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黄瓜的苦味?

如何减少黄瓜的苦味?

一、如何减少黄瓜的苦味?(论文文献综述)

由美千惠[1](2020)在《黄瓜种质资源风味品质评价》文中提出果蔬的风味品质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要点,通过感官品尝来选择出更符合人们口味的品种。本试验通过感官评价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出食味性好的品种,并对感官指标和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等研究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与风味品质有密切联系的指标,从而为育种研究者提供基础依据。本试验所用到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种,均由东北农业大学黄瓜课题组提供,一种用于感官品尝评分,感官评分指标有清香味、涩味、苦味、脆度、甜味、果皮色、果肉色和果实形状,另一种用于果实中风味指标提取测定,如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维生素C、水分、硬度和光泽度。以及运用同亲回归法对感官指标和生理指标的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感官评定,筛选出食味性好的品种有F19-01、D0432-3-4-1、C12-30、C17-20、M09-2,食味性差的品种为D1158-2、C16-143、C12-148、D0406-15、D0407、D1152、俄白07、D0427-2-2、D0630-1。食味性优劣(好坏)存在生态型间的差异,食味性较好的生态类型是欧洲鲜食型,食味性较差的生态类型是腌渍型。(2)根据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与食味性相关的指标有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含量、果实的清香味、甜味、涩味和苦味。(3)初步确立了口感食味性品质评价划分标准为:清香味≧5、涩味≦3、苦味≦1、甜味≧3、脆度≧7。可溶性糖含量≧13.44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30%,有机酸含量≧0.53%,此为生理指标风味评定的标准线。黄瓜种质资源感官风味尚佳的品种需要达到的指标除了果实的感官品质,还有生理指标达标。(4)一般配合力较大的杂交组合为D0432-3-4-1×B1106-1,特殊配合力较大的组合有D0432-3-4-1×B1106-1、D1158♀-2×B1106-1、D1101-2×B1106-1、JZ6-1-3×B1106-1、B1106-1×W5-34-1。B1106-1×D0432-3-4-1、D0432-3-4-1×B1106-1、D1158♀-2×B1106-1在感官指标和生理指标中的配合力均较高,能够选育出风味品质好的品种。甜味、可溶性糖、有机酸的狭义遗传力超过50%,说明这些性状通过双亲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较大;而涩味和苦味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相差较大,说明此类性状受非加性效应及环境影响较大,选育品种时,尽量在早代进行。(5)F19-01和F19-01(反)表现出偏母体效应的指标有:有机酸、VC、硬度、清香味、甜味、涩味、脆度和果实形状。

于继高[2](2020)在《葫芦科作物基因组形成过程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课题以完成测序的甜瓜、冬瓜等7个葫芦科作物为研究对象,对多倍化后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和基因家族演化,重新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学和数据统计分析,获得了葫芦科重要的基因组学资源和新发现。(1)对葫芦科和参考基因组葡萄同源染色体结构进行了层级比较分析,确定了葫芦科共有多倍化发生范围,并首次重构了葫芦科共同祖先有15条染色体的核型,及向现代基因组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染色体重排,揭示了冬瓜和甜瓜染色体结构最为保守,可以作为葫芦科作物基因组结构进化分析中的参照;(2)利用鉴定的基因组染色体重排和同源共线性分析,并结合同源DNA片段的相似性对由不同多倍化事件产生的同源染色体区域进行了区分,构建了当前葫芦科与进化事件关联的最大规模同源比对列表;(3)使用核密度函数对同源基因同义替换率(Ks)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多倍化事件发生时间的一致性,构建了适合葫芦科进化速率校正的数学方法,重新测定了葫芦科进化重要节点发生的时间,推断南瓜属出现是在2700~3100万年前,其共有全基因组加倍是在2500~2800万年前;(4)基于重复基因的系统发育距离,对多倍化后重复基因间可能的基因置换进行了鉴定,发现葫芦科作物构建的同源四联子数目较少,但是同源染色体间非正常遗传的频率高于禾本科;(5)通过基因家族聚类分析,发现葫芦科共同存在的基因家族有1249个,并鉴定了不同基因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家族新生和丢失,并对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黄瓜苦味基因在葫芦科中的进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的扩增机制主要是串联重复。课题的研究对认识葫芦科基因组结构、演化史和基因功能创新有重要意义,在葫芦科作物基因鉴定和分子育种上提供了基因组学层面的支撑。图22幅;表4个;参67篇。

李麒[3](2020)在《低温处理对薄皮甜瓜苦味物质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果实甘甜生香,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在生产实践中,其果实经常出现令人不悦的苦味,大大降低了其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造成苦味的物质是一种叫做葫芦素B的三萜类化合物,前人研究表明,苦味瓜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条件均有关系。薄皮甜瓜属于喜温类作物,在实际生产中的错季栽培茬口,如秋冬茬、冬春茬等进行甜瓜栽培更易出现苦味瓜。因此,本试验研究了低温与薄皮甜瓜果实中葫芦素B积累的关系。一方面,以生产中常出现苦味的品种‘玉美人’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果期低温试验和苗期低温试验,研究不同时期进行低温对甜瓜果实及幼苗根和叶中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另一方面,以耐冷性不同的4个甜瓜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葫芦素B含量与甜瓜幼苗耐冷性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在授粉后10d、20d进行3d的18/8°C低温处理,以28/18°C为对照,处理后将植株移入温室常温恢复,将果实分为蒂果肉、赤道部位果肉、脐果肉、果皮及内层果肉(靠近瓜瓤)进行取样。结果发现,果实不同部位葫芦素B含量不同,随着果实的发育,甜瓜果实中葫芦素B含量呈下降趋势。授粉后10d进行低温处理组恢复常温0d、5d时蒂果肉和内层果肉葫芦素B含量升高,蒂果肉、赤道部位果肉和脐果肉中多个基因上调表达;授粉后20d进行低温处理组果实各部位中葫芦素B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均无显着变化。