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处理对有色稻产量性状和糙米着色度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有色稻产量性状和糙米着色度的影响

一、不同施肥处理对有色米产量性状及糙米着色程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紫萱,熊艳珍,马慧琴,程建峰[1](2021)在《有色稻米种质及环境因素对其色泽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有色稻米(Oryza sativa L.)是一种优异的稻种资源,因糙米麸皮内的色素成分差异而具有特殊的食味和药用价值。从光照(光质、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温度、水分、矿质元素和土壤pH等环境因素方面综述了其对有色稻米色泽的影响,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参考。

郑菲艳,郑建华,王洪飞,朱永生,游晴如,周鹏,陈春霞,涂诗航,董瑞霞,郑家团,黄庭旭[2](2021)在《中国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有色稻的花青素在稻谷的种皮内累积,使得糙米呈现出黑、紫、红、绿、黄等不同色泽。有色稻米含有许多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功能脂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花青素、酚类化合物和γ-谷维素等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市场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普通白米相比,当前对有色稻米的研究与应用相较滞后,新型有色稻米功能性食品和药品尚待开发。本文系统综述了有色稻米种质资源的分布、评价利用、功能性成分及其特性、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研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研究进展。分析了制约我国有色稻米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系统有效地开展有色稻米综合研究是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生物手段辅助育种可以有效提高有色稻新品种培育效率。

何梓彬[3](2020)在《外源锌、铁、磷叶片喷施对有色稻籽粒矿质营养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缺乏微量元素引起的营养失衡问题是目前世界上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微量元素的缺乏会严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阻碍人正常的生长发育。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50%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但水稻尤其是精米中矿质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有色稻作为特异型水稻因其含有较高营养价值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前人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有色稻所含酚类物质、类黄酮的抗氧化特性上,对其所含矿质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尚不充分,此外,关于有色稻籽粒中抗矿质微量营养的因子也少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开展了不同基因型有色稻和普通白米稻的农艺性状以及矿质微量元素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有色稻叶面喷施Zn、Fe、P元素,探讨了不同Zn、Fe、P浓度水平以及不同浓度水平组合喷施下对有色稻籽粒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Zn、Fe、P元素的叶面喷施均能增加有色稻的产量,其中以Zn、Fe叶面喷施对于有色稻的增产效果优于P叶面喷施。外源Zn、Fe、P的叶面喷施主要是从结实率与千粒重方面对有色稻单株产量产生影响。2.Zn、Fe、P元素的叶面喷施均能显着增加有色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但整体效果上,外源Zn、Fe叶面喷施对于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的提升要优于外源P叶面喷施。利用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在0.3%浓度的Fe SO4叶面喷施处理下时,红米品种CR16的综合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达到最大,提升幅度最为显着。3.通过Zn、Fe、P两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处理发现,外源双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处理同样能显着增加有色稻的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尤其在Zn、Fe元素组合叶面喷施下,有色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和生物有效性的提升要优于Zn+P组合和P+Fe两个组合。在单元素Zn、Fe、P叶面喷施处理和三种元素组合的双因素处理条件下,Zn、Fe组合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效果要优于单元素Zn、Fe、P叶面喷施的效果,尤其当有色稻品种CR16在0.3%浓度的Zn SO4与0.3%浓度的Fe SO4组合叶面喷施和有色稻品种CR17在0.1%浓度的Zn SO4与0.3%浓度的Fe SO4的组合叶面喷施处理下,该两个有色稻品种的籽粒Zn、Fe、Cu、Mn生物有效性达到最大。

肖长春[4](2020)在《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红米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硒、铁、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富含原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功效。然而,现有红米品种产量普遍较低,红米杂交稻亲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及育种价值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抗氧化活性成分遗传研究甚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辐射诱变技术,经5代系谱选育,获得7个种皮红色性状稳定遗传的恢复系18Rr174、18Rr175、18Rr178、18Rr190、18Rr243、18Rr250和18Rr274。经农艺性状与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创制的7个红米恢复系与对应野生型亲本之间除了种皮颜色发生变异外,在其他农艺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7个红米恢复系含有的活性成分存在差异,且均高于野生型亲本。同时,除18Rr274外,其余6个红米恢复系的活性成分含量均优于省级审定红米品种“粤红宝”。2、利用上述7个红米恢复系及广东省审定的红米品种“广红3号”为父本,分别与6个三系不育系杂交,按6×8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48个红米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生育期等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糙米长宽比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均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其中单株产量最大,达33.72%。7个红米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都优于“广红3号”所配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2)以“天优华占”、“宜优673”和“Ⅱ优3301”为对照,红米恢复系所配组的杂种一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度降低,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好,糙米率高。