惯量进行估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DFT算法存在非同步采样下估计精度不足的缺陷,当信号存在频率偏移时,DFT算法在进行相量测量时会出现频谱泄露,使得计算结果产生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推导了DFT算法在非同步采样情况的相角误差方程,利用相角差公式对信号频率进行跟踪测量,得到精度较高的频率值;最后,研究了基于改进DFT的同步相量测量方法,利用跟踪所得频率调整DFT算法的数据窗,利用数据窗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相量参数进行估计。(2)针对幅值和相角发生突变的信号,本文首先通过对包含谐波、噪声等条件的电气信号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建立了适用于动态条件下的电气信号模型;最后,为了提高算法的动态性,使用双次优渐消因子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算法(DSTKF)对相量进行跟踪和估计。(3)针对存在振荡分量的信号,本文为了提高动态相量测量精度,对电力系统振荡条件下的信号模型进行改进,同时考虑幅值调制和相角调制因素,通过泰勒展开对信号进行线性化;然后,为了增强最小二乘法的谐波抑制能力,文章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系统频率与频率变化率;最后,对算法所用的采样频率和数据窗种类以及长度进行分析选择。(4)系统的惯性常被认为是现代电力系统同步运行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根据惯量响应时的能量关系,应用一种基于动能定理的电力系统惯量评估方法,该方法利用系统扰动前后的节点频率值和节点有功功率变化求得系统等效惯量;最后,为了分析系统惯量分布,定义一种惯量分布的指标,通过计算各节点惯量指标并绘制系统惯量分布图对系统的惯量分布进行可视化。

苏瑜[6](2021)在《通信卫星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引力波探测、相对论效应验证、空间飞行器交互对接等前沿技术领域对高精度时频基准提出了频率稳定度优于E-16/天的应用需求。原子钟产生的频率稳定度优于E-18/天的时频基准信号,需要通过光纤、卫星等传递方式,将时频信号送达给用户使用。卫星传递因其覆盖范围广、连续可用等优势,成为时频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基于卫星的时频信号传递的频率稳定度最高为E-15/天,不能够满足前沿技术领域的应用需求,不能够充分利用原子钟高稳定的频率资源。论文针对此问题,依托国家授时中心建设的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开展了基于GEO通信卫星的高精度载波相位时频传递方法研究,实现了频率稳定度为E-16/天时频传递,满足了引力波探测等应用需求。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给出了GEO通信卫星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方法在单向、双向两种工作模式下的传递模型,分析了两种工作模式下信号传播路径时延的误差因素及影响量级,并给出了主要误差的修正方法。(2)针对GEO通信卫星转发对时间频率传递载波频率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单站闭环的GEO通信卫星转发器本振频率的测量方法,对GEO通信卫星转发器本振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EO通信卫星转发器本振频率存在类正弦的变化趋势,其准确度在E-8量级,稳定度在E-8/10000s量级,部分GEO通信卫星还存在快速调频现象,导致用户接收机接到的时频传递微波信号载波性能恶化,载波相位观测量无法直接应用。(3)提出一种添加动量项的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对地面产生的时频传递信号的载波频率进行控制,补偿卫星转发器引入的影响。实测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具有响应时间短、跟踪过程振荡小、参数自整定的特点,消除了GEO通信卫星本振的正弦变化趋势,使用户接收的时频传递信号载波频率性能提升了3到5个数量级。(4)基于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开展了GEO通信卫星单向、双向两种工作模式下的零基线时间频率传递试验,采用C波段工作频率,对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性能进行了验证。实测结果显示,采用载波相位获得的时间传递精度相对于伪码提高了1个数量级;单向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的频率稳定度为2.07×10-14/10000s;双向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的频率稳定度分别为1.29×10-14/1000s,1.21×10-15/10000s,8.07×10-16/20000s。

赵哲宇[7](2021)在《源网荷全景同步测量系统主站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规模电力电子装置的应用,电力系统的机理特性、分析方法和运行控制方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对监测系统的测量对象与覆盖范围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建立一套覆盖源、网、荷侧的全景同步测量系统。由于该系统数据类型多、上传速率不通、量测数据特性差异大,现有主站系统均不适用于源网荷全景同步测量系统。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适用于基波、谐波及间谐波数据的压缩方法,研究了适用于各类扰动情形的判别算法,设计了主站的系统架构,提出了数据可视化方法,并对实际量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目前本文所搭建的主站系统以及所提的各类算法均已在实验室主站中实现长期运行。针对基波、谐波、间谐波数据随机波动大、阶跃较多等问题,提出了基于不同字典写入模式的LZW基波压缩算法,将检测到波动较大的数据清除其在字典中的编码映射,提升了字典在压缩中的使用效率;提出了基于BWT与LZW算法的谐波压缩算法,通过BWT转换增强了谐波频率数据的连续性,并采用哈夫曼编码初始化字典,提升了压缩比;提出了适用于间谐波数据的多模式压缩算法,当间谐波含量较少时,用游程编码替换LZW压缩算法,实现对间谐波数据的压缩效果优化。针对配电网实测数据噪声多、扰动特征不明显的问题,分析了大量仿真与实测数据,将扰动特征分为振荡、突变与持续变化三类;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再重构的方法,去除了噪声波动的影响,保留了数据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为提高扰动识别精度,研究了本征模函数层数的自适应重构选择方法,使得扰动的数据特征更为明显,扰动更易检测。提出了基于多数据通道与多数据库并行的主站结构,设计了不同通信场景下不同数据的传输模式以及三类数据库并列运行下的数据处理与存取方式,解决了不同时标间隔、不同规约下数据的实时应用及存储问题。针对主站的监控与可视化需求,提出了基于频率颜色渲染的动态实时展示方案。通过不同颜色的变化,直观的展示了全国不同地区频率的变化过程。分析了频率及谐波数据的分布特点,对比了不同月份各次谐波幅值的变化情况,实现了主站中各类数据的存储与应用。

