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合并股直肌挛缩

臀肌挛缩合并股直肌挛缩

一、臀肌挛缩合并股直肌挛缩(论文文献综述)

朱迎春,贾学文,宓云峰,金占萍,史文骥,王毳,张继红[1](2021)在《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周围钙化性肌腱炎》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周围钙化性肌腱炎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7月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髋关节周围钙化性肌腱炎1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35~63(44.50±6.67)岁,左髋9例,右髋7例,病程1~8(3.18±1.97) d。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Harris hip scores,HHS),髋关节非骨性关节炎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以及影像学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关节镜下髋关节周围钙化灶清除术,手术时间0.5~1.2(0.75±0.21) h。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血肿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9.6±2.3)个月。术前患者VAS评分(7.88±0.72)分,改良HHS评分(29.25±3.23)分,NAHS评分(27.42±3.08)分,术后第1天患者髋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度均明显改善,VAS评分(2.19±0.66)分,改良HHS评分(82.56±5.64)分,NAHS评分(82.11±2.9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钙化灶完全消失,未见髋关节钙化灶复发,仅1例患者诉髋关节稍有酸胀感,VAS评分(0.38±0.50)分,改良HHS评分(94.31±2.82)分,NAHS评分(94.84±2.8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周围钙化性肌腱炎创伤小,可快速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疗效确切。

李正刚[2](2021)在《Crowe Ⅳ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侧处理策略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5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联合S-ROM假体及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联合Wagner Cone假体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疗效,探讨Crowe Ⅳ型DDH THA术中股骨侧处理策略,借此为今后Crowe Ⅳ型DDH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5月行THA治疗的纳入55例(61髋)CroweⅣ型D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联合Wagner Cone假体(A组)和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联合组配式S-ROM假体组(B组)。A组患者24例(26髋),男性2例,女性22例,年龄24~60(38.5± 10.8)岁,BMI(21.7±1.1)kg/m2,平均脱位高度(3.7±0.3)cm。B 组患者 31 例(35 髋),男性 3 例,女性 28 例,年龄 23~73(41.7±12.5)岁,BMI(21.9±1.2)kg/m2,平均脱位高度(5.8±0.9)cm。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评价手术过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VA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SF-36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手术疗效。根据相关评价指标,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评估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比例、年龄、BMI,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A组病例股骨头脱位高度(3.7±0.3)cm小于B组病例股骨头脱位高度(5.8±0.9)cm,两组之间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109.8±12.3)min、术中出血量(413.8±65.5)ml、术后住院时间(8.2±1.3)d,B组患者手术时间(140.2± 13.9)min、术中出血量(490.3±66.3)ml、术后住院时间(11.5±1.7)d。经统计学分析,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10月~66月,B组随访时间12月~48月。A组Harris评分由术前(39.5±4.2)提高至术后(87.6± 1.8),VAS评分由术前(7.1±0.7)改善至术后(1.8±0.7),SF-36评分由术前(229.8±12.8))提高至术后(557.1 ±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arris评分由术前(38.6±3.4)提高至术后(86.9±1.7),VAS评分由术前(7.2±0.7)改善至术后(1.6±0.7),SF-36 评分由术前(226.6.2±12.2)提高至术后(560.0±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0±0.6)、(3.1±0.5),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VAS评分、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HA是治疗Crowe Ⅳ型DDH的有效术式,术中采用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联合Wagner Cone假体或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联合S-ROM假体或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对于股骨头脱位高度小于4cm,髋周软组织挛缩不重,经使用肌肉松弛药物及软组织松解可行复位患者,建议采取非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联合Wagner Co ne假体,可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对于股骨头脱位高度大于4cm,术中经充分软组织松解仍无法复位患者,建议行股骨转子下短缩截骨联合S-ROM假体,可易化复位,并减少神经血管损伤风险。3.Crowe Ⅳ型DDH患者存在复杂的解剖变异,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地术前评估,并结合术中情况个性化选择手术方式及假体类型。

