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国”的生存

“袖珍国”的生存

一、“袖珍国家”的生存之道(论文文献综述)

曾毅[1](2021)在《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书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明代编着的医书的数量空前,达一千余种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医学史上也绝无仅有。除了像《本草纲目》这样享誉世界的巨着,明代的许多医书至今仍是中医学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因此,因此对明代医书进行多方位深入研究,无论对于认识明代医学的历史,还是对现代中医的传承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多关注个体医家及其着作的研究,对于医书整体尤其是对其作者群体的研究缺如。本文试图对明代医书作者的地域、学力、社会身份进行分类,并将作者划分出群体与着作类型特征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期通过数据挖掘,勾勒出明代医书作者群体的概貌。本文在广泛收集前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重要目录文献调研、考证,甄选出812种明代医书,建立《现存明代医书信息数据库》,从中提取442位医书作者信息,逐一考察其籍贯、科考、社会身份等信息,建立《现存明代医书作者信息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开展了下述研究。1.对现存明代医书的种类、年代分布进行了考察;2.对作者的里籍、功名、职务、社会身份等进行考察,并将作者初步划分为职业医家、兼业医家、和非医家三类群体;3.对不同群体作者的着书数量、着书动机、着作种类与撰着方式、着作影响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1.现存有作者可考的明代医书种类涵盖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列所有类目,其数量以临证各科、方书、养生修真导引、本草、医案医话为多。2.医书的产出年代以前期少,中期缓慢增长,后期快速增长的势态,政治动荡等因素对医书的产出数量没有太大影响,经济的发展、商业出版和医学内部的因素是促进医书产出的主要动力。3.医书作者的地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以浙、苏、皖、赣为多,其数量依现今区划排序依次为:浙(127)、苏(95)、皖(60)、赣(37)、沪(17)、豫(17)、鄂(16)、闽(15)、鲁(13)、冀(7)、川(7)、陕(5)、湘(5)、晋(4)、粤(3)、桂、贵、滇、辽、琼各1。提示,相比金元时期,冀、豫、鲁名家辈出的景象,明代中国的医学中心南移,北方逐渐衰落。4.可以考察到科考背景,即获取到功名的的医书作者有131位,其中进士 68位,举人16位,武举人4位,生员43位。获取功名者占作者总数的30%。5.医书作者的身份多元,其中,职业医家(包括官医、民间医)215位,占总数的48.6%,接近半数;兼业医家(有其他职业,如官,同时行医者)40人,约占9%;非医家187人,约占总人数42.4%,这其中官员112、儒生26、文人10、僧道25、书商6、藩王2。医书作者中非医家数量庞大,值得关注。6.就医书编撰数量而言,职业医家人均1.96部,兼业医家人均2.5部,非医家群体人均1.6部;编撰有6部以上医书的高产作者18位,其中职业医家11位,兼业医家3位,非医家4位。其中前三位有2位为兼业医家。7.职业医家趋向于撰着综合性着作、伤寒与金匮、诊法、临证各科、针灸推拿、基础理论类书籍;其创作方式以撰着为主,偏向原创,是医学知识的创造者。兼业医家倾向于创作医论、基础理论、医经、伤寒与金匮,撰着方式上倾向于加工、阐释。非医家群体倾向于创作养生修真导引类书籍,文献整理是其撰着特征。8.高影响力的医书主要由职业医家撰着,是医学文本知识的绝对主导者。9.通过对高产出作者、着有高、极高影响力医书的作者调研发现,高产出作者在科考方面,以经过科举考试教育、有一定科考的作者为主。着有高、极高影响力医书的作者亦是相近,也以拥有生员及以上科考者为主。结合这些作者都是职业医家,可以得出着述数量多、能产出高影响力着作的人物是既有文化(科考)又有医家身份(临床实践经历)的人物。

吕玥茜[2](2021)在《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文中指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虽然脱胎于西方侦探小说,但在几十年的本土化发展中造就了与西方侦探形象不同的人格、精神特征。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济世情怀、侠义精神,时而流露出来的清高淡泊、寄情山水、超然于世的处事态度,以及针砭时弊、审视社会,面对深陷泥淖的国家感到焦虑无力的一面,都体现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不同于西方古典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的独异之处。在构建这些侦探形象的时候,作家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的方式,使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通过研究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侦探小说虽缘起于对西方侦探小说的模仿因袭,但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了很强的“中国化”特色。本文分六章来论述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明确了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的概念,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和梳理了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主要讨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生成基础。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生成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启蒙思潮下西方侦探小说的引进,二是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的融合。第三章主要将早期中国侦探形象进行分类研究,一共分为三类:私家侦探、业余侦探和侠盗侦探。第四章主要结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儒墨文化对人物形象的影响,概括出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传统特征分别为:坚守道义的济世情怀、扶弱兼爱的侠义精神、谦逊淡泊的人生态度和纵情山水的生活情调。第五章主要结合特定时代下的社会历史语境,探究侦探形象反映的时代特征,分别是:危急存亡之下高涨的爱国救亡情绪,以及物欲横流中日益加深的现实焦虑。第六章试图挖掘作家在塑造侦探形象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作家用古典元素和现代元素的交织,塑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侦探形象;以及采用皴染手法层层递进,渲染出中国侦探独特的形象特征。结语部分立足于学界对中国侦探小说源流问题的争论,提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具有民族性特征,中国侦探具有独特精神气质和道德观念。而在当今西洋文明的继续冲击下,中国侦探小说乃至中国文学文化应当如何吸收国外精华的同时保留自身的文化特性,这一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赵华[3](2021)在《人类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赵晨旭一点都不喜欢张浩然,不仅仅是因为张浩然身高体胖,喜欢欺负同学,更是因为他好吃懒做,经常逃课,成绩一塌糊涂。张浩然的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年迈的爷爷和家中的保姆根本管不住他,所以他整天都在琢磨着如何抄作业,如何在考试中作弊,又如何惹是生非。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为张浩然操碎了心,

