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注意安全”

“十字路口,注意安全”

一、“交叉路口,注意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徐耀赐[1](2022)在《《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连载(十七) 第七章 转角处理与转向车道(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7.5渠化的目的与功能7.5.1基本理念平面交叉路口的渠化设计在平面道路路网规划设计中举足轻重,直接影响到区域道路路网、路段的服务水平与安全绩效。换句话说,从道路容量分析的观点来看,"点"状的平面交叉路口设计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所在地区的道路路网,完全不可分割。平面交叉路口渠化设计的初衷源于满足不同车流、

李玉莹[2](2021)在《车路协同环境下交叉路口自动驾驶车辆智能调度机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和车辆数量激增,给城市路网带来了巨大压力。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自动驾驶汽车以及车路协同系统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交通路网中,交叉路口是提高通行效率的关键环节。基于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的交叉路口车辆调度问题既是具有挑战性的理论研究问题,又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工程实践问题。本文基于车路协同技术提出了一种交叉路口自动驾驶车辆智能调度的策略,并结合车辆编队技术,将同车道的车辆进行编队,进一步提高城市交叉路口的通行效率,同时利用SUMO对提出的调度策略进行了仿真测试,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V2I(Vehicle-to-Infrastructure)的交叉路口管理策略。假设所有车辆均为自动驾驶,并与交叉路口管理单元通信,以获取当前路况信息。通过交叉路口的优先级由静态车道冲突矩阵和动态车辆信息列表决定,静态车道冲突矩阵表示不同方向车道之间的潜在冲突,动态车辆信息列表可以捕获交叉路口中每条车道的实时占用情况。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交通灯和自适应交通灯控制策略,本文提出的策略能够显着降低交叉路口造成的平均时延和相应的方差,体现了该策略在交叉路口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2.在研究内容1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车辆编队情形,将行驶路线相同的若干车辆进行编队,同一车队中的车辆之间稳定保持较小且安全的距离,由头车来获取交叉路口的路况并做出最优决策,然后将要调整的车辆信息传递给同车队的其他车辆,以协作自适应巡航控制的方式保证车队内部车辆速度以及启停同步。采用SUMO(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及其扩展Plexe搭建车辆编队仿真环境,并与同密度下的单车调度策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车辆编队之后可以进一步提高交叉路口通行效率。

徐耀赐[3](2021)在《《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连载(十) 第五章 冲突与驾驶任务分析(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5.8红灯右转5.5.8.1驾驶区段车辆直行在内车道,进入进口道,看见前方交叉路口某车辆前方交叉路口信号灯为红灯显示,根据不同国家的国情与交通法规而存在差异,有些国家允许车辆在红灯时右转,有些国家则不允许(在摩托车、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的国家通常不允许红灯右转),但是这里的讨论则是假设没有非机动车,车辆行驶在交通信号灯为红灯可以右转的道路情况。

