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例耳闷胀感病原学分析

279例耳闷胀感病原学分析

一、279例耳闷胀感的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杜鑫,刘慧林[1](2021)在《针灸治疗特发性耳鸣临床思路探讨》文中指出特发性耳鸣成人患病率较高,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耳鸣和慢性耳鸣,急性耳鸣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闷堵感、听觉过敏等,慢性耳鸣可伴有失眠、不良心理状态等。肝胆火旺是急性耳鸣的主要证候,治以清泻肝胆、通利耳窍,应用"通耳方"联合耳尖或耳后放血疗法,其中耳周腧穴应用火针。肾精不足是慢性耳鸣的主要证候,治以补益肝肾、镇静安神,应用"聪耳方"为主,其中耳周腧穴亦应用火针。特发性耳鸣病因、机制不清,应详细探查可能诱发或加重耳鸣的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针灸治疗以改善耳鸣。

柳佳丽[2](2021)在《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不同干预措施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分析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其不同临床分期的特点,为临床上梅尼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诊断为梅尼埃病的232例患者。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患耳侧别、病程、眩晕发作频率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并对不同临床分期的单侧梅尼埃病患者的性别、患耳侧别、年龄、头晕评价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的功能、情感、躯体和总分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32例梅尼埃病患者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138例,男女比率为1:1.47。年龄分布为20岁-83岁,平均年龄为56.03±12.90岁。各年龄段患者例数和百分比为:20-29岁8例,占比3.4%;30-39岁17例,占比7.3%;40-49岁38例,占比16.4%;50-59岁72例,占比31.0%;60-69岁65例,占比28.0%;70-79岁24例,占比10.3%;80-83岁8例,占比3.4%。梅尼埃病的高患病率年龄段为40-69岁,占所有梅尼埃病患者的75.4%。患耳侧别为左侧者117例,右侧者97例,双侧者18例,占比分别为50.4%、41.8%、7.8%。2、梅尼埃病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我科并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65年,最短者为1周,最长者为30年。病程为1周至1个月的患者有35例,病程为1个月以上至1年的有66例,病程为1年以上至10年的有108例,病程为10年以上的患者有23例。眩晕发作频率大于12次/年的患者有108例,占比46.6%;小于或等于12次/年的患者有124例,占比53.4%。3、232例梅尼埃病患者中,双侧梅尼埃病患者有18例,共250耳。其中一期12耳,二期52耳,三期136耳,四期50耳,占比分别为4.8%、20.8%、54.4%、20.0%。4、对214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各期患者在男女性别分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1.427,p=0.712)。在患耳侧别分布上无明显差异(x2=1.675,p=0.639)。一期至四期患者的年龄是有明显差异的,具有统计学意义(F=3.791,p=0.011)。临床分期为一期的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三期和四期患者的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17)。一期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二期患者的平均年龄,二期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三期和四期患者的平均年龄,三期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四期患者的平均年龄,但是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一期至四期患者DHI的功能、情感、躯体及总分评分是有明显差异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期患者的DHI各项评分均低于三期和四期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患者的DHI各项评分均低于四期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期患者与二期患者、二期患者与三期患者、三期患者与四期患者的DHI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梅尼埃病患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高患病率年龄段为40-69岁。患耳侧别左侧多于右侧,双侧最少。2、梅尼埃病患者确诊前平均病程为1.65年,眩晕发作频率大于12次/年的患者少于眩晕发作频率小于或等于12次/年的患者。3、一期至四期的单侧梅尼埃病患者在性别和患耳侧别分布上无明显差异。一期患者的年龄小于三期和四期患者的年龄。4、一期患者与眩晕相关的生活质量高于三期和四期患者,二期患者与眩晕相关的生活质量高于四期患者。第二部分倍他司汀和前庭康复治疗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作用目的:研究甲磺酸倍他司汀和前庭康复治疗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将66例伴有头晕和失衡症状的单侧梅尼埃病患者随机分配到以下3组中(每组22例):(1)药物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1个月,每次12mg,每天3次;(2)前庭康复组,予前庭康复治疗(Tetrax生物反馈平衡训练)1个月,每次训练30分钟,每天1次;(3)对照组,患者未接受特殊治疗。在一个月的研究期内,有2例患者不能按时参加前庭康复治疗,3例患者眩晕再次发作,他们均被排除在研究之外。最后,61例梅尼埃病患者完成了该研究,其中药物组21例,前庭康复组20例,对照组20例。所有的患者在纳入研究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均予头晕评价量表评估和Tetrax平衡及稳定性测试系统检查。结果:1、无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梅尼埃病患者的DHI总分评分与跌倒指数均呈显着性正相关(r=0.824和0.834,p<0.001)。2、药物组和前庭康复组患者治疗后的DHI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DHI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所降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前庭康复组患者的DHI各项评分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药物组患者(p<0.05),而药物组患者的DHI各项评分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3、在NO、NC、PO、PC测试姿势时,治疗后,药物组患者的稳定性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在HR、HL、HB、HF测试姿势下患者的稳定性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前庭康复组患者在NO、NC、PO、PC、HR、HL、HB、HF八种测试姿势下的稳定性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NO、NC、PO、PC、HR、HL、HB、HF八种测试姿势下的稳定性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在NO、NC、PO、PC、HR、HL、HB、HF八种测试姿势下的稳定性指数的降低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跌倒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其中药物组和前庭康复组患者治疗后的跌倒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跌倒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180)。此外,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跌倒指数的降低程度也是有显着差异的(F=4.083,p=0.022)。前庭康复组患者跌倒指数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药物组患者(p<0.001),而药物组患者跌倒指数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p<0.001)。结论:1、梅尼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跌倒风险呈负相关。2、倍他司汀和前庭康复治疗均能改善梅尼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前庭康复治疗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倍他司汀。第三部分内淋巴囊减压术加半规管阻塞术后前庭康复治疗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作用目的:探讨内淋巴囊减压术加半规管阻塞术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作用,以及前庭康复治疗对梅尼埃病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筛选条件的20例梅尼埃病患者随机分到对照组和前庭康复组两组,每组1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予内淋巴囊减压术加三个半规管阻塞术治疗,术后密切随访6个月。对照组患者术后无特殊治疗,前庭康复组患者于术后第3天予前庭康复治疗(Tetrax生物反馈平衡训练),每次30分钟,每天1次,持续4周。两组患者在术前一天、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分别予头晕评价量表评估和Tetrax平衡及稳定性测试系统检查。