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内化研究

教学目的内化研究

一、教学目的内化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婷婷[1](2021)在《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大概念是现阶段教学中一个非常复杂且热门的教育理念,是指向具体学科知识背后的核心内容。因此,以学科大概念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非常关键的举措。为了促进学科大概念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本文基于高中国画教学内容与学科大概念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分析与融合,以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与实施路径为依托,进行了高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首先,针对学科大概念的内涵发展与价值体现,笔者提出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即研读美术课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基准,挖掘学科大概念;解构教材框架,理解课程设置,提炼学科大概念;分析内容主题,挖掘知识内涵,总结学科大概念;以显性大概念促进学习者的元认知,形成隐性大概念。根据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实施路径,主要表现为:规划课程内容,教材变教为用;优化教学形式,设计活动场域;调整评价方式,转变评价维度;围绕大概念写出预期理解;分解基本问题、促使持续理解;设计探究与体验式教学。其次,针对高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教学内容—从概念性视角解读国画课程、以基本问题架构主题框架、将国画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教学评价—结合基本问题促进评价量规反映教学目标、弹性选用理解的六个维度制定学业表现任务;教学活动—从学习动机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国画。以观念培养为准,促进国画课的真实性体验。将教学过程优化,完善国画课的活动场域。最后本文依据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了理论的验证、总结、分析与反思。学生通过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课程增强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元认知水平、最终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与品格。

石和梅[2](2021)在《高中英语对分课堂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玉龙县民族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从二十一世纪起,教育体系渐渐发生了改变,国际教育也从以往教育规模发展逐渐向教育质量转变。在国内外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课堂改革一直是一个中心问题。在当今中国教育中采用的大多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的五步教学法,通常这个模式包括:上课的准备阶段、旧知识的复习、讲授新知识、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布置作业五个步骤,在这个模式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需要被动接受。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2014年张学新教授依据新的教育趋势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堂被均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由教师对新知识进行传授,而后半部分需要学生进行自由谈论主动学习。玉龙民中依据当今教育趋势采取了一种新的组织管理网络模式以促进课堂教学进程,这种网络依次组成部门为:学校行政、教科室、教研组和教师。在这种教学管理体系中领导者为校长、负责人为教科室、在横向纵向上设置教研组和年级组负责监管,随后交由课题组和班主任落实,最终交付与各科教师各自实践。辨别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实践,理论只有落实在实践中才会有生命力。针对目前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实际情况,生源差、教师教育教学指导理论相对欠缺等情况,玉龙民中引入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对分课堂的理论及实践的分析,希望能对玉龙民中以后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到目前为止,对分课堂已经在玉龙民中实施了近5年,学校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管理也进入了常规化,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对玉龙民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管理的对策及建议。本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导论,整体介绍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有关对分课堂的文献综述。第二章阐述了玉龙民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管理的现状分析。主要介绍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及玉龙民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管理制度、网络构建以及评价体系。第三章介绍了玉龙民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入手,介绍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玉龙民中的实施情况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章结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管理的对策建议。

兰梓心[3](2021)在《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祝福》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教学价值。但《祝福》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教学困境,甚至有学者提议将鲁迅作品移出语文教材。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对《祝福》这一类经典文本的定位不准,导致教学内容选择存在误区。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难以突破教学课时的限制,无法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没有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很难产生阅读兴趣。王荣生提出的“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定篇”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选文本身。《祝福》作为文学经典作品在教材选文中的定位理应是“定篇”类选文,并且“定篇”的基本主张与内涵能为《祝福》的教学提供新思路。鉴于以上的情况,本论文将从“定篇”的视角对《祝福》进行教学研究,以期能够有效指导《祝福》的教学内容选择,创新《祝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学经典作品,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目的,更期望能够增强一线教师对“定篇”选文的认识,丰富“定篇”选文的教学研究成果。本文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梳理分析已有研究,并对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第二章旨在对“定篇”进行分析,阐述“定篇”的提出、界定“定篇”的相关概念、探析“定篇”的性质,最后根据“定篇”的基本主张和内涵提出“定篇”选文的教学构思。第三章论述《祝福》作为“定篇”教学的依据。第四章对《祝福》教学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则结合《祝福》的教学现状,运用“定篇”选文的教学构思对《祝福》进行教学设计。第六章是在解决《祝福》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对“定篇”选文做出了进一步的升华反思,探索“定篇”选文的教学价值实施路径,并分析实施路径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钱莙妍[4](2021)在《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不少研究都发现:传统的线下教学和单一的录播课线上教学都有各自不足之处,无法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翻转课堂则能较好地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点,获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有不少,但在各类课型中,对阅读课的研究相对较少。阅读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技能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其中初级阅读课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翻转课堂的线下部分难以开展,有学者提出线上翻转的教学模式,即“在线异步录播(录播课)”+“在线同步直播(直播课)”,为疫情下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以上几点,本文提出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旨在:第一,为目前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互动和训练,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掌握阅读技巧。