说明薄皮甜瓜果实葫芦素B的积累在授粉后10d对低温处理的响应程度更高。此外,授粉后10d进行低温处理组恢复常温5d时,果实的单瓜重显着低于对照,而授粉后20d进行低温处理对果实单瓜重没有显着影响。在这两个不同时期进行3d 18/8°C低温处理,对成熟果实葫芦素B含量、可溶性固形物、总可溶性糖含量没有显着影响。2.为了更好地排除非处理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本试验采用果实圆片孵育的方法,对授粉后10d及20d的果实进行了24h的8°C低温处理,以25°C为对照。结果发现,低温处理4h、24h时,授粉后10d的果实圆片中葫芦素B的含量极显着升高,并且,多个葫芦素B生物合成的基因上调表达;在低温处理后4h时,授粉后20d的果实圆片中葫芦素B的含量显着升高。说明授粉后10d的果实对低温处理更敏感,这与对植株进行低温处理得到的试验结果一致。3.在薄皮甜瓜‘玉美人’幼苗生长至三叶一心时进行低温处理,处理温度为15/6°C,以28/18°C为对照,处理后5d将幼苗移至常温中恢复2d,测定其根和叶中葫芦素B的含量,结果显示,甜瓜幼苗根中葫芦素B含量高于叶中葫芦素B含量。在低温处理期间,低温下根和叶中葫芦素B含量均无显着变化,而在处理后常温恢复第1d,叶中葫芦素B含量显着降低,常温恢复第2d,根中葫芦素B含量极显着升高。低温下根和叶中葫芦素B积累规律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根和叶对低温的响应机制不同造成的。4.以本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的耐低温甜瓜品种‘IVF571’、‘L5283’和不耐低温甜瓜品种‘IVF004’、‘IVF601’为试验材料(它们的耐低温性排序为‘IVF571’>‘L5283’>‘IVF004’>‘IVF601’),进行为期3d的15/6°C低温处理,以28/18°C为对照,测定其叶片中葫芦素B的含量,结果发现,较不耐低温的品种‘IVF004’叶片中葫芦素B的含量最高,最耐低温的品种‘IVF571’和最不耐低温的品种‘IVF601’叶片中几乎检测不到葫芦素B。另外,‘IVF004’在低温下其葫芦素B含量显着升高,而其余三个品种的葫芦素B含量在低温下并没有显着变化。因此,甜瓜幼苗葫芦素B含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差异,其耐低温性与其葫芦素B含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欣萌[4](2019)在《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葫芦素广泛分布于葫芦科属植物中,生物活性强,在提高细胞免疫机能,保肝、护肝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临床医学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尤其在肝癌方面具有辅助治疗的功效。黄瓜是葫芦科一年生植物,目前在中国种植广泛。黄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黄瓜叶片则主要用于中药治疗儿童腹泻和痢疾。本论文以葫芦科甜瓜属黄瓜的鲜嫩叶为材料,进行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制备工艺以及纯化工艺的优化,并利用微生物实验探究葫芦素对细菌生长的抑制情况。主要结果如下: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在葫芦素的制备中分别考察超声波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料液比四个因素对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通过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表,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1(g/mL)、提取时间20min、提取温度80℃、超声波功率50%(300W)。此工艺下葫芦素的提取量为10.568μg/mL。在葫芦素纯化工艺优化中,首先对S-8、AB-8、D-101、X-5、HPD-100、XAD-7六种型号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筛选,确定选用吸附-解吸效果均表现良好的D-101型树脂进行后续葫芦素纯化工艺的优化。在静态纯化工艺优化中,首先绘制吸附-解吸动力学曲线,确定静态吸附饱和时间为4h,解吸平衡时间为2.5h;再考察不同的洗脱剂浓度以及温度对纯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洗脱剂浓度为70%乙醇溶剂,静态吸附温度40℃,解吸温度50℃。在动态纯化工艺优化部分,绘制泄漏曲线以及洗脱曲线,确定浓度为13.17μg/mL的待纯化葫芦素溶液最佳进样量为270mL,洗脱剂用量170mL为宜;考察不同的流动速度对树脂吸附-解吸纯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粗提液上样速度以及洗脱剂解吸速度同为2BV/h。结合静态及动态吸附-解吸的最佳工艺对葫芦素粗提液进行纯化,将纯化物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葫芦素的含量可达95.56%,纯度较高。采用牛津杯法进行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抑菌性研究。结果表明葫芦素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尤为明显,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1.17μg/mL和22.33μg/mL,对沙门氏菌生长的抑制稍弱于前两者,最低抑菌浓度为44.65μg/mL。自此葫芦素可由黄瓜嫩叶中制得,作为一种新型天然抑菌剂进行开发利用,也为探索其在抗癌、提高人体免疫力等领域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田风华[5](2019)在《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文中提出元蘑(Sarcomyxa eduli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小菇科Mycenaceae,美味扇菇属Sarcomyxa,是我国东北特色的低温型食药用菌。目前已有人工栽培,该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前景,是我国重要的食药用菌资源。然而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其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因而对其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工作亟需加强。目前国内对元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栽培和化学成分提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元蘑组学及相关性状,如苦味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元蘑野生和栽培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及评价。