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利波测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瑞利波测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一、瑞利波测试系统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岩[1](2018)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自增强管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一种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耐腐蚀性、耐冲击性、自润滑性等性能热塑性工程塑料。基于这些优异的性能UHMWPE管材是一种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均可输送的高性能塑料管材。一直以来众多的研究者都致力于塑料管材的增强研究。一是研究管材原材料,制备性能更加优异的管材原材料;二是做成复合管道;三是通过特殊成型方式实现管材性能得自增强。相比三种方法,管材自增强加工成本低、周期短、生产效率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UHMWPE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分析,以纯UHMWPE为基料,首先采用小分子的流动改性剂(LP)对其进行改性,小分子LP的加入不仅改善了 UHMWPE的流动性而且能够使材料力学性能得到提高,最终得到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的UHMWPE/LP混合体系,UHMWPE/LP混合体系的MFR(230℃、5Kg)为0.2984g/10min,拉伸强度为24.45MPa,此时改性配方为UHMWPE 100份、LP15份、抗氧剂0.1份,并以此改性料作为制备UHMWPE自增强管材的原料。根据选定改性UHMWPE材料性质和聚合物自增强加工的原理自行设计了适用于UHMWPE自增强管材制备的模具,利用自行设计的模具和加工工艺成功制备了 UHMWPE自增强管材。并研究了拉伸扩张温度和轴向拉伸比对自增强管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95℃~130℃时可成功制备出UHMWPE自增强管材,温度影响自增强管材的拉伸强度,拉伸扩张比一定的条件下,自增强管材的拉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当温度为95℃时所制备的自增强管材的拉伸强度最高,自增强管材轴向拉伸强度为30.25MPa 比增强前提高了 27.36%,环向拉伸强度为26.43MPa 比增强前提高31.1%。管材在轴向和环向两个方向的增强是相互影响的,在沿拉伸应力方向上的强度随着拉伸比的增大而增大,在垂直于应力方向的强度则随拉伸比的增大而减小。微观结构分析表明UHMWPE管材经自增强加工后内部仍然为球晶结构,但是球晶被拉长变形,球晶之间形成脊柱状微纤,另外管材取向度增大,熔点升高,为进一步研究UHMWPE自增强管材奠定基础。

彭瑞[2](2017)在《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力学分析及分层支护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矿进入千米开采阶段,如何掌握深部开挖巷道围岩力学支承结构的承载特性和失稳机理,制定合理的围岩控制技术,越来越受到煤矿企业的重视。但针对围岩力学支承层划分方法、支承层的承载范围变化规律、支承层力学承载特性与巷道结构性失稳相互作用关系、支承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巷道结构性失稳支护控制方法等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以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力学分析及分层支护控制为研究对象,综合岩石力学试验、数值仿真技术、理论研究和巷道模型试验以及工程实测等研究方法,提出深部巷道围岩"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划分方法和参考标准,建立深部开挖巷道围岩耦合支承层力学模型,掌握耦合支承层的承载范围形成和演化规律,对比分析耦合支承层划分合理性,研究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力学承载特性,探讨围岩耦合支承层稳定性与巷道结构性破坏作用关系,分析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影响因素,提出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控制方法,研究高水平应力下分层支护巷道支承结构稳定性和围岩结构性破裂发展特点,最后科学化定量设计巷道结构性失稳分层支护对策。主要进行以下相关研究工作:1)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力学承载机制。针对某千米深部巷道,选择稳定性较差的交叉点硐室展开研究。采用现场取芯和室内二次定角度取样,进行不同方向岩石的力学性质实验。利用单/双弦式应力计,测试巷道开挖-支护过程中次生应力场演化规律,提出围岩"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力学模型划分方法,分析耦合支承层承载范围变化特点,基于钻孔窥视掌握松动圈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以及实测围岩"内-主"支承层承载结构特征,判定围岩耦合支承层划分的合理性,数值研究巷道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耦合支承层的承载特征及其对巷道稳定性影响,进而阐明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的力学承载机制。2)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弹塑性力学理论研究。考虑围岩耦合支承层力学模型,推导巷道弹塑性破坏与围岩耦合支承层之间力学作用方程;考虑深部岩石力学性质,选择合理的岩石本构模型;在巷道"开挖-支护"工程背景下,建立开挖卸荷效应围岩力学模型、"围岩-支护"耦合力学模型。通过算例分析,研究耦合支承层稳定性与巷道破坏之间耦合作用机制,分析围岩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影响因素,阐明巷道结构性失稳机理。耦合支承层稳定性研究,包括围岩次生应力峰值转移、应力集中程度和围岩强度劣化等。3)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控制效果。对应理论研究建立当量圆巷道模型,由理论研究提供的裸巷支承层结构特征,设计当量圆巷道分层支护方法。由前文数值模拟直墙半圆拱裸巷的支承层结构特征,设计相应的分层支护。利用FLAC3D对比模拟裸巷-原支护-分层支护下巷道支承层稳定性和围岩破坏特征,分析分层支护方案的合理性。4)高水平应力下分层支护巷道力学模型试验。采用巷道力学模型实验,分别设计当量圆、直墙半圆拱巷道的力学模型。通过自制平面应力模拟实验台,实现高水平应力加载,研究高水平应力对裸巷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和围岩结构性破裂发展的不利影响,根据裸巷耦合支承层的承载结构设计分层支护,研究分层支护对于限制高水平应力引起的巷道耦合支承层失稳和围岩结构性破裂发展的效果。5)深部巷道工程实测研究。由现场实测获得的应力场和围岩力学性质,掌握裸巷耦合支承层结构特性,定量设计分层支护方案和支护参数,分析分层支护控制承载结构稳定性效果。采用深-浅位移观测和钻孔窥视,判断原支护和分层支护下围岩的支承层稳定性、松动圈形态分布、围岩弹塑性位移分布,判断改进的分层支护合理性。

