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以高科技走向世界

春兰:以高科技走向世界

一、春兰:以高科技向全球扩张(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1](2020)在《设计创客教育的场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全球创客文化和民主化设计创新快速发展,设计创客及其教育已成为当下关乎创新主体未来认知的重要命题。设计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的缺失,致使“创客”概念频现泛解乃至误解的窘境。设计创客教育的发展系统更是处于混沌和茫然状态,设计创客教育活动及空间建设出现盲目跟风、千篇一律的发展状态,设计创客教育资源的碎片化、同质化现状需要被统整与改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系统性研究课题。本研究立足于设计创客的内在发展需求和特点,结合当下设计学科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设计创客教育的核心是场域构建,在场域中面向社会和未来,深挖自我潜能,开发自身知行合一的智性学习能力;综合社会学、教育学、建筑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以及对场域内涵、经验借鉴、抽象模型、实践范式的探索,运用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定性定量分析、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其本质、特性、价值及影响,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与场域发展相关的可借鉴经验,并结合实证研究提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核心理念、构建原则、影响因素和实践策略;构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本土化的跨学科的理论支撑,论证场域中设计创客教育相关因素的复杂关联,以创客空间为教育载体和基础,探究符合设计创客主体心理特点和行为需求的特定发展逻辑;基于设计创客教育场所精神和文化指向,剖析其相对独立的微型社会创新空间结构内涵,通过场域模型构建学习环境来支持设计创客心智发展,并实证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社群、造事、物技、场境、域流”五个设计维度,提炼出场域内部的人群、创造性活动的教育行为、场域内物的存在与技的关联、设计创客教育实施的空间载体、场域内的无形存在与能量循环等具体内容;经过“愿景提出—资源整合—载体建设—迭代更新—网络集群”五个实施阶段来发展场域原型和场域生态系统,提出场域间协同发展的基本路径;根据场域抽象模型,实施高校、企业和社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差异性发展的三个案例项目,归纳出高校产学研驱动型、企业产业链驱动型和社区共创驱动型的本土化发展模式。本研究最终形成具有生长性、有能量和关系明确的设计创客教育场域探索,改变缺乏系统理论支撑的现状,改善当下设计创客教育有场无域、有场所无精神的境况,对接设计创新、设计创业、设计扶贫、传统工艺振兴、社区更新和开环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培育更多具备设计创客素养的未来人才,为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智性转变和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廖雅珍[2](2017)在《普京治下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发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重大的实践问题。尽管落后国家的政府和社会都有着强烈的现代化诉求和愿望,但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并不多。那些深陷经济现代化陷阱的国家如何回到正确的现代化道路上,那些仍在经济现代化道路上苦苦探索的国家如何成功到达彼岸,这些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们的目光。俄罗斯市场化转型之后,先是陷入现代化停顿之中,后又走上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现代化之路,迄今为止,发展过程并不顺利。尽管经济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经济结构畸形,创新动力不足,高度能源依赖和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俄罗斯。如何理解和认知俄罗斯当前的经济现代化道路,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是写作本论文的出发点。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经济现代化是其中的重要维度,并决定着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其他维度现代化的进程和方向。界定和度量经济现代化是展开具体分析的前提。为此,在分析现代化的内涵和厘清经济现代化的模式的基础上,对度量经济现代化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对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演化过程进行初步的全景式扫描,是论文第三章的工作。这里首先探讨了俄罗斯转型后经济现代化停顿问题,以及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是如何内生于当时的俄罗斯社会政治环境的,初步讨论了俄罗斯经济现代化水平和发展状况的衡量问题。从一般标准看,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发展并不顺利,还存在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内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内容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展开。之后,论文从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实践条件出发分析了俄罗斯未来的政策选择问题。最后讨论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经验与教训的启示。基于上述逻辑,论文在围绕普京政府主导的俄罗斯经济现代化问题展开论述时,形成以下篇章结构。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经济现代化及俄罗斯现代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与问题,详细阐述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70-80年代的“新现代化理论”和80年代以后的发展经典经济现代化理论。并论述俄罗斯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的进展与问题;提出本文的结构安排、理论分析工具、创新之处和不足。第2章主要介绍经济现代化的理论。首先,介绍经济现代化内涵,详细阐述的经典经济现代化、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和综合经济现代化理论;其次,从理论模式和经验模式上看待经济现代化的模式,进而得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政府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同的结论;再次,从经济增长、经济进步和经济转型三个指标(具体的分指标是历史的、变化的)建立经典经济现代化、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和综合经济现代化的模型;最后,从政府主导机制(政府强度和政府自主性)、发育良好的公民社会和有利的外部环境探讨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有效运行的条件。第3章介绍俄罗斯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的概况。首先,介绍俄罗斯经济现代化演进历程——暂时中断、启动和实施阶段;其次,探讨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和政府主导的具体表现。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包括建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三方面内容。政府主导具体表现在由政府制定经济现代化战略、经济现代化方案、主导产业和为了使这些战略方案主导产业能顺利实施,俄罗斯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制度建设营造威权的政治环境;再次,量化分析俄罗斯经济现代化水平,发现俄罗斯并没有完成经典经济现代化、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和综合经济现代化,主要是经济进步指标较差;最后,分析俄罗斯选择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主要考虑应对2008金融危机和实现强国梦想,可行性主要是考虑传统文化、普梅经济政治成就、发育不良的市场经济的影响。第4章分析普京治下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进一步看,经济增长粗放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和能源利用率的较低;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俄罗斯依赖能源出口贸易,贸易竞争力低,创新绩效不明显;在经济结构上,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伪升级”、产业内部不合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较高)、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资源配置的主导方错位等问题。第5章从政府主导机制、公民社会和俄罗斯外部环境等三方面分析俄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进展缓慢的原因。首先,低效的政府主导机制表现在政府强度(包括政府理性和政府自主性)不足和自律不够。其中,政府理性不足一方面表现为政治精英中对经济现代化的目的、手段、速度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俄罗斯将国防工业作为主导产业,但国防工业在促进就业、技术进步上都未达到预期状态。政府自主性不足主要体现在政府被自然资源和国防工业利益集团“俘获”,在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国家战略、研发投入、资金对利益集团的倾斜间接影响创新部门,造成研发人员流失、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等问题。政府自律不够,自我约束能力差,腐败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其次,俄罗斯公民社会与经济现代化融合度较低,公民社会发育迟缓,无法为市场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在创造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上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再次,不利的外部环境,一是受到美欧的制裁,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二是在后苏联空间内,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对俄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不是很明显,且俄过于明显的政治意图让其他成员国心存不安,俄罗斯寄希望于通过欧亚经济联盟达到与美欧抗衡的目的很难达到;三是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利于其经济复苏和发展。第6章从提高政府主导机制有效性、营造竞争性市场环境,发展创新经济、建立公民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4方面构建俄罗斯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的未来政策选择。首先,加强政府能力建设和协调控制各利益集团提高政府主导机制的有效性;其次,通过培育、促进要素流动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积极发展创新经济,摆脱对能源的依赖;再次,通过壮大中产阶层和培育公民文化加快公民社会的发展;最后,俄罗斯需要在各方利益契合的基础上处理好与美欧、欧亚经济联盟、中国的关系。第7章介绍俄罗斯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启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合理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加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积极外交,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障良好的外部环境。