基于元蘑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结果,从表型与基因型两方面,利用SSR多态性分子标记和全基因组重测序SNP分子标记对26株在表型、品质、风味、抗病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合各类型种质的地理分布和栽培特性进行多样性综合评价,旨在对元蘑现有种质资源进行客观评价,并对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资源和参考。通过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元蘑各种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苦味差异,这直接影响蘑菇品质和商品价值。为了解元蘑苦味形成的原因,基于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两个遗传距离较远且存在明显苦味差异的菌株,从转录表达和全基因组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元蘑与苦味物质的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变异和表达状况。为今后对元蘑苦味变异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及蛋白互作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对食药用菌苦味基因的克隆和无苦味品种的育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元蘑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本研究从标本馆及中国东北地区25个采集地共获得野生和栽培标本252份,分离菌株229份。经鉴定,除未分离获得菌丝体菌株和一个分类地位不明确的菌株外,其它228个菌株均为元蘑(Sarcomyxa edulis),初步建立了元蘑种质资源库。在资源收集过程中对元蘑病原也进行了收集,并首次发现Trichoderma pleuroticola是引起元蘑绿霉病的病原菌。2、元蘑种质资源评价:通过记录和评价原基数量、产量、风味、抗病性等11个栽培性状,对元蘑种质资源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质性状差异较大,具有较高的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各种质原基形成数目与其产量并非正相关。获得一株高产、周期短、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质T24一份及4份分别以T95、T21、T17、T109为代表的不同性状类型的元蘑种质资源,同时筛选到以T115为代表的苦味菌株4株。3、元蘑基因组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元蘑SE1(HMJAU2016092521)基因组大小为35.65 Mb,共获得41个contigs,N50为1772559 bp,G+C含量为48.31%,注释到9364个蛋白编码基因。元蘑机体内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基因模型较复杂,比对共获得39个次生代谢物基因簇,其中4个属于萜类Terpene基因簇。通过与真菌中33个典型的基因组注释的单拷贝同源蛋白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Sarcomyxa属的独立存在,进化上晚于Pleurotus属。4、元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SSR分子标记和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高的SSR引物,各种质间具有较丰富的SSR多态性。两种方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相似,均支持野生型分化程度高于栽培型,且栽培型遗传距离较近,T24野生型种质资源较特殊。经驯化栽培后的元蘑种质与其祖先野生种质间分歧明显。5、元蘑苦味物质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确定MVA途径是元蘑中三萜合成前体物质IPP的主要合成途径。获得了三萜前体合成和骨架化合物合成途径中各环节的重要酶基因,均呈现表达上调,且基因序列存在结构差异,造成大量非同义突变;合成后P450修饰途径中共获得82个呈显着差异表达的P450基因,其中21个参与以β-amyrin为支架结构的三萜合成后的氧化修饰,且发现在具苦味特征的T115菌株中修饰一级产物的基因较多,而修饰二级产物的基因在不具苦味特征的T184菌株中较多;元蘑基因组中存在两个黄瓜苦味素形成第一步基因Bi的同源蛋白编码基因,两基因在具苦味菌株T115中均呈现显着上调表达,且在DNA序列上存在较大的结构变异。上述结果表明元蘑三萜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可能与其苦味物质形成相关,也验证了三萜是元蘑苦味成分之一。该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库,建立了典型菌株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从表型与基因型两方面对元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并首次从组学水平对蘑菇的苦味特性进行研究。其结果为食药用菌的育种、分类、优质栽培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亚文[6](2019)在《H2S参与低温诱导黄瓜葫芦素C升高及抵抗疫病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葫芦素C(Cucurbitacin C,CuC)是一种高度氧化的三萜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于1954年在黄瓜叶片中被发现。该物质可以帮助黄瓜植株抵抗病原菌和昆虫或食草动物的摄食,也是造成黄瓜果实苦味的原因。某些品种的黄瓜在遭受到不利的环境刺激时,CuC可被诱导合成。此外,CuC具有治疗慢性肝炎,提高免疫力等潜在的药用价值。由于CuC对黄瓜食用品质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有益的药理学作用,其合成调控和分离纯化的研究被广泛关注。在植物体内,H2S信号帮助植物抵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功能已有大量报道,但其调节次级代谢物合成的作用机制以及信号通路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以黄瓜9930为实验材料,重点探讨在低温胁迫下H2S对CuC合成调控的分子机制,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1、4℃处理12 h提高黄瓜叶片的H2S含量,H2S产生速率,以及H2S生成酶编码基因CsaLCD(Csa2G034800.1),CsaDES1(Csa1G574800.1)和CsaDES2(Csa1G574810.1)的表达。2、4℃或外源H2S处理上调黄瓜CuC合成酶编码基因的表达和CuC含量;亚牛磺酸(HT,H2S清除剂)预处理缓解4℃处理对CuC合成的诱导作用。调节CuC合成酶基因表达的bHLH转录因子His-Csa5G156220和His-Csa5G157230在体外可以被H2S巯基化修饰。Csa6G088690编码CuC合成的关键酶,EMSA结果表明,巯基化修饰后的His-Csa5G156220和His-Csa5G157230蛋白与Csa6G088690启动子的结合活性增强。3、H2S处理可以延缓疫霉菌侵染黄瓜叶片后菌斑的扩散速度。