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林超群,范学政,邱波[1](2021)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分析反复腰椎穿刺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治疗2019年1月—2021年2月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9例,根据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方式,分为反复腰穿引流组28例和腰大池持续引流组31例。术前及术后一个月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得分27~30分为正常,<27分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6.43%(13/28),32.26%(10/3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5.71%(10/28)、12.90%(4/3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反复腰穿相比,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减少患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

朱雨峰,杨鹏,金小青,张强,卢忠胜[2](2021)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作用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aSAH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对患者预后结局影响的相关文献,发表文献检索截止到2020年6月。提取的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病死率,脑血管痉挛(CVS)、脑梗死及分流术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发生率。汇总的信息在显示同质性的情况下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纳入26项研究(2 455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8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18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行持续引流组比较,持续脑脊液引流组术后6个月的预后相对好(OR=2.96,95%CI:1.52~5.79,P<0.01),病死率低(OR=0.39,95%CI:0.22~0.70,P<0.01),脑血管痉挛(OR=0.37,95%CI:0.30~0.46,P<0.01)、脑梗死(OR=0.53,95%CI:0.40~0.71,P<0.01)及SDHC(OR=0.53,95%CI:0.31~0.90,P=0.02)的发生率均低。与行脑室外引流术者比较,行腰大池引流术者的疗效更好(OR=2.90,95%CI:0.64~13.08,P=0.02),但两组间在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95%CI:0.54~2.37,P=0.75)。12项研究共1 293例患者报道持续脑脊液引流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44例)。结论 aSAH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风险;其中腰大池外引流术的疗效可能优于脑室外引流术。

姚帅帅[3](202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各项临床观测指标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回顾性分析,筛选出影响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早期评估,探索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能否作为有效的生物学指标,预测迟发性脑缺血是否发生,以达到早期防治,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方法:以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收住院,住院期间行介入栓塞手术,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分组: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组、未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组,依据不同预后进行分组:预后良好组(GOS评分1~3分)和预后差组(GOS评分4~5分),分析年龄、性别、民族、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血糖、血脂、各种临床评分、并发症等对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探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能否作为有效的生物标记物预测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找出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预测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最佳截值。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73例,年龄、性别、民族、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在不同分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2.影响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GC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凝血酶原时间(PT)与是否发生迟发性脑出血具有相关性(P<0.05),且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GCS评分是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28,P=0.00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可得知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预测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最佳截值是14.98(曲线下面积为0.959,P=0.000,敏感度为91.7%,特异度90.20%)。3.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患者入院时GCS评分、WFNS评分、出血破入脑室、再出血、血钠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且再出血及血钠是导致患者预后变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可作为预判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生物学标记物,当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率>14.98,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采取动态脑血流监测、脑氧和监测、颅内压监测等监测方法,评估患者脑部供血情况,早期采取干预治疗,防治迟发性脑缺血;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并发症的产生会增加患者的致死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防治脑动脉瘤破裂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范自强[4](2020)在《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探讨》文中指出一、目的探讨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慢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二、方法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07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入住永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92例。采用抽签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以下四组:对照组(单纯动脉瘤夹闭20例)、造瘘组(动脉瘤夹闭+终板造瘘24例)、引流组(动脉瘤夹闭+腰大池外引流19例)、造瘘+引流组(动脉瘤夹闭+终板造瘘+腰大池外引流29例)。对四组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GOS预后评分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结果1)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引流组、造瘘+引流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与造瘘+引流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造瘘组低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造瘘组、造瘘+引流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与造瘘+引流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低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3)出院时GOS评分:造瘘+引流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与对照组、引流组与对照组相比较GOS预后评分稍提高,P>0.05,无统计学意义。四、结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行开颅后交通动脉瘤夹闭,辅助终板造瘘和腰大池外引流能够减少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提高GOS预后评分。

刘永英[5](2020)在《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及分析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相关临床特征,以更好地对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进行防治。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2011年至2019年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病例,共133例。制定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临床资料调查表,记录患儿的性别、地域、发病时月龄、发病时间、首发症状、主要症状、阳性体征、发病至确诊时间、喂养方式、母亲饮食情况、母亲产次、出生时胎龄、围产期情况、血液检测相关指标、颅内出血部位、有无并发症(脑梗塞、脑积水)情况、致病因素、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等。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占54.14%;喂养方式主要是纯母乳喂养,占56.39%;首发症状以呕吐、发热为主,分别占24.81%、21.05%;主要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占46.62%;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为多,分别占51.88%、51.13%。2.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梗塞的占26.32%,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梗塞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梗塞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存在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正相关,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呈负相关;再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额叶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继发脑梗塞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例中继发脑积水的占24.06%,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1)采用卡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单部位出血与多部位出血(≥2处)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与继发脑积水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结果显示脑室内出血与继发脑积水的相关性准确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发病男性显着较女性多,多以呕吐、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病时月龄主要集中在1-2月(含2月),以纯母乳喂养为主,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2.婴儿期非创伤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为多,继发脑梗塞及继发脑积水与颅内出血部位的数量无关,而与颅内出血部位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易继发脑梗塞,脑室内出血易继发脑积水。

