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流派艺术的传承

评剧流派艺术的传承

一、评剧流派艺术的传承(论文文献综述)

王臻青[1](2022)在《“韩花筱”开宗立派菊苑流芳》文中研究表明提要中国评剧六大旦角流派有三大流派形成于沈阳,这就是由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创立的“韩派”“花派”“筱派”三大评剧旦角流派。她们创排了大批代表作,包括《小女婿》《对花枪》《谢瑶环》等。近年来,沈阳评剧创作持续发挥“韩花筱”流派艺术特质,?

王春鹏[2](2021)在《东路哈哈腔的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路哈哈腔,又称“东调哈哈腔”,是哈哈腔三大支系中的原初母系。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跨区域流传于衔接冀鲁两省的冀东南-鲁西北地区,是融合清初“东柳”与“西梆”两大声腔特点的北方民间艺术,几百年来一直深受流传区域内民众的欢迎与喜爱。东路哈哈腔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与艺术资源,反映当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审美文化研究价值。但由于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与娱乐方式发生巨变,东路哈哈腔正显现出不容乐观的生存状况。政策引导、经济补助、行政干预等手段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起到缓解作用,但却很难做到能长久地维持其生命。在诸多措施不见明显成效的情况下,对东路哈哈腔开展一种基于学术层面的“抢救”,即进行审美文化内涵研究,应是当前很必要的一个现实选择。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跨区域生长的东路哈哈腔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入探讨,往往围绕某一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哈哈腔进行研究,或者将其作为哈哈腔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停留于纯艺术的概要论述,致使我们很难触及到它的真实面目,从而不能很好地为剧种保护与研究起到有力支撑。为此,本文将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在“文化区域”视域下对东路哈哈腔进行独立而系统的审美文化内涵研究,即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民族音乐学、文化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梳理东路哈哈腔的形成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其艺术特质、审美内涵、剧种本体、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向整体呈现这门艺术的发展全景。全文内容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现状与综述、研究思路与创新点。此部分着重阐述了东路哈哈腔现实生存状况,以及对其开展审美文化内涵研究的必要性;在综合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拟定从“文化区域”、文化生态以及审美文化学统摄下的多学科交叉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运用历史演绎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互补、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考证相统一的方法,在东路哈哈腔的形成与发展、艺术特质、审美内涵解析、审美规律探寻等方面取得新发现、提出新见解。第一章是东路哈哈腔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论文从地理文化生态、源流与生成、支系划分与东路哈哈腔的传播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与梳理了东路哈哈腔的形成与发展。在地理文化生态方面,当地地势平坦、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发达;悠久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使该地区形成多样与多元的文化艺术生态;当地在明末清初就已出现诸多初具戏曲形态的民间表演艺术,从而使这一区域形成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在剧种起源与生成方面,论文提出哈哈腔最早以俗曲形态从十七世纪中叶生发,艺人所说其存在“三百年历史”的提法并不是它成为剧种的起始时间;指出哈哈腔有多重艺术源头,而不是从某一单独源头生发;认为将剧种发源地表述为沧州运东地区更贴近;第一次完整地回溯了哈哈腔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在流派划分与东路哈哈腔的传播方面,论文认为东路哈哈腔是三路支系中的原初母系;东路哈哈腔在鲁西北的流传呈现阶梯式和多样化的传播特点。第二章是东路哈哈腔的艺术特质。论文从语言、唱腔、音乐、剧目和表演五个方面对东路哈哈腔的艺术特质进行了全面论述。在语言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语言通俗而诙谐,具体表现为独特的声调与音韵、规整且直白的唱词以及大量运用的俏皮俚语。在唱腔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唱腔质朴自然,其旋律具有浓郁的地域属性,行进时稳中求变;板式结构组织有序。相对于西路,东路哈哈腔保留了冀东南-鲁西北地区民歌的粗犷舒展、平稳流畅,带有更多来自生活的直爽性格。在音乐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音乐给人以灵动自由之感,其过门音乐以灵活多变的曲调为唱腔起到引导与桥梁的作用;伴奏曲牌和锣鼓经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文武场各有侧重,在吹拉敲打间烘托着唱腔,渲染着舞台氛围,它们在突出人物冲突与情感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剧目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剧目具有典型的平民品格,它的对子戏短小精悍,生活气息浓厚;草台戏主要演民间历史故事、传奇小说,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彰显出强烈的民间气质;台本戏具有超出以往的故事长度、人物数量、行当角色和排场规模,虽然达到至臻成熟的水平,但始终不失平民本色;建国后的新编戏在艺术精神和思想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现代戏则较为新颖地反映了新时代的生活特点。在表演特质方面,东路哈哈腔的表演笃实率真,它注重逼真细腻的生活化动作;偏好风逗乐的表演手段;运用多种舞姿身段和特殊技巧;擅长夸张性的舞台表演风格。第三章是东路哈哈腔的审美解析。