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汽车加速时间的新方法

一种计算汽车加速时间的新方法

一、一种计算汽车加速时间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毛理想,张坤,高静雪[1](2021)在《4×4皮卡汽车加速性能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汽车的加速时间反映了汽车的加速能力,是评价汽车动力性能的重要指标,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与超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能力。根据4×4皮卡汽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基本参数,利用MATLAB对汽车的加速能力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该车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曲线和超车加速时间曲线,对该车型动力传动系统参数的匹配优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康永哲[2](2021)在《锂离子电池组容量估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的需求驱动下快速发展,正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野彰所言:“锂离子电池将在新能源革命中发挥核心作用。”据权威新能源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报告:2020年全球车用动力电池装机量高达137GWh,同比增长17%,预计未来五年全球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到2025年将超过650GWh。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诸多关键科学问题悬而未决,尤其是锂离子电池高效利用与安全管理理论方法远未成熟,严重制约了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等行业应用中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电池单体及成组容量估计方法适用性差、估计误差大,导致电池“虚电”现象,引发电动汽车里程焦虑;另一方面,电池系统故障诊断效果差,存在内短路等微小故障诊断方法缺失、各类故障间误诊断等问题,造成诸多电池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为此,本文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面向两种类型(磷酸铁锂、三元锂离子电池)、三个层次(电池单体、并联模组、串联电池组)的研究对象搭建了电池测试平台,设计了电池全生命周期循环老化及故障测试方案;进而基于测试数据分析,揭示了电流倍率、充放电深度、不一致性等因素对电池容量衰减的影响规律,探究了锂离子电池系统常见故障类型及特征,尤其是热失控的诱因及演化过程。针对实车工况下电池容量估计方法适用性差的难题,提出了 一种充电工况自适应的电池容量估计方法。新方法将充电工况按电压范围分为三类,并针对三类工况分别设计了基于容量增量峰值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算法、基于部分容量增量曲线的集成学习算法和基于安时坐标变换的线性回归算法。在估计电池容量时根据当前充电电压范围选择对应方法,综合优化估计精度和计算复杂度之间的矛盾。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可在任意充电电压范围内准确估计电池容量,解决了实车工况下随机充放电范围导致的特征值缺失问题。针对电池成组后不一致性难以量化、容量估计误差大的难题,首先在电池容量-电量坐标系下分析锂离子电池组容量衰减过程及估计误差来源,揭示恒流充电工况下电压变化率随电池老化的演化规律,进而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可充入电量预估方法,并结合BPNN单体容量估计方法估计串联电池组的最大可用容量。其中可充入电量预估结果可同时作为电池组容量估计和最优均衡策略的输入。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避免了电池建模、SoC估计等误差引入环节,可在宽充电截止电压范围内准确估计电池组容量。针对锂离子电池内短路等微小故障的漏诊断难题,提出了基于遗忘相关系数的内短路在线诊断方法。首先基于串联电池组电压、电流特性提出单体电压相关性故障诊断思路,并引入遗忘机制及离散方波矫正,有效消除测量噪声及电池不一致性的影响。进而提出标幺化故障特征对比方法,定量化地对比遗忘相关系数、模型法、样本熵三类诊断方法的灵敏性和鲁棒性。故障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诊断等效短路电流大于0.1倍额定容量(0.1C)的内短路故障,对温度、老化、不一致性等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为复杂环境工况下电池微小故障的诊断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针对电池系统多类故障间的误诊断难题,提出了电池组多故障综合诊断方法,基于所提出的交叉式电池测量拓扑,分离故障类型及故障点信息,并基于单体电压间及电压-电流间的相关性有效提取故障特征,电路矩阵分析证明了其对电池内/外短路、连接故障、电压传感器等易混故障的区分诊断原理。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实现了故障类型、位置、程度的同步诊断,可应用于测量噪声和电池组不一致性条件下,且不增加硬件成本,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锂离子电池系统容量估计、故障诊断两大管理问题,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组“估计-诊断-预警”智能化管理理论方法,为保障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等应用中的安全高效可靠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方宗阳[3](2020)在《重型商用车车轮总成多轴随机载荷疲劳寿命研究》文中指出车轮作为汽车行驶系统重要部件,其强度和可靠性对整车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唯一桥梁,车轮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力是极其复杂的,针对车轮的疲劳耐久性研究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将多轴疲劳理论应用到车轮疲劳分析中,旨在完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方法,提高多轴随机载荷作用下车轮疲劳寿命预测精度。本文以某重型商用车前车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道路试验载荷谱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相结合的动态应力应变载荷谱获取方法。试验场采集车轮六分力载荷谱,在完成载荷预处理之后,基于伪损伤保留法进行加速编辑,获取用于可靠性分析的输入载荷,并通过不同载荷谱质量评价指标评估了输入载荷的有效性。基于ANSYS软件平台建立考虑螺栓预紧力的车轮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预应力模态分析,结合各阶模态结果,基于准静态法采用多变量拟合的方式实现车轮任意位置动态应力应变响应快速获取,并使用完全法瞬态动力学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基于获得的应力应变载荷谱,核算了车轮在试验场不同路段的单轴疲劳寿命。提出了一种新的多轴随机载荷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该方法基于WB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引入伪损伤的概念快速有效的确定临界平面;通过多轴雨流计数提取临界平面上循环信息,结合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预测结构在多轴随机载荷下的疲劳寿命。采用文献中不同材料的多轴随机疲劳试验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疲劳寿命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均分布在试验结果的两倍误差带内。对车轮在不同路段的应力状态进行二轴性分析,发现强化路段呈多轴非比例状态,高环路段呈多轴比例状态。针对不同路段,采用不同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寿命预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最后,基于损伤等效原则,给出多轴试验载荷谱编制预想。