达传胜[4](2020)在《“密路网、小街区”模式下城市街区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由于政府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过分追求,导致城市地块租售的过程过于简单粗暴,使得必要的、应该符合城市规划基本原理的有关市政道路、线密度基本规范的缺失。最终致使两个恶果,其一,城市缺少支路以及小区级生活街道,城市交通不成体系;其二,城市街道尺度是车行的尺度,背离了人性化的城市街道生活,城市街头活力的丧失。近年,以成都为首,首先提出了建设小街区城市生活的规划理念并对现有老城区的城市生活空间的更新改造提出了规范要求,以求提升街道活力。在具体研究中,本文以现代城市小街区的活力提升策略研究为出发点。论文以问题为导向,首先指出了现代城市传统大街区建设中的问题,然后对国际近几十年来最新的城市设计思想进行了整理,并以上海创智天地、纽约曼哈顿为例,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尝试成败经验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然后通过对成都市金融城片区以及玉林路片区的调研分析,分别从它们的宏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对街区的尺度、街区的可达性、街区功能复合度以及公共景观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成都小街区理念在街区空间活力营造城市实践方面的成败。结合现代城市街区活力影响因素,从宏观以及微观方面分别对三种类型街区模式的提升城市街区空间活力的营造策略进行总结。最终通过跟随导师接触的城市设计实践项目,理论结合实践,将前文总结的方法策略落实到具体城市建筑设计的实际应用中去。通过对比与实践得出充满活力的街区应该在满足宏观下小街区密路网的同时,还应关注城市街区在街道步行空间营造、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合理布局、街区内部功能高度复合以及平民化、人性化街道设施等方面的布局设置。

安晓娇[5](2020)在《澳门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营造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城镇化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外延扩张与提升存量开发强度的城市建设方式同时并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土地等各种资源的短缺问题将长期存在,紧凑发展、精明增长不失为一种城镇化可持续的良方。高密度城区由于人口密度大,建筑、市政设施等高度密集,可用于绿化建设的空间资源非常有限,绿色空间营造与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品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市民缺乏休闲场所等问题密切相关。如何在高密度城区用地稀缺条件下,满足居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已成为当前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人口众多而土地稀缺,高密度城区是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高密度城区和绿色空间营造的相关理论基础、实践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绿色空间是解决高密度城区环境品质不佳等问题的重要载体;基于高密度城区的主要特征,从点、线、面等方面提炼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对绿色空间的功能、绿色空间与用地的关系及用地需求进行分析;梳理出高密度城区普遍采用的绿色空间营造策略。具体包括:1、区域连接策略,即通过绿道分级、分类和绿道游径,构建多级绿道体系;2、服务覆盖策略,即通过加密绿色空间用地,缩短市民与绿色空间的距离;3、功能复合策略,即在功能上兼具生态、景观、交往、科普、文教和应急避险等功能,又满足高密度城区居民心理和生理需求;4、微绿拓展策略,即利用边角空间,增加可利用绿色空间用地;5、立体生长策略,即充分利用建筑物或构筑物表面、公共空间设施、道路用地的附属空间等进行绿色空间营造。本文以典型高密度城区—澳门特区为实例,首先基于澳门的基本情况,对澳门高密度空间形成的原因和澳门绿色空间的演变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澳门特区绿色空间要素构成特点,并对其主要要素绿色廊道、绿地斑块、道路绿化、立体绿化等营造模式进行系统发掘;最后结合现状建设问题及发展愿景,明确澳门绿色空间营造原则,提出富有针对性的绿色空间营造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多层次绿色空间体系、保护生态斑块、建立与保护生态廊道和注重人性化立体化设计等4大策略。通过澳门实证研究,尝试系统构建和验证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营造策略,以期为内地城市的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刘荣伶[6](2020)在《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面对当前超大型公共空间建设导致的空间尺度割裂和情感疏离现象,探索以小微公共空间和情感化设计为切入点的城市肌理缝合和情感体验修补。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体系构建中的基层组分,是最便捷可达和贴近居民日常生活圈的情感寄托场所。存量规划和城市微更新运动更是赋予了其良好的发展契机,伴随关注“精度”(细节)与“温度”(人性场所)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和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情感化设计等相关理论基础,本文从尺度、类型、情感关联性等角度明确界定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及内涵,构建情感化研究体系。通过对天津市不同尺度城区样本下小微公共空间在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的实证研究,凝练控制策略导则。全文包括三大方面研究内容:(1)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及内涵的深入解析提出小微公共空间的广义和狭义概念、规模与内涵,采用类型学法抽取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为建筑贴附型、街道衍生型、“L”围合型、“U”围合型、“口”围合型以及驻留型和穿过型两种使用行为模式。(2)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体系构建借鉴情感化设计和感性工学理论,构建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体系。形成小微公共空间设计语境下的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含义。从情感载体、情感呈现、情感人像及量化方法角度阐述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基础,后综合天津市空间结构及研究对象内涵属性侧重,选取城市新区、历史街区和生活社区三种样本,整理各样本下的情感化设计内容及工具方法。(3)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在不同尺度层面的实证研究城市新区尺度:对天津滨海新区进行本能情感层面的整体感知和公共空间体系分析,辅以小微公共空间分布格局测度,和以L围合型和U围合型类型为主的小微公共空间行为观察及分析。历史街区尺度:针对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进行空间句法和行为观察分析,并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实现关键情感影响因子确定。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形态要素中过渡空间、底商及店前空间、临街建筑特征、界面通透性及环境色彩和谐是影响人们驻留型行为发生的关键条件,并结合Emoji Grid(情感表情网格)完成空间情感二维分布呈现。生活社区尺度:依靠PSPL调查法、访谈和空间行为观察实现基本数据收集,通过空间形态类型和使用行为模式的比对,挖掘反思情感层面的非正规行为对小微公共空间的主动介入与情感寄托,揭示并验证小微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扭结。每部分末尾围绕三个尺度的实证研究结果整理提出具体的控制性策略导则。本文旨在回归本源的“人·空间·情感”话题,以质性理论为基础辅以量化手段支撑,既着眼数据的客观分析更衔接真实的生活图景,以微切入,睹微知着,挖掘和探讨小微公共空间的深层情感厚度。

刘想想[7](2020)在《阜阳市北京路街角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开始越来越高,建设生态绿色城市成为了人们的诉求。本文作为应用性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现实问题展开。一方面,随着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破坏问题的出现,传统的环境设计已不能满足新生活方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低碳”为主题的设计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新动向;生态空间理论是景观评价、管理和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城市双修”也多次被提起,因此,生态化的景观空间营造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应运而生的产物。而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如何实现园林空间的生态性、功能性以及景观美学艺术性相互统一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快速城市化、城镇化导致大尺度、大规模的新旧城区的建设,出现了土地严重破碎化的问题;并且我国现有的小型街角、绿地、广场大多是基于美观性建设,不仅失去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性,还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违背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理念。