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池海参养殖技术

水泥池海参养殖技术

一、刺参水泥池塘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侯昊晨[1](2020)在《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参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海参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渔业支柱产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企业内部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基于环境绩效的合作伙伴筛选和协调机制等问题。清洁生产作为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节点,为海参行业资源优化管理及污染控制提供实施途径。目前,我国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参生产缺乏清洁生产评价技术和指标体系,供应链企业间缺少基于环境绩效的绿色供应商筛选方法和绿色网络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开展了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将清洁生产的系统边界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供应链层面,分别进行了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三个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能够为清洁生产在海参生产企业尺度和供应链尺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海参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企业实际生产数据的生命周期清单,量化并分析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育苗、滩涂池塘养殖及盐渍海参加工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1.21E-08 yr、7.39E-09 yr 和 1.11E-09 yr,室内人工育苗阶段具有最大的环境影响,海洋水生生态毒性潜值(MAETP)是贡献度最大的环境影响类型,电力、化石能源消耗及较大的海水需求量是海参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因素。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网箱育苗的环境影响潜值为1.15E-09 yr,与室内人工育苗相比降低了 90.50%;外海底播增殖的环境影响潜值为4.16E-10 yr,与滩涂池塘养殖相比降低了 94.37%,证明上述生态技术在降低环境影响方面具有优越性。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本文提出调整能源类型等多项环境影响改进措施。(2)建立了包括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业三个方面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产地适宜性指标纳入海参育苗和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以大连市两家大型海参生产企业的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为例分别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家企业在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的清洁生产水平均为Ⅱ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案例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好,但仍然具有一定清洁生产改进潜力,上述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基本一致,证明本文建立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案例企业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节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清洁生产改进措施。(3)针对海参行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从企业角度建立了适用于海参生产企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筛选方法,指导企业选择绿色供应链最佳合作伙伴。而后从供应链角度构建了基于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三个要素,节点企业、技术模式及供应职能三个层级,环境、经济及生产三个绩效系统耦合的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综合能耗最小化和产品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结合改进逼近理想解法计算优化结果,为海参行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在网络优化案例研究中,以原料采购量和市场需求量作为约束条件,分别设定了四种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方案,优化结果表明:不约束市场需求量及原料采购量的优化方案S4(生态网箱育苗—外海底播增殖—底播盐渍加工—精品门店销售)综合能耗为51600 kgce,产品利润为1185万元,在四种优化方案中综合绩效最优。研究结果表明:海参行业供应链层面的清洁生产应通过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的共同实施来降低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利润。

许翠娅[2](2019)在《不同类型附着基及其底栖微藻对池塘养殖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池塘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过程中4种附着基(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及其底栖微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化进行分析,并研究不同附着基对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以硅藻占绝对优势,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上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46、2.46、2.77和3.82μg·cm-2;4种附着基上仿刺参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空心砖上的仿刺参生长较为缓慢,但成活率(66.5%)和产量(192.8 g·m-2)最高,扇贝笼上仿刺参的成活率(48.7%)和产量(169.8 g·m-2)仅次于空心砖,编织袋和遮阳网附着基上仿刺参的成活率和产量都较低。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养殖仿刺参稚参的产量和成活率与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生物量密切相关。

郭超[3](2019)在《养水机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仿刺参养殖密度不断增加,水质管理成为制约仿刺参健康养殖的重要因素。本实验团队针对仿刺参池塘出现的问题研发出新型水质调控设备—养水机,在实际生产中表优异。本实验以仿刺参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养水机三种时间配置方式对仿刺参养殖池塘的调控效果,分别为:日运转6h的养水机参池、日运转12h的养水机参池、日运转18h的养水机参池。本试验选取仿刺参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溶氧及水中和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细菌群落结构为监测指标,对三种配置方式的仿刺参养殖池塘进行季节监测。得出以下结果:(1)对养水机三种配置参池常规水文研究水温变化范围:2.1532.40℃,盐度变化范围:24.5235.48‰,溶解氧变化范围4.8510.85mg/L。三种配置方式的池塘水温、盐度基本无差异,溶解氧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着,季节平均浓度大小依次为18h>12h>6h。(2)对养水机三种配置参池水样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下:多数时间运转12h的养水机参池水中细菌丰幅度、多样性和均一度最好;三种参池水中细菌门数变化趋势一致,运转6h、12h、18h参池变化范围分别为2227门、1928门、2134门;三种参池水中细菌主要由12门类组成,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Latesci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另外21个门类菌在54个样品中含量均不足1%,而前四种菌门为优势菌门,占据总细菌的95%99%,三种参池除12月30日外均是变形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24.84%52.52%,年均值依次为18h、12h、6h,拟杆菌门为第二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9.39%44.62%,年均值依次为18h、12h、6h,蓝细菌门为第三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7.54%60.42%,年均值依次为6h>18h>12h,放线菌门为第四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1.45%27.01%,年均值依次为6h>12h>18h。相关性Pearson分析显示拟杆菌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温度具有负相关,放线菌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有机质有极显着正相关;三种运转时间配置的养水机水中细菌属数变化趋势一致,养水机运转6h>12h>18h参池变化范围分别为192335属、169345属、141351属;PCA分析结果显示养水机运转12h开始对水环境中细菌起作用。