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专业课青年教师如何做好班主任

中专专业课青年教师如何做好班主任

一、中专专业课青年教师如何当好班主任(论文文献综述)

郑光辉[1](2020)在《中职机电专业“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研究 ——以三门职业中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职机电专业开展“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的研究,对于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增强专业教学效果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深入挖掘项目教学和学徒制的理论内涵,使得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成为机电专业教学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本研究针对中职机电专业应用项目教学在逐步削弱、专业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欠佳以及学徒制教学如何有效融合到专业教学上等问题,以三职业中专为例,从中职项目教学现状和学徒制现状的调查入手,发现问题,分析条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在项目教学组织形式和学徒制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机电专业“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的构建,打造出“项目引领,师徒结对,共同体助学”的教学思想,即以教学项目为根本、以项目教学的六大步骤为程序、以师徒结对为桥梁,以师徒共同体为助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促成师傅传技授艺、学徒拜师学艺的教与学氛围,凸显师带徒的关键作用。从项目教学原则、师傅遴选、师徒形成机制、教学项目构建、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构建起“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并通过学校的实训教学和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开展实践研究,进一步验证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有效性。这是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次改变,也是机电专业的教学行为体系一种深化。研究结果表明,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徒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学徒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不仅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做了一定的理论补充,在丰富教学方法、关注专业学习的特点、梳理师徒关系、提升职业能力、创新产教融合形式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李天琦[2](2020)在《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最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随着国家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社会对高素质旅游职业人才的要求更高、需求更迫切。然而,随着当今职教与普教的矛盾的日益加剧,中职学生存在的“四困”问题(思想困惑、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就业困境)日渐突出。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中职学校普遍设立的热门专业,旅游职业人才培育问题已受到相关专家学者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研究破解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的“四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广泛搜集与疏理相关研究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分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的现状,运用相关理论深入探究剖析其突出问题与根源,寻求其破解路径改进对策,以期指导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工作,从而推进该类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同时,对中职其他专业学生、普高学生、高职学生等各类受教育者群体的成长成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贾敏[3](2019)在《基于360度考核法的青岛供销中专绩效指标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尤其是生产服务领域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深入研究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更好服务于教育事业,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双赢。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师绩效管理简单、反映教育成果粗略、激励教务水平功能缺失等问题,本文结合360度绩效考核法,以青岛供销中专实际为案例,对绩效考核进行深入探讨,力求以一种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教师聘用、奖惩、薪资调整和职业梯级计划实施的依据。绩效考核是职业学校教职员工管理考核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360度考核方法对完善考核内容、优化考核指标、优化考核体系,构建“互联网+”的现代化绩效管理模式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发现问题、总结分析、学习借鉴、提出解决方案为总体思路,主要内容,一是对青岛供销中专绩效考核指标的现状分析。结合国内中职学校绩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青岛供销中专当前的绩效管理方法和效果,找出现阶段学校绩效管理实施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引入360度考核法加以改进和完善。二是基于360度考核法的青岛供销中专绩效考核指标优化。分析360度考核法在青岛供销中专的适应性,结合青岛供销中专的发展战略,对青岛供销中专现存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优化,分类建立专业技术教师、行政后勤人员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三是通过加强组织、人员保障,开展培训来确保青岛供销中专360度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运行。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建立符合学校现实情况的长远发展规划。最终通过深入剖析青岛供销中专的教师能力素质、教育管理水平、教务改革发展等方面存在问题,对青岛供销中专学校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诊断和改进,设计并建立适合青岛供销中专特色的绩效考核指标,运用360度考核方法完善考核指标和内容,建立全方位的反馈机制,全面、客观、公正评价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及岗位履职情况,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以提高学校整体教学和管理水平,保证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