结果:1、20例患者术后均无面神经麻痹、脑脊液漏、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短暂的眩晕和平衡障碍,眩晕均在术后一周内逐渐消失。术后两个月时患者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检查,显示患侧三个半规管均不显影,说明手术中三个半规管阻塞均成功。在随访的半年里,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眩晕发作,眩晕控制率100%,术后听力较术前下降者7例,无明显变化者13例,听力保留率为65%。2、在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6个月时,前庭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DHI各项评分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个月时,前庭康复组患者的DHI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前庭康复组中,术后第3天时,患者的DHI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DHI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在对照组中,术后第3天时,患者的DHI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时,患者的DHI各项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DHI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3、在NO、NC、PO、PC四种姿势下,在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个月时,前庭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稳定性指数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个月时,前庭康复组患者的稳定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前庭康复组中,术后第3天的稳定性指数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的稳定性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在对照组中,术后第3天时的稳定性指数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时,患者的稳定性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稳定性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在HR、HL、HB、HF测试姿势下,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指数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因素对稳定性指数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对稳定性指数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6个月时,前庭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跌倒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个月时,前庭康复组患者的跌倒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F(1,9)=14.878,p=0.004]。在前庭康复组中,术后第3天时,患者的跌倒指数明显高于术前(p<0.001);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跌倒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5)。在对照组中,术后第3天时,患者的跌倒指数明显高于术前(p<0.001);术后1个月时,患者的跌倒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跌倒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0.001)。结论:1、内淋巴囊减压术加半规管阻塞术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安全有效,眩晕控制良好。2、内淋巴囊减压术加半规管阻塞术术后可短暂降低梅尼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但是随着患者的前庭功能得到代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均可得到明显改善。3、前庭康复治疗可改善梅尼埃病手术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促进平衡功能的恢复,增加姿势稳定性,减少跌倒风险。

王玉[3](2021)在《突发性耳聋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常规、血脂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常见中医辨证分型与其血常规、血脂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探究其是否可以作为观测指标来辅助判断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中医耳鼻喉科医师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收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病区自2019年01月至2021年01月就诊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20例,所有患者无年龄、性别限制,且患者均在入院时由两名资深中医师各自进行辨证诊断,获得一致结论后确认其中医证型,根据患者经辨证所得的中医证型,将纳入的患者分为肝火上扰、气滞血瘀、肝郁脾虚三组。收集所有入选患者入院24小时内按照诊疗规范所行血常规、血脂检查的相关指标(WBC、PLT、MPV、LYM、NEUT、NLR、PLR、TG、TC、LP(a)、HDL、LDL),用SPSS 26.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收集到的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病区的12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气滞血瘀证22例(18%),肝火上扰证85例(71%),肝郁脾虚证13例(11%)。(2)证型与血常规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NLR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明显低于肝火上扰证(P<0.05),且气滞血瘀证对比肝郁脾虚证明显较低(P<0.05);从WBC、PLT、MPV、LYM、NEUT、PLR等指标来看,各证型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与血脂相关指标的相关性:从TG、TC、LP(a)、HDL、LDL等指标来看,各证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火上扰证为主,气滞血瘀证次之;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指标NLR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可能为突发性耳聋的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武霞[4](2020)在《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的临床调查目的:总结神经内科头晕症候病因的临床特点,明确病因分类、病因分层的特点,以期为当前头晕症候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1.选择2015年6月1日~2017年5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及某专家团队门诊诊治的头晕患者,共纳入153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依据目前国际公认的疾病诊断标准、相关指南、专家共识,采用统一的头晕症候临床研究调查表,对入选病例进行调查、体检、诊断分类。2.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总结本组资料临床特征、病因构成比及病因分层特点。结果:1.本次调查有关该项研究的纳入患者共1532例,年龄9岁~91岁,平均年龄(53.78±14.0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1.65(男性578例,女性954例);其中,<20岁组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余各组均为女性患者占比较大。2.按患者年龄来分层:头晕就诊的高峰年龄段为50岁~59岁,其次为40岁~49岁和60岁~69岁年龄段。40岁以上患者为头晕症候就诊的主力军,占比达83.55%。患者例数、百分比依次为:<20岁组13例(0.85%)、20岁~29岁组64例(4.18%)、30岁~39岁组175例(11.42%)、40岁~49岁组307 例(20.04%)、50 岁~59 岁组 338 例(22.06%)、60 岁~69 岁组 306 例(19.97%)、70 岁~79 岁组 208 例(13.58%)、≥80 岁组 121 例(7.90%)。3.通过对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布对比,整体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头晕患者的年龄分布存在差异(χ2=15.38,P=0.032),其中男性以60岁~69岁年龄段的患者居多,女性以50岁~59岁年龄段的患者居多。4.本研究整体上按疾病归属分为前庭系统周围性头晕、前庭系统中枢性头晕、非前庭系统性头晕和不明病因性头晕4大类。