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内核是集成的下一个演变

嵌入式内核是集成的下一个演变

一、嵌入式内核是集成的下一步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刚华[1](2020)在《基于FPGA嵌入式内核的AODV协议半物理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通信网络在网络组网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移动自组织网络作为无线通信网络的重要分支,得到了各个应用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对于移动自组织网络(Ad Hoc网络),网络层协议在网络路由建立和网络维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标签式区域导航技术”项目需求为依托,开展基于FPGA嵌入式Cortex-A9内核的Ad Hoc网络层AODV路由协议的半物理仿真研究,为Ad Hoc网络节点间的顺利组网提供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积累,同时根据Ad Hoc网络节点间建立的通信链路为后续的高精度测距数据提供传递通道,目前主要的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网络层AODV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协议的运行机制,根据其工作特点进行了基于Zc706开发板的硬件电路设计。电路综合映射后得到的硬件配置文件可用于后续系统引导文件的制作,完成Zc706开发板上可编程逻辑资源的初始化,为嵌入式Linux系统启动提供硬件平台支持。2.对基于FPGA的嵌入式内核编译和嵌入式应用开发环境配置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开展了基于Ubuntu系统的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Boot Loader引导文件,保障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在Zynq开发板平台上的正常启动和运行;移植、编译了Linux内核镜像文件,生成了设备树文件,配置了文件挂载系统,具备了在此嵌入式软硬件系统平台上进行应用开发的基本条件。3.本文基于自主编译的FPGA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环境,对无线网卡的驱动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和移植,然后在Zc706上安装和配置了无线网卡,并对网卡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无线网卡可实现对外正常的数据交互和通信业务,从而保障了后续路由协议的半物理仿真研究工作。4.课题中开展了FPGA嵌入式软硬件平台对AODV路由协议的半物理仿真工作,对AODV协议的软件架构进行梳理和设计,完成了AODV协议源代码在FPGA嵌入式系统环境下的移植、编译和测试工作。半物理仿真结果表明:运行AODV协议的终端需要几毫秒的时间来完成节点的建立,节点建立后,节点终端间可以相互进行路由发现并建立通信链路,完成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建立和节点间的相互通信。通过NS2软件实现了对该协议的第三方软件环境下的性能验证,得到了不同预设条件下自组网的拓扑结构和节点间的端到端时延。

王富盛[2](2020)在《基于安卓上下位机结构的线切割CAD/CAM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电火花线切割作为非传统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工工艺、切割材料研究等微观研究方面有较为长足的发展,但在控制方式上仍停留在PC与运动控制卡的固有组合。随着智能制造、5G工厂等新概念的提出,用新技术新思维促进电火花线切割加工与新概念结合对未来整个电火花线切割行业有重要意义。在工厂趋无人化、高自动化的背景之下,终端远程控制是实现智能工厂的重要途经,Android移动终端自问世以来因其友好的人机交互体验,极具包容的开源社区成功构建嵌入式领域最大生态圈。在5G通信技术全面布局的时代,Android移动终端将会最直观获取相关技术支持,利用Android平台辅助实现电火花线切割运动控制,对线切割行业整体发展有重要探索意义。本文采用上下位机结构将电火花线切割运动控制实现分为两大部分,以拥有友好人机交互性能的Android移动端为上位机,具有强大硬件控制功能的STM32芯片为下位机,共同构建完整的运动控制体系。上位机致力于人机交互功能研究,集工程图绘制、代码输出、与下位机交互等功能于一体,下位机部分重点研究状态检测、代码解析、轨迹规划、步进电机进给、线切割电压检测等运动控制核心问题。Android上位机利用Open GL ES技术完成图形绘制及编辑功能,通过蓝牙通信技术解决了对下位机数据交互及控制。本课题针对人机交互关键技术,数据存储关键设计,数据交互具体实现做了详尽的阐述。下位机结合GRBL数控核心算法,研究了数据串口通信,G代码解析,中断控制,前瞻算法轨迹规划,多步进电机联合控制,线切割断电回退等问题,根据STM32硬件实现原理,详细介绍了双轴立式电火花线切割机床运动控制核心技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研究,成功验证了Android对电火花线切割运动控制的可行性。结合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特点,上位机能够实现CAD绘图功能,同时利用蓝牙通信技术与下位机硬件控制系统实现信息交互;下位机部分完成了以STM32芯片为核心的下位机运动硬件控制,集G代码解析、插补、轨迹规划、步进电机驱动功能于一身。同时在上下位机预留相关拓展接口,以期实现更全面的电火花线切割控制功能。

吴岛[3](2020)在《IEEE1687标准在图像处理IP上的应用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对更小更纤薄电子产品的追求及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当代So C芯片也在朝着尺寸更小、功能更多的方向发展,IC设计公司为降低芯片成本、缩短开发时间,IP核复用技术被大规模应用在So C上,然而由于这些IP核往往来自于不同的供应商,有着不同的测试需求,访问和测试这些IP变得十分困难,原本的测试协议(IEEE1149.1标准)逐渐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测试需求,IEEE1687标准从被定义开始就是为了解决IP中嵌入式器件的访问测试难题,该标准开发了一种通过IEEE 1149.1标准下的测试访问端口(TAP)访问嵌入式仪器的方法,从而无需定义嵌入式仪器本身,解决了嵌入式仪器芯核的访问测试问题。针对目前在测试过程中对嵌入式仪器测试访问比较困难这一问题,本文以IEEE1687标准为基础,结合可测试性理论,对一款具有5.6万触发器的图像处理IP进行了可测试性设计与实现,并通过仿真验证证明了IJTAG网络(IEEE1687标准)对嵌入式器件进行访问测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围绕图像处理IP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分析IEEE1149.1标准、IEEE1500标准及IEEE1687标准的基本工作原理,对比这三种标准间的区别和联系。