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Al_2O_3粉体的制备及热稳定性的提高

纳米Al_2O_3粉体的制备及热稳定性的提高

一、纳米Al_2O_3粉体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的改善(论文文献综述)

蒋豪丽,刘瑞婷,张建峰,韩晓莉,後藤孝[1](2021)在《二氧化硅包覆活性氧化铝粉体的制备及高温相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l2O3具备高分散度、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是催化剂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载体之一,但其高温相变引发性能大幅降低的问题成为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采用新型旋转化学气相沉积(RCVD)技术,以正硅酸乙酯(Si(OC2H5)4,TEOS)为原料,用氧气加速热分解的方式实现了非晶Si O2纳米层在γ-Al2O3粉体表面厚度可控的均匀包覆,具有工艺简单、应用方便等优点.研究了不同温度煅烧条件下对Si O2包覆层的形貌和厚度的影响,结合微观形貌、相成分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等测试结果,阐明了Si O2纳米层在γ-Al2O3粉体表面包覆行为.结果表明,通过控制TEOS的流量,在γ-Al2O3表面均匀包覆了厚度在3~24 nm的非晶Si O2纳米层,并将γ-Al2O3晶格重构转变温度从1200℃提升至1400℃.处于悬浮状态的γ-Al2O3基体和Si O2包覆物之间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牢固化学键形成均匀致密的包覆层,而Si O2包覆层能够阻滞Al-O键的移动使包覆后的γ-Al2O3开始相变温度提升了200℃.机理分析表明,由于在γ-Al2O3表面包覆的非晶Si O2能够对过渡态氧化铝表面阳离子空位进行有效填充,抑制了离子扩散,从而提高了γ-Al2O3的稳定性.

陈梦婷,孙佳麒,刘屈,胡思前,张玉敏[2](2021)在《纳米Al2O3的制备、掺杂改性及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纳米Al2O3是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为了提高纳米Al2O3的性能,以纳米Al2O3为载体,对其进行掺杂改性已成为科学工作中探寻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纳米Al2O3的制备方法、掺杂改性种类以及其在化工、环保、传感器、新能源以及光学、机械加工等诸多领域中的应用;随着其制备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Al2O3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解决均匀分散、性能稳定等问题,仍然是纳米Al2O3研究的重点,探索纳米Al2O3复合材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苗立锋[3](2021)在《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硬质瓷以其质地坚硬、良好的透光性、优异的抗热震性能、釉面硬度高耐划伤等优良性能而备受青睐,但其机械强度较低。通过引入刚玉提高了硬质瓷的机械强度,获得了高铝强化瓷,但其透光度却大大降低。为了解决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本文突破传统的K2O-Al2O3-SiO2三元配方体系,引入CaO和MgO取代K2O做助熔剂,创新性地采用R2O-RO-Al2O3-SiO2四元配方体系制备出只含莫来石唯一晶相的莫来石质硬质瓷。首先,本文研究了KAS系统中组成和烧成温度对瓷胎中晶相组成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助熔剂CaO、MgO对莫来石质硬质瓷瓷胎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阐明了该体系中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并解析了莫来石晶须尖端的形成机理;初步实现了该系统中原位莫来石晶体的调控。然后,采用熔剂预烧的方法解决了该系统难以致密化烧结的难题,并通过引入La2O3和BaO等高折射率氧化物对其透光性进行优化,制备出同时具备高强、高透和高白的莫来石质硬质瓷。最后,制备出与该硬质瓷坯体相适应的高温透明釉,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高档日用瓷。实验结果表明:(1)在KAS三元系统中,R2O含量越多,同时SiO2含量越少,且提高烧成温度均有利于消除瓷胎中的残余石英。当烧成温度为1410℃~1430℃时,R2O含量高于3.5 wt%,同时SiO2含量低于62 wt%的试样中均无残余石英。引入CaO、MgO取代K2O做助熔剂能够消除瓷胎中的刚玉晶相,并能促进二次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但会形成数量较多且尺寸较大的闭口气孔,导致其很难烧结致密。CaO/MgO质量比为1.20,于1410℃保温1 h烧成试样中莫来石晶体含量为51.9%,抗弯强度为107.3 MPa,透光度为12.6%(厚度1 mm),吸水率为0.20%,真气孔率为15.45%。(2)该系统中的莫来石晶体有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团簇是在γ-Al2O3颗粒基础上原位形成的。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氧化铝颗粒逐渐变疏松,1300℃时氧化铝颗粒与SiO2反应原位形成莫来石团簇,1410℃时莫来石团簇外围沿一维方向生长,形成刺猬状。须状莫来石晶体为单晶结构,其生长机理符合轴向螺位错生长机制,晶须生长方向为[001]方向。莫来石晶须大部分在降温过程中形成,其产率最大温度区间为1200℃~1300℃。经1410℃急冷热处理试样中莫来石晶须端部为平头形状,当急冷温度低于1300℃时,晶须端部变为“尖头”外形。通过降温至1250℃保温可以使莫来石晶须发生二次生长,但不能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通过1410℃高温保温能够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抗弯强度逐渐增大,当1410℃保温3 h时,抗弯强度最大,为125.3 MPa。(3)与纯Al2O3粉相比,硬质瓷中的氧化铝颗粒表面吸附了K2O、CaO、MgO和SiO2,它们抑制了γ-Al2O3的相转变,使硬质瓷中的γ-Al2O3转变为α-Al2O3的相转变温度显着提高,从1200℃提高至1300℃,进而提高了Al2O3转变为莫来石的反应活性。随着氧化铝预磨时间的增加,团簇状莫来石晶体逐渐变为尺寸细小的莫来石晶须,但试样的体积密度降低,吸水率增大,抗弯强度降低。(4)改变成型方式、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均不能有效促进该系统致密化烧结,所制备试样的真气孔率均大于15%。试样抗弯强度和气孔分形维数吻合度很高,即气孔分形维数越小,其外形越规则,试样强度越高。熔剂预烧可以使试样中的气孔含量显着下降,气孔尺寸明显减小,抗弯强度显着提高。这是因为熔剂经高于1300℃预烧后,系统产生液相的温度从1122℃降低至868℃,硬质瓷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实现液相烧结。当熔剂预烧温度为1500℃时,得到高致密的莫来石质硬质瓷,与未预烧熔剂试样相比,抗弯强度从107.3 MPa提高至156.4 MPa,真气孔率由15.45%降低至4.57%,气孔平均尺寸由38.1μm减小到14.4μm。(5)当La2O3和BaO含量分别为0.57 wt%和1.33 wt%时,莫来石质硬质瓷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抗弯强度为182.9 MPa,透光度为13.9%(1 mm厚),白度为88.6%,热膨胀系数为4.65×10-6/℃(600℃),真气孔率为2.78%,体积密度为2.554 g/cm3。与高铝强化瓷相比,莫来石质硬质瓷的透光度大大提高,约为高铝强化瓷的2.5倍,且抗弯强度提高了16.4%,成功解决了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并且该瓷胎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有利于提高其热稳定性。(6)在CaO-MgO-Al2O3-SiO2系统釉料中引入少量K2O,能大幅降低方石英含量,从而显着降低釉的热膨胀系数。当K2O含量由0.29 wt%增大至0.81 wt%,热膨胀系数由6.29×10-6/℃降低至3.10×10-6/℃(200℃)。随着石英预磨时间的延长,釉面光泽度明显提高,且釉面粗糙度逐渐降低。当预磨时间为6 h时,光泽度达103%,未预磨石英的釉面平均粗糙度是预磨6 h时的1.95倍。石英预磨对釉面硬度影响不大,石英预磨6 h时,釉面硬度最大为6.85 GPa。该硬质瓷坯体施高温透明釉后,试样抗弯强度由182.9 MPa提高至196.2 MPa。这是因为坯、釉热膨胀系数分别为4.65×10-6/℃和3.28×10-6/℃(600℃),两者匹配使釉层受压应力,而且坯釉间形成相互穿插的楔型结构,坯釉结合良好。

杨永钰,高婷婷,田朋,徐前进,刘坤吉,宁桂玲[4](2021)在《无机超细粉体改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年来无机超细粉体改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已在锂电隔膜改性上商业应用的Al2O3和AlOOH对传统聚烯烃膜和新型静电纺丝膜的改性方法和改性效果,随后又对常规无机材料TiO2和SiO2粉体对锂电隔膜的改性进行了叙述,最后对BN等非常规隔膜改性无机材料进行了简介;总结和讨论了无机材料改性后隔膜的组分、结构和性能对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无机材料改性锂电池隔膜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婷[5](2021)在《石墨烯/铁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对含能组分的催化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固体推进剂作为国防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其具备高比冲、高密度及高燃烧速率等特征,而燃烧催化剂是其中必不可缺的关键组分之一。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燃烧催化剂对改善推进剂点火燃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烯具备大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在推进剂领域广受关注,不仅可以单独应用于推进剂中,又可与纳米催化剂复配使用,利用两组分互补协同作用,使复合催化剂发挥最大功效。