王亚男[4](2021)在《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策略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金川工业园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手法推陈出新,但大部分工业城市的街道景观风貌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景观形象。工业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不同的是,其主要功能为工业生产、物流运输、仓储等,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街道景观对于城市风貌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城市内适用人群的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经济水平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工业园区内的景观风貌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在满足工业生产的防护景观需求外,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表现要更多考虑人的使用需求。城市街道是最先向来往人群展现城市面貌的场景,工业园区街道景观肩负展现城市形象,为使用人群提高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列分析、三维模拟、实例例证等方法,结合理论知识,探究工业园区城市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的总目标和具体策略,将策略运用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金川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的设计实践当中,论文具体内容如下:(1)国内外理论知识研究。对国内外关于工业园区、城市街道景观风貌理论研究历程进行归纳,对相关的理论概念进行分析,界定工业园区的相关概念以及总结风貌提升设计原则与方法。(2)实践案例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园街道以及与金川工业园区有共同点的城市街道景观进行景观风貌现状分析,总结其不足之处和设计要点,在对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进行策略研究时提供经验借鉴。(3)对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现状问题以及工业园区景观设计原则进行研究,总结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的目标,以此为基础探寻影响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具体方法,对沿街绿地、夜间景观、沿街建筑、道路交叉口等景观风貌进行具体策略和方法的探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展现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的生态性、地域性、游憩性和安全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4)金川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现状分析。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对金川工业园区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三维模拟、实地调查等手段对城市地形地貌、道路交叉口、街道建筑色彩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总结归纳各类研究要素的现状特征和风貌提升方向,为金川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的设计实践提供依据。(5)通过实例验证策略。对金川工业园区内两条城市主干道和三条城市次干道的人行道路进行整体规划,增设活动停留空间;结合金川区当地地域特色以及历史文化,打造夜景文化,丰富夜间生活,优化改善园区环境;提升街道两侧建筑外貌景观,进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韩超[5](2021)在《停车AGV的路径规划与协同调度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AGV智能停车库作为缓解停车难问题的新型解决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AGV智能停车库中,主要依靠停车AGV来运输车辆,因此AGV的路径规划与协同调度策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停车库能否稳定高效地运行。本文以AGV智能停车库作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AGV的路径规划算法与多AGV协同调度策略,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对AGV电池充电问题与停车位资源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根据AGV智能停车库的布局特点,采用栅格图法构建环境模型,并在所建立的栅格图上研究路径规划算法:针对传统A*算法在地图较大的情况下运行效率过低的问题,结合所建立的环境模型的特点,对地图进行预处理;针对传统A*算法所规划的路径拐点数量过多的问题,引入预估转弯代价并为每个扩展节点设置多个父节点。针对多台AGV同时运行时可能发生冲撞和拥堵的问题,根据冲撞类型制定相应的调度策略,并使用基于时间窗法的优化策略避免交通拥堵的发生。针对AGV电池充电问题,采用离线充电为主在线充电为辅的方式,并根据离线充电与在线充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充电调度策略。针对停车库中停车位资源的调度问题,考虑到车辆停放时长,提出了基于停放时长分配的调度策略,并将其与随机分配策略和优先选择距离取车点最近的停车位策略进行比较。通过仿真结果对比,本文对地图进行预处理后,路径规划时算法耗时相较传统A*算法最大提升近10倍,而针对拐点数量问题的处理,使用改进措施规划出来的路径的拐点数量相较传统A*算法减少了一倍以上。多AGV协同调度策略能够高效解决AGV之间的冲突,相较于传统的交通规则法,本文所使用的调度策略能够减少35%左右的任务完工时间。离线充电为主在线充电为辅的充电方式充分利用任务空闲时段进行充电,以牺牲充电频次为代价,确保了任意时间段可用AGV的数量不少于实际所需AGV的数量。在停车位资源调度问题上,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停放时长分配策略在任务密集度不高、只需要少部分停车位就能满足泊车需求的情况下,性能不及优先选择距离取车点最近的停车位策略;但在任务密集度较高、停车库中大部分停车位都被使用到时的情况下,性能明显优于其他两种调度策略。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对保证AGV智能停车库高效稳定运行和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刘铮[6](2021)在《安全视角下校区附近儿童通学路径景观改造 ——以西安市康乐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城市化与城市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限制了儿童通学方式和儿童通学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安全视角下的通学路径景观能够在保障儿童生命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儿童独立出行需求,锻炼儿童的独立能力,增加儿童户外活动和社交的机会,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够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通学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安全的视角,研究通学路径景观设计。首先,对通学儿童安全以及通学路径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进行总结,肯定从安全视角研究校区附近通学路径景观对通学儿童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来说有着积极意义;其次,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理论文献,对相关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与归纳,凝练优秀案例的设计精华,为本文的实践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再次,对西安市康乐路景观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观察分析并总结出通学路径景观中存在的儿童安全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从儿童交通安全、儿童身心健康、社会安全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儿童安全通学路径景观设计策略及方法。针对交通安全方面发现的方向认知、步行可达和安全性差、机动车速度过快的问题,遵循以儿童生命安全为本,鼓励独立出行的原则,提出构建儿童引导系统和共享街道的策略。针对儿童身心健康方面的景观缺失问题,遵循路径景观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提出在街道中增加儿童心理疗愈景观、体育运动及社交游戏空间的策略。针对社会安全方面的自然监督和防御庇护空间缺失问题,遵循鼓励居民活动增加自然监督的原则,提出增加吸引居民活动且具备防御功能的共享活动空间的策略。并对西安市康乐路进行改造设计,为今后儿童通学路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提出儿童安全视角下的通学路径景观改造设计策略、方法及内容,为今后儿童通学路径景观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不仅满足了儿童独立通学活动的基本需求,还改善街道环境品质,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对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同时吸引学校周边居民在街道中活动,强化通学路的自然监督,对鼓励儿童独立通学起到积极作用。