在全面论述东路哈哈腔艺术特质的基础上,论文从艺术题旨、叙事模式、人物形象、人文价值理念四个角度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对其审美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在艺术题旨上,东路哈哈腔用幽默逗乐调节底层生活;歌唱坚贞不渝的男女爱情;高扬忠孝节义的是非观念,充满了日常生活化的特点。在叙事模式上,东路哈哈腔的叙事平中见奇,呈现为归于“团圆”的串珠叙事结构、“背道而驰”的情节冲突,“少”而不“弱”的悬念设置以及“悲”而不“伤”的审美基调。在人物形象上,东路哈哈腔贴近百姓生活塑造人物;将角色放置于“二元相对”模式下进行刻画;通过“以事见人”的讲述方式展现人物,从而使其戏中人物充满个性魅力。在人文价值理念上,东路哈哈腔以“广乐成教”为宗旨,秉承“俗而不庸”的审美取向;以“明志”观照人生;崇尚“中和”的价值理念;讲求有裨风化的劝惩之道。第四章是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及创生机制。论文以剖析研究的方式深入剧种内部,分析了东路哈哈腔的声腔、剧种本体和其创生机制。在声腔上,认为东路哈哈腔声腔本质上是一种从“东柳”向“西梆”的过渡与衍变,其成因在于:柳子腔曲牌板腔化为这种衍变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诗赞体上下句为它借鉴吸收梆子剧目搭建了可以跨越的桥梁;京杭运河是剧种产生并发生变化的外在客观条件。在剧种本体结构上,认为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呈现为一种逐级向外递增的圈层嫡存结构,每一层级都是在上一层级基础上的发展或衍变,而不是推翻或取代;在圈层结构层级数增加过程中,它们逐渐体现出统一的外在定势、题材取向、声腔风格等剧种本体特征,使剧种本体得以构建;这一结构清晰地揭示了东路哈哈腔等地方小剧种的成长模式和嫡存方式。在剧种创生机制上,认为东路哈哈腔具有顽强的自我创生机制,具体体现在:艺人的二次创造、“戏仿”策略和观演互动等。第五章是东路哈哈腔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论文从审美价值和文化属性两个方向探讨东路哈哈腔的文化份量。在审美价值方面,论文认为东路哈哈腔有自己的审美体系,不仅包括具体文化现象中蕴含的艺术特质、审美内涵,剧种审美规律,也包括当地社会赋予它的民间情感。它是当地社会共同“人类情感”的集中体现,是其艺术价值的持久性所在;东路哈哈腔还是当地民众源自内心、纯粹天性的自然表达,它使百姓朴素的生活呈现出人文的美丽和有益于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意义;东路哈哈腔在当代则是人们实现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在文化属性方面,论文认为东路哈哈腔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它审美的深层向度是指向人性;古典格调应是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主要品格。结语对全文进行系统总结与提升。在正文对东路哈哈腔论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地方小剧种的整体性、艺术魅力、审美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实现其当代价值等问题作进一步阐述与总结。

王凯冠华[3](2021)在《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文中指出自1896年,《定军山》这部电影的问世,标志着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电影”这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对于戏曲元素的借用总是或多或少出现在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之中,戏曲元素对电影叙述的本体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做出了有益的推动和创新。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对于戏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艺术本体、戏曲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以及对华语电影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但是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而存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与电影这样的“西方文明”相结合势必会产生新的艺术火花,这一点并未在学术界有太多的研究凸显。因此,本文在美学这一视域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在电影中出现的戏曲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宏观层面,本文立足于戏曲美学对电影美学的渗透,把握电影中展现戏曲美学元素的方式,对电影中戏曲元素呈现的基本特征、发展状况做出分析;中观层面,研究分析电影中对戏曲观念的接纳与吸收,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意性、虚拟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到电影演员、电影叙事、电影画面中的呈现与表达来分析,探讨戏曲如何呈现古典美学的模式和在电影中对戏曲的舞美、外景刻画、演员的台词、对白这类元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微观层面,将电影中借用戏曲元素的形式进行剖析,并运用气、韵、意、境、真、善、美等美学思想,针对不同年代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影视艺术作品单独对戏曲元素加以分析,形成时空、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的基本美学范式,总结提出“戏影互动”的观点以及戏曲装点电影故事片的叙事方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回归到美学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从美学的视域下研究戏曲对电影艺术的渗透及发展情况,通过内涵与外延发展变迁做出分析梳理;第二、三、四章为第二部分,即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戏曲与电影在表意形式、演员、剧本、艺术叙事、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五、六、七章是第三部分,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分析电影与戏曲二者互动之后的美学借用,主要涉及时间的压缩、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美学范式,并对戏曲与电影的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动态关系形成总结。

