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权“割藩”利益集团洗牌

陆权“割藩”利益集团洗牌

一、土地权力“削藩”利益集团洗牌(论文文献综述)

毛皓强[1](2021)在《都铎时期英国法院的现代性转向研究》文中指出都铎时期的英格兰是其迈向国家近代化的转折点。与传统史学将角度集中于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层面不同,本文将以1485年至1603年国王和议会颁布的法令为主线,围绕着特权法院和专门法院的设立及其意义进行讨论。基于现代性要素的影响,英格兰社会治理模式——从司法向行政的过渡再回归到司法——的演变历程在国家宪制层面具有保守性和稳定性,是不同于欧陆国家治理模式的英伦特色,但并不能因此而对现代性要素本身在英格兰的积累和爆发提出质疑。在国王和议会的立法权主导下,社会治理层面的行政机制逐渐完备并最终转化为多元化和常态化的司法组织系统,其过程便是英格兰国家在治理方式上完成现代性转型的最好体现。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论证前提并列出了参考文献及文章结构。将现代性范畴从社会学理论框架中解放出来,以便对中古时期以及近代国家的社会治理进行分析时可以将其工具化。在表达了自古典时代以降的中央集权和政治自由主义对立的趋势后,试图将这种趋势本身与作为工具的现代性要素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欧洲国家近代以前的中央集权及其对抗。将相对的现代性概念引入对英格兰政制层面的分析,提出现代性要素自诺曼征服后对英格兰社会基层治理和国家宏观控制的积极作用,从而在都铎时期完成了国家宪制层面的转型。第一章主要回溯了自亨利二世至伊丽莎白一世以来对英格兰进行司法治理的过程,提出了中央集权和政治自由主义的博弈在现代性视角下具有相似性的可能。金雀花王朝确立普通法治理体系后,英格兰内部的政治格局主要面临着传统贵族、教会势力与欧陆封建君主国的三重掣肘。亨利七世采取的政治联姻和社会宣传手段扭转了传统贵族的敌视态度、亨利八世支持的英格兰宗教改革厘清了本土教会势力的权限、伊丽莎白一世对西班牙自卫反击的胜利打击了欧陆国家的经济封锁,随着两次《至尊法令》的颁布,都铎王朝的君主们在英格兰的历史上达到了中央集权的新高度。第二章以都铎时期法院系统改革的触发因素和历史条件为主线,分别对王位继承权的法理基础和改革者克伦威尔不为人知的一面进行了考查。试图论述欧陆发起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上对这些处于绝对主义王权之下的文官的影响。从个人经历和身份背景上看,马基雅维利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观和路德、加尔文对传统天主教的改造对沃尔西和克伦威尔开展英格兰本土的宗教和行政改革具有思想上的引领作用,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情怀又给莫尔反对激进改革的宗教策略和抵制“王大于法”的政治态度提供了思想土壤。克兰默对新教的坚守以及奥德利的中间路线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都铎时期思想上和政制上的变革。第三章的重点是对都铎时期英格兰多元的司法图景进行描述,着重论述了宗教改革前后特权法庭的演变趋势。面对现代性要素对传统社会的冲击,领主法院和教会法院的社会治理职能逐渐被取代,由星室法庭和权利请求法庭组成的特权法庭体系是对普通法司法体系的有益补充,从组成人员和诉讼程序上看它们应当属于特殊的衡平法院。第四章的论述重心在都铎时期建立和发展的具有行政属性的专门法庭。财政署法庭和森林法院是金雀花王朝重塑英格兰以后形成的财政类法庭,在都铎时期它们同增收法庭、监护和继承法庭一起形成了宗教改革后英格兰特有的财政管理系统。再加上古老的普通法法院体系、特区法院体系的延续和边区议事类法庭的设立,近代英格兰社会多元司法治理的政治格局已然形成。这种格局也面临着两种疑问,即多元司法造成的韦伯文本中实质理性法的出现能否解释为现代性对英格兰社会的积极影响,以及用国王领导下的枢密院、议会行使主权职能的政治状态是否是对传统英格兰“王之和平”和“司法治国”模式的否定。结语部分再次强调现代性作为研究国家政制和法律状态的辅助性作用,以此为基础对都铎时期英格兰社会治理模式进行考查的结论。中古时代发端于英格兰国王的行政和司法治理权历经现代性要素的不断积累后,在都铎君主中央集权的主观努力下演变为兼具多元化和稳定性的现代司法模式。

牛孟恩[2](2020)在《梁唐之际政权形态的构建 ——兼论“藩镇国家”的形成(875-936)》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着眼于后梁与后唐两个王朝,论述唐末以来政府统治能力的变化,并借此对“藩镇国家”这一概念提出己见。王黄之变骤起,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既有平衡被打破,由藩镇主导的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出身社会底层的“无赖者”朱温,依靠宣武军起家并坐大,最终以强藩节帅的身份灭唐建梁。虽然后梁始终严格控制以河南道为中心的王朝基盘,但削藩抑镇的成功经验无法被引进不承认统治集团正统地位的河北地区。如此一来,后梁集团不得不在内外施行迥然有异之双轨制度的同时,域外异己力量的牵扯亦削弱了其防止任一地区随意退出一元秩序的实力。本文倾向于跳出藩镇机构或幕僚身份延续不变的成说,转而以朝藩关系入手将后梁王朝定位为以姻亲关系勾连外围的“藩镇联合体”。相比之下,沙陀集团入主中原的过程要显得更加平稳,其前景也较为明朗。首先,为皇室赐姓且采取奉唐正朔策略带来了前代无可比拟的统治合法性,而这一地位亦由全面的武力征服所夯实。在此基础上,后唐王朝继续利用移镇节帅、充实禁军及剥离节帅与牙军关系等措施进行削藩并取得了相当成效。明宗之后,地方藩镇的话语权已被打压到相当低的程度,整个政权不再有内外之分且政令相对如一,如此可称其为“藩镇国家”。全文试图打破将五代笼统视为藩镇扩大版的桎梏,尝试寻找后梁与后唐之间的内在差异,最终修正学界将五代王朝视为一体的看法。

