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153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一、153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任建军,李志博,吴曦,周哲,于玉霞,赵晓霞,宋欢,王万卷[2](2021)在《153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带状疱疹(HZ)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住院的153例HZ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0岁以上住院患者人数较多;并且年龄越大,初诊时间越晚,病程越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为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降低PHN的发生率,并缩短疾病控制时间。结论 HZ好发于中老年人,应在疾病早期及时治疗。治疗方面,应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买买提艾力·卡的[3](2021)在《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镇痛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整理分析带状疱疹的维吾尔医症候分型、治疗原则、方法及其常用药;评价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用动物实验验证异常胆液质成熟剂的镇痛效果。方法:1)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回顾性调查,本研究通过对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2006年1月至2020年9期间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一般资料、维吾尔医证候分型、治疗原则、方法及其常用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2)临床疗效观察,选取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皮肤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再选取3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异常胆液质成熟剂,两组均设定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CD3+、CD4+、CD8+、CD4+/CD8+指标,并观察治疗前后疼痛消失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皮疹停发时间和皮疹结痂时间。3)镇痛作用实验研究,(1)热板法实验:实验动物50只雌性健康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异常胆液质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给予纯净水,阿司匹林组给予5mg/m L浓度的药液,胆液质成熟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56、0.112、0.224g药粉/m L浓度的药液,每天1次,连续5天。给药前后分别记录自其足底接触热板至出现舔后足动作的时间,作为痛阈指标。(2)醋酸扭体实验:实验动物60只雄性健康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异常胆液质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给予纯净水,阿司匹林组给予5mg/m L浓度的药液,异常胆液质成熟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056、0.112、0.224g药粉/m L浓度的药液,每天1次,连续6天。给药结束后每只雌性小鼠腹腔注射0.7%冰醋酸生理盐水溶液10m L·kg-1,记录20min内小鼠的扭体次数,比较各给药组与空白组的差异。结果:1)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回顾性调查符合纳入标准的1084例带状疱疹患者中,异常胆液质型887例(81.8%),其次为异常脾液质为123例(11.3%);成熟异常体液疗法使用率达94.5%;异常胆液质成熟剂使用率达82.9%;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总有效率为93.2%。2)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D3+、CD4+、CD8+T、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疼痛消失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止疱时间和结痂时间明显缩短(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镇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给药前各组小鼠体重、痛阈值无显着性差异;异常胆液质成熟剂高剂量组在给药结束后2h与空白组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ABSM低、中、高组小鼠扭体次数均减少(P<0.05),高剂量组尤为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异常胆液质成熟剂对带状疱疹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发挥作用。2)异常胆液质成熟剂对小鼠具有镇痛作用。

边东亮[4](2020)在《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带状疱疹临床疾病特征,设计疼痛管理路径,评估疼痛管理对减轻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并伴有神经痛的住院患者69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实际完成32例),实验组35例(实际完成31例),所有患者行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接受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疼痛管理路径进行管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疗效、住院时间、疼痛强度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变化(观察时间点:入院时0天、入院后14天、1个月及3个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因素、皮疹临床特征及基础疾病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DLQI评分均逐渐下降,且同一观察时间点,实验组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评价更高、住院时间更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服用止痛药物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带状疱疹伴有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疼痛管理,可降低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疼痛管理,可提升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4疼痛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针对性,提升了患者的依存性。图3幅;表13个;参133篇。

