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TAI/TEI”形式的三个功能规则研究

区分“TAI/TEI”形式的三个功能规则研究

一、辨别《TAI/TEI》形式的三种功能规则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桂馨[1](2021)在《大浪苗语介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钟凤仪[2](2021)在《那斗语语素研究》文中提出那斗语系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黎语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学者发现的一门小语种。目前,学界关于那斗语的系属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那斗语属于黎语的方言,一种认为那斗语属于黎语支的一门独立语言。为进一步了解那斗语的语言本质以及为那斗语的系属问题补充更多语言材料,本研究从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入手展开研究。首先,本研究根据音节、意义、功能、来源四个分类标准对那斗语语素进行分类描写,并概括不同类别下语素呈现的基本特点。其次,从那斗语语素构词、汉借语素构词两个角度对语素进行了构词分析,罗列出不同类型下语素的组合形式。同时,本研究对比分析那斗语与黎语、哥隆语的数词语素、亲属称谓语素,以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亲疏关系。最后,在那斗语系属问题探讨上,笔者结合那斗语语素的研究结果认为,那斗语的黎语确实存在同源关系,但那斗语的很多表达在语音对应关系上已经和黎语方言相差较远,在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由此,笔者更倾向于认为那斗语不是黎语的方言,而属于黎语支的一门独立语言。

包海波[3](2021)在《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宗教人类学萨满教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进行了综合性考察。通过对乌兰巴托市蒙古包区萨满教职业群体的社会生活及其信仰观念、领神出道、降神治疗、建立合作组织等信仰实践的立体呈现,探究了蒙古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传统萨满教信仰的复兴、传承与调适过程。论文是一部关于萨满教当代转型发展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认识和分析传统信仰文化的当代适应问题具有理论启示。在现实层面,关注邻国包括宗教政策、宗教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对维护中国的社会稳定、文化安全以及和平崛起均有深远意义。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推行了民主改革。激进式社会转型危机和放任型宗教自由化政策背景下,萨满教信仰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复兴。本文在介绍了蒙古国萨满教复兴的社会文化和政策环境的前提下,首先详细梳理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交融历史,交代了变迁中的萨满教世界观及核心神灵信仰体系。其次,笔者结合案例细致描述了城市蒙古区萨满候选人从“患病者”到“萨满治疗师”的出道过程。再次,介绍了萨满教职业群体基于蒙古国民众的疾病认知,试图以“祖先智慧”、“山水神灵性”和“腾格里气力”等信仰观念应对个人、群体及国家面临的全球化与现代化引发的新型社会问题的各类仪式活动。最后,揭示了蒙古国当代萨满教失范化和无序性复兴发展的综合特点,讨论了城市萨满教团体所采取的规范化措施及其相应功能。论文主要观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萨满教信仰在蒙古国的复兴与民主改革后出现的社会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改革中传统生计方式遭到彻底改变,牧民不断迁移至乌兰巴托城市边缘的蒙古包区,导致城市中爆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城市生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易变性和无序性,产生焦虑和不安感的人们开始将“危机”归咎于被遗忘的祖先和被抛弃的故乡诸神之惩罚。与此同时,与民主和自由思想一齐兴盛起来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蒙古国不少民众将国力强弱、民族认同感的聚散与萨满教信仰的兴衰相结合,呼吁对原生性信仰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另外,面对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在青年人中的迅速传播,一些藏传佛教信徒以及民族主义者因担心蒙古国民特质及文化风貌的西化而强调复兴蒙古传统信仰形态,为萨满教的复兴创造了机遇。第二、经济贫困和身患疾病是萨满领神出道以及民众信仰萨满教的最主要因素。首先,萨满教信仰观念和治疗仪式,使得一部分身患疾病、生活不顺者将自己苦难的现实生活与天命、山水神和祖灵“戏谑”等神圣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成为萨满,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治愈”,更拥有了神圣资本来平衡世俗生活。其次,萨满教治疗仪式结合了超自然信仰、巫术逻辑和蒙医疗法。萨满的治疗实践为信众不明原因的疼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激发矛盾的反常状况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释和疏解途径。最后,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广大民众将当代蒙古国的国际地位低下、经济落后以及道德崩塌等社会“病痛”归因于对传统生计方式的抛弃和对祖先信仰习俗的遗忘。在宗教社会实践中,萨满教职业群体宣扬保护生态平衡,强调祖先记忆和民族独立,以应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造成的社会失范。第三、随着萨满人数持续激增、萨满教治疗仪式的不断多样化,蒙古国萨满教的当代复兴和发展呈现出了混乱、无序的征兆。为了应对混乱局面,草根萨满和学者型萨满联合起来,建立萨满教团体,对各类萨满进行教学、考核和认证等工作。众多萨满教团体以萨满师徒的裙带关系为组织基础,缺乏相互协调,故而并未起到规范萨满教发展的社会作用。现阶段,这些萨满教团体逐渐发展成萨满共修和具有商业化运营性质的仪式展演平台。这些现象加剧了当代蒙古国萨满教整体发展的无序性,从而造成其社会文化功用难以提升、局限于服务底层民众的性质。