王馗[4](2021)在《看戏微录(一)》文中认为戏剧形态多姿多彩,戏剧评论理当不拘一格。严整规范的铺排自有不容质疑的逻辑重量,随笔和日记形式的记录也并不缺少举重若轻的力道。为此,本刊推出"日记·微录·随笔"栏目,意在倡导。本期开始连载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先生的"看戏微录",以飨读者。诚邀剧作家、评论家赐稿。

马建波[5](2020)在《新时期唐山评剧传承保护现状及发展走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艺术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戏曲第二大剧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程度的加深,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不断地发生变化,评剧艺术因为受到新时期文化价值观念和现代艺术样式的影响而渐渐不被人们所关注,在面对各类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和竞争压力下正面临着时代的严峻挑战。因此本文从评剧艺术的源流和特色出发,探讨唐山评剧艺术的地域性、民间性、历史性等特有的文化现象,挖掘出其隐藏的原样态的文化特征,以及在新时期人们的社会理念和生活方式下对唐山评剧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揭示其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确定评剧艺术在新时代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推动评剧艺术与时俱进再发展、再创新,如何制定有效措施来保护评剧等问题上提出合理性建议措施和发展期望。

朱雨虹[6](2020)在《奉天落子档案建档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奉天落子是沈阳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反映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是东北现存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奉天落子作为传统戏曲与当代人的审美距离加大,老一辈的传承人日渐老去,观众群体日渐萎缩,传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作为奉天落子的保护单位,沈阳市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早已采取抢救性措施,挖掘整理经典剧目,整理出版奉天落子的保护性书籍,建立奉天落子小剧场,为传承人录制唱段等,但这些努力远远赶不上传统戏曲衰落的速度。所以,有必要认真分析奉天落子档案的具体情况,探究如何更专业的建立奉天落子档案。奉天落子档案可以最大限度的记录、展现奉天落子的历史,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后非遗”时代,各方面如何更好的保护、传承、传播奉天落子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档案更是应发挥自身优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文通过对奉天落子档案建档现状的全面分析,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奉天落子档案的建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相关概念及范畴、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第二部分是奉天落子的概述。介绍奉天落子的历史脉络,提炼出奉天落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要素。第三部分是奉天落子档案建设的现状分析。对奉天落子档案建立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当前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以及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完善奉天落子档案的建议。包括明确建档的对象、遵循建档的原则、优化建档的方法、完善建档的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本文探究奉天落子档案建立工作,希望能给全省非遗档案建设工作形成示范作用,进一步展示东北文化,另一方面,丰富我国非遗档案建设的内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刘坫鑫[7](2020)在《评剧《小女婿》的诞生与流传》文中提出评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演变历史悠久,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等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风格,一路发展成为影响较大的地方戏剧种。评剧剧目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小女婿》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评剧剧目,是全国解放后“新评剧”的代表。《小女婿》作为和《杨三姐告状》、《刘巧儿》齐名的评剧经典剧目,在评剧界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是推动新评剧改革的重要作品之一,特别是在韩少云老师的演绎下获得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一等奖,至今都有非常高的传唱度,但对于《小女婿》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评剧《小女婿》的诞生与流传为研究课题,利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深入了解了《小女婿》当时的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人文背景。以此为基础,对《小女婿》的诞生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小女婿》在升华剧本的精神内涵,突破性的采用导演制度,以新歌剧的形式创编音乐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同于传统评剧的创新,加之韩少云自创的“韩派”唱腔,使新评剧得到了突破性进展。是一部既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又能产生经济价值,并且符合艺术发展路径,有利于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优秀作品。笔者认为当下社会需要更多像《小女婿》一样能够承载传统戏曲艺术精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时代精神,服务人民的优秀艺术作品。

