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肾上腺中 NADPH、NPY、CGRP、SP 和 c-fos 的细胞化学性质

大鼠肾上腺中 NADPH、NPY、CGRP、SP 和 c-fos 的细胞化学性质

一、大鼠肾上腺的NADPH、NPY、CGRP、SP、c-fos细胞化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武小利[1](2021)在《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实验研究以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为切入点,选用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从肠道动力学层面观察损毁PVN以及电针四单穴对IBS-C模型大鼠肠道动力、内脏敏感性及血清和结肠中CGRP和5-HT表达的影响,并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PVNc-fos基因表达情况,从而探索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功能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蔡莹改良寒冷-缚冰-饥饱失常综合法复制IBS-C模型。(2)以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代表内脏敏感性,评价IBS-C模型的建立。(3)以引起大鼠腹部回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为疼痛阈值,并以此评估电针四单穴及损毁PVN对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4)测量大鼠肠道推进率与内脏敏感性共同作为功能指标,评价损毁PVN对大鼠肠道推进率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5)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大鼠PVNc-fos蛋白表达情况。(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大鼠血清5-HT和CGRP水平。(7)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结肠5-HT和CGRP表达水平。结果:(1)(1)内脏敏感性结果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引起模型组大鼠腹壁收缩反射的最小生理盐水量即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降低(P<0.01),说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内脏敏感性提高,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大鼠腹部回缩反射(AWR)最小容量阈值升高(P<0.01),PVN损毁-EA组AWR最小容量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针刺可以改善IBS-C大鼠的内脏高敏感状态,而损毁PVN后,针刺对内脏敏感性的改善作用明显降低。(2)肠道推进率测量结果可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剥离直铺后,幽门至黑色半固体糊前沿的距离与幽门至回盲肠部全长比值显着减小(P<0.01),说明IBS-C模型大鼠肠道推进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肠道推进率显着增大(P<0.01),损毁组大鼠肠道推进率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电针四单穴可显着提高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而损毁PVN后,电针对肠道推进率的提高作用明显变弱甚至消失。(2)脑组织免疫荧光结果可见,细胞核染色成蓝色,c-fos基因蛋白染色为绿色;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fos基因蛋白表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四单穴组c-fos基因蛋白表达减少。(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及CG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大鼠血清5-HT及CGRP含量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PVN损毁-EA组血清中5-HT及CGRP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IBS-C导致大鼠血清中5-HT、CGRP含量升高,电针四单穴治疗后IBS-C模型大鼠血清5-HT、CGRP含量明显下降,而损毁PVN后,针刺对IBS-C模型大鼠血清5-HT、CGRP含量的调控作用明显减弱甚至消失。(4)结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结肠内5-HT、CGRP主要表达于粘膜层及黏膜下层,着色细胞呈棕黄色,胞核无色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5-HT、CGRP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四单穴组结肠中5-HT、CGRP阳性率表达均降低,PVN损毁-EA组大鼠结肠5-HT、CGRP阳性率表达均无明显变化。说明IBS-C使大鼠结肠组织中5-HT、CGRP的表达增加,电针四单穴后使IBS-C大鼠结肠组织中5-HT、CGRP的表达率调控至接近正常水平,而损毁PVN后电针四单穴的作用消失。结论:(1)电针四单穴可以降低脑组织PVN中c-fos蛋白表达量。(2)电针四单穴可有效提高IBS-C大鼠AWR最小容量阈值,可改善IBS-C大鼠内脏高敏感状态;同时可以增加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促进肠道运动。损毁PVN后再行电针,IBS-C大鼠的肠道推进率和内脏敏感性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电针四单穴可下调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可能通过降低血清及结肠中5-HT及CGRP含量,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肠道功能;PVN损毁后,电针对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的下调作用消失,说明电针可能以PVN作为通道调节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中5-HT、CGRP水平,进而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产生治疗作用。

臧希[2](2020)在《痛泻要方调控脑肠肽5-HT、SP、NPY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疏肝止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结肠P物质(substance P,SP)、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调控,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机制。方法: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痛泻要方)组、西药(匹维溴铵)组,每组15只。对除正常组外的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束缚+番泻叶灌胃”的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进行药物干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给予0.9%的生理盐水,西药组给予匹维溴铵,痛泻要方组给予痛泻要方溶液。治疗结束后,取大鼠下丘脑和结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下丘脑5-HT,结肠SP、NPY的含量。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7.0统计软件的Tukey多重比较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5-HT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痛泻要方组大鼠下丘脑5-HT表达则升高(p<0.001),匹维溴铵组大鼠下丘脑5-HT表达也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的SP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显着升高(p<0.0001);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组大鼠结肠的SP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降低(p<0.0001),匹维溴铵组大鼠结肠的SP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降低(p<0.01);痛泻要方组和匹维溴铵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的NPY免疫组化染色强度明显降低(p<0.0001);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组和匹维溴铵组大鼠结肠NPY则升高(p<0.0001);痛泻要方组和匹维溴铵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痛泻要方疏肝解郁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中枢调控中心可能位于下丘脑,其缓解肝郁症状的机制与增加下丘脑5-HT含量有关。(2)痛泻要方疏肝止痛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减少结肠SP的分泌,抑制了SP对疼痛信息的传递;提升结肠NPY含量,抑制肠道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兴奋,使得疼痛信号的产生减少。(3)痛泻要方健脾止泻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减少结肠SP分泌,改善胃肠动力、减少黏液分泌;升高结肠NPY分泌,抑制肠液和胰液分泌,抑制胃肠道运动。

郇乐[3](2020)在《神经肽Y对于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脊柱融合术作为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可以通过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在治疗脊柱失稳、退变、肿瘤、创伤、感染和脊髓栓系等脊柱疾病中被广泛应用。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脊柱退变等疾病的发生率随之增加,需行脊柱手术的患者人数也显着增加。然而,脊柱融合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包括融合失败、假关节形成等,导致患者术后出现长期疼痛、畸形、脊柱失稳,甚至压迫脊髓引起瘫痪。在骨质疏松和激素服用患者中,融合失败发生率可高达34.3%。破骨细胞是骨发生和骨平衡中的重要调节细胞,也是参与软骨内成骨、骨重塑和骨再生的核心细胞。在骨再生和骨重塑早期,破骨细胞首先到达目标区域,吸收骨小梁;然后招募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形成新生骨小梁。破骨细胞功能活化可能是骨再生早期启动和发展的关键细胞事件。因此,研究调控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的相关因子和信号通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医学价值。目前发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多肽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骨再生密切相关。其中,NPY神经纤维在骨再生区域出现较早,且分布于骨代谢活跃区域,提示其可能为骨再生早期关键调控因子。而目前关于NPY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的研究还很少,NPY如何调控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目的与方法:在第一部分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了NPY对于破骨细胞前体的影响,内容包括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获取以及破骨细胞前体的的诱导及培养;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NPY对于破骨细胞前体增殖活性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和实时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NPY对于破骨细胞前体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及通过ELISA法检测NPY对于破骨细胞前体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PDGF的影响。第二部分实验中我们进一步探寻NPY对于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检测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NPY相关受体的表达,以及破骨细胞形成、分化过程中相关因子(c-Fos、NFATc1、CTSK、TRAP、CTR、AKT、NF-κB、m TOR)在NPY干预下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中的分子通路基础做出初步探索,主要检测方法包括细胞TRAP染色、鬼笔环肽染色细胞骨架、q RT-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等。第三部分实验中我们将NPY应用于动物体内,通过建立大鼠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并加入NPY进行干预,利用Mirco-CT初步观察NPY对大鼠植骨融合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我们的研究中使用CCK-8法检测了不同浓度NPY对破骨细胞前体增殖能力的影响,发现10-6mol/L组和10-8mol/L组细胞活力值高于对照组(0mol/L),尤其是10-6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因此可以看出实验中所使用的NPY浓度对于破骨细胞前体是安全的,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不降低细胞活性。通过划痕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NPY(10-6mol/L)可抑制破骨细胞前体迁移,尤其在作用的早期。使用NPY(10-6mol/L)处理破骨细胞前体1、3、5天后,q RT-PCR结果呈现NPY组中β3-integrin m 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NPY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前体整合素αγβ3的表达从而影响破骨细胞前体的迁移。