唐辉[4](2020)在《车用永磁同步电机低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永磁同步电机自身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可靠性强等诸多优点,在电动车辆、数控机床等多种交流伺服领域得以广泛使用。准确的转子位置信息反馈是提升轮毂电机驱动控制性能的关键。传统的机械式位置传感器增加了系统成本,受电动汽车复杂的运行工况限制可靠性大幅降低。为此本文对低速域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针对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角检测问题提出了转子初始角度辨识方法,并对比分析了双电压脉冲时间与幅值极性辨识方法的优缺点。由于系统恢复到稳定状态所耗时间较长且其稳定性难以准确判断,而脉冲幅值检测法仅需对响应电流最大值进行比较,算法易于实现且永磁体极性判定可靠性高,因此本文采取脉冲幅值检测法对转子极性进行辨识。对两种常用的高频信号注入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及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和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针对位置信号提取过程中采用数字滤波器引起的相位延迟问题,分析其对位置角估测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一种基于端点延拓采样点错位相消的相位延迟补偿方法,通过原理推导论证了其可行性。研究了传统基于旋转高频电压注入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发现了有限的载波频率和非线性的高频注入信号导致注入电压产生误差的机理,创新提出一种新的位置信号提取方法。通过提前实际注入电压相位达到了减小误差幅值的目的,并进一步采用邻点割线斜率近似替代中点切线斜率的方法,实现了在响应电流差值中提取转子位置信息。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提升电机转子位置跟踪精度。最后,搭建电机对拖实验平台,对本文所提数字滤波器相位延迟补偿方法及新的位置信号提取法进行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相位延迟补偿方法和新的位置信号提取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所提新方法位置跟踪精度更高,动态响应更快。

曾攀[5](2019)在《在役大跨径梁桥挠度监测与结构运营状态分析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跨径梁桥在运营中过程中的梁体开裂和长期下挠等问题,影响到这类桥型的正常运营与维修管养。一方面需要从设计、施工、运营等角度深思引发上述病害的原因,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对结构进行跟踪评估的监测系统,以实时掌握结构状态并避免突发性损伤和垮塌。挠度是反映结构状态的最直观指标,对桥梁在运营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进行监测和分析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大跨径梁桥的动挠度连通管法监测技术、动挠度信号分离方法、挠度效应的移动荷载识别理论和分离挠度的结构状态分析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某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中,试图形成面向大跨径梁桥基于挠度的监测技术、数据解析、荷载评估和状态分析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研究了基于压力场连通管的桥梁挠度监测关键技术:首先,研究基于压力场连通管法的桥梁动挠度测量理论,引入水锤理论分析管道粘滞阻尼特性及其对管道流体压强的影响,参数化研究管道设计等参数对其影响;其次,建立了基于压力场连通管法的桥梁挠度试验模型,分析了连通管法对静挠度和动挠度的监测效果,并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桥梁振动对连通管法挠度监测的影响;最后,研究了连通管系统的布设对于动挠度测试影响以及精度改进措施,分别获得了连通管台阶布置及测点离弯管区域的若干有意义建议。研究表明:连通管法在静挠度和动挠度监测上与位移计测试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连通管法的测试准确性;结构振动对连通管压力采集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斜置的管道,通过理论推导修正的方式可以较好地消除结构振动的影响,并得到了模型试验验证;采集结构动挠度与管道台阶无关,但在弯管1.5m范围内影响显着,实际工程的连通管布设中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以便获取准确的挠度测试结果。(2)提出了基于联合字典的桥梁挠度稀疏分离方法:首先,提出在考虑各种挠度信号特征的基础上生成原子,结合稀疏正则化模型构造联合字典,并通过字典原子重建各种挠度信号,建立方法体系实现混合信号的时域分离;其后,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所提方法对于动挠度车辆效应、温度效应和长期效应的分离效果,并参数化研究了噪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联合字典动挠度分离方法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噪性,为桥梁动挠度的有效分离提供了保障,联合字典能更好地兼顾各类信号特征,相比于单一字典,在应用上更具灵活性。(3)提出了基于蜻蜓算法和监测挠度的桥梁移动荷载识别方法:首先,将车辆荷载和入桥时间同时考虑为待优化变量,通过对比桥梁实际挠度和计算挠度之间的差异建立优化识别问题,并引入蜻蜓算法展开求解,建立方法体系;其次,通过简支梁和连续梁的数值算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并研究了路面不平整度和噪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最后,基于某桥的跑车试验和跳车试验,将本方法应用其中以根据实测挠度反演车辆荷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蜻蜓算法的桥梁移动荷载识别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以同时识别车辆入桥时间和车辆荷载大小,识别方法在不同噪声等级和路面粗糙度下均具有准确的识别效果,工程案例显示本方法对跑车试验中重车荷载和入桥时间的识别误差在3%,应用效果良好。(4)提出了基于D-S证据理论和桥梁分离挠度的结构状态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大跨径桥梁微观车流模拟方法,融合了智能驾驶员跟驰模型、可接受间距换道模型、等效动力轮载方法等,用于分析随机车流与桥梁耦合振动下的挠度特点,并建立挠度车辆荷载效应的分级预警方法;其次,通过有限元分析和文献调研分别建立了挠度温度效应和挠度长期效应的分级预警方法;最后,将D-S证据理论应用于挠度分离效应的结构状态分析中,解决多源信息融合与冲突问题,形成了结构状态分级评价体系。