第二,设计出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为今后的对外汉语线上阅读课教学,甚至其他课型的线上教学,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借鉴。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意义、方法等内容;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目前教师和学生对于阅读课的看法和遇到的困难,以及对线上翻转课堂的需求,进一步确定问题;第三章为总体教学设计,通过建立线上翻转课堂对发现的问题予以解决,包括对教学目标、原则、内容、方式、平台、过程等的选择和确定。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以《新编初级汉语阅读教程Ⅱ》的第三课《上学读书》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教学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学生对线上翻转课堂的看法,再结合教师的反馈,总结了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反思,提出了教学建议。第五章是主要结论、不足和展望。通过研究发现,线上翻转课堂能使线上互动和训练的比重大大增加,学习氛围也更加活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技巧。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所提高。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也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监管学生,并且能够根据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对外汉语线上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王新建[5](2020)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化”原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涵上观点高度一致,而在其莫衷一是的外延列示中,唯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被普遍尊崇,足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学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上的坚守。新时代历史方位所展现的现实域场和发展意涵,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使命。完成这一新时代使命,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其更为鲜亮的实践性指向和高度清晰的、具体的而又针对新时代意涵的可操作化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的贯彻落实。“两化”,即“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契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而提出的“补充”口号。这里的“理论”主要是指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党规党法如政治规矩等;“方法”主要指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而来的各种方法和方法论;“德性”主要指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较高的认知和觉悟程度,如较高的政治觉悟、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在品质和品格等。“两化”的“教化—内化—外化—性成”这一运行机制所内在要求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议程”意蕴,对于克服现实中诸如人们对理论联系实际之难的慨叹,只知“联系”之重要而对如何联系的懵懂,对知行统一的不自觉却步,为人与为学的两立,科学与人生的脱节,以致“两面人”等现象,继而使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和规范作用,均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显着的实效性。鉴此,论文主题主旨确定为:把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细化和具体化为“两化”原则,即把“两化”提升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提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不断革命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厚基因。冯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绵延数千年的名实之辩、知行之辩的认识论思想解析,对理想人格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两化”原则的提出提供民族文化启示,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对“两化”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合法性、必然性和必要性的阐释,新时代“学哲学、用哲学”活动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所展现的把理论化为方法和德性的宏大实践叙事,分别给予“两化”原则以学理证成和实践证成。“两化”原则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八个统一”“六要”“思政课的实践性”等新要求,对于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灌输论”理论、“生命线”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等重大问题的深化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涵。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所昭示的实践辩证法对“两化”原则所内在要求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议程”进行理论鉴临能够说明:在“教化—内化—外化—性成”运行机制上的缺失、敷衍、断裂、梗阻和得过且过,将导致“理论”向“方法”“德性”转化的不可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两立”。在“两化”运行机制的认知和践行方面,在以“两化”原则为指导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场域方面,广大思政学人应尽快建立起高度的专业自省、职业自觉和实践自为意识。

高静[6](2020)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研究开始从一般教学理论的建构转向对教学实践的探索,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教师是教学实践改造与变革的实施者与推动者,教师以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实践理性指导并参与教学实践,从而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改造与变革。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教学的内在依据,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理想教学的实现,首先需要理想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由此才能进一步将理想的教学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实现对教学的应然改造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然而,在当前社会历史阶段需要怎样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包括其目标向度是怎样的?有哪些基本维度?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的或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扰与难题,对其的认识模糊与定位不准,使教师教学实践迷失方向与教学行动的意志力不足,导致教师教学实践的偏离,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本研究以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建构为着重点,尝试性地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应答。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理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武器,以“人是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德树人”根本教育宗旨下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深化改革为契机,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历史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来探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具体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基本特征及价值意蕴进行理论阐释,并在对其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进行考察与审视,以及对“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推演并建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包括应然追寻、理论架构与实现路向。