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1乳化油的研制

WS-1乳化油的研制

一、WS-1型乳化油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尚鹏[1](2020)在《掺水燃烧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石油资源的每况愈下和各国排放法规的日趋严格,对柴油机工作性能和排放要求不断提高。为有效改善柴油机的工作性能,优化燃烧过程,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并抑制碳烟颗粒的大量生成,本文以TBD234V6型柴油机为原型机,通过将常规增压系统改造为相继增压系统,研究掺水燃烧技术对相继增压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1)基于TBD234V6型柴油机,将原增压系统改造为相继增压系统,通过试验,确定相继增压柴油机的切换工况点为40%Pe0。在此基础上,进行掺水燃油系统的设计和乳化油的配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Span80、Tween80和Op-10这三种乳化剂按8:1:1或7:2:1复合使用,可制备大量掺水乳化油用于TBD234V6型柴油机进行试验研究。(2)通过试验,研究掺水率为3%、6%、9%、12%和15%对相继增压柴油机燃烧特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水率为0时,相继增压柴油机燃用纯柴油工作,10%Pe0≤Pe≤40%Pe0时,相比原机,最高燃烧压力升高,动力性增强,燃油消耗率降低,涡前排气温度、NOx和Soot排放量下降;45%Pe0≤Pe≤100%Pe0时,与原机相比,最高燃烧压力略微下降,燃油消耗率差别较小,涡前排气温度、NOx排放量和Soot有所下降。随着掺水率的逐渐增加,相继增压柴油机的最高燃烧压力下降,折合油耗率、NOx和Soot排放量得到显着改善。基于多目标灰色决策理论模型计算,通过主客观赋权的方法,选取10%Pe0、25%Pe0、50%Pe0、80%Pe0和100%Pe0为低、中、高负荷的代表工况点,经计算,得出:相继增压柴油机最佳掺水率为15%。(3)采用AVL-fire仿真软件,进一步研究掺水率为20%、25%和30%时与最佳掺水率15%的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对比,最终,经综合分析,确定本文相继增压柴油机的最佳掺水率为15%。此外,由仿真结果还可表明:同一负荷,随着掺水率的增加,最高燃烧压力,缸内温度和功率均呈下降趋势,掺水率为30%时,最高燃烧压力和缸内温度与掺水率为15%时相比,下降幅度最大,下降率约分别为7.8%和10.9%;在10%Pe0≤Pe≤40%Pe0时,折合油耗率逐步下降,而在45%Pe0<Pe≤100%Pe0时,掺水率的增加,致使折合油耗率升高;NO和Soot生成质量分数下降,NO及Soot浓度场均得到明显改善。

孔令坡[2](2018)在《煤矿液压支架用传动介质的生产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采用一款微乳型液压支架用乳化油配方,对癸二酸、妥尔油先分别与三乙醇胺发生皂化反应,皂化产物再与配方中其他组分发生调和反应的两步法生产工艺及癸二酸、妥尔油与三乙醇胺、一乙醇胺的皂化反应和皂化产物与配方中其他组分同时发生调和反应的一步法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证明2种工艺生产产品的性能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并且没有明显差异,皂化反应和调和反应同时进行的一步法生产工艺效率更高、能耗更低,在实际生产中更有优势。

侯建涛[3](2017)在《通用型液压支架浓缩液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支架浓缩液的使用性能受配液水质的影响极大。我国幅员辽阔,矿井配液水质复杂多变,造成浓缩液产品与水质不匹配,进而影响产品的使用及液压支架的稳定运行。因此,亟待加快浓缩液技术升级,研制一种对矿区配液水质通用的液压支架浓缩液产品。本文分析了中国典型矿区水质概况及水质特点,通过有机羧酸衍生物的构效分析,选用绿色润滑性好的植物油有机羧酸,在其分子中引入耐硬水的亲水性磺酸基,然后用醇胺中和,合成了抗特高硬水的润滑防锈多功能添加剂。并以此为基础,兼顾体系平衡,复配抗高矿化度阴离子的高效防锈剂,设计了通用型液压支架浓缩液产品。产品经第三方检测,全部性能满足标准要求。选取行业内代表性产品,对比了水质阴离子浓度对本文浓缩液防锈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文产品因具有优异的抗阴离子缓蚀性能。本文产品具有优异的耐硬水、缓蚀性能,现已应用于水质极差的神新能源乌东北矿等矿区,效果良好。

