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机械开挖的上下坡道

如何确定机械开挖的上下坡道

一、如何确定机械挖土石方工程的上下行使坡道(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慧[1](2020)在《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空间日益紧张。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各个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地下空间的发掘和利用也在城市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且规模和深度不断加大。无论是高层建筑深基础的施工还是地下空间的建设,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开挖,由此伴随着出现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场地紧凑、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产生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BIM(Bul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综合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参数化、动态可视化施工模拟、数据集成化等特点并结合相关信息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基于此,本文借助BIM技术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首先从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各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中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基于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构建深基坑施工空间拓扑关系,对工程对象间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最后利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构建并实现深基坑施工安全识别系统,以实现对知识库内容的充分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典型的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三大主要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两方面进行分析,识别出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通过文本分析从事故调查报告、安全施工规范等资料数据中总结出积极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2)根据深基坑施工BIM模型对工程对象进行分类,对其几何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尺寸信息等)、非几何信息(材料信息、施工信息等)进行描述,并总结得出深基坑各工程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提取某特定场景下的空间拓扑关系,最后将提取出的拓扑关系利用知识图谱工具进行可视化,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做铺垫。(3)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首先对知识库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前文描述的安全规范、工作安全分析、事故案例及空间拓扑关系等安全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得出可以描述上述安全知识的表示方法,随后分析了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需求,并对知识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查询机制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19实现了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4)设计并实现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首先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的框架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Revit API二次开发环境配置和开发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借助Revit和Visual Studio平台,利用C#语言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的开发,关键在于对知识库中的安全知识进行针对性查询,从而实现基于安全事故、基于工作安全分析、基于拓扑关系的工程对象的安全风险识别及可视化功能,以实现对知识库中安全知识的充分利用。该论文有图66幅,表30个,参考文献103篇。

刘硕[2](2018)在《响应微气候因子的地形设计手法图解研究》文中认为地形设计是风景园林场地设计的重要内容,围绕地形设计的相关理论凝练出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在设计实践中,如何在地形设计中达到生态友好性目标,并能够形成一套普适性、可反复习用的设计手法,仍然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提炼响应微气候因子的地形设计手法为目标:首先,从风景园林学科的经典理论出发,辨析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继而,选择典型性、代表性的国内外设计案例,基于环境类学科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地形生态设计在响应微气候因子过程中可实现的生态目标;然后,分析地形-微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制,并通过生态机制来剖析具体案例中的地形设计要点;最终,总结出地形响应日照因子、气流因子及降水因子的27条设计手法,并将这些手法按照实践中的整合应用途径区分为主要作用、次要作用及辅助作用三个程度等级。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问题,概述这项研究的整体情况。围绕研究问题对整个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定位、对象、方法、内容和研究框架进行总结。第二章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提出生态设计手法理论体系并界定核心概念;对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进行辨析;界定图解研究的内涵;综述微气候因子在人工生态系统中的范畴;提出分析框架,阐明对研究问题展开分析的逻辑脉络,指导形成设计手法的提炼步骤与技术路线。按照第二章的技术路线,第三章到第五章是研究的主体部分,从归纳地形-微气候系统的生态目标开始,在分析地形-微气候系统的相关性原理基础上,分别对响应日照因子、气流因子、降水因子的设计手法进行案例解析和体系化图解研究;以生态设计手法应用为出发点,讨论手法叠加发挥不同程度作用的应用途径。第六章研究结论,总结本研究提出的生态设计手法定义、提炼的地形设计手法以及相应归纳逻辑;对结论进一步演绎,论述生态设计手法的应用方法以及对地形设计的进一步认知;最后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限制做以说明。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贡献在于:通过对案例中地形-微气候系统采用图解研究方法分析与归纳,提炼出3类27条响应微气候因子的地形设计手法,为生态设计思考过程提供指引。