王辉[3](2016)在《中国IT企业国际化测度要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IT领域。我们可喜地看到,很多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依据自身发展战略,已经开始了国际化道路,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企业国际化才刚刚起步,已经遇到了很多风险和问题,比如亏损严重、文化与制度差异、贸易壁垒等,这些都说明,中国企业国际化并不会一帆风顺,道路崎岖坎坷是必然的。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IT企业走在了最前列,其中有成功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急需要总结提炼,为后续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带来参考和启迪,因此,如何测度中国IT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采取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是主体。定性研究主要目的是找出适合中国IT企业国际化测度的关键指标体系,这里的研究分为:文献追踪(第二章和第四章)、个人实践(第六章)、问卷调查(第五章)、案例研究(第六章)等,用于找出主要测度因素集。定量研究主要目的是确定中国IT企业国际化的因素并建立模型,这里的研究分为:案例测度分析(第五章)、主要测度变量的统计分析(第五章)、通过统计回归和检验得到最终的因素、建立新的8因素蛛网模型(第五章)、选择六个典型IT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第六章),以此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发现了不同的国际化路线,从而提出相关策略与建议。本文包含八个章节。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内容的宏观背景,介绍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状况,引出本文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内容的意义所在,向读者展示了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结构,然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概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各学者在企业国际化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发达国家学者关于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比如国际贸易的理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其次,对发展中国家学者在相关企业国际化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对阶段性发展理论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综述。最后,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结果,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做了比较,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三章对全球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主线,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对三次科技革命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随后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历程进行了介绍,通过起步阶段、强化阶段以及高速发展阶段三个时期,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第四章对现阶段国际上主要的企业国际化测量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的发展也进行了回顾,尤其是对n因素的蜘蛛网模型的阐述尤为详细,为后文中国IT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章对中国IT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整体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随后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了中国IT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要素。最终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内外部的8个因素对企业国际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国家政府,在制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针策略时,要综合考虑,全面评价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加有效,建立并优化了新8因素的蛛网模型。第六章是案例分析部分,挑选了中国六家IT企业作为案例对其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且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各案例的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新n因素蛛网模型的计算,发现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国际化发展历程,有着差异化很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而国际化发展的结果也就差距很大。第七章是政策建议部分,根据上文研究内容将中国IT企业国际化历程中体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有条理的指出中国IT企业国际化过程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给予了解决问题、推动企业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和观点,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国际化之路出谋划策。本文的主要创造性工作:(1)根据亲身经历企业在海外的经营管理、销售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实战经验,从理论高度,选择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几个IT企业进行深度解剖,形成中国企业国际化要素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分析;(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调查进行分析提出了新8因素蛛网模型;(3)精心选择了六家IT企业,采用新8因素蛛网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了中国IT企业国际化的三种路线及优劣势;(4)据此提出中方外派资源能力、海外本地化资源能力、研发能力这三个关键点,这三点决定了中国IT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高低;(5)对政府政策建议外,着重提出了 IT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海外人才培养等7条具体措施。

倪尧[4](2013)在《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文中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城市发展资源在城际间流动迅速,以资源禀赋为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正逐渐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多数城市开始寻求营销型策略来实现城市的“再发展”。城市重大事件因其在城市经济转型、社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升级、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显着加速助推效应,成为新时代各大城市发展青睐的有效战略工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市场化相融合,城市间竞争更加激烈,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因此,对重大事件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助推效应大多与城市土地利用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政策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利用其综合影响力,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优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焦点。在对城市重大事件的研究中,从微观层面,特别是城市内部辖区尺度上,探讨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仍然非常缺乏。因此,将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探究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发生机理,建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的新视角,从而为城市经济转型、功能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首先分析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重大事件在全球化和城市发展转型中的重要推动效应,并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具体架构。根据背景和意义分析,本文确立的研究框架为:将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测度,研究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浅层”和“深层”的影响效应,并深入探讨影响发生的机理,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揭示我国在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实证研究中的不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一直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点,但在城市发展新阶段,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都应有所突破和创新。