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色散补偿编码器的时间扩展/波长跳变光码分复用实验研究

具有色散补偿编码器的时间扩展/波长跳变光码分复用实验研究

一、Experimental Study on Time-Spread/Wavelength-Hop 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with Dispersion-Compensating En/Decoder(论文文献综述)

余全[1](2020)在《高速安全光纤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网络是现代化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层出不穷的光纤窃听事件和飞速发展的窃听技术,已经严重威胁了光纤通信的安全,光纤通信的信息安全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基于传统加密算法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性受到挑战,光纤通信系统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光纤物理层防护技术通过光学器件的物理特性和超快光学信号处理方法,可以在物理层上实现光信号的信息安全,解决传统加密算法面临的挑战,是实现安全光纤通信系统的有效方法。然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通信速率已从单通道10Gb/s向100Gb/s甚至400Gb/s进发。大部分现有的安全通信体制尚无法应对新的通信需求,其安全性能仍受到通信速率的制约。因此,研究高速光纤安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高速安全光纤通信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光纤安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通信性能与安全性能相互制约的问题,提出了三种不同通信场景需求下的安全光纤通信方案,研究了所设计方案在安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的优势。具体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光多域变换的安全光纤通信系统。通过构建随机相位掩模和光域变换模块完成对信号进行全光多域变换,使信号在多个信息域上加密,解决了高速数据通道的安全传输问题。仿真测试了两种加密机制的加密效果,讨论了系统的通信性能,对通信速率透明,通信距离可超过1000km,加密信号被第三方成功截获的概率低于0.004275%。实验测试了通信速率4×10Gb/s信号在200km标准单模光纤(standard single mode fiber,SSMF)上的安全传输,误码率低于10-9,引入加密机制带来的光功率代价为0.4d B。(2)提出了一种速率>100Gb/s的基于强度调制量子噪声随机流密码(intensity shift keying quantum noise stream cipher,ISK-QNSC)的安全光纤通信系统。通过ISK-QNSC技术,保证了数据通道的安全性能;利用双驱差分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D-MZM)实现了单边带调制,消除链路色散带来的功率衰落现象;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稀疏RLS-Volterra均衡算法,成功地消除了链路的线性损伤和非线性损伤,同时简化了均衡器结构,在保证通信性能的前提下,算法复杂度减少了71%以上。实验首次实现了基于ISK-QNSC技术的100Gb/s PAM4信号传输100km和150Gb/s PAM8信号传输25km的安全通信,误码率低于3.8×10-3,窃听方的探测失败概率最大可以分别达到98.72%和97.01%,引入ISK-QNSC带来的光功率代价低于0.7d B。(3)提出一种基于白光干涉的光纤隐匿传输通信系统。通过ASE噪声和马赫泽德干涉仪结构隐藏信号,设计了一种回环式的单马赫泽德干涉仪结构,有效地克服了外界环境带来的干扰,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解决了马赫泽德干涉仪结构对环境极其敏感的问题,同时不需要额外的密钥分发。仿真和实验验证了隐匿传输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和安全性能,研究了不同ASE噪声带宽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经过6小时连续测试,信号光功率变化小于0.05d Bm,眼图Q因子保持稳定不变,最终实现了3Gb/s NRZ信号在25km SSMF上的光纤隐匿传输。

姚海峰[2](2020)在《大气光信道信息传输及共享密钥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的兴起,高速、大容量的传输技术,成为了现在光通信界研究的重点。无线光通信(WOC)具有高速、高带宽、免电磁干扰(EMI)、无需频谱申请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其对光波具有衰减,闪烁等影响。因此,研究大气光信道信息传输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其次,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是重点研究主题,由于大气光信道具有互易和时变随机特性,满足密钥源的条件,所以研究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技术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针对大气光信道中信息传输机理及共享密钥生成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研究。首先,研究了大气光信道特征参数之间的机理性能,包括:大气衰减、透过率系数、大气湍流中的闪烁因子、大气相干长度以及信道衰落的概率密度函数(PDF),并根据模型对特征参数进行了外场监测和实验分析。然后,系统地研究了大气光信道的特征参数对多进制脉冲幅度调制(M-PAM)和多进制相移键控调制(M-PSK)信息传输影响机理,基于此,研制和搭建了M-PAM和M-PSK(M=4)信息传输系统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在研究工作开展的同时,破除了基于光纤系统的大气光信道互易性评价难的困境,成功研制了互易性测试实验系统,基于此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技术,攻克了相关量化算法和密钥协商的难题,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理论研究了大气光信道的特征参数模型。首先,通过数学物理公式描述了大气光信道衰减效益、大气闪烁效应、大气湍流强度的评价模型和大气光信道的PDF分布模型。然后,在西藏阿里天文台和长春理工大学进行了大气光信道特征参数外场监测实验。最后,验证了相关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讨论了大气光信道的特征参数在实际工程的用途和物理意义。(2)理论和实验研究了大气光信道对M-PAM信息传输的影响机理及信号均衡技术。首先,结合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探测器的工程参数,给出了一种基于Gamma-Gamma大气光信道的M-PAM信息传输模型。然后,根据理论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进行大气光信道M-PAM信息传输时,根据大气光信道条件,可以选择增加APD的增益、降低系统温度、选择合适波长的光源、采用最优的调制阶数等方式提高M-PAM信息传输质量。与此同时,针对M-PAM光信号在大气光信道中发生畸变的问题,提出了FIR-LMS自适应均衡器方案,并研制了适用于大气光信道的M-PAM(M=4)信息传输系统。最后,在大气模拟湍流池中,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了FIR-LMS自适应均衡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理论和实验研究了大气光信道对M-PSK信息传输的影响机理及信号均衡技术。