郭承禹[4](2020)在《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文中提出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韵律轻重对于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影响,并且提出了“韵律变调”的概念。文章支持这一观点,认为除了语法和语义变调之外,一些方言的语音变调应纳入轻重音的研究框架进行解释。具体来说,文章以汉语方言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提出左重和右重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以这两种韵律结构为纲领,分别列举出与之对应的变调模式,力图说明韵律模式驱动变调这一语言事实,并且解释其中的音变机制和蕴含的规律。第1章以世界语言韵律特征的共性和规则作为切入点,将研究视野逐渐聚焦于东亚、汉语的韵律研究,分别总结了汉语的轻音与重音的表现形式,并列举了目前词汇重音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随后引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轻重音与连读变调的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举出变调受到韵律轻重影响的事实,并总结了重音音节往往保留单字调,轻音音节变调这一规律。第2章引述了四种基础的韵律范畴,展示了汉语方言存在左重和右重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此章节还详述了轻重音和声调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韵律模式驱动变调”的预设:任何单字调进入多音节辖域时都要满足韵律轻重音的内在要求,否则发生变调。另外,此章还列举了文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3章描述了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轻音中和调。此章节解释了轻音中和调这一术语,并以长沙话和娄底话为例,分析了轻音位置产生中和调的原因。结果说明,单字调在末音节轻音位置保留了部分声调特征,变为相应的短平调(或短调),调值是原调的音高起点或终点。原因是轻音只有一个韵素,无法承载单音节完整的升调或降调。这种轻音中和调和轻声有着本质的区别。第4章以北京话和银川话为例,叙述了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轻声现象。这一章节从跨方言的角度,分析了两个方言轻声词的词汇结构和声学特征,并且总结了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就共性来说,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都属于动态的、口语化的、可类推的左重韵律模式。轻声音节的本质均为“失调”。两者差异主要在于银川话的轻声“不轻”。第5章以成都话和松江话为例,论证了左重韵律结构的声调延展现象。依据前贤研究,两种方言均存在左重韵律结构,其连读调是韵律轻重的外在表现。文章着重描述了连读调中蕴含的右向声调延展,同时发现声调延展有既定的声调组配条件,整个音变过程呈现出系统性的、动态性的特点。声调延展可以分为音高延展和调域延展,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末音节的轻音失去原有的声调特征。第6章以福州话的双音节韵律词为例,讨论了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声调逆同化现象。文章认为福州话存在右重韵律结构,其松紧韵母和变调结果都反映了这种韵律模式。福州话的很多变调都出现了声调逆同化现象,通过分析具体的语音特征,发现这与“前短后长”的右重韵律结构有关。前面的轻音被后面重音的声调所同化,出现了部分同化和完全同化两种逆同化现象。第7章探讨了右重韵律结构下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此章节以六甲话、开建话和铺门话为例,展示了这些方言双音节词变调的相似之处,首音节位置上的声调均中和化为两种较低的音高。这种由于调值低化造成的中和现象蕴含了右重韵律结构,轻音的声调依照高低调域(或阴阳调类)的不同分别向最低调值发生低化,重音则不变调。和左重结构下轻音的声调“变短”相比,右重结构则是变低。第8章揭示了部分民族语言韵律轻重与声调的关系。此章节分别以无声调的红土藏语和有声调的大坝土家语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红土藏语的韵律结构以右重为主,其变调呈现出相对“前低后高”的模式。大坝土家语则是以左重韵律结构为主,重音的音高趋势延展至轻音上,出现了声调延展现象。以上变调规律和部分汉语方言类似,这说明汉藏语言中轻重音与声调的关系是存在共性的。第9章的内容是全文的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章提出了两个预设,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和论证,主要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是轻音对内在音高有特定要求,如果进入轻音的声调不满足这一要求,那么轻音可以驱动变调。其二是左重和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变调是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不对称”的。文章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陈燕辉[5](2020)在《广东揭西客家话语音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广东揭西客家话语音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共时比较法、地理语言学等方法进行研究,围绕三个研究目标展开,第一,对揭西客家话客家话作详细细致的描写,为深入研究寻找切入点;第二,将揭西客家话置于粤东大环境下考究,尤其是探讨部分特殊的语音现象的形成原因;第三,对地处粤东潮客接触地带的揭西客家话的分片归属,力求作出精准的分片定性。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揭西县建置沿革和方言概况,并介绍揭西客家话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言选点及材料来源等基本情况。第二章为7个方言点的音系,展示了揭西客家话的音系格局。第三章对揭西客家话作了细致描写,整理出其语音概貌,并总结出较为特殊的语音现象和特点,这些差异性特征即作为下文专题研究切入点。第四章为语音专题研究,以历时为经,以共时为纬,辅以地理语言学的视角,依次研究了揭西客家话的韵母和声调中的特殊语音现象的成因。就韵母格局而言,呈现出鲜明的地理特征,可分为两分型和三分型。上砂腔元音[o]较多,河婆腔元音[a]较多,五经富腔元音[e]较多;就咸深山臻摄的韵尾而言,五经富腔的咸山摄最先发生[m/p]向[?/k]转变,显示出五经富腔与潮汕半山客更为密切;就声调格局而言,上砂腔有七个调,河婆腔、五经富腔有六个调,且上声去声的演变特殊。与粤东和闽西各县市客家话进行对比,发现:上砂腔保留更多早期客家话的特点。综合以上语音特征,可以明确将上砂腔划为海陆片客话,河婆腔和五经富腔划入龙华小片。第五章为结语,总结前四章所述揭西客家话的语音特征及研究结论,指出揭西客家话的分片是“海陆片+龙华小片”的拼接体,余论还讨论了移民对揭西客家话的塑造作用,及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方向。

