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抗菌“壳聚糖”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西药联合抗菌“壳聚糖”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的体外抗菌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娇[1](2021)在《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洗剂是供身体皮肤表面某些部位洗涤之用的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毒副作用小,方便等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国内外药学研究的热点。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是由广藿香、佩兰、青蒿、黄芩、金银花、蒲公英等11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外用洗剂,具有清热、消暑、解毒、祛风、消肿、止痒之功效,近十年余,临床广泛用于皮炎、湿疹、脓疱疹、毛囊炎、蜂窝织炎、足癣感染等湿热证患者的协同治疗。现代研究表明,其药理作用主要为抗菌、抗炎、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尤其是特应性皮炎,以剧烈瘙痒和复发性湿疹样皮损为特征。特应性皮炎主要发病机制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触发因素各异,患者常出现特征性的皮肤干燥,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等症状。外用中药煎液浸洗有独特优势,如使用方便,直接作用于皮肤,不良作用小。本文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有效成分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的需要,按《江苏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在申请备案制医院制剂,参照中药第六类新药研制的相关要求,对其药学部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包括:清肤液的饮片来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初步药效学等。1.饮片来源规范化研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清肤液中各饮片进行基源鉴定,结果均符合规定。2.制备工艺研究综合考虑处方中各药味的物理化学性质,各药味中的挥发油与水溶性成分均为有效物质基础,先以挥发油的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对影响挥发油提取的因素进行研究;以黄芩苷含量、固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水提取工艺,与挥发油单因素考察试验结果相结合,最终提取工艺为:第一次加12倍量水,浸泡0.5 h,水蒸气蒸馏5 h,第二次加入12倍量水,煎煮1.5 h。分别采用纱布过滤、离心(5000 r·min-1,15 min)、静置后离心(5000 r·min-1,15 min),HPLC测定黄芩苷的含量,确定除杂工艺:两次滤液进行离心(5000 r·min-1,15min),取上清。以黄芩苷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浓缩工艺,最终浓缩工艺.:上清采用65℃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 1.16~1.21(50℃)。通过观察表面澄清度,考察挥发油加入方式,最终确定采用转相乳化法挥发油与吐温-80以8:1(v/v)比例常温下研磨混匀,缓慢加入浓缩液,加水定容至1000 mL,105℃下湿热灭菌20 min,灌装。通过三次平行试验验证水煎液、离心液、制剂的黄芩苷转移率分别为87.08%、85.09%、80.74%,大部分具有药效的挥发性成分在制剂中得到了保留。因此,本制备工艺稳定、合理、可行。3.质量标准研究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液体制剂项下规定,本品棕褐色液体,气味芳香;相对密度为1.0315~1.1111;pH值为5.03~5.14;建立了广藿香、黄芩、青蒿、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连翘、紫花地丁、徐长卿的薄层鉴别,其色谱图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采用HPLC建立10批清肤液水溶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共匹配20个共有峰,指认出14个色谱峰,基于指纹图谱,测定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秦皮乙素、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含量;采用GC-MS建立清肤液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得到46个共有峰,指认其中7个色谱峰,测定了广藿香酮、百秋李醇的含量。本研究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清肤液质量的控制,后续仍需以中试产品进行验证。4.初步稳定性研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9001通则下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清肤液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条件下保存3个月内质量稳定。初步说明本制剂质量的稳定。5.初步药效学研究透皮吸收试验采用生理盐水、30%乙醇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这三种接收液对清肤液透皮吸收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考察黄芩苷透皮量和皮肤滞留量,最终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接收液。清肤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其MIC和MBC分别为32mg·mL-1、64 mg·mL-1;比较正常生长和给药后的菌的生长情况,发现给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得到了明显的抑制;通过抑菌圈试验可以看出,给药浓度≥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敏感性。因此,可以初步验证清肤液的确具有一定抗菌性。