这种“小而美”的袖珍公园是一个广泛性、平民化的空间,它们作为与市民生活最为密切的一种公共场所,对于其建设问题也得到了各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关于袖珍公园空间营造方法和原则是非常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经典案例分析法、理论归纳研究法以及实践检验的步骤进行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对景观空间营造问题展开初步探索。第一部分,主要根据国内外袖珍公园发展背景和传统园林中微环境景观的定义简单廓清了袖珍公园的广义概念,并且介绍了研究内容涉及的相关基本理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论题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根据科教区环境、住宅环境、商业办公服务环境这几类环境中的袖珍公园概括其分类方法、人群需求特点、功能特征等内容。第三部分,依托项目概况为前提,从景观空间的五个方面:景观空间功能布局、竖向分析、景观空间生态性、空间文化主题性以及景观细部处理,分析国内外三种常见环境中袖珍公园的优秀案例,思考其建设方法与原则。第四部分,依托生态设计的原则,结合现代城市袖珍公园建设现存的几个常见问题,探索出相对详细的城市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理念原则以及方法。最后,通过得到的空间营造原则和方法,运用到阜阳某袖珍公园实际项目的景观设计中,从而检验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实用性。

李方木[8](2020)在《福克纳后期作品中的家族关系与国家认同》文中研究指明福克纳在文学生涯的后二十年间(1942—1962)共创作了七部小说和两个短篇故事集,在历史意识和艺术手法上有别于前期作品。除《寓言》外,八部作品基本围绕人物的家族关系构建故事情节,通过错综复杂的家族谱系和深厚的历史记忆展现美国南方家族核心成员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构想。论文选取《去吧,摩西》《坟墓的闯入者》《修女安魂曲》《小镇》《大宅》《掠夺者》六部小说以及《骑士的策略》和《大森林》两个短篇故事集,结合福克纳在这一时期发表的相关散文与公开演讲,探讨作品的主题意义及其与文学形式的关系。论文在小说叙事理论框架内,借用社会历史批评,分析南方家族变迁主题及其罗曼史的形式与特点,辨析人物国家认同机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历史隐喻。论文按照家族罗曼史的叙事样式与题材对目标文本进行解读,致力于实现两个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剖析主要家族的人物关系与历代变迁,审视家族记忆与外部社会关系对人物身份构建带来的多层面影响,发掘人物对待家族遗产差异化态度背后的历史与社会文化因素。二是结合二战前后南方社会的深刻变化,重新认识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家族题材,探求人物在地域文化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相切点和平衡点,凸显福克纳作品中人类命运关切之下的美国文化背景。福克纳的后期创作深化了前期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改变了写作手法。家族是福克纳写作的重要题材,聚合了人物的历史意识和外部社会现实,作家通过罗曼史的形式展现复杂的家族关系与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后期创作的家族罗曼史表现出较强的地方性色彩,在充分考量南方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构建了人物的国家认同。福克纳既延续了前期作品中标志性的意识流手法,又以罗曼史为中心借鉴了多样化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现实性。论文突破了黑白种族、贫富阶级的二元阐释范式,着眼于各个人物群体在性别、种族和阶级身份上的共性。不同作品之间主、次要人物在文本中的叙事位置经常发生变化,这强化了福克纳小说体系统一性,也映衬着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人员流动性的增强也破除了南方社会封闭、单一性的神话。福克纳后期作品将社会理想置于南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中间地带,揭示南方家族揉入的异质性,用乐观的笔调描述混血对家族生命力的积极意义。通过对人物时间观的整合,论文明确了福克纳在对南方过去的执着回望中依稀建构出的未来社会愿景,指出作品暗含的乌托邦色彩。

罗中华[9](2020)在《城市口袋公园布局与设计探究 ——以合肥市五里墩飞虹里口袋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口袋公园建设作为解决我国城市户外公共绿色空间紧张的方法之一,对于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城镇人口生活幸福指数以及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陆续兴起建设城市口袋公园工程。为更好地缓解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空间的不足,安徽省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地政策文件,使得城市口袋公园建设得到了十分有效的推进。本论文在学习研究了国内外优秀城市口袋公园的案例以及各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综合、交叉学科等方法以合肥市五里墩飞虹里口袋公园为例从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公园的设计手法两个层次进行了实践,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口袋公园案例,依据城市绿地系统理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城市口袋公园进行案例梳理总结,得出城市口袋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城市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尝试总结出一般城市口袋公园的建设普适的应用手段,使城市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提升了城市的整体风貌,也为城市边角绿地建设提供了方向。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综合分析得出最适合城市的口袋公园的规划设计策略,制定规划原则与目标,探索城市口袋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方法。如今城市口袋公园这一概念正被大众渐渐接受并付诸实施,希望本论文可以为城市口袋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借鉴,也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城市口袋公园规划理论体系的完善,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杜丛丛[10](2020)在《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环境逐渐受到破坏,单体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建筑周边的环境呈现出公共空间缩减、绿地功能缺失的问题,使得现有的绿地难以满足当下社会生活的需求。街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一类具有数量多、辐射面积广、可达性强等特点的公共空间,能够为广内地区历史街区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同时也是城市地域文脉展示的场所。研究如何在历史街区中设计功能完善、环境宜人且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街头绿地这一课题,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在广安门内大街周边地段综合改造项目的背景下,研究广安门内地区的西琉璃厂历史街区、校场口历史街区与法源寺历史街区三处历史街区的街头绿地的更新设计策略。本文的第一、二章是基础理论研究,明确了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总体目标,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历史街区内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经验;第三章提取研究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特色要素,梳理了历史文脉并对空间价值进行归纳;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文章的核心章节,第四章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对街头绿地的形态、位置、功能、分布、景观设施以及植物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实例归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第五章提出了街头绿地的设计方案,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更新策略;第六章节是本研究的总结章节,阐述了研究结论、创新点、展望。