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西北部 San Isidro 和 Leitariegos 地区全新世孢粉学的比较研究

西班牙西北部 San Isidro 和 Leitariegos 地区全新世孢粉学的比较研究

一、西班牙西北部San Isidro和Leitariegos地区全新世孢粉学的比较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罡[1](2018)在《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泥河湾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拥有丰富的第四纪沉积物,蕴藏着距今200万年至新石器时代史前各时期的文化遗存近200余处。自上世纪2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科研背景和工作基础。泥河湾盆地成为挑战人类非洲起源说的重要区域之一,被誉为“世界东方人类的故乡”,其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生物学等方面在国际学界占据显要位置。本文主要以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研究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兼顾其相关学科,对近百年泥河湾盆地科研历程分五阶段进行阶段研究评述,是初步构建泥河湾考古研究史的初步尝试。泥河湾盆地的科考活动最初始于1921年,直至1948年召开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才将泥河湾层地质时代定为早更新世,这一阶段的科考活动主要集中在对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研究方面。早期地质学者发现了泥河湾盆地发育面积广大的河湖相地层,“泥河湾层”得以建名及被初步研究,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得以确立,并引起国际学术界对泥河湾的关注。学者们提出泥河湾层蕴藏远古人类遗迹的早期猜想并引发相关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成为泥河湾盆地研究活动的主力。“泥河湾层”成为我国华北地区早更新世标准地层之一。我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迎来新的发展,同属于泥河湾层发育区的山西大同盆地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遗址。泥河湾盆地成为寻找更古老人类遗存最有希望的地区之一。在对火山及新构造运动方面也有相关研究。1965年,在阳原盆地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泥河湾盆地进入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发展时期。19721974年,发现、发掘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虎头梁遗址群。19731977年发掘旧石器时代中期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将早期北京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充当了过渡桥梁。1978年,发现距今约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在国内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此后大规模旧石器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并取得显着成就。新的考古发掘技术开始被尝试和推广,碳-14年代测定法、铀系法、古地磁年代测定手段等开始应用于对考古遗址的分析及研究。泥河湾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和遗址数量的不断扩充,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发展序列,丰富了旧石器文化内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的完善。泥河湾盆地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地区。同时,在对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泥河湾层的划分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1990年开始,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进入辉煌时期。一系列发现及科研成果,促成中美考古合作项目的启动,飞梁、东谷坨遗址发掘得以实施,新的发掘技术得到推广,研究水平明显提高;石制品拼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遗址的埋藏环境、人类行为学研究受到重视;更古老的文化遗存被发现,人类的活动历史追溯到距今约200万年;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重大学术课题取得初步成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古地磁测年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相关领域也有新的进展。2012年,作为国内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之一的泥河湾专题博物馆建成使用。泥河湾盆地科研工作持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果,为考古学界及中央、地方政府所认可,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得以立项。2013年项目启动,围绕马圈沟遗址、侯家窑遗址等开展发掘、调查工作,多学科、多科研单位研究力量注入到泥河湾的学科发展中,使多角度认识和解决泥河湾盆地考古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可能,也使一些学术分歧和模糊认识获得以新角度和新思维进行探讨和确认的条件。项目开展后,对泥河湾盆地地质、地貌及古环境、旧石器考古及古人类学方面取得了众多成果。多学科、多学术机构对泥河湾的共同研究,使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学迎来继周口店发掘之后的又一次复兴。

