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预应力锚索地梁的一些认识

对预应力锚索地梁的一些认识

一、对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若干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罗基伟[1](2021)在《大跨隧道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机理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铁路及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大跨隧道开始成为重大铁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节点。大跨隧道在地下车站、多线铁路及公路隧道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受开挖跨度及不良地质条件影响,隧道建设难度极大,大跨隧道支护技术及理论成为当前隧道工程学科发展中亟需攻克的重点和难点。预应力锚杆-锚索锚固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地下工程支护方法,成为解决大跨隧道支护难题的关键技术体系。本文以大跨隧道预应力锚杆-锚索协同支护体系为研究对象,以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机理为核心,综合采用资料调研、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现场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针对预应力锚固单元体力学特性、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解析方法、预应力锚杆-锚索协同支护力学行为、预应力锚杆-锚索分区协同支护效应、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评价及设计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主要开展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预应力锚固单元体力学特性,揭示了预应力锚杆、锚索的主动支护作用及被动支护作用。基于预应力锚杆锚固单元体和锚杆-锚索复合锚固单元体力学特性分析,揭示了锚杆、锚索的预应力主动支护作用和应力叠加特性,阐明了充分的预应力对发挥锚杆-锚索支护能力的作用;揭示了锚杆、锚索与围岩协同变形产生的被动支护作用,并分析了预应力、荷载大小及分布形式等对锚杆、锚索支护特性及被动支护作用的影响。(2)建立了考虑锚杆-锚索-围岩相互作用的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解析方法。在考虑围岩应变软化特性、锚杆-锚索弹塑性及支护滞后效应、围岩应力释放效应基础上,建立了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锚索-围岩三者相互作用的力学解析模型。基于弹塑性分析,推导了围岩应力、应变及位移解析解,锚杆、锚索支护力解。基于这一解析方法,分析了锚固体系的预应力、强度、刚度等相关参数匹配协同对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效应的围岩特性曲线,在此基础上阐明了预应力锚固体系全过程协同支护时间效应的重要意义,明确了预应力锚固体系支护参数匹配协同应以全过程协同为标准。(3)分析了大跨隧道预应力锚杆-锚索协同支护力学行为,揭示了锚杆-锚索支护力演化规律。基于锚杆-锚索支护力学行为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力组成三部分:初始预应力、预应力损失、被动支护力;明确了锚杆、锚索支护力演化三阶段:预应力快速损失阶段,支护力波动阶段,支护力稳定阶段。明确了初始预应力的主导地位以及初始预应力协同对锚杆-锚索全过程协同的作用,揭示了锚杆、锚索支护力演化是预应力损失和被动支护力增长相互作用的进程。(4)提出了大跨隧道预应力锚杆-锚索分区协同承载机理,揭示了锚杆-锚索分区协同支护效应。根据围岩复合结构理论采用微震监测试验对大跨隧道深、浅层围岩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对锚杆、锚索调动围岩承载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跨隧道预应力锚杆-锚索分区协同承载机理。采用数值建模分析了预应力锚杆-锚索分区协同支护力学特性,明确了分区协同支护是对锚杆-锚索最终支护状态的协同性要求,锚固体系支护刚度、强度参数应与分区协同支护需求相适应。(5)建立了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评价及设计方法。提出了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评价指标,确定了对应的评价标准及支护参数修正措施,进而建立了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评价方法。在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机理研究基础上,结合协同支护评价方法,建立了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设计方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京张高铁大跨隧道工程,验证了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评价方法及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李子聃[2](2021)在《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作为一种轻型支护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并应用,它主要结合了预应力锚杆和混凝土框架的优点,是一种柔性支挡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公路、铁路、以及不同基础工程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边坡工程问题。但在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相关的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蠕变耦合模型计算与数值仿真模拟结合的方法,基于前人的理论基础,具体工作如下:(1)总结并阐述了边坡的破坏特点、形状、和影响因素,指出边坡除人为因素外,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受到降雨作用和结构面的影响。归纳并分析了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分析方法之间差异性。(2)以甘肃陇南某边坡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建立了边坡的模型,计算了不同工况下边坡的位移情况和安全系数改变情况,建立五种不同工况,探讨了不同情况下预应力损失对边坡不同级,同级不同排,以及安全系数的影响,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不同排锚杆与不同级边坡对安全系数与位移影响不同的结论,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边坡安全系数对不同影响因素敏感性大小,将影响因素进行排列,得出敏感性最大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3)以岩土体的蠕变耦合模型为研究出发点,考虑蠕变耦合模型长期预应力预测时损失偏大的特性,探讨了岩土体流变模型的构成和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蠕变耦合模型对不同土体的适用性,本文在(H-K)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H-3K)、(H-4K)、(H-5K)蠕变耦合新模型,并推导其本构方程、松弛方程和蠕变方程,并将工程实例中的监测数据反算出蠕变参数并代入编写的Matlab程序中进行了计算拟合,分别将其代入Matlab软件中进行拟合,并得出蠕变耦合模型应力损失规律。得出(H-3K)模型已可以满足工程需要的结论。