11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的对照增产。(3)除了单株产量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受亲本加性和组合间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其中在单株产量上,18Rr174的一般配合力好;而18Rr175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强。(4)总粒数、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而其余11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在播抽天数、株高、单株穗长、千粒重、糙米率等性状上,恢复系的作用大于不育系。在遗传率上,千粒重、糙米率、糙米长、糙米宽、长宽比等性状上的狭义遗传力(h2)均大于90%,但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最小,仅为12.30%,该性状主要受双亲互作(S CA)影响。3、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对48个红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中稻、晚稻)抗氧化活性成分(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以及总黄酮)的遗传效应以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到遗传主效应控制,其遗传主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72.00%、72.73%、69.80%和61.80%,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花色苷则以显性效应为主。4种活性成分也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27.87%、30.47%、29.74%和37.44%。4种活性成分含量除受基因型影响外,也与种植季节密切相关。(2)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表现正向极显着水平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达30.4%、29.4%、23.8%和18.7%;群体超亲优势达负向极显着水平,分别达-7.0%、-15.7%、-11.2%和-12.0%。合适的种植季节可增强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群体杂种优势。(3)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花色苷成分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小,季节间的变化较为稳定,以其作为指标进行鉴定筛选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4、通过分析红米亲本和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以及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可有效预测供试的红米恢复系与杂交组合的育种价值。(1)18Rr174所配组合单株产量高,一般配合力好,并且在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上的遗传主效应大,且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18Rr175所配组的杂交红米优势强,且在4种活性成分上加性效应值最高、受环境影响的变化小。(2)4种活性成分均具正向的超亲优势,且荃9311A×18Rr175和野香A×18Rr178两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对照竞争优势达5%以上,在培育高营养价值的高产功能型红米杂交稻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杨晓梦,杜娟,李霞,普晓英,曾亚文,杨加珍,Muhammad Kazim Ali,杨涛[5](2020)在《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有色大麦较普通大麦含有较多花色苷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保健和辅助治疗功能。为了解大麦籽粒花色苷的遗传特点,选育高花色苷含量的大麦新品系,本研究以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测定3个试点[玉溪(2013年)、白邑(2014年)及嵩明(2015年)]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粒色,分析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RIL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遗传变异大,3个试验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变异范围分别为0.36~1.38、0.50~1.50、0.50~1.58 mg·g-1,变异系数为25.00%~33.85%。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呈右偏态、尖顶峰分布,由主效基因控制遗传。高海拔冷凉气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累积。3个试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与粒色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大麦籽粒颜色越深,其总花色苷含量越高。与紫光芒裸二棱相比,3个试点有8个共同株系(27、34、35、37、38、60、138、167)的总花色苷含量显着或极显着提高。本研究结果为高花色苷含量大麦种质创新及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伍鑫[6](2019)在《施氮量对绿米稻色素含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有色稻作为功能稻中的一类特异水稻种质资源,因其种皮、果皮以及糊粉层中富集不同种颜色的色素,而使其糙米呈现出不同颜色。其中,绿色米是叶绿素沉积在种皮产生的绿色。目前市场上常见及研究较多的是黑米和紫米,而有关绿米稻的报道极少。本文以日本引进绿米稻品种D26和ND4为材料,设置5个氮肥水平(CK:0 kg/hm2、N1:90 kg/hm2、N2:135 kg/hm2、N3:180 kg/hm2和N4:225 kg/hm2),研究施氮量对绿米稻色素积累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绿米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绿米稻颖果和颖壳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颖果总酚的含量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降低。在花后整个生育期绿米稻颖果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颖果总酚含量均表现为N4>N3>N2>N1>N0。花后35天,D26颖果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在N4处理下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ND4叶绿素a含量在各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着,N0、N1处理下叶绿素b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施氮处理,类胡萝卜素在各施氮处理间达到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表明施氮量对绿米稻色素含量影响显着,增施氮肥显着增加绿米稻色素含量。(2)两个绿米稻品种剑叶中叶绿素的含量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花后20天(净光合速率最大),D26叶绿素a表现为N4>N3>N1>N2>N0;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表现为N4>N3>N2>N1>N0;ND4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均表现为N4>N3>N2>N1>N0。