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源和代数对天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种源和代数对天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一、种子来源及代数影响天麻产量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婉萍[1](2021)在《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统计现执行版的各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并做描述统计,分析我国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利用统计学方法理论筛选出地方标准中的重点差异项,针对重点差异项进行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找到规范制定重点差异项标准的方法,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出参考依据及建议。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及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线上线下书店、出版社、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渠道,收集《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以及各地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纸质标准或电子影印版材料,查询国内外关于质量标准、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历代本草古籍和中医方书典籍等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追本溯源地梳理中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临床应用项目的历史应用脉络,客观科学的判断中药本身的准确内涵。2.运用描述统计对中药饮片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布状态、总体差异、标准特征等情况,通过图、表等形式描述中药饮片标准的基本情况。利用“赋值法”将文字内容拆分归类并量化为数值,再计算离散系数,进行差异分析来比较中药饮片在不同地方标准中的各个标准项目的差异情况,找到重点差异项。3.通过比较分析法,对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的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双维度的来比较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次序性的判断在众多标准内容项中更具明显差异的内容。结果1.截止到2020年1月,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品种3500余种,各地区的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修订的时间、原则、方法等各有不同,没有统一要求;各个地方标准之间的收载情况相比较,重复率在40%以上,中药饮片标准处于“管理多级,地标多杂,重复收载,标准各异”的现实情况。2.通过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重复收载率较高的三个品种芜荑、银耳、甜瓜蒂的各个体例项目的离散系数进行差异性分析,确定[归经]、[性味]是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存在的重点差异项。3.对医学标准项[归经]、[性味]的规范制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中药药性理论、方剂学、以及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脏腑经络中医理论的综合论证,以确定中药的[主治]为关键,再对[功能]、[性味]进行推导,最后确定[归经],即确定规范制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技术路径。结论1.“性味归经”属于中药饮片医学标准项的主要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内容,是对中药功效、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中药最为重要的学术特征和核心性能。性味归经差异大,就意味着各地方对中药饮片的本质存在较大争议。2.确定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的医学标准项的规范方法步骤为:(1)通过历代主流本草、代表方剂,确定“主治”,经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应主要参考《中华本草》和《普济方》,将本草内容与方剂应用结果相结合进行考究,确定[主治]。(2)运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中医理论结合已确定的[主治],进行高度概括并提炼出中药[功能]项。(3)通过中药已确定的功能主治与中药药性理论之间的“效—性”关系,推导出中药的[性味]项。(4)根据已确定的[主治]和脏腑经络理论,进行“实践+理论”的综合归纳,确定中药的[归经]项。

余彬情,杨玲,张启鑫,田佳昕,万文勇[2](2020)在《天麻现代栽培技术浅析》文中研究说明天麻是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我国人工栽培始于19世纪60年代,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对天麻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介绍天麻现代栽培技术要点以及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王春阳[3](2020)在《药食两用植物天麻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主要从天麻的基本特性出发,对天麻的生长过程、栽培技术、化学成分分析3个部分进行简要介绍,并根据其各自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综述。