首先,针对光纤接收系统,提出了一种可以描述光纤接收光信号时域分布的Johnson SBPDF,并通过蒙特卡洛数值仿真和外场测试实验进行了验证。然后,结合平衡探测器的特性,基于Johnson SB信道衰落PDF建立了M-PSK信息传输模型,并进行了相关数值仿真实验。结合理论模型和数值仿真结果,搭建了M-PSK(M=4)信息传输系统。针对大气光信道造成的M-PSK光信号畸变的难题,提出了级联LMS-LMS自适应均衡器方案,并在大气湍流模拟池中进行了相关M-PSK信息传输和信号均衡实验,实验验证了LMS-LMS自适应均衡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理论和实验研究了大气光信道互易性机理,并实验研究了大气光信道时变随机特性。通过对点接收光场分析,从理论上介绍了大气光信道互易性的证明。其次,针对光纤接收系统,证明了在该系统场景下,大气光信道具有互易性,并提出了一种可以测量和评价互易性的模型,同时给出了测量原理图。然后,按着互易性测量原理,搭建了实验,测得互易性保持在0.83以上。在实验中,观察得到了测量系统存在延时,并通过离线消除延时,系统互易性提高了10%。此外,基于Johnson SB PDF,通过随机微分方程(SDEs)方法给出了时域光强生成模型,并研究了互易性测量系统延时对互易性的影响。最后,根据大气光信道的时域变化特性,采用自适应采样方法对空域上的激光光斑进行随机数提取,并采用NIST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取的随机数序列符合真随机数特性,证明了大气光信道在时域和空域上都是时变随机的。(5)理论和实验研究了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机理。基于大气光信道的互易且时变随机特性,建立了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模型,给出了Alice和Bob通信双方实时接收的光信号时域模型。然后,研究了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原理中的ASBG量化算法模型,进行了相关数值仿真。针对ASBG算法共享密钥生成率不足的难题,提出了MF-AMSBG量化算法。随后,为了更进一步降低共享密钥不一致率,提出了基于并行级联低密度校验码(LDPC)的密钥协商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数值仿真实验。最后,搭建了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的实验系统,通过MF-AMSBG算法和密钥协商模型联合处理,成功生成了共享密钥序列,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大气光信道信息传输系统和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陈富军[3](2015)在《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具有可随机异步接入、软容量、安全性好、频谱资源利用率高、资源分配灵活、高速全光处理、低复杂度等诸多优势,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在光分组交换(OPS)网络中的应用正受到更多的关注。目前,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质量(QoS)传输的可调功率变码重OCDMA系统正在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围绕用于光分组交换的OCDMA编解码技术比如变码重地址码设计、系统性能分析、改进的编/解码器以及检测接收装置和OCDMA在OPS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用于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基于Galios域,在二次同余码(QCC)基础上,利用循环移位、子序列填充和交换、序列转置等代数变换构造了能够满足各种非相干OCDMA需求的多样化二次同余码(DQCC)。与改进素数码(MPC)相比,DQCC的码字基数增加一倍、码集多样、可变码重、互相关特性好,能满足多样化QoS的需求。而且,具有恒定带内互相关(IPCC)值的改进QCC(MQCC)码字序列能够用于非相干谱幅度编码OCDMA(SAC-OCDMA)系统。为能够提供多样化的QoS传输,分析了DQCC在功率可调双码重OCDMA系统中的性能,评价了在功率和码重同时变化时对系统误码率(BER)性能的影响。为了改进系统性能,基于先进光逻辑与门和异或门设计的双级多阶复合光逻辑门在接收端实现了不同层级功率信号的识别。因此,该复合光逻辑门能有效抑制不同层级功率信号之间的多用户干扰(MAI),改善OCDMA系统的BER性能。为了能够完全消除MAI对OCDMA系统的影响,基于重构等效啁啾(REC)技术设计了用于SAC-OCDMA的具有色散补偿和MAI消除功能的平衡FBG解码器,并利用负二项式分布(NB)模型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建模和评价。同以往的Gaussian近似模型相比,基于NB模型的评价更为接近实际值,能够全面反映功率变化情况下的系统BER性能变化趋势。接着,为了消除地址码序列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设计了改进的平衡三支路检测装置。它不但能实现MAI消除功能,而且能够消除SAC-OCDMA对码字设计必须具有固定IPCC值的限制。因此,很多已经提出的地址码可以直接应用于SAC-OCDMA系统,以另一方式解决了严重制约SAC-OCDMA系统的码字设计问题。最后介绍变OPS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设计了全光多粒度分组交换节点架构。基于DQCC,分析和评价了光码标签在OPS网络中的性能与二项式系数、跳数以及码重个数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并行编码结构和延时模块的串行光码标签(SOCL)产生方案,仿真验证了SOCL在OCDMA-OPS中的分组交换实现。

崔玲[4](2010)在《MIMO水声通信系统的均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日益深入,水声通信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海洋环境考察、资源开发等领域。在未来的高科技研究领域中,水声通信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由于水声通信传输条件恶劣,存在严重的噪声背景,并且水下声信道的带宽十分有限,再加上复杂的多径传播和时间、频率选择性衰落,导致水声通信信号严重畸变。因此,实现高速、可靠的水声通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综述了水声通信的发展概况,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技术、单载波频域均衡(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 SC-FDE)技术的基础上,对多入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水声通信系统的均衡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首先分析了在短距离水声通信情况下,浅海水声信道的传输特性及这些特性对水声通信的影响,并介绍了水声信道基于射线理论建模的瑞利仿真模型。2、对MIMO技术的原理做了详细阐述,介绍了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技术,特别研究了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预编码技术,并考虑将空间复用技术应用到水声通信中以增大传输速率。3、比较了OFDM技术和SC-FDE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对MIMO-OFDM系统和MIMO-SC-FDE的系统的均衡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引入MIMO系统中的最优功率分配算法,最后运用MATLAB软件仿真了系统性能,结果表明,MIMO-SC-FDE系统能够有着较好的性能优势。4、针对水声信道的特性,及最优功率分配算法的不足,提出了选择性OFDM(Selected-OFDM, S-OFDM)技术,以充分利用水声信道带宽,并降低载波间干扰,仿真结果表明,MIMO-S-OFDM系统相对MIMO-SC-FDE系统来说,其性能有了更大的提高。5、介绍了几种多址接入技术,在考虑信道的特殊性后,选择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技术实现水声通信系统的多址接入,分析了MC-CDMA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别研究了MIMO-SC-FDE、MIMO-OFDM和MIMO-S-OFDM系统的CDMA接入技术,并分别对多用户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多用户系统采用选择性OFDM技术,并结合最优功率分配算法时,性能达到最优,适合应用于带宽窄、传输条件恶劣的水声信道环境,有利于实现高速、稳定的多用户水声通信。