梁红忠[3](2018)在《七冲村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的规模也快速增加,中国隧道建设已经进入高数量、高技术、高难度、高风险的四高建设期,开展隧道工程建设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也日益重要。隧道工程面临着更多、更大风险以及隧道工程建设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论文首先在分析七冲村隧道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说明了危险源辨识的手段,并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方法(LEC法)对七冲村隧道施工两类危险源进行了评估。其中,第一类危险源中一级施工风险有:洞口坍塌。三级施工风险有:高处坠落、突泥突水、爆破伤亡、隧道弃碴、机械伤害、触电。四级施工风险有:瓦斯爆炸、洪水与泥石流。五级施工风险有:起重伤害、物体打击、火灾、车辆伤害、中毒窒息、摔倒与翻倒。第二类危险源中二级施工风险有:安全生产责任制、材料的存储与保护、人员技术素质。三级施工风险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业环境、事故应急机制、安全管理机构。四级施工风险有:隧道的开挖技术、材料的正确使用、主要材料的质量。五级施工风险有:是否培训上岗、作业面气候条件、施工监控测量、初级支护的管理、洞内的运输方式。然后,在前期评估的基础上对七冲村隧道工程施工第一类危险源中的一、二、三级风险:洞口坍塌、高处坠落、突泥突水、爆破伤亡、隧道弃碴、机械伤害、触电,第二类危险源中的一、二、三级风险:安全生产责任制、材料的存储与保护、人员技术素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业环境、事故应急机制、安全管理机构,提出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李峙衡[4](2018)在《房地产J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文中认为成本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落实好成本管理也是实现企业预期利润的保障。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民众需求也越发向多样化发展,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压力和机会共存。而为了保持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力,成本管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但显然传统的粗放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复杂的市场环境,难以从根本上帮助房地产企业进行价值创造,也无法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引入科学且适合自身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全过程成本管理理论,选取了ZJ公司的J房地产项目为研究案例,首先简单介绍了公司及项目的具体现况,然后着重分析了J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全过程成本管理理论,指出项目开发的几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前期调研不充分、税金筹划没有突出重点、频繁变更设计等。并对此针对性地提出了J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优化方案,在决策和设计阶段运用了WBS估算法及甘特图;在施工阶段运用了挣值法对其进行优化。最后通过优化方案前后的数据对比分析从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实施项目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力图改进ZJ公司成本管理现状,提升成本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通过剖析ZJ公司J房地产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本文提出了一套更适合ZJ公司的成本管理优化方案。希望能够为ZJ公司日后的项目成本管理提供参考借鉴,旨在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强化企业竞争力,同时也能够为同行业者带来一些启示,为我国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陈艾[5](2017)在《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提出“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先稳藏”,凸显了藏区治理的重要性。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国家治理的一般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有必要更为深入地寻求区域治理的规律性。藏区独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致其治理应不同于整个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笔者以甘孜藏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及实证研究法,探讨藏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治理理论主张“政府退、社会进”,即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或“没有政府的治理”。考察甘孜藏区,这一主张应转化为“政府进”、“社会进”,而且更强调政府的强作为,因为甘孜藏区有其特定的治理背景和要素结构。“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试图揭示藏区治理的内在意涵,即历史与区位形塑独有的治理情境,治理的主客体因素的特殊性促成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甘孜藏区治理的背景、要素、行动的探寻,可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松散治理等不可复制以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共同组合成今天甘孜藏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强作为的背景。对甘孜藏区治理背景的刻画,可以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描述治理背景,内含着对治理历史的反思及区域地位的重新认知。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康藏的松散型统治不可复制,“以夷制夷”致使土司甚至有能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在新时期,藏区治理需要多级政府合力强作为。曾经的边缘地区形塑了现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凸显甘孜藏区治理的重要性,更需要政府的合力强作为。甘孜藏区是交通孔道,联结川滇青藏;它作为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它亦是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它更是多民族与多元交汇地。目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矛盾性强造就了甘孜藏区治理难度大的总体情境,其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与较发达地区相比,甘孜藏区呈现出脆弱性交织的特征,自然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并展现在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层面。脆弱性来源于各种风险,既有农牧民的生计风险,也有区域性的社会稳定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会认同;分裂势力的渗透使得维稳任重道远。多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使得区域的矛盾性很强:矛盾突发多发,即内地没有的矛盾藏区有,内地有的矛盾藏区更突出;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并容易发生性质变化。这些共同造成了难度极大的藏区治理。“政府+民众”是藏区治理独特的二元主体结构。多主体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认知,内地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的三元主体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藏区理想的治理主体结构的建构,需要引入“外地主体”的概念,即藏区治理应是三个体系的合力,包括政府主导体系、本地社会支持体系、区域外社会支持体系。现实治理过程中,因社会组织缺位,企业极少,藏区治理的实际参与者只有政府和当地民众,政府包括中央、省政府等上级政府以及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对口支援政府。政府成为藏区治理最为重要的主体,较之于较发达地区,政府的角色更为多重,职责更重。民众的参与更多地存在于村庄的自组织治理中,力量有限。内容复杂是藏区治理客体结构的重要特征。宏观地看,在藏区的文化-社会-生态结构变迁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的调适以及民众的心理、信念和行为的调适等,都需要政府“掌舵”,并加以引导和规范。在中观层面,甘孜藏区存在着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相互交织、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等,而环境治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都呈现出非政府强作为而难以有作为的特征。在村庄层面,社区资源匮乏,导致发展的“内应力不足”,村庄发展需要政府大量供给公共产品,增量社区资源。