分析IEEE1687标准带来的新变化及其对可测试性设计的影响。(2)根据图像处理模块的基本信息和测试要求,从整体上进行可测试性设计分析,确立测试方案并实现测试电路的插入。(3)分析图像处理模块中插入的SIB结构与工作原理,着重分析IJTAG网络的配置方法及在不同测试模式下IJTAG网络的配置过程。(4)分析影响测试时间和测试覆盖率的因素,通过修改测试结构或工具配置等多种优化手段,提升测试覆盖率、降低测试时间,并对ATPG工具生成的测试向量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IEEE1687标准设计架构下能够通过IJTAG网络来配置IP中的数据寄存器等测试资源,实现扫描路径的选择和灵活切换,完成了在不同测试需求下的测试配置,验证了测试电路功能的正确性及方案的可行性,同时本设计实现了99.92%的固定故障(Stuck-at Fault)测试覆盖率和99.42%的转换故障(Transition Fault)测试覆盖率,满足了既定的测试要求,对工业界的同类测试设计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邹稳[4](2020)在《工业数据采集网关的研制及其在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从现今全球范围看来,能源问题已是重中之重,世界都在提倡节能环保。而从能源的消耗量方面上看来,企业耗能大,浪费多等问题无疑为社会造成了负担,同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企业不能仅靠提高设备利用率或降低能耗来节约资源,而应该对这些设备进行监控与管理,将能源的计划和消耗信息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因此,研制一套应用在能源管理系统的中的工业数据采集网关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目前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工业现场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并结合能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实际功能需求,本文对用于工业现场实时数据数字化采集、传输和监控的数据采集网关进行了研发。所设计的工业数据采集网关以ARM Cortex-A8嵌入式内核的微控制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基于Linux系统利用以太网媒体访问控制器、高速模拟量转换器和RS232、RS485通信等器件实现高效和可靠的多类型数据采集和多方式的数据传输,并创新性的将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数据加密、远程监控和升级维护等新颖功能集成其中。本文的主要工作具体分为如下几点:(1)网关硬件设计,包括核心控制器外围电路,数据采集电路、数据上传电路等。(2)网关软件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存储、远传、远程运维等。(3)数据的本地分析处理和数据存储、通讯的加密算法优化研究。(4)网关在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将其应用于能源管理系统中,可以实现对现场设备状态和实时数据的获取,再通过具有统一数据通信接口的数据采集平台对原有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能源管理系统对运行数据、能耗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成本分析。

潘庆甫[5](2019)在《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视觉是利用感光元件代替人类视觉对目标进行感知与分析的一项技术。双目立体视觉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由不同位置的两台相机经过平移或者旋转来拍摄同一场景,通过计算空间点在两幅图像中的视差,来获取空间点的三维坐标值。双目立体视觉模拟人类双眼来进行判断与处理,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在位姿检测与控制、非接触测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论文首先在深入研究双目立体视觉的基础上,确定相机成像模型中的四个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建立了双目立体视觉的测距模型;采用张正友标定法并借助Matlab标定工具箱进行标定实验;为把非共面且行对准的图像平面校准成共面且行对准,借助Visual Studio 2015 Enterprise下的OpenCV进行立体校正实验;针对SIFT算法的特征点维数过高,维数过高可能会导致匹配速度慢和占用更多的储存空间,并且随着匹配点数目的增多,错误匹配的概率可能会增大,本文优化了特征点的维数,使其由原来的128维降为现在的64维,实验表明,优化后的SIFT算法的运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利用Visual Studio 2015 Enterprise下的OpenCV使用BM算法进行立体匹配与测距实验。其次利用Visual Studio 2015 Enterprise下的Visual C#设计并实现了上位机软件,该上位机软件基本实现了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系统的各个部分功能,分别为登录功能、图像采集功能、相机标定功能、邻域处理功能、特征匹配功能、立体校正功能、立体匹配与测距功能。最后研制了一种基于S3C2440的硬件平台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平台的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系统。系统硬件部分由微处理器S3C2440和其外围硬件设备组成,软件部分由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和应用程序组成。图[64]表[6]参[61]。

