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

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

一、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史子禾[1](2021)在《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贤江作为我国早期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在长期的教育与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个人卓越的体育思想,不但是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中国体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为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以杨贤江的体育思想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杨贤江的原始着述、体育实践活动以及当代研究论着进行全面而客观地梳理、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杨贤江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以及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为理论养料,结合个人丰富的教育和革命实践,形成了其内容丰富的体育思想。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可主要概括、归纳为四个方面:(1)进行体育本体论研究,对体育的起源、目的、构成要素等方面的探索,是中国体育史上一场认识论的重大革命;(2)在学校体育方面,主张三育并重,首倡“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以运动、卫生和游戏为学校体育的内容,提倡科学、规律的体育方法,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强调和重视课外体育锻炼,批判的继承民族传统体育,并呼吁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视运动会的举办;(3)从学校教育、人生发展和当时的国情出发,看到了进行休闲体育的重要性,主张利用大自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和教育;(4)提出健康生活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和卫生健康两个方面,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各种实际问题。研究认为,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在体育主体上具有广泛性与终身性的特征,在体育实践上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在体育目的上具有教育性和革命性的特征,而体育思想在整体上具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特征。在当时,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对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倡导健康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影响了我国早期共产党人树立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体育观的同时,为我国体育元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丰富了我国比较体育与体育史的研究。然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杨贤江体育思想发现其存在对竞技体育认识不够全面的历史局限。在新时代,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历久弥新,依旧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通过杨贤江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可以得到以下四方面的启示:(1)当代体育学科建设要重视对体育的本体以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拒接“拿来主义”;(2)将健康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坚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还要进一步发掘和发挥新时代下体育的德育功能,同时可以通过课外体育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3)我国全民健身的实现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单位组织、街道社区等群众体育实施载体,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4)从教育引领和政府扶持的层面出发,在全社会形成终身体育共识,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于峰[2](2021)在《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研究(1921-1949)》文中提出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师范音乐教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师范学校从事革命活动,对师范音乐教育进行了初步摸索。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萌芽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探索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期。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就呼吁有识之士从事教师职业,对当时教师忽视音乐课程的现象与音乐课程无序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法进行了批判,认为音乐课程在整个师范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师范学校,编写师范音乐教材,《小学各科教授法》为主要代表,对唱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进入萌芽期,列宁师范学校与教师训练班广泛设立,师范教育呈现出“四维”结构。师范学校音乐教师队伍有以徐特立、李伯钊等人为代表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他们把从苏联等国家留学所得介绍到中国,有以石联星、缪敏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师范学校均开设有音乐课程,课外文娱活动与宣传革命与生产的音乐活动丰富。师范音乐教材如闽西列宁师范的《教学法》,永新县寒期教师讲习所的《教学法》,短期列宁师范的《教育大纲》等,对音乐课程的视唱法、听唱法进行了分阶式阐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进入探索期,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抗战为中心,与根据地实际紧密结合。这一时期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专业音乐教师培养机构的建立,盐阜师范学校音乐组及音乐教师训练班;二是高等学校师范教育院系音乐科的建立,开创了根据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先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进入发展期,这一时期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新型正规化”。在“新型正规化”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师范音乐教育朝着“新型正规化”迈进。师范学校加大音乐课程在内的文化课程比重,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力求正规化,在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上,以合唱、指挥、器乐、音乐基础知识等为主,与抗战时期以教授抗战歌曲为主形成对比。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历史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得到了传承与发展。重视培养社会需要与素质全面的音乐师资、重视师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教育实习、重视师范音乐教材建设,师范音乐教育呈现出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趋势。

许烽,杨燚娜,柳慧月[3](2020)在《杨贤江“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青年教育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青年教育的目标是倡导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人",青年教育的内容是包括人格与品行、求知与智慧、身心健康、劳动生活、美的教育等在内的"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的方法是倡导学生身体力行与自觉自动。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青年成长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为:科学把控青年成长成才的航向目标;全面指导青年健康发展的多维层面;有效促进青年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创新青年教育的话语接受范式。

陈聪诚[4](2020)在《杨贤江与经亨颐劳动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文中指出经亨颐是创造浙一师、春晖中学教育奇迹的近代教育家,有着丰富的教育从业经历,杨贤江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青年运动领导人,是经亨颐在浙一师时的学生,他们的劳动教育思想有着相似又不同的产生渊源。探析他们在倡导实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主旨、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劳动教育视角下师生关系界定等方面的异同,对实施新时代职业教育具有现实启示价值。