调研发现,甘孜藏区政府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切合其治理情境。总体上,政府关注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进一步改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政府大量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寓服务于管理,缓解社会矛盾;优化工作制度与工作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尊重和引导农牧民,增进诉求表达。这些治理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总之,我们强调,区域治理的规律性探索是治理研究的深化,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延伸的领域。区域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蕴含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考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察中。既需要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突破,也需要在现实的研究与批判中逐渐升华;既需要在宏观场域下发现关联,也需要在相对微观环境中剖析机理。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强调治理的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等。藏族地区治理需与其特殊的治理背景、治理情境、治理结构相契合。

张怀庆[6](2016)在《ZA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愈来愈多,如何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于项目本身及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在工程项目管理当中,质量管理无疑处于核心地位。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施工质量控制、加强质量管理,是施工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同时,采用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规范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以最终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更是企业谋求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研究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阐述了有关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了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剖析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对项目的建设进行指导。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理论为依据实证为方法,对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掌握了项目概况及项目质量管理现状,进而通过系统分析法将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与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案例结合,研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并针对本工程项目提出了项目质量计划、项目质量保证和项目质量控制的规范要求和实施措施。本文通过运用管理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借鉴国内外先进项目管理方法和经验,探索出了适合本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方法,为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其研究成果不仅为本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实际可操作性的指导,而且也为其他房地产建筑企业的类似项目建设的质量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李雅侠[7](2015)在《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城市的高速更新和扩张中,住区的开发建设始终是城市营造活动的主旋律。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城市住区,丘陵住区的建设有其自身特殊性,沿用平面式的住区设计方法势必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破坏,使丘陵住区原本应有的场地特征和多样性逐渐丧失。对丘陵住区室外场地进行研究,并从地形特征出发,综合考虑各类要素,进行场地竖向设计策略的建构,对于丰富丘陵住区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起到提纲挈领作用,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框架,并对论文的研究范畴与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由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是全文的基础研究部分,对与论题相关的各类要素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第二章通过对丘陵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性的整理,形成针对丘陵地形的建筑学层面认知,并分析丘陵地形对于住区建设的价值。同时从历史与传统的角度切入,分析中国传统丘陵聚落的地形利用方式,并从中提取出值得借鉴的地形处理方式,为最终设计策略的建构服务。另一方面,从一般意义上对住区室外场地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本着从共性到个性的研究逻辑,在下文形成对于丘陵地形条件下的住区室外场地的深刻理解。第三章以丘陵地形为前提,对住区场地竖向设计进行基础研究。首先从场地竖向设计的角度对丘陵地形进行剖析,随后从住区角度出发,分析室外场地的特性,从而承接上文对于住区室外场地的分析,完成从共性到个性的研究推导,形成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的系统认知。最后,在前两节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和归纳丘陵地形对于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的影响,并综合相关地形要素进行抽象化,总结形成丘陵地形的分类模型,并针对具体的地形模型分析适宜的场地竖向设计手法。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该章内容是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的核心理论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相关设计理念的形成,其二是基本设计原则的提出。从全文结构来看,本章对于最终设计策略的建构具有导则性的作用。在该部分,笔者遵照跨学科多远思辨的研究方法,着重抓住与丘陵住区场地密切相关并具有积极影响的学科理论,形成适宜于丘陵住区场地的竖向设计理念。随后,在综合当代社会背景下,结合文化价值观,从不同角度提出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该章是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的策略建构,在上文针对丘陵地形、住区室外场地、场地竖向设计等等相关要素研究基础上,根据已经形成的设计理念,在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对主要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完成设计策略的建构。第五部分是论文的最后一章,以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实践的丘陵住区项目为例,分析设计策略如何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予以运用,并促使设计成果达到预期目标。