张米[4](2016)在《一种含醇微乳化柴油研制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逐年增加,能源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由于石化燃料消费增加,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的环境压力正逐年增加。微乳化柴油具有制作工艺简单、节约燃料、可降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固体颗粒物排放等优点,可缓解我国所面临的能源与环境压力。本文将不同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通过Turbiscan多重光散射技术筛选出乳化效果较好,稳定性较高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将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分别与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复配为HLB值为6的复合表面活性剂,以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化柴油。通过醇转移标准自由能计算发现ΔG*o→i与醇碳原子数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关系式分别为ΔG*o→i=-0.31902n-1.23603、ΔG*o→i=-3.2649n-1.23314; ΔG*o→i为负,说明微乳化柴油可自发生成。综合增溶水量、拟三元相图、ΔG*o→i计算等实验分析结果,考虑到成本因素,最终选择正丁醇作为微乳化柴油助表面活性剂。通过实验分别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含量、醇含量、水含量对山梨糖醇酐油酸酯、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制备的微乳化柴油和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制备的微乳化柴油的影响,确定了各自较佳的配比。对所制备微乳化柴油密度、运动粘度、闭口常温储存、腐蚀情况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实验发现微乳化柴油密度、运动粘度均略大于普通柴油。采用铜片腐蚀法检测微乳化柴油腐蚀性,通过实验发现微乳化柴油腐蚀性满足我国对轻柴油的规定。最终确定制备微乳化柴油较佳的条件为:山梨糖醇酐油酸酯、辛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正丁醇、水、柴油质量百分数分别为7.059%、1.941%、1.5%、15%、74.5%。

刘长舒[5](2014)在《聚甲氧基二甲醚制备技术及反应过程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以煤基甲醇为原料制备的新型柴油添加剂,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能够有效提高柴油燃烧效率,减少NOx和CO的排放。发展聚甲氧基二甲醚技术不仅有利于燃料的高效化、清洁化,更深化了煤基甲醇的利用,开辟了一条由煤炭向优质液体燃料转化的新途径。论文选取不同产地的多聚甲醛((HCHO)n)和不同种类的阳离子交换树脂与甲缩醛(DMM)反应制备聚甲氧基二甲醚,从中优选出最佳的反应体系。在该反应体系下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用量、进料比、反应温度等制备工艺对反应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另外,通过改变反应温度、甲醇添加量及进料比对反应过程进行基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以西班牙产多聚甲醛为原料,WS-1型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时反应效果最佳。其反应转化率及PODEn=27收率均达到较高水平,产物中的中长链产物含量较高,并且副产物总量较少,但产物的酸值略高。(2)反应转化率与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呈正相关;目标产物收率随催化剂和多聚甲醛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n(DMM):n((HCHO)n)=1:1.8,w(WS-1)=9%,T=105℃,P=1.0MPa,t=10h。反应结束后,多聚甲醛转化率达到81.19%,PODEn=27收率为45.12%。(4)通过变化温度对反应过程进行研究发现,甲醛含量随反应的进行呈直线减少,且温度越高,减小速率越快。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T≤100℃),反应刚开始1h内,多聚甲醛分解生成甲醛的速率快于甲醛和甲缩醛的反应速率。(5)向原料中加入甲醇后,甲醛随反应的进行不再呈现线性减小,且产物选择性在反应过程中开始出现小幅波动。甲醇添加量越多,波动持续时间越长。(6)当n(DMM):n((HCHO)n)=1:1、1.5:1、2:1时,甲醛的消耗速率呈现明显的先快后慢。当n(DMM):n((HCHO)n)=1:2时,甲醛含量首先出现一个峰值,随后开始线性减少,并且可以在反应过程中观察到不同链长产物间的相互转化。