刘清,徐宗军,仇苗,冯光利,杨伟晗,寇静[2](2016)在《菘蓝不同部位鲜品和干品抗菌效价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菘蓝不同部位干品和鲜品提取物的抑菌作用,为菘蓝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提取精制,活性炭脱色;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统计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平板二倍稀释法统计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板蓝根干燥药材和新鲜药材对大肠杆菌MIC分别为0.25 g/m L、0.5 g/m L,MBC分别为1.0 g/m L、2.0 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分别为0.25 g/m L、0.25 g/m L,MBC=1.0 g/m L、2.0 g/m L;对绿脓杆菌MIC分别为0.50 g/m L、1.0 g/m L,MBC=1 g/m L,2.0 g/m L。大青叶干燥药材和新鲜药材对大肠杆菌MIC分别为0.5 g/m L、4.0 g/m 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为0.5 g/m L、2.0 g/m L;对绿脓杆菌MIC为0.5 g/m L、2.0 g/m L;大青叶干品和鲜品提取液实验浓度未测出上述三种细菌的MBC,仅呈现出一定的抗菌趋势。结论菘蓝根和叶对三种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按照干品和鲜品质量换算,抗菌效价鲜品强于干品;入药部位比较,板蓝根优于大青叶。

卫昊,刘清,卫伟光[3](2012)在《秦岭柴胡抗菌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考察秦岭柴胡的解热、抗菌作用。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秦岭柴胡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的MIC、MBC;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家兔致热实验研究解热作用。结果秦岭柴胡根部和地上部分大肠杆菌、金葡菌、绿脓杆菌的MIC分别为9.12,18.25,18.25,306,153,153 mg/ml;根部MBC均为73 mg/ml。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秦岭柴胡根部大、中、小剂量组对内毒素致发热家兔降温作用显着(P<0.05)。结论秦岭柴胡具有较强的解热、抗菌作用。

张云常[4](2007)在《中药降糖胶囊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简称DM)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是内因,是基础。并非糖尿病本身遗传,而是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是外因,是条件。病毒感染、可破坏胰岛β细胞药物的长期服用、肥胖等因素也可诱发糖尿病。消渴病是糖尿病中医学的病名,中医认为消渴病为热盛阴伤之病,由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燥热可以伤阴,阴伤又可以加重燥热,两者恶性循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本实验对中药降糖胶囊进行了药学方面的试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研究了复方中各味药材有效成分的药理及临床应用,并根据各味药材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在鉴定药材与考察前处理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法考察了黄连、黄芪、生地黄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另外为了有效控制该产品生产质量,保证应用的效果,还以黄连中盐酸小檗碱,黄芪、生地黄中多糖为控制指标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实现对该产品原料的质量标准、辅料的质量标准、成品的质量标准的控制。

田卫[5](2007)在《植物多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学位论文首先综述了几种植物多糖结构及其抗糖尿病作用的研究概况,并总结和讨论了四种植物(茶叶、香菇、知母、苦瓜)多糖的系统实验研究。实验部分包括以下工作:1.四种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2.四种植物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研究;3.四种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通过对四种植物粗多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体外实验,发现只有茶叶多糖对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分泌具有统计上的差异。茶叶多糖对胰岛素具有调节作用,当低糖时,茶叶多糖可以提高胰岛素的分泌,而高糖时可以降低胰岛素的分泌。其它多糖对胰岛素分泌没有直接调节作用。考察了三种植物粗多糖(茶叶,香菇,知母)对糖尿病大鼠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香菇治疗组,对照组的胰岛素含量、血糖都没有显着性差异,但知母治疗组的最终血清中的胰岛素相对增加,达到正常组水平,可能存在缓解糖尿病症状的作用。对苦瓜粗多糖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苦瓜多糖各剂量组对MGC-803,HEP-G2,S180三种肿瘤细胞株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MGC-803效果最好。在这个基础上,又对苦瓜多糖通过诱导MGC-803肿瘤细胞凋亡和形态学观察作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苦瓜粗多糖通过诱导MGC-803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苦瓜粗多糖可作为抗MGC-803肿瘤细胞的辅助药物。