其中(1)前庭系统周围性头晕最常见,为588例(38.38%),按例数多少排位具体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445例(29.05%)、前庭神经炎61例(3.98%)、梅尼埃病50例(3.26%)、伴眩晕的突发性聋26例(1.70%)、前庭阵发症4例(0.26%)、Hunt综合征1例(0.07%)、听神经瘤1例(0.07%);(2)前庭系统中枢性头晕共523例(34.14%),具体包括:前庭性偏头痛(VM)239例(15.60%)、后循环缺血(PCI)123例(8.03%)、伴眩晕的偏头痛33例(2.15%)、脑出血16例(1.04%)、帕金森综合征15例(0.98%)、癫痫8例(0.52%)、阿尔茨海默病8例(0.52%)、多系统萎缩(MSA)8例(0.52%)、肌萎缩侧索硬化7例(0.46%)、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7例(0.46%)、晕厥前状态6例(0.39%)、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0.39%)、副肿瘤综合征6例(0.39%)、特发性震颤5例(0.33%)、遗传性共济失调5例(0.33%)、脱髓鞘病5例(0.33%)、胼胝体压部综合征4例(0.26%)、脑转移癌3例(0.20%)、克雅氏病2例(0.13%)、多颅神经炎2例(0.13%)、脊髓空洞症2例(0.13%)、脑干脑炎2例(0.13%)、室管膜瘤2例(0.13%)、Wernike脑病2例(0.1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例(0.13%)、颅颈交界畸形2例(0.13%)、良性颅高压1例(0.07%)、FFI1例(0.07%)、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0.07%);(3)非前庭系统性头晕共375例(占24.48%),具体包括: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共273例(17.82%)、心血管病性头晕53例(3.46%)、药源性23例(1.50%)、CO中毒4例(0.26%)、贫血3例(0.20%)、其他病因19例(1.24%);(4)不明病因头晕症候46例(3.00%)。5.按年龄分层进行病因分析:除≥80岁组外,其余各组中BPPV均位居头晕首位病因,而≥80岁组中PCI成为头晕首位病因。各年龄段的头晕病因构成比例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病因例数排在前4位由高至低分别为:<20岁组,为BPPV 7例、伴眩晕的偏头痛4例、VM 1例、不明病因者1例;20岁~29岁组,为BPPV 16例、PPPD 13例、伴眩晕的偏头痛12例、VM 8例;30岁~39岁组,为BPPV 38例、PPPD 34例、VM 23例、MD 19例;40岁~49岁组,为BPPV 70例、PPPD 64例、VM 60例、MD和VN并列第4位,为24例;50岁~59岁组,为BPPV 92例、PPPD 80例、VM 67例、PCI 12例;60岁~69岁组,为BPPV 108例、PPPD 53例、VM 38例、PCI 27例;70岁~79岁组,为BPPV 80例、PCI 35例、PPPD 26例、VM 23例;≥80岁组,为PCI 43例、BPPV 34例、心血管病性头晕21例、VM 19例。因PCI、心血管病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等病因而就诊的例数,均存在随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其中,帕金森综合征、伴眩晕的突发性聋、药源性、SAH、MSA、AD、心血管病性头晕、副肿瘤综合征等在50岁之前较为少见,MD、伴眩晕的偏头痛在60岁以后较为少见。6.按性别分层进行病因分析:BPPV、PPPD、VM、PCI、心血管病性头晕及伴眩晕的偏头痛这6种病因的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34,P=0.019;χ2=17.073,P<0.001;χ2=4.857,P=0.029;χ2=42.463,P<0.001;χ2=18.727,P<0.001;χ2=3.916,P=0.043)。其中,由 BPPV、PPPD、VM 以及伴眩晕的偏头痛引起的头晕就诊比例以女性偏高,PCI、心血管病性头晕以男性居多。7.对排名前6位的常见病因(BPPV、PPPD、VM、PCI、VN、心血管病性头晕)按年龄分层逐一分析,发现不同病因的年龄分布各有其特点。BPPV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在<80岁的各组中,始终位居头晕的首位病因,其发病高峰年龄段处于60岁~69岁、50岁~59岁这两个年龄段。PPPD在20岁以上均有发病,在20岁~69岁的各组间,均处于头晕的第二位病因。VM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病,在30岁~69岁各年龄组中居头晕病因的第三位,70岁以上人群中排位第四。PPPD和VM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均处于50岁~59岁、40岁~49岁这两个年龄段。PCI和心血管病性头晕的发病分别见于30岁以上、40岁以上组中,且就诊的例数均存在随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在≥80岁组中分别位居头晕病因的第一、第三位。VN主要在20岁~69岁之间发病,在20岁~49岁3个年龄组中位居第四位病因,在50岁~69岁这2个年龄组中病因排位上升至第五位,其发病高峰年龄段处于40岁~49岁年龄段。8.患者就诊次数情况:首次就诊者385例(25.13%),就诊2~3次者92例(6.01%),就诊次数>3次者1055例(68.86%),初诊:复诊=1:2.98。9.既往诊断及自我诊断情况: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38例(22.06%)、颈椎病/颈性眩晕276例(18.02%)、血管狭窄/斑块183例(11.95%)、233 例(15.21%)不清楚、其他 502 例(32.77%)。结论:1.前庭系统周围性病症在头晕病因中最为常见,其中的BPPV位于整体头晕病因的首位。前庭系统中枢性病症位居第二,其中包括两大常见病因,即VM和PCI,在整体病因排位中居第三、第四位。PPPD属于非前庭系统性头晕病症,在整体病因中位居第二,其发病率高、诊出率低,亟待关注。2.相当数量的中枢神经系统疑难、少见病是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病种繁杂,需加强认识、总结甄别。3.头晕就诊的高峰年龄段为50岁~59岁,其次为40岁~49岁和60岁~69岁年龄段。60岁~69岁的男性和50岁~59岁的女性是头晕的主要发病群体。各年龄段的头晕病因构成比例各有特点。除≥80岁组外,其余各组中BPPV均位居头晕首位病因,而≥80岁组中PCI成为头晕首位病因。4.头晕症候整体以女性多见。6种头晕病因性别差异突出。BPPV、PPPD、VM以及伴眩晕的偏头痛引起的头晕症候以女性为主,PCI、心血管病性头晕以男性居多。5.头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反复就诊的重要症候。医患对“脑供血不足”、“颈性眩晕”存在认识误区的现象较为普遍。第二部分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目的:了解VM患者5-HT水平、评估其前庭功能状态,探讨5-HTR6基因多态性与VM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VM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2016年1月1 日~2018年1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符合纳排标准的92例确定的VM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院内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2.方法:进行(1)5-HT浓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Gilson公司)测定血浆5-HT浓度;(2)前庭功能检测:包括冷热试验(<0.025Hz)、摇头试验(1~2Hz)、前庭自旋转试验(2~6Hz);(3)选取基因多态性位点:利用美国NCBI网站平台(http://www.ncbi.nlm.nih.gov/)查找到5-HTR6基因的DNA全序列,通过Haploview软件进行成对标签法筛选,之后通过标签SNPs筛选软件Tagger选出了 5-HTR6基因内的rs770963777(C/T)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4)血液DNA的提取:按照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ioTeke公司)的操作说明进行提取;(5)测定DNA浓度:使用美谷公司的SpectraMax QuickDrop超微量核酸分析仪对DNA浓度进行测定;(6)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使用美国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的 TaqMa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genotyping assay kit 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得到分型结果;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VM组和对照组间5-HT水平的比较发现,VM组5-HT水平低于对照组,t=3.831,P=0.037,有统计学意义(P<0.05)。2.VM组和对照组前庭功能检测结果比较,显示两组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分别为36.96%、5.00%,χ2=30.231,P=0.000;摇头试验异常率分别为61.96%、2.00%,χ2=80.920,P=0.000;前庭自旋转试验异常率分别为25.00%、2.00%,χ2=22.381,P=0.000。VM组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3.遗传平衡检验:VM组和对照组的5-HTR6基因多态性位点的3种基因型的实际频率和理论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VM组χ2=0.29,P=0.86,对照组χ2=1.49,P=0.48,两组5-HTR6 rs770963777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具有可比性。4.VM组和对照组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三种不同的基因型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M组CC、CT和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3.04%、31.52%和 5.44%,对照组分别为 45.00%、48.00%和 7.00%,VM 组中 CC 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340,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VM组和对照组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M组C、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8.80%、21.20%,对照组分别为69.00%、31.00%,VM组中C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52,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水平的5-HT与VM发生相关,它可能成为VM临床诊断、监测药物反应以及观察疾病的预后和进展的有效指标。2.VM患者同时存在中枢和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联合针对不同频率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可提高VM的临床检出率。3.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多态性与VM的发生相关,CC基因型显着增加了VM的发病风险。