随后在培养基中加入RANKL(100ng/ml),将破骨细胞前体向成熟破骨细胞诱导,并使用不同浓度NPY对细胞进行干预。TRAP染色后分析TRAP染色阳性破骨细胞数量及面积,均发现与不加NPY干预的对照组相比,NPY(10-6mol/L)组中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及面积明显减少(p<0.05),表明NPY抑制了破骨细胞前体向破骨细胞分化。随后针对这一效应,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使用10-6mol/L NPY与M-CSF、RANKL共同培养破骨细胞前体,于第0、1、3、5天取材行q RT-PCR检测,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破骨细胞前体逐渐向破骨细胞分化,在NPY作用下,融合关键基因DC-STAMP表达均较未加干预的对照组低(p<0.05)。研究中检测了破骨细胞特异性标志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发现在10-6mol/L NPY干预下,破骨细胞特异性标志分子CTSK、CTR和TRAP的m RNA表达水平均受到抑制(p<0.05)。使用q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对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关键性转录因子c-Fos、NFATc1的蛋白表达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NPY可明显降低c-Fos、NFATc1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p<0.05)。为了探寻NPY调节破骨细胞分化有关转录因子c-Fos和NFATc1表达的机制,我们对这些因子的上游与破骨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MAPKs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发现10-6mol/L NPY在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可特异性地抑制ERK/c-Fos/NFATc1的激活(p<0.05),而不影响NF-κB、p38、JNK等通路。对于NPY的上述作用由破骨细胞中哪一种NPY受体传导我们也做了相关研究,发现在破骨细胞前体向破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NPY受体YIR表达整体无明显变化,而Y2R的表达则呈现逐渐增加并在RANKL刺激后第三天达到高峰(p<0.05),由于破骨细胞分化的高峰期也集中在RANKL刺激后第三天,因此,推测NPY对于破骨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主要由NPY受体Y2R介导。总结前两部分结果,最后我们将NPY应用于在体大鼠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术后4周取材行Mirco-CT检查结果示,植骨融合区域内对照组可见骨形成,但骨皮质较薄,而与对照组相比,NPY组中出现了较明显骨融合表现,形成的骨皮质相对较厚,部分区域形成了骨块,数据统计中骨体积指数、骨小梁数目以及骨小梁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初步表明使用NPY处理同种异体骨对骨融合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NPY通过抑制植骨区域内破骨细胞的活化,减少了骨吸收作用,造成局部区域骨形成相对占优势,从而促进骨融合的发生。结论: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我们结合体外细胞实验和在体动物实验,发现了NPY对于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具有重要调节作用。高浓度NPY(10-6mol/L)可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增殖,抑制其迁移,促进其分泌相关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在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NPY可降低融合关键基因DC-STAMP的表达,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同时,在加入外源性NPY刺激后,破骨细胞中的NPY受体Y2R接收信号,将刺激信号转导至破骨细胞内,通过降低关键通路ERK/MAPK的磷酸化水平,影响c-Fos/NFATc1的表达,从而对破骨细胞的分化起到抑制作用。大鼠植骨融合模型中也发现了NPY可以促进植骨融合区域内骨形成。

钱绍文[4](2020)在《极端温度环境下摄食行为及注意功能异常的神经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适宜的环境温度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极端的环境温度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从本能行为到高级认知行为均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神经系统通过感知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机体行为状态,以更好的适应极端环境。结合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本文以小鼠和人为实验对象,从本能的摄食行为到高级注意功能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调整能力进行解析。第一部分 腹内侧视前区调控温度依赖性摄食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从啮齿类动物到人类均拥有完善的体温调控系统。核心体温的稳定是机体细胞、组织与器官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通过调控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达到产热与散热平衡是体温恒定的决定因素。当环境温度改变时,机体产热需求与散热负荷随之改变,相应的,机体会适应性的调整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然而目前这种适应性调整的神经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视前区(preoptic area,POA)作为温度感知与调控的中枢,接受脊髓、臂旁核等外周传入的温度信号,对冷热信号做出不同响应后作用到下丘脑背内侧核(dorsomedialhypothalamus,DMH)调控褐色脂肪组织产热与能量代谢速率,是体温调控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在面临不同环境温度后,机体会依据能量需求与散热负荷对食物摄入做出温度依赖性的调整,例如高温与低温环境下摄食量会相应的增加和减少,然而其底层的神经机制并不清楚。由于这一机制不明,我们目前仍然未能全面认识体温调控的神经机制,也对临床发热性摄食异常等疾病,如炎症性厌食、癌症与艾滋病晚期发热性厌食缺乏深入的认识与应对策略。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旨在解析腹内侧视前区(ventromedial preoptic area,VMPO)感受环境温度信息后调控摄食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并揭示VMPO调控温度依赖性摄食行为的温度感受特性及功能意义。VMPO位于第三脑室边缘,血脑屏障薄弱,拥有大量感受脑脊液渗透压感受器、性激素、甘丙肽、瘦素等激素受体,在调控机体体温平衡、水盐平衡、交配行为、母性行为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VMPO内第三脑室前腹侧室周结构损伤后,动物表现出食物与水分的摄入平衡障碍。在VMPO区域注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或甘丙肽会增加动物摄食量,激活或阻断VMPO部位的食欲素Orexin A受体也会对动物摄食行为产生影响。然而VMPO是否具有调控摄食行为的作用及具体神经环路机制,目前并不清楚。为此,我们主要开展如下实验:1、首先,我们采用形态学染色技术,在POA多个具有温度敏感功能的亚区中发现VMPO表达与禁食相关的C-FOS,并通过免疫荧光共标、光纤记录与光遗传技术,明确VMPO部位可能参与摄食相关的神经元类型;2、然后,我们采用神经顺行示踪技术,对VMPO顺行投射脑区进行示踪,结合光遗传、化学遗传与神经诱导凋亡技术,对VMPO神经投射通路的功能意义进行逐个解析,筛查出参与调控摄食行为的VMPO通路;3、紧接着,我们采用形态学逆行示踪技术,明确VMPO投射通路的形态学基础,结合C-FOS染色与光遗传技术,探究VMPO投射通路的温度感受特性与功能意义;4、最后我们采用在体光纤记录结合逆行示踪技术,对VMPO投射通路的温度感受特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建立温度感知与摄食行为的功能学联系。主要研究结果为:1、小鼠在不同温度环境(高温:33.5±2℃、常温:25±2℃、低温10±2℃)进行短时(2h)与长时(12h)暴露下摄食行为均表现出一定的温度依赖性。相对于常温,低温下摄食量显着升高,高温下摄食量显着降低。进一步我们对12h内不同温度环境暴露下小鼠血液内主要食欲相关激素水平,包括胃饥饿素、瘦素以及神经肽Y进行测定,发现血液激素水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温度依赖性。随后我们对禁食状态下POA区域神经元活动标志物C-FOS的表达进行研究,发现在POA多个温度敏感性亚区中仅有VMPO区域在禁食状态下表达大量C-FOS。随后在Ai9::Vglut2-cre和Ai9::Gad2-cre两种双转基因小鼠上,对禁食诱发的C-FOS进行染色,发现VMPO部位禁食诱发的C-FOS与兴奋性的Vglut2阳性神经元具有较高的共标率,而与Gad2阳性神经元共标率较低。为此我们进一步采用钙信号光纤记录技术发现在Vglut2-cre小鼠VMPO部位注射钙活动指示剂Gcamp6s,小鼠禁食12h后在摄食过程中钙信号活动逐渐下降,而在Gad2-cre小鼠VMPO部位注射的Gcamp6s,在禁食12h后的摄食过程中无显着变化。这些结果表明VMPO部位Vglut2阳性神经元在饥饿状态下呈兴奋状态,在摄食状态下饥饿得以缓解后,其活动逐渐降低,意味着VMPO部位Vglut2阳性神经元活动与小鼠饥饿状态有关,可能参与摄食行为的调节。最后我们在Vglut2-cre与Gad2-cre小鼠VMPO部位注射光敏感病毒CHR2,采用光遗传技术激活VMPO部位Vglut2阳性神经元与Gad2阳性神经元,发现激活Vglut2阳性神经元可引起小鼠体温下降,同时摄食行为也下降,而激活Gad2阳性神经元体温与摄食行为无明显变化,初步排除了 VMPO部位Gad2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摄食行为的调控;2、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我们对VMPO部位谷氨酸能神经元顺行投射通路进行示踪与功能解析,旨在寻找VMPO能够特异性调控摄食行为,而不引起其他非特异性行为指标变化的投射通路。我们在Vglut2-cre小鼠VMPO部位注射顺行示踪病毒AAV-DIO-CHR2-EYFP,我们发现VMPO部位谷氨酸能神经元从头端向尾端经下丘脑、丘脑多个核团存在广泛性投射,主要包括体温感受与调控核团,如视前区正中核(median preoptic nucleus,MnPO)、下丘脑背内侧核(dors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DMH),摄食行为调控核团如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ic area,LH)、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us,PVH)、弓状核(arcuate hypothalamic nucleus,ARC)、结节核(tuberal nucleus,TN)等,也包括动机奖赏类脑区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以及应激与情绪调控相关脑区如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BNST)、丘脑室旁核前部(anterior paraventricular thalamic nucleus,PVA)、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thalamic nucleus,PVT)、杏仁核海马联合区(amygdalohippocampal area,AHiPM)。采用光遗传技术对VMPO下行通路的纤维末梢上的CHR2进行激活,记录小鼠禁食12h后2小时内的摄食量,我们发现激活VMPO→ARC通路末梢可以显着增加小鼠摄食量,而激活VMPO→PVH通路末梢会明显抑制小鼠摄食,激活VMPO→ARC与VMPO→PVH两条通路末梢小鼠仅表现出特异性的摄食变化,未表现出核心体温以及其他行为异常。而激活VMPO→DMH通路小鼠表现出摄食行为抑制,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冷防御—筑巢行为。进一步我们采用顺行跨突触病毒结合与细胞凋亡技术,在VMPO部位注射顺行跨突触的重组酶AAVl-cre,在下游ARC、PVH以及DMH部位注射cre依赖的表达细胞内切酶的AAV-flex-tacasp3病毒,诱导VMPO→ARC、VMPO→PVH与VMPO→DMH通路突触后神经元凋亡。结果进一步确证了 VMPO→ARC、VMPO→PVH可以特异性的调控摄食行为,而不引起核心体温等其他指标与行为的变化,VMPO→DMH通路凋亡后,摄食行为无特异性影响,而是引起了小鼠体重增加,并且小鼠面临高温与低温环境时体温调控能力的出现部分缺失。最后我们采用化学遗传技术,在VMPO部位注射顺行跨突触的重组酶AAVl-cre,在下游ARC、PVH部位注射cre依赖的表达抑制性人工受体hM4D的AAV-DIO-hM4Di-mcherry病毒,抑制VMPO→ARC、VMPO→PVH通路突触后神经元,发现VMPO→ARC通路抑制后,小鼠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摄食量均出现下降,VMPO→PVH通路抑制后,小鼠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摄食量均出现上升,且小鼠无明显体重及体温调控的异常。由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VMPO主要通过VMPO→ARC、VMPO→PVH两条通路对摄食行为进行调控,从调控后小鼠的摄食量上看,VMPO→ARC、VMPO→PVH两条通路并没有引起小鼠的严重厌食及过量摄食的现象,因此这两条通路主要是对摄食进行适量性调控;3、通过逆行形态学示踪技术与光遗传调控技术对VMPO→ARC与VMPO→PVH这两条通路进行反向的形态学与功能学解析。利用AAVretro-cre重组酶与Ai9工具鼠相结合,我们发现VMPO部位有大量逆行性胞体投射至ARC与PVH部位,并且均与禁食诱发的C-FOS存在共标,为VMPO→ARC与VMPO→PVH两条通路参与摄食行为调控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进一步通过形态染色,我们发现VMPO投射至ARC的部位的胞体仅与冷刺激(10±2℃,2h)诱发的C-FOS共标,而与热刺激(33.5±2℃,2h)诱发的C-FOS无共标;而从VMPO投射至PVH部位的胞体与冷热两种刺激诱发的C-FOS均存在共标。进一步我们采用光遗传技术与逆行示踪技术相结合,在ARC与PVH部位注射逆行性重组酶AAVretro-DIO-flp,在VMPO部位注射AAV-fDIO-CHR2光遗传病毒,刺激从ARC与PVH逆行转染至VMPO部位的胞体,我们发现VMPO部位对两条通路的投射胞体激活后,小鼠表现出一致的体温自主调节模式,均表现出大幅度的核心体温下降,全身散热速度加快,褐色脂肪产热被抑制。