杨蕾[3](2021)在《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目 的]随着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逐年下降,大量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将转入ICU进一步生命、呼吸支持,导致后ICU脑卒中患者逐年增加。目前对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预测尚没有系统的客观的方法体系,精准客观的预后评估可以帮助康复团队制定更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与康复计划,更利于及时采取最有效的康复措施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拟探讨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建立基于临床资料与肌骨超声的联合预测模型,探讨预测模型对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的后ICU脑卒中患者80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患者62例,其中脱失15例,最终本研究共纳入47例,其中脑出血19例(40%),脑梗塞28例(60%)。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内的营养支持方式、采集患者入院时的血常规、血生化、感染三项、超声相关的参数,完善Glasgow coma scale(GCS)、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mNUTRIC评分。对患者进行19天的康复治疗后,再次完善超声评估、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胃管、气管插管拔管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住院费用,并对患者进行PULSES评定,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临床资料及肌骨超声对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 果]康复预后结局:47例患者中,22例患者PULSES评分≤12分,康复预后较好,25例患者PULSES评分>12分,ADL严重障碍,康复预后较差。单因素分析:临床资料中,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APPACHEII评分、SOFA评分、GCS评分、mNUTRIC评分、前白蛋白、PCT、住院费用、住院期间并发症数量、住院期间胃管、气管拔管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测量指标中,两组间患侧股四头肌厚度出入院差值、患侧股直肌VTIQ出入院差值、患侧股中间肌VTIQ出入院差值、患侧腓肠肌内侧头翼状角出入院差值、健侧股四头肌厚度出入院差值、健侧股直肌厚度出入院差值、健侧股中间肌VTIQ出入院差值、健侧腓肠肌内侧头翼状角出入院差值、患侧股直肌厚度出入院差值、患侧股中间肌厚度出入院差值、入院患侧股中间肌VTIQ、健侧股中间肌厚度出入院差值、健侧股直肌VTIQ出入院差值、右侧膈肌平静呼气末厚度出入院差值、右侧膈肌平静呼吸移动度出入院差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患者的康复预后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mNUTRIC 评分(P=0.017<0.05,OR=3.298)、ICU 住院时间(P=0.02<0.05,OR=1.029)是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危险因素;GCS评分(P=0.031<0.05,OR=0.927)、患侧股四头肌厚度出入院差值(P=0.011<0.05,OR=0.025)、右侧膈肌平静呼吸移动度出入院差值(P=0.001<0.05,OR=0.010)是患者康复预后的保护因素,通过筛选超声指标和临床相关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联合预测模型预测效能(AUC=0.850)优于临床资料预测模型(AUC=0.693)及肌骨超声预测模型(AUC=0.708)。[结 论]1、mNUTRIC评分、ICU住院时间是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危险因素,与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呈负相关;2、GCS评分是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保护因素,与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呈正相关。3、患侧股四头肌厚度、平静呼吸时右侧膈肌移动度是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保护因素,与后ICU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预后呈正相关;4、基于肌骨超声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临床资料预测模型及肌骨超声预测模型。

游伟[4](2020)在《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头痛显着改善率、头痛发作频率、头痛严重程度、情绪、生活质量等方面,评价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综合疗效,并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观察颅周痉挛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趋势,探索该针刺方案可能发挥疗效的作用途径。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根据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受试者。本研究为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临床技术创新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为多中心临床试验,本研究承担分中心共62例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采用中央随机分组方法,将62例频发性紧张型头痛或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火针联合毫针治疗方案,对受试者颈枕部区域进行触诊以探寻压痛点,使用贺氏火针,在火焰上将针身烧至通红后,对压痛点进行快速点刺,不留针。火针针刺结束后使用毫针刺法,选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太阳、头维,并根据不同的头痛部位选择相应经脉的远端配穴,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疗程: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共针刺12次。对照组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取穴、针刺手法、疗程均与试验组相同。