程明喜[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李丹[5](2018)在《一位中职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年树木,百年育人,道出了教师培育人才的不易和艰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亦是对班主任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的讴歌和赞美。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它富有极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艺术性。那么对于缺乏师范教育背景的职场人来说,无疑更是上下交困,步履维艰。一方面他们要认真专研自己的专业课程,深思熟虑怎样当一个合格的教师。另一方面他们也要肩挑班主任工作,研精致思如何当好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无数这样的老师会感慨道:“当一名教师难,当一名班主任更难,当一名中职的班主任更是难上加难。”本文主要运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以一位中职学校的初任班主任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侧面观察、深度访谈与实物收集等形式收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形成现场文本。在此基础上,依据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思路尽可能完整勾勒该教师初任班主任前的成长背景(包括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并且以故事的形式描述该教师初任班主任时真实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故事,全面而清晰地呈现初任班主任从陌生到成熟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经历的梳理与思考,发现了阻碍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有:一是职业选择的尴尬转行,对班主任工作缺乏了解与自信;二是师生关系的剑拔弩张,使自身发展举步维艰;三是学校职场的“漠”守成规,对班主任专业成长缺乏足够的重视。结合中职学校班主任的有关理论,笔者提出了以下有助于促进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建议:作为非师范出身的专业课教师,首先需要学习班主任相关理论,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增强自己的专业自信心,为自身班主任专业成长打下坚实的理论之基石。其次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自身班主任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学校方面更要加强对这一新鲜血液的支持和重视,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和锻炼舞台,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重要的协助之力。通过此研究,希望能够为其他中职学校的初任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帮助更多的初任班主任度过入职初期的迷茫,理性认识入职初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广大中职学校的初任班主任快速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实现新的飞跃。

刘宝民,涂三广[6](2018)在《牢记使命 奋发有为 开启中职党建新篇章》文中指出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新时代开启之年,也是教育部提出的党建质量提升年。跨入新时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党建工作,探讨以"奋进之笔"写好党建工作新篇章的方法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是对提升中职党建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总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核心在"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中职党建工

林婷[7](2016)在《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班主任理论认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与“重要他人”,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重视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发展也是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本研究旨在清晰把握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精神的现状,为进一步改善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提升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提供事实依据。已有研究中,“职业精神”方面,相关研究者从医学、新闻学、图书馆学、公务员等多个领域对职业精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多数学者都是从各自的领域出发,探讨本领域的职业精神。“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研究方面,多是关于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职责、考核和专业化等,鲜少有专门针对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研究。本文对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概念界定、现状分析、提升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对本文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说明。第二章主要探析职业精神的相关概念与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认为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是指中职学校班主任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精神风范,是社会精神与个人精神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体现。主要包涵三个层次: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认知、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情感、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意志。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认知包含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情感包含了职业热情和职业荣誉;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意志包含了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第三章,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编制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调查问卷,对广东省5个地市7所中职学校215名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了12名中职学校班主任进行个案访谈,争取获得第一手详细的资料,为论文的研究找到可支撑的依据。第四章,根据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从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热情、职业荣誉、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这八个要素把握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现状问题。第五章主要是对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的思考。根据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教育培训、环境支撑、教育实践体悟和自省自律四个方面来提出培育提升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对策。