总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围绕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三个层面,遵循“是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的研究思路,具体表现为“理论阐释(第一章)——历时审视(第二章)——理论建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是什么”的本体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并阐释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我们认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是指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与主流价值取向下,遵循教学的普遍价值原则、教学过程规律与教学规范,借助一定的方法工具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即将应然教学转化为实然教学的意志性能力。这种意志性能力是一种相对于认识能力而言的现实行动能力,即在认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指导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行动,其实质是教师将观念中的理想教学转化为现实教学的行动能力,否则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就会因仅停留在意识或观念层面无法“变现”而失去现实效力。为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概念及其论域,在对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并不消除教师教学实践感性、并非拒斥教师教学理论理性、并非等同于教师教学实践逻辑、非片面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即是教师教学的合理性,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内隐性与外化性的统一、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具身性与离身性的统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价值意蕴具体表现为教学实践理性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渗透、是教师教学的内生根据与内在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展现。在“怎么样”的认识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人类历史分期的划分,追溯、梳理并归纳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史形态及其演变。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时期是“自然朴素”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奴隶与封建社会时期为“经验伦理”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近代时期是“理性启蒙”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现代时期表现为“工具效用”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且分别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不同的功能作用,即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容要素如教师主体意识、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规范与教学实现方式四个方面共同展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实践理性样态,并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历史性的演变过程。综观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整个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首先在纵向层面总体上呈现为不断向复杂性与高层次演化与发展的趋势;横向层面表现为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及其特定需要,作为完整意义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凸出的重心不同或某一侧面备受推崇。其次,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具有“传统性”,传统是从过去流传下来并进入到现在且关乎着未来,不断地选择性地以不同形式延续着,生存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并与特定社会相互作用而以新的符合需要的形式展现着并发挥作用。此外,由于社会实践自身的历史局限,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低层次与片面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但这只是其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的短暂阶段,在未来的自由王国里必将实现其自身的和谐与自觉。在“应如何”的价值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性”建构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首先,在宏观层面根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趋势,以及“立德树人”时代背景下的教学需求,推演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走向多向和谐与自律自觉这一应然向度,其本质内涵为建构教师与学生的完整性以及教学世界的完整性。这一理想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前提与条件,即在意识层面对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理性的双重启蒙,在制度层面为教师教学行动自由提供制度保障,在自我养成层面教师应进行教学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学的德性自律。其次,在中观层面根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向度,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进行理论架构,包括合理定位教学“人是目的”的根本基点、真实反映教学主体的内在尺度、科学把握教学客体的基本规律、自觉遵循教学正义的伦理原则以及善于运用教学推理的思维方法。最后,以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追寻与理论架构为价值导向与理论支撑,提出具体的教学实现路向。立足于微观的课堂教学实践,并遵循先指出教学实践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后阐述教师应该如何建构或实现应然的教学状态的逻辑思路,提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实现路向,包括自觉建构“可能”的自足型教学价值取向、综合考量多元性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自主建立“他者”关照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灵活选用学生发展指向的智慧性教学方法,以及立足于“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教学评价。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研究视角新。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理论指导,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以“和谐理性”为具体的理论指引,建构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第二,研究观点新。本研究认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更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观念建构的理想状态的教学有效且合理地转化为现实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师如何促进教学由低效走向高效,教师教学如何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此外,还指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走向多向和谐与自律自觉的状态,旨在建构师生与教学世界的完整性。