(3)对养水机三种配置参池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下:多数时间运转12h的养水机参池水中细菌丰幅度、多样性和均一度最好;三种参池沉积物中细菌门数变化趋势一致,运转6h、12h、18h参池变化范围分别为3546门、3645门、3547门;三种参池水中细菌主要由13门类组成,分别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厚壁菌门、浮霉菌门、蓝细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Latescibacteria、梭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另外37个门类菌在54个样品中含量均不足1%。而前四种菌门为优势菌门,占据总细菌的69.4%86.6%。三种参池均是变形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43.72%63.22%,年均值依次为12h、18h、6h,拟杆菌门为第二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6.12%18.01%,年均值依次为18h>6h>12h,绿弯菌门为第三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3.17%23.64%,年均值依次为6h>18h>12h,放线菌门为第四优势菌门,年丰度变化1.19%8.79%,年均值依次为18h、12h、6h;相关性Pearson分析显示变形菌门在6h参池中与温度具有正相关,拟杆菌门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温度具有正相关,绿弯菌门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温度和溶解氧具有正相关,放线菌门在三种参池中均与有机质有极显着正相关,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互成正相关;三种运转时间配置的养水机水中细菌属数变化趋势一致,养水机运转6h>12h>18h参池变化范围分别为486546属、512595属、526586属;PCA分析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相似性大小依次为养水机运转18h≥12h>6h。

陈丽红[4](2019)在《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池塘养殖是我国北方目前最主要的刺参生产模式,长期高密度养殖造成了生态劣化、刺参产量降低等现象,如何充分利用池塘营养要素,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进行生态养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验证了刺参、柄海鞘混合养殖的可行性;从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和动物生理生态两个层面阐述了混养系统生物与环境的互利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养系统的构建柄海鞘滤食水体中微藻和有机质,通过排泄将其转化为刺参饵料,可有效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柄海鞘悬吊养殖,刺参放置底部,维持一定微藻密度,设立不同规格动物、微藻共养组及刺参、柄海鞘混养组,进行模拟养殖。结果表明相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动物试验组之间各指标无显着差异;混养组水体、生物沉积物营养盐浓度及附着基细菌数量与共养组接近,比刺参对照组显着降低,刺参生长更快。参数优化试验表明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无显着影响;较高的海鞘生物量(800 gwt/m3)有助于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降低大(L)规格刺参体重变异系数(CV),提高小(S)规格刺参(较大个体Sb和较小个体Ss)CV;L规格刺参数量增加使各规格刺参SGR下降,CV升高。混养系统适宜的生物组成:微藻密度5×102 cell/mL,柄海鞘生物量800 g wt/m3,L规格刺参5-6 ind/m2,S规格刺参12-1 5ind/m2。2、混养系统的互利效应研究设置刺参、柄海鞘混养组(投饵/不投饵)、大小规格刺参套养组(投饵/不投饵)4个试验组,进行室内模拟养殖。混养组保持在一、二类水质,水体及生物沉积物各形态氮、磷浓度显着高于套养组。相同的投饵模式下,混养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生活因子均高于套养组,刺参生长更快。L、Sb、Ss各规格刺参套养组和混养组的SGR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与营养因子和生活因子高度正相关,混养系统互利效应主要通过营养互利途径得以实现。混养组L、Sb规格刺参生理变化较小;Ss规格刺参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糖脱氢酶、ATP酶的活力比套养组分别提高8.8%、10.5%、5.2%、118.7%,消化酶活力提高6%-10%。综合而言,混养系统对刺参的生理代谢发挥了积极影响。3、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将上述4个试验组进行为期1年的池塘试验,养殖水体和底泥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与季节紧密相关,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投饵模式下混养组水体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氮浓度平均值较套养组分别升高16.2%、1.2%、5.5%、6.8%,同样投饵模式下混养组刺参生长速度最快,各组刺参成活率及生化成分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混养系统提高了主要养殖动物刺参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及生活因子,提升刺参生理代谢,促进刺参生长,改善了刺参的养殖效果,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骆仁军[5](2019)在《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名河蟹、大闸蟹,为方蟹科,绒螯蟹属的种类,广泛养殖于在长江、黄河、辽河等水系中,并以长江水系为主;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富含营养物质,成为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其养殖业作为现今我国水产品的一大支柱产业,至2017年年产量已达75万吨。在国内,中华绒螯蟹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标志产品保护》和《商标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然而,中华绒螯蟹在实际管理应用中,因标签的丢失、标签信息不完全,甚至虚假标签等原因造成信息链的缺失或中断,导致类似于“仿冒蟹”和“洗澡蟹”等问题屡禁不止。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产地溯源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有效地监督和保护。对中华绒螯蟹的不同群体或产地之间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脂肪酸(包括风味物质)等差异的研究均未建立起有效的产地溯源模型。元素指纹对中华绒螯蟹的产地溯源的初步研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为了较为深入地评价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本研究将尝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1.稳定同位素应用于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的潜力探讨本研究尝试将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于中华绒螯蟹产地产地溯源。利用IRMS对长江中游和下游5个湖泊围网养殖区中华绒螯蟹的第3步足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的分析测定,δ13C和δ15N在5个产地间单因素方差分析中(one-way ANOVA)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Duncan多重比较检验对5个产地两两之间差异显着性的分析结果显示,固城湖δ13C显着高于其他产地,其他4个产地之间差异不显着,梁子湖和固城湖的δ15N均与其他产地有显着性差异。利用δ13C可以将固城湖区大体上区分开,结合δ13C和δ15N几乎可以完全将固城湖完全区分。因此,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具有作为产地溯源指标应用于中华绒螯蟹的产地溯源的潜力。2.不同产地蟹、水、泥中元素的产地差异性分析目前,化学计量学的模式识别技术在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已变得非常成熟。在本研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OM)、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L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对长江中游和下游5个湖泊围网养殖区的中华绒螯蟹10种元素含量建立不同的产地判别模型。从不同模型的分类效果可以看出,PCA和SOM两种非监督分类方法中的P C A在对数据降维后利用另个主成分对各产地样本区分效果并不理想,各产地样本重叠较多,而SOM将样本聚为5类。对应5个产地的聚类顺序依次是梁子湖、固城湖、滆湖、军山湖和骆马湖。从测试样本比例角度分析SVM和ANN等两有监督分类方法时发现,当样本测试比例达到20%时,SVM、ANN正确率都达到最高,分别为90.0%和90.4%,但LDA交叉验证正确率可达99%,故LDA产地分类效果应该更好。因此,本研究推荐利用SOM和LDA进行中华绒螯蟹的产地溯源。在对长江中下游5个产地10种元素相关性分析中,发现蟹与水之间Na、Sr则显着正相关,蟹与泥之间Zn显着负相关,Sr显着正相关,另外,水和泥之间Sr也极显着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螃蟹中元素与环境中元素存在着联系,而Sr在三者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3.