李良臣[3](2020)在《西汉游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汉是建立在暴秦废墟之上的大一统封建帝国。由于上秉战国尚武养士的任侠遗风,加之以法家为立国之本的秦代在风起云涌的秦末农民起义中迅速倒塌,其后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西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禁网疏阔,导致游侠大增。刘邦集团多出身乡闾、草莽,治国风格粗放,汉初对待游离于政权格局之外的游侠总体采取默认甚至赞赏的态度,汉高祖时仅对山东旧贵族大姓10余万人以及大贾、豪强迁居关中、长安皇陵地区,游侠一度成为影响西汉社会的一股强大的非官方武装力量。西汉初的游侠能量巨大,在皇权未渗透彻底的民间乡邑充当着非官方秩序的维护者,是非曲直的仲裁者。游侠一面行侠好义,周振穷急,一面又专擅杀伐,持吏长短,与地方豪杰和宗室诸侯国勾结为奸,沆瀣一气,屡犯法网,在西汉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复杂而对立的角色,游侠成为西汉统治者的心腹大患。汉高祖以降,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游侠群体在“黄老之术”的社会氛围中总体大盛,依照其出身阶级、行事风格、经济基础裂解为政治型游侠、豪族游侠、平民型游侠、剑客型游侠。西汉历代统治者无不对游侠充满了警惕与忌惮,在通过酷吏打击、移风易俗等各种手段的打压与融合后,时在汉武帝之朝终于将郭解、宁成式威胁皇权、武断乡曲、具备极大能量的游侠诛除殆尽,平民型式微逐渐衍变为豪族游侠、政治型游侠。随着儒学地位由显学上升为官方文化正统,通经取仕成为仕途正业,豪族、游侠逐渐士大夫,成为西汉统治序列的组成部分。西汉中后期游侠虽屡禁不止,其能量却再也不能够威胁皇权,出现类似“得之若得一敌国云。”(1)的游侠了。西汉是中国建立在暴秦废墟上的第二个封建大一统帝制政权,其上接以法治国的秦、盛行养士尚义的战国,下接儒风最盛的以豪族为立国基础的东汉,其政治格局不同于其他朝代,西汉一代的游侠也在经历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整合后也伴随着西汉封建秩序的不断优化与合理而从最初的大盛日趋走向衰落,汉武帝对诸侯分离势力的打压与震慑,对具备大能量的游侠零容忍的态度彻底断绝了游侠的生存土壤,在法理上也褫夺了其生存的合法性。笔者剖析封建经济基础为立国根本的帝制中国不可能凭借皇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长安,封建社会有其本身的痼疾弊病,提出皇帝乃是朝堂之上不游的游侠,皇帝即为擅作威福的政治型游侠,也是最大的豪强地主的观点。

宗城[4](2020)在《(专栏:左迁录)柳宗元最后的夜晚》文中认为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一月的一个夜晚,广西柳州的官舍里,刺史柳宗元重病而死,年仅47岁。敕召他回京的文书还在路上。那一年,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州,他在潮州孤绝的土地上得知了柳宗元的死讯,悲怆道:"呜呼!士穷乃见节义。"此时,长安刚刚传来朔方军大破吐蕃的消息,盐州之围解除,河朔三镇亦日归平静,在宪宗皇帝的治理下,大唐眼看就要走向中兴,重现昔日抚平四方的伟业,第二年(公元820年),宪宗李纯暴毙于大明宫中和殿,

王少鹏[5](2019)在《明代甘肃巡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廷在宣德时期,为总领内地三司政务,革除边疆武备积弊,创设了中央外派文臣制度,该制度经过正统景泰朝的演变发展,至天顺初期定型为巡抚制度。甘肃镇承担明朝西北边防的重要任务,然而仁宣时期显现的军备废弛,屯军经济危机导致的粮饷不济,战乱状态下举步维艰的文教事业,持续性发酵的民族矛盾,成为困扰甘肃镇边防稳固的积弊。明廷外派文臣镇守甘肃,及时改变了军权专制下的政治格局,平衡了陕西行都司的行政架构。明廷在西北的文官试点获得初步成效后,从天顺二年起,共正式任命八十三名甘肃巡抚经略甘肃政务。明廷通过划定甘肃巡抚任职的各项条件,为治理西北输出了具有较强执行力的官吏群体。甘肃巡抚到任后,通过整饬军务与革新民务,构建了甘肃镇内部保障体系,为稳定西北社会做出了贡献;通过贸易交流与闭关绝贡,稳定了甘肃镇西北部交往格局,为畅通绿洲丝绸之路提供了保障;通过武力制裁与和藏驱蒙,将甘肃镇西南危机解除。甘肃巡抚在解决内忧外患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用既定的制度去适应动态的甘肃现实,又要随时应付其他同僚,他们的职权难免异化盈缩,对西北政治生态产生复杂影响。

张冠凯[6](2018)在《中央权力与地域集团 ——玄宗朝藩镇格局的演进》文中指出唐太宗继位以来,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基本奠定了唐在边境的立体防御体系。然而,自唐高宗开始,唐朝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便开始出现滑坡。高宗之后,唐朝的政局就陷入了长期的混乱之中,东西两线的边防均开始崩溃。面对日渐败坏的边防,唐朝统治者也开始寻找解决之道。景云二年(711),唐睿宗以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以卫西境,从此开始了节度使镇边的历史。玄宗即位后,节度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天宝初年,九节度镇边的局面己经形成。随着边境战争的扩大,以河西、陇右为中心的西部地域集团和以范阳、卢龙为中心的东部地域集团开始出现,并展开了对朔方、河东两镇的争夺。最终,东部大军区的代表人物安禄山获得了河东镇,并得到了朔方镇的同罗军队,成为了实力冠绝天下的第一大强镇,从此有了发动叛乱的实力。安禄山为了获得玄宗的宠信,同太子、宰辅、西部边将的关系都极其恶劣,随着玄宗日益衰迈,安禄山越来越担心玄宗死后自己的处境,因而有了发动叛乱的动机。