徐耀赐[7](2021)在《《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连载(九) 第五章 冲突与驾驶任务分析(四)》文中研究表明5.5.5黄灯直行5.5.5.1驾驶区段某车辆直行在内车道,进入进口道,看见前方交叉路口信号灯显示为黄灯,在决定直行通过该交叉路口的前提下,其驾驶区段可分为下列三步(如图5-1),即直行进入进口道、决定直行、进入路口。5.5.5.2驾驶区段分析驾驶区段1:直行进入进口道。(1)保持在车道上的安全位置。(2)判断周边是否有不安全情况。

石海洋[8](2021)在《基于5G NR车联网通信中继策略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路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与保证道路通行效率,进而缓解交通压力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ITS)相关技术应运而生,它是一个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强有力的方案。车到车(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是智能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技术,它在提高道路交通效率与保证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随着第5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5G NR(5th-Generation New Radio)的车联网通信技术也随之出现并快速发展。但是,在城市的交叉路口这个特殊的道路场景中,通常都会存在着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会对无线信号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汽车用户设备(Vehicle User Equipment,VUE)的网络拓扑结构在这里可能会更加复杂,还要考虑车流状态的动态性与随机性,这些因素使得V2V通信的可靠性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解决在城市交叉路口处的V2V通信可靠性问题,本文考虑在城市交叉路口处部署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e,RSU)作为专用的中继设备,以此中继转发V2V通信链路中的安全广播消息,辅助车联网通信,进而提升通信性能。本文以平均总和速率作为目标函数,以中继设备工作时的发射功率和通信链路中的发射机广播消息时的发射功率和信干噪比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城市交叉路口处的5G NR V2V通信的数学模型。为了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与通信环境中获得最优的中继策略,本文采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解决在城市交叉路口处的中继策略优化问题。并且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的中继策略优化算法DDPG-RPO(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Relay Policy Optimization),以提升5G NR V2V通信在城市交叉路口处的通信性能。然后本文搭建仿真环境,进行仿真实验与数值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中继策略优化算法在城市交叉路口处的V2V通信可靠性问题上具有良好的性能,且优于其他的算法。具体地,针对上述车联网通信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考虑到通信场景是在城市的交叉路口处,本文结合香农定理和在城市交叉路口处的路径损耗函数,采用平均总和速率作为目标函数,以功率和信干噪比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城市交叉路口处的车联网通信的数学模型。2.考虑在城市交叉路口处的建筑物对于无线通信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城市交叉路口处引入专用的路侧单元作为中继设备,以辅助V2V通信,并且采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解决中继策略优化问题,以应对系统状态的复杂性与动态性。3.本文对于在城市交叉路口的V2V通信性能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在城市交叉路口处的通信性能不容乐观,这说明在城市交叉路口处的V2V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4.本文对于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中继策略优化算法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有效解决中继策略优化问题,提高通信可靠性,而且优于对比算法。