张裴[5](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逐渐走向教育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重要的“源与流”。“源”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和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为其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前驱先路、创臻辟莽的作用;“流”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中的教育实际紧密相结合,在各革命根据地范围和全国范围内,初步开展了内容丰富、富于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办学实践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实践,这些初步的、具有实践特色的探索,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重要实践根基。在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知。实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构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而开始的,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一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由邓小平开其端,经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继续发展并基本成熟。包括邓小平时期的初步形成(1978—1992年)、江泽民时期的基本形成(1993—2001年)、胡锦涛时期的趋向成熟(2002—2011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进的此三个阶段中,各个时期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其中在各个时期列举的微观层面的重大教育政策、教育文件、教育法律法规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发展演进的实践依据,同时,根据每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了其演进特点、成效。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发展,增添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集中代表的新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教育事业和各项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时期,此一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以“教育扶贫”、“新高考”政策、“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并根据此一时期教育政策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实践永远不会停止脚步,时代仍在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虽已届“不惑”,今后仍需跟上时代的潮流,从理论与实践等发面继续完善补充。如增强教育自信,从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制定教育政策的营养,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等。

王晓慧[6](2020)在《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杨贤江(1895-1931),字英父(英甫),生于浙江余姚长河镇(今慈溪)远近闻名的一个裁缝之家。杨贤江在短暂而绚丽的一生中,始终对教育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教育,勤奋地在教育领域播种,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中不乏关于中学教师素养的论述。杨贤江认为中学教师对国家、社会和学生都十分重要,必须具备政治、道德和专业等素养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他提倡教师担当政治使命,帮助教师树立新道德,还强调了教师掌握教学艺术的重要性。杨贤江的中学教师素养思想紧密联系中国实际,他积极引导当时的教师走革命教育的道路,为构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师理论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也是学生进步的领路人。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以杨贤江的求学经历以及做《学生杂志》编辑、上虞春晖中学教务主任、景贤女中教师和中国少年学会南京分会会长等期间的教育实践为重点进行研究。客观分析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形成的原因,阐释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的内涵,凸显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分析问题的独到之处,并结合当今实际,为完善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总体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思路及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介绍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形成的原因。个人方面,杨贤江的求学经历和教育实践使杨贤江具备了广泛而扎实的教育研究基础。家庭方面,父亲的支持和教导,母亲慈爱诚恳的人格,以及当地文化都为杨贤江研究中学教师素养问题打下烙印。社会方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压榨和帝国主义侵略中,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杨贤江开始从社会需要和国家需要来思考中学教师的素养,鼓励教师结社运动。东渡日本期间对国外教育理论的学习加深了他对中学教师素养的思考。第三部分:通过杨贤江的求学经历以及做“学生杂志”编辑、上虞春晖中学教务主任、景贤女中教师和中国少年学会南京分会会长等期间的教育实践,分析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的内涵。杨贤江要求中学教师在政治素养上,要树立革命精神、担当政治使命、提升政治教育能力和积极结成革命团体。在道德素养上,要重视树立新道德、积极承担责任和探索道德素养提升途径。在专业素养上,要储备广博知识、掌握教学方法和锻炼口才与表达能力。第四部分:对杨贤江的中学教师素养思想进行分析,针对现代教育对中学教师素养的要求以及中学教师素养建设上的不足提出建议。同时,为现代社会建立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借鉴。研究杨贤江的中学教师素养思想不仅能丰富对杨贤江的研究,还能拓宽我们对民国时期教育的认识。坚持古为今用,让杨贤江的中学教师素养思想为今天建设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借鉴。

童锋,夏泉[7](2020)在《杨贤江补充读物教学法的当代价值及现实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杨贤江在对中小学教科书教学法的思考与建构中,对教科书内涵有独特理解,对养成国民共通的观念及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大有裨益。为此杨贤江创造性提出"由教学达至修养"的理念和补充读物出版观。补充读物教学法的重要性是养成学生阅读态度,可增进学生"见己见人";补充读物教学法使用工具种类主要有六种,可增进学生"见人见物";补充读物教学法使用工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公民道德及个人修养等,可增进学生"见直见曲"。其现实路径是以补充读物改造课程教学,善用教科书,广猎补充读物,检验补充读物良效,培养和增进学生接触知识的兴趣、增进生活的乐趣,最终由教学而达至修养,这对当下如何更好地改革中小学教科书教学法,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和当代价值。