所提出的结构状态分析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监测挠度的各种分离效应成分,充分利用D-S证据理论在多源信息冲突融合中的优势,亦实用于其他桥梁体系的状态分析。(5)将上述方法体系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以某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挠度监测为案例,评估了连通管法的实际工程测试效果与精度,分析了联合字典方法在动挠度效应分离中的效果和准确性,细化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结构状态分级评价方法的应用过程。研究表明:在本工程中连通管法测试挠度与人工水准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验证了连通管法的工程实施效果;挠度分离算法可以较好的筛选车辆效应、温度效应和长期效应,结合背景桥梁近三个月的挠度监测数据分析了结构状态,发现结构状态整体良好。

王波[6](2019)在《复合蓄能器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匹配方法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降低石油资源消耗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布局紧凑等优势,无需单独设置管理系统,降低了整车开发成本。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蓄能器容积直接影响了再生制动系统的能量回收率和制动响应。目前传统的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采用单个高压蓄能器,为保证制动能量回收能力一般选取容积较大的蓄能器,但在制动强度较大的工况下,大蓄能器制动响应慢,反而降低了制动能量回收能力。本课题提出基于复合蓄能器的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新构型,该构型既体现了小蓄能器制动响应快的特点,又发挥了大蓄能器回收能量多的优势,兼顾制动特性和能量回收率。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提出并设计基于复合蓄能器的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新构型,该构型主要由大容积高压蓄能器、小容积高压蓄能器、低压蓄能器、液压泵/马达以及一些阀体组成,液压系统的动力通过转矩耦合器与发动机动力相连。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复合蓄能器参数的匹配方法。以回收能量最大为优化目标,同时考虑蓄能器的成本,对复合蓄能器初始容积和初始压力进行多目标优化。提出基于复合蓄能器的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策略。根据具体行驶工况,确定大小蓄能器的工作时机,从而提高整车的制动性能和燃油经济性。在NEDC工况下,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求取复合蓄能器液压混合动力汽车转矩分配以及能量管理的最优控制序列,获得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的控制规则和逻辑门限,得到复合蓄能器工作时机的切换规律。建立基于复合蓄能器的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数学模型及仿真模型。分别对比装有不同初始容积和不同初始压力蓄能器的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率,得到蓄能器初始容积和初始压力对制动能量回收率的影响规律。进行定制动强度和特定循环工况的仿真,验证整车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并探明基于复合蓄能器的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机理。设计基于复合蓄能器的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试验台架,其液压系统主要由液压泵/马达系统、液压阀组系统以及液压泵站组成,对试验台的电控系统硬件进行选型,开发LabView测控系统,在原有的凯迈动力传动试验台基础上搭建基于复合蓄能器的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试验台。提出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元件在环台架试验新方法,在电力车辆传动试验台上实现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多模式工作(纯液压驱动、混合动力驱动、发动机独立驱动、再生制动和复合制动等),开展定制动强度和NEDC城市循环工况台架试验,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准确模拟整车试验工况;试验过程中液压混合动力工作模式、大小蓄能器压力、发动机油耗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整车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和基于复合蓄能器的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机理。

余传锦[7](2019)在《复杂山区桥梁大风行车安全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西部公路交通事业蓬勃发展,跨越山区峡谷的大跨度桥梁比比皆是。大跨度桥梁周围风场环境多变,行车条件复杂,发生交通险情的几率突增。为了降低复杂山区强风对桥上安全行车的不利影响,建立可靠的大风行车安全预警系统必不可少。围绕复杂山区桥梁大风行车安全预警系统,本文进行了下列研究。以四川省泸定大渡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剖析了典型U型深切干热河谷山区风特性。首先,分析了沿桥梁展向多个测点的风速、风向和风攻角等平均风特性,明确了局部地形对平均风特性的影响。接着,对风速时程展开平稳性分析,发现了山区风非平稳性质极为突出的特点。最后,分别基于传统的平稳风速模型和非平稳风速模型,获取了紊流强度、阵风因子、脉动功率谱和紊流积分尺度等脉动风特性,在比较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的同时,还讨论了脉动风特性沿桥梁展向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受地形影响,复杂山区大跨度桥梁主梁沿桥梁展向的平均风速差异明显。针对此类非均匀随机脉动风速场的模拟,传统谱解法模拟效率低下。研究中提出了加速非均匀随机脉动风速场模拟的新方法。通过舍入相干函数矩阵,再利用新式高效的Cholesky分解,并将分解后的大量零元素剔除,成功地加速非均匀随机脉动风速场的模拟。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新方法模拟结果准确且计算快速。为提高超短时风速预测的精度,研究中提出了结合小波包分解、Elman神经网络、梯度提升回归树及基于密度的抗噪聚类方法的风速预测组合模型。该模型通过小波包算法分解原始风速时程,对分解后的每个子序列利用梯度提升回归树确定Elman神经网络的结构,并使用基于密度的抗噪聚类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利用实际算例,系统讨论了该组合模型的关键参数,并验证了其性能优越,预测精度高。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及其改进算法和小波变换的信号分解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风速预测精度。但是对于经分解产生的最高频子序列,预测误差较大。为提高短时风速预测精度,缓解最高频子序列对最后预测结果的不利影响,研究中提出了利用奇异谱分析对其进行深化处理的方法。结合预测性能良好的Elman神经网络,分别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及其改进算法和小波变换的两类预测模型。通过实际算例,深入分析了各组合模型的关键参数,并验证了组合模型的优越性能。建立了适用于复杂山区桥梁的大风行车安全预警系统WINDINGS系统。WINDINGS系统基于C/S与B/S框架构建,由现场数据采集站,预警系统中心服务器,WEB客户端等软、硬件构成。现场数据采集站负责桥上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预警系统中心服务器是WINDINGS系统的大脑中枢,负责数据获取、风速预测、路面状态识别、车辆限速规则制定、车辆预警信息发布等工作。WEB客户端用于实时接收并查询风速等级、行车意见、天气状况和历史数据等一系列信息。