孙悦朋[9](2021)在《聚集行人流进入行为仿真与局部聚集区域分析》文中认为在诸如公园广场、通道、室内房屋、电梯等公共场所中都会产生行人聚集的现象。行人聚集作为行人疏散的逆过程,同样需要考虑行人移动的方便、舒适和安全性。行人聚集过程中分配不合理和局部拥堵不仅易产生安全隐患,易造成挤压、踩踏等事故的发生,而且扎堆聚集还会增加传染疾病的风险。因此,研究进入行人流聚集过程的动态演化机制和不同多向行人流场景下行人移动的局部聚集区域分布,对行人的安全管理与控制、场所的设施分布和行人分配、降低传染疾病风险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入行人流聚集的动态演化过程的仿真与分析,不同多向流场景下局部聚集区域分布的比较与分析。在进入行人流聚集仿真研究中,考虑元胞自动机模型的转移概率思想作为元胞传输模型中行人元胞传输人数的分配比例,扩展中观模型对进入行人流进行仿真研究。传统的计算场值或势能方法不适用于进入行人流,因此提出利用二次函数计算静态场值;动态场值考虑行人的跟随与绕路行为;考虑墙壁势能值和障碍物对进入行人流移动的影响。分析静态场值、动态场值等敏感参数对进入流行人移动的影响;考虑进入人数变化对进入行人流的影响。模型仿真研究在提高行人进入活动场所移动效率、人群管理的空间分布与管理措施等方面具有实际意义。不同多向行人流场景下行人聚集区域分布比较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分别选择典型的通道双向行人流(180°)、十字型(90°)交叉路口行人流、Y字型(120°)交叉路口行人流情景实验场景和对应行人坐标轨迹数据进行密度聚类分析,发现每个场景的局部聚集区域分布;比较两种聚类算法的聚类结果和不同;基于不同场景聚类结果,对多向流场景的行人安全管理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场景存在其特有的局部聚集区域分布,且局部聚集区域动态变化,不同场景管理策略具有差异性。可帮助人群管理者进行主要场景路段的防护和疏导,同时对设置如导向标志、吸引标志等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郭志强[10](2021)在《城市交通灯智能配时优化及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交通出行的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拥堵越来越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当下我国交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国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使得路口车辆聚集,排队长度过长等交通问题频发,合理的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的交通配时系统设计方案已经无法在实时性和高效性方面满足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信号灯配时优化方案。本文从控制科学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采用的交通灯固定配时策略虽然具有简单易行和运用方便等优势,但不能适应车流量变化造成车辆排队过长的问题,首先以单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采用Webster配时法通过检测抵达各个相位总的车流量来调节各个相位最佳的信号周期和和绿灯时间,以此来减少车辆的排队长度,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进而结合PID算法实时高效的特点,可以单独针对某一路口的主干道进行单独调节,对单交叉路口的主干道进行了优化,并将Webster配时法和PID调节的方法分别与静态配时的方法以排队长度为指标做了对比,结果证明Webster配时法和PID调节的方法均能降低路口排队长度,提高通行效率。然后以一条主干道上的道路交叉口为优化研究对象,用Webster配时法和PID调节的方法分别对五个连续的交叉路口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分高峰期和低峰期的情况分别进行讨论,运用预调节以及联合调节的思想分别对单路口和干道多个交叉口的主干道进行了动态调节,最后以排队长度为指标将静态配时法、Webster配时法和PID调节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证明本文所用方法可以实时高效的增强主干道的通行能力,在降低绿灯时间浪费、减少道路口排队长度等方面起到改善和优化作用。

二、“交叉路口,注意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叉路口,注意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2)车路协同环境下交叉路口自动驾驶车辆智能调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车辆的发展现状
        1.2.2 交通路口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础知识和仿真平台介绍
    2.1 基础知识
        2.1.1 车联网技术
        2.1.2 车路协同系统
        2.1.3 车辆编队技术
    2.2 SUMO仿真平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V2I的交叉路口单车调度机制
    3.1 问题描述
        3.1.1 交叉路口环境设置
        3.1.2 环境假设
    3.2 基于V2I通信的IM策略
        3.2.1 冲突矩阵
        3.2.2 信息列表
        3.2.3 单车调度策略
    3.3 SUMO仿真
        3.3.1 三种交通管理机制
        3.3.2 仿真一:道路交通流量相同
        3.3.3 仿真二:道路交通流量不相同
        3.3.4 仿真三:交通密度的影响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车辆编队的交叉路口多车协同调度机制
    4.1 跟车模型
    4.2 车辆通信
    4.3 车辆控制
        4.3.1 自适应巡航控制
        4.3.2 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
    4.4 SUMO仿真
        4.4.1 仿真一:不同交通流量下的两车编队
        4.4.2 仿真二:不同交通流量下的三车编队
        4.4.3 仿真三:不同交通流量下的五车编队
    4.5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连载(十) 第五章 冲突与驾驶任务分析(五)(论文提纲范文)

5.6驾驶情节、驾驶区段与驾驶任务的关联性
    5.6.1重要概念
    5.6.2TAIDS的重要性
5.7平面交叉路口的冲突分离理论
    5.7.1时间分离
    5.7.2空间分离
    5.7.3法规管制