范传亮[5](2007)在《光码分多址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通信容量的急剧增加,现有光纤网络的传输容量日趋饱和,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因其软容量,异步,随机接入和保密性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围绕OCDMA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工作,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探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简单讨论了光码多址技术的原理和相对于其他复用技术的优势。2.对光码分多址的关键技术——各种地址码的性能及编/解码器的实现方案进行了比较和讨论,重点研究了OOC(光正交码)及Prime codes(素数码)以及基于二者的一维及二维光时域/频域组合码。3.探讨了ASON标准及GMPLS标准下OCDMA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4.对基于阵列波导光栅(AWG)结构的编/解码器方案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三种基于AWG的一维谱域强度编码的OCDMA系统。用实验验证了反射型AWG编解码系统的可行性,并得到了传输速率为155Mbit/s和2.5Gbit/s的实验结果。这一结果在国内OCDMA系统实现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付晓梅[6](2006)在《光码分多址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光码分多址技术以其组网灵活、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好、系统容量大等特点在全光接入网、局域网,及交换技术中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光码分多址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和比较了常用的一维地址码,包括素数码、代数同余码、光正交码以及跳频码的码字构造方法和误码性能,对多个并发用户情况下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2、分析了多相位编码系统的性能,比较了单极性性码和多相位编码的系统用户容量。对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的相位编/解码器的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工程实践提供了依据。3、对频谱编码和相位编码系统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两种系统中输入功率对传输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了频谱编码系统中平衡检测克服多址干扰的方案和影响因素。提出了采用互补波长编码结合平衡检测接收的新方案,能显着减小差拍噪声的影响。4.分析和比较了二维地址码的构造方法和系统性能。利用级联布拉格光纤光栅实现二维编解码,进行了二维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实验研究,探索了系统速率超过原有的布拉格间距限制速率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证明布拉格间距限制速率并不是不可逾越的。5、分析和比较了传统多速率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地址码方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传输多速率的光码分多址地址码字构造方法和系统实现方案,理论和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方案可以不受速率之间严格整数倍限制,可沿用同速率的地址码而实现多速率数据的并发传输。6、分析了光码分多址系统的安全特性,其保密性主要与码字空间和探测者采用的算法有关。以光正交码和二维素数码为例,讨论了影响系统安全性能的主要参数。

程恩[7](2006)在《水声电子邮件传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声波是目前海中实现中、远距离无线通信唯一有效的信息载体,因此水声通信对于国防安全和海洋资源开发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但是由于水声信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时?空?频变参随机多径传输的信道,再加上它的噪声高、带宽窄、载波频率低、传输时延大等特点,这诸多不利因素给可靠有效的水声通信带来很大的困难,其中多途径效应是最主要的困扰因素,它会导致信号幅度衰落和码间干扰。本论文是在厦门大学水声通信课题组水声图象传输和水声数字语音通信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水声电子邮件传输技术,采用数字通信方式实现水下信息的传输,实现无线中继接入,进而达到与移动通信网和Internet网的互联的目的,研制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声电子邮件收发系统,为将来海洋水下组网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建立了水声信道的确定性模型,对浅海声信道进行了建模与通信仿真。由多途径效应产生的机理可知,通信距离的拓展将使多途径效应的影响更加严重,所以必须研究水声通信中抗强多途径干扰的各种可能措施。由于扩频技术在抗码间干扰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因此在分析了各种扩频技术在本研究应用的可行性之后,确定了跳频技术作为具体实现方案;分集技术是抗自多途引起的信号衰落的有效手段,时频分集既可以提供频率分集,又不存在功率分散的问题,非常适用于水声通信;在恶劣的水声信道的条件下进行数据通信,快速、准确、有效的检测到同步信号成为水声跳频通信系统的关键,根据水声信道自身的特点提出一种结合同步头法和匹配滤波器法的同步方案。声波在海水中传播时由于海水的吸收以及传输的损耗,会使其发射信号在接收端严重衰落,在分析了几种常用的信号检测方法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一种适合水声通信的相关匹配检测弱信号的方法。同时研究一种比较适合于窄带信号的谱分析方法――线性调频Z变换(Chirp z transform,简称CZT),创新性地采用DSP实现了CZT频谱细化算法实现跳频数据解调;分析了电子邮件的数据结构和收发协议,利用MSComm控件通过PC机的串口来收发单片机存储的数据,完成与水声通信系统的接口。在上述理论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套能适用于浅海域的