唐彬[8](2015)在《H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财政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大对地方财政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显得尤为重要。1999年国家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应运而生,旨在保障财政投资项目的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财政投资行为规范运行。十多年来,财政评审作为财政资金的“守门人”,对保障财政投资,规范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开篇对我国财政投资评审进行概述,包括财政投资评审的概念、制度环境、职能定位、财政投资评审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根据H市财政投资评审的现状,分析其工作方式、程序、范围和内容,从评审工作开展、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评审过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当前H市财政投资评审存在的问题;然后以H市政府投资重点工程某公路口岸建设项目为案例,从招投标、施工建设、竣工结算三个阶段入手,分析具体评审工作应注意的问题、改进的地方和保留的经验;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深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充分挖掘财政评审潜能、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评审、推进财政评审信息化建设等改进建议。特别是在推进财政评审信息化建设中引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充分利用该技术的高度信息化成果,全面提高评审工作效率,为财政评审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张启龙[9](2015)在《公路交通防减灾预案的研究》文中认为应急预案是指为确保快速、高效、有条不紊的开展应急行动而制定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方案。公路交通防灾减灾预案的研究,对公路交通应急保障分级及组织指挥责任划分、应急物资的协同配送、道路抢通方案的制定、灾后恢复等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论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防减灾预案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风险管理和目标控制为基础理论指导公路交通防减灾预案的制定,同时拟定了防减灾预案制定的原则。其次,在公路交通破坏模式分析和应急保障分级的基础上,分析了指挥权限划分、组织体系和指挥手段,论述了公路交通应急硬件与软件资源的储备与配送,并阐明了公路交通防减灾预案的演练过程和演练目的。再次,在分析道路抢通时限性、简约性、并行性、高危性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灾害的抢通技术,根据不同的障碍类型将抢通方案划分为结构性毁损抢通方案、障碍性毁损抢通方案,并以留坝县S210山体崩塌抢险救援为实例进行论证。最后,根据公路交通灾后恢复时间长短,将灾后恢复分为短期恢复、中期修复、长期恢复重建,对各个阶段公路交通恢复可采取的措施、组织协调、决策过程加以分析,并以留坝县S210山体崩塌为例说明各个阶段所需完成的工作。

熊明祥[10](2014)在《龙潭湾大桥施工项目管理》文中指出工程项目管理是指组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项目周期内的所有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控制项目目标,即:质量、进度、造价。公路工程也已广泛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的项目管理。管理在公路项目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公路工程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公路工程在以后使用中的寿命及维护。自从公路工程引进项目管理方法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机构、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研究还在继续进行和不断深入。当然,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各不相同,管理的重点也就各不相同。采取的管理方法也须因项目而异。因此,如想把一个公路项目管理好,必须要根据项目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目标和成果。本课题以龙潭湾大桥项目为例,不仅仅局限于常规项目管理内容的研究。而是选取重点并且结合当前实际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一是对安全管理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研究,把安全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重点来对待:二是对项目的质量管理精细、全面、全过程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把管理与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进行项目管理,在项目管理中选取项目的关键工程进行科研加管理活动,做到紧跟时代潮流,是本项目工程管理的最大特色。在项目管理实践中要做到选取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使项目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必须对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精心细致、周到全面、不留任何管理死角。

二、如何确定机械挖土石方工程的上下行使坡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确定机械挖土石方工程的上下行使坡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1 相关理论概述
    2.2 基于事故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3 基于JSA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深基坑空间拓扑关系构建
    3.1 BIM概述
    3.2 BIM模型工程对象分类与表达
    3.3 构建深基坑工程对象空间拓扑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库理论
    4.2 安全知识分类与表达
    4.3 构建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
    4.4 本章小结
5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
    5.1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概述
    5.2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开发
    5.3 基于二次开发技术的知识库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响应微气候因子的地形设计手法图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文献综述
        1.4.2 国外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图解归纳法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微气候因子
        2.1.2 地形要素
        2.1.3 生态设计
        2.1.4 图解
    2.2 生态设计手法相关理论
        2.2.1 手法的相近概念比较
        2.2.2 生态设计手法
        2.2.3 生态设计方法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
        2.2.4 生态设计手法研究的思想来源
    2.3 生态设计手法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1 生态设计手法的图解规则
        2.3.2 生态设计手法的命名规则
        2.3.3 生态设计手法的图例规则
    2.4 本研究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4.1 分析框架
        2.4.2 技术路线
        2.4.3 微气候因子与地形设计手法之间的映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目标确定
    3.1 生态目标归纳的原则
    3.2 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目标
    3.3 地形-微气候系统可改善的生态问题总结
    3.4 地形-微气候系统可实现的生态目标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地形-微气候系统内部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4.1 地形要素与日照因子作用机制分析
        4.1.1 坡地与场地日照时长相关性原理
        4.1.2 坡地与场地热过程相关性原理
    4.2 地形要素与气流因子作用机制分析
        4.2.1 地形表面的气流过程
