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驻军将履行哪些职责?

澳门驻军将履行哪些职责?

一、澳门驻军将履行哪些职责(论文文献综述)

林高松[1](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章景然[2](2020)在《从“激进”到“平和” ——贵格会与巴哈伊信仰进程之比较》文中指出宗教在当代社会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有凝聚社会的功能,又有分裂社会的作用。宗教群体如何实现与社会和谐共存,成为本文探索的核心论题。17世纪兴起于英国的贵格会与19世纪脱胎于波斯(今伊朗)的巴哈伊,两大信仰团体在初创期均被贴上“激进教派”标签,受到官方打压与社会排斥。历经近半世纪的教内外调适与互动,最终完成了作为“平和”团体的历史嬗变。对其历史过程的梳理与比较,不仅有助于人们解决信仰摩擦问题,还将为贵格会和巴哈伊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坚持唯物主义史观,以宗教比较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宗教社会学等理论,从贵格会与巴哈伊的社会互动中,对两者的”平和”之路进行历史性考察,并试图得出某些规律性认识。本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考察两大教团初创时期的社会行为及平和转折,探究其引起社会敌视的原因。两者(1)的肇始恰逢社会改革时代,它们的信仰变革夹杂着社会诉求,且采取较为激进的表达方式,这是两者被社会排斥的主要因素;继而追溯两者从激进走向平和的转折事件,这一转变奠定此后温和策略的思想基础。基于以上考察,在理论层面探讨两大教团激进行为的根源,在现实层面比较两大教团初创时期的差异。第二章从本土与海外两个区域,考察两大教团的生存状态与相应调整。贵格会在海外殖民地所受打压甚于本土;巴哈伊则相反,海外生存环境较本土优越。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两者采取不同途径。贵格会通过集体请愿、政治游说等方式寻求与英国上层对话;巴哈伊则求助于国际组织,通过国际舆论为自身发展寻求空间。通过比较可知,不同的社会环境是两大教团遭受地域差异化打压的主要原因,宗教打压造成其与社会关系紧张,同时也促使了它们的教内整合。第三章从教内外两个层面,比较两大教团的和谐理念与实践。两者对和谐理念解读方向不同,贵格会的罗伯特·巴克莱与威廉·佩恩,肯定教义中的宽容成分,并给予政治神学意义上的应用;巴哈伊的巴哈欧拉与阿博都·巴哈更倾向对宗教和平思想的传播。在此思想基础上,两者教外实践产生差异。贵格会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神圣实验”为阵地,将宗教宽容作为策略进行推行;巴哈伊则强调非政府参与原则,以顾问形式与政府合作,通过“全球发展计划”实践和平理念。但在教内实践中,贵格会和巴哈伊对异己思想均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两者教内外实践的差异,为和平宽容本质及其相对性提供了可探讨的空间——宽容绝不意味无限自由,群体的发展及宽容的实现与制度规范需要相辅相成。第四章从自我标识、社会融入、管理模式三方面,比较两大教团从“激进”到“平和”的特征。两大教团排他性减弱、世俗化增强、初期宗教领袖情结明显,这些相似性特征推进两者成为温和教团;文章还进一步探究这些相似性特征中的差异性。两大教团融入社会方式不同,贵格会在人员不断流失的困境下被动融入社会,巴哈伊则积极主动融入;两大教团后续管理模式迥异,巴哈伊在集体领导下巩固发展,贵格会则在松散管理中走向衰败。这两个因素成为两者当今发展各异的主要原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以此探索某些规律性认识,对贵格会与巴哈伊的现状与趋势做出预测。针对不同文明形态的两大教团进行比较,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信仰群体与社会之间不是评判与被评判的等级关系,而是体现着身份相互认同的动态过程,和谐共处的实现需要多层面的对话、妥协与让步。

卫玮[3](2020)在《朝鲜南北停战机制回溯与前瞻 ——兼论停和机制转换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年鉴学派代表大师布罗代尔提出的“三时段”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史学的叙述视野,搭建了总体史观研究的全新框架。根据其理论,长时段的研究价值体现于历史学在对总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中往往能揭示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因而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长时段所揭示的历史趋向主要在更为具体的中时段内得以体现。因此,在合理的时间跨度中探寻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周期,是中时段研究的范畴,也是本文界定研究区间的主要理论依据。随着二战在世界范围内的终结,朝鲜半岛虽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但却面临国家分裂的现实难题。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将民族内战的性质陡然上升到意识形态对立的层面上。两极格局下的两虎相争,一定是一场鏖战,且胜负难分。朝鲜战争最终仅以停战谈判的方式结束了兵戎相见,但表面的和平下却暗流涌动,趋于固化的分裂让真正的和平之春难以降临。停战谈判作为最早用来解决半岛问题的政治手段,尚且勉强维持双方回到战前状态,在半岛构建长久和平机制的复杂性可见一斑。自停战以来,无论是正面较量还是暗中对抗,南北都希望建立起以“我”为中心的半岛和平政治体制,但苦于任何一方都没有形成压制对方的绝对优势,半岛和平问题因此悬而未决。运用中时段理论分析,这一动向可回溯至朝战期间,双方也曾因在战场和谈判桌上难分胜负,导致战争久拖不决。因此,以朝鲜停战谈判为论述起点,分析半岛在大国介入成为既定事实的前提下,缘何难以从分裂走向和平这一问题,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基于此,本文力求通过以下四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以朝鲜停战谈判过程为切入点,详述相关大国在关键时间节点的动向,据此分析朝鲜战争终未达成和平协定的缘由。第二章在理顺冷战期间南北致力于统一的积极做法基础上,着重剖析该时期潜在的安全隐患,以便充分认知停战协定的时代局限性。第三章系统考察半岛在停战状态下数次安全危机爆发的始末,并对相关大国提出的和平机制构建设想予以分析。第四章以当前半岛局势为论述背景,梳理半岛和平机制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历史困境和现实难题,并对其可能建立的构想进行展望。

杨烁[4](2019)在《中美对朝鲜核问题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朝核问题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以来,历经多种形式的外交努力,但始终无法得以解决。伴随着朝鲜不断地核试验与导弹试射,半岛地区紧张局势频频加剧,给朝核问题的解决增加了巨大的难度。随着新一轮美朝元首会晤的举行,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核问题的解决涉及诸多方面,需要有关各方共同携手推进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本文将对朝核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分析朝核问题形成僵局的根源,根据中国与美国对朝政策,探析中美关于朝核问题的共识与分歧,并就中国未来对朝政策提出合理建议。