王文睿[8](2006)在《光接入网中光码分多址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光码分多址(OCDMA)通信以其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好、充分利用光纤的带宽、容量极大等优点,成为当前全光接入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光码分多址技术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作了以下工作:1、从一维光码分多址地址码入手,详细地讨论了常用的一维码字,包括素数码、代数同余码、光正交码以及跳频码的码字构造方法和其误码性能。利用Matlab仿真得到不同地址码字的误码率曲线,对不同码字的性能进行了比较。2、对目前二维OCDMA系统的主要的三个编码方案:时-空二维OCDMA、WDM+OCDMA以及λ?t二维OCDMA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重点讨论λ?t二维OCDMA系统地址码字的码字构造方法和系统性能。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FBG)结构的编/解码器进行了二维OCDMA系统的实验研究,验证了二维OCDMA系统的可行性。并讨论了码率超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讨论了在未来的光接入网中,利用OCDMA技术同时支持多种不同速率、不同服务质量要求的用户信号的可能性。在讨论现有的两种多媒体OCDMA地址码字:变码长OCDMA地址码字和变码重OCDMA地址码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多速率OCDMA地址码字的实现方案,从理论上分析该方案的性能特性,并进行了相应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4、与单极性OCDMA地址码字相比,采用双极性编码和多相位编码的OCDMA系统可以容纳更多的并发用户,提供更好的系统性能。本文介绍了多极性编码OCDMA地址码字,尤其是四相位地址码字的编码方案和误码性能。对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的相位编/解码器的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从理论上证明了利用布拉格光纤光栅进行双极性和多相位编码的可能性。

邱晓华[9](2005)在《基于高速跳频技术的宽带WPAN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个人通信的宽带化是当前无线通信网络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来提供宽带高速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针对这种需求,深入研究了基于高速跳频技术的宽带WPAN若干关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高速跳频-码分多址(FH-CDMA)、多链路并行传输、提高纠错能力的信道编码方法等。本论文主要围绕提高基于高速跳频技术的WPAN的带宽问题展开,提出一个多路并行传输高速跳频通信系统,依靠多链路并行传输技术来提高传输速率,从而提高系统带宽。多链路并行技术要求多个相同的系统共存,必须考虑抗干扰问题,从而提高系统容量,论文以BCH码为例提出一种全新的简单的查表译码算法,以扩展某些BCH码的纠错能力。这样再采用交织技术,从而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论文首先以Bluetooth跳频算法为基础,系统地讨论了它的跳频特性并进行了仿真,在此基础上对Bluetooth系统的自干扰性能进行了重点分析,推导出在满足特定QoS情况下同时工作的Piconet数目的解析式。这些推导和仿真工作为本论文提出的多链路并行传输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前面理论推导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一个多路并行传输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方案,并以Bluetooth技术为例加以实现。给出了该方案的设计思想、系统模型、设备框图和具体实施,重点分析了它的优点和创新之处。文中以文件传输为例,论证了并行传输的路数与系统传输速率和吞吐量间的关系,证明了该方案能够合理解决宽带高速应用与大容量间的矛盾,有效提高频谱利用率。接着,对所提出的多路并行传输技术中涉及到的并行多链路的调度算法和流量控制算法进行了讨论。在总结现有各种算法的基础上,分析了本文实验系统采用的算法及其性能,并对多路并行传输技术在WPAN环境下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最后,为了提高多路并行传输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论文还对差错控制编码领域做了一些研究,主要围绕提高BCH码的纠错能力展开,提出一种全新的简单的BCH码的译码算法——查表法译码。首先搜索出BCH(n,k,t)码能够纠正的码重为t+1的错误图样,再将这些错误图样与码重小于t+1的错误图样放在一起,根据它们对应的伴随式大小进行排序并存储于硬件设备中,从而进行查表法译码。仿真表明:对于某些BCH码,采用这种译码方法,在相同的码长和信息比特数的条件下,能够比一般的BCH译码方法多纠正1比特错误,而且译码电路相对简单,译码速度快。这种提高纠错能力的译码方法对所有的二进制线性循环码都是适用的。采用BCH码的新译码算法后,再进行交织技术,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宽带WPAN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也可以提高系统容量。

李月卉[10](2004)在《光码分复用(OCDMA)系统中码间干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光码分复用是未来高速全光通信网络的备选方案之一,同其它复用方式相比,光码分复用还处于相对不成熟的境地。本论文着重研究时域振幅编码和跳频扩时这两种典型的光码分复用系统中多用户干扰、色散和非线性问题以及光源消光比等带来码间干扰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论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光码分复用系统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光码分复用系统基本原理、系统方案分类、码分复用关键技术,并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问题,指出同其它复用方式相结合的混合全光网络和采用光纤光栅编解码器是光码分复用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在时域振幅编码系统中,首先介绍了光正交码理论,时域振幅编码系统模型,并通过对带来码间干扰的重要因素:多用户干扰,色散和非线性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提出采用光限幅器来减小多用户干扰,采用单模光纤搭配色散补偿光纤来减小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等方法,减小码间干扰,提高系统性能。在跳频扩时系统中,首先介绍了基于光正交码的跳频扩时系统理论,系统模型,并通过对带来码间干扰的重要因素:多用户干扰,群速度色散和光源消光比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提出采用双光限幅器来减小多用户干扰,采用色散位移光纤来减小色散和非线性效应,采用随光源消光比变化动态设置解码器判决阈值等方法来减小码间干扰,提高系统性能。

二、Experimental Study on Time-Spread/Wavelength-Hop 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with Dispersion-Compensating En/Decod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erimental Study on Time-Spread/Wavelength-Hop 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with Dispersion-Compensating En/Decoder(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安全光纤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2 高速安全光纤通信的理论基础