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围绕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的主题,构建了一个“两圈两维”的分析框架,即直接影响圈、间接影响圈;经济环境效应维度、政治社会学的机理分析维度。第三章,首先分析了世博会对城市发展中经济增长、政府管理、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明确这些影响最直接的改变大部分都源自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其次,分析了开埠、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特别市设立、浦东开发等历史重大事件在上海市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推动效应。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典型案例——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概况及对城市的综合影响,包括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形态拓展,以及城市的经济规模扩张与人口分布变化等。第四章,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世博会的直接影响圈(世博园区)内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工业、仓储、居住用地的置换迅速,尤其是大量工业、仓储用地转向城市绿地、商业、商务和文化用地等;土地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增大,均衡度有所提高,用地形状更加规则,集聚度明显增大。第五章,以重点用地类型——工业用地为对象,采用景观指数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世博园区的间接影响圈(中心城区)内工业用地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具有缓慢增长到某一点后又不断减少(先增后减)、向外迁移、多核心集聚的特征;工业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为,在世博背景下包括级差地租、交通运输、集聚效益和政策规划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第六章,在城市扩张及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锡尔系数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法,从区县尺度来分析世博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世博期间,园区选址与建设,基础设施、人口与产业郊区化、产业升级以及环境保护的加强影响了上海市域的城市空间结构;各区县人均经济差异与地均经济差异明显扩大,且伴随各区县用地结构调整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与环境耦合规律。第七章,从政治社会学视角探讨了世博会影响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研究表明:政权力、资本力和社会共治力构成了城市演化的主要力量,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果是三方合力共同形成的。上海世博会影响土地利用的利益冲突和博弈直接体现在政治号召“举国体制”下的各方配合和世博园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举国体制确保“后墙不倒”的前提下,城市政府协调、规划让步、社区单位与居民理性配合等实现了各方利益的非零和博弈。第八章,提出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政策启示。研究表明,城市在选择重大事件作为战略措施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与之对应。事前要进行科学评估、明确目标、合理定位,尤其是要将重大事件的定位与城市发展相契合;事中主要落实执行因重大事件而产生的规划调整,改变“大拆大建”思路而发展“2.5产业”,推动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调整;在事后,要突破经济窘境,寻求文化、生态功能转型的新路径。

倪小宁[5](2009)在《长春考泰斯汽车零部件企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篇文章重点研究了长春考斯泰汽车零部件公司在结合境外母公司的先进技术、适应本土化产品需求等基础上,立足其在国内成功发展的经验,吸取境外公司参与的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在市场营销模式中的先进经验,为了使本企业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环境、扩大市场份额,而对本公司的营销模式的改进提出的一些意见。首先,回顾了国有、合资及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外发展史和在我国汽车行业中的发展历程,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其次,研究了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主要竞争模式、营销模式的现状,以及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营销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然后,以企业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长春考泰斯公司营销策略实际操作过程,对比分析公司产品在营销方案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本土企业与境外企业存在的差异,并对因此而使一些项目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在境外公司参与的合资或独资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规避建议。

丁源[6](2007)在《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设立行为的战略特征研究 ——以移动通信企业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发生变化,研发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反映出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新特征。本文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有权特定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范式、动态战略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为理论依据,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移动通信行业中四个典型跨国公司的案例,来探索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设立行为的战略特征。在探讨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政策、市场等背景的基础上,按照初始条件的不同,把四个跨国公司的案例分成两组进行详细的分析。经过抽象处理与分析,得出了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三个行为方式:没有研发,适应性开发,应用开发与基础研发并重。根据三个行为方式的特征,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行为有以下几个主观动机:市场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生产支持与产品改进,人才与科技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相应地,跨国公司在华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导向的战略:产品导向战略,市场导向战略,资源导向战略。通过分析,得出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设立的行为方式与其战略导向之间存在动态对应关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和地区化战略的辨证关系,认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目标与地区化路径是相辅相成的,论文将区位的资源特性纳入资源基础理论中分析,提出了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存在交互作用的观点。

秦冬梅[7](2006)在《美国宇能科技集团在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美国宇能科技集团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在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华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跨国公司国际化发展趋势、中国的投资环境、美国宇能科技集团的内部条件对美国宇能科技集团在华发展策略的影响,探讨了其在华的发展策略。论文重点研究了美国宇能科技集团在华的投资区域选择策略、进入策略、经营策略和技术研发策略等问题。美国宇能科技集团作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其在华发展目前仅仅是序幕,中国日益开放和优化的投资环境,是机遇也是挑战。美国宇能科技集团在华如何获得进一步发展,如何拓展其国际化发展道路,不仅对其本身,同样也对其它高科技中小型企业及我国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集团国际化方向发展,以及我国各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亢晓昉[8](2005)在《中国家电行业营销战略探讨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整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这些字眼在二十一世纪,充斥着世界的方方面面,世界因此而联系得更加紧密起来,全球化的洪流不可逆转。营销战略的确立,已成为家电行业在未来确立自己独特地位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目前,在中国家电行业,人们更多是从各个家电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出发去进行分析,在战略中也多是沿用波特所说的“低成本、差异化、集中”战略,并且多是孤立的运用,要做到低成本竞争,就难以做到产品的差异化。但中国家电行业的情况历来比较复杂,企业发展良莠不齐,因此,这三种战略不能说就是其中哪一种就一定最好;抑或是单纯从营销角度去考虑营销战略,错把营销战术当作是营销战略实施,还鲜有人们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去尝试进行营销战略选择的研究。 事实上,中国家电行业经过二十几年来的发展,从最初的引进生产线、消化吸收国外技术起步,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已基本形成了生产、科研、检测、零部件生产配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了完整的行业价值链,具备了国际竞争的实力。但中国家电行业近几年在国内市场出现了疲软,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也暴露了整个行业的一些缺陷。在核心技术、国际品牌、星级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上的缺乏,注定中国家电业的营销仍在低水平的策略阶段徘徊,也说明了中国家电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潜力仍有待挖掘,中国家电行业的价值链亟待重新整合。 本文则旨是沿袭这一思路,以期能运用行业价值链这一分析工具,对中国家电行业营销战略的选择做出有益探索。通过分析中国家电行业的内外环境及自身优劣势;比较中国家电行业传统价值链与新型价值链,从而提出中国家电行业整合后的价值链模式;并通过对比国内家电企业及跨国家电巨头在国内的市场营销,最后提出了通过“技术、品牌、分销、服务”这几个方面的战略调整,避开过去过分依赖价格营销手段的被动局面,来寻求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从而打造出中国家电行业整体的竞争优势,培养中国家电行业整