此外,H2S处理还可以提高黄瓜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6.1(LecRK6.1)和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Chitinase)、葡聚糖酶(Glucanase)编码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H2S气体信号分子通过巯基化修饰Csa5G156220和Csa5G157230转录因子,提高葫芦素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参与低温胁迫引起的黄瓜CuC升高;H2S提高CuC含量和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黄瓜对疫霉病的抵抗。本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究H2S调控次级代谢物合成的机制,为H2S信号分子参与植物对生物胁迫抵抗提供实验证据,也为H2S及其相关制剂作为作物抗病激活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李利斌,牛佳玉,王永强,杨宗辉,杨桂兰,候丽霞,刘淑梅,曹齐卫,孟昭娟[7](2019)在《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农艺性状基因定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分子标记是继形态学、细胞学和生化标记后的新型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该技术已在蔬菜育种上广泛应用。本文概述了分子标记的概念及分类,包括典型标记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详述其近年在黄瓜(Cucumissativus)外观、品质、产量与性型、抗逆、种质资源鉴定以及品种纯度鉴定方面相关基因定位上的应用,最后对其在基因定位及辅助选择育种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吴宗斌[8](2017)在《丝瓜果实苦味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丝瓜是葫芦科蔬菜重要作物之一,在我国普遍栽植的有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L.)Roxb.]以及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me.]两个亚种,华南地区以种植有棱丝瓜为主。有棱丝瓜与普通丝瓜(无棱丝瓜)杂交会产生苦味,并且在生产中有棱丝瓜也常会出现瓜条苦味现象,苦味给消费者带来不利健康影响,育种中需要剔除这一性状。本研究利用不苦的有棱丝瓜‘4-0-0-0’与不苦的普通丝瓜‘48-1-0-0’两个亲本构建回交群体,应用SSR及SRAP标记构建了丝瓜分子遗传图谱并对丝瓜果实苦味基因进行了初定位。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4-0-0-0’、‘48-1-0-0’、‘48-1-0-0’ב4-0-0-0’杂种F1以及[(‘48-1-0-0’ב4-0-0-0’)ב48-1-0-0’]的BC1回交群体植株果实苦味进行品尝鉴定:两个亲本果实不苦,杂种F1果实苦,回交群体87株果实苦味性状分离,苦:不苦比值符合1:1。证明有棱丝瓜中存在一个单显性苦味基因。2.从实验室发展的标记及文献报道的标记中挑选192对SSR引物进行亲本多态性分析,获得90对多态引物;对324对SRAP引物组合在亲本中扩增筛选得到36对扩增稳定、重现性好的多态SRAP标记。用获得的多态标记对回交群体的87个单株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张分子连锁图谱,该图谱含111个标记位点,其中SRAP标记32个,4个未整合进图谱;SSR标记有78个,12个标记没有整合到连锁图谱上。12个连锁群组,遗传距离总长覆盖775.41 cM,标记的平均间距是6.99 cM,单个连锁群的长度为27.1196.14 cM,最长连锁群为LG2,最短连锁群为LG11,标记数目介于418个。3.将丝瓜果实苦味性状作为一个标记bt,与其他标记一起进行共分离分析,果实苦味基因bt被整合进连锁群3,初定位在SGE292与SGC19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6.08 cM、3.11 cM。所获得的分子标记可初步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马永硕[9](2017)在《黄瓜中苦味素的生物合成、调控及转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黄瓜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在全球蔬菜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者管理不善,果实中会积累苦味,严重影响经济效益。苦味是由一种高度氧化的三萜化合物-葫芦素导致的,广泛存在于黄瓜、甜瓜、西瓜、南瓜和西葫芦等葫芦科植物中。葫芦素不仅能够抵抗病虫害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综合利用基因组、变异组、转录组、代谢组分析手段,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揭示了9个基因负责黄瓜苦味物质葫芦素C生物合成的代谢路径,包括1个OSC(Bi)基因、7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1个乙酰基转移酶(ACT)基因,其中5个基因在6号染色体上构成了一个基因簇,这9个合成基因在黄瓜叶片和野生果实中共表达,与葫芦素的组织分布一致。经过功能验证,完全解析了四步合成路径,其中Bi负责催化葫芦素C合成的第一步,环化2,3-氧化角鲨烯生成葫芦二烯醇;两个P450基因Csa3G903540和Csa6G088160分别负责催化葫芦素C合成的第二步和第三步;ACT基因Csa6G088700负责催化葫芦素C合成的最后一步。同时发现两个bHLH型转录因子Bl(Bitter leaf)和Bt(Bitter fruit)能够直接调控这9个合成基因的表达,其中Bl控制着黄瓜叶片中苦味的合成,Bt控制着黄瓜果实中苦味的合成。在野生黄瓜向栽培黄瓜驯化过程中,控制果实苦味的Bt基因受到选择。Bt基因启动子上的两个关键突变:SV-2195和SNP-1601,是黄瓜果实无苦味驯化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我们利用共表达、共调控的方法发现了一个ATP-binding cassette(ABC)家族的转运蛋白基因CsABC1,该基因定位的黄瓜叶片中细胞的液泡膜上,依靠H+离子驱动,负责将葫芦素C从细胞质运输到液泡中。并采用酵母微粒体囊泡转运体系以及蟾蜍卵母细胞表达体系对CsABC1的功能进行了验证,这是首次在植物中克隆三萜化合物转运蛋白,将为植物三萜的运输研究提供指导作用。本论文的发现不仅帮助育种家进行分子辅助育种,并且可以效仿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代谢工程方法,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实现葫芦素工业化生产,也将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尚轶,黄三文[10](2015)在《黄瓜苦味物质的代谢调控与合成生物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味是影响蔬菜品质的不良性状。然而,苦味物质对植物是"天然农药",可用以抵御虫害侵入;对人类是消炎、保肝药,同时还具有抗癌药物开发潜力。通过整合黄瓜基因组大数据及传统生物学研究手段,共发现11个基因控制着黄瓜苦味形成。其中9个基因参与苦味合成,2个是调控苦味合成的"开关"基因。黄瓜苦味合成、调控及驯化分子机制的解析为综合利用及改良苦味物质创造了条件:(1)通过精细调控叶片和果实中的苦味"开关"基因,可培育叶苦果不苦的黄瓜,既可利用苦味保护植物不受害虫侵害,减少农药使用,又可保障黄瓜优良的商品品质;(2)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体外大规模、快速合成和改良苦味物质,为后期新型药物研发创造条件。