万双双[6](2020)在《湖北巴东方言的变调与韵律层级》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和汉语韵律句法学等理论和方法,从共时的角度研究巴东方言的变调现象和韵律层级体系及特点。在声调组合的变调调查方面,一共调查了两字组、三字组、四字及以上字组的声调组合情况,所有方言例子全部标注国际音标。经调查得出:两字中非轻声两字组和含轻声两字组表现出不同的变调规律,但都存在语音性和音位性两种声调变化,并存在词调模式化现象;三字组包括运用两字组变调规律的组合式变调和运用不同于两字组的变调规律的非组合式变调两小类,都存在词调模式化现象;四字及以上字组包括运用两字组、三字组变调规律的组合式变调和声调扩展、声调减弱三小类变调规律,都存在词调模式化现象。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巴东方言的变调规律,本文对两字组、三字组每一小类的变调规则分别用表格进行了总结,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阐述,为下文的韵律层级分析奠定了基础。在韵律层级分析方面,运用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的理论,借鉴它根据普通话提出的汉语韵律层级体系,根据巴东方言中的变调现象和规律,划分巴东方言的音步、停延段、语调段三级主要的韵律层级,并得出每一级韵律层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揭示巴东方言韵律层级的特点,本文还把巴东方言的韵律层级和普通话的韵律层级进行比较,得出巴东方言音步和连调域对应,音步的韵律模式是“一二三常规且一三受限,四五少见且后附轻声”,巴东方言中带有疑问助词的疑问句及选择疑问句句尾调型基本保持不变,巴东方言句尾不带叹词的感叹句与所有的祈使句的句尾调型基本没有变化等结论,这些是巴东方言不同于普通话韵律层级的特点。此外,文章还运用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等理论对巴东方言中音步内的变调现象进行解释,得出声调延展规则及下属错位连接规则、韵律制约、浮游调和默认调填入是导致巴东方言变调的主要原因。

陆奕晓[7](2020)在《壮语同义形容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音、语义和语法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语言研究的对象。形容词是词的一个重要类型,从语义关系上来看,形容词中有不少的同义词,这些词语义上既有同义特征,也有异义特征,这些性质特征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语义关系为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义、语法、语用和接触等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讨论壮语同义形容词的类型、性质、特征和形成等问题。通过分析,论文对壮语同义形容词的类型、同义特征、语义差异性、以及同义形容词形成的原因和途径进行了阐述。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背景、现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对壮语形容词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同义词需要注意的四个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第二章在掌握语料的基础上对壮语同义形容词分成四类进行考释,并对它们的义项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第三章从词的理性意义、感情色彩、句法差异三个方面对壮语同义形容词的差异进行辨析;第四章主要从词义的转义、方言差异和借用三个方面对壮语同义形容词形成原因进行阐述;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论文研究的收获以及研究不足和展望。第二、第三、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论文对壮语同义形容词的类型、同义特征、语义的差异性辨析,以及构成同义的途径等方面的解释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有助于壮语词汇的拓展研究,对壮语文的应用也有参考价值。

陈滢竹[8](2020)在《台语疑问代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通过共时语料,研究侗台语族的一个重要语支——台语支方言的疑问代词在词形、语义、句法和语法化各方面的特征,并从类型学视角探索台语支内部方言疑问代词系统与台语共同特征的异同,以及台语疑问代词系统与其他语族语言疑问代词系统的共性和差异。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基于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等问题,并且梳理该主题的相关文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二章考察台语各方言疑问代词的词形,包括疑问代词的构成方式和构成成分,以及主要构成成分的数量。构成方式主要有单纯词,复合词和派生词三种类型。构成成分包括疑问语素、动词性语素、量词性语素、指代词语素、名词性语素等等。词形分为可分析、不可分析和两可这三种类型。有的台语方言疑问代词系统仅需要两个疑问语素就可以表示所有疑问语义,而有的方言则需要六个。台语疑问代词系统所需要的疑问语素数量由北至西南呈现数量递增的趋势。台语主要的疑问语素主要有三个系列,其中,la?2“哪”系列和ki3“几”系列为台语三个分支都有的疑问语素,而ma2“什么”系列则为北部台语的主要疑问语素。台语方言(语言)所处的语言环境对疑问代词词形产生了影响。第三章基于每个疑问语素可以表达的疑问语义不同,即语义范畴不同,考察北部、中部和西南台语共31种方言疑问语素语义的范畴,探索其规律。本文发现,台语疑问语素la?2“哪”系列语义范畴最广,其次到ki3“几”和ma2“什么”系列,进而提出三个疑问语素系列语义范畴等级序列和la?2“哪”系列的蕴含关系。本文依据语音、词形和语义的特征推断la?2“哪”系列为台语固有语素,ki3“几”和ma2“什么”系列为借用汉语语素。