本研究以街头绿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空间功能不足、历史文脉灭失、场地规模有限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广内地区在明清时期发展繁盛,是“宣南文化”的承载地区,历史遗存丰富,但是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数量和功能无法满足需求,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不足,导致空间场所感弱,现有的街头绿地不符合“让老城留下记忆”的目标,也不能够为新兴的游览方式和活动习惯提供足够的景观空间。本研究提出了街头绿地的设计方案,宏观层面完善总体规划布局,中观层面从线性空间结构和历史街区特色节点提出设计方案,微观层面对街头绿地内的景观元素即标识系统、城市家具、照明设施、景观小品、植物具体规划布局和设计方法提出策略。最终得到接理论,提出对于历史街区中的街头绿地的景观设计策略,主要有三点:完善街头绿地功能布局,强化街头绿地的文化特色,从人群需求出发设计街头绿地。

二、“袖珍国家”的生存之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袖珍国家”的生存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明代医书的搜集与整理研究
    2 关于医书作者的研究
    3 有关医家群体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究范围的界定
        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 分类标准
    第三节 内容、结构、创新性
        1 内容与结构
        2 创新性
第二章 明代医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 明代的医学的成就与特色
    第二节 明代医事制度
    第三节 明代刻书业与医书刊刻
    第四节 明代医药学家与医药学着作
    小结
第三章 现存明代医书调研与数据库建立
    第一节 相关医书目录及所录明代医书
        1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及其所录明代医书
        2 《宋以后医籍年表》及其所收明代医书
    第二节 现存明代医书及作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1 医书的甄选
        2 数据库的建设
    第三节 现存明代医书的种类与年代分布
        1 现存明代医书的种类
        2 现存明代医书的年代分布
    小结
第四章 作者信息调研的与群体的划分
    第一节 作者的地域调查与分布
        1 浙江
        2 江苏与上海
        3 安徽
        4 江西、河南、湖北、福建、山东等地
        5 作者地域分布图
    第二节 作者科考情况调查与分布
        1 进士、举人、生员作者
        2 无功名作者
        3 科考情况不明的作者
        4 作者的科考分布
    第三节 作者的身份考察与群体划分
        1 身份界定与群体划分的标准
        2 职业医家群体
        3 兼业医家群体
        4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
    小结
第五章 作者群体与其着述关系
    第一节 作者群体与着书数量
        1 高产作者
        2 职业医家着述数量
        3 兼业医家的着述数量
        4 官员、乡绅、书商等非医家群体的着述数量
    第二节 作者群体与着述种类
        1 职业医家的着述种类与撰着方式
        2 兼业医家的着述种类与撰着方式
        3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的着述种类与撰着方式
    第三节 作者身份与着述动机
        1 职业医家的着述动机
        2 兼业医家的着述动机
        3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的着述动机
    第四节 作者群体与其着作的影响力
        1 关于医书影响力的判断与划分问题
        2 职业医家着述的影响力
        3 兼业医家着作的影响力
        4 官员、文人与隐士、僧道等非医家群体着作的影响力
        5 高影响力医书的作者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现存明代医书表
    2. 现存明代医书作者信息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概念界定
    1.2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研究综述
        1.2.1 清末民初至20 世纪40 年代
        1.2.2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1.3 关于早期中国侦探小说的侦探形象研究
    1.4 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创新点
        1.4.1 问题的引出
        1.4.2 研究的意义
        1.4.3 研究的思路
        1.4.4 研究的方法
        1.4.5 研究的创新点
2 早期中国侦探小说创作的生成基础
    2.1 启蒙思潮下西方侦探小说的引进
    2.2 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的融合
3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分类
    3.1 私家侦探
    3.2 业余侦探
    3.3 侠盗侦探
4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传统特征
    4.1 坚守道义的济世情怀
    4.2 扶弱兼爱的侠义精神
    4.3 谦逊淡泊的人生态度
    4.4 纵情山水的生活情调
5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时代特征
    5.1 爱国救亡情绪
        5.1.1 科学器物层面的启蒙与反思
        5.1.2 思想制度层面的改进与调和
    5.2 现实焦虑
        5.2.1 民间立场下的反叛与关切
        5.2.2 伦理失常下的焦虑与渴求
6 早期中国侦探形象的构建策略
    6.1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交织呈现
        6.1.1 通过服饰描写反映侦探心理
        6.1.2 影像化的动作特写
        6.1.3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表达
    6.2 皴染手法层层递进
        6.2.1 重神轻形
        6.2.2 正衬反衬
        6.2.3 环境渲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密路网、小街区”模式下城市街区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密路网、小街区
        1.3.2 街区活力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高密度、小街区”文献综述
        1.4.2 “街区活力”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与实例研究
    2.1 大尺度街区引发的当下城市问题及成败
        2.1.1 当前我国城市街区建设现状研究
        2.1.2 大尺度街区引发的城市问题
    2.2 “密路网、小街区”模式建设理论依据
        2.2.1 紧凑城市理论
        2.2.2 新城市主义理论
        2.2.3 都市村庄理论
    2.3 “密路网、小街区”模式国内外实践案例
        2.3.1 上海创智天地
        2.3.2 曼哈顿核心区
    2.4 本章小结
3 新建街区活力调查...成都市金融城片区
    3.1 成都市金融城片区基本概况
        3.1.1 成都市金融城片区现状概况
        3.1.2 研究范围以及选取依据
    3.2 成都市金融城片区调研分析——宏观层面
        3.2.1 金融城片区街区尺度调研与分析
        3.2.2 金融城片区道路交通可达性调研与分析
        3.2.3 金融城片区功能复合度调研与分析
        3.2.4 金融城片区公共景观绿化营造调研与分析
    3.3 成都市金融城片区调研分析——微观层面
        3.3.1 街区内部可达性调研与分析