本文以设计、合成高效石墨烯基催化剂催化含能组分分解为目标,主要制备了六种石墨烯基纳米材料,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自组装法制备出三维大孔网状结构的rFe2O3/rGO复合物。运用XRD、SEM、TEM及XPS等手段对所制备材料进行表征分析。采用DSC研究rFe2O3/rGO对含能组分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催化分解效果,发现rFe2O3/rGO较rFe2O3对CL-20的催化分解活性更高,表观活化能降低了19.69 k J·mol-1。热分解动力学研究发现,催化剂的加入并未改变CL-20的分解机理。进一步比较研究了rFe2O3和rFe2O3/rGO对CL-20的撞击感度的影响,发现石墨烯的引入使CL-20撞击感度降低了2.0 J,有效提高了CL-20安全使用性能。(2)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一种花状微球结构的γ-Fe2O3/rGO复合物。之后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发现石墨烯起分散颗粒和调节颗粒尺寸两方面的作用。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加,γ-Fe2O3由微米级球状转变为纳米级花状颗粒,并且均匀分散于石墨烯表面,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状交联结构。采用DSC研究γ-Fe2O3和γ-Fe2O3/rGO-2对CL-20和环四亚甲基四硝铵(HMX)的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发现γ-Fe2O3/rGO-2比γ-Fe2O3使CL-20和HMX表观活化能降低更多,分别降低了32.34和88.63 k J·mol-1。热分解动力学分析发现,γ-Fe2O3/rGO-2使CL-20分解机理由随机成核随后生长模型转变为自催化枝状成核模型。(3)采用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一种亚纳米尺寸的无定形am-Fe2O3材料。并通过对反应温度和煅烧温度的调控,获得了不同结晶状态下的Fe2O3材料。运用DSC比较了无定形氧化铁和结晶性好的氧化铁对HMX的催化分解活性,发现随着结晶度的增强,HMX的放热分解峰温从283.16℃分别降低至265.41、268.93和273.54℃,即无定形氧化铁的催化活性优于结晶性好的氧化铁。之后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无定形am-Fe2O3/rGO复合材料。通过DSC对比研究了am-Fe2O3和am-Fe2O3/rGO对HMX和CL-20的催化分解作用,发现适量石墨烯浓度下的am-Fe2O3/rGO复合物催化活性均优于am-Fe2O3。(4)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一种CoFe2O4/rGO复合材料,其中CoFe2O4纳米颗粒粒径为22 nm左右。将CoFe2O4/rGO复合材料用作促进含能组分放热分解的催化剂及铝热剂中的氧化剂,研究了石墨烯浓度对复合物的催化活性、铝热行为及激光点火性能的影响。DSC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浓度在调节CoFe2O4/rGO的催化含能组分分解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大,CoFe2O4/rGO的催化活性逐渐降低。铝热行为研究与激光点火实验表明较低的石墨烯浓度才能在保证铝热剂即容易点火并能维持燃烧的情况下,又具备较高能量水平。综合分析表明,只有适量浓度的石墨烯与CoFe2O4复合,才能发挥CoFe2O4/rGO的最大功效。(5)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铋离子掺杂氧化铁材料(Bi-Fe2O3),然后通过自组装法将Bi-Fe2O3负载到石墨烯上,获得一种三维多孔结构的Bi-Fe2O3/rGO复合材料。将Bi-Fe2O3和Bi-Fe2O3/rGO用作催化HMX分解的催化剂和铝热剂中的氧化剂,研究Bi掺杂对催化活性、铝热行为、能量释放以及点火性能的影响。采用DSC研究Fe2O3、Bi-Fe2O3和Bi-Fe2O3/rGO对HMX的热分解性能的影响。发现Bi掺杂在Fe2O3晶格中引入更多的缺陷,使其表面活性位点增加,而石墨烯的引入能抑制颗粒团聚,从而使Bi-Fe2O3/rGO表现最优的催化分解效果,使HMX的放热分解温度和表观活化能分别降低了11.37℃和349.53 k J·mol-1。通过铝热行为研究发现,Al/Bix-Fe2O3的铝热反应速率比未掺杂的Al/Fe2O3的反应速率更快,表明掺杂可以提高铝热剂的释能速率。激光点火实验表明铋掺杂使得Al/Fe2O3的点火延迟时间从31.5ms缩短至19 ms,即掺杂有效提高了铝热剂对激光的刺激响应能力,但是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阻燃特性会对铝热剂的激光点火产生抑制作用。(6)通过碱金属K和稀土金属Ce对铁酸铋进行掺杂调控,得到两种高纯度的KxBi1-xFeO3与CexBi1-xFeO3。并采用一锅法制备了两种纳米尺度的KxBi1-xFeO3/rGO和CexBi1-xFeO3/rGO复合材料,运用DSC研究了BiFeO3、BiFeO3/rGO、KxBi1-xFeO3/rGO和CexBi1-xFeO3/rGO对含能主要组分HMX和RDX的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掺杂可以提高BiFeO3对含能组分的催化活性。将其与石墨烯原位耦合后,KxBi1-xFeO3/rGO和CexBi1-xFeO3/rGO复合物对催化含能组分分解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罗瀚[6](2021)在《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硼酸铝基陶瓷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核材料技术既是保障现有核能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也是设计开发新型核反应堆的重要前提。作为核材料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部分,核用隔热材料可以降低涉核高温工质在传输过程中的热能损耗,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提高核电站的经济效益。目前核用隔热材料以纤维制品和金属材料为主,前者在更换时产生大量放射性粉尘危害操作人员的生理健康,后者的制备工艺相对复杂、成本居高不下。此外,针对不断发展的核能系统对核材料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结构-多功能一体化”设计理念,在现有核用隔热材料基础上赋予其中子屏蔽性能,即研发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材料,可以保障核能系统中高温工质传输管道在高剂量辐照下的结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硼酸铝基陶瓷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兼具高强度、低密度、低热导率和中子屏蔽等优异特性,是极为理想的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设计的基体材料。在此基础上,沿着“反应自结合、液相烧结、复相强化以及轻量化设计”研究思路,系统探究了硼酸铝基陶瓷的物相转化规律以及显微结构演变等,制备了同时具有良好中子屏蔽性能和隔热性能的硼酸铝基泡沫陶瓷并对其进行了梯度结构设计,建立了高锲合度的材料本征属性与辐射屏蔽性能的构效关联数学模型,最终实现了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设计。主要内容如下:(1)反应自结合制备硼酸铝陶瓷并对其反应途径进行探索。利用调整铝硼摩尔比后的α-Al2O3/2Al2O3·B2O3微粉为原料,不仅避免了α-Al2O3/H3BO3低温分解成孔,且无富余α-Al2O3相,在提高试样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热膨胀系数和陶瓷骨架的导热系数;基于Beer-Lambert公式的幂函数转化方程探究了硼元素分散密度ρd和厚度x对中子屏蔽性能的影响。证明了将硼酸铝陶瓷作为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设计基础材料的可行性。(2)添加Bi2O3作为硼酸铝陶瓷的“功能化烧结助剂”。Bi2O3可在降低硼酸铝陶瓷烧结活化能的基础上赋予其γ射线屏蔽能力,这也是后续引入含钆中子屏蔽剂的前提。加入3 wt%的Bi2O3可降低约50%的烧结活化能,且Bi2O3促进试样烧结致密化的作用大于反应生成9Al2O3·2B2O3的体积膨胀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硼/铋元素的分散密度和厚度对其试样的辐射屏蔽性能的影响。(3)在硼酸铝骨架中生成硼酸钆第二相,实现中子屏蔽性能的复相强化。选用轻质高强且具有γ射线屏蔽能力的掺杂Bi2O3硼酸铝陶瓷作为基体,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Gd受中子激发产生γ射线基础上提高试样的力学性能。Gd2O3的加入会导致体系中重新出现α-Al2O3,反应生成的Gd BO3在材料内部呈现独特的织构状分布形式,且伴随大量微观裂纹的产生。结合高温结构稳定性测试和有限元方法探究了复相陶瓷的高温结构稳定性,引入Gd2O3中子屏蔽剂可大幅度强化试样的中子屏蔽性能,复相陶瓷的中子屏蔽率最高可达82.8%。(4)实现硼酸铝基泡沫陶瓷的可控轻量化制备,并对其进行梯度结构设计。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可有效调控陶瓷料浆的流变学参数进而分别实现反应自结合硼酸铝和硼酸铝-硼酸钆复相陶瓷的可控轻量化设计。随着泡沫陶瓷气孔率的上升,其孔径分布由单峰分布转变为多峰分布,且平均孔径显着增加。升高热处理温度会使复合泡沫陶瓷孔筋处的Gd BO3晶内裂纹逐渐消失,转变为9Al2O3·2B2O3与Gd BO3的互锁结构,进而有效提高试样的比强度。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和中子屏蔽性能测试证明了具有梯度结构的泡沫陶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隔热效率,而且具有优异的中子屏蔽性能和力学强度,所得结果佐证了本文的“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设计”理念。