周甜[6](2019)在《NoC封装扫描链设计及嵌入式内核测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片上网络(Network-on-Chip,NoC)是在片上系统(System-on-Chip,SoC)上借鉴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分布式资源节点模式,并使用分组交换和路由进行通信,提供了良好的并行通信和处理能力。NoC从体系结构上很好地解决了SoC总线架构带来的许多问题,是下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趋势。但随着集成在NoC上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数量的剧增,相应功能也就变得复杂多样,使得对NoC的测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有效的测试技术和优化方法就迫在眉睫。本文针对NoC测试问题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开展研究,主要从测试规划和封装扫描链设计两方面进行研究,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如何实现多约束条件下测试时间优化是目前片上网络测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正弦余弦算法(Sine-cosine algorithm,SCA)的NoC测试规划优化方法。采用专用测试访问机制(Test access mechanism,TAM)的并行测试方法,在满足功耗、引脚约束的条件下,建立测试规划模型,对NoC进行测试。通过群体围绕最优解进行正弦、余弦的波动,以及多个随机算子和自适应变量进行寻优,达到最小化测试时间的目的。在ITC’02测试基准电路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粒子群算法(PSO)、多宇宙算法(MVO)能够获得更短的测试时间。其次,针对IP核的测试时间与测试封装扫描链存在直接关系,为了最小化测试时间,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混沌蜻蜓算法(CDA)的嵌入式核测试封装扫描链设计方法。由于封装扫描链设计(WSCD)问题是非连续的,利用整数编码改善了蜻蜓算法(DA),使其适合于WSCD问题。为了增加种群多样性,防止陷入局部最优,将混沌策略引入DA。此外,将涉及特定知识的修复操作符添加到DA中。由于它是一种群体智能的方法,改进的DA有望有效地解决NP难问题。实验结果与ITC’02测试基准电路相比,显示了CDA与其他算法相比的优越性。

李文锋[7](2018)在《基于低功耗蓝牙传输的电位型嵌入式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电位型传感器由于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分析、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穿戴式检测等领域。从20世纪初期M.Cremer对H+选择性响应的玻璃电极研究以来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离子选择电极。近年来,随着材料,半导体,低成本制造技术,物联网与无线通信技术的进展,电位型传感器更多的向智能化、小型化方向发展。基于目前电位型传感器的发展现状,结合嵌入式低功耗蓝牙无线传输技术,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低功耗蓝牙传输的电位型嵌入式无线传感监测系统。该系统具备低功耗功能,使用3.3V纽扣电池供电,使用带BLE功能的安卓手机或平板电脑作为数据接收端,实现了传感电位的无线实时读取。该监测系统分为硬件部分和嵌入式软件部分。监测系统硬件部分由电位型传感器与蓝牙数据采集板组成。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嵌入式片上系统(SoC)芯片CC2541作为监测系统主控制器,选择CA3140A作为电位放大器,设计了相关电路,实现了系统实时电位采集功能。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电压放大模块电路设计,电源模块电路设计,控制传输部分电路设计,主控制器外部晶振电路设计,以及用于数据收发的板载天线设计。监测系统软件部分,成功搭建了 IAR Embedded Workbench、蓝牙协议栈等在内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各部分功能程序,达到传感数据实时更新要求。软件部分程序设计主要包括:嵌入式初始化程序设计,功耗管理程序设计,定时任务程序设计,数据读取与转换程序设计,数据发送程序设计。使用精密稳压电源与数字万用表对监测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本监测系统对电位变化能够实时快速响应,电位采集范围0-0.75V,电位输出范围0-5.3V,电位测量值可精确到0.001V,对同一电位测量波动±0.0004V,抗噪性能优良。使用pH复合电极对pH变化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本系统对pH变化能够实时快速响应,可用于pH的实时监测。将本系统应用于猪血清中L-半胱氨酸的无线动态检测,使用数字万用表同步记录,得到两条动态响应一致曲线,进一步表明本蓝牙监测系统可实现电位型传感信号的快速实时监测。本文设计开发的电位型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结构精简,体积仅为一元硬币大小,便于携带,使用纽扣电池供电,无需外接电源,可在野外使用,已成功应用于pH的实时监测、猪血清中L-半胱氨酸的动态检测,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朱胜银[8](2018)在《基于ARM的印章识别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印章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减轻伪造印章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开展印章自动识别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以往系统识别率低、适应性差、体积大,本文从识别算法和硬件平台两个角度考虑,研究了基于ARM的印章识别系统。从印章图像的形状特征和图像局部特征点出发,重点研究了基于Krawtchouk矩不变量和基于SIFT匹配特征的两种印章识别算法。首先,根据印章结构形状特点构造出4阶Krawtchouk矩并形成特征向量,然后在欧氏距离下与Zernike矩对比分析了其识别性能;此外,在原有SIFT算法的基础上从代数、几何角度提出多重匹配特征的识别方法,利用印章图像SIFT特征点匹配构造出印章识别的特征向量,并分析了这两种方法在印章旋转、模糊等实际情况下的识别性能。系统采用支持向量机实现印章真伪鉴别,为了使识别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将遗传算法引入到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中,使其能够确定出最佳分类面。设计了基于ARM的嵌入式印章识别系统。该系统将ARM11作为核心处理单元,搭载了ZC301摄像头及显示报警设备。识别系统对Linux内核中有关摄像头、USB等硬件驱动模块进行定制,最终搭建了识别系统的软硬件平台。系统利用V4L2模块进行印章图像采集,通过GPIO口实现对蜂鸣器、LCD等设备的控制,建立交叉编译环境并成功将识别算法移植到ARM11处理器中。为了便于操作管理,设计了ARM端与PC端进行交互式通信的识别管理界面。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Krawtchouk矩在相对欧氏距离下的类间类内散度比是Zernike矩的2.93倍,能有效反映印章图像特征;基于SIFT的匹配特征算法能有效解决印章在旋转、模糊等多种情况下的识别问题,在印章笔划加粗仅5%时仍然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并且在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下达到了93.5%的良好识别率。整个识别系统设计灵活、占用空间小、功耗低。