    2.1 高速安全光纤通信研究背景
    2.2 光发射机
    2.3 光纤信道
    2.4 光接收机
    2.5 安全通信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全光多域变换的安全光纤通信系统
    3.1 全光多域变换通信系统研究背景
    3.2 系统结构及原理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系统实验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量子噪声随机流密码的IM/DD安全通信系统
    4.1 量子噪声随机流密码通信系统研究背景
    4.2 系统原理
    4.3 实验系统结构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白光干涉技术的光纤隐匿传输通信系统
    5.1 光纤隐匿传输通信系统研究背景
    5.2 系统原理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大气光信道信息传输及共享密钥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光信道信息传输发展状况
        1.2.2 大气光信道M-PAM和 M-PSK信息传输研究状况
        1.2.3 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课题来源与资助情况
第2章 大气光信道特征参数建模与实验分析研究
    2.1 大气光信道的平均功率衰减效应分析
    2.2 大气光信道湍流效应对信号幅度的影响分析
    2.3 大气光信道中信号幅度的PDF模型分析
        2.3.1 对数正态模型
        2.3.2 Gamma-Gamma模型
    2.4 大气光信道特征参数的外场监测与实验分析
        2.4.1 大气透过率外场监测与实验分析
        2.4.2 大气相干长度外场监测与实验分析
        2.4.3 闪烁因子外场监测与实验分析
        2.4.4 大气光信道PDF外场监测与实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气光信道M-PAM信息传输机理及信号均衡技术研究
    3.1 大气光信道M-PAM信息传输系统建模研究
    3.2 大气光信道M-PAM信息传输系统仿真研究
    3.3 大气光信道条件下的M-PAM信息传输实验研究
        3.3.1 M-PAM信息传输系统驱动电路设计
        3.3.2 M-PAM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自适应均衡器的设计
        3.3.3 室内大气光信道下M-PAM信息传输及自适应均衡器性能实验分析
        3.3.4 模拟大气光信道下M-PAM信息传输及自适应均衡器性能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光信道M-PSK信息传输机理及信号均衡技术研究
    4.1 大气光信道中光纤里的光信号时域分布机理研究
        4.1.1 大气光信道中光纤里的光信号时域分布机理研究意义
        4.1.2 大气光信道中光纤里的光信号时域分布理论建模
    4.2 大气光信道M-PSK信息传输系统建模研究
    4.3 大气光信道M-PSK信息传输系统仿真研究
    4.4 大气光信道下M-PSK信息传输实验及信号均衡技术研究
        4.4.1 大气光信道下M-PSK信息传输实验研究
        4.4.2 大气光信道下M-PSK信息传输自适应均衡技术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气光信道互易性与时变随机性研究
    5.1 大气光信道互易性建模研究
        5.1.1 大气光信道中点对点的互易性建模研究
        5.1.2 基于光纤接收系统的大气光信道互易性建模研究
    5.2 大气光信道互易性外场实验与互易性评价模型研究
        5.2.1 大气光信道互易性外场实验验证研究
        5.2.2 大气光信道互易评价模型研究
    5.3 大气光信道随机特性实验验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技术研究
    6.1 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原理建模
    6.2 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原理中的量化模型研究
        6.2.1 ASBG量化算法研究
        6.2.2 AMSBG量化算法研究
        6.2.3 MF-AMSBG量化算法研究
    6.3 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原理中的密钥协商模型研究
        6.3.1 基于并行级联LDPC的密钥协商原理建模
        6.3.2 基于并行级联LDPC的密钥协商模型性能分析
    6.4 大气光信道共享密钥生成外场实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参与的项目
致谢

(3)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分组交换技术概述
    1.2 多址复用技术
    1.3 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OPS网络中OCDMA编解码技术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2 基于Galois域的DQCC设计
    2.1 OCDMA地址码设计的数学基础
    2.2 基于Galios域的DQCC设计
    2.3 DQCC的特点
    2.4 具有固定IPCC值的QCC及其性能特点
    2.5 本章小结
3 DQCC在OCDMA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3.1 DQCC在硬限幅下的性能分析
    3.2 DQCC在复合光逻辑门下的系统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平衡结构FBG编解码器及其在系统中的性能分析
    4.1 SAC-OCDMA编/解码器
    4.2 带色散补偿功能的FBG编解码器设计
    4.3 SAC-OCDMA平衡编解码器及其性能分析
    4.4 改进的三支路平衡结构解码器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非相干OCDMA在OPS中的应用
    5.1 OPS关键技术
    5.2 基于DQCC的OCDMA-OPS性能分析
    5.3 基于DQCC的OCDMA-OPS系统性能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发表或获奖情况
附录3 主要符号缩写对照表

(4)MIMO水声通信系统的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声信道特性及建模
    2.1 水声信道特性
        2.1.1 多径效应
        2.1.2 多普勒效应
        2.1.3 传播损耗
    2.2 水声信道建模与仿真
        2.2.1 信道模型
        2.2.2 信道仿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MO 通信技术
    3.1 MIMO 技术原理
        3.1.1 MIMO 系统结构
        3.1.2 MIMO 系统信道容量
    3.2 MIMO 相关算法
        3.2.1 空时编码
        3.2.2 空间复用
    3.3 MIMO 技术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声通信系统的信道均衡
    4.1 调制与解调技术
        4.1.1 基本原理
        4.1.2 频域均衡算法
        4.1.3 性能比较