张海明[7](2021)在《MAB相Cr-Al-B体系三元层状硼化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二元过渡金属硼化物的本征脆性和较差的抗氧化性是其在高温极端环境下应用的主要障碍。通过在二元过渡金属硼化物中引入ⅢA和ⅣA族元素(Al、Si等),形成层状结构的三元过渡金属硼化物(MAB相),有望改善其本征脆性,提高韧性和抗氧化性能。MAB相材料是一类新型的三元层状过渡金属硼化物,其中M为过渡金属元素,A为ⅢA和ⅣA族元素,B是硼元素。已发现的MAB相化合物主要包括:Cr2AlB2、Cr3AlB4、Cr4AlB6、Mn2AlB2、Fe2AlB2、MoAlB和WAlB,其中Cr-Al-B体系包含了最多的结构类型,是MAB相材料的代表性体系。然而,目前关于Cr-Al-B体系材料的研究报道很少,主要原因是难以制备出纯相的粉体和块体材料。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MAB相中Cr-Al-B体系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制备出二元CrB陶瓷,然后在CrB中引入Al,制备出新型三元Cr-Al-B体系陶瓷材料(Cr2AlB2和Cr4AlB4),重点研究其力学性能、抗氧化性能及内在机理,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电磁波吸收性能,提出这类材料在功能材料方面的新应用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单质B粉和Cr粉为原料,利用简便高效的高温固相原位反应方法,制备出纯相CrB粉体和~97%致密度的CrB块体。对CrB的粉末XRD数据进行了Rietveld结构精修,给出了其晶体结构和完整的粉末衍射数据,弥补了现有ICDD PDF#32-0277(CrB)卡片中衍射数据的缺失。所制备CrB陶瓷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断裂韧性、维氏硬度和电阻率分别为476±1 GPa、418±35 MPa、5.7±0.4MPa·m1/2、19.3±0.2 GPa、和19.3±0.6μΩ·cm,表明CrB是一种具有高模量、高硬度、高强度和类金属的导电性能的脆性陶瓷材料。(2)以CrB粉和Al粉原料,制备出纯相Cr2AlB2粉体,获得了高纯Cr2AlB2粉体的成熟制备工艺,系统的研究了Cr2AlB2粉体直到1200°C的热稳定性和氧化行为。研究表明,Cr2AlB2在氩气气氛下可以热稳定到900°C,在950-1070°C之间部分分解为Cr4AlB4和Al,在1090-1200°C之间部分分解为CrB和Al。揭示Cr2AlB2的热稳定性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其氧化行为。Cr2AlB2粉体在空气中的起始氧化温度为680°C,氧化动力学表现为起始的快速线性规律氧化和随后的缓慢抛物线规律氧化。保护性Cr2O3(700-750°C)和Al2O3(800-1200°C)膜的形成使得Cr2AlB2粉体表现出从中低温到高温(600-1200°C)的良好抗氧化性能。同时,揭示了Cr2AlB2粉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机理,并对体系氧化反应和各物相稳定性进行了热力学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支持了实验结论。(3)进一步研究了Cr2AlB2粉体在2-18 GHz的吸波性能。基于介电损耗和磁损耗的协同效应,Cr2AlB2粉体表现出良好的吸波性能,最小反射损耗(RL)为-44.9d B(8.5 GHz,2.7 mm),最佳有效吸收带宽(EAB)为4.4 GHz(13.0-17.4 GHz,1.6 mm)。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使得Cr2AlB2粉体在750-1000°C氧化处理后,同样保持了很好的吸波性能。在1.5-4.0 mm的厚度范围内,Cr2AlB2粉体和氧化处理的Cr2AlB2粉体都可在5.0-18.0 GHz的频率范围获得RL<-10 d B的有效吸收,这一频率范围基本上涵盖了C(4-8 GHz)、X(8-12 GHz)和Ku(12-18 GHz)微波频段,表明,Cr2AlB2粉体是一种抗氧化的高性能吸波材料。(4)以Cr2AlB2作为前驱体,使用稀盐酸(HCl)作为侵蚀剂,选择性的侵蚀出Cr2AlB2中的Al原子,制备出2D-CrB纳米晶。2D-CrB是首次制备出的完全侵蚀的二维过渡金属硼化物材料(MBenes),是二维材料家族的又一新发现。至此,建立了从二元CrB到三元Cr2AlB2再到2D-CrB的完整材料制备体系。(5)创造性的制备出一种新的MAB相化合物Cr4AlB4(新物质)。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XRD结构精修和透射电镜分析,确定了Cr4AlB4的晶体结构,给出了完整的粉末衍射数据。结果表明,Cr4AlB4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Immm,晶格常数为a=2.9343(6)(?),b=18.8911(0)(?),c=2.9733(7)(?),原子位置为Cr1 4g(0,0.2936(5),0),Cr2 4h(0.5,0.5859(7),0),Al2b(0,0.5,0.5),B1 4h(0,0.3839(8),0.5),B2 4g(0.5,0.6646(2),0.5),理论密度为5.60 g/cm3。(6)采用原位自分解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出~94%致密度的Cr4AlB4陶瓷块体。所制备Cr4AlB4陶瓷的弯曲强度高达841±15 MPa,断裂韧性高达13.5±0.7 MPa·m1/2,电阻率为43.0±1.9μΩ·cm,表明三元Cr4AlB4陶瓷是一种兼具高强度和高韧性以及类金属的导电性能的良好损伤容限陶瓷材料。从力学的角度揭示了其强化机制,即Cr4AlB4晶粒的部分织构和层状结构使得其主要断裂形式为裂纹阶梯形穿过晶粒片层的层状穿晶断裂,而层状穿晶断裂需要克服Cr4AlB4晶粒片层的层内强共价键结合,这是其高强度的原因。从能量的角度揭示了其韧化机制,即Cr4AlB4层状断裂导致的裂纹偏转、晶粒的拔出和少量残余金属Al的韧性断裂,消耗了更多的断裂能,这是其高韧性的原因。利用原位自分解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出~95%致密度的Cr4AlB4/Cr2AlB2复合材料块体。Cr4AlB4/Cr2AlB2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高达669±30 MPa,断裂韧性高达10.9±0.8 MPa·m1/2,电阻率为36.5±0.8μΩ·cm,表明Cr4AlB4/Cr2AlB2复合材料同样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类金属的导电性能的良好损伤容限陶瓷材料。Cr-Al-B体系陶瓷的高强度和高韧性,本质上归因于其层状的结构特征和晶粒的部分织构。比较了三元Cr-Al-B体系陶瓷和二元CrB陶瓷的力学性能和损伤容限,表明三元Cr-Al-B体系陶瓷比二元CrB陶瓷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以及更好的损伤容限。研究表明,MAB相中Cr-Al-B体系陶瓷作为一类新型的三元层状过渡金属硼化物,表现出高强高韧的优良力学性能,类金属的优良导电性,从中低温到高温(600-1200°C)的良好抗氧化性能以及良好的吸波性能,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结构和功能陶瓷材料。

康成虎[8](2021)在《纳米三氧化二锑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对现有聚合物材料进行加工、改性研究以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是开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一种重要的半结晶型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加工性能、电绝缘性能和耐湿、耐化学腐蚀等特点,其广泛的应用于电子电器行业、汽车工业、机械设备行业、生物医学器件、光缆光纤包覆行业等。然而,纯PBT也存在缺口冲击强度低、热变形温度低、阻燃性能较差等缺点。同时,其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较大,火焰传播速度较快且不易熄灭,释放出大量的烟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在工程材料方面的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本文针对PBT在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纳米Sb2O3为无机颗粒,溴化聚苯乙烯(BPS)为阻燃添加剂,制备了不同填料状态下的Sb2O3/PBT二元复合材料以及纳米Sb2O3/BPS/PBT三元复合材料。借助模型法与显微图像法定量表征了复合材料中填料的分散与分布状态,并考察了填料分散状态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关系,阐述了分散机制与阻燃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机械球磨法,采用硬脂酸、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560、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磷酸三聚氰胺(MP)改性剂,以单独改性与复配改性的方式对纳米Sb2O3颗粒进行表面修饰。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60可以有效取代纳米颗粒表面羟基,避免颗粒之间形成氢键,当改性剂的含量为3wt%,在辛烷溶剂当中平均粒径与PDI分别为57 nm与0.21;阳离子改性剂CTAB通过电离出带正电的CTA+活性基团,以静电吸引作用吸附在带有负电荷的纳米Sb2O3颗粒表面;采用2wt%的CTAB(C2)与3wt%的KH-560(K3)复合改性的纳米Sb2O3颗粒(CM-Sb2O3)接枝率达到47.6%,颗粒之间形成较强的静电稳定效应与空间位阻效应。当通过MP进一步对CM-Sb2O3颗粒包覆时,KH-560发生开环反应,促使氨基基团接枝在颗粒表面,获得的纳米Sb2O3颗粒(CM@MP-Sb2O3)包覆层平均厚度约为5.2 nm,表面接枝率为73.2%。(2)通过球磨分散法与熔融共混法制备出纳米Sb2O3/PBT二元复合材料以及纳米Sb2O3/BPS/PBT三元复合材料,详细探讨了纳米颗粒的表面特性、形貌、粒径、填充量对PBT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填料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特性。CM表面改性的纳米Sb2O3颗粒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当其含量为3wt%时,CM-Sb2O3/PBT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59.6 MPa,结晶度为41.55%,两相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参数为15.5。当球磨时间分别为6 h、12 h和24h时,纳米Sb2O3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分别为100 nm,75 nm和55 nm。在相同质量分数的填料状态下,二元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而逐渐提高;对于纳米Sb2O3/BPS/PBT三元复合体系,当添加8wt%的BPS与3wt%的Sb2O3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62.3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9.6 KJ/m2,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结晶度,为43.85%。