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和高钙摄入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大豆蛋白和高钙摄入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一、大豆蛋白和高钙摄入对高血胆固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20)在《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女性从卵巢功能出现减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特殊生理变更时期,称为围绝经期。女性在进入围绝经期后会出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变,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失调以及神经精神等症状,此阶段也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高发时期,而合理的膳食则有助于延缓和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植物化学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雌激素样等作用,它们以多靶点的方式调节着人体新陈代谢,对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异常是否与膳食中植物化学物的摄入量有关却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拟以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利用文献整合现有植物化学物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膳食频率问卷调查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等)的摄入量,探讨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和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从而为指导围绝经期女性合理摄入植物化学物,获得最大健康益处提供支持。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情况,分析各种营养素及膳食摄入量,探讨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女性合理饮食提供一定的指导。实验方法1.收集2017-2018年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共504例围绝经期女性,其中247例合并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病例组),257例无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对照组)。2.参考《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膳食调查模式,并通过预调查以及咨询专家等方式制定食物频率调查问卷。3.收集其个人相关资料,内容包括:(1)年龄、教育背景、是否吸烟、饮酒等基本特征;(2)身高、体重等体格指标的测量;(3)血糖、血压、血脂的测量;(4)采用24 h回顾法和调整的膳食频率问卷进行统计,患者参照《回顾性膳食调查辅助参照食物图谱》回顾过往一年的饮食摄入情况,调查员根据膳食频率调查问卷量表统计日平均饮食摄入量,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和已收集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换算出患者日平均膳食营养素与植物化学物摄入量。4.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时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二组之间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2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多因素分析以日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由低到高四分位法分为四个等级,以摄入量低组作为参数组,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校正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总能量后,获得不同营养素摄入水平对于血压、血脂的相对危险度(odd ration,OR),检验水准选择?=0.05。实验结果1、植物化学物数据库: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我国发表的食物中植物化学物含量的文献以及参考USDA、EFSA相应的食物数据库,整理建立适用于本次调查计算用的植物化学物(植物甾醇、番茄红素、花色苷、叶黄素、大豆异黄酮)数据库,本次数据库中我们建立了常见谷类、豆类、蔬菜、坚果、水果、油类中植物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烷醇和菜油甾烷醇)、花色苷、叶黄素、番茄红素和大豆异黄酮含量。通过建立好的植物化学物数据库为后期膳食调查中植物化学物摄入量计算提供依据。2、基本资料:参与膳食调查的围绝经期女性共有504人,其中病例组247例,对照组257例。调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4.55±4.93岁和53.41±4.67岁,其中年龄在≤50岁分别占23.5%和28.0%,年龄在51-59岁之间分别占60.3%和50.5%,年龄在≥60岁分别占16.2%和12.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教育背景普遍不高,在小学教育及以下分别为55.9%和56.8%,初中教育背景分别占31.2%和28.8%,大学教育背景分别占13.0%和14.4%;研究对象吸烟和饮酒现象较为少见,大多数都不吸烟和不饮酒,病例组和对照组不吸烟和不饮酒分别占98.4%和99.6%;研究对象膳食补充剂摄入情况也相对较少,其病例组和对照组不摄入膳食补充剂分别占96.8%和95.7%;研究对象中病例组和对照组的BMI分别为24.76±3.26kg/m2和23.56±2.92 kg/m2,病例组和对照组中BMI≥24分别占57.2%和43.2%,BMI在18.5-23.9之间分别占39.3%和54.9%,BMI<18.5分别占2.8%和1.9%。通过对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教育背景、吸烟、饮酒以及膳食补充剂摄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01)。3、各类食物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蔬菜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169.99g和204.43g,病例组、对照组蔬菜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300-500g),且对照组高于病例组(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豆制品类每日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4.26g和4.79g,均低于推荐摄入量(25-35g),病例组低于对照组(P=0.003);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在水果、肉制品类、奶制品类、蛋制品类、鱼虾类、谷物类以及食用油、盐类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能量、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摄入量4.1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纤维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25g),病例组患者膳食纤维的每日平均摄入量(11.04±4.79g)低于对照组(12.76±5.6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胆固醇的平均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维生素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A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800?g RAE),病例组维生素A每日摄入量中位数(567.41?g RAE)高于对照组(490.59g RA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100mg),病例组维生素C每日摄入量中位数(82.37mg)低于对照组(91.2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以及维生素E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矿物质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钾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1851.27mg,低于推荐摄入量(2000mg),而对照组钾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2133.82高于推荐摄入量(2000mg),且病例组患者钾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矿物质中钙、磷、钠、镁、铁、锌、硒、铜、锰元素等元素的每日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植物化学物摄入量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花色苷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0.39mg)低于对照组(0.9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例组大豆异黄酮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6.10mg)低于对照组(7.89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病例组叶黄素的每日摄入量中位数为(1085.19g),低于对照组(1546.69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围绝经期女性植物甾醇和番茄红素每日平均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及构成比5.1能量食物来源构成比两组围绝经期妇女中能量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类、肉制品类、豆类、鱼虾类以及其他,其中病例组能量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41.7%,26.6%,10.4%,8.3%和13%,对照组中构成比分别为40.3%、19.7%、12.5%、13.4%和14.1%。能量的食物来源构成比之间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56,P=0.041)。5.2蛋白质食物来源构成比两组围绝经期妇女蛋白质食物主要来源于豆类、谷物类、动物性食物类及其他,病例组的蛋白质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20.3%、3.6%、51.8%和24.3%,对照组构成比分别为25.7%、4.7%、40.6%和29%。蛋白质的食物来源构成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76,P=0.032)。5.3脂肪食物来源构成比病例组脂肪食物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构成比分别为58.7%和41.3%,对照组的构成比分别为46.3%和53.7%。病例组中脂肪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对照组脂肪性食物来源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病例组和对照组在脂肪食物来源构成比来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87,P=0.015)。5.4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两组围绝经期妇女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类、薯类、蔬菜类以及其他。病例组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的构成比分别为64.4%、21.3%、8.6%和5.7%,对照组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构成比分别为56.2%、23.5%、13.5%和6.8%。碳水化合物食物来源构成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667,P=0.681)。6、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与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相关性6.1宏量营养素摄入量与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相关性在调整了研究人群基本信息因素(年龄、BMI、吸烟、饮酒等)和总能量对各项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的混杂因素干扰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能量(OR=2.81,CI0.46-17.08)、蛋白质(OR=0.67,CI 0.07-6.58)、脂肪(OR=0.9,CI 0.24-3.29)、碳水化合物(OR=0.64,CI 0.14-3.02)、膳食纤维(OR=0.74,CI 0.13-4.41)以及胆固醇(OR=0.9,CI 0.27-2.97)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6.2维生素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A的第四分位(OR=3.8,CI 3.53-15.8)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而维生素B1(OR=2.95,CI 0.7-12.5)、维生素B2(OR=1.36,CI 0.29-6.52)、烟酸(OR=0.45,CI 0.08-2.43)、维生素C(OR=0.73,CI 0.19-2.77)以及维生素E(OR=0.6,CI 0.15-2.4)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6.3矿物质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围绝经期妇女膳食中矿物质摄入量如钙(OR=0.69,CI0.20-2.34)、磷(OR=0.51,CI0.06-4.16)、钾(OR=0.23,CI 0.03-1.67)、钠(OR=1.46,CI 0.70-3.02)、镁(OR=2.16,CI 0.39-12.04)、锌(OR=3.98,CI 0.45-34.9)、硒(OR=0.91,CI0.16-5.32)、铜(OR=0.35,CI 0.07-1.83)和锰(OR=1.00,CI 0.2-4.93)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植物甾醇和花色苷的第四分位分别为(OR=1.56,CI 3.53-15.8)和(OR=0.22,CI 0.10-0.51),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大豆异黄酮(OR=0.52,CI 0.24-1.12)、叶黄素(OR=0.57,CI 0.23-1.41)以及番茄红素(OR=0.63,CI 0.27-1.47)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无明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围绝经期女性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血压和血脂影响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病例组中的围绝经期妇女在蔬菜、豆制品类等膳食摄入量低于对照组,而肉制品摄入量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可能与膳食中上述食物摄入量有关,适当提高蔬菜的摄入,减少肉制品的摄入量对降低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两组围绝经期妇女在能量来源构成比、脂肪来源构成比有显着性差异,病例组的能量、脂肪主要来源于肉类,而对照组能量、脂肪来源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可见血压血脂异常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结构不均衡,应保持合理饮食。2、两组围绝经期女性在膳食纤维摄入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病例组低于对照组,膳食纤维在饮食中主要来源于全谷类、杂豆、薯类以及蔬菜等,说明围绝经期女性适当增加上述食物对降低血压血脂具有一定的意义。3、植物甾醇与花色苷的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妇女血脂血压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膳食中保持上述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降低围绝经期女性血脂血压具有明显的指导价值。