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在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中的应用潜力为了分析结合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对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产地判别效果,本研究对产地范围相对较小的江苏内7个产地及附近长江口东滩等8个采样点进行样品分析。在本研究结果中,长江下游8个产地中华绒螯蟹中,阳澄湖蟹的各项元素均处于中等水平,但是813C最低以及δ15N最高。其附近巴城镇养殖蟹A1、K、Cu在8个产地中最高,而长江口东滩的野生捕捞蟹具有最低的Na、K、Ca元素。在本研究中PCA可以初步区分各产地,LDA分析中仅2个稳定同位素判别正确率为85%,仅10个元素达到95.7%,而结合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则达到了 99.4%。此外,依据前文推荐的20%测试样本建立的SVM分类模型,其训练集和验证集正确率分别为100%、96.9%。因此,三种模式识别方法均表明稳定同位素结合矿质元素对相对产地范围较小的中华绒螯蟹产地具有较高溯源能力。4.长江水系蟹-水-泥间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长江下游8个中华绒螯蟹产地水和底泥间17种元素的元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其中Ni、Sr、Ba在水-泥间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与蟹相同的10个元素中,蟹和水之间K以及蟹和泥之间Sr具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另外,环境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对评价中华绒螯蟹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参考《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中重金属Cd、Pb、Cr、Cu、Zn、As的标准值(mg/L),水样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标;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As、Cu、Pb、Cr、Zn、Ni等重金属最高值仍然在风险筛选值范围内,说明螃蟹养殖采样地未受到重金属污染。5.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在其他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中的应用潜力辽河水系的辽宁盘锦大闸蟹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PGI),辽宁营口大闸蟹经过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GI)的认证,山东黄河口大闸蟹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AGI)。因此,对此3个产地溯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评价长江水系外其他水系的中华绒螯蟹产地判别研究的效果,对以上3个产地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研究表明,SOM的分类及其可视化分析在中华绒螯蟹的产地鉴别中将具有较好的前景。逐步判别分析利用元素筛选出Na、Al、K、Zn、Sr、Ba等6种矿质元素用于建立判别函数可以区分3个产地,正确率达到95%;而结合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筛选出δ13C、δ15N、K、Zn、Ba等5个因子用于建立的判别函数具有更高的产地判别正确率,达到96.7%。因此,利用部分元素或部分元素结合稳定同位素均可以对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进行鉴别,且稳定同位素和元素的结合有最高的产地鉴别效果。6.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16产地中华绒螯蟹溯源潜力的总体评价及13产地蟹-水-泥元素间相关性基于前文研究,本论文还对16产地324个中华绒螯蟹样本分别进行了 2种稳定同位素和10中矿质元素的总体分析评价。将这16产地进行12个因子的综合判别分析发现,在仅用元素的条件下,不同蟹产地的判别正确率为92.0%,而将元素结合稳定同位素进行判别时,相关正确率可提高到95.1%。这进一步表明稳定同位素结合元素在大范围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具有较好的潜力。以上研究一共对中华绒螯蟹13个产地蟹、水、泥中相同的10种矿质元素进行了分析,蟹-水,蟹-泥之间,Sr元素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和0.644,均是正相关。水-泥之间元素有Mg、Al、Ca、S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625、0.742和0.758,其中Mg、Ca、Sr是正相关,A1是负相关。由此可见,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生境中水、泥、蟹之间同类元素含量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上10种元素,仅Sr元素在蟹-水、蟹-底泥、水-底泥中具有稳定的显着相关性。

鲍学宇[6](2019)在《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南方刺参产业作为一种高经济体新型水产业逐渐兴起,以北方为主的刺参产业逐渐向南方迁移发展。以福建省霞浦县为代表的“北参南养”的刺参产业模式成为南方水产业重要的经济体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霞浦县作为南方最重要的刺参养殖区域其产业模式结构直接影响“北参南养”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的管理经营模式对于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苗种质量、养殖模式、刺参加工业、南北互通产业结构、病害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针对我国“北参南养”产业结构规划分析较少,特别是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结构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少。分析霞浦县刺参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成为解决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发展历程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情况进行了论述,结合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背景,养殖模式、苗种来源、海参病害、产业模式等现状情况,逐一分析,指出如何实现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首先,基于文献综述法,论述刺参产业中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其次对我国刺参产业现状、主要产业区域、历年来产业发展趋势及霞浦县刺参产业历年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霞浦县的刺参养殖技术、养殖方式、加工产业、供销渠道、政策扶持进行讨论;最后探讨了影响福建省刺参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并对霞浦县及其他地区的刺参产业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霞浦县刺参产业中的苗种供应多数来自于北方,且夏季海水高温,无法进行养殖。其自有苗种的繁育进程过于滞后,现目前所研究适应南方地区养殖的“高抗一号”虽然已达到验收标准,但其实际应用于养殖规模并不突出,霞浦县应继续加快培育适应当地环境耐高温适低盐的刺参新品种,并进行夏季的大规模的实践,将夏季南方无法进行海参养殖的技术难题攻破,同时形成本地化的苗种繁育体系,更有利于当地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2、霞浦县刺参产业模式多为个人主导,应加强当地政府的产业扶持,其中包括养殖技术服务讲解、刺参养殖资金补助、养殖工业设备装置扶持、刺参加工规模的扩大、完善刺参行业标准,同时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从而推进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霞浦县刺参产业应持续增强南北两地合作,将北方成熟的产业模式借鉴后应用与霞浦县自身的可实用性建设及发展,建立一体化产业链,发展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模式,其中包括当地刺参苗种繁育、刺参养殖技术、刺参深加工业的开发和本地品牌化建设等,从而促进霞浦县刺参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将霞浦县可实施性的刺参产业模式推广到整个南方的刺参产业的的发展中,实现南方地区刺参全产业链的规划。

赵聚萍[7](2018)在《三种刺参混养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不同水产种类混合养殖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还能有效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养殖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刺参与海蜇、刺参与日本对虾、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的混合养殖,对三种混养模式养殖期间的水质以及产量进行对比,期望找到一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混合养殖模式,为提高刺参养殖系统水体的利用效率、增加单位水体内经济效益提供指导。1、刺参与海蜇混合养殖刺参与海蜇混合养殖实验结果:除2016年秋季刺参收获量受高温影响外,从2015年至2017年,每个刺参养殖池每次收获成参约4550kg/亩,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刺参与海蜇混合养殖不会对刺参产量造成明显影响。2015年2017年海蜇产量都很低,平均每年养殖池亩产海蜇不到2kg,增收效果不明显。2、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合养殖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合养殖实验结果:除2016年秋季刺参收获量受高温影响外,从2015年至2017年,每个刺参养殖池每次收获成参约4550kg/亩,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合养殖不会对刺参产量造成明显影响。2015年2017年对虾产量较高,平均每年养殖池亩产对虾约21kg,每亩刺参养殖池可增收20002200元,增收效果明显。2016年高温影响当年的对虾产量,对虾产量有所下降。3、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混合养殖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混合养殖实验结果:除2016年秋季刺参收获量受高温影响外,从2015年至2017年,每个刺参养殖池每次收获成参约4550kg/亩,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混合养殖不会对刺参产量造成明显影响。2015年2017年网箱稚参养殖,平均每年养殖池亩产刺参幼苗约7kg,幼参产量比投放海参稚参量增长约56倍,2016年高温影响当年的幼参产量,幼参产量有所下降。通过三种刺参混养模式表明,刺参与海蜇混养模式不适于本实验养殖池。刺参与日本对虾、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两种养殖模式能提高实验养殖池的水体利用率,增加养殖池的经济效益。高温对刺参及混养生物的养殖有明显影响。高温期间增大养殖池的换水量,会对高温造成的影响有所缓解。