张凯[9](2005)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工业是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性工业。作为汽车工业中最为重要一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走规模经济道路,向企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以促进信息流动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获取竞争优势。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可以充分利用集群化整合优势,把握市场机会,形成优越的市场竞争地位。不仅使所在地区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而且使那些真正能经受经济波动的考验、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集群成为在相关产业领域中引领世界潮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能否发展好那些扎根于国内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外向型企业集群,已成为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地位的重要问题。为此,企业集群成为近年来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参与《玉环县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课题组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发展特征,指出了汽车零部件与整车企业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企业集群的汽车零部件技术、产品价值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研究我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和世界汽车零部件发展存在的差距。在实际考察玉环县汽车零部件发展情况后,对其企业集群进行SWOT分析,研究技术发展状况和企业集群的组织与管理状况,论文建立了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总体竞争力评价模型。论文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理论,在掌握玉环县汽车零部件发展大量实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演绎归纳法,结合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理论分析和中国汽车零部件国情提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要进行产业链资源整合,企业集群向全球采购方向发展,并要以联合、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将加速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理论的实施和运用,给具有我国特色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黄彤彤[10](2005)在《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的多,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占主导地位的品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脱离了本土化的特征,迅速趋于国际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赴山东青岛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曾指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名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希望全国有更多的名牌走向世界。我国要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培育更多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引导和鼓励海尔等优秀大企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争创世界顶级品牌。 随着我国加入WTO,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和众多世界知名品牌进行竞争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做好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利用WTO成员国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大力利用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将我国的产品尤其是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做得更大更强。可以说,进行品牌国际化经营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早与迟、快与慢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真正被世界所认同的国际品牌。而且,中国企业在品牌营销策略和品牌管理技术方面与国外优秀企业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企业打造属于中国的国际品牌任重道远的背景下,研究探讨企业品牌国际化经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我国品牌国际化问题,尤其对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策略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正是这些原因促使我完成了这篇论文。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品牌国际化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策略。本文共分五章:首先对品牌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品牌的含义、品牌资产以及品牌形象塑造等内容;然后对品牌国际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并提出了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意

二、春兰:以高科技向全球扩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兰:以高科技向全球扩张(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创客教育的场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民主化创新与创客思潮
        1.1.2 研究思考:时代响应、模式转变与系统探寻
        1.1.3 研究意义:教育场域视角的开放设计创新范式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及在本文的界定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4 研究趋势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步骤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关键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关键点
    本章小结
第2章 场域内涵: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理论研究基础
    2.1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概念阐述与特性分析
        2.1.1 本质性探讨:设计共创分享的情境系统
        2.1.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物理载体及多样性存在
        2.1.3 场域中的创客文化精神关联及教育比较
    2.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认识论基础
        2.2.1 设计的群体创新视角:场域理论与场所精神
        2.2.2 教育学认识基础:情境学习、知识建构与网络联通
        2.2.3 经济学认识基础:长尾理论与共享经济
        2.2.4 心理学认识基础:马斯洛需求理论与环境心理学
    2.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价值认知
        2.3.1 教育转型——孕育设计创客教育特质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
        2.3.2 空间重构——重构符合设计创客教育发展的空间模式与形式
        2.3.3 创客经济——推动设计驱动的产业发展和小微经济集群创新
        2.3.4 个人发展——实现设计创客的创新范式转变与个人智性发展
    本章小结
第3章 场域启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经验借鉴与实证研究
    3.1 国际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3.1.1 美国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相关经验
        3.1.2 德国和英国的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相关经验
        3.1.3 日本的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相关经验
        3.1.4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国际经验的三种典型模式研究
    3.2 中国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发展经验
        3.2.1 中国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发展现状和模式经验
        3.2.2 中国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典型案例分析
    3.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发展需求及现状问题实证研究
        3.3.1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相关发展问题及成因分析
        3.3.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实证调研设计与分析
        3.3.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调研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场域网络:设计创客教育场域范畴及网络模型建构
    4.1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内在发展逻辑及理念