周恩,刘斌,谭志强,刘小白,卜美香,裴文琦,曹轩,肖旭平[5](2020)在《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闷胀感的特征及预后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单侧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闷胀感的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9年3月单侧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104例(104耳),其中男50例,女54例,年龄23~65岁,平均(46.2±16.1)岁,病程1~9 d。其中同时伴有耳闷胀感的56例患者作为伴耳闷组,不伴耳闷胀感的48例患者作为不伴耳闷组。根据我国2015年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方案进行治疗。统一制定并填写耳闷的视觉评分(VAS)主观分级量表,分析耳闷的临床特征、与突聋的关系及预后情况。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伴耳闷组和不伴耳闷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突聋侧别、听力下降程度、听性脑干反应(ABR)引出情况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t=1.566;性别,χ2=0.001;病程,t=0.057;侧别,χ2=0.033;听力下降程度,Z=-0.180;ABR,χ2=0.001;P值均>0.05)。患者耳闷的主观分级与其听力损失程度呈正相关(r=0.599,P<0.001)。伴耳闷组治疗1个月后听力恢复总有效率为62.5%(35/56),不伴耳闷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为58.3%(2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41,P=0.521)。治疗1个月后耳闷胀感改善总有效率为94.6%(53/56);耳闷胀感改善情况与听力恢复情况无关(r=0.040,P=0.769)。结论全频下降型突聋患者的耳闷胀感程度与听力损失程度相关,听力损失越重,耳闷胀感的主观分级越重;听力恢复情况与是否伴耳闷胀感无关;患者耳闷胀感的改善效果较好,与听力恢复情况无关。

赵小君[6](2020)在《“健脾滋肾法”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治疗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及言语识别率的临床疗效;探讨“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在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听力改善中的临床价值和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提供新的诊疗方案。方法:根据中、西医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案,将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四川省中医院、峨眉山市中医院和四川大学望江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随机分在三个受试组。其中试验组采用针药并用治疗,共68人82耳,对照组1采用针刺治疗共67人80耳,对照组2采用中药治疗共68人80耳。在病人治疗第0天、2周后、4周后、6周后四个时间点,完成CRF表填写、纯音听阈检测、言语识别率检测及伴随症状的评估。观察各组听力及言语识别率的疗效差异及可能影响其转归的相关因素。最后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252例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其中剔除脱落49例,最终收集完整病例总计203例,男性101例,女性102例。单耳发病164例,双耳发病39例,1825岁患者20例(22耳),2635岁患者25例(28耳),3645岁患者30例(33耳),4655岁患者32例(36耳),5665岁患者40例(52耳),6675岁患者56例(71耳),发病时间在1530天共24耳,发病时间在3160天共38耳,发病时间在6190天共84耳,发病时间≧91天共96耳。轻度聋42耳;中度聋53耳;重度聋77耳,极重度聋70耳;伴有耳鸣者共计162例,不伴有耳鸣者共计41例,伴有眩晕者共计59例,不伴有眩晕者共计144例,伴有耳闷胀感者共计132例,不伴有耳闷胀感者共计71例,伴有失眠者共计130例,不伴失眠者共计73例。卡方检验表明,各组的基线数据(性别、年龄、病程、患耳侧别、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率损失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可进行相互比较。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是否伴耳鸣、是否伴耳闷、是否伴眩晕、是否伴失眠情况与“低言语识别性耳聋”预后有关,性别、患耳侧别等其他因素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健脾滋肾”法能改善“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听力及言语识别率,其中针药合用组有效率比单用针刺组及单用中药组高。2.“健脾滋肾”法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听力及言语识别率的改善疗效稳定。3.“健脾滋肾”法能降低“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及交流能力评估量表评分,提高其交流能力及生活质量。4.预后相关因素探讨: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发病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是否伴耳鸣、是否伴耳内闷胀感、是否伴眩晕、是否伴失眠等情况与“低言语识别性耳聋”预后有关(P<0.05),即表明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的预后有影响。性别、患耳侧别等其他因素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可见在研究范围内,年龄越小、病程越短、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耳鸣、不伴耳闷、不伴眩晕、不伴失眠的患者预后较好。

李盼盼[7](2020)在《耳蜗电图、冷热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在梅尼埃病分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研究梅尼埃病患者的耳蜗电图、冷热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的参数来探讨及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评估梅尼埃病不同听力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耳科住院符合临床诊断的70例(70耳)单侧梅尼埃病患者,按照我国2017年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根据不同听阈进行临床分期,一期(平均听阈≤25 dBHL);二期(平均听阈26~40 dBHL);三期(平均听阈41~70 dBHL);四期(平均听阈>70 dBHL)。对70例患者进行纯音测听、耳蜗电图、冷热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的检查,记录检查的各参数值。并选择听力正常的25名(50耳)健康志愿者设置对照组。记录并比较梅尼埃病组患者与对照组SP振幅、AP振幅、SP/AP振幅比及面积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梅尼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SP振幅、AP振幅、SP/AP振幅比及面积比的平均值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耳蜗电图SP/AP振幅比和面积比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梅尼埃病患者中SP/AP振幅比与面积比的阳性率、梅尼埃病组不同听力受损分期耳蜗电图、冷热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的异常检出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梅尼埃病组按不同听力受损分期,一期15例;二期24例;三期21例;四期10例。梅尼埃病组SP振幅、AP振幅、SP/AP振幅比、SP/AP面积比的平均值分别为(0.807±0.306)μV、(1.552±0.441)μV、(0.430±0.099)、(2.157±0.364);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393±0.131)μV、(1.154±0.464)μV、(0.281±0.080)、(1.490±0.274),梅尼埃病组SP振幅、SP/AP振幅比及面积比均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AP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尼埃病组耳蜗电图SP/AP振幅比与面积比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5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蜗电图SP/AP振幅比的阳性率为50.00%,面积比的阳性率为66.67%,振幅比与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蜗电图、冷热试验、vHIT在梅尼埃病组的阳性率分别是:70.00%(42/60)、72.86%(51/70)、38.57%(27/70)。在梅尼埃病患者各分期中耳蜗电图的阳性率分别为一期46.67%、二期75.00%、三期80.95%,四期梅尼埃病患者耳蜗电图引出2例,8例未引出,因病例数较少,此处不予分析;冷热试验在梅尼埃病患者中四期的异常率分别为:40.00%、70.83%、80.95%、90.00%;视频头脉冲试验在梅尼埃病患者四期中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3.33%、37.50%、47.62%、60.00%,三种检查的阳性率随着梅尼埃病听力分期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SP/AP面积比作为耳蜗电图的评估参数对梅尼埃病的诊断更具有优势。2、耳蜗电图测试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试验参数的选择、参考值标准的选取、电极放置位置、刺激声的选择、梅尼埃病分期及分组差异等。3、三种检查的阳性率均随听力受损程度加重有增加的趋势,提示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受损程度跟耳蜗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4、三种检查原理不同,冷热试验与vHIT联合使用可以全面分析梅尼埃病患者水平半规管的低频及高频损伤情况;冷热试验结合耳蜗电图可更全面评估梅尼埃患者的半规管及耳蜗功能变化。