王天宇[3](2016)在《次生钢渣处置路基土机理及其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是工业中重要的原材料,钢铁工业也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成长性,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增长,也增加了其副产品—钢渣的产出。钢渣是炼钢过程中排出的废渣,钢渣如得不到有效地利用而长期堆积,将会占用大量的良田和土地,污染环境。但同时钢渣是一种路用性能较好的路基填料,用钢渣作为地基回填料,安全而经济地用于基础工程建设,对于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的是次生钢渣,在原有钢渣废料的基础上进行了2次循环磁选水洗,将钢渣内含有的重金属、铁矿石等物质去除,同时解决了钢渣中游离氧化钙(f-CaO)造成的膨胀影响,通过室内试验,对不同掺量的次生钢渣灰土的性能进行评价,希望对我国次生钢渣灰土的技术评价体系和实际工程运用提供一些参考。首先,本文对研究所用的原材料进行了研究:研究试验土、钢渣、石灰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研究了次生钢渣的成分、颗粒组成及稳定性。其次,分别对次生钢渣土、灰土、次生钢渣灰土进行了击实试验、CBR试验、无侧限抗压试验、弯曲元试验,通过对比各类土的力学性能差异,研究钢渣与石灰在固化土中起到的作用与次生钢渣灰土强度形成的机理,结合钢渣灰土各个配比的力学试验数据与力学性能参数,综合各力学性能的差异,比选得出次生钢渣灰土的最佳配合比为次生钢渣、石灰、土的比例为(50%:5%:45%)。接着,在微观方面对其强度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分别对按照最佳配合比制成的试样进行了全龄期的XRD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压汞试验,通过XRD、SEM试验得出次生钢渣灰土在固化过程中矿物成分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龄期增长,生成的C-S-H与Aft等凝胶类产物使得结构变得紧密,密实。结合SEM试验和压汞试验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固化土的孔隙、孔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孔隙率由40.7%降至了35.3%,主要孔隙逐渐变小,中等毛细孔占总孔隙量的比例下降,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钢渣灰土的主要孔隙逐渐变小,且新生成的物质粒径介于中等与大毛细孔之间,使得试样逐渐密实。然后,以满足路床填土材料的路用性能要求为目标,通过铺筑试验路段,验证次生钢渣灰土用作路床材料的可行性。同时在观察室内弯曲元试验与室外瑞利波试验的结果中发现,室内测试剪切波速的弯曲元波速的试验结果与室外瑞利波测试的瑞利波推出的剪切波速基本吻合,建立了室内试验和室外无损试验的桥梁,为施工段的无损检测提供新的依据。最后,针对次生钢渣灰土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并运用于工程施工。

傅锡光[4](2015)在《基于无约束共振法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态模量是表征沥青混合料动态动态力学特性的重要参数。然而目前最科学的动态模量试验方法为重复加载法,该方法设备昂贵,试验过程复杂繁琐,不利于普及和应用,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动态模量试验方法,既能快速准确地测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又能用于路面芯样的模量测试。开展了基于无约束共振法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通过有限元模拟以及室内试验,研究该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及动态模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该方法与瑞利波分析法及重复加载法的相关性,最后进行了动态模量预估方程的修正。开展了无约束共振法试验的研究。确定了试验步骤、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并对试验结果的平行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与重复加载法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利用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圆柱体试件固有频率的影响因素。利用试件的频率比计算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泊松比,提出了固有频率的厚度修正公式;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温度、混合料级配类型、空隙率对动态模量的影响。开展了基于瑞利波分析技术动态模量试验的研究。利用有限元模型实现了瑞利波频散曲线的提取,验证了互谱分析技术的可行性,分析了纵波、FFT频率分辨率以及偏移距和道间距对相速度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MSOR技术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瑞利波波速的检测,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瑞利波波速的变化趋势,分析了不同混合料类型的瑞利波波速的大小关系。通过室内足尺度板的动态模量检测,提出了基于瑞利波分析法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温度修正公式。分析了瑞利波分析法与无约束共振法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利用实测数据对现有的四种动态模量预估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不同预估模型的预估效果,采用实测数据对Witczak预估模型进行系数修正,并对修正后的预估模型进行评价。

霍新雯[5](2013)在《强夯加固地基承载力与变形模量原位测试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原位测试是解决岩土工程特性必要的工程技术手段,其中平板载荷试验方法是最直接反应岩土体工程性质,是岩土工程界历来推崇的最可靠方法。但平板载荷试验仅反映平板宽度或直径的2倍左右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工程特性,完全采用大型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各土层工程特性则所需检测费用过高而且所耗时过长。现场标贯、动力触探试验和瑞利波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能比较快捷、经济的反映岩土工程特性,可以很好的弥补平板载荷试验的缺陷。因此,根据现场试验数据建立平板载荷试验法与动力触探、瑞利波试验等快捷、经济试验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承载力和变形模量表,可以通过动力触探和瑞利波测试来反映岩土工程特性,这对工程实际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将通过工程实例对其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逐一介绍平板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和瑞利波试验的技术理论及数据统计方法。其次根据抚顺某碎石类强夯处理工程的原位测试数据按不同夯击能统计强夯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模量。最后,进行了平板载荷试验与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与瑞利波试验统计分析,并建立碎石类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瑞利波速的相关关系。根据所得成果与同类土天然地基经验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折减系数,可用来指导今后强夯地基的检测实践。