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节度使出现的背景。太宗时灭东突厥,基本稳定了东部边境,又通过在西部的一系列战争,基本建立起了天山以南的立体防御体系。高宗时期,东灭高句丽,西灭西突厥,表面上彰显了极强的军事实力,但高宗朝的边境控制力己经有所下降,主动放弃安西四镇便是军事实力下降下的无奈选择。武曌、中宗、睿宗时期,虽然偶有胜利,但边境已经不稳。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职业兵长期戍边是惟一的选择。第二章通过玄宗朝的边境形势来梳理了玄宗改革兵制、设立开元九节度的过程。在玄宗朝,吐蕃、突厥、突骑施及东北两蕃的威胁最大,玄宗为此采取了两个措施,即改革兵制和设立节度使,并且每个方向上基本都有着实力相当的两个镇,使其相互制约,以免地方势力的扩大。但在实际的战争中,各镇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地域集团的形成己经是必然。第三章主要从中央宰辅的变革分析了玄宗在开天时期政策的转变。从玄宗即位开始,宰相任用的原则就是不久任、有主辅,但张说以后,主相辅相就一直未曾明确,为了争夺主相,宰相间的关系长期不协。本来,这是玄宗为了防止权相出现而主动采取的政策,但宰辅的长期不和也使得玄宗不胜其烦,主动放弃了这一政策,之后李林甫、杨国忠久居相位,就是这种政策的结果。玄宗懒政,在中央的表现是对于宰相放权,在地方的表现是对节度使放权。第四章则从玄宗用人的角度来看天宝年间蕃将节度使的崛起。梳理开天年间各镇历任节度使,可以看出在开元年间,节度使的调任十分频繁,在一镇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四年,且只有安忠敬一位蕃将曾短暂担任过节度使;到了天宝年间,节度使长期任职的比例大大提高,21位节度使中有12位在一镇任职超过四年,而且在天宝年间担任过节度使的5位蕃将任期均超过了四年。从天宝六载开始,蕃将势力全面崛起。第五章主要结合边界战争和玄宗懒政,分析了东西两大地域集团的形成及其对朔方、河东的争夺。边界战争的频繁化与扩大化造成了节度使的兼统,玄宗的懒政又造成了节度使的久任。边界战争最多的东西两境,自然便形成了两大地域集团。随着边境形势的好转,原本位于前线的朔方、河东两镇也成为了内地藩镇,就成为了东西两大地域集团争夺的目标。最后的结果是东部地域集团得到了河东镇,朔方镇则从西部地域集团独立出来,这样,东部地域集团就压过了西部地域集团,成为了唐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唐玄宗对安禄山专宠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安禄山为难得的骁将,虽然史籍记载无多,但依然可以从残存的蛛丝马迹看出安禄山能够担任幽州节度使绝非幸致;二是安禄山与唐玄宗有着共同的音乐爱好。众所周知,玄宗不但对音乐有着的狂热的爱好,还有着极高的造诣,恰恰安禄山也有着相同的爱好;三是安禄山在中央并无势力,除了玄宗外几乎和所有势力交恶,尤其是和太子毫无瓜葛,这是玄宗希望见到的。但这也正是安禄山最终叛乱的原因。总之,玄宗后期的懒政,在中央造成了权相的出现,在地方则造成了东西两大地域集团的形成。东西两大地域集团几经争夺,终于确定了东部地域集团的优势地位。东部地域集团的代表人物安禄山为开元后期崛起的新贵,在朝中毫无势力,所依靠的只有玄宗一人,与太子、宰相、西部边将都存在着矛盾,因此有了叛乱的想法;东部地域集团的优势地位又使得他有了叛乱的实力,这些都使得安禄山的叛乱成为了必然。安禄山的叛乱,归根到底是玄宗朝中央权力与地域集团演进过程中权力失衡的结果。

陈阳[7](2018)在《昭义镇演变研究(756—960年)》文中指出昭义镇作为典型的中原型藩镇近些年来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是大都集中在晚唐至五代初这一阶段,关于昭义镇的一个整体的历史沿革的研究却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五代作为唐宋时期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本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对五代以来昭义镇的具体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了解某一时期特定历史产物的演变,必然需要立足于具体的时代背景,研究发生于具体地点上的人物及其所制造的事件。鉴于此,本文研究昭义镇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演变,也意欲通过其区域与节度使这两大方面来探讨,此外再结合论述中央权力与政策的变化、昭义镇军事战略地位的变化、节度使能力的大小与政治态度的变化、其他相关的外界因素以及各种因素是如何贯穿于其中的来进行具体的阐述。本文首先对昭义镇的设置与区域沿革进行了梳理分析,从区域变迁的角度对昭义镇在唐末五代的沿革进行直观的了解,之后章节逐步对昭义镇在唐、五代、宋初各时期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昭义镇在唐中后期经历了设置、强大、反叛、分解等几个阶段;唐末朝廷衰微,黄巢起义更是使其分崩离析,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藩镇迅速崛起,强藩更强,唐末五代初进入了强藩割据的时代,此时昭义镇处于汴晋两大势力的控制之下;进入五代,中央采取措施加强集权,藩镇实力减弱、控制区域逐步缩小;经历“宋初平李筠”这一事件后,昭义镇完全归于中央控制之下。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对昭义镇的整体演变历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认识到藩镇变化与政局变化紧密相关,并且五代各朝以及宋初实行的削藩政策也使藩镇这一历史产物走向消亡。