朱小芳[5](2020)在《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艾灸作为辅助治疗及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不同时间介入艾灸来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通过观察近期、远期临床疗效,为优化艾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我院带状疱疹病人诊疗证型分布以及老年人生理特点,得出此次临床观察带状疱疹的基本证型为脾虚湿蕴证。本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及中药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4~5天内介入治疗),试验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同加入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1~3天内介入治疗);三组基础治疗均为10天,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艾灸治疗均持续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以皮损愈合后为起始,通过微信、电话等回访方式了解皮损治愈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生PHN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1)基线对比: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疼痛评分、睡眠评分等一般资料进行了基线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三组受试对象一一按时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这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并在各个观察时点上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从治疗开始直至随访观察结束,三组VAS评分的走向均呈下降趋势,三组分别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分组为前提,各观察时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1分别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5个观察时点(具体同上)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在5个观察时点中睡眠自评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各组内在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对照组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三组人群在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比较,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三组人群后遗症发生率存在不同。结论:艾灸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疗效确切,且越早使用艾灸治疗,在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越好。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黄敏敏[6](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郭清清[7](2020)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在常见皮肤病的水平检测》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类固醇激素,可以调节磷酸盐与钙代谢和维持骨细胞的正常功能及分化。维生素D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多种细胞,具有促进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清除、增强机体免疫耐受、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调节免疫等作用,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已有多项研究证明维生素D与多种皮肤病相关,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等。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是人体多种来源的维生素D水平总和,是评价体内维生素D含量的最佳指标。本研究意在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在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带状疱疹住院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的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检测常见皮肤病(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带状疱疹)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探讨25羟基维生素D在上述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经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收集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148例住院患者作为常见皮肤病组(银屑病患者48例,湿疹/特应性皮炎患者50例,带状疱疹患者50例),同时间段在山东省立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人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入组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并采集入组人员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性别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常见皮肤病组(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带状疱疹)性别组成无差异(P分别为0.129、0.402、0.402)。2.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年龄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银屑病组年龄组成无差异(P=0.473),湿疹/特应性皮炎组平均年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带状疱疹组平均年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的BMI组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银屑病组BMI均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湿疹/特应性皮炎组的BMI均值无差异(P=0.052),带状疱疹组BMI均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4.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银屑病组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特应性皮炎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338);带状疱疹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473)。5.健康对照组和常见皮肤病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健康对照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为60%;银屑病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为80%;湿疹/特应性皮炎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为62%;带状疱疹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为64%。6.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的相关影响因素。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作为因变量,性别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相关,女性发生维生素D缺乏是男性的2.867倍,OR值2.867,95%CI(1.524-5.393);年龄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不相关(P=0.059);BMI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不相关(P=0.37)。结论1.银屑病组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25-羟基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银屑病发病和发展的危险因素。2.3种常见皮肤病(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带状疱疹)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性别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相关,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4.进食富含高维生素D食物及增加户外活动,有可能纠正病理及健康状态下低维生素D的普遍现象。

张瑞[8](2020)在《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近2年经西医治疗结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归纳临床资料特点、疾病相关因素特征,了解临床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以便为今后开展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多标准化的诊疗思路。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急性期带状疱疹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573例患者,对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临床资料(季节、发病诱因、受累神经、首诊误诊情况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进行整理,并比较不同年龄组(青年、中年、老年组)一般症状缓解情况及疾病转归是否有差异,将需要研究的资料录入Excel,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的急性期患者最小年龄是21岁,最大年龄是91岁,且各年龄阶段的男女性别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发病因素:四季均可发病,通过对纳入研究的观察,秋季的患者人数较多(P<0.01)。患者的常见发病诱因为劳累、情志因素、外感、局部外伤等,但大部分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其中361例(63.0%)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最多见。3.临床特点:48.5%的患者疼痛与皮疹同时出现,45.0%的患者以疼痛为首发症状,6.3%的患者以皮疹为首发症状,0.2%的患者仅有皮疹不伴疼痛。本次研究中皮疹分布在右侧的较分布在左侧的多,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受累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颈丛神经>腰骶神经>臂丛神经>面神经。中医证型以肝经郁热证为主(96.0%)。4.疾病转归:纳入的573例患者的最短住院天数为6天,最长为2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1.71±1.92)天;平均止疱时间为(4.72±1.12)天、疼痛缓解时间为(6.30±1.76)天。不同年龄阶段比较显示:不同年龄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止疱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疼痛及皮损评分在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5.中医路径: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治疗的完成率为92.7%。6.治疗效果:573例患者治愈97例(16.9%),有效437例(76.3%),未愈39(6.8%),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患者满意度高,总有效率达93.2%。在疗效方面青年组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在缩短住院时间、疼痛缓解、皮损改善及综合疗效评价方面均有显着优势,有助于本病的规范性诊疗,值得推广。