韩星越[9](2017)在《100G DP-QPSK相干光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高清电视、视频点播、IPTV等新型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网络流量和网络带宽的需求日益增长,100G DP-QPSK相干光通信系统正在大规模的商用。为了使100G DP-QPSK光信号相干检测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光通信系统中,能更大程度上增大网络通信能力,本文对100G DP-QPSK光信号相干检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影响相干光接收性能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并着重对其中的高精度时钟技术和高速ADC校准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在硬件平台上完成了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光信号相干检测的基本原理,论证了高精度时钟技术和超高速ADC技术对于100G DP-QPSK光信号相干检测的重要性,并重点研究了高精度时钟技术和超高速ADC技术,为高精度时钟方案的设计以及超高速ADC校准算法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2)在分析100G DP-QPSK光信号相干检测平台中时钟需求的基础上,针对超高速ADC的参考时钟,分析比较了三种高精度时钟方案的仿真及测试结果,确定基于自适应闭环控制的时钟方案具有精度高、实现简单的特点,运用此方案解决了超高速ADC参考时钟的问题。(3)对时间交织ADC的三种失配效应(失调失配、增益失配、时间失配)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这三类失配效应的来源和特征,研究了每种失配效应对应的校准原理,提出了针对本课题中64G ADC的校准算法,最后进行了实际的校准测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4)在100G DP-QPSK光信号相干检测硬件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该硬件平台的控制软件。采用近端回环、远端回环以及光信号接入等测试方案对该平台的软硬件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00G DP-QPSK光信号相干检测平台的硬软件功能和性能都满足了要求。

穆鹏[10](2017)在《ZigBee与蓝牙组合通信方式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方便更安全的生活方式将成为发展的主流,智能家居应运而生。由于智能家居的市场广泛、前景光明,因此很多厂商加入到智能家居的研究当中。智能家居包括的内容很多,像是对家居设备的控制以及对家居环境进行监控等等。在无线技术快速发展下,ZigBee、蓝牙等无线通信模块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中。本文以ZigBee模块、蓝牙模块和USB摄像头为终端设备,采集相关的家居信息,以ARM处理器为核心,分析处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保存到SQLServer数据库中,在网站中显示家居信息,也可以点击相关设备的控制按钮,通过ARM处理器将相关控制命令发送给相应的设备进行控制,并且USB摄像头可以采集视频数据,在网站中实时显示出来。本系统通过构建ZigBee和蓝牙的异构网络实现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ZigBee终端节点采集数据传递给ZigBee协调器,蓝牙设备也采集相关数据,通过设计出异构网络数据帧,将ZigBee协调器和蓝牙设备采集到的信息封装成相应的数据帧格式,然后通过串口传给ARM处理器,ARM处理器根据数据帧标识判断是哪种设备采集的数据,之后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将其保存到对应的数据表中;本系统移植了 unixODBC和FreeTDS,使得能够在Linux下访问Windows主机上的SQLServer数据库,同时利用ASP.NET平台下的C#语言完成网站的设计;在视频监控中,使用了 V4L2和Epoll机制完成视频数据采集,移植X264库完成视频数据编码,移植oRTP库完成视频数据传输,最后在浏览器中内嵌VLC播放器的ActiveX插件实现了视频数据的接收显示。在本文最后测试了相关功能,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

二、嵌入式内核是集成的下一步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入式内核是集成的下一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嵌入式内核的AODV协议半物理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移动自组织网络定位技术现状
    1.3 网络层协议及半物理仿真技术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第2章 网络层AODV协议和FPGA嵌入式技术
    2.1 网络层路由协议的分类和特点
    2.2 AODV路由协议运行机制的分析
        2.2.1 AODV协议综述
        2.2.2 AODV协议信息帧格式
        2.2.3 AODV协议工作机制
    2.3 基于FPGA的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技术
    2.4 嵌入式FPGA开发板Zc706 概述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Zc706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移植
    3.1 基于Zc706进行嵌入式应用设计
    3.2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3.3 硬件电路设计与fsbl、bits文件
        3.3.1 Zc706硬件工程的建立
        3.3.2 硬件电路IP核参数的设置
        3.3.3 嵌入式系统fsbl和 bits文件的生成
    3.4 Boot Loader系统引导文件的实现
    3.5 Linux内核镜像文件的编译
        3.5.1 Linux内核的发展
        3.5.2 Linux内核的移植安装
        3.5.3 Linux内核的裁剪编译和镜像文件的生成
    3.6 设备树dtb文件的设计
        3.6.1 Device tree概述
        3.6.2 设备树dts文件的实现
        3.6.3 设备树dtb文件的实现
    3.7 根文件系统的建立
        3.7.1 根文件系统的介绍
        3.7.2 Busybox的编译安装
        3.7.3 Dropbear的安装配置
        3.7.4 制作uramdisk.image.gz文件
    3.8 SD卡格式的修改
    3.9 小结
第4章 无线网卡相关驱动的设计编译与功能测试
    4.1 无线网卡的选型