但是两条通路激活后小鼠表现出不一致的热行为调节模式,在两箱位置偏好测试中(冷箱12℃,热箱38℃),光刺激两条通路前小鼠均偏好在热箱端停留,停留时间占80%左右。采用光遗传激活VMPO→ARC后小鼠位置偏好未发生明显变化,仍然偏好停留在热箱端,而激活VMPO→PVH后小鼠在冷箱停留时间明显增长,热箱停留时间明显减少,各占50%左右。上述结果表明VMPO→ARC与VMPO→PVH两条通路具有完全不同的温度感受特性。VMPO→ARC可能反映的是一种VMPO感受冷信息后,对ARC做出一种促进摄食行为的神经通路;而VMPO→PVH具有更为复杂的温度特性,可能反映的是VMPO对冷热信息的一种双向反应后,对PVH做出一种摄食行为的平衡调节。4、在前面环路逆行示踪的技术上,我们进一步结合钙离子活动指示剂Gcamp6m对自由活动小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记录VMPO→ARC与VMPO→PVH两条通路的钙信号响应,更为精细的解析VMPO部位特异性投射至ARC与PVH的胞体的温度感受特性。我们在ARC与PVH部位注射逆行性重组酶AAVretro-cre,在VMPO部位注射cre依赖的AAV-DIO-Gcamp6m,通过光纤记录VMPO部位逆行性转染胞体上Gcamp6m的信号响应。我们分别在温度可控的金属板上(高温:40℃,常温:25℃,低温:10℃),以及恒温控制舱室内(高温:35℃,常温:25℃,低温:10℃)记录小鼠面临局部和全身性温度刺激下,VMPO部位钙信号活动。结果显示,VMPO→ARC与VMPO→PVH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温度感受特性。VMPO→ARC在面临全身性冷刺激时会表现出明显的钙信号上升,而VMPO→PVH具有显着温度感受双向性,在面临全身性的热刺激时表现出明显的钙信号上升,在面临全身与局部冷刺激时表现出明显的钙信号下降。两条通路在面临局部温度刺激表现出较弱或者无明显的钙信号响应(VMPO→PVH通路对局部冷刺激除外),而仅在全身性环境温度刺激时才表现出大幅度的钙信号变化。VMPO→ARC与VMPO→PVH通路不同的温度感受特性可能是它们调控温度依赖性摄食行为的功能基础。总结上述结果,VMPO部位谷氨酸能神经元及其投射通路与温度依赖性摄食行为密切相关。VMPO作为温度感受与调控的重要区域,在感受全身性环境温度刺激后,通过谷氨酸能VMPO→ARC与VMPO→PVH投射通路对摄食行为进行适量调控。VMPO在温度依赖性摄食行为中的作用及其神经环路机制的解析,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摄食与体温调控的关系认知,也有助于为临床发热性厌食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与理论依据。第二部分 高温环境下选择性注意障碍的静息态脑功能机制研究注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良好的注意能力使大脑能够对客观信息和主观意识能够做出快速选择与反应。大脑通过知觉信息输入相关的视听信号,对外界繁杂冗余的信息进行快速的选择,将与自身关注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保留与加工,从而做出快速反应。注意网络时刻负责对外部环境事件进行高度警觉、监测与处理,并作出选择,但实际上,外部环境也会重塑我们大脑的注意活动。前人研究表明,注意网络的活动可以随时间、任务和认知状态而不断发生变化。然而,目前还不清楚人们的注意能力如何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的特性而变化,例如环境的温度。高温环境是很多职业场合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和限制因素。在高热环境下,大脑对周围目标的警觉能力会降低。高温会增加大脑注意资源的耗竭速度,从而影响人类的行为表现。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环境高温暴露下,大脑在执行持续性注意任务中,中枢疲劳程度增强,同时前额叶皮层补偿性的局部血流灌注被抑制。高温环境下,大脑注意功能的障碍,无疑会大大增加高温职业事故发生率。然而,高温环境下注意功能障碍的底层神经机制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采用视空间注意网络测试范式揭示了高温环境下,人脑表现出选择性注意障碍,主要为对冲突性目标的执行控制能力下降,而对凸显性的、无预见性的刺激信息的警觉能力和朝向能力并无明显改变。然而,执行控制能力的下降可能并不是完全是由于任务过程中异常的脑激活所导致。在前人的报道中,即使在不执行任何认知任务时,大脑静息活动的基线状态即已发生改变,例如中枢疲劳程度的增加,这种大脑基线活动的变化,有可能造成在随后的任务执行中,行为能力的下降。然而,对于高温环境下注意网络内部静息态基线活动是否与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的选择性注意障碍有关目前并不清楚。基于上述背景,在这一部分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1、采用组独立成分分析(group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研究高温环境下注意网络内部静息态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变化。我们采用3D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rterial spin labelling,ASL),对高温环境暴露下,大脑血流灌注(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像进行采集,并与功能连接图像进行耦合分析,计算CBF-FC相关性、CBF/FC 比率等指标,进一步探究神经活动与血管反应的相关性。同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像学指标与注意行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揭示静息态神经活动对注意行为的预测性。2、进一步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高温暴露下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与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DAN)成分。对比分析 DMN与DAN在高温与常温下网络内功能连接变化情况。然后利用功能网络连接(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FNC)技术计算DMN与DAN网络内与网络间成分功能连接变化情况,从而揭示同一种模态数据下DMN-DAN网络反相关系数的变化。并再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究DMN-DAN反相关系数与注意功能异常的相关性。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多个神经影像指标(FC,CBF,CBF-FC相关性以及CBF/FC 比率)的联合分析,确证了高温环境下注意网络内静息态活动模式发生重构,主要表现为DAN功能活动显着降低,而腹侧注意网络(ventral attention network,VAN)活动显着增强。主要表现为:(1)CBF:高温环境下DAN网络内CBF表现出降低的区域,主要位于双侧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IPS)与额叶视区(frontal eye field,FEF)区域。与之相反,高温环境下VAN网络内CBF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尤其是在右侧腹部额叶皮层(ventral frontal cortex,VFC)区域;(2)CBF-FC相关性:发现高温环境下DAN网络内双侧FEF区域内CBF-FC相关性显着降低,而IPS区域内相关性保持不变。而VAN网络内,高温环境下VFC区域内CBF-FC相关性则表现为显着上升,颞顶联合区(temporal-parietal junction,TPJ)区域相关性保持不变;(3)CBF/FC 比率:DAN网络内,在左侧IPS区域内顶下叶附近,CBF/FC 比率显着上升,而在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区域显着降低。而在VAN网络内,高温并未引起VAN网络内CBF/FC 比率显着变化。2、我们发现DMN网络前部区域内侧前额叶/扣带回前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MPFC/ACC)网络内部功能连接降低与高温下执行控制能力障碍有关;网络间FNC分析揭示了DMN网络内独立成分20(independent component 20,IC20)成分(主要为MPFC/ACC区域)与DAN网络内IC14成分(主要为IPS区域)网络间功能连接降低与执行控制能力障碍有关,表明高温暴露下DMN与DAN之间固有的负相关关系变弱。上述结果意味着执行控制障碍与DMN网络内部功能连接的降低以及与DAN网络负相关关系变弱有关。而警觉能力在高温暴露下能够不受明显影响可能是由于DAN网络内部功能连接的代偿,尤其是FEF与IPS区域功能连接代偿性增强,造成行为学无明显异常。总结上述结果,本文揭示了高温环境下注意网络内静息态活动发生重构,主要表现为DAN区域内活动降低,而VAN区域内活动升高。而DAN与VAN内CBF、FC以及CBF-FC相关性的变化与注意行为的选择性障碍有关,表明注意行为的变化可能与高热环境下大脑静息态基线活动异常有关。在高温暴露下,DMN与DAN网络内与网络间功能连接的变化表明大脑对注意资源进行适应性重构以应对高温环境下注意资源的加速耗竭,优先满足对认知资源要求较低的刺激驱动型任务,例如警觉能力,从而造成对认知资源要求较高的任务出现障碍,例如执行控制能力。本文为高温环境下大脑功能障碍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神经影像学证据,也为高温职业环境下作业任务的科学规划提供策略依据。

严江天[5](2020)在《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平滑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为切入点,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胃肠动力改变、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SM22α、F/G-actin表达水平,探讨预电针足三里通过调节平滑肌骨架蛋白防治IBS-D的可能作用机制,为针刺防治IBS-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3月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160-18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即空白组、模型组、预电针组、假电针组。模型采用高乳糖饲料喂养结合慢性不可预知刺激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28天。于造模同时对大鼠进行干预。空白组饲喂普通饲料,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在造模同时,每日作抓取训练、鼠衣穿脱训练;预电针组在造模同时,采用电针双侧足三里治疗,连续波2Hz,电流强度1mA,每日治疗1次,每次15分钟;假电针组在造模同时,采用电针浅刺足三里,针灸针仅刺入大鼠皮肤0.5mm,电针参数同预电针组。造模和干预结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改变、胃肠动力改变、结肠离体收缩变化、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SM22α、F/G-actin表达水平,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行为学、IBS-D特异性指标的观察:造模与干预前期,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进食饮水量减少,粪便逐渐稀溏,情绪暴躁易怒。造模与干预后期,预电针组大鼠情况好转,进食量饮水量增多,粪便由稀转干。造模干预结束后,模型组大鼠AWR疼痛阈值较空白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电针组AWR疼痛阈值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提示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有改善作用,但仍与空白组有差异(P<0.05)。干预+造模前两周,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粪便含水率均呈上升趋势,并与空白组大鼠粪便含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造模第三周,预电针组粪便含水率较模型组和假电针组显着降低(P<0.05),干预+造模第四周,预电针组粪便含水率依然呈下降趋势,逐渐趋近空白组大鼠粪便含水率,但与空白组相比较仍有显着差异(P<0.05)。2.各组大鼠胃肠动力、离体结肠收缩的观察: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而小肠推进率显着加快(P<0.05),预电针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虽较模型组和假电针组有显着良性改善,但胃肠总体功能未能恢复至空白组水平(P<0.05)。在低浓度Ach刺激下,四组大鼠离体结肠肌条最大张力无显着差异(P>0.05)。在10-6mol/L Ach刺激下,模型组与假电针组在Ach刺激下离体结肠肌条收缩张力显着提高,较空白组与预电针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预电针组与空白组离体结肠肌条尽管对刺激产生反应,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次提高Ach浓度后,模型组与假电针组离体结肠肌条收缩张力显着增加,与空白组、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电针组离体结肠肌条对于高浓度Ach刺激收缩力较对于低浓度Ach刺激有显着提高,但与空白组相比仍有差异(P<0.05)。3.各组大鼠结肠组织骨架蛋白的观察:模型组SM22α蛋白表达以及F/G-actin比值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预电针组SM22α蛋白表达以及F/G-actin比值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空白组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预电针足三里可改善IBS-D模型大鼠行为学症状,并对其胃肠动力进行良性调节,同时还可下调IBS-D模型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蛋白SM22α以及F/G-actin表达,改善平滑肌异常收缩。