二、如何减少黄瓜的苦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减少黄瓜的苦味?(论文提纲范文)

(1)黄瓜种质资源风味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蔬菜品质研究进展
        1.1.1 蔬菜风味品质定义
        1.1.2 蔬菜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1.1.3 影响蔬菜品质的因素
        1.1.4 感官品质评价
    1.2 黄瓜品质遗传效应研究进展
        1.2.1 商品品质性状遗传
        1.2.2 营养品质性状遗传
        1.2.3 风味品质性状遗传
        1.2.4 配合力分析
        1.2.5 遗传力分析
    1.3 黄瓜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1.3.1 芳香物质
        1.3.2 风味酶
        1.3.3 脂肪酸
        1.3.4 非挥发性物质
    1.4 黄瓜风味品质鉴定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感官评价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1.1 种质资源材料
        2.1.2 感官评价指标
        2.1.3 感官评定方法
        2.1.4 风味物质的提取及测定
    2.2 配合力分析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杂交设计
        2.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瓜种质资源感官品质鉴定
    3.2 配合力分析
        3.2.1 主成分分析
        3.2.2 配合力方差分析
        3.2.3 一般配合力分析
        3.2.4 特殊配合力分析
    3.3 遗传力分析
        3.3.1 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析
    3.4 感官评定与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3.4.1 感官评定分析
        3.4.2 食味性(好吃)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3 食味性(好吃)与感官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感官评价
    4.2 配合力
    4.3 遗传力
    4.4 母体效应
    4.5 主成分分析
    4.6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表附录
附录 B 图附录

(2)葫芦科作物基因组形成过程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葫芦科基因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非正常遗传重组及基因组进化研究现状
        1.2.3 基因组同源结构比较与共线性分析
        1.2.4 染色体核型进化研究进展
    1.3 应用前景
第2章 基于葫芦科新测序基因组重新分析葫芦科基因组结构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基因组数据材料
        2.1.2 同源结构点阵图构建方法
        2.1.3 基因组古老多倍化事件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葫芦科基因组内同源结构与多倍化的证据
        2.2.2 葫芦科基因组间同源结构与多倍化的证据
        2.2.3 葫芦科共享古老多倍化的坚实证据
        2.2.4 葫芦科共享古老多倍化事件的大尺度比较
    2.3 小结
第3章 葫芦科祖先染色体核型重构
    3.1 研究方法
        3.1.1 祖先染色体核型推断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葫芦科祖先核型
        3.2.2 葫芦科现代基因组进化
    3.3 小结
第4章 葫芦科最大规模多基因组比对与关键进化时间推断
    4.1 研究方法
        4.1.1 基因组同源共线性分析及数量统计
        4.1.2 葫芦科多基因组同源列表构建
        4.1.3 核密度估计关键进化节点时间
        4.1.4 系统发育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葫芦科基因组内共线性结果
        4.2.2 葫芦科基因组间共线性结果
        4.2.3 葫芦科多基因组同源基因列表构建
        4.2.4 关键进化事件最小基因集合推断
        4.2.5 葫芦科关键进化事件时间推定
    4.3 小结
第5章 葫芦科多倍化后非正常遗传重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同源四联子定义及构建
        5.1.2 基因置换的系统发育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葫芦科同源基因四联子鉴定
        5.2.2 葫芦科非正常遗传重组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6章 葫芦科基因家族聚类及重要家族进化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材料
        6.1.2 基因家族聚类分析
        6.1.3 基因家族系统发育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葫芦科基因家族聚类情况
        6.2.2 基因家族的新生与丢失
        6.2.3 黄瓜苦味基因家族的进化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因组内、间共线性片段数量统计
附录B 基因组内、间共线性片段基因数量统计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低温处理对薄皮甜瓜苦味物质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葫芦科蔬菜苦味性状的研究现状
    1.2 葫芦素的结构及其在植物中的分布
    1.3 葫芦素的合成、调控与转运
        1.3.1 葫芦科作物葫芦素骨架的合成
        1.3.2 葫芦科作物葫芦素骨架形成后的修饰
        1.3.3 葫芦科作物葫芦素的糖基化
        1.3.4 葫芦素潜在的调控机制及转运机制
    1.4 环境因素对葫芦素积累的调控
    1.5 低温对作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酶及生化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低温处理
        2.2.2 葫芦素B含量的测定
        2.2.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2.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2.5 总RNA提取及第一链c DNA的合成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薄皮甜瓜果期低温处理对果实苦味的影响