刘晓敏[4](2020)在《天麻共生蜜环菌特性及继代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蜜环菌属(Armillaria(Fr.:Fr.)Staude)是一类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大型真菌,可与传统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 BI.)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共生。蜜环菌(Armillaria spp.)是天麻无性繁殖阶段的唯一营养供应源,其种类和生长状态影响着天麻的品质与产量。随着天麻栽培技术的逐渐成熟,人工栽培天麻的规模也逐渐扩大,蜜环菌菌种的需求量也相应提高。尤其是优质菌株,可以提高菌种培养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天麻优质优产。目的: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天麻基地的M1、M2菌株和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抽水乡天麻基地的F2、F3菌株可与天麻共生,在产区生产上大量使用,但所属种类与最佳培养条件未知。本论文旨在鉴定4株蜜环菌,并对菌株的特性进行研究,通过优质菌株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继代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两地天麻共生蜜环菌M1、M2、F2及F3菌株的菌种培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方法:1.通过提取M1、M2、F2、F3菌株DNA,PCR扩增及克隆,以得到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β微管蛋白(Beta-tubulin,β-tubulin)及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 alpha,Tef1-α)三组基因片段的序列。经过峰图分析与多序列对比,对4个菌株的不同序列进行分析。将三组基因片段序列合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类鉴定。2.培养过程中,观察M1、M2、F2及F3菌株的主要形态特征,采用ABTS法测定M1、M2、F2及F3菌株的胞外漆酶活性;DNS法测定纤维素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果胶酶活性;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菌株胞内多糖含量。3.以生物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对M1和F3菌株的培养温度、培养基p H、碳源、氮源、无机元素及维生素进行筛选;依据单因素筛选结果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M1和F3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4.采用6种培养基,对M1和F3菌株黑暗条件下培养25天,移至温差在15℃~20℃,湿度为80%~90%,具有散射光的条件下,进行子实体诱导。5.应用垂直平板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M1-1至M1-10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6.通过考马斯亮蓝法测定M1-1至M1-10菌株可溶性蛋白含量。7.采用ABTS法和DNS法测定M1-1至M1-10菌株胞外漆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果胶酶酶活性;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菌株胞内多糖含量。结果:1.获得M1、M2、F2及F3菌株的ITS、β-tubulin及Tef1-α三组基因片段的序列。通过多序列对比分析,4株蜜环菌的ITS序列差异较小,Tef1-α序列的差异最大。经系统发育分析,确定M1、M2菌株与高卢蜜环菌的参考序列HKAS85517聚为一支,F2、F3菌株与头柄蜜环菌的参考序列HKAS8584在同一分支上。2.M1、M2、F2及F3菌株胞外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果胶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呈现“单峰”形式,最高酶活性集中在培养的第12天。不同菌株的胞外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最高酶活性。4个菌株的多糖含量变化呈现低-高-低的趋势,F2和F3菌株的多糖含量在第8天最高,依次为1.869%和1.599%,M1和M2菌株在第12天最高,分别为2.14%和2.27%。3.单因素筛选结果显示,M1和F3菌株适于生长在弱酸性的环境中,最适p H值为5.0~6.0,最适培养温度为25℃。M1和F3菌株在不加碳源或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较差,在单糖和甘露醇及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麦芽糖和蔗糖生长较差。M1和F3菌株在有机氮源酵母粉和蛋白胨中生长最佳,在单一的无机氮源培养基中生长不佳。Mg SO4·7H2O和Ca Cl2对M1和F3菌株的生物量影响不显着,M1和F3菌株在KH2PO4和Mn SO4·H2O培养基中的生物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维生素对M1菌株的生物量无显着影响,对F3菌株的生物量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VB1对F3菌株生物量的作用最明显。4.影响M1、F3菌株的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为酵母粉和葡萄糖,Ca Cl2和VB1对M1、F3菌株的生物量的影响不显着。