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或姿势变化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吞咽或姿势变化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一、由吞咽或体位改变诱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论文文献综述)

谷晓珂[1](2020)在《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在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多数学者研究发现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在房颤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2014年房颤管理指南推荐将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作为阵发性房颤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相对于迷宫手术,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创伤性较小,但手术中消融时导管释放的能量刺激引起心肌的烧灼感,使病人产生强烈不适。并且病人需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平均手术时间约2-4 h)易引起病人烦躁不安,而导致躯体活动,可能致使射频导管移位,不仅增加手术医生的操作难度,而且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因此良好的镇静及有效的镇痛在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中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麻醉方式多采用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物,但传统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如芬太尼)易造成术中低血压、镇痛不足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布托啡诺作为一种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镇痛效果显着,同时具有镇静效果良好以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镇痛,有研究显示在房颤除颤过程中应用布托啡诺,镇痛效果良好。但在房颤患者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的使用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布托啡诺在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寻求更佳的麻醉方式。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布托啡诺组,每组各40例。手术开始时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随后持续泵注芬太尼1μg/(kg·h);布托啡诺组手术开始时给予布托啡诺30μg/kg缓慢单次静脉注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布托啡诺和芬太尼的总用药量;患者入手术室时(T0)、用药后即刻(T1)、射频消融开始时(T2)、环绕肺静脉消融时(T3)、手术结束时(T4)不同时间点的HR、MAP、Sp O2;患者T2、T3时刻VAS评分、射频消融时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中药物追加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和手术医生的麻醉满意度评分。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ASA分级以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HR、MAP及Sp O2比较:T0时Sp 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T1、T2、T3、T4时Sp O2均显着下降,布托啡诺组下降幅度大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MAP和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amsay评分及VAS评分的比较:T2时布托啡诺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芬太尼组(P<0.05);T2、T3时布托啡诺组VAS评分较芬太尼组明显降低(P<0.05)。4、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麻醉效果的比较:芬太尼组术中出现呼吸抑制2(5%)例,恶心呕吐2(5%)例,头晕2(5%)例,多汗3(7.5%)例;布托啡诺组术中出现头晕6(15%)例,多汗5(12.5%)例,视力模糊2(5%)例。出现呼吸抑制后予以吸氧后可纠正,视力模糊症状在药物代谢后可自行缓解。两组患者均无心律失常、皮肤瘙痒、镇静过度等情况。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托啡诺组患者使用补救药物的次数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因镇痛效果不佳需改全身麻醉完成手术的情况。5、麻醉满意度比较:布托啡诺组术后患者麻醉满意度和手术医生麻醉满意度均高于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次静脉注射30μg/kg布托啡诺应用于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能满足手术需求,镇静镇痛效果满意;2、布托啡诺应用于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在产生满意镇痛效果的同时不增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HeartRhythmBranchofChineseSocietyofBiomedicalEngineering;CardiovascularDiseasesBranchofChinaAssociationofGerontologyandGeriatrics;CardiopulmonaryPreventionandRehabilitationBranchofChineseAssociationofRehabilitationMedicine;SyncopeBranchofChineseAssociationofGeriatricResearch;ElectrocardiologyBranchofChinaMedicinalBiotechnologyAssociation[2](2019)在《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于近年来晕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相关科室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晕厥的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依据欧美最新相关指南、综合近4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和我国专家的经验对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包括晕厥的分类和病理生理、初步评估与危险分层、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内容。强调对晕厥患者的危险分层,尤其是不明原因晕厥,采用短期危险和长期危险的分层方法。推荐基于危险分层的处理策略。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3](2013)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作者对当前的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估和治疗的证据和处理建议进行总结。目标读者是负责为起病48 h内的患者提供服务的各种专业人员,包括院前救护人员、内科医师、相关医疗保健人员及医院管理者。本指南将取代2007年的指南和2009年更新版。方法由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组选择工作小组成员,他们代表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工作小组成员结合各自专长选择相关主题内容,着重回顾上次指南发表后的文献,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证据分级标准来分类证据并予以推荐。结果本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相关的残疾和死亡率。指南支持卒中照料体系的全局概念以及卒中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识别到紧急医疗服务的激活、转运和分诊,从急诊的最初几个小时到卒中单元。指南讨论了早期卒中的评价和一般医疗护理,以及缺血性卒中特定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和脑复苏的生理性最优化。结论由于许多的推荐还是依据于有限的证据,故特别需要更多的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的研究。