    4.2 MIMO 水声通信系统
        4.2.1 系统模型
        4.2.2 MIMO 系统的均衡技术
        4.2.3 最优功率分配算法
    4.3 基于S-OFDM 的水声通信系统
        4.3.1 S-OFDM 技术
        4.3.2 MIMO-S-OFDM 系统模型
        4.3.3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用户MIMO 水声通信系统
    5.1 基本原理
        5.1.1 扩频通信
        5.1.2 直扩CDMA
        5.1.3 接收合并方案
    5.2 水声通信系统的多址接入技术
        5.2.1 MIMO-MC-CDMA 系统
        5.2.2 MIMO-SC-FDE-CDMA 系统
        5.2.3 MIMO-S-MC-CDMA 系统
    5.3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节
总结与展望
    全文的总结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光码分多址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CDMA基本原理
        1.2.1 OCDMA系统结构
        1.2.2 OCDMA系统地址码
        1.2.3 OCDMA系统编解码
    1.3 OCDMA系统类别
        1.3.1 非相干时域系统
        1.3.2 相干时域系统
        1.3.3 频域扩谱系统
        1.3.4 跳频系统
        1.3.5 混合系统
    1.4 OCDMA关键技术
        1.4.1 地址码设计
        1.4.2 光编解码器设计
        1.4.3 多用户干扰消除技术
    1.5 OCDMA技术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6 OCDMA技术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1.6.1 OCDMA技术优势
        1.6.2 OCDMA技术面临问题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OCDMA编/解码理论
    2.1 OCDMA中地址码的理论分析及构造方法
        2.1.1 光正交码(OOC)
        2.1.2 素数码(PC)
        2.1.3 扩展的素数码(EPC)
        2.1.4 二次同余码(QC)
        2.1.5 扩展的二次同余码(EQC)
        2.1.6 混合码(HC)
    2.2 OCDMA编/解码原理及实现方法
        2.2.1 时域编解码OCDMA
        2.2.2 频域编解码OCDMA
        2.2.3 二维编解码OCDMA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OCDMA网络标准研究
    3.1 光网络标准简介
        3.1.1 ITUT的ASON
        3.1.2 IETF的GMPLS
        3.1.3 OIF的光UNI和光NNI
    3.2 GMPLS和OCDMA
第4章 基于AWG的OCDMA实验研究
    4.1 实验系统原理
        4.1.1 阵列波导光栅AWG原理及特点
        4.1.2 三种基于AWG的OCDMA编解码实现方式
    4.2 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光码分多址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址码
    1.2 编解码器的实现
    1.3 超短脉冲光源技术和光功率控制技术
    1.4 光码分多址技术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一维地址码特性研究
    2.1 光地址码理论
    2.2 一维编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维相位编码和频谱编码特性研究
    3.1 多相位OCDMA 地址码字设计
    3.2 利用布拉格光栅实现相位编码器的理论分析与仿真
    3.3 频谱幅度和相位编码系统传输特性
    3.4 多址干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维编码系统特性研究
    4.1 二维及多维OCDMA 系统编码方案
    4.2 频-时(λ- t )二维OCDMA 地址码字构造方法
    4.3 λ- t 编码的性能分析
    4.4 λ- t 二维OCDMA 系统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速率 OCDMA 系统特性研究
    5.1 变码长OCDMA 码字
    5.2 新型的多速率OCDMA 系统
    5.3 多速率OCDMA 系统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OCDMA 系统保密特性研究
    6.1 保密通信理论
    6.2. OCDMA 系统的保密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章小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水声电子邮件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现状
    1.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浅海水声信道的物理特性
    2.1 浅海水声信道的主要特点
        2.1.1 浅海水声信道的复杂性
        2.1.2 浅海水声信道的多变性
        2.1.3 浅海水声信道的强多途特性
        2.1.4 浅海水声信道的有限频带
    2.2 浅海水声信道对数据传输的影响
        2.2.1 声波传输损耗的影响
        2.2.2 多途传播的影响
        2.2.3 海洋环境噪声的影响
        2.2.4 多普勒频移的的影响
    2.3 水声信道和无线信道的比较
    2.4 结论
第3章 浅海水声信道的模型和分析
    3.1 水声信道的仿真基础
        3.1.1 海中声波
        3.1.2 定解条件
        3.1.3 浅海模型的声场(波动方程的求解)
    3.2 浅海水声信道建模
    3.3 时不变的浅海水声信道模型
        3.3.1 N 径确定性模型建立
        3.3.2 浅海水声信道N 径确定性模型的仿真和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水声通信中的均衡、分集以及差错控制技术
    4.1 均衡技术
        4.1.1 自适应均衡器
        4.1.2 盲均衡器概述
    4.2 分集技术
        4.2.1 空间分集
        4.2.2 频率分集
        4.2.3 时间分集
        4.2.4 联合分集
        4.2.5 分集技术中的接收方法
    4.3 时频分集技术的实现
        4.3.1 同步的时频分集实现
        4.3.2 数据的时频分集实现
        4.3.3 时频分集的判定准则
    4.4 差错控制技术
第5章 水声扩频通信
    5.1 扩频通信概述
        5.1.1 扩频技术的理论基础
        5.1.2 扩频技术的典型方式
        5.1.3 扩频技术的处理增益和抗干扰容限
    5.2 跳频通信基本原理
        5.2.1 跳频系统的组成
        5.2.2 跳频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
        5.2.3 跳频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
        5.2.4 跳频系统的关键技术
    5.3 跳频系统的技术优点
    5.4 水声跳频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第6章 水声跳频通信中的同步技术
