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中国股市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一、中国股市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侯晓杰[1](2021)在《A股市场上基金经理人羊群行为及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已经迅速成长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凭借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雄厚的资金规模,基金经理的股票交易行为往往成为其他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风向标。但在同行竞争和短期业绩压力下,基金经理人也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交易行为,以羊群行为最为典型。故本文对我国A股市场上基金经理人羊群行为及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对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进行系统阐述,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结合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出羊群行为理论成因和实际影响因素的系统框架,并按照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两大类进行了归纳论述。再者,选用LSV模型作为羊群值的测度方法,对基金羊群行为的显着性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羊群行为的实际影响因素以及羊群行为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以2011年一季度至2019年四季度沪深A股股票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经理人在股票交易中表现出显着的羊群行为,且卖出羊群值明显高于买入羊群值;基金在股票交易中的羊群行为不仅会受公司特质层面的偏理性因素影响,也会受到市场情绪层面的非理性因素影响,从各因素对羊群行为的影响方向来看,基金经理更倾向于买进规模较小、交易量大、前期收益高的股票,而卖出规模大、前期收益低、波动性较大的股票;同时,基金经理人的买进与卖出羊群行为会对股票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短期内买进(卖出)羊群确实会造成股票收益的上涨(下跌),就影响的持续性而言,买进羊群对股票累计超额收益的显着正向影响仅持续了一个季度,卖出羊群则只在当季对股票收益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由于买进(卖出)羊群行为使股票价格被严重高估(低估),后期则会导致股票收益发生逆转。因此,本文的结论有助于一般投资人评估追随基金羊群行为的期限,以提升对股票未来收益的预测能力,同时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

白庆芳[2](2021)在《机构持股对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为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提高市场的稳定性,监管层以确定性的态度提出了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之后,机构投资者规模不断增大,机构类型也逐步多样化。关于机构投资者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现有研究主要从市场层面切入,研究机构投资者整体的投资行为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关系。但不同的投资者投资风格和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其投资行为对股价波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对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并使用Sobel中介机制检验方法,分别对机构投资者整体以及公募基金、保险、券商、信托、社保基金和银行六类机构投资者与公司股价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相较于其他机构投资者,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中的机构的持股比例更高,对公司的影响更大,所以本文将这类机构投资者定义为机构大股东,研究其持股行为对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和其中的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机构整体持股与公司股价波动显着负相关。(2)不同类型机构持股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调仓幅度的不同。其中,基金持股显着加剧公司股价波动;银行持股也会增加公司股价波动率,但这种效应不够显着;保险、券商、信托、社保基金持股则能够显着抑制公司的股价波动。(3)机构整体和机构大股东持股都能够增加公司透明度和股权制衡度,进而降低公司股价波动,且机构大股东的这种作用机制更明显。具体而言,机构投资者能够对公司管理层起到监督作用,促使上市公司进行更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平缓股价波动;同时,机构大股东也能够对控股股东形成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作用,有效缓解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降低因公司治理层面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公司股价波动的可能性。(4)机构投资者与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没有明显的关系。这可能是因为我国A股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还不够高,个人投资者的噪声交易主导了市场中的羊群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特别是中长期投资者,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吴安青[3](2021)在《羊群行为与特质性波动 ——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下,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质是投资者非理性的从众心理带来的跟随行为。如果这种现象持续时间较长,市场无法将股价调整至其内在价值,羊群行为就会导致股价波动,并导致市场不稳定。中国股票市场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其成立时间短、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具有更明显的非理性投资倾向。因此研究羊群行为尤为重要。本文在研究我国上证A股是否存在羊群行为的基础上,考虑到国内鲜有文献关注股票特质风险对投资者投资抉择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中国股市角度着眼于特质性波动与羊群行为。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影响,本文将分为全样本及疫情前和疫情期间两个子样本来研究羊群行为。因此,本文利用全样本及BCOVID-19和COVID-19两个子样本来研究股票市场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在此基础上扩展了特质性波动对羊群行为的影响。另外,本文还考察了股票市场羊群行为在不同市场条件和不同行业下存在的差异。首先,本文利用上证A股数据研究全样本时期及疫情前和疫情期间羊群行为是否存在并且检验了A股市场不同市场行情下的羊群行为。其次,检验了银行业、金融业、房地产行业、科技行业和医药行业全样本时期及疫情前和疫情期间两个子样本时期的羊群行为及在不同市场行情下的羊群行为。最后,将A股市场股票特质性按照两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通过对比来研究全样本时期及疫情前和疫情期间股票特质性大小对羊群行为的影响以及在上涨下跌行情下的影响。本文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上证A股市场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不论是全样本时期还是疫情前期,但是在疫情时期没有发现显着的羊群行为;第二,上证A股市场存在羊群行为,且在下跌时的羊群行为高于上涨时期的羊群行为;第三,各行业的羊群行为存在差异,羊群行为的明显程度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第四,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特质波动水平下,在整个样本和各子周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但是特质性大的股票组合中羊群行为更为明显。关于疫情期,在三个特质波动水平下羊群系数为正或不显着的负,均没有证据表明存在羊群行为。而在A股股票市场上涨行情下,不论是特质性波动大的投资组合中还是投资性波动小的投资组合中均未发现羊群行为;在A股股票下跌行情下,特质波动小的股票组合羊群系数表现出负的不显着性没有证据表明存在羊群行为,特质波动大的股票组合羊群系数显着为负,存在羊群行为。