        3.3.2 街区内部功能复合度调研与分析
        3.3.3 街区沿街立面调研与分析
        3.3.4 街区内部公共空间营造调研与分析
        3.3.5 街区内部环境舒适度调研与分析
    3.4 成都市金融城片区街区热力值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老街区活力调查...成都市玉林路片区
    4.1 成都市玉林路片区基本概况
        4.1.1 成都市玉林路片区现状概况
        4.1.2 研究范围与选取依据
    4.2 成都市玉林路片区调研分析——宏观层面
        4.2.1 玉林路片区道路交通可达性调研与分析
        4.2.2 玉林路片区街区尺度调研与分析
        4.2.3 玉林路片区功能复合度调研与分析
    4.3 成都市玉林路片区调研分析——微观层面
        4.3.1 街区内部环境舒适度调研与分析
        4.3.2 街区沿街立面调研与分析
        4.3.3 街区内部公共空间营造调研与分析
        4.3.4 街区内部邻里文化调研与分析
    4.4 成都市玉林路片区街区热力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街区活力提升策略
    5.1 街区活力影响因素
        5.1.1 街区活力提升决定性因素
        5.1.2 街区活力提升辅助性因素
    5.2 基于宏观层面的街区活力塑造策略
        5.2.1 营造舒适的街区尺度空间
        5.2.2 实现便捷的交通可达
        5.2.3 创造高度复合的街区功能
        5.2.4 营造舒适的公共空间
        5.2.5 地块开发强度的控制
    5.3 基于微观层面的街区活力塑造策略
        5.3.1 沿街立面提倡可渗透的空间界面
        5.3.2 街区内部建筑空间的营造
        5.3.3 街区内部公共空间的营造
        5.3.4 街区内部活动的全时性
        5.3.5 街区内部营造和谐的邻里人文氛围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密路网、小街区“模式的城市设计实践...九江片区
    6.1 九江片区规划基底概况
        6.1.1 基本概况
        6.1.2 城市片区基地现状
        6.1.3 规划片区限制条件
    6.2 九江片区城市设计宏观规划
        6.2.1 九江片区总体规划
        6.2.2 九江片区道路交通可达性规划
        6.2.3 九江片区功能产业布局
        6.2.4 九江片区公共空间布局
        6.2.5 九江片区地下停车空间规划
    6.3 九江片区内部微观空间设计
        6.3.1 街区内部功能复合设计策略
        6.3.2 街区街道空间设计营造
        6.3.3 街区沿街城市界面设计营造
        6.3.4 街区内部公共空间营造
        6.3.5 街区内部人文活动设计与组织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反思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澳门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营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紧缺带来城市高密度化发展
        1.1.2 高密度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澳门
        1.3.2 高密度城区
        1.3.3 绿色空间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实证分析法
        1.4.3 数据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数据来源
        1.5.3 研究基础
        1.5.4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基础研究与案例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居环境学
        2.1.2 紧凑城市
        2.1.3 景观生态学
        2.1.4 城市生态学
    2.2 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案例分析
        2.3.1 香港
        2.3.2 武汉江汉区
        2.3.3 广州天河区
        2.3.4 新加坡
    2.4 评议
第3章 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营造策略
    3.1 高密度城区的特征
        3.1.1 人口高密度
        3.1.2 建筑高度高
        3.1.3 土地高价格
    3.2 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3.2.1 绿色廊道(线状)
        3.2.2 绿地斑块(面状)
        3.2.3 小微绿地(点状)
        3.2.4 立体绿化
    3.3 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机制
        3.3.1 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的功能
        3.3.2 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要素间的作用机制
        3.3.3 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用地与其它用地间的关系
    3.4 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的营造策略
        3.4.1 区域连接策略
        3.4.2 服务覆盖策略
        3.4.3 功能复合策略
        3.4.4 微绿拓展策略
        3.4.5 立体生长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澳门绿色空间的营造实践
    4.1 澳门概况
        4.1.1 澳门基本情况
        4.1.2 澳门城市空间的演变及高密度空间的形成
        4.1.3 澳门绿色空间的演变
    4.2 澳门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的要素与突出问题
        4.2.1 澳门绿色空间的要素
        4.2.2 澳门绿色空间的突出问题
    4.3 澳门绿色空间营造策略探索
        4.3.1 营造原则
        4.3.2 构建多层次绿色空间体系
        4.3.3 保护生态斑块
        4.3.4 建立与保护生态廊道
        4.3.5 注重人性化立体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和营造策略
        5.1.2 澳门绿色空间营造的实践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评述
        1.3.1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动态
        1.3.2 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范围
    1.5 研究创新点
        1.5.1 明确界定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并解析其内涵
        1.5.2 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1.5.3 提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策略与导则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小微公共空间介入日常化城市实践中的活跃性
        2.1.1 犬吠工作室微公共空间(Micro Public Space)探索
        2.1.2 “一日停车位”(Parking Day)改造活动
    2.2 永未停息的抽象现象探索——普适的情感研究
        2.2.1 情感与情绪的概念辨析
        2.2.2 基本情感和维度情感论
    2.3 “空间与情感”——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元理论解读
        2.3.1 情绪地理学——研究地理空间、人、情绪三者关系
        2.3.2 环境心理学——侧重人的行为与物理环境互动机制
        2.3.3 建筑学语境下的空间情感营造实践关注与思考
        2.3.4 建筑现象学——来源现象哲学的身体在场体验
        2.3.5 情感在空间感知领域被关注度提升
    2.4 以“感性工学”为代表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探索
        2.4.1 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
        2.4.2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2.5 小结