        3.1.1 薄皮甜瓜果期低温对果实苦味物质—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
        3.1.2 薄皮甜瓜果期低温处理对葫芦素B生物合成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1.3 薄皮甜瓜果期低温对果实单瓜重的影响
        3.1.4 薄皮甜瓜果期低温处理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溶性糖的影响
    3.2 低温处理对薄皮甜瓜果实圆片中苦味的影响
        3.2.1 低温对薄皮甜瓜果实圆片中苦味物质—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
        3.2.2 低温对薄皮甜瓜果实圆片中葫芦素B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 苗期低温处理对薄皮甜瓜苦味的影响
        3.3.1 苗期低温对薄皮甜瓜根、叶中苦味物质—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
        3.3.2 葫芦素B含量与甜瓜幼苗耐冷性相关性的研究
4 讨论
    4.1 果期低温处理对薄皮甜瓜果实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
    4.2 低温处理对薄皮甜瓜果实圆片中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
    4.3 苗期低温处理对薄皮甜瓜幼苗中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
    4.4 甜瓜耐低温性与其葫芦素B含量的相关性
    4.5 葫芦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黄瓜的营养价值与加工利用
        1.1.1 黄瓜概述
        1.1.2 黄瓜的营养价值
        1.1.3 黄瓜的保健机理
        1.1.4 黄瓜的加工利用
    1.2 葫芦素的功能特性及其利用现状
        1.2.1 葫芦素概述
        1.2.2 葫芦素的功能特性
        1.2.3 葫芦素制备的研究进展
        1.2.4 葫芦素的应用现状
    1.3 黄瓜中葫芦素的形成与鉴定
        1.3.1 黄瓜中葫芦素的形成与分布
        1.3.2 黄瓜中葫芦素的鉴定与分析
    1.4 立题依据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提取工艺优化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2.2.2 绘制标准曲线
        2.2.3 不同料液比的考察
        2.2.4 不同提取时间的考察
        2.2.5 不同提取温度的考察
        2.2.6 不同超声波功率的考察
        2.2.7 正交试验设计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标准曲线绘制
        2.3.2 料液比对黄瓜嫩叶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
        2.3.3 提取时间对黄瓜嫩叶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
        2.3.4 提取温度对黄瓜嫩叶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
        2.3.5 超声波功率对黄瓜嫩叶葫芦素提取量的影响
        2.3.6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4 最优提取工艺验证
    2.5 小结
第三章 葫芦素提取液的纯化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3.2.2 待纯化葫芦素溶液的制备
        3.2.3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筛选
        3.2.4 绘制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
        3.2.5 绘制静态解吸动力学曲线
        3.2.6 不同静态吸附温度的考察
        3.2.7 不同静态解吸温度的考察
        3.2.8 不同洗脱剂浓度的考察
        3.2.9 绘制动态泄漏曲线
        3.2.10 绘制动态洗脱曲线
        3.2.11 不同上样速度的考察
        3.2.12 不同解吸速度的考察
        3.2.13 最优纯化工艺验证
        3.2.14 计算公式
        3.2.1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结果
        3.3.2 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的绘制
        3.3.3 静态解吸动力学曲线的绘制
        3.3.4 温度对静态吸附效果的影响
        3.3.5 温度对静态解吸效果的影响
        3.3.6 洗脱剂浓度对静态解吸效果的影响
        3.3.7 动态泄漏曲线的绘制
        3.3.8 动态洗脱曲线的绘制
        3.3.9 上样速度对动态吸附效果的影响
        3.3.10 解吸速度对动态解吸效果的影响
        3.3.11 最优纯化工艺的验证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黄瓜嫩叶葫芦素抑菌活性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供试菌株悬浮液的制备
        4.2.2 梯度浓度抑菌剂的制备
        4.2.3 含菌平板的制备
        4.2.4 菌种对葫芦素药敏性的考察
        4.2.5 葫芦素对菌种最低抑菌浓度的考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葫芦素对菌种生长的抑制影响
        4.3.2 不同浓度葫芦素对菌种生长的抑制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5)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元蘑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 食用菌栽培病害研究
    1.3 基因组学研究
    1.4 遗传多样性研究
    1.5 转录组学研究
    1.6 苦味物质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元蘑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元蘑种质资源评价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元蘑基因组分析及其分子进化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元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元蘑苦味物质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1 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食药用菌物种名录