阎武通[3](2021)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拼装桥梁是桥梁工业化建设中一种代表性的桥梁结构形式。节段间接缝的不连续性和体外预应力束的滑移及二阶效应导致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力学性能相较整体现浇桥梁变得更为复杂,二者之间受力行为表现出显着差异。论文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在弯、剪受力状态下的承载机理、数值模型和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针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弯性能分析问题,构建了考虑箱梁剪力滞效应、体外束滑移和二阶效应以及接缝不连续行为三个力学特性的纤维梁-滑移索单元体系分析模型。在传统纤维梁单元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箱梁上下翼缘板翘曲变形自由度,推导建立了考虑剪力滞效应的箱梁结构纤维梁单元模型;根据体外预应力束的整体协调变形机制,推导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布束形式的体外预应力束滑移索单元模型;针对接缝的不连续力学行为,提出了基于修正混凝土本构模型的接缝单元模拟方法。基于所建立的单元理论模型在Open Sees平台进行了集成开发,形成了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性能分析的体系模型。通过与缩尺试验梁及实桥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分析模型的有效性。(2)利用所建立的分析模型对节段梁结构抗弯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总结了接缝、体内外配束比例及体外束布束形式等关键因素对抗弯承载力、体外束应力增量和结构变形模式的影响规律。根据极限状态下节段梁结构的变形模式,推导了体外束应力增量与结构变形之间的关系方程,结合失效截面的平衡方程,建立了体外束极限应力增量和有效高度变化的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体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3)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剪承载机理研究方面,开展了6片试验梁的弯剪加载试验,得到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在弯剪复合作用下的典型失效模式、变形曲线、承载能力和不同加载阶段下各抗剪分量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剪跨比、接缝和体内外配束比对结构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初步分析了体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在弯剪作用下的承载机理。(4)建立了基于软化膜-体外滑移索单元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剪承载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依托ABAQUS软件开发了适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分析的精细模型:考虑轴-剪复合作用的钢筋混凝土软化膜单元本构—转角软化桁架模型(RASTM-UMAT);考虑体外预应力束滑移和几何非线性效应的多节点滑移索单元模型(UEL);以及基于“粘结-库伦摩擦本构”的节段间接缝“等效平缝”模拟方法。利用建立的精细模型对试验梁的力学行为进行了预测对比,分析了各试验梁的失效模式及主应力分布规律。基于“桁架-拱”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节段梁结构的弯剪承载机理,进而提出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剪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5)在弯剪承载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铁木辛克梁理论在已建立的抗弯性能分析模型中引入剪切变形,推导了考虑弯剪复合作用的混凝土节段梁柔度法纤维梁单元列式,并提出了基于改进积分点截面的柔度法单元接缝模拟方法。基于推导的单元列式进行了单元开发,与已建立的体外束滑移索单元构成分析体系模型,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弯剪性能分析。利用试验梁对分析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考虑弯剪复合作用的分析模型拓展了抗弯性能分析模型的适用范围,对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的抗弯及抗剪性能均能较好地预测分析。

刘一波[4](2020)在《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对云南红河州某高速k107+680路堑高边坡工点为工程背景,以实际工程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滑坡进行现场勘察,较系统地概述了错麽平寨1号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滑坡形成的机理和发育过程,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错麽平寨1号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然后运用大型有限元岩土软件Midas GTS nx对路堑高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了滑坡在天然和降雨工况下的位移、应力、应变及安全系数等变化规律,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案,并对不同防治方案治理后的滑坡进行数值模拟,来验证和对比不同防治方案治理后的效果,以求拿出最佳的防治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开挖边坡的监测,作出位移-时间变化折线图,成果分析得出,整个滑坡的水平和沉降位移逐渐增大,开挖的边坡呈不稳定趋势。2、对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滑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类工程活动,对坡脚位置进行开挖,形成临空面,失去支撑力,这给滑坡造成了有利条件。后期加上降雨作用下,雨水渗入坡体,土体抗剪强度较低,使得坡体极易发生沿软弱面产生滑移,引发工程滑坡。3、运用大型有限元岩土软件Midas GTS nx对路堑高边坡建立二维模拟分析与评价,数值模拟分析揭示边坡在开挖前与开挖后的位移、应力、应变及安全系数等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知,整个开挖边坡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应立刻加强滑坡的防治措施。4、根据上述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错麽平寨1号滑坡提出不同的四种防治方案,运用Midas GTS NX模拟技术分别对提出的四种治理措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各防治方案下的治理效果,可以明显的看出方案四中的剪切应变带分布最小,滑动剪切应变带收敛最大,安全系数最高,为1.2500,位移场分布范围最小,综上所述,从防治效果及安全来看,方案四(坡脚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格构梁+砂浆锚杆+坡腰抗滑桩)为最佳的防治方案。

孙荣荣[5](2020)在《预应力锚杆支护多级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工程建设的大力发展,预应力锚杆在基坑工程和边坡支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边坡支护工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边坡甚至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边坡的结构不同,岩土体物理特性不同,所引起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也不尽相同,故而相对应采取的支护方法也不相同。本文采用预应力锚杆对多级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具有造价低、施工简便、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在过去对边坡稳定性的理论研究中,往往都是单级边坡,边坡结构较为简单,但在实际的边坡工程中,常常会涉及到多级边坡,以此来达到其稳定性的要求,所以应加强对多级边坡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本文基于对数螺旋破坏模式,运用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对多级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运用MATLAB编程对多级边坡安全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求解,同时结合工程实例采用FLAC 3D进行模型的建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边坡的几种典型的破坏模式,对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该结构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的局限性做出了说明。(2)在单级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数螺旋破坏模式,运用极限分析上限法对多级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整理了该体系中的外功率和内能耗散率的计算公式,运用MATLAB语言对边坡的稳定性系数进行计算,并根据不同的c、?得出其相对应的稳定系数。(3)介绍了FLAC 3D的计算原理,并结合工程实例所给参数条件建立模型,得出该实际工程中多级边坡的安全系数及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4)分析锚杆间距、锚杆倾角、边坡平台宽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多级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将理论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和FLAC 3D对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绘制影响因素和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理论研究与工程实例的结果相差不大,曲线趋势大体一致。