楼天雄[5](2019)在《天主教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曲折 ——《德梵宗教协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梵宗教协定》是梵蒂冈与纳粹德国于1933年7月20日签订的政教协议,同时也是德梵关系史上仅有的国家级条约。该协定的孕育背景、签订过程与文本内容不仅反映出梵蒂冈对德交往的历史经验,更折射出天主教会曲折的现代化转型历程。在两次梵蒂冈大公会议间隔的90多年里,罗马教廷始终奉行以“教宗极权主义”为核心的保守性发展路线,在与西方世俗国家的交往中谋求教会利益。然而,该路线确立不久,即使得教廷与新近统一的德国产生激烈矛盾,最终升级成名为“文化斗争”的政教冲突。这场冲突贯穿整个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不仅深刻影响了德梵关系的走向,还迫使教廷对教会保守路线予以调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梵蒂冈广泛采用与世俗国家签订新型政教协定的方式拓展教宗政治权力、保障地方教会权益。沿此思路,教廷亦希望与德国中央政府缔约,却始终未果。此后,纳粹党在德国不断壮大,于1933年初夺得政权。希特勒为了打击天主教政党、美化新政权形象,主动向教廷发出缔约邀请。梵蒂冈虽然对纳粹意识形态抱有敌意,但还是将希特勒的上台视作巩固乃至拓展教会利益的大好时机,双方很快便签约成功。就《德梵宗教协定》的文本而言,纳粹政权在纸面上作出巨大让步,充分满足了梵蒂冈对教会独立性与宗教教育权的索求。然而,希特勒仅仅将该协定视作临时性的政治工具,签订后不久即大肆迫害天主教会。从1933年至1939年,梵蒂冈与德国以该协定为焦点,展开了一场迫害与抗争的外交攻防战。但双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均不愿同对方彻底断交。二战爆发后,德梵矛盾有所缓和,德国天主教会因官方战争动员的需要而得以幸存。一方面,《德梵宗教协定》为教会的自我保护提供了法理根基,有效阻滞了纳粹党人对德国教会的侵蚀,使其在整个第三帝国时代都维持着较为完整的建制。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德梵宗教协定》的有效性,梵蒂冈不得不勉力维持与纳粹德国的外交关系,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道德代价。由于梵蒂冈的对德政策以保护教会利益为首要考虑,在面对纳粹官方的反犹暴行时,教廷为了避免激怒德国,其抗议十分微弱。在二战期间,纳粹的反犹政策升级为种族灭绝,梵蒂冈更是保持沉默,不敢公开谴责反犹大屠杀。战争结束后,维护《德梵宗教协定》的合法地位仍是梵蒂冈对德政策的主要目标。由于庇护十二世的坚持,该协定得以在西部占领区继续生效,后于1957年正式成为联邦德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最终,1962至1965年的“梵二”会议掀起了教会改革浪潮,使之适应二战结束以来的现代世界。在教内自我反思与外界舆论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天主教会为纳粹大屠杀期间的妥协姿态而致歉,同时革除了自身长达千年的反犹太教传统。

王乐[6](2016)在《二元秩序结构下的中国东亚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对中国来说,无论是和平崛起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国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一套正确可行的东亚地区战略则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东亚地区虽然自冷战结束之后一直维持了和平的状态,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这一地区的国际秩序相比冷战刚结束时的典型单极秩序显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研究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性质、特征、成因和发展演变趋势,对中国制定正确的东亚战略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区秩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理范围内,各主要国际行为体基于权力对比和利益分配,在特定的规则指导下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和安排。东亚地区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天朝礼治的封贡秩序、列强分赃的条约秩序、非典型的两极秩序等地区秩序的形态。西方经典国际关系理论和基于东亚历史的创新理论都为观察和理解东亚地区秩序提供了工具,本文在分析东亚地区秩序的性质与特征时,将不拘泥于某一种理论范式,而是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用可观察、可操作的现象与可证伪的假设去解释待解释的现象,总体上将坚持物质主义的本体论、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和体系主义的研究范式。建立在国际行为体间的权力对比基础上的国际格局对国际秩序和地区秩序有着最根本的制约作用。冷战结束后至今,东亚地区总体维持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单极秩序,但又不属于典型的单极一元秩序,而是一种安全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单极二元秩序。这种二元秩序表现为美国东亚地区军事安全领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在东亚地区经济贸易领域处于主导地位,但中美在各自领域的主导地位并不对称。东亚地区二元秩序的形成是中国、美国、东亚地区其它国家分别执行了特定政策的结果,各自政策指导下的国家间互动推动了地区秩序的演变。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和美国对华的“遏制加接触”战略推动了东亚秩序中安全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二元化趋势,而部分东亚国家长期执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政策,这种在中美之间“两面下注”的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地区秩序二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韬光养晦”、“遏制加接触”、“两面下注”政策内部的矛盾和张力也会给地区秩序本身造成不稳定性,从而推动地区秩序的发展演变。东亚地区二元秩序的演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趋势:一是短期内二元秩序结构将强化,二是中美各自主导地位日趋平衡,三是东亚格局将朝两极方向发展。中国的东亚战略是在对东亚地区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长周期、总体性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并没有从地区战略的角度去处理同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参与和推动地区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可以认为是中国东亚地区战略的开端。任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对环境、目标和手段三个要素及其之间关系的把握和处理。制定和执行对外战略需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战略目标则是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要寻求合理的国家利益,制定可行的战略目标,就要正确平衡“能干什么”与“想干什么”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利益的内容看,中国的东亚战略目标可分为安全目标、福利目标和威望目标三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东亚战略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手段与目标相协调原则、开放原则与差别原则。基于东亚秩序的二元化特征,中国东亚战略的实施也分为经贸领域和安全领域两个部分。能否维持在东亚经济领域的首要影响力,能否巩固这种主导地位,这是关系到中国主动塑造地区秩序的东亚战略能否成功的基础性条件。