5.6号培养基成功诱导出M1菌株的子实体,未发现F3菌株的子实体。1-5号培养基没有长出M1和F3菌株的子实体。6.酯酶同工酶电泳结果显示,M1-1至M1-10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的酶带数均为4条,第一条酶带较宽,颜色较深,从第二条酶带开始,酶带的宽窄及颜色深浅出现变化,但Rf值没有显着性差异。7.M1-1至M1-10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部分呈现下降趋势,M1-8至M1-10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M1-1至M1-6。M1菌株各代可溶性蛋白含量在18.680mg/m L~19.852 mg/m L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8.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第12天达到酶活性最高值。多糖含量呈现低-高-低的趋势,多糖含量最高值为第12天。通过差异性分析,M1各代之间的胞外酶活性和多糖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Tef1-α序列可以区分分类较为复杂的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 Marxm.&Romagn.)和头柄蜜环菌(Armillaria cepistipes Velen.)。经ITS、β-tubulin及Tef1-α联合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鉴定M1、M2菌株为A.gallica,F2、F3菌株为A.cepistipes。2.漆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为M1菌株,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活性最高为M2菌株。M1、M2菌株的多糖含量较高,不同蜜环菌生物种的多糖含量具有种间差异性。综合分析,筛选出M1和M2菌株为优质菌株。3.M1和F3菌株在单糖和甘露醇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较好,双糖培养基效果不佳。有机氮源可显着提高M1和F3菌株的生物量,氮源为影响菌株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最佳营养条件为葡萄糖25 g/L,酵母粉4 g/L,Ca Cl22 g/L,VB10.05 g/L。4.6号培养基培育出M1菌株的子实体,子实体诱导条件适用于M1菌株。5.在继代次数10次以内,M1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可溶性蛋白含量、胞外酶活性及菌株多糖含量较为稳定,菌株的活性未发生变化。

刘天睿,陈向东,王忠巧,张薇薇,宋明海,徐万雷,兰进[5](2020)在《天麻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具有增智、健脑、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等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对已经发表的有关天麻成分及分析、天麻栽培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对国内主要天麻产区调研,提出了天麻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天麻产业发展建议,旨在为今后天麻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刘天睿[6](2019)在《彝良乌天麻栽培最佳采收期及伴栽蜜环菌菌株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Gastrorlia elata Bl.)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的一味传统中药,以乌天麻(G.Bl.f.glauca S.Chow)品质最佳。本篇论文以乌天麻为研究对象,选择乌天麻的最佳产地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为试验点,采用“三下窝”的栽培方式对其最佳采收期和栽培所需蜜环菌菌株进行研究,以乌天麻产量、天麻素、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含量及天麻多糖作为评价指标,为彝良乌天麻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彝良乌天麻最佳采收期的确定。当年3月栽培乌天麻,分别于当年10月、11月和翌年3月采收。11月采收的乌天麻天麻素、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5.813 mg/g和5.951 mg/g,与10月和翌年3月采收的乌天麻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11月采收的乌天麻多糖含量为21.321 mg/g,显着高于10月和翌年3月(P<0.05)。因此确定彝良乌天麻的最佳采收期应为11月。不同蜜环菌菌株对彝良乌天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选择四株不同的蜜环菌菌株伴栽天麻,当年3月种植,于最佳采收期11月进行采收。结合蜜环菌菌株的rDNA-ITS、β-tubulin和tef1-α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M1菌株为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其伴栽的天麻天麻素含量为5.813 mg/g,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含量5.951 mg/g,均高于其他菌株,为彝良乌天麻伴栽的最适菌株。蜜环菌胞外酶和多糖含量变化规律。将蜜环菌的优势菌株M1与菌株SM1进行比对,测量生长量、胞外酶活性、多糖含量。发现M1菌株在生长速度快,菌索粗壮,分支较多,长势较好。木聚糖酶是蜜环菌主要作用的胞外酶,其活力远高于CMC酶、漆酶和果胶酶,M1菌株的木聚糖酶活力表现出增速快的优势。M1和SM1菌丝体多糖含量最高分别为38.958 mg/g和32.717 mg/g。多糖的累积与其分泌的胞外酶漆酶、木聚糖酶活力呈现显着相关性对M1、SM1两菌株生长量、胞外酶活力及菌丝体多糖的比较和分析,初步认为M1为优势菌株。本文从彝良乌天麻的伴栽蜜环菌的选择和最佳采收期对乌天麻的栽培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彝良乌天麻栽培提供参考。