杨红文[6](2003)在《辣椒粉、大蒜素及几种中草药体外抑菌和促肉仔鸡生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应用药敏纸片抑菌方法研究了辣椒粉、大蒜素、常见抗菌中草药和新疆特有的几种植物以单味和配伍方式对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的抑菌效果;并将选出的强抑菌中草药和相关促生长植物添加于艾维因肉仔鸡日粮以研究对动物生长性能和防病能力的作用,初步得出以下结果: 辣椒粉水煎剂对副伤寒沙门氏菌MIC(最小抑菌浓度)为12.5%;对金葡菌(葡球菌琼脂110)MIC为12.5%,表明辣椒粉对以上两种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大蒜素粉乙醚制剂对大肠杆菌MIC为12.5%;对副伤寒菌MIC为3.13%;对金葡菌MIC<1.57%;对金葡菌(葡球菌琼脂110)MIC为1.57%;对枯草杆菌MIC为3.13%。表明大蒜素粉对各种培养基上的各种病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葡菌抑制作用最强。 单味中草药水煎剂中,黄柏、蒲公英、黄芩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强,MIC均为1.57%;黄芪、板蓝根对副伤寒沙门氏菌抑制作用较强,MIC均为3.13%;大黄、乌梅、黄芩对金葡菌(葡球菌琼脂110)抑制作用较强,MIC分别为:1.57%、<1.57%、<<1.57%;秦皮对枯草杆菌抑制作用很强,MIC<1.57%。 粗叶甘草地上部分对大肠杆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12.5%、25%。苦豆子根对副伤寒沙门氏菌MIC为6.25%。醉马草地上部分对副伤寒沙门氏菌MIC为25%;醉马草根对金葡菌(葡球菌琼脂110)MIC为12.5%。可以初步确定以上植物对相应的病原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其它病原菌无抑制作用。 配伍中草药中,配伍2(蒲公英、乌梅、黄芩、板蓝根)对大肠杆菌MIC为3.13%;配伍6(黄芪、蒲公英、秦皮、乌梅)对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枯草杆菌的MIC均为3.13%;配伍8(秦皮、乌梅、黄芩、板蓝根)对大肠杆菌MIC为3.13%;配伍9(大黄、蒲公英、乌梅、板蓝根)和配伍10(大黄、蒲公英、秦皮、黄芩)对金葡菌(葡球菌琼脂110)MIC<<1.57%,远远小于其组成单味中草药MIC之和,可能与其成分的协同作用有关;配伍10对金葡菌MIC为3.13%。以上配伍中草药对相应各病原菌均有很强的抑菌作用。 添加0.5%辣椒粉、0.01大蒜素、2%配伍A组中草药、3.2%配伍B组中草药分别提高肉仔鸡体重8.45%(P<0.01)、5.65%(P<0.01)、6.12%(P<0.01)、0.64%(P>0.05);分别改变肉仔鸡采食量-3.06%、-6.28%、-7.95%、9.99%;分别改变肉仔鸡料肉比-11.47%、-11.9%、-14.04%、9.35%。以上单味或配伍中草药不同程度地改善了艾维因肉仔鸡的生长性能。

徐元宏,万士林[7](2000)在《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的体外抗菌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体外抑菌和杀菌效果。方法 选用 0 .4%环丙沙星和10 %儿茶胺作对照。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其最小抑菌浓度 (MIC) ,转种血平板测其最小杀菌浓度 (MBC)。结果 儿茶胺不具有抑菌效果 ,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和 0 .4%环丙沙星在抑菌和杀菌等方面无显着差异 ,使用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既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能力 ,又保证了体外抑菌和杀菌的活性。0 .4%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在 6 0 m in内将 3株标准菌株全部杀死。

二、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的体外抗菌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的体外抗菌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进展
    2. 相关中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3. 中药经皮吸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清肤液饮片来源及鉴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总结
第三章 清肤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1. 工艺设计及工艺路线
    2. 挥发油提取工艺
    3. 水提工艺
    4. 成型工艺
    5. 清肤液中黄芩苷的转移率及挥发油的保留
    6.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清肤液质量标准初步研究
    1. 性状与检查
    2. 薄层鉴别
    3. 指纹图谱
    4. 多指标含量测定
    5. 清肤液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初步稳定性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初步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小结
    2.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菘蓝不同部位鲜品和干品抗菌效价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1.1材料
    1.2仪器与试剂
    1. 3菌种
2 实验方法
    2. 1 菘蓝不同药用部位样品的制备
        2.1.1板蓝根干燥药材水提液的制备
        2.1.2板蓝根新鲜药材水提取物的制备
        2.1.3大青叶干燥药材水提物的制备
        2.1.4大青叶新鲜药材水提取物的制备
    2.2菌液的制备
    2.3 MIC、MBC测定[3-7]
3 讨论