水兵兵[4](2021)在《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借贷模式的出现,为长期遭受融资约束的小微企业等长尾客户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选择。但是,互联网借贷行业发展遭遇困境,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些互联网借贷平台正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互联网借贷模式正在加快迭代,其标志性事件是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对《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正如联合国在《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中所描述的,“数字经济仍处在发展的早期,我们面临的问题比答案更多①”。在互联网借贷行业发展的关键之际,重新审视互联网借贷行业过去的发展实践,尤其是对导致出现困境等关键性问题的探讨,对于了解早期金融科技发展规律,以及思考互联网借贷模式转型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迫切性②。“高利率”等不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是造成互联网借贷行业发展遇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包含互联网借贷市场在内的任何一个金融市场而言,定价机制总是居于系统相对核心的位置。利率决定机制是否合理,关系到风险能否得到合理补偿、信贷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资本循环是否畅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是互联网借贷市场研究的首要内容与基础性问题之一。国内外既有文献在揭示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尝试,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但主要是从不同视角对某个或某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尚未形成比较综合的分析,且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者行为、借款者提供的信息等对利率的影响,而对借款者生产经营因素、互联网借贷市场外部因素影响利率的研究则比较欠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回答,有利于形成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决定问题相对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在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互联网借贷市场的利率决定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问题,按照从具体(归纳利率影响因素)→抽象(构建数理化模型)→具体(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利率的作用机制与效果)的逻辑,从多方面、分层次展开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全文共八章,除第一章绪论外,第二、三章是本文分析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第二、三章的分析,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归纳出影响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主要因素。第四章构建了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数理模型,并基于模型重点讨论了借款者经营异质性因素对均衡利率决定的影响,以及通过模型讨论为以后章节提供一定理论基础。第五-七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分别对借贷期限、股价波动、货币政策三个重要因素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具体的作用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第八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建议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决定模型,基于模型对利率决定机制进行了探讨(第四章)。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众多,为能够在一个相对综合框架内进行分析,本文构建了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决定模型,并基于模型讨论主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借款者经营因素对均衡利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其是利息的重要来源和保障。但受数据所限,本文在第四章以数理推导的方式探讨了“借款者经营异质性”这一来自借款人的重要微观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结果证明借款者经营风险变大会导致借贷利率上升。本章还基于模型讨论了其它三个重要因素借贷期限、股市价格波动、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均能够对其利率产生影响。2.研究了借贷期限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即利率期限结构问题(第五章)。借贷期限是直接来自互联网借贷合约的变量,是不容易被忽视的影响利率的重要微观因素。本文从流动性偏好理论、期限错配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借贷期限对利率的作用机制,认为互联网借贷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呈现出∩型的非线性特征。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据测算影响的拐点出现在47.67个月。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消费贷款、较小规模企业贷款、制造业企业贷款、低社会资本借款者贷款来说,经营贷款、较大规模企业贷款、服务业企业贷款、高社会资本借款者贷款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尖峰”特征更加明显(或形状更加陡峭)。3.研究了股市价格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第六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银行等正规信贷市场是可能对互联网借贷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的两个主要外部因素。因此,文中分别对这两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具体探讨。针对股市价格波动影响利率的研究表明,股市价格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股价上涨、下跌对利率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股价下跌的溢出效应更明显。实证研究还发现,在影响过程中借款者认知与股价具有显着的正向交互作用,表明在股价波动扰动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过程中,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借款者并未对利率的波动起到一定抑制作用,而是发挥了推波助澜的扩大作用。