        4.1.1 无线网卡的介绍
        4.1.2 无线网卡的选择
    4.2 无线网卡相关驱动的配置和编译
        4.2.1 USB驱动的编译
        4.2.2 网卡驱动文件的修改设计
        4.2.3 网卡驱动文件的编译移植
    4.3 无线网卡的测试
        4.3.1 无线网卡的工作信息
        4.3.2 无线网卡的功能测试
    4.4 小结
第5章 AODV协议代码的改进和仿真测试
    5.1 内容框架
    5.2 AODV协议源代码的架构
    5.3 Aodv-uu源代码的改进
        5.3.1 用户层代码的设计修改
        5.3.2 内核层代码的设计修改
    5.4 Aodv-uu源代码编译和仿真测试
        5.4.1 用户层文件的编译
        5.4.2 内核层文件的编译
        5.4.3 Aodv-uu代码的仿真测试
    5.5 NS2对aodv-uu代码功能的验证
        5.5.1 NS2软件的介绍和安装
        5.5.2 建立aodv-uu仿真模型库
        5.5.3 NS2 对嵌入式aodv-uu代码功能的验证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安卓上下位机结构的线切割CAD/CAM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火花线切割系统发展概况
    1.3 电火花线切割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线切割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线切割系统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行文结构
第二章 线切割运动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1 电火花线切割系统
        2.1.1 电火花线切割系统构成
        2.1.2 运动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2.2 基于Android平台为上位机的优势及开发环境搭建
        2.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2.2 常见嵌入式系统解析
        2.2.3 Android平台的选择及开发平台搭建
    2.3 基于STM32芯片为运动控制芯片的选型及开发环境搭建
        2.3.1 STM32芯片简介
        2.3.2 型号选择及开发环境搭建
    2.4 系统交互设计案
        2.4.1 系统整体功能实现
        2.4.2 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2.4.3 核心控制芯片功能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ndroid的上位机CAD/CAM功能构建
    3.1 软件需求分析
    3.2 上位机软件概要设计
        3.2.1 上位机软件总体功能结构
        3.2.2 数据存储及接口设计
    3.3 详细设计与实现
        3.3.1 操作界面设计
        3.3.2 绘图点拾取
        3.3.3 图形绘制及编辑
        3.3.4 代码生成及传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TM32的下位机运动控制研究
    4.1 下位机系统面向过程开发总体框架
    4.2 系统底层功能模块使用原理解析
        4.2.1 核心控制芯片STM32功能架构
        4.2.2 系统的通信交互设计
        4.2.3 定时器与脉冲
    4.3 下位机整体软件架构解析
    4.4 插补算法与前瞻算法解析
        4.4.1 插补算法
        4.4.2 前瞻算法
    4.5 电压变化与运动控制
        4.5.1 切割速度的自适应调节
        4.5.2 短路应急回退
    4.6 电机运动控制及脉冲分配
        4.6.1 中断与限位
        4.6.2 脉冲与运动控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火花线切割运动控制系统调试研制实例
    5.1 上位机运行效果
    5.2 下位机实际效果
    5.3 整体系统测试效果展示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IEEE1687标准在图像处理IP上的应用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IEEE1687标准及应用分析
    2.1 IEEE1687标准
        2.1.1 基本的IJTAG片上架构
        2.1.2 IJTAG描述语言
        2.1.3 IJTAG可移植性分析
        2.1.4 IJTAG网络的重配置
    2.2 IEEE1149.1标准
    2.3 IEEE1500标准
    2.4 三种标准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处理模块的测试方案及流程
    3.1 图像处理模块简介
        3.1.1 图像处理模块的功能架构简介
        3.1.2 图像处理模块的代码质量检查及综合
    3.2 DFT设计规划
        3.2.1 DFT设计整体方案架构
        3.2.2 MBIST测试架构及实现流程
        3.2.3 扫描链测试架构及实现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JTAG网络的设计实现与分析
    4.1 SIB结构与工作原理
        4.1.1 SIB结构分析
        4.1.2 SIB工作原理
    4.2 MBIST及 Scan相关的IJTAG网络结构
        4.2.1 MBIST IJTAG网络结构
        4.2.2 Scan IJTAG网络结构
    4.3 不同测试模式下IJTAG网络的配置过程及对比
        4.3.1 存储器内建自测试
        4.3.2 扫描压缩模式测试
        4.3.3 低功耗移位模式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FT设计优化
    5.1 ATPG设计介绍
    5.2 测试时间优化
        5.2.1 配置扫描链长度
        5.2.2 硬件默认模式
        5.2.3 优化TDR的物理位置
    5.3 ATPG测试故障覆盖率的优化
        5.3.1 插入测试点
        5.3.2 提升abort_limit
        5.3.3 其余覆盖率提升手段
    5.4 测试向量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工业数据采集网关的研制及其在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网关研究现状
        1.2.2 能源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架构
第2章 工业数据采集网关总体设计