        4.2.2 地形表面差异与气流形成的相关性原理
        4.2.3 地形表面粗糙度与气流调节的相关性原理
        4.2.4 地形要素形状与气流形成的相关性原理
        4.2.5 地形要素形状与气流调节的相关性原理
    4.3 地形要素与降水因子作用机制分析
        4.3.1 受纳降水后场地水体分布
        4.3.2 地形表面覆盖与降水渗透过程相关性原理
        4.3.3 地形要素形状与地表径流过程相关性原理
    4.4 本章小结
5 设计手法提炼
    5.1 响应日照因子的地形设计手法
        5.1.1 台地响应日照因子的设计手法
        5.1.2 坡地响应日照因子的设计手法
        5.1.3 凸地响应日照因子的设计手法
        5.1.4 凹地响应日照因子的设计手法
        5.1.5 组合地形综合响应日照因子的设计手法
    5.2 响应气流因子的地形设计手法
        5.2.1 平地响应气流因子的设计手法
        5.2.2 坡地响应气流因子的设计手法
        5.2.3 凸地响应气流因子的设计手法
        5.2.4 凹地响应气流因子的设计手法
    5.3 响应降水因子的地形设计手法
        5.3.1 平地响应降水因子的设计手法
        5.3.2 坡地响应降水因子的设计手法
        5.3.3 凸地响应降水因子的设计手法
        5.3.4 凹地响应降水因子的设计手法
        5.3.5 谷地响应降水因子的设计手法
        5.3.6 组合地形响应降水因子的设计手法
    5.4 设计手法整合应用途径
        5.4.1 手法整合起主要作用的案例分析
        5.4.2 手法整合起次要作用的案例分析
        5.4.3 手法整合起辅助作用的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
    6.1 响应微气候因子的地形设计手法总结
    6.2 设计手法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6.3 对场地规划中地形要素的认知深化
    6.4 研究局限与不足
        6.4.1 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6.4.2 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6.4.3 研究设想的完成度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图索引
    表索引
攻读硕士期间的工作成果
致谢

(3)七冲村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基本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隧道施工安全的特点
    2.2 隧道施工重大危险源
    2.3 危险源辨识
    2.4 隧道施工重大危险源安全控制
第3章 七冲村隧道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评估
    3.1 七冲村隧道工程概况
    3.2 危险源辨识的手段
    3.3 危险源类型
    3.4 危险源等级辨识方法
    3.5 危险源等级评估
    3.6 危险源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第4章 七冲村隧道工程施工第一类危险源安全风险控制
    4.1 洞口坍塌安全风险控制
    4.2 高处坠落安全风险控制
    4.3 突泥突水的安全风险控制
    4.4 爆破伤亡安全风险控制
    4.5 隧道弃碴安全风险控制
    4.6 机械设备安全风险控制
    4.7 触电安全风险控制
第5章 七冲村隧道工程施工第二类危险源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1 人员技术素质安全风险控制
    5.2 材料的储备维护与保养安全风险控制
    5.3 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风险控制
    5.4 安全管理机构安全风险控制
    5.5 事故应急机制安全风险控制
    5.6 作业环境安全风险控制
    5.7 对自然环境影响安全风险控制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房地产J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对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
        1.2.2 国内外对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
第2章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2.1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相关概念
        2.1.1 房地产项目成本的概念与构成
        2.1.2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
        2.1.3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
    2.2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方法
        2.2.1 WBS估算法
        2.2.2 挣值法
    2.3 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理论
        2.3.1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
        2.3.2 全过程成本管理理论
        2.3.3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
第3章 J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公司项目简介及成本管理现状
        3.1.1 ZJ XH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1.2 J房地产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3.1.3 J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3.2 决策阶段问题分析
        3.2.1 前期成本调研不充分
        3.2.2 缺乏合理有效的投资评估指标体系(财务口径)
    3.3 设计阶段问题分析
        3.3.1 沟通欠缺导致设计和施工无法协同工作
        3.3.2 设计方案选择有待商榷
    3.4 招投标阶段问题分析
        3.4.1 工程招标不规范
        3.4.2 缺乏专业的评定人员
        3.4.3 招标评价体系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3.4.4 施工阶段问题分析
        3.4.5 频繁设计变更
        3.4.6 缺少动态反馈
    3.5 竣工阶段预期问题分析
        3.5.1 竣工结算资料不完整
        3.5.2 事后评估机制欠完善
第4章 J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优化方案
    4.1 决策阶段的优化
        4.1.1 细化市场调研工作
        4.1.2 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
        4.1.3 分税种税务筹划节省财务成本
    4.2 设计阶段的优化
        4.2.1 推行多方案成本对比
        4.2.2 严格执行限额设计
        4.2.3 进行J房地产项目成本估算
    4.3 招投标阶段优化对策
        4.3.1 深入了解中标单位
        4.3.2 构建合理的招投标体系
    4.4 施工阶段问题的优化
        4.4.1 推行动态的设计变更
        4.4.2 进行J房地产项目成本预算
        4.4.3 运用挣值法对J房地产项目成本进行动态分析
    4.5 竣工阶段
        4.5.1 严控结算资料管理
        4.5.2 积累经验数据
        4.5.3 落实成本后评估工作
    4.6 优化后成本对比分析
第5章 J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树立全员化成本管理意识
    5.2 改进绩效考核管理
    5.3 健全成本管理信息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康藏治理研究的总体状况
        二、历史上的羁縻统治与土司制度的研究
        三、目前民族地区及藏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研究
        四、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对象(个案简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治理理论:理论渊源及基本范式
        一、治理:发展的共同话语
        二、公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治理的公民社会基础及其反思
        一、真的可以“没有政府的治理”?