4.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第七章)。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等理论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货币政策至少可以通过机会成本、资金替代、跨市场套利、风险承担、央行信息沟通五种机制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产生影响;银行等正规信贷体系充当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是“顺周期”的,体现了货币政策立场;针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所实施的差异化货币信贷政策,使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有所下行。总之,本文在一个相对综合的分析框架内,对互联网借贷市场的利率决定机制进行了探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重要影响因素作用于利率的机制、路径与效果。本文的研究可以从利率定价的视角为正在转型中的互联网借贷行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杨涛[5](2021)在《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信息优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构投资者是股票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在股票市场中持股比例很高。作为股票市场中的专业投资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然而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真的具有信息优势吗?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优势是否因为机构类型不同而不同呢?本文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三类不同的类型,即“国家队”、国内机构投资者、国际机构投资者,使用2015年9月到2020年6月的季度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构造组合法对这三类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优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家队”的当期持股比例并不能预测股票下个季度收益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对股票下季度收益率的影响既没有体现为“价格压力假说”,也没有体现为“信息假说”;将企业细分为国企和非国企以后,结论依旧不会改变。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当期持股比例能够对股票下季度收益率进行预测,进一步探究其能够对股票下季度收益率预测的原因,发现国内机构投资者拥有信息优势,其对股票下季度收益率的影响体现为“信息假说”。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当期持股比例也能够对股票下个季度收益率进行预测,究其原因,发现国际机构投资者对股票下季度收益率的影响仅仅是出于“价格压力假说”。随后,本文运用了 Carhart四因子模型对上述结论进行了检验,发现上面的结论并没有改变。随后,论文考虑了在极端事件面前机构投资者的表现,如2019年初上市公司的“业绩爆雷”事件和新冠疫情事件。在“业绩爆雷”事件发生前,“国家队”投资者对“业绩爆雷”公司的股票减持并不显着,而国内机构投资者在“业绩爆雷”事件发生前存在大幅减持“业绩爆雷”公司股票的现象,佐证了国内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中拥有信息优势。然后,我们考虑了在新冠疫情期间,不同机构投资者的当期持股比例对股票下季度收益率的预测效果,研究发现,在新冠疫情期间,这三类机构投资者都不能很好的对股票下季度收益率进行预测,说明机构投资者在这种突发大事件期间,没有表现出信息优势。

王家联[6](2020)在《我国股票市场差绩股板块的“羊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交易市场,交易环境日趋成熟。由于我国股市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因此跟风投机、追涨杀跌、消息驱动的投资现象一直存在,而散户的跟风行为往往会造成羊群效应,并伴随股价的异常波动。羊群行为是一种普遍性的群体现象,在证券市场表现为投资者的跟风买卖行为。很多学者对不同国家的证券市场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股市羊群效应较弱或者不存在,而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较为明显,主要是因为散户缺少专业的投资知识,容易受消息影响,面对股票市场缺乏理性,容易产生“追涨杀跌”的跟风投资行为。本文研究的差业绩股票(简称“差绩股”),其财务状况通常出现了连续亏损或者被特别处理,有较高的退市风险,但是差绩股又具有重组、借壳、摘帽等高收益预期,因此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热点领域。由于差绩股的羊群效应更加强烈,对股价的波动影响更大,使投资者面临非常高的风险,但鲜有学者对差绩股的羊群效应和股价波动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很有必要。为了研究清楚差绩股在不同市场、不同行情中是否存在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强度如何,以及羊群效应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本文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CSAD-GARCH模型,对差绩股在不同情况下的羊群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上证、深证市场的差绩股都存在羊群效应;在牛市和熊市期间,差绩股都出现了羊群行为,上证市场差绩股更倾向于“杀跌”,而深证市场差绩股更倾向于“追涨”;ST差绩股的羊群效应最强,非ST差绩股次之,上证180成分股的羊群效应最弱,说明风险越高的股票羊群效应越强。为了预防羊群效应带来的投资风险,我们通过格兰杰检验发现差绩股的羊群效应对股价波动有显着影响并有一定滞后性,在羊群效应发生约10天后开始对股价产生明显影响,30天后影响开始减弱。总的来说,本文对差绩股羊群效应的研究价值在于为我国证券市场研究开辟了一个细分领域,通过对差绩股羊群效应的成因分析以及羊群效应和股价波动的因果关系分析,为投资者和监管层提供了相关防范风险的合理建议。

张继德,姜园园,戚焕洁,严荣[7](2020)在《熔断机制在我国资本市场实施可行性和路径——基于中美差异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资本市场强烈震荡,多国股市接连熔断。2016年1月1日,熔断机制在我国正式实施,随后的1月4—7日,A股在4天内4次触发熔断阈值。为维护市场平稳运行,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从中美资本市场熔断事件出发,系统探讨熔断机制在中美两国实施情况的差异。研究表明,熔断机制通过风险缓冲起到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该机制在我国资本市场是可行的,但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需要调整熔断阈值和时间,完善相应匹配制度;二是需要培育理性个人投资者,提高机构投资者比例。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完善制度体系—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熔断机制"三步走"实施路径,以期有效维护投资者利益,为市场监管者制订政策提供建议,维护资本市场安全稳定运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家炜[8](2020)在《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相较于同期欧美成熟的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存在着暴涨暴跌较为频繁,波动率始终较高的特点。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频繁的暴涨暴跌来源于我国股票市场中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缺乏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者结构。