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坚持自由贸易、扩大对外开放;必须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必须“惠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在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中心的前提下,要想在未来的地区秩序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必须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有更大的作为。中国在东亚地区安全秩序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实力地位,而在于周边国家和美国对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以及未来将如何运用这种实力的顾虑和防备。二元秩序下的中国东亚安全战略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妥善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纠纷,建立安全互信;建设性地协调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安全关系;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提供安全公共产品和安全保障。中国的东亚战略对内来说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能否顺利实现,对外则是检验中国能否打破“强国必霸”的规律,真正实现和平崛起的试金石。实力的增长只是中国获得更大影响力的基础条件,要真正崛起成主导性大国的关键还在于人心所向。

贾丽奇[7](2015)在《风景名胜区视野下的世界遗产缓冲区规划及实施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遗产本体与周围环境并重的区域化整体保护理念发展和中国世界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遭到严重的外部威胁,遗产缓冲区理论研究日渐升温。本论文以风景名胜区型世界遗产的缓冲区为研究对象,按照问题反思—经验借鉴—案例分析—提出解决思路的逻辑序列,形成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本研究认为,缓冲区是为了弥补行政博弈中确定的遗产边界不能解决遗产OUV完整性保护而衍生的、具有管制属性的空间概念。缓冲区与遗产地共同构成了系统价值和不同级别、层级的多元价值体系。缓冲区规划本质上是遗产管理机构与交界地带的多利益主体进行管理决策协商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研究提出缓冲区划界的技术路线为:遗产价值及完整性识别—缓冲区的价值评估与威胁评价—科学依据和技术选择—确定缓冲区的界定要素类型及层级—叠加与简化。相应形成点、线、面综合的缓冲区和刚、弹性相结合的管控政策,刚性政策体现在建设控制、产业的空间准入控制、及管理行为控制等三个方面,弹性政策体现在政策“留白”及规划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协商环节。研究提出基线调查一策略制定一多解规划一决策实施一监测反馈一调整修订的缓冲区规划框架。并指出信息数据库建设、实施主体参与规划编制、动态监测和实施反馈是关键环节。同时结合缓冲区的规划精度调整和法理地位明晰,提出了缓冲区规划与世界遗产管理规划、现行法定规划体系的衔接策略。研究建议构建遗产缓冲区合作协调委员会,将遗产地管理机构及缓冲区行政管理机构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形成政府机构间协调组织,并纳入非政府遗产保护组织联盟和遗产科研机构,通过缓冲区联席会议、规划督查制度等,共同形成多向合作与监管模式;并建立多手段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及形成法律法规与乡规民约相结合、能力建设与解说教育双管齐下的法律与社会基础。研究以泰山遗产地为例,对其从缓冲区认识、划定及实施保障框架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检验。论文初步构建了缓冲区认识—划线定策—编制框架和体系衔接—实施保障的理论建构,形成了缓冲区规划的技术路线、方法和遗产地与缓冲区的区域统筹视角。可以为我国世界遗产缓冲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钟声[8](2014)在《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1919年-1928年)十年间的文本梳理,分析透视当时中国与南洋华社的互动及相互影响。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中国并没有就此进入宪政,更没有进入和平、稳定与发展。袁世凯称帝失败,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各大军阀拥兵自重,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纷纷投靠帝国主义,中国大地军阀混战连年。以孙中山为中心的革命派也未曾停歇,在军阀斗争中,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不断努力。革命派与军阀、革命派内部、各大军阀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就实力而言,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来说,最弱的都是孙派革命党人。为了壮大革命力量,孙中山再一次将目光放在了近代革命的传统后方——南洋。在南洋,革命党人首先做的是进行革命的宣传,《新国民日报》便是其在南洋进行革命宣传的机关喉舌。本文正是要通过这份华文报对当时中国与南洋之间的关系,相互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本文第一章对新加坡华文报的发展史进行了简单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加坡华文报的兴起、发展及滥觞。新加坡华文报经历了宗教性报纸、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的转变。政治性报纸的创办,正是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南洋角逐的产物,它们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国近代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政治性报纸转为商业性报纸,是应时代所趋,既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也是新加坡华社社会变迁的反映。到了现代,华文报发展一度示弱(这也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有关),但是到了当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海外华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声音需要更多的平台传递,新加坡华文报进入大发展期。第二章对《新国民日报》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介绍。第一节介绍该报的前身后续。版面形式的介绍使我们对这份报纸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深入了解它的创办宗旨,发行范围、发行量及经营状况。第二节详细介绍了该报的同仁。一份报的思想通过该报的报人来体现、传递,所以要想了解一份报纸必须深刻了解活跃在它上面的报人。《新国民日报》的经理、主编、主要撰稿群体基本向我们传递了该报的思想倾向。第三节整体评价了该报的新闻与评论内容和特征,同时介绍了该报代表性的副刊《新国民杂志》及广告。第三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早在19世纪末已经在南洋播种并生根发芽,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的革命思潮不断发展演进,通过《新国民日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革命思想在南洋华社的发展。