王心宁[4](2012)在《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与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转归背景: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神经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 UMN)和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 LMN)受损的症状和体征。MND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 PMA),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 PBP)以及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 PLS)。 MND的发生率与患病率因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域而不同,与遗传因素、职业特点、特殊物质接触史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在临床流行病学方面,近数十年以来进行了多项横断面研究,揭示了部分可能的危险因素。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学说。MND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不良。通过各种手段及早明确诊断和适当的支持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主要针对MND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诊断情况、治疗方法以及自然病程进行调查。通过整理所获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发病的因素、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治现状等进行分析。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总结了MND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探索MN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线索,从而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增加可能性。方法:本研究调查对象主要为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MND患者,开始于2009年9月1日,终止于2012年2月20日,对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使用统一的调查表,采用问卷式调查,收集患者信息。病例数据录入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数据库中设立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时间、起病部位、家族成员患神经系统疾病史、既往患病情况、外伤史、有毒物质接触史、诊断分型、误诊情况、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情况、药物治疗、其他治疗,以及对治疗手段的接受程度等项。对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间入组的患者进行每6个月一次的随访,记录患者的存活情况。使用SAS for Windows9.1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工作。结果:共入组MND患者224例,包括ALS187例(83.5%);PBP20例(8.9%);PMA13例(5.8%);PLS4例(1.8%)。其中男性144例(64.3%),女性80例(35.7%)男女之比1.80:1。发病年龄平均49.1±10.7岁,确诊时间平均12.1±10.2个月,189例(83.6%)就诊在3次以内确诊为MND。起病部位为延髓39例(17.4%),颈段120例(53.6%),胸段3例(1.3%),腰骶段52例(23.2%)。6.7%的患者有家族史。患者职业以农林牧渔劳动者(21.4%)、生产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13.4%)以及专业技术人员(13.0%)居多。65例(29.0%)有吸烟史,60例(26.8%)有长期饮酒史,55例(24.6%)曾有有毒物质职业接触史。患者知情者105例(46.9%);家属知情者211例(94.2%)。服用过利鲁唑的患者55例(24.6%),165例(73.7%)服用过各类维生素,118例(52.7%)服用过辅酶Q10片,中药治疗的患者21例(9.4%),康复治疗的患者18例(8.0%),针灸治疗的患者33例(14.7%),情绪和心理治疗的患者7例(3.1%)。有意向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鼻饲、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气管切开的患者分别为54例(24.1%),71例(31.7%),67例(29.9%)和43例(19.2%)。随访中PBP与PMA的死亡率分别为26.4%、43.8%和8.3%。结论:MND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在50-60岁;职业主要为农林牧渔劳动者;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少数有家族史;部分患者曾有农药、重金属等物质接触史。起病部位以颈段最多。ALS最为常见,其次是PBP及PMA。患者知情率偏低,使用利鲁唑治疗的比例较低,使用维生素类药物和辅酶Q10治疗的比例较高,接受呼吸及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不多,尤其接受有创性治疗方式的患者较少。MND的预后普遍较差。第二部分运动神经元病自主神经功能与皮肤交感反应的研究背景:运动神经元病(]n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兼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及传导束受损体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或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虽然传统观念认为MND是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可伴有多系统的损害。研究发现MND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腺体分泌等方面。在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中,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SSR)以其无创性、操作简单、敏感且可靠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损害情况,并对患者进行SSR检查,从而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自主神经受损程度进行评估。方法:收集来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就诊于我院神经科门诊的MND病例。记录患者有无自主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包括:皮肤麻木或瘙痒;出汗异常包括出出汗减少、冷汗或多汗;口干;唾液分泌过多或流涎;皮温异常;体位性低血压;体位相关性心律失常;瞳孔大小或对光反射异常;无明确原因的腹泻或便秘;排尿障碍;性功能障碍。对MND患者行SSR检查,测定结果参照北京协和医院肌电图室的正常标准,按不同年龄正常值标准进行对照。计算SSR异常率及电生理检查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MND患者142例。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出现率分别为:皮肤麻木76例(53.5%);皮肤瘙痒22例(15.5%);出汗异常15例(10.6%);口干13例(9.1%)唾液分泌过多3例(2.1%);皮温异常21例(14.8%);体位性低血压3例(2.1%);体位相关性心律失常1例(0.7%);无明确原因的腹泻6例(4.2%);便秘23例(16.2%);排尿障碍14例(9.9%);性功能障碍2例(1.4%)。142例MND患者中,SSR正常91例(64.1%),异常51例(35.9%)。上肢SSR异常12例(8.5%),上肢潜伏期延长2例(1.4%),波幅降低8例(5.6%),波形消失4例(2.8%);下肢SSR异常47例(33.1%),下肢潜伏期延长4例(8.5%),波幅降低31例(21.3%),波形消失15例(10.6%);上下肢均异常为7例(4.9%),上下肢波形均消失3例(2.1%)。MND患者SSR与正常值比较,上肢潜伏期延长(P<0.05),上下肢波幅均显着降低(均P<0.01)。ALS的各El-Escorial诊断分型之间无显着差异,下肢起病组异常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表现与上下肢SSR波幅、潜伏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ND可出现皮肤、腺体分泌、心血管系统、膀胱直肠括约肌等临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部分MND患者出现SSR的异常,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电生理改变与临床自主神经症状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下肢起病患者的SSR异常率较高。