陈颖[6](2019)在《基于Pirt-TRPV1通路的针刺缓解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Pirt-TRPV1通路为切入点,观察针刺对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irt和结肠黏膜TRPV1表达的影响,研究针刺缓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内脏高敏感与Pirt-TRPV1通路之间的关系,探索针刺缓解IBS-D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IBS-D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共40只,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7天后,进行造模前行为学评价,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大鼠后,按体重分层,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以下简称针刺组)和模型+药物组(以下简称药物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联合番泻叶浸剂灌胃的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造模14天后,进行模型判定,再次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大鼠,然后开始14天的干预:针刺组每天左右交替针刺双侧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和太冲穴,每次电针刺激15分钟,每天1次;药物组采用浓度为2.7mg/mL的匹维溴铵混悬液按10mL/kg灌胃给药。干预结束后,进行行为学评价。以腹壁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实验测得的疼痛阈值评价各组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变化,以腹泻指数反映大鼠腹泻程度的变化,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时间比(open arm time percent,OT%)和糖水偏嗜率(sucrose preference,SP%)分别反映大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变化。行为学评价后,取各组大鼠的脊髓背根神经节和结肠,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Pirt和结肠黏膜TRPV1的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造模前,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的进食量和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0.05)。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对照组的进食量无明显差异(P>0.05),体重增长明显(P<0.01);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的进食量明显减少(P<0.01),体重增长缓慢(P>0.05)。干预后与造模后比较,对照组的进食量无明显差异(P>0.05),体重增长明显(P<0.01);模型组进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明显减轻(P<0.01);针刺组和药物组的进食量明显增多(P<0.01),体重明显升高(P<0.01)。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的进食量明显减少(P<0.01),体重增长缓慢(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的进食量明显增多(P<0.01),体重明显升高(P<0.01)。2.内脏敏感性造模前,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的疼痛阈值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疼痛阈值在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疼痛阈值明显降低(P<0.01);干预后与造模后比较,模型组疼痛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明显升高(P<0.01)。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的疼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1),内脏敏感性均明显升高;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的疼痛阈值均明显升高(P<0.01),内脏敏感性均明显降低。3.腹泻程度造模前,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腹泻指数均为0。对照组在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均无腹泻情况,腹泻指数均为0;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的腹泻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干预后与造模后比较,模型组腹泻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明显下降(P<0.01)。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的腹泻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的腹泻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4.焦虑抑郁样行为造模前,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的OT%和SP%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对照组在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OT%和SP%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0.05);造模后与造模前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的OT%和SP%均明显下降(P<0.01,P<0.01);干预后与造模后比较,模型组OT%和S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明显升高(P<0.01,P<0.01)。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和药物组的OT%和SP%均显着降低(P<0.01,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OT%和SP%均显着升高(P<0.01,P<0.01)。5.Pirt 和 TRPV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ir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Pir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TRPV1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TRPV1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结论:1.针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穴可有效缓解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感,减轻腹痛、腹泻程度,改善焦虑抑郁样行为,是治疗IBS-D的有效途径之一。2.Pirt-TRPV1通路可能是IBS-D内脏高敏感形成的机制之一,针刺可能是通过抑制Pirt-TRPV1通路,以缓解IBS-D的内脏高敏感,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梁颖瑜[7](2013)在《不同中医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激水平、基因表达与超微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肝郁脾虚证和脾胃虚弱证等两种中医证型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心理状态、IBS症状严重程度、生存质量,测定唾液淀粉酶(sAA)、唾液皮质醇、sAA/唾液皮质醇比值等指标,通过PCR芯片方法测定IBS肠粘膜组织10大类型的基因表达,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超微结构观察,从宏观、微观、超微观整体上探讨不同中医证型IBS-D的肝、脾功能失调的异同点与病变实质。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共62例,其中肝郁脾虚证32例,脾胃虚弱证30例,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2研究方法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受试者心理状态2.2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肠易激综合征量表(GEDPRO-IBS)评定受试者生存质量2.3 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定受试者症状2.4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2.5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唾液淀粉酶含量及唾液皮质醇水平2.6在每组受试者中各随机选取10位进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下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以上10cm处取肠粘膜活检标本5块,其中2块立即置于Trizol液中-80℃贮存,在IBS-D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中随机各选取6例,健康对照组中随机选取3例,这2块肠粘膜组织用于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另1块肠粘膜组织置于电镜固定液中4℃贮存,用于透射电镜观察肠粘膜超微结构改变;最后2肠粘膜组织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贮存,用于石蜡切片的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1(TRP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7结肠粘膜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mRNA表达定制结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根据IBS肝、脾功能失调理论确定要检测的88个基因位点包括:应激基因、脑肠肽及其受体系列、TRP系列、能量代谢酶相关基因、炎症因子(促炎因子、抑炎因子)、趋化因子、紧密连接蛋白、水通道蛋白、与平滑肌运动相关的酶及细胞骨架蛋白等10大类型的基因位点。检测结肠粘膜组织各基因的表达2.8肠粘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2.9肠粘膜组织BDNF、TRP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10肠粘膜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三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IBS-D患者6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3例,年龄范围在18~60岁,平均年龄(32.89±11.32)岁。其中肝郁脾虚证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3.37±12.39)岁;脾胃虚弱证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4.30±12.29)岁。健康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0.97±9.01)岁。三组受试者之间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学历、工作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 各组受试者心理状态分析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L-90量表评分总分、阳性项目数和多项因子分均高于脾胃虚弱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D脾胃虚弱证患者SCL-90量表评分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郁脾虚组患者的SCL-90量表总分与躯体化、抑郁和恐怖心理关系最为密切。3 各组受试者生存质量评价分析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患者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低于脾胃虚弱组;肝郁脾虚组患者对本病的担心程度、精力与形色、疼痛与不适、心理方面、社会关系等方面以及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的严重程度均高于脾胃虚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BS-D患者心理领域得分与精力与形色、疼痛与不适、消化功能等方面和生理领域等呈正相关(P<0.05)。IBS-D肝郁脾虚组患者心理领域得分还与独立性领域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IBS-D患者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均与社会关系方面和环境领域关系最为密切。肝郁脾虚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还与疼痛与不适方面关系尤为密切。4 腹泻型IB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分析IBS-SSS量表评分结果显示,与脾胃虚弱组比较,IBS-D肝郁脾虚组患者IBS-SSS量表总积分、腹痛程度、腹痛频度积分明显高于脾胃虚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腹胀程度、排便习惯满意度及影响生活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患者的腹痛程度、腹痛频度、腹胀程度、排便习惯满意度积分、影响生活程度积分、总积分等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各组受试者唾液淀粉酶、唾液皮质醇变化5.1各组唾液淀粉酶活性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的酸刺激前唾液淀粉酶(sAA)活性以及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酸刺激后sAA活性/酸刺激前sAA活性)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BS-D肝郁脾虚组与脾胃虚弱组比较,两组之间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sAA)活性以及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酸刺激后sAA活性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2各组唾液淀粉酶含量、唾液皮质醇水平及sAA/唾液皮质醇比值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的唾液淀粉酶(sAA)含量、sAA/唾液皮质醇比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的唾液皮质醇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脾胃虚弱组相比较,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唾液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A含量、sAA/唾液皮质醇比值在IBS-D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6 结肠粘膜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结果PCR芯片熔解曲线表示所测试的每个基因位点纯度均极高,未见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BS-D肝郁脾虚组共有34个基因表达量上调2倍以上,主要为应激基因、脑肠肽、受体类和能量代谢酶等基因;共有8个基因表达量下调2倍以上,主要为抑炎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BS-D脾胃虚弱组共有38个基因表达量上调2倍以上,主要为应激基因、受体类、趋化因子和能量代谢酶等基因;共有6个基因表达量下调2倍以上,主要为抑炎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与IBS-D脾胃虚弱组比较,IBS-D肝郁脾虚组有共4个基因表达量上调2倍以上,分别为原癌基因C-FO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共有15个基因表达量下调2倍以上,分别为糖皮质激素受体(GR)、CRF1受体、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TAT)、5-HT2、5-HT3.5-HT7、5-HT的转运(SERT)、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TRPC4、TRPV4、IL-10、CCL16、CCL13、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平滑肌运动相关酶前动力蛋白2。