殷波[8](2016)在《中专教师职业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以L中专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从中专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权利、教师职业权利的内涵着手,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规定为依据,明确了中专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管理评价学生权、民主管理权、维护专业品质权、报酬待遇权和法律意识与权益保障方面六项基本职业权利,并用与教师相关的法律法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了教师权利保障的重要性。中专学校教师职业权利保障问题研究将有利于国家提倡的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的实现,有利于促进中专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有利于中专学校教师职业权利的保障,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对新疆石河子地区L中专学校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对该校中专教师职业权利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致使该校部分教师权利无法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主要原因概括为教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学校管理体制存存在漏洞、教育相关立法不健全和社会对教师评价体系不公等问题。为了促进中专教师职业权利保障,本文从国家法律体系、自我维权、学校管理体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四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即加强中专学校权利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师权利法律体系;加强中专教师素质培养,提升自我维权意识;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保障体系,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建设;完善中专学校公正客观教师评价机制。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和概括了中专学校教师权利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国中专学校教师权利研究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研究内容为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提高中专教师权利意识具有针对性。

陈勇[9](2015)在《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文中认为从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政工干部→政工干部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允许评聘教师职称→承认教师身份→确立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强调专业化”的历史变迁。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变化,是辅导员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辅导员制度的变化,辅导员的称呼、选聘准入、职位设置、学历要求和培训培养等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变迁的诸多转变。辅导员制度的变化,是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部24号令规定了辅导员的八大职责,主要分为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方面,他们与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干部身份密切相关,“双重身份”使得辅导员的职责与高校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有着很大的不同。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并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外的日常教育。辅导员的管理身份也更多地是用管理的手段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更多地是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辅导员的职位设置,在国家层面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在社会层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层面是学生工作队伍内部职责分工的需要,在学生层面是成长成才过程中得到学习、生活、交往、心理、就业、深造等具体指导和帮助的需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岗位分析”理论,可以编写出辅导员的岗位说明书。通过岗位分析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工作带有很强的实践色彩,单纯强调辅导员的管理干部身份或者是德育教师身份,或者是兼而有之的“双重身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绝大多数辅导员和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处长等学工领导都认可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认为保障了辅导员的待遇,提高了辅导员的地位,但是他们对双重身份带来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在职辅导员和新任辅导员都比较倾向于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成一种“服务者”的角色,反映出他们一种更为平等的师生观,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可能更多地充当了“管理干部”的角色。如果能够转岗,大部分辅导员选择转岗至教师岗位,从事自己原来所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辅导员的双重身份的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双重身份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相吻合,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相对于原来的单一干部身份,双重身份提高了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实际待遇,为辅导员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蕴含了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双重身份与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辅导员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会在将来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变革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双重身份是一种摇摆性的制度设计。双重身份给辅导员带来了身份上的不确定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面临挑战;调查显示,辅导员倾向于将自己确定为教师身份,而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其他人:如大学生、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都倾向于将辅导员看成是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的定位有可能使辅导员产生教师和干部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都无法享受的蝙蝠效应。第二,双重身份给辅导员带来了严重的角色冲突。双重身份导致辅导员角色内容的矛盾性、角色结构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双重身份引发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的冲突。第三,双重身份凸显了辅导员制度体系内在的缺陷与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章将高校岗位设为专业技术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工勤服务岗位三类岗位,这是一种单一身份的岗位设置取向,而教育部24号令对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设置显然与上述上位法律规章不一致;双重身份同时也是一种权宜化的制度设计,具有过渡性、依附性、关照性的特点,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还与教育领域去行政化改革的发展趋向背道而驰。