高利[8](2021)在《基于Pockels效应的交直流混合场一体化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交直流线路并行或同塔架设的情况愈加普遍,传统电压互感器难以满足交直流电场一体化测量的要求。光学电场传感系统具有高电场隔离性、灵敏度高、体积小、非接触以及频带宽等优点,因此发展光学电场传感器有着广泛的前景。因此,本文综合光学电场传感器的优点与问题,探究了混合场一体化测量方法,改善了光学传感器电光晶体周围电场分布,提出了非平稳信号的处理算法。首先,基于Pockels效应应用偏振光系统的Jones计算法建立了旋转式光学电场的传感模型。基于该传感模型,分析得出旋转式光学直流电场、交流电场以及交直流混合场的测量方法。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关有限元仿真模块,验证了传感模型与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其次,针对电场不均匀影响测量精度问题,建立了BGO晶体周围电场分布模型,提出了刻画电场均匀度的评价指标,分析了BGO晶体电场分布均匀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光学传感器电光晶体的优化结构,通过仿真计算其优化前后电场均匀度变化,验证了所提优化结构的可行性。再次,针对高频次噪声干扰问题,提出了基于扩展Kalman滤波的光学电场信号滤波算法。在滤除干扰波的基础上,为了精确得到不同频率下的输出信号幅值,以Hilbert-Huang经验模态分解为基础,分析了电场测量输出原始信号的Hilbert谱,并且给出不同频率下的测量方案。最后,搭建了光学交直流混合场一体化测量实验平台;分别进行交流电场、直流电场标定实验,在实际环境中模拟交直流混合场进行测量,通过交直流一体化测量实验验证了理论推导和结构优化的正确性。

马瑾颖[9](2021)在《Ponderomotive和Microphonics效应对超导腔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hina initiative Accelerator Driven System,Ci ADS)作为安全高效处理核废料的有效手段,其连续波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的设计能量和流强分别为500 Me V和5 m A,束损限制指标为0.1 W/m,这对直线加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CAFe装置(Chinese ADS Front-end Demo linac)即25Me V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示范样机的运行表明,超导腔的机械不稳定会严重影响超导腔中电磁场的稳定。源自机械因素的超导腔不稳定性主要有Ponderomotive效应和Microphonics效应。其中,Ponderomotive效应是由直接作用于超导腔的机械力如液氦压力、频率调谐器的调谐力等静态或准静态(相对于电磁场建场时间)变化所产生,以电磁场作用于腔壁的洛伦兹力为媒介,它可能引发腔中电磁场与腔壁机械形变之间的自激耦合振荡,是机电共振的一种形态;而Microphonics效应是指超导腔吸收了外部传入的机械波的能量,腔壁发生受迫振荡,使得腔谐振频率产生周期性的波动,从而引发腔中电磁场幅相的周期性振荡。一般情况下机械波能量较低,只对腔体产生微扰,所以称之为颤噪。关于超导腔的机械与电磁耦合不稳定性,国际上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于脉冲工作的高β超导腔,对于强流连续波工作方式的Ci ADS中低β超导腔,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相对较少。本论文立足该问题,以Ci ADS现阶段超导腔的机械和电磁性能指标的设计评估、以及将来运行中的不稳定性抑制为导向,开展了超导腔机械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物理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超导射频系统仿真程序的开发、Ponderomotive和Microphonics效应的仿真评估、超导腔电磁和机械特性参数以及Ponderomotive和Microphonics不稳定性的测量等方面研究。超导腔机械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物理分析涉及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是作用力(洛伦兹力和机械力)、腔体弹性形变运动以及电磁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其二是功率源和束流在腔谐振频率处于时变状态下的建场。对于前者,现有方法是利用腔体电磁能积分公式得到腔壁形变所导致的频率变化和电磁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它的缺点是通常只能定性分析或求解静态平衡关系,对动态过程难以进行定量的数值计算;对于后者,传统的传递函数方法较难处理时变过程。因此,本文基于腔体的RLC并联等效谐振电路的冲击响应模型,发展了一种离散化的腔压周期性迭代方法,当超导腔谐振频率动态变化时,可以逐射频周期的求解功率源和束流在腔中的建场。同时,将腔壁的机械弹性形变等效为RLC并联电路中电容极板在弹簧牵引下的直线运动。腔壁所受的洛伦兹力等效为电容极板间的电吸引力,外部机械力也等效施加于极板上,腔壁弹性恢复力等效为弹簧拉力;并且腔壁形变所产生的谐振频率变化以及相应的腔电磁储能变化可以用极板间距改变所产生的电容量变化和相应的电容储能变化进行描述。整合以上处理方法,首次得到了满足能量守恒的电磁-机械耦合的动力学迭代方程,该方程可用于程序求解Ponderomotive效应和Microphonics效应作用下的超导腔体的时变状态。此外,利用以上电磁-机械力学模型,推导了洛伦兹力和机械作用力的静态平衡方程和电磁-机械耦合场的势能关系,得到了Ponderomotive效应下的非稳态平衡极点的数值解,其结果与传统方法完全一致,并且与CAFe装置上进行的Ponderomotive效应的实际测量较为吻合。基于腔压的周期性迭代算法和电磁-机械耦合理论构建了高频系统仿真程序。利用仿真程序对Ponderomotive效应和Microphonics效应展开了深入研究。在Ponderomotive效应仿真中,利用仿真得到了腔中电磁场的振荡和陡降现象,这与在CAFe装置上测量的现象一致,为后续Ponderomotive效应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研究了Ponderomotive效应对幅相稳定性的影响与机械时间常数和机械调谐偏差、谐振态洛伦兹力失谐量之间的关系。