孙晓勇[2](2013)在《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岩画以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已成为世界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是中国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前文化中,也是最具有某种诱惑力和神秘性的。然而,长期以来该区域的岩画研究尚处在有限、零散的岩画资料收集阶段,资料更缺乏系统的整理,还没有真正进入岩画研究阶段。笔者有幸2011——2012年随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两次系统的实地调查了西辽河流域岩画,得到比较详实全面的岩画一手最新材料,尤以对人面岩画非常感兴趣。本文即是基于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研究前提之下,试图对该区域人面岩画作一深入研究。以梳理人面岩画研究背景和西辽河流域背景材料、整理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图像资料作为文章的研究前提;以图像分类与断代推测、图像分析与内涵探讨作为文章研究的两条基本动线与主干;以人面岩画与史前玉器纹饰对比分析的图像学探究,以及商人玄鸟图腾的图像学探源作为落脚点,最终实现对中国人面岩画可能起源于西辽河流域做出相对合理的推断与解释。本文以系统调查整理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资料,并以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作为中国人面岩画三大分布带上的切片样本,利用图像学、考古学等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全文共分五章,弁言和前两章在时间纵轴上展开谈人面岩画、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研究综述,以及西辽河流域在各个考古文化时期的基本面貌;在空间平面上整理西辽河流域各个岩画点人面岩画图像资料。第三、四章的重心在试图推测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的考古年代,及其文化内涵分析。为达成这两项研究目标,通过探讨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的图像分类、制作技法、分布情况、各类型人面岩画的基本特征,重新予以释读。第五章以上述讨论为基础,再通过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与史前器物,尤以与史前玉器典型纹饰进行仔细的图像学比对分析,进而找到相对可靠的考古学依据。讨论从西辽河流域鸮面岩画和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鸮、绿松石鸮的普及程度及数量上,来联系和探讨商人玄鸟图腾与西辽河流域鹗面岩画的关系,来理解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作为中国人面岩画起源点的可能性。

宋春晖[3](2006)在《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高原构造隆升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地质事件之一,它不仅是目前地球上正在进行陆陆碰撞最典型例子以及它的形成对整个亚洲大陆构造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它的隆起使得中国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所以,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通过中外科学家近几十年的共同努力,青藏高原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对全球构造和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或假说。然而这些假说或观点争论十分激烈,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高原变形隆升的时间和过程还不清楚。 关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形式和隆升过程,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学科、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至今观点分歧较大的原因除不同学者所用研究方法与证据的差异外,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精细度不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例如个别岩体和断层仅是点状或线状地域,并且断层往往又具多期(或继承性)活动特点,他们难以代表高原的整体性质或具体的隆升序列。青藏高原内部的沉积盆山是在高原的挤压变形和隆起过程中形成,而盆地中充填的沉积物是盆地水系范围内造山带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的产物,这些沉积物不仅连续记录着盆地在接受沉积物充填过程中周围造山带构造活动特征,而且还记录着沉积物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Métivier et al,1997)。因此,根据盆—山耦合关系,通过对高原内外与造山带毗邻盆地的精细沉积盆地分析、构造和环境信息的提取,是最有希望恢复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一条重要途径(李吉均等,1998)。近年来根据与高原造山带毗邻的沉积盆地及其内部沉积记录的各种信息来反演山脉隆升历史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是,前期研究都局限于单一“盆-山”关系探讨或缺乏精细年代研究,这些局部盆地记录捕获的构造事件是否能代表高原具普遍意义的构造隆升事件?是否存在未发现的重大高原构造隆升事件?构造隆升是否存在南北和东西方向的差异或递次增生过程?因此,迫切需要从更大范围进行高原不同部位隆升事件序列及其年代精细研究,合理建立具普遍意义的高原重大构造事件时间序列和高原北部构造活动规律,为检验或构成新的高原形成模式、深化和完善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理论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青藏高原北和东北缘发育一系列典型的盆-山组合体系,本文通过对其南北方向昆仑山垭口盆地、柴达木盆地、肃北盆地和酒泉盆地以及东西方向索尔库里地区、柴达木盆地或酒泉盆地、贵德盆地、临夏盆地和天水盆地各盆地形成、沉积序列和沉积-构造演化详细研究,主要获得的成果如下: 1、通过对青藏高原北和东北缘各盆地新生代地层沉积序列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划分的基础上,在古生物化石宏观年代控制下,利用高密度磁性地层年代的测量,分别建立了各盆

李斌[4](2006)在《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有机分子化石与沉积环境》文中研究指明亚洲中部干旱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地带性温带干旱区,这里不但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环境变化剧烈,并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敏感。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正处于此干旱区的中心,控制和影响我国气候系统的西风带、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也交汇于此处,对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有证据表明,此区地面覆盖变化(植被、雪盖等)和产生的巨量粉尘不但影响着区域乃至北半球的太阳幅射平衡,而且大气粉尘还影响海洋生物生产力并进而影响大气CO2变化,是对由于温室气体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响应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对柴达木盆地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亚洲中部干旱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影响的理解。