崔相雨[8](2019)在《基于嵌入式MCU的车载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燃油车污染物排放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各国政府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政策扶持力度,电动汽车产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车载能源系统已经成为大多数汽车厂商重点采用的电池类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存在高压安全、过充过放情况下的爆燃等风险,且其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以及功率状态(State of Power,SOP)在电动汽车工作时无法直接测量,因此需要采用一套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对动力锂离子电池进行管理。电池管理系统中,高精度SOC估算是整个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同时,SOH和SOP的高精度估算也可以改善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电动汽车的性能。考虑到车载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芯片一般采用车载嵌入式微处理器单元(Micro Controller Unit,MCU),因此,车载电池管理系统必须要考虑在有限计算资源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高精度、高鲁棒性的电池SOC,SOH以及SOP的估算。另外,对于电池包而言,电池单体的一致性问题会影响电池包的整体使用寿命,研究电池包的均衡技术对于提高电池包的整体使用寿命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车载嵌入式MCU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SOC、SOH、SOP估算、电池包的均衡以及BMS的软硬件设计等关键技术。以下是本文主要工作介绍:(1)提出了一种基于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Square Root Cubature Kalman Filter,SRCKF)的电池SOC估算算法。SRCKF根据容积准则计算出2n个相同权重的容积点,这些容积点经过非线性函数传播后,捕获的均值和方差可以三阶精度逼近非线性函数。SRCKF以Cholesky分解的形式直接传播和更新状态协方差矩阵的平方根,保证协方差矩阵的正定性,避免滤波发散。分别建立了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容积卡尔曼滤波(Cubature KalmanFilter,CKF)、SRCKF的SIMULINK模型以及试验台架。通过三个不同工况的对比试验,验证了SRCKF算法的有效性,并给出了SRCKF与EKF、UKF、CKF在SOC估算精度、算法鲁棒性和收敛速度的试验对比结果。与传统的EKF、UKF和CKF算法相比,SRCKF算法具有更高的SOC估算精度、更好的鲁棒性和更快的收敛速度。(2)针对车载嵌入式MCU的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空间有限、计算能力有限等问题,建立了基于温度修正规则的一阶戴维南电池模型,并提出了具有低ROM占用率、高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的SOC估算方法。该方法基于温度修正规则的一阶戴维南电池模型,建立相应的观测方程和状态方程,采用SRCKF算法以实现在普通车载嵌入式MCU上平滑估算电池的SOC。温度修正规则数学模型能够大幅减少混合动力脉冲能力特性(Hybrid pulse power characteristic,HPPC)测试工作量,同时也大幅减少了用于存储电池特征参数表数据的ROM空间占用量(实测占用189.3千字节,比具有1000千字节的MPC5604B小得多,而未采用温度修正规则的参数数据过大,超出了编译器的编译范围)。SRCKF算法有着高精度、快速收敛、高鲁棒性、高抗测量干扰性以及适度的计算成本(在MPC5604B控制器上,仅有68.3%的负载率)等诸多优点。多组试验结果表明,在动态温度、高非线性工况和高测量干扰条件下,该方法计算复杂度适中,收敛速度快(约2.5秒),能准确估算电池的SOC(即使有1%的电流和电压测量干扰情况下,该方法SOC估算均方根误差也只有0.01085)。(3)虽然在估算SOC、SOH、SOP联合估算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是适合车载嵌入式MCU的SOC、SOH、SOP联合估算方法依然存在问题。为了解决上述联合估算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矢量型递推最小二乘法(Vector-type Recursive Least Squares,VRLS)+SRCKF融合算法并联合应用一阶和二阶电池模型对SOC、SOH、SOP进行多参数约束条件下的联合估算的新方法。具体来说,基于一阶电池模型,采用VRLS算法对电池参数进行在线辨识,然后将在线辨识的参数与离线辨识的参数根据工况进行融合,在SRCKF算法中采用融合后的电池参数对电池SOC进行估算。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递归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 Squares,RLS)算法的电池容量估算算法所估算的电池容量趋于收敛。根据所测温度来查表温度-电池额定容量表,得到当前温度下的电池估计容量。所估算的容量与查表得到的额定容量相比,可以得到电池的SOH。基于二阶RC模型的多参数约束的SOP估算算法可以不增加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提高SOP估算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联合估算算法有着适中的计算复杂度,能很好估算SOC、SOH、SOP,在基于车载嵌入式MCU的实车BMS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4)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包通常由多个电池单体组合而成,电池单体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一致问题,如果无视单体的不一致问题,电池包的整体使用寿命将加速衰减。为了解决电池包内的电池单体不一致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工况的主被动均衡的新方法。该方法根据不同的使用工况开启不同的均衡模式。在充电模式下,电流工况变化较小,无需考虑驾驶员的驾驶感受,可以采用无损主动均衡方法快速平衡电池单体;在在驾驶工况和静止工况下,采用小倍率电流的被动均衡方法可以很好满足驾驶感受和车辆安全的需求。试验证明,采用主被动结合的均衡方法可以更好满足驾驶感受情况下,更好地实现了电池的均衡。(5)基于业界广泛采用的飞思卡尔车载嵌入式MCU(MPC5604B),设计一款采用上述关键技术的BMS软硬件,并在实车上应用是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本文提出了基于模型设计(Model Based Design,MBD)软件开发方法。