武屹楠[6](2013)在《气田污水回注井回注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榆林和米脂回注污水组成性质复杂,污水中固体悬浮物和含油量偏高,污水中的成垢离子含量过高等因素,均可能造成污水回注过程中地层堵塞严重,导致回注井压力升高、注入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陕北气井回注水技术研究迫在眉睫、十分必要。本文运用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注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渗流理论与油气藏数值模拟、数值分析等理论与方法,总结国内外的已有成果,在大量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分析评价方法和手段,先分别对MZ-WS1井、MZ-WS2井、YL-WS1井、YL-WS2井回注水技术作了详细分析比较,接着研究了回注井地层伤害机理和回注井压力上升原因,最后建立和应用了回注井压力模型,并研究制定出回注井合理工作制度和政策。研究结果表明:(1)榆林和米脂回注污水中固体悬浮物、污水含油含量偏高、回注污水中的成垢离子含量过高、榆林回注污水低PH值和氯离子等均可能会对注水井造成堵塞;(2)根据临区岩心分析结果,不具有速敏性,具有无到弱的水敏性,因此在回注过程中要根据现场情况,回注流量可以在较大流量下回注;(3)本次研究的几口污水回注井都属于(特)低渗井,回注的污水悬浮颗粒含量高,粒径中值大,悬浮颗粒含量高会造成地层堵塞。从实验结果看污水颗粒大都堵塞低渗透岩心注水端面,几乎进不到岩心中间,污水的悬浮物对岩心的堵塞主要在注水端面,可以通过定期洗井和反吐洗井解除堵塞;(4)注水井工艺流程必须按各种标准和规范操作,使污水达标回注标准后再回注;(5)由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结果可以得知,单井污水回注速度越快压力上升越快,回注井的极限回注量越小;(6)从模拟的结果看,榆林回注井回注能力远高于米脂回注井;(7)从模拟的结果看米脂回注井合理回注量应该控制在100-150m3/d左右,而榆林回注井回注量应该控制在200m3/d以内。

赵玉玲,孔令坡,谢恩情,翟晶,赵昕楠[7](2013)在《微乳型液压支架用乳化油HFAE10-5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添加剂的合成、筛选及复配,开发了微乳型液压支架用乳化油HFAE10-5的配方体系,通过工业化生产与应用证明该产品符合MT 76—2011的要求,应用效果良好。

刘淑娟[8](2011)在《乳化生物柴油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世界性能源短缺,原油价格一再上涨,以及与燃油有关的各种环境问题异常突出,使得再生能源的研发、能源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已证实,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柴油中掺水能起到很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本研究通过阐述当前能源形势以及能源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生物柴油和乳化生物柴油的研究及应用情况,提出了研发乳化生物柴油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棕榈生物柴油研制成本昂贵,燃烧时节能减排效果不显着。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深入探究了棕榈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优制备条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表明,精制棕榈油与无水乙醇在NaOH催化作用下,制备生物柴油的适宜合成工艺条件为:最佳醇油摩尔比8:1、催化剂最佳用量为原料油的0.6%、最佳反应温度40℃、最佳反应时间1h、搅拌速度约1300r/min。该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柴油产率达到98.03%。对所制生物柴油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分析表明,产品的成分主要为乙酯,没有检出乙醇,理化性质基本符合《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GB/T20828-2007)的要求。在生物柴油制备的基础上,进行了乳化生物柴油稳定性实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评价了两相密度、复配乳化剂、HLB值、掺水量、乳化温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乳化生物柴油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乳化生物柴油合成的最佳条件为:两相密度近似值为0.900g/ml、乳化剂配方为:TX-100与Span80、HLB值为6.0、掺水量为10%、搅拌速率为2000r/min、乳化温度为40℃。并经实验验证,在该条件下所制备的乳化生物柴油稳定期大于121天,与同类研究相比,稳定性较好。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所制乳化生物柴油为油包水型(W/O)乳化液。乳化生物柴油在双缸直喷式柴油机台架上的应用研究表明:外特性实验:柴油机燃用纯乳化油B1100时,其平均最大输出功率、平均扭矩点、平均烟度、平均排气温均低于燃用柴油时的值(分别低于柴油:15.6%、15.6%、57.2%、24.6%);平均比油耗高于柴油44.7%燃用B110时,其平均最大输出功率、平均扭矩点、平均比油耗均高于燃用柴油时的值,分别高于柴油:12.1%、11.4%、9.6%。平均烟度和平均排气温均低于燃用柴油时的值,分别低于柴油:19.4%和2%;燃用B130时,因乳化油与柴油混合后在燃烧过程中出现水油分层现象而使整个工况不稳。因此课题自制的乳化生物柴油以小比例与柴油掺混燃用时,柴油机可取得优良的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负荷特性实验:转速为1600r/min时,B1100和B110分别比柴油的平均比油耗高48.9%和23.1%,燃用B1100、B110的平均烟度比燃用柴油时的分别降低了49.6%和1.8%;转速为2000r/min时,B1100和B110分别比柴油的平均比油耗高41.7%和18.5%,燃用B1100平均烟度比燃用柴油时的提高了12.4%;燃用B110平均烟度比燃用柴油时的降低了1.03%。相同转速,不同扭矩点下,0#柴油的排温高于各乳化生物柴油油品。通过对所研发产品的燃油消耗率核算和经济效益性分析得出:燃用纯乳化生物柴油时的当量比油耗低于燃用柴油的油耗量,按当前市场价格核算,纯乳化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4615.23元/t)小于棕榈生物柴油(6000元/t)和0#柴油(7730元/t)的市场售价,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和工业化应用前景。