洪运湦[8](2020)在《城市中的戏曲活动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田野调查》文中认为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的市民阶层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评剧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力较大的地方剧种,其形成与发展都与沈阳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由于流行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变化,当前,在包括沈阳在内的大部分城市中,戏曲艺术早已失去了曾经的主流地位。长期以来,有关戏曲剧团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农村和乡镇。本文以当前活跃在沈阳的民间评剧剧团作为研究对象,正文共分为四章。首章着眼于历史梳理,介绍了评剧在沈阳的传播发展和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中进一步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具体范围,描摹了当前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整体概况,并根据组建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各选取了其中的典型个案逐一展开分析。第三章以剧团的演出活动为核心,按照演出的组织、舞台的呈现和观众与市场三个板块,归纳总结了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运营模式,分析了其演出的艺术特点,并探究了观众和市场背后的深层联系。在第四章中主要论述了当前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一些新特点,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民间戏曲剧团对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城市的文化空间,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等手段,采用艺术民族志的研究范式对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意图展示传统戏曲在现代都市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并探究其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刘双[9](2020)在《评剧进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小学部特色社团的现状调查》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己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艺术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培养学生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评剧作为国家首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质,质朴醇厚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们的喜爱,成为了我国目前最具活力的剧种之一。中国评剧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单位及剧院,在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自2005年起,中国评剧院在全国开展了“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让评剧艺术走入校园,在评剧社团课程中培养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本人以“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小学部”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评剧院与十二中南站校区小学部联合开展的“民族艺术进校园”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现状调研。本文共分为绪论、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意义、方法以及文献综述。主体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为评剧进小学特色社团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评剧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并对项目实施的主体、客体进行了概述,对项目的研究价值进行了可行性及重要性分析。第二章主要对评剧特色社团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学生选拔、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情况、老师授课方式、汇报演出等方面进行调研,并且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老师和家长进行访谈。第三章是评剧特色社团进校园的影响及意义。主要对个案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整体分析,从中发现评剧特色社团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议。结语部分主要对“评剧进校园”社团课程的调查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思考性的建议,并且对论文的撰写和调查报告进行了自我的反思,为笔者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确立了目标。

王丽伟[10](2019)在《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中认为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发挥笔者专业知识结构特长与地域文献资源的优势,运用历史学与音乐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与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尝试,较系统、全面、深入地探究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利于东北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本论文内容如下: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社会环境。主要阐述近代东北社会环境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包括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民族构成与分布,分析东北区域社会环境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影响成因,以对近代东北区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及特征进行理论阐释,对主体内容加以客观把握。