依据仿真评估,给出了Ci ADS超导腔机械强度和工作场强的设计边界,即极限场强所对应的洛伦兹力失谐与腔射频半带宽的比值不超过3的要求;在Microphonics效应仿真中,研究了Microphonics振荡的频率和幅度对电磁场幅相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其主要影响相位稳定,相位波动程度取决于Microphonics振荡幅度与腔体半带宽的比值、振荡频率与腔体谐振频率的比值,并得到了具有普适性的关系图。同时,根据Ci ADS对超导腔体幅度、相位稳定性的要求(分别为0.1%和0.1°),利用仿真结果对各类型腔体所容许的Microphonics强度限值提出了要求,为Ci ADS超导腔系统的机械环境的稳定性指标设计提供了依据。为了对腔体的特性有清晰的认识,论文利用传统方法测量了腔体的有载品质因数、洛伦兹力失谐系数等参数;此外,基于本论文建立的理论模型,新发展了利用电磁场下降沿测量腔体的机械时间常数和腔体的射频谐振频率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关测试验证。与常规的机械冲击响应测量时间常数的方法相比,该方法更为简单易行;与常规的最小反射或最大腔压的谐振判据相比,该方法可以更精确的测量超导腔的谐振频率。在CAFe装置上开展了Ponderomotive和Microphonics效应的实际测量研究,并构建了一套机械振动性能监测系统与射频频谱测量相配合。利用改变射频输入信号频率,产生腔体失谐的方法,观测了Ponderomotive不稳定性发生的过程,并得到了腔体加载电磁场强度和频率失谐量与Ponderomotive振荡强度之间的关系。利用机械振动监测与射频频谱测量,分析了CAFe超导腔的Microphonics不稳定性与机械振动源的关联,筛查排除了一些Microphonics扰动源,提高了超导腔的稳定性。

唐守义[10](2021)在《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4.0、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高速铁路的发展,电网的谐波污染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对于电网谐波的综合治理、责任划分和成因分析已经迫在眉睫。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的研究,是解决电网谐波的综合治理、责任划分和成因分析问题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本文以此为主线,分别对电网谐波测量,电网谐波源位置识别和电网谐波源类型识别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实现,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的基本原理及其用于测量稳态谐波的局限性,依据不同窗函数主瓣性能及旁瓣性能去抑制频谱泄露的效果,构建了以Rife-Vicent窗和Blackman窗为基窗的三阶RVB混合自卷积窗,其旁瓣性能优于基窗函数,同时推导了三阶RVB混合自卷积窗的相位差幅相频校正公式,在削弱栅栏效应上效果显着,引入改进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 Huang Transform,HHT)测量暂态谐波,进行时频分析和暂态谐波起止时刻参数测量。仿真结果表明,三阶RVB混合自卷积窗相位差校正FFT相较于传统窗函数相位差校正FFT在测量稳态谐波参数上具备更低的相对误差,更优良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改进HHT可以较好地对暂态谐波进行时频分析,测量起止时刻参数相对误差较低且对噪声不敏感。(2)基于在公共点测量得到的谐波电压电流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方程,分别推导了考虑用户侧阻抗和不考虑用户侧阻抗的回归方程,通过求取截矩系数和回归系数,识别谐波源位置,但其易受电网异常扰动和谐波波动干扰,从而导致估计值偏离原始值。于是本文首先利用马氏距离法对异常扰动数据进行筛选,其次利用箱线图法对谐波波动数据进行筛选,再利用筛选后的数据进行PLSR,可以将异常扰动和谐波波动的影响降到较低水平。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用户侧阻抗,筛选后的效果均优于未筛选的效果,可以准确识别谐波源位置。(3)在对谐波源进行测量和位置识别之后,综合得到的相关数据,再进一步提取幅频统计特征包括重心频率和频率标准差等,利用兼具可解释性和准确率的随机森林方法,对谐波源的类别包括六脉波整流型谐波源等进行识别。重点分析了决策树及其集成方法的相关知识,综合精确率和召回率等对分类模型进行评价,进行了特征提取及处理和随机森林模型生成。仿真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方法识别电弧炉型谐波源类型的F1值最高为94.37%,识别十二脉波整流型谐波源类型的F1值最低为92.09%,总的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2.68%,对于谐波源类型的识别效果表现良好。最后,基于本文方法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仪器,介绍了仪器硬件平台的构成,在已有的仪器硬件平台基础上进行了软件模块设计,其中核心运算部分利用混合编程实现。

二、频率测量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频率测量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单晶硅机理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内圆切片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3 内圆切片加工技术现存不足
    1.3 超声辅助加工技术概况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文研究脉络
第2章 内圆刀片张紧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内圆刀片张紧过程建模
        2.2.1 刀片侧向位移
        2.2.2 刀片刚度及稳定性
    2.3 刀片张紧模型有限元验证
    2.4 内圆刀片张紧特性分析
        2.4.1 刀片位移及总张紧力
        2.4.2 刀片刚度
        2.4.3 刀片固有频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圆切片加工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内圆刀片承载分析
    3.3 切片动力学建模
        3.3.1 传热模型
        3.3.2 面内应力模型
        3.3.3 侧向振动模型
    3.4 内圆刀片动力学特性