7 各组肠粘膜组织HE染色结果未见明显异常。8 各组肠粘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肠粘膜组织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BS-D患者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肠粘膜组织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亚型1(TRPV1)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粘膜组织的BDNF和TRPV1在IBS-D肝郁脾虚组和脾胃虚弱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9 各组肠粘膜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9.1各组肠粘膜组织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肠微绒毛、线粒体形态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出现微绒毛不规则脱落、损伤;杯状细胞增生、分泌旺盛;部分细胞核变形,核仁变化;线粒体增生、空泡状变性等。9.2两组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肥大细胞和内分泌细胞与IBS-D脾胃虚弱组相比较,IBS-D肝郁脾虚组肥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数量更多,分泌更活跃。IBS-D脾胃虚弱组另外表现为糖原聚集。9.3两组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细胞间紧密连接正常时紧密连接排列较为稀疏,在IBS-D脾胃虚弱组中可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成串排列。结论:1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结论IBS-D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消化功能异常方面反映不同中医证型IBS-D患者肝、脾功能失调的整体宏观表现。因“脾在液为涎”,唾液淀粉酶和唾液皮质醇测试结果证实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HPA轴活性明显升高,反映肝失疏泄。两组IBS-D患者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应激反应能力下降,反映脾虚证的严重程度和IBS-D肝、脾功能失调的原理。2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测定结果的总体分析结论本研究中肠粘膜组织PCR芯片10大类88个基因分别反映不同中医证型IBS-D中医肝、脾功能失调的实质,应激基因表达升高反映IBS-D应激水平升高,与肝相关;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升高反映脑肠轴变化,与肝、脾相关;免疫水平变化是IBS“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常的一部分,能反映IBS肝、脾功能失调;能量代谢酶、水通道蛋白等与脾虚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失调有关。3 IBS-D肝、脾功能失调与脑—肠轴异常肝郁脾虚组心理障碍较明显,唾液皮质醇升高,应激基因表达升高,内分泌细胞和肥大细胞分泌旺盛,脑肠肽及其受体表达升高,均可提示IBS-D肝郁脾虚组机体整体应激水平升高,HPA轴活性升高,导致内脏高敏感性,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最终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IBS-D两种中医证型肠粘膜组织BDNF异常升高,与TRPV1及其他受体的异常升高,说明肝失疏泄致内脏高敏感性,内脏痛阈降低有关。4脾失健运与IBS-D4.1脾主运化水谷异常与IBS-DIBS-D患者存在细胞内能量供应与利用失常,与脾主运化水谷异常,化生气血不足有关。IBS-D患者引起免疫功能紊乱,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有关,最终引起免疫功能失调。4.2脾主运化水液异常与IBS-DIBS-D患者水通道蛋白4、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升高,电镜下紧密连接增生,与脾主运化水液失常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PCR芯片10个类型的88个基因位点的检测结果,结合心理、症状评定及应激相关指标的检测,从应激与肝失疏泄、脑肠轴异常、脾失健运与气血生化不足、脾运化水谷、运化水液失常等方面,宏观、微观、超微观相结合地探讨了不同中医证型IBS-D肝、脾功能失调的实质。

朱文莲[8](2012)在《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一种典型的身心性疾病,症状包括腹痛伴随排便异常,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西药治疗和心理疗法,以缓解或消除症状为目的,但西药治疗容易刺激肠道粘膜并加重肠道负担,副作用较大,不利于病人长期服用,治疗费用高,还难以保持疗效。心理疗法疗效不一。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疗法的日渐重视,针灸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方面正逐渐被人们所采用。针灸疗法在治疗IBS时方法简便,价格便宜,疗效稳固,副作用少。但综合现有的针灸治疗IBS的研究文献发现,针刺治疗IBS的实验文献较少,对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理研究更少,关于针灸治疗IBS的腧穴特异性机理研究更是空白性研究领域。综合文献发现,目前关于IBS的发病机制主要由脑-肠轴紊乱及肠道感觉高敏感性致病较为集中。因此本研究欲从脑-肠轴入手探索针灸治疗IBS的作用机理及腧穴特异性机理。关键问题很多,如针灸对IBS模型动物脑-肠轴紊乱是否存在影响?哪些靶点是作用环节?哪类穴位的作用效果具有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重点问题。对IBS针灸治疗的特异性经穴的筛选和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方面可以丰富经穴特异性理论研究内容,一方面为IBS的临床治疗提供确凿依据,也为IBS的针灸基础实验研究拓展了思路。研究采用8-21日龄的新生大鼠连续直肠内醋酸刺激制作IBS模型,选择三对常用的不同部位经脉穴位即下肢部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上肢部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腹部任脉关元穴、足阳明胃经天枢穴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电针上述不同穴位对模型大鼠肠道痛觉高敏的镇痛效果。研究采用大鼠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作为肠道痛觉敏感性的评估指标,以脑-肠轴不同靶点处如丘脑、脊髓、血浆、结肠部位神经肽Y(NPY)、生长抑素(SS)、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mRNA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等脑肠肽含量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上述穴位对IBS的作用效应差异,探讨经穴作用差异的内在机制。本研究共8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共8个组。电针各穴位组从第6周开始电针刺激,共治疗7次,每次20分钟,疏密波,频率2/100Hz交替,强度0.1-0.3mA,波宽0.2-0.6mS。治疗结束后对大鼠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估,评估大鼠的腹部回缩反射(AWR)的容量阈值变化。处死大鼠,取大鼠血浆及其丘脑、脊髓腰膨大和部分结肠组织进行生物活性物质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丘脑、脊髓及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和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的CRF的含量。采用RT-PCR;去检测丘脑、脊髓和结肠组织中的CGRP mRNA表达。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研究结果如下: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影响电针不同穴位对模型大鼠腹痛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效应。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部抬起及背部拱起AWR的容量阈值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模型制备成功。电针治疗后再次进行评估: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及电针关元组腹部抬起的容量阈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天枢组腹部抬起的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穴位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和电针关元组背部拱起所需的容量阈值升高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天枢组背部拱起所需的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穴位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造模后的大鼠肠道敏感度增高,电针上述六个穴位后,部分穴位可降低大鼠的实验性肠道高敏感度,其中具有较强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关元穴和外关穴作用最佳,而阴陵泉穴、合谷穴和天枢穴效应不明显。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NPY含量的影响2.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组织NPY含量的影响NPY含量在丘脑组织中含量的变化可以反应中枢水平抗应激能力的高低,NPY含量升高显示机体对抗应激刺激的能力提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丘脑中NPY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丘脑中NPY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关元组大鼠丘脑中NPY含量的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NPY含量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通过提高丘脑内NPY含量而达到增强大鼠对抗应激刺激能力的效应。电针具有较强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阴陵泉穴、外关穴、合谷穴效应次之,天枢穴增强脑内抗应激因子的效应不明显。2.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脊髓组织中NPY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PY的含量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电针各穴位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PY的含量变化均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脊髓是肠道感觉信息和脑部信息的中间汇集地,是脑-肠调节通路的重要而复杂的环节,造模后大鼠脊髓部位NPY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因而电针各穴组在脊髓部位对NPY含量的调节作用也不易体现。2.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组织中NPY含量的影响结肠组织中的NPY可抑制肠道的平滑肌收缩,抑制结肠部位水、电解质的分泌从而防止腹泻发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所有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天枢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外关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PY含量升高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以通过提高结肠组织中的NPY含量达到调整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作用,其中具有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关元穴、外关穴及合谷穴效应不明显,而调神作用不明显而仅对胃肠功能起调节作用的阴陵泉穴和天枢穴效应最佳。显示阴陵泉穴和天枢穴可以通过调节结肠局部NPY含量达到治疗IBS的作用。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SS含量的影响3.