第四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首先介绍了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概况,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进行了界定,梳理了它的发展,探究了它的成因。然后总结归纳了该报对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加强所作的工作与努力。最后阐述了在民族主义强化下,南洋华社对祖国的认同。第五章阐述《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勃兴。该报对中国及南洋女性问题极为关注,女性问题成为在该报上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问题。女性解放一直伴随中国的政治社会革命,南洋女性解放运动其实也是中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一个反映与延伸。通过《新国民日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轨迹,女性解放运动的理论演进,实际行动与成效。通过对《新国民日报》内容形式上的梳理,我们对新加坡这份近代华文报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第三、四、五章具体问题的详细阐述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与南洋华社之间的互动及相互影响。报纸是活的历史资料库,历史远去,但是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尽量客观的还原历史,藉以指导今天的社会发展。

黄迪[9](2013)在《浅议军人的忠诚法律义务》文中指出"忠诚"在初始意义上是作为道德义务存在的,它揭示主体对其效忠对象的尽心尽力。通过对军人忠诚法律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论证将忠诚纳入军人的法律义务的正当性,对军人的忠诚法律义务的对象、内容及程度进行了具体界定,分析了军人忠诚法律义务的培养方法。

杨洁[10](2011)在《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普京道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国的专制制度是在俄罗斯领土统一、对外扩张、扞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的过程中形成的,集权制度在俄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俄罗斯国家强大的同时俄罗斯社会却在不断缩小,经济落后导致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极低,人民把改善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了“好沙皇”身上,而不是建立一个限制最高权力的法律机制。俄国历史上的大贵族杜马、缙绅会议和国家杜马从没在政治领域扮演过重大角色,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没有立法权或仅有有限的立法权。自古以来俄国的政治制度就缺乏权力分享机制。1993年俄罗斯全民公决通过的宪法继承了这一传统。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利用居高不下的民意支持率和国家杜马中统一俄罗斯党的支持,把1993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变成了政治现实,在俄罗斯建立起了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垂直权力体系。对外扩张是俄罗斯外交传统中的一条主线。沙皇俄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都曾采用过合纵连横、外交讹诈等手段,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获得了在黑海、波罗的海和太平洋的出海口,把偏居东欧一隅的莫斯科公国变成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超级帝国。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爱国主义、大国思想和国家观念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实用主义是俄罗斯外交传统的一个突出特点。俄罗斯在国力衰弱时期,充分施展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等实用主义外交策略,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惜牺牲他国的主权和利益,依然能够维护、甚至扩大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当然,世界各国也一次次见证了俄罗斯背叛盟友的历史。普京提出的“富民强国”战略目标就包含了爱国主义、大国思想和国家观念等内容,普京加强中央集权的治国措施以及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目标符合俄罗斯人心中对政治强人的期望。普京在实现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与俄罗斯历代统治者一样,在国力衰弱之时,采用与西方做交易的实用主义外交手段;而在国力恢复之后,开始转向咄咄逼人的大国外交,普京继承了俄国的地缘政治理论和传统安全观。“主权民主”理论集中体现了普京内政外交方针的历史文化继承性。与俄罗斯历史上的“莫斯科-第三罗马”、官方人民性理论一样,主权民主同样也强调俄罗斯的特殊性,强调集权政治制度在俄罗斯的合理性,反对西方在俄罗斯民主建设问题上指手画脚;与历史上支持俄罗斯谋求欧洲霸权的“武装中立宣言”和“神圣同盟”一样,主权民主强调俄罗斯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俄罗斯要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大量调查数据显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等政治权利并不是俄罗斯民众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对他们来说,稳定、秩序和提高生活水平才是第一位的需求。普京充分考虑到了俄罗斯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历史文化传统。普京的成功在于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合理扬弃。

二、澳门驻军将履行哪些职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门驻军将履行哪些职责(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一、经济实力
        二、法治环境
        三、军事改革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统一困境
        二、周边事态纷争
        三、西方大国遏制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一、尊重军人共识
        二、优待军人传统
        三、军人权益维护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从“激进”到“平和” ——贵格会与巴哈伊信仰进程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四节 贵格会与巴哈伊概况及差异
第一章 两大教团初创期之信仰群体与公共活动
    第一节 社会改革中的异见群体
        一、英国新教改革中的贵格会
        二、波斯现代化改革中的巴布与巴哈伊教派
    第二节 贵格会与巴布教派的激进行为
        一、贵格会的激进表现
        二、巴布教派的暴力冲突
    第三节 公共事件后的宗教温和意识
        一、贵格会之自省转折:内勒尔事件
        二、巴布教派之内部分歧:塔希丽事件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比较与探讨
第二章 两大教团发展期之海外转移与组织调整
    第一节 宗教打压下的生存危机
        一、英国贵格会的艰难境况