表明氮肥对绿米稻剑叶光合色素含量影响显着。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不同氮肥处理下的剑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均在花后20天达到最大值。从施氮水平来看,剑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而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花后20-35天,剑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在N3处理下最大,N0处理下最低。表明适宜的施氮量(N3)能显着提高绿米稻剑叶光合效率。(3)两品种有效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着粒数及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N3(180kg/hm2)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在0-180kg/hm2范围内,施用氮肥增加了D26绿米稻的着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了ND4绿米稻的着粒数和结实率,提高了产量;而当施氮量大于180kg/hm2,D26和ND4着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糙米率、精米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而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蛋白质含量在各个处理间差异显着;在N3(180kg/hm2)处理下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值。当氮肥超过180kg/hm2时,绿米稻的外观及营养品质下降。表明就品质而言,N3为最佳处理。综上所述,对D26和ND4两个绿米稻品种籽粒色素虽然在N4处理下最大,但和N3处理下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因此,综合色素、光合特性、产量以及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D26和ND4在180kg/hm2的氮肥水平下可达到增产提质的效果,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罗雅[7](2019)在《罗田红米籽粒色素代谢对铁离子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色稻籽粒富含天然花色苷色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和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课题组前期从地方传统红米资源中选育获得了富铁稻米品系“罗田红米”,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种植影响了其色素外观稳定性。本研究根据此材料对铁元素的需求特性,选用普通白米材料9311作为对照,对其孕穗期和抽穗期进行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处理,通过成熟籽粒代谢物和微量元素测定,分析外源铁对红米类黄酮型色素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的影响,以期探讨红米色素稳定性与强化其营养品质的可能性。结合灌浆关键时期发育籽粒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参与类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及铁转运相关基因,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验证了灌浆期发育籽粒中类黄酮合成关键酶表达情况,以此分析籽粒色素代谢特征及类黄酮途径关键酶表达调控规律,解析外源铁对水稻籽粒色素合成与积累的调控机制,为优质特种有色稻“罗田红米”的保质栽培及品质稳定性改良提供依据,并为其它作物色素优良性状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实例。获得结果如下:1.基于代谢组确定了“罗田红米”RM1的色素特征代谢物为儿茶素(Catechin)、棕儿茶素b3(Gambiriin b3)、肉桂单宁(Pavetannin b6)、原花青素b8(Procyanidin b8)、原花青素c1(Procyanidin c1)、3-4-羟基表儿茶素[3-(4-hydroxybenzoyl)epicatechin]等类黄酮物质和原花色素。2.基于细胞学观察、差异代谢物比较和色素物质含量测定,分析发现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对红米籽粒的色素物质积累具有正向影响。红米色素主要积累于果皮,以原花青素型为主。通过果皮切片观察发现喷FeSO4处理后RM1的表皮着色更均匀,细胞间留白区域更少。通过原花色素含量测定,喷0.1%FeSO4处理后红米中原花色素含量在开花15d至25d显着增加。另外RM1喷施0.1%FeSO4处理后类黄酮代谢中的其他分支产物表现为下调,说明铁离子处理促进了向原花青素方向的合成,其他分支产物的减少为原花青素的合成提供了充足的底物。3.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后能有效的提高稻米中铁含量,其中喷施0.2%FeSO4效果更明显,RM1和RM5经过处理后铁含量分别提高到125.84 mg/kg和159.18mg/kg。此外,基于差异代谢物分析发现,RM1喷0.1%FeSO4处理后籽粒中的维生素B5、维生素E的含量都表现为上调,说明叶面喷施处理对提高红米的微量元素含量等营养品质起到正向影响。4.基于转录组结果筛选出6个类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和3个铁转运相关基因。利用qPCR技术验证靶标基因表达情况,发现喷0.1%FeSO4处理后使RM1和RM5中色素合成途径上游基因CHS和F3H-3在花后5d-10d的表达量有所提高,下游LAR基因在花后20d-25d的表达量逐渐增加,铁转运相关基因Fe-1和MHX1在颖果发育各时期表达量均有所增长,说明叶面喷施适当的Fe2+对红米中类黄酮合成基因和铁转运基因表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从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叶面喷0.1%FeSO4溶液后,RM1和RM5的上游关键酶CHS和LAR表达量分别在开花20d、25d时达到了最大并且显着增长,验证了叶面喷施适量浓度铁离子能促进红米开花15d之后类黄酮途径关键酶的表达,从而有利于相应类黄酮型色素物质——原花色素积累并稳定增长。综上所述,通过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硫酸亚铁(0.1%)能有效的改善有色米的色素品质及增加谷物中的铁元素含量,故叶面施铁离子处理可作为增强谷物有效铁及稳定外观色素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栽培方式。

周夏[8](2019)在《水稻类病斑突变体noe1-2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及不同颜色水稻的品质比较分析》文中指出Part?.水稻类病斑突变体noe1-2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水稻是近世界一半人口的主食,因此,保障水稻的高产和稳产是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问题。水稻叶片出现类病斑症状往往伴随着抗病性的增强,因此,探究水稻叶片类病斑的遗传机制与调控途径,并将之运用于改良水稻抗病性,对于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EMS诱变宜香1B的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份叶片类病斑材料noe1-2,对其表型特征、组织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抗病响应、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水稻突变体noe1-2表型观察发现,叶片从三叶期开始发生严重的大块斜纹状类病斑,并伴随着株高变矮、分蘖数、千粒重、单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都显着低于野生型。2.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突变体叶片中参与胞间连丝的维管束鞘呈无序结构,运输营养物质的韧皮部萎缩,小枝梗中参与营养运输的厚壁细胞层减少。透射电镜的结果显示突变体的叶绿体数量显着减少并缩小,叶肉细胞中积累了大量的淀粉粒。