李昕帆[9](2010)在《煤浮选捕收剂的超声乳化研究及其自动化设计》文中提出药剂添加是保证煤泥浮选效果的必要措施,然而现有浮选加药过程普遍存在药剂消耗量大、成本高、浮选效果差等缺陷,降低药剂消耗和保证浮选效果是实现选煤厂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漳村矿选煤厂浮选捕收剂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优选了超声乳化方式进行了药剂乳化及乳化效果研究。通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四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乳化剂的超声乳化试验,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乳化液粒径、破乳分层等综合分析下,确定了最适合漳村捕收剂的乳化剂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80);确定的合理乳化工艺为:超声频率20KHz,油水比2:3,乳化剂用量为2%;通过超声参数正交试验设计,获得的最佳超声乳化参数为:超声满强度工作,无占空比,超声3分钟效果最佳。通过浮选对比试验研究,即对漳村捕收剂和乳化捕收剂浮选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捕收剂乳化后浮选精煤产率明显提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药剂消耗却大幅降低。探索了乳化液代替捕收剂后的浮选条件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精煤产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起泡剂>浓度>乳化捕收剂>充气量,影响精煤灰分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起泡剂>乳化捕收剂>浓度>充气量,试验研究还表明,乳化捕收剂折合油量比常规捕收剂节省了50%;浮选速度试验结果表明:乳化捕收剂能够有效提高浮选速度,降低浮选时间。该研究结果为浮选时间较短的浮选设备保证浮选效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加药方式选择。乳化捕收剂无法在选煤厂广泛采用的原因包括:乳化液制备与浮选操作不同步,一般是先乳化后使用,乳化液存放过程中存在破乳问题;乳化过程依靠人工操作,乳化配比波动大;含有乳化剂的乳浊液粘度较大,管道输送经常发生堵塞现象。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实现捕收剂超声乳化的思路。以漳村选煤厂浮选过程为设计依据,计算并设计了超声乳化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捕收剂超声乳化自动控制系统,为此进行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的选型设计,设计了超声乳化控制的流程逻辑并编程实现。最后选用组态软件设计了可视化监控人机界面,形成了从底层传感器到上位机一整套完整的超声乳化控制系统,该系统即将安装于现场进行工业性试验。由于条件所限,论文对于药剂超声乳化机理的探索尚需加强,设计的超声乳化器也需要在浮选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

李博,王华,朱道飞,胡建杭,王冲,熊振昆[10](2010)在《重油掺水乳化稳定性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机械搅拌+乳化剂的乳化方法和高温静置的检测方法,对重油进行乳化研究。对比了三种复配乳化剂的乳化效果,确定了影响乳化重油稳定性因素的最佳参数。结果表明:TS-2型乳化剂比其他两种乳化剂乳化效果更好;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乳化油的稳定时间先增大后减小;掺水率越大,乳化油的稳定性越差;搅拌速率增大、乳化时间加长、乳化温度升高,有利于乳化油的稳定,但同时能耗也增加。本实验得出乳化重油的理想工艺条件为:TS-2型乳化剂,乳化剂含量约为0.2%,掺水率为10%~20%,搅拌速率为700~900r/min,乳化时间为30min左右,乳化温度为70~80℃。