刘丹[8](2018)在《三种水质控制技术下参池底质变化及参礁表面生态学特征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海参养殖密度不断增加,水质质量成为制约海参健康养殖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取三种不同水质管理模式(自然纳潮、养水机、微孔爆气)的海参养殖池塘进行周年试验,对其底层水(水温、盐度、溶解氧、悬浮物、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总氮、总磷)、底泥(总氮、总磷、叶绿素、脱镁叶绿素、有机质总有机碳)、参礁(总氮、总磷、叶绿素、有机质、底栖硅藻)等指标进行监测,比较三种调控方式对水质的作用效果,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三种海参养殖池塘养殖水体理化指标的变化范围:水温变化范围:-3.0-27.9℃,盐度变化范围:30.08-37.96‰,溶解氧变化范围:4.2-13.9mg/L,叶绿素含量变化范围:0.002-2.009μg/L,悬浮物含量变化范围:4.3-20.9mg/L,氨氮含量变化范围:0.10-0.56 mg/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023 mg/L,硝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19-0.788 mg/L,磷酸盐含量变化范围:0.019-0.05mg/L,总氮含量变化范围:0.54-1.88 mg/L,总磷含量变化范围:0.022-0.33 mg/L。三种池塘水温在3月份时出现差异,养水机池塘水温较其它两种池塘升温较快,其他月份三种池塘水温变化基本相同;三种池塘中,自然纳潮池塘盐度平均盐度最高,养水机池塘对盐度作用在两种池塘之间;三种池塘溶解氧在冬季时变化范围较大,在夏季7月份,自然池塘溶解出现明显变化;悬浮物浓度三种池塘变化趋于一致,养水机池塘悬浮物浓度在8月份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池塘;硝酸盐和活性磷方面,三种池塘硝酸盐周年平均值分别为养水机池塘(0.381 mg/L)<底充氧池塘(0.409 mg/L)<自然池塘(0.410 mg/L);三种池塘活性磷周年平均值分别为养水机池塘(0.028 mg/L)>自然池塘(0.027 mg/L)>微孔爆气池塘(0.026mg/L);叶绿素在秋、冬两季变化差异较明显,年平均值养水机池塘>微孔曝气池塘>自然池塘;养水机池塘总氮含量在5月较高,三种池塘总氮含量在秋季变化较明显;微孔曝气池塘总磷含量在7月份最高,其他月份三种池塘差异不显着。(2)试验期间,三种海参养殖池塘底质理化指标的变化范围:叶绿素变化范围:0.27-1.86μg/L,脱镁叶绿素变化范围:0.30-2.10μg/L,有机碳变化范围:0.040-1.52%,有机质变化范围:0.070-2.62%。三种池塘总有机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自然池塘总有机碳含量在10月份较其他两种池塘有较大差异;养水机池塘叶绿素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两种池塘,在6月份出现最高值;三种池塘脱镁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养水机池塘在6月份波动范围较大;养水机池塘有机质含量在10月份变化较大,其他月份三种池塘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底泥沉积物中有机质和TOC含量养水机池塘<微孔曝气池塘<自然池塘,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含量是养水机池塘>微孔曝气池塘>自然池塘。(3)试验期间,总氮含量变化范围:1.099-1.860 mg/L,总磷含量变化范围:0.0128-0.33 mg/L,叶绿素变化范围:0.270-1.220μg/L,有机质变化范围:0.070-2.320%。参礁表面颗粒物中有机质含量养水机池塘<微孔曝气池塘<自然池塘;与池塘底泥理化指标周年变化情况相一致。叶绿素含量周年变化同池塘底泥理化指标情况类似。底栖硅藻种类丰富度养水机池塘>微孔曝气池塘>自然池塘。

姜森颢,任贻超,唐伯平,李超峰,蒋从兵[9](2017)在《我国刺参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和支持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刺参养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刺参已经成为海水养殖业的支柱性经济品种之一。分析了刺参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全国传统主产区、南移养殖区的养殖状况和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产业发展的结构与格局,指出了当前刺参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构建良种资源和病害防控体系、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加快新技术应用等具体发展策略,推动和促进"新常态"下我国刺参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吴艳庆[10](2016)在《刺参苗种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刺参苗种产业的发展,商品苗价格不断下跌,国内传统的室内中间培育方式因其成本高、培育成活率不稳定等缺点,已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一种成本低、培育成活率高、效果好的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方式顺势兴起,但是池塘网箱中间培育方式对于附着基的选择、参苗投放规格和密度研究的比较少,缺少可靠的参考数据与理论依据。本论文通过对池塘网箱中不同附着基上附着生物发育过程及刺参中间培育效果影响以及不同苗种规格和密度对苗种产量和成活率的研究,以期为室外池塘刺参中间培育附着基的选择、适宜放苗密度和规格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1池塘水环境与浮游生物变化规律实验期间水温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8月是高温期。盐度、溶解氧、pH、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比较平稳;活性磷在第5、8周波动幅度较大,这可能与水温升高导致的大型藻类死亡有关。池塘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其他种类较少,优势种也以硅藻门为主。浮游藻类的密度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规律大致相同,由于没有施肥所以藻类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实验第510周,脱镁叶绿素含量高于叶绿素a,这与水温过高浮游藻类死亡有关。2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发生与演替本实验研究了刺参池塘中间培育网箱内的波形网(CU)、地笼(地笼网CN+地笼板CP)、尼龙网片(NM)等3种类型附着基(共4种附着基材料)在不放苗、不投铒的自然情况下表面附着生物的发生与演替规律。结果如下:1.四种材质表面以硅藻占绝对优势,其中菱形藻属Nitzschia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出现较多,而且菱形藻在尼龙网片始终占据优势种地位。在整个实验期间藻类总数量变化表现出CU>NM>CP>CN的特点。2.表面附着生物干重和无灰分干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CP增速最快,NM、CU次之,CN最慢。3.叶绿素a含量变化与藻类数量变化趋势相似,但第913周CN、CP、NM的含量明显低于CU,表明藻类群落有衰落迹象,波形网藻类群落演替速度快于尼龙网片和地笼。3不同附着基对刺参苗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不同附着基表面的附着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演替过程。地笼板(CP)上附着生物的干重、无灰分干重显着高于其他3种附着基材料(P<0.05),而CU、CN和NM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种附着基材料表面附着生物的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CU>CP>NM>CN,且相互间差异显着(P<0.05);参苗培育12周时,采用波形网附着基的网箱苗种产量显着高于地笼(P<0.05),波形网成活率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2种附着基(P<0.05)。参苗培育17周后,采用波形网附着基的网箱,苗种产量显着高于地笼和尼龙网片(P<0.05),波形网的苗种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尼龙网片(P<0.05),地笼与其他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对于同一规格的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着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参苗的成活率显着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参苗的成活率显着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参苗的总产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参苗成活率有显着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参苗成活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参苗总产量均无显着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密度主效应对参苗净产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