淀粉合成及蔗糖转运相关基因荧光定量结果显示突变体叶片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b、淀粉分支酶BEIIa、淀粉转运调控因子OsSEX1和蔗糖转运蛋白SUT2、SUT4降低,暗示突变体基因发生突变后可能影响淀粉合成以及蔗糖转运。3.三叶期对突变体接种稻瘟病菌种结果显示,相比野生型突变体noe1-2对稻瘟病菌MoPot 2的抗性相对增强,暗示突变体发生了免疫响应。4.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noe1-2的突变性状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BSA法将突变体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位于分子标记RM7576和Os3-34.8之间,物理距离约88.2kb。由于定位区间过大,进一步利用MutMap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精细定位。MutMap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初步定位区间内发现一个编码区有义突变且SNP指数为1的候选基因Os03g0131200。测序比对发现突变体noe1-2在候选基因的第四外显子发生了一个由C到T的单碱基突变,导致丙氨基酸突变为苏氨基酸。Os03g0131200编码过氧化氢酶C(OsCATC或NOE1),该基因已经被克隆并且基因突变后产生了和突变体noe1-2相似的表型,但是本研究突变体表型出一些新的表型诸如上述叶片中淀粉颗粒的富集等。该基因是NOE1的新的等位基因,命名为noe1-2。5.查阅NOE1基因相关的研究,发现该基因的表达受到ABA激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对突变体noe1-2叶片的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突变体noe1-2叶片中ABA、GA和IAA含量上升,BR和CTK两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则没有明显变化。PartⅡ.有色水稻的品质分析稻米主要分为红米、黑米和白米,相对于白米,黑米和红米具有丰富的营养功能,诸如类黄酮和多酚等成分,以及比普通稻米含量高数倍的微量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的营养品质以及生理功效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挑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八个水稻品种,对其矿物质元素、多酚、蛋白质、淀粉和抗氧化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检测,发现有色稻米在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的含量方面与白米相似,但有色米中矿物质含量比白米高,在多酚的含量上也要远远高于白米。此外,黑米和红米具有比白米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红米在三种不同颜色的水稻品种中表现最强。接下来通过对金属元素之间、金属元素与多酚之间、以及多酚与抗氧化能力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1.对六种矿物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a和Fe、Zn、Cu之间存在负相关性;Cu和Zn,Mg和Mn与Fe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此外,其他矿物质元素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表明Mg能够促进Fe和Mn的吸收,而Zn能够促进Cu的吸收。2.多酚和矿物质元素及K、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多酚含量与矿物质含量呈现正相关性,表明多酚有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但是与K、P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这表明多酚并不影响P和K的吸收,导致P和K的差异主要源自于遗传背景的差异。3.对多酚、抗氧化能力、蛋白质和直链淀粉两两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酚有助于抗氧化能力;直链淀粉和蛋白质之间的相关性较低,表明淀粉含量的高低并不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多酚与蛋白质、淀粉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表明多酚并不影响淀粉与蛋白质的积累;多酚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多酚有助于抗氧化能力的增强。

朱思然[9](2019)在《培育黑米早粳稻品系分子标记选择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指出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大粮仓,2018年全省粮食的总产量达到1501.4亿斤,其中水稻产量537.1亿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也逐渐提高,粮食消费也由原来的吃得饱转为吃得好,培育高营养稻米新品种也逐渐成为了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水稻空育131为我省主要栽培的粳稻品种,具有早熟,耐冷,产量高等优点。但是,随着人们“吃米带糠”观念的形成,种皮颜色为白色的空育131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拥有食用和医用价值的黑米则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喜爱。但是关于控制黑色种皮颜色的形成基因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为此,本研究将拥有黑色种皮性状的品种南498作为供体亲本,建立黑米早粳稻品系分子辅助选择体系,并利用其培育出具有黑色种皮形状的空育131改良品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以水稻空育131为底盘的黑米早粳稻品系分子选择体系,具体包括:开发了Ra-CAPS标记和Kala4-mRNA表达量选择。2、对F3世代种子表现型进行预测,利用建立的Ra基因和Kala4基因分子选择体系对F2世代植株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预测结果完全一致,这证明建立的Ra基因和Kala4基因分子选择体系可以用于培育以空育131为底盘的黑米早粳稻。3、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鉴定技术规程SSR标记法》(NY/T1433-2014)检测南498与空育131之间品种的差异性,将具有差异的10个标记作为背景检测所用标记。4、对空育131和南498进行杂交,并对F1代植株进行了真伪杂种的鉴定,淘汰伪杂种,利用真杂种与空育131回交,得到BC1F1代植株,利用建立的Ra基因和Kala4基因分子选择体系对BC1F1代植株进行鉴定与选择,并利用筛选出的SSR标记对候选植株进行背景检测,将差异较少的候选植株与空育131回交得到BC2F1代植株。5、根据种皮黑色深浅的不同对稻米进行分类,提取花青素,测定各类花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种皮中花青素的含量与种皮颜色深浅有着紧密的联系,种皮越黑花青素含量越高。

石洪芳,易志杰,杨特武,赵思明,周强,周欣,杨罗浩[10](2018)在《氮钾运筹模式对高花青素特种稻产量及糙米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新培育的高产棕红色稻米品种冈特优37为材料,在本田习惯施肥水平(N 159kg/hm2、P2O5 67.5kg/hm2和K2O 67.5kg/hm2)下研究了氮、钾运筹模式对其产量和糙米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新品种的扩大栽培提供施肥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在钾肥全部基施,氮肥60%作基肥、10%作分蘖肥、30%作保花肥时稻谷产量最高;合理施肥主要通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而增产;施肥模式对糙米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花青素含量影响不显着,但适当施用氮肥作保花肥可提高糙米可溶性糖含量;在相同施氮模式中增加后期钾素供应可提高糙米粗脂肪含量;在相同施钾模式下施用氮肥作保花肥有提高糙米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趋势;在钾肥全部基施的条件下,糙米游离氨基酸含量随保花肥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趋势;在钾肥60%作基肥、40%作保花肥时,游离氨基酸含量则随保花肥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施氮可显着提高糙米粗蛋白含量,但在不同施钾条件下施氮模式的影响规律不一致。在本试验条件下,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60%作基肥、10%作分蘖肥、30%作保花肥的施肥模式可作为冈特优37的适宜施肥模式。