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考察。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东北古代与东北近代民族民间音乐。有关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即古代东北的肃慎、挹娄、勿吉音乐;渤海国的靺鞨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及“渤海乐”在后世的流传;金代女真音乐、金代民间音乐。自清代以来,随着东北民族的发展,与各民族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风俗互染,形成了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满族的萨满音乐文化、朝鲜族的音乐文化等等,将东北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呈现出来。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包括东北民族民间歌曲;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东北说唱音乐(曲艺音乐);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东北民族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东北民族民间器乐。阐释与分析各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在艺术形式、音乐本源艺术特色、多元文化特徵,以及艺术中的意蕴之美、审美情趣与追求;通过列举个案,再现其旋律音乐中的“吟、柔”之美;通过对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丰富的内涵情感及客观性分析与描述,展现东北区域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东北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不可割舍的情感与审美表达,以及思想与文化相互间的联系。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较深入探究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共性与特殊性,世界历史性,以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地方性,体现东北历史悠久,各民族间相互吸收融合文化的精华,形成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等民族民间音乐。共性或普遍性,即是指东北民族音乐艺术之“族性”与“个性”之诸多交叉圆圈之“叠合域”、审美意象之“共识区”、理想与进步的“大方向”。特殊性,是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多态性、多样性艺术,以及艺术的个性、艺术差异性。世界性,体现“跨界民族”俄罗斯、朝鲜等境外民间歌舞音乐文化的影响,形成中国俄罗斯族、朝鲜族音乐等艺术特色;日本以日本音乐为“介质”,将日本所接收的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东北民族音乐之美独具特色,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之中。五、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音乐与民间文化,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重点考察萨满神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学特色”,萨满乐器的依姆钦、西沙、嚓拉器、托力、单鼓、同肯等;蒙古族音乐与游牧文化,经历了森林文化、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并存三个时期的音乐文化。其分布形成为五个色彩区域。蒙古族民族音乐包括蒙族民歌、乐器与乐曲、民间歌舞、歌舞音乐等;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宫廷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宗教音乐文化。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以民歌为主,大体分为“柬达仁”、“吕日格仁”、“萨满调”三类。通过历史“事实叙述和问题分析”,体现出东北各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各民族民间音乐域内、域外之间交流关系,以及东北民族独特音乐风格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六、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遗存——即诸多少数民族各类民间歌舞音乐、民歌说唱、民间民谣、戏曲剧种、民族史诗、民间曲艺及民间乐器等等,笔者将多次深入民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和走访调研。本研究论文选择东北区域音乐文化中,比较典型个案中的两类:东北地方性民间戏曲剧种——吉林农安黄龙戏、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等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探究,希望在详实、客观的理论依据和史料文献基础上,能够再逐步将具有东北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之瑰宝,不断深入发掘、研究和整理,以此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地方性剧种、曲种等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之体系建设并加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东北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文化。

二、评剧流派艺术的传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剧流派艺术的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1)“韩花筱”开宗立派菊苑流芳(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韩少云代表作《小女婿》传唱70年 “韩派”艺术体现评剧声腔创新发展成果
“花派”经典唱段入选音乐学院教材 “花腔女高音”为现代戏曲创作提供宝贵经验
筱俊亭移植改编多个剧种作品 “筱派”艺术开创并完善评剧老旦行当
艺文志:
“韩花筱”三大流派拉开沈阳评剧新发展大幕

(2)东路哈哈腔的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 不容乐观的东路哈哈腔生存现状