(4)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策略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金川工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业园区
        2.1.2 街道景观
        2.1.3 风貌提升策略
    2.2 工业园区街道景观的特点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4 案例研究
        2.4.1 怀柔科学城
        2.4.3 上海杨浦滨江景观
        2.4.4 苏州工业园区
        2.4.5 西安兴善寺东街街道景观
        2.4.6 澳大利亚堪培拉宪法大道
        2.4.7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策略
    3.1 工业园区与街道景观风貌的现状问题
        3.1.1 植物空间结构缺乏层次感
        3.1.2 季节性景观不明显
        3.1.3 生态防护效果差
        3.1.4 街道景观色彩协调性差
        3.1.5 缺乏地域特色
    3.2 工业园区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3.2.1 以人为本原则
        3.2.2 生态性原则
        3.2.3 地域性原则
        3.2.4 游憩性原则
        3.2.5 安全性原则
    3.3 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目标
        3.3.1 提高绿化景观品质
        3.3.2 提升街道活力
        3.3.3 优化街道功能结构
        3.3.4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3.4 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影响要素
        3.4.1 街道绿化景观
        3.4.2 城市基础设施
        3.4.3 街道夜景观
        3.4.4 门户景观节点
        3.4.5 沿街建筑
        3.4.6 地形地貌
    3.5 工业园区街道的分类
        3.5.1 风景型街道
        3.5.2 产业型街道
        3.5.3 生活型街道
        3.5.4 商业型街道
        3.5.5 城市门户型街道
    3.6 工业园区街道的分类提升策略和方法
        3.6.1 风景型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策略和方法
        3.6.2 产业型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策略和方法
        3.6.3 生活型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策略和方法
        3.6.4 商业型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策略和方法
        3.6.5 城市门户型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策略和方法
    3.7 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3.7.1 街道绿地景观风貌提升
        3.7.2 夜间景观风貌提升
        3.7.3 沿街建筑风貌提升
        3.7.4 道路交叉口景观风貌提升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呼和浩特市金川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现状分析
    4.1 金川工业园区概况
        4.1.1 区位概况
        4.1.2 街道类型
    4.2 金川工业园区历史背景
    4.3 地形互动性分析
        4.3.1 高程分析
        4.3.2 坡度分析
        4.3.3 坡向分析
    4.4 街道交叉口景观分析
        4.4.1 环岛交叉路口
        4.4.2 丁字形交叉路口
        4.4.3 转角形交叉路口
        4.4.4 十字形交叉路口
    4.5 沿街建筑色彩分析
        4.5.1 沿街建筑色彩总体分析
        4.5.2 沿街居住建筑色彩分析
        4.5.3 沿街商业建筑色彩分析
        4.5.4 沿街办公建筑色彩分析
        4.5.5 沿街工业建筑色彩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川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设计实践
    5.1 设计目标与总体规划策略
        5.1.1 设计目标
        5.1.2 总体规划策略
    5.2 重塑
        5.2.1 城市门户街道交叉口景观风貌提升
        5.2.2 沿街建筑景观风貌提升
    5.3 激活
        5.3.1 沿街绿地景观风貌提升
        5.3.2 城市基础设施风貌提升
    5.4 连接
        5.4.1 夜景观风貌提升
        5.4.2 城市街道慢行系统升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停车AGV的路径规划与协同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2.2 多AGV协同调度研究现状
        1.2.3 充电策略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总体研究方案设计
    2.1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2 总体研究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建模与AGV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3.1 智能停车库环境模型构建