李健[8](2018)在《明清监察独立性比较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反腐工作的深入,国家将监察委的设立与监察法的制定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其背后有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独立的监察机构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都是处于国家支柱地位并发挥过重要作用。经过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非常完备,无论是制度的数量还是设计的科学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本文以明清监察制度的独立性为切入点,通过比较明清两代监察独立性,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了解其成因,并对其作评价,以从中找寻适用于当代的启示。明清监察独立性存在着两方面的相对独立:一是相对于官僚士绅的独立,二是相对于皇权的独立。明清前期,监察效果较好的主要原因便是监察权能依靠皇权的权威独立对百官进行监察。明清后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皇权的统治不再牢固,地方势力抬头,监察官作为百官一员,利益纠缠其中,言官进言已不光是单纯为了对君主的过失进行规劝,而是带有文官集团政治意图,这时监察权具备了相对于皇权的独立性。在明朝,皇权与文臣是权力斗争的主流,监察的相对独立性在不同的时期也是相对于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清朝因满族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特性,满族勋贵天然与皇权一体,清监察权的相对独立本质上来说是相对与汉人独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本身就带有依附性,这里的依附性指的是监察官员的权力来源的依附性,监察制度的这种依附性决定了其相对独立性,其可以是相对皇权独立,也可以是相对于文官集团的独立。封建时期,皇权的集中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监察机构要进行独立监察,其最终所依托的还是皇权的支持,失去了皇权的支持,监察机构便失去对文官集团独立监察的能力。明清初期的监察权虽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其是在君权控制下的,君主作为个人在行使其权力的时候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明清的监察独立本质上还是人治下的监察独立。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制度遗产,明清独立的监察权设置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侯卫星[9](2016)在《注释》文中研究指明[1]帕米雪峰:指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不周山、葱岭,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平均海拔40007700米。主要居民为塔吉克族。[2]龙江黑岛:即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熊瞎子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

王志立[10](2014)在《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官僚权力的制约,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永恒话题。对于中国古代传统官僚政治权力,历代王朝都不曾放松过管束和制约。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恃武立国”之后,前朝外戚篡权、宦官干政问题使他心有余悸,权力失控、武人擅权问题更让他坐寝难安。因此,赵氏在废周立宋之后,汲纳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政权混乱的历史教训,秉持“重文抑武”的执政理念,紧握政治权柄,慎行其事,在以伦理纲常、祖制家训约束皇权的同时,设“两府三司”以分宰相之权,采用“化整为零”的权力制约方式,以避免官僚权力的过度集中,从而形成威胁皇权之政治势力。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官僚权力监督制度,厉行权力制约,加强对官僚权力的制度性防范,以避免官僚权力的滥用。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堪称完善。一方面,权力配置比较完善,基本形成了“上下相维、轻重相制”的政治权力格局;另一方面,官僚权力运行方式十分严密,各个运行环节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确保了赵氏江山承续三百年之久。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就会导致权力滥用,权力离开监督亦会滋生腐败。以此考量,北宋围绕赵氏皇权这个中心,形成了以“两府三司”为核心的权力中枢和层层递推的地方权力架构。官僚权力触须伸到了政权所控区域的各个角落,从而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彼此制衡的权力网络系统。北宋官僚权力的监督制约,是通过权力的具体运行而得以体现的。论文共分六章探讨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这一主题。第一章以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为起点,渐次拓开论述。