        二、波斯巴哈伊的艰苦岁月
    第二节 自存意识下的海外转移
        一、初传新英格兰的贵格会
        二、巴哈伊教派初到美国
    第三节 发展意识下的组织创建与调整
        一、贵格会伦敦中心与跨大西洋组织
        二、巴哈伊灵体会与世界正义院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第三章 两大教团和平期之和谐理念与和谐实践
    第一节 和谐理念的深入诠释
        一、贵格会:罗伯特·巴克莱与威廉·佩恩的宽容思想
        二、巴哈伊:巴哈欧拉与阿博都·巴哈的和平思想
    第二节 和平实践的外在表现
        一、贵格会:宾夕法尼亚“神圣实验”
        二、巴哈伊:“全球发展计划”及践行
    第三节 宽容和平的教内规行
        一、贵格会的教内禁令
        二、巴哈伊的教内预警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第四章 两大教团从激进到平和之特征比较
    第一节 异中有同的自我标识
        一、贵格会“光明之子”到“天赋平等”的观念深化
        二、巴哈伊“人类一体”与“宗教同源”的内核坚守
    第二节 同中有异的社会融入
        一、贵格会与与世俗社会的妥协
        二、巴哈伊与世俗社会的共融
    第三节 同中有异的管理模式
        一、贵格会领袖情结与松散管理模式
        二、巴哈伊领袖情结与民主集中管理模式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早期贵格会大事年表(1643-1723)
附录二 早期巴哈伊大事年表(1817-1963)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朝鲜南北停战机制回溯与前瞻 ——兼论停和机制转换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国内外研究动态
    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战时停战谈判回溯
    1.1 国际社会出面调停
        1.1.1 主权国家相继提出停火提案
        1.1.2 联大介入下的停战提案
    1.2 战场僵局催化了停战谈判
        1.2.1 以“三八线”为界的拉锯战
        1.2.2 中美对停战的战略考量
    1.3 历时两年之久的停战谈判
        1.3.1 围绕划定军事分界线的谈判斗争
        1.3.2 战俘遣返问题
    1.4 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困难重重
        1.4.1 未能奏效的日内瓦会议
        1.4.2 停和机制难以转换的因素分析
第二章 停战之后的南北选择
    2.1 冷战时期南北的和平之路构想
        2.1.1 韩国历届政府的统一政策
        2.1.2 朝鲜统一政策的演变
    2.2 停战状态下的安全隐患
        2.2.1 南北间安全信任之缺失
        2.2.2 美韩同盟的客观影响
        2.2.3 朝鲜对核力量的追求
    2.3 停战机制效能锐减
第三章 安全危机倒逼和平机制
    3.1 核试验引爆安全危机
        3.1.1 半岛安全结构失衡
        3.1.2 朝核危机爆发
    3.2 多方协商下的和平机制构建之路
        3.2.1 安全危机怪圈频现
        3.2.2 六方会谈下的艰难去核之路
    3.3 局势周期性波动已成常态
        3.3.1 核试验轮番上演
        3.3.2 针锋相对与互递橄榄枝并存
第四章 和平机制前瞻:问题与路径
    4.1 当前局势面面观
        4.1.1 美朝峰会成行
        4.1.2 当前各方良性互动频频
        4.1.3 现阶段核心矛盾依然尖锐
    4.2 制约停和机制转换的因素分析
        4.2.1 历史因素溯源
        4.2.2 现实机动因素涌现
    4.3 半岛和平机制构建的可行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4)中美对朝鲜核问题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四、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朝核问题概述
    第一节 朝核问题的历史演变
        一、朝鲜研核的初始及发展阶段(20 世纪50 年代至80 年代末)
        二、朝鲜核问题的爆发阶段(90 年代初-2008 年)
        三、朝鲜核问题的僵化阶段(2009 年-2016 年)
        四、朝核问题的现状(2017 年至今)
    第二节 朝核问题困境分析
        一、朝鲜拥核逻辑分析
        二、朝核问题僵局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对朝核问题的政策
    第一节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政策分析
        一、推动建立六方会谈基础上的东北亚安全机制
        二、推动半岛无核化
        三、推动朝美关系正常化
    第二节 中国参与对朝核问题的影响分析
        一、提出假设
        二、量化与建模
        三、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朝核问题的政策
    第一节 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政策分析
        一、克林顿政府时期
        二、小布什政府时期
        三、奥巴马政府时期
        四、特朗普政府时期
    第二节 朝核危机中的美朝风险意愿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建立模型
        三、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关于朝核问题的共识与分歧
    第一节 中美关于朝核问题的共识
        一、中美关于半岛无核化的共识
        二、中美关于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共识
    第二节 中美关于朝核问题的分歧
        一、中美关于战略目标的差异
        二、中美关于无核化与稳定的差异
        三、中美关于“中国角色”的认识差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天主教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曲折 ——《德梵宗教协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六、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天主教会保守路线与德梵初期交(1854-1918)
    第一节 天主教会保守路线的初步形成(1854-1868)
        一、教宗国的危机
        二、教宗权力的逐步集中
        三、“梵一”大会的召开背景
    第二节 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与文化斗争的爆发(1869-1871)
        一、第一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进程与决议
        二、保守路线对德梵关系的直接影响:首次政教冲突爆发
    第三节 文化斗争的进程及影响(1871-1887)
        一、文化斗争的开展(1871-1876)
        二、天主教会保守路线的调整与文化斗争的结束(1877-1887)
        三、文化斗争的影响
    第四节 天主教会保守路线的发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梵关系(1888-1918)
        一、天主教会保守路线的发展(1903-1914)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梵关系(1914-1918)
        三、一战对梵蒂冈的影响
第二章 《德梵宗教协定》的孕育背景:梵蒂冈、魏玛共和国与纳粹党(1919-1932)