潘瑞春[8](2020)在《CACNA1A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背景和目的:眩晕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由于平衡三联系统功能障碍所引起。能引起眩晕的疾病有很多种,包括中枢性眩晕疾病及周围性眩晕疾病两大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短暂性眩晕发作的周围性眩晕疾病。BPPV发病率占眩晕症的20%~30%,临床表现包括与头位运动有关的短暂性阵发性眩晕,伴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不伴耳鸣、耳聋等症状。BPPV一般发病年龄为40~70岁。其发病机制直至1969年才提出耳石症假说,此后在手术中发现眩晕患者的半规管内淋巴液中有可移动的沙粒状物质,后命名耳石(耳沙),这一发病机制才逐渐被医疗同仁所接受。BPPV的病因较多,一般按病因的不同分为特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BPPV的患病率高,且可复发,在发作期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该病既往非专科大夫认识较少,就诊于急诊和内科门诊的患者常被误诊为颈性眩晕、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综合征等疾病,因而,不能得到对症的治疗。尽管目前人们对该病已经有所了解,BPPV的发病机制已有相关学说可解释,但BPPV的相关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特发性BPPV的患者,其诊断标准符合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2.研究方法:①研究对象:分特发性BPPV组和正常健康对照组两组。②一般资料:收集特发性BPPV病例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每位的姓名、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和吸烟和饮酒史。③检测生化指标:禁食后早晨空腹至少8小时抽取患者2mL外周静脉血,及时送包头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化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和空腹血糖。④该研究获得了包头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受试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⑤统计方法:数据统计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BPPV与其易感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特发性BPPV的患者共120例,其中男47例(39.2%),女73例(60.8%),男女比率为1:1.6,平均年龄(61.30±9.20)岁。其中后半规管BPPV 86例,占71.6%,水平半规管BPPV16例,占13.3%,上半规管BPPV 12例,占10.3%,混合半规管BPPV 6例,占5.3%。120例BPPV患者中合并糖尿病20例,占16.7%。BPPV患者中合并高血压26例,占21.67%。吸烟15例,占15%,饮酒5例占4.17%。正常对照组:随机选择我院同期体检中心的非BPPV的健康受试者共60例,男性24人(40%),女性36人(60%),平均年龄(61.32±9.54)岁。60例非BPPV的健康受试者中合并糖尿病4例,占6.7%。合并高血压7例,占11.67%。吸烟4例,占6.67%,饮酒3例占5%。2.BPPV组和对照组年龄比较:t=-0.056,P=0.945,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BPPV组和对照组性别比较:χ2=0.102,p=0.705,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3.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BPPV组和对照组高血压史比较:χ2=2.672,p=0.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和对照组糖尿病史比较:χ2=3.462,p=0.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和对照组吸烟比较:χ2=1.442,p=0.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和对照组饮酒比较:χ2=0.065,p=0.7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定量数据的比较:BPPV组和对照组收缩压比较:t=1.502,P=0.145,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BPPV组和对照组舒张压比较:t=0.369,P=0.702,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BPPV组和对照组总胆固醇比较:t=2.356,P=0.008,BPPV组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PV组和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t=-1.563,P=0.124,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BPPV组和对照组血尿酸比较:t=2.073,P=0.032,BPPV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PV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比较:t=-1.269,P=0.215,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总胆固醇、血尿酸水平与BPPV呈正相关(OR=2.298,95%可信区间 1.252~4.350,p=0.007;OR=1.123,95%可信区间 0.987~1.987,p=0.042)。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与BPPV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PPV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中老年患者。2.BPPV患者中以后半规管耳石最多见。3.本研究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BPPV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参与这项研究的患者数量有限,今后需要进行更大数量人群的队列临床研究来证实这些因素是否有相关性。4.本研究证实总胆固醇水平及血尿酸是BPPV的危险因素,但仍需纳入更多患者进行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证实。第二部分背景和目的:随着对BPPV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临床医师们发现BPPV具有遗传倾向。一些研究表明BPPV的发生和发病机制有遗传因素,因为许多BPPV患者都有BPPV的家族史。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1A亚基(CACNA1A)基因的突变与一些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及发作性前庭疾病(epis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相关,如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HM)、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发作性共济失调、癫痫等。CACNA1A基因位于19P13并编码Cav2.1蛋白,参与编码P/Q型电压依赖的钙通道的α1A亚单位,该通道位于神经元膜上,分布于大脑和神经肌肉接头,介导神经末梢和突触发射器的释放,同时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往的研究表明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1A亚基(CACNA1A)基因可能通过突变改变钙通道的功能,影响突触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与神经系统疾病症候的阵发性发作有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性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的技术,具有数量大、分布广及高度稳定性等特点,应用于复杂疾病的基因定位、关联分析、个体疾病易感性分析与药物基因组学等研究。是由于单个核苷酸改变而导致的核酸序列多态性。SNP是考察遗传变异的最小单位,一般认为,相邻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倾向于一起遗传给后代。位于染色体上某一区域的一组相关联的SNP等位位点称作单体型。SNP所表现的多态性只涉及到单个碱基的变异,可由单个碱基转换、颠换、插入或缺失引起,但通常所说的SNP是指转换或颠换。既然CACNA1A基因与神经系统的自发性疾病及发作性前庭疾病有关,BPPV也属于阵发性疾病,那二者是否有关联呢?