连伟帅[2](2019)在《甘油二酯、LML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日益增长的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被证明与肥胖呈正相关,而油脂的过量摄入是造成脂肪过度积累,引起全国性肥胖的原因之一。我国居民膳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的油脂人均摄入量为43 g/天,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25-30 g,脂肪供能比高达35.5%。新型功能性健康油脂可改善脂质代谢、避免脂肪过量积累,已成为改善我国居民健康状况、解决肥胖及其并发症的首要关注对象。本研究以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与LML型结构脂这两种具有减少体脂积累、改善脂质代谢的功能性健康油脂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DAG和LML结构脂现有制备工艺所存在的缺点以及两种结构脂缺乏应用特性研究的现状,系统研究了采用全酶法制备DAG和LML结构脂的工艺,并系统考察了两种功能性油脂的应用特性。到目前为止,通常采酶法甘油解法和酯化法两种工艺制备DAG,报道的方法中通常存在产物中DAG纯度低、副产物甘油三酯难于分离、需添加有机溶剂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全酶法同时制备高纯度和中等纯度DAG的工艺,首先通过强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Lipase DF 15在加水量20 wt%、加酶量0.25 wt%、反应温度40 oC下水解3 h制备得到DAG含量为35.52%的水解产物,继续经分子蒸馏纯化后,蒸馏重相得到纯度为56.6%的DAG产品;以蒸馏轻相的副产物作为反应底物,进一步采用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新型偏甘油酯脂肪酶Lipase AOL-V269D在MAG:FFA摩尔比5:1、反应温度40 oC、加酶量0.1 wt%的条件下酯化反应12 h制备得到DAG含量为56.69%的产物,继续经分子蒸馏纯化后所得DAG纯度为98.11%的产品。本研究所提出的全酶法工艺,安全、环保,不仅能同时获得纯度分为98.11%和56.6%的高纯度和中等纯度DAG产品,而且提高了原料的综合利用率,保持了与原料基本一致的脂肪酸组成。酶法酯化和酸解制备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Medium and long chain triacylglycerol,MLCT)的工艺中,产物通常为多种结构脂的混合物;此外,目前MLC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LM型结构脂的制备及MLCT的功能评价。LML型结构酯是一种结构类似于DAG,sn-2位为中链脂肪酸的一种特殊结构的甘油三酯,关于LML型结构脂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强sn-1,3特异性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制备LML型结构脂。首先对脂肪酶TTL进行固定化,确定了脂肪酶TTL固定化的最优条件;然后采用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三辛酸甘油酯与亚油酸乙酯酯交换制备LML型结构脂,发现在反应温度为60 o C、加酶量为6 wt%(相对于底物总质量)三辛酸甘油酯与亚油酸乙酯的底物摩尔比1:6的条件下,得到的产物中双长链甘油三酯(Double long chain-TAG,DL-TAG)的含量为53.19 mol%,产物经分子蒸馏纯化后,得到含85.24 mol%的DL-TAG,并通过对产物的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确定产物中至少含82.7 mol%的LML型结构脂。关于DAG与LML型结构脂在高温使用过程中的理化性质的变化鲜有报道。本研究对制备得到的DAG与LML型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高温煎炸中的理化性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结构脂与原料大豆油具有相同的脂肪酸组成、粘度、密度、酸价和过氧化值。DAG与LML型结构脂与大豆油相比,热重分析中的失重起始温度、失重峰值都有了20-30 oC的降低;DSC分析得知,样品中含有DAG时,会导致样品相变曲线的熔融速率下降,而当样品中的DAG含量达到90%时,相变过程反而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缩短;此外对三种油脂进行FTIR分析,结果表明LML型结构脂与大豆油所呈现的吸收峰基本保持一致,而DAG与大豆油相比则表现出较多的差异。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对DAG和LML型结构脂的功能性进行了评价,一次灌胃给样后,通过与对照组大豆油的小鼠对比,发现DAG与LML型结构脂都能显着降低实验小鼠的餐后血脂水平,DAG组实验动物的血糖3个时段的平均值均低于其它两组实验动物,并在1h时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的显着低于TAG组,而LML组则不显着;随后通过不同剂量的DAG对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的实验小鼠进行18周的干预实验,结果表明:H-DAG组实验小鼠的空腹血脂、血糖、血清总胆固醇、LDL水平显着降低,L-DAG组有降低但不显着。通过对小鼠肝脏TAG与胆固醇含量的分析可知,DAG与大豆油相比,能够显着降低小鼠肝脏中的TAG与胆固醇含量;进一步对实验小鼠的肝脏病理学切片分析可知,摄入DAG能够缓解实验动物因高脂、高胆固醇喂养引起的脂肪肝病变。

张震[3](2019)在《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药土鳖虫(Eupolyphaga steleophaga),为鳖蠊科(Corydzi-Zidae)昆虫地鳖(EEupolypha gasinensi 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 Boleny)雌虫干燥体,具有通经活络、行疲破血、消肿化积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深入挖掘价值。随着科技深化发展,土鳖虫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药理作用研究日趋深入。大量研究和临床结果表明,土鳖虫具有抑制癌细胞、调节脂质代谢和消除自由基等功效,可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通过进一步对土鳖虫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土鳖虫药物作用途径和相关机制,为全面发挥其治疗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导向。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aemia)属于一种血脂异常病,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高于正常值,该病易导致外周血管类疾病,诱发心肌梗死、中风和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该病预防和治疗应保持高度重视。兔为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研究理想模式动物之一,对胆固醇敏感等生理特点有利于短期内建立稳定研究模型,不仅有助于人类对高胆固醇血症药理和病理研究,更可促进研究结果转化。目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药物主要为西药,多为单靶点作用,并且副作用较强。土鳖虫抗胆固醇作用具有作用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等优势,相关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以60只二月龄雄性哈尔滨大白兔(Leporidae)为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富含胆固醇饲料8周制备高胆固醇血症兔。造模完成后,高胆固醇血症兔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1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各12只。高、低剂量治疗组分别饲喂含有0.4 g/kg和0.2 g/kg 土鳖虫粉基础饲料,空白、对照组饲喂普通基础饲料,治疗期6周。通过检测不同组别兔血清胆固醇(TC)水平确定模型建立;使用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评估9个常用内参基因在模型兔肾上腺、肝脏、脾脏和肾脏表达稳定性,获得最适内参基因,以提高qPCR结果准确性;分别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方法研究各组兔肝脏LDLR、LXRα、ABCA1、SREBP-2、HMGCR、FXRα和CYP7A1七个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变化,以探讨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检测血清AST、ALT和AST/ALT水平,评价高、低剂量土鳖虫对肝损伤指标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胆固醇血症兔造模结束时,高胆固醇血症兔组TC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表明哈白兔可制备高胆固醇血症兔;治疗结束时,对照组TC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和高、低剂量给药组(P<0.01),高、低剂量给药组间无差异显着性(P>0.05),表明2种剂量土鳖虫均可调节高胆固醇血症兔血清胆固醇,且治疗效果相似。2)土鳖虫抗哈白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中,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综合评估9个常用内参基因在四种不同组织表达稳定性结果如下,肾上腺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Hprt1、B2m、Actb和Eefla1,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和Sdha,最适内参基因为Hprt1(GM=1.968)和B2m(GM=2.968);肝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B2m、Ywhaz和Eeflaz,3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Hprt1、Actb和Rpl5,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GM=2.236)和B2m(GM=2.449);脾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Gapdh、Ywtaz、Rpl5和Sdha,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Eefla1和Actb,最适内参基因为Gapdh(GM=2.060)和Ywhaz(GM=2.340);肾脏中4个较稳定内参基因为Ppia、B2m、Gapdh和Actb,2个最不稳定内参基因为:Rpl5和Eefla1,最适内参基因为Ppia(GM=1.968)、B2m(GM=2.060)和Gapdh(GM=2.449)。3)以Gapdh、B2m和Actb为内参基因,标准化Pary1基因在肝脏中表达,结果表明,Gapdh作为内参基因,空白组、对照组和高、低剂量给药组间相对表达比率差异不大;B2m作为内参基因,各组间相对表达比率略有差异;Actb作为内参基因,各组间相对表达比率变化较大,Gapdh和B2m较Actb更适合为模型内参基因。4)治疗结束时,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给药组比较于对照组LDLR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提升LDLR基因表达,促进LDL吸收。与对照组比较,高、低剂量给药组LXRα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高剂量给药组ABCA1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低剂量组ABCA1转录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翻译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土鳖虫可加速肝细胞胆固醇外排,降低肝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高剂量作用效果更显着。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给药组SREBP-2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低剂量给药组SREBP-2转录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高、低剂量给药组HAGCR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影响胆固醇合成途径降低胆固醇合成,高剂量作用效果更突出。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给药组FXR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低剂量给药组FXRα在转录水平表达显着下调(P<0.05),翻译水平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高、低剂量治疗组CYP7A1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显着上调(P<0.05),表明土鳖虫可促进胆固醇合成为胆汁酸,调节胆固醇平衡。5)治疗结束时,AST、ALT和AST/ALT在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高、低剂量土鳖虫未导致肝损伤指标提升。本研究以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为出发点,建立土鳖虫抗哈白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依据模型特点,使用特定算法获得模型肝、脾、肾和肾上腺最适内参基因,应用最适内参基因标准化固醇代谢相关基因,旨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土鳖虫调节胆固醇机制,对深化药理研究,充分发挥药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具有以下创新点:1)应用 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 和 RefFinder 五种算法综合评估 9 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模型兔肝、脾、肾和肾上腺表达稳定性,获得4种组织最适内参基因,提高qPCR结果准确性。2)研究土鳖虫对胆固醇吸收途径:LDLR,外排途径:LXRα、ABCA1,合成途径:SREBP-2、HMGCR和转化途径:FXRα、CYP7A1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影响,分析探讨土鳖虫发挥功效目标基因,从分子水平探究土鳖虫抗胆固醇多靶点效应,揭示土鳖虫抗胆固醇作用机制。依据实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GeNorm、BestKeeper、NormFinder、ΔCt和RefFinder五种算法结果可提高内参基因评估结果准确性。2)本实验模型中最适内参基因,肾上腺中为Hprt1和B2m;肝中为Gapdh和B2ni;脾中为Gapdh和Ywhaz;肾中为Ppia、B2/m和Gapdh,可提高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土鳖虫药理作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准确性。3)土鳖虫多靶点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可能与调节如下基因表达有关:上调LDLR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提高胆固醇吸收;上调LXRα、ABCA1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排;下调SREBP-2、HMGCR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减少胆固醇体内合成;下调FXRα基因转录和翻译表达,上调CYP7A1基因转录和表达,促进胆固醇转化。