(3)通过组合Maxwell模型与Halpin-Tsai模型,对纳米Sb2O3在PBT基体中的分散参数(8进行系统表征。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显微图像进行二值化,测量并统计了颗粒间自由路径间距,对纳米Sb2O3的分散指数D进行计算。未改性纳米Sb2O3与C2、K3、CM、CM@MP改性的纳米Sb2O3填充的PBT复合材料的(8参数分别为0.20、0.70、0.80、1.50和1.30;当CM-Sb2O3含量为3wt%时,PBT基二元复合材料的分散度0.1与0.2分别为17.5%与23.2%,实际颗粒间距值与理论间距值相接近,并呈现出较好的分布特性;而球磨时间分别为6 h、12 h、24制备的纳米Sb2O3颗粒,随着粒径的降低,Sb2O3颗粒的表面能增强,颗粒之间的团聚趋势增强,其填充的PBT基二元复合材料的(8参数分别为0.36、0.30与0.20;在二元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不同含量的阻燃协效剂BPS时,对复合材料的(8参数影响较小,复合表面改性的CM-Sb2O3与CM@MP-Sb2O3填料在PBT基体当中具有较好的分布特性。(4)在定量表征纳米Sb2O3填料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的基础上,对PBT基三元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燃烧产物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分散性与阻燃性能之间的关系。将Sb2O3与BPS协同使用时,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CM-Sb2O3与CM@MP-Sb2O3填充的PBT基三元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分散状态,当BPS的含量为8wt%时,3wt%的CM-Sb2O3与CM@MP-Sb2O3填充的PBT基三元复合材料的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分别为253.5、251.1 k W/m2,比纯PBT分别下降了78.8%与79.0%,总热释放量(THR)分别为88.5、98.7 MJ/m2,比纯PBT分别下降了61.3%与56.8%;对于填料分散性较好的三元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稀释可燃性气体、猝灭自由基、气相阻隔与催化炭化的效应,发挥出较好的长效阻燃效率,对实现力学性能与阻燃性能兼优的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霨亚[9](2020)在《基于转移法的氧化铝陶瓷膜制备与结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陶瓷膜与聚合物膜相比,因具有卓越的机械性能、稳定性、易于清洁和较高的膜寿命而具有突出的应用前景。然而,陶瓷膜过滤技术在工业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解决。限制陶瓷膜广泛应用的原因,主要是陶瓷膜的成本过高,而它的高成本又是昂贵的原料和复杂的制备工艺共同导致的。关于陶瓷膜的研究有很多,但在保证机械、化学性能的前提下,从工艺角度优化性能并缩减繁复工艺的研究则稍显不足。尤其是在制备陶瓷膜的传统方法,如浸渍提拉和喷涂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改进陶瓷膜的性能,获得性价比更高的制品显得十分困难。对于绝大多数具有不对称结构的陶瓷膜,其结构的优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从支撑体和各中间层以及膜层的性能搭配入手,对陶瓷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优化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传统的陶瓷膜一般被设计成多层梯度孔结构,这种结构从底部的大孔支撑体逐渐过渡到中间层,再到顶层的分离层,孔径逐步减小。膜层的渗透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平衡是陶瓷膜设计的主要考量因素,在实践中,陶瓷膜通常以减少膜通量为代价,来获得高的截留率。但实际上,陶瓷膜中存在诸如不必要的中间层,或者颗粒渗透层等损害性能的结构,如果能去除或者减小它们的影响,结构的合理性也会显着提升。为了提高支撑体的力学性能,同时获得优异的渗透性,采用Zr O2纤维对其进行增强。经过孔隙率、孔径及力学性能的表征,发现通过引入Zr O2纤维,Al2O3支撑体的机械强度和渗透性得到明显改善。Zr O2的长径比和光滑表面增加了孔的连通性,降低了流动阻力。此外,在断裂面上观察到纤维增强机制的明显证据,表明Zr O2纤维在提高支撑体强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于1550℃下烧成含有4 wt%Zr O2纤维的支撑体,其平均孔径为3.25μm,弯曲强度高达82.3±10.2 MPa,纯水通量为25.9 m3m-2h-1bar-1。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用于陶瓷膜制备的转移法,区别于传统方法,首先通过流延成型制备柔性的预制膜,再将其附着在润湿后的支撑体生坯上,经过干燥和烧结过程,预制膜形成陶瓷过滤膜并与支撑物紧密结合,得到最终的陶瓷膜制品。该方法中膜成型过程对于支撑体的依赖性远小于其它传统制备方法,因此膜层对于不同支撑体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由于在支撑体外制备转移膜,从根本上上避免了颗粒渗透的现象,制备的膜层体现出极窄的孔径分布和较高的通量。通过调节配方中浆料固含量、有机物含量、成膜速率及膜厚、烧成温度等参数,膜层的孔径、渗透通量等性能得到了精准调控。针对传统陶瓷膜制备方法中存在膜颗粒向支撑体内部渗透的问题,以及原料和多次高温处理所带来的高昂制备成本,首次提出的制造低成本高性能陶瓷膜的转移-共烧结法。Al2O3支撑体在Si O2溶胶的辅助下,实现了23.5 MPa的弯曲强度和高达198 m3?m-2?h-1bar-1超大渗透通量,为高通量膜系统的制备提供基础。预膜中的高粘合剂含量避免了裂纹产生并产生高孔隙率,从而赋予了膜层高的选择性。仅通过一次烧结,在1300℃制备的微滤层的平均孔径为249 nm,且体现出非常窄的孔径分布,最大孔径仅为287nm。该膜还具有5040 Lm-2h-1bar-1的高纯水通量,且对于平均粒径为237 nm的碳墨水有96.2%的截留率。利用转移法在不同通量的支撑体上制备了具有相同性能的膜层,其厚度、孔径分布都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支撑体通量对系统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支撑体通量的增加,膜系统的通量是先迅速增加,然后再缓慢增长并趋于稳定。结合此规律,利用达西定理对于可能存在的系统极限通量(Jlim)进行推导。考虑支撑体通量对系统通量的影响,提出科学的设计方法,可以对给定要求的膜层匹配通量及力学性能适宜的支撑体,并以膜阻力占总过滤阻力的比值(b)为判据,为现有的陶瓷膜系统给出支撑体与膜层搭配的评价与建议。利用转移法和浸渍提拉法制备相似性质的陶瓷膜,比较其渗透性的差异,测定了渗透层和中间层的过滤阻力,为优化陶瓷膜结构提供新思路。

闫昭[10](2020)在《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优异的性能(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是锂离子电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隔膜起到了分离正负极,绝缘电子和导通锂离子的关键作用。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使用的隔膜均采用聚烯烃类隔膜,例如聚丙烯/聚乙烯(PP/PE),或者基于聚烯烃隔膜改性而来。这是由于聚烯烃类隔膜力学性能好,电化学性能、化学性能稳定,易于量产且价格低廉。但是由于聚烯烃PP/PE在130℃以上的温度下,会发生融化,使得正负极直接接触,造成大面积短路,从而引起安全事故。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是在PP/PE隔膜上修饰一层耐热的陶瓷材料(例如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以及勃姆石)。陶瓷涂布隔膜很大程度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但是无法解决锂离子电池本质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固态电池及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被高度重视,这是由于固态电池及固态电解质有望从本质上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同时使得金属锂作为负极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固态电解质材料目前还存在力学性能不佳、加工性能比较差,化学性能不稳定以及和正负极材料兼容性差等问题,无法大规模应用。从传统的聚烯烃隔膜加液态电解质过渡到最终的全固态电解质,可能存在过渡态。本论文结合了现有的隔膜技术和前沿研究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提出了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其相关性能。第二章中,我们选取了锂离子电导率高、化学性能稳定、潜在成本低、易于规模放大的固态电解质材料Li1.5Al0.5Ti1.5(PO4)3(LATP)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着重讨论固态电解质LATP颗粒大小(300 nm、500 nm和700 nm),涂层厚度以及单双面涂布对隔膜性能的影响。隔膜性能包括基本性能(面质量、透气度、水分)、力学性能(拉伸强度、针刺强度、剥离强度)、热学性能(热缩性)、电化学性能(首周充放电曲线、倍率性能、直流内阻、交流内阻、自放电率)等。经过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隔膜的拉伸强度和针刺强度只和基膜的厚度有关,与涂层粒度大小、厚度、单双面涂覆方式无关。隔膜的热稳定性与隔膜的涂层厚度以及单双面相关。采用较小颗粒300 nm的LATP涂层隔膜含水量较高,这会导致电池的自放电率提高。同时较小的颗粒粒度会导致涂层隔膜剥离强度降低,影响其加工性能。但采用颗粒粒度较小的LATP(300nm),其动力学性能最为优异。采用700 nm的LATP涂层颗粒的热稳定最佳,但其动力学性能相对较差。综合考虑而言,我们选取了500 nm的LATP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对抑制金属锂沉积的影响。我们制备了固态电解质LATP和Li0.5La0.5Ti O3(LLTO)两种涂层隔膜。在Li-Cu电池以及Li Ni0.8Co0.1Mn0.1O2(NCM811)-Cu的电池中测试中,LATP涂层PE隔膜和LLTO涂层PE隔膜均表现出更加优异电化学性能,在Li-Cu电池中,采用LATP涂层PE隔膜的电池,在35个循环后充电容量为1.75 m Ah·cm-2,LLTO涂层PE隔膜有1 m Ah·cm-2,而传统的Al2O3涂层PE隔膜仅有0.25m Ah·cm-2,LATP涂层PE隔膜性能最佳。