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定位折射出我国长期存在的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折衷主义的教育定位、管理本位的思维方式。这既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模式的直接影响,也有着政教不分、官师合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从美国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看,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渐趋成熟,其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突出特点是队伍职业化、培养专业化、管理职能化、身份稳固化。这启示我们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上要强化辅导员身份的专业属性,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推进辅导员的职责分工。鉴于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因素逐步丧失,根据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逐步消解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淡化其干部身份,强化其专业内涵。依据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原则,可以将辅导员的身份确定为“专业的学生工作者”。以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身份为依托,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可以将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称为全科式、凝聚式、专科式三个发展阶段,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固化和专业分化的齐头并进,初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通道与路径。双重身份问题是目前制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一个症结问题,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可能是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宋俊骥[10](2015)在《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职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现实毋庸置疑。但是,高职教育处于“二流教育”,甚至“N流教育”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家长、学生和市场对高职教育的接纳度和认可度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性改观,高职院校的“合法性”危机没有完全消除。高职院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发展阻力也一直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这种压力和阻力既有来自组织外部场域的,包括政府、市场等,也有来自组织内部的,包括组织的历史和传统,组织文化-认知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既影响高职院校当前的发展,也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转型升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应对世界工业革命的不二选择。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仅停留在专科层次,没有本科层次,更勿提硕、博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既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不相符,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因此本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应该而且必须转型。这种转型不能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相混淆,这种转型意义更大,效果更好,成功率更高,社会的受益面更广。本研究突出过程性关注,研究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全面回顾了案例院校所经历的建校、停办、复校以及升格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详细描述和分析了这个过程中学校为了获取“合法性”和内外部各方的支持,如何调整办学目标、组织结构,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研究运用组织研究的制度主义视角,从历史逻辑的线索,结合组织场域环境,探索当前高职院校转型的制度化过程及其困境。借助研究者身份优势,以质性研究为分析取向,综合应用访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人经历叙述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解剖案例高校,力图从个案中寻求中国高职院校,特别是文科类高职院校未来走向,以此为中国的高职院校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和理论支撑。研究按以下框架和思路展开:绪论: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五个方面展开,是论文的一个总体概况。第一章:“探索与发现:W学院转型发展历史”,全面叙述了W学院在50年办学历史长河中的纷纷扰扰,受大气候的影响,学校走过了“建校—停办—复校—升格”的曲折历程,但是每一次转型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二章:“应变与定位:环境变化及目标调适”,分析了W学院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跨越所经历的内外环境变迁,以及学院的应对,以此获得生存和发展。第三章:“阵痛与超越:结构调整及配套管理制度改革”,这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章,重点介绍W学院升格为高职之后,为了获得“合法性”,摆脱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改革,以及由此给W学院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为进一步向“应用技术大学”大学转型带来的影响。第四章:“经验与启示:对W学院成功转型的省思”,这一章是基于前面三章的基础,总结W学院历次转型,特别是由中专向高职转型过程的成功经验,为下一章提供理论基础。第五章:“转型与走向:W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转型”,提出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与世界接轨,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转型需要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自身要加强内功修炼。同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三个15%”的转型模式和“3-3-5”的转型时间表等观点。结语:高职院校转型是中国教育的大事,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文化是国家昌盛的深层本源。高职院校和所有大学一样承担着维持人类精神文化价值、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崇高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环境的改善。高职学院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之路必须要走。

二、中专专业课青年教师如何当好班主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专专业课青年教师如何当好班主任(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机电专业“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研究 ——以三门职业中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学徒制的师徒关系研究
        1.2.2 项目教学的师徒关系研究