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形成,是诸多复杂因素媾和、互推共助的产物,是历史演进、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北宋官僚权力的制约机制源于:唐末五代政治乱象之教训的汲纳,执政实践中政治发展的现实考量,以及革除前朝官制弊端的客观需要。论文的第二章为北宋官僚制约机制的历史变迁。全面梳理了北宋以前官僚制度的发展变化、形成特点和运行方式。与前朝相比,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在机构设置上,中枢权力机构作了重大调整,形成了皇帝、宰执、台谏的“中枢权力大三角”;地方权力架构则罢除支郡,实行路府州县的行政建制;在监督机构中,中央设置职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的台谏机构,地方配置监司、通判等,专司监督之责。同时,完善和制定了多项政治制度,以制约官僚权力,如规范官吏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实行官、职差遣分授制度;调适官员升陟、降黜制度;完善官员考课、监察制度等。在北宋官僚权力运行方面,更加重视官吏任免,推行考课之举,创制磨勘之法,更加突出“任、免、考”关键环节。论文的第三、四、五章是论述的重点,分别从北宋中央官僚权力层面、中央与地方官僚权力层面以及地方官僚权力层面三方面,论证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构成。在中央官僚权力的制约上,通过儒家伦理教化、史官留青约束、宰辅之谏限制等制约皇权;内朝则加强了对宦官、宗室及外戚的权力防范,以免内朝权力极度膨胀而危及皇权;外朝则通过分割宰相权限、防止宰相擅权,削弱重将权力、谨防武人谋反,完善监察制度、防朝官乱权,推行科举制度、收回取士之权等方面来约束朝官权力。在中央对地方官僚权力的制约上,通过分割地方官僚的行政权,收回地方官僚的财政权,加强对地方官僚权力的监察、通过伦理道德的约束等方面进行限制,防止地方官僚乱权现象的发生。就地方官僚权力制约而言,论文则通过地方官与吏胥的关系进行论述,北宋时期的地方官与吏胥,更多地是通过在合作中互相制衡来实现权力制约的。此外,地方属民聚众抗争,对地方官僚权力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论文的第六章是对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评价与启示。不可否认,北宋官僚权力的制约机制是有两面性的:一是借鉴古法而创设新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二是官僚机构设置叠床架屋,导致事权受阻,效率低下,其时代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其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在于:一方面,官僚权力的制约是政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权力制约以权力界限为前提要素,以制度制约为根本途径,以伦理制约为文化诉求,限制与激励却是权力制约中的平衡器。结语部分从“事为防,曲为之制”治国体系的形成、“变家为国”的祖宗之法的确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集团的建立三方面对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二、土地权力“削藩”利益集团洗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权力“削藩”利益集团洗牌(论文提纲范文)

(1)都铎时期英国法院的现代性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都铎时期英国法院现代性转向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欧洲诸国中央集权的多种形式
        一、战争与贸易
        二、“司法—立法”模式的英格兰观察
        三、欧陆视角下的“立法—行政”模式
    第二节 现代性在英格兰的萌芽和发展
        一、约翰王与亨利八世的相似性
        二、王室司法权的扩张之路
        三、基层治理的展开与民族国家的确立
        四、都铎君主与帝国雏形
第二章 都铎法院现代性转向的内部条件
    第一节 王道旁落、百年战争——都铎集权的客观要素
        一、继承权的法理依据缺位
        二、“百年战争”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克伦威尔的人文主义情怀
        一、家庭因素对克伦威尔的影响
        二、成为职业官僚的克伦威尔
第三章 都铎时期英国特权法庭的现代性转向
    第一节 星室法庭的常态化及其政治后果
        一、起源
        二、职权范围
        三、诉讼程序
        四、评价
    第二节 权利请求法庭的兴衰及其与普通法法院的博弈
        一、起源
        二、组成人员
        三、职能范围
        四、评价及历史定位
    第三节 现代性视域下特权法庭的历史定位
第四章 都铎时期英国专门法庭现代性转向
    第一节 财政类法院体系的设立
        一、财政署及财政署法庭
        二、森林法院体系
    第二节 都铎王朝的财政类法庭
        一、宗教改革的“副产品”
        二、对世俗的重新规制
        三、对新设财政类法庭的历史评价
    第三节 传统法院、特区法院的延续以及议事类法院的设立
        一、渐趋衰落的古老法院体系
        二、普通法法院体系的调整
        三、特区法庭体系的变革
        四、尴尬的议事类法院体系
