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域系统角度看荒漠化及其治理

从流域系统角度看荒漠化及其治理

一、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荒漠化及其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胡宝清,罗为群,吴泽燕,胡兆鑫[1](2017)在《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及其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西江流域为研究单元,阐述了该流域石漠化的成因及分布现状,并按照石漠化的程度进行分区,得出该流域的石漠化主要分布中部的红水河和浔江流域、西部的左、右江地区、东北部的漓江中下游一带,并对土地石漠化的危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王尚义,李玉轩,马义娟[2](2015)在《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区域单元,是区域响应的敏感区和研究热点,许多地区的自然灾害与人为损害都与流域的历史演变紧密相关。近年来出现的历史流域研究,就是对这种现象进行科学规律探寻的反映。由于这一研究涉及到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管理、生态等多学科领域,枝叶浩繁。因此,仅从地理学发展的视角,揭示流域研究的地理特征、流域演变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发展与历史流域的耦合关系。历史流域研究也具备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特点,具有综合性、历史演变性、空间相对稳定性、应用性等研究特征。在地理学发展视角下开展历史流域研究,对拓展地理研究思维,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为流域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崔瀚文[3](2013)在《中国西部冰川变化与湿地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川在从平衡线以上的积累区运动到平衡线以下的消融区时,逐渐融化为液态水,最后注入河流,成为众多江河的源头。不仅如此,其他类型湿地,如湖泊湿地、沼泽草甸湿地、河流湿地等,也受冰川融水补给的影响。文中研究区是中国冰川的主要分布区,自北向南共分布有14座山系,分别为阿尔泰山、天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其中天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等5座山系的总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中国冰川相应总量的79%和84%。中国西部冰川资源丰富,不同类型湿地,特别是湖泊及河流也广为发育。冰川及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水源。近年来,冰川面积持续减少,湿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明确冰川与湿地的变化情况,以及二者的响应关系,是了解湿地补给状况,合理开发湿地冰川资源,使二者可持续地为人类及生态环境中其他主体提供水源的基础。本研究以小流域为单元,分析中国西部50个小流域内冰川与湿地变迁规律及时空分布。根据影响冰川与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高程、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来划分小流域类型。利用改进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典型区向全区扩展方式,研究中国西部湿地对冰川变化的响应距离以及不同响应关系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利用274景MSS遥感影像、269景ETM+遥感影像、619景CBERS遥感影像,在MAPGIS软件平台上,通过人机交互解译的方式提取了1977年、2000年、2005年的冰川与不同类型湿地的信息。综合考虑三类数据源的空间分辨率及冰川、湿地的斑块特征,将10个像元确定为面积最小类别的最优分辨率,解译精度可以达到0.1km2。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了1977~2000年、2000~2005年冰川与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77~2005年冰川与湿地变化的总体趋势,研究了50个小流域内冰川与湿地时空动态变化的分布情况及变迁规律。2、综合考虑影响冰川与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选择高程、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三个因素,研究小流域的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小流域的类别。对于高程因子,以1000m为间隔,共划分了10个高程等级。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出冰川与湿地的三类时空动态变化(增加、减少、稳定)在不同高程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影响冰川与湿地分布与变化的主要高程范围。对于气候因子,为了与冰川、湿地数据时相统一,选择了1972~1978年、1998~2002年、2005~2007年7~12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分别对应1977年、2000年、2005年的冰川与湿地数据。共计算了1977~2000年、2000~2005年50个小流域内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率,为小流域类型的划分提供依据。小流域类别的划分方法是在不同高程范围的基础上,组合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的不同变化方式。即每个高程范围内,有四类不同的小流域——月平均气温上升、月平均降水量增加,月平均气温上升、月平均降水量减少,月平均气温降低、月平均降水量增加,月平均气温降低、月平均降水量减少。因此,研究区内共有40类不同的小流域。选择典型区时,首选冰川与湿地广布以及变化明显的高程范围,并综合考虑月平均气温与月平均降水量变化率显着地小流域。3、本文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对其进行改进,利用双变量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冰川与湿地的响应关系,并量化了二者的响应距离。分别选取全局自相关及局部自相关研究响应距离和不同响应关系的分布。在研究典型区冰川与不同类型湿地的响应距离分析时,选择了Moran’s I指数,利用欧几里得距离,以增加、减少的冰川、湿地斑块为研究对象,计算了不同类型小流域内冰川与湿地的响应距离和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所有类型湿地在气候因子变化类型为月平均气温上升、月平均降水量减少的小流域内,均与冰川呈显着响应。根据这一结论,由典型区向全区扩展,分析近30年来,研究区内所有月平均气温上升、月平均降水量减少的小流域内冰川与湿地的响应距离和响应关系的空间分布。全区的双变量局部自相关,以25km×25km的栅格内冰川与湿地的变化为研究对象,选择LISA图,来分布响应关系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典型区与全区的双变量自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趋势相同。响应关系可分为两类,即天然湿地(湖泊、河流、河流湿地、沼泽草甸湿地)与冰川变化呈负相关,人工湿地与冰川变化呈正相关。其中,河流湿地对冰川的响应较为显着。随着高程的降低,天然湿地与冰川的相关性在上升,响应距离在缩短;人工湿则反之。

