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猖獗?

“油耗”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猖獗?

一、“油耗子”何时不再猖獗(论文文献综述)

刘朝晖[1](2021)在《守护世界第一大港》文中认为世界各大船公司的集装箱货轮在上海停靠,来自全球各地的货物商品在此集散。成绩的背后,站着这样一群人。202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350万标准箱,比2019年增长20万标箱,再创历史新高,连续第11年领跑全球。世界各大船公司的集装箱货轮在上海停靠,来自全球各地的货物商品在此集散,这个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十余年来的飞速发展,为上海初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夯下了坚实的根基。

杨肖[2](2018)在《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国海警报道研究 ——以《中国海洋报》为例》文中指出2013年,国家对海上执法力量进行整合,成立中国海警局,结束了我国“五龙治海”的海洋管理局面。整合后的中国海警,在我国海洋管理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13年至2017年《中国海洋报》对我国海警报道为切入点,以框架理论为依托,结合时代背景、国家海洋政策,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讨海警报道的媒体框架。自1988年边防海警成立以来,关于海警的新闻报道经历了三次变化:1988—2007年,边防海警成立后,媒体的报道集中在报道打击海上走私方面;2008—2012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媒体对海警的报道焦点转移到国家重大活动时海警海上安保方面,与此同时报道开始折射出海洋管理的复杂性;2013年中国海警整合以后,对海警的报道内容日益丰富,数量也明显增多。本文以《中国海洋报》为样本,研究发现,关于海警的报道数量总体增长较快,多采用权威报道信源,公信力强;报道形式以消息、通讯为主,版面主要分布前两版面。海警报道突出维权防卫、海洋执法领域,新闻文本图式结构完整但重结果轻背景,情节性框架多于议题性框架,从维权执法行动、自身建设、服务群众等各个方面塑造了海警形象,对海警工作成效进行了有力宣传,主旋律是传播海警正能量。但是,笔者通过访谈与资料整理,了解到中国海警整合五年来,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实际工作中的诸多困难,包括海警群体工作的艰辛,报纸对这些问题的报道明显力度不够。因此,本文认为《中国海洋报》海警报道呈现的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之间存在错位现象,错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国家政策的规制、媒介组织框架的限制、海警新闻素材采集的客观难度、以及市场逻辑下,海警宣传对“异化”报道的疏离。针对海警报道的优化路径,本文从国家层面、媒介组织、海警层面以及技术层面四个层面提出改进措施。国家层面,应该继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进一步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媒介组织层面,主动进行议题设置;提高媒体回应能力;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相统一。海警层面,要打造典型人物,树立海警形象;提高信息研判能力,做好公开与保密相契合;要整合社会资源,锻造专业队伍。技术层面,要开设海警专题栏目,提升报道系统性;要保障消息来源多元性;要调整报道基调等等。

梁现成[3](2014)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实生活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每一个角落,甚至于被称为世界第二大公害。假冒、伪劣产品的蔓延、盛行,不仅威胁每一个人的健康,有的还危及人的生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固然同其能带来巨大的利益,其与社会道德诚信意识的下降、市场管理不规范等因素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同我国刑事立法、司法,特别是同我国的刑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笔者通过近两年办理的多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案件中深切体会到司法实践中对该类犯罪的处理存在着定性分歧和宽严相济与自由裁量的矛盾,其具体表现在:对于从事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众多参与人员一概而论,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实践中,以非法经营的口袋罪代替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来权衡惩罚力度又留给自由裁量权太大的活动空间。同时,在刑罚执行方面也存在缺陷:比如罚金刑的执行不到位问题,资格刑的不完善问题等。作者试图结合这些实际问题,通过研究找到控制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的一些方法,切实发挥刑法的最后保障作用。本文将从生产、制售伪劣产品罪的现状出发,结合工作实际,探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立法、司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充分发挥刑法作为社会关系最后调整手段的惩罚和预防功能。通过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法概况的回顾,特别是提出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法完善,包括对追诉标准需在金额、数量上进行完善,对组织、领导者、积极参加者、一般参加者区别对待要在立法上明确,对刑罚制度进行完善,特别是应当完善罚金易科自由刑制度以及增加资格刑。