刘洋[6](2012)在《基于波电场成像的陆域填方压实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在山区内河和库区港口建设中,常涉及大面积的陆域填方工程,该类工程具有填方高度大、坡度陡、受变幅水位的影响等特点,填方的压实质量将直接影响到陆域填方的稳定性。然而由于填方填料的粒度变化大、含水量又很不均匀,从而使得现有的压实度测试方法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因而如何快速、经济、有效地检测土石混填地基的压实度已经成为目前港口陆域高填方修筑技术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电阻率对土石混合料的含水量较为敏感、而波速对土石混合料的密实程度较为敏感的特性,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现场测试和成像分析等手段在对土石混合料波动传播特性和电阻率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陆域填方压实指标的反演模型,然后基于层析成像技术,正反演模型和观测系统研究,构建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的波电场成像评价方法,并通过模型试验和工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土石混合料波动传播特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在对港口陆域填方土石混合料的宏观波动传播特性和土石混合料的等效弹性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土石混合料的等效波动传播特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土石混合料的纵、横波理论传播公式,并按照该理论公式对土石混合料的波动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通过对土石混合料的波动传播特性的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2)土石混合料电阻率特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在前人建立的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土的电阻率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土石混合料构成的港口陆域填方地基的电阻率结构模型,导出了其电阻率理论公式,并对该类型地基的电阻率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随后进行了土石混合料电阻率特性的试验研究,并基于电阻率试验成果,分别从击实次数、含水量以及土石比三个方面对影响该类型介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3)港口陆域填方压实指标的反演模型研究以港口陆域填方中横波速度与土石混合料物性参数的理论公式和电阻率与土石混合料物性参数的理论公式为基础,将含水率作为与两者之间均密切相关的共同物性参数,建立港口陆域填方中波电场参数与土石混合料物性参数的理论公式。将该理论公式以函数的形式表示,采用在实际工程中易于测得的宏观参数(波动参数、电场参数)以及其它相关的物性参数作为自变量,将反映土石混合料压实质量的重要物性参数(干密度)作为因变量。以压实度作为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的控制指标,结合波电场参数与土石混合料物性参数的函数关系式,建立了基于波电耦合特性的港口陆域填方压实度的理论公式。为了该公式在工程应用的便捷性,对该理论公式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工作。(4)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波电场成像的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层析成像理论以及最小二乘正交分解反演算法原理,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正交分解(LSQR)反演算法的波速层析成像实施技术;基于最小构造反演方法,在共轭梯度法的反演方法基础上提出了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港口陆域填方的特点,通过对波速成像和电阻率成像的观测系统的研究,构建了基于直流电测法和波动测试方法的陆域填方压实质量的波电场成像方法,并给出了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波电场成像评价方法的分析软件、程序和步骤。(5)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成像评价方法的试验研究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成像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分别制作了含空洞区域、不均匀体和未压实区三种不同不密实类型的试验模型。分别利用电阻率成像技术和弹性波成像技术对模型进行了成像观测与处理。依据电阻率成像成果,利用电阻率与土石混合料物性参数的理论公式,计算得到了试验模型的含水率分布图像;依据基于波电耦合特性的港口陆域填方压实度的简化理论公式,以含水率和弹性波速作为计算时所采用的物性参数,获得了试验模型的压实度分布图像,得到了试验模型压实度的空间分布形态,结合试验模型缺陷的设置形态,从而验证了该方法在反演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方面的适应性和可靠性。(6)富宁港陆域填方压实质量的波电场成像评价采用现场瞬态瑞利波法和直流电法对云南富宁港陆域填方的土石混合料进行了现场测试。利用电阻率成像获得土石混合料的电阻率分布图像,计算获得了土石混合料的含水率分布特征;采用简化剥层法对瞬态瑞利波法测试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土石混合料的横波分布图像;利用基于波电耦合特性的港口陆域填方压实度的简化理论公式,计算获得了测试区域的压实度分布图像,最终得到了富宁港陆域填方的压实度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富宁港陆域填方的压实质量进行了评价。