    2.1 网关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
    2.3 网关的硬件层设计方案
    2.4 网关的软件层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数据采集网关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3.2 硬件开发环境介绍
    3.3 核心控制板的设计
        3.3.1 核心控制器芯片介绍
        3.3.2 核心控制器外围电路设计
    3.4 数据采集通信模块
        3.4.1 CAN总线通信模块
        3.4.2 RS485总线通信模块
        3.4.3 以太网接口模块
    3.5 其它模块的设计
        3.5.1 外围电源模块设计
        3.5.2 存储扩展模块
        3.5.3 数据加密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数据采集网关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相关简介
        4.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结构
        4.1.2 相关标准通信协议
    4.2 网关软件总体框架
        4.2.1 网关软件需求框架
        4.2.2 网关软件功能框图
    4.3 网关软件进程关系图
        4.3.1 进程关系及通讯方式说明
    4.4 网关进程详细设计
        4.4.1 守护进程
        4.4.2 数据存储/处理进程详细设计
        4.4.3 下行进程详细设计
        4.4.4 上行进程详细设计
        4.4.5 运维进程详细设计
        4.4.6 数据加密进程详细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采集网关在能耗管理平台的应用
    5.1 能耗管理平台系统构建
        5.1.1 能耗管理平台基本介绍
        5.1.2 能耗管理平台硬件结构
    5.2 能源管理平台的实际应用展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2 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简介
    2.1 相机成像模型
        2.1.1 针孔相机模型
        2.1.2 双目相机模型
    2.2 成像模型中的四个坐标系
    2.3 双目立体视觉测距原理
        2.3.1 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组成
        2.3.2 双目立体视觉测距模型
    2.4 张正友标定法
    2.5 相机标定实验
    2.6 立体校正
    2.7 立体校正实验
    2.8 本章小结
3 特征匹配与测距
    3.1 SIFT算法描述
        3.1.1 尺度空间的构建
        3.1.2 极值点检测
        3.1.3 极值点梯度
        3.1.4 生成特征描述子
        3.1.5 关键点匹配
    3.2 SIFT算法的优化
    3.3 立体匹配与测距
        3.3.1 立体匹配原理与分类
        3.3.2 立体匹配的步骤
        3.3.3 立体匹配的性能评价
    3.4 立体匹配与测距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上位机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库概述
    4.2 登录功能
    4.3 图像采集功能
    4.4 相机标定功能
    4.5 邻域处理功能
    4.6 特征匹配功能
    4.7 立体校正功能
    4.8 立体匹配与测距界面功能
    4.9 本章小结
5 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系统设计
    5.1 系统的硬件架构
        5.1.1 系统主控制器
        5.1.2 电源电路
        5.1.3 JTAG调试电路
        5.1.4 复位电路
        5.1.5 图像采集电路
        5.1.6 图像显示电路
        5.1.7 实验实物图
    5.2 系统的软件架构
        5.2.1 Bootloader启动过程
        5.2.2 启动嵌入式内核(kernel)
        5.2.3 植根文件系统
        5.2.4 设备驱动
        5.2.5 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NoC封装扫描链设计及嵌入式内核测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oC概述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概述
第二章 NoC测试相关理论基础
    §2.1 拓扑结构
    §2.2 路由器
    §2.3 路由算法
    §2.4 NoC测试相关技术
        §2.4.1 内建自测试技术
        §2.4.2 扫描设计
        §2.4.3 边界扫描设计
        §2.4.4 测试壳设计
        §2.4.5 重用NoC测试
        §2.4.6 利用专用TAM进行测试
    §2.5 性能评估
    §2.6 ITC’02测试基准电路
第三章 基于正弦余弦算法的NoC测试规划研究
    §3.1 概述
    §3.2 问题的描述
    §3.3 SCA算法
    §3.4 基于正弦余弦算法的测试规划
        §3.4.1 算法编码
        §3.4.2 算法描述
    §3.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沌蜻蜓算法的嵌入式核测试封装扫描链设计
    §4.1 概述
    §4.2 问题公式化
    §4.3 蜻蜓算法的基础
        §4.3.1 基本的操作
        §4.3.2 利维飞行
    §4.4 CDA混沌蜻蜓算法
        §4.4.1 混沌蜻蜓算法映射
        §4.4.2 修复算子
    §4.5 利用CDA的封装扫描链设计
        §4.5.1 编码方案
        §4.5.2 封装扫描链设计的CDA
    §4.6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低功耗蓝牙传输的电位型嵌入式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蓝牙技术发展史
        1.2.1 第一代蓝牙:1.0~1.2—蓝牙技术的早期探索
        1.2.2 第二代蓝牙:2.0~2.1—加快传输速率的EDR时代
        1.2.3 第三代蓝牙:3.0—高速,交替射频技术核心
        1.2.4 第四代蓝牙:4.0~4.2—低功耗蓝牙
        1.2.5 第五代蓝牙:5.0—物联网
    1.3 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
        1.3.1 电位型传感器简介