关于CACNA1A基因多态性是否与BPPV发病有关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特发性BPPV患者,检测CACNA1A基因内的7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rs2074880(T/G)、rs4926244(T/C)、rs10416717(G/A)、rs7254351(G/T)、rs16030(A/G)、rs2248069(A/G)、rs4926293(C/T),探讨 CACNA1A 基因多态性与BPPV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同第一部分。2研究方法:①研究位点选取:利用美国NCBI网站平台(http://www.ncbi.nlm.nih.gov/)查找到了 CACNA1A 基因的 DNA 全序列,并将文件下载保存。随后通过Haploview软件,进行成对标签法筛选,最终 我 们 在 标 签 SNPs 筛 选 软件Tagger(http://www.broadinstitute.org/mpg/tagger/server.html)中,选取出了 CACNA1A 基因内的7个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rs2074880(T/G)、rs4926244(T/C)、rs10416717(G/A)、rs7254351(G/T)、rs16030(A/G)、rs2248069(A/G)、rs4926293(C/T)。②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禁食后早晨空腹至少8小时抽取患者3mL外周静脉血,EDTA抗凝,于-80℃冰箱冷冻保存,准备提取DNA。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中的具体步骤,采用中剂量全血(北京BioTeke公司)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DNA提取。③DNA的浓度的测定:使用来自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的Nano Drop-2000分光光度计对DNA浓度进行测定。④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利用美国Agena Bioscience公司的Mass ARRAY测序平台对研究的SNP位点进行分型,多态性位点皆通过方便快捷的Mass ARRAY Assay设计软件包(v4.0)进行相应引物设计,随后对各样本进行多重PCR过程、Mass ARRAY iPLEX单碱基延伸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质谱技术(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LDI-TOF),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分型结果。⑤统计方法:用卡方检验分析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R×C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基因型与定量资料的相关性。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BPPV组的120例患者中有2例有家族史(1.7%)。2.遗传平衡检验:对BPPV组和对照组的CACNA1A基因的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3种基因型的实际频率和理论频率进行卡方检验,CACNA1A基因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3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3.BPPV和对照组CACNA1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的比较:rs2074880(G/T)位点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BPPV组和对照组间存在差异(χ2=5.865,p=0.043),有统计学意义(p<0.05)。CACNA1A 基因的其他位点 rs4926244(T/C)(χ2=5.826,p=0.054)、rs10416717(G/A)(χ 2=5.209,p=0.074)、rs7254351(G/T)(χ 2=5.482,p=0.065)、rs16030(A/G)(χ2=1.76,p=0.414)、rs2248069(A/G)(χ2=1.55,p=0.46)、rs4926293(C/T)(χ2=0.22,p=0.89)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BPPV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BPPV组和对照组CACNA1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的两两比较:CACNA1A基因rs2074880(G/T)位点BPPV组TT、T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00%、58.33%和16.67%,对照组TT、T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3.33%、45.00%和21.67%,TT 型分布频率低于 TG 型(χ2=6.245,p=0.041,OR=0.579,95%可信区间=0.282~1.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型分布频率高于GG基因型(χ2=5.907,p=0.034,OR=0.279,95%可信区间=0.123~0.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GG基因型(χ2=1.544,p=0.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CNA1A基因的其他位点rs4926244(T/C)、rs10416717(G/A)、rs7254351(G/T)、rs16030(A/G)、rs2248069(A/G)、rs4926293(C/T)的三种基因型在BPPV和对照组间两两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5.BPPV组与对照组CACNA1A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比较发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BPPV组CACNA1A基因rs2074880位点基因型与定量资料的相关性分析:BPPV组CACNA1A基因rs2074880位点3种基因型与总胆固醇和血尿酸(χ2=3.142,p=0.006;χ2=2.189,p=0.043)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CACNA1A基因rs2074880位点3 种基因型与年龄(χ2=-0.256,p=0.276)、收缩压(χ2=1.436,p=0.134)、舒张压(χ2=0.376,p=0.69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χ2=1.453,p=0.136)、空腹血糖(χ2=1.272,p=0.235)相关性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3种基因型的总胆固醇和血尿酸水平进行配对分析,结果显示TT型的总胆固醇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GG基因型(p<0.05)。结论:1.BPPV的发生与CACNA1A基因rs2074880(T/G)的显性纯合突变有关,而 CACNA1A 基因 rs4926244(T/C)、rs10416717(G/A)、rs7254351(G/T)、rs16030(A/G)、rs2248069(A/G)、rs4926293(C/T)位点与 BPPV 的发生不相关。2.BPPV的危险因素中,总胆固醇和血尿酸水平升高与CACNA1A基因rs2074880的TT基因型突变有关。然而,由于参与这项研究的患者数量有限,今后需要进行大量的队列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

代佳[9](2020)在《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Dekleyn于1944年首次报道突发性耳聋,人们对其认识及重视程度也逐渐深入,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突发性耳聋在国际共识的发病率报道中为每年5-30人/10万[1],德国突发性耳聋在2004年指南报告中的发病率为20人/10万,在2011年新的指南报告中增加到每年160-400人/10万[2-3]。美国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影响到每10万人中的5到27人,每年大约有66,000例新增病例[4]。日本三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突发性耳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5],为 3.9 人/10 万(1972 年)、14.2 人/10 万(1987 年)、19.4 人/10 万(1993 年)、27.5人/10万(2001年)。韩国突发性耳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011-2015年期间平均年发病率为17.76例/10万人,且呈上升趋势[6]。由这些国外大样本数据结果可见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尚无突发性耳聋大样本流行病学具体数据,但临床上发现近几年突发性耳聋患者逐年增多,且具有年轻化趋势[7]。大量资料显示突发性耳聋好发于青中年[8-10],一般认为工作上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易于波动、生活多不规律、睡眠障碍等情况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主要诱因[11]。突发性耳聋常见的病因有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肿瘤压迫耳蜗神经、中毒性耳聋、先天性发育异常等,这些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而如果在临床的诊治过程中查出明确病因,则应根据诊断出的病因修改为相应的疾病,如听神经瘤、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等[11]。由于突发性耳聋患者不但有短期内听力的下降而且可伴随耳鸣、耳闷胀感、眩晕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常会引起患者的恐慌,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症状。目前因缺乏高质量的临床对照研究,突发性耳聋诱因及病因还不明确,尽管已经发布了许多荟萃分析和国家指南,但在具体的治疗方案上(治疗药物、给药途径及治疗时程)上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共识,管理尚未标准化。