二、WS-1型乳化油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S-1型乳化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掺水燃烧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掺水燃烧技术现状
        1.2.1 掺水燃烧反应机理
        1.2.2 掺水燃烧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继增压技术的研究发展
        1.3.1 相继增压技术
        1.3.2 相继增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柴油机相继增压系统与掺水试验装置设计
    2.1 试验装置
        2.1.1 TBD234V6 型柴油机简介
        2.1.2 试验主要测试设备
    2.2 相继增压系统设计
        2.2.1 相继增压进、排气管路系统改造设计
        2.2.2 气动蝶阀控制系统设计
        2.2.3 排烟管设计
        2.2.4 气动蝶阀对进气流量的影响
        2.2.5 相继增压系统柴油机切换点的确定
    2.3 掺水燃油系统设计
    2.4 掺水乳化油的配制
        2.4.1 掺水乳化油
        2.4.2 乳化剂的HLB值
        2.4.3 乳化剂的选取与乳化油的配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继增压柴油机缸内仿真模型的建立
    3.1 燃烧室三维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3.1.1 燃烧室三维模型的建立
        3.1.2 三维网格划分
    3.2 仿真计算初始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3.2.1 缸内初始条件的设置
        3.2.2 喷油初始条件的设置
        3.2.3 缸内边界条件的设置
    3.3 湍流模型
    3.4 喷雾模型
        3.4.1 破碎模型
        3.4.2 蒸发模型
        3.4.3 碰壁模型
    3.5 燃烧模型
    3.6 排放模型
        3.6.1 NO排放模型
        3.6.2 Soot排放模型
    3.7 仿真计算模型的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掺水燃烧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不同掺水率对相继增压柴油机动力性的影响
    4.3 不同掺水率对相继增压柴油机经济性的影响
    4.4 不同掺水率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排放性的影响
        4.4.1 不同掺水率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涡前排温的影响
        4.4.2 不同掺水率对相继增压柴油机NOx生成的影响
        4.4.3 不同掺水率对相继增压柴油机Soot生成的影响
    4.5 掺水燃烧性能评估及最优掺水率决策
        4.5.1 多目标灰色决策模型的建立
        4.5.2 决策目标决策权的赋值方法
        4.5.3 最佳掺水率的确定与评估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掺水燃烧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5.1 求解器的设置
    5.2 循环供油量的确定
    5.3 掺水率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5.3.1 不同掺水率对相继增压柴油机燃烧性能分析
        5.3.2 不同掺水率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排放性能分析
        5.3.3 掺水燃烧对相继增压柴油机缸内温度场的影响
        5.3.4 掺水燃烧对相继增压柴油机缸内O2 浓度场的影响
        5.3.5 掺水燃烧对相继增压柴油机缸内NO浓度场的影响
        5.3.6 掺水燃烧对相继增压柴油机缸内Soot浓度场的影响
    5.4 相继增压柴油机最佳掺水率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煤矿液压支架用传动介质的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实验与测试
    2.1 微乳型液压支架用乳化油配方
    2.2 两步法生产工艺
    2.3 一步法生产工艺
    2.4 检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两步法生产工艺的原理分析
    3.2 一步法生产工艺的原理分析
    3.3 2种工艺生产产品的性能指标
    3.4 2种工艺生产产品的性能特点
4 结语

(3)通用型液压支架浓缩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液压支架传动介质研究历史和现状
    1.3 通用型液压支架浓缩液的研究路线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矿水质的影响分析
    2.1 国内煤矿水质的抽样调查分析
        2.1.1 实验设备及实验试剂
        2.1.2 结果分析
    2.2 水质影响分析
        2.2.1 水质硬度的影响
        2.2.2 水质阴离子的影响
        2.2.3 水源变化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功能添加剂合成及筛选
    3.1 水性有机羧酸衍生物的制备及性能评测
        3.1.1 有机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3.1.2 有机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能评价
    3.2 克服高矿化度水质阴离子防锈剂的复配
    3.3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增溶
    3.4 消泡剂的筛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配方设计及性能研究
    4.1 产品配方设计
    4.2 性能检测
        4.2.1 常规性能的实验分析方法与检测仪器
        4.2.2 产品放大及检测
        4.2.3 工况模拟实验
        4.2.4 台架实验
    4.3 生物降解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品抗水质阴离子研究
    5.1 实验条件
        5.1.1 配液用人工硬水配制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5.2.1 单因素阴离子浓度对传动介质防锈性能的影响
        5.2.2 阴离子协同作用下对传动介质防锈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通用型液压支架浓缩液工业性应用实验
    6.1 水质化验及产品配型
    6.2 工作面及配套设备概况
        6.2.1 工作面条件
        6.2.2 工作面设备
        6.2.3 液压支架主要技术参数
    6.3 实验要求
    6.4 通用型浓缩液运行情况
        6.4.1 实验期间高含水液压液参数
        6.4.2 液压支架系统运行情况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录
附件