黄雯洁[8](2019)在《杨贤江德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杨贤江是我国早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研究德育思想,分析德育现象,阐明德育理论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同指导中国青年学生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德育思想,为当代中国在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提供了指导和借鉴。本文以杨贤江德育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目标、主要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其德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杨贤江德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这部分以政治、经济、文化为视角,分析了杨贤江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对西方德育思想的借鉴,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这三方面。第二章:杨贤江的新道德观和德育思想的内容。这部分首先阐明杨贤江新道德观的内涵,即道德是变迁的、阶级的、社会的和活动的。接着,重点论述杨贤江德育思想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德育目标,即培养具有“众善”思想之人和培养具有“自动”能力之人;二是涵盖六个方面的德育内容,即革命人生观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三是德育方法,即集体训练法、个别接触法和社会实践法。第三章:杨贤江德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首先,总结分析杨贤江德育思想的重要贡献;其次,根据杨贤江德育思想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探讨了其对当代中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杨晓彤[9](2019)在《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杨贤江生于1895年,于1931年去世,享年36岁,浙江余姚人,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教育理论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为国家的事业奋斗。他编写的《新教育大纲》,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编写了《教育史ABC》一书,此书是我国最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史的书籍,并且该书还将教育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为当时的教育理论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不仅关心教育事业还密切关注国家大事,1922年杨贤江加入中国共产党,热心参与革命斗争事业,他积极参加了1927年上海的起义,起义胜利后又加入到上海新政的创办,白色恐怖时期,很多共产党员遭受迫害,做为中共党员的杨贤江仍然坚持革命,以不怕牺牲的精神参加党组织的活动,为国家的独立富强奉献自己。他不仅坚持革命,还继续关注当时的青年,并指导当时的青年的方方面面,像青年的朋友一样,最终他提出要对青年进行“全人生指导”。研究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一层的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对我国现代提倡的全面发展人才观的落实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为研究基础,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对他的支持和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受中西方思想的启迪,从这三大方面出发,展示“全人生指导”的丰富内涵,进而论述该思想对当时青年的启迪作用。根据对当时青年的影响,结合当今社会的情况,以史为鉴,提出对现代青年教育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由、意义、文献综述、创新与不足和相关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介绍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形成的背景,从社会、家庭和教育以及中西方三大方面来论述,第三部分系统的介绍“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目的与原则以及具体内容和该思想对当时青年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分析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对现代青年教育的启示。

杨璐瑶[10](2019)在《杨贤江德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杨贤江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在其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拥有丰富的革命实践与厚实的青年教育与指导经验,积累了宝贵的德育思想。杨贤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教育现实以及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分析,结合其本人丰富的青年革命运动实践和德育经验,形成了具有无产阶级立场的德育成果。他的德育思想强调“全人生指导”、“道德是实际的革命训练”、“自律自动自助”、“信念确立与行为习惯相统一”的德育理念,以革命人生为德育主线,囊括了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选择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美育的德育内容,对青年的各个人生阶段和人生发展内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创新性地提出诸多实践性的德育方法,包括“团体训练”、“社会服务”、“休闲教育”等方法。通过对其德育思想的整体把握,立足当前国家和青年发展,结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寻找杨贤江德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闪光点,将其德育思想带来的现实启迪运用于当前德育实践中去,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德育工作。