但同时也有大量文献表明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似乎有异于西方发达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其并不能很好的降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甚至对波动性存在着一定的放大作用。因此,对于机构投资者和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关系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探究。本文尝试从委托代理和投资者持股份额的角度出发,结合投资者属性的异质性与市场发展程度的异质性,通过数理模型来对机构投资者于股票市场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以及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投资者可能的选股偏好的前提下对数理模型所提出的猜想进行检验并得出最终的结论。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委托代理的角度来看,本文发现机构投资者会因为个人投资者申购赎回行为而改变其投资策略。申购赎回和业绩的相关性越强,机构投资者越倾向于进行高风险的资产配置,而高风险的资产配置往往意味着高波动性。当大量机构投资者均偏好高风险资产配置的时候,股票市场的系统波动性必然会得到提升。从投资者持股份额角度来看,对于一个透明度高且较为成熟的市场而言,持股份额的集中必然导致市场波动性的增加,且这种波动性的增加和羊群效应或行为金融学无关。也就是资金从个人投资者向机构投资者的集中同样会使股票市场的波动系统性的上升。在考虑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投资者的异质性后,本文进一步认为中国基金类机构投资者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已经不能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了,而其他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基于此,本文认为短期来看规范基金类机构投资者行为,完善基金业务的准入与退出制度,加强对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基金类机构投资者的监管是现阶段客观条件下稳定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可行手段。

李彩霞[9](2020)在《QFII持股对A股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先后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以来,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比较频繁的大幅波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均会产生不利的冲击和影响。2002年我国引入了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目的就在于吸引更多的境外价值投资者和境外长期资金进入股市,并通过QFII的持股行为引导我国投资者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投资理念,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并促使我国股市能够平稳地对外开放。2019年9月,我国宣布取消了QFII投资额度的限制,进一步促进QFII在A股市场中的投资,随着QFII持股规模的增加,其是否能够达到所期望的目的,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有多大,对于此类问题,近年来相关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通过最新的A股市场数据研究QFII持股与股市波动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QFII与股市波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根据梳理的文献及理论从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及投资者角度分析了QFII持股影响股市波动的机理,再对我国QFII与A股市场波动的现状进行了考察,然后从市场整体和个股层面实证分析QFII持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市场层面,选取沪深300指数为市场整体的研究对象,运用VAR模型总体分析2005年第三季度至2019年第三季度QFII持股的影响,并进一步分不同投资额度的两个阶段来考察其是否存在差异;个股层面,选取被QFII持有的191只股票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系统GMM估计,首先研究了2005年-2019年第三季度的总体情况,再区分不同市场行情以观察QFII持股影响的差异,最后分样本来看不同扩容期间及不同持股时长的QFII持股对个股波动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QFII持股对A股市场整体波动及个股波动均有负向影响,能够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2)在不同股市行情中QFII持股对股价波动的影响完全不同。下跌行情中QFII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但股市上涨行情中QFII持股并不能稳定市场,反而引起股价比较大的波动性。(3)QFII持股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QFII投资额度的增加,QFII持股能够更大程度地降低市场整体及个股的波动性。QFII在前期投资额度较小,对QFII的限制较多,QFII持股规模不大以致难以发挥其作用,而随着QFII投资额度限制的放开,QFII持股对降低股市波动的积极影响更加明显。(4)QFII的短期持股行为不能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其波动性,而QFII的中长期持股反映了比较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能够显着地降低个股的波动,因此如何规范QFII的持股行为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四点政策建议:(1)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吸引更多QFII持股。要倡导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和绩效,提升公司质量,以赢得更多QFII的青睐。(2)完善QFII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力度。监管机构要加强对QFII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股市信息透明度。(3)积极培育国内机构投资者,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发挥QFII改善投资者理念的作用,积极引导国内投资者形成长期的价值投资理念,从而减少股市中的非理性投机行为。(4)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管理。加快金融创新,使市场有足够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风险,并完善国际资本流动的预警和响应机制,切实防范其流动风险。