深入的研究中国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干旱、干寒区的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为此,本论文选取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贝壳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剖面分子化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结合AMS 14-C和常规14-C的年代控制,参考剖面中大量出现的贝壳化石瓣鳃类种现代的生长环境调查,重建了察尔汗盐湖晚更新世期间古环境变化的历史。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和认识如下: 1、贝壳堤剖面的正构烷烃显示,在39.6-35.5kaBP间,成熟度较高,低等菌藻类和水生生物来源的烃类相对丰度较高,可能指示湖泊发育早期外源较成熟有机质的输入占有较大的贡献,湖泊早期沉积的有机质中有一定的内源菌藻类和水生生物的参与,有机质以湖泊周边发育的木本植物为主要来源。在35.5-17.1kaBP间,成熟度较低,显示出湖泊发育和晚期沉积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周边植被由木本退化为草本,显示出以草本植物为主要来源的趋势,有机质主要为湖泊发育时期沉积形成的。姥植比从剖面底部到顶部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湖泊沉积过程中还原环境的加强,显示了湖泊发育晚期逐渐咸化的过程。 2、贝壳堤剖面湖相沉积还存在着特殊的含季碳长链支链烷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已鉴定5,5-二乙基支链烷烃、5-丁基,5-乙基支链烷烃、5-丁基,5-乙基支链烷烃系列三个(A-C)系列;其分布特征是:A、C系列为奇数碳分布,B系列为偶数碳分布。其相对丰度表现为A>B>C。A系列的高值区域对应于B、C系列的高值区域,这些特征指示它们来自同一生物源。而且根据在湖泊发育过程中A系列丰度较低,而在湖泊逐渐咸化的过程中A系列丰度增高,认为该系列化合物有可能来自更适宜湖泊咸化过程中所存在的某种菌藻类。同时,A系列主峰优势指示了湖泊早期输入的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在湖泊晚期低成熟有机质相对富集,其主峰碳有向高碳数转移的趋势,认为A系列主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古环境指示意义。剖面中A25/nC25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在湖泊发育过程中A系列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类支链烷烃的分布特征可能记录了湖泊演化的环境信息。 3、贝壳堤剖面高分辨率的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揭示了湖泊演化的历史,39.6-35.5kaBP,为湖泊的发育时期,约39.2 ka BP左右湖水达到剖面处,35.5-33.3 ka BP,湖泊较前期退缩,区内温度较高,要远远高于现代。33.3-27.1 ka BP,湖泊水位虽有波动,但相对较高,此时间为区内水热配置最佳的时期,最高湖面也出现在此期。27.1-18.1 kaBP,气候温暖,湖泊开始退缩,自18.1 ka BP开始,湖泊快速的盐化,退出剖面点所在的位置,之后再也没有扩张至剖面所代表的范围。 4、通过对瓣鳃类现生种的生长环境调查,可以确定剖面中大量出现的贝壳化石揭示了剖面所记录的湖泊沉积段温度较高,结合柴达木盆地现代的降水与温度资料,在35.5-17.5 ka BP期间,温度要比现代高出5-11℃;降均降水量增加600-800mm,与现代的环境截然不同。剖面的介形虫组合特征也表明,自38.2ka BP,湖泊开始形成,

M.A.FOMBELLA BLANCO,E.GARC■A-ROVS FERNDEZ,E.PUENTE GARC■A[5](2003)在《西班牙西北部San Isidro和Leitariegos地区全新世孢粉学的比较研究(英文)》文中研究说明文中报道了西班牙西北部San Isidro和Leitariegos地区两口钻井全新世孢粉学比较研究的结果。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了两地孢粉组合成分上的不同。根据从San Isidro地区泥炭沼泽获得的孢粉组合中乔木和灌木花粉百分含量变化,建立了两个组合带。孢粉植物群代表了一个松属占统治地位的森林,桦属、栎属、榛属等花粉含量变化序列可能和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有关。根据乔木花粉相对丰度变化,Leitariegos地区钻井剖面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桦本属花粉含量增加说明是桦树林,栎属和榛属花粉居次要地位,松属花粉含量下降。文中还总结了两个孢粉序列所反映的人类活动、植被演替以及地形景观改变等之间的关系。两地钻井剖面底部碳同位素年代测定表明二者的底部并不同时。

二、西班牙西北部San Isidro和Leitariegos地区全新世孢粉学的比较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班牙西北部San Isidro和Leitariegos地区全新世孢粉学的比较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对泥河湾盆地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四、范例说明
第一章 泥河湾盆地的发现及初步研究(1921~1948)
    第一节 泥河湾的发现
        一、泥河湾教堂的文森特神甫
        二、桑志华和北疆博物院
        三、巴尔博命名“泥河湾层”
        四、桑志华的6次泥河湾之旅
    第二节 泥河湾哺乳动物群
        一、身为神甫的科学家——德日进
        二、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的确立及对泥河湾古人类的预测
    第三节 粗糙的手斧
        一、步日耶的发现
        二、关于“手斧”的争论
    第四节 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一、泥河湾层的划分
        二、中国的“维拉方层”——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层
    第五节 滥觞于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泥河湾旧石器考古
第二章 北方下更新统标准地层的建立和新的认识(1949~1964)
    第一节 标准地层的确立及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一、华北地区的早更新世标准地层
        二、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