        3.4.1 温度分布
        3.4.2 面内应力分布
        3.4.3 侧向位移分布
        3.4.4 固有频率和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圆切片加工超声振动装置开发
    4.1 引言
    4.2 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机理
        4.2.1 加工原理分析
        4.2.2 材料去除机理
        4.2.3 机械结构布局
    4.3 超声振子结构设计
        4.3.1 超声换能器
        4.3.2 超声变幅杆
        4.3.3 超声振子频率优化
        4.3.4 超声振子装配
    4.4 超声振子频率测试
        4.4.1 弯曲超声振子频率测试装置开发
        4.4.2 内圆切片加工用超声振子频率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辅助内圆切割单晶硅的切削力研究
    5.1 引言
    5.2 切削力建模
        5.2.1 建模方法和假设
        5.2.2 单颗磨粒分析
        5.2.3 水平切削力模型
    5.3 切削力测试实验
        5.3.1 实验台搭建
        5.3.2 内圆刀片及工件
        5.3.3 实验设计
        5.3.4 切削力数据处理
    5.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1 断裂体积因子K_V
        5.4.2 水平切削力模型验证
        5.4.3 切削参数对水平切削力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声辅助内圆切割单晶硅的切片表面粗糙度研究
    6.1 引言
    6.2 切片表面质量对比加工测试实验
        6.2.1 单晶硅切片加工方案
        6.2.2 单晶硅切片检测方案
    6.3 切片表面质量对比分析
        6.3.1 表面微观形貌
        6.3.2 表面粗糙度值
    6.4 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对切片表面粗糙度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时钟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1.2.1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安排
第2章 馈线自动化中的时钟同步技术
    2.1 馈线自动化技术
        2.1.1 就地式馈线自动化
        2.1.2 集中式馈线自动化
        2.1.3 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
    2.2 配电网时钟同步技术的应用
    2.3 馈线终端时钟同步需求
    2.4 馈线终端间的时钟误差
        2.4.1 时间的概念
        2.4.2 馈线终端间的时钟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系统时钟同步方式
    3.1 卫星授时
        3.1.1 GPS卫星授时
        3.1.2 北斗卫星授时
        3.1.3 北斗授时在电力系统中的优势
    3.2 NTP/SNTP网络时钟同步技术
    3.3 IEEE1588 网络时钟同步技术
    3.4 DL/T634.5104 时钟同步技术
        3.4.1 DL/T634.5104 的应用规则与参数
        3.4.2 DL/T634.5104 规约时钟应用报文
        3.4.3 DL/T634.5104 规约时钟同步过程
    3.5 时钟同步方式的选择
        3.5.1 卫星授时在馈线自动化中的应用
        3.5.2 三种时钟同步协议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修正采样序列的傅里叶测频算法
    4.1 电力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4.1.1 电力系统频率的概念
        4.1.2 电力系统频率偏移理论分析
        4.1.3 周波平均频率的概念
    4.2 傅里叶测频算法原理
        4.2.1 频率测量的本质
        4.2.2 傅里叶测频算法过程
        4.2.3 傅里叶测频算法理论误差
        4.2.4 傅里叶测频算法理论误差改进
    4.3 修正采样序列
        4.3.1 误差分析
        4.3.2 非同步采样下的测量方法
        4.3.3 修正采样序列方法
        4.3.4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建立
    4.4 算法实现流程
    4.5 算法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网频率值的DL/T634.5104规约对时优化
    5.1 DL/T634.5104规约的时钟同步误差
    5.2 配电线路上首末端电压相位偏差分析
    5.3 利用电网频率值的馈线终端时钟同步方法
        5.3.1 时钟同步的系统结构
        5.3.2 技术要求
        5.3.3 整个系统时钟同步流程
    5.4 本文时钟同步方法的同步精度
    5.5 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对时优化仿真实验
        5.5.1 实验平台的搭建模型
        5.5.2 仿真实验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Overhauser质子磁力仪输出信号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力仪研究进展
        1.2.1 磁通门磁力仪
        1.2.2 光泵磁力仪
        1.2.3 超导磁力仪
    1.3 Overhauser磁力仪研究现状
        1.3.1 Overhauser磁力仪发展概述
        1.3.2 FID信号检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Overhauser磁力仪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2.1 引言
    2.2 Overhauser磁力仪工作原理
    2.3 Overhauser磁力仪系统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ID信号频率粗测及快速调谐
    3.1 引言
    3.2 传感器配谐原理
    3.3 FID信号频率粗测