    附图2.1 野生元蘑生境图片
    附表2-1 栽培数据整理
    附表3-1 元蘑菌株抗病性评价列表
    附表4-1 选择的已发表基因组
    附表4-2 元蘑CYPs基因家族
    附表4-3 不同真菌中CAZymes家族基因的分布
    附表4-4 参与元蘑次生代谢的假定基因和基因簇
    附表4-5 元蘑多糖生物合成的假定基因
    附表5-1 多样性分析选择菌株
    附表5-2 各菌株的SNP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5-3 各菌株的InDel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5-4 各菌株的SV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5-5 各菌株的CNV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6-1三萜合成中与P450 修饰相关基因列表
作者简介
致谢

(6)H2S参与低温诱导黄瓜葫芦素C升高及抵抗疫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瓜及葫芦素C的研究进展
        1.1.1 CuC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1.1.2 CuC的合成代谢研究
        1.1.3 影响CuC合成的因素
    1.2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响应
        1.2.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2.2 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应对
    1.3 气体信号分子H_2S的研究进展
        1.3.1 H_2S的理化性质
        1.3.2 植物体内的H_2S内源产生酶
        1.3.3 H_2S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1.4 植物次级代谢物、病程相关蛋白与疫霉病
        1.4.1 疫霉病及其防治
        1.4.2 植物次级代谢物、病程相关蛋白与植物抗病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H_2S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2.1 材料和试剂
        2.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H_2S含量测定
        2.2.2 H_2S产率测定
        2.2.3 黄瓜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冷胁迫对黄瓜叶片H_2S含量的影响
        2.3.2 冷胁迫对黄瓜叶片H_2S产生速率的影响
        2.3.3 冷胁迫对H_2S产生酶基因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_2S参与低温引起的葫芦素C合成
    3.1 材料和试剂
        3.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黄瓜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3.2.2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3.2.3 葫芦素C含量的测定
        3.2.4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3.2.5 蛋白质S-巯基化检测
        3.2.6 凝胶阻滞实验(EMSA)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H_2S参与低温胁迫下Cu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
        3.3.2 H_2S诱导CuC合成酶基因表达的机制
        3.3.3 H_2S对低温胁迫下黄瓜不同组织中CuC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_2S参与黄瓜对疫病的抵御
    4.1 材料和试剂
        4.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4.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疫霉菌菌斑的接种
        4.2.2 黄瓜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4.3 实验结果
        4.3.1 外源H_2S对黄瓜抵御疫霉菌的影响
        4.3.2 疫霉菌对黄瓜叶片防御相关基因和CuC合成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3.3 外源H_2S对黄瓜叶片防御相关基因和CuC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就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农艺性状基因定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2 分子标记在黄瓜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定位上的应用
    2.1 在外观方面
    2.2 在品质方面
    2.3 在产量与性型方面
    2.4 在抗逆方面
    2.5 在种质资源方面
    2.6 在品种纯度鉴定方面
3 展望

(8)丝瓜果实苦味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1.1 丝瓜起源及生物学特性
    1.2 分子标记在丝瓜上的应用
    1.3 瓜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1.3.1 遗传图谱构建的理论基础
        1.3.2 SRAP标记的应用
        1.3.3 瓜类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1.4 苦味的研究现状
        1.4.1 营养体苦味
        1.4.2 果实苦味
        1.4.3 苦味判定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器材和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2.2 试验材料
    2.3 田间栽培方式
    2.4 果实苦味性状鉴定
    2.5 丝瓜DNA的提取和检测
        2.5.1 丝瓜DNA的提取
        2.5.2 DNA的检测
    2.6 SSR分子标记
        2.6.1 SSR-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2.6.2 SSR引物来源
        2.6.3 多态性SSR标记筛选
    2.7 SRAP分子标记
        2.7.1 SRAP扩增体系及程序
        2.7.2 SRAP引物来源
    2.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8.1 制胶
        2.8.2 点样
        2.8.3 电泳
        2.8.4 卸板
        2.8.5 银染