    3.2 A*算法介绍
    3.3 基于改进A*算法的AGV路径规划
        3.3.1 基于地图预处理技术的算法运行效率改进
        3.3.2 考虑转弯代价的路径拐点数量改进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地图预处理的有效性
        3.4.2 考虑转弯代价的有效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AGV协同调度策略研究
    4.1 AGV避免冲撞策略研究
        4.1.1 冲撞类型分析
        4.1.2 冲撞避免策略
    4.2 AGV避堵策略研究
        4.2.1 交通规则法避堵原理
        4.2.2 区域控制法避堵原理
        4.2.3 时间窗法避堵原理
    4.3 基于时间窗法的优化策略
        4.3.1 优化策略的目标函数
        4.3.2 优化策略的避堵约束
        4.3.3 算法的执行步骤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充电调度与停车位资源调度策略研究
    5.1 充电调度方案
        5.1.1 离线充电方式的充电流程
        5.1.2 在线充电方式的充电流程
    5.2 停车位资源调度
        5.2.1 随机分配策略
        5.2.2 FAN策略
        5.2.3 基于停放时长分配策略
        5.2.4 定量分析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1 充电调度方案仿真结果与分析
        5.3.2 停车位资源调度策略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工作小结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安全视角下校区附近儿童通学路径景观改造 ——以西安市康乐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各地政府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政策
        1.1.2 通学儿童安全引起人们重视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校区附近通学路径儿童安全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2.1 通学儿童安全相关概念与研究
        2.1.1 通学儿童
        2.1.2 通学儿童意外伤害类型
        2.1.3 通学儿童安全需求
        2.1.4 事故致因理论对儿童安全的研究
        2.1.5 环境防卫安全理论对儿童安全的研究
        2.1.6 环境心理学对儿童行为心理的研究
    2.2 通学路径景观相关概念与研究
        2.2.1 通学路径景观
        2.2.2 交通稳静化
        2.2.3 游戏街道
        2.2.4 游戏教育
        2.2.5 共享街道
3 校区附近儿童通学路径景观现状及问题——以西安市康乐路为例
    3.1 调研概况
        3.1.1 调研方法
        3.1.2 调研基地
    3.2 儿童交通安全方面
        3.2.1 通学路方向认知性差
        3.2.2 通学路空间可达性差
        3.2.3 通学路步行安全性差
        3.2.4 缺乏机动车速限制设计
    3.3 儿童身心健康安全方面
        3.3.1 缺失疗愈景观
        3.3.2 缺失体育运动空间
        3.3.3 缺失社交机会
    3.4 儿童社会安全方面
        3.4.1 缺失对儿童的自然监督
        3.4.2 缺失防御庇护空间
4 校区附近通学路径儿童安全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
    4.1 设计策略
        4.1.1 鼓励儿童独立通学,构建引导步道网络系统
        4.1.2 保障儿童交通安全,构建车辆慢行共享街道环境
        4.1.3 塑造疗愈景观,营造儿童身心健康通学环境
        4.1.4 满足儿童多样性体育运动需求,增加儿童体育运动空间
        4.1.5 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增加游戏社交空间
        4.1.6 增加街道共享活动空间,营造高监督力的和谐街道
    4.2 设计方法
        4.2.1 构建儿童引导系统
        4.2.2 路权重新配置,构建人车共享街道
        4.2.3 增加儿童疗愈景观
        4.2.4 增加体育运动空间
        4.2.5 增加游戏社交空间
        4.2.6 增加吸引居民的共享活动空间
    4.3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康乐路儿童通学路径景观改造设计内容
    5.1 交通安全防护景观设计
        5.1.1 儿童专属通学步道设计
        5.1.2 儿童过街空间设计
    5.2 身心健康安全景观设计
        5.2.1 心灵疏导花园
        5.2.2 儿童体育运动空间
        5.2.3 游戏社交空间
    5.3 共享监督空间设计
        5.3.1 共享休闲交流空间设计
        5.3.2 共享健身空间设计
        5.3.3 共享学习空间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康乐路街道景观改造设计
    6.1 设计目标
    6.2 景观设计思路
        6.2.1 以儿童生命安全为原则
        6.2.2 支持儿童独立通学
        6.2.3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6.2.4 满足周边居民需求,增强对儿童的自然监督力
    6.3 设计方案
        6.3.1 儿童通学街道设计
        6.3.2 心灵疏导花园
        6.3.3 儿童体育运动空间
        6.3.4 游戏社交空间
        6.3.5 共享监督空间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连载(九) 第五章 冲突与驾驶任务分析(四)(论文提纲范文)