疗效评价:主要疗效指标为头痛显着改善率;次要疗效指标为头痛发作频率(4周内头痛发作天数)、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头痛影响测试问卷(HIT-6),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颅周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趋势。安全性评价: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记录针刺相关不良反应。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经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头痛显着改善率为88.9%,较对照组的42.3%更高(P<0.01)。2.次要疗效指标:(1)头痛发作频率:经治疗4周后,试验组4周内头痛发作天数减少(12.56±8.03)天,对照组4周头痛发作天数减少(6.96±8.48)天,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均P<0.01);试验组的头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头痛严重程度:经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感觉PRI分及PP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试验组的VAS、感觉PRI分及PPI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1);经治疗4周后,两组的VAS、感觉PRI分及P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均P<0.01),其中试验组的VAS、PPI评分同样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1),而感觉PRI分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3)情绪:经治疗2周后,两组的情感PRI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试验组的情感PRI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4周后,两组的情感PRI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均P<0.01),且试验组的情感PRI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4)生活质量:经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HIT-6评分较基线减少(17.22±7.64)分,对照组的HIT-6评分较基线减少(8.73±6.05)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均P<0.01);试验组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5)颅周肌肉紧张程度:通过对受试者的颅周肌肉进行徒手触诊,发现肌肉条索状痉挛及敏感压痛点分布于颅周的不同区域,分布比例前三位为上斜方肌、枕下肌、胸锁乳突肌,说明颅周肌肉的紧张与压痛主要分布于颈枕部区域。通过SWE对比观察,发现紧张型头痛患者的双侧上斜方肌杨氏模量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选取20例双侧上斜方肌均有明显压痛的受试者(试验组11例、对照组9例),经治疗4周后,两组的双侧上斜方肌杨氏模量值较基线均有下降趋势,试验组上斜方肌硬度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双侧上斜方肌紧张程度的缓解,与临床疗效指标的改善无显着相关性(P>0.05)。3.安全性指标:试验组1例患者在上斜方肌压痛处点刺火针后,针眼局部发红,伴痒感,次日针眼处略凸起,无出血及渗出,未再针刺该处,休息两日后症状自行消失,该例患者完成了后续全部试验。对照组未出现针刺不良反应。结论:1.两种针刺方案治疗紧张型头痛均有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改善患者情绪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且在短期内(治疗2周后)即可显现出针刺治疗效应,起效较快。2.通过对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头痛显着改善率、头痛发作天数、VAS、SF-MPQ、HIT-6评分进行分析,证实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毫针针刺,且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3.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发现,紧张型头痛患者的上斜方肌硬度明显高于健康人,两种针刺方案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痉挛肌肉的紧张程度,其中火针点刺后肌肉硬度的下降趋势更明显,但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易杰[5](2020)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股四头肌康复状况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伴有股四头肌废用性萎缩,但目前临床上缺乏一种简便高效的评估方法评估术后股四头肌的康复状况。本研究探索通过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术后股四头肌的弹性模量评估股四头肌肌力,以期能指导康复治疗,提高手术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初次单侧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42例,术后完成一年的膝关节康复训练。应用常规二维超声测量健、患双侧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的厚度,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双侧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的放松状态下和最大收缩状态下的弹性模量,并记录患侧肌肉和健侧同名肌肉的厚度差、放松状态下的弹性模量差、最大收缩状态下的弹性模量差。所有患者均完成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探究膝关节功能评分不同的患者,股四头肌在肌肉厚度差、弹性模量差数值上的差异性。结果:1.膝关节功能不同的患者在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的平均厚度差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放松状态下的平均弹性模量差和最大收缩状态下的平均弹性模量差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术后患者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在肌肉厚度差、放松状态下的弹性模量差、最大收缩状态下的弹性模量差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股内侧肌的计数资料(肌肉厚度差、放松状态下的弹性模量差、最大收缩状态下的弹性模量差)与膝关节的功能评分具有更高的相关性。