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亿不良资产如何化解

1.4万亿不良资产如何化解

一、如何化解1.4万亿不良资产(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萍,胡海峰[1](2021)在《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风险的新特点、新挑战及防范对策》文中认为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的重大任务,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十三五"期间,我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金融风险领域仍存在一些持续性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隐患。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稳妥有序、守住底线的总体思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

王薇[2](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朱冠平[3](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指出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吴振宇,唐朝[4](2021)在《“十四五”时期金融风险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时期,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有效防范化解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同时,我国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十四五"期间,存量金融风险仍需有序处置。与此同时,受增长阶段转换、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等因素影响,新增金融风险仍将多发。在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不力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救助政策退出,将带来更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和局部性金融危机,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金融风险明显加大。面对仍然艰巨的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任务,"十四五"期间仍需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提升金融安全水平,从不良资产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出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金融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海外金融资产安全维护等方面着力,建立完善金融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杨西水[5](2020)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商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促进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放缓,国有大行盈利规模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城商行整体业绩明显下滑,风险逐步暴露,个别排名靠前的城商行被市场出清。这既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城商行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也引起了对城商行发展未来之路的现实性思考。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文章分为4个部分,具体包括9个章节。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即第2章,论述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金融发展的关系,包括城商行性质、定位与发展环境等;探讨了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发展两者的逻辑关系;梳理了城商行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是论文研究对象的作用机理与实证部分。这部分主要是研究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和对内对外开放对城商行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开放条件下的城商行风险、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以及国际经验借鉴和对中国的启示,包括第3章到第8章。第四部分是促进城商行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依据前面的研究结论,具体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城商行进行结构性重组,提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监管效能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区域均衡战略是城商行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要求后发地区加强对先发地区的追赶,客观上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城商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的主体,天然成为区域均衡发展的受益方和风险承担方。经实证检验,GDP增长与城商行信贷规模关联不大,而与城商行利润总额呈显着相关关系。(2)在政府主导背景下,城商行的经营行为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干预,甚至民营城商行未能例外。政府干预扭曲了“银行—企业”间的自由契约模式,以政府意志引导资金流动,形成政府推动型关系融资制度。(3)通过使用辽宁地级市政府信用指数和13家城商行数据,利用计量模型证明了:政府信用指数和城商行贷款规模存在着正向关系,即地方政府信用变好,城商行的贷款规模会扩大,反之亦成立。(4)以数理模型证明,在金融开放条件下,本地城商行、开放条件下新进入的其他城商行、新进入的外资银行3类银行之间会产生竞争效应:均衡贷款量会下降,但市场贷款总量上升;存款均衡利率会提升;本地城商行利润下降。(5)选取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12个指标,构建了一套判断城商行发生风险可能性的预警指标体系。以辽宁省的城商行为样本,实证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即该模型对城商行监管工作有现实意义。(6)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有:一是银行风险暴露后要尽早、尽快干预,不宜过度考虑道德风险。二是提前准备好干预“菜单”,包括及时提供流动性,政府接管以提高信用等级,迅速处置不良资产等。三是确保干预力度的有效性,否则会抬高干预成本,甚至损害市场信心。四是健全风险处置和退出的规制保障,明确各金融管理部门权责。五是谨慎使用央行再贷款等公共资金,合理分摊处置成本。(7)提出了城商行的发展建议:包括推动城商行改革重组,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健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强化金融委横向协调和纵向牵动功能以提高监管效能等。

赵明[6](2020)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TF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银行业爆发的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呈双升状态,这不仅威胁银行安全,降低银行的稳定性和盈利性,甚至可能发展成危害国家经济正常运转的隐患。在疫情所致的经济受阻的背景下,控制风险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而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两点:预防、风险发生后的处置。现阶段,我国仍在不断的调整经济结构,银行不良资产持续上升,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加大。所以,分析探索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本文选择TF银行作为案例,重点分析了TF银行不良资产具体状况以及造成TF银行不良资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TF银行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针对性的给出了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改进策略,希望能够帮助TF银行更好的处理这一问题,同时也给同行业其他银行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问题主要有:不良资产催收问题、不良资产重组化解问题、不良资产以物抵债问题、不良资产核销问题、不良资产处置管理方面问题。第二、TF银行可以从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处置进行优化:对原有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优化,新增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完善不良资产防控与管理。