谢晶晶[10](2020)在《参考群体视角下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驱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呈现高度散户化的基本特征,且此情况将长期持续存在。这一尚不成熟的市场发展状态意味着股市中有着大量不成熟、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个体投资者,他们的认知心理和行为偏差在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个体投资者进行交易决策时常常受到专业人士、亲友、邻居、或同事等参考群体成员同期行为的影响,从参考群体成员处获得的信息是形成个体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盲从行为十分普遍。且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对市场稳定性的威胁和破坏比机构投资者更大。因此,确定我国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内部驱动机理是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聚焦于参考群体如何与何时驱动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构建两个嵌套的数据层通过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参考群体与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运用Mplus和Matlab软件,分析和验证不同外部决策情境下参考群体驱动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过程中,内部异质性(自信和特质焦虑)的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模型,延展了以往关于羊群行为的研究思路及相关研究工具的使用。然后,为验证我国个体投资者并非只关注基本面而是倾向于跟随参考群体发生羊群行为,通过某营业部账户日交易的每笔交易成交数据集来分析我国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决定因素及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市场指标测度与问卷调查方式测量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间高度正相关,且市场指标测度研究结果支持了问卷调查方式得出的结论。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和展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参考群体的理论整合新视角,研究发现其他人(同龄人)、亲友和专家群体导致的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程度依次递增。参考群体是诱发羊群行为的重要外部线索,个体投资者通过内化参考群体,与群体心理、态度和行为形成联结,发生羊群行为。填补了微观层面上参考群体驱动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内部机理这一研究空白。(2)以内部特质和外部情境相整合为切入点,首次发现个体投资者自信和特质焦虑在参考群体驱动羊群行为过程中具有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且他人评价对这一跨层次调节中介模型产生影响。具体地,无他人评价效应时,个体投资者自信程度对参考群体和羊群行为的关系起到正向跨层次调节作用,特质焦虑程度对参考群体和羊群行为的关系具有负向跨层次调节作用,且特质性焦虑水平中介自信水平对参考群体类型和羊群行为之间关系的跨层次调节作用。然而,他评效应缩小甚至模糊了不同自信和特质焦虑水平个体的最终决策信心和投资意愿的差异,即他评效应导致自信和特质焦虑的跨层次调节中介模型不成立。(3)结合股票买入和卖出过程中股价预测一致与否这一未被理论界发掘的现实中的决策情境,发现个体投资者买入和卖出羊群行为驱动机制既有相同之处亦存差异。参考群体与个体投资者股价预测一致情境中,他评效应减弱或模糊不同参考群体类型对个体投资者买入(卖出)羊群行为影响程度间的差异;他评效应导致自信和特质焦虑不再影响参考群体类型与买入(卖出)羊群行为间的关系;他评效应导致参考群体驱动买入(卖出)羊群行为过程中,自信和特质焦虑跨层次的调节中介效应不再显着。参考群体与个体投资者股价预测不一致情境中,无他评效应时个体投资者自信和特质焦虑对参考群体和买入(卖出)羊群行为间关系的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不显着。他评效应模糊(减弱)不同参考群体类型对个体投资者买入(卖出)羊群行为影响程度间的差异。并且,他评效应亦缩小甚至模糊了不同自信和特质焦虑水平个体的最终买入(卖出)决策信心和投资意愿的差异。此时,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不显着。参考群体驱动买入与卖出羊群行为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个体投资者卖出股票时更倾向于追随参考群体而羊群行为程度更强烈,且卖出股票时不同参考群体类型引致羊群行为程度间的差异更大。(4)采用真实交易记录通过压力期间羊群行为特征以及羊群行为后观察到的股价动态这一确定羊群行为驱动源的更为实质和充分证据,验证了我国个体投资者确实倾向于追随参考群体发生羊群行为。研究发现市场压力期间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更明显,且此期间集中买入和卖出股票的收益延续二到三周后出现逆转。由此,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会破坏证券市场稳定,该行为并非源于信息而是基于行为因素而表现为追随参考群体,验证和支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本研究还发现,个体投资者在市场压力下跟随参考群体卖出股票较买入时更普遍。此外,不同于台湾个体投资者,沪深市场个体投资者偏好买入过去收益为正而卖出过去收益为负的股票。

二、中国股市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股市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A股市场上基金经理人羊群行为及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目的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点
        2.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1.有效市场理论
        2.行为金融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中国股市基金经理人交易行为研究现状
        2.羊群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3.羊群行为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
        4.羊群行为对股票收益影响效果的相关研究
        5.文献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模型构建
        1.羊群行为测度模型
        2.羊群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设计
        3.羊群行为与股票累计超额收益的模型设计
    第二节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选取
        2.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基金经理人羊群行为显着性的测度结果
    第二节 基金经理人羊群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基金经理人羊群行为对股票收益影响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机构持股对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创新
    1.4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机构投资者与股价波动
        2.1.2 机构大股东与股价波动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机构投资者与股价波动
        2.2.2 机构大股东与股价波动
    2.3 文献评述
3 机构持股现状分析
    3.1 A股市场规模
    3.2 机构投资者规模
    3.3 机构投资者种类
        3.3.1 公募基金
        3.3.2 社保基金
        3.3.3 外资持股
    3.4 机构持股现状小结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机构持股与股价波动
    4.2 机构异质性与股价波动
    4.3 机构持股与股价波动的中介影响机制
        4.3.1 公司透明度机制
        4.3.2 两权分离度机制
        4.3.3 股权制衡机制
        4.3.4 羊群效应机制
5 实证分析
    5.1 变量定义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1.3 控制变量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相关性检验
    5.3 回归分析
        5.3.1 机构持股与股价波动
        5.3.2 机构异质性与股价波动
        5.3.3 中介机制检验
6 稳健性检验
    6.1 模型的内生性
        6.1.1 机构整体
        6.1.2 机构大股东