石学彬[4](2018)在《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膳食蛋白不仅提供机体氮素营养,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肉蛋白富含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是人类膳食中的重要蛋白源。本实验室大鼠短期饲喂实验表明,不同来源肉蛋白会对生理和代谢产生差异影响,但中长期肉类蛋白膳食的生理效应尚不明确,其潜在的机制有待探明。为此,本研究以酪蛋白为非肉动物蛋白对照、以大豆蛋白为植物蛋白对照,比较鱼、鸡、猪、牛肉蛋白饲喂大鼠90天,大鼠肝脏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根据差异蛋白挖掘差异代谢通路和潜在的调节因子,探讨膳食蛋白差异调节的可能机制。为认识不同食源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人类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1.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提取鱼肉、鸡肉、猪肉、牛肉中蛋白质,以酪蛋白和大豆蛋白为对照,按照AIN-93G配方配制大鼠标准日粮,饲喂成长期大鼠90天,饲喂期结束采集血液及肝脏样本。提取肝脏蛋白质,经胰酶消化、稳定同位素标记(iTRAQ)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二级质谱(HPLC-MS MS)检测不同处理组蛋白质谱差异:不同蛋白膳食组主成分分析呈现组间差异聚类,鱼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间差异较小,其次是鸡肉蛋白组,猪肉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质数量与聚类关系一致。基于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四种肉蛋白膳食组比大豆/酪蛋白组在氨基酸等有机氮代谢通路发生显着改变;猪、牛和鸡肉蛋白组在核糖体组装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蛋白表达较酪蛋白组有显着差异。四种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相比,营养素代谢酶类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猪、鸡和鱼肉蛋白组在脂质代谢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PPAR信号通路发生显着改变。四种肉蛋白组比对照组显着降低了肝脏生物转化相关酶蛋白的表达,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2.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及蛋白合成的影响四种肉类蛋白对大鼠血清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面,鸡肉蛋白组与酪蛋白组总体相当,鱼、牛和猪肉组相对低或显着低于酪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比较,鱼肉蛋白组有必需氨基酸优势,鸡肉蛋白组总体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肉、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差异不大。在肝脏氨基酸代谢酶类表达方面,猪、鸡肉蛋白组的多个氨基酸代谢酶类比酪、大豆蛋白组显着低表达,牛肉蛋白组氨基酸代谢酶差异数量次之;猪、鸡、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在糖酵解、核苷酸代谢酶类的表达水平上显着低;大豆蛋白组尿素循环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膳食蛋白影响大鼠肝脏细胞蛋白质代谢方面,各肉类蛋白组在转录过程中的mRNA剪切、定位、核输出、核糖体组装和翻译起始等方面与酪、大豆蛋白组存在显着差异;在蛋白二硫键形成、信号肽添加与转运定位、糖基化修饰等方面各肉蛋白处理组显着低于酪、大豆蛋白组;在蛋白降解相关蛋白酶类方面,各肉处理组高于酪蛋白而低于大豆蛋白组。不同来源蛋白膳食,通过其自身差异的氨基酸组成影响机体氨基酸供给,并通过mTOR信号通路影响核糖体组装与蛋白质合成,在转录水平上,猪、鸡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在mTOR下游蛋白合成通路存在显着差异。3.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肪与能量代谢的影响鱼和猪蛋白组显着提高大鼠肝脏胆固醇合成及酯化相关基因表达,猪肉蛋白组肝脏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均高表达,鸡、猪和牛肉蛋白组显着提高胆固醇逆转运及胆汁酸生成基因表达,鱼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而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较低。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甘油三酯水平显着低于酪和大豆蛋白对照组,转录辅助活化因子PGC1α在鸡、猪、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促进甘油三酯降解代谢,使三组甘油三醋水平显着低。在蛋白水平上,肝脏β氧化的若干蛋白在猪肉等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在转录水平上,PPARγ在猪、鸡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但PPARα在各肉蛋白组仅比大豆组有低表达趋势,无显着差异。肝脏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多个基因在鸡、猪和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但在蛋白水平上以低表达为主,尤其是ATP合成酶在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肉类蛋白膳食存在氧化与磷酸化解偶联现象,促进机体适应性产热。4.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四种肉蛋白组总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与酪蛋白组无显着差异,仅脂质过氧化水平显着高于大豆蛋白组;酶促抗氧化方面鸡、鱼肉蛋白组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牛肉蛋白组相对低于酪蛋白组;非酶促抗氧化方面,鱼、鸡和牛肉蛋白组GSH水平显着高于大豆、酪蛋白对照组。四种肉蛋白膳食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Ⅰ相代谢酶(CYP450s等)和Ⅱ相代谢酶(GSTs、UGTs、SULT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Keap1-Nrf2-ARE通路调节了肉类蛋白组与酪、大豆蛋白组在Ⅰ相和Ⅱ相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反应方面的影响与酪、大豆蛋白组总体一致,仅显着改变了与血管通透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牛肉等肉类蛋白促进了免疫相关蛋白的表达。

吴雅清[5](2017)在《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是星虫动物门的一个中国特有种,可药食两用,具有益气补血、滋阴降火、通乳等功效。为开发其作为保健食品的潜在价值及扩大其应用范围,本论文针对可口革囊星虫的辅助降血脂功能进行探索,发现其具有显着的降血脂活性。为进一步探索其降血脂活性成分,本论文对可口革囊星虫的多糖进行提取,接着用体外抗氧化实验和脂肪细胞实验进行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降血脂活性初筛,最后用动物实验验证,以期挖掘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的降血脂功效,为其在降血脂、预防血栓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为可口革囊星虫的开发、合理利用及和扩大应用范围提供前期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可口革囊星虫降血脂作用研究:将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1(大豆磷脂软胶囊)、阳性对照组2(降脂灵片)和低剂量星虫组、中剂量星虫组、高剂量星虫组,每组各10只。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后,灌胃低、中、高三个剂量(0.675 g/kg、1.35 g/kg、2.7 g/kg)的可口革囊星虫粉,称量小鼠体重和肝重量,检测小鼠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水平和肝组织中的TG、TC水平,以及肝组织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计算肝脏系数和动脉硬化指数(AI)。结果显示:三个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粉均使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的TG、TC、LDL-C水平和AI显着降低,显着升高血清的HDL-C水平;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粉均显着降低肝组织中TG和TC水平,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具有显着的降血脂作用,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减少脂质积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粉均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肝组织中AST和ALT活性,改善高脂饮食带来的肝损伤。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粉均使高脂血症小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着提高,表明可口革囊星虫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具有显着的降血脂作用和肝脏保护作用,推测其机理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2)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提取:采用热水提取、复合酶酶解得到可口革囊星虫多糖,提取率为63.09%,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为31.08%。(3)可口革囊星虫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亚铁离子螯合实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羟自由基清除实验和总多酚的测定对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0mg/mL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6.51%(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1.16 mg/mL)、对亚铁离子的螯合率为18.59%(EC50为6.41 mg/mL)、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3.30%、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3.75%(EC50为2.30 mg/mL)及总多酚用没食子酸当量表示为36.63±5.08 mg/g,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4)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影响:采用MTT方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考察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确定给药浓度;用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组成的分化液将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同时设立对照组和给药组,给药组给予不同浓度梯度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干预,诱导分化8天后,经油红O染色考察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用异丙醇溶解测定细胞分化率,同时检测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累积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蛋白表达,初步探讨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脂肪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最佳给药浓度为0.1 mg/mL,该浓度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与未加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正常组相比较,0.1 mg/mL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能抑制脂肪细胞的形成,降低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率,减少TG累积,上调SirT1的蛋白表达,下调PPARγ的蛋白表达,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具有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5)可口革囊星虫多糖降血脂作用研究:以高脂血症小鼠为动物模型,灌胃给予1.35 g/kg可口革囊星虫粉和0.2 g/kg、0.4 g/kg、0.8 g/kg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检测血清和肝脏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可口革囊星虫粉和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均能够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TC、TG、LDL-C水平和AI,使HDL-C水平显着升高,以及显着降低肝组织中TC和TG水平,具有显着的降血脂作用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口革囊星虫粉和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均能够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系数,显着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AST和ALT活性,对高脂血症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口革囊星虫粉和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均能使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均能显着提高血清中SOD活性,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物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累积的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具有显着的降血脂活性和肝脏保护作用,推测其降血脂活性可能是通过抗氧化起作用。