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血浆组织中SS含量的影响SS是典型的脑肠肽,可参与内脏感觉的传导,并通过调节众多的激素包括胃肠激素释放来影响结肠的运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SS含量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关元组大鼠血浆中SS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合谷组和电针天枢组大鼠血浆中SS的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可以通过降低血浆内的SS含量达到调整肠道感觉和运动的功能。电针具有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外关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而电针阴陵泉穴、合谷穴、天枢穴效应不明显。3.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组织中SS含量的影响SS对肠道的感觉和运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肠道重要的脑肠肽。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组SS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关元组降低更为显着,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总结以上结果说明,电针通过调节结肠组织中的SS含量达到调节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作用。其中具有较好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外关穴和关元穴效应最佳,调神作用稍弱的合谷穴效应次之,无明显调神作用的阴陵泉穴和天枢穴效应不明显。4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CGRPmRNA表达的影响4.1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组织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可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是产生疼痛感觉和痛觉过敏所必需的物质。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继续增强,电针关元组升高接近模型组的3倍,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天枢组大鼠丘脑中CGRPmRNA表达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造模后丘脑内致痛物质增加,电针可通过调节高级神经中枢CGRPmRNA表达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并对上传的痛觉刺激信号进行调控。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外关穴、天枢穴的调节与合谷穴、关元穴的调节趋势相反。4.2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脊髓组织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与SP共存于脊髓背角,CGRP可能通过SP来加强痛觉信号的传递。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明显升高,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电针关元组和电针天枢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关元组大鼠脊髓中CGRPmRNA表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电针足三里组差异显着,p<0.01。综合以上结果说明,模型大鼠脊髓中痛觉信号的传递加强,电针通过调节脊髓中CGRPmRNA表达达到调节肠道痛敏的作用,其中具有调神作用的足三里穴作用最显着,关元穴次之,阴陵泉穴再次之。合谷穴、天枢穴、外关穴作用不明显。4.3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结肠中CGRPmRNA表达的影响CGRP是重要的脑肠肽,在结肠部位可通过影响SP参与肠道局部痛觉的产生过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GRPmRNA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阴陵泉组、电针关元组、电针天枢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GRPmRNA表达增强,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关元组的增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电针外关组、电针合谷组表达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电针局部穴位或下肢穴位包括关元穴、天枢穴、阴陵泉穴调节作用明显,而电针远端穴位或上肢穴位无明显调节作用。显示局部穴或与结肠位于相近的神经节段的下肢穴对结肠局部的脑肠肽含量的调节作用最明显,相反,调节作用差。5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中CRF含量的影响CRF是中枢参与抑郁焦虑等应激反应的主要介质,并可以通过HPA轴调节胃肠道。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RF含量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CRF含量有降低趋势,其余各电针组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到,虽无统计学差异,但从CRF含量数据的变化趋势看,具有调神作用的关元穴、足三里穴、外关穴对CRF的调节作用优于阴陵泉穴、合谷穴,天枢穴效应最差。结论研究证实:穴位不同,对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的作用效应的强度不同。对大鼠行为学反应的评价显示,电针治疗对模型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的效应以足三里、关元、外关最为明显,对模型大鼠背部拱起容量阈值的效应也以足三里、关元和外关最为明显。电针其他各穴容量阈值变化不明显。显示对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作用效应以足三里、关元和外关穴最优。鉴于足三里穴、关元穴、外关穴三穴对内脏高敏感性作用效应最好,在众多的指标检测中我们发现,电针上述三穴后丘脑中NPY和血浆中SS、结肠组织SS均同时发生明显变化,其他指标的变化与穴位的效应关系不明显,推测脑部NPY、血浆及结肠局部SS可能是脑-肠轴中针灸调节作用的关键物质,从而导致穴位效应的差异。其余穴位只能明显调节脑部NPY或肠部SS的含量变化,推测可能是其余这些穴位作用效果较弱的机制之一不同的穴位对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度的调节途径不同,推测不同的穴位可以通过不同靶点调节体内失衡的内分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调整的作用。足三里穴、关元穴、外关穴的调节作用最明显,从针灸辩证取穴的角度看,上述三穴同时具有调神和调节胃肠功能的双重作用,从本研究结果看,重视具有调神和调脾胃双重作用穴位的选择在针灸治疗IBS的临床过程中尤为重要,对IBS的针灸治疗具有腧穴特异性规律。从IBS脑-肠轴紊乱机制的角度也不难看出,这三个穴位可以更加明确地从脑和肠两个部位同时对IBS紊乱的脑肠轴进行调节,可以产生更快和更显着的调节效应。脑-肠轴的概念为进一步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病理生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将对此类疾病发生的认识从胃肠局部提升到全身整体的角度,为探索针灸治疗胃肠疾病腧穴特异性选择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江剑平[9](2012)在《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应用急性痛、福尔马林(formalin)痛和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炎性痛模型,采用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lt)等手段,通过在体和离体两个方面从整体、细胞和蛋白质水平深入研究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ensory neuron-specific receptor, 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探讨SNSR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鞘内给予与阿片受体和SNSR均有亲合力的内源性神经肽----牛肾上腺髓质22肽(bovine adrenal medulla peptide22, BAM22)能增强大鼠在伤害性热刺激和CFA炎性痛中的抗伤害作用,抑制脊髓背角CGRP阳性纤维和nNOS阳性细胞以及DRG中nNOS阳性细胞的表达。鞘内给予SNSR特异性激动剂MSH和BAM8-22也能分别抑制足底给予MSH和CFA引起的痛觉过敏或炎性痛行为,降低脊髓nNOS蛋白的表达,但不能改变伤害性热刺激引起的甩尾和撤足反射潜伏期。在CFA炎性痛中,预先给予PTX能明显抑制BAM8-22组大鼠24h时的撤足基础潜伏期,但不能抑制24h时的抗伤害作用和48h时的基础潜伏期的延长;急性应用CTAP后,MSH组大鼠在24h时会明显增加伤害感受的敏感性,但能显着延长48h时的撤足潜伏期。在正常和吗啡耐受鼠中,急性给予BAM22能引起相同的对热刺激的抗伤害作用;但慢性给予BAM22会逐渐减弱其抗伤害作用效力,并产生痛觉过敏。BAM22耐受后会降低吗啡在伤害性热刺激和福尔马林痛中的抗伤害作用,脊髓背角c-Fos表达明显上升;BAM22能部分恢复吗啡耐受鼠在伤害性热和福尔马林刺激中的抗伤害作用,降低热刺激引起的脊髓背角c-F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预先或同时给予BAM8-22能翻转已形成的吗啡耐受。间隔给予BAM8-22或BAM22能持续维持吗啡耐受鼠中吗啡的抗伤害作用,但它们并不能改变吗啡引起的痛觉过敏。隔天给予BAM8-22能明显延缓吗啡耐受的形成。此外,鞘内长期给予BAM8-22与AP-5或CLT并不影响吗啡的抗伤害作用。离体实验表明,BAM8-22和MSH能降低炎性介质引起的DRG中CGRP和nNOS阳性细胞和nNOS蛋白的表达,还能降低脊髓背角nNOS阳性细胞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SNSR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参与痛觉信息的传递,但在病理下则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力。SNSR还能增强吗啡镇痛作用,削弱、翻转吗啡耐受。Gi蛋白、c-Fos、NO、CGRP、μ受体参与SNSR介导的痛觉调制过程,NMDAR和PKC等参与了SNSR调制吗啡耐受过程。

朱晓凤[10](2010)在《热凝脑膜中动脉对偏头痛大鼠CGRP、SP水平和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发作性单侧搏动性神经血管紊乱疾病,常伴有畏光、畏声、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目前研究显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在偏头痛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三叉神经血管周围感觉纤维和外周信号传导通路中三叉神经尾核的激活与偏头痛的疼痛发生有关。神经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 relatedpeptide, CGRP)、P物质(substance P, SP)和神经激肽A (neurokinin A, NKA)的释放及三叉神经尾核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免疫反应阳性(c-fos LI)是三叉神经系统激活的标志物。研究显示CGRP与SP共存于三叉神经节神经细胞及由它们支配脑血管的神经传导通路上。直接化学、热或电刺激啮齿类三叉感觉神经可引起主要由速激肽(如SP和NKA)介导的血管渗透性改变及CGRP介导的血管扩张。此外,研究表明偏头痛发作时血CGRP和SP水平升高。偏头痛患者输注CGPR可诱发延迟性偏头痛发作。而且,研究发现偏头痛治疗药物舒马曲坦可以降低CGRP水平。此外,作为神经活性标志物早期即刻基因c-fos是中枢神经系统研究最多的基因之一。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水平常表明神经元的激活状态。腹腔注射硝酸甘油构建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其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而且该基因持续表达充分证明三叉神经中枢通路的激活。目的最近,我们发现采用结扎脑膜中动脉和/或颞浅动脉、岩浅大神经切断术可有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表明脑膜中动脉参与偏头痛的发病过程。本研究试图通过评估热凝脑膜中动脉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大鼠静脉血CGRP和SP含量及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热凝脑膜中动脉有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的确切机制,为顽固性偏头痛手术价值的评估提供一定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48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组(A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硝酸甘油组(B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kg构建偏头痛动物模型;假手术组(C组):单纯暴露脑膜中动脉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10mg/kg和手术组(D组):热凝脑膜中动脉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kg。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成功建模后每组随即平分为两小组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及应用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 RIA)检测各组大鼠静脉血CGRP和SP含量。结果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kg)诱导的大鼠偏头痛模型会出现频繁挠头,爬笼和耳红等表现。A组大鼠偶尔出现挠头现象,B组与C组大鼠均出现了严重的偏头痛症状。D组大鼠与B、C组大鼠相比,挠头及爬笼次数明显减少且频度降低,无耳红现象。四组大鼠静脉血CGRP含量(x±s)分别为(12.14±4.99)pg/ml, (57.34±10.27) pg/ml, (51.40±13.13) pg/ml和(27.96±8.32)pg/ml; SP含量分别为(6.78±2.09) pg/ml, (20.03±5.74) pg/ml, (22.33±6.83) pg/ml和(13.27±2.31)pg/ml。B、C及D组大鼠静脉血CGRP、SP含量及三叉神经尾核c-fos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A组相比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D组大鼠静脉血CGRP和SP含量及三叉神经尾核c-fos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B和C组大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B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热凝大鼠脑膜中动脉可减轻由硝酸甘油诱发的偏头痛症状。(2)脑膜中动脉在硝酸甘油诱发的大鼠偏头痛模型中起重要作用。(3)热凝大鼠脑膜中动脉可减轻由硝酸甘油诱发的偏头痛症状,这可能是其通过抑制CGRP和SP的释放,降低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三叉神经尾核c-fos基因表达,减少或抑制三叉神经尾核神经元的激活引起的。