第三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表达与氧化修饰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常见类型。5%~10%的ALS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称为家族性ALS (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ALS);其余为散发性ALS (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sALS)。既往研究已经发现异常表达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superoxide dismutase, superoxide dismutase-1, SOD1)具有毒性作用,主要途径为蛋白氧化、错误折叠和聚集,导致运动神经元损伤。但除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一些有毒物质与ALS发病相关,SOD1导致疾病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学说认为不仅基因突变所表达的SOD1具有针对运动神经元的毒性作用,野生型SOD1发生氧化和错误折叠,可获得与突变SOD1相同的属性,而氧化修饰是SOD1基因表达过程中翻译后修饰的重要步骤。在本课题相关的前期研究中,根据对家族性ALS的临床特点的观察和基因分析比较,我们发现SOD1基因突变并不与临床表型具有明显的一对一关系。具有相同突变基因的ALS患者间,突变蛋白对运动神经元产生的损伤不均一。结合之前文献关于SOD1蛋白在ALS发病中的毒性作用的分析,可提出假设,认为异常的氧化修饰可能导致SOD1蛋白的异常表达,从而导致ALS发病相关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目的:在以往研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突变型SOD1蛋白的毒性与其氧化修饰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野生型SOD1是否具有这一相同的致病途径。使用常规蛋白印迹法等方法探索突变或野生型SOD1的氧化修饰过程在AL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比较家族性ALS患者、散发性ALS患者与正常人SOD1的氧化修饰属性是否具有不同,如果能进一步证实氧化修饰在ALS机制中的作用,将有可能为寻找疾病新的生物标记物提供线索,并为研究ALS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我院神经科门诊和病房收集fALS患病家系成员及sALS病例,对每例散发性患者和ALS家系成员抽取外周静脉血,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患者组一一匹配的人群静脉血标本。对ALS家系成员、散发性ALS患者和对照组进行SOD1基因检测。根据与黄嘌呤氧化酶作用测定AL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总SOD活性。使用Western印迹法分析AL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血清中SOD1的表达水平与聚集情况。分别使用碘乙酸孵育与β-巯基乙醇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的蛋白样品,进行SOD1蛋白氧化-还原水平的检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2D-PAG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MALDI-TOF-MS)方法进行ALS患者与正常人混合血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判断ALS患者中是否存在SOD1的异常氧化修饰形式。结果:共收集sALS185例和7个ALS患病家系成员的病例资料和外周血。根据测序和BLAST比对,在ALS患者中未发现明确SOD1基因突变。年龄匹配的AL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红细胞SOD活性无显着差异(0.158U/ml vs0.150U/ml,P>0.05)。在不携带SOD1基因突变的ALS患者中,SOD1在血清或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聚集程度无显着差异(均P>0.05)。无SOD1突变的sALS患者与年龄、性别均匹配的正常对照比较,氧化/还原型SOD1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聚集程度无显着差异(均P>0.05)。对2D-PAGE分离后得到的差异点进行质谱分析,发现其结构不符合SOD1多肽特征,未发现ALS患者血清中SOD1蛋白的异常氧化修饰。结论:不携带SOD1突变的ALS患者红细胞SOD活性正常,SOD1蛋白的分子量大小与表达量不发生显着改变,本研究也没有观察到异常的氧化还原状态。在不发生氧化应激的情况下,ALS患者中的野生型SOD1与正常SOD1蛋白之间多肽结构的差别。对于无SOD1突变的ALS患者,野生型SOD1的结构和基本性质没有显着改变,氧化修饰可能并非与ALS致病相关的首发机制。野生型SOD1是否具有与突变SOD1蛋白相似的属性及其对运动神经元的毒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旭东[5](2011)在《非心源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文中认为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按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与心脏本身有关,可分为心源性心律失常与非心源性心律失常,该文总结了非心源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张涛[6](2010)在《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气滞痰阻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气滞痰阻型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并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探讨半夏厚朴汤的作用机制。方法:1.60例患者均为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病例,均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对照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商品名:奥美)20mg,早晚各1次;多潘立酮(商品名:吗丁啉)10mg,早中晚各一次,餐前半小时服用。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四周为一疗程,共用2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戒烟禁酒、不进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抬高床头15-20cm,注意睡前不进食,不服用除上述药物外的其他药物。期间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一周门诊复诊一次,记录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各检查胃镜1次,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于2004年2月7日讨论、统一的“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分级标准判断级别。治疗期间分别进行安全性检查(一般体检项目,三大常规化验,心电图,肝肾检查)和疗效性观察。3.统计学分析方法: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1.治疗组30例,临床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30例,临床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两组疗效对比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和对照组相似。3.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变食管粘膜炎症(P<0.05)。结论:本课题研究提示加减半夏厚朴汤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安全有效的方药,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食管粘膜炎症、减少RE复发方面均不低于单纯西药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李凤琴,孙淑芳,李凤华[7](2009)在《一例吞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文中认为总结1例吞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进食或吞咽前、中、后的心电图及用药前后的心率、心律等的变化,合理的安排饮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维护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并进行疾病的健康教育。通过上述护理措施,该例患者预后良好,治愈出院。