    第一节 天主教会保守性发展路线的转向与教宗国的恢复(1919-1929)
        一、政教协定:教会保守性发展路线的转向标志
        二、教会法学家的崛起与政教协定的理论革新
        三、战后东欧的政治动荡与政教协定战略的首轮实践
        四、政教协定战略的巅峰:1929年《拉特兰条约》与“罗马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梵关系(1919-1932)
        一、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德梵全面建交(1919-1920)
        二、德梵双方的利益诉求与政教协定战略的曲折实践(1921-1932)
    第三节 纳粹党的崛起与天主教会的反应(1930-1932)
第三章 希特勒的上台与德国天主教势力的屈服(1933.2-1933.3)
    第一节 汲取文化斗争的教训:希特勒应对天主教的策略
    第二节 德国天主教势力的屈服:《授权法》的通过与主教立场的转变
第四章 从索取利益到自我保护:《德梵宗教协定》的签订过程与意义(1933.4-1933.9)
    第一节 《德梵宗教协定》的签订过程
    第二节 《德梵宗教协定》对于梵蒂冈的意义
第五章 《德梵宗教协定》的落实及影响(1933-1945)
    第一节 迫害与抗争:作为教会防火墙的《德梵宗教协定》(1933-1939)
    第二节 屠杀与沉默:《德梵宗教协定》与梵蒂冈的道义之失(1933-1945)
第六章 《德梵宗教协定》的战后延续与教会改革之路的开启(1945-1965)
第七章 小结
附录一: 《德梵宗教协定》文本分析
附录二: 德国天主教区人事概览(1933年9月)
附录三: 地图
附录四: 埃迪特·施泰因致教宗庇护十一世的信
附录五: 插图
参考文献
后记

(6)二元秩序结构下的中国东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四节 文章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东亚二元秩序结构
    第一节 东亚秩序的历史与理论
        一、国际秩序与地区秩序
        二、东亚秩序的历史形态
        三、东亚秩序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二元秩序的条件与内涵
        一、国际格局与地区秩序
        二、二元秩序的形成条件
        三、二元秩序的逻辑内涵
    第三节 东亚二元秩序的构成
        一、美国在东亚地区军事安全领域处于主导地位
        二、中国在东亚地区经济贸易领域处于主导地位
        三、中美在各自领域的主导地位不对称
第三章 东亚二元秩序的动力与趋势
    第一节 二元秩序形成的动力
        一、中国的“韬光养晦”战略
        二、美国对华的“遏制加接触”战略
        三、东亚国家的“两面下注”政策
    第二节 二元秩序的内在张力
        一、“韬光养晦”战略的内在张力
        二、“遏制加接触”战略的内在张力
        三、“两面下注”政策的内在张力
    第三节 二元秩序的演变趋势
        一、短期内二元秩序结构将强化
        二、中美各自主导地位日趋平衡
        三、东亚格局将朝两极方向发展
第四章 二元秩序与中国东亚战略的制定
    第一节 中国东亚战略的历史与现状
        一、冷战时期的中国东亚政策
        二、冷战后的中国东亚战略
        三、“十八大”以来的中国东亚战略
    第二节 中国东亚战略的基本目标
        一、国家利益与战略目标
        二、战略目标的内容与层次
        三、二元秩序格局与中国的东亚战略目标
    第三节 中国东亚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手段与目标相协调原则
        二、开放原则
        三、差别原则
第五章 二元秩序与中国东亚战略实施
    第一节 巩固经贸领域主导地位
        一、坚持自由贸易、扩大对外开放
        二、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三、“惠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
    第二节 扩大安全领域积极影响
        一、创造性地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与海洋争端
        二、平衡与美国的战略安全关系
        三、打造安全战略伙伴、提供地区安全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风景名胜区视野下的世界遗产缓冲区规划及实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
        1.1.1 国际背景:理论驱动和实践导向
        1.1.2 国内背景:现实窘境和理论回应
        1.1.3 提出问题:缓冲区的“误区”与“雾区”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界定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基础研究
        1.3.2 核心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世界遗产缓冲区研究综述
    2.1 缓冲区概念溯源
    2.2 自然遗产领域的缓冲区研究进展
        2.2.1 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研究
        2.2.2 以社区利益为导向的研究
        2.2.3 生态与社会相融合的研究
    2.3 文化遗产领域的缓冲区研究进展
    2.4 世界遗产缓冲区的发展趋势研判
        2.4.1 问题梳理
        2.4.2 趋势研判
    2.5 风景名胜区视野下的遗产缓冲区研究进展
        2.5.1 实践历程述评
        2.5.2 理论研究进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世界遗产缓冲区及缓冲区规划
    3.1 世界遗产缓冲区的概念
        3.1.1 自然保护地领域缓冲区的不同定义
        3.1.2 《操作指南》中的缓冲区概念演变
        3.1.3 风景名胜区型遗产缓冲区相关概念
        3.1.4 概念辨析:“此”缓冲非“彼”缓冲
    3.2 世界遗产缓冲区的特征
        3.2.1 空间环境的过渡性与复合性
        3.2.2 边界范围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3.2.3 利益相关者及诉求的多元性
    3.3 世界遗产缓冲区的价值
        3.3.1 价值类型和价值层级
        3.3.2 系统价值与价值体系
    3.4 本论文对缓冲区的理解
    3.5 对缓冲区规划的再认识
        3.5.1 规划本质与目标
        3.5.2 技术属性和政策属性
        3.5.3 指令属性与协商属性
        3.5.4 专项属性与综合属性
        3.5.5 责任属性和权益属性
        3.5.6 规划及实施难点:衡量“度”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缓冲区规划的技术核心:划界与定策
    4.1 技术反思
        4.1.1 规划视角局限
        4.1.2 技术依据不足
    4.2 方法借鉴及案例分析
        4.2.1 自然生态类案例
        4.2.2 视觉景观及历史文化类案例
        4.2.3 旅游疏散与社会经济类案例
    4.3 缓冲区划界的技术路线、要素及依据
        4.3.1 缓冲区划界的技术路线
        4.3.2 遗产价值、完整性及威胁识别
        4.3.3 缓冲区的价值评估和威胁评价
        4.3.4 要素类型与范围层次
        4.3.5 理想模型和现实调整
    4.4 缓冲区定策的基本原则和类型
        4.4.1 技术刚性与政策弹性的共轭原则
        4.4.2 基于技术控制的刚性政策
        4.4.3 弹性政策与政策“留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缓冲区规划的编制程序与体系衔接
    5.1 编制反思
        5.1.1 规划精度不匹配