二、不同施肥处理对有色米产量性状及糙米着色程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施肥处理对有色米产量性状及糙米着色程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有色稻米种质及环境因素对其色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色稻米资源
2 有色稻米的呈色机理
3 环境因素对有色稻米色泽的影响
    3.1 光照对有色稻米色泽的影响
        3.1.1光质
        3.1.2 光照强度
        3.1.3 光照时间
    3.2 温度对有色稻米色泽的影响
    3.3 水分对有色稻米色泽的影响
    3.4 矿质元素对有色稻米色泽的影响
    3.5 土壤p H对有色稻米色泽的影响
4 展望

(2)中国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有色稻种质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1.1 有色稻种质资源的分布
    1.2 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与利用价值
        1.2.1 功能性成分研究
        1.2.2 营养与药用价值
    1.3 有色稻米的综合利用
        1.3.1 在传统食品中的应用
        1.3.2 有色稻米的保健产品开发
        1.3.3 色素的开发和利用
2 有色稻米相关遗传学研究
3 有色稻育种研究
    3.1 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3.2 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4 讨论与展望
    4.1 制约有色稻米产业发展的问题
    4.2 关于促进有色稻米产业发展的建议
    4.3 促进有色稻米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方向

(3)外源锌、铁、磷叶片喷施对有色稻籽粒矿质营养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有色稻的营养保健功效
        1.2.2 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生物强化
        1.2.2.1 锌元素对水稻的生物强化研究
        1.2.2.2 Fe元素对水稻生物强化研究
        1.2.2.3 P元素对水稻的生物强化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有色稻农艺性状与矿质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1.3 取样与测定
        2.1.3.1 田间样品收集
        2.1.3.2 农艺性状观测
        2.1.3.3 水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测定
        2.1.4 供试有色稻的筛选评价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有色稻与普通白米稻农艺性状的对比分析
        2.2.2 有色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2.3 供试水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2.2.4 供试水稻矿质微量元素综合含量评价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1.1 有色稻同普通白米稻农艺性状对比
        2.3.1.2 有色稻和普通白米稻矿质微量元素对比
        2.3.2 小结
第三章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元素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1.3 取样与测定
        3.1.3.1 田间样品收集
        3.1.3.2 水稻农艺性状测定
        3.1.3.3 水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测定
        3.1.3.4 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测定
        3.1.4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对外源元素叶面喷施敏感度分析
        3.1.5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计算
        3.1.6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综合评价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供试水稻农艺性状变化分析
        3.2.2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动分析
        3.2.2.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3.2.2.2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对单元素Zn、Fe、P喷施的响应敏感度分析
        3.2.3 Zn、Fe、P单元素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综合含量变化分析
        3.2.4 单元素Zn、Fe、P喷施下供试水稻P含量变化分析
        3.2.5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有色稻植酸及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变化分析
        3.2.5.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供试水稻植酸及植酸/矿质微量元素摩尔比值变化分析
        3.2.5.2 单元素Zn、Fe、P喷施下供试水稻生物有效性评价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1.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3.3.1.2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3.1.3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
        3.3.2 小结
第四章 Zn、Fe、P两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4.1.3 取样与测定
        4.1.3.1 田间样品收集
        4.1.3.2 水稻农艺性状测定
        4.1.3.3 水稻籽粒矿质微量元素测定
        4.1.3.4 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测定
        4.1.4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计算
        4.1.5 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综合评价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Zn+Fe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4.2.2 Zn+P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4.2.3 P+Fe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分析
        4.2.4 双元素组合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综合含量变化分析