黄鸿星[7](2020)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难点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金融不良资产的主体,商业银行不良风险的有效处置是打好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点。不良资产风险已经跃居当前各类金融风险的首位,并与其他风险形式紧密相连。面对必须打赢的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监管层继续坚持"市场化"为主的不良风险处置原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等各类主体一道,在特殊时期强化职责、完善机制和创新手段,聚焦和推进不良资产风险化解。展望2020年下半年,政策层面的健全、完善和适当放宽,与操作环节的规范、明确和提高效率,仍然是不良资产处置中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所在。

胡古月[8](2020)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逆周期调节机理》文中研究表明自美国1989年设立重组信托公司化解储贷机构危机以来,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收购处置金融体系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逆周期调节手段。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及格局,对中国宏观经济、金融体系、实体经济运行形成较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分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逆周期调节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需要对信贷市场进行逆周期调控

张晓林[9](2020)在《H银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复杂的经营形势。一方面,宏观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整个社会产业的新旧交替,经济增长的“提速换挡”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逐步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化增长、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驱动,经济增速变缓,使得一部分经营不良、产能落后、效益较差的企业被淘汰,纷纷倒闭,银行不良资产管控压力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存贷比上限取消、银监资管新规实施、民营银行牌照获批、互联网金融冲击、日趋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及越加开放的市场冲击着传统的商业银行格局。H银行是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在过去的时间里,H银行依托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资产规模较成立初期成倍扩增,但受宏观经济和金融大环境影响,H银行发展遭遇瓶颈。一方面,H银行近些年出现了增速下滑,息差收窄、不良率攀升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外部不断变化的政策和形势,H银行传统的业务发展战略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变革的需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同业竞争,如何准确定位竞争战略,实施竞争战略转型,确保H银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H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H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为切入点,结合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以战略管理理论、竞争战略理论等为依据和支撑,运用现代管理学模型中的多种分析工具,多维度分析H银行当前面临的各项因素,旨在探讨H银行如何科学的进行竞争战略选择。本文中,充分利用了 PEST分析工具,对H银行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同时,也综合使用Porter的五力模型对商业银行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EFE矩阵。在内部环境分析方面,对H银行的产品、经营、管理、定位等方面进行了优势和劣势分析,运用价值链分析H银行内部影响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IFE矩阵。笔者结合SWOT分析,对三种常见的竞争战略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QSPM矩阵对竞争战略实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差异化战略是H银行竞争战略的最好选择。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差异化战略实施的定位、目标和原则,并从公司、零售、金融市场、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小微金融六个业务条线分别指出了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路径,同时从完善考核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夯实人力保障、增强科技支撑四个方面提出了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使得本文提出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更加完善可行。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H银行当前竞争战略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为H银行布局新战略,增强竞争力提供实践与理论支撑。

谢群锋[10](2020)在《强监管形势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模式转型研究 ——以XAMC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应运而生。在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支持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充分发挥其逆周期调控作用,在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存量资产盘活、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等方面发挥了显着作用,成为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重要新兴力量。以此同时,行业发展也出现了经营方式粗放、业务缺乏清晰的边界限制等问题,在监管宽松甚至缺失的环境下,产生了一些高风险甚至违规经营行为。为此,中国银保监会于2019年7月5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153号),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正式从“政策放松”时代过渡到“真正的强监管”时代。监管环境的重大改变将对当前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后续经营模式如何转型升级成为各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XAMC为研究对象,探索在本轮金融强监管环境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业务如何进行转型,继续推进“不良+投资”的经营策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辟新的业务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尽可能地减少强监管给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冲击,确保公司稳健经营、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回顾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历程,梳理了监管政策脉络,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行业发展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行业中的个体XAMC的概况、主营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通过SWOT工具对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了强监管对其带来的各项冲击及发展存在的各项问题及瓶颈,具体包括了强监管对结构化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和固定收益类投资可能面临的“精准打击”、融资难融资贵、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单一等。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及问题,对XAMC下一步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建议主要包括:一是找好适合自身的战略定位,坚持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发展道路;二是迎合监管,根据业务发展实际,主动优化调整XAMC组织架构;三是进一步聚焦主业做精做强非结构化不良资产管理业务,特别是要努力丰富处置手段,提高资产经营能力;四是积极调整探索结构化不良资产管理业务新路径;五是锐意创新努力打造包括供应链、债转股、资本市场投资等在内的新业务增长极;六是多途径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融资畅通;七是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