张劲东[9](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张俊俊[10](2020)在《500例带状疱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总结分析500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带状疱疹发病的相关特点,分析带状疱疹神经节分布特点,研究其分布规律,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筛选并收集整理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发病诱因、发病季节、疼痛与皮疹出现顺序、带状疱疹分型、皮损分布特点、住院时疼痛评分、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是否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它并发症、血钙值等。应用SPSS2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结合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成功筛选500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其中:1、患者以50岁以上为主,占比70.60%;女性患者占51.40%,男性患者占48.60%,女性稍多于男性,50岁以下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最常见的发病诱因为劳累,占比28.20%;带状疱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季、夏季多发,占比57.60%;先出现疼痛后出现皮疹所占比例最大,为59.20%,先出现皮疹后出现疼痛占比15.40%,疼痛和皮疹同时出现占比25.40%;分型中寻常型、大疱型、坏疽型、出血型、顿挫型、播散型分别占比77.20%、9.80%、3.40%、3.20%、2.60%、3.80%;发病部位上左右侧发病无明显差异,左侧发病占49.60%,右侧发病占48.60%;肋间神经区、三叉神经区、颈神经区、腰骶神经区发病比例分别为44.40%、27.00%、14.80%、11.60%,其中肋间神经区最多,三叉神经区次之;住院时疼痛评分以中度疼痛(4-6分)最常见,占比72.80%,不同年龄段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无明显差别;55.20%的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17.45%的患者出现了血钙值降低。2、2个神经节受累患者最多,皮损高发于T1、T5、T4,S5受累次数最少,单个神经节中三叉神经受累次数最多,达12.50%;不同年龄段患者皮损的左右分布、受累神经节段、受累神经节个数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患者皮损的左右分布、受累神经节段、受累神经节个数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受累神经节段与疼痛程度评分之间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3、有15.00%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单因素卡方检验中年龄、受累神经节数、住院时疼痛评分、疾病分型、血钙水平均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年龄、住院时疼痛评分、疾病分型是发生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带状疱疹肋间神经区受累最常见,单个神经节中三叉神经受累次数最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并发症。2、年龄、住院时疼痛评分、疾病分型是发生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独立影响因素。

二、153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3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153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调查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发病年龄分析
    2.2 患者的发病季节分析
    2.3 患者发病诱因与既往疾病分析
    2.4 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2.4.1 初诊时间、住院天数、病程。
        2.4.2 疗效评估。
    2.5 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2.6 患者年龄及治疗情况对PHN发生情况的影响
        2.6.1 年龄与PHN的关系。
        2.6.2 发病早期使用激素治疗对PHN发生情况和疾病控制时间的影响。
3 讨论
    3.1 发病与年龄、季节的关系
    3.2 疾病发病诱因及与基础疾病的关系
    3.3 诊疗情况
    3.4 PHN并发情况