        4.2.5 双元素组合喷施下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综合生物有效性变化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1.1 Zn、Fe、P双元素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3.1.2 Zn、Fe、P双元素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4.3.2 小结
第五章 对本研究及其结果的整体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1.1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和普通白米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5.1.2 Zn、Fe、P单元素叶面喷施对有色稻和普通白米稻矿质微量元素变化的影响
        5.1.3 Zn、Fe、P双元素组合叶面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微量元素变化的影响
        5.1.4 外源Zn、Fe、P单元素及双元素组合喷施对有色稻矿质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5.2 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红米水稻研究进展
        1.1 红米水稻新品种选育
        1.2 红米水稻的营养品质
        1.3 红米水稻的生理功能研究
        1.4 红米水稻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
        1.5 红米水稻种皮色素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1.6 红米水稻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
        1.6.1 多酚
        1.6.2 类黄酮
        1.6.3 原花青素
        1.6.4 花色苷
    2 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2.1 水稻辐射育种
        2.2 水稻辐射的多基因突变
        2.3 水稻辐射的单基因突变
    3 有色稻杂种优势和活性成分遗传效应
        3.1 有色稻杂种优势利用
        3.2 有色稻活性成分遗传效应分析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章 辐射诱变创制优异红米种质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米恢复系的选育技术路线
        1.2.2 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1.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恢复系选育过程
        2.2 红米恢复系的农艺性状考察
        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高营养价值的红米恢复系的创制
        3.2 红米恢复系的突变位点分析
        3.3 红米恢复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第二章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2.2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2.2.1 中亲优势
        2.2.2 竞争优势
        2.3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2.3.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
        2.3.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2.3.3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
        2.2.4 主要农艺性状群体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评价
        3.2 配合力分析评价
        3.3 红米杂交稻的筛选鉴定
第三章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1.2.3 数据统计
    2 结果分析
        2.1 两种不同季节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表型值分析
        2.2 不同环境下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
        2.2.1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方差
        2.2.2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育种价值分析
        2.2.3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2.2.4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相关
    3 讨论
        3.1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特点
        3.2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3.3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关联性
        3.4 红米恢复系在抗氧化活性成分上的利用价值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种植
        1.2.2 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1.2.3 大麦籽粒颜色划分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表型变异分析
    2.2 高花色苷含量大麦株系筛选
    2.3 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粒色相关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6)施氮量对绿米稻色素含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有色稻概述
        1.1.1 有色稻的概念及分类
        1.1.2 有色稻研究现状
    1.2 有色稻色素变化情况
        1.2.1 有色稻中叶绿素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1.2.2 有色稻中类胡萝卜素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1.2.3 有色稻中总酚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1.3 氮肥对色素合成及积累的影响
    1.4 氮肥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1.5 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6 氮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案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颖果、颖壳色素含量的提取与测定
        2.3.2 颖果总酚含量的提取与测定
        2.3.3 剑叶光合参数的测定
        2.3.4 农艺性状、产量调查及室内考种
        2.3.5 稻米品质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量对绿米稻色素的影响
        3.1.1 施氮量对绿米稻籽粒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1.1.1 施氮量对绿米稻颖壳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1.1.2 施氮量对绿米稻颖果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1.2 施氮量对绿米稻籽粒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3.1.3 施氮量对绿米稻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2 施氮量对绿米稻籽粒总酚含量的影响