        二、“进”与“退”:简要的国家-社会关系之思考
        三、“进”与“退”:藏区社会组织条件缺失
    第三节 “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三章 治理反思及多边联结带:历史与区位
    第一节 松散:历史上治理政策之弊
        一、王朝的松散管理不可复制
        二、“以夷制夷”:政治二元性,土司等足以与中央王朝抗衡
        三、强硬统治反而不利,需张弛有度
        四、强作为:维护主权、地区稳定
        五、强作为:发展之基
    第二节 多重边缘形塑多边联结带
        一、“中心—边缘”说到“多边联结带”的学理解说
        二、交通孔道:连接川滇青藏
        三、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
        四、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
        五、民族交汇地:文化结点连结多元文化
第四章 难度大:甘孜藏区治理环境的特殊性
    第一节 多重脆弱性交织:治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风险大:脆弱性的源头
        一、生计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
        二、社会稳定方面极具风险:维稳任重道远
    第三节 治理难度大,需要政府主导
        一、治理难度大的具体表现:曾经的门难进、脸难看及其转变
        二、治理中的矛盾性强,需要政府创造性地利用冲突
第五章 二元结构:治理主体结构的特殊性
    第一节 参与是“治理诸要素及其关联”的核心
        一、治理结构:诸要素及其关联
        二、各学科关于治理中“参与”的解说
    第二节 治理主体二元结构:政府不得已而强作为
        一、应然:“外地主体”也应该参与其中
        二、实然:谁在参与社会治理,藏区与其他地区差异显着
        三、谁以什么样的地位和方式参与治理
第六章 内容复杂:治理客体的特殊性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各种调适,政府“掌舵”
    第二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环境与社会治理的交织
    第三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
        一、大面积慢性贫困的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
        二、村庄贫困治理“契合”村庄社区治理
        三、资源有限,导致“内应力不足”
第七章 政府作用力凸显:努力改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公共服务改善民生
        一、公共产品供给关照农牧民生产生活
        二、努力托底:关照最贫弱的群体
    第二节 政府行为:寓服务于管理
        一、融为一体:异地迁入人口管理与服务
        二、双法共用:大调解中心及其服务
        三、深入仔细:网格化管理
    第三节 工作制度设置及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
        一、群众工作全覆盖:七项任务
        二、干部找群众:挂帮包、干部驻村包村
        三、门好进、脸好看:便民服务中心及其服务
        四、倾听民声:诉求表达与反复协商
    第四节 尊重、引导农牧民
        一、尊重农牧民意愿
        二、将政府的工作嵌入村庄自组织之中
        三、努力整合农牧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ZA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2.1 项目质量管理的内涵
    2.2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
        2.2.1 国外有关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变
        2.2.2 国内有关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变
    2.3 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2.4 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
        2.4.1 项目质量计划
        2.4.2 项目质量保障
        2.4.3 项目质量控制
第3章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概述
    3.1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描述
    3.2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
    3.3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的施工条件
    3.4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施工单位概况
        3.4.1 组织结构
        3.4.2 业务范围
        3.4.3 人力资源状况
        3.4.4 有利的市场前景
        3.4.5 不利的运营障碍
第4章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的质量计划
    4.1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主体结构的质量计划
        4.1.1 主体结构质量计划编制的依据
        4.1.2 主体结构质量计划的主要内容
    4.2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给排水的质量计划
        4.2.1 给排水质量计划编制的依据
        4.2.2 给排水质量计划的主要内容
    4.3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电器工程的质量计划
        4.3.1 电器工程质量计划编制的依据
        4.3.2 电器工程质量计划的内容
    4.4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暖通工程的质量计划
        4.4.1 暖通工程质量计划编制的依据
        4.4.2 暖通工程质量计划的内容
    4.5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消防工程的质量计划
        4.5.1 消防工程质量计划编制的依据
        4.5.2 消防工程质量计划的内容
    4.6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的质量计划
        4.6.1 施工安全计划编制的依据
        4.6.2 施工安全质量计划的内容
    4.7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人防工程的质量计划
        4.7.1 人防工程质量计划编制的依据
        4.7.2 人防设计质量计划的内容
    4.8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质量检验与监管计划
        4.8.1 工程项目质量检验要求
        4.8.2 工程项目质量监管计划
第5章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的质量保障
    5.1 构建保障项目质量的组织架构
    5.2 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保障制度
        5.2.1 建立健全项目施工质量保障制度
        5.2.2 建立健全项目质量考核制度
    5.3 采取切实可行的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5.3.1 加强项目质量管理教育培训工作
        5.3.2 强化项目质量目标保障措施
        5.3.3 强化项目质量管理技术保障
        5.3.4 强推“三检制”项目质量保障
        5.3.5 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
第6章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6.1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6.2 AZ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过程
        6.2.1 项目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6.2.2 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6.2.3 项目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有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1.3.1 丘陵住区