    2.9 基因型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丝瓜果实苦味鉴定及遗传分析
    3.2 丝瓜遗传图谱
        3.2.1 DNA检测及引物质量
        3.2.2 SRAP以及SSR引物构建遗传图谱
        3.2.3 丝瓜果实苦味基因的初步定位
4 讨论
    4.1 丝瓜果实苦味鉴定
    4.2 亲本的选配以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4.3 丝瓜果实苦味基因的定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黄瓜中苦味素的生物合成、调控及转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1.1.1 天然产物
        1.1.2 基因簇参与植物天然产物的合成
    1.2 植物中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1.2.1 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1.2.2 三萜化合物的代谢工程
    1.3 葫芦素的研究进展
        1.3.1 葫芦素的分类
        1.3.2 葫芦素的生物活性研究
        1.3.3 葫芦素的合成代谢研究
        1.3.4 黄瓜中葫芦素的研究现状
    1.4 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
        1.4.1 合成生物学概念
        1.4.2 合成生物学有关评论
        1.4.3 天然产物的发掘
        1.4.4 新天然产物的设计
        1.4.5 天然产物工程菌的构建
        1.4.6 酵母中组装植物代谢物合成路径
    1.5 次级代谢产物的转运
        1.5.1 次生代谢中液泡的功能
        1.5.2 生物碱的转运
        1.5.3 酚类化合物的转运
        1.5.4 萜类化合物的转运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与载体
        2.1.3 实验仪器
        2.1.4 化学试剂
        2.1.5 常用培养基配制
        2.1.6 常用抗生素配制
        2.1.7 常用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材料的栽培
        2.2.2 常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2.3 常用蛋白实验方法
        2.2.4 酵母单杂交技术
        2.2.5 凝胶阻滞
        2.2.6 烟草荧光素酶表达实验
        2.2.7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2.8 黄瓜叶片干旱及ABA处理
        2.2.9 黄瓜瞬时表达实验
        2.2.10 ACT蛋白体外酶促反应
        2.2.11 常用的代谢分析方法
        2.2.12 代谢产物分离纯化
        2.2.13 黄瓜原生质体的制备
        2.2.14 亚细胞定位
        2.2.15 酵母微粒体囊泡膜体系
        2.2.16 蟾蜍卵母细胞体系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Bi催化苦味素生物合成的第一步
        3.1.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叶片苦味表型相关联的变异位点
        3.1.2 Bi基因编码葫芦二烯醇合成酶
    3.2 Bl调控黄瓜叶片中苦味素的合成
        3.2.1 利用突变体发现黄瓜叶片特异表达的转录因子Bl
        3.2.2 Bl基因过表达能够恢复突变体的苦味表型
        3.2.3 Bl能够直接激活Bi基因的表达
    3.3 Bt调控黄瓜果实中苦味素的合成
        3.3.1 Bt基因在黄瓜野生果实中特异表达
        3.3.2 挖掘与果实苦味表型相关联的遗传变异位点
        3.3.3 Bt基因过表达能够恢复果实苦味表型
        3.3.4 Bt能够直接激活Bi基因的表达
    3.4 9个合成基因构成苦味素的合成路径
        3.4.1 苦味素合成基因的挖掘
        3.4.2 Csa3G903540催化苦味素合成的第二步
        3.4.3 Csa6G088160催化苦味素合成的第三步
        3.4.4 Csa6G088700催化苦味素合成的最后一步
        3.4.5 苦味素生物合成路径
    3.5 CsABC1负责黄瓜叶片中苦味素的转运
        3.5.1 挖掘与苦味素转运相关的基因
        3.5.2 CsABC1定位在液泡膜上
        3.5.3 CsABC1过表达促进苦味素合成
        3.5.4 CsABC1的功能验证
        3.5.5 CsABC1的转运驱动力及米氏常数Km
第四章 讨论
    4.1 大数据与植物生物学研究
    4.2 黄瓜苦味合成的双调控
    4.3 葫芦素的合成生物学与抗癌活性
    4.4 黄瓜无苦味果实驯化过程
    4.5 黄瓜利用转运蛋白解除苦味毒性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10)黄瓜苦味物质的代谢调控与合成生物学(论文提纲范文)

1黄瓜苦味物质是什么
2苦味与人类健康
3开发和利用苦味的瓶颈
4黄瓜苦味代谢研究进展
    4.1控制叶片苦味的关键基因
    4.2调控苦味合成的“开关”基因
    4.3苦味合成通路解析
5展望

四、如何减少黄瓜的苦味?(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瓜种质资源风味品质评价[D]. 由美千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葫芦科作物基因组形成过程的比较分析[D]. 于继高.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低温处理对薄皮甜瓜苦味物质葫芦素B积累的影响[D]. 李麒.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黄瓜嫩叶中葫芦素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张欣萌.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5]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D]. 田风华.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H2S参与低温诱导黄瓜葫芦素C升高及抵抗疫病的机制[D]. 李亚文. 山西大学, 2019
  • [7]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农艺性状基因定位上的应用[J]. 李利斌,牛佳玉,王永强,杨宗辉,杨桂兰,候丽霞,刘淑梅,曹齐卫,孟昭娟. 植物生理学报, 2019(01)
  • [8]丝瓜果实苦味分子标记研究[D]. 吴宗斌.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黄瓜中苦味素的生物合成、调控及转运机制[D]. 马永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10]黄瓜苦味物质的代谢调控与合成生物学[J]. 尚轶,黄三文. 生命科学, 2015(08)

标签:;  ;  ;  ;  ;  

如何减少黄瓜的苦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