结论:通过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术后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弹性模量,不仅可以评估肌肉厚度、肌力的恢复情况,同时还能量化患侧膝关节内外侧肌力失衡的情况,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指导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龙华[6](2020)在《小针刀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小针刀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该病提供更多针刀治疗方面的证据。方法:将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就诊的诊断为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表法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治疗,在股骨内上髁、胫骨内侧髁最明显压痛点、髂前下棘、股外侧肌在髌骨外上方的止点这四个点上进行针刀松解,1周治疗1次,1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针刀或针刺操作后进行TDP照射治疗。每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及治疗三周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膝关节Lysholm评分量表,以及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完成数据收集及整理工作后,对其结果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再形成系统评价,并讨论得出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损伤分度、治疗前VAS评分及治疗前Lysholm评分均无明显差异,说明小针刀组与常规针刺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在临床疗效方面,小针刀组总有效率为93.37%,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小针刀组较常规针刺组疗效更显着。在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小针刀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能减轻疼痛。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下降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小针刀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在Lysholm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yshol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小针刀组和常规针刺组均能改善膝关节功能。治疗后,治疗组的Lysholm评分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小针刀组较常规针刺组效果更明显。结论:小针刀组和常规针刺组均具有确切疗效,两种疗法都能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对生活及工作的影响。但两组的疗效具有差异性,小针刀组比常规针刺组疗效更佳,且针刀组治疗次数少,操作方便,疗效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明星(Ganbaatar Odonchimeg)[7](2020)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膝内翻畸形和膝外翻畸形是儿童和成人中两种最常见的膝关节畸形。大多数膝内外翻畸形的孩子在八岁之前能自发地恢复到正常的成人胫股角。有时候,畸形会超出生理极限而产生症状。这些可能是原发性的,或与生长板或骨形成疾病有关。可能会出现疼痛和活动受限。膝关节生理性成角畸形多由于长期姿势不当造成的膝关节内外侧软组织力平衡失调,无其他诱因。病理性的多由于明显疾病引起,如肥胖时体重过大对膝关节造成持久压力;先天性的发育障碍疾病如脑瘫以及佝偻病等;或由于外伤引起的发育畸形。流行病学方面,有研究表明双膝内翻的患者,约占研究人群的25%;而双膝外翻则占研究人群的3/5,可见患病率还是很高的。膝关节成角畸形轻者影响患者下肢美观,重者甚至影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性格、家庭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此疾病的预防及矫正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临床应用研究,具体利用腰骶髋部及膝关节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膝内翻、膝外翻患者的下肢畸形,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取临床体格检查和X片拍摄的回顾性的复诊,并及时准确的记录观测的各项指标,通过分析所测量的各项指标,探索腰骶髋部及膝关节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膝内、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并为膝关节成角畸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过程提供规范化建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针刀科应用针刀治疗膝内翻、膝外翻患者24例(48膝),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2例(共24条膝),为了便于比较,女性患者同样收录12例(共24条膝)。本研究中24位患者的年龄最大29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为19.5岁(19.5±6.74y);病程在3年到25年,平均病程12.92年(12.92±6.21)膝内翻12例,膝外翻12例。本研究中所有的受试患者均属于未有骨骼创伤的膝内翻或膝外翻的患者。术前记录如下:1.膝内翻患者:双膝股骨内侧髁间距(Intercondylar,IC)平均距离为11.75cm(11.75±1.91cm),患膝胫股角(Tibiofemoral angle,TFA)平均角度为12.75°(12.75±1.85)°,患膝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73.29°(73.29±11.41)°。2.膝外翻患者:双内踝间距(Intermalleolar,IM)平均距离为12.67cm(12.67±2.50cm),患膝胫股角(Tibiofemoral angle,TFA)平均角度为12°(12°±2.11°),膝外翻患膝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70.04°(70.04±13.22)°。所有患膝均行膝关节针刀整体松解术,每位患者在来我科治疗前以及治疗后l个月复诊都要进行DR平片的拍摄,以及相关体格检查和功能评估,内容包括:(1)针刀治疗前后患膝胫股角(Tibiofemoral angle,TFA)的角度(°);(2)针刀治疗前后双膝间距(Intercondylar,IC)或双踝间距(Intermalleolar,IM)的长度,单位(cm);(3)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角度(°);(4)治疗总有效率(%)。