李娜,余翔,姬文清[4](2013)在《产业链犯罪:分析工具与治理模式》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媒介使用的犯罪产业链线索,结合产业链理论进行了产业链犯罪的概念界定和类型化探讨,揭示了产业链生长环境、扩张方式、犯罪渗透性等问题,分析了石油非法产业链与有毒、有害食品犯罪产业链两类具体案例,从综合治理视角提出了遏制犯罪产业链的建议。

俞永植[5](2013)在《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文中研究说明中韩两国关于新词语的学术研究各具特点,近20年两国关于新词语研究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以中韩两国新词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基础,借鉴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和韩语的分别研究和汉、韩跨语言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语言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分别总结了截止到2010年的汉语和韩语新词语的词形词义特点,对比汉、韩语新词语在词汇学方面的异同点,并通过两国各时期时代特点的新词语的分析,探讨两国受到国际化时代的影响和人们的意识变化和发展。本文研究对象为到2010年的汉语新词语和韩语新词语。主要参考《最新中韩新造语辞典》、《现代汉语新词词典》、《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1978——2000》、《21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新词语词典》、《2008年汉语新词语》、《2009年汉语新词语》、《2010年汉语新词语》中的汉语新词语以及韩国国立国语院1994-2010年“新语”调查中的韩语新词语。本文主要通过汉、韩语新词语研究、汉、韩语新词语语言学的词形词义对比研究和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讨论相结合,微观调查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描述了汉、韩语新词语的特点,集中分析和总结了两国新词语词汇学及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异同点。在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综述部分,分别总结了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特点。汉、韩语新词汇言学的对比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词类特点、造词法特点、词义形态、产生渠道和生成途径四个方面的研究。(一)中韩两国新词语词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名词数量较多。(二)汉、韩语新词语在造词法上的特点如下:汉语新词语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韩语新词语分为“单一词”和“混种词(hybrid、复合词)①”。汉、韩语新词语大部分是已有词(素)的合成词,少有“完全新的词”,合成方式大部分相同,但因动宾顺序不同也存在不同点。汉、韩语新词语大致分为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和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中分为原形词根合成方式和变形词根合成方式。派生法生成的新词语分为接头派生(前缀)法和接尾派生(后缀)②法生成的新词语。合成法生成的新词语,原形词根合成方式中,汉、韩语新词语相同的合成结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名词素和动词素的结合;形容词素和动词素结合;名词素和形容词素结合。韩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副词素和名词素的结合;不完全词根和名词的结合;副词素和补助用言结合;直接写出“连音”的合成词。汉语新词语特有的合成结构包括:形容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动词素和形容词素的结合。变形词根合成方式中,包括缩略方式和混合方式生成的新词语。缩略方式包括提取法、节略法和音节的缩略;合成方式包括接头派生法和接尾派生法。派生法生成新词语,接头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头派生词;汉字接头派生词;外来词接头词。接尾派生法生成新词语包括:固有语接尾词;汉字语接尾词;外来词接尾词。(接头词也可叫“前缀”,接尾词也可叫“后缀”)(三)汉、韩语新词语词义形态的对比研究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化和色彩的变化四个方面。(四)汉、韩语新词语产生渠道形式和生成途径研究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形式主要有:创造新词、旧词被赋予新义、外来词的介入、方言的引入和修辞法。本文主要从“借用”、“修辞造语”、“类推”对比分析汉、韩语新词语的生成途径。借用分为“外来词的借用”和“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修辞造语分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和婉曲造语。类推包括反意的类推和类似的类推。在汉、韩语新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比照研究部分,本文主要对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类别变化分析、社会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人们意识和外来词产生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从政治、社会、军事、通信、经济、科技、医学、娱乐、生活、文化、地理及其他12个词义类别,分别对2001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汉语、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的异同点。(二)分析总结了中韩两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主要分析了各时期两国杨有时代特点的新词语。具体分析了80年代初期、1990年前期、2000年、2010年的中国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80年代后期、1990年、2000年、2010年韩国的主要社会变化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总结了只在中国使用的新词语、只在韩国使用的新词语、两国共同使用的新词语以及原来只在一个国家使用、但现在两国都通用的新词语和新词语族。(三)通过分析中韩两国外来词新词的使用现状,窥探了中韩人民对外意识的变化,比较了两国人民意识变化的不同之处。通过共同的新词语“酷”,总结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的变化发展原因,即新事物的流入、接受和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意识变化;中国和韩国“新一代人”的人际关系变化;两国经济结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等等。