综上,可口革囊星虫的降血脂活性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论文首次对可口革囊星虫的降血脂活性进行探索并证实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均具有显着的降血脂功效,能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还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对高脂血症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效果均与已知临床使用的保健品大豆磷脂软胶囊相一致,提示可口革囊星虫具有开发成降血脂保健品的潜在价值,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可口革囊星虫多糖还具有体外抗氧化能力及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提示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及抑制脂肪细胞形成起到降血脂的效果。然而关于可口革囊星虫的降血脂作用机制以及物质基础还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杨芳[6](2013)在《鸡蛋胆固醇营养效果及其脂质调控成分筛选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鸡蛋胆固醇其营养作用目前仍有争议的现状,本文以鸡蛋及其活性成分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鸡蛋胆固醇营养动物实验、鸡蛋调控胆固醇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鸡蛋活性脂质调控胆固醇吸收代谢的机理研究等系列工作。主要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成果摘要如下:本实验以健康Sprague Dawley大鼠为动物模型,摄入同等胆固醇含量的化学胆固醇(CLG)、蛋黄(EYG)、全蛋(WEG)及不含胆固醇的普通饲料(CCG)进行饮食干预90d,系统检测胆固醇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各脏器、血液及粪便中的含量,通过肝脏切片观察病变,运用RT-qPCR检测胆固醇相关代谢酶的转录水平表达。实验结果发现EYG组与WEG组大鼠的身体状况、血脂、肝脂等与CCG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但与CLG组相比较,其肝脏TG、TC及LDL-胆固醇,肝脏TG与TC,肝脏损伤程度,肝脏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R)与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的mRNA表达量都显着性地降低;而肝脏HDL-胆固醇与TBA,粪便中性固醇与TBA,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与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地升高。实验结果表明鸡蛋对健康SD大鼠血脂无显着性影响,鸡蛋的摄入能显着抑制胆固醇体内从头合成及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在体内储存,促进了胆固醇向胆汁酸的转化,并随粪便排出。建立了体外Caco-2细胞单层吸收模型,并从形态学、酶学、跨膜电阻及通透率对其进行评估。实验结果发现经过21d培养的Caco-2细胞可以作为小肠吸收的体外模型,倒置显微镜与电镜检查,发现细胞单层模型的A侧分化形成微绒毛与细胞间形成了完整的紧密连接结构,细胞单层模型的跨膜电阻值均符合220Ω·cm2-600Ω·cm2(?)勺要求,细胞单层的标志性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增加表现出明显的极化,荧光黄A-B侧转运的渗透系数低于转运实验规定的1.0×10-6cm/s。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Caco-2细胞单层模型符合物质转运实验的条件,可以作为胆固醇吸收转运研究的体外模型。以Caco-2细胞单层为模型,研究了一系列浓度的胆固醇在不同pH值下的双向转运情况,以及NPC1L1蛋白抑制剂依折麦布(Eetimibe)对胆固醇细胞转运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胆固醇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转运表现为一定的浓度与pH值依赖性和饱和性,在胆固醇添加浓度为100μmol/L供液pH值为7.4条件下,胆固醇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转运渗透系数最高,其摄入比为4.73,胆固醇在Caco-2细胞单层吸收过程中受到载体转运蛋白的调节,而胆固醇外排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转运。当加入Ezetimibe (10μmol/L)之后胆固醇摄入比显着降低。实验结果说明胆固醇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转运为载体蛋白NPC1L1介导的主动转运。以Caco-2细胞单层为模型,提取鸡蛋中脂质、蛋白质类组分,借助体外人工胃肠模拟消化系统,采用液体闪烁追踪3-H-胆固醇,研究各组分对胆固醇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摄取与转运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鸡蛋中的蛋白质(蛋清总蛋白质、蛋黄总蛋白质及卵黏蛋白)、磷脂(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及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EPA与DHA)能显着地抑制Caco-2细胞中胆固醇的摄取与转运,棕榈酸与溶血卵磷脂能够促进Caco-2细胞中胆固醇的摄取与转运,而单不饱和脂肪酸与脑磷脂对Caco-2细胞中胆固醇的摄取与转运无显着性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鸡蛋中含有调控胆固醇吸收转运的成分,为进一步揭示其对胆固醇代谢网络的调控及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考察鸡蛋各磷脂成分对胆固醇微胶束化学组成、牛磺胆酸钠结合能力、微胶束中胆固醇与牛磺胆酸盐的溶解能力及微胶束分子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蛋黄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的添加促进了胆固醇参与微胶束的形成,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使得牛磺胆酸钠的结合能力增强。当微胶束孵育24h后,蛋黄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组的盐溶液中胆固醇溶解度显着地低于其他组,蛋黄神经鞘磷脂组的牛磺胆酸钠的溶解度显着性降低。此外,微胶束的分子量随着蛋黄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添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微胶束释放的速度受到了这两种磷脂的约束,减慢了微胶束中胆固醇通过静止水层向肠上皮细胞转运前的释放过程。以上结果表明鸡蛋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通过改变胆固醇混合微胶束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胶束向小肠上皮细胞的转运过程。通过RT-qPCR与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鸡蛋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对Caco-2细胞胆固醇吸收通路中关键蛋白转录与翻译水平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鸡蛋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均能显着性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关键蛋白NPC1L1(尼曼-匹克C1型类似蛋白1)的转录与翻译,从而抑制胆固醇在Caco-2细胞中的摄入与转运。鸡蛋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对于NPC11L基因与蛋白表达的抑制可能与转录因子SREBP(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激活受到抑制相关。鸡蛋卵磷脂通过促进胆固醇合成HDL的方式移除Caco-2细胞中多余的胆固醇。此外,高浓度的蛋黄神经鞘磷脂有可能通过下调Caveolin1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吸收。通过RT-qPCR与Western-blot检测鸡蛋中六种脂肪酸(PA、OA、LA、AA、EPA、 DHA)对Caco-2细胞胆固醇吸收通路中关键蛋白转录与翻译水平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EPA与DHA均能显着性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关键蛋白NPC1L1的转录与翻译,从而抑制胆固醇在Caco-2细胞中的摄入与转运,而高浓度的PA与OA通过促进NPC1L1基因的转录表达使得胆固醇在Caco-2细胞中的摄入与转运增加,且NPCL1L基因的下调与转录因子SREBP受到抑制相关。高浓度的AA与EPA通过抑制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的活性,从而抑制Caco-2细胞中胆固醇以合成HDL的方式外排,而高浓度的PA与OA通过上调ACAT2的转录表达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最终参与乳糜微粒的形成。一定浓度的EPA与DHA抑制了Caveolin1mRNA的表达,表明EPA与DHA有可能通过下调Caveolin1基因表达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王建[7](2009)在《大豆异黄酮对不同雌马酚代谢表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防治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中老年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髋部和/或腰椎骨折,女性尤为严重。在西方人群中,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呈指数增长。50岁以上的骨折病例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为3:1。世界范围内,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也显着增加。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老龄人群增加速度快,这就决定了骨质疏松症,尤其是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因此,深入研究PMOP的防治措施,对提高绝经后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业已证明,绝经后雌激素减少所导致的骨转换增加是PMOP的主要发病原因。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ment therapy, HRT)是国际上广泛开展,用以维持体内雌激素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证实HRT能预防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及相应骨折的发生,然而美国妇女健康倡议(Women’s Health Initiative,WHI)等大型人群研究发现HRT同时能引起治疗人群罹患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着增加。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此建议不能将HRT用以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预防的一线方案,而应当通过膳食、运动等途径来寻找新的防治方法。近年来,植物雌激素、尤其是大豆制品来源的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 SI)备受研究关注,并被期待是HRT的天然替代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同时作为雌激素受体的选择性调节剂能够对雌激素生物效应发挥相应的拮抗或促进效应,从而没有雌激素的副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摄入豆制品较高的亚洲地区绝经后妇女中,其膳食SI摄入水平与骨密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然而,随后开展的诸多临床研究在评价膳食大豆制品或SI干预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效应时,所得结果却不尽相同。目前认为,以往研究之间观察到的SI干预效应的差异主要与不同研究人群间体内SI的代谢水平不同有关。其中,作为SI的代谢终产物之一,雌马酚(equal, Eq)与其它代谢物如苷元金雀异黄素(genistein, GNT)、黄豆黄素(glycitein, GLY)、双氢大豆黄酮苷元(dihydrodaidzein,DHD)等相比具有更强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能力和稳定性,但在人群中仅有30%50%的个体能产生Eq(equol producer, EP+),且不同人种对Eq的代谢能力也不同。以往评价豆制品或SI摄入对骨质疏松防治效果的研究大都在高加索籍妇女中开展,且未考虑不同Eq代谢表型下豆制品摄入对PMOP影响的差异。