    3.3 施氮量对绿米稻剑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施氮量对绿米稻剑叶光合色素的影响
        3.3.2 施氮量对绿米稻剑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3.3.3 绿米稻籽粒色素含量与叶片色素含量以及剑叶净光合速率的相关分析
    3.4 施氮量对绿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4.1 施氮量对绿米稻产量的影响
        3.4.2 施氮量对绿米稻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绿米稻色素对氮肥的响应
    4.2 氮肥对绿米稻颖果总酚含量的影响
    4.3 氮肥对绿米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氮肥对绿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罗田红米籽粒色素代谢对铁离子的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有色稻的研究进展
    1.2 红米色素相关研究
        1.2.1 红米色素遗传机制
        1.2.2 红米色素的组成
    1.3 类黄酮代谢途径及重要相关酶
        1.3.1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
        1.3.2 类黄酮合成途径上游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1.3.3 色素合成的下游关键酶相关研究
    1.4 .植物铁素生理作用相关研究
        1.4.1 铁的重要性
        1.4.2 植物中铁转运机制相关研究进展
        1.4.3 栽培条件对植物中铁积累的影响
        1.4.4 植物铁转运与类黄酮代谢之间的关系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技术路线
    2.3 材料种植
    2.4 材料处理与取样
    2.5 显微镜分析籽粒表皮色素分布
    2.6 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2.7 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籽粒代谢物
        2.7.1 样品前处理
        2.7.2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2.7.3 数据分析
    2.8 籽粒色素物质含量测定
        2.8.1 花色苷提取及含量测定
        2.8.2 原花色素提取及含量测定
    2.9 籽粒转录组测序分析
    2.10 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和验证
        2.10.1 总RNA的提取
        2.10.2 反转录及PCR检测
        2.10.3 引物设计及qPCR分析
    2.11 Western-Blot
        2.11.1 可溶性蛋白提取及含量测定
        2.11.2 SDS-PAGE
        2.11.3 多克隆抗体制备
3 结果与分析
    3.1 籽粒外观及果皮显微镜观察
    3.2 成熟籽粒微量元素含量
    3.3 基于LC-MS的成熟籽粒代谢组分析
        3.3.1 多元统计分析
        3.3.2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定性分析
        3.3.3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3.4 红米籽粒色素物质含量
    3.5 转录组测序分析
        3.5.1 测序数据结果
        3.5.2 差异显着基因的筛选
        3.5.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5.4 转录组数据的筛选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分析
        3.6.1 RNA质量和cDNA检测
        3.6.2 不同品种喷Fe~(2+)处理后F3H基因在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
        3.6.3 不同品种喷Fe~(2+)处理后LAR基因在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
        3.6.4 RM1喷Fe~(2+)处理后CHS和ANS基因在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
        3.6.5 RM1喷Fe~(2+)处理后铁转运相关基因在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
    3.7 基于Western Blot对色素合成关键酶的表达分析
        3.7.1 查尔酮合酶和黄烷酮-3-羧化酶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3.7.2 原花青素合成酶和花青素合成酶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3.8 类黄酮关键合成酶基因与铁转运相关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3.9 喷Fe~(2+)处理后类黄酮合成途径中各指标的差异倍数分析
4 讨论
    4.1 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对红米营养品质的改善
        4.1.1 喷Fe~(2+)处理对红米籽粒色素物质合成的影响
        4.1.2 喷Fe~(2+)处理后对色素合成关键酶的影响
        4.1.3 喷Fe~(2+)处理对强化谷物微量元素的促进作用
    4.2 叶面喷施硫酸亚铁对红米的铁响应机制
    4.3 红米籽粒的色素物质与铁的转运、积累
    4.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水稻类病斑突变体noe1-2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及不同颜色水稻的品质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Part1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noe1-2 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类病斑研究进展
        1.1.1 水稻类病斑产生的分子机制
        1.1.2 水稻类病斑叶片中淀粉的过量积累
        1.2 CATC(NOE1)研究进展
        1.2.1 激素对CAT家族的影响
        1.3 本试验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所需试剂及仪器
        2.3 分子生物学试验中化学试剂的配制
        2.4 试验方法
        2.4.1 农艺性状的考察
        2.4.2 组织细胞学的观察
        2.4.3 台盼蓝和DAB染色
        2.4.4 透射电镜观察
        2.4.5 DNA提取
        2.4.6 PCR扩增
        2.4.7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检测
        2.4.8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8.1 植物总RNA的提取
        2.4.8.2 逆转录合成cDNA
        2.4.8.3 荧光定量PCR
        2.4.9 水稻稻瘟病接种鉴定
        2.4.9.1 菌孢的培养
        2.4.9.2 接种
        2.4.10 基因定位
        2.4.10.1 遗传图谱的构建
        2.4.10.2 MutMap重测序与候选基因预测
        2.4.10.3 候选基因的验证
        2.4.10.4 noe1-2基因的克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突变体表型鉴定
        3.2 组织化学分析突变体形态
        3.3 组织学观察
        3.4 透射电镜观察
        3.5 淀粉合成和蔗糖转运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检测
        3.6 突变体抗病性鉴定与分析
        3.7 突变体遗传分析
        3.8 基因定位
        3.9 NOE1 基因在水稻植株生长各个阶段的基因表达谱