代结语:司法治理的精细化
    一、古典时代的帝国化道路及对抗
    二、中古时期及近代的自由主义传统
    三、中央集权与现代性的微妙联系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梁唐之际政权形态的构建 ——兼论“藩镇国家”的形成(875-93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有关唐末局势的研究
        (二) 有关朱温集团及后梁王朝的研究
        (三) 有关沙陀集团及后唐王朝的研究
第一章 危机下的契机:主导性藩镇体制的初步完成
    第一节 黄巢之变与政治规则的破坏
    第二节 全忠入汴后宣武内部的力量融合
    第三节 全忠势力的扩张及其对朝态度的转变
    第四节 全忠灭唐之过程及其后果
    余论: 从长安到四方——多强权中心背景下的士族沉沦
第二章 从强藩到藩镇联合体:后梁政体形态的建立与衍变
    第一节 礼备与武功:关于后梁争取“正统性”之再讨论
    第二节 内缘统御与外缘防备:威权政治初置和姻亲纽带的设定
    第三节 制衡下的分权:地方藩镇格局的形成与中央禁军体系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起聚变:后唐治下国家形态的转变
    第一节 奉唐正朔:后唐王朝的正统性问题考察
    第二节 纷乱中的稳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纠合
    第三节 域外与局内:中央禁军的“集权化”部署与异族政权压力下的藩镇格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西汉游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 游侠的代表性综合研究
        二 游侠的起源分类代表性论文
        三 西汉游侠断代研究代表性论文
        四 游侠文化和精神内涵为视角的代表性论文
    三 研究思路、方法、难点与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难点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汉游侠的由来
    第一节 历史上对游侠的界定
        一 士的失职
        二 侠的诞生
        三 游侠来源之辩
        四 西汉四类游侠
    第二节 战国游侠与西汉前期游侠
        一 来源异同
    第三节 西汉初游侠兴盛的原因
        一 养士遗风
        二 行黄老之术
        三 汉初政体不稳
        四 高祖默许侠行
        五 国策不完善(盲目大赦、法制不全、盛世下民生的凋敝)
    第四节 游侠的精神内涵
        一 好游结党,轻礼立强
        二 尚信修名,崇义昭昭
        三 重恩尚节,砥砺修为
        四 乐善好施,周振穷急
        五 替天行道,仗剑抗暴
第二章 西汉社会对游侠的应对
    第一节 西汉中央政府对游侠的应对
        一 强行迁豪
        二 酷吏镇压
        三 加强立法
        四 循吏安抚
        五 儒风易俗
        六 “少年”充军
        七 设置刺史
    第二节 西汉刘姓诸侯势力与游侠
        一 西汉诸侯与游侠的勾结
        二 朝廷对诸侯势力的翦除
    第三节 西汉民间对游侠的态度剖析
第三章 西汉游侠的影响与转型
    第一节 西汉游侠与复仇风气
    第二节 西汉游侠的蜕变(士大夫化、豪族化)
        一 士大夫化
        二 豪族化
    第三节 西汉游侠时代谢幕的实质
        一 士到士大夫
        二 郡县取代分封
结语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痼疾
    第二节 国人的人格多样性。
参考文献
    一 古籍
    二 今人着作
    三 学术论文
    四 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5)明代甘肃巡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
    五、重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甘肃巡抚之滥觞与定型
    第一节 明代巡抚的初设与定设
        一、明代巡抚初设之争论
        二、明代巡抚定设之类型
    第二节 洪武至宣德:甘肃防区初构与文臣镇守
        一、军权主导下的初构格局
        二、总兵镇守时对甘镇领导权的专断
        三、文臣镇守后对甘镇领导权的分割
        四、文武相制后甘镇持续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正统至崇祯:甘肃巡抚制度形成与定型
        一、英宗复位后:“巡抚甘肃都御史”名称正式出现
        二、成化后的定型延续
第二章 甘肃巡抚之职权与群体状况
    第一节 甘肃巡抚的职权构成与特点
        一、军权赞理的利弊表现
        二、民政管理的因地制宜
        三、监察权对人事的调整
        四、巡抚职权的三重制约
    第二节 甘肃巡抚之群体状况
        一、甘肃巡抚选调原则
        二、甘肃巡抚任期变化
        三、甘肃巡抚离任去向
第三章 甘肃巡抚对西北边疆的治理
    第一节 甘肃巡抚摆脱困境的举措
        一、扭转军备废弛
        二、调整民务运转
    第二节 甘肃巡抚与哈密危机
        一、盘查入关贡使
        二、笼络东迁流族
        三、阻断贸易交往
    第三节 甘肃巡抚与“抢番”事件
        一、河洮事件前后的曹子登
        二、甘肃巡抚驱逐西海蒙古的决心