段绍光[7](2017)在《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与国外合作的日益深入,我国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数量和种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保存了大量的马铃薯材料,基本可以代表我国整体的马铃薯种质资源组成。本研究利用保存的包括国内育成品种以及从欧洲、北美和CIP等地区和国际研究机构引进的600余份材料,从系谱分析、细胞质分型、表型性状聚类、遗传多样性分析、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拓宽我国马铃薯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提供参考。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我国马铃薯审定品种的遗传基础。截至2012年,我国共审定436个马铃薯品种,其中自行选育的379个品种共涉及亲本423个,累计使用724次,按来源分为国内品种、国内品系、地方品种、新型栽培种、北美资源、欧洲资源、CIP资源和其他共8类,相应的核质遗传贡献分别为97.5、107、10.5、16、27.5、71、33和16.5,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品种和国内品系一直是贡献最大的类型,而农家品种主要以母本为主,外来资源如新型栽培种、欧洲资源和北美资源更多以父本为主。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和血缘组成系统分析表明,疫不加、竹板、工业、兰芽和早玫瑰可以称为第一代亲本,男爵、胜利、燕子、白头翁、米拉、多子白、卡它丁和小叶子可以归为第二代亲本。2.采用多重引物系统对我国保存的608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细胞质分型。T、D、P、A、M和W型细胞质占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303(49.8%)、243(40%)、2(0.3%)、15(2.5%)、6(1%)和39(6.4%),未发现6种类型以外的其他细胞质类型。3.选用16个田间表型性状,对454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4.66处参试的所有材料可以被聚成两个类群A1和A。在欧式距离12.74处类群A1又可以被分为两个亚群A11和A12。在欧式距离11.73处全部参试材料可以被聚成9个类群,包括四个小类(A、B、C和H)和五个大类(D、E、F、G和I),其中类群I所包括的材料占总数的57.5%。4.筛选获得了36对分布于马铃薯12条染色体上、多态性高、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引物,构建了559份材料的系统进化树。利用8份来源广泛、具有遗传背景代表性的材料从332对引物中筛选出36对谱带清晰、多态性较高、容易统计的引物,对559份马铃薯材料总共扩增出134个多态性位点,36对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数量在17间变动,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位点为3.72个。36对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的浮动范围为0.15450.7743,平均值为0.5783。采用PowerMarker V3.25构建NJ系统进化树,供试559份材料总体可以分为3个大的类群(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类群1是一个混合群,各地区品种均有分布,包括133份马铃薯材料,占总数的23.8%;类群2中欧洲、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材料所占比重大,该类群包括的材料数量为187,所占比例为33.5%;类群3中北美、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马铃薯材料所占比重大,其包含的239份材料占供试559份材料的42.8%。5.对8个马铃薯加工和早熟亲本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大西洋和GT12867-02在单株结薯数上具有较强的负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效应值分别为-9.89和-15.43,GT12867-02在2010年的效应值为-9.11;大西洋和Lenape在干物质含量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其中大西洋2009年的相对效应值为4.50;大西洋、GT12867-02和Lenape在炸片颜色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相对效应值分别为11.90和12.45,GT12867-02和Lenape在2009年的效应值分别为5.02和4.75。6.对马铃薯加工品质和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力的估算和分析。单株产量、干物质含量、单薯重、单株结薯数和炸片颜色两年的所有广义遗传力均大于62%,说明这5个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炸片颜色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说明该性状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亲本所具备的炸片品质能够稳定有效地传递给分离后代,可以对该性状进行早世代的选择。单株产量和单薯重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40%,说明这两个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应该进行高世代选择。