        3.10 noe1-2 基因功能验证
        3.11 突变体激素含量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展望
Part2 有色水稻的品质分析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有色稻米中丰富的类黄酮成分
        1.2 有色稻米中丰富的微量元素
        1.3 有色稻米的生理功能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TPC含量测量
        2.2.2 ORAC含量测量
        2.2.3 总淀粉含量测量
        2.2.4 总蛋白含量
        2.2.5 微量元素含量测量
        2.2.6 结果验证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不同水稻品种的氮磷钾及其他矿物质含量的检测
        3.2 不同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3.2.1 不同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
        3.2.2 不同水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
        3.3 不同水稻品种的总酚含量
        3.4 不同颜色水稻品种的抗氧化能力(ORAC)
        3.5 六种矿物质,总酚,抗氧化能力,蛋白质和直链淀粉之间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培育黑米早粳稻品系分子标记选择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水稻概况
        1.1.1 我国水稻现状
        1.1.2 水稻空育131 简介
        1.1.3 有色稻米研究现状
    1.2 黑米概况
        1.2.1 黑米的起源
        1.2.2 黑米的种质资源
        1.2.3 我国的黑米育种现状
        1.2.4 黑米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1.3 黑米的种皮色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1.3.1 黑米的种皮色素
        1.3.2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4 控制水稻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研究与分子机制
    1.5 DNA分子标记技术
    1.6 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Ra基因分子选择标记
        2.1.3 水稻品种鉴定SSR标记
        2.1.4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化学试剂和配方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试管苗的种植与移栽
        2.2.2 水稻DNA抽提
        2.2.3 PCR扩增
        2.2.4 酶切反应体系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2.2.6 水稻总RNA抽提
        2.2.7 c DNA的合成
        2.2.8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
        2.2.9 水稻种皮花青素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2.2.10 培育以早粳稻空育131 为底盘的黑米水稻品种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Ra基因分子选择体系的建立
    3.2 Kala4 基因分子选择体系的建立
        3.2.1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3.2.2 qRT-PCR引物的设计
        3.2.3 空育131 与南498中Kala4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3.3 Ra基因与Kala4 基因分子选择体系的验证
        3.3.1 F_2 代植株Ra基因分子检测
        3.3.2 F_2 世代植株Kala4 基因分子检测
        3.3.3 验证Ra基因和Kala4 基因分子检测体系
        3.3.4 种皮颜色与花青素含量的关系
    3.4 培育以空育131 为底盘的黑米早粳稻品系
        3.4.1 F_1 世代真伪杂种鉴定
        3.4.2 南498 与空育131 的品种差异性
        3.4.3 BC_1F_1 代植株分子选择
        3.4.4 BC_1F_1 代植株背景检测
        3.4.5 BC_2F_1 代植株分子选择
        3.4.6 BC_2F_1 代植株背景检测
第4章 讨论
    4.1 控制水稻黑色种皮性状基因的确定
    4.2 利用CAPS标记检测水稻Ra基因的优越性
    4.3 Kala4 基因在F_2 代植株中的表达量
    4.4 利用微波法提取黑米花青素的优越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所用试剂及配方
附录2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EB染色)
致谢

(10)氮钾运筹模式对高花青素特种稻产量及糙米营养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品种
    1.3 试验方法
    1.4 测定方法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糙米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2.3 糙米谷氨酸和GABA含量
3 讨论

四、不同施肥处理对有色米产量性状及糙米着色程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有色稻米种质及环境因素对其色泽影响的研究进展[J]. 黄紫萱,熊艳珍,马慧琴,程建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1(03)
  • [2]中国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J]. 郑菲艳,郑建华,王洪飞,朱永生,游晴如,周鹏,陈春霞,涂诗航,董瑞霞,郑家团,黄庭旭. 福建农业学报, 2021(01)
  • [3]外源锌、铁、磷叶片喷施对有色稻籽粒矿质营养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 何梓彬.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4]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D]. 肖长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5]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分析[J]. 杨晓梦,杜娟,李霞,普晓英,曾亚文,杨加珍,Muhammad Kazim Ali,杨涛. 核农学报, 2020(02)
  • [6]施氮量对绿米稻色素含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伍鑫.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7]罗田红米籽粒色素代谢对铁离子的响应机制研究[D]. 罗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8]水稻类病斑突变体noe1-2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及不同颜色水稻的品质比较分析[D]. 周夏.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培育黑米早粳稻品系分子标记选择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 朱思然.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10]氮钾运筹模式对高花青素特种稻产量及糙米营养品质的影响[J]. 石洪芳,易志杰,杨特武,赵思明,周强,周欣,杨罗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8(02)

标签:;  ;  ;  ;  ;  

不同施肥处理对有色稻产量性状和糙米着色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