吴建荣[6](2012)在《大庆市党员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调查》文中指出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严重滥用权力的行为、亵渎权力的表现,是权力异化的产物。它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破坏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危及政权巩固,也会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害,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党员干部的职务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则更为严重。近几年来,大庆市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党员干部的职务犯罪势头正逐步得到遏制,大庆市党员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案件总量及大要案量下降趋势凸现,一些诱发职务犯罪的深层次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但是,在我国体制转轨、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改制的缝隙和漏洞,监管的疏漏难免会为职务犯罪提供生存的空间,尤其是在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并以公有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大庆市,更容易成为职务犯罪的易发地带。当前,大庆市反腐败形势依旧严峻,职务犯罪呈现出群体性犯罪、涉油国有企事业单位及热点部门人员职务犯罪高发,职务犯罪行为智能化、隐蔽化、多样化等特点。面对大庆市党员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及现状,我们既要从客观规律上找原因,也要从思想、教育、监督、法制、社会环境等因素上面找原因,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打击力度、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加强教育等手段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尹德朝[7](2010)在《通古特的红帽子》文中研究说明一我是搭坐一辆为井队供应给养的客货两用车进沙漠的。坐在拥挤的驾驶室里,听着完全陌生的西北方言,眼望浩如烟海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我几乎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我不停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来这里?真的是为了爱情吗?我无力地倚靠在车的一角,仿佛随时都有被大漠吞并的可能。

姬文清,何松彪[8](2009)在《现象与困惑:涉油犯罪规制新论》文中研究说明开井放油、打孔盗油、盗窃和破坏石油生产设施的现象,在全国各个油田都有发生,"三小一点"为涉油犯罪提供了销赃路径,涉油犯罪愈演愈烈。相比之下,不断出台的政策和法律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如何有效规制涉油犯罪,从而保护社会、经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成为时下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总结了涉油犯罪的特征,剖析了犯罪的成因,并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交叉学科理论,从涉油犯罪成本、犯罪控制系统、产业链、利益分配等角度进行了规制路径的新选择。

杨德勇[9](2007)在《保卫“兰成渝”》文中研究表明管道运输业在中国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现已成为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之后迅速崛起的第五大运输业。目前,中国境内已建成长距离输油气管道1.5万公里。预计到2010年,我国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长度将再增8万到10万里。管道输送的是易燃易爆的油气产品,生产运输过程有着很大风险。所以,管道运输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打孔盗油,是对管道安全最大的威胁。横跨西部三省一市的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兰成渝”的建设者们从一开始就承担起了保卫这条能源生命线的职责。

陈兴华[10](2006)在《中国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伊始,国际油价飙升,绿色浪潮迭起,主权冲突加剧,国际利益格局变异,这一切仿佛预示着第四次石油危机即将到来。如何保障以石油安全为代表的能源安全成为各国亟须解决的难题。从上世纪发展至今,石油安全已经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渗透到了经济安全、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石油安全问题的应对是一个综合的战略体系。其中,法律的地位不可或缺。然而,受政治、经济体制等各种因素制约,中国的石油、能源立法长期缺位。面对日益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中国迫切地需要建立一套法律体系来保障石油安全。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相关理论及石油体制的改革与加入WTO等国际影响因素分别为构建中国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给养与实践规程。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和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并重的原则分别是构建中国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目的性和工具性原则。各国通行的石油法律框架及其制度变迁规律为中国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架构和制度安排提供了选择,特别是中国已经融入国际石油市场,只要认真总结提炼石油矿业法到石油供给法制度变迁的规律及石油消费法的理念与规则,实现这两个法律时序的跨越,就能在法律制度体系上保证石油安全。中国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由纵向法律体系与横向法律结构共同构筑:以石油矿业法、石油业法及石油消费法为主体涵盖石油上下游及消费形成了石油安全的纵向法律体系;这些法律的制度安排与期货、税收、价格、金融、环境等法律的契合形成了石油安全的横向法律结构。石油矿业法关系到石油能源的生产,在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石油矿业法的通行制度包括石油矿业产权制度、石油矿业行政管理制度、石油矿业环境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制度。我国现有立法中石油矿业法相对较为成熟,因此,构建重点在于对现有法律制度的修正和完善。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石油矿业监管制度;通过更加灵活的国际石油合作合同制度吸引外资;向民营石油企业开放国内的石油矿业权;实现与国际通行石油矿业税费制度的接轨;采取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自营勘探和难动用储量的开发;规定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建立地方生态补偿机制。