二、刺参水泥池塘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参水泥池塘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海参行业生产现状
        1.1.2 海参行业生产流程分析
        1.1.3 海参行业资源环境问题分析
    1.2 清洁生产研究进展
        1.2.1 清洁生产定义与政策介绍
        1.2.2 清洁生产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1.3.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1.3.3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1.4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
        1.4.1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1.4.2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问题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2.2 海参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2.3 清单分析
        2.2.4 影响评价
        2.2.5 结果解释与改进措施
    2.3 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2.3.1 育苗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2.3.2 养殖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2.4 不确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海参育苗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2.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2.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2.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2.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2.6 案例研究
    3.3 海参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3.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3.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3.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3.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3.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3.6 案例研究
    3.4 海参加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4.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4.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4.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4.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4.6 案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3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筛选方法
    4.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
        4.4.1 绿色要素
        4.4.2 结构层级
        4.4.3 绩效内容
    4.5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
        4.5.1 网络优化模型
        4.5.2 网络优化算法
        4.5.3 网络优化案例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海参生产过程与技术生命周期清单数据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附录B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及评价结果
附录C 海参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表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不同类型附着基及其底栖微藻对池塘养殖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和养殖管理
    1.2 附着基的选择与设置
        1.2.1 附着基的选择
        1.2.2 附着基的设置
    1.3 仿刺参苗种选择及放养密度
    1.4 采样和分析方法
        1.4.1 底栖微藻的采样和分析
        1.4.2 仿刺参生长情况测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底栖微藻的种类组成
    2.2 底栖微藻细胞密度的变化
    2.3 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变化
    2.4 不同附着基上仿刺参的生长和存活情况
3 讨论
    3.1 影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细胞密度与生物量分布的原因分析
    3.2 不同附着基之间底栖微藻生物量和种类组成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3.3 仿刺参稚参的生长、存活与底栖微藻的关系
    3.4 仿刺参稚参的生长、存活与附着基的关系
    3.5 池塘养殖仿刺参稚参附着基的选择

(3)养水机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仿刺参的池塘养殖
        1.1.1 仿刺参池塘养殖现状
        1.1.2 仿刺参池塘养殖面临的问题
    1.2 仿刺参池塘水质调控技术现状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养水机介绍
        1.3.1 养水机构造及作用原理
        1.3.2 养水机参池水质研究现状
    1.4 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研究
        1.4.1 微生物与仿刺参养殖的关系
        1.4.2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4.3 16s rDNA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养水机不同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水质指标的季节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参池
        2.2.2 实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养水机的三种运转时间对池水温度季节影响
        2.3.2 养水机的三种运转时间对池水盐度季节影响
        2.3.3 养水机的三种运转时间对池水溶解氧季节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养水机不同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水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参池
        3.2.2 采样方法
    3.3 微生物测序
        3.3.1 微生物多样性提取
        3.3.2 扩增引物
        3.3.3 PCR产物的混养和纯化
        3.3.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3.4 信息分析
    3.5 数据处理
    3.6 实验结果
        3.6.1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6.2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门水平上结构分析
        3.6.3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参池水中优势菌门丰度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6.4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属水平上的结构分析
        3.6.5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PCA分析
    3.7 讨论
        3.7.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细菌多样性分析
        3.7.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第四章 养水机不同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沉积物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参池
        4.2.2 采样方法
    4.3 微生物测序
        4.3.1 微生物多样性提取
        4.3.2 扩增引物
        4.3.3 PCR产物的混养和纯化
        4.3.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4 信息分析
    4.5 数据处理
    4.6 实验结果