        4.1.1 创造即学习:设计创客实践共同体理念
        4.1.2 设计创客思维导向与心智发展
        4.1.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逻辑模型构建
    4.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五维因子构成
        4.2.1 场域的“社群”维度
        4.2.2 场域的“造事”维度
        4.2.3 场域的“物技”维度
        4.2.4 场域的“场境”维度
        4.2.5 场域的“域流”维度
    4.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生态系统建立与内部协同发展
        4.3.1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生态系统发展
        4.3.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创新
    本章小结
第5章 场域实践: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系统实施方法及案例实践
    5.1 企业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实践
        5.1.1 场域理念发展
        5.1.2 案例实践过程
    5.2 社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实践
        5.2.1 场域理念发展
        5.2.2 案例实践过程
    5.3 高校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实践
        5.3.1 场域理念发展
        5.3.2 案例实践过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总结讨论
    6.2 论文研究局限
    6.3 未来研究愿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论文撰写期间对国内外专家的访谈记录(部分)
附录2 设计创客教育调研问卷(受众调研版)的数据统计分析

(2)普京治下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经济现代化及俄罗斯现代化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与问题
        1.2.1 经济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论
        1.2.2 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共识及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结构安排与基本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3.3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经济现代化: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经济现代化内涵
        2.1.1 广义经济现代化
        2.1.2 狭义经济现代化
    2.2 经济现代化的模式
        2.2.1 经济现代化理论模式
        2.2.2 经济现代化经验模式
    2.3 经济现代化的衡量指标
        2.3.1 评价指标原则和指标体系
        2.3.2 经济现代化水平评价模型
    2.4 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及其有效运行的条件
        2.4.1 高效能政府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政府作用机制
        2.4.2 发育良好的公民社会
        2.4.3 有利的外部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特质
    3.1 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政府主导作用的内生化
        3.1.1 转型后经济现代化的停顿与社会对政府作用的需求变化(1992-2000)
        3.1.2 普京主导重新启动俄罗斯经济现代化进程(2000-2008)
        3.1.3 经济现代化的实施阶段(2008—至今)
    3.2 俄罗斯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及表现
        3.2.1 俄罗斯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的目标
        3.2.2 俄罗斯经济现代化政府主导的表现
    3.3 俄罗斯政府主导经济现代化水平测量
        3.3.1 经典经济现代化水平
        3.3.2 第二次经济现代化水平
        3.3.3 综合经济现代化水平
    3.4 俄罗斯选择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的原因
        3.4.1 直接原因: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
        3.4.2 根本原因:强国梦想
        3.4.3 政府主导的可行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当前存在的问题
    4.1 经济增长方式偏离经济现代化要求
        4.1.1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低
        4.1.2 能源使用效率低
    4.2 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4.2.1 经济增长对能源依赖严重
        4.2.2 贸易能源化特征明显,竞争力不足
        4.2.3 创新绩效低
    4.3 经济结构难有新突破
        4.3.1 产业结构失衡
        4.3.2 收入分配失衡
        4.3.3 资源配置主导方错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普京治下经济现代化进展迟缓的原因
    5.1 低效的政府主导机制
        5.1.1 政府理性不足
        5.1.2 政府自主性不足
        5.1.3 政府自律不足
    5.2 公民社会与经济现代化融合度较低
        5.2.1 公民社会的服务功能不明显
        5.2.2 公民社会对政府权力制衡有限
    5.3 不利的经济现代化外部环境
        5.3.1 大国关系:美欧对俄制裁及其影响
        5.3.2 后苏联空间:欧亚经济联盟进程缓慢
        5.3.3 全球经济发展缓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未来政策选择
    6.1 提高政府主导机制的有效性
        6.1.1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
        6.1.2 协调控制各利益集团
    6.2 营造竞争性市场环境,发展创新经济
        6.2.1 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6.2.2 培育竞争性市场机制
        6.2.3 发展创新经济,摆脱能源依赖
    6.3 加快公民社会的发展
        6.3.1 壮大中产阶级
        6.3.2 培育参与型公民文化
        6.3.3 加强政府对公民社会的引导
    6.4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4.1 协调大国关系
        6.4.2 协调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6.4.3 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俄罗斯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对中国的启示
    7.1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1.1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7.1.2 加强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现代化
    7.2 保障良好的外部环境
        7.2.1 做好大国外交关系
        7.2.2 做好周边外交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中国IT企业国际化测度要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发达国家的企业国际化基础理论
        2.1.1 国际贸易的理论
        2.1.2 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3 投资领域的企业国际化理论
        2.1.4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2.2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国际化理论
        2.2.1 阶段性发展理论
        2.2.2 后发优势理论
        2.2.3 特定优势理论
        2.2.4 边际产业理论
        2.2.5 汇率促进企业国际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及对中国IT企业国际化的启示
第三章 全球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研究
    3.1 西方企业国际化历程
        3.1.1 第一次科技革命
        3.1.2 第二次科技革命
        3.1.3 第三次科技革命
    3.2 中国企业国际化历程
        3.2.1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起步阶段
        3.2.2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强化阶段
        3.2.3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第四章 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
    4.1 西方理论界对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
        4.1.1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的跨国化指数
        4.1.2 苏利文五因素模型
        4.1.3 威尔士和罗斯坦瑞尼的六因素模型
    4.2 中国理论界对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
        4.2.1 鲁桐的国际化蛛网模型
        4.2.2 国际化n因素蛛网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IT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
    5.1 现有理论模型的测量不足分析
        5.1.1 西方测度模型的分析结果
        5.1.2 中国测度模型的分析结果
        5.1.3 中国IT企业国际化成功的定性因素分析
    5.2 外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变量及样本的选取
        5.2.2 定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5.3 内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变量描述
        5.3.2 定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5.4 中国IT企业国际化新8因素模型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IT企业国际化案例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案例研究设计及案例选取标准