治疗效果相差较大且与多种预后影响因素相关,尚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分析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突发性耳聋这一高发人群即青中年患者的听力恢复及生活质量。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且经纳入及排除标准处理后临床资料完整的157例(162耳)青中年(19~59岁)突发性耳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入院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检验,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头颅磁共振等相关检查,所有入选患者均参照中国2015年突发性耳聋治疗指南,按不同听力类型曲线突发性耳聋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治疗前后纯音测听结果,分析青中年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57例(162耳)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左耳83例(52.87%),右耳69例(43.95%),双耳5例(3.18%);152例单耳发病患者中,平均年龄41.61岁,青年组(19-44岁)患者85例(55.92%),中年组(46-59岁)人数67 例(44.08%);男性 78 例(51.32%),女性 74 例(48.68%),性别比例为 1.05:1;伴有耳鸣者129例(84.87%),不伴耳鸣者23例(15.13%);伴有耳闷胀感61例(40.13%),不伴耳闷胀感91例(59.87%);重度和极重度聋97例(63.81%);平坦型和全聋型109例(71.71%);126例(82.90%)在发病1周内就诊;(2)49例(32.24%)伴眩晕症状,其中突发性耳聋继发BPPV类型的眩晕者16例(1 1例为后半规管,4例为水平半规管,1例为多半规管);不同半规管的BPPV患者进行相应的复位治疗,其中9例(56.25%)进行1次复位,眩晕症状明显改善,3例(18.75%)需要经2次复位,4例(25.00%)需要经过3次复位;(3)单因素分析中患耳侧别、年龄、性别及是否有耳鸣、耳闷胀感、基础疾病对预后无显着影响(P>0.05),而就诊时患病时长(χ2=6.255,P=0.044)、耳聋程度(χ2=9.260,P=0.026)、焦虑和抑郁心理情况(χ2=5.371,P=0.020)、眩晕情况(χ2=8.089,P=0.018)、听力曲线类型(χ2=12.206,P=0.007),显着性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就诊时患病时长、焦虑和抑郁心理情况、眩晕情况对预后影响的显着性P<0.05。结论(1)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极少数双耳发病,左耳发病多于右耳,多伴有耳鸣,可伴有耳闷和眩晕症状,伴眩晕者中部分为BPPV类型的眩晕(多为后半规管BPPV);耳石复位对突发性耳聋伴BPPV类型眩晕治疗有效;(2)是否伴发眩晕、就诊时患病时长、听力损失程度、焦虑和抑郁心理情况、听力曲线类型可能是影响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因素;就诊时患病时长、焦虑和抑郁心理情况、听力曲线类型是突发性耳聋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需及时、综合性全面治疗,从而提高耳聋疗效及后期的生活质量。

张文兰[10](2020)在《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鼻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患者来源于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用随机抽样法将6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刺双侧蝶腭神经节配合双迎香、双合谷、双口禾髎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每周针刺2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第2、4、6周(即第1、2、3个疗程结束)通过比较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塞、流黏涕、嗅觉减退、耳闷耳鸣、睡眠状况、情绪改善主要症状及鼻甲肥大体征来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第2、4、6周(即第1、2、3个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患者鼻塞、嗅觉减退、耳闷耳鸣、睡眠状况、情绪改善等主要症状及鼻甲肥大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随疗程延长逐步提高,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流黏涕症状总有效率两组随疗程延长逐步提高,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当(P>0.05)。2.总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患者鼻塞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63.33%(P<0.05),嗅觉减退症状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60.00%(P<0.05),耳闷耳鸣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53.33%(P<0.05),睡眠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56.67%(P<0.05),不良情绪症状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3.33%(P<0.05);试验组鼻甲肥大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53.33%(P<0.05)。但流黏涕症状总有效率76.7%与对照组为73.3%相当(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鼻塞、嗅觉减退、耳闷耳鸣、睡眠欠佳、不良情绪等主要症状及鼻甲肥大均有改善作用,其改善作用随疗程延长逐步提高,而且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改善作用更明显;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对慢性肥厚性鼻炎流黏涕症状均有改善作用,其改善作用随疗程延长逐步提高,但改善作用相当。

二、279例耳闷胀感的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79例耳闷胀感的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特发性耳鸣临床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分期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2 应用“贺氏针灸三通法”
3 急性耳鸣的针灸治疗
    3.1 急性耳鸣伴或不伴有听力下降的针灸治疗
    3.2 急性耳鸣伴有听觉过敏应注重保护患耳
4 慢性耳鸣的针灸治疗
5 其他可能相关因素
6 预防与调护
7 验案举例
8 结语

(2)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不同干预措施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筛选对象
        1.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资料
        1.2.2 头晕评价量表评估
        1.2.3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梅尼埃病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2.2 梅尼埃病患者的病程及眩晕发作频率
        2.3 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分期
        2.4 不同临床分期的单侧梅尼埃病患者的性别、患耳侧别和年龄的比较
        2.5 不同临床分期的单侧梅尼埃病患者DHI各项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3.1 梅尼埃病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3.2 梅尼埃病患者的病程及眩晕发作频率
        3.3 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分期及不同临床分期的单侧梅尼埃病患者的性别、患耳侧别和年龄的比较
        3.4 不同临床分期的单侧梅尼埃病患者DHI各项评分的比较
    4 结论
第二部分 倍他司汀和前庭康复治疗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筛选对象
        1.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头晕评价量表评估
        1.2.2 静态平衡仪检查
        1.2.3 前庭康复治疗
        1.2.4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头晕评价量表总分评分与跌倒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DHI各项评分的比较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稳定性指数的比较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跌倒指数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内淋巴囊减压术加半规管阻塞术后前庭康复治疗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筛选对象
        1.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前庭康复治疗
        1.2.3 头晕评价量表评估
        1.2.4 静态平衡仪检查
        1.2.5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
        2.2 前庭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DHI各项评分的变化
        2.3 前庭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稳定性指数的变化