二、如何化解1.4万亿不良资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化解1.4万亿不良资产(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风险的新特点、新挑战及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阶段性成果
    1.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
    2.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
    3.金融集团野蛮生长得到有序处置,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妥善处置
    4.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治理
    5.股票质押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二、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1.国际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交织叠加,外部冲击风险持续加大
    2.中美两国冲突不断升级,金融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3.宏观杠杆率快速攀升,总体金融风险压力加大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持续增加,坏账风险明显上升
    5.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加大,资本缺口加速暴露
    6.国企债务违约事件频发,造成金融市场动荡
    7.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累积
    8.房地产风险持续加大
    9.非法金融活动屡禁不止
    10.金融科技带来的垄断和无序扩张诱发金融风险的新挑战
三、新发展阶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
    1.新发展阶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总体思路
    2.新发展阶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举措
        (1)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管住货币总闸门
        (2)强化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内部治理,严防重点领域风险
        (3)完善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4)严格房地产宏观调控,推动金融、房地产均衡发展
        (5)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严防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
        (6)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信用惩戒机制作用
        (7)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回归金融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2)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贡献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供求理论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2.2 信贷价格理论
        2.2.1 可贷资金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信贷风险理论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2.4.1 均衡配给理论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均衡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2 ST-BVAR模型原理
        5.2.1 ST-BVAR模型设定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2.1 理论机制分析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2.2.5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1.1 直接影响
        4.1.2 间接影响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4.2.1 数据选取
        4.2.2 模型设计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主回归结果
        4.3.4 稳健性检验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5 本章小结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1.1 直接影响
        5.1.2 情景分析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5.2.1 数据选取
        5.2.2 模型设计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主回归结果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5 本章小结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1.1 直接影响
        6.1.2 间接影响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6.2.1 数据选取
        6.2.2 模型设计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主回归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5 本章小结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4)“十四五”时期金融风险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时期金融风险防控取得全方位积极进展
    (一)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和实体经济平衡关系改善
    (二)银行不良资产得到大规模处置
    (三)“影子银行”得到有效治理
    (四)债券违约风险加快暴露
    (五)股票质押融资风险减轻
    (六)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
    (七)互联网金融风险得到清理整顿
    (八)防控金融风险的制度、政策和组织体系更加完善
二、“十四五”时期金融风险防控仍面临艰巨挑战
    (一)外部输入性金融风险上升,金融安全面临全新挑战
        1. 全球金融脆弱性加速累积,中国金融开放提速,输入性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加大
        2.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加快重构,中美经贸摩擦加剧,金融安全持续面临挑战
    (二)国内存量金融风险处置仍要继续推进,新增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增大
        1. 金融市场风险仍未彻底化解
        2. 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压力仍较大
        3. 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问题仍然突出
        4.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依然严峻
        5. 金融科技在推动重塑金融生态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金融风险
        6. 疫情冲击实体经济,金融风险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三)“十四五”期间可能的金融风险分布
三、“十四五”期间金融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多主体、多渠道化解不良资产风险
    (二)推动高风险金融机构出清,建立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三)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稳妥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四)严控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五)完善金融调控和监管,提升金融治理现代化水平
    (六)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强化自主可控
    (七)维护海外金融资产安全,增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5)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商行发展
        1.2.2 政府干预与城商行发展
        1.2.3 城商行风险识别、预警及处置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逻辑和研究思路
        1.3.3 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逻辑
    2.1 区域均衡发展挑战、区域金融资源失衡和商业银行的崛起
        2.1.1 经济增长的区域极化与区域金融资源失衡的相互作用
        2.1.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与城商行的定位及其发展环境
    2.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地方政府与城商行的关系