(4)一种含醇微乳化柴油研制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能源环境问题
        1.1.1 能源问题
        1.1.2 环境问题
    1.2 国内外乳化柴油研究现状
        1.2.1 国外乳化柴油研究现状
        1.2.2 国内乳化柴油研究现状
    1.3 乳化理论
        1.3.1 微乳液形成机理
        1.3.2 微乳液界面自由能
        1.3.3 微乳液结构
        1.3.4 微乳液稳定性
    1.4 乳化油燃烧和节能降污机理
        1.4.1 燃烧机理
        1.4.2 乳化油节能机理
        1.4.3 乳化油降污机理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2章 表面活性剂对柴油乳化影响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油酸复配表面活性剂
    2.4 山梨糖醇酐三油酸酯复配表面活性剂
    2.5 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复配表面活性剂
        2.5.1 Span-80与OP-10表面活性剂对乳化的影响
        2.5.2 Span-80与Tween-80表面活性剂对乳化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Span-80与OP-10表面活性剂微乳化柴油研究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醇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3.2.1 醇加入量对微乳化柴油增溶水量的影响
        3.2.2 微乳化柴油拟三元相图绘制
        3.2.3 醇转移标准自由能计算
    3.3 表面活性剂含量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3.4 醇含量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3.5 水含量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3.6 温度对微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
    3.7 油品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3.8 小结
第4章 Span-80与Tween-80表面活性剂微乳化柴油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醇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4.2.1 醇加入量对微乳化柴油增溶水量的影响
        4.2.2 微乳化柴油拟三元相图绘制
        4.2.3 醇转移标准自由能计算
    4.3 表面活性剂含量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4.4 醇含量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4.5 水含量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4.6 温度对微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
    4.7 油品对微乳化柴油的影响
    4.8 小结
第5章 微乳化柴油理化性质表征
    5.1 实验仪器及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密度
    5.3 密封储存稳定性
    5.4 运动粘度
    5.5 腐蚀性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聚甲氧基二甲醚制备技术及反应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柴油添加剂介绍
        1.2.1 乳化剂
        1.2.2 十六烷值改进剂
        1.2.3 降凝剂
        1.2.4 稳定剂
        1.2.5 燃烧促进剂
        1.2.6 消烟剂
    1.3 聚甲氧基二甲醚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现状
        1.3.1 物理性质
        1.3.2 化学性质
        1.3.3 PODE的热力学函数
    1.4 聚甲氧基二甲醚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1.5 聚甲氧基二甲醚反应产物分析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聚甲氧基二甲醚制备反应原料及催化剂的选择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实验步骤及分析方法
        2.4.1 高压反应釜气密性检测
        2.4.2 聚甲氧基二甲醚的制备
        2.4.3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
        2.4.4 分析方法
    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1 反应原料的优选
        2.5.2 催化剂的优选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甲氧基二甲醚制备工艺影响因素探究
    3.1 前言
    3.2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3 进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3.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5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3.6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甲氧基二甲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
    4.1 前言
    4.2 正交试验设计
        4.2.1 可行域的确定
        4.2.2 正交试验表设计
    4.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多聚甲醛转化率的分析
        4.3.2 目标产物收率的分析
        4.3.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甲氧基二甲醚制备反应过程研究
    5.1 实验原理及方法
    5.2 不同温度下反应过程考察
    5.3 不同甲醇加入量下反应过程考察
    5.4 不同进料比下反应过程考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文文献
致谢