        2.4 前庭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跌倒指数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综述 前庭康复治疗在梅尼埃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突发性耳聋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常规、血脂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一、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观察项目
    5 检验结果
    6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
讨论
    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 血常规指标与突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3 血脂指标与突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不足与展望
结论
二、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突发性耳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2 治疗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的临床调查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录 头晕症候的临床调査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6)“健脾滋肾法”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汇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
        1.1.2 病因、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1.1.3 西医治疗
    1.2 言语识别率在低言语识别耳聋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1.3 祖国医学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的认识
        1.3.1 病因病机
        1.3.2 “健脾滋肾法”治则的确立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干预措施
        2.2.1 中药组药物组成
        2.2.2 针刺方案
        2.2.3 器具
        2.3 听力学检查流程
        2.3.1 纯音听阈测定
        2.3.2 言语识别率检测
        2.4 不良事件及脱落原因记录
        2.5 相关评判标准
        2.5.1 听力疗效的评价标准
        2.5.2 言语识别率疗效评定标准:
        2.5.3 交流能力评估量表评分分级标准:
        2.5.4 交流恐惧自陈量表评分分级标准:
    3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基线资料比较
        4.2.1 不同组别性别构成分布
        4.2.2 不同组别年龄构成分布
        4.2.3 不同组别患耳侧别构成分布
        4.2.4 不同组别病程构成分析
        4.2.5 不同组别听力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4.2.6 不同组别言语识别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4.2.7 不同组别伴随症状分析
        4.3 治疗疗效分析
        4.3.1 听力疗效的比较
        4.3.2 言语识别率疗效比较:
        4.3.3 交流能力评估量表成绩分析比较:
        4.3.4 交流恐惧自陈量表成绩分析比较:
        4.4 听力预后因素分析
        4.4.1 性别、患耳侧别与听力疗效的关系
        4.4.2 年龄与听力疗效的关系
        4.4.3 病程与听力疗效的关系
        4.4.4 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4.4.5 伴随症状与听力疗效的关系
    5 讨论
        5.1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治疗“低言语识别性耳聋”优于单用中药、单用针刺的机理探讨
        5.2 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5.2.1 年龄与疗效
        5.2.2 病程与疗效
        5.2.3 听力损伤程度与疗效
        5.2.4 言语识别率下降程度与疗效
        5.2.5 伴随症状与疗效
        5.3 病案举隅
结果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针药合用治疗耳鸣耳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耳蜗电图、冷热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在梅尼埃病分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难治性梅尼埃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CACNA1A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1.研究背景和目的
    2.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研究背景和目的
    2.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9)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常用的前庭功能检查及其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认识和研究概述
        1.1.1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概念及分类
        1.1.2 病因病理
        1.1.3 临床症状
        1.1.4 治疗方法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认识和研究概述
        1.2.1 中医对鼻窒的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治疗方法
        1.2.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标准
        2.1.6 终止标准
        2.1.7 症状分级积分标准
        2.1.8 疗效判定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
        2.2.3 治疗方法
        2.2.4 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2.2.5 观察指标
        2.2.6 统计方法
    2.3 治疗结果
        2.3.1 两组治疗第2、4、6周症状与体征总有效率对比
        2.3.2 两组治疗总疗程结束后症状与体征总有效率对比
    2.4 讨论
        2.4.1 概述
        2.4.2 目前中西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难点
        2.4.3 针刺蝶腭神经节的应用
        2.4.4 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结果
        2.4.5 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机理探讨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问题与展望
    4.1 问题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肥厚性鼻炎常见症状积分调研测试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279例耳闷胀感的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特发性耳鸣临床思路探讨[J]. 李鑫,杜鑫,刘慧林. 现代中医临床, 2021(04)
  • [2]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不同干预措施对梅尼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作用研究[D]. 柳佳丽. 南昌大学, 2021(01)
  • [3]突发性耳聋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常规、血脂的相关性[D]. 王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D]. 武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5]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闷胀感的特征及预后研究[J]. 周恩,刘斌,谭志强,刘小白,卜美香,裴文琦,曹轩,肖旭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6)
  • [6]“健脾滋肾法”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赵小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耳蜗电图、冷热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在梅尼埃病分期中的应用[D]. 李盼盼. 郑州大学, 2020(02)
  • [8]CACNA1A基因多态性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性研究[D]. 潘瑞春.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D]. 代佳. 郑州大学, 2020(02)
  • [10]针刺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张文兰. 暨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279例耳闷胀感病原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