孙自永[4](2006)在《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演化的长程效应研究 ——以额济纳盆地为例》文中指出最近50a来,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并对中国中、东部地区的环境构成威胁。为改善这种生态环境状况,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物力和人力,启动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要使这些投入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必须查清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化趋势,了解人类活动究竟能在什么层次和多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的演化,据此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战略决策。因此,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演化趋势及其机制的研究是涉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对西北各级地方政府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及措施的制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生态系统外界环境变化的随机性、生态系统—环境间反馈关系的复杂性、生态系统变化机理的不明确性,基于生态模型对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进行预测存在着较大的不准确性,并且随预测时间变长,这种不准确性增大。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进行外推的方法则对资料的时间长度有极强的依赖性,只有具备足够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才能提取出较大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演化信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进行外推。但在有关干旱区生态系统演化的研究中,因资料积累不足等原因,目前通常只能获得较短时间内(几年或最多几十年)的相关资料。因此,提出不依赖于观测资料时间长度的新方法,利用较短时期内的资料,对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及其机制进行分析,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是当前理论研究的一个难点。 在上述背景下,论文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基于生态系统时空关系和尺度效应的分析,提出了利用较短时间内的植被格局资料提取生态系统大时间尺度上演化趋势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选取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内陆河—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盆地作为研究区,对该区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离;然后分别分析了大时间尺度和中、短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演化的特点、驱动机制及其景观学表现;最后,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及荒漠在未来的分布格局进行了推演。 1.生态系统演化的时空关系及尺度效应分析 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结合分形理论和等级系统理论,对系统有序度和形态、状态、功能间的关系,植被空间格局计盒维数的生态学意义,生态系统多重分形结构与系统等级间的对应关系,生态系统时空尺度间的对易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常月明,王心源,王桂林,沙俊英[5](2004)在《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荒漠化及其治理》文中研究指明荒漠化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是现今地球上最为严重的生态灾难之一,已 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成因类型多、分布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具有显着的地域 性、差异性和多学科性以及发育上的相似性。国内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及其许多相关方 面已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从流域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荒漠化 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尝试作这方面的努力,以作抛砖引玉之功效。

二、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荒漠化及其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荒漠化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西江流域石漠化研究方法及成因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自然因素
    2.3 人为因素
3 西江流域石漠化的现状分析
    3.1 西江流域石漠化现状
        3.1.1 西江流域石漠化分布特征
        3.1.2 西江流域石漠化的程度
        3.1.3 石漠化的演变趋势
    3.2 西江流域石漠化的危害
        3.2.1 可利用耕地减少
        3.2.2 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3.2.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自然景观的破坏
        3.2.4 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 流域内石漠化治理
    4.1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4.2 恢复流域生态环境
    4.3 控制人口增长和工业污染
    4.4 积极开发新能源
5 结论

(2)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历史流域研究发展的背景
    2.1 地理学发展趋势的需求
    2.2 环境史和历史地理研究的推进
    2.3 研究流域灾害机制的需求
    2.4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呼唤
3 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特征
    3.1 综合特征
    3.2 历史演变特征
    3.3 空间相对稳定的特征
    3.4 情景事件分析与复原特征
    3.5 应用特征
4 历史流域研究面临的主要任务
    4.1 揭示流域的历史演变规律,为流域综合管理提供历史依据
    4.2 研究流域灾害的发生规律
    4.3 探讨流域安全的生态模式和机制
    4.4 分析流域各因素的耦合关系,协调流域开发的强度与进度
    4.5 打破单纯水利建设、利用的模式,开展流域综合管理
5 历史流域研究的发展前景