因此,探讨PMOP发生的危险因素、膳食结构与SI代谢相关因素,深入观察SI干预对不同Eq表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防治效应并探讨其相关机制,对于指导女性合理食用大豆及其制品防治PMOP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围绕不同Eq代谢表型对大豆制品生物学效应的潜在影响,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按统一标准共纳入PMOP新发病例152名,对照者308名,探讨了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采用半定量食物频数表调查了各研究人群的膳食结构以及豆制品摄入情况,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各人群尿液中异黄酮的代谢水平并分析Eq代谢表型,使用SPSS13.0软件比较不同人群间膳食豆制品摄入及SI代谢产物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PMOP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分析Eq代谢表型差异性对大豆异黄酮防治PMOP效应的影响,针对PMOP和非PMOP人群的不同Eq代谢表型又分别设置干预组(20g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d,约含50mgSI)和空白对照组(20g乳清分离蛋白/d,不含SI),干预6个月。分别在试验0、3、6个月检测各组人群的SI代谢水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以及血脂、性激素水平,深入观察大豆分离蛋白干预对不同Eq表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防治效应,评价Eq代谢表型差异性对SI防治骨质疏松效应的影响,并就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此外,体外试验用含2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新生Wistar大鼠颅骨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同时分别给予10-8 mol/L~10-6mol/L的雌马酚和雌二醇(estradiol, E2)以及对应剂量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的表达,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对硝基酚磷酸盐法及放免法测定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 ALP)和骨钙素(Boneglaprotein, BGP)的活性,研究雌马酚对体外原代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作用的影响,旨在从细胞水平探讨雌马酚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一、人群研究1. PMOP常规危险因素调查:髋骨骨折家族史、低身体质量指数和多产次与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呈显着正相关,而经常运动、饮茶以及保持适当的雌激素水平与PMOP发生的风险呈显着负相关。2.膳食豆制品摄入与PMOP发生的相关性:PMOP组膳食大豆蛋白及总大豆制品的摄入量显着低于非PMOP组(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膳食大豆蛋白及大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水平与PMOP的发生呈显着的负相关。此外,调查结果还提示膳食中高水平的Ca、Vit A、Vit D以及深色蔬菜、奶类与PMOP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而动物蛋白、烹饪油摄入量与PMOP的发生呈显着正相关。3. SI代谢水平与PMOP发生的相关性:PMOP组人群的EP+比例为32.2%,显着低于非PMOP人群的40.3% ( P<0.05)。同时,PMOP组人群尿液中Eq、GNT、GLY、DHD水平均显着低于非PMOP组(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人群尿液中Eq、GNT水平降低与PMOP的发生呈显着的正相关。4. SPI干预对不同Eq代谢表型绝经后妇女SI代谢水平的影响:对于EP+人群,与对照组相比较,膳食大豆分离蛋白干预均能显着上升PMOP组和非PMOP组的Eq、GLY及GNT水平(P<0.05),其中PMOP组的改善效应更显着。对于EP-人群,膳食干预能显着上升PMOP组和非PMOP组的GNT水平(P<0.05)。5. SPI干预对不同Eq代谢表型人群骨密度的影响:对于PMOP人群,与对照组相比较,膳食大豆分离蛋白干预均能显着上升EP+、EP-干预组的BMD及T值水平,其中EP+组的改善效应更显着(P<0.01)。对于非PMOP人群,与对照组相比较,膳食干预能显着上升EP+干预组的BMD及T值水平(P<0.05),而EP-干预组的骨密度值有所上升,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6. SPI干预对各组人群血脂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对于PMOP人群,与对照组相比较,膳食大豆分离蛋白干预均能显着上升EP+、EP-干预组的E2水平,并显着降低LDL-C以及TC水平(P<0.05),HDL-C水平略有上升但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TG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其中EP+组的血脂改善效应更显着(P<0.01)。对于非PMOP人群,与对照组相比较,膳食干预仅能显着改善EP+干预组的TC、LDL-C及E2水平(P<0.05)。二、细胞实验1.雌马酚对OB增殖功能的影响:Eq干预可显着增强OB的MTT吸光度,该效应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而随着浓度的改变无明显的变化(P>0.05)。Eq对OB的MTT吸光度影响弱于E2(P<0.05)。Eq和E2对OB增殖作用均可被ER拮抗剂ICI128780所抑制。2.雌马酚对成骨细胞分化功能的影响:Eq能显着促进成骨细胞的ALP活性和BGP表达,并随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均有上升的趋势。此外,Eq的干预效应明显低于相同干预浓度、相同作用时间的E2(P<0.05),且二者对OBALP活性和BGP表达的作用均可被ICI128780抑制。3.雌马酚对成骨细胞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Eq能显着提高细胞内羟脯氨酸的含量,并随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均有上升的趋势。Eq对其作用弱于E2,且均可被ICI78280所抑制。4.雌马酚对成骨细胞PKCα表达的影响:Eq干预可明显提高OB的PKCα表达(P<0.05),并随作用浓度升高而增强的趋势。E2对OB PKCα表达作用明显强于Eq(P<0.05)。各浓度组联合ICI182780作用后,其PKC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并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略高于空白对照组。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和体外细胞实验两方面,探讨了重庆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常规危险因素及其与膳食豆制品摄入、体内SI代谢水平的相关性,并围绕不同Eq代谢表型对大豆制品生物学效应的潜在影响,深入观察大豆分离蛋白干预对不同Eq表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防治效应,评价Eq代谢表型差异性对SI防治骨质疏松效应的影响,并就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人群研究发现髋骨骨折家族史、低身体质量指数和多产次是影响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经常运动、饮茶以及保持适当的雌激素水平则有助于预防PMOP的发生。膳食调查结果发现大豆蛋白、Ca、Vit A、Vit D以及大豆类、深色蔬菜和奶类能有效预防PMOP的发生,而膳食动物蛋白、烹饪油摄入能显着上升PMOP的风险。SI代谢水平分析显示Eq代谢表型分布可能直接影响到人群PMOP的患病,同时尿液中Eq与GNT水平上升能显着降低PMOP的发生风险。大豆分离蛋白干预试验发现,膳食SI干预能显着改善PMOP组的骨密度及血脂、雌激素水平,其中EP+人群的干预效果更为显着;而对于非PMOP人群,研究发现膳食SI干预仅对EP+人群有显着的改善效果。膳食干预对EP-人群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其效应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体内GNT水平来发挥。此外,细胞实验发现Eq干预可显着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骨基质形成,而该效应可不同程度上被ER拮抗剂ICI182780所抑制,推测Eq作为一种天然雌激素,能激活雌激素受体,并通过雌激素受体途径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该调控作用可能与跨膜蛋白PKCα信号转导有关。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膳食因素对PMOP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不同人群中Eq代谢表型的差异性可能是影响大豆异黄酮发挥骨质疏松防治效应的重要因素,其中EP+人群的干预效应更显着。以上结果提示女性应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及生育方式,同时积极调整饮食平衡,保证大豆类及其制品、深色蔬菜和奶类的摄入,并适当控制动物性食品和烹饪油的摄入,以从膳食、行为途径上更好地预防PMOP的发生。

吴彦[8](2009)在《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降血脂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嗜酸乳杆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已有大量研究报道具有突出的降胆固醇功能,而作为中国传统大豆食品代表的豆乳也含有丰富的降血脂功效成分。本文以嗜酸乳杆菌作为发酵菌种对豆乳发酵,分别对该试验菌株和发酵豆乳的降血脂功效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并进一步对其降血脂机理作了探讨。利用实验室自主分离保存的一株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 MF204(CGMCC No.2122)进行了益生特性和降血脂功能的评价。发现该菌株能在连续耐受pH3.0人工胃液、pH6.8人工肠液后仍保持良好的活力,胆盐耐受量达0.45%。抑菌试验中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志贺氏菌、副溶血型弧菌、柠檬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致病菌均能产生明显抑菌圈。对MRS培养基中胆固醇的脱除率达65.64%,且能很好地调节进食高脂饲料大鼠前中期阶段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是一株极具生产潜力的优质益生菌株。将由该菌株发酵的豆乳进行发酵前后成分分析发现,部分大分子蛋白被降解形成低分子肽类和游离氨基酸,部分大豆异黄酮由糖苷型转变为更具生物活性的苷元型。其中发酵后豆乳中增加了27,45,64kDa分子量的小分子肽,且低分子肽类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增加了0.1%和0.25%;发酵过程使苷元型与糖苷型大豆异黄酮比值升高14.4倍。可见发酵过程增加了发酵豆乳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使其营养和功效均得以提高。评价发酵豆乳的降血脂功效表明,实验最后阶段发酵豆乳组与模型组比较,实验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分别下降32%、21%、50%,肝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脏体比系数分别下降31%、57%、14%,而且其效果优于发酵菌株和豆乳,进一步证明发酵使其生物活性得以提高。添加大豆异黄酮和大豆肽粉的发酵豆乳组比未添加的发酵豆乳组的调血脂功效更明显,说明发酵豆乳中发挥降血脂功效的部分成分为大豆异黄酮和大豆多肽。最后从胆汁酸粪便排泄量、抗氧化水平及脂蛋白代谢酶活性三方面,探寻了发酵豆乳降血脂的机理,结果发现后两者均属于发酵豆乳发挥降血脂功效的生理学途径,而其对于调节血脂和相关脂质代谢及其机理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张卓[9](2008)在《钙摄入量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影响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旨在通过有效的膳食干预手段改善血脂水平,特别是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通过大鼠体内实验,从多方面研究高脂高钙膳食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适量钙摄入可降低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浆胆固醇水平,并改善血脂水平,同时可预防由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骨质疏松。高钙摄入可增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可引起大鼠心脏和肾脏的损伤。另外,钙摄入不影响实验动物的摄食量和体重。本研究结果可为适量钙摄入改善高胆固醇血症作用机理的探讨提供资料,为钙在保健食品和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赵秀娟,贾莉,张宇秋,张宇,常佩亮[10](2008)在《大豆蛋白及其水解物对大鼠体内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大豆蛋白和大豆活性肽对高胆固醇模型大鼠血浆胆固醇及其有关血脂指标的影响,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加以研究,同时也对大豆蛋白和大豆活性肽在降低胆固醇作用方面进行初步的比较。[方法]4周龄断乳雄性Wistar大鼠,经28d诱发高血胆固醇模型以后,按血浆总胆固醇浓度将动物均衡分为3组,分别喂饲含大豆活性肽、大豆蛋白和酪蛋白的纯合成高脂饲料56d后,断头处死动物。[结果]经28d诱导高脂模型后,实验模型大鼠的TC水平为(2.01±0.26)mmol/L(n=36),阴性对照组大鼠分别为(1.33±0.20)mmol/L(n=10)。高血胆固醇模型大鼠的TC浓度是阴性对照组的1.51倍(P﹤0.05)。高血胆固醇模型大鼠又经56d喂饲含有处理因素的饲料后,酪蛋白组、大豆蛋白组和大豆活性肽组大鼠体重(g)分别增加了198.5、133.1和119.3;TC(mmol/L)水平分别为6.41±0.57、3.99±0.28和3.01±0.37;TG(mmol/L)水平分别为3.73±0.70、2.58±0.86和1.09±0.34;与酪蛋白组相比,大豆蛋白组、大豆活性肽组动物体重及TC,TG含量显着降低(P﹤0.05);大豆活性肽、大豆蛋白的摄入可使大鼠肝脏HMG-CoA还原酶mRNA的表达增强,而对LDL-RmRNA的表达无影响。另外,与大豆蛋白组相比,大豆活性肽组大鼠体重及TC,TG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大豆蛋白、大豆活性肽的摄入可降低高血胆固醇模型大鼠TC、TG浓度,但对HDL-C水平无显着影响;经统计学检验,大豆活性肽降低胆固醇作用与大豆蛋白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豆活性肽、大豆蛋白可影响大鼠肝脏HMG-CoA还原酶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降低胆固醇的机理之一。

二、大豆蛋白和高钙摄入对高血胆固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蛋白和高钙摄入对高血胆固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建立植物化学物数据库
    三、研究内容
    四、质量控制
    五、计算方法和评价标准
结果
    一、植物化学物数据库
    二、基本资料
    三、各类食物摄入量
    四、能量、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摄入量
    五、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合物的食物来源及构成比
    六、膳食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摄入量与围绝经期女性血压或血脂相关性