此外,本章通过对比北部台语方言武鸣壮语和中部台语方言文山壮语的疑问代词,观察疑问语义的演变,发现疑问语素la?2“哪”系列可以表达不定语义。第四章从句法功能的角度来考察台语各方言疑问代词。本章以三个代表方言点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例,分别对北部台语武鸣壮语,中部台语大新壮语,以及西南台泰语的疑问代词句法功能进行分析。la?2“哪”系列疑问语素的句法功能最全,其次到ma2“什么”疑问语素系列和ki3“几”系列。综合本研究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台语疑问代词的主要疑问语素所具有的构词能力、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三者之间相互匹配,构词能力越强、语义范畴越大、句法功能也越强。反之,构词能力越弱、语义范畴越弱、句法功能也越弱。第五章主要研究台语方言(语言)疑问代词的语法化现象。我们调查发现北部台语方言贵港港城壮语,中部台语方言田阳巴别壮语和广南坝美壮语的疑问代词与指示代词te1“那”有一定关联。本章重点分析指示代词te1“那”语法化为疑问语素出现的条件、动因和规律。第六章主要基于疑问语素la?2“哪”系列在台语方言(语言)中词形、语义、句法等方面表现出了绝对的强势地位,本章以该语素表达“选择”的语义入手,对中国境内59种含有表示询问选择的疑问代词进行类型学分析。第七章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发现和创新点、不足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曾思[9](2019)在《湖南新塘话声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研究一直是语音研究的重要部分。近些年实验语音学的发展让汉语方言学手段更多元化,声调的描写也更为直观、可靠。通过选取合适发音人,利用相关实验仪器,对湖南汨罗桃林寺镇新塘话五个声调的音高、调域和时长等参数进行声学描写,得出湖南新塘话单字调的调型、调值、调域和时长等相关声调格局,并对新塘话上声和阴去两个调类的假声这一发声态进行讨论,确定新塘话声调高域的存在;在单字调的基础上,探究新塘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组合模式和变调规律,明确新塘话没有一般变调,只有轻声变调,且轻声变调可分为后字为阳平的低轻声变调和后字为其他调类的高轻声变调两类,变调后的调式共计13种;三字组连读变调在两字组的变调基础上进行,按照字组的结构分“前一后二式”三字组、“前二后一式”三字组和并列式三字组,不同结构遵循不同变调模式,共计37种调式。通过对湖南新塘话单字调格局的描写,对两字组和三字组连读变调模式的探究,基本全面描述了新塘话声调的整体面貌。

乌兰[10](2019)在《现代蒙古语书面语名词性短语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名词性短语同动词短语一样,是句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研究和蒙古文信息处理研究从各自角度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名词性短语。本文运用生成语法管约论时期的X-标杆理论分析蒙古语的名词性短语句法形式结构,在阐述句法功能时兼顾语义。本文所研究的名词性短语包含名词短语、数量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限定词短语等四种短语。绪论部分交待了本文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和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所用X-标杆理论和语法操作系统。包含基础定义、分类和概述。第二章主要论述功能语类——格和数。传统研究中的格和数属于名词词干变化,生成语法框架内的格和数作为功能语类,都有短语投射,构成格短语和复数短语。论文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短语层面的分析。第六章是句子层面的分析。第三章讨论名词短语的内部结构。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所处的句法位置比中心词的句法位置高。名词短语中属格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专论属格结构的名词短语。其实它也是一种偏正结构。结构歧义在树形图下其语法关系显得更加清晰。同位结构的短语包括并列关系和复指关系,分别对应形式和语义。传统研究中所说的并列关系,在生成语法中投射为连词短语。而复指关系却不同,它投射的短语结构标签为两个成分的语类标签。第四章分析了限定词短语的内部结构。代词、专有名词、原型领属格短语和领属范畴附加成分具有限定的功能,使名词短语获得指称。只有定指特征的短语才是限定词短语,反之,是名词短语。第五章分析形容词短语的内部结构,认为大部分形容词短语是程度短语。但是,关系形容词中,除了加构词语缀(?)(tai)构成的形容词之外,其他关系形容词都不是程度短语,它们要么与其他词合并之后在词库中共占一个词位。第六章讨论名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包括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限定词谓语句和数词谓语句(包括数量结构)。它们之间有共性,也有区别。名词谓语句(侧重书面语)可带系动词(联系动词也会出现在系动词的句法位置上),口语和特殊修辞文体中经常省略系动词,但依然能成句。然而,形容词谓语句不管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主语后面必须出现限定成分或系动词。形容词谓语可带论元,这点与动词句有相似之处。而名词句谓语则不带论元,它成句主要依靠语义的相互制约。限定词谓语句与形容词谓语句主语特征相同。当限定词作谓语时,会有回指的现象。数词谓语句中的谓语可以有数词或者数量结构充当,但是复数短语不可以出现在谓语位置。最后总结全文内容。基于生成语法学理论扩充了以往研究中的“词库”范围。基于X-标杆理论,蒙古语名词性短语的修饰语所属句法层次高于中心语。从K(格)到D(限定词)、T(时态)、C(标句词)、F(语气、停顿),都是一种功能语类,对句子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蒙古语里也有以上这些功能语类,且有其短语投射KP(格短语)、DP(限定词短语)、TP(时态短语)、CP(标句词短语)和FP(语气词短语)。

二、辨别《TAI/TEI》形式的三种功能规则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别《TAI/TEI》形式的三种功能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那斗语语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目的、方法与意义
    四、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