        1.2.3 师徒关系的文献综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项目教学与师徒模式的互补性
        1.6.1 教学组织形式
        1.6.2 团队协作
        1.6.3 教学资源
    1.7 关键术语界定
第二章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理论阐述
    2.1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1.3 情境学习理论
    2.2 项目教学的内涵
    2.3 项目教学的实施流程
    2.4 师徒模式的理论基础
        2.4.1 学徒制理论
        2.4.2 隐性知识理论
        2.4.3 “做中学学中做”理论
第三章 项目教学与学徒制教学现状
    3.1 项目教学现状
    3.2 学徒制教学现状
        3.2.1 学校层面
        3.2.2 企业层面
    3.3 调研分析
第四章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构建
    4.1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构建原则
    4.2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可行性分析
    4.3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构建要素
        4.3.1 师傅的遴选
        4.3.2 师徒形成机制
        4.3.3 教学项目的构建
        4.3.4 评价体系的重构
        4.3.5 教学程序的重组
        4.3.6 工匠精神的融合
    4.4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内涵
    4.5 校企教学方式比较
第五章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实施
    5.1 学校实践教学
        5.1.1 分析实践对象
        5.1.2 制定教学策略
        5.1.3 明确教学目标
        5.1.4 实践教学过程
        5.1.5 解析实践成效
    5.2 企业实践教学
        5.2.1 分析实践对象
        5.2.2 制定教学策略
        5.2.3 明确教学目标
        5.2.4 实践教学过程
        5.2.5 解析实践成效
    5.3 校企实践教学成效分析
        5.3.1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优势
        5.3.2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不足之处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机电专业学徒制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中职机电专业学徒制教学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师徒结对协议书(学校)
    附录4 师徒结对协议书(企业)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2)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思想困惑的概念
        2.1.2 心理困扰的概念
        2.1.3 学习困难的概念
        2.1.4 就业困境的概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2.2.4 罗森塔尔效应
第3章 CJ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目的
        3.1.3 调查过程
    3.2 调查数据的统计
        3.2.1 学生对自身“四困”问题的认知现状
        3.2.2 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四困”问题的认知现状
        3.2.3 学校应对学生“四困”问题的现有措施
第4章 CJ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剖析
    4.1 “四困”问题的主要表现
        4.1.1 思想困惑的主要表现
        4.1.2 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
        4.1.3 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
        4.1.4 就业困境的主要表现
    4.2 “四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思想困惑的原因分析
        4.2.2 心理困扰的原因分析
        4.2.3 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4.2.4 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5章 CJ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破解路径改进对策
    5.1 强化思想引导,解除思想困惑
    5.2 深化心理疏导,消除心理困扰
    5.3 加强学习辅导,克服学习困难
    5.4 增强就业指导,摆脱就业困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关于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的调查问卷
附件B 关于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的访谈提纲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基于360度考核法的青岛供销中专绩效指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绩效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绩效管理
    第二节 360度考核法
第二章 青岛供销中专绩效考核指标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青岛供销中专绩效考核指标现状
    第二节 青岛供销中专现行绩效考核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第三章 山东省内外中职学校绩效考核典型经验借鉴
    第一节 山东省内中职学校绩效考核典型研究
    第二节 山东省外中职学校绩效考核典型研究
    第三节 典型经验研究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基于360度考核法的青岛供销中专绩效考核指标优化
    第一节 360度考核法在青岛供销中专的适用性
    第二节 绩效考核指标的优化设计原则
    第三节 基于360度考核法的绩效考核指标优化
    第四节 预期效果
第五章 青岛供销中专绩效考核优化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实施步骤
    第二节 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一位中职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外部缘由
        1.1.2 个人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中职学校
        1.3.2 班主任
        1.3.3 初任班主任
        1.3.4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1.3.5 教育叙事研究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班主任的研究
        1.4.2 国内班主任的研究
        1.4.3 初任班主任的研究
        1.4.4 中职学校初任班主任的研究
        1.4.5 已有文献存在的不足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教育叙事法
        1.5.3 访谈法
        1.5.4 访谈对象的确定
2.H老师的专业成长故事:也无风雨也无晴
    2.1 H老师的家庭背景:独生女与“教师梦”
    2.2 H老师的教育背景:读书是唯一出路
        2.2.1 少年初识痛滋味
        2.2.2 只为考试的学习时代
    2.3 H老师的工作背景:职业路的“尴尬转行”
        2.3.1 初出茅庐:H公司
        2.3.2 最终圆梦:G职中
    2.4 H老师的初任班主任之路
        2.4.1 初为班主任:自我成长的起点
        2.4.2 起始期:临场受命,茫然四顾
        2.4.3 转折期:小心翼翼,忐忑前行
        2.4.4 适应期:稳扎稳打,平稳过渡
        2.4.5 成熟期:柳暗花明,豁然解放
3.解析影响H老师专业成长的因素