所有测量的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针刀整体松解术术后针刀刀口恢复良好,愈合时长一般3天左右,未出现针刀口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个月。结果入下:1.膝内翻病例,末次随访时双膝间距(Intercondylar,IC)平均距离为2.08cm(2.08±0.67cm),患膝胫股角(Tibiofemoral angle,TFA)平均为3.17cm(3.17±1.31 cm)。膝内翻患膝ROM120.33°(120.33±4.11)°,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的总有效率100%。2.膝外翻病例,末次随访时双踝间距(Intermalleolar,IM)平均距离为2.33cm(2.33±0.49cm),患膝胫股角(Tibiofemoral angle,TFA)平均角度为3.41°(3.41±1.25)°。膝外翻患膝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平均角度为123.67°(123.67±5.00)°,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的总有效率100%。所有数据经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后的双下肢双膝间距(Intercondylar,IC)或双踝间距(Intermalleolar,IM)的长度、患膝胫股角(Tibiofemoral angle,TFA)、患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O.05)。结论:1.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膝内翻、膝外翻畸形能明显改善双膝关节或踝关节间距(IM/IC)、膝内翻、膝外翻的股胫角(TFA)、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对矫正膝内外翻患者下肢的畸形外观、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效果显着,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2.针刀治疗膝内外翻应规范化使用针刀整体松解术,规范化针刀整体松解术术式,有利于临床应用及推广。3.针刀整体松解术针对软组织,治疗膝内外翻后膝关节骨骼无损伤,不影响后期骨骼发育。然而本项研究由于客观原因限制,每位患者的随访时间较短,是否有长期稳定的疗效,以及针刀治疗后的复发几率尚不明确,需以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施娟娟[8](2020)在《浮针“腰痛五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及穴位下筋膜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浮针扫散“腰痛五穴”(外陵、五枢、箕门、带脉、胃俞)配合再灌注活动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超声观察“腰痛五穴”下筋膜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穴位下筋膜在针刺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在南京市中医院城南分院针灸科门诊,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各30例。浮针组在“腰痛五穴”附近寻找最痛点,采用浮针扫散配合特定的再灌注活动治疗。两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普通针刺组以胃俞、肾俞、大肠俞,局部阿是穴为主,结合症状加以配穴,配以电针和神灯治疗仪。每次30分钟。每天治疗一次,5次为1疗程。入组前评定基线指标、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VAS,Oswestry,RMDQ,JOA量表评估、“腰痛五穴”五组穴位超声下筋膜的厚度、形态。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进行VAS,Oswestry,RMDQ,JOA量表评估,“腰痛五穴”五组穴位超声下筋膜的厚度、形态。观察30例无腰痛人群“腰痛五穴”下筋膜厚度和形态特征。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评分量表的比较结果浮针组患者和普通针刺组患者在治疗前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RMDQ评分、JOA评分均下降明显(P<0.01),有统计学意义。浮针组患者和普通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Oswestry评分差值、JOA评分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在治疗前后RMDQ评分差值及JOA改善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浮针组在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以及治愈率方面优于普通针刺组。2.筋膜观察的比较结果浮针组患者治疗前后箕门穴(左侧)、胃俞穴(双侧)下筋膜厚度下降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普通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外陵穴(右侧)、胃俞穴(右侧)下筋膜厚度下降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无统计学意义。浮针组患者与普通针刺组患者,治疗前后腰痛五穴下筋膜厚度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陵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66.7%,不一致的概率为33.3%。五枢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61.9%,不一致的概率为33.3%,双侧筋膜厚度相等的概率为4.8%。箕门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71.4%,不一致的概率为23.8%,双侧筋膜厚度相等的概率为4.8%。带脉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76.2%,不一致的概率为23.8%。胃俞穴下筋膜厚度侧和疼痛侧一致的概率为80.9%,不一致的概率为14.3%,双侧筋膜厚度相等的概率为4.8%。NLBP组和无腰痛人群超声下测量的“腰痛五穴”下筋膜厚度平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LBP组和无腰痛人群超声下测量的“腰痛五穴”下双侧筋膜厚度差值平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浮针疗法及普通针刺法治疗NLBP均有显着疗效。浮针治疗NLBP,疗效显着优于毫针针刺,主要体现在浮针疗法可缩短疗程,改善腰部功能障碍评分(RMDQ),提高治愈率(JOA改善率);2,两侧“腰痛五穴”下筋膜厚度的差值大小,与NLBP发生有潜在相关性;3,优先观察胃俞穴下筋膜,可能提高NLBP的早期诊断;4,浮针疗法仅对部分穴位下筋膜厚度改变显着;5,毫针疗法仅对部分穴位下筋膜厚度改变显着;6,目前尚不能准确判断浮针与毫针间对穴下筋膜改变有无显着性差异。研究创新:1,运用原创的腰痛五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进行临床疗效观察。2,首创超声观察穴位下筋膜,在无借鉴资料情况下,反复摸索并制定了穴位下筋膜测量的标准流程。