申晓璐[6](2020)在《预应力筒仓应力损失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该结构可以明显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和使用性能,特别是筒仓结构,采用预应力技术的建筑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自重,控制其抗裂性能,承受动荷载。预应力可以较好的承受筒仓在装载卸载物料时仓壁产生的内力的变化,大直径筒仓中无粘结预应力的应用,既节省了材料又相比有粘结预应力简化了施工。随着预应力技术的完善,诸多的优点使此项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预应力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预应力损失的正确认识和计算也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内蒙古某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储煤筒仓为研究监测对象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及得到的结论如下:1、分析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并计算损失值。通过对实际筒仓中仓壁端部预应力筋应力的监测,对四分之一处普通钢筋和混凝土应力检测,得出空仓阶段应力变化情况,分析不同部位应力损失的规律。2、通过长期的试验监测数据处理得到了:随着时间的变化,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筒仓环向普通钢筋和混凝土发生应力重分布,钢筋的压应力随时间累积逐渐增大,混凝土的压应力随时间逐渐减小,预应力筋损失随时间逐渐减小最后趋于平缓。3、空仓阶段下端部预应力筋应力损失基本在280MPa左右,不同高度应力损失值有所差异;规范计算损失大于实测的损失值,钢筋松弛,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占总损失12.4%。由于筒仓未投入使用,损失完成不充分,此项监测损失偏小。4、运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在空仓状态时损失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半仓和满仓状态下筒仓的受力,预应力混凝土筒仓在贮料状态下仓壁混凝土部分受拉部分受压,随着贮料荷载高度的上升,环向拉力逐渐下降且最大环向力位于筒仓低端偏上12米左右处,满仓状态时混凝土最大拉力为0.884MPa,筒仓不会产生裂缝,结构安全。

田径[7](2020)在《预应力锚索在运营隧道加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运营隧道变形开裂直接影响隧道安全和运营,必须进行处置,目前的加固方式存在封闭交通时间长、加固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论文采用预应力锚索技术对严重变形的既有隧道进行结构加固,研究了运营隧道预应力锚索加固的设计方法和快速施工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运营隧道预应力锚索加固的适用条件。预应力锚索主要用于二衬厚度不足、初支安全性不足、围岩劣化、软岩持续蠕变等引起的隧道严重变形开裂。(2)研究了预应力锚索主要设计参数的设计计算方法。预应力锚索设计参数主要包括锚索长度、间距、预紧力等。同时,分析了不同类型预应力锚索结构的工程性能并进行了改进,对改进后预应力锚索的工作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3)采用FLAC3D,对既有隧道预应力锚索加固的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合铁路木寨岭隧道的实际工况,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锚索长度、间距、预紧力等)预应力锚索加固的效果,并具体分析了围岩劣化以及衬砌厚度不足情况下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的安全系数。(4)研究了既有隧道预应力锚索加固的快速施工工艺。包括成孔、安装固定、注浆、张拉与封锚等主要工序。同时,分析了运营隧道锚索加固预应力损失规律及控制措施。

刘林博[8](2020)在《压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力分散型锚索作为一种新型的岩土工程锚固加固技术,引入我国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边坡工程、基坑工程、隧道洞口加固工程、地下硐室工程及抗浮工程等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锚固性能以及经济效益,因而运用前景广阔。但是,压力分散型锚索的工程应用超前于其理论研究,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能会存在风险隐患或者资源浪费等问题。综上所述,对于压力分散型锚索受力机理及工程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成均馆大学Nak-Kyung Kim教授所做的现场试验为基础,分析了压力分散型锚索的受力机理,采用了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展开了注浆体—岩土体界面剪应力分布问题研究,得出了有参考价值的设计公式、模拟思路和设计方法。论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如下:1)从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方面综述了预应力锚索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压力分散型锚索的研究。通过学习对比以及对西安未央区某基坑加固工程的调研,以及与其他类型锚索的对比,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压力分散型锚索结构、作用机理、优势以及适用范围等。2)针对一些学者关于压力分散型锚索注浆体—岩土体之间界面剪应力沿锚固段分布的理论公式进行了研究,结合相关现场试验研究结果,根据其主要失效模式,从理论上分析了荷载传递机理。通过选择合理的荷载传递模型,考虑锚固段界面所处阶段,基于微元体建立反映单根锚索锚固段界面剪应力和注浆体轴向应力分布规律,并与成均馆大学Nak-Kyung Kim教授所做的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果。同时,对锚固长度L、单元锚索锚固力P进行了分析。3)对成均馆大学Nak-Kyung Kim教授所做的压力型锚索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选用了与实际情况相对较为吻合的模型、参数和注浆体—岩土体之间界面接触模型,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参数和界面接触模型的合理性。对预应力锚索荷载传递机理的认识及锚固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4)综合国内外的相关设计成果,提出了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和分项系数法进行设计,从钢绞线断裂、注浆体压碎以及注浆体和岩土体滑移三方面对岩土工程加固锚固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的设计方法。综上所述,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成均馆大学Nak-Kyung Kim教授的现场试验结果一致,三者互为验证。这说明了本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地准确可信。数值模拟能够良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对压力型锚索锚固加固工程地优化、施工工艺以及相关规范地制定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马辉[9](2020)在《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综合模糊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锚索预应力损失是客观存在的,但计算其损失值大小还较难准确定量计算,只能依靠布设大量预应力测力计来进行长期监测得出损失值大小。截至目前,应对预应力损失问题,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对预应力锚索进行超张拉或补偿张拉的方式。该方式可一定程度上减少锚索预应力损失,但超张拉力过大会对索体造成破坏,补偿张拉施工难度会较大。