        2.2.1 城商行在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作用
        2.2.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行政干预
    2.3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影响的数理模型论证
        2.3.1 城商行的利润函数
        2.3.2 金融开放条件下各类银行利润函数与反应
        2.3.3 金融开放对各类银行的影响
    2.4 本章研究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商行发展历程及主要情况
    3.1 中国城商行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3.1.1 中国城商行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的定位
        3.1.2 中国城商行发展的主要特征
        3.1.3 中国城商行发展的主要问题
    3.2 中国城商行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城商行发展的大背景
        3.2.2 城商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3.2.3 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
        3.2.4 新常态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3.2.5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的冲击
    3.3 本章研究小结
第4章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发展
    4.1 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本质
        4.1.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表现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4.1.3 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
    4.2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的互动作用机理
        4.2.1 城商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4.2.2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商行的作用机理
    4.3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互动绩效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4.3.1 主要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4.3.2 计量模型建立
        4.3.3 计量处理与结果
        4.3.4 计量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研究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干预对城商行发展的影响
    5.1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历史、模式与动力
        5.1.1 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系统的干预:金融分权的历史视角
        5.1.2 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的动力
        5.1.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模式
    5.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的作用机理
        5.2.1 政府行为对城商行的直接作用机制:基于股权控制和行政干预渠道
        5.2.2 政府干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间接作用机制:基于信用体系渠道
        5.2.3 地方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及政府行为的反作用影响
    5.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影响的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
        5.3.1 政府行政干预指标设计及模型建立
        5.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3.3 实证研究结论
    5.4 本章研究小结
第6章 城商行的风险及监测预警机制
    6.1 城商行的风险类型及表现
        6.1.1 市场约束带来的风险
        6.1.2 政府干预带来的风险
        6.1.3 城商行自身风险
    6.2 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基于熵值法
        6.2.1 指标设计
        6.2.2 监测预警体系
        6.2.3 实证分析及预警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府救助和处置的国际经验借鉴
    7.1 危机救助的经验借鉴
        7.1.1 次贷危机期间的美国政府救助经验
        7.1.2 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救助经验
        7.1.3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教训
    7.2 市场化处置和退出的国际经验借鉴
        7.2.1 健全法律法规
        7.2.2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7.2.3 退出的条件
        7.2.4 退出的方式
    7.3 对中国的启示
        7.3.1 明确职责及流程
        7.3.2 丰富市场化处置手段
        7.3.3 存款保险向“风险最小化型”转变
        7.3.4 建立危机信息共享和处置协调机制
    7.4 小结
第8章 A城商行案例分析
    8.1 案例背景
    8.2 发展历程
        8.2.1 经营规模扩张情况
        8.2.2 经营效益增长情况
        8.2.3 与地方政府关系
        8.2.4 区域经济对A城商行的支持情况
    8.3 风险承担
        8.3.1 风险规模
        8.3.2 原因探析
    8.4 风险处置
        8.4.1 处置框架
        8.4.2 政府注资的方式
        8.4.3 风险资产处置
    8.5 处置效果
        8.5.1 逐步恢复市场信心
        8.5.2 有效修复监管指标
        8.5.3 资产负债结构改善明显
    8.6 经验总结
        8.6.1 银行自身经验
        8.6.2 政府层面经验
第9章 发展建议
    9.1 推动城商行整合重组
        9.1.1 整合重组的思路与模式
        9.1.2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9.2 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9.2.1 厘清政府与银行边界,给与银行充分的自主权
        9.2.2 加强与政府融资平台合作,拓展城商行生存空间
        9.2.3 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
    9.3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9.3.1 多渠道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9.3.2 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9.3.3 健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
    9.4 多措并举提高抗风险能力
        9.4.1 将贷款权向总行集中,足额建立贷款损失专项准备
        9.4.2 引入战略投资者,提高综合竞争力
        9.4.3 实施市场扩张战略,拓展利润来源渠道
    9.5 提高对城商行的监管效能
        9.5.1 加强“一委一行两会”监管框架的横向协调
        9.5.2 强化中央与地方间的纵向协调
        9.5.3 发挥好金融科技在监管中的功能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TF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文献综述
第三章 TF银行不良资产情况及处置现状
    3.1 TF银行概况
    3.2 TF银行不良资产现情况及成因分析
    3.3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第四章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分析
    4.2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优化策略
    5.1 不良资产处置优化原则
    5.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优化策略
第六章 TF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优化的保障措施
    6.1 完善TF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组织架构
    6.2 优化信贷结构,加强风险控制
    6.3 建立科学化、信息化的不良资产管理体系
    6.4 加强不良资产的防范的制度建设
    6.5 提高不良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难点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多重压力致不良问题更为突出
若干问题致处置难度依然不减
多重目标约束下的政策建议