二、大鼠肾上腺的NADPH、NPY、CGRP、SP、c-fos细胞化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肾上腺的NADPH、NPY、CGRP、SP、c-fos细胞化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简表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四单穴及损毁PVN对IBS-C大鼠肠道推进率、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
        1.3 主要仪器与工具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的筛选与分组
        2.2 IBS-C大鼠模型建立
        2.3 IBS-C模型评测标准
        2.4 动物分组与治疗
        2.5 内脏敏感性评定
        2.6 肠道推进率测定
        2.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内脏敏感性评定结果
        3.2 肠道推进率测定结果
    实验二 脑组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结果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各组治疗方法
        2.4 取材与组织处理
        2.5 免疫荧光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
        2.6 结果
    实验三 损毁PVN及针刺对大鼠结肠组织CGRP、5-HT含量影响测定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各组治疗方法
        2.4 取材与组织处理
        2.5 图像分析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电针及损毁PVN对IBS-C大鼠结肠组织CGRP、5-HT含量影响
        3.2 IBS-C大鼠结肠组织内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光密度的影响
    实验四 电针及损毁PVN对大鼠血清CGRP、5-HT含量影响结果测定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
        2.2 动物分组
        2.3 各组治疗方法
        2.4 取材与血清处理
        2.5 ELISA
        2.6 统计学处理
        3 ELISA检测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文献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名、病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IBS-C证型的研究
    2 电针及组穴分析
    3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现状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4 IBS-C与5-HT、CGRP、PVN的关系
        4.1 IBS与CGRP
        4.2 IBS与5-HT
        4.3 IBS与PVN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损毁PVN对IBS-C大鼠小肠推进率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5.2 电针对IBS-C大鼠脑组织c-fo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5.3 损毁PVN对IBS-C大鼠血清及结肠5-HT、CGRP的影响
    6 结论
    7 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痛泻要方调控脑肠肽5-HT、SP、NPY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疏肝止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符号及缩略词表
前言
1.实验目的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药材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造模
    2.5 给药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5-HT表达的影响
        3.1.1 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下丘脑5-HT表达的影响
        3.1.2 前期研究中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5-HT表达的影响
    3.2 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SP表达的影响
    3.3 痛泻要方对IBS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NPY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肝郁脾虚是腹泻型IBS主要的中医学病机
    4.2 IBS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4.3 肝郁脾虚证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
        4.3.1 边缘系统是肝主疏泄的高级中枢
        4.3.2 自主神经系统是肝主疏泄的信息通路
    4.4 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机制
        4.4.1 痛泻要方源流
        4.4.2 痛泻要方单味药的药理作用
        4.4.3 痛泻要方的组方特点
        4.4.4 痛泻要方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机制
        4.4.5 痛泻要方通过增加下丘脑5-HT含量缓解IBS肝郁脾虚证的肝郁症状
        4.4.6 痛泻要方通过降低结肠SP、升高结肠NPY含量缓解IBS腹泻、腹痛症状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神经肽Y对于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NPY对破骨细胞前体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PY对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NPY对大鼠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的影响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破骨细胞的分化、活化与代谢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极端温度环境下摄食行为及注意功能异常的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腹内侧视前区调控温度依赖性摄食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VMPO调控温度依赖性摄食行为及神经元类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VMPO调控温度依赖性摄食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VMPO→PVH与VMPO→ARC通路温度感受特性与功能意义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VMPO→PVH和VMPO→ARC通路对温度信息的钙响应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第二部分 高温环境下选择性注意障碍的静息态脑功能机制研究
    第六章 前言
    第七章 高温环境下选择性注意障碍的神经机制:网络内功能连接异常
        7.1 方法与材料
        7.2 结果
        7.3 讨论
    第八章 高温环境下选择性注意障碍的神经机制:背侧注意网络与默认网络负相关性异常
        8.1 方法与材料
        8.2 结果
        8.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摄食行为在能量稳态调控中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平滑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和结肠收缩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模型大鼠平滑肌细胞收缩相关骨架蛋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检测指标
    4 结果
    5 讨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实验图片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6)基于Pirt-TRPV1通路的针刺缓解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主要试剂
        1.2.1 造模药物
        1.2.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模型判定标准
        2.3.1 一般状态
        2.3.2 内脏敏感性评价
        2.3.3 腹泻程度评价
        2.3.4 焦虑抑郁样行为测试
        2.3.4.1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T)
        2.3.4.2 糖水偏嗜实验(SPT)
        2.4 干预措施
        2.4.1 针刺干预方案
        2.4.1.1 选穴与定位
        2.4.1.2 针具及电针仪选择
        2.4.1.3 操作方法
        2.4.2 药物干预方案
        2.4.2.1 药物的选择
        2.4.2.2 处理方法
        2.5 观察指标
        2.5.1 一般状态
        2.5.2 内脏敏感性
        2.5.3 腹泻指数
        2.5.4 焦虑抑郁样行为
        2.5.4.1 高架十字迷宫开臂时间比(OT%)
        2.5.4.2 糖水偏嗜率(SP%)
        2.5.5 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irt含量
        2.5.6 结肠黏膜TRPV1 含量
        2.6 检测方法
        2.7 统计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剔除情况
        3.2 一般情况
        3.2.1 进食量
        3.2.2 体重
        3.3 内脏敏感性评价
        3.4 腹泻程度评价
        3.5 焦虑抑郁样行为评价
        3.5.1 高架十字迷宫OT%
        3.5.2 糖水偏嗜率
        3.6 各组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irt表达的变化
        3.7 各组结肠黏膜TRPV1 表达的变化
讨论
    1.祖国医学对IBS-D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治疗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2.1 对定义与诊断的认识
        2.2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2.2.1 内脏高敏感
        2.2.2 胃肠动力异常
        2.2.3 精神心理应激
        2.2.4 免疫因素
        2.2.5 菌群紊乱
        2.2.6 脑-肠互动异常
        2.3 对治疗的认识
    3.针灸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
    4.针灸治疗IBS-D的机制研究
        4.1 针刺对内脏高敏感的调节作用
        4.2 针刺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
        4.3 针刺对脑-肠轴的调节作用
        4.4 针刺对肠道炎性反应及免疫因素的调节作用
    5.关于本实验研究方案的确立
        5.1 动物模型的建立
        5.2 干预方案的选择依据
        5.2.1 针刺穴位的选择依据
        5.2.2 阳性药物的选择依据
        5.3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5.3.1 腹壁撤退反射实验
        5.3.2 腹泻指数
        5.3.3 高架十字迷宫和糖水偏嗜实验
        5.3.4 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irt和结肠黏膜TRPVI
        5.3.4.1 TRPV1 的作用
        5.3.4.2 Pirt的作用
        5.3.4.3 针刺对TRPV1 的调节作用
    6.关于本研究实验结果的讨论
        6.1 一般状态
        6.2 内脏敏感性和腹泻程度
        6.3 焦虑抑郁样行为
        6.4 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Pirt和结肠黏膜TRPV1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不同中医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激水平、基因表达与超微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IBS-D肝、脾功能失调的中医理论