    3.1 职业选择的“尴尬转行”导致初任班主任先天“营养不足”
        3.1.1 不熟悉班主任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3.1.2 入职初期缺乏自信心,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2 师生关系的“剑拔弩张”导致初任班主任中期“有限成长”
        3.2.1 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差,导致和学生相处困难
        3.2.2 不了解中职学生个性心理特点
    3.3 学校职场的“漠”守成规导致初任班主任后天“发育迟缓”
        3.3.1 重视程度不够,老师流失严重
        3.3.2 培养方式欠缺,无系统化的培训
        3.3.3 后续激励不足,教师不平衡
4.促进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启示与建议
    4.1 个人层面:加强自主发展的意识,夯实初任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础
        4.1.1 树立积极的工作态度,尽快适应角色转换
        4.1.2 给予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
        4.1.3 加强自身理论储备,开阔个人思维与眼界
        4.1.4 在班级实践中磨炼,在自我反思中成长
    4.2 教师层面:理解中职学生,共搭和谐的师生情谊之桥
        4.2.1 一视同仁,学会平等对待
        4.2.2 包容错误,多加赞美鼓励
        4.2.3 善于引导,提倡自主管理
    4.3 学校层面:任职学校重视初任班主任的培养
        4.3.1 大开准入大门,引领初任班主任进入“班主任之家”
        4.3.2 完善培训制度,促进初任班主任从“菜鸟”走向“专业化”
        4.3.3 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牢记使命 奋发有为 开启中职党建新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严从实, 抓班子、带队伍
二、立德树人, 管人才、促成长
三、规范支部建设, 提升组织力、打造战斗力
    1.“四个一”为标准, 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
    2.支部建在系部, 选优配强书记
    3.突出教育引领, 建设优秀党员队伍
一、坚持“政治”引领, 当好坚强堡垒
    1.抓规划, 引领发展方向
    2.抓班子, 当好“关键少数”
    3.抓文化, 坚持文化立校
二、坚持“先锋”引领, 示范全校师生
    1.设计有效载体, 让党员成为示范标杆
    2.建立党员议事平台, 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三、坚持师德引领, 建设过硬队伍
    1.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营造良好校风学风
    2.实施“三航”计划, 推进教师人才梯队建设
一、强化政治核心, 落实主体责任
二、突出以上率下, 推进以学促做
三、提升师德师能, 服务学生发展
一、运用“互联网+”手段, 强化学习, 与时俱进实现全覆盖
    1.“互联网+”党建, 借助“E家平台”, 创新党建工作
    2.“互联网+”学习活动, 开辟新阵地, 焕发新活力
二、“互联网+”德育, 针对热点, 教书育人出新招
    1.党建发力, 德育领跑, 选拔“最优化”班主任团队
    2.情景育人, 培养学生精气神
三、“互联网+”团建, 弘扬主旋律, 把青年牢牢吸引
    1.以学校团委为平台, 发挥共青团特色优势
    2.借助新媒体, 用年轻学子喜爱的方式开展活动
    3.反哺党建, 志愿服务, 净化灵魂树品牌
一、不忘育人初心, 在“带”字上下功夫
二、丰富服务内容, 在“联”字上下功夫
三、激发提升活力, 在“亮”字上下功夫
一、党建+学习, 拧紧从严治党的“总开关”
二、党建+团队, 打造学校改革的“火车头”
三、党建+管理, 争当学校发展的“排头兵”
四、党建+服务, 搭建学校社区“连心桥”
五、党建+文化, 凝聚学校发展的“向心力”
一、“大眼睛关注小眼睛”信仰引领工程
二、“大手牵系小手”精准就业帮扶工程
三、“抓大不放小”廉政风险点排控工程
一、走进学生, 筑梦成才
二、走进企业, 解忧排难
三、走进老师, 砥砺前行
四、走进家长, 凝心聚力
五、走进社会, 服务奉献
一、三考:考书记、考支部、考党员
    1.考书记:坚持一名书记就是一个榜样
    2.考支部:坚持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3.考党员:坚持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二、双评: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 组织考评与个人考评相结合
    1.日常评
    2.年终评
    一、筑垒一线, “四抓四融”党建新模式助“大德育”工程落地生根
    二、立德树人, “八德育人”让学生“健康快乐”学习成长开花结果
        1.信念立德:主题教育放飞人生梦想
        2.读书养德:勤学苦练涵养良好品质
        3.疏堵正德:双管齐下强化法纪素养
        4.管理育德:精细自律培养文明习惯
        5.师爱润德:人文关怀激扬爱他力量
        6.服务筑德:志愿行动锤炼责任担当
        7.实践修德:实习实训提升职业能力
        8.激励明德:成功体验点燃进取希望

(7)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职业精神的研究
        二、关于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研究
        三、述评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理论分析
    第一节 职业精神的概念界定与结构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教师职业精神的结构分析
    第二节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特点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基本职业角色
        三、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的结构分析
第三章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预测验
        一、研究工具
        二、预测被试
        三、预测结果
    第三节 正式施测
        一、正式施测样本来源与分布情况
        二、问卷项目分析
        三、问卷的效度检验
        四、问卷的信度检验
第四章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总体现状
        一、总体现状
        二、基于班主任个体背景的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差异研究
    第二节 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总体现状分析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认知现状分析
        二、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情感现状分析
        三、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意志现状分析
第五章 对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的讨论
    第一节 教育培训
        一、提高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认知
        二、培养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情感
        三、锤炼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职业意志
    第二节 环境支持
        一、教育文化环境的熏陶
        二、制度环境的保障
    第三节 教育实践体悟
        一、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提升实践科研能力
    第四节 自律自省
        一、勤于自省
        二、善于慎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中专教师职业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以L中专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境外研究现状
        (三) 相关研究简评
    三、研究对象
        (一) L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过程
