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与智慧”:解读与建设(上)——从校训看广州致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崇德与智慧”:解读与建设(上)——从校训看广州致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一、“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上)——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高琪[1](2013)在《我国中小学校训研究》文中提出校训是学生训育的内容,也是师生的思想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奋斗目标,它归属于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范畴。中小学校训是中小学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办学理念的凝练,是中小学校园文化之“魂”,对中小学的特色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校训的内涵,在对所收集到的部分中小学校训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校训的本质特征;然后对我国的中小学校训进行了文本分析,通过校训形式和内容分析,了解到校训是校园文化的“名片”与学校精神的凝结,不同学校校训的差异正反映了中小学校训文化的丰富多彩,建议我国中小学校训应该既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又体现时代精神,更重要的是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通过学校管理及与学校文化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其功能;最后本文结合文本分析的结果,重点探讨了我国中小学校训实现其功能的对策与途径,即首先制定特色校训、形成中小学品牌,其次在学校开展校训教育,通过宣传促进校训文化的传播,最后通过全员参与切实践行校训精神,保障校训功能的发挥。

王彩霞[2](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力图对中国学校校训的历史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揭示校训和教育的关系,从校训的变化反观中国教育的发展。蕴涵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校训在百年发展中发生了变化,它的变化暗合了教育的变迁,它的变化折射了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进而步入现代的光辉历程。 由于学界对校训本身历史的研究少之又少,更没有从校训和教育这一关系去阐述校训,因而本文力图做此尝试。从校训本身的发展变化折射中国教育的变迁,这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存在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独有的视角。 本文运用了历史文献法、比较法、语言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系统考察了校训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教育的关系问题,从而揭示校训作为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第一、二、三章,从校训的渊源、产生和演变三方面进行阐释,力图揭示人们耳熟能详的校训是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和流变的。中国古代学校特别是书院已存在校训的原型,只是没有校训的明确概念名称而已。近代以来,教会大学把西方“motto”(校训)这一实体引入中国,但未为中国学者所关注。直到甲午战后,“校训”二字从日本引进,这样校训才以正式的中国式名称固定下来。日本“校训”概念和西方教会大学校训实体双重影响,使得中国古代校训原型得以明确化、概念化,古代校训转型为现代校训。从此中国校训发展进入了多样化的新阶段,校训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作为学校的一种标志而被提升为学校制度。当然,中国近代校训只是援引了日本“校训”这一概念名称、借鉴了西方大学校训这一制度实体,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则主要突显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西方校训在指导思想上和表现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不同的校训反映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民族思维和语言习惯。 第四、五章,从校训的形式和内容入手,阐释校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不同时期校训采用的句式、词语组合、用词的词性、词语的来源方式,是很不相同的。不同时期校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校训类型很不相同。这种校训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正反映和折射了中国教育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特点。 以上介绍了校训的源流、形式和内容,那校训到底是什么,即校训的本质是

刘仕森[3](2005)在《“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下)——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文中指出

刘仕森[4](2004)在《“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上)——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文中认为