        1.3.2 场地
        1.3.3 丘陵住区室外场地
        1.3.4 场地竖向设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住区规划与开发理念的研究
        1.4.2 关于丘陵条件下住区的研究
        1.4.3 关于住区室外场地的研究
        1.4.4 关于场地竖向设计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丘陵与住区室外场地的基础研究
    2.1 丘陵的基本认知
        2.1.1 丘陵的定义
        2.1.2 丘陵的形成原因及分类
        2.1.3 我国丘陵的分布状况
        2.1.4 丘陵的地形特点
    2.2 丘陵对于住区建设的价值
        2.2.1 历史价值
        2.2.2 社会价值
        2.2.3 艺术价值
    2.3 传统丘陵聚落的地形利用分析
        2.3.1 传统的设计观念
        2.3.2 传统丘陵村落的特点
        2.3.3 传统丘陵村落的借鉴
    2.4 住区室外场地的要素分析
        2.4.1 住区室外场地的构成要素
        2.4.2 各构成要素的特性分析
        2.4.3 住区室外场地应当具备的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丘陵条件下的场地竖向设计分析
    3.1 丘陵场地的坡度与坡向
        3.1.1 坡度
        3.1.2 坡向
    3.2 丘陵住区室外场地要素分析
        3.2.1 与平地住区的区别
        3.2.2 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系统的整体性特点
    3.3 丘陵地形对场地竖向设计的影响
        3.3.1 丘陵地形的分类及其设计适应性分析
        3.3.2 丘陵地形的改造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理论探讨
    4.1 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的理念
        4.1.1 基于生态学和环境学的设计理念
        4.1.2 基于适应性的设计理念
        4.1.3 基于视觉美学的设计理念
        4.1.4 基于行为心理的设计理念
    4.2 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的原则
        4.2.1 生态可持续原则
        4.2.2 以人为本原则
        4.2.3 因地制宜原则
        4.2.4 功能性原则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方法探析
    5.1 丘陵住区的交通设计
        5.1.1 车行交通系统
        5.1.2 步行交通系统
        5.1.3 静态交通系统
    5.2 丘陵住区室外空间设计
        5.2.1 轴线空间设计
        5.2.2 节点空间设计
        5.2.3 边缘空间设计
        5.2.4 外部空间的视线设计
    5.3 丘陵住区景观设计
        5.3.1 标高变化处的景观设计
        5.3.2 发挥景观的屏蔽功能
        5.3.3 绿化景观设计
        5.3.4 水体景观设计
    5.4 丘陵住区建筑与场地的结合处理
        5.4.1 筑台
        5.4.2 架空
        5.4.3 空中街道
    5.5 丘陵住区的工程技术处理
        5.5.1 竖向防护工程
        5.5.2 土石方平衡
        5.5.3 场地雨水处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策略实践分析
    6.1 项目概况
        6.1.1 地理位置及用地面积
        6.1.2 用地现状
        6.1.3 周边区域环境及设施
    6.2 项目场地分析
    6.3 项目室外场地竖向设计
        6.3.1 场地竖向设计与总体规划
        6.3.2 交通设计
        6.3.3 外部空间设计
        6.3.4 景观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8)H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财政投资评审研究现状
        1.2.2 国内财政投资评审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财政投资评审概述
    2.1 财政投资评审的概念
        2.1.1 财政投资项目的定义
        2.1.2 财政投资评审的定义
    2.2 财政投资评审的制度环境
        2.2.1 财政投资评审的法律依据
        2.2.2 财政投资评审的法规及相关政策依据
    2.3 财政投资评审的职能定位
        2.3.1 财政投资评审的管理职能
        2.3.2 财政投资评审的资源配置职能
        2.3.3 财政投资评审的监督职能
    2.4 财政投资评审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2.4.1 与预算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2.4.2 与财政监督的关系
        2.4.3 与政府审计之间的关系
        2.4.4 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
第3章 H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现状
    3.1 H市财政投资评审的组织管理
        3.1.1 H市财政投资评审的组织机构
        3.1.2 H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的人员组成
        3.1.3 H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工作重点
    3.2 H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方式及程序
        3.2.1 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方式
        3.2.2 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报审流程
        3.2.3 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实施程序
    3.3 H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范围及内容
        3.3.1 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范围
        3.3.2 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内容
    3.4 H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存在的问题
        3.4.1 项目评审工作范围狭窄主次不明
        3.4.2 项目评审工作专业人才配备不足
        3.4.3 项目评审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3.4.4 项目评审全过程管理控制不到位
第4章 H市财政投资项目全过程评审案例研究
    4.1 H市公路.岸建设项目概述
    4.2 项目招投标阶段的评审
        4.2.1 招标清单中项目特征描述不准确
        4.2.2 暂估项目及其暂估价设置不合理
        4.2.3 投标报价采用了不平衡报价
    4.3 项目施工建设阶段的评审
        4.3.1 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不一致
        4.3.2 设计深度不够导致造价增加
        4.3.3 变更工程量计算不准确
    4.4 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评审
        4.4.1 工程结算中材料调差不准确
        4.4.2 工程结算中工程量计算不准确
        4.4.3 工程结算中取费不准确
第5章 H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改进建议
    5.1 深化项目评审全过程管理,切实解决评审过程中的问题
        5.1.1 项目招投标阶段评审的改进建议
        5.1.2 项目施工建设阶段评审的改进建议
        5.1.3 项目竣工结算阶段评审的改进建议
    5.2 挖掘财政评审潜能,拓展工作内容与范围
        5.2.1 发挥技术优势,拓宽工作范围
        5.2.2 创新评审管理,把握评审重点
    5.3 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评审,丰富评审专业人才队伍