王彩云,侯俊,王永,张翔宇,阮培均[8](2017)在《天麻种子萌发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天麻是一种高度退化的兰科植物,种子必须在紫萁小菇等小菇属真菌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萌发。紫萁小菇等天麻种子萌发菌的发现及应用,是近年来天麻科研工作的一项新突破,目前国内外对该菌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摸清天麻种子萌发菌生长与环境的关系,找到适宜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方法,筛选出各天麻主产区的适宜萌发菌菌株,提高天麻种子萌发率及天麻产量,也为了充分利用萌发菌,开拓萌发菌后熟产品,缓解市场对野生天麻的巨大需求,更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大面积推广萌发菌,该文章综述了天麻萌发菌的发现进程、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及提纯复壮技术、培养条件及菌株制作技术、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以期为萌发菌的充分利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李振斌[9](2016)在《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寄生植物,以干燥块茎入药。目前国内在陕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均有天麻栽培,四川平武为天麻的野生道地产区,人工培育天麻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当地药农已有较丰富的栽培经验,但生产中尚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麻药材的外观、产量和质量。本文结合平武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针对低海拔繁育种子、种子成熟度对麻种产量的影响、不同海拔高度及麻种分级栽种与天麻药材产量和质量的相关性等方面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 低海拔培育箭麻,以箭麻重量、室内与室外环境、花期授粉量设计三个因素正交试验及盆栽试验,研究其对蒴果产量、箭麻生长的物候期、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并以天麻素为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种子采收后天麻植株不同部位天麻素含量。研究得出(1)对三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确定了影响天麻单株蒴果产量的主次因子,依次为箭麻重量>室内外环境>花期授粉量,筛选出适宜低海拔培育箭麻的条件为箭麻250g、室内培育、花期授2枚花粉块。(2)通过盆栽试验,观察分析箭麻生长过程,①栽培环境和箭麻重量对出苗期、生长期、果期无明显影响,但花期受箭麻重量影响,随箭麻重量增加有所延长;②地上部分各生长指标主要受箭麻重量的影响,而座果率受栽培环境的影响,以室内栽培的座果率优势明显;③蒴果产量受箭麻重量的影响,低海培育箭麻时,宜选择重量大于150g的箭麻。(3)采用HPLC法,测定了采种后天麻植株不同部位的天麻素含量,显示其各部位差异显着,而以块茎、茎秆的含量较高。2 对不同成熟度的天麻种子,进行了形态观察、生活力测定、萌发率、接菌率比较及对麻种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不同成熟度的度种子可以从种胚颜色区别。(2)采用TTC法,测定了三种不同成熟度种子的生活力,以将裂果和裂果的活力较高,但考虑生产实际,以将裂果时收种为宜。(3)天麻种子在萌发菌侵染后萌发形成原球茎,将裂果种子明显高于青果种子、裂果种子,优势较为明显。(4)原球茎与蜜环菌结合,将裂果种子的接菌机率较大。(5)从形成米麻、白麻看,以将裂果种子的较多。3 在800-1500m海拔范围内,进行天麻不同海拔林下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海拔高度栽培天麻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本试验范围内,随海拔升高,天麻产量有下降趋势,而白麻(繁殖材料)重量有上升趋势。(2)栽培的海拔高度对其外观影响不大,浸出物含量变化无明显的规律,而天麻素和天麻多糖含量随海拔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海拔高度为850 m、1450m,天麻素含量分别为0.226%、0.611%;海拔高度为850m、1300m,天麻多糖含量分别为20.17%、35.61%。综合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栽培天麻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认为平武栽培天麻以选择在1200~1300 m的海拔区域范围为宜。4 研究了不同种麻分级栽培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天麻产量以米麻种最低,中白麻种、小白麻种、混种差异较小;产白麻量以混种、米麻种较高:产米麻量以小白麻种较少,明显低于米麻种、中白麻种和混种:天麻折干率随作种块茎增大,有小幅增长趋势(2)天麻块茎的大小及浸出物、天麻多糖、天麻素成分的含量与麻种的大小有关,均随种麻块茎的增大,呈上升趋势。本课题优化了箭麻培育条件,筛选了天麻种子适宜采收时间,探讨了四川平武天麻林下栽培适宜的海拔高度及麻种等级划分与药材产量质量的相关性,为提升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德华,廖文菊[10](2015)在《天麻蜜环菌研究综述》文中指出综述了天麻蜜环菌的培养研究进展,分析了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并探讨了蜜环菌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二、种子来源及代数影响天麻产量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子来源及代数影响天麻产量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