二、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选题缘由
        1.杨贤江的个人魅力
        2.对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的缺憾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历史研究法
        (3)逻辑分析法
        (4)综合归纳法
    (四)研究思路
    (五)文献评述
        1.基本概念阐述
        (1)体育
        (2)思想
        (3)体育思想
        2.文献综述
        (1)原始文献综述
        (2)当代研究综述
        3.述评小结
二、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形成
    (一)杨贤江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杨贤江体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3.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
        4.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
    (三)杨贤江体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杨贤江的教育实践
        (1)编辑和教学生涯
        (2)译介与着述教育
        2.杨贤江的革命实践
        (1)杨贤江与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2)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生涯
三、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杨贤江的体育本体论思想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体育的起源和发展
        2.围绕培养“完人”论述体育的目的与功能
        (1)体育的目的
        (2)体育的功能
        3.体育的构成
        (1)体格:身体的外在表现
        (2)体质:身体的内在表现
        (3)体力:“绝对力量”和“利用力量”
        (4)气力:体育的结果
    (二)杨贤江的学校体育思想
        1.“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2.首倡“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3.明确学校体育的内容与方法
        (1)学校体育的内容应包括运动、卫生和游戏三个方面
        (2)提倡科学、规律的体育方法
        4.体育是区别新旧学生的重要标志,强调和重视课外体育
        (1)对待体育的态度是区别新旧学生的重要标志
        (2)强调和重视课外体育
        5.关于举办运动会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
        (1)肯定运动会的价值,警惕培养出“不守规则的运动家”
        (2)批判的继承民族传统体育
    (三)杨贤江的休闲体育思想
        1.重视体育的自然属性
        2.提倡休闲体育
        (1)如何进行休闲体育
        (2)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四)杨贤江的“健康生活”指导思想
        1.“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1)“全人生指导”的基本内涵
        (2)“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2.“健康生活”指导思想的内容
        (1)体育锻炼的指导
        (2)卫生健康的指导
四、杨贤江体育思想评析
    (一)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体育主体的广泛性与终身性
        2.体育实践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体育目的的教育性和革命性
        4.体育思想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二)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1.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
        (1)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倡导健康生活,增强学生体质
        (2)影响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体育观的形成
        (3)为我国体育元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4)丰富了我国比较体育与体育史的研究
        2.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三)杨贤江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1.杨贤江体育本体论思想对当代体育学科建设的启示
        (1)重视对体育的本体及基础理论的研究
        (2)拒绝学科建设中的“拿来主义”
        2.杨贤江学校体育思想对当代体育教育的启示
        (1)坚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将健康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
        (2)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
        (3)通过课外体育,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
        3.杨贤江休闲体育思想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启示
        4.杨贤江“健康生活”指导思想对当代终身体育的启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论文集类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史料来源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选题创新点
    六、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溯源
    第一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教师职责与音乐教学提出要求
        一、推崇教师职业,对教师职责与素质提出要求
        二、倡导教师音乐教学内容与方法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三、批判教师忽视音乐课程之现象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倡师范音乐教育,注重师范生培养
        一、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及在乡村教育中的价值
        二、师范学校须凸显师范特色,重视音乐师资培养
        三、师范生须担负双重责任,具备音乐素质
    第三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师范学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一、在师范学校求学与任教
        二、对师范学校进行整顿与管理