所以,有必要全面的了解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影响机理,从而为锚索预应力损失评估打下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锚索设计与施工。论文在收集分析边坡预应力锚索锚固资料的基础上,对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和损失机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归纳和探讨;通过引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完整的锚索预应力损失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借用该模型来判断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大小情况,从而更好地判断边坡锚索锚固效果的好坏;其中,在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判断锚索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的相关重要性;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评判,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锚索预应力损失大小情况和评价边坡工程现场安全状况,在工程应用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借用广东省乐韶323国道左侧某一路堑边坡为例,通过收集分析边坡位移监测资料,对比综合模糊评判模型评判结果,从而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关于预应力锚索预应力损失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评价指标的分析,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分析统计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各类影响因素;(2)确定锚索预应力损失综合评判模型的评判因子;(3)建立完整的锚索预应力损失综合评判模型;(4)结合工程实例,对比分析模型评判和实际位移监测数据结果,验证评判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贾晓云[10](2019)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桩锚体系振动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紧邻既有京广铁路深大基坑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测试、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多种研究手段,分析了锚索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研究了锚索预应力变化特征,着重对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地层振动特性及桩锚体系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于工程实践的研究成果。(1)通过现场振动测试试验,分析了列车振动荷载在地表传播中的影响范围以及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随着地层厚度增大,地层对列车振动波的能量逐步吸收,地层振动速度呈现出逐渐衰减的趋势;对不同普速列车车型通过时地层和围护桩的振动规律进行回归分析,首次得出不同机车轴重情况下的地层以及围护桩振动速度表达式。(2)对预应力桩锚支护体系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锚索预应力损失规律,分析了锚索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确定出锚索预应力损失短期影响因素与长期影响因素。揭示了京广铁路实际工程背景下列车振动荷载对桩锚支护体系的影响:基坑西侧既有京广线普速列车振动而引起的3道锚索附加预应力损失率分别为1.59%、0.96%、-0.09%;由于列车振动引起的附加地表沉降为2mm;引起的围护结构附加土压力为9.3k Pa。研究成果可为该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3)为了解基坑开挖及振动荷载对锚索预应力损失的影响,通过正交组合试验分析,研制了模拟地层及桩锚支护的室内试验材料、方法和装置。确定了锚索材料应力应变标定方法和拟合表达式σ=-3×10-11ε3+1.0×10-7ε2+0.0226ε-0.0358。通过静载模型试验,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桩体水平位移变化特征以及锚索预应力的损失规律,试验数据验证了采用桩锚加固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桩体水平位移,保证基坑稳定。开展了基坑开挖完成后连续振动162d(相似关系)的模型试验,分析了振动频率分别为1.852,3.086,4.629Hz时锚索预应力的损失规律、地表沉降、桩体水平位移以及锚索预应力随锚固深度变化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振动频率(列车行车速度)的增加,锚索预应力损失率、最终地表沉降值和桩体水平位移均大大增加;行车速度120km/h(f1=1.852Hz)下振动28d,锚索预应力平均损失率为2%;行车速度200km/h(f2=3.086 Hz)下振动53d,锚索预应力平均损失率为8%;行车速度300km/h(f3=4.629 Hz)下振动53d,锚索预应力平均损失率高达23%。锚固段锚索应力沿锚索锚固深度呈喇叭状开口呈递减趋势,接近锚固段底部时,其应力几乎为0。(4)采用FLAC—3D软件分别对静载作用下,土体应力场、塑性区范围以及锚索预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自由段,锚索应力一直处于平稳状态,数值没有变化;在锚固段,锚索预应力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规律。采用四参数模型,对桩锚体系进行了动力响应分析,第1、第2道锚索预应力均是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第3道锚索自由段的锚索应力随着时间的增加出现了增大的现象。由于锚索锚固机理以及列车动荷载对锚索影响的复杂性,模型试验中仅考虑了振动频率对锚索预应力的影响,未考虑振幅、移动荷载间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后续还需进一步研究其他振动因素造成的锚索预应力损失,以获得更具广泛应用价值的成果。

二、对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若干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若干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隧道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机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跨隧道建设技术研究现状
        1.2.2 隧道围岩锚固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1.2.3 锚杆及锚索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4 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预应力锚固单元体力学特性
    2.1 预应力锚固支护形式
        2.1.1 预应力锚杆、锚索构造
        2.1.2 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形式
        2.1.3 预应力锚固单元体
    2.2 预应力锚杆锚固单元体
        2.2.1 力学模型及承载特性
        2.2.2 锚杆预应力主动支护特性
        2.2.3 荷载形式对锚杆支护特性的影响
        2.2.4 锚杆应力叠加特性
    2.3 预应力锚杆-锚索复合锚固单元体
        2.3.1 力学模型及承载特性
        2.3.2 锚杆及锚索预应力主动支护特性
        2.3.3 荷载形式对锚杆-锚索支护特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解析方法
    3.1 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模型
        3.1.1 模型基本假定
        3.1.2 锚杆、锚索支护滞后效应及本构模型
        3.1.3 围岩本构模型
    3.2 模型解析及验证
        3.2.1 工况2 解析
        3.2.2 工况3 解析
        3.2.3 工况A~C解析
        3.2.4 解析模型验证
    3.3 锚固体系支护参数匹配协同效应分析
        3.3.1 预应力及锚杆、锚索截面积分析
        3.3.2 锚杆、锚索长度及支护密度分析
        3.3.3 围岩应力状态分析
        3.3.4 围岩特性曲线
    3.4 本章小结