        1.4.1 中药饮片
        1.4.2 药品标准
        1.4.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1.4.4 国家药品标准
        1.4.5 地方药品标准
2 相关理论及法律法规
    2.1 相关理论
        2.1.1 中药学理论
        2.1.2 中医学理论
        2.1.3 中药炮制理论
        2.1.4 药品监管科学理论
        2.1.5 统计学理论
    2.2 相关法律法规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 年主席令 13 届第 31 号)
        2.2.2 《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的技术指导原则》(国药监 2018 年第 16 号)
        2.2.3 《国家药监局关于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备案程序及要求的通知》(国药监药注[2020]2 号)
        2.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9]15号)
        2.2.5 《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1987 年原卫生部)
    2.3 本草学概述
        2.3.1 本草、本草学、本草考证的内涵
        2.3.2 本草学的研究内容
3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现状研究
    3.1 国家中药饮片标准概述
        3.1.1 《中国药典》的历史沿革
        3.1.2 《中国药典》(2020 版)中药饮片标准的收载及内容情况
        3.1.3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标准内容及收载情况
    3.2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现状
        3.2.1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颁布时间及修订情况
        3.2.2 地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执行情况
        3.2.3 地方中药饮片地方标准收载情况
    3.3 小结
4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的差异化分析
    4.1 地方标准体例情况
        4.1.1 地方标准之间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1.2 地方标准与《中国药典》(2020 版)比较体例项目的情况
    4.2 以三种中药饮片标准为例的差异化分析
        4.2.1 离散度分析法
        4.2.2 定性资料量化方法与赋分规则
        4.2.3 芜荑的差异化分析
        4.2.4 银耳的差异化分析
        4.2.5 甜瓜蒂的差异化分析
        4.2.6 分析结果
    4.3 小结
5 中药饮片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的规范制定方法研究
    5.1 医学标准项确定的方法研究
        5.1.1 确定[主治]项与[功能]项
        5.1.2 依据中医药理论确定[性味与归经]项
    5.2 以“芜荑”为例,确定医学标准项
        5.2.1 芜荑地方标准中医学标准项的比较
        5.2.2 芜荑“主治”的确定
        5.2.3 芜荑“功能”的确定
        5.2.4 芜荑“性味”的确定
        5.2.5 芜荑“归经”的确定
        5.2.6 芜荑的医学标准项的制定结果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天麻现代栽培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繁殖技术概述
2 育种技术
3 蜜环菌和萌发菌
4 栽培方法
    4.1 带菌须根苗床法
        4.1.1 培菌
        4.1.2 播种
        4.1.3 管理
        4.1.4 移栽幼苗
        4.1.5 收获
    4.2 伴萌发菌播种法
        4.2.1 用菌叶拌种
        4.2.2 播种方法
5 天麻的现代栽培技术重点
6 天麻病虫害防治技术
    6.1 病害发生与控制措施
    6.2 虫害传播和基本控制措施
7 结语

(3)药食两用植物天麻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的生长过程
    1.1 天麻种子的萌发
    1.2 原球茎的生长发育
    1.3 米麻、白麻的生长发育
    1.4 箭麻的生成
2 天麻的栽培技术
    2.1 菌材培养
    2.2 选地
    2.3 选种
    2.4 菌种选择
    2.5 栽种
    2.6 田间管理
3 天麻的化学成分分析
    3.1 酚类物质
    3.2 多糖类物质
4 结论与展望

(4)天麻共生蜜环菌特性及继代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天麻共生蜜环菌菌株的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不同蜜环菌菌株的特性与胞外酶活性及多糖含量研究
    第一节 不同蜜环菌菌株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不同蜜环菌菌株的胞外酶活性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不同蜜环菌菌株的多糖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麻共生蜜环菌M1、F3菌株的培养研究