二、“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上)——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上)——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中小学校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校训的起源
        (二) 校训的内涵
        (三) 校训的功能
        (四) 校训的构建
        (五) 校训的价值取向
        (六) 校训的个案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比较法
        (三) 统计法
第一章 校训的本质
    一、校训是学生训育的内容
    二、校训是学校摘取格言、国家教育方针形成的座右铭
    三、校训是师生的行为准则和学校的奋斗目标
    四、校训归属于学校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范畴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校训的文本特征分析
    一、中小学校训的形式
        (一) 一言结构
        (二) 二言结构
        (三) 三言结构
        (四) 四言结构
        (五) 一句话校训
    二、中小学校训的内容
        (一) 传播人生价位观
        (二) 弘扬主体意识
        (三) 突显现代理念
第三章 中小学校训建设的意义
    一、中小学校训与学校管理
        (一) 强调以人为本
        (二) 明确办学思想
        (三) 形成共同价值观
        (四) 培养主观能动性
    二、中小学校训与学校文化
        (一) 浓缩办学理念
        (二) 彰显办学特色
        (三) 促进学生的价值成长
第四章 实现中小学校训功能的建议
    一、制定特色校训是实现中小学校训功能的前提
        (一) 明确办学思想,凸显办学宗旨
        (二) 体现价值追求,制定行为规范
        (三) 凝练学校精神,弘扬校园文化
    二、实行校训教育是实现中小学校训功能的关键
        (一) 校训意义的阐释和自我领悟
        (二) 校训文化的专题研究
        (三) 校训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践行校训精神是实现中小学校训功能的中心环节
        (一) 校长是践行校训的领头人
        (二) 教师是践行校训的榜样
        (三) 学生是践行校训的中坚力量
    四、开展校训宣传是实现中小学校训功能的保障
        (一) 营造以校训为要素的学校环境文化
        (二) 运用制度、舆论等力量提高对校训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及其它们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校训的渊源
    第一节 校训的辞源略考
    第二节 中国校训之源
        一、中国校训思想之源
        二、中国校训形式之源
        三、中国古代的“校训”
    第三节 西方校训之源
        一、西方校训思想之源
        二、西方校训形式之源
        三、西方最早的校训
    第四节 中西校训渊源之异同
        一、中西校训思想渊源之异同
        二、中西校训形式渊源之异同
第二章 校训的产生
    第一节 西方“motto”(校训)的舶来
    第二节 日本“校训”二字的传入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最早的校训
第三章 校训的演变
    第一节 建国前校训:传统文化为主体
        一、19世纪末——1914年:校训突出传统“德性”文化特点
        二、1915年——1937年:校训多样与校训统一之争
        三、1937年——1949年:校训出现新气象
    第二节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校训:政治激励为主流
        一、1949年——1966年:政治激励成为校训主流
        二、1966年——1978年:校训停滞于口号标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校训:多元并存为主导
        一、1978年——1992年:校训延续陈式
        二、1992年——21世纪初:校训多元并存
第四章 校训的形式
    第一节 校训的句式和词语组合
        一、校训的句式
        二、校训的词语组合
    第二节 校训用语的词性和校训的来源方式
        一、校训用语的词性
        二、校训的来源方式
第五章 校训的内容
    第一节 校训用语的内涵
        一、各种形式的校训用语的内涵
        二、大中小学校训用语的内涵
    第二节 校训的类型
        一、道德修养型校训
        二、知识真理型校训
        三、社会政治型校训
        四、其它类型校训
第六章 校训的本质
    第一节 有关校训本质的探讨
        一、校训是训育的内容
        二、校训是学校摘取格言、国家教育方针形成的座右铭
        三、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准则,是学校的奋斗目标
    第二节 校训和学校文化诸要素的关系
        一、“学校文化”概述
        二、校训和学校文化诸要素的关系
        (一) 校训和学校观念文化的关系
        (二) 校训和学校物质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校训是学校文化的统帅
第七章 特色校训
    第一节 “形神一贯”的校训
    第二节 “形变神聚”的校训
    第三节 “无形有神”的“校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4)“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上)——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崇德瀹智”的解读:“育德立人, 强智达人
    (一) “崇德瀹智”生发于执信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二) “崇德瀹智”植根于民族文化和教育的沃土
    (三) “崇德瀹智”回应着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呼唤

四、“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上)——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中小学校训研究[D]. 高琪. 首都师范大学, 2013(S2)
  • [2]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 王彩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3]“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下)——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J]. 刘仕森. 教育导刊, 2005(01)
  • [4]“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上)——从校训看广州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J]. 刘仕森. 教育导刊, 2004(12)

标签:;  ;  ;  

“崇德与智慧”:解读与建设(上)——从校训看广州致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