王婧[7](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的要求,顺应了我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是确保教学有条不紊顺利展开的基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提高。然而,在实习期间,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设计时难以把握古诗设计的深度,容易出现把小学古诗课堂变为诗词翻译课或诗文赏析课的现象。本研究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出发,综述了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及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研究现状,发现古诗的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但针对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少。伴随着我国核心素养理论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如何引导古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如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值得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逆向设计模式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特点和一般方法,理清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整体步骤。第二部分:选取K小学四年级4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K小学四年级学生古诗学习情况;选取该年级9名教师进行教师访谈,了解目前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的现状。通过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不够充分;第二,古诗教学必须进行预习阶段设计;第三,古诗教学设计中缺少较为直观的教学评价;第四,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已有认知。第三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模式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根据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古进行古诗分析,结合现有古诗分类和小学阶段统编版古诗特点将小学阶段古诗分为画面类、情感类、节令类和说理类;第二步,从一般特征分析、课堂教学现实起点分析和课堂教学可能起点分析三个角度进行学情分析;第三步,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标;第四步,依据逆向设计模式确定评价方式,并根据GRASPS架构设计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第五步,按照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的顺序,根据四种不同类型古诗的特点、教学偏重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第四部分:以《宿新市徐公店》和《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两诗为例,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并实施。分析教学实施的效果可以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具有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显着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学生表达美、鉴赏美的能力有所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更为积极,掌握更为牢固的特点。同时,根据在教学实施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评测表中的自评和他评应变调整至课后,巩固阶段进行和评价任务设计要适当简化,教学过程需根据学生具体表现适当调整的实施建议。目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研究不多,本论文将核心素养作为确定教学目标和确定评价标准的依据,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模式,对丰富核心素养理论和提高小学古诗教学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

罗婵[8](2020)在《华文教育专业本科生微格教学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华文教育专业是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专业,为了解这一新兴专业的建设情况和培养效果,本文对华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微格教学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促进专业发展。笔者随机选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144名华文教育专业本科留学生的微格教学视频,从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技能三个角度进行考察,分析试讲者在微格教学中的整体教学能力及具体教学技能技巧的运用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调查发现,学生在微格教学中主要表现为:○1在教学理念方面,试讲者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互动,互动面广,但存在互动模式单一化、教师主导角色迷失、互动内容不平衡等问题;试讲者注重知识讲解和讲练结合,但出现知识讲解不足或不准确、“满堂灌”或“满堂读”、能力培养缺乏过程性、教学活动形式化等问题。○2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学生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比较完整,但普遍缺少总结回顾环节,组织课堂环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其他教学环节中仍有许多可改进的地方。○3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试讲者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技能技巧,但部分试讲者存在对教学技巧的概念理解不准确、运用不恰当的情况,还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教学实践。

李明惋[9](2020)在《李泽厚美育思想视域中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审美教育便被写进中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成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外国文学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意志、道德、情感等主体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语文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能力,未能突出学生意志、情感等主体性的塑造。外国文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知、意、情的协调发展。李泽厚美育思想以艺术的“文化心理结构”为主要内容,以积淀为基本方式,坚持“度”原则,最终理性地内化、凝聚、积淀为人的主体性。本研究以李泽厚美育思想作为切入点,建构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掘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实践情境”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策略,以此实现外国文学对学生认知、意志、情感等主体性的塑造。希望为当前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审美教育现状进行梳理,整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和李泽厚美育思想的研究现状。此外,阐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凸显论文的创新所在。第二部分,论述高中外国文学选文情况、教学现状及其具体成因。首先,从语文教材编写原则、选材内容和编排结构来分析当前高中外国文学选文存在的问题;其次,对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展开调查;最后,对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第三部分,分析李泽厚美育思想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内在联系。其一,尝试对李泽厚美育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其二,阐明李泽厚美育思想在高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其三,以李泽厚的“艺术层次说”分析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第四部分,探讨李泽厚美育思想对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启示。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使学生智力结构的理性内化;注重发掘高中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以此理性凝聚为学生的意志结构;创设审美实践情境,将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的审美结构,最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形成。第五部分是结语。阐述从李泽厚美育思想审视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等。