    第一节 M1和F3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M1和F3菌株子实体培育初探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继代培养1-10次的M1菌株活性研究
    第一节 不同继代M1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电泳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不同继代M1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继代培养的M1菌株的胞外酶活性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节 继代培养的M1菌株的生物量和多糖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蜜环菌生物种的研究进展
    1 蜜环菌属的介绍
    2 分子生物学技术蜜环菌研究中的应用
    3 蜜环菌生物学特性
    4 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天麻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2 天麻栽培
    2.1 天麻栽培发展史
        2.1.1 野生天麻驯化及天麻人工无性栽培
        2.1.2 天麻种子萌发菌及天麻有性繁殖
    2.2 天麻栽培
        2.2.1 栽培场地的改变
        2.2.2 改变栽培材料
        2.2.3 天麻栽培及蜜环菌
3 天麻分子生物学研究
4 天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天麻野生资源减少
    4.2 天麻栽培生产规范化水平不高
        4.2.1 无性繁殖方面
        4.2.2 有性繁殖方面
    4.3 天麻“两菌”生产落后
        4.3.1 “两菌”来源混乱
        4.3.2 “两菌”菌种厂不规范
    4.4 抵御风险能力弱
    4.5 科技薄弱
5 天麻产业发展建议
    5.1 野生天麻资源保护和利用
        5.1.1 加大天麻野生资源保护宣传
        5.1.2 建立野生天麻保护区
    5.2 推进天麻栽培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5.3 规范天麻“两菌”生产和销售
    5.4 拉伸天麻产业链,打造品牌
        5.4.1 提升天麻初加工水平
        5.4.2 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
        5.4.3 建立天麻商业流通体系
    5.5 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5.6 促进天麻产业成为助推脱贫致富重要支柱产业

(6)彝良乌天麻栽培最佳采收期及伴栽蜜环菌菌株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1 天麻的化学成分
    1.2 天麻的生活史
    1.3 天麻的栽培技术
    1.4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彝良乌天麻最佳采收期研究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蜜环菌菌株对彝良乌天麻产量和质量影响
        2.1 材料与试剂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蜜环菌胞外酶和多糖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7)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的起源和传播
    1.2 马铃薯种质资源概况
        1.2.1 马铃薯野生种
        1.2.2 马铃薯栽培种
        1.2.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1.3 马铃薯杂交育种
        1.3.1 亲本选配
        1.3.2 马铃薯核心祖先亲本
        1.3.3 育种亲本遗传多样性的拓展
        1.3.4 中国的马铃薯育成品种
    1.4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1.4.1 系谱分析法
        1.4.2 遗传标记法
    1.5 马铃薯细胞质基因分型研究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亲缘关系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中国马铃薯审定品种及其直接亲本
        2.3.2 细胞质分型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聚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表型性状聚类
        3.3.2 多态性SSR引物的筛选
        3.3.3 SSR临接系统进化树(Neighbor-Joiningtree)
    3.4 讨论
        3.4.1 SSR标记在马铃薯研究中的利与弊
        3.4.2 基于马铃薯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3.4.3 基于SSR标记马铃薯资源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3.5 结论
第四章 亲本重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五个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4.3.2 三个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3 四个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4 两个性状总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5 重要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4.4 讨论