        4.6.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6.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4.6.3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中优势菌门丰度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6.4 养水机的三种配置方式对池水细菌群落属水平上的结构分析
        4.6.5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海水细菌群落PCA分析
    4.7 讨论
        4.7.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分析
        4.7.2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下参池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第五章 小结
    5.1 养水机三种配置方式的比较分析
    5.2 生产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刺参概述
        1.1.2 刺参的营养价值
        1.1.3 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4 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刺参的主要养殖技术
        1.2.2 混合水产养殖
        1.2.3 混养系统中生物互利效应的研究
        1.2.4 刺参混合养殖
        1.2.5 柄海鞘的功能和生态环境作用
        1.2.6 微藻及其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海水
        2.1.2 刺参及饵料
        2.1.3 柄海鞘采集与养殖
        2.1.4 微藻的培养
        2.1.5 刺参、柄海鞘的混养实验
        2.1.6 监测项目及方法
        2.1.7 计算方法
        2.1.8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养殖环境参数
        2.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2.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2.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2.2.5 动物生长情况
    2.3 小结
3 混养系统养殖生物的参数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养殖实验
        3.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3.1.3 计算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2.2 柄海鞘生物量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2.3 刺参配比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3 小结
4 混养系统的生态系统组分互利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实验
        4.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4.1.3 计算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养殖环境参数
        4.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4.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4.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4.2.5 刺参生长状况
        4.2.6 混养互利效应探讨
    4.3 小结
5 混养系统的生理生态互利效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养殖实验
        5.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5.1.3 计算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耗氧率和排氨率
        5.2.2 摄食率和吸收率
        5.2.3 刺参代谢酶活力
        5.2.4 刺参消化酶活力
        5.2.5 柄海鞘消化酶活力
    5.3 小结
6 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养殖实验
        6.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6.1.3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养殖环境参数
        6.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6.2.3 底泥中营养盐含量
        6.2.4 刺参生长情况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产地溯源
        1.1 产地溯源应用与技术
        1.1.1 植物源产品溯源
        1.1.2 动物源产品溯源
        1.1.3 产地溯源技术分析
        1.2 矿质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在水产品溯源中的应用
        1.2.1 矿质元素在水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1.2.2 稳定同位素在水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1.2.3 矿质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综合分析
        1.3 产地溯源的一些化学计量学方法
        1.3.1 化学计量学
        1.3.2 单因素方差分析与Duncan多重比较检验
        1.3.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1.3.4 主成分分析
        1.3.5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1.3.6 线性判别分析
        1.3.7 人工神经网络
        1.3.8 支持向量机
    2 中华绒螯蟹及其产地溯源
        2.1 中华绒螯蟹的水产学背景
        2.1.1 中华绒螯蟹的习性
        2.1.2 中华绒螯蟹的水产价值
        2.1.3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状况
        2.2 中华绒螯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2.1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政策
        2.2.2 中华绒螯蟹的地理标志产品
        2.3 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研究
        2.3.1 种质资源保护
        2.3.2 品质分析
        2.3.3 产地溯源
    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探讨稳定同位素应用于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的潜力
        3.1.2 通过多种模式识别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元素的产地差异性
        3.1.3 验证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地理距离较近的产地判别能力
        3.1.4 蟹、水、泥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及产地重金属含量水平分析
        3.1.5 将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应用于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评价
        3.1.6 综合评价中华绒螯蟹16线性判别效果及13产地蟹、水、泥元素相关性
        3.2 技术路线
        3.3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碳、氮稳定同位素的产地差异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1.2.2 稳定同位素测定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元素的产地差异性及与生境元素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中华绒螯蟹样品前处理
        1.2.2 元素测定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产地蟹样元素分析
        2.2 基于元素分析的不同分类模型比较
        2.1.1 主成分分析
        2.2.2 自组织映射
        2.2.3 线性判别分析
        2.2.4 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
        2.3 各产地水样和泥样矿质元素分析
        2.3.1 水样元素差异分析
        2.3.2 泥样元素差异分析
        2.4 蟹-水-泥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的长江水系8个产地中华绒螯蟹溯源潜力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稳定同位素比和矿质元素分析
        2.1.1 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分析
        2.1.2 矿质元素分析
        2.2 主成分分析
        2.3 判别分析
        2.4 支持向量机SVM: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长江水系8个产地中华绒螯蟹及生境水和沉积物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样矿质元素差异分析
        2.2 泥样元素矿质元素差异分析