陈新华[10](2020)在《“长见识、悟道理”教育理念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中职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各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力度虽明显提高,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才发展的需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教育工作者们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们根据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炼出“长见识、悟道理”这一教育理念,“长见识、悟道理”理念的提出指明了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方向,对中职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将“长见识、悟道理”教育理念融入中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之中,进行了该理念在中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旨在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素养,更好的促进中职教育发展。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长见识、悟道理”教育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长见识、悟道理”的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为论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长见识、悟道理”在中职课堂教学的运用现状做了全面的分析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为践行“长见识、悟道理”教育理念,探索其在中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路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三教”教学理念、有效学习理论、肯普教学设计模式的指导下,继而展开对“长见识、悟道理”在中职课堂教学具体以《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为例展开设计和实施。最后,针对落实“长见识、悟道理”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提出了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落实“长见识、悟道理”的策略及几点建议。综上,希望本研究能为中职教师带来一定的思考及借鉴,进一步丰富“长见识、悟道理”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二、教学目的内化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学目的内化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2 美术学科大概念相关理论概述
    2.1 大概念的内涵
    2.2 美术学科大概念的内涵
    2.3 基本问题的内涵
3 以学科大概念指导高中国画教学的必要性
    3.1 学科大概念与高中国画教学的关联
    3.2 高中国画教学融入学科大概念的价值体现
        3.2.1 领域与内容的后馈性、功能与意义的前瞻性
        3.2.2 实践与理论的综合性、文化与现实的互补性
4 高中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与实施路径
    4.1 高中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
        4.1.1 研读美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基准
        4.1.2 解构教材框架,分析国画内容主题
        4.1.3 理解课程设置,挖掘国画知识内涵
        4.1.4 提升元认知水平,生成隐性大概念
    4.2 高中美术学科大概念的教学实施路径
        4.2.1 构建大概念教学策略为实践提供方案
        4.2.2 以大概念教学思路引导国画教学实践
5 基于美术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设计
    5.1 教学内容设计: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大单元教学
        5.1.1 从概念视角解读国画课程,确定单元关键内容
        5.1.2 以基本问题架构主题框架,形成单元目标结构
        5.1.3 将国画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必备素养
    5.2 教学评价设计:基本问题与表现性评价缔结的考核指南
        5.2.1 结合基本问题促进评估量规能反映教学目标
        5.2.2 弹性选用理解的六个维度制定学业表现任务
    5.3 教学过程设计:探究与体验结合的真实性活动场域
        5.3.1 从学习动机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国画
        5.3.2 以观念培养为准,促进国画的真实性体验
        5.3.3 将教学过程优化,完善国画课的活动场域
6 基于美术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实践
    6.1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单元课程设计
        6.1.1 单元一: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6.1.2 单元二:山水画的笔墨程式——墨分五色、随类赋彩
        6.1.3 单元三:山水画的空间构图——一目千里、虚实聚散
        6.1.4 单元四:山水画的创作体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6.2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单元课程教学实施
        6.2.1 单元一教学实施过程
        6.2.2 单元二教学过程
        6.2.3 单元三教学过程
        6.2.4 单元四教学过程
    6.3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单元课程教学评价
        6.3.1 学生评价——以基本问题检验
        6.3.2 教师评价——从六个维度测评
    6.4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单元课程教学反思
        6.4.1 长处与创新
        6.4.2 疑难与不足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高中英语对分课堂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玉龙县民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理论依据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玉龙民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节 玉龙民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 玉龙民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管理的网络构建
    第四节 玉龙民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管理的评价体系
第三章 玉龙民中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与不足
    第一节 高中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第二节 玉龙民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节 利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整合高中英语教材内容
    第四节 玉龙民中对分课堂的教学简例
    第五节 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的不足
第四章 完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强有力的教学指挥系统
    二、学校加强教学的系统管理
    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研活动助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
    五、英语学科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抓住的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定篇”的研究
        1.3.2 《祝福》的教学研究
        1.3.3 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研究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明确“定篇”选文的教学构思
        1.4.2 明确《祝福》作为“定篇”教学的依据
        1.4.3 对作为“定篇”的《祝福》进行教学设计
        1.4.4 探索“定篇”选文的教学价值实施路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研究法
        1.5.3 问卷调查法
2 “定篇”选文的概述与教学构思
    2.1 “定篇”概念的提出与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定篇”概念的提出
        2.1.2 “定篇”的相关概念界定
    2.2 “定篇”选文的性质探析
        2.2.1 经典性与时代性
        2.2.2 权威性与预设性
        2.2.3 固定性与流变性
    2.3 “定篇”选文的教学构思
        2.3.1 “定篇”选文的教学内容确定
        2.3.2 “定篇”选文的教学思路拟定
3 《祝福》作为“定篇”教学的依据
    3.1 从文本的角度看依据
        3.1.1 思想价值
        3.1.2 艺术价值
        3.1.3 历史价值
    3.2 从教学的角度看依据
        3.2.1 课程标准
        3.2.2 学习者需要
        3.2.3 社会价值观
4 《祝福》的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4.1 调查情况说明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内容
    4.2 现状分析
        4.2.1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4.2.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4.2.3 “定篇”的了解情况分析