        6.1.2 资料来源
        6.1.3 资料分析方法
    6.2 案例分析
        6.2.1 案例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2.2 案例2:海尔集团
        6.2.3 案例3:四达时代通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6.2.4 案例4:联想集团有限公司
        6.2.5 案例5:阿里巴巴
        6.2.6 TCL 公司
        6.2.7 案例比较
        6.2.8 中国IT企业的三种国际化路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IT企业国际化问题对策建议
    7.1 中国IT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2.1 提升政府在企业战略制定方面的指导作用
        7.2.2 为企业国际化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7.2.3 加大在财政、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7.2.4 加强企业海外投资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
        7.2.5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发挥政府指导与调控作用
    7.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明晰战略定位,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7.3.2 注重培育国际化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
        7.3.3 有效控制各类风险,提高直接投资决策效率
        7.3.4 加强企业间联合,提升跨国经营的层次与实力
        7.3.5 促进跨文化融合,积极履行企业海外社会责任
        7.3.6 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和政策
        7.3.7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架构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1 全文总结
        8.1.2 研究启示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索引
图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新阶段
        1.1.2 重大事件:城市发展助推器的效应愈发明显
        1.1.3 我国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1.1.4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日渐深入
        1.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架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架构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城市重大事件的研究进展
        2.1.1 城市重大事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1.2 城市重大事件对城市的综合影响
    2.2 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
        2.2.1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2.2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2.3 土地利用理论的研究进展
    2.3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
        2.3.1 对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的影响
        2.3.2 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2.3.3 重大事件对土地经济的影响
    2.4 文献述评与研究切入点
    2.5 本章小结
3 世界博览会与上海城市发展背景特征
    3.1 作为城市重大事件的世界博览会
        3.1.1 世界博览会概况
        3.1.2 世博会的影像作用
    3.2 上海市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3.2.1 上海开埠:租界的缘起与发端
        3.2.2 太平天国运动:难民潮下的“华洋混居
        3.2.3 设立上海特别市:动荡中的“大上海计划”
        3.2.4 浦东开发:改革开放的“东进战略”
    3.3 作为新世纪影响上海的重大事件——上海2010年世博会
        3.3.1 上海世博会概况及其影像
        3.3.2 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土地系统的综合影响
        3.3.3 世博会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世博园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4.1 “直接影响圈”范围和研究方法
        4.1.1 上海世博园区概况
        4.1.2 研究方法与数据
    4.2 世博园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结构分析
        4.2.2 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分析
        4.2.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上海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间接影响圈”范围和研究方法
        5.2.1 上海中心城区概况
        5.2.2 数据方法
    5.3 指标测算和Logistic回归结果呈现
        5.3.1 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
        5.3.2 Logistic回归结果
    5.4 讨论
        5.4.1 上海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的特征
        5.4.2 中心区工业用地演变的驱动机制
        5.4.3 世博会对工业用地演变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世博期间上海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环境效应分析
    6.1 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与职究单元划分
        6.1.2 研究数据和方法
    6.2 世博期内上海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6.2.1 建成区扩张
        6.2.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3 世博期内市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与环境效应分析
        6.3.1 人均经济差异分析
        6.3.2 地均经济差异分析
        6.3.3 环境效应分析
    6.4 城市土地经济产出和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分析
        6.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6.4.2 2006年区县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
        6.4.3 2010年区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耦合关系
    6.5 结论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机理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7.1 城市重大事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机理
        7.1.1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利用类型的影响
        7.1.2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7.1.3 重大事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影响
    7.2 城市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机理的行为分析
        7.2.1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划分
        7.2.2 城市社会因素的行为分析
    7.3 城市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素冲突与博弈分析
        7.3.1 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的社会因素的行为冲突
        7.3.2 征地各方的利益诉求与博弈策略
        7.3.3 上海世博会视角下的三种力量博弈策略
        7.3.4 重大事件影响土地利用机理的博弈解决策略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重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策略选择
    8.1 重大事件:城市发展的新战略工具
    8.2 因势利导:特定时代与政治经济背景的产物
        8.2.1 重大事件是城市在特定阶段的决策
        8.2.2 重大事件是特定政治经济背景的产物
    8.3 扬长避短:基于重大事件的土地利用策略分析
        8.3.1 科学评估重大事件的效用
        8.3.2 明确重大事件的战略目标
        8.3.3 重大事件定位要与城市发展相契合
        8.3.4 推动“2.5产业”的发展
        8.3.5 准确借鉴发展经验
    8.4 城市更新:基于重大事件的后续利用视角
        8.4.1 场馆后续利用面临窘境
        8.4.2 以文化生态功能转换寻求突破
        8.4.3 土地利用管理的选择导向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长春考泰斯汽车零部件企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企业简介
        1.1.2 企业的主要产品
        1.1.3 企业的主要客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汽车行业发展状况
        2.1.1 国际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2.1.2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2.2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状况
        2.2.1 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历程
        2.2.2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前景
        2.3.1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3.2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趋势
第3章 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模式研究