(8)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逆周期调节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需要对信贷市场进行逆周期调控
资产管理公司在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的地位
资产管理公司逆周期调节的机理
发挥资产管理公司逆周期调节功能需政策支持

(9)H银行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理论
        2.1.1 战略理论
        2.1.2 战略转型理论
        2.1.3 竞争战略理论
    2.2 基本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五力模型
        2.2.3 价值链分析
        2.2.4 SWOT分析
        2.2.5 战略定量计划矩阵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法(IFE和EFE矩阵)
    2.3 相关文献
        2.3.1 商业银行竞争战略文献综述
        2.3.2 商业银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文献综述
    2.4 简要评述
第3章 H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2.2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3.2.3 潜在进入者分析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行业内竞争环境
    3.3 机会和威胁分析
        3.3.1 H银行机会分析
        3.3.2 H银行威胁分析
    3.4 EFE矩阵建立
第4章 H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4.1 H银行历史沿革
    4.2 H银行的发展现状
        4.2.1 主要经营状况分析
        4.2.2 主要业务开展情况分析
        4.2.3 净利润情况分析
        4.2.4 资产质量分析
        4.2.5 业务结构分布情况分析
        4.2.6 机构设置情况分析
    4.3 H银行的价值链分析
        4.3.1 银行价值链构建
        4.3.2 H银行产品能力分析
        4.3.3 H银行营销能力分析
        4.3.4 H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分析
        4.3.5 H银行客户服务能力分析
        4.3.6 H银行的支持保障活动分析
        4.3.7 H银行的管理活动分析
        4.3.8 H银行的监督评价活动分析
    4.4 优势和劣势
        4.4.1 H银行优势
        4.4.2 H银行劣势
    4.5 IFE矩阵建立
第5章 H银行战略制定和实施
    5.1 SWOT分析
    5.2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5.2.1 成本领先战略
        5.2.2 差异化战略
        5.2.3 集中化战略
    5.3 基于QSPM矩阵的竞争战略选择
第六章 H银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路径
    6.1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总体定位
    6.2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目标
        6.2.1 总体目标
        6.2.2 阶段性目标
    6.3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基本原则
        6.3.1 以做牢基础为根本
        6.3.2 以做实主业为核心
        6.3.3 以做大零售为重点
        6.3.4 以做强本土为基础
        6.3.5 以做细成本为前提
    6.4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路径
        6.4.1 基于客户细分的差异化公司业务
        6.4.2 发展科技为主轴的差异化零售业务
        6.4.3 完善以多元化合作为基础的差异化金融市场业务
        6.4.4 搭建以转型为根基的差异化资产管理业务
        6.4.5 完善以多元化为目标的差异化投资银行业务
        6.4.6 筑牢以产品为基础的差异化小微金融业务
第7章 H银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7.1 完善考核机制
    7.2 优化资源配置
    7.3 夯实人力保障
    7.4 增强科技支撑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强监管形势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模式转型研究 ——以XAMC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2章 地方AMC历程及其政策环境分析
    2.1 地方AMC诞生背景
    2.2 地方AMC业务逻辑
    2.3 地方AMC发展现状
    2.4 地方AMC监管政策梳理
        2.4.1 2012 至2018年监管政策
        2.4.2 2019 年迈入强监管新时代
    2.5 地方AMC产业环境分析
第3章 XAMC基本情况
    3.1 XAMC概况
    3.2 XAMC组织架构
    3.3 XAMC主营业务
    3.4 XAMC业务流程
第4章 强监管政策下XAMC业务转型必要性分析
    4.1 企业所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4.2 江西省银行不良资产市场状况
    4.3 XAMC业务发展现状
    4.4 强监管政策对XAMC业务发展影响
    4.5 XAMC发展的SWOT分析
    4.6 XAMC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分析
第5章 XAMC转型发展思路及具体路径措施
    5.1 发展战略调整
        5.1.1 市场上主流战略定位
        5.1.2 XAMC战略再定位
        5.1.3 战略再定位下优化组织架构
    5.2 聚焦主业做精做强非结构化不良资产管理业务
        5.2.1 发挥区域优势加强渠道建设
        5.2.2 丰富处置手段提高经营能力
        5.2.3 增强业务素质提高收包效率
    5.3 积极调整探索结构化不良资产管理业务新路径
        5.3.1 收购工程款模式
        5.3.2 收购原有债权模式
        5.3.3 实体经济非金融债权模式
    5.4 锐意创新努力打造新业务增长极
        5.4.1 稳妥发展固收类投资业务
        5.4.2 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5.4.3 加快发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
        5.4.4 积极探索资本市场类投资业务
    5.5 多途径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融资畅通
        5.5.1 融资总体思路
        5.5.2 增资扩大股本
        5.5.3 拓宽债权融资品种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如何化解1.4万亿不良资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阶段我国金融风险的新特点、新挑战及防范对策[J]. 王爱萍,胡海峰. 人文杂志, 2021(12)
  • [2]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3]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十四五”时期金融风险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 吴振宇,唐朝. 改革, 2021(06)
  • [5]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 杨西水. 辽宁大学, 2020(07)
  • [6]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TF银行为例[D]. 赵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难点与建议[J]. 黄鸿星. 银行家, 2020(07)
  • [8]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逆周期调节机理[J]. 胡古月. 中国金融, 2020(12)
  • [9]H银行竞争战略研究[D]. 张晓林. 山东大学, 2020(05)
  • [10]强监管形势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模式转型研究 ——以XAMC为例[D]. 谢群锋.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1.4万亿不良资产如何化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