王彦[7](2012)在《基于超声波的高分子材料取向度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分子管材生产时的监测是保障管材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手段,而分子链的取向大小直接影响了管材的性能。所以,为了提高高分子管材的质量和性能,对高分子管材取向度大小的监测成为了高分子管材生产研究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在材料加工成型过程中对材料拉伸取向的实时监测控制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超声波的高分子材料取向度检测系统。分别使用这套系统与GIMI2超声波监测仪(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工业材料研究所研制)对各个不同取向度的样品进行超声波速度的测量,数据对比发现自制超声波检测系统的测量误差在5%以内,且重复性良好,从而证明使用自制超声波检测系统检测超声波在高分子材料传播速度的可行性。本文通过超声纵波法对不同取向度的T型高分子材料样条进行垂直于取向方向的速度检测。实验证明超声波在不同取向度的高分子材料中垂直于取向方向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随着取向度的增加传播速度逐渐减小;通过红外二向色性法对高分子材料取向度进行标定,建立超声波传播速度与取向度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证明利用超声纵波法检测高分子材料取向度方法的可行性。本文还通过超声瑞利波法对不同管径和取向度的PVC O管进行环向传播速度检测。实验证明超声波可对不同管径,不同取向度的PVC O管进行环向取向度检测,从而证明利用超声瑞利波在线检测高分子材料环向取向度方法的可行性。实验对比发现,超声纵波法适用于单轴和双轴的高分子管材取向度检测,而超声瑞利波法适用于高分子管材环向取向度的检测。

上官洲鑫[8](2012)在《准动态扩张双轴取向PVC管材取向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VC-O管材环向的取向程度与PVC-O管材的宏观力学性能密切相关。管材在环向的取向程度越高,管材的力学性能越好。因此,PVC-O管材取向度的表征对于PVC-O管材的生产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PVC-O管材环向取向度在线测试的空白,本文将无损检测领域中瑞利波的性质合理的与声速法测量纤维取向度的相关原理相结合,提出了瑞利波测量PVC-O管材环向取向度的方法。并通过瑞利波测试结果与离线的纵波测试结果相比较,验证了瑞利波测试管材环向取向度的可行性。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对管材环向取向的均匀程度做了进一步分析。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提出了瑞利波测试管材环向取向度的方法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通过设计相应的辅助装置成功的采集到瑞利波沿管材环向传播的信号。确定瑞利波速度的计算方法。瑞利波沿管材环向的传播速度与瑞利波在径向的传播深度有关。2.利用离线的纵波测试对瑞利波测试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瑞利波可以良好的适用于PVC-O管材环向取向度测试。在实验过程中确定了瑞利波测试过程中相关的参数。对管材在环向的取向程度进行分析。3、配合有关单位搭建实验平台,为其提供具体的测试方案、测试要求以及配套的实验台测试装置。对前期完成的纵波测试系统进行具体的测试评价,利用商业的超声波测试仪与有关单位设计的测试系统分别对挤出的样条进行测试,比较测试结果,分析测试系统的测试效果。

曲兆军,欧阳振华,高永涛[9](2010)在《高压注浆碎石桩在高速公路路基加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高压注浆碎石桩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复合地基理论基础之上,集成了碎石桩和注浆加固优点的新型地基处理方法,能有效改善整个复合地基的力学性能,提高其承载能力。笔者以北京至珠海高速公路新乡至郑州段的K44+771~K44+941高填方段为依托工程,利用高压注浆碎石桩技术加固路基,并用瑞利波探测技术检验加固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加固后路基的承载力提高了27.3%~36.4%,变形模量提高了30%~50%,加固效果明显。

王华林[10](2009)在《瞬态瑞利波法在确定强夯处理有效影响深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许多工程建设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在大多回填土地区需要使用强夯处理,设计多大的夯击能才能满足处理的深度,成为设计部门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矿石码头2号堆场续建工程试夯区的3个点进行了夯前、夯后的瞬态瑞利波测试工作,确定出每个测点强夯加固后的有效影响深度。

二、瑞利波测试系统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利波测试系统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自增强管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UHMWPE 概述
    1.2 聚合物自增强的概述
    1.3 常用塑料管材自增强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UHMWPE及其改性材料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UHMWPE自增强管材模具的设计
    3.1 前言
    3.2 模具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UHMWPE自增强管材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力学分析及分层支护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深部开采发展趋势
        1.1.2 深部巷道失稳机理与稳定性控制研究必然趋势
        1.1.3 深部巷道围岩力学支承层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巷道弹塑性力学研究现状
        1.2.2 巷道围岩力学支承层研究现状
        1.2.3 巷道稳定性支护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及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深部巷道围岩"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力学承载机制
    2.1 深部巷道工程背景
    2.2 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力学承载特征分析
        2.2.1 深部巷道围岩次生应力场形成和演化规律
        2.2.2 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力学承载特征
    2.3 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力学承载范围
        2.3.1 开挖后裸巷耦合支承层力学承载范围形成特征
        2.3.2 原支护围岩耦合支承层力学承载范围演化规律
    2.4 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结构合理性分析
        2.4.1 深部巷道围岩松动承载圈演化特征
        2.4.2 深部巷道围岩"主-内"支承层力学承载特征分析
        2.4.3 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承载范围划分合理性
    2.5 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力学特性及对巷道稳定性影响