    4.3 原因分析
        4.3.1 外部因素
        4.3.2 内部因素
5 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设计
    5.1 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目标设置
        5.1.1 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教学目标设置
        5.1.2 从教材内容的角度看教学目标设置
        5.1.3 从学习者需要的角度看教学目标设置
    5.2 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内容选择
        5.2.1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教学内容选择
        5.2.2 从教材内容的角度看教学内容选择
        5.2.3 从学习者需要的角度看教学内容选择
    5.3 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辅助材料选择
        5.3.1 背景辅助材料选择
        5.3.2 核心阅读材料呈现
        5.3.3 权威阐释材料选择
    5.4 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环节设计
        5.4.1 专题方向
        5.4.2 专题导读
        5.4.3 课段一:泛读概述
        5.4.4 课段二:精读原作
        5.4.5 课段三:再读深解
        5.4.6 课段四:专题写作
        5.4.7 课段五:深度体验
    5.5 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方法设计
        5.5.1 讲授法
        5.5.2 读书指导法
        5.5.3 探究式教学法
6 “定篇”选文的教学价值实施路径与反思
    6.1 “定篇”选文的教学价值实施路径
        6.1.1 常规路径
        6.1.2 专题路径
    6.2 “定篇”选文教学价值实施路径的反思
        6.2.1 路径的优势
        6.2.2 路径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1.2.2 线上翻转的研究现状
        1.2.3 对外汉语阅读课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对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 初级汉语阅读课的教学现状调查
    2.1 调查问卷设计
        2.1.1 针对教师的问卷
        2.1.2 针对学生的问卷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
        2.2.2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2.3 线上翻转运用于对外汉语阅读课的可行性分析
        2.3.1 已具备的条件
        2.3.2 可解决的问题
        2.3.3 能实现的展望
第三章 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
    3.1 图式理论
    3.2 教学目标与原则
        3.2.1 教学目标
        3.2.2 教学原则
    3.3 课时安排
    3.4 教学资源
        3.4.1 教材
        3.4.2 线上资源
    3.5 教学平台和软件
    3.6 教学内容
    3.7 教学过程
    3.8 教学评价方式
    3.9 教学模式
第四章 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线上翻转课堂的实施
    4.1 线上翻转课堂
        4.1.1 第一周录播课
        4.1.2 第一周直播课
        4.1.3 第二周录播课
        4.1.4 第二周直播课
        4.1.5 辅助教学
    4.2 效果评价
        4.2.1 教师角度
        4.2.2 学生角度
    4.3 教学反思
        4.3.1 课程安排
        4.3.2 教学内容设计
        4.3.3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3.4 课堂活动和教学节奏
        4.3.5 教学评价
    4.4 教学建议
        4.4.1 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4.4.2 增加实践阅读的机会
        4.4.3 注重词汇的积累
        4.4.4 适当增加阅读课课时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不足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线上教学的调查(教师版)
附录二: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线上教学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线上教学的调查(学生版)
附录四: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
附录五:关于线上翻转课堂的调查

(5)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化”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重点、难点
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思考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2.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基本遵循和落脚点
    2.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提出
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
    3.2 传统文化渊薮及对提出“两化”原则的启示
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运行机制
    4.1 “化理论为方法”的基本内涵和运行机制
    4.2 “化理论为德性”的基本内涵和运行机制
    4.3 “两化”的基本环节和运行机制公式解析
    4.4 “两化”的辩证性、普适性和艰巨性辨正
5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学理证成和实践证成
    5.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学理证成
    5.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两化”原则的实践证成
6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6.1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八个统一”要求
    6.2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六要”要求
    6.3 “两化”原则运用于贯彻“实践性”要求
7 “两化”原则运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化研究
    7.1 “两化”原则运用于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研究
    7.2 “两化”原则运用于“灌输论”理论的深化研究
    7.3 “两化”原则运用于“生命线”理论的深化研究
    7.4 “两化”原则运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深化研究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
第一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本体诠释
    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
        (一)实践的本质
        (二)理性的释义
        (三)实践理性的厘定
        (四)教学作为一种实践的界说
        (五)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
    二、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概念澄明
        (一)并非消除教师教学实践感性
        (二)并非拒斥教师教学理论理性
        (三)并非等同教师教学实践逻辑
        (四)并非片面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五)并非即是教师教学的合理性
    三、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基本特点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内隐性与外化性的统一
        (四)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五)具身性与离身性的统一
    四、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价值意蕴
        (一)教学实践理性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渗透
        (二)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教学的内生根据与内在吁求
        (三)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展现
第二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时审视
    一、“自然朴素”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模糊性
        (二)教学价值取向:维持人类生命的延续
        (三)教学过程规范:自然依附的教学交往过程
        (四)教学实现方式:以身示范的直观方式
    二、“经验伦理”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集体规约性