第一章 那斗语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 声母系统
    第二节 韵母系统
    第三节 声调系统
    第四节 音节结构与语流音变
第二章 那斗语语素的类型
    第一节 按音节分类
    第二节 按意义分类
    第三节 按功能分类
    第四节 按来源分类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语素的构词方式
    第一节 那斗语的语素构词
    第二节 汉借语素的构词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语素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数词语素
    第二节 亲属称谓语素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那斗语基本语素汇总表
    那斗语长篇语料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问题意识
        一、选题缘由
        二、问题意识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先行研究
        一、民族学人类学的萨满教研究
        二、国内萨满教研究历程与特点
        三、聚焦蒙古国的萨满教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二、田野工作介绍
        三、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萨满教复兴的文化政策环境
    第一节 蒙古国社会转型
        一、蒙古国生态人文概况
        二、社会转型与民众生计变迁
        三、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第二节 蒙古国城市生境
        一、亦城亦乡的蒙古包区居住环境
        二、蒙古包区的居民及其生活状况
        三、困境中居民对宗教解禁的呼吁
    第三节 蒙古国宗教政策与宗教复兴现状
        一、当代蒙古国宗教政策法规
        二、传统与非传统宗教发展现状
        三、蒙古国的宗教格局与萨满教复兴
第三章 萨满教观念体系的变迁与调适
    第一节 蒙古萨满教发展史
        一、大蒙古国至元朝时期的萨满分层
        二、明清时期的萨满教衰落与萨满分类
        三、蒙古人民共和国宗教肃清时期的“佛博一体”
        四、宗教解禁后蒙古国边区的萨满教遗存
    第二节 萨满教世界观的调适
        一、对三界宇宙观的新型解释
        二、灵性自然观的代际传承
        三、城市居民的灵魂观
    第三节 萨满教核心神灵信仰的传承
        一、不断丰富的腾格里信仰
        二、山神、水神与山水神
        三、驱使萨满领神的翁滚祖灵
第四章 萨满领神出道的过程及其调适策略
    第一节 作为神圣资本的萨满病
        一、萨满病与加入式梦境
        二、萨满师徒关系的缔结
        三、唤醒萨满特性与入迷的康复治疗
    第二节 体现圣俗身份转换的萨满服饰和法器
        一、萨满神服及其象征意涵
        二、脱魂与附体的工具:口弦琴和单面鼓
        三、进攻与防护的法器:神杖、铜镜及其他
    第三节 确立正统萨满身份的领神出道全过程
        一、确立萨满身份的初次公开领神
        二、获得社会认可的祭祀山水神仪式
        三、巩固萨满身份和强化族人信仰的祭灶仪式
第五章 萨满教治疗仪式类型及其功能调适
    第一节 地方性疾病认知
        一、大众疾病观
        二、医院条件与治疗缺陷
        三、萨满教的病因论
    第二节 平衡个体身心的祛污净化仪式
        一、亲历净化仪式
        二、治疗躯体性污染的仪式
        三、治疗心性污染的仪式
    第三节 调节个体与他者关系的治疗仪式
        一、缓解家庭矛盾的治疗仪式
        二、了结邻里恩怨的萨满教仪式
        三、破除萨满诅咒的降神仪式
    第四节 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禳灾祈福仪式
        一、向自然神祈福的祭祀圣湖仪式
        二、禳解新冠疫情的血祭大地仪式
        三、为国祈福的不儿罕山祭天仪式
第六章 应对与调适失范状态的萨满教社团
    第一节 当代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失范状态
        一、萨满教传承的失范性
        二、萨满教仪式与治疗实践的无序性
        三、萨满牵线“病人”的随意性
    第二节 萨满教社团及其创立
        一、萨满教组织的创立流程及发展现状
        二、学者与草根萨满合作创办的“灶火中心”
        三、统合萨满教组织的联合会及其创新型社会角色
    第三节 萨满教组织领导人物的互动与博弈
        一、共推的“典型”:国家大萨满边巴道尔吉
        二、萨满之父:奥德格日乐
        三、共谋与博弈的领导关系
    第四节 规范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团体性活动
        一、对萨满的教学、考核与认证
        二、组织恢复萨满教传统祭祀与祈福的习俗
        三、推动多元社会文化活动的萨满教组织
结论
    一、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传承与调适
    二、萨满教当代复兴与若干宗教社会问题
    三、蒙古国萨满教研究的学术启示
参考文献
西里尔体及畏兀儿体蒙古文字母的拉丁转写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语言中的韵律现象
        1.1.1 世界语言轻重韵律模式与规则
        1.1.2 东亚语言的韵律模式及其特殊性
        1.1.3 汉语韵律的历时变迁
    1.2 汉语词汇轻重音的研究备述
        1.2.1 重音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2.2 轻声、轻音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2.3 有关汉语词汇重音的争议
    1.3 汉语方言轻重音与连读变调
        1.3.1 连读变调概念及其成因
        1.3.2 连读变调中的轻重音线索
        1.3.3 轻重音与连读变调
    1.4 本文所用语料及符号
第2章 本文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韵律的单位和层级
        2.1.1 韵素
        2.1.2 音节
        2.1.3 音步
        2.1.4 韵律词