        三、在师范学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第四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编写师范音乐教材
        一、师范音乐教材以娱乐性为原则,以音乐教学法为主要内容
        二、《小学各科教授法》唱歌科的教学目的与方法
        三、《小学各科教授法》唱歌科的教材选择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萌芽期)
    第一节 “四维”师范教育结构的形成
        一、“四维”师范教育结构的提出与构建
        二、“四维”师范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
        三、“四维”师范教育结构下师范学校与教师训练班的开办
    第二节 列宁师范学校的教育宗旨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师资干部的教育宗旨
        二、音乐教师来源与音乐教育活动
        三、学校招生、实习与就业
        四、人才培养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节 列宁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与教材
        一、课程结构与音乐课程设置
        二、编印音乐系列教材
        三、音乐教材中的音乐教学法
    第四节 列宁师范学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一、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团体
        二、开展音乐宣传活动
        三、开展课外文娱活动
    第五节 教师训练班的音乐教学管理
        一、开设教师训练班以短期快速培养师资
        二、教师训练班音乐课程设置与课外音乐活动
        三、教师训练班毕业生进入小学和社会教育组织工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师范音乐教育(探索期)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师范教育的类型与特点
        一、师范学校培养现任与未来师资干部的教育宗旨与教学管理
        二、中等学校附设师范班以培养师资
        三、教师训练班是短期训练师资的“捷径”
        四、高等学校教育院系的设立开创了根据地“高等师范”的先河
    第二节 师范学校音乐课程设置
        一、音乐课程设置的“实际性”原则
        二、音乐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三、代表性师范学校班级编制与音乐课程设置比较
        四、音乐课程以抗战歌曲为主的教学内容
        五、中等学校附设师范班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第三节 师范学校专业音乐教师培养
        一、音乐教师的来源与代表性音乐教师
        二、毕业生从事学校与社会教育双重工作
        三、培养专业音乐教师的师范学校音乐组与“高等师范”音乐科
        四、鲁艺音乐系毕业生担任音乐教师
    第四节 师范学校开展课外文娱活动
        一、学生团体自我管理的性质与组织构架
        二、学生团体开展课外文娱活动的任务与具体分工
        三、学生团体开展课外文娱活动以活跃校园气氛
    第五节 师范学校开展抗战宣传音乐活动
        一、“一切为抗战服务”方针下的学校抗战宣传工作
        二、利用歌咏与秧歌开展抗战宣传
        三、开展抗战宣传音乐活动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师范音乐教育(发展期)
    第一节 “新型正规化”教育方针下的师范教育
        一、教育会议对“旧式正规化”教育的纠正
        二、“新型正规化”教育方针要求建立正规化教育
        三、师范教育的“旧式正规化”偏向和“新型正规化”探索
    第二节 “新型正规化”师范教育音乐课程设置
        一、加大文化课程比重是“新型正规化”师范教育的主要特色
        二、师范学校重视包括音乐课程在内的文化课程建设
        三、师范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新型正规化”
    第三节 “新型正规化”师范教育课外音乐活动
        一、师范教育要求限制课外音乐活动
        二、对师范教育限制课外音乐活动的批判
        三、师范教育课外音乐活动由限制转为支持
    第四节 “新型正规化”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高等师范教育建设的制度保障
        二、教育方针要求加快高等师范教育建设
        三、高等师范音乐系部建设
    第五节 战时教育方针下的师范音乐教育
        一、战时教育方针要求学校配合战争动员
        二、师范学校音乐课程“酌情”开设
        三、师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为宣传战争服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历史作用、特征与经验传承
    第一节 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宣传作用
        一、运用音乐形式宣传战争符合战争环境的要求
        二、运用音乐形式宣传生产保证军民粮食供给
        三、运用音乐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发动群众
    第二节 红色师范音乐教育培养音乐师资干部的作用
        一、开设师范学校与教师训练班以培养音乐师资干部
        二、师范教育培养音乐师资干部的目标明确
        三、师范教育为根据地培养了急需的音乐师资干部
    第三节 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实用性特征
        一、从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
        二、音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音乐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经验的传承
        一、重视培养社会需要与素质全面的音乐师资
        二、重视师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教育实习
        三、重视师范音乐教材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A:代表性红色师范学校一览
附录B:报刊所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杨贤江“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一)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与条件
    (二)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与条件
二、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标:倡导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人”
    (二)教育内容:提倡品行、智慧、健康、劳动、审美等在内的“全人生指导”
    (三)教育方法:倡导身体力行与自觉自动
三、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科学把控青年成长成才的航向目标
    (二)全面指导青年健康发展的多维层面
    (三)有效促进青年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
    (四)与时俱进创新青年教育的话语接受范式
四、结语