以MPC5604B车载嵌入式MCU为主处理器,设计的主从架构BMS由1个主控制器(Battery Managenent Unit,BMU)、4个从控制器(Local Electric Control Unit,LECU)、8个主动均衡控制器(Balance Control Unit,BCU)以及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组成。详细介绍了SIMULINK建模、仿真、转代码的方法以及在Codewarrior内进行代码集成和调试的方法,给出了车载BMS的硬件关键电路的设计信息。所设计的BMS产品已经在某纯电动汽车上应用,台架试验和实车应用效果良好,产品功能和性能满足本课题设计目标要求。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0](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二、一种计算汽车加速时间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计算汽车加速时间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4×4皮卡汽车加速性能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整车加速性能仿真分析
    1.1 整车参数
    1.2 最佳动力性换挡规律分析
    1.3 原地起步换挡加速时间分析
    1.4 超车加速时间分析
2 结论

(2)锂离子电池组容量估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锂离子电池老化机理与特性研究现状
        1.2.2 锂离子电池容量估计方法研究现状
        1.2.3 锂离子电池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老化及故障特性分析
    2.1 电池测试平台及方案设计
    2.2 电池循环老化数据分析
        2.2.1 放电倍率、深度对电池老化的影响
        2.2.2 电池组不一致性对老化的影响
    2.3 电池故障产生及演化过程分析
        2.3.1 电池短路故障
        2.3.2 电池连接和传感器故障
        2.3.3 电池热失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充电工况自适应的电池单体容量估计
    3.1 容量增量曲线老化特征提取
    3.2 充电工况自适应的电池容量估计方法研究
        3.2.1 基于充电工况分类的容量估计优化思路
        3.2.2 不同充电工况下的容量估计方法选择
    3.3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3.3.1 充电工况1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容量估计实验验证
        3.3.2 充电工况2下基于集成学习的容量估计实验验证
        3.3.3 充电工况3下基于安时坐标变换的容量估计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电池组容量估计
    4.1 锂离子电池组老化的容量-电量坐标演化过程分析
    4.2 串联电池组容量估计方法研究
        4.2.1 不同老化程度下充电电压曲线的变化规律
        4.2.2 可充入电量预测方法
        4.2.3 串联电池组容量估计方法
    4.3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遗忘相关系数的电池内短路故障诊断
    5.1 电压相关性故障诊断思路的提出
    5.2 相关系数法的改进
        5.2.1 遗忘机制设计
        5.2.2 离散方波矫正
    5.3 内短路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3.1 等效内短路实验设计
        5.3.2 诊断结果分析
    5.4 各类诊断方法对比研究
        5.4.1 典型模型法及样本熵诊断方法构建
        5.4.2 标幺化故障特征提取
        5.4.3 诊断结果定量化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交叉式测量拓扑的电池组多故障综合诊断
    6.1 电池系统多类故障误诊断问题
    6.2 硬件冗余式电池组多故障综合诊断
        6.2.1 交叉式测量电路设计
        6.2.2 硬件冗余式多故障诊断原理分析
        6.2.3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6.3 解析冗余式电池组多故障综合诊断
        6.3.1 基于交叉式测量的故障辨识思路
        6.3.2 电池故障位置辨识的矩阵证明
        6.3.3 解析冗余式多故障诊断原理分析
        6.3.4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撰写的科研论文、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重型商用车车轮总成多轴随机载荷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车轮结构分析及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1.2.2 多轴疲劳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型商用车车轮总成道路载荷谱采集与编辑
    2.1 引言
    2.2 车轮总成道路载荷谱采集方法
        2.2.1 车轮六分力传感器类型及安装
        2.2.2 试验场道路试验与载荷谱采集
    2.3 车轮总成道路载荷谱预处理方法
        2.3.1 低通滤波处理
        2.3.2 毛刺信号处理
        2.3.3 漂移信号处理
        2.3.4 重采样处理
    2.4 车轮总成道路载荷谱编辑方法
        2.4.1 载荷谱编辑方法
        2.4.2 伪损伤保留法载荷谱编辑
        2.4.3 载荷谱编辑质量评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型商用车车轮总成单轴疲劳寿命分析
    3.1 引言
    3.2 车轮总成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车轮总成几何模型
        3.2.2 车轮总成有限元模型
    3.3 车轮总成动态应力应变获取
        3.3.1 动态应力应变获取方法
        3.3.2 基于多变量拟合法的动态应力应变获取
        3.3.3 车轮总成动态应力应变谱分析验证
    3.4 车轮总成单轴疲劳寿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轴随机载荷疲劳寿命预测分析
    4.1 引言
    4.2 多轴疲劳相关理论
        4.2.1 临界平面法
        4.2.2 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4.3 考虑伪损伤的多轴随机载荷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4.3.1 多轴随机载荷前处理
        4.3.2 多轴雨流计数
        4.3.3 临界平面分析
        4.3.4 疲劳累积损伤及寿命预测
    4.4 多轴随机疲劳寿命预测分析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轮总成多轴随机载荷疲劳寿命分析
    5.1 引言
    5.2 车轮总成多轴随机载荷疲劳寿命分析
        5.2.1 危险点动态应力应变
        5.2.2 危险点应力状态分析
        5.2.3 多轴随机载荷疲劳寿命分析
    5.3 多轴试验载荷谱编制
        5.3.1 多轴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案