        5.1.2 编制程序不完善
        5.1.3 体系衔接不充分
    5.2 大黄石生态系统协同规划的经验借鉴
        5.2.1 强调建立规划间协调的基础
        5.2.2 强调科研监测与决策的对接
        5.2.3 强调公众参与与适应性管理
    5.3 基于过程论的缓冲区规划编制工作框架
        5.3.1 规划的过程论
        5.3.2 缓冲区规划的工作框架
        5.3.3 关键 1:指令性规划与协商式规划
        5.3.4 关键 2:建立科研信息共享数据库
        5.3.5 关键 3:动态监测与实施评估反馈
    5.4 体现专项与综合属性的缓冲区规划与现行规划体系耦合
        5.4.1 规划协同
        5.4.2 缓冲区规划成为世界遗产规划的重要内容
        5.4.3 世界遗产规划法理地位的确立
        5.4.4 与城乡规划的衔接
        5.4.5 与其他规划的协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缓冲区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的构建
    6.1 实施反思
        6.1.1 五台山缓冲区实施中的问题
        6.1.2 缓冲区规划的实施机制反思
    6.2 经验借鉴
        6.2.1 美国大黄石生态系统的管理架构和法规
        6.2.2 ICDPS支持下的缓冲区的社区参与经验
    6.3 缓冲区规划实施的影响分析及目标确立
        6.3.1 缓冲区空间管制引起的正负外部性差异
        6.3.2 外部性导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失衡
        6.3.3 目标: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的平衡
    6.4 体现责任属性的管理监督机制的构建与策略
        6.4.1 管理机构:遗产缓冲区协调管理委员会
        6.4.2 合作制度:遗产缓冲区定期联席会议制
        6.4.3 监督制度:缓冲区规划督察员巡察制度
        6.4.4 执行基础:财政拨款、协议和政绩考核
    6.5 体现权益属性的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策略
        6.5.1 社区居民的多种补偿方式
        6.5.2 财政支付转移和容积率奖励
    6.6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法律与社会基础
        6.6.1 法律法规与村规民约
        6.6.2 解说教育和能力建设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泰山世界遗产缓冲区规划研究
    7.1 基本概况及案例代表性
        7.1.1 泰山价值及完整性简介
        7.1.2 泰山缓冲区的空间与经济特征
        7.1.3 缓冲区的管理和利益主体
        7.1.4 案例代表性阐述
    7.2 泰山缓冲区存在的问题
        7.2.1 泰山缓冲区的认知及规划回顾
        7.2.2 相关规划的技术与体系衔接缺陷
        7.2.3 缓冲区管理控制中的外部性差异
    7.3 视觉景观缓冲区的划定
        7.3.1 视觉完整性保护的价值评估
        7.3.2 视觉和景观格局威胁评价
        7.3.3 视觉景观缓冲区的划定
        7.3.4 管理措施制定
    7.4 历史文化缓冲区的划定
        7.4.1 文化完整性展示的价值评估
        7.4.2 历史与文化威胁评价
        7.4.3 历史文化缓冲区的划定
    7.5 生态自然缓冲区的划定
        7.5.1 生态及自然环境价值评估
        7.5.2 生态与自然威胁评价
        7.5.3 生态自然缓冲区的划定
    7.6 旅游疏散及社会经济缓冲区的划定
        7.6.1 旅游疏散及社会经济价值评估
        7.6.2 旅游压力及社会经济威胁评价
        7.6.3 旅游疏散及社会经济缓冲区的界定
    7.7 泰山缓冲区规划的完善及实施保障策略
        7.7.1 管理机制:大泰山合作监管委员会及机制构建
        7.7.2 利益机制:结合利益补偿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7.3 技术策略:确立监测项目与研究计划
        7.7.4 法规民约、解说教育及能力建设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缓冲区及其规划的再认识
        8.1.2 缓冲区的界定与管控措施制定
        8.1.3 缓冲区规划编框架和体系衔接建议
        8.1.4 缓冲区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构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论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设想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加坡华文报概况
    第一节 新加坡华文报业的兴起
        一、传教士创办的华文刊物
        二、早期华人创办的华文报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报业的发展
        一、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时期
        二、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日本投降前的商业化时期
        三、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
    第三节 新加坡华文报的滥觞
        一、华侨办报到华人办报的转型期
        二、新的大发展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国民日报》概况
    第一节《新国民日报》的创办
        一、《新国民日报》的前身后续
        二、《新国民日报》的宗旨及版面形式
        三、新国民日报》的发行范围和发行量
    第二节《新国民日报》的同仁
        一、《新国民日报》经理
        二、《新国民日报》主笔张叔耐
        三、《新国民日报》主要撰稿群体
    第三节《新国民日报》概貌
        一、新闻与评论内容
        二、新闻与评论风格特征
        三、《新国民杂志》
        四、广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新国民日报》与南洋社会反专制思想
        一、揭露北洋政府的腐败内政
        二、鞭挞北洋政府的无能外交
        三、《新国民日报》视角下的中国学界
    第二节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一、鼓吹资产阶级革命
        二、维护民主共和——与《叻报》的论战
        三、提倡社会革命
    第三节 对共产主义思潮态度的演变
        一、初期的碰撞
        二、接纳中的合作
        三、合作中的容忍、背叛与清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
    第一节 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概况
        一、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界定
        二、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
        三、南洋华侨民族主义的成因
    第二节《新国民日报》对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促进
        一、关注华侨经济利益
        二、批判殖民地政府对南洋华侨的不公
        三、辛亥纪念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强