(4)杨贤江与经亨颐劳动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贤江对经亨颐劳动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一)经亨颐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缘由
    (二)杨贤江劳动教育思想涵育与经亨颐的渊源
二、杨贤江与经亨颐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劳动教育的主旨
    (二)劳动教育的路径
    (三)劳动教育视角下教师和学生关系
三、杨贤江与经亨颐劳动教育思想比较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让劳动成为职业教育、劳动教育成为实现职教人现代化的不易旨归
    (二)基于满足受职业教育者乐生乐业需求的劳动教育路径更新
    (三)重构职业教育领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陪伴与共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
        (二)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为视角,研究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
        (三)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具体角度,研究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政策
        (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视角进行研究
    三、本研究若干概念辨析
        (一)政策及其相关概念
        (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难点
        (一)基本思路
        (二)基本框架
        (三)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根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一、陈独秀与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二、恽代英与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教育思想
        四、革命时期中共教育政策在根据地的实践
    第三节 新中国前30年中共教育政策的初步探索及其实践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酝酿
        二、1957-1965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初步探索
        三、“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日益“左”倾化
        四、1977-1978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局部恢复与调整
        五、此期党的教育政策实践的“得与失”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初步形成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指导教育体制改革的各种政策
        三、“八九风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一、江泽民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二、世纪之交的重要教育行动计划与法规
        三、高校大规模扩招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四、基本形成时期教育政策演变的几个特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趋向成熟
        一、胡锦涛的教育思想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与发展
        三、“两基攻坚”教育政策的实施
        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颁布
        五、趋于成熟时期教育政策的成效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提出背景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
        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内容与实践
        一、“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
        二、“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及“双一流”学科建设
        三、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
        四、中小学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五、从严治教与师德师风建设
        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变的特点
        一、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施策”
        二、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三、由“拿来主义”到“本土化建设”
        四、由“投入不足”到“教育经费达到或超过4%”
第四章 今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一、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
        一、认清当前的教育国情及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
        二、推动教育政策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与程序的科学化
        三、落实教育政策督导机制常态化
    第三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
        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1978-2011年各级各类教育政策简表
附录Ⅱ 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具体教育政策的演变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一)学者对杨贤江着作的整理及研究
        (二)关于杨贤江教育思想的研究
        (三)关于“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研究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
        (五)关于教师素养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目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五、本论文创新之处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一)素养
        (二)教师素养
        (三)中学教师素养
第一章 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的形成因素
    一、个人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二章 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的内涵
    一、杨贤江论中学教师的政治素养
        (一)树立革命精神
        (二)担当政治使命
        (三)提升政治教育的能力
        (四)积极结成革命团体
    二、杨贤江论中学教师的道德素养
        (一)重视树立新道德
        (二)积极承担责任
        (三)探索道德素养提升途径
    三、杨贤江论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储备广博知识
        (二)掌握教学方法
        (三)锻炼口才与表达能力
第三章 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的当今启示
    一、中学教师应担当使命和责任
    二、中学教师应注重道德建设
    三、中学教师应注重专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杨贤江补充读物教学法的当代价值及现实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及论题的提出
    (一)教学思想检视
    (二)教学实践检视
二、中小学补充读物教学法的当代价值以及使用工具的种类与目的
    (一)见己见人:补充读物教学法的重要性
    (二)见人见物:补充读物教学法使用工具的种类
    (三)见直见曲:补充读物教学法使用工具的目的
三、中小学补充读物教学法的现实路径
    (一)善用教科书教学的良方
    (二)引导学生涉猎补充读物出版的捷径
    (三)检验补充读物良效的方法