4 预应力锚杆-锚索协同支护力学行为现场试验研究
    4.1 现场试验方案
        4.1.1 隧道断面及围岩条件
        4.1.2 隧道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
        4.1.3 测点布置及试验内容
    4.2 预应力锚杆支护力学行为
        4.2.1 锚杆自由段支护力试验结果
        4.2.2 锚杆自由段支护力损失规律
        4.2.3 预应力锚杆中性点分布特性
        4.2.4 锚杆端部支护力试验结果
        4.2.5 预应力锚杆支护力演化规律
    4.3 预应力锚索支护力学行为
        4.3.1 预应力锚索支护力试验结果
        4.3.2 锚索支护力损失及发展过程
        4.3.3 预应力锚索支护力演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预应力锚杆-锚索分区协同支护效应
    5.1 大跨隧道围岩复合结构特性
        5.1.1 隧道围岩复合结构特性
        5.1.2 大跨隧道围岩复合结构分区
    5.2 预应力锚杆-锚索分区协同承载机理
        5.2.1 锚杆、锚索承载机理及耦合特性
        5.2.2 锚固体系分区协同调动围岩承载机理
    5.3 大跨隧道锚杆-锚索分区协同支护力学特性
        5.3.1 数值模型及锚固支护形式
        5.3.2 围岩结构及分区承载机制
        5.3.3 锚固分区及支护刚度和强度效应
        5.3.4 围岩质量及隧道跨度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评价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
    6.1 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评价方法
        6.1.1 协同支护评价指标
        6.1.2 协同支护评价标准
        6.1.3 锚杆-锚索支护参数修正措施
    6.2 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设计方法
    6.3 工程应用
        6.3.1 锚固体系设计实例分析
        6.3.2 锚杆-锚索协同支护力学状态
        6.3.3 大跨隧道围岩及初支结构响应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解析解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边坡破坏类型及分类
        2.2.1 圆弧破坏模式
        2.2.2 折线破坏模式
        2.2.3 崩塌破坏模式
    2.3 边坡稳定性的传统分析方法
        2.3.1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3.2 极限平衡法
        2.3.3 滑移线场法
        2.3.4 极限分析法
        2.3.5 有限元法及其他数值分析法
    2.4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的分析
        2.4.1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概述
        2.4.2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支挡结构的组成
        2.4.3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作用机理
        2.4.4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支挡结构的施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预应力损失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边坡简介
        3.1.2 场地地层特征与构成
    3.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2.1 边坡土体强度参数
        3.2.2 常规土工试验
    3.3 3#边坡治理方案
        3.3.1 3#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3.3.2 监测内容
    3.4 数值模拟
        3.4.1 模型与参数设置
        3.4.2 建立模型与网格划分
        3.4.3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3.4.4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3.4.5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塑性区影响
        3.4.6 不同级边坡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4.7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不同排的影响
    3.5 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3.5.1 土体重度?的影响
        3.5.2 内摩擦角?的影响
        3.5.3 弹性模量E的影响
        3.5.4 锚杆间距的影响
        3.5.5 锚固段直径的影响
        3.5.6 预应力大小的影响
    3.6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高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3.6.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主要计算步骤
        3.6.2 序列矩阵的建立与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锚杆长期预应力损失计算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流变模型研究现状
    4.3 岩土体流变模型
        4.3.1 流变模型基本元件
        4.3.2 基本流变模型
        4.3.3 岩石加锚体流变本构模型
    4.4 蠕变耦合模型与测量数据对比分析
        4.4.1 岩土体蠕变参数计算
        4.4.2 蠕变耦合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4.3 蠕变耦合模型推广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模型迭代反演计算程序代码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3)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发展历程
        1.2.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国内应用现状
    1.3 研究现状
        1.3.1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性能研究现状
        1.3.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剪性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总体思路
第2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性能分析模型
    2.1 概述
    2.2 考虑剪力滞效应的纤维梁单元模型研究
        2.2.1 剪力滞效应
        2.2.2 理论模型建立
        2.2.3 单元二次开发
        2.2.4 模型验证
    2.3 体外束滑移索单元模型研究
        2.3.1 理论模型
        2.3.2 单元开发
        2.3.3 模型验证
    2.4 接缝力学模型
    2.5 体系模型应用
        2.5.1 缩尺模型试验分析
        2.5.2 实桥试验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3.1 概述
    3.2 各因素对抗弯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
    3.3 既有计算公式及其适用性分析
    3.4 抗弯承载力建议计算方法
        3.4.1 建议计算方法
        3.4.2 方法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方案
        4.2.1 试件设计
        4.2.2 试件制备
        4.2.3 材性测试
        4.2.4 试验加载方案
        4.2.5 试验量测方案
    4.3 试验结果
        4.3.1 主要试验结果
        4.3.2 试件破坏现象
        4.3.3 结构承载力及变形特征
        4.3.4 混凝土应变
        4.3.5 普通钢筋应变
        4.3.6 预应力束应力变化
    4.4 试验分析