    2.2 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
    2.3 轻重音和变调的关系
        2.3.1 韵律轻重和声调概念
        2.3.2 韵律轻重和声调的关系
        2.3.3 韵律轻重类型的变调表现
    2.4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3章 左重韵律结构下末音节的轻音中和调
    3.1 什么是“轻音中和调”
    3.2 长沙话的轻音中和调
        3.2.1 长沙话的单字调和连读调
        3.2.2 长沙话轻音中和调的案例分析
        3.2.3 长沙话后缀的轻音中和调
    3.3 娄底话的轻音中和调
        3.3.1 娄底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3.3.2 娄底话轻音中和调的案例分析
        3.3.3 娄底话的“轻声调”
    3.4 轻音与轻声的对比
第4章 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跨方言轻声现象
    4.1 跨方言角度下的轻声研究
    4.2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单字调与轻声变调
    4.3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汇比较
        4.3.1 北京话和银川话共同的轻声词汇
        4.3.2 北京话特有的轻声词汇
        4.3.3 银川话特有的轻声词汇
    4.4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汇的声学比较
        4.4.1 音节与TBU的时长比值
        4.4.2 轻声音节的音高
    4.5 小结
第5章 左重韵律结构的声调延展现象
    5.1 声调延展与韵律轻重
    5.2 成都话的声调延展现象
        5.2.1 左重方言成都话
        5.2.2 成都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5.2.3 成都话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5.3 松江话的声调延展现象
        5.3.1 松江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5.3.2 松江话的左重韵律结构
        5.3.3 松江话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声调逆同化现象
    6.1 声调同化与右重韵律结构
    6.2 福州话的声调逆同化
        6.2.1 福州话的特点与右重韵律结构
        6.2.2 福州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6.2.3 福州话声调逆同化的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右重韵律结构下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1 首音节的声调中和现象
    7.2 六甲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2.1 六甲话的单字调
        7.2.2 六甲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7.3 开建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3.1 开建话的单字调
        7.3.2 开建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7.4 铺门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4.1 铺门话的单字调
        7.4.2 铺门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7.5 声调中和与调值低化
第8章 少数民族语言的韵律模式研究实例——以红土藏语和大坝土家语的双音节词为例
    8.1 少数民族语言的“韵律之疑”
    8.2 红土藏语的音高与韵律
        8.2.1 红土藏语概况
        8.2.2 红土藏语单音节词的音高模式
        8.2.3 红土藏语双音节词的重音与音高
    8.3 大坝土家语的声调和韵律
        8.3.1 大坝土家语概况
        8.3.2 大坝土家语的单字调和连读调
        8.3.3 大坝土家语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8.3.4 大坝土家语的其他韵律模式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方言轻重音调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广东揭西客家话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揭西县建置沿革及人口语言概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现状、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 揭西客家话音系
    第一节 河婆镇音系
    第二节 五云镇音系
    第三节 上砂镇、下砂乡音系
    第四节 京溪园镇音系
    第五节 五经富镇音系
    第六节 灰寨镇音系
第三章 揭西客家话的语音概貌及特点
    第一节 揭西客家话的语音概貌
    第二节 揭西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第四章 揭西客家话语音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 揭西客家话韵母元音的地理类型研究
    第二节 揭西客家话咸深山臻摄韵尾消变研究
    第三节 揭西客家话上声、去声今读研究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小结
    第二节 关于揭西客家话的方言分区
    第三节 余论
    第四节 不足之处
注释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湖北巴东方言的变调与韵律层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1.1 研究内容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步骤
    1.3 相关文献利用的综述
    1.4 巴东县概况
    1.5 被调查人情况简介
2 巴东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2.1 声韵调系统
        2.1.1 声母