5.5.5黄灯直行
    5.5.5.1驾驶区段
    5.5.5.2驾驶区段分析
    5.5.5.3驾驶任务分析与速度特性
5.5.6黄灯左转
    5.5.6.1驾驶区段
    5.5.6.2驾驶区段分析
    5.5.6.3驾驶任务分析与速度特性
5.5.7红灯停止
    5.5.7.1驾驶区段
    5.5.7.2驾驶区段分析
    5.5.7.3驾驶任务分析与速度特性

(8)基于5G NR车联网通信中继策略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信协议的发展现状
        1.2.2 车联网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
    2.1 车联网通信
        2.1.1 通信协议
        2.1.2 5G NR V2V通信系统架构
        2.1.3 非视距通信
    2.2 强化学习
    2.3 深度强化学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5G NR车联网通信的性能分析
    3.1 视距场景下的V2V通信
    3.2 非视距场景下的V2V通信
    3.3 V2V通信在城市交叉路口处的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3.3.1 场景描述
        3.3.2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中继策略优化算法
    4.1 中继设备辅助城市交叉路口处的V2V通信
    4.2 算法描述
        4.2.1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
        4.2.2 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中继策略优化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继策略优化算法的实验分析
    5.1 Open-AI GYM强化学习平台
    5.2 神经网络参数分析
        5.2.1 Actor网络学习率变化分析
        5.2.2 Critic网络学习率变化分析
        5.2.3 奖励折扣因子变化分析
        5.2.4 选定参数后的瞬时奖励
    5.3 DDPG-RPO性能分析
        5.3.1 中继设备存在与否的性能分析
        5.3.2 不同算法的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聚集行人流进入行为仿真与局部聚集区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行人聚集的模型仿真研究现状
        1.3.2 行人情景实验研究现状
        1.3.3 机器学习等方法用于行人流聚集研究的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章节安排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行人流模型
        2.1.1 行人流宏观模型
        2.1.2 行人流中观模型
        2.1.3 行人微观模型
    2.2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2.2.1 密度峰值算法
        2.2.2 DBSCAN聚类算法
第三章 进入行人流状态下的汇入聚集仿真研究
    3.1 模型描述
    3.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数值仿真
        3.2.1.1 无障碍场景进入行人流
        3.2.1.2 考虑障碍物对进入行人流影响
        3.2.2 实验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向行人流局部聚集区域比较分析
    4.1 场景和数据的选取
    4.2 实验结果及比较分析
        4.2.1 单走廊双向行人流局部聚集区域分析
        4.2.2 90°交叉路口局部聚集区域分析
        4.2.3 120°交叉路口局部聚集区域分析
    4.3 聚类方法与场景的比较分析
    4.4 多向行人流安全管理策略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城市交通灯智能配时优化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交通信号控制理论基础
    2.1 交通信号及其通行行为概述
        2.1.1 交叉路口交通信号
        2.1.2 交叉路口通行行为控制
    2.2 交叉路口简介
    2.3 交通信号控制的类型
        2.3.1 按控制方法分类
        2.3.2 按控制范围分类
    2.4 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参数
        2.4.1 信号相位
        2.4.2 时间参数
        2.4.3 交通流参数
        2.4.4 性能指标参数
        2.4.5 交通信号控制的设置依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交叉路口信号配时优化研究
    3.1 交通信号灯配时方法
        3.1.1 Webster配时法
        3.1.2 模糊控制思想
        3.1.3 PID算法
    3.2 Webster算法的设计与验证
        3.2.1 VISSIM简介
        3.2.2 模型的建立与仿真验证
        3.2.3 交叉口信号设置及信息采集点添加
        3.2.4 交通流模型的建立
        3.2.5 仿真验证结果
    3.3 Webster配时法对单路口的调节及与静态配时的对比
    3.4 PID配时优化算法
        3.4.1 信号配时优化模型
        3.4.2 控制方法及思路
        3.4.3 PID配时优化算法单路口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交叉路口信号配时优化研究
    4.1 干线交通模型
    4.2 Webster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3 Webster配时法对多路口的调节及与静态配时的对比
    4.4 PID配时优化算法对多路口的优化
        4.4.1 高峰期多路口的优化
        4.4.2 低峰期多路口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主要工作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交叉路口,注意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连载(十七) 第七章 转角处理与转向车道(三)[J]. 徐耀赐. 道路交通管理, 2022(01)
  • [2]车路协同环境下交叉路口自动驾驶车辆智能调度机制[D]. 李玉莹. 青岛大学, 2021
  • [3]《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连载(十) 第五章 冲突与驾驶任务分析(五)[J]. 徐耀赐. 道路交通管理, 2021(06)
  • [4]工业园区街道景观风貌提升策略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金川工业园区为例[D]. 王亚男.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5]停车AGV的路径规划与协同调度算法研究[D]. 韩超. 江南大学, 2021(01)
  • [6]安全视角下校区附近儿童通学路径景观改造 ——以西安市康乐路为例[D]. 刘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连载(九) 第五章 冲突与驾驶任务分析(四)[J]. 徐耀赐. 道路交通管理, 2021(05)
  • [8]基于5G NR车联网通信中继策略优化的研究[D]. 石海洋.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聚集行人流进入行为仿真与局部聚集区域分析[D]. 孙悦朋.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10]城市交通灯智能配时优化及仿真研究[D]. 郭志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十字路口,注意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