    第四节 甘肃巡抚治理西北边疆的效果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中央权力与地域集团 ——玄宗朝藩镇格局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1. 安禄山及其叛乱研究
        2. 唐玄宗及开天政治的研究
        3. 玄宗以后的藩镇研究
第一章 玄宗即位前的边防情况
    一、太宗朝的武功
        (一) 攻灭东突厥
        (二) 镇抚西部
        1. 征伐吐谷浑
        2. 经略天山以南
    二、高宗朝军事实力的衰落
        (一) 高宗朝的武功
        1. 攻灭西突厥
        2. 灭亡百济、高丽
        (二) 高宗朝军事实力的衰落
        1. 对敌态度开始严酷
        2. 边境控制力下降
        3. 高宗朝军事实力衰落的原因
    三、弘道元年至先天二年的局势恶化
        (一) 与吐蕃长期抗衡之势已经形成
        (二) 后突厥汗国的不断入侵
    小结
第二章 开天边事及开元九节度的形成过程
    一、府兵制的废除与募兵制的兴代
    二、玄宗朝频繁的对外战争
        (一) 与吐蕃连绵的战争
        (二) 突厥的长期隐患
        (三) 突骑施的乱局
        (四) 奚、契丹的长期侵扰
    三、开元九节度的形成
        (一) 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设立
        (二) 幽州、平卢节度使的设立
        (三) 朔方、河东节度使的设立
        (四) 安西、北庭节度使的设立
        (五) 剑南节度使的设立
    小结
第三章 玄宗懒政:开天时期宰相政策的转变
    一、玄宗朝宰相的特点
        (一) 宰相人数的精简
        (二) 相分主辅的传统
        (三) 权相出现的趋势
    二、中央对藩镇控制力的下降
    小结
第四章 玄宗懒政:开天时期藩镇政策的转变
    一、玄宗对节度使策略的转变
        (一) 各镇历任节度使
        (二) 任职情况分析
    二、天宝年间蕃将节度使的崛起
        (一) 人数上占据相对优势
        (二) 久镇大藩,伴有兼统
    三、天宝朝蕃将节度使崛起的原因
        (一) 任用蕃将的传统
        (二) 开边政策受到阻力
    小结
第五章 东西两大地域集团的形成与对抗
    一、东西两大地域集团的形成
        (一) 开元初成立的东北地域集团
        (二) 在战争中形成的西部地域集团
    二、东西地域集团对河东、朔方的争夺
    三、安禄山兼统河东的意义
    小结
第六章 安禄山与各方政治势力的关系
    一、安禄山与玄宗的关系
        (一) 玄宗对安禄山的恩宠
        (二) 玄宗宠信安禄山的原因
        1. 安禄山本身为立有大功的勇将
        2. 安禄山投其所好的谄媚
    二、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关系
    三、安禄山与太子的关系
    四、安禄山与朝中宰辅的关系
    五、安禄山与西部边将的关系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

(7)昭义镇演变研究(756—96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藩镇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昭义镇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昭义镇的设置与区域沿革
    第一节 昭义镇设立前的区域沿革
    第二节 昭义镇的设立与区域沿革
        一、昭义镇的设立
        二、昭义镇的区域沿革
第二章 唐中后期的昭义镇
    第一节 唐中央控制下的昭义镇
        一、初置藩镇
        二、走向强大
        三、刘氏家族掌权时期
        四、文官更替时代
    第二节 唐末强藩控制下的昭义镇
        一、孟方立、李克用较量期
        二、汴晋博弈
第三章 五代时期的昭义镇
    第一节 五代时期昭义镇节度使
    第二节 五代时期中央各朝对昭义镇的控制
        一、后梁对昭义镇的政策
        二、后唐对昭义镇的政策
        三、后晋、后汉、后周对昭义镇的政策
第四章 昭义镇的灭亡
    第一节 李筠反叛
        一、李筠反宋原因分析
        二、宋初平李筠
    第二节 昭义镇的灭亡及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明清监察独立性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监察权相对独立的制度设计
    (一)明清监察独立性内涵分析
    (二)相对独立的中央监察制度
        1、以官僚士绅为对象的监察职责相对独立
        2、以皇权为对象的言谏职责无独立性可言
    (三)相对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
        1、明代相对独立的督抚制度
        2、清代相对独立的督抚制度
二、明清监察独立性比较
    (一)明清监察独立的共同点
        1、前期皇权独大,监察权相对于百官独立
        2、后期皇权衰弱,监察权相对于皇权独立
        3、督抚前期相对官僚独立,后期相对皇权独立
    (二)明清监察独立的不同点
        1、明多元垂直独立,清集中垂直独立
        2、明君臣相争下的相对独立,清满汉相争下的相对独立
三、明清监察独立性比较之评价
    (一)监察制度的依附性