        (二) 一种学术层面的“抢救”——开展审美文化内涵研究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一) 研究现状综述
        (二) 既有研究分析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东路哈哈腔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一节 孕育东路哈哈腔的地理文化生态
        一、地理与人文环境
        二、文化艺术生态
        三、当地演剧状况
    第二节 哈哈腔的源流与生成考述
        一、哈哈腔的源流考述
        二、哈哈腔的生成过程回溯
    第三节 流派辨析和东路哈哈腔的传播
        一、哈哈腔的流派辨析
        二、东路哈哈腔的流播路径
        三、东路哈哈腔的流播特点与分析
第二章 东路哈哈腔的艺术特质
    第一节 语言特质: 通俗诙谐
        一、方言声韵独特
        二、唱词规整而直白
        三、大量运用俏皮俚语
    第二节 唱腔特质: 质朴自然
        一、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旋律属性
        二、稳中求变的旋法
        三、组织有序的板式结构
        四、东路哈哈腔与西路哈哈腔的旋律比较
    第三节 音乐特质:灵动自由
        一、锦上添花的过门音乐
        二、色彩丰富的曲牌与锣鼓经
        三、吹拉敲打的文武场
    第四节 剧目特质:平民品格
        一、生活气息浓厚的对子戏
        二、彰显民间气质的草台戏
        三、走向至臻成熟的台本戏
        四、焕然一新的改编戏与现代戏
    第五节 表演特质:笃实率真
        一、注重逼真细腻的生活化动作
        二、偏好风趣逗乐的表演手段
        三、娴熟运用多种舞姿身段及特殊技巧
        四、擅长夸张性的舞台动作表演
第三章 东路哈哈腔的审美解析
    第一节 日常生活化的艺术题旨
        一、用幽默逗乐调节底层生活
        二、歌唱坚贞不渝的男女爱情
        三、高扬忠孝节义的是非观念
    第二节 平中见奇的叙事模式
        一、归于“团圆”的串珠叙事结构
        二、“背道而驰”的情节冲突
        三、“少”而不“弱”的悬念设置
        四、“悲”而不“伤”的情感基调
    第三节 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
        一、贴近百姓生活的人物
        二、“二元相对”模式下的角色特性
        三、“以事见人”的人物讲述方式
    第四节 “广乐成教”的人文价值理念
        一、“俗而不庸”的审美理念
        二、“戏以明志”的人生观照
        三、“中和”为美的价值导向
        四、有裨风化的劝惩之道
第四章 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及创生机制
    第一节 声腔: 从“东柳”到“西梆”的过渡与衍变
        一、从“东柳”到哈哈腔
        二、过渡基础: 唱腔中的板腔因子
        三、从哈哈腔到“西梆”
        四、成因分析
    第二节 剧种本体: 一种逐级向外递增的圈层嫡存结构
        一、什么是剧种本体
        二、东路哈哈腔作为剧种本体的建构基础
        三、东路哈哈腔的剧种本体结构
    第三节 创生机制: 二次创造、“戏仿”策略、观演互动
        一、东路哈哈腔艺人的二次创造
        二、“戏仿”策略
        三、观演互动
第五章 东路哈哈腔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属性
    第一节 东路哈哈腔的审美价值
        一、当地社会民间情感的集中体现
        二、地方民众自然表达的生命艺术
        三、当代人实现文化认同的精神符号
    第二节 东路哈哈腔的文化属性
        一、东路哈哈腔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
        二、东路哈哈腔审美的深层向度是指向人性
        三、东路哈哈腔的古朴格调与当代审美文化
结语
附件: 田野调查工作部分图片及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3)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文献综述
第2章 戏影互动的“外延”与“内涵”
    2.1 电影与戏曲的外延导向
    2.2 电影中戏曲元素的内涵变化
第3章 朴素的根基:表意形式的展现
    3.1 意向性
    3.2 假定性与虚拟性
    3.3 歌舞性
第4章 表现之美:神似的戏曲魅力
    4.1 技术与艺术的荧幕共鉴
    4.2 剧本、演员与电影叙事
        4.2.1 剧本
        4.2.2 演员
        4.2.3 电影叙事
第5章 独舞与共舞:戏曲舞台形象与电影画面
    5.1 戏曲结构
    5.2 电影叙事与戏曲环境
        5.2.1 电影叙事
        5.2.2 戏曲环境
    5.3 人物意象与演员表演
    5.4 演员情感与电影主题
第6章 珠联璧合:美学范式的交融
    6.1 时空压缩之美
    6.2 结构之美
    6.3 角色之美
    6.4 隐喻之美
    6.5 韵味之美
    6.6 音乐之美
第7章 淡妆与浓抹:双生互动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成果
致谢

(5)新时期唐山评剧传承保护现状及发展走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唐山评剧概述
    一、唐山评剧起源
    二、唐山评剧历史沿革
    三、唐山评剧流派及传承方式
        (一)评剧流派
        (二)评剧名家
        (三)传承方式
    注释
第三章 唐山评剧艺术特点
    一、唐山评剧唱腔特点
    二、唐山评剧板式特点
    三、唐山评剧唱词特点
    四、唐山评剧伴奏特点
    五、唐山评剧表演特点
    注释
第四章 唐山评剧人文特点
    一、地域文化性
    二、民间传承性
    三、历史沿袭性
    四、艺术融合性
    注释
第五章 新时期唐山评剧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唐山评剧的发展现状
        (一)评剧院团的现状
        (二)评剧班社的现状
        (三)评剧学校教育现状
        (四)评剧市场运营现状
    二、唐山评剧面临的问题
        (一)受众群体萎缩
        (二)剧目缺乏创新
        (三)师资力量薄弱
        (四)评剧生源匮乏
        (五)体制受制约
    三、应对措施
        (一)健全管理体制
        (二)加大媒体宣传
        (三)拓展观众群体
        (四)增强创新意识
        (五)强化学校教育
        (六)坚守评剧传统
        (七)坚持融合发展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奉天落子档案建档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及范畴
        0.1.1 奉天落子