(6)气田污水回注井回注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加强预处理
        1.2.2 提高二级处理
        1.2.3 配套后处理
        1.2.4 污水回注工艺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或技术路线)和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回注井分析
    2.1 MZ-WS1回注井分析
        2.1.1 MZ-WS1井的基本概况
        2.1.2 MZ-WS1井射开层段的概况
        2.1.3 MZ-WS1回注井动态分析
    2.2 MZ-WS2井回注分析
        2.2.1 MZ-WS2井的基本概况
        2.2.2 MZ-WS2井射开层段的概况
        2.2.3 MZ-WS2回注井动态分析
    2.3 YL-WS1井回注分析
        2.3.1 YL-WS1井的基本概况
        2.3.2 YL-WS1井射开层段概况
        2.3.3 YL-WS1回注井动态分析
    2.4 YL-WS2井回注分析
        2.4.1 YL-WS2井基本概况
        2.4.2 回注井动态分析
    2.5 回注井对比分析
第三章 回注井压力上升原因分析
    3.1 储层敏感性矿物
        3.1.1 粘土矿物
        3.1.2 非粘土敏感性矿物
    3.2 岩石的储渗空间
        3.2.1 水敏
        3.2.2 盐敏
    3.3 回注污水对吸水层的损害机理
        3.3.1 悬浮固体物
        3.3.2 污水腐蚀
        3.3.3 细菌
        3.3.4 污水结垢
    3.4 回注压力上升的地层伤害分析
        3.4.1 岩心敏感性分析
        3.4.2 污水岩心伤害程度评价
    3.5 回注压力升高水质原因分析
        3.5.1 回注污水水质分析
        3.5.2 污水悬浮颗粒粒径分析
    3.6 污水处理工艺改进建议
第四章 回注井压力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4.1 基本渗流模型推导
    4.2 回注模型的建立
    4.3 模型的应用
        4.3.1 MZ-WS1污水回注井
        4.3.2 MZ-WS2污水回注井
        4.3.3 YL-WS2污水回注井
第五章 回注井合理工作制度研究
    5.1 模型建立
        5.1.1 模拟器的选择
        5.1.2 模型的建立
        5.1.2.1 模拟模型
    5.2 历史拟合
        5.2.1 回注井生产工作制度
        5.2.2 确定参数的可调范围
        5.2.3 回注井开发动态历史拟合
    5.3 回注政策研究
        5.3.1 米脂回注2井生产工作制度研究
        5.3.2 榆林回注2井生产工作制度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7)微乳型液压支架用乳化油HFAE10-5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乳型液压支架用乳化油的研制
2 结果与讨论
    1) 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2) 乳化剂的选择[3]。
    3) 防锈剂的选择[4]。
3 应用情况