        5.3.2 多轴试验载荷谱编制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车用永磁同步电机低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动汽车及其驱动技术发展与趋势
        1.2.1 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
        1.2.2 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策略简介
        1.2.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分类
        1.2.4 逆变器非线性分析
    1.3 零低速转子位置检测技术重难点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与矢量控制
    2.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与分类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2.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3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4 饱和效应分析
    2.3 逆变器死区补偿策略
    2.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2.5 基于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IPMSM初始位置检测
    3.1 电机启动及初始位置角度辨识
        3.1.1 三段式启动法
        3.1.2 逐次逼近法
        3.1.3 高频注入法
    3.2 零速下转子磁极极性辨识
        3.2.1 电流二次项判别法
        3.2.2 双电压脉冲时间检测法
        3.2.3 双电压脉冲幅值检测法
    3.3 本章小结
4 IPMSM在零低速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4.1 高频激励下的三相PMSM数学模型
    4.2 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
        4.2.1 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实现原理
        4.2.2 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仿真分析
    4.3 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
        4.3.1 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实现原理
        4.3.2 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仿真分析
    4.4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4.4.1 滤波器参数选取
        4.4.2 FIR滤波器相位延迟及补偿方法
    4.5 注入信号非线性分析及新的位置信号提取法
        4.5.1 传统算法注入信号误差分析
        4.5.2 注入信号误差补偿
        4.5.3 新的位置信号提取法
    4.6 本章小结
5 无位置传感器算法实验结果
    5.1 实验平台介绍
    5.2 初始位置检测算法实验
    5.3 低速域无位置算法实验
        5.3.1 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原理验证实验
        5.3.2 FIR数字滤波器相位补偿对比实验
        5.3.3 新的位置信号提取法对比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在役大跨径梁桥挠度监测与结构运营状态分析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动态
        1.2.1 桥梁动挠度监测技术
        1.2.2 桥梁动挠度的数据处理
        1.2.3 基于挠度的荷载识别方法
        1.2.4 基于挠度的结构安全评估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关键技术问题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跨径梁桥的挠度监测技术研究
    2.1 连通管压力场理论分析
        2.1.1 重力与振动加速度作用下的连通管压力场作用机理
        2.1.2 基于水锤模型的管壁粘滞作用耦合4-方程
        2.1.3 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连通管作用机理
        2.1.4 基于ALE法的连通管水锤效应的数值算法
        2.1.5 连通管动态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2.2 基于压力场连通管法的桥梁挠度监测试验模型
        2.2.1 试验模型总体概述
        2.2.2 试验设备参数
        2.2.3 试验过程及数据采集
    2.3 基于压力场连通管法的挠度测量效果评价
        2.3.1 静载试验下挠度测量效果评价
        2.3.2 自由振动下动挠度测量效果评价
    2.4 结构振动对动挠度测量影响及精度改进
        2.4.1 试验验证
        2.4.2 结果分析
    2.5 连通管布设对动挠度测量影响及精度改进
        2.5.1 连通管弯管高差对挠度测量影响分析
        2.5.2 连通管弯管区域对挠度测量影响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联合字典的桥梁动挠度稀疏分离
    3.1 挠度信号分析
    3.2 稀疏表示基本概念
        3.2.1 信号稀疏表示
        3.2.2 联合字典
    3.3 基于联合字典的桥梁动挠度稀疏分离
        3.3.1 车辆引起动动挠度分离
        3.3.2 温差效应与长期挠度稀疏分离
        3.3.3 桥梁动挠度稀疏分离基本流程
    3.4 数值案例验证
        3.4.1 算例概述
        3.4.2 方法验证
        3.4.3 模型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挠度和蜻蜓算法的桥梁移动车辆荷载识别
    4.1 车辆荷载识别的理论概述
    4.2 蜻蜓算法基本理论
    4.3 基于蜻蜓算法的车辆荷载识别方法
        4.3.1 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桥梁振动分析
        4.3.2 移动荷载识别的控制方程
        4.3.3 基于蜻蜓算法的桥梁移动车辆荷载识别
    4.4 数值算例验证
        4.4.1 简支梁数值案例
        4.4.2 连续梁数值案例
        4.4.3 讨论分析
    4.5 工程案例应用
        4.5.1 工程概况
        4.5.2 桥梁有限元模型建立与修正
        4.5.3 移动荷载识别方法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离挠度与D-S证据理论的桥梁结构状态分析
    5.1 基于随机车流-桥耦合振动的挠度特性
        5.1.1 车辆与桥梁耦合振动方程
        5.1.2 大跨径桥梁随机车流模拟
        5.1.3 挠度车辆荷载效应的预警指标
    5.2 大跨径梁桥长期下挠特性
    5.3 大跨径梁桥温度变形特性
    5.4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桥梁结构性能评估