        1.1.1 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1.2 脾胃的生理功能
        1.1.3 肝、脾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
        1.1.4 肝、脾的病理联系与IBS-D肝、脾功能失调
    1.2 情志应激、肝失疏泄与IBS
    1.3 肝、脾功能失调与IBS脑—肠轴异常的关系
    1.4 肝、脾功能失调与IBS脑—肠轴异常的分子机制
        1.4.1 基因及基因表达异常
        1.4.2 神经内分泌细胞、脑—肠肽及相关受体
        1.4.3 离子通道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选择
        2.1.2 研究标准
        2.1.3 诊断过程
    2.2 研究程序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1 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仪器
        2.3.2 ELISA相关仪器
        2.3.3 PCR芯片相关仪器设备
        2.3.4 免疫组织化学相关仪器设备
        2.3.5 电镜相关设备
    2.4 实验试剂
        2.4.1 ELISA所用的试剂盒
        2.4.2 PCR芯片所用的主要试剂
        2.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的主要试剂
        2.4.4 电镜所用的主要试剂
    2.5 实验方法
        2.5.1 心理状态评定
        2.5.2 IBS患者生存质量评定
        2.5.3 IB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评定
        2.5.4 唾液收集
        2.5.5 唾液淀粉酶活性检测实验步骤
        2.5.6 唾液淀粉酶含量及唾液皮质醇水平检测
        2.5.7 结肠粘膜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mRNA表达
        2.5.8 肠粘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
        2.5.9 肠粘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方法和步骤
        2.5.10 透射电镜实验步骤
    2.6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三组受试者基本资料
    3.2 各组受试者心理状态分析
        3.2.1 各组受试者SCL-90量表评分情况
        3.2.2 IBS-D肝郁脾虚组患者SCL-90量表总分与各因子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 各组受试者生存质量评价分析
        3.3.1 各组受试者GEDPRO-IBS量表各方面得分比较
        3.3.2 各组受试者GEDPRO-IBS量表各领域得分比较
        3.3.3 两组IBS-D患者GEDPRO-IBS量表心理领域与其余各方面、各领域得分的相关关系
        3.3.4 两组IBS-D患者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与GEDPRO-IBS量表各方面、各领域得分的相关关系
        3.3.5 两组IBS-D患者生存质量自我总评分与GEDPRO-IBS量表各方面和各领域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IBS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分析
    3.5 各组受试者唾液淀粉酶、唾液皮质醇变化
        3.5.1 各组唾液淀粉酶活性比较
        3.5.2 各组唾液淀粉酶含量、唾液皮质醇水平及sAA/唾液皮质醇比值比较
    3.6 结肠粘膜组织聚合酶链反应(PCR)芯片检测结果
        3.6.1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扩增曲线
        3.6.2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PCR芯片熔解曲线
        3.6.3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PCR芯片基因表达量三维(3D)图
        3.6.4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应激基因表达量比较
        3.6.5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脑肠肽基因表达量比较
        3.6.6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受体类基因表达量比较
        3.6.7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基因表达量比较
        3.6.8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炎症因子基因表达量比较
        3.6.9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趋化因子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0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紧密连接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1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2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能量代谢酶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3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平滑肌运动相关酶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4 各组受试者结肠粘膜组织细胞骨架蛋白基因表达量比较
        3.6.15 肠粘膜组织PCR芯片基因表达量差异倍数比较汇总
        3.6.16 肠粘膜组织PCR芯片基因表达量差异聚类热图
    3.7 各组肠粘膜组织HE染色结果
    3.8 各组肠粘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8.1 各组肠粘膜组织BDNF、TRP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比较
        3.8.2 各组肠粘膜组织BDNF、TRPV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
    3.9 各组肠粘膜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3.9.1 各组肠粘膜组织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肠微绒毛、线粒体形态
        3.9.2 两组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肥大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3.9.3 两组IBS-D患者肠粘膜组织细胞间紧密连接
第四章 讨论
    4.1 IBS-D两种中医证型心理状态与唾液淀粉酶、皮质醇变化
        4.1.1 IBS-D两种中医证型SCL-90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4.1.2 IBS-D两种中医证型唾液淀粉酶、皮质醇变化的意义
    4.2 各组受试者生存质量评价分析
    4.3 IBS-D症状严重程度分析
    4.4 本研究定制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测定结果的总体分析
    4.5 IBS-D脑—肠轴异常与肝、脾功能失调
        4.5.1 IBS-D两种中医证型应激基因的变化及意义
        4.5.2 IBS-D两种中医证型BDNF的变化及意义
        4.5.3 IBS-D两种中医证型脑肠肽及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4.5.4 IBS-D两种中医证型TRP受体的变化及意义
    4.6 脾失健运与IBS
        4.6.1 脾主运化水谷异常与IBS
        4.6.2 脾主运化水液异常与IBS
    4.7 IBS-D肝脾相关各项异常的综合分析
        4.7.1 各组肠粘膜组织各类基因表达量差异聚类热图的综合分析
        4.7.2 IBS-D各项异常变化与肝、脾功能失调理论的联系
    4.8 本研究的创新性
    4.9 不足与展望
        4.9.1 本研究的局限
        4.9.2 重新估计PCR芯片样本含量总数
        4.9.3 后续研究展望
第五章 结论
    5.1 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结论
    5.2 肠粘膜组织PCR芯片测定结果的总体分析结论
    5.3 IBS-D肝、脾功能失调与脑—肠轴异常
    5.4 脾失健运与IBS-D
        5.4.1 脾主运化水谷异常与IBS-D
        5.4.2 脾主运化水液异常与IBS-D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IBS及内脏高敏感性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IBS与脑-肠轴神经通路
    综述三 IBS与脑肠肽(Braingutpeptide)
    综述四 IBS穴位治疗的文献研究
    综述五 IBS动物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及统计学分析方法
    实验结果
        1 IBS模型的制备
        2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3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NPY含量的影响
        4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SS含量的影响
        5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不同靶点CGRPmRNA表达的影响
        6 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丘脑中CRF含量的影响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2 电针镇痛效应-电针不同经穴对模型大鼠AWR容量阈值的影响
        3 电针抗应激作用-电针不同经穴对大鼠应激因子的影响
        4 电针的调节作用-电针不同经穴对IBS大鼠脑-肠轴紊乱的影响
        5 电针不同穴位的腧穴特异性效应机制
        6 研究结论
        7 进一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9)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疼痛概述
    2 与疼痛有关的主要受体及配体
    3 阿片类药物耐受机制的研究
    4 常用炎症性痛实验模型
    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1章 SNSR在正常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对痛觉信息传递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第2章 激活SNSR受体增强吗啡的抗伤害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激活SNSR受体翻转吗啡耐受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激活SNSR受体延缓吗啡耐受的实验观察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SNSR受体对CFA炎性痛的调制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体外激活SNSR受体对炎性介质引起的CGRP和nNOS表达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热凝脑膜中动脉对偏头痛大鼠CGRP、SP水平和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大鼠肾上腺的NADPH、NPY、CGRP、SP、c-fos细胞化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PVN在针刺改善IBS-C大鼠肠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武小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痛泻要方调控脑肠肽5-HT、SP、NPY治疗IBS肝郁脾虚证的疏肝止泻机制研究[D]. 臧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神经肽Y对于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郇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极端温度环境下摄食行为及注意功能异常的神经机制研究[D]. 钱绍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预电针足三里对IBS-D大鼠胃肠动力及平滑肌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D]. 严江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基于Pirt-TRPV1通路的针刺缓解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研究[D]. 陈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不同中医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激水平、基因表达与超微结构的研究[D]. 梁颖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8]电针不同经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脑肠轴相关神经肽的影响机制[D]. 朱文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5)
  • [9]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D]. 江剑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10]热凝脑膜中动脉对偏头痛大鼠CGRP、SP水平和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D]. 朱晓凤. 山东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大鼠肾上腺中 NADPH、NPY、CGRP、SP 和 c-fos 的细胞化学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