        2.5.1 深部硬岩巷道耦合支承层力学特性对巷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2.5.2 深部软岩巷道耦合支承层力学特性对巷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弹塑性力学理论研究
    3.1 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力学模型及耦合作用关系
        3.1.1 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力学模型
        3.1.2 深部软岩巷道耦合支承层与巷道破坏特征耦合作用关系
        3.1.3 深部硬岩巷道耦合支承层与巷道破坏特征耦合作用关系
    3.2 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弹塑性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3.2.1 深部巷道开挖-支护过程围岩力学模型
        3.2.2 考虑增量型本构关系的统一强度准则
        3.2.3 围岩-支护耦合力学模型
        3.2.4 软岩扩容-软化本构模型
        3.2.5 硬岩脆性损伤本构模型
    3.3 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弹塑性力学分析
        3.3.1 软岩巷道耦合支承层围岩弹塑性力学分析
        3.3.2 硬岩巷道耦合支承层围岩弹塑性力学分析
    3.4 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与巷道破坏特性耦合作用力学分析
        3.4.1 深部巷道地质力学参数
        3.4.2 深部硬岩巷道耦合支承层与围岩弹塑性破坏耦合作用分析
        3.4.3 深部软岩巷道耦合支承层与围岩弹塑性破坏耦合作用分析
    3.5 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5.1 深部硬岩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5.2 深部软岩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深部巷道"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控制效果
    4.1 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原理
    4.2 深部当量圆巷道结构性失稳分层支护方法
        4.2.1 深部硬岩当量圆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方法
        4.2.2 深部软岩当量圆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方法
    4.3 深部当量圆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效果分析
        4.3.1 深部硬岩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效果分析
        4.3.2 深部软岩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效果分析
    4.4 深部直墙半圆拱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效果分析
        4.4.1 深部直墙半圆拱巷道分层支护方法
        4.4.2 深部直墙半圆拱巷道耦合支承层分层支护控制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高水平应力下分层支护巷道力学模型试验
    5.1 深部巷道平面应力相似模拟理论基础
    5.2 深部巷道平面应力模型实验基础工作
    5.3 高水平应力下分层支护当量圆巷道力学模型试验
        5.3.1 高水平应力下无支护当量圆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析
        5.3.2 高水平应力下分层支护当量圆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析
        5.3.3 高水平应力下当量圆巷道围岩结构性破裂发展研究
    5.4 高水平应力下分层支护直墙半圆拱巷道力学模型试验
        5.4.1 高水平应力下无支护直墙半圆拱巷道耦合支承层分析
        5.4.2 高水平应力下分层支护直墙半圆拱巷道耦合支承层分析
        5.4.3 高水平应力下直墙半圆拱巷道围岩结构性破裂发展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深部巷道工程实践
    6.1 深部裸巷"强-弱-关键"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层支护方法
    6.2 深部分层支护巷道耦合支承层稳定性分析
    6.3 深部分层支护巷道破碎区发育情况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创新点以及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次生钢渣处置路基土机理及其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渣的产生、分类与特性研究
        1.2.1 炼钢工艺与钢渣形成
        1.2.2 几种工业废渣的联系与区别
        1.2.3 次生钢渣生产工艺
    1.3 国外钢渣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1 水泥和混凝土产业
        1.3.2 道路工程
        1.3.3 回填工程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灰土原材料性能试验与微观特性研究
    2.1 钢渣
        2.1.1 钢渣性质
        2.1.2 钢渣不安定性
        2.1.3 次生钢渣
        2.1.4 次生钢渣颗粒分析
        2.1.5 次生钢渣微观成分试验
    2.2 土样
        2.2.1 液限试验
        2.2.2 塑限试验
        2.2.3 实验土颗粒分析
        2.2.4 土样试验分析结果
    2.3 石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渣石灰改性土力学实验及最佳配合比确定
    3.1 试验方法介绍
        3.1.1 击实实验
        3.1.2 CBR试验
        3.1.3 无侧限抗压试验
        3.1.4 弯曲元试验
    3.2 试验方案设计
    3.3 钢渣土试验结果
        3.3.1 钢渣土击实试验结果
        3.3.2 钢渣土CBR试验结果
        3.3.3 钢渣土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
    3.4 灰土试验结果
        3.4.1 灰土击实试验结果
        3.4.2 灰土CBR试验结果
        3.4.3 灰土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
    3.5 钢渣灰土试验结果
        3.5.1 钢渣灰土击实试验结果
        3.5.2 钢渣灰土CBR试验结果
        3.5.3 钢渣灰土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
        3.5.4 钢渣灰土弯曲元试验结果
        3.5.5 钢渣灰土级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灰土强度形成机理微观探究