进一步的交流阻抗谱显示,采用Al2O3涂层PE隔膜电池内阻在循环十周之后迅速上升,而采用LATP涂层PE隔膜和LLTO涂层PE隔膜都表现出内阻先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的形貌分析表征说明,LATP涂层隔膜和LLTO涂层隔膜在循环数周之后,隔膜表面形成致密均匀层。这种致密均匀层可能使得电流分布更加均匀,诱导金属锂均匀沉积,同时在负极侧形成较为均匀的SEI层。第四章中,我们研究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对抑制过渡金属离子沉积于负极侧的影响。制备了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隔膜,采用传统的氧化铝涂层隔膜作为对比样品,在以钴酸锂Li Co O2(LCO)为正极,以石墨和氧化亚硅复合容量在400 m Ah·g-1(SOC400)负极和以锰酸锂Li Mn2O4(LMO),以石墨和氧化亚硅复合容量在650 m Ah·g-1(SOC650)负极这两种全电池体系下,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隔膜表现出了更好的循环性,采用LATP涂覆隔膜的LCO-SOC400全电池循环5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83.23%,而采用传统隔膜容量保持率仅为59.57%。将循环一定周数之后的电池,我们进行的交流阻抗表征,发现采用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隔膜的电池内阻明显小于采用氧化铝涂层隔膜。SIMS的表征显示,循环后电池的负极侧表面,采用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隔膜中的过渡金属元素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氧化铝涂层的含量。而在固态电解质LATP涂层表面,形成了致密的中间层。可能正是这层致密的中间层存在,阻碍了过渡金属离子扩散到负极层,从而提升了电池循环性。综上所述,我们研究了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不同制备工艺对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较传统氧化铝涂布隔膜,在降低电池阻抗,锂均匀沉积以及抑制过渡金属溶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存在。采用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可以更好的调控锂离子沉积行为,抑制锂枝晶的形成,提高锂离子的利用效率。同时采用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可以抑制过渡金属离子迁移至负极层。由于固态电解质LATP的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工程化放大,成本低廉,且兼容现有的氧化铝涂布工艺,因此固态电解质涂布隔膜存在大规模量产的前景。

二、纳米Al_2O_3粉体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的改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Al_2O_3粉体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的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1)二氧化硅包覆活性氧化铝粉体的制备及高温相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过程
    1.1 原材料
    1.2 粉体包覆
    1.3 粉体高温煅烧
    1.4 测试与表征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包覆效果
    2.2包覆粉体的高温稳定性
        2.2.1 高温相变分析
        2.2.2 微观形貌分析
        2.2.3 微观结构分析
    2.3 包覆及相变机理分析
3 结论

(2)纳米Al2O3的制备、掺杂改性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Al2O3 的制备方法
    1.1 湿化法制备
        1.1.1 沉淀法
        1.1.2 溶胶-凝胶法
        1.1.3 水热法
        1.1.4 微乳液法
    1.2 固相法
    1.3 气相法
2 纳米Al2O3 掺杂改性
    2.1 离子掺杂
    2.2 表面修饰
3 纳米Al2O3 的应用
    3.1 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
    3.2 吸附剂
    3.3 环保材料
    3.4 新能源材料
    3.5 传感器材料
4 结语

(3)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日用瓷的研究现状
        1.1.1 骨质瓷
        1.1.2 滑石瓷
        1.1.3 高石英瓷
        1.1.4 硬质瓷
        1.1.5 其它日用陶瓷
    1.2 日用瓷的性能概述
        1.2.1 机械强度
        1.2.2 透光性
        1.2.3 白度
        1.2.4 热稳定性
        1.2.5 表面硬度
        1.2.6 表面光泽度
    1.3 日用瓷透明釉的研究现状
    1.4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4.1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方法
        1.4.2 莫来石晶须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5 分形理论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简介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研究目标
        1.6.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测试方法
        2.2.1 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
        2.2.2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
        2.2.3 差热分析(DTA-TG)
        2.2.4 透射电镜(TEM)和能谱(EDS)分析
        2.2.5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7 颗粒粒度分析
        2.2.8 高温显微镜测试
        2.2.9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AFM)
第3章 助熔剂对莫来石晶须增强硬质瓷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坯体基础配方组成设计
        3.2.2 助熔剂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2.3 样品制备
        3.2.4 工艺路线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坯体基础配方的确定
        3.3.2 Mg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3 Ca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4 MgO、CaO复合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质瓷中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及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2.1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物相组成分析
        4.2.2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结构分析
        4.2.3 γ-Al_2O_3的莫来石化机理
    4.3 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3.1 急冷热处理对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影响
        4.3.2 莫来石晶须的生长机理
    4.4 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1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2 莫来石晶须的调控
        4.4.2.1 降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4.2.2 高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高透莫来石质硬质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不同成型方式样品的制备
        5.2.2 不同烧成制度样品的制备
        5.2.3 熔剂预烧热处理样品的制备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致密化烧结研究
        5.3.1.1 成型方式的影响
        5.3.1.2 烧成制度的影响
        5.3.1.3 熔剂原料预烧热处理的影响
        5.3.1.4 致密化机制分析
        5.3.2 莫来石质硬质瓷的优化
        5.3.3 高强度硬质瓷透光性优化研究
        5.3.3.1 不同氧化物对熔剂折射率的影响研究
        5.3.3.2 La_2O_3、BaO对硬质瓷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莫来石质硬质瓷高温透明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基础釉料组成的理论分析
        6.2.2 基础釉料组成设计
        6.2.3 样品制备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CMAS系统釉料的制备
        6.3.2 K_2O对 CMAS系统釉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6.3.3 釉料配方的优化
        6.3.4 石英细度对釉料性能的影响
        6.3.5 坯釉适应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4)无机超细粉体改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l2O3复合隔膜