    第二节 泥河湾盆地火山活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一、火山活动的(早期)研究
        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第三节 峙峪遗址的发现
    第四节 对泥河湾层的新认识及古人类遗存的猜想
第三章 旧石器考古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大发现(1965~198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时期
        一、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三部曲(1965~1980年)
        二、泥河湾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的进一步完善(1981~1989年)
        三、对1984~1989年的调查试掘时期的评价
        四、一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大量发现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二、鱼类化石
        三、软体动物化石群的研究
        四、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五、孢粉分析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的新进展
        一、生物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二、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三、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第四节 大同火山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三、泥河湾盆地古地理环境研究
    第六节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及第四纪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承前启后(1990~2011)
    第一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辉煌时期
        一、中美合作的开展及影响
        二、主要旧石器遗址的发现
        三、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的新进展及存在问题
        四、泥河湾盆地的考古工作者
        五、综合研究及理论与方法论的进展
    第二节 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一、哺乳动物化石研究
        二、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三、孢粉分析
        四、叠层石的发现和研究
    第三节 泥河湾盆地地层学研究
        一、磁性地层学方面的研究
        二、泥河湾层划分的深化和研究
    第四节 泥河湾盆地古环境与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一、泥河湾古湖的演化研究
        二、泥河湾盆地古环境的研究
    第五节 火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第五章 泥河湾发展的新机遇——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方兴未艾(2012~2016)
    第一节 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及相关研究机构组建的意义
        一、泥河湾博物馆的建立
        二、其他研究机构的建立
        三、对泥河湾的规划、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第二节 东方人类探源工程
        一、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启动
        二、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研究内容
        三、目前进度及已取得的成果
    第三节 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新进展
        一、旧石器考古发掘及调查活动
        二、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四节 其他领域的进展
        一、哺乳动物化石
        二、地层学方面的进展
        三、新构造火山运动
        四、古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弁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何谓人面岩画
        一、岩画及人面岩画
        二、中国岩画及人面岩画的分布
        三、中国人面岩画的断代
    第三节 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研究综述
        一、发现与考察
        二、综合研究
        三、专题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观点与创新内容
第一章 西辽河流域背景
    第一节 西辽河流域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
        三、河流
    第二节 全新世大暖期西辽河流域气候环境与史前考古文化序列
        一、兴隆洼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气候环境
        二、赵宝沟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气候环境
        三、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气候环境
        四、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气候环境
        五、经济形式与思维方式
第二章 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图像资料
    第一节 翁牛特旗人面岩画
        一、白庙子山人面岩画
        二、黑头山人面岩画
        三、箭眼山人面岩画
        四、牦牛海山人面岩画
    第二节 阴河、英金河流域人面岩画
        一、红山人面岩画
        二、阴河、英金河流域人面岩画
    第三节 西拉木伦河流域人面岩画
        一、白岔河流域人面岩画
        二、西拉木沦河、苇塘河岩画
    第四节 巴林右旗床金沟人面岩画
第三章 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图像分类与年代分析
    第一节 图像分类与制作技法
        一、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的图像分类