讨论
    一、各类食物摄入情况
    二、能量、营养素与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围绝经期妇女对血脂、血压的影响
    三、植物化学物摄入量对围绝经期妇女血压血脂的相关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叶黄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甘油二酯、LML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脂过量摄入与慢性疾病
    1.2 健康油脂与使用现状
    1.3 天然动植物油脂
        1.3.1 橄榄油
        1.3.2 亚麻籽油
        1.3.3 紫苏籽油
        1.3.4 核桃油
        1.3.5 椰子油
        1.3.6 海洋鱼油
    1.4 结构脂的功能及合成
        1.4.1 甘油二酯
        1.4.2 中长链结构脂
        1.4.3 磷脂类结构脂
        1.4.4 代可可脂
        1.4.5 其它结构脂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全酶法制备不同纯度DAG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酶法水解制备DAG的工艺研究
        2.3.2 分子蒸馏分离纯化水解产物
        2.3.3 Lipase AOL催化制备高纯度DAG工艺研究
        2.3.4 分子蒸馏分离纯化酯化反应产物
        2.3.5 甘油酯组成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脂肪酶的筛选
        2.4.2 水添加量对Lipase DF15 水解大豆油制备DAG的影响
        2.4.3 酶加量对Lipase DF15 水解大豆油制备DAG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Lipase DF15 水解大豆油制备DAG的影响
        2.4.5 Lipase DF15 水解大豆油制备DAG工艺稳定性研究
        2.4.6 分子蒸馏对水解反应产物的分离
        2.4.7 Lipase AOL及其突变体酯化制备DAG能力的比较
        2.4.8 底物摩尔比对脂肪酶AOL-V269D催化酯化制备DAG的影响
        2.4.9 反应时间对Lipase AOL-V269D催化酯化制备DAG的影响
        2.4.10 分子蒸馏分离纯化酯化反应产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LML型 结构脂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脂肪酶TTL的制备
        3.2.4 脂肪酶TTL的固定化
        3.2.5 固定化酶TTL的位置选择性分析
        3.2.6 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LML型结构脂
        3.2.7 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制备LML型结构脂的放大实验
        3.2.8 分子蒸馏分离反应产物
        3.2.9 气相色谱法分析反应产物
        3.2.10 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脂肪酶TTL的固定化
        3.3.2 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制备LML型结构脂
        3.3.3 固定化脂肪酶TTL酯交换制备LML结构脂的放大实验与产物分离纯化
        3.3.4 最终产品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AG、LML理化特征及煎炸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实验油脂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4.2.4 油脂样品理化性质的检测
        4.2.5 油脂样品的性质检测
        4.2.6 实验油脂高温煎炸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料油脂的分析
        4.3.2 DAG、LML煎炸应用特性研究
        4.3.3 被煎炸土豆样品质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AG与 LML型结构脂的功能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设备与仪器
        5.2.3 实验油脂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5.2.4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动物处理
        5.2.5 实验动物饲料配方
        5.2.6 血液指标检测方法
        5.2.7 肝脏病理学切片方法
        5.2.8 实验动物肝脏脂肪含量分析方法
        5.2.9 数据分析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油脂的组成及分析
        5.3.2 一次灌胃给样实验结果分析
        5.3.3 长期喂养实验动物指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中药土鳖虫研究进展
        1.1.1 土鳖虫化学成分及炮制方法
        1.1.2 土鳖虫药理作用
        1.1.3 土鳖虫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1.2 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研究
        1.2.1 正常兔脂类代谢特点
        1.2.2 胆固醇模型兔相关研究
    1.3 内参基因研究
        1.3.1 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影响因素
        1.3.2 不存在通用内参基因
        1.3.3 评估内参基因算法
    1.4 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
        1.4.1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1.4.2 肝X受体
        1.4.3 ATP结合盒转运体A1
        1.4.4 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
        1.4.5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1.4.6 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
        1.4.7 胆固醇7α-羟化酶A1
    1.5 中药与肝损伤
    1.6 实验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1.2 土鳖虫粉和饲料
        2.1.3 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流程
        2.2.2 建立模型和收集样品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2.4 Western blot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1 数据分析
        2.3.2 内参基因评估算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建立
        3.1.1 一般表征观察
        3.1.2 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
        3.1.3 土鳖虫抗胆固醇模型
    3.2 土鳖虫抗兔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评估
        3.2.1 内参基因标准曲线和熔解曲线
        3.2.2 九个内参基因在4种组织中稳定性排序
        3.2.3 四种组织中最佳内参基因数量
        3.2.4 四种组织中9个内参基因综合评估
    3.3 固醇代谢相关基因在肝脏中表达
        3.3.1 验证肝脏中最稳定内参基因
        3.3.2 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表达
        3.3.3 肝脏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翻译水平表达
    3.4 肝功影响
4 讨论
    4.1 哈白兔适合高胆固醇血症研究
    4.2 内参基因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4.2.1 内参基因具有组织、条件特异性
        4.2.2 不同算法结果存在差异
    4.3 土鳖虫多靶点抗胆固醇效应
        4.3.1 最适内参基因验证
        4.3.2 LDLR表达
        4.3.3 LYRα表达
        4.3.4 ABCA1表达
        4.3.5 SREBP-2表达
        4.3.6 HAMGCR表达
        4.3.7 FXRα表达
        4.3.8 CYP7A1表达
        4.3.9 转录与翻译水平表达结果存在异同
        4.3.10 土鳖虫抗胆固醇多靶点效应
    4.4 药物性肝损伤
    4.5 问题和展望
        4.5.1 高胆固醇血症模型
        4.5.2 内参基因
        4.5.3 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机制
        4.5.4 关于肝损伤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1 膳食蛋白质的生物学效应
        1.1 膳食蛋白质提供机体氮素营养
        1.2 膳食蛋白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1.3 膳食氨基酸水平调节遗传(基因)表达
        1.4 膳食氨基酸水平影响信号通路
    2 不同来源膳食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2.1 植物蛋白
        2.2 乳蛋白
        2.3 肉类蛋白
    3 肝脏的代谢调节与生物转化作用
        3.1 肝脏的代谢调节作用
        3.2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4 营养基因组学
    5 实验设计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工作假说
        5.3 研究内容
        5.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报告
    第一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粉的制备
        2.2 日粮的制备
        2.3 大鼠饲养
        2.4 样品采集
        2.5 蛋白质提取定量
        2.6 蛋白质样品消化和iTRAQ标记
        2.7 基于HPLC-MS/MS的样本分离鉴定
        2.8 质谱数据解析
        2.9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2 猪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3 鸡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4 四种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5 牛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3.6 鱼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4.2 四种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趋势
        4.3 差异蛋白质的解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与蛋白合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采集
        2.2 游离氨基酸测定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血清氨基酸水平影响
        3.2 猪、鸡肉蛋白与大豆蛋白膳食对大鼠氨基酸代谢影响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转录、翻译及胞内转运、代谢的影响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氮素营养代谢的影响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mRNA转录、蛋白合成的影响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质与能量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测定
        2.2 蛋白提取与免疫印迹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抗氧化及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反应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结合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及免疫反应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说明
工作展望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降血脂的研究进展
        1.2.1 高脂血症简介
        1.2.2 高脂血症危害
        1.2.3 高脂血症的防治措施
        1.2.4 降血脂的生物活性物质
        1.2.5 降血脂的作用机理
        1.2.6 降血脂活性的评价方法
    1.3 可口革囊星虫的研究进展
        1.3.1 星虫动物门的研究概况
        1.3.2 可口革囊星虫的形态与生态特征
        1.3.3 可口革囊星虫的化学成分
        1.3.4 可口革囊星虫的药理活性
        1.3.5 可口革囊星虫的产品开发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可口革囊星虫降血脂作用初探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样品
        2.1.2 实验动物及饲料
        2.1.3 实验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建立
        2.2.3 肝脏外观观察和肝脏系数的计算
        2.2.4 血清中血脂指标的测定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计算
        2.2.5 肝组织蛋白含量测定和血脂指标的测定
        2.2.6 肝组织AST和 ALT活性的测定
        2.2.7 肝组织SOD活性的测定
        2.2.8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外观及体重的影响
        2.3.2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肝脏外观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2.3.3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2.3.4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肝组织血脂水平的影响