二、“油耗子”何时不再猖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耗子”何时不再猖獗(论文提纲范文)

(1)守护世界第一大港(论文提纲范文)

被集装箱“包围的”派出所
港口安全关系上海港声誉
岛上派出所的春秋

(2)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国海警报道研究 ——以《中国海洋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海洋传媒相关研究现状
        1.2.2 海警新闻报道研究
    1.3 研究理论
        1.3.1 社会建构理论及其应用
        1.3.2 框架理论及其应用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媒体选择
        1.5.3 样本收集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性分析
        1.6.1 研究重难点
        1.6.2 创新性分析
第2章 海警报道的演变因素与历时性分析
    2.1 海警报道演变的三重因素
        2.1.1 政治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文化因素
    2.2 海警报道的历时性分析
        2.2.1 第一时期(1988—2007):政策出台与报道焦点
        2.2.2 第二时期(2008—2013):媒介仪式与报道转折
        2.2.3 第三时期(2013年至今):海事热点与集体聚焦
第3章 《中国海洋报》海警报道的框架分析
    3.1 海警报道的表层框架分析
        3.1.1 报道数量及高峰点
        3.1.2 报道信源分布
        3.1.3 报道体裁应用
        3.1.4 报道版面分布
    3.2 海警报道的深层次框架分析
        3.2.1 高层次结构的主题分布
        3.2.2 中层次结构的图式分布
        3.2.3 低层次结构的修辞
第4章 海警报道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的错位
    4.1 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错位具体表现
        4.1.1 维权防卫:光荣使命VS职业艰辛
        4.1.2 海洋执法:成效显着VS形式严峻
        4.1.3 海上服务:天降神兵VS能力有限
        4.1.4 队伍建设:单兵作战VS社会共管
        4.1.5 海警生活:铁血担当VS保障缺失
    4.2 错位原因:新闻生产中政府、媒体、海警、市场的角逐
        4.2.1 政府语境:中心扩散易外围突进难
        4.2.2 媒体管理:新闻常规、内部控制、专业意理
        4.2.3 市场逻辑:对“异化”报道的疏离
        4.2.4 海警方面:新闻素材采集的客观难度
第5章 《中国海洋报》海警报道优化路径
    5.1 国家层面
        5.1.1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传递基层声音
        5.1.2 进一步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5.2 媒介组织层面
        5.2.1 主动进行议题设置转变“刺激—反应”的被动模式
        5.2.2 提高媒体回应能力形成话语博弈的常态模式
        5.2.3 平衡海警报道框架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相统一
    5.3 海警层面
        5.3.1 打造典型人物树立海警形象
        5.3.2 提高信息研判能力做好公开与保密相契合
        5.3.3 整合社会资源锻造专业队伍
    5.4 技术层面
        5.4.1 开设海警专题栏目提升报道系统性
        5.4.2 拓展消息来源渠道确保报道客观性
        5.4.3 调整报道基调适当使用“恐惧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现状和新特点
    (一)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
    (二)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现状及新特点
二、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司法困境
    (一) 选择性司法的情况
    (二) 刑事处罚的针对性分歧
三、 我国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相关立法及其完善
    (一) 追诉标准的完善
    (二) 统一与竞合犯罪追诉、处罚标准
    (三) 对组织、领导者、积极参加者、一般参加者区别对待
    (四) 刑罚制度的完善
四、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司法完善
    (一) 明确与非法经营罪的区别
    (二) 加大相关渎职罪的打击力度
    (三) 改善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处罚方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产业链犯罪:分析工具与治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链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链犯罪的属性认定
三、产业链犯罪的研究实例
    1. 涉油产业链犯罪
    2. 生产、销售、违法添加有毒有害物的食品、产品犯罪产业链
四、产业链犯罪的法律回应
五、产业链犯罪的治理思路