2 Al OOH改性隔膜
3 Ti O2改性隔膜
4 Si O2改性隔膜
5 其他无机物改性隔膜
6 总结与展望

(5)石墨烯/铁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对含能组分的催化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石墨烯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
        1.2.1 石墨烯对含能材料感度的影响
        1.2.2 石墨烯对含能材料热分解和燃烧性能的影响
    1.3 金属、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
        1.3.1 金属/石墨烯催化剂
        1.3.2 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催化剂
    1.4 石墨烯基铝热剂
    1.5 石墨烯基聚合物
    1.6 石墨烯功能化改性
        1.6.1 石墨烯共价键功能化
        1.6.2 杂原子掺杂石墨烯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的自组装制备及催化CL-20 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2.3 样品表征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物相与结构分析
        2.3.2 rFe_2O_3/rGO对含能组分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2.3.3 rFe_2O_3/rGO对 CL-20 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
        2.3.4 rFe_2O_3/rGO对 CL-20 热安全性研究
        2.3.5 Al/rFe_2O_3/rGO铝热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剂热法制备花状微球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样品制备
        3.2.3 样品表征
        3.2.4 催化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γ-Fe_2O_3 结构调控
        3.3.2 物相分析
        3.3.3 比表面积分析
        3.3.4 γ-Fe_2O_3/rGO催化性能研究
        3.3.5 γ-Fe_2O_3/rGO-2对CL-20 热分解动力学影响
        3.3.6 γ-Fe_2O_3/rGO-2对CL-20 的热安全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定形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无定形am-Fe_2O_3 的制备
        4.2.2 无定形am-Fe_2O_3/rGO的制备
        4.2.3 材料表征
        4.2.4 催化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与结构表征
        4.3.2 am-Fe_2O_3与am-Fe_2O_3/rGO催化性能测试
        4.3.3 am-Fe_2O_3/rGO_(10)对CL-20热安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剂热法制备铁酸钴/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催化与铝热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铁酸钴的制备
        5.2.2 石墨烯负载铁酸钴的制备
        5.2.3 铝热剂的制备
        5.2.4 样品表征
        5.2.5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物相表征
        5.3.2 结构表征
        5.3.3 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分析
        5.3.4 CoFe_2O_4/rGO对 AP的催化活性研究
        5.3.5 CoFe_2O_4/rGO_(15)对HMX的的催化活性研究
        5.3.6 CoFe_2O_4/rGO_(15)对AP与 HMX热分解过程研究
        5.3.7 Al/CoFe_2O_4和Al/CoFe_2O_4/rGO的铝热行为研究
        5.3.8 Al/CoFe_2O_4和Al/CoFe_2O_4/rGO的激光点火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铋掺杂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HMX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Bi_x-Fe_2O_3 的制备
        6.2.2 石墨烯负载Bi_(0.2)-Fe_2O_3的制备
        6.2.3 Bi_2O_3 的制备
        6.2.4 铝热剂的制备
        6.2.5 表征与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物相分析
        6.3.2 价态分析
        6.3.3 结构表征
        6.3.4 Bi_x-Fe_2O_3的催化性能研究
        6.3.5 Bi_(0.2)-Fe_2O_3对HMX热分解过程研究
        6.3.6 Al/Bi_x-Fe_2O_3及Al/Bi_x-Fe_2O_3/rGO铝热行为研究
        6.3.7 Al/Bi_x-Fe_2O_3及Al/Bi_x-Fe_2O_3/rGO激光点火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钾、铈掺杂铁酸铋/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水热法制备铁酸铋
        7.2.2 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
        7.2.3 共沉淀法制备铁酸铋
        7.2.4 模板法制备铁酸铋
        7.2.5 M_xBi_(1-x)FeO_3 的制备
        7.2.6 M_xBi_(1-x)FeO_3/rGO的制备
        7.2.7 表征与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物相与结构表征
        7.3.2 BiFeO_3对HMX的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7.3.3 K_xBi_(1-x)FeO_3/rGO对 HMX的热分解性能影响
        7.3.4 Ce_xBi_(1-x)FeO_3/rGO对 HMX和 RDX的热分解性能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6)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硼酸铝基陶瓷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中子屏蔽材料
        1.2.1 中子屏蔽定义及机制
        1.2.2 中子屏蔽材料设计原则
        1.2.3 含硼中子屏蔽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核用隔热材料
        1.3.1 核用隔热材料研究现状
        1.3.2 无机隔热材料研究现状
        1.3.3 核用隔热材料的发展前景
    1.4 硼酸铝
        1.4.1 硼酸铝的晶体结构与理化性质
        1.4.2 硼酸铝的制备方法
        1.4.3 硼酸铝的应用领域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制备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材料制备
    2.4 分析测试
        2.4.1 烧后线变化率
        2.4.2 显气孔率及体积密度
        2.4.3 真密度及总气孔率
        2.4.4 力学性能测试
        2.4.5 热学性能测试
        2.4.6 料浆的Zeta电位测试
        2.4.7 料浆的流变性能测试
        2.4.8 TG-DSC分析
        2.4.9 XRD分析
        2.4.10 显微结构表征
        2.4.11 辐射屏蔽性能测试
    2.5 仿真模拟
        2.5.1 建立孔结构随机分布的二维模型
        2.5.2 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平台的有限元分析
第3章 反应自结合制备硼酸铝陶瓷
    3.1 α-Al_2O_3/H_3BO_3制备硼酸铝陶瓷
    3.2 α-Al_2O_3/2Al_2O_3·B_2O_3制备硼酸铝陶瓷
        3.2.1 硼酸铝陶瓷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
        3.2.2 硼酸铝陶瓷的力学/热学性能
        3.2.3 硼酸铝陶瓷的中子屏蔽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Bi_2O_3功能化烧结助剂对硼酸铝基陶瓷的影响
    4.1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物相以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4.1.1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物相的影响
        4.1.2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4.2 引入Bi_2O_3的烧结动力学研究
    4.3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的力学/热学性能的影响
    4.4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的辐射屏蔽性能的影响
        4.4.1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的中子屏蔽性能的影响