        5.4.1 D-S证据理论及其评估流程
        5.4.2 基于监测挠度的D-S证据理论桥梁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跨径梁桥动挠度监测与状态分析的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述
    6.2 动挠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桥验证
        6.2.1 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
        6.2.2 监测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6.2.3 实桥挠度监测系统的建设
        6.2.4 挠度监测精度的对比验证
    6.3 基于监测数据的动挠度信号分离
        6.3.1 数据预处理
        6.3.2 桥梁动挠度分离
    6.4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桥梁评估
        6.4.1 随机车流作用下桥梁挠度变形
        6.4.2 长期下挠的分级预警值及其BPA
        6.4.3 桥梁温度荷载的挠度效应及其BPA
        6.4.4 基于监测挠度的桥梁结构性能综合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复合蓄能器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匹配方法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国外研究现状
        1.2.2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复合蓄能器构型设计与参数匹配
    2.1 构型设计
        2.1.1 传统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分析
        2.1.2 基于复合蓄能器的液压混合动力系统构型设计
    2.2 参数匹配
        2.2.1 初始条件
        2.2.2 液压泵/马达匹配
        2.2.3 蓄能器匹配
    2.3 复合蓄能器参数优化
        2.3.1 遗传算法
        2.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复合蓄能器参数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蓄能器液压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
    3.1 工作模式分析
    3.2 控制策略设计
        3.2.1 状态转移方程建立
        3.2.2 动态规划算法
        3.2.3 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提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蓄能器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复合蓄能器液压混合动力汽车模型建立
        4.1.1 数学模型建立
        4.1.2 仿真模型建立
    4.2 仿真结果分析
        4.2.1 制动能量回收率仿真分析
        4.2.2 制动性能仿真分析
        4.2.3 循环工况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蓄能器液压混动系统试验台设计与搭建
    5.1 液压系统设计
        5.1.1 液压泵/马达系统
        5.1.2 液压阀组系统
        5.1.3 液压泵站
    5.2 电控系统硬件选型设计
        5.2.1 液压泵/马达控制系统设置
        5.2.2 三位四通电磁阀控制系统设置
        5.2.3 数据采集设备
    5.3 试验台搭建
    5.4 LabView测控系统开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复合蓄能器液压混动系统试验研究
    6.1 液压混合动力汽车元件在环台架试验方法
        6.1.1 试验原理
        6.1.2 试验方法误差分析
    6.2 试验方案
        6.2.1 制动性能对比试验方案
        6.2.2 循环工况试验方案
    6.3 试验分析
        6.3.1 制动性能对比试验
        6.3.2 循环工况试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公式符号释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复杂山区桥梁大风行车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风特性
        1.2.2 随机脉动风速场模拟
        1.2.3 风速预测
        1.2.4 预警系统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U型深切干热河谷山区风特性
    2.1 概述
    2.2 工程背景
    2.3 数据预处理
    2.4 平均风特性
        2.4.1 风速风向
        2.4.2 攻角
    2.5 脉动风特性
        2.5.1 风速模型
        2.5.2 平稳性检验
        2.5.3 紊流强度
        2.5.4 阵风因子
        2.5.5 脉动功率谱
        2.5.6 紊流积分尺度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均匀随机脉动风速场模拟
    3.1 概述
    3.2 随机脉动风速场模拟
    3.3 相干函数
    3.4 非均匀随机脉动风速场模拟
        3.4.1 舍入相干函数
        3.4.2 Band-Limited Cholesky
        3.4.3 剔除零元素
    3.5 算例
        3.5.1 水平向随机脉动风速场模拟
        3.5.2 对结构响应的影响
        3.5.3 模拟效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短时风速预测研究
    4.1 概述
    4.2 超短时风速预测模型
        4.2.1 模型框架
        4.2.2 小波包分解
        4.2.3 梯度提升回归树
        4.2.4 基于密度的抗噪聚类方法
        4.2.5 Elman神经网络
    4.3 算例
        4.3.1 误差指标
        4.3.2 实际风速时序
        4.3.3 预测算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短时风速预测研究
    5.1 概述
    5.2 经验模态分解及其改进算法
        5.2.1 经验模态分解
        5.2.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5.2.3 自适应噪声的总体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5.3 小波变换
    5.4 奇异谱分析
    5.5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及其改进方法的短时风速预测模型
        5.5.1 模型提出
        5.5.2 算例验证
    5.6 基于小波变换的短时风速预测模型
        5.6.1 模型提出
        5.6.2 算例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风行车安全预警系统
    6.1 概述
    6.2 现场数据采集站
    6.3 预警系统中心服务器
        6.3.1 编程框架
        6.3.2 核心计算
        6.3.3 关键类