    (二)皇权变迁的决定性
    (三)权力集中的必要性
    (四)自我监察的主观性
四、明清监察独立性的当代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监察独立
    (二)应当建立垂直独立的监察制度
    (三)法治是解决自我监察的根本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唐末五代历史乱局的影响
    第二节 宋初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二章 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变迁
    第一节 宋以前官僚权力体制的发展变化
        一 三省体制的发展与中央集权强化
        二 六官体制衰落与隋唐官制的形成
        三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与完善
        四 隋唐五代地方官僚体制的演进
    第二节 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机构设置
        一 中枢权力机构的重大调整
        二 地方权力机构的适度调适
        三 官僚监察机构的多元变化
    第三节 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运行方式
        一 规范官员的选任方式
        二 调适官员升黜考课方式
        三 完善官员的监察方式
        四 实行使职差遣制度
第三章 北宋中央官僚权力制约机制
    第一节 中央官僚权力对皇权的限制
        一 宰辅之谏的限制
        二 史官留青的约束
        三 官僚伦理的教化
    第二节 严格对内朝的防范
        一 对宦官的防范
        二 对宗室的防范
        三 对外戚的防范
    第三节 强化对外朝的控制
        一 分割宰相权限
        二 削弱武将兵权
        三 完善台谏监察
        四 收回取士之权
        五 强化三省之间制衡
第四章 北宋中央对地方官僚权力的制约
    第一节 分割地方官僚的行政权
        一 罢支郡、设路府
        二 文臣知州,朝官知县
        三 设置地方通判
    第二节 收回地方官僚的财政权
        一 调整财赋制度
        二 设置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
        三 统一货币,实行禁榷制度
    第三节 加强对地方官僚权力的监察
        一 收回地方官僚的司法权
        二 建立路府二级地方监察制度
        三 加强地方官僚的监察
        四 完善地方官僚的考课
    第四节 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僚的道德制约
        一 官箴:权力的道德约束
        二 清议:权力的舆论制约
第五章 北宋地方官僚权力的运行与制约
    第一节 地方官与吏胥的行政关系
        一 同级地方官与吏胥的行政关系
        二 上下级地方官与吏胥的行政关系
    第二节 地方官与吏胥的权力制衡
        一 地方官对吏胥权力的控制
        二 地方吏胥权力的越职行为
        三 地方官与吏权力腐败的防治
    第三节 属民对地方官吏权力的制约
        一 地方官吏对属民的压制
        二 属民对地方官吏权力的制约
第六章 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评价
        一 官僚权力制约机制成效明显
        二 行权受阻效率低下的时代局限性
    第二节 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启示
        一 权力制约是政治发展的永恒话题
        二 权力界限是权力制约的前提要素
        三 制度制约是权力制约的根本途径
        四 伦理制约是权力制约的文化诉求
        五 约束与激励是权力制约的平衡器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土地权力“削藩”利益集团洗牌(论文参考文献)

  • [1]都铎时期英国法院的现代性转向研究[D]. 毛皓强.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梁唐之际政权形态的构建 ——兼论“藩镇国家”的形成(875-936)[D]. 牛孟恩.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西汉游侠研究[D]. 李良臣. 郑州大学, 2020(03)
  • [4](专栏:左迁录)柳宗元最后的夜晚[J]. 宗城. 作品, 2020(04)
  • [5]明代甘肃巡抚研究[D]. 王少鹏.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中央权力与地域集团 ——玄宗朝藩镇格局的演进[D]. 张冠凯. 南京大学, 2018(02)
  • [7]昭义镇演变研究(756—960年)[D]. 陈阳. 云南大学, 2018(01)
  • [8]明清监察独立性比较及启示[D]. 李健. 苏州大学, 2018(01)
  • [9]注释[J]. 侯卫星. 时代报告(奔流), 2016(12)
  • [10]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D]. 王志立. 郑州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陆权“割藩”利益集团洗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