胡林涛[9](2020)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透视法对假体位置及下肢长度控制的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是一种通过肌肉间隙进入,在不过度损伤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下暴露髋关节的手术入路,通过该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可以明显加快术后康复,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经典的DAA-THA采用仰卧位,需要使用特殊牵引床和特殊的手术器械,增加了基层医院的学习成本。侧卧位DAA-THA通过助手内收、外旋和极度后伸髋关节获得股骨近端的充分显露,可以使用普通骨折床和常规手术器械进行手术,但侧卧位下由于骨盆倾斜等因素,难以术中直接评估双下肢长度差异。控制双下肢长度相等是全髋关节置换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患者对全髋关节置换后效果不满意的常见原因。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的缩短或延长导致的双下肢长度不等往往会对患者行走步态造成影响,降低患者术后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引起骨盆倾斜、髋关节脱位或者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最终效果。目的验证术中透视法对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位置以及双侧下肢长度控制的可靠性,探讨术中透视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的100例(100髋)接受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术中透视组50例,非术中透视组50例。再以术后双侧下肢长度差异分组,双下肢长度差异不超过10 mm设为等长组,超过10 mm设为差异组,两次分组分别独立进行对比。术中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摄骨盆正位片、双下肢全长片,测量并计算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和双下肢长度,复查时评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和髋关节置换术后遗忘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验证,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Mann 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验证,以中位数(四分位数P25P75)表示。结果透视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为4.2 mm(08.0 mm),非透视组平均双下肢长度为7.5 mm(014 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视组髋臼平均前倾角15.5°±2.9(9.419.7°),髋臼平均外展角41.2°±3.4(31.746.2°);非透视组髋臼平均前倾角14.6°±2.0(8.917.7°),髋臼平均外展角41.7°±3.6(31.446.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期复查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和髋关节置换术后遗忘评分,术中透视组与非术中透视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长组两项评分明显优于差异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透视对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植入的精确性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可以显着提高对下肢长度和髋臼旋转中心控制的精确性。

卫俊峰[10](2019)在《改良前入路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外周间室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髋关节镜的临床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普及、器械的改进、手术技术的进步,近30年来髋关节镜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最初髋关节镜仅用于辅助髋关节内疾病的诊断,后逐渐用于关节内游离体取出、滑膜清理及病理活检,现已广泛应用于滑膜炎、盂唇撕裂、髋臼或股骨头软骨病变、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圆韧带损伤、髋臼发育不良等疾病的诊疗,此外使用髋关节镜技术处理关节囊外病变也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关节镜下将髋关节分为中央间室和外周间室,大部分髋关节病变局限在外周间室。目前最常用的髋关节镜技术是在牵引和C型臂透视下建立前入路、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三个常规入路,这些复杂的操作延长了手术时间,并导致牵引相关并发症,阻碍了髋关节镜的发展。探索出一种更简便有效的髋关节镜手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改良前入路和常规入路行髋关节镜手术的81例病例资料,探讨改良前入路髋关节镜治疗外周间室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8年06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髋关节镜手术的81例病人的完整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采用三个常规入路行髋关节镜手术;改良组51例,男性39例,女性12例,采用改良前入路行髋关节镜手术。术中记录入路建立时间T1、手术操作时间T2。疗效评价采用VAS疼痛评分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月和术后6月分别进行评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两组病例的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两组病例的疾病类型行卡方检验,对两组入路建立时间T1、手术操作时间T2、不同时期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常规组与改良组的一般资料、术前VAS疼痛评分及术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组与改良组的平均入路建立时间T1和平均手术操作时间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平均入路建立时间和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均少于常规组;3、常规组与改良组的术后2周、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VAS评分和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常规组的短期临床疗效相当;4、常规组有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分别为坐骨神经损伤和会阴部软组织挤压伤;改良组有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为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结论改良前入路关节镜技术治疗髋关节外周间室病变可获得与常规入路同等的短期临床疗效。