        2.1.2 韵母
        2.1.3 声调
3 声调组合的变调与特点
    3.1 两字组声调组合的变调
    3.2 三字组声调组合的变调
    3.3 四字组及以上字组声调组合的变调
4 韵律层级
    4.1 巴东方言的韵律层级体系
        4.1.1 音步
        4.1.2 停延段
        4.1.3 语调段
    4.2 韵律单位层级的特点
        4.2.1 音步与连调域的关系
        4.2.2 音步、停延段的韵律模式
        4.2.3 语调段句尾拱度的变化
5 结语
    5.1 论文的总体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7)壮语同义形容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汉语同义词研究
        二、壮语词汇研究
        三、其他民族语言的同义词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本论文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壮语同义形容词概况
    第一节 壮语形容词的概说
        一、壮语形容词的意义和类型
        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第二节 壮语同义词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同义词的确定
        二、同义词的认定方法
        三、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四、同义词的词性问题
第二章 壮语同义形容词的语义考释
    第一节 壮语同义形容词具体考释
        一、壮语同义性质形容词
        二、壮语同义状态形容词
        三、壮语同义心态形容词
        四、壮语同义数量形容词
    第二节 壮语同义形容词的义项对应关系
        一、“一对一”的同义组合
        二、“一对多”的同义组合
        三、“多对多”的同义组合
第三章 壮语同义形容词的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理性意义不同
        一、意义轻重不同
        二、词义实际所指不同
        三、词义侧重点不同
    第二节 色彩意义不同
        一、感情色彩不同
        二、形象色彩不同
    第三节 语法功能不同
第四章 壮语同义形容词形成的原因和途径
    第一节 词义的转义
        一、词A的本义和词B的引申义构成同义关系
        二、词A的引申义与词B的引申义构成同义关系
        三、词A的本义和词B的比喻义构成同义关系
        四、词A的比喻义和词B的比喻义构成同义关系
        五、词A的引申义和词B的比喻义构成同义关系
    第二节 方言差异
    第三节 借用
        一、汉语借词之间构成同义关系
        二、汉语借词与壮语词构成同义关系
结语
附录一 壮语方言土语分布情况
附录二 壮语同义形容词词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台语疑问代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台语简介
        1.1.2 疑问代词
    1.2 选题缘由
        1.2.1 疑问代词的重要性
        1.2.2 台语支疑问代词的研究价值
        1.2.3 研究意义
    1.3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依据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疑问代词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4.2 疑问代词语音、词形、句法、语义相关研究
        1.4.3 综述小结
    1.5 研究问题
2 词形
    2.1 台语疑问代词词形
        2.1.1 单纯词
        2.1.2 复合词
        2.1.3 派生词
        2.1.4 小结
    2.2 台语疑问代词的可分析性及其分布
        2.2.1 台语疑问代词可分析性
        2.2.2 台语疑问代词可分析性分布
        2.2.3 小结
    2.3 台语疑问代词疑问语素数量及其分布
        2.3.1 台语疑问代词疑问语素数量
        2.3.2 同义多语素
        2.3.3 小结
    2.4 台语疑问代词主要疑问语素
        2.4.1 台语la?2“哪”系列疑问语素
        2.4.2 小结
    2.5 台语疑问代词词形小结
3 语义
    3.1 台语疑问语素疑问语义范畴
        3.1.1 北部台语疑问语素语义范畴
        3.1.2 中部台语疑问语素语义范畴
        3.1.3 西南台语疑问语素语义范畴
        3.1.4 台语疑问语素语义范畴等级
        3.1.5 台语疑问语素语义范畴特征
    3.2 台语疑问代词语义演变
        3.2.1 台语疑问代词向不定代词发展
        3.2.2 统计结果
        3.2.3 数据讨论
        3.2.4 台语疑问代词语义演变小结
    3.3 台语疑问代词语义小结
4 句法
    4.1 北部台语武鸣壮语疑问代词的句法功能
        4.1.1 武鸣壮语疑问代词作主语
        4.1.2 武鸣壮语疑问代词作谓语
        4.1.3 武鸣壮语疑问代词作宾语
        4.1.4 武鸣壮语疑问代词作定语
        4.1.5 武鸣壮语疑问代词作状语
        4.1.6 武鸣壮语疑问代词作补语
        4.1.7 中部台语大新壮语疑问代词的句法功能
        4.1.8 西南台语泰语疑问代词的句法功能
    4.2 台语疑问代词句法小结
5 语法化
    5.1 台语方言疑问代词中的语素TE
    5.2 语素TE1的身份
    5.3 语法化过程
        5.3.1 台语方言(语言)中含有语素te1的疑问代词
        5.3.2 语法化过程
        5.3.3 规律
    5.4 台语疑问代词语法化小结
6 类型学视野下的选择性疑问代词分析
    6.1 选择性疑问代词的语义界定
    6.2 选择性疑问代词的语义功能
    6.3 区分选择和非选择的方式
        6.3.1 词形方式
        6.3.2 语音方式
        6.3.3 形态方式
    6.4 选择性疑问代词的形态变化
        6.4.1 数标记
        6.4.2 格标记
    6.5 选择性疑问代词的句法特征
        6.5.1 移位
        6.5.2 句法属性
    6.6 选择性疑问代词小结
7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