        2.3.5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肝组织AST和 ALT活性的影响
        2.3.6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肝组织SOD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提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耗材
        3.1.4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提取
        3.2.2 多糖提取率的计算
        3.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3.2.4 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5 多糖中硫酸根含量的测定
        3.2.6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3.2.7 多糖中单糖的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提取率及含量
        3.3.2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分子量的测定结果
        3.3.3 单糖分析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样品
        4.1.2 实验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2.2 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
        4.2.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2.4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2.5 总多酚的测定
        4.2.6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3.2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亚铁离子的鳌合作用
        4.3.3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3.4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3.5 总多酚的测定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细胞株
        5.1.2 实验样品
        5.1.3 实验试剂
        5.1.4 实验耗材
        5.1.5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试剂配制
        5.2.2 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5.2.3 药物浓度初筛
        5.2.4 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试验
        5.2.5 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5.2.6 油红O染色及细胞分化率的计算
        5.2.7 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5.2.8 3T3-L1 细胞中SirT1、PPARγ 蛋白表达
        5.2.9 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溶液的浓度初筛结果
        5.3.2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
        5.3.3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细胞分化的影响
        5.3.4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5.3.5 可口革囊星虫对3T3-L1 细胞SirT1、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降血脂作用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样品
        6.1.2 实验动物及饲料
        6.1.3 实验试剂
        6.1.4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建立
        6.2.2 小鼠血清和肝脏的处理
        6.2.3 肝脏外观观察和肝脏系数的计算
        6.2.4 血清中血脂指标的测定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计算
        6.2.5 肝组织蛋白含量测定和血脂指标的测定
        6.2.6 血清和肝组织中AST和 ALT活性的测定
        6.2.7 血清中SOD活性的测定
        6.2.8 血清中MDA含量的测定
        6.2.9 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
        6.2.10 数据处理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6.3.2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肝脏外观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6.3.3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6.3.4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肝组织血脂水平的影响
        6.3.5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血清和肝组织AST和 ALT活性的影响
        6.3.6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6.3.7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6.3.8 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A 具有降血脂作用的多糖

(6)鸡蛋胆固醇营养效果及其脂质调控成分筛选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 鸡蛋中胆固醇的存在形式与类型
    2 胆固醇小肠吸收的遗传调控
        2.1 胆固醇小肠吸收的生理过程
        2.2 胆固醇小肠吸收效率的遗传因素变异
        2.3 胆固醇小肠吸收效率的影响因素
        2.4 胆固醇小肠吸收效率的测定
    3 胆固醇细胞代谢的遗传调控
        3.1 胆固醇生物合成
        3.2 胆固醇动态平衡的转录调控
        3.3 胆固醇酯化及胆固醇酯的水解
        3.4 胆固醇代谢产物
        3.4.1 胆汁酸
        3.4.2 羟化固醇衍生物
        3.4.3 类固醇激素
    4 鸡蛋摄取与血胆固醇的关系
        4.1 胆固醇饮食-心血管疾病假说的提出
        4.2 鸡蛋胆固醇营养作用争议的产生与持续
        4.3 鸡蛋胆固醇营养作用争议产生后的新发现
    5 鸡蛋中调控胆固醇吸收代谢的成分
        5.1 鸡蛋中的蛋白质与氨基酸
        5.1.1 鸡蛋中个别氨基酸影响胆固醇代谢
        5.1.2 鸡蛋蛋白质对体内胆固醇合成代谢的影响
        5.2 蛋黄中的脂质与脂蛋白
        5.2.1 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协调作用
        5.2.2 叶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5.2.3 蛋黄中的脂蛋白
        5.3 蛋黄中的磷脂
        5.3.1 过量磷脂干扰微胶束中磷脂的有效水解
        5.3.2 过量磷脂改变混合微胶束的物理化学性质
        5.3.3 磷脂直接作用于肠上皮细胞的胆固醇吸收转运
        5.4 鸡蛋整体摄入影响LDL类型的转变
        5.5 其他因素
    6 展望
    7 选题学术思想
        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7.2 学术思路
        7.3 研究路线
        7.4 主要研究内容
        7.4.1 鸡蛋胆固醇营养效果及主要代谢途径实验动物学研究
        7.4.2 鸡蛋中调控胆固醇吸收代谢成分的找寻研究
        7.4.3 鸡蛋脂质成分对胆固醇吸收代谢调控机理的研究
第二章 鸡蛋摄取对大鼠血脂水平及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4 缓冲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1.2.2 各组大鼠饲料的制备与营养成分的测定
        1.2.3 大鼠样品采集与处理
        1.2.4 大鼠摄食量、体重及脏器比值的测定
        1.2.5 大鼠肝脏、血液及粪便生化指标的测定
        1.2.6 大鼠肝组织与胸主动脉病理学检查
        1.2.7 大鼠肝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测定
        1.2.8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饲料的营养成分比较
        2.2 各组大鼠摄食量、体重变化及脏器比值变化
        2.3 各组大鼠血脂、肝脂及粪脂水平变化
        2.3.1 各组大鼠血脂水平变化
        2.3.2 各组大鼠肝脂水平变化
        2.3.3 各组大鼠粪脂水平变化
        2.4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2.4.1 各组大鼠肝实图
        2.4.2 各组大鼠肝HE切片图
        2.5 大鼠肝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
        2.5.1 大鼠肝脏总RNA质量评价与RT-qPCR退火条件的优化
        2.5.2 各组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
        2.6 鸡蛋摄入对健康SD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通路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章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Caco-2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4 缓冲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Caco-2细胞培养
        1.2.2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
        1.2.3 Caco-2细胞生长曲线的制备
        1.2.4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紧密性与完整性的鉴定
        1.2.5 Caco-2细胞单层模型形态学观察
        1.2.6 Caco-2细胞生长分化特征的鉴定
        1.2.7 Caco-2细胞单层通透性的验证
        1.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aco-2细胞生长曲线
        2.1.1 接种浓度的选择
        2.1.2 不同时间段Caco-2细胞生长情况
        2.2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紧密性与完整性
        2.3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形态学观察
        2.4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极化
        2.5 荧光黄转运实验
        2.6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与转运实验注意事项
    3 小结
第四章 胆固醇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体外转运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Caco-2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4 缓冲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2.2 3H-胆固醇的测定
        1.2.3 不同pH值下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胆固醇转运实验
        1.2.4 不同浓度下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胆固醇转运实验
        1.2.5 Ezetimibe添加后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胆固醇转运实验
        1.2.6 RT-qPCR实验
        1.2.7 Western-blot实验
        1.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验证
        2.2 pH对胆固醇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转运的影响
        2.3 浓度对胆固醇Caco-2细胞单层模型转运的影响
        2.4 Eetimibe对胆固醇Caco-2细胞单层模型转运的影响
        2.5 Ezetimibe对胆固醇吸收关键蛋白NPC1L1表达的影响
        2.6 胆固醇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转运类型的鉴定
    3 小结
第五章 鸡蛋中调控Caco-2细胞胆固醇吸收转运成分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Caco-2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4 缓冲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鸡蛋蛋白质的提取
        1.2.2 鸡蛋蛋白质的体外胃肠模拟消化
        1.2.3 鸡蛋候选因子的理化特性鉴定
        1.2.4 候选因子对Caco-2细胞的毒性试验
        1.2.5 鸡蛋各候选因子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摄取方案
        1.2.6 鸡蛋各候选因子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转运方案
        1.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验证
        2.2 鸡蛋蛋白与磷脂的理化特性分析
        2.3 鸡蛋候选因子对Caco-2细胞的毒性试验
        2.4 鸡蛋中候选因子对Caco-2细胞单层中胆固醇摄取的影响
        2.5 鸡蛋中候选因子对Caco-2细胞单层中胆固醇转运的影响
        2.6 鸡蛋中调控胆固醇在Caco-2单层模型中转运的成分
    3 小结
第六章 磷脂对胆固醇微胶束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3 缓冲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微胶束化学成分分析
        1.2.2 牛磺胆酸钠结合能力测定
        1.2.3 胆固醇的溶解度测定
        1.2.4 牛磺胆酸盐的溶解度测定
        1.2.5 微胶束的分子量变化测定
        1.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胶束化学成分分析
        2.2 磷脂对其与牛磺胆酸钠结合能力的影响