        (二)教学价值取向:促进人的道德性养成
        (三)教学过程规范:整体意识的规制教学交往过程
        (四)教学实现方式:身教与言教的混合方式
    三、“理性启蒙”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个体性显现
        (二)教学价值取向:培养有理性的公民
        (三)教学过程规范:主体意识的单向教学交往过程
        (四)教学实现方式:逻辑运演的抽象方式
    四、“工具效用”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及其表现
        (一)教师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自我矛盾性
        (二)教学价值取向:培养标准化的知识人才
        (三)教学过程规范:主体意识的“抽象”教学交往过程
        (四)教学实现方式:结构性的程序方式
第三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追寻
    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然追寻的必然性
        (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学需求
    二、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然追寻的向度
        (一)多向和谐:应然追寻的横向向度
        (二)自律自觉:应然追寻的纵向向度
    三、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然追寻的条件
        (一)意识觉醒: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双重启蒙
        (二)行动自由: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制度保障
        (三)反思自律: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自我养成
第四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理论架构
    一、“人是目的”:教师合理定位教学的根本基点
        (一)“人是目的”作为教学根本基点的确证
        (二)个性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是目的”的归宿
    二、主体自由:教师全面关照教学主体的内在尺度
        (一)教师自我实现自由与教学自由
        (二)基于真实需要的学生发展自由
    三、对象限度:教师科学把握教学客体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可塑性是作为“对象限度”的客观前设
        (二)了解与利用学生的神经活动规律
        (三)把握与利用教学实践的过程规律
    四、教学正义:教师自觉遵循教学活动的伦理原则
        (一)教学的伦理属性作为“伦理原则”的承认前提
        (二)教学正义的伦理内容原则
        (三)教学系统的伦理形式原则
    五、教学推理: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思维方法
        (一)实践推理的三种典型模式
        (二)教学实践推理的运行机制
第五章 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实现路向
    一、自觉建构“可能”的自足型教学价值取向
        (一)自足型教学价值的意蕴及其追求
        (二)自足型教学价值的“可能”蕴含
        (三)自足型教学价值观的建构过程
    二、综合考量多元性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来源的多元综合性筛选
        (二)基于教学规律关照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
        (三)明确“结果-过程-应用”的教学目标表达
    三、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一)组织完整性教学经验内容
        (二)统合差异性教学文化内容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过程
    四、自主建立“他者”关照的师生主体间关系
        (一)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同化”险象
        (二)构筑内在主体间“我—你”关系
        (三)关照内在主体间关系中的“他者”
    五、灵活选用学生发展指向的智慧性教学方法
        (一)根植于教学关系的教学方法选用
        (二)明确教学方法的对象及功能指向
        (三)基于教学需要优化组合教学方法
    六、立足于“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教学评价
        (一)锚定教学评价即为“为教学的评价”
        (二)凸显“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顺应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二)改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现状
        (三)本人的研究兴趣
    二、文献评析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教学设计
        (三)古诗教学设计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节 体验学习理论
    第三节 逆向设计模式
第二章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访谈设计
        二、问卷设计
        (一)确定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二)设计问卷问题
    第二节 调查分析
        一、访谈结果分析
        (一)教师古诗教学设计现状
        (二)教师在古诗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师对核心素养或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
        (四)教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的态度
        二、问卷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古诗及古诗课堂学习的态度和倾向
        (二)学生古诗学习现状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教师古诗教学设计中的可取之处
        (一)教师的古诗教学设计有理可循
        (二)教师的古诗教学设计重点鲜明、结构清晰
        二、教师古诗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不够充分
        (二)教师对古诗教学预习阶段的设计不够重视
        (三)教师在古诗教学设计中缺少对预期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
        (四)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学生认知存在偏差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材古诗分析
        一、统编版教材编排特点
        二、统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统计及分类
    第二节 学生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
        二、课堂教学现实起点分析
        三、课堂教学可能起点分析
    第三节 古诗教学目标确立
        一、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学目标
        四、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学目标
    第四节 古诗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确定
        一、基于逆向设计的评价方式
        二、古诗教学评价任务设计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评价任务设计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针对性评价任务设计
        三、古诗教学评价标准设计
    第五节 古诗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阶段设计
        (一)课前预习设计
        (二)课堂评价标准设计
        二、课中阶段设计
        (一)画面类古诗教学设计
        (二)情感类古诗教学设计
        (三)节令类古诗教学设计
        (四)说理类古诗教学设计
        三、课后阶段设计
        (一)基于学生的课后阶段设计
        (二)基于教师的课后阶段设计
第四章 实践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以《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为例
    第一节 学生学情分析
        一、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二、课堂教学现实起点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准备
        (二)学生的心理准备
        三、课堂教学可能起点分析
    第二节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教学目标确立
        一、文本分析
        (一)《宿新市徐公店》文本分析
        (二)《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文本分析
        (三)《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对比分析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第三节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教学评价设计