        二、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的制作技法
    第二节 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的分布
        一、A型人面岩画的分布情况
        二、B型人面岩画的分布情况
        三、C型人面岩画的分布情况
    第三节 制作年代
        一、综合分析
        二、具体分析
第四章 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图像文化内涵分析
    第一节 A型人面岩画图像分析
        一、A型人面岩画基本特征
        二、A型人面岩画文化内涵
    第二节 B型人面岩画图像分析
        一、B型人面岩画基本特征
        二、B型人面岩画文化内涵
    第三节 C型人面岩画图像分析
        一、C型人面岩画基本特征
        二、C型人面岩画文化内涵
第五章 中国人面岩画起源于西辽河流域
    第一节 中国人面岩画的连云港将军崖起源说
    第二节 西辽河流域同心圆眼睛纹饰人面岩画
        一、眼睛纹饰人面岩画图像与红山文化圆目兽面块形玉饰比较
        二、眼睛纹饰人面岩画图像与良渚文化玉器眼睛纹饰比较
    第三节 西辽河流域涡旋纹眼睛纹饰人面岩画
        一、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
        二、涡旋纹眼睛纹饰人面岩画与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纹饰图像比较
        三、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与龙山文化玉器的纹饰图像比较
    第四节 商人图腾——“玄鸟”
        一、先商文明
        二、玄鸟图腾
        三、鸱鸮崇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高原构造隆升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现状
        1 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
        2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
        3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过程
    第二节 科学问题、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高原北缘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东昆仑断裂系
        1 昆南断裂带
        2 昆中断裂带
        3 昆北断裂带
    第二节 阿尔金断裂系
        1 阿尔金断裂系大地构造背景、组成和延伸规模
        2 阿尔金断裂活动时期
        3 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方式与位错量
        4 阿尔金断裂走滑速率
        5 关于阿尔金山隆升
        6 高原北部与阿尔金断裂相关的构造演化模式
    第三节 祁连山断裂系
        1 北祁连山断裂带
        2 中祁连山断裂带
        3 南祁连山断裂带
    第四节 河西走廊区
        1 河西走廊区地貌特征
        2 河西走廊大地构造背景
        3 河西走廊断裂
        4 河西走廊盆地与隆起带
        5 盆地地层
    第五节 高原东北缘
        1 北西西向断裂构造
        2 北北西向断裂带与隆起带
        3 盆地
第三章 河西走廊酒泉盆地新生代沉积与演化
    第一节 新生代地层
        1 火烧沟组(Eh)
        2 白扬河组(Eb)
        3 疏勒河组(N1s)
        4 玉门组和酒泉组
    第二节 地层磁性年代
    第三节 沉积相分析
        1 半深湖相
        2 浅湖相
        3 浊积岩相
        4 干盐湖相
        5 三角洲相
        6 河流相
        7 扇三角洲相
        8 洪积扇相
    第四节 盆地沉积演化
        4 山间盆地期(0.84-0Ma)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与演化
    第一节 地质背景
        1 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 盆地及周缘断裂
        3 盆地基底与盖层
        4 盆地前新生代地层概况
    第二节 新生代地层序列
        1 路乐河剖面路乐河组地层序列
        2 柴西缘西岔沟剖面地层序列
    第三节 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
    第四节 沉积相分析和沉积演化
        1 沉积相分析
        2 盆地沉积演化史
第五章 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与演化
    第一节 新生代地层序列
        1 革皮匝组
        2 上尕让组
        3 贵德门组
        4 尕让组
        5 阿什贡组
        6 贺尔加组
        7 甘家组
    第二节 盆地新生代磁性地层年代
    第三节 沉积环境分析
        1 岩相分析
        2 沉积环境
    第四节 盆地沉积演化
        1 盆地早期凹陷和发展与区域早期夷平面形成期期(古近纪)
        2 盆地早期消亡与早期夷平面解体期(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初)
        3 盆地再次断陷与扩张期(20.8-13Ma)
        4 盆地发展与区域夷平面形成期(13-7.8Ma)
        5 盆地萎缩与夷平面解体期(7.8-3.6Ma)
        6 盆地再次消亡期(3.6-2.6Ma)
        7 山间盆地与河流阶地发育期(2.6-0Ma)
第六章 陇中盆地新生代沉积与演化
    第一节 临夏盆地
        1 地层序列
        2 沉积相分析
        3 盆地沉积演化与区域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
    第二节 天水盆地
        1 沉积序列和地层划分
        2 地层年代
        3 沉积环境分析
        4 盆地沉积演化与区域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
第七章 重要造山带中典型新生代山间盆地
    第一节 祁连山与阿尔金山交汇处肃北盆地
        1 新生代地层序列
        2 磁性地层年代
        3 沉积相分析
        4 盆地沉积演化与区域构造活动
    第二节 阿尔金山中段索尔库里地区
        1 晚新生代地层序列
        2 磁性地层年代
        3 剖面沉积相分析
        4 沉积演化
    第三节 东昆仑山中段昆仑山垭口盆地
        1 晚新生代地层序列
        2 磁性地层年代