        2.3 磷脂对盐溶液中胆固醇溶解度的影响
        2.4 磷脂对盐溶液中牛磺胆酸盐溶解度的影响
        2.5 磷脂对微胶束分子量变化的影响
        2.6 鸡蛋中磷脂对胆固醇微胶束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 小结
第七章 鸡蛋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调控Caco-2细胞胆固醇吸收转运的分子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Caco-2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4 缓冲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
        1.2.2 磷脂脂肪酸的氧化与细胞毒性实验
        1.2.3 鸡蛋卵磷脂与神经鞘磷脂在Caco-2细胞中的孵育
        1.2.4 Caco-2细胞总RNA提取与RT-qPCR反应
        1.2.5 Western-blot实验
        1.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磷脂脂肪酸氧化性与毒性评价
        2.2 Caco-2细胞总RNA质量评价与RT-qPCR退火条件的优化
        2.3 Caco-2细胞中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L1翻译与转录水平的变化
        2.4 Caco-2细胞中胆固醇吸收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
        2.4.1 Caco-2细胞中ABCG5与ABCG8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4.2 Caco-2细胞中ABCA1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4.3 Caco-2细胞中ACAT2与MTP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4.4 Caco-2细胞中Caveolin 1与Annexin A2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4.5 Caco-2细胞中SREBP-1与SREBP-2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5 磷脂孵育后对Caco-2细胞中胆固醇吸收代谢通路的影响
    3 小结
第八章 鸡蛋脂肪酸调控Caco-2细胞胆固醇吸收转运的分子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Caco-2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4 缓冲溶液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
        1.2.2 鸡蛋脂肪酸的氧化与细胞毒性实验
        1.2.3 鸡蛋脂肪酸在Caco-2细胞中的孵育
        1.2.4 Caco-2细胞总RNA提取与RT-qPCR反应
        1.2.5 Western-blot实验
        1.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脂肪酸氧化性与毒性评价
        2.2 Caco-2细胞中胆固醇转运蛋白NPC1L1翻译与转录水平的变化
        2.3 Caco-2细胞中胆固醇吸收代谢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
        2.3.1 Caco-2细胞中ABCG5与ABCG8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3.2 Caco-2细胞中ABCA1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3.3 Caco-2细胞中ACAT2与MTP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3.4 Caco-2细胞中Caveolin 1与Annexin A2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3.5 Caco-2细胞中SREBP-1与SREBP-2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情况
        2.4 脂肪酸孵育后对Caco-2细胞中胆固醇吸收代谢通路的影响
    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延续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大豆异黄酮对不同雌马酚代谢表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防治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大豆异黄酮对不同雌马酚代谢表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防治效应及机制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大豆异黄酮代谢表型差异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相关性研究
        第一分题 重庆市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常规危险因素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分题 豆制品摄入及体内大豆异黄酮代谢水平与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分题 大豆异黄酮干预对不同雌马酚代谢表型绝经后妇女 骨质疏松症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雌马酚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英文论着

(8)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降血脂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胆固醇与人体健康
        1.1.1 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
        1.1.2 胆固醇超标的危害
        1.1.3 降低血脂的主要途径
    1.2 嗜酸乳杆菌及其降血脂的研究进展
        1.2.1 嗜酸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2.2 嗜酸乳杆菌的营养需求
        1.2.3 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理功能
        1.2.4 嗜酸乳杆菌降胆固醇功能的研究进展
        1.2.5 嗜酸乳杆菌降低胆固醇作用机理
    1.3 大豆及发酵豆乳降血脂的研究进展
        1.3.1 大豆中降血脂的有效成分
        1.3.2 发酵豆乳降血脂功能的研究进展
        1.3.3 豆乳发酵前后成分变化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基本内容
        1.4.1 课题研究意义
        1.4.2 课题基本内容
第2章 嗜酸乳杆菌降血脂功能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菌株及培养基
        2.1.2 实验动物及其他材料
        2.1.3 实验试剂及试液配置方法
        2.1.4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菌株的培养及实验菌液的配制
        2.2.2 对模拟消化环境的耐受性
        2.2.3 抑菌实验
        2.2.4 降胆固醇降血脂试验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试验菌株益生特性的研究
        2.3.2 试验菌株降解培养基中胆固醇的能力
        2.3.3 试验菌株降大鼠血脂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豆乳发酵前后相关功能成分变化的分析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菌株及培养基
        3.1.2 实验试剂
        3.1.3 标准品及其他材料
        3.1.4 试剂配置方法
        3.1.5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发酵豆乳的制备
        3.2.2 蛋白成分的测定
        3.2.3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前后豆乳中蛋白成分的变化
        3.3.2 发酵前后豆乳中大豆异黄酮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酵豆乳降血脂功能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1.1 菌株及培养基
        4.1.2 实验动物及其他材料
        4.1.3 试剂盒
        4.1.4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试剂液配制方法
        4.2.2 动物试验
        4.2.3 试验阶段安排
        4.2.4 采样及样品处理
        4.2.5 指标测定
        4.2.6 肝脏病理切片HE染色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试验大鼠的体重变化
        4.3.2 试验大鼠血清常规指标测定结果
        4.3.3 试验大鼠脏体比系数测定结果
        4.3.4 试验大鼠肝脏指标测定结果
        4.3.5 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酵豆乳降血脂机理的探讨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1.1 试剂盒
        5.1.2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胆汁酸指标的测定
        5.2.2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5.2.3 相关酶指标的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胆汁酸指标的测定结果
        5.3.2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5.3.3 相关酶指标的测定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钙摄入量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影响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1 我国居民血脂概况
    1.2 我国居民膳食钙摄入情况
    1.3 钙摄入量对 TC 影响的实验研究
    1.4 钙摄入量对 TC 影响的可能机制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动物分组及处理
    2.4 观察指标与测定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大鼠的一般状况
    3.2 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
    3.3 钙摄入量对大鼠摄食量的影响
    3.4 钙摄入量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3.5 钙摄入量对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的影响
    3.6 钙摄入量对大鼠血清总甘油三酯的影响
    3.7 钙摄入量对大鼠血清HDL-C 的影响
    3.8 钙摄入量对大鼠血清LDL-C 的影响
    3.9 钙摄入量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10 钙摄入量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钙摄入与动物摄食量、体重
    4.2 钙摄入量与血脂
    4.3 钙摄入量与大鼠脏器指数
    4.4 钙摄入量与大鼠骨密度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大豆蛋白及其水解物对大鼠体内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和饲料
    1.2 血脂指标检测
    1.3 大豆蛋白和大豆活性肽对大鼠3-羟基-3-甲酰基Co A (HMG-Co A)
        1.3.1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1.3.2 引物
        1.3.3 RT-PCR收集动物肝脏, 提取总m RNA, 按下列方法进行RT-PCR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高血胆固醇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体重增长和摄食量
    2.3 脏体比值
    2.4 血脂指标
    2.5 大豆蛋白及其水解物对大鼠3-羟基-3-甲酰基Co A (HMG-Co A) 还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6 大豆蛋白及其水解物对大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 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四、大豆蛋白和高钙摄入对高血胆固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植物化学物摄入量与血脂血压相关性的研究[D]. 王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甘油二酯、LML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应用研究[D]. 连伟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3]土鳖虫抗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内参基因筛选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震.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4]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D]. 石学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5]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D]. 吴雅清. 华侨大学, 2017(12)
  • [6]鸡蛋胆固醇营养效果及其脂质调控成分筛选与机理研究[D]. 杨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1)
  • [7]大豆异黄酮对不同雌马酚代谢表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防治效应及机制研究[D]. 王建.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5)
  • [8]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降血脂功能的研究[D]. 吴彦. 浙江工商大学, 2009(01)
  • [9]钙摄入量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影响的相关研究[D]. 张卓. 吉林大学, 2008(10)
  • [10]大豆蛋白及其水解物对大鼠体内胆固醇代谢的影响[J]. 赵秀娟,贾莉,张宇秋,张宇,常佩亮. 现代预防医学, 2008(02)

标签:;  ;  ;  ;  ;  

大豆蛋白和高钙摄入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