        4.4.1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4.4.2 各组份抗剪贡献分析
        4.4.3 规范中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适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弯剪复合作用下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承载机理分析
    5.1 概述
    5.2 弯剪复合作用下精细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
        5.2.1 分析模型框架
        5.2.2 钢筋混凝土结构轴-剪复合作用下的本构模型
        5.2.3 考虑滑移效应的预应力束单元开发
        5.2.4 键齿接缝简化模拟方法
        5.2.5 加载控制方法
    5.3 试验梁失效分析
    5.4 基于桁架-拱理论的节段梁结构承载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弯剪复合作用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分析模型
    6.1 概述
    6.2 考虑弯剪相互作用的节段梁单元模型
        6.2.1 单元力学特性需求分析
        6.2.2 单元理论模型
        6.2.3 节段间接缝的等效模拟方法
        6.2.4 单元状态的迭代计算
        6.2.5 纤维的材料本构模型
        6.2.6 纤维截面剪应变不均匀分布的计算方法
    6.3 计算程序的设计及开发
    6.4 模型验证与应用
        6.4.1 混合配束节段梁弯剪性能分析
        6.4.2 全体外配束节段梁弯剪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路堑高边坡滑坡治理研究现状
        1.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工程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理位置
        2.1.3 气象与水系
        2.1.4 地形地貌
        2.1.5 地层岩性
        2.1.6 区域地质构造
        2.1.7 水文地质条件
    2.2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工程地质特征
        2.2.1 滑坡体的分布特征
        2.2.2 滑坡体的结构特征
        2.2.3 滑坡类型及规模
        2.2.4 滑坡体的变形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3.1 路堑高边坡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3.1.1 滑坡监测
        3.1.2 现场监测点布设
        3.1.3 滑坡体地表水平位移数据分析
        3.1.4 滑坡地表竖直位移数据分析
    3.2 路堑高边坡滑坡破坏原因分析
        3.2.1 产生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2 滑坡的发育过程
        3.2.3 滑坡形成的机理分析
    3.3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3.3.1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
        3.3.2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定量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值模拟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4.1 MIDAS GTS NX软件概况
        4.1.1 Midas GTS NX软件基本介绍
        4.1.2 边坡工程中的本构模型选取
        4.1.3 计算方法的选取-强度折减法(SRM)
    4.2 开挖边坡建模
        4.2.1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计算模型建立
        4.2.2 模型计算参数
        4.2.3 确定边界条件及模拟工况
    4.3 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1 原状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2 开挖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3 边坡稳定性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防治技术研究
    5.1 工程滑坡防治
        5.1.1 滑坡防治原则
        5.1.2 滑坡治理基本工程措施
    5.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概述
        5.2.1 预应力锚索
        5.2.2 抗滑桩
        5.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5.3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治理方案设计
        5.3.1 滑坡的具体治理设计方案
        5.3.2 支护结构参数选取
    5.4 基于数值模拟防治方案对比分析及优选
        5.4.1 治理方案边坡分析模型建立
        5.4.2 治理后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5.4.3 防治方案优化选择及布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5)预应力锚杆支护多级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1.2.2 边坡稳定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及设计方法
    2.1 边坡破坏模式的分类
    2.2 预应力锚杆的简介
        2.2.1 锚杆的分类
        2.2.2 预应力锚杆的组成
        2.2.3 预应力锚杆的支护原理
        2.2.4 预应力锚杆支护的优点
    2.3 预应力锚杆支护的应用范围与局限性
        2.3.1 预应力锚杆支护的应用范围
        2.3.2 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的局限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3.1 塑性极限分析基本理论
        3.1.1 理想刚塑性体的假定
        3.1.2 库伦屈服准则
        3.1.3 流动法则
        3.1.4 极限分析上限法
    3.2 单级锚固边坡稳定性分析
    3.3 多级预应力锚杆的稳定性分析
        3.3.1 基本假定
        3.3.2 多级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破坏机构
        3.3.3 外力做功的功率
        3.3.4 滑裂面上的能量耗散率
        3.3.5 边坡稳定系数的求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级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的力学性能模拟
    4.1 工程概况
    4.2 FLAC3D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流程
        4.2.1 FLAC3D的计算原理
        4.2.2 FLAC3D的计算流程
    4.3 FLAC3D计算模型的建立
    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设计参数对边坡影响规律的分析
        4.5.1 锚杆间距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5.2 锚杆倾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5.3 边坡平台宽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4.5.4 粘聚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5.5 内摩擦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预应力筒仓应力损失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损失研究方法
        1.2.2 国内外预应力损失计算及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对预应力损失监测及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预应力损失计算理论
    2.1 张拉控制应力
    2.2 材料的本构方程
        2.2.1 混凝土瞬时性和时变性