        2.3 主成分分析
        2.4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稳定同位素及元素的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产地差异分析
        2.2 自组织神经网络分析
        2.3 线性判别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中华绒螯蟹稳定同位素和元素产地差异性的总体形成规律及溯源潜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合16产地螃蟹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差异分析
        2.2 线性判别分析
        2.3 水和泥不同产地差异性
        2.4 蟹、水、泥之间10种元素的相关性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全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其它论文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6)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3.4 创新方法及研究不足
第二章 刺参产业总体现状分析
    2.1 全国海参产业总体规模
        2.1.1 中国海参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2.1.2 中国海参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2.2 南方刺参养殖规模概况
        2.2.1 南方刺参产业发展规模
        2.2.2 福建省刺参产业总体概况
        2.2.3 霞浦县刺参产业概况
    2.3 霞浦县自然资源及刺参产业概况
        2.3.1 霞浦县海域情况及地理位置分布
        2.3.2 霞浦县海水环境
    2.4 霞浦县刺参养殖技术
        2.4.1 浮筏吊笼养殖技术
        2.4.2 “分苗”技术方式
        2.4.3 “参贝藻”混合养殖方式
    2.5 霞浦县刺参加工模式及政策产业扶持
        2.5.1 “拉缸盐”刺参加工模式
        2.5.2 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政策扶持
第三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3.1.1 新型适宜性苗种大规模养殖进程缓慢
        3.1.2 刺参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
        3.1.3 “产+供+销”结构混乱
        3.1.4 缺乏足够的政策布局及金融资金注入
第四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霞浦县刺参病害防治及新型苗种繁育
        4.1.1 刺参病害的防治
        4.1.2 研究抗高温耐低盐的新型品
    4.2 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对策
        4.2.1 南北方产供销一体化
        4.2.2 刺参深加工业和品牌化发展
        4.2.3 优化养殖环境,合理利用养殖水体
        4.2.4 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
        4.2.5 加强政府调控及金融政策支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三种刺参混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海参概述
    1.2 海参的营养价值分析
    1.3 海参养殖现状
        1.3.1 世界范围海参养殖概况
        1.3.2 国内刺参养殖现状
    1.4 刺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4.1 养殖技术不规范及盲目养殖
        1.4.2 海参养殖池塘中大型藻类的危害
        1.4.3 环境因素的影响
        1.4.4 饵料及病害
    1.5 刺参生长环境及其养殖技术
        1.5.1 刺参的生物学特性
        1.5.2 海参养殖技术概述
        1.5.3 水产养殖模式的确定原则
    1.6 综合养殖
        1.6.1 综合养殖模式
        1.6.2 海参生物修复作用
        1.6.3 海参混合养殖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刺参与海蜇混合养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地点及刺参养殖池的分布
        2.1.2 海参养殖池的处理
        2.1.3 海参礁的布置
        2.1.4 苗种的选择与投放
        2.1.5 投喂饲料的筛选
        2.1.6 日常管理
        2.1.7 养殖池剩余参苗统计
        2.1.8 收获方式
    2.2 结果
        2.2.1 参池水温及水质指标测定
        2.2.2 成参与海蜇的产量
    2.3 讨论
3 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合养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地点及刺参养殖池的分布
        3.1.2 刺参养殖池的处理
        3.1.3 海参礁的布置
        3.1.4 苗种的选择与投放
        3.1.5 投喂饲料的筛选
        3.1.6 日常管理
        3.1.7 养殖池剩余参苗统计
        3.1.8 收获方式
    3.2 结果
        3.2.1 参池水温及水质指标测定
        3.2.2 成参与对虾的产量
    3.3 讨论
4 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混合养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地点及刺参养殖池的分布
        4.1.2 刺参养殖池的处理
        4.1.3 海参礁的布置
        4.1.4 网箱的架设
        4.1.5 苗种的选择与投放
        4.1.6 日常管理
        4.1.7 养殖池剩余参苗统计
        4.1.8 收获方式
    4.2 结果
        4.2.1 参池水温及水质指标测定
        4.2.2 成参与网箱内参苗的产量
    4.3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三种水质控制技术下参池底质变化及参礁表面生态学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我国仿刺参池塘养殖概况及面临问题
        1.1.1 我国仿刺参养殖概况
        1.1.2 仿刺参池塘养殖面临问题
    1.2 仿刺参养殖池塘水质主要影响因子
    1.3 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研究概况
        1.3.1 养殖池塘底质
        1.3.2 养殖池塘底质主要影响因子
    1.4 养殖池塘参礁的研究概况
        1.4.1 参礁的作用
        1.4.2 参礁的种类
    1.5 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现状
    1.6 养水机介绍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三种水质控制技术对参池底层水水质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池塘
        2.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水温周年变化状况
        2.3.2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盐度周年变化状况
        2.3.3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溶解氧周年变化状况
        2.3.4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悬浮物周年变化状况
        2.3.5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氨氮周年变化状况
        2.3.6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亚硝酸盐周年变化状况
        2.3.7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硝酸盐周年变化状况
        2.3.8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磷酸盐周年变化状况
        2.3.9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叶绿素周年变化状况
        2.3.10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总氮周年变化状况
        2.3.11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总磷周年变化状况
    2.4 讨论
        2.4.1 水体理化指标周年变化的特点
        2.4.2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作用效果的特点
第三章:三种水质控制技术对参池底质基础因子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1 试验池塘
        3.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3.1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底泥TOC周年变化状况
        3.3.2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底泥叶绿素周年变化状况
        3.3.3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底泥脱镁叶绿素周年变化状况
        3.3.4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底泥OM周年变化状况
    3.4 讨论
        3.4.1 池塘底泥理化指标周年变化的特点
        3.4.2 三种水质控制方式作用效果的特点