    3.1 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态势
    3.2 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模式
        3.2.1 竞争模式
        3.2.2 营销模式
    3.3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模式
        3.3.1 竞争模式
        3.3.2 营销模式的现状
        3.3.3 营销模式的发展方向
第4章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4.1 市场环境分析
        4.1.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4.1.2 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状况
        4.1.3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机会分析
    4.2 竞争环境分析
        4.2.1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价格竞争
        4.2.2 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非价格竞争
第5章 长春考泰斯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5.1 竞争对手的现状与威胁
        5.1.1 竞争对手的现状
        5.1.2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威胁分析
        5.1.3 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
    5.2 考泰斯公司SWOT 分析
        5.2.1 优势(Strength)
        5.2.2 劣势(Weakness)
        5.2.3 机会(Opportunity)
        5.2.4 威胁(Threat)
第6章 长春考泰斯公司营销模式选择
    6.1 考泰斯公司市场营销模式总结
        6.1.1 企业市场占有情况
        6.1.2 考泰斯公司营销战略和目标
    6.2 考泰斯公司营销策略调整建议
        6.2.1 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6.2.2 营销策略调整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6)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设立行为的战略特征研究 ——以移动通信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研究
        1.2.2 战略管理的研究进展
        1.2.3 针对典型跨国公司的研究
        1.2.4 对文献的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方法的选择
        1.3.2 案例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理论依据与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2.1.1 跨国公司
        2.1.2 研发机构
        2.1.3 设立行为
        2.1.4 战略特征
    2.2 理论依据
        2.2.1 跨国公司理论
        2.2.2 战略管理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行业选择依据
        2.3.2 移动通信行业背景
        2.3.3 案例选择与资料组织
        2.3.4 案例分析的逻辑
        2.3.5 效度与信度
    2.4 本章小结
3 第一组案例分析
    3.1 摩托罗拉
        3.1.1 摩托罗拉初始条件分析
        3.1.2 摩托罗拉在华发展分析
        3.1.3 摩托罗拉在华研发分析
        3.1.4 小结
    3.2 诺基亚
        3.2.1 诺基亚初始条件分析
        3.2.2 诺基亚在华发展分析
        3.2.3 诺基亚在华研发分析
        3.2.4 小结
    3.3 本章小结
4 第二组案例分析
    4.1 三星
        4.1.1 三星初始条件分析
        4.1.2 三星在华发展分析
        4.1.3 三星在华研发分析
        4.1.4 小结
    4.2 NEC
        4.2.1 NEC 初始条件分析
        4.2.2 NEC 在华发展分析
        4.2.3 NEC 在华研发分析
        4.2.4 小结
    4.3 本章小结
5 设立行为的分析
    5.1 行为特征的解释
        5.1.1 时间维度的行为特征
        5.1.2 区位维度的行为特征
        5.1.3 功能维度的行为特征
    5.2 行为方式分析
        5.2.1 行为方式的归纳
        5.2.2 行为方式的比较
    5.3 主观动机分析
        5.3.1 信息的获取与利用
        5.3.2 生产支持与产品改进
        5.3.3 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5.4 本章小结
6 战略特征的讨论与理论启示
    6.1 战略导向及其行为特征
        6.1.1 产品导向战略
        6.1.2 市场导向战略
        6.1.3 资源导向战略
        6.1.4 战略导向转变路径与行为特征的变化
    6.2 理论启示
        6.2.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与全球化战略
        6.2.2 全球化与地区化的辨证关系
        6.2.3 资源观的区位优势
    6.3 本章小结
7 拓展性认识与对策建议
    7.1 拓展性认识
        7.1.1 行业因素的影响
        7.1.2 区位特征反映的功能特征
        7.1.3 拓展性认识
    7.2 对策建议
        7.2.1 我国政府的对策
        7.2.2 我国企业的对策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美国宇能科技集团在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
        1.2.1 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1.2.2 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策略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2章 宇能公司在华发展概述
    2.1 中国宇能概况
    2.2 宇能公司在华发展现状
        2.2.1 宇能公司在华投资的动机分析
        2.2.2 宇能公司在华发展历程
    2.3 宇能公司在华发展述评
        2.3.1 投资项目
        2.3.2 投资方式
        2.3.3 投资区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宇能公司在华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全球经济环境
        3.1.1 经济全球化
        3.1.2 跨国经营本土化
    3.2 中国的投资环境
        3.2.1 中国的经济状况
        3.2.2 基础设施
        3.2.3 劳动力素质
        3.2.4 关于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法规
        3.2.5 外贸和外汇管理
    3.3 中国加入WTO 对跨国经营的影响
    3.4 与宇能公司相关的产业政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宇能公司在华发展的内部条件
    4.1 产品及其竞争能力
        4.1.1 陶瓷金属润滑油添加剂及润滑油脂
        4.1.2 其他项目的推广
    4.2 产品在华的营销状况
    4.3 竞争对手的状况
    4.4 产业链的影响
    4.5 技术创新能力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宇能公司在华发展策略
    5.1 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
    5.2 宇能公司在华发展策略
        5.2.1 本土化资源配置策略
        5.2.2 归核化策略
        5.2.3 战略联盟策略
        5.2.4 市场营销策略
        5.2.5 低成本策略
        5.2.6 技术研发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对我国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制定提供的借鉴
    6.3 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8)中国家电行业营销战略探讨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状况
    1.1 家电行业的产业特性
    1.2 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 我国家电行业的SWOT分析
    2.1 我国家电行业所处全球化经济背景
    2.2 我国家电行业的优势及劣势
    2.3 经济全球化、加入WTO为我国家电业带来的机遇与威胁
第三章 我国家电行业价值链分析
    3.1 价值链的概念
    3.2 价值链的内涵
    3.3 我国家电行业价值链分析
第四章 我国家电行业基于价值链整合的营销战略选择
    4.1 跨国公司在中国家电市场的营销态势
    4.2 我国家电行业营销战略的调整
    4.3 我国家电行业整合价值链后的营销战略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承诺书

(9)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企业集群的概念与内涵
    1.3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现状
        1.3.1 企业集群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3.2 企业集群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3.3 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简要评述
    1.4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分析
    2.1 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企业集群特征
        2.1.1 分级供应体系的模块化集群发展
        2.1.2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增强
        2.1.3 零部件企业结构优化发展和企业集群发展
        2.1.4 生产精益化、敏捷化,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工厂数字化
        2.1.5 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电子商务应用逐渐广泛
    2.2 汽车零部件与整车企业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2.3 企业集群的汽车零部件技术特征
        2.3.1 通用化
        2.3.2 模块化
        2.3.3 产品电子化智能化
        2.3.4 产品环保化
        2.3.5 轻量化
        2.3.6 开发数字化全球化
        2.3.7 信息交换网络化
    2.4 汽车零部件产品价值结构的企业集群发展趋势
    2.5 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结构的企业集群发展趋势