        0.1.2 奉天落子档案
        0.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0.1.4 传承人档案
    0.2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1 研究背景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现状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0.4.1 研究方法
        0.4.2 创新点
        0.4.3 不足之处
1 奉天落子的概述
    1.1 历史脉络
        1.1.1 源流
        1.1.2 发祥
        1.1.3 兴盛
        1.1.4 衰微
    1.2 非遗构成要素
        1.2.1 独具东北特色的演唱艺术
        1.2.2 规范化的乐队
        1.2.3 为人民抒情的剧种
2 奉天落子档案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建档的现状
        2.1.1 建档主体
        2.1.2 建档方式
        2.1.3 建档内容
        2.1.4 档案编撰
        2.1.5 档案信息化建设
        2.1.6 档案宣传利用
    2.2 取得的成就
        2.2.1 挖掘抢救奉天落子剧目
        2.2.2 档案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2.2.3 多样化的档案宣传利用方式
    2.3 存在的问题
        2.3.1 主体责任模糊
        2.3.2 建档方式与内容单一
        2.3.3 规章条例有待完善
        2.3.4 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2.3.5 传承人档案有待完善
    2.4 产生的原因
        2.4.1 档案管理观念过于陈旧
        2.4.2 各责任主体缺少有效沟通
        2.4.3 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标准
        2.4.4 管理体系不健全
3 完善奉天落子档案的建议
    3.1 明确建档的对象
        3.1.1 奉天落子形成与发展过程
        3.1.2 奉天落子申报与保护工作
        3.1.3 奉天落子传承人
    3.2 遵循建档的原则
        3.2.1 及时性
        3.2.2 真实性
        3.2.3 完整性
    3.3 优化建档的方法
        3.3.1 明确各责任主体
        3.3.2 丰富建档方式和内容
        3.3.3 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
        3.3.4 完善规章条例
        3.3.5 重视传承人档案
    3.4 完善建档的保障措施
        3.4.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3.4.2 加快专业人才建设
        3.4.3 加强工作效果评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评剧《小女婿》的诞生与流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由来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访谈法
    五、研究特色
第二章 评剧《小女婿》的创作背景
    一、时代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
        (三)第一部婚姻法颁布
    二、社会背景
        (一)新中国社会转型
        (二)马克思主义“三观”
        (三)毛泽东文艺观
    三、文化背景
        (一)西方文化意识传入中国
        (二)传统戏剧进入转型期
        (三)戏曲改革
第三章 评剧《小女婿》的创作历程
    一、剧本创作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
        (二)追求真善美的创作理念
        (三)扎根人民的创作手法
    二、导演创新
        (一)导演创作体制的创新
        (二)导演手法的创新
        (三)表现形式的创新
    三、音乐创新
        (一)音乐创作体制的创新
        (二)戏曲器乐使用的创新
        (三)音乐设计创新
第四章 评剧《小女婿》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一)审美价值
        (二)教育价值
        (三)传播价值
    二、经济价值
        (一)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满足了新时代审美的需求
        (三)满足剧团运转成本的需求
    三、艺术价值
        (一)成为了奠定韩派艺术风格之作
        (二)成为了推动戏曲发扬的传承之作
        (三)成为了推动戏曲表现现实题材的探索之作
第五章 评剧《小女婿》的当下意义
    一、题材的意义
        (一)女性题材的现实意义
        (二)现实主义题材的当下意义
        (三)艺术作品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意义
    二、范本意义
        (一)代表戏曲艺术评价的标准
        (二)承载传统戏曲精华的样本
        (三)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示范
    三、文化意义
        (一)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三)发挥艺术作品服务社会的职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市中的戏曲活动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有关评剧艺术和评剧剧团的研究
        二、有关其他剧种戏曲剧团和城市戏曲活动的研究
        三、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其他研究
第一章 沈阳地区评剧剧团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落子七大班社”与大观茶园
    第二节 专业剧团公有化与民间活动体制化
    第三节 逆境与重生
第二章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关于民间评剧剧团的界定
    第二节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基本概况
    第三节 代表性个案分析
        一、沈阳大威评剧团
        二、沈阳市文化宫评剧团
        三、北市场演艺协会评剧一团
        四、沈阳市九畹奉天落子剧团
第三章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演出分析