    6.1 通信系统的同步概述
    6.2 水声跳频通信同步技术
        6.2.1 跳频同步的内容
        6.2.2 跳频图案的同步过程
    6.3 水声跳频通信中同步信号的捕获和跟踪
        6.3.1 同步信号捕获
        6.3.2 同步信号跟踪
    6.4 水声跳频通信系统的同步方案
第7章 水声通信中的微弱信号检测
    7.1 匹配滤波器法
        7.1.1 定义
        7.1.2 匹配滤波器的具体实现方法
    7.2 相关检测
        7.2.1 相关函数
        7.2.2 自相关检测
        7.2.3 互相关检测
        7.2.4 具体实现方法
    7.3 谱分析方法
        7.3.1 谱分析方法
        7.3.2 具体实现方法
    7.4 几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7.4.1 匹配滤波器与相关器的比较
        7.4.2 匹配滤波器法与谱分析法的比较
    7.5 线性调频Z 变换(Chirp-Z 变换)算法
        7.5.1 CZT 算法的基本原理
        7.5.2 CZT 算法具体实现的方法
        7.5.3 CZT 与几种频率细化方法的比较
第8章 水声电子邮件(Email)收发机制
    8.1 电子邮件的通信协议
        8.1.1 SMTP 协议
        8.1.2 POP3 协议
    8.2 电子邮件数据结构
        8.2.1 邮件头的格式
        8.2.2 邮件信体的类型
        8.2.3 邮件编码的方法
    8.3 PC 机与电子邮件水声通信系统接口
第9章 水声电子邮件传输通信系统的实现
    9.1 水声电子邮件通信系统的结构组成
    9.2 水声电子邮件通信系统发送部分研制
        9.2.1 水声电子邮件通信系统发送部分原理方框图
        9.2.2 电子邮件数据的串口发送
        9.2.3 时频调制分集设计
        9.2.4 跳频图案和频率合成
        9.2.5 发送部分单片机程序流程
    9.3 水声电子邮件通信系统接收部分样机研制
        9.3.1 水声电子邮件通信系统接收部分方框图
        9.3.2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9.3.3 同步捕获模块设计
        9.3.4 数据解调模块设计
        9.3.5 接收电子邮件显示和转发
    9.4 实验结果分析
        9.4.1 三种实验环境下A 组实验结果分析
        9.4.2 三种实验环境下B 组实验结果分析
        9.4.3 海上3km 距离A 组CZT 谱分析实验结果
    9.5 结论
第10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10.1 研究工作总结
    10.2 论文创新之处
    10.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录 1 水声电子邮件通信系统样机实物照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光接入网中光码分多址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纤接入技术概述
    1.2 光纤接入网中的多址技术
    1.3 光码分多址的关键技术及发展情况
        1.3.1 OCDMA 地址码字的研究
        1.3.2 OCDMA 编解码器结构的研究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一维单极性OCDMA 地址码字的构造方法和性能分析
    2.1 OCDMA 地址码的主要性能指标
    2.2 素数序列码(PC)及其扩展码构造方法
        2.2.1 基本素数码(PC)
        2.2.2 扩展素数码(EPC)
        2.2.3 修正素数码(MPC)
        2.2.4 2~n素数码
    2.3 代数同余码及其扩展码字构造方法
        2.3.1 代数同余码
        2.3.2 代数同余码的扩展码字
    2.4 光正交码字(OOC)构造方法
        2.4.1 光正交码的结构及表示方法
        2.4.2 光正交码的射影几何构造法
    2.5 跳频码字构造方法
        2.5.1 素数跳频码字和代数同余码跳频码字
        2.5.2 光正交码跳频码字
    2.6 一维单极性OCDMA 地址码字性能分析与比较
        2.6.1 素数码
        2.6.2 光正交码
        2.6.3 跳频码字
        2.6.4 一维单极性地址码字性能比较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布拉格光纤光栅结构的二维OCDMA 实验研究
    3.1 二维及多维OCDMA 系统编码方案概述
        3.1.1 时-空(T/S)二维OCDMA 方案
        3.1.2 WDM+OCDMA 二维OCDMA 方案
        3.1.3 多维OCDMA 方案
    3.2 频-时(λ- t )二维OCDMA 地址码字构造方法
        3.2.1 PC/PC 地址码编码方案
        3.2.2 OOC/PC、OOC/OOC 地址码编码方案
    3.3 λ-t OCDMA 系统地址码字的性能分析
        3.3.1 PC/PC 地址码字的性能分析
        3.3.2 OOC/PC 和OOC/OOC 地址码字的性能分析
        3.3.3 λ-t OCDMA 地址码字性能比较
    3.4 λ-t 二维OCDMA 系统实验研究
        3.4.1 λ-t 二维OCDMA 系统编解码方案介绍
        3.4.2 λ-t 二维OCDMA 系统实验研究
        3.4.3 λ-t 二维OCDMA 系统实验结果与分析
        3.4.4 速率超限情况下的二维OCDMA 系统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速率OCDMA 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4.1 变码长OCDMA 码字和变码重OCDMA 码字
        4.1.1 变码长OCDMA 码字
        4.1.2 变码重OCDMA 码字
        4.1.3 性能分析
    4.2 一种新型的多速率OCDMA 系统
        4.2.1 系统编码方案
        4.2.2 系统性能分析
        4.2.3 多速率OCDMA 系统性能比较
    4.3 多速率OCDMA 系统实验研究
        4.3.1 基于MPC 的多速率OCDMA 系统实验
        4.3.2 基于OOC/OOC 的多速率OCDMA 系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极性及多相位OCDMA 系统的研究
    5.1 多相位OCDMA 地址码字设计
        5.1.1 四相位OCDMA 地址码字构造方法
        5.1.2 四相位OCDMA 地址码字性能分析
    5.2 FBG 相位编码器的理论分析与仿真
        5.2.1 光纤光栅的模式耦合理论
        5.2.2 光纤光栅的转移矩阵分析法
        5.2.3 光纤相位光栅的转移矩阵分析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本文工作总结和OCDMA 前景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OCDMA 系统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基于高速跳频技术的宽带WPAN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 小区域无线通信
        1.2.1 无线个域网WPAN
        1.2.1.1 IEEE 802.15 工作组与WPAN
        1.2.1.2 超宽带技术UWB
        1.2.1.3 HiperLAN/2
        1.2.1.4 Zigbee
        1.2.1.5 红外技术IrDA