唐宽[6](2020)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慢性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常见并发症,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脑室扩张。慢性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已被广泛研究,但是针对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拟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慢性脑室扩张的相关因素,为预测和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我们回顾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7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收治的连续的5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纳入标准为发病后72小时内来院、存活14天以上和行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排除标准为其他原因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前已有脑室扩张、再出血和伴有颅内血肿。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其中70例符合条件,且病例资料完整的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有无慢性脑室扩张为结局变量,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脑室积血、急性脑室扩张、动脉瘤位置、腰大池引流或脑室外引流、动脉瘤手术方式、颅内感染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慢性脑室扩张有关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2)、Hunt-Hess分级(p=0.000)、Fisher分级(p=0.000)、脑室积血(p=0.000)、急性脑室扩张(p=0.000)、动脉瘤位置2(p=0.027)、腰池或脑室引流(p=0.001)等因素与aSAH后慢性脑室扩张显着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仅急性脑室扩张(OR=97,95%CI 13-999,p=0.0002)与aSAH后慢性脑室扩张有关。结论:急性脑室扩张为aSAH后慢性脑室扩张唯一独立危险因素,且有急性脑室扩张患者发生慢性慢性室扩张是无急性脑室扩张患者97倍;可能的发病机制为蛛网膜下腔血液逆流进入脑室导致脑室扩张,脑室壁室管膜损伤,若未及时脑室内减压,影响室管膜修复,从而诱发慢性脑室扩张;对于有急性脑室扩张患者,有望通过早期或超早期脑室或腰池引流、腰椎穿刺和开颅夹闭同时行终板造瘘等方式释放脑脊液降低脑室内压力预防慢性脑室扩张。

沈杰[7](2020)在《预测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评分模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被定义为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分级量表达到IV-V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病情进展快、致死率与残疾率高等特点,并且长期预后在个体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性。同时,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与康复治疗费用高昂,家庭及社会负担极重。因此,如何准确预测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并以此为参考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优化医疗资源分配仍需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的综合性评分模型来更加准确地预测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研究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数据库进行回顾性检索,将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治疗的147位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建模队列纳入研究,分析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点、既往史、影像学信息、动脉瘤结构特点、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每项危险因素的β系数进行赋分,从而制定风险评分表。再将衢州市人民医院的68位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验证队列验证新评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II级以上(OR,2.972;p=0.034),年龄≥65岁(OR,3.534;p=0.006),保守治疗(OR,5.078;p=0.019),WFNS分级V级(OR,2.638;p=0.029),迟发性脑缺血(OR,3.170;p=0.016),分流依赖性脑积水(OR,3.202;p=0.032)和脑疝(OR,7.337;p<0.001)是不良预后(改良Rankin评分[m RS]≥3)的显着预测因子。通过纳入以上预测因子,构建了预测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评分系统(分值为0-9),并根据分值大小将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低危(0-1分)、中危(2-3分)和高危(4-9分)三组,各组患者的预后不良风险分别为11%、52%和87%(P<0.001)。建模队列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p<0.001;95%CI,0.778-0.909),拟合优度检验验(Hosmer-Lemeshow good of fit test)提示校准度良好(p=0.589)。验证队列的AUC值为0.831(p<0.001;95%CI,0.732-0.929),拟合优度检验同样提示校准度良好(p=0.984)。研究结论:新的评分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可更加准确地对高级别动脉瘤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张召腾[8](2020)在《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脑动脉瘤诊断、早期修复及神经重症管理的改善,脑动脉瘤死亡率较前下降,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术后仍有较多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a SAH治疗的重要部分。腰大池引流和腰椎穿刺作为a SAH术后脑脊液外引流的主要方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研究腰大池引流(LD)和腰椎穿刺(LP)用于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前瞻性或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由该数据库收录起始至2019年12月。由2名研究者对检索所获文献进行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个研究,总计23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引流可缩短患者发病后头痛时间[MD=-3.33,95%CI(-3.71,-2.95),P<0.000 01],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RR=0.47,95%CI(0.40,0.55),P<0.000 01],降低脑积水发生率[OR=0.29,95%CI(0.22,0.38),P<0.00001],改善患者短期预后[OR=1.78,95%CI(1.40,2.26),P<0.000 01],腰大池引流组颅内感染率高于腰椎穿刺组[RR=2.18,95%CI(1.28,3.74),P=0.004],两者在脑梗死发生率[OR=0.70,95%CI(0.47,1.03),P=0.07]、死亡率[OR=0.5,95%CI(0.13,1.09),P=0.08]和再出血发生率[OR=0.74,95%CI(0.39,1.40),P=0.35]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显示,与腰椎穿刺相比,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缩短患者头痛时间,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改善患者短期预后,不能进一步降低脑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两者在再出血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腰大池引流有较高的颅内感染风险。限于目前纳入研究质量较低,且数量有限,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邓国棋[9](2020)在《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通过收集临床数据,为预防颅内动脉破裂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提供诊治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救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200人,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63位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脑血管痉挛的137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入院基础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后,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探讨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通过比对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可发现: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影像学CT检查Fisher分级及术前Hunt-Hess分级、SAH次数、术前血钙水平、术前白细胞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动脉瘤SAH距手术时长、Fisher分级、SAH次数、术前白细胞水平、钙离子拮抗剂干预、Hunt-Hess分级共计9个指标,分析发现使用钙离子拮抗剂(OR=0.794)和控制白细胞水平在正常区域内(OR=0.697)可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余下相关因素均为其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相互关系,可以来对于患者进行综合评定后,确定其危险因素;获取相关数据,为后期救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及给予相应临床处理,可有效预防和(或)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袁琦斌[10](2020)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积水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颅内动脉瘤是血管管壁结构局限性膨出形成的瘤样病变[1],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约占50%-85%[2-5],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6]。开颅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术后脑积水又是其并发症之一,术后脑积水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找出并严密监测有脑积水危险因素的患者并迅速做出反应,将脑积水的潜在危害降至最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25例在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0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术后复查CT最终确诊脑积水患者23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对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危险因素。结果吸烟、术后去骨瓣、术前急性脑积水、术后颅内感染、改良Fisher分级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后显示术后去骨瓣[OR=7.397,95%CI(1.942-28.179)]、改良Fisher分级[OR=5.774,95%CI(1.667-19.997)]、吸烟[OR=4.0257,95%CI(1.216-13.319)]、术前急性脑积水[OR=7.243,95%CI(1.429-36.704)]可能是是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去骨瓣、高改良Fisher分级、吸烟、术前急性脑积水可能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积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取标准
    1.2 一般资料(数据收集)
    1.3 治疗方案
    1.4 认知功能评估测试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前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2.2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3.1 颅内动脉瘤手术方式与认知功能障碍
    3.2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血性脑脊液及时引流与认知功能障碍