郑敏,俞申妹[8](2006)在《1例吞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文中提出总结1例吞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进食或吞咽前、中、后的心电图及用药前后的心率、心律等的变化,合理地安排饮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维护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并进行疾病的健康教育。通过上述护理措施,该例患者预后良好,治愈出院。

张新,李明,穆建玲,毛鹏琪[9](2004)在《吞咽诱发房性心动过速》文中研究说明

许大国,谢华,谢永林[10](2003)在《由吞咽或体位改变诱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文中研究指明

二、由吞咽或体位改变诱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吞咽或体位改变诱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1)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在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疼痛管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转归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运动神经元病自主神经功能与皮肤交感反应的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表达与氧化修饰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5)非心源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某些生理因素
    1.1 体位
    1.2吞咽
    1.3 恶心、呕吐
    1.4 妊娠
    1.5 月经
    1.6 运动
    1.7 情绪
2 脏器或组织病变
    2.1 脑部疾病[7]
    2.2眼部病变
    2.3 颈部疾病
    2.4 咽部疾病
    2.5 气管、支气管疾病
    2.6 肝脏疾病
    2.7 胆道疾病
    2.8 胰腺疾病
    2.9 胃、十二指肠疾病
    2.1 0 肾脏疾病
3 中毒和药物
4 电解质紊乱[16]
    4.1 血钾异常
    4.2 血钙异常
    4.3 血镁异常
5 内分泌疾病
6 其他

(6)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气滞痰阻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三) 病例纳入标准
        (四) 病例排除标准
        (五) 一般资料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评分及疗效评定标准
        (一) 观察指标
        (二) 评分方法
        (三) 疗效评定标准
    四、统计学处理方法
    五、结果
        (一)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三)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四)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五) 安全性观察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一) RE的病因
        (二) RE的发病机制
        (三) RE与Barrett食管及食管癌的关系
    二、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一) RE的诊断
        (二) RE的治疗
    三、祖国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四、气滞痰阻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探讨
    五、气滞痰阻型RE的治则治法
        (一) 理气化痰
        (二) 降逆制酸
    六、加减半夏厚朴汤的方药分析
        (一) 方药组成及用量
        (二) 方药分析
        (三) 现代药理学研究
    七、加减半夏厚朴汤的作用机制探讨
    八、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由吞咽或体位改变诱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论文参考文献)

  • [1]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在经导管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D]. 谷晓珂. 郑州大学, 2020(02)
  • [2]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J]. 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HeartRhythmBranchofChineseSocietyofBiomedicalEngineering;CardiovascularDiseasesBranchofChinaAssociationofGerontologyandGeriatrics;CardiopulmonaryPreventionandRehabilitationBranchofChineseAssociationofRehabilitationMedicine;SyncopeBranchofChineseAssociationofGeriatricResearch;ElectrocardiologyBranchofChinaMedicinalBiotechnologyAssociation.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02)
  • [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J].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3(01)
  • [4]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与基础研究[D]. 王心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12)
  • [5]非心源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J]. 王旭东. 社区医学杂志, 2011(23)
  • [6]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气滞痰阻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D]. 张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7]一例吞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 李凤琴,孙淑芳,李凤华. 中外医疗, 2009(16)
  • [8]1例吞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 郑敏,俞申妹. 中华护理杂志, 2006(10)
  • [9]吞咽诱发房性心动过速[J]. 张新,李明,穆建玲,毛鹏琪. 实用医技杂志, 2004(14)
  • [10]由吞咽或体位改变诱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J]. 许大国,谢华,谢永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06)

标签:;  ;  ;  ;  ;  

吞咽或姿势变化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