    4.1 X射线衍射试验
        4.1.1 XRD试验介绍
        4.1.2 XRD试验结果分析
    4.2 扫描电镜试验
        4.2.1 扫描电镜试验介绍
        4.2.2 扫描电镜试验结果分析
    4.3 压汞试验
        4.3.1 压汞试验介绍
        4.3.2 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次生钢渣灰土的工程应用
    5.1 嘉兴高速基本概况
    5.2 压实度测试
        5.2.1 压实度试验步骤
        5.2.2 压实度测试结果
    5.3 便携式落锤弯沉仪测定弯沉和回弹模量
        5.3.1 便携式落锤弯沉仪试验步骤
        5.3.2 便携式落锤完成仪测试结果
    5.4 瑞利波测试
        5.4.1 瑞利波试验试验步骤
        5.4.2 瑞利波测试结果
    5.5 钢渣灰土的施工工艺
        5.5.1 施工方案
        5.5.2 钢渣灰土配合比设计
        5.5.3 施工工艺参数
        5.5.4 施工段各材料质量参数
        5.5.5 碾压
        5.5.6 养生及交通管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无约束共振法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重复加载法研究现状
        1.2.2 无约束共振法研究现状
        1.2.3 瑞利波分析法研究现状
        1.2.4 动态模量预估模型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无约束共振试验方法研究
    2.1 无约束共振法模量测试原理
        2.1.1 固有频率计算
        2.1.2 动态模量计算
    2.2 试验方法确定和软件系统开发
        2.2.1 试件制备方法
        2.2.2 试验操作步骤
        2.2.3 软件系统开发
    2.3 试验方法稳定性研究
        2.3.1 重复敲击次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3.2 传感器布置点位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3.3 平行试件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
        2.3.4 试件厚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4 无约束共振法可行性研究
        2.4.1 重复加载法动态模量主曲线分析
        2.4.2 无约束共振法动态模量主曲线分析
        2.4.3 无约束共振法与重复加载法的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无约束共振法动态模量影响因素研究
    3.1 基于有限元模拟圆柱体试件固有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3.1.1 圆柱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2 固有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于无约束共振法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原材料性质及级配选择
        3.2.2 温度对动态模量的影响
        3.2.3 级配类型对动态模量的影响
        3.2.4 混合料空隙率对动态模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约束共振法与瑞利波分析法的对比研究
    4.1 瑞利波传播特性有限元模拟
        4.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2 半无限空间介质瑞利波传播特性分析
        4.1.3 双层介质瑞利波传播特性分析
        4.1.4 瞬态互谱分析法影响因素分析
    4.2 沥青混合料瑞利波波速测量
        4.2.1 MSOR技术简介
        4.2.2 试件成型
        4.2.3 不同温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波速
        4.2.4 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波速
    4.3 基于瑞利波分析法动态模量数据分析
        4.3.1 试验设备简介
        4.3.2 PSPA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4.3.3 基于瑞利波分析法动态模量温度影响规律分析
    4.4 瑞利波分析法与无约束共振法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无约束共振法WITCZAK预估模型修正
    5.1 动态模量预估模型适用性分析
        5.1.1 预估模型简介
        5.1.2 预估模型对比分析
    5.2 WITCZAK预估模型修正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强夯加固地基承载力与变形模量原位测试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强夯法的概述
        1.1.1 强夯的种类
        1.1.2 强夯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2 强夯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常用的强夯法检测技术手段
        1.3.1 原位测试
        1.3.2 室内试验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强夯地基原位测试的基本原理
    2.1 概述
    2.2 动力触探试验的原理及统计方法
        2.2.1 动力触探原理
        2.2.2 动力触探结果的整理与其代表值的统计方法
    2.3 瑞利波试验的原理及统计方法
        2.3.1 瑞利波测试原理
        2.3.2 瑞利波测试结果整理与代表值的统计方法
    2.4 用平板载荷试验检测和评价地基承载力
        2.4.1 平板载荷试验原理
        2.4.2 平板载荷试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模量的取值与统计方法
        2.4.3 由平板载荷试验确定的强夯地基土变形模量的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夯击能下强夯地基承载力与变形模量的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工程概况
    3.3 由平板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与变形模量
        3.3.1 5000kN·m夯击能下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变形模量的统计分析
        3.3.2 8000kN·m夯击能下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与变形模量的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重型动力触探与平板载荷试验相关关系统计分析
    4.1 概述