第四章:三种水质控制技术下参礁表面基础因子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池塘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参礁表面总氮变化状况
        4.3.2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参礁表面总磷变化状况
        4.3.3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参礁表面TOC周年变化状况
        4.3.4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参礁表面叶绿素周年变化状况
        4.3.5 三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参礁表面底栖硅藻种类变化状况
    4.4 讨论
        4.4.1 池塘参礁表面基础理化指标周年变化特点
        4.4.2 三种水质控制方式作用效果的特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我国刺参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刺参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1.1 全国刺参养殖产业现状
    1.2 主产区刺参养殖产业现状
    1.3 刺参南移养殖产业现状
    1.4 刺参养殖技术现状
2 刺参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种质问题
    2.2 养殖环境与病害问题
    2.3 养殖饲料问题
    2.4 加工工艺与技术问题
    2.5 其他问题
3 刺参养殖产业发展对策
    3.1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加大产业宏观调控力度
    3.2 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3.3 加强良种资源和病害防控体系建设
    3.4 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 重视科技人才培养
    3.5 加快新技术应用, 不断提升产业科技水平
4 展望

(10)刺参苗种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世界海参主要种类及分布
    1.2 刺参生物学特征
        1.2.1 刺参形态
        1.2.2 刺参食性
        1.2.3 影响刺参生长与存活的环境因子
        1.2.3.1 光照
        1.2.3.2 温度
        1.2.3.3 盐度
        1.2.3.4 溶解氧、pH
    1.3 国外海参养殖现状
    1.4 我国海参养殖现状
        1.4.1 海参养殖模式
        1.4.2 刺参养成常用附着基
        1.4.2.1 石头
        1.4.2.2 瓦片
        1.4.2.3 空心砖、水泥管
        1.4.2.4 塑料件
        1.4.2.5 网笼
        1.4.3 国内海参养殖存在问题
        1.4.3.1 养殖环境恶化
        1.4.3.2 病害严重
        1.4.3.3 生产及管理技术粗放
    1.5 海参苗种产业的发展状况
        1.5.1 育苗技术发展
        1.5.2 刺参育苗常用附着基
        1.5.2.1 聚乙烯波纹板
        1.5.2.2 聚乙烯塑网片
        1.5.3 苗种中间培育技术
        1.5.3.1 室内中间培育
        1.5.3.2 室外保苗
    1.6 本论文目的及意义
2 池塘水环境与浮游生物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池塘条件
        2.1.2 池塘水质因子的测定
        2.1.3 池塘浮游生物变化的测定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池塘主要水质因子变化
        2.2.2 藻类种类组成及其变化
        2.2.3 浮游藻类生物量变化
        2.2.4 池塘悬浮物与叶绿素含量变化
    2.3 讨论
        2.3.1 水质因子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2.3.2 浮游藻类在养殖池塘的作用
        2.3.3 池塘中叶绿素变化的影响
        2.3.4 池塘中悬浮物的变化
    2.4 小结
3 室外刺参保苗池塘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发生与演替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池塘与网箱设置
        3.1.2 附着基规格与设置
        3.1.3 实验设计
        3.1.4 样品测定方法
        3.1.4.1 附着生物干重测定
        3.1.4.2 附着生物叶绿素a含量测定
        3.1.4.3 附着生物群落分析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池塘主要水质因子变化
        3.2.2 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种类组成
        3.2.3 不同材质表面附着生物干重变化
        3.2.4 不同材质表面附着藻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 讨论
        3.3.1 附着基表面藻类发生与演替的分析
        3.3.2 附着基表面的干重变化分析
        3.3.3 附着基表面叶绿素含量变化分析
4 池塘网箱投放不同附着基对刺参苗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池塘与网箱设置
        4.1.2 附着基规格与设置
        4.1.3 实验设计
        4.1.4 参苗放养与保苗管理
        4.1.5 实验样品测定
        4.1.5.1 池塘水环境因子变化的测定
        4.1.5.2 附着生物种类分析
        4.1.5.3 附着生物干重测定
        4.1.5.4 附着生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测定
        4.1.5.5 参苗生长、总产量与成活率测定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池塘主要水质指标变化
        4.2.2 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种类组成
        4.2.3 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干重变化
        4.2.4 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变化
        4.2.5 参苗生长、产量与成活率变化
    4.3 讨论
        4.3.1 刺参保苗附着基的选择
        4.3.2 刺参保苗过程中附着基表面性质的变化
        4.3.3 附着基对刺参苗种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4.4 小结
5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池塘条件与网箱设置
        5.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1.3 饵料的投喂
        5.1.4 日常管理
        5.1.5 实验数据测定
        5.1.5.1 池塘水环境因子变化的测定
        5.1.5.2 参苗生长、总产量与成活率测定
        5.1.6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刺参苗种平均体质量的变化
        5.2.2 刺参苗种特定生长率的变化
        5.2.3 刺参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和产量变化
        5.2.4 规格和密度对刺参苗种产量和成活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5.3 讨论
        5.3.1 规格与密度对参苗个体生长的影响
        5.3.2 规格与密度对参苗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5.3.3 网箱投苗规格与密度的优化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四、刺参水泥池塘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D]. 侯昊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2]不同类型附着基及其底栖微藻对池塘养殖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J]. 许翠娅. 渔业研究, 2019(04)
  • [3]养水机配置方式对仿刺参池塘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郭超.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1)
  • [4]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D]. 陈丽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研究[D]. 骆仁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6]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鲍学宇.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7]三种刺参混养模式的研究[D]. 赵聚萍. 烟台大学, 2018(12)
  • [8]三种水质控制技术下参池底质变化及参礁表面生态学特征初步研究[D]. 刘丹. 大连海洋大学, 2018(03)
  • [9]我国刺参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姜森颢,任贻超,唐伯平,李超峰,蒋从兵.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09)
  • [10]刺参苗种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优化研究[D]. 吴艳庆. 烟台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水泥池海参养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