(3)秦岭柴胡抗菌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药材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2~8]
    2.1 抗菌作用
        2.1.1 秦岭柴胡样品的制备
        2.1.2 MIC、MBC测定
    2.2 解热作用[9, 10]
3 讨论

(4)中药降糖胶囊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糖尿病与降糖胶囊方剂的研究
    1.1 糖尿病的现代研究概况
    1.2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2.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原因的阐述
        1.2.1.1 遗传因素
        1.2.1.2 环境因素
        1.2.1.3 其它因素
        1.2.2 传统中医对糖尿病发病原因的阐述
        1.2.2.1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
        1.2.2.2 饮食不节 积热伤津
        1.2.2.3 七情失调
        1.2.2.4 过服温补
        1.2.2.5 瘀血致渴
        1.2.2.6 痰湿致渴
        1.2.2.7 肾阳不足
        1.2.2.8 房劳过度
    1.3 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思路
        1.3.1 降血糖
        1.3.1.1 胰腺外作用
        1.3.1.2 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
        1.3.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3.2 改善胰岛素抵抗
        1.3.3 调节血脂
        1.3.4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
    1.4 关于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
        1.4.1 诊断标准
        1.4.2 糖尿病的分型
        1.4.3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1.4.3.1 运动治疗
        1.4.3.2 西药治疗
        一、磺脲类药物
        二、双胍类药物
        三、α-糖苷酶抑制剂
        四、胰岛素
        1.4.3.3 中医药治疗
    1.5 胶囊中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与临床应用研究
        1.5.1 黄连
        1.5.1.1 化学成分
        1.5.1.2 黄连的主要药理作用
        1.5.1.3 黄连的临床应用
        1.5.2 黄芪
        1.5.2.1 化学成分
        1.5.2.2 黄芪的药理作用
        1.5.2.3 黄芪的临床应用
        1.5.3 地黄
        1.5.3.1 化学成分
        1.5.3.2 主要药理作用
        1.5.3.3 重要临床应用
    1.6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降糖胶囊的制剂学研究
    2.1 处方组成
    2.2 剂型选择
    2.3 制剂工艺设计的理论依据
    2.4 提取工艺的研究
        2.4.1 仪器和试剂
        2.4.2 工艺流程图
        2.4.3 黄连提取工艺优选
        2.4.3.1 水提时间的影响
        2.4.3.2 提取工艺的优选
        2.4.3.3 黄连提取工艺稳定性的考察
        2.4.3.4 盐酸小檗碱的精制
        2.4.4 黄芪、生地黄提取工艺优选
        2.4.4.1 水溶液正交提取工艺考察
        2.4.4.2 黄芪多糖提取工艺稳定性的考察
        2.4.4.3 多糖的精制
    结论
第三章 降糖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
    3.1 药品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
        3.1.1 黄连
        3.1.2 黄芪
        3.1.3 生地黄
    3.2 辅料质量标准研究
    3.3 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3.3.1 处方
        3.3.2 制法
        3.3.3 性状
        3.3.4 检查
        3.3.4.1 重金属检查
        3.3.4.2 砷盐检查
        3.3.5 定性鉴别
        3.3.5.1 方中多糖类成分的鉴别
        3.3.5.2 方中盐酸小檗碱成分的鉴别
        3.3.6 定量测定
        3.3.6.1 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
        1、仪器与试剂
        2、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 空白试验
        6 线性关系考察
        7 精密度考察
        8 稳定性考察
        9 重复性考察
        10 回收率试验
        11 样品测定
        3.3.6.2 多糖类含量的测定
        1 仪器与试剂
        2 测定条件
        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 空白实验
        6 线性关系的考察
        7 精密度考察
        8 稳定性考察
        9 重复性考察
        10 回收率实验
        11 样品测定
    3.4 结论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植物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植物多糖抗糖尿病作用研究概况
    1.茶叶多糖
        1.1 茶叶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1.2 茶多糖抗糖尿病作用的研究
    2.香菇多糖
        2.1 香菇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2.2 香菇多糖抗糖尿病的药理研究
    3.南瓜多糖
        3.1 南瓜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3.2 南瓜多糖抗糖尿病的药理研究