    4.2 超重型动力触探与平板载荷试验相关关系统计分析
        4.2.1 3000kN·m夯击能下测试数据分析
        4.2.2 5000kN·m夯击能下测试数据分析
        4.2.3 8000kN·m夯击能下测试数据分析
    4.3 碎石土强夯地基的f_(ak)-N,Eo-N相关关系的研究
    4.4 与天然地基经验公式的比较
        4.4.1 f_(ak)-N相关关系与天然地基经验公式的比较
        4.4.2 Eo-N相关关系与天然地基经验公式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瑞利波试验与平板载荷试验相关关系统计分析
    5.1 概述
    5.2 瑞利波试验与平板载荷试验相关关系统计分析
        5.2.1 3000kN·m夯击能下测试数据分析
        5.2.2 5000kN·m夯击能下测试数据分析
        5.2.3 8000kN·m夯击能下测试数据分析
    5.3 碎石土强夯地基的f_(ak)-Vr,Eo-Vr相关关系的研究
    5.4 与天然地基经验公式的比较
        5.4.1 f_(ak)-Vr相关关系与天然地基经验公式的比较
        5.4.2 Eo-Vr相关关系与天然地基经验公式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波电场成像的陆域填方压实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土石混合料波动传播特性的研究
        1.2.2 土石混合料的电阻率特性研究
        1.2.3 弹性波成像技术的研究
        1.2.4 电阻率成像技术的研究
        1.2.5 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
        1.2.6 波电场联合成像的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土石混合料波动传播特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2.1 土石混合料波动传播特性的研究
        2.1.1 土石混合料的宏观波动传播特性
        2.1.2 土石混合料的等效弹性特性
        2.1.3 土石混合料的等效波动传播特性
        2.1.4 土石混合料的纵、横波传播特性
        2.1.5 土石混合料波动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土石混合料波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2.2.1 室内试验的制作及波动测试
        2.2.2 分层碾压模型的波动特性测试
        2.2.3 土石混合料碾压模型的波动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石混合料电阻率特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3.1 土石混合料电阻率特性的理论研究
        3.1.1 非饱和土电阻率结构数学模型
        3.1.2 土的电阻率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3.1.3 非饱和土石混合料电阻率结构模型
        3.1.4 非饱和土石混合料电阻率理论公式
        3.1.5 非饱和土石混合料电阻率影响因素分析
    3.2 土石混合料电阻率特性的试验研究
        3.2.1 电阻率特性的试验
        3.2.2 电阻率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港口陆域填方压实指标的反演模型研究
    4.1 港口陆域填方的压实特性
        4.1.1 港口陆域填方土石混合料的特性
        4.1.2 港口陆域填方土石混合料的施工工艺
        4.1.3 港口陆域填方土石混合料的压实标准
        4.1.4 港口陆域填方土石混合料压实质量的评价原则
    4.2 波电耦合特性的理论模型
    4.3 基于波电耦合的陆域填方压实度理论公式
    4.4 港口陆域填方瑞利波速与纵、横波速度之间的关系
    4.5 港口陆域填方纵、横波速度的计算
    4.6 基于波电耦合的港口陆域填方压实度的简化公式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波电场成像的评价方法研究
    5.1 波速成像的正反演模型研究
        5.1.1 波速成像的正演模型研究
        5.1.2 波速成像的反演模型研究
        5.1.3 波速成像软件的编制及其实现过程
        5.1.4 数值模型试验
    5.2 电阻率成像的正反演模型研究
        5.2.1 电阻率成像的正演模型研究
        5.2.2 电阻率成像的反演模型研究
        5.2.3 电阻率层析成像软件的开发
        5.2.4 电阻率成像的数值模拟试验
    5.3 波速成像的观测系统研究
    5.4 电阻率成像的观测系统研究
    5.5 港口陆域填方波电场成像的评价方法的实施程序
        5.5.1 港口陆域填方区域的调查
        5.5.2 波速成像技术的实施
        5.5.3 电阻率成像技术的实施
        5.5.4 压实质量的波电场成像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港口陆域填方压实质量成像评价方法的试验研究
    6.1 试验模型的设计
    6.2 试验模型的制作
    6.3 试验模型的波速成像
        6.3.1 试验仪器
        6.3.2 试验数据采集
        6.3.3 波速成像
        6.3.4 误差分析
    6.4 试验模型的电阻率成像
        6.4.1 试验仪器
        6.4.2 试验数据采集
        6.4.3 电阻率成像
        6.4.4 诊断误差分析
    6.5 试验模型压实度的波电场耦合成像
        6.5.1 试验模型含水率的反演
        6.5.2 试验模型压实度的反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富宁港陆域填方压实质量的波电场成像评价
    7.1 富宁港工程概况
    7.2 富宁港陆域工程的地质条件
    7.3 富宁港陆域岩土物理力学特性
    7.4 港口陆域填方土石混合料的压实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7.5 富宁港陆域填方区域的电阻率成像
        7.5.1 富宁港填方区域的直流电法测试
        7.5.2 富宁港填方区域的电阻率分布特性
    7.6 富宁港陆域填方区域的波速成像
        7.6.1 富宁港填方区域的瑞利波测试
        7.6.2 富宁港填方区域的剪切波速分布特征
    7.7 富宁港陆域填方区域的压实质量评价
        7.7.1 富宁港填方区域含水率反演
        7.7.2 富宁港填方区域压实度反演
        7.7.3 富宁港填方区域压实质量评价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着
    二、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三、科研获奖

(7)基于超声波的高分子材料取向度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材料生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取向度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超声波检测取向度技术的研究目的及可行性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超声波法检测取向度的理论分析