        1.3.2 电位型传感器原理分析
        1.3.3 电位型传感器的智能化、小型化发展
        1.3.3.1 基于新型敏感膜的传感器
        1.3.3.2 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阵列
        1.3.3.3 基于丝网印刷与喷墨打印的传感器
        1.3.3.4 纸基传感器
        1.3.3.5 可穿戴式传感器
        1.3.3.6 微型传感监测分析仪
    1.4 嵌入式系统在电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进展
        1.4.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1.4.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4.3 嵌入式系统在电化学传感检测领域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位型嵌入式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2.1 系统功能与性能指标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主控芯片的选型与简介
        2.3.1 主控芯片的选型
        2.3.2 CC2541简介
    2.4 运算放大器的选择
    2.5 电源电路的设计
    2.6 传感电位放大电路设计
    2.7 控制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2.8 晶振电路设计
    2.9 天线电路设计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位型嵌入式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3.1 开发环境搭建
        3.1.1 IAR Embedded Workbench的安装与配置
        3.1.2 BLE-CC254x-1.4.1协议栈
        3.1.3 BTool
        3.1.4 SmartRF Flash Programer
    3.2 初始化加载程序设计
    3.3 功耗管理程序设计
    3.4 定时任务程序设计
    3.5 数据读取与转换程序设计
    3.6 数据发送程序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4.1 仪器与试剂
    4.2 精密稳压电源模拟测试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论
    4.3 pH变化响应测试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论
    4.4 无线传感监测系统对L-半胱氨酸的灵敏检测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论
    4.5 猪血清中L-半胱氨酸的加标回收测试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ARM的印章识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印章识别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印章识别算法的研究现状
        1.2.2 印章识别装置的发展现状
    1.3 嵌入式技术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发展状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ARM的印章识别系统平台
    2.1 印章识别系统硬件设计
        2.1.1 图像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2.1.2 数据处理装置
        2.1.3 报警显示模块硬件设计
    2.2 印章识别系统软件平台搭建
        2.2.1 Bootloder移植
        2.2.2 定制Linux系统内核模块
        2.2.3 文件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章图像的预处理
    3.1 印章图像的提取
    3.2 印章图像的分割
        3.2.1 印章直方图均衡化
        3.2.2 印章图像二值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识别方法
    4.1 基于Krawtchouk矩不变量的印章识别方法
        4.1.1 矩不变量
        4.1.2 Krawtchouk矩不变量
        4.1.3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
        4.1.4 实验结果分析
    4.2 基于SIFT的多重匹配特征的识别方法
        4.2.1 SIFT算法基本原理
        4.2.2 构建基于SIFT匹配的印章特征向量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印章识别系统实现及界面设计
    5.1 印章采集及远程报警子程序的设计
        5.1.1 印章采集子程序的设计
        5.1.2 远程报警子程序的设计
    5.2 印章识别算法移植
    5.3 系统界面设计
        5.3.1 PC端应用程序界面
        5.3.2 ARM端印章识别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100G DP-QPSK相干光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以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
        1.2.1 100Gbps光信号相干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2.2 高速DSP和 ADC发展现状
        1.2.3 相干光接收模块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相干接收的相关技术
    2.1 光信号相干检测技术
        2.1.1 单载波相干检测基本原理
        2.1.2 高精度时钟和超高速ADC的重要地位
    2.2 高精度时钟技术
        2.2.1 时钟精度分析
        2.2.2 高精度时钟电路
    2.3 超高速ADC技术
        2.3.1 时间交织ADC技术
        2.3.2 主要动态性能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精度时钟设计
    3.1 高精度时钟需求分析
    3.2 基于自适应闭环控制的高精度时钟设计
        3.2.1 基于自适应闭环控制的高精度时钟方案
        3.2.2 基于自适应闭环控制的高精度时钟方案实现
        3.2.3 基于自适应闭环控制的高精度时钟方案测试分析
    3.3 基于单锁相环的高精度时钟设计