(3)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镇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带状疱疹的维吾尔医证候分型及其常用药分析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排除标准
        5 药物名称规范
        6 统计方法
    二、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量化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剔除脱落标
        7 样本量估算
        8 治疗方法
        9 疗效性观测指标
        10 疗效判定标准
        11 统计方法
    三、异常胆液质成熟剂对正常小鼠的镇痛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维吾尔医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研究分组
        1.1.4 干预方法
        1.1.5 随访观察
        1.1.6 统计学方法
        1.1.7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2.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3 讨论
        1.3.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3.2 疼痛管理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前言
    2.2 疼痛管理路径
        2.2.1 疼痛评估
        2.2.2 治疗
        2.2.3 药物管理
        2.2.4 饮食管理
        2.2.5 心理管理
        2.2.6 并发症管理
        2.2.7 随访管理
    2.3 生活质量的研究
    2.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带状疱疹患者临床患病特征调查表
附录 B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病例分组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2.1 带状疱疹西医诊断标准
        3.2.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
        3.2.3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1.1 口服免煎中药
        4.1.2 口服抗病毒药物
        4.2 试验治疗
        4.2.1 施灸部位
        4.2.2 回旋灸法操作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4.4 技术路线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观察指标
        5.3.1 疼痛评估法
        5.3.2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5.3.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4 不良事件观察及应对措施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入组及脱失情况
        7.2 患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7.2.1 三组性别比较
        7.2.2 三组年龄比较
        7.2.3 三组病程比较
        7.2.4 发病部位比较
        7.2.5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7.2.6 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7.3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7.4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7.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7.6 不良反应记录
    8 研究结果的探讨
讨论
    1 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西医理论基础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2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4 发生PHN的危险因素
        1.4.1 年龄因素
        1.4.2 前驱期、疱疹急性期疼痛及皮损特点
        1.4.3 初治时间与诊疗方案
        1.4.4 免疫能力及伴基础疾病
        1.5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历史源流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带状疱疹的内治治疗
        2.4 带状疱疹的外治疗法
        2.4.1 针刺治疗
        2.4.2 灸法治疗
        2.4.3 中药外治
    3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探析
        3.1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
        3.2 参苓白术散处方探析
    4 艾灸探析
        4.1 艾灸目的与优势
        4.2 艾灸理论依据
        4.2.1 艾灸的中医理论认识
        4.2.2 艾灸现代药理研究
        4.3 灸量的掌握
        4.4 艾灸介入时间的选择
        4.5 艾灸选穴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中医命名
        1.2 病因病机认识
        1.2.1 古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辩证分型
    2 中医治法
        2.1 中药内治法
        2.2 中药外治法
        2.2.1 中药热奄包
        2.2.2 中药穴位贴敷
        2.2.3 中药熏蒸
        2.2.4 中药溻渍治疗
        2.3 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2.3.1 针刺治疗
        2.3.2 灸法
        2.3.3 放血疗法
        2.3.4 穴位注射
        2.3.5 火龙疗法
        2.3.6 针刀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受试须知
附录3 筛查访问清单
附录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附录5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附录6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录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8 申明及授权书

(6)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在常见皮肤病的水平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维生素D与皮肤相关性疾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中西医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500例带状疱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资料收集
    1.3 指标的判定
        1.3.1 疼痛程度的判定方法
        1.3.2 带状疱疹分型
        1.3.3 PHN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1.1 年龄
        2.1.2 性别
        2.1.3 发病诱因
        2.1.4 发病季节
        2.1.5 皮损特点
        2.1.6 疼痛与皮疹出现顺序
        2.1.7 HZ分型
        2.1.8 住院时疼痛评分
        2.1.9 合并基础疾病情况
        2.1.10 并发症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2.3 受累神经节分布相关的统计分析
        2.3.1 受累神经节数
        2.3.2 神经节分区受累情况
        2.3.3 不同性别在受累神经节分布上的比较
        2.3.4 受累神经节分布与疼痛程度评分的比较
    2.4 PHN影响因素的分析
        2.4.1 不同年龄段发生PHN的比较
        2.4.2 不同性别发生PHN的比较
        2.4.3 有无合并基础疾病对发生PHN的影响
        2.4.4 疼痛与皮疹出现顺序对发生PHN的影响
        2.4.5 皮损左右分布对发生PHN的影响
        2.4.6 不同受累神经节段发生PHN的比较
        2.4.7 不同受累神经节数发生PHN的比较
        2.4.8 不同疼痛评分发生PHN的比较
        2.4.9 不同HZ分型发生PHN的比较
        2.4.10 不同血钙水平发生PHN的比较
        2.4.11 多因素回归分析PHN发生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临床资料
    3.2 实验室检查结果
    3.3 受累神经节分布相关的统计分析
    3.4 PHN影响因素的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并发 Ogilvie 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四、153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2]153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 任建军,李志博,吴曦,周哲,于玉霞,赵晓霞,宋欢,王万卷.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8)
  • [3]异常胆液质成熟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其镇痛作用研究[D]. 买买提艾力·卡的.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疼痛管理对住院带状疱疹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D]. 边东亮.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朱小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在常见皮肤病的水平检测[D]. 郭清清. 山东大学, 2020(02)
  • [8]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张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500例带状疱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D]. 张俊俊. 河南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153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