    第三节 南洋华侨社会对祖国的认同
        一、华侨对祖国革命的支持
        二、华侨对国内灾难的赈济
        三、华侨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国民日报》与南洋华社女性解放运动的勃兴
    第一节 南洋华侨女性问题的概况
        一、女性出洋
        二、娼妓问题
        三、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
        四、沉舟侧畔的新式女性
    第二节 南洋华侨女性解放运动及其发展
        一、南洋华侨女性解放运动的狂飙突进
        二、女性解放运动下南洋华侨婚恋观的嬗变
    第三节 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
        一、新加坡女子教育体系
        二、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女子的新监狱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浅议军人的忠诚法律义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人忠诚义务法律化的正当性
    (一) 军人忠诚义务法律化的可行性分析
    (二) 军人忠诚义务法律化的必要性分析
        1. 忠诚作为道德义务是必要的
        2. 将忠诚上升为法律义务是出于对道德的理性分析
        3. 法律自身的价值矛盾需要道德来调和
二、军人的忠诚法律义务的界定
    (一) 对象上的界定
    (二) 内容上的界定
    (三) 程度上的界定
        1. 忠诚义务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和取舍
        2. 忠诚与服从之间的区别与冲突
三、军人的忠诚法律义务的培养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铸就忠诚意识
    (二) 完善忠诚义务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三) 普及军人的法律意识, 健全军人的法律援助制度

(10)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普京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外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观点
    四、结构设计
    五、研究方法与写作难点
    六、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一节 专制集权—俄罗斯政治制度的核心理念
        一、集权政治—俄国自上而下改革的特点
        二、有名无实的代表机关
        三、“好沙皇”—俄罗斯人民的传统政治理念
    第二节 侵略扩张—俄罗斯强盛时期的外交利器
        一、沙皇俄国以出海口为目标的对外扩张
        二、苏联依靠武力在欧洲和亚洲强占势力范围
    第三节 实用主义—俄罗斯衰弱时期的外交手段
        一、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握手言和
        二、纵横捭阖、分化离间—亚历山大二世恢复俄国在黑海的利益
        三、斯大林与希特勒化敌为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京内政方针的历史文化继承性
    第一节 普京的政治制度建设—以加强总统权力为核心
        一、普京建设垂直权力体系的手段
        二、普京巩固“超级总统制”的举措
    第二节 垂直权力体系—总统集权制的保证
        一、垂直权力体系的背景
        二、别斯兰人质事件—完成垂直权力体系建设的契机
        三、可管理性--垂直权力体系的内涵
        四、垂直权力体系—得到人民支持的集权体制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社会院—自上而下的公民社会
        一、俄罗斯公民社会现状
        二、俄罗斯联邦社会院—总统任命的监督机关
        三、俄罗斯联邦社会院--垂直权力体系内的公民社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京外交政策的历史文化继承性
    第一节 普京的实用主义外交
        一、利用反导问题争得“八国集团”内的平等地位
        二、利用“9·11”事件取得北约内部的发言权
        三、借重法、德维护俄罗斯在伊拉克的经济利益
        四、俄罗斯“亲西方”外交背后的利益追求
    第二节 普京的大国外交
        一、普京巩固俄罗斯在独联体的领导地位
        二、普京针对独联体国家的大棒政策
        三、俄罗斯挑战美国的单极世界霸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京治国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节 “莫斯科-第三罗马”—俄罗斯大国思想的起源
        一、拜占庭—俄罗斯帝国思想的根源
        二、东正教信仰—“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的基石
        三、“莫斯科-第三罗马”理论的集权和霸权内涵
    第二节 俄罗斯霸权外交的形成
        一、瓜分波兰—俄罗斯称霸欧洲的第一步
        二、武装中立宣言—俄罗斯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
        三、神圣同盟—俄罗斯主宰欧洲命运的平台
    第三节 官方人民性—俄罗斯专制制度的漂亮外衣
        一、乌瓦洛夫伯爵—官方人民性的始作俑者
        二、爱国主义—官方人民性理论的内涵
        三、官方人民性理论的核心—俄罗斯的特殊性
        四、官方人民性理论的历史影响
    第四节 普京的治国理念—主权民主
        一、主权民主概念的提出
        二、集权政治—普京主权民主的内涵
        三、大国地位--主权民主在国际舞台上的目标
    本章小结
结语:普京道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扬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澳门驻军将履行哪些职责(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2]从“激进”到“平和” ——贵格会与巴哈伊信仰进程之比较[D]. 章景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朝鲜南北停战机制回溯与前瞻 ——兼论停和机制转换问题[D]. 卫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中美对朝鲜核问题的政策研究[D]. 杨烁.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天主教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曲折 ——《德梵宗教协定》研究[D]. 楼天雄.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6]二元秩序结构下的中国东亚战略研究[D]. 王乐. 吉林大学, 2016(04)
  • [7]风景名胜区视野下的世界遗产缓冲区规划及实施机制研究[D]. 贾丽奇. 清华大学, 2015(07)
  • [8]新加坡华文报《新国民日报》研究:(1919-1928年)[D]. 钟声.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6)
  • [9]浅议军人的忠诚法律义务[J]. 黄迪. 武警学院学报, 2013(11)
  • [10]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普京道路研究[D]. 杨洁. 黑龙江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澳门驻军将履行哪些职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