    6.2 调整指标构建方法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3)羊群行为与特质性波动 ——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羊群行为理论综述
    第一节 羊群行为理论
        一、羊群行为的定义
        二、羊群行为的分类及特点
        三、羊群行为的成因
    第二节 国内外羊群行为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特质性波动及其对羊群行为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羊群行为与特质性波动测度模型
    第一节 羊群行为测度模型介绍
        一、LSV模型
        二、CSSD模型
        三、CSAD模型
        四、CSAD扩展模型及RGARCH模型
        五、模型选取与问题分析
    第二节 特质性波动测度模型介绍
第四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数据分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节 A股市场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实证结果分析
        一、CSAD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分析
        二、CSAD扩展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不同行业的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特质性波动对羊群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建议
        一、政府相关建议
        二、投资者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传统利率决定理论概述
    2.2 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利率决定的研究
        2.2.1 非正规金融市场存在逻辑与信息不对称缓解机制
        2.2.2 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利率特征与决定模型
    2.3 互联网借贷市场利率决定的研究
        2.3.1 信息与互联网借贷利率
        2.3.2 借款者特征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2.3.3 投资者行为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2.3.4 平台异质性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2.3.5 宏观因素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2.3.6 互联网借贷市场风险特征与利率决定
    2.4 总结性评述
第三章 互联网借贷利率影响因素现实特征分析
    3.1 国外代表性平台利率决定分析
        3.1.1 利率定价策略
        3.1.2 利率影响因素
    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3.3 国内代表性平台利率影响因素特征
        3.3.1 微观影响因素
        3.3.2 行业因素
        3.3.3 宏观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借款者经营异质性的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模型
    4.1 互联网借贷市场基本特征与模型假设
    4.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均衡利率
    4.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均衡利率
        4.3.1 贷款者期望回报
        4.3.2 借款者期望回报
        4.3.3 模型求解与均衡利率
    4.4 模型讨论Ⅰ
        4.4.1 借款者经营异质性与互联网借贷利率
        4.4.2 借贷期限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4.3 股价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4.4 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5 模型讨论Ⅱ
        4.5.1 监督成本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5.2 信息不对称改善对互联网借贷利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互联网借贷利率期限结构研究
    5.1 影响机制分析
        5.1.1 基于流动性偏好的一般性分析
        5.1.2 借款者投融资期限错配对利率的影响分析
        5.1.3 异质性分析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数据与变量
        5.2.2 计量模型设定
    5.3 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利率期限结构线性估计
        5.3.3 利率期限结构非线性估计
    5.4 异质性检验
        5.4.1 消费借款与经营借款
        5.4.2 企业规模
        5.4.3 服务业与制造业
        5.4.4 社会资本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股价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利率溢出效应研究
    6.1 影响机制分析
        6.1.1 股价波动影响互联网借贷市场的微观基础分析
        6.1.2 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6.1.3 股价波动对互联网借贷利率溢出效应分析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数据与模型
        6.2.2 变量测度
    6.3 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全样本回归
        6.3.3 股价上涨对互联网借贷利率溢出效应检验
        6.3.4 股价下跌对互联网借贷利率溢出效应检验
        6.3.5 异质性检验
        6.3.6 投资者认知交互作用检验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货币政策对互联网借贷利率影响研究
    7.1 影响机制分析
        7.1.1 货币政策影响互联网借贷市场中正规信贷体系的中介作用
        7.1.2 货币政策影响互联网借贷利率机制分析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数据与变量
        7.2.2 预处理:单位根与平稳性检验
        7.2.3 计量模型设定
    7.3 实证结果
        7.3.1 主成分分析
        7.3.2 货币政策影响互联网借贷利率总效应检验
        7.3.3 货币政策通过正规信贷市场影响互联网借贷利率中介效应检验
    7.4 “遮掩效应”与差异化政策的影响
        7.4.1 典型事实与反事实框架
        7.4.2 “中途退出”与数据匹配
        7.4.3 PSM估计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信息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贡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研究文献综述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3 文献综评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 研究假设
        3.2.1 “信息假说”研究模型
        3.2.2 构造组合法
        3.2.3 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3.2.4 机构羊群效应模型
    3.3 样本选取与变量来源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描述性统计量、机构持仓市值分析、相关性分析
        4.1.1 描述性统计量
        4.1.2 各类机构投资者持仓市值分析