        4.4.2 Bi_2O_3对硼酸铝基陶瓷的γ射线屏蔽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引入Gd_2O_3制备硼酸铝-硼酸钆复相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5.1 Gd_2O_3对复相陶瓷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5.1.1 Gd_2O_3对复相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5.1.2 Gd_2O_3对复相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5.2 Gd_2O_3对复相陶瓷的力学/热学性能的影响
    5.3 复相陶瓷的高温结构稳定性仿真模拟
    5.4 复相陶瓷的中子屏蔽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硼酸铝基泡沫陶瓷的可控制备与结构设计
    6.1 泡沫法制备硼酸铝泡沫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6.1.1 陶瓷料浆的电位、流变学研究
        6.1.2 硼酸铝泡沫陶瓷的微观结构
        6.1.3 硼酸铝泡沫陶瓷的耐压强度及导热系数
        6.1.4 模拟硼酸铝泡沫陶瓷用于核工质管道中子屏蔽/隔热
    6.2 泡沫法制备硼酸铝-硼酸钆复合泡沫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6.2.1 复合泡沫陶瓷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
        6.2.2 复合泡沫陶瓷的耐压强度及导热系数
        6.2.3 模拟复合泡沫陶瓷用于核工质管道中子屏蔽/隔热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本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MAB相Cr-Al-B体系三元层状硼化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MAB相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晶体结构和化学键
        1.2.2 合成与制备
        1.2.3 力学和电学性能
        1.2.4 抗氧化性能和热稳定性
        1.2.5 抗热震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
        1.2.6 MAB相材料的应用前景
    1.3 技术难题与研究思路
        1.3.1 技术难题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计算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 CrB陶瓷的制备
        2.2.1 CrB陶瓷粉体的合成
        2.2.2 CrB陶瓷块体的制备
    2.3 Cr-Al-B陶瓷粉体的合成
        2.3.1 Cr_2AlB_2粉体的合成
        2.3.2 Cr_4AlB_4粉体的合成
        2.3.3 二维CrB粉体的合成
    2.4 Cr-Al-B陶瓷块体的制备
        2.4.1 Cr_4AlB_4块体的制备
        2.4.2 Cr_4AlB_4/Cr_2AlB_2复合材料块体的制备
    2.5 物相与显微结构分析
        2.5.1 物相分析
        2.5.2 Rietveld晶体结构精修
        2.5.3 显微结构和成分分析
    2.6 性能测试
        2.6.1 密度
        2.6.2 硬度
        2.6.3 弹性性能
        2.6.4 弯曲强度
        2.6.5 断裂韧性
        2.6.6 压缩强度
        2.6.7 电阻率
    2.7 热稳定性和氧化实验
        2.7.1 热稳定性实验
        2.7.2 氧化实验
    2.8 吸波性能测试
    2.9 理论计算方法
        2.9.1 CrB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参数
        2.9.2 Cr_2AlB_2和Cr_4AlB_4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参数
第三章 CrB陶瓷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CrB粉体的合成与表征
        3.2.1 CrB粉体的合成
        3.2.2 Rietveld晶体结构精修
    3.3 CrB块体的制备与性能
        3.3.1 CrB块体的制备
        3.3.2 CrB力学性能的理论计算
        3.3.3 CrB的力学和电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r-Al-B陶瓷粉体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纯相Cr_2AlB_2粉体的合成与表征
        4.2.1 Cr_2AlB_2粉体合成工艺的前期探索
        4.2.2 纯相Cr_2AlB_2粉体的合成与显微结构
        4.2.3 Rietveld晶体结构精修
    4.3 新化合物Cr_4AlB_4的发现与晶体结构测定
        4.3.1 Cr_4AlB_4粉体的合成与相识别
        4.3.2 Cr_4AlB_4的晶体结构测定
        4.3.3 生成Cr_4AlB_4的可能反应路径
    4.4 二维Cr B粉体的合成与表征
        4.4.1 二维CrB粉体的合成与显微结构
        4.4.2 二维CrB的生成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r-Al-B陶瓷块体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Cr_4AlB_4块体的制备与性能
        5.2.1 Cr_4AlB_4块体的制备与形成机制
        5.2.2 Cr_4AlB_4的力学和电学性能
        5.2.3 强韧化机制
        5.2.4 损伤容限
    5.3 Cr_4AlB_4/Cr_2AlB_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5.3.1 Cr_4AlB_4/Cr_2AlB_2复合材料的制备
        5.3.2 Cr_4AlB_4/Cr_2AlB_2复合材料的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r_2AlB_2陶瓷粉体的热稳定性和氧化行为
    6.1 引言
    6.2 Cr_2AlB_2粉体的热稳定性
    6.3 Cr_2AlB_2粉体的氧化行为
        6.3.1 同步热分析
        6.3.2 氧化动力学
        6.3.3 物相组成分析
        6.3.4 显微结构和成分分析
        6.3.5 氧化机制
        6.3.6 热力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r_2AlB_2陶瓷粉体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7.1 引言
    7.2 Cr_2AlB_2粉体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7.2.1 吸波性能
        7.2.2 吸波机制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成果
    8.3 应用前景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纳米三氧化二锑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粒子及其表面改性研究概述
        1.2.1 纳米材料制备及其特性概述
        1.2.2 表面改性剂的概述与分类
        1.2.3 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方法
        1.2.4 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效果评价方法
    1.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概述
        1.3.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3.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1.3.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研究
        1.3.4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其它性能研究
        1.3.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分散性研究
        1.3.6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纳米Sb_2O_3颗粒表面的吸附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试样制备
        2.2.4 纳米Sb_2O_3颗粒的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硬脂酸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2 钛酸酯偶联剂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3 KH-560 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4 阳离子改性剂CTAB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5 单一改性剂在纳米Sb_2O_3颗粒表面吸附机理
        2.3.6 复合改性剂表面修饰纳米Sb_2O_3颗粒
        2.3.7 复合改性剂在纳米Sb_2O_3颗粒表面吸附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Sb_2O_3颗粒填充PBT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试样制备
        3.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表面特性的纳米Sb_2O_3颗粒对PBT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粒径的纳米Sb_2O_3颗粒对PBT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纳米Sb_2O_3/BPS/PBT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试样制备
        4.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散性定量表征方法