        3.3.1 FID信号背景噪声特性分析及模型建立
        3.3.2 多重自相关检测原理
        3.3.3 仿真分析
    3.4 FID信号快速调谐设计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FID信号预处理及测频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FID信号预处理
        4.2.1 FID信号放大
        4.2.2 FID信号滤波
        4.2.3 FID信号整形
    4.3 FID信号常规测频方法
        4.3.1 直接测频法
        4.3.2 等精度测频法
    4.4 改进等精度测频法研究
        4.4.1 测频原理
        4.4.2 仿真验证
    4.5 基于改进等精度的多通道同步测频法
        4.5.1 测频原理
        4.5.2 多通道同步测频法的实现
        4.5.3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及模型参数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单液流锌镍电池研究现状
    1.3 电池阻抗谱测量、建模及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1.3.1 电池阻抗谱测量研究现状
        1.3.2 电池阻抗建模及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方案确定
    2.1 单液流锌镍电池简介
        2.1.1 单液流锌镍电池工作原理
        2.1.2 单液流锌镍电池基本参数
    2.2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原理
    2.3 阻抗数字化测量方法
        2.3.1 数字相关法
        2.3.2 全相位FFT法
    2.4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平台软硬件设计
    3.1 测量平台硬件设计
        3.1.1 控制器
        3.1.2 AD9833 信号发生器
        3.1.3 恒电流仪
        3.1.4 滤波放大电路
        3.1.5 AD7606 数据采集模块
        3.1.6 辅助电源
    3.2 下位机STM32 软件设计
        3.2.1 主程序
        3.2.2 串口通信程序
        3.2.3 AD9833 输出正弦波信号程序
        3.2.4 定时器中断采样程序
        3.2.5 全相位FFT数据处理程序
    3.3 上位机MATLAB软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台调试及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结果
    4.1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平台搭建
    4.2 测量平台功能测试
        4.2.1 滤波放大电路测试
        4.2.2 恒电流仪电路测试
        4.2.3 通信测试
    4.3 阻抗谱测量结果
        4.3.1 等效电路阻抗谱测试
        4.3.2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试
        4.3.3 单液流锌镍电池不同SOC状态的阻抗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RT-GrWOA辨识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模型参数
    5.1 基于DRT法建立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模型
        5.1.1 DRT法的数学思想
        5.1.2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等效电路模型
    5.2 参数辨识模型建立
    5.3 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GrWOA
        5.3.1 基本的鲸鱼优化算法
        5.3.2 改进策略
        5.3.3 GrWOA算法伪代码
        5.3.4 GrWOA算法测试与分析
    5.4 基于GrWOA算法辨识模型参数实验与分析
        5.4.1 基于GrWOA算法辨识模型参数流程图
        5.4.2 基于GrWOA算法辨识模型参数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电力系统相量测量和频率估计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同步相量测量算法研究现状
        1.2.2 相量测量技术应用现状
    1.3 算法的性能指标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DFT的相量测量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2.1 引言
    2.2 DFT算法
        2.2.1 DFT算法原理
        2.2.2 DFT算法的不足
    2.3 改进的DFT算法
        2.3.1 频率跟踪算法
        2.3.2 改进的DFT算法
        2.3.3 算法流程图
    2.4 算法仿真
        2.4.1 频率偏移信号测量结果分析
        2.4.2 谐波信号测量结果分析
        2.4.3 动态信号测量结果分析
        2.4.4 故障信号测量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STKF的动态相量幅值相角测量算法
    3.1 引言
    3.2 算法原理
        3.2.1 卡尔曼滤波算法
        3.2.2 自适应Kalman算法
        3.2.3 双次优渐消因子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算法
    3.3 动态相量模型
        3.3.1 动态相量模型建立
        3.3.2 相量估计
    3.4 算法仿真
        3.4.1 稳态信号测量结果分析
        3.4.2 突变信号测量结果分析
        3.4.3 调制信号测量结果分析
        3.4.4 故障信号测量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力系统振荡条件下的动态相量和频率精确估计
    4.1 引言
    4.2 算法原理
        4.2.1 PM信号模型
        4.2.2 HM信号模型