    第一节 演出的组织
        一、确定剧目
        二、分配角色
        三、联系演出
    第二节 舞台的呈现
        一、“生书熟戏”的韵味美
        二、刻画传承的仪式美
        三、与时俱进的生活美
    第三节 观众与市场
第四章 城市民间戏曲活动的新思考
    第一节 网络时代下传统艺术的新机遇
    第二节 城市文化空间下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评剧进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小学部特色社团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论文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评剧进入小学特色社团的概述
    第一节 评剧历史概述
        一、评剧的历史背景
        二、评剧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评剧进校园的实施计划
        一、中国评剧院概况
        二、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小学部概况
        三、中国评剧院对“民族艺术进校园”项目的推广目的和计划
    第三节 评剧进校园的研究价值
        一、评剧进小学特色社团的可行性
        二、评剧进小学特色社团的重要性
第二章 评剧在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小学部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一、普通音乐课堂教学调研
        二、评剧特色课堂中评剧教师教学调研
        三、评剧进小学特色社团中评剧教师教学计划
    第二节 学校评剧社团学期教学调研
        一、分段学习情况
        二、学期汇报总结
    第三节 《小酸枣》唱段评剧教师教学个案实践研究
        一、评剧教师课堂教学教案
        二、评剧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分析
        三、评剧教师实践教学课堂反馈
        四、课堂教学思考
第三章 评剧进入小学特色社团的成果与启示
    第一节 学校评剧社团的教学评价
        一、校方对课程教学评价
        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三、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与分析
        四、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
    第二节 评剧进校园的成果与影响
        一、评剧进校园的教学成果
        二、评剧进课堂实施后的影响与效果
        三、评剧进校园实践课堂的意义
    第三节 评剧进校园的建议与启示
        一、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面学习意识有待提高
        二、评剧伴奏乐器的课堂学习
        三、编写适合的校本课程教材
        四、开设“评剧微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的收集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与东北的社会环境
    一、东北民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东北民族生存的经济环境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东北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回顾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间音乐
    二、东北近代边疆民族与民间音乐
第三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
    一、东北民族民间歌曲
    二、东北民族民间歌舞音乐
    三、说唱音乐(曲艺音乐)
    四、东北民族民间器乐
    五、东北民间戏剧音乐(戏曲音乐)
    六、宗教信仰与民族音乐
第四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民族性的艺术特征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地方性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共性与特殊性
    三、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国际性
    四、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韵味
第五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汉族、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二、满族音乐与萨满文化
    三、蒙古族音乐与草原游牧文化
    四、朝鲜族音乐与农耕文化
    五、鄂伦春族、赫哲族音乐与渔猎文化
第六章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文化传承
    二、东北地方性剧种黄龙戏
    三、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四、评剧流派艺术的传承(论文参考文献)

  • [1]“韩花筱”开宗立派菊苑流芳[N]. 王臻青. 辽宁日报, 2022
  • [2]东路哈哈腔的审美文化研究[D]. 王春鹏. 山东大学, 2021(10)
  • [3]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D]. 王凯冠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看戏微录(一)[J]. 王馗. 戏剧文学, 2021(01)
  • [5]新时期唐山评剧传承保护现状及发展走向研究[D]. 马建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奉天落子档案建档现状研究[D]. 朱雨虹. 辽宁大学, 2020(01)
  • [7]评剧《小女婿》的诞生与流传[D]. 刘坫鑫.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城市中的戏曲活动 ——沈阳民间评剧剧团的田野调查[D]. 洪运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9]评剧进北京十二中南站校区小学部特色社团的现状调查[D]. 刘双.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近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D]. 王丽伟. 吉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评剧流派艺术的传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