        3 盆地沉积演化与垭口地区构造隆升
第八章 青藏高原北缘盆地记录与高原隆升和环境演变
    第一节 青藏高原北缘盆地新生代沉积序列对比
    第二节 青藏高原北缘典型盆地沉积演化对比
        1 昆仑山垭口盆地构造-沉积演
        2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3 索尔库里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4 肃北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5 酒泉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6 贵德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7 临夏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8 天水盆地构造-沉积演化
    第三节 高原北缘沉积演化与重大构造隆升事件
    第四节 高原北缘沉积记录的地貌发育和气候变化讨论
        1 高原北缘沉积记录的地貌发育过程讨论
        2 关于高原北缘沉积记录的气候变化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问题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论文工作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4)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有机分子化石与沉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末次冰期间冰段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中国西部末次冰期间冰段气候环境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论文选题的依据及研究内容
        1 测年技术及其可靠性对比研究及高分辨率湖相沉积地层年代序列的建立
        2 环境变化参数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概况与自然地理
    第一节、地质概况与自然地理背景
        1 化学沉积
        2 碎屑沉积
    第二节、察尔汗盐湖区晚更新世中晚期沉积与环境研究
    第三节、研究剖面沉积特征及年代序列的建立
        1 察尔汗盐湖区沉积地层年代学研究
        2 贝壳堤剖面沉积特征及年代序列的建立
第三章 有机分子化石(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有机分子化石(生物标志化合物)概念
        1 (有机)分子化石的定义
        2 生物标志化合物来源
        3 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常见分子化石的基本特征
        4 常见分子化石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第二节、分子化石在环境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意义
        1 海相沉积物分子化石
        2 湖泊沉积物分子化石
        3 古植被与分子化石
        4 土壤(古土壤)中的分子化石
        5 黄土中的分子化石
        6 泥炭中的分子化石
        7 雪冰和洞穴沉积物中的分子化石
        8 树轮与分子化石
    第三节、仪器测试及数据分析
        1 样品有机质萃取和组分分离
        2 分析仪器和方法
        3 谱图解析和检索
第四章 柴达木贝壳堤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正构烷烃
        1 正构烷烃热成熟度参数
        2 正构烷烃母质来源
    第二节、类异戊二烯类化合物
    第三节、含氧有机化合物
        1 长链烷酮化合物
        2 脂肪酸类化合物
    第四节、含氮有机化合物
        1 酰胺类化合物
        2 脂肪腈类化合物
    第五节、稠环芳烃化合物
    第六节、小结
第五章 贝壳堤剖面长链支链烷烃及其古环境意义
    第一节、长链支链烷烃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二节、含季碳长链支链烷烃分布特征和相对丰度
    第三节、长链支链烷烃的生物来源和环境意义
    第四节、结论
第六章 贝壳堤剖面的粒度、元素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
    第一节、粒度特征
        1 材料与分析方法
        2 沉积物粒度组成
        3 粒度形态与沉积过程
        4 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湖泊水位变化历史
        5 磁化率与碳酸盐
    第二节、贝壳堤剖面元素地球化学
        1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 样品处理及无机碳酸盐、有机质总含量(TIC、TOC)及其稳定同位素实验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第七章 贝壳堤剖面揭示的环境特征、演变过程及区域对比
    第一节、腹足类化石及其生态环境的指标意义
        1 河蚬的一般特征
        2 河蚬在中国大陆的分布及其生存环境和气候背景
        3 中国西部干旱区瓣鳃化石(河蚬)的分布气候意义
    第二节、贝壳堤剖面介形虫化石组合及其指示生态环境
    第三节、贝壳堤剖面揭示的环境和湖泊演化
    第四节 贝壳堤剖面研究的意义与中国西部干旱区18(20)-40ka 14C BP气候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西班牙西北部San Isidro和Leitariegos地区全新世孢粉学的比较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泥河湾盆地考古史研究[D]. 李罡. 河北大学, 2018(12)
  • [2]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研究[D]. 孙晓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3]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高原构造隆升过程[D]. 宋春晖. 兰州大学, 2006(02)
  • [4]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有机分子化石与沉积环境[D]. 李斌. 兰州大学, 2006(09)
  • [5]西班牙西北部San Isidro和Leitariegos地区全新世孢粉学的比较研究(英文)[J]. M.A.FOMBELLA BLANCO,E.GARC■A-ROVS FERNDEZ,E.PUENTE GARC■A. 古生物学报, 2003(01)

标签:;  ;  ;  ;  

西班牙西北部 San Isidro 和 Leitariegos 地区全新世孢粉学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