        4.2.3 算法流程
    4.3 参数选择
        4.3.1 采样频率选择
        4.3.2 数据窗长度选择
        4.3.3 数据窗种类选择
    4.4 算法仿真
        4.4.1 低频振荡信号测试
        4.4.2 噪声测试
        4.4.3 频率线性变化信号测试
        4.4.4 故障信号测试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力系统惯量分布及评估方法
    5.1 引言
    5.2 惯量理论
        5.2.1 惯量响应
        5.2.2 电力系统惯量组成
    5.3 惯量估计方法
        5.3.1 基于动能定理的惯量评估方法
        5.3.2 基于小波模极大值法的故障时间定位
        5.3.3 惯量分布
    5.4 仿真实验
        5.4.1 故障时间定位
        5.4.2 惯量评估方法验证
        5.4.3 惯量分布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成果
    6.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通信卫星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时频基准研究现状
        1.2.2 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研究现状
        1.2.3 频率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2章 时频信号性能分析与PID控制方法基础
    2.1 时频信号性能分析基础
        2.1.1 频率准确度
        2.1.2 频率稳定度
        2.1.3 频率稳定度的时域分析
    2.2 PID控制方法
        2.2.1 PID控制算法与实例仿真
        2.2.2 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卫星的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研究
    3.1 GNSS系统单向时间频率传递方法
    3.2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方法
    3.3 通信卫星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系统方法
        3.3.1 单向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方法
        3.3.2 双向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信卫星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误差分析及改正方法研究
    4.1 时间频率传递信号传播过程分析
        4.1.1 单向传播过程
        4.1.2 双向传播过程
    4.2 时频信号传播过程引入的载波频率性能恶化因素分析
        4.2.1 影响载波频率的因素分析
        4.2.2 多普勒对载波频率准确度的影响
        4.2.3 卫星转发器本振对载波频率准确度的影响
        4.2.4 下行接收信号载波频率性能分析
    4.3 设备时延误差
        4.3.1 地面站发射设备和接收设备时延误差与测量方法
        4.3.2 综合基带开关机不一致性时延误差和校准方法
        4.3.3 卫星转发器时延误差
    4.4 空间传播路径时延误差及改正方法
        4.4.1 电离层误差分析及改正方法
        4.4.2 对流层误差分析
    4.5 SAGNAC误差分析及改正方法
        4.5.1 Sagnac效应
        4.5.2 Sagnac效应改正算法
        4.5.3 Sagnac效应改正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载波频率控制方法研究
    5.1 载波频率控制方法
        5.1.1 载波频率控制原理
        5.1.2 载波频率预偏量估计
        5.1.3 载波频率控制算法
    5.2 载波频率PID控制算法和仿真分析
        5.2.1 载波频率PID控制算法
        5.2.2 载波频率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
        5.2.3 改进的载波频率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
        5.2.4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3 载波频率控制后结果分析
        5.3.1 载波频率性能表征方式
        5.3.2 实测结果验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通信卫星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试验验证
    6.1 单向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试验验证
        6.1.1 试验平台
        6.1.2 数据处理
        6.1.3 试验结果
    6.2 双向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试验验证
        6.2.1 射频闭环链路下的零基线和共时钟测量试验结果
        6.2.2 卫星环路下的零基线和共时钟测量试验结果
        6.2.3 卫星环路下的零基线不共时钟测量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源网荷全景同步测量系统主站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压缩算法研究现状
        1.2.2 扰动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1.2.3 广域测量系统及其主站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适用于SYMS系统的数据压缩算法
    2.1 引言
    2.2 基于改进字典写入方式的基波数据压缩算法
        2.2.1 LZW压缩算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2.2.2 针对阶跃数据的字典写入模式
    2.3 适用于SYMS系统的谐波数据压缩算法
        2.3.1 谐波频率数据特点分析与BWT算法
        2.3.2 改进字典初始化编码方式的谐波压缩算法
    2.4 多编码模式的间谐波压缩算法
    2.5 实际数据测试