第3章 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
    3.1 小微公共空间的尺度明确
        3.1.1 以人为基本尺度的空间规模讨论
        3.1.2 基于行业标准和案例分析
    3.2 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3.2.1 广义和狭义角度的综合释意
        3.2.2 本研究对象的具体范围指向
        3.2.3 依托城市空间的主体附属性
        3.2.4 相关概念辨析
    3.3 空间界面和行为使用视角下的小微公共空间类型划分
        3.3.1 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类型
        3.3.2 小微公共空间的使用行为类型
    3.4 小微公共空间的内涵解析
        3.4.1 小尺度——内在属性特质
        3.4.2 系统性——空间网络完善
        3.4.3 微设计——空间操作态度
        3.4.4 日常化——贴近生活使用
        3.4.5 四点内涵的内在相互关联
    3.5 小微公共空间的优秀案例解析
        3.5.1 案例的选取原则
        3.5.2 调研区域及概况
        3.5.3 调研内容及方法
        3.5.4 调研结果及讨论
        3.5.5 案例的设计启示
    3.6 小结
第4章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体系研究
    4.1 空间体验的情感诉求层次
        4.1.1 产品情感化设计的建筑学转译
        4.1.2 本能层面情感诉求(Visceral level)
        4.1.3 使用层面情感诉求(Behavioral level)
        4.1.4 反思层面情感诉求(Reflective level)
    4.2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同场所营造理论内核辨析
    4.3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载体——情感影响要素构成
        4.3.1 空间形态要素的直接作用——情感诱因(显性要素)
        4.3.2 非空间形态要素的间接作用——情感滤镜(隐形要素)
        4.3.3 非空间形态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的相互影响
    4.4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呈现——空间行为模式对应
        4.4.1 驻留型空间行为的情感呈现及侧重
        4.4.2 穿过型空间行为的情感呈现及侧重
    4.5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人像——群体体验差异性
        4.5.1 老年人的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4.5.2 少年儿童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4.5.3 女性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4.6 “测量不可测量”——情感化设计量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4.6.1 基于主观体验的情感量化方法
        4.6.2 针对外部表现的情感量化方法
        4.6.3 面向生理唤醒的情感量化方法
        4.6.4 多种量化方法应用及优劣比较
    4.7 小结
第5章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
    5.1 情感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5.2 基于大众点评的城市公园点评开放数据解读
        5.2.1 语义数据——文本情感语义的正负情绪值评定及分类
        5.2.2 图片数据——挖掘使用者关注的空间微观要素
        5.2.3 位置数据——评价热力图呈现
    5.3 明确情感化设计研究区域选取及尺度等级
        5.3.1 研究区域小微公共空间问题
        5.3.2 研究样本选取标准及侧重点
        5.3.3 宏观区域尺度——城市新区
        5.3.4 中观区域尺度——历史街区
        5.3.5 微观区域尺度——生活社区
    5.4 情感化设计的量化方法具体操作
        5.4.1 侧重于不同尺度层面小微公共空间内涵的方法选取
        5.4.2 情感呈现方式原始数据获取——空间行为观察法
        5.4.3 空间形态要素宏观布局分析——空间句法
        5.4.4 情感载体关键影响因子确定——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5.4.5 情感数据的形象呈现方式——Emoji Grid(情感表情网格)
    5.5 小结
第6章 城市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例
    6.1 城市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6.2 重点调研区域选取及小微公共空间基本认知
        6.2.1 两处重点调研区域的选取
        6.2.2 以“L”和“U”围合型为主要空间类型
        6.2.3 三维空间的基本活动类型分析
        6.2.4 滨海新区的小微公共空间分布
    6.3 本能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空间整体感知
    6.4 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分析
    6.5 滨海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6.5.1 控制策略通则
        6.5.2 控制策略细则
    6.6 小结
第7章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
    7.1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7.2 五大道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类型基本认知
        7.2.1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发展概况
        7.2.2 二维空间形态类型的特征及分布
        7.2.3 三维空间使用行为类型及其特征
    7.3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调研样本的选取
        7.3.1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分布
        7.3.2 空间句法街道轴线和线段分析
        7.3.3 街角调研样本的最终选取
    7.4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量化测度
        7.4.1 微观空间形态要素指标
        7.4.2 数据收集和相关性筛选
        7.4.3 同驻留行为的相关分析
        7.4.4 影响因子的贡献率解读
        7.4.5 Emoji Grid情感维度呈现
    7.5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7.5.1 控制策略通则
        7.5.2 控制策略细则
    7.6 小结
第8章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天津市生活社区为例
    8.1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8.2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基本认知
        8.2.1 二维形态类型提取及其特征
        8.2.2 三维空间基本活动类型分析
    8.3 本能和使用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
    8.4 反思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积极主动的私有领域改造
        8.4.1 社区样本1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8.4.2 社区样本2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8.4.3 社区样本3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8.5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8.5.1 控制策略通则
        8.5.2 控制策略细则
    8.6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以微见着”明确界定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及内涵