        1.2.1.6 HomeRF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1.2.3 无线局域网WLAN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线信道特性及有效可靠通信有关技术
    2.1 引言
    2.2 无线通信信道概述
        2.2.1 无线信道衰落类型
    2.3 多径衰落信道的物理特性
    2.4 扩展频谱技术
        2.4.1 扩频技术概述
        2.4.2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2.5 多载波调制技术与OFDM
    2.6 差错控制编码技术
    2.7 小结
第三章 Bluetooth 跳频系统仿真及自干扰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跳频扩频工作原理
    3.3 WPAN 自干扰系统模型与Bluetooth 跳频算法及实现
    3.4 Bluetooth 跳频算法仿真
    3.5 Bluetooth 跳频自干扰特性及QoS 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多路并行传输高速跳频通信系统
    4.1 引言
        4.1.1 多路并行传输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提出
        4.1.2 Bluetooth 技术
        4.1.3 Bluetooth 协议体系
    4.2 多路并行传输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
        4.2.1 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4.2.2 系统原理及框图说明
        4.2.3 设计系统的优点
    4.3 设计系统的具体实施
        4.3.1 硬件实施
        4.3.2 软件实施
    4.4 所实现系统的性能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多路并行传输技术有关算法的研究及应用
    5.1 并行多链路的调度方法的研究
    5.2 流量控制算法的研究
    5.3 多链路并行传输方案在WPAN 中的应用
    5.4 小结
第六章 提高BCH 码纠错能力方法的研究
    6.1 引言
    6.2 BCH 码及其传统编译码方法
        6.2.1 BCH 码的编码
        6.2.2 BCH 码的传统译码方法
    6.3 提高BCH 码纠错能力的译码新方法
        6.3.1 新译码方法的理论依据
        6.3.2 多纠1 比特错误的BCH 码的译码新算法描述
        6.3.3 BCH 码译码新算法仿真与实现
        6.3.4 BCH 码译码新算法的优点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论文的研究成果
    7.2 进一步的研究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10)光码分复用(OCDMA)系统中码间干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简略字表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1 引言
    1.2 OCDMA技术基本原理
    1.3 OCDMA系统方案分类
        1.3.1 非相干时域系统
        1.3.2 相干时域系统
        1.3.3 跳频扩谱编码和译码系统
        1.3.4 跳频OCDMA系统
        1.3.5 混合系统
    1.4 光码分复用关键技术
        1.4.1 伪随机地址码序列的设计
        1.4.2 光编解码器的设计
        1.4.3 多用户干扰的消除
        1.4.4 光码分复用技术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时域振幅OCDMA系统码间干扰问题研究
    2.1 引 言
    2.2 光正交码理论及系统模型
        2.2.1 光正交码理论
        2.2.2 码字间相互干扰
        2.2.3 光正交码的表示法
        2.2.4 光正交码.系统模型
    2.3 多用户干扰对时域振幅O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改进办法
        2.3.1 系统分析
        2.3.2 数值结果及讨论
    2.4 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对时域振幅O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2.4.1 系统模型
        2.4.2 色散和非线性效应对时域振幅OCDMA系统的影响
        2.4.3 系统分析
        2.4.4 数值结果及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跳频扩时OCDMA系统码间干扰问题研究
    3.1 引 言
    3.2 跳频系统及跳频扩时码
        3.2.1 跳频系统
        3.2.2 跳频扩时码及系统性能分析
    3.3 多用户干扰对FFH-O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及改进办法
        3.3.1 双光限幅器
        3.3.2 系统分析
        3.3.3 数值结果及讨论
    3.4 色散对FFH-OCDMA系统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3.4.1 系统分析
        3.4.2 数值结果及讨论
        3.4.3 对群速度失配的补偿措施
    3.5 消光比对系统的影响及改进办法
        3.5.1 系统分析
        3.5.2 数值结果及讨论
        3.5.3 对FFH-OCDMA系统的改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四、Experimental Study on Time-Spread/Wavelength-Hop 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with Dispersion-Compensating En/Decoder(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安全光纤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余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2]大气光信道信息传输及共享密钥生成研究[D]. 姚海峰. 长春理工大学, 2020
  • [3]全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编解码技术研究[D]. 陈富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4]MIMO水声通信系统的均衡技术研究[D]. 崔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5]光码分多址系统研究[D]. 范传亮. 浙江大学, 2007(02)
  • [6]光码分多址关键技术研究[D]. 付晓梅. 天津大学, 2006(05)
  • [7]水声电子邮件传输研究[D]. 程恩. 厦门大学, 2006(06)
  • [8]光接入网中光码分多址技术的研究[D]. 王文睿. 天津大学, 2006(01)
  • [9]基于高速跳频技术的宽带WPAN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邱晓华. 东南大学, 2005(01)
  • [10]光码分复用(OCDMA)系统中码间干扰问题研究[D]. 李月卉. 电子科技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具有色散补偿编码器的时间扩展/波长跳变光码分复用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