        2.5.1 基波压缩效果测试
        2.5.2 谐波频率压缩效果测试
        2.5.3 间谐波压缩效果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同步相量数据的扰动判别算法
    3.1 引言
    3.2 扰动数据特征分析
        3.2.1 配电网扰动仿真
        3.2.2 实测数据与仿真相结合的扰动特征分析
    3.3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扰动识别算法
        3.3.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概述
        3.3.2 针对三类扰动特征的扰动识别算法
        3.3.3 重构IMF层数的自适应选择方法
        3.3.4 算法流程
    3.4 实测扰动数据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主站架构与数据分析可视化
    4.1 引言
    4.2 主站系统搭建
        4.2.1 主站硬件架构
        4.2.2 主站数据流程
        4.2.3 三数据通道并行传输的通信模式
        4.2.4 多数据库并行的数据存储模式
        4.2.5 考虑程序触发顺序的应用平台
    4.3 动态数据展示
        4.3.1 基于频率渲染的全国频率动态展示
        4.3.2 实时数据展示
    4.4 SYMS系统数据特征分析
        4.4.1 频率数据分布
        4.4.2 谐波数据分析
        4.4.3 扰动统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基于Pockels效应的交直流混合场一体化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学电场传感技术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学电场互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混合场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基本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旋转式交直流电场传感机理及分析
    2.1 晶体光学理论基础
    2.2 旋转式光电场传感数学模型
        2.2.1 旋转电光晶体Pockels效应模型
        2.2.2 旋转式光学电场传感机理
    2.3 直流、交流以及交直流混合场测量方法
        2.3.1 直流电场测量方法
        2.3.2 交流电场测量方法
        2.3.3 交直流混合电场测量方法
    2.4 旋转式光学电场有限元模型及分析
        2.4.1 Comsol多物理场仿真参数设置
        2.4.2 波动光学模块
        2.4.3 射线光学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转BGO晶体空间电场分析及优化
    3.1 旋转BGO晶体空间电场分析
    3.2 BGO晶体空间电场均匀度影响因素
        3.2.1 通光介质对电场均匀度的影响
        3.2.2 晶体宽度对电场均匀度的影响
        3.2.3 晶体长度对电场均匀度的影响
    3.3 晶体周围电场分布改善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学混合场一体化测量信号处理方法
    4.1 基于Kalman滤波的信号滤波算法
        4.1.1 扩展卡尔曼算法基本原理
        4.1.2 电场测量滤波算法实现
    4.2 基于旋转频率的时-频变换技术
        4.2.1 基于Fourier变换的输出信号处理算法
        4.2.2 Hilbert-Huang电场输出信号时频变换算法
    4.3 基于旋转频率的测量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直流混合场一体化测量实验
    5.1 光学电场传感校验平台
    5.2 光学传感器单一场标定实验
        5.2.1 交流电场标定实验及误差分析
        5.2.2 直流电场标定实验及误差分析
    5.3 光学传感器混合场测量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Ponderomotive和Microphonics效应对超导腔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核能与ADS系统
        1.1.2 中国ADS系统的发展
        1.1.3 CAFe和 Ci ADS装置高频系统的简介
    1.2 高功率超导加速器稳定性挑战
    1.3 Ponderomotive和 Microphonics效应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和意义
第2章 超导高频系统物理分析模型的发展
    2.1 Microphonics效应和Ponderomotive效应简介
        2.1.1 Microphonics效应简介
        2.1.2 Ponderomotive效应简介
    2.2 超导腔的时域建场模型
        2.2.1 谐振系统的冲击响应
        2.2.2 等效电路及微分方程
        2.2.3 束流建场
        2.2.4 功率源建场
        2.2.5 频率时变过程的电压变化
    2.3 电磁-机械耦合的物理模型及变量归一化
    2.4 力学分析
        2.4.1 静力学分析
        2.4.1.1 机械调谐状态
        2.4.1.2 机械调谐偏差
        2.4.1.3 势能推导
        2.4.2 动力学分析
        2.4.2.1 频率运动方程
        2.4.2.2 离散迭代求解
第3章 超导腔高频系统仿真程序的发展
    3.1 MATLAB/ SIMULINK简介
    3.2 仿真程序设计构建
        3.2.1 高频腔体和反馈控制模块
        3.2.2 Ponderomotive效应模块
        3.2.3 Microphonics效应模块
        3.2.4 高频系统的整体构建
    3.3 用户界面设计
        3.3.1 GUI的设计
        3.3.2 M文件的定义
第4章 Ponderomotive和 Microphonics效应仿真评估
    4.1 Ponderomotive效应仿真
    4.2 Microphonics效应仿真
        4.2.1 Microphonics对腔体幅相稳定性的影响
        4.2.2 Microphonics振荡幅度对相位影响
        4.2.3 Microphonics振荡频率对相位影响
    4.3 CiADS的设计评估
        4.3.1 Ponderomotive效应评估