改良前入路关节镜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改良前入路关节镜技术可避免牵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的发生,但仍有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风险。

二、臀肌挛缩合并股直肌挛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臀肌挛缩合并股直肌挛缩(论文提纲范文)

(1)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周围钙化性肌腱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临床资料
    1.3 术前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观察项目与方法
        1.6.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1.6.2 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Harris hip Scores,HHS)
        1.6.3 髋关节非骨性关节炎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1 髋关节周围钙化性肌腱炎漏误诊原因分析及诊断要点
    3.2 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周围钙化性肌腱炎可行性分析
    3.3 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周围钙化性肌腱炎体会

(2)Crowe Ⅳ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侧处理策略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临床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第二部分 基于肌骨超声的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预测模型构建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NUTRIC评分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紧张型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 紧张型头痛的病因与症状
        2 紧张型头痛的分类
        3 紧张型头痛的诊断
        4 紧张型头痛的发病机制
        5 紧张型头痛的治疗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1 近十年国内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文献现状
        2 国外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研究现状与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骨系统中的应用及中医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骨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2 中医领域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的研究进展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1 研究类型
        2 样本量确定依据
        3 随机方法
        4 盲法
        5 干预措施
        6 评价方法
        7 访视周期
        8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9 受试者脱落的处理原则
        10 数据采集与质量管理
        11 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试验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疗效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本研究的特色
结语
    1 结论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患者头痛日记
    附录2: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
    附录3: HIT-6评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股四头肌康复状况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剪切波弹性成像应用于骨骼肌硬度测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小针刀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学对膝MCL损伤的认识
        1.1.1 膝关节的相关解剖
        1.1.2 膝MCL的解剖结构
        1.1.3 膝关节MCL的生物力学研究
        1.1.4 韧带的损伤修复机制
        1.1.5 膝MCL损伤机制
        1.1.6 膝MCL损伤的诊断
        1.1.7 膝MCL损伤的西医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膝MCL损伤的认识
        1.2.1 祖国医学对韧带损伤的认识
        1.2.2 祖国医学对膝MCL损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膝MCL损伤的中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2.2.4 研究流程图
    2.3 观察指标
        2.3.1 疗效评定标准
        2.3.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
        2.3.3 Lysholm膝关节评分表
        2.3.4 各项指标观察时间点
    2.4 统计方法
    2.5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2.5.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5.2 临床疗效比较