    六、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专教师职业权利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中专教师权利的内涵
        (一) 中专学校的内涵
        (二) 教师职业权利的内涵
    二、保障中专教师职业权利的意义
        (一) 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教的内在要求
        (二) 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 中专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四) 利于中专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五) 利于中专学校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中专教师职业权利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第二章 L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业权利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三)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四) 调查对象的确立及特点分析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 教育教学权现状
        (二) 管理评价学生权现状
        (三) 民主管理权现状
        (四) 维护专业品质权现状
        (五) 报酬待遇权现状
    三、小结
第三章 L中专学校教师权利保障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师保障权利立法体系有待完善
        (一) 中专教师享有职业权利缺乏国家政策层面的保障
        (二) 法律救济程序不明确,教师无法获得合法的权利保障
        (三) 有关教师权利的程序法保障落后于实体法
    二、教师自我维护权利意识淡薄
        (一) 学习教育和教师相关法律不够
        (二) 学校对教师权利和义务宣传力度不足
        (三) 学校行政化严重影响了教师权利的行使
    三、中专学校教育体制内存在缺陷和不足
        (一) 教师民主权保障不足
        (二) 教代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 学校工会保障不力
    四、社会学校对中专教师评价有失公允
        (一) 学生素质下降全归结于教师教学质量不好
        (二) 社会对教师评价有失公允
        (三) 教师评价程序的行政化色彩
第四章 加强中专学校教师权利保障实现的对策
    一、加强中专教师权利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师权利法律体系
        (一) 完善中专教师权利法律体系
        (二) 逐步完善中专教师法律救济机制
        (三) 强化行政部门执法监督意识
    二、加强中专教师法律素养培养,提升自我维权意识
        (一) 加强中专教师法律法规学习和引导
        (二) 学校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教师权利和义务宣传力度
    三、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保障体系,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建设
        (一) 完善教科研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二) 建立教师培训激励管理理念
        (三) 完善学校民主管理机制
        (四) 正确发挥中专学校工会的作用
        (五) 推进学校教育去行政化改革
    四、转变对中专教师不公正评价
        (一) 提高中专学生素质,改变社会对中专教师的偏见
        (二) 媒体正向引导,维护中专教师权威尊严
        (三) 正确认识教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教师工作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徘徊在双重身份之间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发展轨迹
        一、政工干部
        二、是政工干部,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
        三、允许评聘教师职称
        四、承认教师身份
        五、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六、专业化职业化
    第三节 与高校辅导员身份相关的其他制度的演变
        一、称呼
        二、选聘准入
        三、职位设置
        四、学历要求与培训培养
        五、制度变迁所折射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动力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构建与演化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及岗位设置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演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演变历程
        二、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分析
        三、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职责与教师身份
        四、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职责与干部身份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工作职责的比较
        一、高校专任教师的工作职责
        二、工作职责比较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与管理干部工作职责的比较
        一、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职责
        二、工作职责比较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设置
        一、岗位设置的依据
        二、基于岗位分析理论的岗位设置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认知调查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问卷形成
        二、调查预想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情况
        三、对辅导员工作的情感态度
        四、对辅导员岗位发展出路的打算
        五、对辅导员角色身份的认识
        六、关于职业化专业化的开放性问题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确立存在不少问题
        三、调查预想的验证
第四章 双重身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双重身份的产生背景
        一、“后继乏人”、“育人不教书”——政治辅导员的尴尬
        二、“教师化、专业化”——稳定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举措
    第二节 双重身份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有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章 双重身份的挑战与困境
    第一节 身份定位的摇摆性
        一、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危机
        二、身份摇摆的实证调查
        三、身份摇摆与蝙蝠效应
    第二节 角色内容的冲突性
        一、角色的基本概念
        二、角色冲突的类型
        三、双重身份导致的角色冲突
    第三节 制度设计的矛盾性
        一、冲突性
        二、权宜化
        三、行政化
    第四节 双重身份的哲学反思
        一、双重身份的理念溯源
        二、双重身份的文化归因
第六章 高校辅导员的身份重建
    第一节 双重身份的变革依据和目标
        一、变革的依据
        二、变革的目标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简介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基本特点
        三、对我国辅导员身份定位的主要启示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未来构想