    4.人参多糖
    5.灵芝多糖
        5.1 灵芝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5.2 灵芝多糖抗糖尿病作用的药理研究
    6.芦荟多糖
        6.1 芦荟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6.2 芦荟多糖抗糖尿病作用的药理研究
    7.虫草多糖
        7.1 虫草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7.2 虫草多糖抗糖尿病作用的药理研究
    8.黄芪多糖
        8.1 黄芪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8.2 黄芪多糖抗糖尿病作用的药理研究
    9.苦瓜多糖
        9.1 苦瓜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9.2 苦瓜多糖抗糖尿病作用的药理研究
    10.知母多糖
        10.1 知母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10.2 知母多糖抗糖尿病作用的药理研究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方法
    第一节 四种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一.材料、试剂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四种植物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研究
        一.材料、试剂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第三节 四种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一.材料、试剂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四种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第二节 四种植物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研究
    第三节 四种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结语
第四章 其他工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防己诺林碱和粉防己碱
        1.引言
        2.实验部分
        3.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本氏木兰挥发性组分和抗菌能力的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带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辣椒粉、大蒜素及几种中草药体外抑菌和促肉仔鸡生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概况
        1.1.1 饲用中草药种类、功能与优势
        1.1.2 中草药添加剂特点与优势
        1.1.3 中草药添加剂的功能与作用机理
        1.1.4 中草药添加剂的实际应用效果
    1.2 抑菌实验方法
        1.2.1 中草药制剂方法
        1.2.2 菌种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1.2.3 抑菌方法与检测指标
    1.3 实验内容
        1.3.1 菌种获得与处理
        1.3.2 各中草药相应制剂
        1.3.3 抑菌实验
        1.3.4 中草药制剂艾维茵肉仔鸡饲喂实验。
    1.4 实验的目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一:药用植物体外抑菌实验。
        2.1.1 时间和地点
        2.1.2 材料与仪器
        2.1.3 菌种的获得与保存
        2.1.4 中草药制剂
        2.1.5 单味中草药定量抗菌实验(滤纸片法)
        2.1.6 中草药配伍定量抑菌实验。
    2.2 实验二:中草药制剂肉仔鸡饲喂实验。
3 结果
    3.1 中草药体外抑菌实验
        3.1.1 单味中草药定量抑菌实验
        3.1.2 中草药配伍定量抑菌实验
        3.1.3 菌含量对中草药抑菌效果的影响
        3.1.4 培养基对中草药抑菌效果的影响
        3.1.5 药敏纸片浓度与抑菌圈直径的关系
    3.2 中草药制剂肉仔鸡饲喂实验
        3.2.1 平均体重
        3.2.2 日增重
        3.2.3 采食量
        3.2.4 料肉比
        3.2.5 成活率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录
7 参考文献

(7)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的体外抗菌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细菌菌株
    1.2培养基
    1.3方法
    1.4抗菌药物
    1.5
    1.6
2 结 果
3 讨 论

四、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的体外抗菌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医院验方清肤液的药学研究[D]. 王梦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菘蓝不同部位鲜品和干品抗菌效价的对比研究[J]. 刘清,徐宗军,仇苗,冯光利,杨伟晗,寇静. 现代中医药, 2016(02)
  • [3]秦岭柴胡抗菌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 卫昊,刘清,卫伟光. 时珍国医国药, 2012(02)
  • [4]中药降糖胶囊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D]. 张云常.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2)
  • [5]植物多糖的研究[D]. 田卫. 兰州大学, 2007(04)
  • [6]辣椒粉、大蒜素及几种中草药体外抑菌和促肉仔鸡生长作用研究[D]. 杨红文. 新疆农业大学, 2003(01)
  • [7]中西药结合抗菌性“壳聚多糖”的体外抗菌效果的实验研究[J]. 徐元宏,万士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0(06)

标签:;  ;  ;  ;  ;  

中西药联合抗菌“壳聚糖”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