    7.2 本文主要不足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湖南新塘话声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近年来声调研究概况
    1.3 新塘乡及新塘话概况
    1.4 研究目的、方法、过程
2.湖南新塘话单字调实验研究
    2.1 实验方法和原则
    2.2 发音人和录音字表
    2.3 实验过程及数据提取
    2.4 实验结果及统计分析
        2.4.1 音高
        2.4.2 调域
        2.4.3 时长
    2.5 湖南新塘话中的假声
    2.6 声调的古今比较
3.湖南新塘话两字组连读变调
    3.1 湖南新塘话两字组连读变调性质
    3.2 湖南新塘话轻声调式
    3.3 湖南新塘话两字组轻声变调特点
    3.4 轻声变调中的例外情况
4.湖南新塘话三字组连读变调
    4.1 “前一后二式”三字组
    4.2 “前二后一式”三字组
    4.3 并列式三字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现代蒙古语书面语名词性短语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传统蒙古语研究
        二、蒙古文信息处理
        三、阿尔泰生成语法研究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语料来源和拉丁转写
        一、语料来源
        二、拉丁标注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原则和操作系统
    第一节 理论原则
        一、X-标杆理论
    第二节 语法的操作系统
        一、语法的组成部分
        二、语法操作系统的运算过程
    第三节 语类的划分
        一、词类与语类
        二、语类的划分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蒙古语名词性功能语类成分
    第一节 从短语到句子——语言的生成
    第二节 形态格的处理
        一、传统研究对蒙古语格词尾的处理
        二、生成语法框架内的蒙古语格
        三、格短语的句法结构
    第三节 复数成分的处理
        一、传统研究中的蒙古语复数附加成分
        二、生成语法视角下的复数成分
        三、复数短语的句法结构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名词短语
    第一节 名词短语的句法特征
    第二节 偏正型名词短语
        一、句法结构
        二、句法层次
    第三节 领属结构的名词短语
        一、领属结构
        二、领属关系之语义
    第四节 同位型名词短语
        一、并列
        二、复指
    第五节 名词呼语
        一、呼语的界定
        二、名词呼语的类型
        三、呼语的位置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限定词短语
    第一节 限定词与指称
        一、限定词
        二、指称
    第二节 词汇类型的限定词短语
        一、N提升至D
        二、专有名词
        三、代词
    第三节 语缀类限定词短语
        一、人称领属
        二、反身领属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形容词短语
    第一节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和分类
        二、形容词的句法特征
    第二节 形容词短语的分类
        一、按词性搭配分类
        二、按句法关系分类
        三、按结构关系分类
    第三节 DegP内部结构
        一、程度范畴
        二、短语投射DegP
    第四节 GrdP内部结构
        一、形容词的级
        二、COMP
        三、带格标记的DegP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名词性谓语句
    第一节 名词性谓语句的句法结构
        一、名词性谓语句的界定
        二、名词性谓语句的主语
        三、名词性谓语句的谓语
    第二节 名词谓语句的特征
        一、主语标志
        二、述谓性
        三、“(?)”对名词谓语句的功能
        四、名词谓语句以形态格结尾问题
        五、名词谓语句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形容词谓语句的特征
        一、形容词作谓语的条件
        二、形容词谓语带论元
        三、比较句
    第四节 限定词谓语句特征
        一、限定词作谓语条件
        二、主语特征
    第五节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辨别《TAI/TEI》形式的三种功能规则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浪苗语介词研究[D]. 马桂馨.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那斗语语素研究[D]. 钟凤仪.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D]. 包海波. 兰州大学, 2021(09)
  • [4]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D]. 郭承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 [5]广东揭西客家话语音研究[D]. 陈燕辉. 暨南大学, 2020(05)
  • [6]湖北巴东方言的变调与韵律层级[D]. 万双双.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壮语同义形容词研究[D]. 陆奕晓.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8]台语疑问代词比较研究[D]. 陈滢竹. 浙江大学, 2020(08)
  • [9]湖南新塘话声调研究[D]. 曾思.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10]现代蒙古语书面语名词性短语结构研究[D]. 乌兰.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标签:;  ;  

区分“TAI/TEI”形式的三个功能规则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