        一、设计评价任务
        二、确定非重点教学目的评价标准
    第四节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阶段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单
        (二)课堂评价标准
        二、课中阶段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巩固拓展
        (二)情境创设,引导感悟
        (三)创设情境,自主感悟
        (四)两诗对比,加深感悟
        三、课后阶段教学设计
        (一)学生的课后阶段设计
        (二)教师的课后阶段设计
    第五节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教学实施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实施效果
        (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显着提高
        (二)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
        (三)学生表达美、鉴赏美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学生学习古诗更为积极,掌握更为牢固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实施建议
        (一)评测表中的自评与他评可于课后巩固阶段进行
        (二)评价任务设计要适当简化
        (三)教学过程需根据学生具体表现适当调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现状调查老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学生问卷)小学语文古诗学习情况调查
    附录三 《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课堂实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华文教育专业本科生微格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2 教学理念考察
    2.1 互动教学
    2.2 知识与能力结合
3 教学设计考察
    3.1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2 学生特征把握
4 常用技能考察
    4.1 提问
    4.2 教具使用
    4.3 板书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与建议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型微格教学案例库
致谢

(9)李泽厚美育思想视域中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绪论
第一章 现阶段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
    第一节 高中外国文学作品选入情况
        一、外国文学的编写原则
        二、外国文学的选文内容
        三、外国文学的编排结构
    第二节 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外国文学基础知识薄弱
        二、教师未能深入发掘文本内涵
        三、外国文学“育人”功能弱化
    第三节 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归因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二、阅读本位的影响
        三、应试动机的干扰
第二章 李泽厚美育思想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李泽厚的美育思想概说
        一、美与美育
        二、美育的目的
        三、美育的实施途径
    第二节 李泽厚美育思想在高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呼唤审美教育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的要求
        三、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审美教育
    第三节 “艺术层次说”视野下外国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高中外国文学的形式层
        二、高中外国文学的形象层
        三、高中外国文学的意味层
第三章 李泽厚美育思想对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重视学生文学基础知识积累
        二、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
        三、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
    第二节 充分发掘外国文学的审美因素
        一、多元化的教材编写理念
        二、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
        三、多视角解读外国文学
    第三节 创设审美实践情境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突显美育理念
        二、师生之间审美情感的双向互动
        三、学生审美情感的解构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调查
附录二 :高中外国文学篇目
附录三 :教学设计
致谢

(10)“长见识、悟道理”教育理念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长见识、悟道理”的概念界定
        二、“长见识、悟道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创新之处
        一、选题创新
        二、内容创新
        三、领域创新
第二章 “长见识、悟道理”在中职教学中的现状
    第一节 “长见识、悟道理”教学概况
    第二节 “长见识、悟道理”学习概况
第三章 目前中职课堂教学运用“长见识、悟道理”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第一节 目前中职课堂教学运用“长见识、悟道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二、教师方面
        三、学校方面
    第二节 启示
        一、课堂教学重在读懂学生
        二、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校软硬环境建设
第四章 “长见识、悟道理”在中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节 “长见识、悟道理”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前的综合分析
        二、教案设计
        三、教学评价设计
    第二节 “长见识、悟道理”的实施过程
第五章 教学课例研析
    第一节 “长见识、悟道理”教学课例
        一、《客户价值分析》教学课例
        二、《客户细分》教学课例
        三、《大客户服务管理》教学课例
    第二节 “长见识、悟道理”理念下中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学习体验及教学反思
        一、“长见识、悟道理”理念下中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学习体验
        二、“长见识、悟道理”理念下中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反思
    第三节 “长见识、悟道理”在中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实施评析及对策与建议
        一、“长见识、悟道理”的教学评析
        二、“长见识、悟道理”的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不足
    第二节 展望
        一、丰富“长见识、悟道理”相关理念
        二、探索落实“长见识、悟道理”路径和方法
        三、丰富调查对象,扩大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教学目的内化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实践研究[D]. 周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英语对分课堂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玉龙县民族中学为例[D]. 石和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作为“定篇”的《祝福》教学研究[D]. 兰梓心.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D]. 钱莙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化”原则研究[D]. 王新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6]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D]. 高静. 西南大学, 2020(05)
  • [7]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研究[D]. 王婧. 喀什大学, 2020(07)
  • [8]华文教育专业本科生微格教学调查与分析[D]. 罗婵. 暨南大学, 2020(04)
  • [9]李泽厚美育思想视域中的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研究[D]. 李明惋.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长见识、悟道理”教育理念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例[D]. 陈新华.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教学目的内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