(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炎症反应导致迟发性脑缺血的机制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数据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第四章 结果
    4.1 患者一般情况
    4.2 动脉瘤分布情况
    4.3 不同分组间实验室数据的比较
    4.4 不同分组间临床数据的比较
    4.5 不同分组间回归分析
    4.6 DC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第五章 讨论
    5.1 一般情况
    5.2 迟发性脑缺血的影响因素
    5.3 预后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迟发性脑缺血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对象分组
    2.4 相关诊断及分级标准
        2.4.1 慢性脑积水诊断
        2.4.2 脑血管痉挛诊断依据
        2.4.3 Hunt-Hess评分
        2.4.4 改良Fisher分级
        2.4.5 GOS预后评分
    2.5 手术方式
    2.6 术后治疗措施及随访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4.2 终板造瘘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脑积水的影响
    4.3 腰大池外引流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4.4 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共同作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颅内出血的概况
    1.2 颅内出血的分型
    1.3 颅内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1.4 颅内出血的病因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性别构成
    3.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发病时的月龄分布
    3.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患儿的喂养方式
    3.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3.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3.6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出血部位分布情况
    3.7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的情况分析
    3.8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的情况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男女构成比
    4.2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首发症状
    4.3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致病因素
    4.4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梗塞
    4.5 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继发脑积水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5.3 不足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慢性脑室扩张单因素分析
    2.3 慢性脑室扩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aSAH后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分析
    3.2 发病机制探讨
    3.3 目前可能发病机制及其局限性
    3.4 本研究拟提出的新可能发病机制
    3.5 临床意义
    3.6 局限性
    3.7 未来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表

(7)预测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评分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引言
2.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治疗方案
    2.3 临床变量收集
    2.4 预后评估
    2.5 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特征
    3.2 单因素分析结果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 评分系统的开发
    3.4 评分系统的区分度与校准度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8)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及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检索策略
附录Ⅱ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附录Ⅲ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附录Ⅳ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RCT)
附录Ⅴ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Cohrot Study)
附录Ⅵ 结果总结表
脑脊液外引流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积水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方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 林超群,范学政,邱波.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1(05)
  • [2]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持续脑脊液引流作用的Meta分析[J]. 朱雨峰,杨鹏,金小青,张强,卢忠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4)
  • [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D]. 姚帅帅. 西藏大学, 2020(02)
  • [4]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探讨[D]. 范自强. 南华大学, 2020(01)
  • [5]婴儿期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D]. 刘永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室扩张相关因素分析[D]. 唐宽.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预测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评分模型[D]. 沈杰. 浙江大学, 2020(02)
  • [8]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D]. 张召腾.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9]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D]. 邓国棋.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积水危险因素的分析[D]. 袁琦斌. 新乡医学院, 2020(12)

标签:;  ;  ;  ;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引流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