        4.3.2 Microphonics效应评估
第5章 超导高频腔体与稳定性相关参数测量方法的发展
    5.1 传统方法测量超导腔体部分特性参数
        5.1.1 品质因数
        5.1.1.1 网络分析仪测量QL
        5.1.1.2 衰减时间法测量QL
        5.1.2 洛伦兹力失谐系数
        5.1.2.1 自激环路
        5.1.2.2 静态洛伦兹失谐
        5.1.2.3 动态洛伦兹失谐
    5.2 超导腔体部分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的发展
        5.2.1 超导腔谐振频率的测量
        5.2.1.1 高频腔下降沿特性分析
        5.2.1.2 常温腔下降沿
        5.2.1.3 超导腔下降沿
        5.2.1.4 测量原理
        5.2.1.5 HWR腔体下降沿测量
        5.2.1.6 测量结果分析
        5.2.2 机械时间常数的测量
        5.2.2.1 测量方法
        5.2.2.2 测量结果
第6章 超导腔体不稳定性相关测量
    6.1 Poderomotive效应相关测量
        6.1.1 机械振动性能监测系统设计
        6.1.2 机械振动监测系统性能测试
        6.1.3 机电共振现象的测量
        6.1.4 机械模频率的测量
    6.2 Microphonics测量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电网谐波测量方法研究发展现状
        1.2.2 电网谐波源位置识别方法研究发展现状
        1.2.3 电网谐波源类型识别方法研究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混合自卷积窗PDC-FFT和改进HHT的电网谐波测量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FFT及其加窗校正理论
        2.2.1 FFT的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
        2.2.2 常见窗函数及其选取依据
        2.2.3 相位差校正原理及流程
    2.3 混合自卷积窗PDC-FFT
        2.3.1 RVB混合卷积窗PDC-FFT
        2.3.2 三阶RVB混合自卷积窗PDC-FFT
        2.3.3 基于混合自卷积窗PDC-FFT的谐波测量算法流程
    2.4 改进的HHT方法
        2.4.1 基于自适应白噪声的经验模态分解
        2.4.2 希尔伯特谱分析
        2.4.3 基于改进HHT的谐波测量算法流程
    2.5 仿真实验及分析
        2.5.1 稳态谐波参数测量仿真
        2.5.2 暂态谐波参数测量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双重筛选PLSR的电网谐波源状态(位置)识别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PLSR的谐波源位置识别及干扰因素
        3.2.1 基于PLSR的谐波源位置识别
        3.2.2 异常扰动和谐波波动的影响
    3.3 基于双重筛选PLSR的谐波源位置识别
        3.3.1 基于滑动组分的数据处理
        3.3.2 基于马氏距离的数据筛选
        3.3.3 基于箱图法的数据筛选
        3.3.4 基于双重筛选PLSR的谐波源位置识别算法流程
    3.4 仿真实验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随机森林的电网谐波源状态(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集成学习及评价指标
        4.2.1 基于树模型的集成学习
        4.2.2 识别效果评价指标
    4.3 基于随机森林的谐波源类型识别
        4.3.1 PCC点两侧情况分析
        4.3.2 频域特征提取及处理
        4.3.3 随机森林模型生成
        4.3.4 基于随机森林的谐波源类型识别算法流程
    4.4 仿真实验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的仪器设计
    5.1 引言
    5.2 仪器硬件平台介绍
    5.3 仪器软件模块设计
        5.3.1 软件模块总体设计
        5.3.2 控制管理模块设计
        5.3.3 谐波源分析模块设计
        5.3.4 辅助支撑模块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频率测量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辅助内圆切片加工单晶硅机理与技术研究[D]. 张航. 吉林大学, 2021
  • [2]基于工频数据的馈线自动化时钟同步技术[D]. 剧晶晶.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3]Overhauser质子磁力仪输出信号测量方法研究[D]. 付保才.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及模型参数辨识[D]. 苏有平. 广西大学, 2021(12)
  • [5]电力系统相量测量和频率估计算法研究[D]. 赵大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通信卫星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研究[D]. 苏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1
  • [7]源网荷全景同步测量系统主站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研究[D]. 赵哲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基于Pockels效应的交直流混合场一体化测量方法研究[D]. 高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Ponderomotive和Microphonics效应对超导腔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马瑾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10]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方法研究[D]. 唐守义.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频率测量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