        2.2.2 普通钢筋
        2.2.3 预应力筋的本构方程
    2.3 无粘结预应力钢材的相容性条件
    2.4 预应力损失的分类
        2.4.1 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
        2.4.2 预应力筋的摩擦损失简化计算
        2.4.3 非均匀分布下弯曲孔道摩阻损失
        2.4.4 预应力筋应力松弛损失
        2.4.5 时间相关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损失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仓应力监测及结果分析
    3.1 工程背景
    3.2 试验方案和仪器选择
        3.2.1 试验方案
        3.2.2 仪器介绍
    3.3 监测结果及分析
        3.3.1 四分之一处普通钢筋监测结果
        3.3.2 四分之一处混凝土监测结果
        3.3.3 端部预应力筋监测结果
    3.4 监测结果和规范计算结果对比
    3.5 误差分析
        3.5.1 预应力分布不均
        3.5.2 预应力筋断丝,滑丝
        3.5.3 施工过程控制不当
        3.5.4 其他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应力筒仓仓壁受力有限元分析
    4.1 软件介绍
    4.2 数值建模
        4.2.1 主要建模参数及计算参数
        4.2.2 单元类型
        4.2.3 材料本构
        4.2.4 边界条件
        4.2.5 网格划分
        4.2.6 荷载输入与组合
    4.3 不同状态下应力结果分析
        4.3.1 半仓状态下筒仓受力分析
        4.3.2 满仓状态下筒仓受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预应力锚索在运营隧道加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加固技术现状
        1.2.2 预应力锚索技术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运营隧道预应力锚索加固的设计方法
    2.1 预应力锚索的适用条件
        2.1.1 运营隧道预应力锚索加固的适用条件
        2.1.2 运营隧道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的优点
    2.2 隧道预应力锚索设计理论
        2.2.1 隧道围岩最小锚固力分析
        2.2.2 锚固围岩体内预应力分布
    2.3 预应力锚索的结构选型
        2.3.1 拉力型锚索
        2.3.2 压力型锚索
        2.3.3 荷载分散型锚索
        2.3.4 荷载集中型锚索
        2.3.5 各类预应力锚索的工程性能
        2.3.6 运营隧道加固预应力锚索结构的改进
    2.4 预应力锚索的设计参数
        2.4.1 设计内容
        2.4.2 锚索长度
        2.4.3 锚索间距
        2.4.4 锚索预紧力
第三章 运营隧道预应力锚索加固数值模拟分析
    3.1 铁路木寨岭隧道的工程概况
        3.1.1 原设计情况
        3.1.2 隧道衬砌开裂情况
    3.2 模型的建立
        3.2.1 FLAC3D简介
        3.2.2 模型尺寸
        3.2.3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3.2.4 预应力锚索布置及参数
    3.3 不同工况计算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锚索长度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3.3.2 不同设计荷载的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3.3.3 不同锚索间距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3.4 原锚杆支护对预应力锚索的影响
        3.4.1 位移分析
        3.4.2 应力分析
    3.5 预应力锚索的应力应变分析
    3.6 运营隧道预应力锚索加固的安全系数分析
        3.6.1 围岩劣化预应力锚索加固效果分析
        3.6.2 衬砌厚度不足预应力锚索加固效果分析
    3.7 预应力锚索对围岩衬砌结构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3.7.1 锚孔对衬砌防水结构的影响
        3.7.2 高预应力对衬砌的影响
第四章 运营隧道预应力锚索快速施工技术
    4.1 成孔
    4.2 安装
        4.2.1 编索
        4.2.2 安装
    4.3 注浆
        4.3.1 拱顶锚索注浆工艺
        4.3.2 快速锚固材料
    4.4 张拉与封锚
    4.5 锚索防腐蚀技术
    4.6 隧道加固专用预应力锚索室内试验
        4.6.1 实验目的及内容
        4.6.2 试验装置和步骤
        4.6.3 试验数据分析
    4.7 运营隧道锚索加固预应力损失规律及控制
        4.7.1 摩擦损失
        4.7.2 锚固损失
        4.7.3 压缩损失
        4.7.4 徐变损失
        4.7.5 松驰损失
        4.7.6 不良衬砌结构引起的损失
        4.7.7 预应力损失的控制方法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8)压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锚固技术发展历程简述
        1.2.2 锚索锚固试验研究现状
        1.2.3 锚索锚固理论研究现状
        1.2.4 锚索锚固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压力分散型锚索结构与特点
    2.1 压力分散型锚索结构特点与锚固机理
        2.1.1 压力分散型锚索结构特点
        2.1.2 预应力锚索锚固机理
    2.2 压力型锚索与拉力型锚索的区别
    2.3 压力分散型锚索的优势
    2.4 部分预应力锚索的适用范围
    2.5 对压力型锚索锚索施工过程的调研及思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力型锚索锚固段应力分布研究
    3.1 压力型锚索锚固段应力应变分布试验研究
    3.2 压力型锚索锚固段应力应变分布理论分析
        3.2.1 基于弹性力学的应力解
        3.2.2 基于弹塑性理论的解
        3.2.3 基于注浆体与岩土体界面粘结应力的解
    3.3 对破坏界面剪应力解的讨论
        3.3.1 对破坏界面剪应力的解的讨论
        3.3.2 对Nak-Kyung Kim试验的结果与理论值的对比
        3.3.3 对?、D进行敏感性分析
        3.3.4 对锚固长度L的讨论
        3.3.5 对锚索锚固力P的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破坏界面剪应力的有限元模型分析
    4.1 Abaqus简介
    4.2 有限元基本方程
    4.3 Abaqus软件中部分土模型简介
    4.4 初始地应力平衡
    4.5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模拟结果分析
        4.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5.2 有限元结果分析
    4.6 锚固段应力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6.1 剪切刚度模量对剪应力分布的影响
        4.6.2 剪切应力对剪应力分布的影响
        4.6.3 总/塑性位移对剪应力分布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力分散型锚索设计计算方法
    5.1 现有锚索设计方法概述
    5.2 压力型锚索设计方法
        5.2.1 主要设计内容
        5.2.2 单元锚索锚固段长度设计
        5.2.3 单元锚索锚固段锚固力设计
        5.2.4 单元锚索拉力设计值
        5.2.5 锚索体设计
        5.2.6 注浆体承压面积设计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综合模糊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1.2.2 锚索预应力损失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预应力锚索预应力损失因素研究
    2.1 概述
    2.2 锚索结构影响
        2.2.1 锚索类型
        2.2.2 锚索材料
        2.2.3 锚索长度
        2.2.4 群锚效应
        2.2.5 锚固体材料徐变影响
        2.2.6 钢绞线松弛
        2.2.7 锚索结构体锈蚀
    2.3 地层岩性影响
        2.3.1 岩体蠕变影响