        4.1.3 相关性分析
    4.2 机构信息优势回归结果分析
        4.2.1 机构持股偏好分析
        4.2.2 当期持股比例的预测效果研究
        4.2.3 国内国际机构当期持股比例预测下期收益率的原因分析
        4.2.4 “国家队”在不同性质企业中的信息优势研究
    4.3 构造组合分析
        4.3.1 根据当期持股比例改变构造投资组合及超额收益的计算
        4.3.2 国内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与信息优势的区别
    4.4 “业绩爆雷”事件和新冠疫情中的机构信息优势研究
        4.4.1 2019年初的上市公司“业绩爆雷”事件
        4.4.2 2020年的新冠疫情
第5章 稳健性检验
    5.1 出于数据时间跨度的考虑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我国股票市场差绩股板块的“羊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本文研究的重点创新点和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羊群效应概念
    2.2 羊群效应理论模型
        2.2.1 基于信息瀑布理论的羊群效应
        2.2.2 基于补偿性理论的羊群效应
        2.2.3 基于声誉理论的羊群效应
        2.2.4 基于报酬理论的羊群效应
    2.3 羊群效应的研究方向
        2.3.1 研究整个市场的羊群效应
        2.3.2 研究某个板块的羊群效应
        2.3.3 研究特定市场参与者的羊群效应
        2.3.4 研究羊群效应的成因
        2.3.5 研究羊群效应的影响
    2.4 羊群效应实证模型
        2.4.1 LSV模型
        2.4.2 CSSD模型
        2.4.3 CSAD模型
    2.5 文献述评
3 我国差绩股的市场现实表现以及原因分析
    3.1 差绩股概述
        3.1.1 差绩股定义
        3.1.2 差绩股分类和统计
    3.2 差绩股的市场特征
        3.2.1 投资者结构
        3.2.2 市值规模
        3.2.3 涨跌幅机制
        3.2.4 投资风险
        3.2.5 投资收益
    3.3 差绩股市场表现的原因分析
        3.3.1 交易因素
        3.3.2 投机因素
        3.3.3 财务状况因素
        3.3.4 股东因素
    3.4 差绩股羊群效应和股价波动
4 差绩股羊群效应的检验
    4.1 实证模型选择
    4.2 变量设计
    4.3 数据来源
    4.4 CSAD-GARCH模型实证分析
        4.4.1 相关检验
        4.4.2 沪市与深市差绩股羊群效应分析
        4.4.3 市场波动与差绩股羊群效应
        4.4.4 差绩股与蓝筹股羊群效应比较
        4.4.5 ST差绩股和非ST差绩股的羊群效应比较
        4.4.6 借壳政策对ST差绩股的羊群效应影响
    4.5 CSAD-GARCH模型稳健性检验
        4.5.1 不同市场情形下的检验
        4.5.2 不同市值的检验
        4.5.3 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检验
    4.6 其他板块羊群效应对差绩股的影响分析
        4.6.1 蓝筹股羊群效应对差绩股的影响
        4.6.2 小市值板块羊群效应对差绩股的影响
    4.7 差绩股羊群效应成因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差绩股羊群效应与股价波动因果关系
    5.1 研究假设
    5.2 数据来源
    5.3 模型选择
        5.3.1 股价波动率模型
        5.3.2 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
    5.4 实证检验过程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对投资者的建议
        6.2.2 对监管层的建议
参考文献

(7)熔断机制在我国资本市场实施可行性和路径——基于中美差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熔断机制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1.1 熔断机制的内涵
    1.2 理论基础
        1.2.1 羊群效应
        1.2.2 磁吸效应
2 文献综述
    2.1 熔断机制发展
    2.2 熔断机制理论视角
    2.3 熔断机制作用
    2.4 文献述评
3 中美资本市场熔断机制对比研究
    3.1 中美资本市场熔断事件
        3.1.1 熔断机制的应用情况
        3.1.2 美国股市熔断史
        3.1.3 中国熔断史
    3.2 中美资本市场对比
        3.2.1 市场波动幅度角度
        3.2.2 市场交易结构角度
        3.2.3 涨跌停板制度角度
        3.2.4 市场交易主体角度
    3.3 熔断机制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
    3.4 熔断机制在中国实施的前提条件
        3.4.1 调整熔断阈值及时间,完善相应匹配制度
        3.4.2 培育理性个人投资者,提高机构投资者比例
4 熔断机制在中国引入的实施路径
    4.1 完善制度体系
    4.2 试点先行
    4.3 全面铺开
5 结语

(8)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本文结构
    1.3 本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1 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股票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现状
    3.1 机构投资者与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
    3.2 中国股票市场中的异质性
第四章 机构投资者对波动性的影响路径
    4.1 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定义
    4.2 委托代理与股票市场波动性
    4.3 持股份额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4.4 市场发展程度与波动性影响路径
第五章 机构投资者对波动性影响实证
    5.1 相关变量的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5.2 实证模型
    5.3 基本实证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有关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政策建议
    6.3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QFII持股对A股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境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构投资者
        2.1.2 QFII
        2.1.3 股市波动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2.2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2.2.3 有效市场假说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5 行为金融学理论
第3章 QFII持股对股市波动影响的机理分析
    3.1 基于股票市场角度的机理分析
        3.1.1 国内外股市的溢出效应
        3.1.2 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视角
        3.1.3 市场监管的视角
    3.2 基于上市公司角度的机理分析
        3.2.1 改善公司治理的视角
        3.2.2 提高股价信息含量的视角
    3.3 基于投资者角度的机理分析
        3.3.1 改善投资者理念的视角
        3.3.2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视角
第4章 我国QFII及A股市场波动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QFII的发展现状
        4.1.1 我国QFII的发展历程
        4.1.2 QFII的投资范围及投资方式