        6.3.4 功能模块
    6.4 客户端
        6.4.1 编程框架
        6.4.2 主要界面
    6.5 功能拓展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嵌入式MCU的车载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电池的等效模型
        1.2.2 电池的荷电状态(SOC)估算方法
        1.2.3 电池的健康状态(SOH)估算方法
        1.2.4 电池的功率状态(SOP)估算方法
        1.2.5 电池组的均衡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SRCKF算法的高精度SOC估算方法
    2.1 引言
    2.2 一阶戴维南模型的数学模型及其参数辨识和数据存储方法
        2.2.1 一阶戴维南模型数学描述
        2.2.2 离线参数辨识台架、参数辨识方法及其存储方法
    2.3 常用的基于卡尔曼的算法
        2.3.1 EKF算法
        2.3.2 UKF算法
        2.3.3 CKF算法
    2.4 新型SRCKF算法
    2.5 SRCKF算法的试验对比分析
        2.5.1 算法复杂度仿真对比试验
        2.5.2 恒流放电SOC估算精度对比试验
        2.5.3 DST工况下的SOC估算精度对比试验
        2.5.4 带有不同测量干扰的DST工况下的SOC估算精度对比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嵌入式MCU及温度修正规则SRCKF算法的SOC估算方法
    3.1 引言
    3.2 温度对电池参数的影响
        3.2.1 放电工况下温度对电池SOC估算精度的影响
        3.2.2 温度对电池模型的极化内阻RP、内阻R0 和时间常数τ的影响
    3.3 基于温度修正规则和SRCKF算法的电池SOC估算
        3.3.1 考虑温度影响的一阶戴维南数学模型
        3.3.2 电池模型参数的修正规则
        3.3.3 基于温度修正规则和SRCKF算法的电池SOC估算流程图
    3.4 基于温度修正规则和SRCKF算法的SOC估算的试验分析
        3.4.1 基于嵌入式MCU的计算负载试验
        3.4.2 恒流放电工况试验
        3.4.3 带有不同测量干扰的DST工况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参数约束的SOC、SOH及 SOP联合估算方法
    4.1 引言
    4.2 VRSRCKF算法估算电池SOC和 SOH
        4.2.1 基于一阶戴维南电池模型和 SRCKF 算法存在的问题
        4.2.2 基于一阶戴维南电池模型的VRLS在线参数辨识算法
        4.2.3 基于RLS算法估算电池容量并计算SOH
        4.2.4 联合估算电池SOC和 SOH的算法流程图
    4.3 基于DP模型的多参数约束条件下SOP估算
        4.3.1 电池DP模型的数学描述和多参数约束下的SOP估算方法
        4.3.2 基于多参数约束的SOC、SOH、SOP联合估算流程图
    4.4 基于多参数约束的SOC、SOH、SOP联合估算试验结果分析
        4.4.1 DST工况下的VRLS的在线参数辨识试验
        4.4.2 DST工况下的VRSRCKF电池SOC估算试验
        4.4.3 DST工况下的VRLS的SOH估算试验
        4.4.4 多参数约束下的电池SOP估算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工况和模糊控制的电池组主被动均衡方法
    5.1 引言
    5.2 电池组内单体不一致成因和改善方法
        5.2.1 电池组内单体不一致成因分析
        5.2.2 改善电池组内单体不一致性的方法
    5.3 被动均衡技术
        5.3.1 被动均衡电路拓扑
        5.3.2 被动均衡策略
        5.3.3 被动均衡优缺点和适用工况
    5.4 主动均衡技术
        5.4.1 主动均衡电路拓扑
        5.4.2 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主动均衡策略
        5.4.3 主动均衡优缺点和适用工况
    5.5 基于工况的主被动均衡方法
    5.6 基于工况的主被动均衡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分析
        5.6.1 主动均衡SIMULINK仿真和分析
        5.6.2 主被动均衡试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MBD技术的电池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6.1 引言
    6.2 硬件架构和通信网络拓扑
        6.2.1 主从式硬件架构
        6.2.2 三段式网络通信拓扑结构
    6.3 基于MBD的软件设计
        6.3.1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算法和控制逻辑的建模
        6.3.2 代码生成、代码集成和编译
        6.3.3 电池包台架调试和标定
    6.4 BMS硬件设计和测试
        6.4.1 BMU的硬件设计
        6.4.2 LECU的硬件设计
        6.4.3 BCU的硬件设计
    6.5 BMS测试和实车应用
        6.5.1 电池包测试和试验台架
        6.5.2 电池包HPPC试验和离线参数辨识
        6.5.3 BMS台架试验
        6.5.4 BMS合规性测试和实车应用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和企业项目清单
附录 C 论文中英文缩写索引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四、一种计算汽车加速时间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4×4皮卡汽车加速性能仿真分析[J]. 毛理想,张坤,高静雪. 汽车实用技术, 2021(21)
  • [2]锂离子电池组容量估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康永哲. 山东大学, 2021(11)
  • [3]重型商用车车轮总成多轴随机载荷疲劳寿命研究[D]. 方宗阳.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车用永磁同步电机低速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研究[D]. 唐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在役大跨径梁桥挠度监测与结构运营状态分析的关键技术研究[D]. 曾攀.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复合蓄能器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匹配方法及控制策略研究[D]. 王波. 燕山大学, 2019(03)
  • [7]复杂山区桥梁大风行车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 余传锦.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基于嵌入式MCU的车载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崔相雨. 湖南大学, 2019(07)
  •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10]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标签:;  ;  ;  ;  ;  

一种计算汽车加速时间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