(5)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和实践意义
        1. 选题来源
        2. 本文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新词语理论研究综述
        1. 语言理论研究基础
        2. 社会历史原因
第二章 新词语研究现状
    第一节 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韩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1. 本文的研究范围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第一节 近 1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1. 2001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2. 2005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3. 2009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4. 2010 年汉语新词语调查
    第二节 近 1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情况研究
        1. 2001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2. 2005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3. 2009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4. 2010 年韩语新词语调查
第四章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汇学特点
    第一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类特点
    第二节 汉、韩语新词语造词法特点
        1. 汉、韩语新词语的造词法分类
        (1) 韩语新词语的构词法分析
        (2) 汉、韩语新词语结构类型对比
        2. 合成法生成新词语
        (1) 原形词根合成方式
        汉语和韩语共有的合成结构
        韩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汉语独有的合成结构
        (2) 变形词根合成方式
        缩略方式
        混合方式
        3. 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1) 接头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2) 接尾词派生法生成新词语
    第三节 汉、韩语新词语的词义形态
        1. 词义的扩大
        2. 词义的缩小
        3. 词义的转移
        4. 词义色彩的变化
    第四节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及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1. 汉、韩语新词语产生的渠道
        (1) 创造新词
        (2) 旧词被赋予新义
        (3) 外来词的介入
        (4) 方言的引入
        (5) 修辞法
        2. 汉、韩语新词语主要生成途径的比较分析
        (1) 借用
        外来词的借用
        在同一语言系统内的借用
        (2) 修辞造语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婉曲
        (3) 类推
第五章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近15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1. 2001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2. 200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3. 2009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4. 2010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变化分析
    第二节 近 15 年汉、韩语新词语词义类别比较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 政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2. 社会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3. 军事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4. 通信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5. 经济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6. 科技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7. 医学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8. 娱乐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9. 生活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0. 文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1. 地理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12. 其他方面汉、韩语新词语对比分析与社会演变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新词语词义类别比率与关注度的相对关系分析
第六章 中国和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1. 8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2. 90 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3. 200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4. 2010 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二节 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1. 8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2. 9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3. 200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4. 2010 年代韩国社会的变化发展及时代特点的新词语
    第三节 近 15 年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产生
        1. 中韩人民意识的变化和外来词新词语的使用现状
        2. 通过新词语“酷”来看中韩两国人民的意识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6)大庆市党员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理论框架
    三、 相关界定
第一章 案件整体情况调查
    第一节 发案数量及趋势
        一、 案件数量:总数及大要案数下降趋势凸现,窝串案增多
        二、 案件类型:贪污贿赂及渎职类职务犯罪案件比重居高不下
    第二节 涉案人员及部门
        一、 涉案人员:乡科级及一般党员干部的涉案比例增大
        二、 涉案部门:政府和农村的热点部门一直为案件高发区
    第三节 案件处理情况
        一、 党纪惩处:受党纪、政纪重处分人员比重大
        二、 司法惩处:职务犯罪案件的审判呈现轻刑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典型案例调查
    第一节 个体案例:晏晓泉受贿案
        一、 基本案情
        二、 分歧意见
        三、 裁判结论
        四、 案件分析
    第二节 群体案例:经警队员涉油职务犯罪案
        一、 基本案情
        二、 裁判结论
        三、 案件分析
    第三节 由案件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
        一、 国企改制过程中职务犯罪主体的认定
        二、 贪污犯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三、 共同贪污犯罪数额的认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度思考
    第一节 犯罪构成特征
        一、 主体:热点部门及涉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居多
        二、 客体:多以“窃取”、“侵吞”方式侵犯公共财产所有关系
        三、 主观:国企改制过程中具有复杂犯罪动机的故意犯罪多发
        四、 客观:多为利用“主管”、“经手”之便
    第二节 犯罪行为特征
        一、 从被动受贿开始转向主动索贿
        二、 从简单权钱交易转向隐性腐败
        三、 作案由偶发转向常态
    第三节 犯罪影响因子
        一、 “靠油吃油”观念及腐败权力观
        二、 监管失控与企业改制漏洞
        三、 党员干部交流制度不健全
        四、 法网疏漏与惩处力度欠强
    第四节 犯罪危害后果
        一、 误导党员干部价值取向,破坏大庆市“三风”建设成效
        二、 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阻碍大庆市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三、 败坏党和政府形象,影响大庆市社会管理及社会稳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通古特的红帽子(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8)现象与困惑:涉油犯罪规制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涉油犯罪概述
二、涉油犯罪频发的深层分析
    1. 犯罪的谋利性与犯罪成本的经济性
    2. 链式需求的拉动性
    3. 作案空间的开阔性
    4. 规制手段的单一性
    5. 利益分配的非均衡性
三、涉油犯罪规制的路径选择
    1. 提高涉油犯罪成本
    2. 构建多元涉油犯罪控制系统
    3. 截断产业链
    4. 均衡利益分配
四、结语