        4.1.3 QFII在我国股市的总体投资情况
        4.1.4 QFII的持股特征分析
    4.2 我国A股市场的波动现状
        4.2.1 A股市场波动的整体状况
        4.2.2 QFII股与普通股的波动特征
    4.3 QFII持股与股市波动的关联分析
第5章 QFII持股影响A股市场整体波动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5.3 平稳性检验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全样本的实证分析
        5.4.2 分样本的实证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QFII持股影响个股波动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6.3 平稳性检验与估计方法
        6.3.1 平稳性检验
        6.3.2 估计方法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全样本的实证分析
        6.4.2 分样本的实证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吸引更多QFII持股
        7.2.2 完善QFII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7.2.3 积极培育国内机构投资者,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7.2.4 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参考群体视角下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驱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1 参考群体性质与功能
        2.1.1 参考群体的性质
        2.1.2 参考群体的功能
    2.2 羊群行为产生机理及其对股市的作用
        2.2.1 羊群行为驱动源
        2.2.2 羊群行为影响因子
        2.2.3 羊群行为测度及其与股市的关联
    2.3 参考群体与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
        2.3.1 参考群体引致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
        2.3.2 不同决策情境下自信、特质焦虑的干扰效应
        2.3.3 市场数据验证
    2.4 小结与述评
第3章 参考群体驱动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的作用机制
    3.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3.2.1 研究设计与样本
        3.2.2 研究变量和方法
    3.3 实证检验与分析
        3.3.1 参考群体的效应
        3.3.2 参考群体与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关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参考群体引致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时自信与特质焦虑的跨层调节中介作用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1.1 无他评效应时特质焦虑和自信的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
        4.1.2 有他评效应时特质焦虑和自信的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
    4.2 研究设计与方法
        4.2.1 研究设计与样本
        4.2.2 研究变量和方法
    4.3 实证检验与分析
        4.3.1 变量的信效度检验和描述性统计
        4.3.2 无他评效应时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检验
        4.3.3 有他评效应时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参考群体引致个体投资者买入和卖出羊群行为时自信与特质焦虑的跨层调节中介作用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1.1 买入股票时特质焦虑和自信的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
        5.1.2 卖出股票时特质焦虑和自信的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
    5.2 研究设计与方法
        5.2.1 研究设计与样本
        5.2.2 研究变量和方法
    5.3 实证检验与分析
        5.3.1 买入股票时特质焦虑和自信的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检验
        5.3.2 卖出股票时特质焦虑和自信的跨层次调节中介作用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参考群体驱动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的交易数据验证
    6.1 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驱动源——源于基本面or追随参考群体
    6.2 样本和数据
    6.3 变量和模型
        6.3.1 变量介绍
        6.3.2 实证模型
    6.4 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驱动源实证检验与分析
        6.4.1 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及其决定因素
        6.4.2 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与股票异常收益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承担的科研项目
    学术论文
    科研项目
附录 问卷
    问卷1:羊群行为问卷
    问卷2:特质焦虑问卷
    问卷3:Rosenberg自尊(自信)问卷

四、中国股市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A股市场上基金经理人羊群行为及其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D]. 侯晓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机构持股对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D]. 白庆芳. 浙江大学, 2021(09)
  • [3]羊群行为与特质性波动 ——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D]. 吴安青.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借贷利率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水兵兵. 山东大学, 2021(11)
  • [5]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信息优势研究[D]. 杨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我国股票市场差绩股板块的“羊群效应”研究[D]. 王家联. 浙江大学, 2020(02)
  • [7]熔断机制在我国资本市场实施可行性和路径——基于中美差异视角[J]. 张继德,姜园园,戚焕洁,严荣. 财务管理研究, 2020(06)
  • [8]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研究[D]. 陈家炜. 山东大学, 2020(02)
  • [9]QFII持股对A股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D]. 李彩霞.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参考群体视角下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驱动机理研究[D]. 谢晶晶.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中国股市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