(8)乳化生物柴油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形势
        1.1.2 环境问题
    1.2 国内外乳化生物柴油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2.1 生物柴油概况
        1.2.2 乳化生物柴油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2.3 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
    1.3 乳化理论
        1.3.1 乳化液
        1.3.2 乳化液的稳定性理论
        1.3.3 乳化液的形成理论
        1.3.4 乳化液的制备方法
        1.3.5 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4 乳化剂理论
        1.4.1 乳化剂的定义
        1.4.2 乳化剂的作用
        1.4.3 乳化剂的选择
    1.5 乳化油研究机理
        1.5.1 乳化油燃烧机理
        1.5.2 乳化油节能降污机理
    1.6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1.6.1 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
        1.6.2 前期研究存在的问题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7.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7.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条件与方法
    2.1 生物柴油制备实验条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装置及步骤
    2.2 乳化生物柴油制备实验条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装置及步骤
    2.3 乳化生物柴油的台架验证实验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装置
    2.4 表征
第三章 生物柴油制备
    3.1 制备方法
    3.2 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及实验装置
    3.3 生物柴油制备实验结果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4 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3.4.1 生物柴油的成分检测
        3.4.2 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化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4.1 乳化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及实验装置
        4.1.1 乳化生物柴油制备及其稳定性实验研究内容
        4.1.2 乳化生物柴油稳定性判断方法
        4.1.3 数据处理方法
    4.2 乳化生物柴油制备实验结果分析
        4.2.1 两相密度对乳化生物柴油稳定性的影响
        4.2.2 不同复配乳化剂对乳化生物柴油稳定性的影响
        4.2.3 HLB值、掺水量对乳化生物柴油稳定性的影响
        4.2.4 搅拌速率对乳化生物柴油稳定性的影响
        4.2.5 乳化温度对乳化生物柴油稳定性的影响
    4.3 乳化油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化生物柴油的台架验证实验研究
    5.1 乳化生物柴油的关键特性值检测
        5.1.1 检测结果分析
        5.1.2 实验研究内容
    5.2 乳化生物柴油台架验证实验结果分析
        5.2.1 外特性实验
        5.2.2 负荷特性实验
    5.3 本章小结
        5.3.1 乳化生物柴油的关键特性值检测结论
        5.3.2 乳化生物柴油台架验证实验小结
第六章 经济效益性分析
    6.1 燃油消耗量核算
    6.2 自制乳化油经济效益核算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煤浮选捕收剂的超声乳化研究及其自动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炭浮选现状及课题背景
    1.2 选煤用乳化捕收剂研究和应用的国内外现状
    1.3 药剂乳化方式与超声乳化研究综述
    1.4 药剂乳化自动化实现研究综述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药剂乳化及乳化对煤泥浮选效果影响的机理分析
    2.1 乳化液的相关理论基础
        2.1.1 乳化液与乳化机理简析
        2.1.2 乳化剂的作用及HLB 测定
        2.1.3 乳化液制备方法分类
        2.1.4 影响乳化液稳定性的因素及乳化液破坏的过程
    2.2 超声乳化理论
        2.2.1 超声性质及产生
        2.2.2 超声空化作用与超声乳化
    2.3 药剂乳化提高煤泥浮选效果作用机理分析
        2.3.1 乳化剂促进了油滴在矿浆中的分散
        2.3.2 乳化液提高了区域性不可浮区的疏水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浮选捕收剂超声乳化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与准备
        3.1.1 实验目的
        3.1.2 试验药剂
        3.1.3 试验仪器
        3.1.4 试验步骤
    3.2 最佳乳化剂种类及配比参数试验研究
        3.2.1 乳化参数的选择依据
        3.2.2 乳化条件实验研究
        3.2.3 乳化条件试验结果分析
    3.3 药剂乳化所需超声参数的试验研究
        3.3.1 超声条件参数选择依据
        3.3.2 超声条件实验研究
        3.3.3 超声条件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化捕收剂的浮选试验研究
    4.1 浮选实验流程
        4.1.1 试验煤样和药剂
        4.1.2 试验装置
    4.2 不同类型捕收剂的浮选试验比较研究
    4.3 采用乳化捕收剂的浮选探索试验研究
        4.3.1 浮选药剂探索试验
        4.3.2 浓度探索试验
        4.3.3 充气量探索试验
    4.4 正交分析试验
        4.4.1 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
        4.4.2 系统完善指标
    4.5 不同类型捕收剂的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4.5.1 浮选动力学试验流程设计
        4.5.2 动力学试验结果分析
    4.6 采用乳化捕收剂浮选效果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泥浮选超声乳化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5.1 超声乳化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 超声乳化器的设计
        5.2.1 超声乳化器设计注意事项
        5.2.2 超声仪设计
    5.3 超声乳化控制系统的选型设计
        5.3.1 检测装置和执行机构的选型
        5.3.2 控制器选型
        5.3.3 工控机的选型设计
        5.3.4 超声乳化控制系统示意图
    5.4 乳化液配比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5.4.1 自动控制设计思想
        5.4.2 I/O 端口设定
        5.4.3 主控程序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声乳化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6.1 组态软件选择
    6.2 上位机组态软件的实现
        6.2.1 建立超声乳化组态
        6.2.2 组态与下位机通讯设置
        6.2.3 组态王中数据库的建立
        6.2.4 人机界面设计
    6.3 浮选乳化药剂自动控制系统人机界面简介
        6.3.1 上位机组态监控系统主画面
        6.3.2 比例调节界面
        6.3.3 流量和液位曲线
        6.3.4 数据查寻报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WS-1型乳化油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掺水燃烧对相继增压柴油机性能影响研究[D]. 王尚鹏. 集美大学, 2020(07)
  • [2]煤矿液压支架用传动介质的生产工艺研究[J]. 孔令坡. 煤炭技术, 2018(09)
  • [3]通用型液压支架浓缩液的研制[D]. 侯建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3)
  • [4]一种含醇微乳化柴油研制及其稳定性研究[D]. 张米.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5]聚甲氧基二甲醚制备技术及反应过程研究[D]. 刘长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6]气田污水回注井回注能力研究[D]. 武屹楠.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7)
  • [7]微乳型液压支架用乳化油HFAE10-5的研制及应用[J]. 赵玉玲,孔令坡,谢恩情,翟晶,赵昕楠. 煤炭科学技术, 2013(S2)
  • [8]乳化生物柴油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 刘淑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9]煤浮选捕收剂的超声乳化研究及其自动化设计[D]. 李昕帆.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10]重油掺水乳化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 李博,王华,朱道飞,胡建杭,王冲,熊振昆. 工业加热, 2010(02)

标签:;  ;  ;  ;  ;  

WS-1乳化油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