        2.3.2 岩体性质与结构完整性影响
        2.3.3 风化程度
    2.4 张拉损失
        2.4.1 张拉方式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2.4.2 锚索孔壁摩阻损失分析
        2.4.3 偏心张拉对预应力损失影响
        2.4.4 张拉荷载大小对预应力损失影响
        2.4.5 张拉系统摩阻分析损失
    2.5 施工水平影响
        2.5.1 锁定回缩
        2.5.2 封孔灌浆
        2.5.3 钻孔质量
        2.5.4 锚固时机
    2.6 场地环境条件影响
        2.6.1 水的影响
        2.6.2 温度变化
        2.6.3 爆破、振动或冲击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锚索预应力损失综合模糊评判模型
    3.1 概述
    3.2 模糊评判原理
        3.2.1 模糊数学理论[49][50][51]
        3.2.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3.3 模糊评判模型要素研究
        3.3.1 模糊评判因子选择
        3.3.2 锚索预应力损失等级划分
        3.3.3 评判因子权值量化
        3.3.4 评判因子权值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评判因子隶属度分析
    4.1 概述
    4.2 评判因子隶属度研究
        4.2.1 锚索结构隶属度研究分析
        4.2.2 地层岩性隶属度研究分析
        4.2.3 张拉损失隶属度研究分析
        4.2.4 施工水平隶属度研究分析
        4.2.5 场地环境条件隶属度研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研究
    5.1 边坡工程概况
    5.2 评判因子隶属度分析
    5.3 综合模糊评判分析
        5.3.1 各指标的权重向量
        5.3.2 综合模糊评判
    5.4 监测分析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桩锚体系振动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锚索的应用
        1.2.2 预应力锚索加固理论研究现状
        1.2.3 列车振动效应研究现状
        1.2.4 锚索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列车荷载下土体-桩锚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2.1 列车荷载下地层振动特性研究
        2.1.1 地表振动影响规律测试分析
        2.1.2 地中振动影响规律测试分析
    2.2 列车荷载下围护桩振动特性研究
        2.2.1 DK278+189断面
        2.2.2 DK278+403断面
    2.3 围护桩振动速度影响规律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应力锚索锚固系统现场试验研究
    3.1 预应力锚索锚固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锚索预应力现场测试测点布置
    3.2 测试数据
    3.3 锚索预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3.4 锚索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3.4.1 短期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3.4.2 长期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3.5 列车振动荷载对锚索预应力变化影响分析
    3.6 桩身水平位移测试分析
        3.6.1 测试数据
        3.6.2 数据分析
    3.7 桩身应力测试分析
    3.8 地表沉降测试分析
    3.9 围护结构土压力测试规律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基坑桩锚体系模型相似材料试验研究
    4.1 基本相似理论基础
        4.1.1 相似基本概念
        4.1.2 相似定理
        4.1.3 模型试验相似准则的推导
    4.2 土体—桩锚系统的相似理论
        4.2.1 土体—桩锚系统的相似准则
        4.2.2 模型试验的相似比
    4.3 模型试验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4.3.1 地层模型材料配比试验
        4.3.2 灌注桩及注浆体模型材料配比试验
        4.3.3 预应力锚索相似材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预应力桩锚体系室内静、动态模型试验研究
    5.1 模型制作及测试过程
        5.1.1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5.1.2 模型箱设计
        5.1.3 试验测试方案
    5.2 锚索拉拔试验及静载模型试验
        5.2.1 锚索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5.2.2 静载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5.3 动载模型试验
        5.3.1 模型试验列车振动参数的确定
        5.3.2 试验过程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模型试验与现场测试对比分析
        5.4.1 地表沉降
        5.4.2 桩体最大水平位移
        5.4.3 锚索预应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土体-桩锚系统锚索预应力动力响应分析
    6.1 基坑围护结构
    6.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6.2.1 结构单元选取
        6.2.2 建立模型
    6.3 施工过程模拟
    6.4 静载计算结果分析
        6.4.1 开挖过程中锚索应力特性分析
        6.4.2 静载作用下锚索预应力损失规律分析
        6.4.3 土体应力、塑性区特性分析
    6.5 锚索预应力动力响应分析
        6.5.1 动力模型(滞后阻尼)
        6.5.2 列车荷载模拟
        6.5.3 计算结果
    6.6 本章小结
结论
    1 主要结论
        1.1 不同普速列车车型荷载下地层—桩锚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1.2 预应力锚索锚固系统现场测试及分析
        1.3 基坑围护结构室内模型试验
        1.4 土体—桩锚系统数值分析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对预应力锚索地梁的若干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隧道预应力锚固体系协同支护机理及其应用[D]. 罗基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D]. 李子聃.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梁弯剪性能研究[D]. 阎武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4]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D]. 刘一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预应力锚杆支护多级边坡的稳定性分析[D]. 孙荣荣.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6]预应力筒仓应力损失应用研究[D]. 申晓璐.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7]预应力锚索在运营隧道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 田径.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压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机理与设计方法研究[D]. 刘林博. 长安大学, 2020(06)
  • [9]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综合模糊评估研究[D]. 马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10]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桩锚体系振动特性试验研究[D]. 贾晓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对预应力锚索地梁的一些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