第3章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分析
    3.1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
        3.1.1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基本情况
        表3-1 我国主要汽车零部件分类销售情况表
        表3-2 我国主要省市汽车零部件企业产销情况表
        表3-3 产业集中度
        3.1.2 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市场竞争秩序
        3.1.3 我国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发展分析
    3.2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体分析
        3.2.1 市场潜力
        3.2.2 企业核心竞争力
        3.2.3 产业链的形成
        3.2.4 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与销售渠道
    3.3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模式
        3.3.1 发展模式的结构
        3.3.2 发展模式的特点
    3.4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5 我国汽车零部件与国外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差距
        3.5.1 数量上的差距
        3.5.2 产品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3.5.3 研制开发能力上的差距
        3.5.4 生产供应方式方面的差距
        3.5.5 配套关系上的差距
第4章 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理论分析
    4.1 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发展潜力分析
        4.1.1 企业集群的地方硬件环境分析
        4.1.2 企业集群的地方软环境分析
    4.2 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分析
    4.3 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内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分析
        4.3.1 劳动力市场状况
        4.3.2 人才素质
        4.3.3 人才流动
        4.3.4 社会资本
    4.4 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内的价值链分析
        4.4.1 价值链与价值系统
        4.4.2 价值链与核心能力
        4.4.3 全球价值链
    4.5 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内部竞争分析
        4.5.1 竞争状态
        4.5.2 集群结构
        4.5.3 企业战略
第5章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分析
    5.1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总体概况
    5.2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 SWOT分析
        5.2.1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分析
        5.2.2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的劣势分析
        5.2.3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的机会分析
        5.2.4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的威胁分析
    5.3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技术发展状况研究
        5.3.1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技术、工艺比较研究
        5.3.2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科技竞争力分析
    5.4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5.4.1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经营与管理研究
        5.4.2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价值链研究
        5.4.3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分析
        5.4.4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5.5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总体竞争力评价
        5.5.1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产业调查统计
        5.5.2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产业调查分析
        5.5.3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竞争力评价模型
第6章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方向
    6.1 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趋势
        6.1.1 国际国内市场趋于统一
        6.1.2 零部件配套市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机构调整
        6.1.3 零部件售后市场的内在性质发生变化
    6.2 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产业链资源整合
        6.2.1 零部件工业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
        6.2.2 适应整车发展速度提高技术要求
        6.2.3 精益制造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唯一的出路
    6.3 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的全球采购发展趋势
    6.4 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进行联合兼并收购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关于品牌的基本理论
    1.1 品牌的含义
    1.2 品牌资产
        1.2.1 品牌资产的含义
        1.2.2 为消费者提供价值
        1.2.3 为企业提供价值
    1.3 品牌形象塑造
        1.3.1 品牌形象塑造的含义
        1.3.2 品牌形象塑造的原则
        1.3.3 品牌形象塑造的策略
2 品牌国际化的相关概念
    2.1 品牌国际化的基本含义
    2.2 品牌国际化的基本模式
        2.2.1 标准品牌国际化
        2.2.2 模拟品牌国际化
        2.2.3 “标准”品牌本土化
        2.2.4 体制决定国际化
    2.3 品牌国际化战略
        2.3.1 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2.3.2 品牌国际化的机会
        2.3.3 品牌国际化的障碍
3 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企业品牌发展的历史回顾
    3.2 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的必要性分析
        3.3.1 我国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3.3.2 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战略
4 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分析
    4.1 国际产品策略
        4.1.1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4.1.2 调整产品适应各细分市场
    4.2 国际化品牌命名与标识设计策略
        4.2.1 对国际知名品牌名称来源的分析
        4.2.2 对我国知名品牌名称的分析
        4.2.3 我国国际化品牌的命名原则
        4.2.4 国际化品牌标识设计的问题和途径
    4.3 国际化品牌定位策略
        4.3.1 品牌定位的意义
        4.3.2 我国品牌定位的不足之处
        4.3.3 国际化品牌定位的策略
    4.4 国际广告策略
        4.4.1 关于标准化和地方化的讨论
        4.4.2 全球计划、当地执行
        4.4.3 实施国际化广告创意的原则
    4.5 面向全球化的品牌管理策略
        4.5.1 品牌的法律保护
        4.5.2 品牌危机管理
        4.5.3 面向全球的品牌管理模式
5 我国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5.1 时间问题
    5.2 规模问题
    5.3 声誉问题
    5.4 时机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春兰:以高科技向全球扩张(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创客教育的场域构建研究[D]. 张鑫.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2]普京治下政府主导型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D]. 廖雅珍. 辽宁大学, 2017(02)
  • [3]中国IT企业国际化测度要素的实证研究[D]. 王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4]城市重大事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效应及机理研究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D]. 倪尧. 浙江大学, 2013(12)
  • [5]长春考泰斯汽车零部件企业营销策略研究[D]. 倪小宁. 吉林大学, 2009(09)
  • [6]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设立行为的战略特征研究 ——以移动通信企业为例[D]. 丁源. 河海大学, 2007(05)
  • [7]美国宇能科技集团在华发展策略研究[D]. 秦冬梅. 吉林大学, 2006(10)
  • [8]中国家电行业营销战略探讨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整合研究[D]. 亢晓昉. 山西大学, 2005(07)
  • [9]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实证研究[D]. 张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4)
  • [10]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研究[D]. 黄彤彤.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春兰:以高科技走向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