(8)杨贤江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杨贤江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杨贤江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背景
        二、经济背景
        三、文化背景
    第二节 杨贤江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对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继承
        二、对西方德育思想的借鉴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
第二章 杨贤江的新道德观和德育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新道德观
    第二节 德育目标
        一、培养具有“众善”思想之人
        二、培养具有“自动”能力之人
    第三节 德育内容
        一、革命人生观教育
        二、时事政治教育
        三、爱国主义教育
        四、集体主义教育
        五、心理品质教育
        六、行为养成教育
    第四节 德育方法
        一、个别接触法
        二、集体训练法
        三、社会实践法
第三章 杨贤江德育思想的重要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杨贤江德育思想的重要贡献
        一、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引入德育理论
        二、创造性地把与时俱进观念融入德育实践中
    第二节 杨贤江德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培养青年的高度自觉性,养成独立人格
        二、培养青年的革命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
        三、培养青年的爱国精神,服务社会大众
        四、注重青年的素质教育,塑造“全人”人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个人兴趣
        (二)学术价值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杨贤江相关书籍的综述
        (二)关于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相关论文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生
        (二)全人生指导
    六、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产生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风云变幻的成长环境
        (二)风云变幻社会中青年的问题
    二、家庭和教育的影响
        (一)父亲对杨贤江的支持
        (二)浙师的学习生活对杨贤江的启发
    三、中西方思想的影响
        (一)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启迪
        (二)马克思主义的引领
第三章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内容
    一、提出“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目的与方法
        (一)目的
        (二)方法
    二、“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一)健康与体育指导
        (二)学习与读书指导
        (三)个体改造指导
        (四)道德与修养指导
        (五)求学与就业指导
        (六)婚姻与恋爱指导
        (七)文艺与审美指导
        (八)社会与团体活动指导
    三、“全人生指导”思想对当时青年的启迪
        (一)使青年的思想得到净化
        (二)使青年的良知得到唤醒
        (三)使青年的思想得到引领
第四章 “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现代思考
    一、帮助青年树立理想,明确责任
    二、培养青年洞悉社会现状,适应社会
    三、指导青年主动学习,加强社会锻炼
    四、关心青年的精神世界,丰富青年生活旨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杨贤江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概况
        1.2.2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杨贤江的革命人生与教育成就概述
    2.1 勤勉的求学生涯
        2.1.1 启蒙教育
        2.1.2. 求学浙师
    2.2. 不朽的革命人生
        2.2.1 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
        2.2.2 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2.3 辉煌的教育成就
        2.3.1 编辑“学生”
        2.3.2 着述“教育”
3 杨贤江德育理念及其时代意义
    3.1 多育融合贯穿一生:“全人生指导”
        3.1.1 “全人生指导”须全一生始终
        3.1.2 “全人生指导”须全方位融合
    3.2 知行合一:“信念确立与行为习惯相统一
        3.2.1 信念是行为习惯的动力
        3.2.2 行为习惯是信念的实践检验
        3.2.3 信念与行为习惯须动态统一
    3.3 反对虚无空洞的道德口号:“道德是实际的革命训练”
        3.3.1 驳斥“玄妙化”、“贵族化”、“固定化”的旧道德观念
        3.3.2 揭示“变迁性、社会性、活动性、阶级性”的新道德观念
    3.4 “自律自动自助”:发挥良能克尽本务
        3.4.1 学生必先自律
        3.4.2 求学贵在自主
        3.4.3 人格贵在自助
    3.5 杨贤江德育理念的时代意义
        3.5.1 实施三全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5.2 道德概念诠释与道德习惯实践并重
        3.5.3 培养青年自我管理素养
4 杨贤江德育内容及其现代价值
    4.1 “革命人生”:人生观教育
        4.1.1 教育是革命的武器
        4.1.2 助力无产阶级革命
    4.2 “公正道义”:理想信念教育
        4.2.1 信念贯穿一生,用志纯洁
        4.2.2 理想立足实践,超越历史
    4.3 “兼善天下”:集体主义教育
        4.3.1 养成贡献的民主社会人格
        4.3.2 培养良好的团体成员
    4.4 “利于社会”:职业选择教育
        4.4.1 不忘革命重任
        4.4.2 走向乡村民间
    4.5 “与闻政治”:时事政治教育
        4.5.1 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的公民意识
        4.5.2 师生合作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4.6 “勤勉乐动”:劳动教育
        4.6.1 以劳动回归生活的本质
        4.6.2 选择为人民谋福的劳动
    4.7 “艺术生活”: 生活美育
        4.7.1 美育脱离功利主义束缚
        4.7.2 文艺浸润人心
    4.8 杨贤江德育内容的现代价值
        4.8.1 彰显新时代青年革命气质
        4.8.2 立足实际,完善理想信念体系
        4.8.3 引导个体走向集体、社会
        4.8.4 以审美情感醇化德育过程,以审美活动超越功利主义
5 杨贤江德育方法及其现实启迪
    5.1 共同陶冶: “团体训练”
        5.1.1 培养团体纪律的观念
        5.1.2 借组织团体练习锻炼能力
        5.1.3 学校团体训练即学校实际生活本身
    5.2 敏于力行: “社会服务”
        5.2.1 社会服务锻炼革命人格和公民能力
        5.2.2 打破学校空间限制,深入工农阶级
    5.3 张弛有度: “休闲教育”
        5.3.1 游戏释放人的本真
        5.3.2 自然陶冶生活情趣
    5.4 杨贤江德育方法的现实启迪
        5.4.1 突出学生团体包容性,防止学生组织官僚化
        5.4.2 实践出真知,服务于社会
        5.4.3 培养休闲能力,抵制“娱乐至死”
6 杨贤江德育思想评析
    6.1 杨贤江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6.1.1 批判继承以往德育理论,推动近现代中国德育探索
        6.1.2 杨贤江德育思想为确立中国共产党德育理论的社会主义方向奠定了基础
    6.2 杨贤江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6.2.1 社会服务与学科学习如何平衡
        6.2.2 道德行为训练与“致良知”式的道德内省如何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四、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杨贤江体育思想研究[D]. 史子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研究(1921-1949)[D]. 于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杨贤江“全人生指导”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许烽,杨燚娜,柳慧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5)
  • [4]杨贤江与经亨颐劳动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 陈聪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8)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D]. 张裴.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杨贤江中学教师素养思想研究[D]. 王晓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杨贤江补充读物教学法的当代价值及现实路径[J]. 童锋,夏泉.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0(02)
  • [8]杨贤江德育思想研究[D]. 黄雯洁. 深圳大学, 2019(09)
  • [9]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研究[D]. 杨晓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10]杨贤江德育思想研究[D]. 杨璐瑶. 浙江大学, 2019(02)

标签:;  

论杨贤江的教育创新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