    9.2 “以微系情”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9.3 “精微设计”提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与导则
    9.4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德国柏林小微公共空间案例调研整理
    附录B 大众点评抓取的全部广场、公园基本信息
    附录C 五大道街角空间空间感知问卷调查表整理
    附录D 五大道街区街角微观空间形态要素记录表
    附录E 滨海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感知问卷调查
    附录F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感知问卷调查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阜阳市北京路街角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袖珍公园概念的界定
        1.1.1 袖珍公园的概念
        1.1.2 袖珍公园的产生和发展
        1.1.3 袖珍公园的范围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社会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袖珍公园研究现状
        1.4.2 国内袖珍公园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关于空间营造的研究现状
        1.4.3.1 关于景观空间的研究现状
        1.4.3.2 关于建筑空间的研究现状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论题相关内容概述
    2.1 袖珍公园的相关内容
        2.1.1 袖珍公园空间的主体构成要素
        2.1.2 袖珍公园的主要功能
        2.1.3 袖珍公园的特点
        2.1.4 袖珍公园的分类
    2.2 关于园林空间的基础内容
        2.2.1 园林空间的构成
        2.2.2 园林的空间类型及特征
    2.3 论题相关基础理论梳理
        2.3.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4 城市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的价值分析
        2.4.1 景观空间功能方面
        2.4.2 景观空间文化方面
        2.4.3 景观生态价值方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袖珍公园案例分析
    3.1 纽约佩雷公园案例分析
        3.1.1 项目概况
        3.1.2 景观空间分析
        3.1.2.1 景观功能布局分析
        3.1.2.2 景观竖向布局分析
        3.1.2.3 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3.1.2.4 景观空间文化主题性
        3.1.2.5 景观空间细部处理
    3.2 宾夕法尼亚大学内的袖珍公园案例分析
        3.2.1 项目概况
        3.2.2 景观空间分析
        3.1.2.1 景观功能布局分析
        3.1.2.2 景观竖向布局分析
        3.1.2.3 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3.1.2.4 景观空间文化主题性
        3.1.2.5 景观空间细部处理
    3.3 北京王府井街道整治之西街袖珍公园案例分析
        3.3.1 项目概况
        3.3.2 景观空间分析
        3.1.2.1 景观功能布局分析
        3.1.2.2 景观竖向布局分析
        3.1.2.3 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3.1.2.4 景观空间文化主题性
        3.1.2.5 景观空间细部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袖珍公园的空间营造原则与方法
    4.1 城市袖珍公园建设现存问题的概述
        4.1.1 空间功能布局上的问题
        4.1.2 社会人文关怀上的问题
        4.1.3 空间文化主题性上的问题
        4.1.4 生态空间营造上的问题
    4.2 城市袖珍公园的空间营造原则
        4.2.1 具有均衡协调性原则
        4.2.2 具有社会人文关怀性原则
        4.2.3 具有文化主题性原则
        4.2.4 营造良好生态效益的原则
    4.3 城市袖珍公园的空间营造方法
        4.3.1 合理的功能布局
        4.3.2 良好的空间视觉设计
        4.3.3 有效的空间围合
        4.3.4 合理的竖向设计
        4.3.5 形成良好的生态效应
        4.3.6 精致的细部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践检验--阜阳市北京路街角公园景观设计
    5.1 前期分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区位分析
        5.1.3 区域文化分析
    5.2 景观方案设计
        5.2.1 景观设计方案一
        5.2.1.1 设计理念
        5.2.1.2 景观空间评价
        5.2.1.3 景观空间细部设计
        5.2.2 景观设计方案二
        5.2.2.1 设计理念
        5.2.2.2 景观空间评价
        5.2.2.3 景观空间细部设计
    5.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福克纳后期作品中的家族关系与国家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文献缩略表
导论
    一、福克纳创作生涯及学术史分期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约克纳帕塔法的家族罗曼史
    第一节 白人家族的创始与传承
    第二节 同族兄弟姐妹的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家族联姻的理想与现实
第二章 家族女性人物的多元塑形
    第一节 “南方淑女”的身份转变
    第二节 二战对青年女性的重塑
    第三节 中老年女性形象的转型
第三章 家族历史的跨种族建构
    第一节 “白人负担”的阴影与反拨
    第二节 弃儿叙事缺位的家族关系
    第三节 犹太家族融入南方的历程
第四章 家族变迁中的阶级融合
    第一节 家族内外的阶级差异
    第二节 亲属冲突的阶级动因
    第三节 家族阶级差异的消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福克纳后期作品涉及的主要家族图谱
    二、福克纳后期生涯年表(1942—1962)
    三、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城市口袋公园布局与设计探究 ——以合肥市五里墩飞虹里口袋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本概念论述及相关内容研究
    2.1 口袋公园定义
    2.2 城市口袋公园的面积
    2.3 口袋公园的特征
    2.4 口袋公园的功能
    2.5 口袋公园的分类
        2.5.1 按所有权分类
        2.5.2 按所在位置分类
        2.5.3 按功能分类
    2.6 口袋公园设计基础理论概述
        2.6.1 城市绿地系统理论
        2.6.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2.6.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6.4 环境行为学理论
        2.6.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口袋公园案例分析及问题总结
    3.1 国外优秀口袋公园案例
        3.1.1 佩雷公园
        3.1.2 纽约绿色英亩公园
        3.1.3 波特兰坦纳斯普林斯公园
    3.2 国内优秀口袋公园案例
        3.2.1 上海创智口袋公园
        3.2.2 香港百子里公园
    3.3 总结
第四章 城市口袋公园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4.1 城市口袋公园的空间布局
        4.1.1 城市口袋公园的服务范围
        4.1.2 城市口袋公园使用人群分析
    4.2 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要素分析
        4.2.1 城市口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4.2.2 城市口袋公园水体景观设计
        4.2.3 城市口袋公园小品景观设计
        4.2.4 城市口袋公园铺装景观设计
        4.2.5 城市口袋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第五章 城市口袋公园设计实践
    5.1 合肥市五里墩——飞虹里口袋公园项目概况