        一、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身份定位
        二、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建构原则
        三、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职业构想
余论 双重身份制度设计的政策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安徽省2012年高校辅导员上岗培训问卷调查表
附录2:安徽省2012年高校辅导员高级研修问卷调查表
附录3:高校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对工作实践的困惑与反思
        (二) 对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的思考
        (三) 高职院校面临服务面向转变的困难
        (四) 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进行转型
    二、研究意义
        (一) 本研究是理论导向下的实证研究,重点探索我国高职院校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二) 本研究的分析和结论为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职业院校转型研究现状
        (二) 大学组织转型研究现状
        (三) 组织转型定义及组织制度理论概述
        (四) 高等教育分类及应用型大学(本科)的相关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探索与发现:W学院转型发展历史
    一、建校(1964-1966)
        (一) 历史背景
        (二) 建校历程
        (三) 停办(1966-1968)
    二、复校(1982-2003)
        (一) 复校缘由
        (二) 复校过程及分析
    三、转型:升格为高职院校(2003-至今)
        (一) 时代背景
        (二) 升格转型过程
        (三) 组织转型的驱动力——知识、政府和市场
第二章 应变与定位:环境变化及目标调适
    一、转型后环境的变化与应对
        (一) 政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W学院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二) 管理体制给组织转型带来的危机与应对
        (三) 文化-认知及市场之困与应对
    二、办学目标定位与调整
        (一) W学院组织目标变迁历程
        (二) 目标定位的焦点:特色与生存的矛盾
        (三) 有目的之无预料后果:专业特色的重新确立及其影响
第三章 阵痛与超越:结构调整及配套管理制度改革
    一、分分合合为何求:组织管理机构调整
        (一) 知识衍变中的系部和专业调整
        (二) 仪式与效益:虚华与实用并存的机构调整
    二、开发与探索:迎评估、建示范、树品牌、促升级
        (一) 全面接受评估检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学院发展的影响
        (二) 内涵提升:示范建设的动机与影响
        (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校企合作到集团化办学
        (四) 转型预演:升格为副厅级别和试办本科班
    三、应用至上:配套内涵建设
        (一) 人才是关键:“两化一型”工程
        (二) “一体化”教学改革工程:国际商务系的故事
        (三) 研究是基础:科研提升工程
第四章 经验与启示:对W学院成功转型的省思
    一、W学院发展与外部环境有效耦合是其成功转型的外因
        (一) 政府重视高职教育是W学院发展的保障
        (二) 经济转型呼唤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组织专有能力是组织成功转型的内因
        (一) 组织发展欲望:W学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 领导力:W学院发展的引领者
        (三) 组织文化:W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三、W学院转型模式分析
        (一)“行政主导”的治理模式
        (二) “效率优先”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五章 转型与走向:W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转型
    一、新常态:发展高层次应用技术大学是时代的要求
        (一) 职业院校不断升格转型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 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高职院校转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本身发展需要
        (四) 第三次工业革命为高职院校转型提供了契机
    二、进位转型:高职院校应成为转型的主体
        (一) 高职院校成转型主体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
        (二) 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决定高职院校应成为转型的主体
        (三) 高职院校成为转型主体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建立多维保障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一) 发挥政府作用,制定相应法律
        (二) 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三) 加强内功修炼,实现人才培养要素转型
        (四) 转变组织领导,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五) 建立共同愿景,实现组织文化转型
        (六) 制定评价标准,转变评价机制
    四、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制度设计
        (一) 边界与维度:建立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 “三个15%和3-3-5”模式: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比例和步骤
        (三) 恶与善:理性看待高职院校转型的动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和课题研究情况
后记

四、中专专业课青年教师如何当好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机电专业“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研究 ——以三门职业中专为例[D]. 郑光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CJ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困”问题研究[D]. 李天琦.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360度考核法的青岛供销中专绩效指标优化研究[D]. 贾敏. 青岛大学, 2019(02)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一位中职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李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3)
  • [6]牢记使命 奋发有为 开启中职党建新篇章[J]. 刘宝民,涂三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9)
  • [7]中职学校班主任职业精神现状研究[D]. 林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1)
  • [8]中专教师职业权利保障问题研究 ——以L中专学校为例[D]. 殷波.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9]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D]. 陈勇. 安徽师范大学, 2015(12)
  • [10]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以江西省W学院为例[D]. 宋俊骥.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中专专业课青年教师如何做好班主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