        4.3.2 不同表面特性的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3.3 不同粒径的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3.4 纳米Sb_2O_3颗粒在PBT基三元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定量评估
        4.3.5 混合体系分散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Sb_2O_3颗粒填充的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3 试样制备
        5.2.4 样品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Sb_2O_3的表面特性对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影响
        5.3.2 纳米Sb_2O_3的粒径对PBT基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影响
        5.3.3 纳米Sb_2O_3颗粒填充的PBT基复合材料降解产物分析
        5.3.4 PBT基复合材料在不同分散状态下的阻燃机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转移法的氧化铝陶瓷膜制备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膜分离技术
    1.2 陶瓷膜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陶瓷膜的种类
        1.2.2 常见的陶瓷膜材料
        1.2.3 陶瓷膜的改性
        1.2.4 低成本陶瓷膜
    1.3 陶瓷膜的应用
        1.3.1 污水处理
        1.3.2 海水淡化
        1.3.3 工业生产
        1.3.4 烟气过滤
    1.4 陶瓷膜的制备方法
        1.4.1 支撑体的成型方法
        1.4.1.1 注浆成型
        1.4.1.2 流延成型
        1.4.1.3 挤出成型
        1.4.1.4 模压成型
        1.4.1.5 相转化技术
        1.4.2 膜层的成型方法
        1.4.2.1 浸渍提拉法
        1.4.2.2 喷涂法
        1.4.2.3 转移法
    1.5 本论文的选题与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陶瓷粉体粒度分析
        2.3.2 料浆粘度的测定方法
        2.3.3 差式扫描量热法与热重分析
        2.3.4 陶瓷弯曲强度测试
        2.3.5 陶瓷膜形貌的表征方法
        2.3.6 陶瓷膜孔径的测试方法
        2.3.7 陶瓷膜孔隙率的测试方法
        2.3.8 陶瓷膜烧结线收缩的表征
        2.3.9 陶瓷膜物相的测定
        2.3.10 陶瓷渗透通量的测试方法
        2.3.11 陶瓷膜截留性能表征方法
第三章 支撑体的制备及改性
    3.1 引言
    3.2 纤维增强氧化铝支撑体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ZrO_(2(f))含量表征及作用机理
        3.3.2 ZrO_(2(f))含量及烧成温度对收缩率和孔隙率的影响
        3.3.3 ZrO_(2(f))含量及烧成温度对纯水通量和抗弯强度的影响
        3.3.4 造孔剂含量对强度及纯水通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移法制备陶瓷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转移法制备氧化铝陶瓷膜
        4.2.1 支撑体性能表征
        4.2.2 转移法的制备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浆料配方对预制膜性能的影响
        4.3.2 流延成型与转移过程的影响
        4.3.3 烧结过程的影响
        4.3.4 膜层厚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移法-共烧结制备大通量陶瓷膜
    5.1 引言
    5.2 共烧结陶瓷膜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支撑体的制备与表征
        5.3.2 预制膜中有机添加剂的影响
        5.3.3 膜层厚度的影响
        5.3.4 共烧结陶瓷膜的应用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陶瓷膜结构的优化设计与评价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支撑体的性能调控
        6.2.2 转移法膜层的表征
        6.2.3 膜通量随支撑体通量的变化
    6.3 膜内阻力分配的推导
    6.4 支撑体通量的设计方法
    6.5 陶瓷膜结构的评价方法
        6.5.1 评价支撑体与膜层匹配的判据
        6.5.2 渗透层阻力的计算
        6.5.3 中间层阻力的计算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
        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 隔膜材料
        1.3.1 锂电池对隔膜材料性能参数的要求
        1.3.2 微孔隔膜
        1.3.3 无纺布类隔膜
        1.3.4 聚合物类隔膜
        1.3.5 有机-无机复合隔膜
        1.3.6 固态电解质膜
    1.4 下一代高性能锂电池对隔膜性能要求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固态电解质涂层对隔膜性能影响
    2.1 引言
    2.2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样品的基础物理特性测试与结构表征
        2.2.3 样品的基础物理特性测试
        2.2.4 样品的力学性能分析
        2.2.5 样品的热学性能分析
        2.2.6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涂层厚度、涂层材料粒度单双面对隔膜的力学性能影响
        2.3.2 涂层厚度、涂层材料粒度及单双面涂布方式对隔膜的热稳定性能影响
        2.3.3 涂层厚度、涂层材料粒度及单双面涂布方式对隔膜的电化学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固体电解质涂覆隔膜提高金属锂负极的循环稳定性
    3.1 背景介绍
    3.2 实验过程
        3.2.1 LATP制备
        3.2.2 Al_2O_3@PE, LATP@PE, LLTO@PE的制备
        3.2.3 样品的表征
        3.2.4 电化学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的基本表征
        3.3.2 样品的Li-Cu电池性能
        3.3.3 样品的NCM811-Cu电池性能
        3.3.4 循环后样品拆解表征
    3.4 结论
第4章 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对过渡金属离子沉积行为影响
    4.1 引言
    4.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4.2.1 制备LATP涂层的PE隔膜(LATP @ PE)和Al_2O_3涂层的PE隔膜(Al_2O_3@PE)
        4.2.2 材料表征
        4.2.3 电极制备
        4.2.4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隔膜的形貌表征
        4.3.2 扣式半电池及全电池测试结果
        4.3.3 循环后样品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四、纳米Al_2O_3粉体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的改善(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氧化硅包覆活性氧化铝粉体的制备及高温相变行为研究[J]. 蒋豪丽,刘瑞婷,张建峰,韩晓莉,後藤孝. 河南科学, 2021(12)
  • [2]纳米Al2O3的制备、掺杂改性及应用进展[J]. 陈梦婷,孙佳麒,刘屈,胡思前,张玉敏. 化肥设计, 2021(05)
  • [3]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D]. 苗立锋.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1)
  • [4]无机超细粉体改性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进展[J]. 杨永钰,高婷婷,田朋,徐前进,刘坤吉,宁桂玲. 无机盐工业, 2021(06)
  • [5]石墨烯/铁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对含能组分的催化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D]. 张婷. 西北大学, 2021(12)
  • [6]中子屏蔽/隔热一体化硼酸铝基陶瓷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设计[D]. 罗瀚. 武汉科技大学, 2021
  • [7]MAB相Cr-Al-B体系三元层状硼化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海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8]纳米三氧化二锑在PBT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及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D]. 康成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9]基于转移法的氧化铝陶瓷膜制备与结构优化[D]. 朱霨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10]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性能研究[D]. 闫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0(02)

标签:;  ;  ;  ;  ;  

纳米Al_2O_3粉体的制备及热稳定性的提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