        5.1.1 合肥市园林绿化建设概况
        5.1.2 基地背景概述
    5.2 公园使用人群研究
        5.2.1 公园使用人群结构分析
    5.3 公园设计理念
    5.4 公园布局与景观设计
        5.4.1 公园空间布局分析
        5.4.2 公园功能分区分析
        5.4.4 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老城历史街区概况
        1.1.2 北京市广安门内大街周边地段综合改造
        1.1.3 历史街区更新中街头绿地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主要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21
    2.1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
        2.1.1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原则
        2.1.2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特点
        2.1.3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途径
    2.2 街头绿地景观基础理论
        2.2.1 街头绿地的概念与特征
        2.2.2 街头绿地的主要功能
        2.2.3 街头绿地的景观要素
    2.3 北京历史街区街头绿地实践案例
        2.3.1 北京老城街头绿地的基本情况
        2.3.2 大栅栏-商业居住混合型
        2.3.3 南锣鼓巷-商业型
        2.3.4 南池子-居住型
    2.4 国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案例
        2.4.1 巴塞罗那老城整治更新
        2.4.2 法国香榭丽舍大道更新改造
        2.4.3 意大利博洛尼亚城市街道更新
    2.5 实践案例经验教训
        2.5.1 以遗产为中心构建传统空间序列
        2.5.2 对节点空间进行规划控制
        2.5.3 情景再现展示历史街区信息
    2.6 本章小结
3.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历史研究
    3.1 广安门内地区空间历史演变
        3.1.1 金至元代,广安门内地区初具街道格局
        3.1.2 明清时期,宣南片区形成
        3.1.3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定型
        3.1.4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市格局逐渐现代化
    3.2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历史文化遗产
        3.2.1 文化遗产总体分布现状
        3.2.2 故居会馆文化
        3.2.3 书报商业文化
        3.2.4 寺庙宗祠文化
        3.2.5 戏曲艺术文化
    3.3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空间价值
        3.3.1 体现时代变迁历程
        3.3.2 展示城市地域特色
        3.3.3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3.4 本章小结
4.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现状问题研究
    4.1 广安门内地区概况
        4.1.1 广安门内地区社会环境现状
        4.1.2 广内地区历史街区概况
    4.2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总体分布情况
        4.2.1 街头绿地整体分布位置分散
        4.2.2 街头绿地面积较小
        4.2.3 街头绿地总体分布与历史资源相关
    4.3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类型分析
        4.3.1 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类型
        4.3.2 以法源寺历史街区为例分析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类型
    4.4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景观元素分析
        4.4.1 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景观元素
        4.4.2 以校场口历史街区街头绿地分析景观元素
    4.5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人群活动分析
        4.5.1 广安门内大街街头绿地人群活动形式
        4.5.2 .以西琉璃厂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人群活动
    4.6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现状问题
        4.6.1 街头绿地数量不足
        4.6.2 街头绿地功能单一
        4.6.3 街头绿地空间场所感弱
        4.6.4 植物景观缺乏精细化设计
    4.7 本章小结
5.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更新策略
    5.1 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总体规划布局
        5.1.1 扩展街头绿地覆盖范围
        5.1.2 完善街头绿地功能
        5.1.3 统一街头绿地视觉感知
    5.2 沿线性空间的街头绿地设计策略
        5.2.1 特色探访路线停留空间
        5.2.2 步行道路休息场地设计
        5.2.3 胡同绿化引导
    5.3 历史街区特色节点设计
        5.3.1 虎坊桥广场设计
        5.3.2 法源寺前公园设计
    5.4 街头绿地景观元素提升策略
        5.4.1 标识系统设计
        5.4.2 城市家具设计
        5.4.3 照明设施设计
        5.4.4 景观小品设计
        5.4.5 植物种类选择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思考
    6.1 主要结论
        6.1.1 完善街头绿地的功能布局
        6.1.2 强化街头绿地的文化特色
        6.1.3 从人群需求出发设计街头绿地
    6.2 研究创新点
        6.2.1 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新目标下的街头绿地设计策略
        6.2.2 街头绿地人群使用需求的变化
        6.2.3 历史街区街头绿地的特殊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图片索引
附录-Ⅱ 表格索引
致谢

四、“袖珍国家”的生存之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D]. 曾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论早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形象[D]. 吕玥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人类2.0[J]. 赵华. 民族文汇, 2021(01)
  • [4]“密路网、小街区”模式下城市街区活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达传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澳门高密度城区绿色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 安晓娇.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D]. 刘荣伶. 天津大学, 2020(01)
  • [7]阜阳市北京路街角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刘想想.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福克纳后期作品中的家族关系与国家认同[D]. 李方木.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9]城市口袋公园布局与设计探究 ——以合肥市五里墩飞虹里口袋公园为例[D]. 罗中华.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10]广安门内地区历史街区街头绿地设计研究[D]. 杜丛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袖珍国”的生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