        5.3.1 造价咨询机构的选择确定
        5.3.2 评审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
        5.3.3 项目评审资金的保证
    5.4 推进评审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评审工作效率
        5.4.1 建立财政投资评审信息交流平台
        5.4.2 建立财政投资评审管理信息系统
        5.4.3 运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开展财政评审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公路交通防减灾预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交通防减灾预案的原则、目的和理论
    2.1 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涵
    2.2 公路交通防减灾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2.3 防减灾预案原则
    2.4 防减灾预案理论及内容
        2.4.1 应急预案类型
        2.4.2 防减灾预案理论基础
        2.4.3 防减灾预案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前备灾计划
    3.1 公路交通应急保障分级指挥权限划分——以陕西省为例
    3.2 公路交通应急保障指挥体系与手段
        3.2.1 公路交通应急保障的组织指挥机构的基本设想
        3.2.2 公路交通应急保障组织指挥机构
        3.2.3 指挥手段
    3.3 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与配送
        3.3.1 公路交通应急硬件软件资源储备
        3.3.2 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协同配送
    3.4 公路交通防灾演练评估
        3.4.1 演练过程
        3.4.2 演练目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交通抢通技术及方案
    4.1 道路抢通保障特点
    4.2 公路交通破坏模式分析
    4.3 道路抢通方案的制定
        4.3.1 制定抢通方案的原则
        4.3.2 结构性毁损的抢通方案
        4.3.3 障碍性毁损的抢通方案
    4.4 道路抢通技术
        4.4.1 滑坡处理技术
        4.4.2 堰塞湖处理技术
        4.4.3 道路塌陷抢修技术
        4.4.4 挡土墙抢修技术
        4.4.5 道路障碍物清除技术
        4.4.6 路面器材用于应急构筑道路
        4.4.7 利用简易器材铺筑临时道路
        4.4.8 利用就便路面器材铺筑临时道路
    4.5 应急通道的构筑
        4.5.1 应急通道的勘察设计
        4.5.2 应急通道的施工
    4.6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S210线K227+150山体崩塌抢险救援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灾后修复方案制定与实施
    5.1 概述
    5.2 公路交通短期恢复
    5.3 公路交通中期修复
    5.4 公路交通长期恢复重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龙潭湾大桥施工项目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创新点
    1.2 研究项目案例背景
        1.2.1 工程概况
        1.2.2 技术标准
        1.2.3 地形、地质、水文
        1.2.4 项目的特点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论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施工安全管理
    2.1 施工安全管理序言
    2.2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内容
        2.2.1 项目部文明形象管理
        2.2.2 综合治理及文明施工教育
    2.3 安全管理组织及职责
        2.3.1 组织机构
        2.3.2 安全管理职责
    2.4 安全管理目标及基本要求
        2.4.1 安全管理目标
        2.4.2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要求
    2.5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6 安全管理制度
    2.7 安全操作规程
    2.8 安全危险源识别和应急预案
        2.8.1 安全危险源识别
        2.8.2 应急预案及救援
    2.9 专项安全方案
    2.10 安全管理成果
第三章 施工质量管理
    3.1 施工质量管理概述
    3.2 质量目标和方针
    3.3 质量保证体系及组织
        3.3.1 质量保证体系
        3.3.2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3.4 创优规划工作
        3.4.1 创优目标
        3.4.2 创优措施
    3.5 质量管理措施
        3.5.1 施工前质量管理准备工作
        3.5.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工作
        3.5.3 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
        3.5.4 重视试验与检验工作
        3.5.5 施工资料必须完整齐全
        3.5.6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3.5.7 质量技术保证措施
        3.5.8 预防质量通病
    3.6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举例
    3.7 质量管理成果
第四章 空心薄壁高墩关键工程施工技术
    4.1 概述
    4.2 详细技术内容
        4.2.1 工程概况
        4.2.2 滑模工艺工作原理
        4.2.3 滑模施工关键技术
        4.2.4 滑模设计、施工注意事项
        4.2.5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4.2.6 安全措施
    4.3 科技创新研究结论
    4.4 创新成果应用
第五章 40m 预应力 T 梁预制、安装
    5.1 工程概况
    5.2 施工准备
    5.3 T 梁预制工艺及技术要点
        5.3.1 T 梁预制工艺流程
        5.3.2 施工技术要点
    5.4 预制 T 梁安装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6.3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如何确定机械挖土石方工程的上下行使坡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D]. 张志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响应微气候因子的地形设计手法图解研究[D]. 刘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3]七冲村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研究[D]. 梁红忠. 南华大学, 2018(02)
  • [4]房地产J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D]. 李峙衡.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5]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D]. 陈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6]ZAY家居博览中心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张怀庆. 东北大学, 2016(06)
  • [7]丘陵住区室外场地竖向设计策略研究[D]. 李雅侠. 湖南大学, 2015(03)
  • [8]H市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改进研究[D]. 唐彬. 南华大学, 2015(04)
  • [9]公路交通防减灾预案的研究[D]. 张启龙. 长安大学, 2015(02)
  • [10]龙潭湾大桥施工项目管理[D]. 熊明祥. 长安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如何确定机械开挖的上下坡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