(3)中国西部冰川变化与湿地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冰川实地监测
        1.2.2 基于遥感技术的冰川动态变化监测
        1.2.3 冰川、湿地与气候三者间的响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特征
第3章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3.1 遥感数据源及时相的选择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3 遥感信息专题因子提取
    3.4 其他数据获取
第4章 小流域划分研究
    4.1 小流域研究意义
    4.2 小流域界线划分方法
    4.3 小流域分布
第5章 基于小流域的中国西部湿地与冰川变迁规律研究
    5.1 研究方案
    5.2 研究结果
        5.2.1 总体变化趋势
        5.2.2 小流域内湿地与冰川的组合方式分析
        5.2.3 小流域内湿地与冰川演化趋势
        5.2.4 小流域内湿地与冰川时空动态变化分布规律
第6章 中国西部湿地对冰川变化的响应分析
    6.1 响应分析研究方案
    6.2 小流域特征分析
        6.2.1 地形因素分析
        6.2.2 气候因素分析
    6.3 典型小流域选择研究
    6.4 典型区响应分析结果
        6.4.1 湖泊
        6.4.2 河流
        6.4.3 沼泽草甸湿地
        6.4.4 河流湿地
        6.4.5 人工湿地
    6.5 近 30 年来整个研究区响应规律
        6.5.1 湖泊
        6.5.2 河流
        6.5.3 沼泽草甸湿地
        6.5.4 河流湿地
        6.5.5 人工湿地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结论
    7.2 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演化的长程效应研究 ——以额济纳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
        2.1.3 地质与地貌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3.1 地下水位下降及土壤旱化
        2.3.2 土壤盐渍化
        2.3.3 风蚀强烈,沙漠化加剧,沙尘暴强度增大
        2.3.4 绿洲萎缩,物种多样性降低
第三章 生态系统演化的时空关系及尺度效应
    3.1 生态系统演化的长程效应和中、短程效应
        3.1.1 生态系统的长程和中、短程作用及其效应
        3.1.2 长程作用和中、短程作用间的关系
        3.1.3 生态系统演化中的长程效应和中、短程效应
    3.2 生态系统演化的标度
        3.2.1 生态系统的有序度标度
        3.2.2 生态系统有序度标度与结构、状态和功能标度间的关系
        3.2.2 生态系统几何学的有序度标度
    3.3 生态系统的多重分形结构与系统等级间的关系
    3.4 生态系统的时空对易
    3.5 小结
第四章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长程作用及其效应的提取方法
    4.1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长程作用及其效应提取的基本步骤
        4.1.1 生态系统长程作用提取的基本步骤
        4.1.2 生态系统长程效应提取的基本步骤
    4.2 遥感数据的景观信息提取
        4.2.1 遥感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4.2.2 植被和裸地的解译与分类
        4.2.3 各景观类型的解译与分类
        4.2.4 遥感图像分类结果的精度问题
    4.3 植被和裸地格局的多重分形分析及计盒维数的计算
        4.3.1 计盒维数的数学基础
        4.3.2 粗视化过程
        4.3.3 多重分形分析
        4.3.4 植被和裸地计盒维数计算结果的初步分析
    4.4 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
        4.4.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4.4.2 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方法
    4.5 小结
第五章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演化的长程效应分析
    5.1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长程作用的变化特点
    5.2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演化的长程效应
    5.3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长程作用变化的驱动力
    5.4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长程作用变化趋势的推演
        5.4.1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长程作用的变化趋势
        5.4.2 生态系统宏观退化趋势下的荒漠化进程
    5.5 小结
第六章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演化的中、短程效应分析
    6.1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中、短程作用的变化特点
    6.2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演化的中、短程效应
        6.2.1 植被与裸地景观格局的波动变化
        6.2.2 各景观生态类型的波动变化
    6.3 额济纳盆地生态系统中、短程作用变化的机制
        6.3.1 生态系统中、短程作用变化的驱动力
        6.3.2 生态系统中、短程作用变化过程中正反馈机制的强化
    6.4 额济纳盆地各植被类型的演化机制
        6.4.1 草地的演化机制
        6.4.2 乔木林的演化机制
        6.4.3 灌木林的演化机制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荒漠化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系统与荒漠化
    1.1 流域系统与荒漠化
    1.2 我国江河流域的荒漠化
2 流域的开发与沙漠化
    2.1 人口的自然增长对流域系统的影响
    2.2 人类经济发展对流域系统荒漠化的影响
3 自然因素在流域系统荒漠化中的作用
    3.1 流域系统的上中游是荒漠化物质的来源
    3.2 流域系统中上游的强降水和冰融水形成的洪流是泥沙搬运的动力
    3.3 强大的风力作用使荒漠化得以大面积扩展
4 流域内荒漠化的治理
    4.1 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
    4.2 协调和优化流域区与经济区的关系
    4.3 实行流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扼制荒漠化的发展
5 结论

四、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荒漠化及其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广西西江流域石漠化及其治理[J]. 黄静,胡宝清,罗为群,吴泽燕,胡兆鑫.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04)
  • [2]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J]. 王尚义,李玉轩,马义娟. 地理研究, 2015(01)
  • [3]中国西部冰川变化与湿地响应研究[D]. 崔瀚文. 吉林大学, 2013(08)
  • [4]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演化的长程效应研究 ——以额济纳盆地为例[D]. 孙自永. 中国地质大学, 2006(02)
  • [5]用流域系统的观点看待荒漠化及其治理[J]. 常月明,王心源,王桂林,沙俊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S3)

标签:;  ;  ;  ;  ;  

从流域系统角度看荒漠化及其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