    2.6 不良反应监测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结果分析
        3.1.1 基线资料分析
        3.1.2 观察指标分析
        3.1.3 小结
    3.2 机理探讨
        3.2.1 小针刀治疗膝MCL损伤机理探讨
        3.2.2 针刀选点的机理探讨
        3.2.3 针刀安全性探讨
    3.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略缩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针刀医学关于膝内翻的病因病理的理论分析
        1 膝关节解剖结构分析
        2 膝内翻的病理构架形成分析
        3 针对膝内翻病理构架的治疗分析
    综述二 针刀医学关于膝外翻的病因病理的理论分析
        1 膝外翻主要治疗方法
        2 膝外翻的病理构架形成分析
        3 针对膝外翻病理构架的治疗分析
        4 针刀闭合性手术的安全性
        5 膝关节成角畸形患者常规测量指标的选择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典型案例
    4 结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浮针“腰痛五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及穴位下筋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现状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机制研究
        1.4 诊断研究
        1.5 治疗的研究
    2. 中医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现状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2.4 意外情况及处理
        2.5 观察项目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脱落与剔除病例
        3.2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3.3 有效性评价结果
        3.4 筋膜观察结果
        3.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筋膜学
    2. 意大利筋膜学
        2.1 意大利筋膜的基本概念
        2.2 筋膜的生理基础
        2.3 筋膜内的神经分布
        2.4 筋膜的功能
        2.5 筋膜在健身中的应用
        2.6 意大利筋膜学的治疗思路
    3. 筋膜理论在本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3.1 筋膜理论在取穴中的意义
        3.2 筋膜作为观察指标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 经络学和经筋学分析
    5. 疗效评定
    6. 浮针医学
        6.1 患肌理论
        6.2 再灌注活动
        6.3 关于进针点、穴位的问题
        6.4 关于浮针进针点选取依据的问题
    7. 研究成果分析
        7.1 评分表结论分析
        7.2 筋膜观察结果的经筋理论角度分析
        7.3 本研究中关于改善筋膜病理改变的疗效评定结果及分析
        7.4 对胃俞穴的解读
        7.5 对箕门穴的解读
        7.6 对外陵穴的解读
        7.7 对“腰痛五穴”进行对称双侧治疗的解读
        7.8 “腰痛五穴”和腹部疤痕的相关性
    8. 课题总结
课题创新及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透视法对假体位置及下肢长度控制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改良前入路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外周间室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3 设备与器械
    4 体表标志点
    5 手术方法
    6 术后处理及康复
    7 临床观察指标
    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病例一般资料
    2 常规组与改良组入路建立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比较
    3 常规组与改良组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疗效比较
    4 常规组与改良组的手术并发症
讨论
    1 国内外常用髋关节镜手术技术及特点
    2 改良前入路髋关节镜手术的技术路线及优点
    3 改良前入路关节镜手术的术中处理措施
    4 改良前入路与常规入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5 改良前入路关节镜技术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臀肌挛缩合并股直肌挛缩(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周围钙化性肌腱炎[J]. 朱迎春,贾学文,宓云峰,金占萍,史文骥,王毳,张继红. 中国骨伤, 2021(07)
  • [2]Crowe Ⅳ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侧处理策略及疗效评价[D]. 李正刚.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后ICU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预测模型构建[D]. 杨蕾.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游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股四头肌康复状况的应用研究[D]. 易杰.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6]小针刀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D]. 龙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观察[D]. 明星(Ganbaatar Odonchimeg).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浮针“腰痛五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及穴位下筋膜观察[D]. 施娟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透视法对假体位置及下肢长度控制的可靠性研究[D]. 胡林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改良前入路关节镜治疗髋关节外周间室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D]. 卫俊峰. 郑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臀肌挛缩合并股直肌挛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