    2.1 取向度的理论概述
    2.2 超声波检测的理论概述
        2.2.1 超声波的分类
        2.2.2 超声波的基本原理和性质
        2.2.3 超声纵波检测技术概论
        2.2.4 超声瑞利波检测技术概论
        2.2.5 超声波测量取向度的基本原理
        2.2.6 超声波回波信号的处理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3.2 超声波探头选型
        3.2.1 纵波法探头选择
        3.2.2 瑞利波法探头选择
    3.3 超声波激励电路
    3.4 超声波接收电路
        3.4.1 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3.4.2 信号比较电路的设计
        3.4.3 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3.5 主控电路
        3.5.1 MCU电路的设计
        3.5.2 复位电路的设计
        3.5.3 供电电路的设计
        3.5.4 串口通讯电路的设计
    3.6 实验电路板实物图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下位机程序设计
        4.1.1 CCS(Code Composer Sdudio)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4.1.2 软件工作流程
        4.1.3 超声波激励脉冲发生模块程序
        4.1.4 回波信号处理模块程序
        4.1.5 控制处理模块程序
    4.2 上位机信号处理程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取向样品的制备
    5.2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5.2.1 超声纵波法检测实验
        5.2.1.1 超声波传播速度的检测
        5.2.1.2 红外二向色性法标定取向度
        5.2.1.3 数据分析及建模
        5.2.2 超声瑞利波检测实验
        5.2.2.1 超声波速度采集
        5.2.2.2 计算取向度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准动态扩张双轴取向PVC管材取向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VC 管材研究现状
        1.1.1 PVC 管材的成型加工(PVC-O)
        1.1.2 PVC 管材的改性加工(PVC-M)
    1.2 PVC-O 管材拉伸取向自增强机理
    1.3 PVC-O 管材准动态取向加工方法
    1.4 高分子材料的取向度测试
        1.4.1 声速传播法
        1.4.2 红外二向色性法测定取向度
        1.4.3 PVC-O 管材取向度表征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瑞利波测试管材环向取向度的提出
    2.1 超声波的传播
    2.2 超声脉冲波
    2.3 超声波的衰减[37]
    2.4 超声波测试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2.5 瑞利波测试管材环向取向度的提出
        2.5.1 超声波的选择
        2.5.2 探头的选择
    2.6 PVC-O 管材的环向取向度测试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VC-O 管材的环向取向度测试实验及取向度计算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1 超声波测试仪
        3.2.2 PVC-O 管材的环向取向度测试装置的设计
    3.3 实验方法
        3.3.1 瑞利波测试步骤
        3.3.2 纵波测试与瑞利波测试对比实验
        3.3.3 管材扩张均匀度试验
        3.3.4 取向度计算
    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1 纵波测试结果及分析
        3.4.2 瑞利波测试结果与分析
        3.4.3 纵波测试结果与瑞利波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3.4.4 扩胀均匀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PVC-O 管材的环向取向度计算
    3.6 小结
第四章 PVC-O 管材取向度测试平台
    4.1 超声波测试装置
    4.2 纵波测试平台硬件设计原理
        4.2.1 超声波激励电路
        4.2.2 超声波接收电路
    4.3 超声波测试平台软件部分
    4.4 纵波超声波测试平台的实验验证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瞬态瑞利波法在确定强夯处理有效影响深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概况
二、工作原理
三、仪器设备及处理软件
    (1)仪器设备
    (2)处理软件
四、现场采集
    (1)测点布置及数量
    (2)面波排列的布置
    (3)震源及观测系统选择
    (4)面波数据的接收
五、数据资料处理
六、结论

四、瑞利波测试系统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自增强管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孙岩.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2]深部巷道耦合支承层力学分析及分层支护控制研究[D]. 彭瑞.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3]次生钢渣处置路基土机理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 王天宇. 东南大学, 2016(03)
  • [4]基于无约束共振法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D]. 傅锡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5]强夯加固地基承载力与变形模量原位测试的试验研究[D]. 霍新雯. 沈阳建筑大学, 2013(05)
  • [6]基于波电场成像的陆域填方压实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 刘洋.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3)
  • [7]基于超声波的高分子材料取向度检测技术研究[D]. 王彦.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1)
  • [8]准动态扩张双轴取向PVC管材取向度的研究[D]. 上官洲鑫.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1)
  • [9]高压注浆碎石桩在高速公路路基加固中的应用[J]. 曲兆军,欧阳振华,高永涛. 中外公路, 2010(02)
  • [10]瞬态瑞利波法在确定强夯处理有效影响深度中的应用[J]. 王华林. 科技信息, 2009(16)

标签:;  ;  ;  ;  ;  

瑞利波测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