        3.3.1 基于单锁相环的高精度时钟方案
        3.3.2 基于单锁相环的高精度时钟方案仿真分析
    3.4 基于双锁相环的高精度时钟设计
        3.4.1 基于双锁相环的高精度时钟方案
        3.4.2 基于双锁相环的高精度时钟方案仿真分析
    3.5 三种方案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速ADC校准
    4.1 64 G超高速ADC概述
    4.2 子ADC通道间失配误差模型
        4.2.1 失调失配误差
        4.2.2 增益失配误差
        4.2.3 采样时间失配误差
    4.3 子ADC通道间校准技术研究
        4.3.1 失调失配校准技术
        4.3.2 增益失配校准技术
        4.3.3 采样时间失配校准技术
    4.4 子ADC通道间校准算法实现
        4.4.1 失调和增益失配联合校准
        4.4.2 时间失配校准
        4.4.3 背景校准
    4.5 子ADC通道间校准算法测试
        4.5.1 失调和增益联合校准测试
        4.5.2 时间失配校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00G光信号相干检测平台整体实现与测试
    5.1 100 G光信号相干检测硬件平台
        5.1.1 硬件平台整体结构
        5.1.2 硬件平台核心组件
        5.1.3 周边辅助器件
        5.1.4 电源系统
    5.2 100 G相干检测平台软件设计
        5.2.1 软件设计整体概述
        5.2.2 DSP工作流程控制软件
        5.2.3 周边器件控制软件
        5.2.4 与客户侧数据通信
    5.3 100 G相干检测平台整体测试
        5.3.1 近端回环测试和远端回环测试
        5.3.2 平台整体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ZigBee与蓝牙组合通信方式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及工作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方案设计
        2.2.1 系统硬件平台选择
        2.2.2 系统软件选择
        2.2.3 终端设备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平台搭建
    3.1 嵌入式系统平台搭建
        3.1.1 U-Boot移植
        3.1.2 嵌入式内核移植
        3.1.3 根文件系统制作
        3.1.4 根文件系统的挂载
    3.2 网站交互界面开发
        3.2.1 SQLServer数据库
        3.2.2 ASP.NET开发
        3.2.3 登陆/注册界面设计
        3.2.4 设备控制界面设计
        3.2.5 视频传输界面设计
        3.2.6 MSChart
    3.3 本章小结
4 构建ZigBee与蓝牙的异构网络
    4.1 ZigBee无线通信网络
        4.1.1 ZigBee协议栈
        4.1.2 ZigBee数据采集
        4.1.3 ZigBee通信
    4.2 蓝牙协议栈
    4.3 建立ZigBee与蓝牙异构网络
        4.3.1 ZigBee与蓝牙通信流程
        4.3.2 ZigBee与蓝牙数据帧格式设计
        4.3.3 串口通信
        4.3.4 采用ODBC+FreeTDS访问SQLServer数据库
        4.3.5 网口通信
    4.4 本章小结
5 视频监控实现
    5.1 视频采集模块
        5.1.1 V4L2技术
        5.1.2 Epoll机制
        5.1.3 通过V4L2+Epoll机制完成视频采集功能
    5.2 视频压缩模块
        5.2.1 H.264
        5.2.2 X264库
        5.2.3 将视频流数据压缩为H264格式
    5.3 视频传输模块
        5.3.1 RTP/RTCP协议
        5.3.2 oRTP库
        5.3.3 采用oRTP库实现视频传输
    5.4 视频显示模块
        5.4.1 VLC技术
        5.4.2 浏览器内嵌VLC插件查看监控视频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实现及测试
    6.1 硬件平台及设备展示
    6.2 系统功能性测试
        6.2.1 异构网络测试
        6.2.2 网口通信测试
        6.2.3 数据库表单测试
        6.2.4 系统登陆测试
        6.2.5 控制命令测试
        6.2.6 视频监控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嵌入式内核是集成的下一步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嵌入式内核的AODV协议半物理仿真研究[D]. 周刚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20(02)
  • [2]基于安卓上下位机结构的线切割CAD/CAM系统研究[D]. 王富盛.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IEEE1687标准在图像处理IP上的应用与优化[D]. 吴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工业数据采集网关的研制及其在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 邹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双目立体视觉测距系统的研究[D]. 潘庆甫.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6]NoC封装扫描链设计及嵌入式内核测试规划研究[D]. 周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基于低功耗蓝牙传输的电位型嵌入式无线传感监测系统的研制[D]. 李文锋.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8]基于ARM的印章识别系统研究[D]. 朱胜银.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9]100G DP-QPSK相干光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韩星越.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ZigBee与蓝牙组合通信方式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穆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嵌入式内核是集成的下一个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