        4.4.1 马铃薯的配合力分析
        4.4.2 亲本育种价值的评价
    4.5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天麻种子萌发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萌发菌的发现
2 萌发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3 萌发菌分离、提纯复壮及筛选鉴定研究
    3.1 菌种的分离纯化
    3.2 萌发菌的复壮
    3.3 萌发菌的鉴定
    3.4 优良萌发菌菌株的筛选
4 萌发菌培养条件及菌种制作技术研究
    4.1 萌发菌母种制作技术
    4.2 萌发菌原种制作技术
    4.3 萌发菌栽培种制作
5 萌发菌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
    5.1 萌发菌化学成分研究
    5.2 萌发菌的药理学研究
6 展望

(9)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基本栽培法
        1.1 天麻种源
        1.2 蜜环菌、萌发菌
        1.3 菌材
        1.4 种麻及选种
        1.5 基本栽培法
    2 低海拔培育箭麻对影响天麻蒴果产量的因素研究
        2.1 箭麻重量、授粉量和栽培环境对箭麻单株蒴果重量的影响
        2.2 箭麻重量、栽培环境对箭麻物候期的影响
        2.3 箭麻重量、栽培环境对箭麻生长指标的影响
        2.4 箭麻重量对天麻蒴果产量影响
        2.5 天麻植株不同部位天麻素含量
        小结
    3 天麻种子成熟度对种子萌发及其生长影响研究
        3.1 材料及来源
        3.2 种子形态观察
        3.3 种子生活力检测
        3.4 种子萌发率实验
        3.5 种子接菌率实验
        3.6 种子成熟度对米麻、白麻形成的影响研究
        3.7 相关性分析
        小结
    4 不同海拔栽培天麻对其产量、质量影响研究
        4.1 不同海拔栽培天麻对产量影响研究
        4.2 不同海拔栽培天麻对质量影响研究
        小结
    5 种麻分级栽种对产量、质量影响研究
        5.1 种麻分级栽种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5.2 种麻分级栽种对天麻质量的影响
        小结
第二部分 结论与讨论
    1 通过低海拔培育箭麻对影响天麻蒴果产量主要因素的研究,筛选出了适宜低海拔培育箭麻的条件,优化了箭麻培育方法,为产区天麻种子繁育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探讨了天麻采种后植株的利用价值,为其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2 通过对三种不同成熟度天麻种子的形态、生活力、萌发率、接菌率及产生白麻和米麻重量等的对比研究,筛选出了天麻蒴果的适宜采收期,制订了其采收期标准,为指导生产提供了标准依据
    3 通过对比不同海拔栽培天麻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明确了平武栽培天麻适宜的海拔高度,为当地发展天麻种植的选地提供了参考依据
    4 通过对比不同种麻分级栽培对天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明确了不同种麻的品质状况,为其生产用种及分级标准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1 品种及资源分布
    2 天麻栽培发展史
    3 天麻裁培参照标准
    4 天麻栽培的生态气候条件
    5 天麻基地建设
    6 栽培技术的运用
    7 天麻病虫害
    8 天麻不同部位研究
    9 化学成分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天麻蜜环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蜜环菌的培养研究
2 天麻蜜环菌对天麻产量的影响研究
3 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关系
4 结语

四、种子来源及代数影响天麻产量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地方中药饮片标准现状分析及标准中制定医学项的方法研究[D]. 孙婉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天麻现代栽培技术浅析[J]. 余彬情,杨玲,张启鑫,田佳昕,万文勇. 南方农业, 2020(35)
  • [3]药食两用植物天麻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 王春阳. 当代农机, 2020(05)
  • [4]天麻共生蜜环菌特性及继代培养研究[D]. 刘晓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5]天麻研究进展及产业发展建议[J]. 刘天睿,陈向东,王忠巧,张薇薇,宋明海,徐万雷,兰进. 中国现代中药, 2020(04)
  • [6]彝良乌天麻栽培最佳采收期及伴栽蜜环菌菌株筛选研究[D]. 刘天睿. 吉林农业大学, 2019
  • [7]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D]. 段绍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1)
  • [8]天麻种子萌发菌研究进展[J]. 王彩云,侯俊,王永,张翔宇,阮培均. 北方园艺, 2017(12)
  • [9]天麻林下仿野生种植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振斌.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天麻蜜环菌研究综述[J]. 唐德华,廖文菊.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3)

标签:;  ;  ;  ;  ;  

种源和代数对天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