(10)中国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论文题目的选择
    0.2 论文选题的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0.4 论文主要内容
    0.5 论文研究方法
1 石油安全及其相关问题
    1.1 石油安全问题的由来及演变
        1.1.1 石油及其特性
        1.1.2 石油安全问题溯源
        1.1.3 石油安全问题的演变
    1.2 石油安全概念的界定
        1.2.1 传统石油安全概念及其弊端
        1.2.2 环境资源法视角下石油安全概念之重塑
    1.3 石油安全问题的应对
        1.3.1 世界主要国家的石油安全战略
        1.3.2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1.3.3 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
2 法律与石油安全的保障
    2.1 法律保障石油安全之可能性
        2.1.1 法律能够将石油安全纳入调整范围
        2.1.2 法律通过促进效率和秩序保障石油的经济安全
        2.1.3 法律通过维护公平和正义保障石油的资源和环境安全
    2.2 法律保障石油安全之必要性
        2.2.1 石油安全法律之必要性
        2.2.2 石油安全法律体系之必要性
    2.3 中国应建立完整的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2.3.1 我国石油安全立法现状
        2.3.2 国外石油安全立法及其评析
        2.3.3 我国应建立完整的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3 中国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理论依据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市场经济理论
        3.1.3 国家干预理论
    3.2 构建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现实基础
        3.2.1 我国石油体制的改革和变迁
        3.2.2 石油安全法律的国际影响因素
    3.3 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3.3.1 目的性原则——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
        3.3.2 工具性原则——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并重原则
    3.4 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3.4.1 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特征
        3.4.2 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实质
        3.4.3 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的框架
4 石油矿业法
    4.1 石油矿业法与石油安全的保障
    4.2 石油矿业法主要制度
        4.2.1 石油矿业产权制度
        4.2.2 石油矿业行政管理制度
        4.2.3 石油矿业环境制度
        4.2.4 石油矿业法律责任制度
    4.3 中国石油矿业法的制度完善
        4.3.1 国家石油公司的定位
        4.3.2 石油矿业监管制度的重塑
        4.3.3 石油矿业税费制度的改革
        4.3.4 石油自营勘探和难动用储量开发的制度创新
        4.3.5 地方石油环境立法的强化
5 石油业法
    5.1 石油业法与石油安全的保障
    5.2 石油紧急供应及中国的制度选择
        5.2.1 石油紧急供应制度的一般内容
        5.2.2 我国石油紧急供应的制度选择
    5.3 石油市场供应及中国的制度变革
        5.3.1 我国成品油批发零售市场现状及现行制度
        5.3.2 市场化方向的石油市场供应制度变革
    5.4 石油进出口贸易及中国的制度取向
        5.4.1 石油进出口贸易制度的一般内容
        5.4.2 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及制度取向
    5.5 石油炼制、储运及中国的制度应对
        5.5.1 石油炼制、储运业的特点及其制度规范
        5.5.2 我国石油炼制、储运业的特殊问题以及制度应对
6 石油消费法
    6.1 石油消费法与石油安全的保障
    6.2 石油消费法主要制度
        6.2.1 石油消费限制制度
        6.2.2 石油消费节约制度
        6.2.3 石油消费替代制度
    6.3 中国石油消费法的构建
        6.3.1 我国石油终端消费状况及其特点
        6.3.2 燃油税制度的推行
        6.3.3 燃油能效制度的建立
        6.3.4 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促进制度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油耗子”何时不再猖獗(论文参考文献)

  • [1]守护世界第一大港[J]. 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21(07)
  • [2]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国海警报道研究 ——以《中国海洋报》为例[D]. 杨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3)
  • [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研究[D]. 梁现成.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4]产业链犯罪:分析工具与治理模式[J]. 李娜,余翔,姬文清. 科学经济社会, 2013(04)
  • [5]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D]. 俞永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6]大庆市党员干部职务犯罪案件调查[D]. 吴建荣. 黑龙江大学, 2012(S1)
  • [7]通古特的红帽子[J]. 尹德朝. 地火, 2010(03)
  • [8]现象与困惑:涉油犯罪规制新论[J]. 姬文清,何松彪. 未来与发展, 2009(11)
  • [9]保卫“兰成渝”[J]. 杨德勇. 报告文学, 2007(04)
  • [10]中国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研究[D]. 陈兴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油耗”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猖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